解讀奧斯卡內幕:最佳影片是怎樣產生的?



作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含金量極高的電影獎項,它的各種獎項、提名是怎樣產生的?而奧斯卡獎的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MPAS),一個擁有6000名會員的龐大機構,面對全球的眾多電影作品,又是如何高效、公正、獨立地評選所有獎項的,而最受關注的最佳影片、最佳外語片獎項,又是怎樣出爐的?

圍繞這些問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的研究院李迅老師,在2014年與學院前執行總監布魯斯·戴維斯、學院資深工作人員陳女士進行一次對談,詳細分析了奧斯卡獎的評選機制。騰訊娛樂為您帶來最權威的獨家解讀。



奧斯卡獎是如何投票的?

誰來決定一部電影的提名、獲獎?


奧斯卡獎沒有評委,所有獎項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MPAS,下文簡稱「學院」)的6000名會員投票選出。想成為學院會員,你必須是電影的某個領域中最傑出的人士。在通常情況下,你還需要同一領域中2名會員的推薦。

一部電影怎樣才能獲得某項提名?

影片獲得入選資格很容易,只要在洛杉磯郡(Los Angeles County)的商業影院中放映一周,然後將相關文件發給學院。不需要花任何錢。

對於專項獎(如最佳化妝、最佳視覺效果等),由學院內分屬不同分支(Branch)的專家們投票產生,獲得最多票數的5部影片獲得提名。提名採用「偏好投票制」(Preferential Voting)。

最為重要的最佳影片獎有些不同,在2010年的改革後,它的提名數量不限於5部,最多可以有10部影片獲得提名。任何分支的會員,都可以提名最佳影片。

提名後,奧斯卡的獎項怎樣產生?

當影片、影人獲得提名後,再由學院全體成員投票,選出最終獲獎者。

最佳影片要求第一名得票過半(50%),因此仍然採用「偏好投票制」。

其他的獎項不要求過半數,得票最高者獲獎。因此,假如選票比較分散,可能某些作品獲得25%的選票就贏了。這時,很多學院成員會覺得奇怪,因為有75%的人沒投票給它。

而其他電影節,通常是由幾個、十幾個評委評選某個獎項,相比之下,奧斯卡有6000名會員投票,任何人都沒辦法控制票數、結果,顯然更公正。

什麼是偏好投票制?為什麼採用它?

偏好投票制(Preferential Voting),是從美國的政治選舉中借鑒過來的,因為效率高、省錢。

在候選人超過2名的情況下,投票者按個人偏好,在選票上給候選人排序:最支持的排第1,第二支持的排第2……直到第N。計票時,首先依照選票上的第一選擇來計算候選人的得票,如果排名第一者得票未超過50%,就把得票最少的候選人淘汰。然後,將被淘汰的候選人的選票,按票面的第二選擇,重新分配給其他候選人,再重新排序。假如第一名得票仍未超過50%,則重複此過程,直至有候選人取得過半數選票為止。

假如不採取「偏好投票制」,學院會面臨長時間的多輪投票。

學院會員如何投票?

每個會員,都有資格對任何獎項投票。但有一個簡單的要求,你必須看過獲得提名的5部影片,否則就不允許投票,因為這對其他提名的作品不公平。對於某個獎項,一人只能投一票。

學院會員怎樣才能觀看這些影片?

會員可以在提名期間,憑會員卡,在洛杉磯、舊金山灣區、紐約的商業電影院中免費觀看這些電影,還可以帶一名朋友。

除了商業電影院,學院有2家電影院在3周加4個周末的時間裡,持續放映所有獲提名的電影,方便會員觀看。

此外,電影公司為了獲獎,也會主動給學院會員寄送自己的電影光碟。在更早的時候,公司會寄錄影帶。對於電影公司來說,這很重要。

是否有機制,確保投票的會員看過所有提名的影片?

沒有。這是一個名譽體制,主要看會員的自覺。如果一位會員沒看過所有提名的影片,或者對某個領域不熟悉,那麼就不應該投票。但總的來說,這是個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體制。畢竟,這些會員都是電影界最傑出的人士。
奧斯卡最佳影片是如何選出來的?




一部電影,是怎樣獲得最佳影片提名的?

任何會員都有資格提名最佳影片。從1944年開始,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只有5部。在2010年規則修改後,最高可以有10部電影獲得最佳影片提名。

但學院規定,按照「偏好投票制」,一部影片必須獲得至少5%的第一排序的選票,才能獲得提名。因此,有可能某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有9部,某屆只有6部、7部,數字會變動。這樣做是避免某部電影只獲得了1%的第一順序選票,卻獲得提名的情況。畢竟,獲得最佳影片提名是很高的榮譽,不能強求。

最佳影片,是如何選出來的?


由全體會員投票選出。但和其他獎項不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項的作品,得票總數需要超過50%。這時就是「偏好投票制」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假如投票沒有超過50%,那麼就將最後一名的選票,按照第二喜好,分給其他提名影片,重複這個過程,直到產生得票超50%的作品。這和奧斯卡其他獎項非常不同。

會員投票後,如何計票?

學院內部不出面,由世界著名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負責計票工作。這個傳統從1935年就開始了。普華永道的信譽,保證了計票的獨立和公正。

普華永道並不向學院內部、外界透露具體投票的情況(即使是學院執行總監也不知道),只是給出結果。有2個人作最後的投票統計,將結果裝進信封、封好,直接送到奧斯卡頒獎典禮現場。

奧斯卡獎的評選,是否會受傳媒、公關的影響?

一旦提名公布,電影公司就會開始為投票作宣傳。但學院認為,電影公司的公關行為,並不能影響奧斯卡的評選結果。畢竟,所有投票的學院會員都是傑出的藝術家、電影工作者,對電影藝術很高的審美,不會輕易被外界操縱,更不會受媒體、影評人的影響。

同時,因為計票工作由第三方負責,沒有人知道誰投了哪部影片,這也使投票更公允。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如何選出來的?




最佳外語片是如何入圍奧斯卡獎的?

一個國家只能選擇一部影片,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評選(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則作為3個地區,分別申報)。這由各個國家決定,學院不會幹預。這種類似「世界盃」的參賽方式,主要是精力所限,否則看不完。

所有申報最佳外語片的影片,經過篩選,形成一個「短名單」,最後再選出提名的5部影片。

最佳外語片,學院怎樣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當申報結束後,學院會在洛杉磯招募志願者(要求懂外語。因為時間關係,很多是退休人士),通常320-400人。然後將志願者分組,通常每組80-100人,同時將參選的外語片分成對應的組。每組的志願者必須觀看各自的影片。

分組是為了節省看片量,但有興趣的志願者可以觀看更多的電影。看片後,志願者會對影片打分,最高10分,最低7分。普華永道會將所有的得分匯總,得出平均分數,排名前6名的影片,進入短名單。

這個過程至少耗時3個月。

最佳外語片提名前的「短名單」是什麼?

「短名單」包括兩部分,一是志願者打分,選出的前6名,叫「選6」;二是由外語片執委會成員選出的另外3部影片,叫「加3」。「選6、加3」後,得到9部影片,即「進9」,就是完整的短名單。

和志願者不同,外語片執委會成員約20人,都是傑出的電影人,他們看過的片子,比志願者要多。設計這樣的規則,是為了平衡,防止志願者團隊漏掉好電影。之前巴西的《上帝之城》、羅馬尼亞的《4月3周2天》這樣的優秀作品,都沒能得到最佳外語片提名,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進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短名單」,但沒被提名。

短名單里的影片,怎樣得到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在公布提名前的周末,學院在洛杉磯、紐約、倫敦組織3個提名工作組,其中洛杉磯20人、紐約10人。3個工作組利用周末3天時間,觀看短名單的9部影片,然後匿名投票,得出5部最佳外語片提名。

兩個工作組的成員,都是非常著名的專家,如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最佳外語片獎如何產生?


最佳外語片同樣由全體會員投票產生。但根據規則,會員需要看過所有提名作品後,才能投票。為了使更多人給最佳外語片投票,學院會給會員送去提名名單。

但在獲得提名的外語片中,通常只有1-2部在美國公映,往往最好的外語片,並沒有在美國發行。因此,最佳外語片獎有可能變成「最佳已知外語片獎」的風險。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是否有偏好、傾向性?


媒體對此也有一些猜測,也存在一些國家在申報影片時,試圖「投其所好」——比如申報一些二戰題材的影片,因為以前的志願者、工作組中很多人有二戰經歷。但總體上看,最佳外語片與政治、題材關係不大,更多的是電影本身的品質。

中國導演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參與了最佳外語片的評選,在放映到地震的片段時,觀眾熱烈鼓掌,認為拍攝得很真實,這在放映中十分罕見。在影片結束時,則沒什麼人鼓掌,最終《唐山大地震》也沒有獲得提名。
推薦閱讀:

奧斯卡最佳影片中有多少是原著改編的?
《為奴十二年》原著小說有兩版,哪本更好?
奧斯卡歷史上,有哪些獲獎電影,不僅只限於最佳電影,全靠演員的出色發揮撐起了整部影片?
《人間至味是清歡》|2017後半生的最佳歸宿
《水形物語》影評:別不相信, 醜男人也會有春天

TAG:奧斯卡 | 內幕 | 最佳影片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