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夢下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12
上夢下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12
依止夢老學佛法_新浪博客
《妙法蓮華經》(33-12)(夢參老法師普壽寺)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謂是國王。若國王等。驚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見逼迫。強驅使作。思惟是已。馳走而去。借問貧里。欲往佣作。】
形容這個在法上說的,對於成佛的法門,就是上乘法實相法門,那法是非常深入。在我們講華嚴經形容著大概就知道了。這個比喻當中,形容這個窮子因為離開他父親很久了,幾十年了。我最近看這個文段,我想,佛說他逃離他父親就五十年,他回來跟他父親又是二十年,這窮子已經七十多歲了。這是形容詞。這時候見他父親不認得了,當然離開五十多年他還能認得嗎?他看見長者這個尊貴,那個氣派,他就害怕了,該不是國王?該不是跟國王一樣的尊貴?「驚怖自怪」,就是恐懼感。他說我怎麼跑到這來了,就是這個含義。「何故至此,覆自念言」,自己又這麼思惟著想。想什麼?這個地方我不能久待,他若把我捉去,強迫驅使我做。這樣想了,說我趕快離開,「馳走而去」。離開這個富貴地方,想找一個貧窮的地方,他到那貧窮地方去打工,「欲往佣作」。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遙見其子。默而識之。】
長者在師子座上遠看,那個貧苦的人就是他失去的兒子。
【即敕使者。追捉將來。窮子驚喚。迷悶躄地。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長者知子。愚痴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就打發一個傭人把他追回來。本來這個窮子就很恐怖,這一追他,把他給嚇到了,昏迷過去了。「迷悶躄地」,就是摔倒那地上。這一定要抓我的,「是人執我」。抓我,一定殺我,「必當見殺」。不但得不到衣食,性命也不保了,我趕快離開這個地方。同時這長者知道他的兒子「愚痴狹劣」,就是形容他的心量很小、很狹隘。這個時候長者跟他說什麼,他不會信的。他也不相信這個大富長者就是他父親。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雲當相雇。除諸糞穢。倍與汝價。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凈諸房舍。】
長者這樣思惟之後,以方便善巧又派一個傭人去。派這個人跟這窮子差不多,「眇目矬陋」,瞎一隻眼睛,又矮小,長得又醜陋,沒有威德。形容這個窮子沒有大乘的善根,沒有眾善莊嚴,沒有無畏智,沒有德。這是表法的,就是他是小乘。同時長者又二次派的人跟他說我們雇他。雇他幹什麼?除諸糞穢,多給他點錢。這第二個人去跟他說的時候,跟他相等了,窮子就信了,就歡喜跟這個人來了。來幹什麼?為除糞穢,凈諸房舍。
【長者於牖。常見其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既益汝價。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厚暖。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又以軟語。若如吾子。】
「長者於牖」,就在窗戶縫中看見;「常見其子」,觀察他的兒子動作。心裡這樣想,他的兒子又愚痴又下劣,喜歡做下賤的事。長者就用方便善巧來攝受他,也穿上弊垢衣,也拿著除糞的器具,到他窮子的身邊跟他說:你好好在這工作,我多給你錢。「既益汝價」,就是多給他增加工資的意思。你別到處跑了,假以言語方便攝受他。「既益汝價」,就是增加他的錢。印度都是赤足的,一天那腳都是裂的,專門有設備的塗足油,就是擦腳的油,一般窮人擦不起的。所以就給他塗足油,免他腳破裂。飲食多給他點,讓他吃得飽。「薦席厚暖」,當然沒有棉花的被條,也沒溫暖的床褥,就拿那個草席子,就叫薦席,鋪厚一點就暖活了。又跟他說「如是苦言,汝當勤作」,這個地方是很苦的,你應當勤快的做。「又以軟語,若如吾子」,軟語善巧接近他,說:我把你當成兒子一樣。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示其金銀。真珠玻璃。諸物出入。皆使令知。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長者有智慧,漸令入出,讓他去管家事,漸漸的就不除糞了,就做別的事業了。形容佛度二乘人的時候,使他轉小向大,給他教授菩薩法。這個裡頭就含著斷二乘的見思煩惱惑,還要進一步斷塵沙無明惑。但是時間經過很長,二十年。我才剛說的這個窮子也差不多一百歲了,他離家出走時候起碼十幾歲,又經過五十年;這一轉變之後又經過二十年。這都是形容詞。同時這個時候漸漸的得到這個窮子的信任,不讓他除糞了,管出納,管理金錢、珠寶、琉璃,大長者很富有的。當然或者也做貿易,不做貿易那個錢財怎麼會增長?所有一切物資出入,都令這個窮子知道,就是令他兒子知道。但是還在外邊草房子裡頭住,止宿地方沒變,就是漸漸引誘他,漸漸入於真實。因為這個窮子現在還這樣想,我是貧窮的,只管這個事而已,這些物都不是我的。他知道這是長者的。
【父知子心。漸已曠大。欲與財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於此大眾。說是我子。舍我他行。經五十歲。自見子來。已二十年。昔於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大長者知道這個子的心意,就漸漸引誘他曠大,跟他說這財物就是你的,要給他財物;漸漸這窮子心量也大了,進入大乘境界。長者這個時候就把親族都召集來,這國家的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就是貴族人。跟這大眾說,現在管理我這財物的就是我的兒子,「說是我子」。他舍了我到別處去亂跑,離開五十年。現在我把他收復回來,又有二十年。我在某個城失掉的、離開的,現在回來了。我也找他找了很久,「周行求索」,到處找他。在這個城遇到了,現在他可以能夠接受我的產業了。「凡我所有」,包括這個宅子,乃至我的人民都付託給他,「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這就是相失相見的過程,拿這個是做比喻的。
【佛亦如是。如我樂小。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佛亦如是」,這是迦葉尊者跟佛說的,這種比喻都是迦葉尊者形容的。佛現在你像大長者一樣的,知道我們這些二乘人喜歡小,樂小,得少為足。從來佛沒說過我們能作佛,「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修習此者。當得成佛。我承佛教。為大菩薩。以諸因緣。種種譬喻。若干言辭。說無上道。諸佛子等。從我聞法。日夜思惟。精勤修習。是時諸佛。即授其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現在佛給我們說的是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佛道。「修習此者」,現在我們所修習的是大乘法,修般若的智慧。這個智慧不是小乘的二乘的空,是大乘的空。這個空就恢復他自己的佛性,這就是性空。修習此法,就是修習此種甚深般若;一定能成佛,「當得成佛」。「我承佛教,為大菩薩」,我現在乘佛的教慈,我也是大菩薩,不是二乘人了。「以諸因緣,種種譬喻」,以這個因緣假種種的善巧方便引誘我們。就是以前的二乘法都是善巧方便,現在說的是真實義,說的無上道。同時又對與會大眾說,「諸佛子等」,都稱為佛子。「從我聞法」,從我聽到大乘法之後。「日夜思惟,精勤修習」,以此因緣精勤修習故,得佛的許可。這時候佛也給我們授記了,「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這句話就形容過去。現在聞法得佛的授記,又令我們去教導一切眾生,這種從佛教轉化就是菩薩了。這是以法說,佛所說的法,跟前頭的譬喻說,喻跟法得相合。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
「如彼窮子」,如那窮人。大長者子為什麼他受窮?他不認得真實了,連他父親都不認得了。現在「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他知道這些財物不是我的,沒有希取之心。「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就跟我們這些二乘人雖然終日在佛身邊,佛說諸法的寶藏我們沒有想得、也沒有想修,更談不上成就了;就跟那窮子一樣的,只是給人家管理,沒有認為這些寶貝財物就是自己的。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凈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為什麼是這樣情況?因為我們過去沒有向上希取的心,認為自己已經斷了見思惑了,「我等內滅,自謂為足」,證得的二乘果。以此法修行,認為了生死了。認為只到此為止,「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凈佛國土」,也聽見說凈佛國土的事,親近佛國土,究竟成佛,教化眾生。沒有希求,「都無欣樂」,也沒有欣求心,也沒有喜歡心。為什麼這樣子?因為「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就是得少為足,滿足了。「我等長夜」,這個長夜就形容無量劫以來的,夜間永遠不亮就是長夜,無明永遠不破,光明不現,般若智慧不會現。一切諸法本來如是,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對這個大的沒什麼希求心,比喻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不想進取,對佛的智慧沒有求,也沒有希望,也沒有志願。我們自己所證的小乘法,拿它當成究竟了,我們也已經得到了。「我等長夜,修習空法」,這個空是人我空,是屬於二乘知見。所修的空法但是也能解脫三界的苦惱,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苦惱的憂患,我們已經得到了。「住最後身」,就是阿羅漢身。但是這個不是無餘,是有餘的涅槃,不是無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佛所教化我們的,這是阿含經時代說的,是十二年轉阿含的時候,他們二乘人都證道了,我們感佛的恩、報佛的恩,我們也了了生死了。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導師見舍。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我們自認為我們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對於佛說菩薩法,求成佛道,我們在這個法上沒有願、沒有樂求,不欣樂,也沒有這個願力。所以佛也就沒有再跟我們說甚深的法,說了我們也不信。因為佛知道我們的心,觀我們的心。沒有勸我們再向前行菩薩道,也沒有說求實際理地的真如法性,佛沒有這樣說。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佛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就像大富長者知道他的兒子志量狹小,沒有求大乘,沒有求財富。佛就假種種方便力調伏,使他的心轉化,然後才把一切的財物付給他的窮子。佛幾十年的教育我們,目的是讓我們成佛。現在經我們轉化了之後,這時候才把大乘教義付給我們。現希有事。轉變喜小拒大,光喜歡小乘,不求大乘,拒絕學大乘法。經過這麼一段長的過程,佛以方便善巧力來調伏我們的心,現在才教我們大智大慧。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寶。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清凈眼。我等長夜。持佛凈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我等今日」,就是現在。「得未曾有」,進入佛乘。但是這個不是我們先所希望的,「非先所望」。我們沒求,也沒這個希望,現在得到了。窮子三餐吃飽了就不錯了,哪還想那麼多珠寶財富?現在得無量寶,就跟我們現在得到佛授記成佛。「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清凈眼」,這跟以前的不同了。清凈眼是什麼?求佛乘實相道。這回真正的悟佛知見了,現在是以佛知見來認識一切法,求成大乘果位,求成佛。「我等長夜,持佛凈戒」,這句話就是形容我們過去做二乘人的時候,乃至行聲聞法的時候,也是持戒清凈。長夜,就是時間非常長,都持佛的清凈戒。因為持戒故才無漏,所以他灰身泯智。灰身泯智的意思,就是二乘人已經到了了生死,入了涅槃。咱們看印度那些阿羅漢到最後現神通,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認為他很了不得了,入了寂滅,以此為足。
現在不是了。「始於今日,得其果報」,這個果報就是現在要行梵行。這個梵行是真正的無漏,這個不取因,取果。持戒是因,緣因,清凈所見的理是持戒得來的。那就是持戒是正因,得到果就是得到回報。「法王法中」,法王法就說佛,法王的法就是佛的法,佛為法王。這不是像我們小乘人短短的一個時間,是久修梵行,那才真正的無漏了,「今得無漏,無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聲聞」,真是聲聞是什麼意思?就是大乘的真實果位。以前不是真實的,信佛的音聲聞法的。十信,如來一音演說法,住在信位上的菩薩。信位上的菩薩沒入位,必須得登了初住,入了十住位的才是真實的。大凡勝小聖,大凡一發心就是真實的,他信真實的,行的是真實的。這個時候所聞的是真實的聲聞,以前是假的聲聞,不是佛道聲,聞的是二乘人的聲,現在是佛道的聲,是真正聲聞,行真理。這個真理就是佛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這就叫證佛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令一切聞」,令一切就是使一切眾生都能成佛。「我等今者,真阿羅漢」,過去講無生、無滅、無住、無行,那個不是真實的,還有真常流注,還在生滅當中。現在我們才是真正阿羅漢,真正的無生。「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這羅漢還有假的嗎?過去也沒有假。羅漢有三義。真羅漢,永遠不再變易。因為以前的聲聞還在變易當中,分段生死了了,變易生死沒了,不是真正羅漢。真正無生。在法界當中,福田,僧人是福田僧。福田是遍於法界的。應供,應供、正遍知、明行足,佛的十號之一,形容這個意思的。大乘是習果,二乘人還在因中。大凡,初住位菩薩還是凡夫,他勝過二乘人。因為他破了一品無明,聲聞還不知道無明。這叫習果,修行習來得的果。這一段經文都是迦葉尊者向佛表白他過去的認知,說過去那個認知全是錯了。應該怎麼樣?應該這樣認知,就是現在所說的。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恆沙劫。盡心恭敬。又以美膳。無量寶衣。及諸卧具。種種湯藥。牛頭栴檀。及諸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養。於恆沙劫。亦不能報。】
世尊的大恩,世尊度我們,要把我們度到究竟一定成佛。以希有事,憐愍教化我們,利益我們。「無量億劫」,經過時間非常長。「誰能報者」,就是佛恩難報的含義。「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經常見了佛給佛磕個頭拜一拜,或是給佛做些勞役。供養佛的時候,我們把假佛也當成真佛,沒有真假,就是我們供佛像的時候,一天燒香凈水,這個就能報佛恩吧?不能。「若以頂戴,兩肩荷負」,經過了恆河沙劫。一劫做一個沙粒,恆河有好多沙子就經過好多劫。「盡心恭敬」,供養珍美的飲食,美膳,無量的寶衣,還有卧具,種種的湯藥,「牛頭栴檀,及諸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養」。這些供養不說牛頭栴檀香了,還有很多珍寶供養,你還得有福,這些供具你哪來?我們看到印度的傳記上這樣說,阿羅漢修慧,沒有修福,出去時候一天化中午一頓飯,都化不著。為什麼?他沒有福。阿羅漢可以受天人供的,還有些個是要不到的,沒人給他;「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求不到飲食。像迦葉尊者說給佛服勤服勞,手足都供養佛;完了盡心供養,以最美好的飲食、無量的寶衣,及諸供具,種種栴檀、湯藥,完了還有起塔廟、寶衣布施,這樣還得修多少劫。為什麼?你得修福,你沒有福報拿什麼供養。這跟咱們學華嚴經就不同了,怎麼樣不同呢?心含著無量的寶珠,一發菩提心,一行菩薩道,天然而來的。你看善財童子見了大善知識兩手一伸,無價寶都到他手上來了,來供養菩薩。就光修這個福報都不容易。「如斯等事,以用供養」,不是供養一天兩天。「於恆沙劫」,一沙一劫,這麼長的時間供養。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神通力。無漏無為。諸法之王。能為下劣。忍於斯事。取相凡夫。隨宜為說。諸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無量喻。而為說法。隨諸眾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諸佛希有」,佛是最尊貴,出於世間。能見到佛,第一個得有大福德,還得有大智慧。兩者皆是無量無邊,這是不可思議。「大神通力,無漏無為,諸法之王」,二乘人講的無漏無為不是真實的,到佛了才是真實的無漏無為了,絕不漏落二乘。於法自在,佛說法是自在的,跟二乘人小智小慧不一樣,所以為法之王。「能為下劣,忍於斯事,取相凡夫,隨宜為說」,這是隨緣,咱們這講性空緣起的意思,隨著一切眾生緣。佛本身是無漏無為於法自在的,但是隨順眾生。就像那個大長者也穿著垢弊衣服,也拿那個做糞的工具,去跟他兒子身邊,那他兒子才不害怕,才跟他接近,這樣去度化他。這就是佛於法自在。佛給二乘人最初接引的時候說法,佛是示現的二乘身,在印度佛出生是化身,不是千丈盧舍那,更不是圓滿法身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法、報、化」三身,有時候合為一體,有時候分著三,這就是佛於法自在的表現。他知道一切眾生各個的愛好不同,種種貪慾,有些他可以能夠承擔得了,有的他志氣小,力量薄,承擔不了,堪任不了。所以四十年佛只給他說的二乘法,並沒說大乘。等他堪任了,這叫緣起,隨著因緣用無量的比喻、無量的方式接引他,都隨著他宿世的善根,都不是佛的本意。佛的本意讓一切眾生都成佛,都能達到證佛知見。方便就是開示悟入四個知見,這還是方便。等佛知道成熟的時候,或者他還沒有成熟,佛就思惟以什麼法度他,分別而度。「於一乘道,隨宜說三」,本來就是一乘,隨著因緣不同而給他說三乘法。
這個地方法華經所講佛的大恩,是拔除一切眾生六道的痛苦,給他四聖的樂法,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此再接引他入大乘,入法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那就從初住開始。如來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也是示現的,那些個教導使一切眾生能夠歡喜領受。剛才經文裡頭迦葉尊者說,佛曾以大乘法教授他們的,他們不接受,乃至於忘了,那時候他志願不大。第二種是佛行菩薩道的時候,所有與給眾生教授的法都是大乘的,勸你發願,勸你進入般若。乃至於眾生遭受苦難的時候,就像那貧子遭了苦難,但是他不認識他爸爸,佛就示現種種因緣接近他,又攝受他回來。到佛成道了以後,自己本來應該享受了,住在寂滅當中就是常寂光佛土。古德說西方極樂世界,唯佛一人居凈土,唯佛住在那裡常寂光佛土。但佛以種種的示現化誘、說種種法利益眾生,說十善、四聖諦、六波羅蜜、四攝,慈悲喜舍,完了修六度萬行。佛成道以後為了利益眾生故,所以示現是個比丘相,還示現一個老比丘相。像這個接引是老比丘相,長者形容老比丘相。所以在以後教化這些二乘人都能轉小向大,因為這些人還是大乘根機。對於心體,相信心體,相信自心,相信這個體。這時佛才彈貶恥小,訶責小乘。彈是貶低了權位菩薩。三乘法是小中大,小是羅漢,中是緣覺,大是權教菩薩,讓他們了解佛的依報莊嚴,就是了解佛的家當,就跟那窮子漸漸接近至掌管財物。佛到四十年後純以大乘,給他們說大乘法。
這是妙法蓮華經的第二卷。這個不像華嚴經那麼長,一共只七卷。咱們講了兩卷了,講的時間也不會那麼長,幾個月就完了。
第三卷是藥草喻品,拿草拿葯來比喻,如來所說的譬喻,說法一周。看前頭偈頌。「密雲彌布遍三千,草木同沾雨露鮮」,新鮮的鮮,永遠是新鮮的。「大根小莖皆無憾,實法權機豈有偏」,實法是真實的,權法是一時的。「一味宏施人法妙」,就是人妙法妙拿華來形容、拿草木來形容、拿藥草來形容,更以三草二木來形容。「三乘普度智悲圓」,我們經常講菩提三要道,要有厭離,要有大悲,最主要的是智慧般若,就是智悲雙運。「難邀信解時方說」,但是必須得眾生信,能夠解了才能給他說。說法華經這個時候,一切二乘人都能回小向大了,能信了,已經能解了。「久默斯宗四十年」,佛不說法華已經有四十年了。所以佛在這一品以三草二木,比方的意思,拿草木來比方,人、天、二乘人就譬喻三草二木。中小藥草也分上根下根,草是形容詞。菩薩就不同了,大樹小樹。就是三草二木。三草形容人、天、二乘,二木就是菩薩,大菩薩、初發意的菩薩。但是初發意的菩薩與大悲大慧平等一味,佛所化土在這三千大千世界,大小、長短、種種類類的一切草木,一雨普潤。法雨,一雨普潤就是整整的意思。佛是一味雨,雨沒有分別的,都是受到一味之雨,但是成長的不同、領受的不同。要知道佛法是一味一相,沒有大中小的差別,一法一相一味平等利益一切眾生。但是眾生接受的不同,眾生根機有差別,他的信仰力也不同,他不堪受,接受不了;得堪受才能接受。什麼意思?就是佛說大法他領略不了,就是不能接受。乃至於佛說的人天乘法,行十善業,他也做不到。他不是法器,這個意思。
葯就是草,咱們經常說草藥。葯就是草,葯之草,所以叫藥草。哪個葯不是草?葯即是草。大草藥除你地水火風的四大,補養的五臟六腑,返老還童駐陽。但是這個葯也得有福報。靈芝是很好的葯,但是毒,靈芝是毒草,凡是有靈芝的地方一定有蛇,蛇護持這個藥草。但是你的病非得用那個有毒的草,才能把你這個病治好,叫以毒攻毒。所以聞法也如是,本來說無明、說煩惱、說殺盜淫妄,這都是粗化,但是除他的毛病。以佛的知見除眾生的知見,這是用藥除他的病,養他的法身。咱們說五分法身,這就是還他的真理。原來每個人都不變的,咱們每人都具足的。說法華經無非是顯本,不假方便,人人都能成佛,人人本來也就是佛。為什麼?你本俱的佛性,成完了才知道一無所得,原來你自己本有的。這個道理一定得懂。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你說的是誠實的,不錯!你所表達的就是如來的真實功德,就是前頭迦葉尊者所說的那些譬喻。但是你說的是一分,如來還有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功德,如來的功德說不盡的。「汝等若於無量億劫」,你們這些阿羅漢聚到一起,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也說不盡佛的功德。豈止這些阿羅漢,大家讀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讚歎佛的功德;讚歎完了跟善財童子說,諸佛的功德,十方無量諸佛,經過無量億劫來讚歎佛的功德,說不完的。大家讀普賢行願品就知道了。但是你說的是一部分,只是盡你的智慧力量。但是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十方諸佛都說之不盡。「汝等」,集合你們所有的二乘人,於無量億劫來說佛的功德贊不能盡,說不盡佛的功德。一個佛說法的功德,教化一切眾生的功德,乃至現在我們轉小向大的功德,說不盡的。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迦葉當知」,佛跟迦葉尊者說你應該明白應該知道,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凡所說的一句一偈、一言一行都是真實的,所以不虛。譬喻因緣是顯真實的,於一切法佛假方便善巧智慧,但是都是真實的。凡是契機,佛說法叫契經,又契眾生之機,但是也跟諸佛之理相合,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所以佛說法的時候,為人天說讓你行十善業,持五戒、行十善;為阿羅漢二乘人說真俗二諦,那得有諦的緣;給哪類眾生的緣,說哪類的法。三藏經文說的都是事,在華嚴經判為是四法界,都是諸事。那是以通教來說法,說無生,不是別圓之意。在別教裡頭佛講次第,像華嚴經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但是一到善財童子入法界了,參普賢菩薩,這個次第沒有了,純說如來一乘,開如來藏。佛所說的法就是達到了一切智地,「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咱們念經的時候經常說一心、一乘,沒有二,唯是一,一遍一切,其性廣博,這叫一切智地。大地是一切眾生寄生的根本,沒有地,還在哪寄生?所以佛說十地菩薩,寄生的意思。形容什麼寄生?智慧。智慧不是個實體,智慧有什麼實體?性空。性空就形容智慧,空智。以圓教真實義的說,佛所說一切法,凡有所說,只有一個目的,達到圓實,達到真實,就把你引到真實。真實是智慧,智慧就是地,智地,讓你達到真實的智慧。能生起了一切智,所有一切智都叫智地。以下就分什麼是權智、什麼是實智。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竟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一切諸法都是趣向,都有歸趣。那就知道一切眾生深心所行真實道,深心所行能夠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竟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這叫開示悟入的示,示給眾生一切的智慧。為什麼法華經是開權顯實?觀一切的歸趣。什麼觀?能照的智慧,觀一切歸趣。這叫權,引誘等於權智。究竟明了了,智能照實體。智慧只是照,能照實體。有淺有深。照到圓滿的時候,這是真智,這是一切通達無障礙。權就是善巧方便。佛就是以權實二智教化一切眾生。「知所歸趣,深心所行」這兩句話,因為這是藥草品,知所歸趣就是你認識什麼葯治什麼的病,有什麼病用什麼葯,什麼葯能治什麼病。怎麼知道的?深心所行。深心所行就是知道一切眾生病。怎麼治療?識別哪種藥草治哪種病。病和葯是權的,方便善巧的。每個權都有它的歸趣。為什麼要權?權要顯實。持戒行善,他歸到什麼地方?只是人天乘。持戒行善就是治病給他吃藥,人天乘。但是這是因緣的緣異。對廟佛像,單合掌,小低頭,舉一個手,都能成佛,都能夠速趣佛果。單合掌,小低頭,這一法就是葯,這個葯能達到治你的病;以這個葯把你的煩惱貪瞋痴都治完了,達到佛果了。
我們依佛所教導的所行的菩薩道,達到福德莊嚴,正依二報全部莊嚴,這樣才能達到寶所;乃至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這都是六度波羅蜜的方法,能夠歸到佛果。所以知道眾生深心所行,能夠通達不礙,於一切諸法究竟明了,這叫示給眾生一切智慧。開示悟入,有時候是示給,有時候讓眾生開權顯實,這是開,開佛知見;示給你,這就是佛的知見;於諸法究竟明了,示給眾生一切智慧。但是這個有時候在文字上、有時候在語言上、有時候在行為上,我們在佛像上,塑像、塔廟你可見到佛的知見。你學過法華經之後,你見著塔廟,你怎麼認識的塔廟?你怎麼照塔廟?照就是你的智,智照。智怎麼來的?觀,觀智。這就是諸法究竟明了,示給眾生一切智慧。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因為當機眾是迦葉,前頭藥草那些比喻是迦葉說的,所以佛就跟他說,「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現在我這佛土三千大千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眾生的世間。這個世間是眾生的,大千世界單對眾生世間說。「山川溪谷土地」,乃至於五陰世間,一切世界沒有另外的法,都是山川土地所成的,所有成為世間。一切眾生色受想行識,除了這五陰之外,沒有其他的法。五陰(色受想行識)就給你包括盡了,依報是山川溪谷土地也包括盡了,沒別法。但是土地能夠通過你的智識,智是八識,能夠通過你的五陰(色受想行識),山川溪谷只是色陰,都是一切所依的。草木叢林,這是眾生習慣的習因,這三法是不相離的。習是依止陰入,陰入從哪裡來的?它是緣起的,離不開法性,不出法性。草木叢林,譬如眾生的習因,這三法是不相離的。過去私塾學校念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那些就是表示山川溪谷土地一切所依。是你的性,那個說的性是佛所說的習種性,不是性種性。你熏習什麼就得到什麼,就是大乘起信論講的二種熏習。性相近,習相遠,兩種,你習慣的東西可以去掉的,性不能去。在我們佛教講不同了,講性種性、習種性,習是熏習而來的,性體是本具有的。
因此凡是所有的叢林、藥草種種名色各個不同,「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卉是草的總名詞,木是樹的總名詞,大樹小樹,不論多少類的數,松、柏、柳,不論什麼樹,總的就叫樹。草多了,把很多草集合一起,那就叫叢。樹木集合多了,那就叫林。山上不是草,就是木,就叫叢林。能夠治病為好就叫葯。能治病,有力量,哪類草治哪類病,這就叫葯。像我們說善法,它能做什麼?它能治惡,行善就對治你的惡。我們行的無漏善,那治的惑,惑里潛藏你的業。這種種類太多了,名色各異。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文字錄入:隆華】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妙法蓮華經12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二十三
※一宿讀完法華經,所得如下
※《妙法蓮華經》是諸經之王,根據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