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十講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十講

 

  在第九分我們講了已解除小乘行人對四果證得之惑,使之回小向大,知無為法中,證無所證,得無所得。

  既然四果無得無證,那麼佛陀於三大阿僧祇劫中因地修行,是否也沒有所修所得的法嗎?佛果上的依正莊嚴,難道都是虛無的嗎?

  釋迦牟尼佛明白大眾有很多這樣的疑問,因此在第十分針對於成佛授記,莊嚴佛土等主題,做明確的解答。

  下面我們說一下經文。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我們用現代漢語把他翻譯一下。

  佛陀再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佛陀以前在然燈佛時,有沒有得到什麼成佛的妙法?」

  「沒有的,佛陀,因為諸法實相,本來清淨具足,沒有什麼可說,也沒有什麼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無法和真如實相相契合。」

  佛陀點首微笑,因為須菩提已領悟了真空無相法的真諦。

  於是,佛陀接著問道:「須菩提!你認為如何?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呢?」

  「沒有的,佛陀!」

  「為什麼呢?菩薩莊嚴佛土,只是權設方便,度化眾生,若存有莊嚴清淨佛土的心念,便是著相執法,就不是清淨心。著相的莊嚴佛土,便落入世間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莊嚴佛土。莊嚴二字,只是為了度化眾生,權立一個名相而已。」

  所以,須菩提!諸位大菩薩都應該像這樣生起清淨心,不應該對眼識所見的種種色相生起迷戀、執著,也不應該執迷於聲香味觸法等塵境,應該心無所住,令清淨自心顯露。須菩提!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樣高大,你認為如何?他這個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

  「為什麼呢?佛陀所說的不是無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稱身體為大。」

  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當然不是世間大小分別所能涵蓋的。

  我們把原文用現代漢語複述了一遍。

  我們在第九分解說了小乘修行對四果證得之惑。那麼我們在第十分針對成佛授記莊嚴佛土等主題展開來說。

  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說。

  第一個、成佛授記不著住相。

  第二個、隨其心凈佛土莊嚴。

  第三個、發大乘心應無所住。

  第四個、法身無相不可丈量。

  經典上記載佛陀因地修行中,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乃至析骨為筆,取血為墨,柝皮為紙,寫經流通法音的感人事迹。

  佛陀累劫內外俱舍,不惜散盡財寶、房舍、車乘、童僕等等,盡大地山河一寸一厘,儘是佛陀布施的證明。

  第一是說佛陀成佛授記不住相,佛陀被授記當得作佛,然燈佛可有授與成佛之法?佛陀是否有所得呢?

  在《大般若經》上說: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取著,能從此岸到彼岸故,若於諸法少有取著,不能從此岸到彼岸。此岸彼岸相隔不遠,凡夫賢聖近在咫尺,只在於不取著諸法,即能橫渡生死苦海,登涅盤舟航。

  佛陀於然燈佛所是否有得?就如同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佛陀要是於法有所得,即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四相不空,如何成佛有分?

  以授記而言,有二種授記:

  一是凡夫的授記,即人人本具佛性,個個皆是未來佛種。

  二是菩薩的授記,即是八地菩薩,已入無功用行位,如然燈佛授記善慧菩薩(指釋迦牟尼佛前身)。佛陀為了拔除大眾的邪見,以為然燈佛有個神奇的成佛之法傳授給他,而佛陀也有獲得什麼秘密的妙法,心向外求,不肯老實修行,探究本心。佛陀被授記成佛,是源於累劫修行,圓成資糧位而得來,而非是因為然燈佛的授記才得以成佛。

  所以我們很多修行的人啊,總認為從師父那裡能得到什麼無上的妙訣。所以千方百計的打聽,千方百計的問。

  這在以前公案裡面都有。這就是把大家的毛病找出來。

  在《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中專門的解釋過,佛言:迦葉,解知煩惱從因緣生,名得菩提。迦葉,云何為解知從因緣所生煩惱?解知是無自性起法,是無生法,如是解知,名得菩提。

  真正得到菩提者,徹了菩提不生不滅,聖凡互存,生佛不二,而菩提與煩惱實無自性,從因緣中來,亦從因緣中滅。授記成佛之名,也是諸佛的殷勤婆心,慰諭心性怯弱的眾生,為其施設小乘四果,大乘十地,授記成佛等名。

  就如《法華經》的化城喻,諸佛幻化美妙莊嚴的城市,令眾生心生欣羨,生勇猛心,舍小向大,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佛陀以然燈佛無法可授,佛陀無法可得,揩拭眾生心地的迷影。

  日用生活中,我們往往希求有個什麼妙法神咒,可以使家庭圓滿,事業順利等。有一些學佛者,誦經拜佛,種種布施,稍有感情、事業、工作、健康的挫折,每每就怪起佛菩薩沒有庇佑他。

  佛法豈是廉價的交易品?

  我們和佛菩薩的往來,是信仰清凈的增長,是積厚善法功德的勢力,是踏入佛場的門檻,不過是借用經咒的凈化和諸佛感應接心。

  財富有財富的因果,健康也有健康的因果,人天福樂果報由奉行十善業中來。

  一句佛號,一遍經咒,能消除我們的罪業,根源於真心懇切發露的懺悔。

  有一首咒語,能令大家如意安康。

  一、慈咒能降伏一切鬼魅。

  二、悲咒能遠離一切邪惡。

  三、喜咒能所願所求如意。

  四、舍咒能契入諸佛密語。

  慈悲喜舍是我們內心無上的密咒,能降伏鬼魅冤結,使我們朝夕與佛同眠共起。佛陀得值然燈佛授記,心無住著,因而並沒有授記之法,得授記之人,人法雙亡,才是真正的授記。

  有一個信徒,由於求悟心切,自己造了一尊佛像,每天帶在身邊,虔誠供養。

  有一次他到寺里燒香,香煙裊裊四處飄散,他發現燒的香都飄向其他的佛像。

  心想:我的佛像都聞不到我燒的香,我必須想個辦法。

  於是他心生一計,就在佛像的鼻孔上穿個孔洞,系住香環,自此以後我的佛像就能享用我燒的香。

  幾天以後,原本潔凈白皙的佛像被薰黑了鼻子。

  他才恍然大悟,因為自己貪求功德,毀掉了莊嚴相好的佛像。

  這則黑鼻子佛像的故事,主人貪求無知的行徑,看似可笑,我們再仔細思量,不也是反映吾人自心的貪慾和痴迷嗎?終日背著外在的佛像,四處乞求開悟的功德,卻不知內在有一尊萬德莊嚴的佛,晝夜惺惺然,戒香德馨終年裊裊不絕呀。

  第二我們講、隨其心凈佛土莊嚴。

  前文我們已說明,然燈佛無法可授,佛陀無法可得之性理,那麼菩薩在因地修行,一切功德都迴向於菩提華果。

  為什麼佛陀卻說菩薩沒有莊嚴佛土呢?佛陀申明其中原委,即是經文所言: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我們先從莊嚴佛土說起;佛陀說莊嚴佛土,是為權教菩薩開示,要發廣大心,以六度萬行之功德,莊嚴佛土。由此迴向佛果菩提,才能令菩提心苗茁壯成熟,而不墮入二乘行人的蕉芽敗種。

  先建立有個莊嚴殊妙的佛土,令眾生不著人天福報,離二乘心。莊嚴佛土是假諦,是權教的假有之相。

  即非莊嚴是空諦,了知諸法空無所住,無一恆久莊嚴之相可得。在心不住著莊嚴之相,以假不礙空入第一義諦。雖廣修功德萬行,心不動念住相,而能任運自在,是名莊嚴佛土。

  我們很多修凈土的都想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講上面這句話,但願對大家有一個啟示。

  其實我們在三諦中隱含這一個什麼,隱含著一個莊嚴佛土,所謂莊嚴佛土他是假諦他不是真諦。他是權教方便,就是為令眾生不求人天福報,了知一切法空無所住著,不住莊嚴之相,還有就是真諦是名莊嚴,即空即假回歸正道,明白非空非假之理,而大建水月道場。

  我們受持金剛經要有空假無礙的知見,就像詩云:

竹密不妨流水過,

山高豈礙白雲飛。

  欲成就一切佛法,莊嚴佛國凈土,於因地修行,應起心觀照,檢驗是否有偏離正道!

  我們一切的修持都是在因地修行。也就是說一切修行都要用心觀照。觀照什麼?看我們是否偏離了正道。

  所以在《華首經》驗行品中有說。佛告舍利弗:應以三事驗菩薩心,何謂為三?常勤精進,求法不倦,謂是大乘菩薩藏經,以是經故,自增善根,亦能增長眾生善根。常隨法師,恭敬供養,若過千秋,乃能得聞善根相應一四句偈。聞已隨順,不違不逆,不沒不退,追隨法師,益加恭敬。

  對老師要時時的恭敬,所以我們在修持的時候時時會得到老師的加被。恆自咎責,我以宿世障法罪故,不得聞法,非法師咎。

  今當親近隨從法師,令我一切障法罪業,皆悉消滅,是名為真菩薩心。

  佛國凈土在哪裡?就在於眾生和諸佛的真心妙性中,凈土即在不染六塵,無人我四相,當下演熟成就。

  《維摩經》.佛國品中說,有一次佛陀正在說法。

  舍利弗心中有個疑惑,前來向佛陀請示。佛陀!為什麼十方諸佛國土皆是殊嚴凈妙,只有佛陀您的娑婆世界,卻是丘陵、荊棘、砂礫、土石諸山,穢惡充塞其中呢?佛陀以腳趾按地,剎那,穢惡諸相皆隱沒,百千珍寶嚴飾的凈土湧出。

  舍利弗,我佛國土,原本凈妙具足,為度下劣人故,才示現眾惡不凈。就如諸人天等,隨福德業緣不同,因此,舍利弗!如果心地清凈,便見娑婆世界萬德莊嚴,無有惡濁。所以日月原本明耀高懸,盲人不見,不是日月的過失。

  我們要如何心地清凈莊嚴佛土?

  有三種方法:

  一、莊嚴世間佛土:造寺寫經,布施供養。

  二、莊嚴報身佛土:於一切人,心存慈和恭敬,視一切眾生如佛,和樂無諍。

  三、莊嚴自性佛土:息造作妄心,心常寂然不動,不向外求,即與道相契合。

  其實佛土莊嚴與否,與我們的生死何干?我們要如何日日不離道,莊嚴自心,莊嚴家庭,莊嚴人我,乃至成就無量無邊的佛土莊嚴。

  如果不先超度自己內心的砂礫、荊棘、坑谷、丘陵種種惡濁,如何能顯現平掌如鏡的黃金佛土?

  一、超度貪慾得富足。

  二、超度瞋怒得慈悲。

  三、超度愚痴得光明。

  四、超度冤親得平等。

  五、超度妄想得寂靜。

  六、超度啼哭得安樂。安樂光明的國土,要先超越內心黑暗的妄想開始。心蕩然潔凈,自然六根所見所聞,都是念佛念法念僧的法音宣流。

  三、發大乘心應無所住。

  《金剛經》重要的主旨之一,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掌握此意趣,即能獨具慧眼,照見金剛寶山中的種種寶物。

  經文中: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無法可授,無人可得,令眾生知佛果性空,不應有能得的心,執求能得的法。佛果如是性空,佛土的莊嚴之相,更應不生可得之心。

  佛陀以佛果、嚴土為喻,向菩薩廣說應無所住即是清凈自心。

  《思益梵天所問經》.分別品第三: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盤,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盤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盤者。

  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盤。心無所住,意不貪戀,生活中的穿衣吃飯,悲歡違順諸境,於迎賓宴客中,盡露本色風光,隨緣而住,免去許多業緣的鉤牽,生死涅盤自不相干!

  有一位無果禪師潛居山林,以參禪為定課,二十年來都由一對母女護持供養。由於長久來一直沒有見性,因此打算離山去尋師訪道,希冀能明了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

  這對護法的母女,親手縫製一件棉衣,並且包了四錠的銀子,送給禪師做為路費。

  禪師接受母女兩人棉衣和錢銀的供養,是夜仍坐禪養息。

  到了半夜,見一青衣童子,手持幡蓋,帶領著一列的鼓吹歌弦而來,放下一朵大蓮花,殷勤請他乘坐蓮台。

  禪師暗忖:我是禪門中人,未修凈土善因,不應貪著此境。

  青衣童子又再三勸請,表示勿錯過吉時良辰。

  禪師隨手拿了一把引磬放入蓮台上。不久,童子及諸樂人,便逐漸遠去。

  清晨時,禪師正準備啟程,護法的母女匆忙趕來,手裡拿了一把引磬,滿腹狐疑問禪師道:「這是禪師遺失的東西吧!只是很奇怪,昨晚家中母馬生了死胎,馬夫剖腹時,卻發現禪師的引磬,只是不明白,為何這把引磬會從馬腹生出來呢?」

  無果禪師聞語,不禁冷汗淋漓,一身大汗啊。於是作偈:

一襲衲衣一張皮,

四錠元寶四個蹄;

若非老僧定力深,

幾與汝家作馬兒。

  無果禪師因不貪著勝境妙果,才得以免去入馬腹的業報。

  吾人心若有所住,就不免貪求顛倒,若住於渴愛中,就墮入火咽餓鬼報;若住於瞋怨仇報中,當下身受修羅爭鬥苦;若不明事理,痴暗無知,宛如陷入畜生的業識茫茫中。

  所以佛陀知眾生心性習氣,因此用金剛的劍力,剷除我們心地滿布的葛藤。不妄求神通妙法與好惡美醜諸景不生住心。

  金剛經的三十二分,分分都是說心的本源。讓我們返璞歸真,不在被世間的十賢十聖眩惑做一個正觀自在的逍遙人。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檢查我們這顆心猿意馬的心。

  面對無常的情感,能隨緣不自苦惱人?

  面對人我的是非,能心平氣和隨緣消業?

  面對名韁利索,能超越安然?

  面對生死一刻,能否正念分明?只要能管理自己的妄心,就能勘破四大五蘊的牢獄,安住生活中種種的動亂!

  有一個金碧峰禪師證悟後,能放下世間諸緣的貪愛,唯獨對身邊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每入定之前,一定要先把玉缽收藏妥當,然後才能安心入定。

  有一天,閻羅王因為他的世壽已盡,就差幾個小鬼去捉拿他。

  禪師入甚深禪定中,小鬼們上山下海也遍尋不到他的蹤跡。

  過了幾天,小鬼著急不已,找不到禪師,要怎麼回去向閻羅王交差?於是跑去找土地公,請他幫忙想個辦法,讓禪師可以出定。

  土地公向小鬼表示,禪師是個證悟的人,對世間的許多境緣都已放下,唯獨對玉缽仍有貪愛,也許你們設法取走他的玉缽,他一動念,可能就出定了。

  於是小鬼們就按照土地公的指示找到禪師的玉缽,頑皮的敲打玉缽,禪師心疼玉缽被小鬼們玩弄敲打,趕快出定去搶救。

  所以小鬼看到禪師現身的時候,拍手笑道:「走吧走吧跟我們去見閻羅王吧。」

  禪師聞言,了知一念的貪愛要毀去他千古的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空中迴響一句:

若人慾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所以人人心中有個放舍不下的「玉缽」,可能是財富、名位、愛情、權利等等,若不肯奮力粉碎擱置心頭的玉缽,如何能有一個無所住,光風霽月的心靈桃花源?

  在我們心中心法裡面也有一個公案,是相六公在世的時候,上海有一個大銀行家,也是修心中心法的,修的很好。

  在他去世的時候,母音老人他們都去看他。因為他是一個大銀行家,財產很豐盛。

  他們一看這人沒走掉,那麼他到哪裡去了呢,一找,哦,原來他躲在銀行的保險柜那裡。因為他生怕別人把錢拿去,他就守住那個保險柜沒走。

  後來把他超度了以後就走掉了。所以我們對世間的東西要徹底放空。

  現在我們講第四個、法身無相不可丈量

  佛陀用須彌山王微妙身相為喻,顯示無相的法身是不可丈量的。因為須彌山王身雖大,還是有大小稱量和形色的比較,但是法身之相非世間的大小、形色所能涵括得了。

  所以,經文說: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這個非身是無相之身,有別於須彌山王的有相之身,也就是法身。

  佛陀囑付行者,不住授記,不住嚴土,不住得果。證得佛果者即得此「非身」的無相法身,此無相法身,也不可住著執取。

  《首楞嚴經》卷二: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毛端和須彌的大小之相,可以含攝融通,所謂一毛端現十方國土,一滴水見宇宙萬象。

  有一位信徒向無德禪師請教:「同樣一顆心,為什麼說心量有大小的分別呢?」

  禪師並未直接回答,向信徒說道:「請你把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信徒依言默造了一座城垣。 請你再默造一根鵝毛。

  信徒再次閉目默想。當你造城垣和鵝毛的時候,是借用別人的心,還是自己的心去構造的?你造城垣和鵝毛,既然是用同一顆心去造作的,可見心是能大能小呀。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大,什麼動作最敏捷?不是須彌山最大,也不是電光最快速,而是我們的心念,攝受三千法界和剎塵,毫釐大小不過是世俗諦的假名分別。

  佛陀於第十分抽絲剝繭為我們拆去授記相、嚴土相、佛果相的種種障礙。應無所住不是不積莊嚴剎土的福慧資糧,更不是執取無授記無佛果的斷滅知見,而是要我們肯定自性本具足七重樓閣寶樹的佛土,莊嚴自性的無相法身。

  學佛人,不舍一善法供養,外在的供養固然有益眾生,但身心圓明靈徹,無一玷染,才是最好的供養。物質有限,情意無量。

  真心四供養,能自他莊嚴。

  一、一爐清香,不如一瓣馨香。

  二、一束鮮花,不如一臉微笑。

  三、一杯凈水,不如一念清明。

  四、一句佛號,不如一聲讚歎。

  佛的身相高大殊勝,是從不輕慢一切有情,慈愍一切含識而來。再名貴的沉香,比不上馨香恆久的芬芳;再清醇的水隨物而染,比不上一念不動的清明;千叢萬束的鮮花終有謝盡,哪裡比得上微笑的溫暖;萬億佛號的力量,更比不上一句讚歎,令眾生增上善根的功德。

  所以一句話叫送人玫瑰留香在手,我們送人玫瑰不要在乎花的形態美好,而是什麼,而是我們要欣賞花的香。香溢久久不斷。

  佛問:「須菩提呀,佛於過去燃燈佛得到過法嗎,」這裡講的是佛在未成佛前啊,曾在無數佛前聞法。

  《現具經》中說佛曾拜過什麼二十二萬八千佛為師。燃燈佛只不過是其中之一。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過去拜師聞法的事。

  曾記載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轉生過法,曾得到過燃燈如來的加持。獲得無上法忍的成就。在八地時燃燈如來授記預言說你將來成佛號稱釋迦牟尼。

  什麼樣的弟子在什麼樣的地方說什麼樣的法,無生法忍就是斷除煩惱障。悟得性空之理,要從四諦上說佛在修道時拜過無數的佛聞過無數的法依法修行才得證果。

  我們學佛的人應該看到佛的本身記。了解佛是怎樣學法的,學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個菩薩悲心很重,她感到三界眾生苦難深重,經常為此而流淚,故叫常哭菩薩。

  常哭菩薩在成都聞法時塵土很多又沒有水,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她把血管割破用血來掃灑塵土,感動了天神下了大雨。從此以後成都沒有灰塵。

  不聞法,不修行就想成佛哪裡有什麼因果規律可言,所以佛教初祖講因果,這是佛教最根本的一點。

  所以首般若戒,般若忍,般若精進,現在人都無法理解。認為是胡吹,哪裡能做的到。把財產妻子兒女甚至自己都給別人,這是什麼,守身持,只有這樣無住的大行才能成佛。這是福慧雙修的必然果。

  有的講就悟,照理論來講,在修佛的基礎上才能得悟。只有一生生無量次才能達到啊。

  所以能從理解的角度來看說法聞法所聞佛法具無自性。如夢幻泡影。說法是幻象聞法是幻覺。不可執著。

  為什麼說法是幻象呢?因為我們說法是因緣和合,說的人說聽的人聽悟的人悟。這都是各種條件因緣達到一定的境界。

  所以各人理解悟的程度都不一樣。實際上它和一切事情一樣都是一種暫時的結合,不是永恆的。

  但是我們從理法上來看呢,沒有可執著,都是幻象。但從身體角度來看一切都是無相。都不存在。從實事的角度來看都是實相。不可否定的存在。這就是真空假有。

  因為角度不同,看不到事物的真相。一切都是空的。

  所以佛教理解的他心通佛雖然不是人,但他知道每一個人是怎麼看待問題的。

  他從人的角度看一切都是幻象。比如我們看電影,電影院的人都把它看成是真的。實際上是身相結合在一起,緣起之物是假的。所以是夢幻是泡影。何況法是直悟的境界非言傳耳聞能獲得者,所以佛無法把自己的覺悟境界移植給別人,佛只能指明方向讓自己的佛性來發芽成佛,因此法是說不了的,其實法是自己心中生出來的佛是無法說的。

  許多地方說佛沒有說過法無法可說。法本來就是無,就是說不了的無法表達的,是一種思想的境界。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語言是一種符號,是抽象的,人通過語言產生一種想像,慢慢的通過修鍊產生正覺正知。

  因此法無所說無所得。比如心人是很難說清的,難道說人沒有心嗎?這裡不是指肉團心臟。在紅教裡面第一步修鍊首先要找到我們的心。本心是什麼,找到感覺什麼都沒有了就空了。等心沒有了算是入門。本心就是空不存在。這是無法捉摸的東西。不是物質的東西。

  所以佛法也是理性和本性的發現。

  所以《寶心經》里說,就像地下有許多的礦藏因為你不知道,所以你仍然很窮。

  一旦你把它開發出來你就是一個富翁。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就是未開發出來。都不認識。所以都呈愚昧無知的狀態。

  所以一輩子碌碌無為。造苦受苦,自作自受一代一代傳下去。一旦挖掘出佛性就成佛了。

  你就見到了真相,只有自己挖,自己發現,佛法只是指明此地有寶藏,所以寺院畫了釋迦牟尼佛的一個指月的畫像相只是指著一個方向。月亮在天上不在水裡。猴子在水裡撈月,一般人就像猴子一樣不抬頭看不見天上的月。水中的月鏡中的月。其實佛啊就是個影子不要去抓影子。

  佛經上說真正的佛啊就像天上的月。人們心中的佛就像水中的月,一個景就是一個月影。從江東頭走到西頭。月亮始終在你的前面。難道月亮就是跟著你走的嗎,所以人們心中的佛也是這樣的境界。

  挖一千個井就有一千個月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佛,有的水混了看不清。水清了就看清了。所以水混了看不清水清了才能看得清。

  這就是為什麼要入定的原因。定能生慧的原因就在這裡。所以能不能得到佛的智慧就看你的水能不能定如明鏡。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

 

 


推薦閱讀:

【影評】從《金剛:骷髏島》看被數次翻拍的金剛系列?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三)---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3)
金剛經讀經淺得(63--61)依了義解佛所說義
誰解阿闍黎之心--准提心脈(金剛頂)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大正藏1514部)

TAG:金剛經 | 師父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