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並軌之我見 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綱––全國人社系統新聞門戶綱站 clssn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並未真正實施。當前我國現有就業與非就業群體大致分為: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軍人、企業職工(含私營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城鎮居民、農民工、個體工商戶(含自由職業者)、農民等幾類。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前,我國現有的主要四大養老保險體系基本覆蓋以上幾類群體。此次提出「並軌」的並非關注度最高、被稱為「最不公平」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與企業職工的雙軌,而是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與新農保。事實上,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自試點以來,並未真正實施,有些試點地區根本就沒有試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仍「游離」在養老保險制度之外,仍然在吃「皇糧」,退休後是財政「包養」,形成了人們所「垢病」的「雙軌制」。但是在目前城鄉「二元制」戶籍管理制度現狀下,要想將城鄉養老保險完全融合(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新農合),馬上建立國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還比較困難,既不科學也不現實。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抓緊進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盡快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適時進行企、事業養老保險並軌工作,形成我國養老保險「城鄉並軌」、「企事業並軌」後的可以讓人接受的「雙軌」運行局面。
養老制度的並軌之所以爭議不休,主要在於「不公」。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1986年為了配合國有企業改革設立的,這項養老保險制度出台有深刻的時代烙印,沒有包含(當時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就業群體,現在看來是「短視」形為,也是無奈之舉。後來不同時期、針對不同就業或非就業群體實施的養老保險政策,就顯現了退休待遇有高有低,造成養老保險制度「不公」的現狀。客觀地說,在不同社會改革與發展初期,不同就業群體、不同制度之間,退休待遇的差異化是可以讓人接受的。但是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到現在,機關事業和企業仍在實施兩種不同制度,且退休待遇的差異已持續20多年,的確需要進行改革。這正是養老保險制度讓人感覺「不公」的主要原因。 如何並軌:個人賬戶是關鍵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另一里程碑事件是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簡稱統賬結合模式。即由政府主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分擔繳費責任,待遇標準與勞動者就業年限、繳費高低而存在差異,實現了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公平和效率的結合。隨著勞動者就業途徑改變和身份轉換,會涉及養老保險關系的流動轉移,就會引起參保模式的變化。事實上,成熟而科學的養老保險制度是能夠適應勞動者就業變化和自由流動的。要想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就必須考慮這些因素給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或並軌帶來的難題。但如何能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各類養老保險關系相互轉移,怎樣實施?從何處著手?是關注養老保險事業發展的人們共同思考的問題。從業務角度講,實行統一規范的操作規程是基礎,建立科學嚴謹的業務經辦系統是前提,處理好個人賬戶最為關鍵。為方便闡述,以下從相同或者相近養老保險制度(以下簡稱軌內)和不同養老保險制度(以下簡稱軌外)兩個方面進行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探討。
軌內流動。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兩者並軌後,就不存在軌內流動的問題。參保人個人賬戶不變,只需進行業務數據整合後,在同一套業務系統內辦理日常業務就可以了。二、企業間養老保險養老關系轉移。《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管理暫行辦法》(勞辦發〔1997〕116號)「帳戶轉移」中,明確了同一統籌范圍內和跨統籌范圍轉移的具體辦法,只要本地區的業務經辦系統根據應用要求,計算並列印出參保人個人賬戶中繳費(含單位劃轉)累計本息,按要求處理就行。三、事業單位間養老保險關系轉移。事實上1999年以來已經開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地區,養老保險待遇的計發與繳費仍然是「兩張皮」:有的地方是按企業退休計發待遇後「補差」;有的地方是不建立個人賬戶,仍按事業單位政策辦理退休,退休工資財政全額支付;還有的只是改變一下退休人員工資發放途徑由養老經辦機構代發而已。這樣的事業單位間人事變動,當然不需要進行養老保險關系或個人賬戶轉移。 軌外流動。一、事業和企業間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未開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地區,仍按現有政策執行;已經實行機關事業養老保險政策的地區,可以參照企業養老保險計發辦法改革模式,實施過程中對存在問題按「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過渡法」的進行處理。跨統籌范圍轉移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可以在統一的養老保險轉移平台操作,隨同養老保險關系和個人帳戶檔案一齊轉移。二、城居保和企、事業間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由於兩者制度不同,繳費方式大相徑庭,這類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較為復雜,業內也多有探討,提出的方法在計算機應用技術上能否實施,政策上是否支持,都需要實踐檢驗。一是建議試行退休待遇分段計算,各地合並執行,在退休地發放養老金;二是對城居保歷年繳費進行科學測算,建議由國家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管理部門規定合理的折算值,以平衡跨統籌范圍(特別是發達和欠發達地區)相互轉移的利益分配,全國統一參照執行即可;三是參照企業養老保險關系轉移辦法,建議由國家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管理部門規定應用全國統一的轉移接續平台,這類業務直接可以通過這個業務平台辦理即可。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如果實現了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那麼所有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無論是同一范圍內還是跨統籌地區),只需進行賬戶養老金轉移即可,這也正是我們養老保險人和參保人共同盼望的良好局面。 何時並軌:任重道遠經辦機構名稱亂象眾多,需要統一。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到底是什麼性質《社會保險法》並沒有明確。據悉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全國現在有4776個有48.38%是參照公務員管理的單位,有51.1%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餘下是差額的。就養老經辦機構單位名稱來說全國各地稱謂也有多種,不一而足,五花八門。前些年有叫勞動保險公司、基金統籌辦、社會保險處、社會保險中心等,現在有的叫養老保險處、社會養老保險中心、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管理)局等,甚至本省本地區叫法也不一樣。筆者曾參加一次全省的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會議,登記薄上名稱就有五、六種之多。由此來看,既然有標識上的統一,自上而下的統一名稱也是必要的。
養老保險業務經辦流程,需要統一。各地區養老保險統籌前各地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業務經辦流程不盡相同,繳費基數和比例也不一樣。我們前台業務經辦時經常會遇到由於繳費基數和比例不同,歷年最低繳費工資也不一樣,導致跨統籌地區轉移接續難以辦理;還有各地養老業務經辦信息系統和操作流程不同,會造成信息壁壘,也會給業務咨詢和辦理造成困難。這些問題,亟待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業務操作規程,實現「統一繳費基數和比例、統一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統一管理基金、統一編制和實施基本養老保險預算、統一業務信息系統平台」,為提升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業務經辦能力和水平提供保障。 推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勢在必行。社會保障卡是個人權益的真實記錄,是老百姓和政府互動管理的居民檔案,是建立信用體系的一個核心檔案庫,甚至可以延伸至公積金查詢、支取和銀行卡存取款功能。在西方發達國家,社保卡甚至能替代身份証,二者逐漸走向整合,這是一個必然趨勢。因此,推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是改進管理服務,做到方便利民的重大舉措,勢在必行。當前要加快整合資源,合理規劃,做好並軌前後各項業務數據的整理工作;加強參保登記、個人繳費檔案的信息管理,延伸綱上繳費服務平台;推動城鄉居民、城鎮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相互銜接等,為全面推行社會保障卡做好基礎性工作。 社會養老保險「因人設計」的多軌制,當前養老經辦機構名稱、業務管理系統以及操作規程的多樣化,是當前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特點,也是備受詬病的主要原因,同時養老保險還面臨「十二五規劃」中的重要任務和歷史機遇。我們欣喜看到,近幾年來專家學者意識到了這一點,這方面的討論不少,各方面達成的共識也很多,國家高層也有所行動。特別是2005年以來推行的市級統籌、2008年推行省級統籌和統一社會保險信息系統平台建設,以及這次國務院決定合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居保,都是利國利民之舉。但何時完全消除參保人心中的「雙軌制」,真正達到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也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湧現面前,保持敬畏
※中國系統法學研究回顧和展望
※怎麼通過cpu型號查看性能?
※美國簽證更新電子系統11月1日起啟用 暫不收費
※ios11這個系統的總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