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雜說22-23-24
l l 吳氏歌訣 神清氣沉任自然, 飄飄蕩蕩浪里鑽。 任憑風浪來推打, 上輕下沉不倒顛! l 推手的「四項基本原則」,即 : 1,絕對地保護對方。2,不爭勝負好壞。3,不要臉。4,不用二道力。 l 關於松談幾點: 1。在推手中,松不是懈,松是在全身膨脹,棚勁支撐八面的情況下和對手沾粘連隨,不丟不頂。不丟:是用彈簧般的棚勁時時罩住對手,把對手的肢體變作自己肢體的一部分,無論進退,都不可以在時間上有明顯落差。不頂:差一點的作法是不與對手直力相抗,再妙一點是不給對手絲毫的力,讓對方的來力找不到落腳點。2。松在推手中的目的是不給對手達成可進攻的力點,主要通過氣下沈,含胸,沈肩,開胯,轉腰和和手臂的螺旋纏絲來實現。3。真正的松是氣沈舟田,氣貼背,氣收斂入骨後下重上輕的松。這時才能作到勁由內換,以無形打有形,以小形打大形,以靜制動,後發先至,四兩撥千斤。4。松是心靜的表現,沒有意識的放鬆,肩胯不可能通透松下來,肌肉也不可能松下來。對大多數人來說,即使松下來,也是暫時的表面現象,一遇對手大力打來或加速度驚嚇,便本能地肌肉緊張,身體僵硬。我很欣賞李偉對忠告的一段話,要有從戰略上蔑視對手的心態。但思想放鬆的程度是和心理素質成正比的。如何才能做到遇敵不驚呢?有一句話叫藝高人膽大,這需要有實力作基礎的。沒有紮實的功夫,所謂的松只能是自欺欺人。5。松的前提是打開身體各部的關節和拉長四肢的韌帶。松可通過盤架子和推手實踐來實現,光靠站死樁是不行的。別忘了我們練拳的目的之一就是放長我們的四肢,我理解是把四肢的筋或韌帶拉長。比如很多人行拳走架時兩腳抓地不牢,或在地上左右亂擺,主要是因為腳髁骨韌帶沒有拉長。6。松的程度和質量是檢驗習拳者功夫的一個參數。陳小旺對我談起一件事,說在義大利有一位擒拿高手想試他功夫,他伸出一隻又松又軟的手給他,並不看他,另一隻手在喝茶。結果對方動也不敢動他。我見過多位大師,也試過他們,凡有真功夫的,他們的手都很軟,更本不怕別人拿他,你拿他他也不痛。我個人的體會也是如此,原來我很怕被別人拿,現在感覺就不一樣了。 l 竟技推手中,松的一方是佔便宜的。松之所以成為太極之要訣,在於松有助於克敵制勝。你比對手鬆,你就能贏他。就松論松,以松比松,就不是松,而成「懈」了。 l 十三勢歌訣中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頂頭懸即虛靈頂勁,當頭項正直時,頸項部分被頭部引領起來,不偏不倚。下頜不前探後縮。「廉泉」正對「天突」,「啞門」正對「大椎」,全身上下關節節節鬆開,此時自然能夠精神貫注,腹內松凈,氣沉丹田,上虛下實,猶如不倒翁。又如水上浮舟,隨千斤之重,亦漂然不沒。歌訣有云:神清氣沉任自然,漂漂蕩盪浪里攢。任你風浪來推打,上輕下沉不倒顛。 l 見了外家高手不害怕,因為太極理念內沒有說「害怕」有什麼幫助,只是力求「心神」不由我自己意念動,而是求他自己動罷了。可能後來下來後是害怕的,只是外家高手並不一定青面獠牙,也不傷人,為什麼害怕?我不理解。 l 「據說」楊露蟬是站了無極樁的,多少年?不知道!古時,講究功夫,每個練武者,馬步樁總是站的。 l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l 天地之間自有正義,既沒有誰在扶植它也沒有什麼在壓制它.所謂扶植正義不過是後天意識.吾善養吾之浩然正氣,天地之間哪有你的正氣,不過是意識自我的個人感受.(你若已是道,又講什麼正氣,什麼浩然.你可以說這是我設想我是道時的感受,那你就觀賞你的意識自我去吧.)上善若水止因真而無形,靜而自處,我若在道中,自是不語.。 l 抖大桿是太極拳傳統的練功方法,其目的主要是通過抖大桿來提高練功者的腿部、腰部和上肢的協調勁和培養功力。一般的大桿長三米左右,直徑約茶杯粗。是在有一定的太極拳功夫以後才能練習,初學者不可練習,否則不但練不出太極拳的松沉勁反而練一身硬力。抖大桿 必須全身鬆開,先慢慢的體會全身四肢、腰部的整體旋轉勁,待有一定工夫以後,可以練的快一點,最後練抖擻勁,如果一開始就練抖勁,會傷害身體的。上述有老師指點,按程序進行不容易出偏差。練抖大桿練的是知己功夫,不能練出知人的懂勁工夫,因為大桿本身只有向下的沉勁(大桿自身的重量)沒有向上、左右、前後的複合勁,也沒有不丟不頂和沾、連、粘隨勁,所以,練的還是死勁。過去,有師兄弟之間不傳藝的說法,師兄弟之間就是在一起練功,也不給真勁,想的是如何勝過別人,更不用說配合了,為了提高自己的功力,只好抖大桿。如果象練拳擊那樣有一個或多個人(高大、胖瘦)做陪練和靶子,任你放,你就不會去練抖大桿了。可是要有這樣的條件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家傳的太極拳練習時就是通過父子、兄弟之間長期互相推手、喂勁、發放而得到真功夫的,一般練家是沒有這個條件的。 l 智慧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容。有幸修鍊拳功,僅僅是結了一個好緣;重要的是,人須擁有健全的身心,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體會出生活的真樂趣。 l 在蟬定修鍊中,坐來坐去發現身子沒了,只有思維,在這樣一個狀態里練功,身體達到最充分的演練狀態,是最佳狀態。 l 練功就是在幾個字上下工夫:松,虛,空,靜。此四字是我自己的體會,在練的過程里如果下工夫的話,就會有此感受。此非虛言。修鍊的時間是關鍵,時間當然是越多越好,最起也不能少於一個小時,而此也不過只能在松字上有體會,如果繼續在此下工夫的話,虛,空,靜都會相續出現。而不是想出來的,這方是練來的。 l 修練練的就是心。 l 心死神活。 l 練拳中對於腳掌的感覺,好象較少談論,只記得以前有人說過練得好時腳掌如吸盤。我從前沒有這種感覺,只有腳掌想著鬆開時反而覺得不穩。前兩天練拳,腳掌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就是腳掌虛起時,整個腳掌有如膨脹鬆軟的大麵包,隨著腳掌落地塌實,有如麵包被逐漸地壓扁壓實,最後落穩,而且非常穩固,但感覺不太象吸盤,因此時腳掌感應異常靈敏,能輕靈提起,一旦提起,整個腳掌立刻又象一個松脹的麵包,感覺很舒坦,我第一次有全身松落腳掌的感覺,對照以前自己對全身松落的體會是不一樣的。 l 不輕為人師,既為師則應成其師, 不輕為人言,既為言則應成其言。 l 風折巨木難斷草, 齒堅易落舌長存。 硃砂一點玄關竅, 野鶴衝天雲內居。 真常應物需不迷, 無中生有真消息。 歌兮歌兮五六字, 德明隨意窺玄機。 l 太極體用解 理為精氣神之體,精氣神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氣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要知天人同體之理,自潯日月流行之氣。其氣意之流行,精神自隱。微乎理矣夫而後言乃武乃文乃聖乃神則潯矣。若特以武事論之,於心身用之於勁力,仍歸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獨以末技云爾。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持數百斤是骨節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體之有勁似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體育之道有然也. l 太極本一家,家人理應相互扶持,成就別人,便就是成就自己,有句廣告詞「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個人見解、體會,甚至是師門口訣,凡出善意,理應增輝,共師共徒,自利利人。 l 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持數百斤是骨節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體之有勁似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體育之道有然也。 l 過去經常與人比手,常常越比越自滿,自覺掌握了太極真諦。現在想來甚是慚愧,慚愧!原先掌握的東西只是有了襠胯勁,胸肩找到了正位而已。用人之時,襠胯勁加趙堡拳的線路招術打別人的背點,打人仍是在用勁,贏人實在是因為別人身上未通襠胯勁未生,而不是自己練得好。練拳擊摔交 散手的好手生襠胯勁以後,我與他們交手時就感覺贏之不輕鬆,別 人也有機會。尚未體會到「借 」的妙用,即對手何時用何時歇菜,自己打自己。 經人指點後,身上生了十面分張力,感覺甚是美妙有一重練通的感覺,表現形式就是力示千斤。近來,十面分張力已被一種若有若無的東西所替代,清亮平和。與人接手,有一點點別人自己打自的感覺。太極真奇妙,明天的感受,今天真么也想不到。 有兩個檢驗太極的標準不知對不對,其一,你在緊要關頭別人與你博命時,你平時練的拳里的東西就是你用來搏命活生的動作,你練的拳應該是太極拳。其二,你精力不濟心情不好偶染小恙,幾趟拳能讓你心情開朗精力充配享受生活,這種拳也應該是真太極拳。 太極雜說232009-04-06 09:53
太極雜說242009-04-06 09:54
|
推薦閱讀:
※太極的對稱關係
※教你掌握太極的幾大要領
※楊式四十式與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太極拳之比較
※太極拳實戰 淺談太極推手實戰制勝技巧(3)
※初學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第二段動作詳解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