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淺釋(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淺釋
前言 相信這一部《華嚴經》,是在美國第一次講,各位也是第一次聽。現在限於時間的關係,不能詳細講。為什麼?如果要詳細講的話,六個禮拜恐怕連一個題目都講不完,所以現在就簡單一點講,先講一講這部經的來源。這一部《華嚴經》,在佛經裡邊是經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蓮華經》也是經中之王,可是不能稱為王中之王;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卻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說的大乘經典裡邊是最長的,可是說的時間並不太長,釋迦牟尼佛只僅僅用了二十一天來說這部大華嚴。
這部經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這八十一卷也不全,不過已經具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釋迦牟尼佛說完了《華嚴經》後,這一部經並沒有留傳到世上,就是印度也沒有這部經。被誰請去了呢?被龍王請到龍宮去供養,天天叩拜這部經典。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六百年之後,有一位龍樹菩薩,聰明到絕頂,再沒有人比他聰明的了。他把世間所有一切的文章、論議、經典統統都讀完了,所以發心要到龍宮裡去看藏經。他在龍宮裡看見了這部《華嚴經》。《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你看有多少!一個世界的微塵已經就無量無邊了,大千世界的微塵就更多了。
怎麼叫大千世界呢?一個須彌山、一個日、一個月,這是一個世界。積聚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日、一千個月,這是一個小千世界。再積聚一千個小千世界,這算一個中千世界。再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這叫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裡邊的微塵已經就數不過來了,現在是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偈頌,那就更數不完了。
《華嚴經》上本有多少品呢?有一四天下微塵數品。所謂「一四天下」,「一」就是一個須彌山,「四」就是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叫一四天下。一四天下微塵數那麼多的品,你說這有多少?我也算不過來。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有一千二百品那麼多。下本有十萬偈頌,四十八品。這位龍樹菩薩的記憶力非常好,他把下本記到心裡,回到印度後,才把它寫出來,以後又由印度傳到中國。傳到中國的有八十卷,三十九品,還有九品沒有傳到中國。
釋迦牟尼佛分別在七個地方,一共是九次法會講了這一部《華嚴經》。你如果能把這部《華嚴經》明白了,就是得到佛的全身了;你若明白《楞嚴經》,就是明白佛的頂;你明白《法華經》,就是明白佛的身。但這還是都不完全,你若能明白《華嚴經》的道理,那就把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這《華嚴經》就比如大海,其餘的經就如小小的河流一樣,小小的河流和大海是不能比的。現在這個世界上,能講《華嚴經》的不能說是沒有,但是少之又少。如果說沒有,我們現在這不講了嘛?怎麼可以說是沒有呢!甚至於,有人學佛法學了一生,連《華嚴經》的經名都沒有聽過,你說這是多麼可悲!這一部《華嚴經》不要說是講,就是這麼念過去,也很少人能把它念完一遍。念一遍最快也得要二十一天,所以這一部經是難遭難遇的。
這部經的七處九會,有一首偈頌這麼說:
菩提場出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他化兜率五六過。
佛最初在菩提場成道,就是在菩提樹下說《華嚴經》六品十一卷;第二會在普光明殿,說了六品四卷;第三會在忉利天,說了六品三卷;第四會在夜摩天,說了四品三卷;第五會在兜率天,說了三品十二卷;第六會在他化天,說了一品六卷;第七會又在普光明殿,說了十一品十三卷;第八會也是在普光明殿,說了一品七卷;第九會是在逝多林,說了一品二十一卷。逝多林,就是現在所謂的墳場,是埋死人骨頭的地方。這是說的下本的七處九會。
這下本前邊的三十九品、四十四萬五千偈,後來傳到了中國,還有九品、五萬五千偈沒有傳到中國。這部經雖然不足,但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已經都全備了,所以在中國唐朝清涼國師弘揚《華嚴經》時,認為這部經已經可以作為全經了。
這位清涼國師就是華嚴菩薩的化身,怎麼說他是華嚴菩薩化身呢?因為他就專門講《華嚴經》,不講旁的經。清涼國師,名澄觀,字大休,會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開元戊寅年。他的身高有九尺四寸,兩隻手長過膝蓋,有四十顆牙。我們一般人的牙只有三十幾顆,有四十顆牙的這就出貴人,這是很少的。佛就有四十二顆牙,這位清涼國師有四十顆牙。他的眼睛在晚間看起來有光的,眼睛放光,白天的時候就和普通人一樣,但他那眼睛總是定定的不動。他在建中四年時,寫了一部《華嚴疏鈔》;這部《疏鈔》,是《華嚴經》補註中最有名的。
在沒有寫《疏鈔》以前,他就先求華嚴海會菩薩加被。加被,就是幫他忙。有一天晚間,他就作一個夢,看見山峰都變成金色的。等夢醒了,他知道這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從此之後,他寫《華嚴疏鈔》就這麼順著筆寫,也不加思索。我們一般人寫文章,差不多都要想一想、寫一句,想一想、寫一句。他不需要想,就像抄東西那麼快。經過四年的時間,就把《華嚴經》注成了。書寫完成之後,他又作了一個夢。這個也不一定是夢,不過他就有這麼一個境界,也可以說是夢。他夢見自己變成一條龍,由他這一條龍又變出千千萬萬、無量無邊這麼多的龍,飛到其他的世界去。這就是看到華嚴的境界了,一般人就說這是表示流通的意思。
清涼國師身歷九朝,為七帝門師。他一生經過隋、唐九個朝代,做七個皇帝的師父。他圓寂之後,有一個印度和尚到中國來,在半路上就遇著兩位青衣童子。這和尚是個證果的阿羅漢,就把這兩位青衣童子在虛空中給留下來,問說:「你們到什麼地方去啊?」青衣童子說:「我們到中國去請華嚴菩薩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去供養。」這位羅漢到了中國後,就對皇帝講有兩個青衣童子來請華嚴菩薩的大牙,大約是說的清涼國師。於是乎就把他的墳給打開,一看果然缺了一顆大牙。這一些境界都是妙不可言,你看!華嚴菩薩也到中國來,所以清涼國師才有那種奇特的相貌。
依照清涼國師的判法,這一部《華嚴經》前五卷是序分,中間五十五卷半是正宗分,後十九卷半是流通分。這部經雖然沒有完全翻譯成中文,但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已具全。在中國弘揚《華嚴經》的都是一些個大菩薩,如果不是菩薩的境界,他就不會講《華嚴經》。華嚴的境界是最妙最妙的了,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
釋經題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在聽經前,一定要先認識所聽的這部經是大乘或是小乘的經典。談到大乘、小乘,今天給各位講一個公案聽一聽。在印度,有位世親菩薩,又叫天親菩薩,和哥哥無著菩薩是兩兄弟。無著菩薩學習的是大乘教理,可是世親菩薩因為有一種不很好的因緣,所以就入了小乘的佛教裡邊去學習小乘的教理。這位世親菩薩非常聰明,他哥哥無著菩薩總想要度他信大乘的法門,但沒有力量令他的弟弟相信。
他這個弟弟就專門讚歎小乘法,說大乘法不對。後來無著菩薩就想出一個方便法門,故意裝病,叫人去請他的弟弟來探病,說:「我年紀這麼大了,又病成這個樣子,你再不來看我,以後就沒有機會見面了。」於是乎他弟弟就來看他。他就對弟弟說:「我已經要死了,我所讀的大乘經典你可以看一看。你若能看,我死了眼睛也可以閉了。」他這個弟弟來探病也沒有什麼事情做,於是就把大乘經典拿來看。他看什麼經典呢?就是這部《華嚴經》。
他越看越覺得不可思議,才知道華嚴的境界是妙不可言的,好像太陽在空中遍照萬物,又好像大梵天王的網羅幢孔孔相攝一樣。這時候,他知道自己以前錯了,就大叫:
「快給我拿一把寶劍來!」
「你拿寶劍做什麼?」旁人就問。
「我要把舌頭割下來。」
「你為什麼要割舌頭?」
「我以前盡用我這個舌頭讚歎小乘法,毀謗大乘經,這是有罪過的,所以我要把它割下來。」
他哥哥一聽,說:「你不必啊!」
「為什麼?我這個罪過太大了,我一定要把舌頭割下來。」他說。
「譬如你不小心跌倒在地上,你要起身是不是還要藉著地的力量呢?你不能倒在地上就不起來了。你要起身的時候,就用手這麼一按地就起身了嘛。以前你用舌頭讚歎小乘,毀謗大乘,現在你可以用你這個舌頭來讚歎大乘啊!」他哥哥說。
世親一聽,這也有道理,於是不割舌頭了。後來他就入山修行,學習大乘經典,也造了一部《十地論》。《十地論》造成的那一天,大地就震動了,他口裡也放出光來。這時候,國王就來見他,說: 「你是證阿羅漢果了嗎?」
「沒有,我沒有證阿羅漢果。」世親菩薩說。
「你沒有證阿羅漢果,怎麼地動了,你的口裡也放光呢?」
「因為我年青時,學習小乘而毀謗大乘,現在改過學習《華嚴經》,造了一部《十地論》。現在這部論造成了,所以地就震動,我的口裡也放出光來,這並不是證果。」世親菩薩說。
「原來這部《華嚴經》這樣的微妙!」國王說。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意思是到達這種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想像的解脫境界。本來解脫是沒有境界,有境界就不是解脫。那為什麼又說解脫境界呢?這個境界是一個譬喻,根本就沒有這種境界,因為到了解脫時,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就叫解脫。
「普賢行願品」:普賢,所謂「道遍宇宙曰普,德鄰極聖曰賢」,意思是他的道遍滿宇宙,他的德行和最高尚的聖人是一樣的,和最高尚的聖人作鄰居了。行願品,「行」是他修行的大行;「願」是他所發的願。普賢菩薩修行發的行願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賢菩薩。
佛教里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菩薩裡邊是智慧第一,地藏菩薩是願力第一,觀音菩薩是慈悲第一,普賢菩薩是行門第一。凡是佛說法都有弟子請法,華藏世界海,以《華嚴經》為主,這部經的請法主就是普賢菩薩。《妙法蓮華經》是由舍利弗尊者請法的,《楞嚴經》是由阿難尊者請法的。請法主又叫當機眾,這一部《華嚴經》的當機眾就是普賢菩薩。
釋譯題
唐罽賓國三藏法師般若奉詔譯
這部《華嚴經》前八十卷的翻譯人是實叉難陀法師。「實叉難陀」是梵語,翻譯為「喜學」,就是歡喜學習。他在唐朝武則天的時候,把這部《華嚴經》翻譯成中文,譯成之後,武則天就夢見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天降甘霖,下的雨都是甜的,象徵這一部《華嚴經》是非常的重要。經文翻譯完成,由賢首法師講解這部《華嚴經》,當講到微塵世界剎海震動這個地方的時候,講堂及大地也都震動起來,大地六變震動,於是武則天就下了一道詔書,讚歎實叉難陀。所以這部《華嚴經》不可思議的境界很多很多,太多了!一言難盡!
這一品,是唐朝罽賓國三藏法師般若奉詔譯的。罽賓國,是一個國家的名字。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是所有的一切經典,「律」是戒律,「論」是論議。翻譯這一品經文的三藏法師名叫般若。「法師」也可以說是「以法為師」,以佛法作為師父;又可以說是「以法施人」,以佛法來布施於人。「般若」是梵語,翻譯為智慧。為什麼不直接把「般若」翻譯成中文,而保留梵音呢?因為它是五不翻之一的「尊重不翻」──因為尊重它,所以就不翻譯。奉詔譯,就是奉皇帝的命令,將這一部經典從印度文翻譯成中文。
推薦閱讀:
※風水三境界之陽宅風水——目前對陽宅風水最狂妄的總結
※你遇到過的境界最高的人是誰?
※古玩情致的「三重境界」——《當時只道是尋常》自序
※哲學的境界:《紅樓夢》的另類解讀
※?﹏人生各種最高境界!非常經典!!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