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由凡夫至菩薩到成佛的五十二個階位

     

一個凡人若證到初地菩薩的果位,一切就發生了質變,他能在一剎那頃產生一百個化身(意生身),去一百個凈土面見百佛尊;一剎那頃獲得百佛加持亦能明清了知;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時,則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壽命,使之住壽歷經百劫……

菩薩,是梵文的音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垛」。它的意思,「菩提」是覺,「薩垛」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命。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都可以稱為菩薩。亦即,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聖菩薩的不同。

按華嚴之說,菩薩共分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其中十信位是凡夫,十住、十行、十迴向位是賢位菩薩,只有後十二個階位是聖人,也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妙覺菩薩就是佛。或者說,地前者稱菩薩,地上者則稱大菩薩,七地以上即稱菩薩摩訶薩。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聖位菩薩,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

我們最熟悉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菩薩五十二階位

1,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2,十心住:即發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貴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頂心住。

3,十行心:即歡喜心行、饒益心行、無嗔恨心行、無盡心行、離痴亂心行、善現心行、無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實心行。

4,十迴向心:即救護一切眾生離相迴向心、不壞迴向心、等一切佛迴向心、至一切處迴向心、無盡功德藏迴向心、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心、如相迴向心、無縛解脫迴向心、法界無量迴向心。

5,十地心:即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

6,第五十一地之心稱為入法界心,即為等覺。

7,第五十二地之心稱為寂滅心,即為妙覺。

此中,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與妙覺,依次配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等。略說如下:

1,菩提道十信位之修證

修學十信之學子,有一劫成滿,亦有乃至一萬劫方得成滿者。此十信成滿之人,謂於佛法成信不退者,始入初住位中,繼續修學比較深的佛法。

十信位修學沒有滿足的學子,如果聽聞甚深佛法,往往會心生煩惱;我見、情執嚴重者,當他聽到善知識所講的了義佛法和自己信受的老師所講的法不同時,甚至會犯下誹謗正法、誹謗善知識的大惡業。如是果報,《大乘方廣總持經》等經典具有明確的記載:誹謗正法、誹謗善知識的人舍報後,來世即出生於地獄中,受苦無量,多劫始能脫離此苦,而後輾轉受生於餓鬼道、畜生道多劫,然後方能再生人中;初生人中,五根不具,盲聾瘖啞,生在邊地,不聞佛法,歷五百世;後生有佛法處,然因往世之誹謗正法習氣與業力故,甫聞善知識所講的正法時,又不能自已地加以誹謗,舍壽再墮地獄,如是反覆輪轉,受苦無量,難有出期。所以,十信位之修證,雖說是學佛的初級階段,也不是容易修的!

2,十住位之修證

初住位修集布施福德。二住位修諸戒法戒相,堅持不犯。三住位中修忍辱行,於「眾生忍」而修集資糧。四住位於布施持戒忍辱益加精進不止。五住位略修禪定及禪定知見。六住位現觀六根六識六塵虛妄而斷我見。

七住位的修證即大乘佛法的見道——證得第八識阿賴耶識。七住位的修行非常重要,因為七住位是見道位,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說:「已入見道諸菩薩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大乘的見道就是禪宗之開悟明心,證得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之真實心——阿賴耶識(如來藏識)。七住位的修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七住位的開悟證得阿賴耶識本心,是正式修學佛法的起點,此後的修行都是以這個所證的第八識心阿賴耶識為基礎的,所以,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七住位的開悟,就像一道門檻,七住位開悟見道以前的持戒、念佛、行善等等修行,都是在外門收集開悟見道的福德資糧,開悟明心以後才是正式轉入內門修學大乘佛法的起點。所以佛子的當務之急就是求大乘見道。在娑婆世界,見道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禪宗的開悟。禪宗之開悟明心,往往不用語言文字,學人以一念相應慧便覓得自心真如——如來藏識。由已親證如來藏故,同時斷身見、我見,漸生般若慧之根本無分別智(般若總相智及別相智),親證中道實相觀。

七住菩薩,悟後有一個現象,會觀察五蘊十八界「我」的虛妄,會觀察世界如幻。因為七住菩薩是站在真如的角度來看待色身、來看待見聞覺知心、來看待時間空間,七住菩薩所觀察的一切事、一切物,都會跟苦、空、無常、無我相應。因為照見自性真如,它的真實、恆常不變,再來對照色身和受想行識,就會發現:識陰的七識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及意根全部都是虛妄;有念的覺知心如幻,離念的靈知心也一樣虛幻不實;六根中的五色根虛妄不實,最後的意根——恆審思量的末那識,也一樣虛妄不實;六識六根都虛妄不實,六塵就更加虛妄不實了。七住菩薩因此而確認自己虛妄——根本就沒有真實不壞的我存在。七住菩薩因為照見真如的真實、恆常不變,對照這個世界時,他同樣會發現這個世界也是虛幻不實的。而一般眾生以為世界是永恆的,一個大劫雖然非常久遠,但是從這個永無生死的真心來觀照的時候,這個世界仍然是非常的虛幻、非常的短暫、非常的不實在,因為它終究會壞滅。

一般凡夫眾生都把五蘊身當成真實的我,執著於這個五蘊的我。但是當行者開悟明心——親證真如之後,從此他以真如為我,不再以五蘊為我。雖然七住菩薩以真如為我,但是這個真如、空寂、無色、無念、無受想行識,無有分別,它完全是無我性的,所以眾生無始劫以來執著的這個「我」的見解就斷除了——就斷了我見。因為我見斷的緣故,疑見就斷了。疑見斷除了,各種人為施設的戒禁取見也就消除掉了。七住菩薩依次斷除我見、疑見、禁取見等三縛結,而進入聖道流。

此七住位菩薩所證的無我觀,不同於六住滿心位的無我觀;六住菩薩的無我觀,只是現觀六根六識六塵虛妄而斷我見,不知實相心何在,他所作的無我觀,同於聲聞法的無我觀——不離蘊處界空相的觀行。七住菩薩卻又從所證得的第八識實相心,現前觀察它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暫斷,以及無始以來就具有無我性的;由這個實相心,再來返觀五蘊、十八界我的虛妄。能作如是現前比較觀察,所以七住位的無我觀與聲聞及六住菩薩的無我觀完全不同,所產生的無我觀的智慧也迥異。七住菩薩所證的內容非二乘定性無學及凡夫外道而可思議者。

如是七住菩薩繼續進修到九住圓滿,十住位因緣具足時眼見佛性,證得如幻觀。十住位所證的如幻觀,使十住菩薩恆常處於世界如幻的境界中,現前觀見唯有真如與佛性是真實法,世界與身心都是猶如夢幻一般的不實在。這不是由次第觀行而得到的境界,而是明心見性時便在剎那間住入這種境界中,由肉眼看見世界與身心(七識心)的如幻不實。眼見佛性之法,與境界相應,受用更大,其解脫正受功德遠過於破參明心,是故當修當證。如幻觀成就了,才算是滿足十住位的觀行。

雖然明心見性的功德受用很大,但是開悟明心之七住菩薩及眼見佛性之十住菩薩,只能降伏三界中之煩惱粗重業道、降伏粗相續之果報;是故若菩薩真見道——證得心體阿賴耶識之後,尚未完全遠離異生性者,乃是正常事也;因此悟後仍當以戒為歸,謹慎守持。若不嚴持戒律、謹言慎行,不能特意留心,未能遠離異生性之現行者,則難免因私心起瞋而謗善知識所弘正法,舍壽之後難免受生於傍生道中,成為異生。

七住位以前的菩薩(有人訛傳為是七地以前的菩薩),完全有可能退轉,重又墮入生死輪迴而沉淪。七住位以上初地以下的菩薩,雖然到了不退轉境地,但還不能自主生死。也就是說,初地以前的菩薩,其生死是由業力決定的,無法自主的:只有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其生死則是由自己的願力決定,能夠自由作主的。

八住以上,斷除三界之內的塵沙,調伏三界之外的塵沙。所謂塵沙,乃是天台宗所立「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之一。見思惑,障礙我人的涅盤之道而致沉淪生死;塵沙,則障礙我人化度眾生的菩提之道而致不能成佛。此所謂塵沙,也相似唯識宗所稱的所知障。由於所知有障,而不能通達多如塵沙之數的度生法門,所以稱為塵沙。(見聖嚴法師著《戒律學綱要》)

3 十行位的修證

具足十住位如幻觀的修證,就進入十行位。一到十行的細節暫且不談,單說十行位的觀行。十行位的觀行,主要是陽焰觀——一切法猶如陽焰——好象太陽曬在遠處熱沙地上那個熱氣反射上來,空氣晃動猶如有水流動,然而智者知道那個水是不真實的。這就是說,十行位的菩薩,悟後精勤修道,現前觀察我們能覺知、能取六塵萬法的覺知心與作主心末那識,都是猶如陽焰的出現,現實上雖然存在,但卻是假有暫有的;如實的現前觀察,就是十行位的無我觀——陽焰觀。

十行位菩薩依陽焰觀,能現觀自他一切有情處於如幻世界之身口意行,皆是依其心與心所有法,演其所當演之角色——人生無非是戲,都是七識心與心所有法而令色身行來運往,依於藏識現一切行,猶如陽焰動搖不住,無有真實;故說人生如戲。悟後認真修行陽焰觀,異生性(就是凡夫性)就可以消除,菩薩的聖性才能發起,才能具備菩薩性。

4 十迴向位的修證

凡夫性消除掉後,還要在十迴向位中,再修十種迴向的菩薩行,利益廣大佛子。從初迴向位起,十迴向位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一種迴向,其目的就是在於發起修證佛道的聖種性。十迴向位菩薩,欲入初地者,必須勤修初迴向位之加行。第初迴向位之身口意行,主要為救護眾生迴向正道,也就是要破邪顯正。若不破邪,未悟眾生云何能知何者是邪道?破邪已,正道自顯,眾生即知取捨抉擇,免入邪道。一切證悟般若菩薩,應該親自或協助善知識破邪顯正,救護一切眾生遠離邪見,趨入正道。菩薩具足如是功德,即可轉入第七迴向位,次第而至十迴向位滿足。

十迴向位菩薩,依十住、十行位所證的如幻觀、陽焰觀,現前觀察,親見一切有情於世間所起的貪愛與厭憎,所造作的一切善行惡行,所受用的一切境界,悉皆無得無失。猶如迷人夢眠,於夢中於夢中悲歡離合,喜樂無常,而不知是夢。十迴向位的菩薩,復觀察自身所行菩薩道,亦如夢中廣修六度,悉依世界六塵幻相及自心所現七識妄心諸心所法而行菩薩道,皆是夢境所行,無有一法真實可得,故云菩薩道如夢。十迴向位菩薩,能作此現前觀行,證實人生如夢,一切皆無得無失,證得如夢觀。十迴向位的如夢觀成就了,我性、凡夫性就消除了,就進入「性障(貪嗔痴慢疑)永伏如阿羅漢」的境界,修證佛菩提道的聖種性與道種性就具足了,以後凡有所作,都是為了佛法、為了眾生,不是為了自己,於一切時、一切處行菩薩道。

這三賢位的無我觀——如幻觀(世界如幻)、陽焰觀(人生如戲)、如夢觀(菩薩道如夢)的修行圓滿具足了,異生性永伏了,發起了菩薩的聖性及道性,就可以準備入初地、就必須以初地的入地心的無生法忍為主修了。

進修初地入地心的無生法忍,主要是修學《楞伽經》所演述的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法——唯識的增上慧學。初地入地心的無生法忍修學完畢,進而勇發十無盡願,發起增上意樂。發這十無盡願的人,都是盡未來際受持的,都是永不休止的;在未來的無量世中行菩薩道,永不休止的去修持那十種無窮無盡的願。這要有很廣大的心才敢發,發了這個心而不退悔,就是成就增上意樂了,這時候十迴向位菩薩的見地已經通達了,通達了以後就是唯識五位的通達位,就已經進入初地了。

菩薩在明心後進入初地前,都叫做通教或三藏教的聖人——只是別教的賢人;進入初地後才叫別教的初地聖人。

5 十地的修證

初地,主修法施波羅蜜多及唯識的百法明門,證得鏡像觀——現觀一切六塵萬法猶如鏡像。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根本就是自心如來藏所顯現——如鏡現像。通常大家都以為自己所看見的一切景色,一切色相都是外面的,其實我們根本沒看到外色相,因為處處作主的「我」——第七識末那識心,非形非色,並不能直接接觸色法五塵,末那識的我所見之六塵相,都是如來藏所顯現出來的內相分——跟外面的色相一模一樣的色塵相。六塵在自心如來藏鏡子上面顯現,並非真實不壞的常住法,乃是有生有滅的法。一切凡夫之所以執著世間的法,就是由於覺得這色、聲、香、味、觸,以及這五塵所生的法,是真實的,而沒有觀察到六塵的虛妄,不知道六塵是由藏識明鏡所現,不知道藏識才是真實法。這個鏡像觀如實的現前觀察親證領受的時候,就完成初地無生法忍的修證,就進入二地了。初地滿心,若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者,於三昧中,十方諸佛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由是佛力所加故,此菩薩佛性得以開展,能覺照十方百佛國,能至十方百佛世界面見百佛、供養百佛、聽受妙法;亦能化現一百化身菩薩,一一化菩薩各有一百化身眷屬。

初地之前所修證是大乘人無我,是大乘般若之無生忍智,與初地所證的法無我不一樣。大乘之人無我者,即禪宗之破初參——開悟明心。能證得覺知心外別有如來藏心之本來無生、本來無滅;有念無念的覺知心之我為生滅變異、為假我,受想行識等知覺性為假合幻有,名為大乘人無我。而此人無我智,仍唯了知如來藏識之總相智與別相智,不證種智。法無我是證得如來藏後,依所證藏識加修唯識的一切種智,證知蘊、處、界諸法之無我性,諸法皆因如來藏所收集之愛業種所生,一切境界皆因如來藏與根、塵、識互為緣起而有。如是現見一切境界皆是自心現量,非有外法而為有情之所觸所受者,因此便能遠離對於自心藏識之執著,便能遠離意識心對自己的執著,發起初地般若道種智,這才是初地所證的法無我。故知開悟明心證得如來藏者仍非初地,仍須加學法無我智——唯識一切種智才能入初地。若十迴向位菩薩的增上慧學(一切種智)之熏習證驗不足,不能現觀一切法相皆是自心所現,不能證知自心所取一切法皆唯內相分,執有外相分能為自心所得者,雖發十無盡願,起增上意樂欲入初地,也是不能進入初地入地心的。

菩薩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修行階位,初證真如平等聖性,具證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即達初地菩薩位。如果趨證此地,則與佛果相近,又能成就利生之事業,因此心生極大歡喜,故又名為歡喜地。

證初地時,五種怖畏亦得脫離。《十地經》云:「方證歡喜地時,五種怖畏即得除遣;所謂資生缺乏之怖畏,名聞不彰之怖畏,死亡怖畏,墮於惡道之怖畏,處眾不安之怖畏。」

初地之菩薩,為成就利他故,眾生有任何需要,即以其所需之方式而投生,因此能顯現種種不同之相,但多投生南瞻部州為轉輪聖王,能凈除眾生之慳吝障礙。初地之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多,但於布施波羅蜜多特為偏重,意樂滿足一切眾生心愿故。

初地菩薩有七個徵象:(一)能堪忍受,能為難事,心不退沒。(二) 不好諍訟。(三)身心柔軟安隱。(四)說法時心得踴悅。(五)對於佛法,信心清凈。(六)悲心愍念眾生,給予他們救護。(七) 無嗔恚心,心常樂慈行。

初地菩薩與初地以前之凡夫或賢位菩薩,所得歡喜不同,初地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並確知將來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歡喜。凡夫雖勤念諸佛,然不能作「我必當作佛」之念,故其歡喜異於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有九種歡喜:多信敬、多愛念、多慶悅、多調柔、多踴躍、多堪受、多不壞他意、多不惱眾生、多不嗔恨。

一個凡人若證到初地菩薩的果位,一切就發生了質變,他能在一剎那頃產生一百個化身(意生身),去一百個凈土面見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時,則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壽命,使之住壽歷經百劫,色身依然不壞並廣作饒益眾生的事業;亦能證入前際百劫與後際百劫,即菩薩智見能入前際後際的百劫諸事;一剎那頃能入起百種三昧定;一剎那頃能震動百世界;一剎那頃體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剎那間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續;能於一剎那頃往游百佛剎土;以勝妙的智慧力一剎那頃能正思擇百種深奧法門,此亦並不是以聞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擇,而是以修悟智慧來覺受真實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剎那間即能示現不同的百種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圍皆有百位弟子來莊嚴圍繞而為眷屬,此等皆非他現而是自現的諸般海會菩薩。(《極顯童子經》解)

初地菩薩的能耐已經如此了得,二地以上菩薩自然更為厲害。到了四地以上菩薩,已經可以在剎那間化身無數。

可是,這依然無法讓我們判斷我們所遇到的高僧究竟是幾地菩薩,因為,菩薩絕對不會在凡夫面前隨便顯露神通,大菩薩一旦露形往往會很快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凡夫之眼也根本不可能洞察菩薩之能耐。當然,我們可以根據初地菩薩的七個徵象,做出一些初步的或大致的判斷。

二地,主修持戒波羅蜜多及一切種智。二地滿心才算是真持戒,此以前叫做學戒,不叫持戒。二地修學千法明門,在千法明門之中,去證驗這個能知能覺的心在取六塵——也就是取自心第八識如來藏所現的六塵境相。這個能取六塵的自心,就像是鏡子映現出這些外面的影像的時候,其實是要靠光影來照射,才會顯現出鏡中的影像。人之所以能夠攝取這六塵,要靠人的這個能取的心——七識心,在鏡像裡面運作,才顯現出六塵萬法。然而這七識心,其實根本就沒有在外面的六塵法中運作,都在阿賴耶識的內相分的六塵法中運作。這是二地滿心證得的猶如光影觀。這時候二地菩薩便可以隨心所欲而不犯戒,因為這時已經了解如何去改變自己的內相分了,可以自己控制內相分而使它轉變清凈了,這才是真正的持戒者。

三地,主修忍波羅蜜多及萬法明門、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等,藉以引發六通及三昧樂意生身。三地修學這些境界很迅速,事半而功倍。到了三地滿心的時候,證得猶如谷響觀。三地菩薩宣說妙法來利樂有情的同時在觀察自己:在利樂有情說法無量當中,這些法音的宣流,都是猶如空谷回音——猶如谷響。他修學萬法明門的目的,就是要證實這些:凡有所說,皆無實義;說來說去都是自心,所聽聞到的自己法音的宣流,只是在自心如來藏中迴響而已。

十迴向位菩薩能「永伏性障如阿羅漢」,乃至初地菩薩可以斷盡一念無明而不俱斷,能證慧解脫而不取證。唯保留最後一分思惑不斷,以便未來世再去受生,繼續往上修學增上慧學。到了三地滿心後,由於三地菩薩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的修學滿足,這時他有能力取證無餘依涅槃,可以成為俱解脫的菩薩阿羅漢,可是他不要,他志不在此。他在初地時就發起增上意樂——發了十無盡願,由這個十無盡願所持,所以他發起受生願,繼續再去投胎;他不害怕隔陰之迷,因為他知道未來世就算忘了這世的修證,只要能再接觸佛法繼續修行,終究還會再悟,還會再修回來。為什麼阿羅漢、辟支佛都不敢,他敢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私的原因,一個是無我無私的原因。自私的原因是:如果入了涅槃,就不可能成佛;因為他要的是成佛,而不是二乘的小果。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大悲心的驅策,因為他看見這麼多眾生都被那些大大小小的假善知識所誤導了,好可憐!如果入了涅槃,不再來受生度他們,他們將來不曉得要怎樣流轉,一不小心又墮入三惡道去了,好可憐呀!因為這個悲心,所以他就留惑潤生起受生願重新去入胎。所以三地滿心的菩薩可以修證滅盡定卻不要,因為進入滅盡定中無知無受無想,什麼都沒有,在那裡只是虛耗光陰而已,不如來做一些對眾生有利的事。

四地,主修精進波羅蜜多及億法明門。唯識的增上慧學,地地都要學,不斷地深細,一直到等覺菩薩為止。四地的增上慧學的熏習主要是重新依相見道位去觀行:現觀聲聞法中的四聖諦。四聖諦有十六心的觀行,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種方式觀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場,從無生法忍來觀這四聖諦的十六心,叫做安立諦十六心。四地,可以隨意化現到十方世界度化眾生(四禪八定及五神通未修學具足者,則不能發起意生身)。可是他觀察:我的真實的本心在這裡,我化現這些化身到處去說法利樂有情,其實都是猶如水中月一樣——千江有水千江月。他的每一個化身都像是一個水中月,都不是真正的我。猶如水月觀的現觀就是這樣完成了,就成四地滿心了。

五地,主修禪定波羅蜜多及一切種智。五地依道種智對十二因緣作粗相觀後,便能生起變化所成的境界正受。五地現觀一切諸法——包括自己莊嚴的意生身及化身、輪寶等——都是猶如幻化、好象是有,其實不是真實有,似有非有,都是自心如來藏變化所成,成就變化所成觀,而轉進六地。

六地,主修般若波羅蜜多——依道種智進一步現觀十二因緣及意生身化身等,皆自心真如變化所現,成就細相觀。由於這個境界正受,六地菩薩便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取證滅盡定——不是刻意去取證滅盡定,成俱解脫大乘無學。

七地,主修方便波羅蜜多及一切種智。七地修得許多的方便善巧,能念念入滅盡定。阿羅漢入滅盡定時還要盤腿,坐下來,然後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樣次第轉進而經過四空定,最後入滅盡定。七地滿心的菩薩不然,剛剛一坐下,想要入滅盡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滅盡定的等至位中。因為七地寂靜觀的成就,所以很容易會取無餘涅槃,這個時候,佛會傳給他一個三昧,叫做「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三昧超過七地菩薩從無量劫以來修學所有三昧的總和。七地滿心的菩薩修這個三昧就不會入無餘涅槃。

八地,主修願波羅蜜多及一切種智,成就如幻三昧觀。由於七地方便波羅蜜多的完成,所以八地菩薩於相於土都能變化自在。七地菩薩若想現相現土時,還要起作意之後去觀行;他不必作觀行,只要心中一起作意,就可以在十方世界隨念化現。由於這個緣故,使八地菩薩產生了一種極廣大的願心,所以在八地中就是專修願波羅密多。這個願波羅蜜多修學成就,配合如幻三昧觀,證得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便成八地滿心。

九地,主修力波羅蜜多及一切種智。九地成就四無礙辯——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法無礙,亦名總持無礙、陀羅尼無礙;此謂於一法中能總持一切法,於一一法中皆能總持聲聞法、緣覺法、大乘通教法、大乘別教法。義無礙是對總持裡面所有的意義內容如實的證解了知。詞無礙謂於總持法之一切義,能藉種種言音開顯實義,展轉解釋,於表義名言無所障礙,乃至揚眉謦咳屈伸俯仰,悉皆能令眾生解意。樂說無礙,謂辯才自在。九地滿心位證得種類生無行作意生身。

十地,主修一切種智——智波羅蜜多。十地把九地之前所修的一切福德、一切的功德來作迴向,迴向的結果,就在色究竟天宮完成了一個大寶蓮花王寶殿。十地坐上寶殿里的寶座而放光照耀十方佛世界時,十方諸佛就發動十方世界所有的十地菩薩,帶著他們各自的九地以下菩薩眷屬,來到這個寶殿里,然後十方諸佛同時伸手放光遙灌十地菩薩以及諸菩薩之頂,十地菩薩便因此而成就受職位的功德,成為法王子——受職菩薩。十地滿心時能夠為一切眾生說法如雲如雨,永無窮盡,普益十方佛子,所以十地菩薩又名法雲地。

6 等覺菩薩的修證

等覺菩薩應修一切種智,圓滿等覺地的無生法忍,進斷極微細俱生煩惱障,於百劫中廣施內財外財,修集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所須的福德。在這一百劫當中,主要是在修集福德、在與眾生廣結善法因緣,一直在物質世間中,實踐無我法——對自己的五蘊完全沒有任何執著,使得我執的微細習氣能夠斷除凈盡。這等覺如來的修行法門,不是一般能修的;怎麼說呢?譬如某甲來跟等覺菩薩說:「我要熬一個葯,我的葯需要一顆眼睛,把你的眼睛送一顆給我吧!」等覺菩薩就得要當場挖給他,不可以遲疑。等覺菩薩的修行法門就是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命處。

佛經中曾說過:有的出家弟子稟佛說:「世尊!您要入滅了,那我們怎麼辦?沒有人供養,以後修道怎麼辦?」佛說:「你別愁,我這三十二種大人相,隨便一相的福德,就夠你們吃喝不盡了。」為什麼?因為他的每一種相好莊嚴,都是百劫修來的;每一種相好莊嚴,都是以內財外財來修集無量的福德才能完成,所以隨便一相的福德拿出來,就夠他後代的遺法弟子享用不盡了。

7 妙覺如來的修證

等覺菩薩在百劫於一切所知境中,斷除所知障中極微細執著愚痴,及修集福德滿足已,成最後身菩薩,住兜率天觀察世間時節因緣;眾生法緣若熟時,即降神母胎,人間受生,隱其威德神力,現如凡夫,方便善巧示現出家修行,終於菩提樹下明心,大圓鏡智及上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現前,確定必將成佛;復於夜後分,曙光將顯,明星出時,睹見明星而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圓成佛道。人間舍壽後,報身常住色究竟天利樂十方地上菩薩,以諸化身利樂有請,永無盡期,成就究竟佛道,是名大慈大悲大雄大力無上正等正覺——十號具足之人天導師。

有人認為禪宗(主修智慧圓滿,而忽視福德修持)不是菩薩乘,是佛乘,但不小心,則可能變成羅漢乘、緣覺乘。所以禪宗的開悟,各人境界不同,有的開悟了只在七住位(賢者),有的開悟時就到了初地,有的開悟時境界更高,甚至直接成佛。

但沒有菩薩乘的善根積累,很難直入佛乘,導致有的禪修者很狂慢。密宗的生前圓滿虹光化身(肉身完全融入法界,連頭髮指甲亦不留),應該是直接成佛或至少是證到十地以上菩薩位;而尚留有縮小的身體的虹化者,也起碼證到了八地以上。

菩薩一地一地的修證境界,都是在做清凈心地,開發般若智慧的工作,通過不斷調柔、寂靜修行者的妄動之心,運用慈悲心懷來柔和、升華、寬大菩薩行者修學佛道前的凡夫狹窄胸襟,使心地在行與願相互遞進的修持過程中,愈來愈柔軟、愈謙下、愈隨順、愈不濁、愈純善、愈潤澤、愈寂靜、愈不動、愈廣大、愈堅固、愈明盛、愈清凈、愈平等、愈無相……

藏密寧瑪巴自宗和中觀宗、唯識宗所承認的大乘十地中的斷障的觀點相同,因煩惱障而起之八十二種煩惱,皆為初地見道時斷舍無餘,於所知障而言,則有三種相,其斷除之相則似皮殼之層層脫落。亦即,二障的遍計種子在初地已斷盡,俱生種子卻未斷盡,一直要等八地全部斷盡(觀世音菩薩原是初地菩薩,後在千光王靜住如來處聞學大悲咒,即刻從初地菩薩證到八地菩薩,應時具足千手千眼。由此也可知,菩薩並非必須一個階位一個階位往上修,而是可以大幅度跳級躍升的)。

聖嚴法師指出,菩薩雖分凡夫與賢聖,不必要求初發心的菩薩做得跟聖位的菩薩一樣,然而,菩薩行的目標是統一的。作為一個菩薩,既然不能作惡造罪,但為救度眾生,也絕不怕為救眾生而自己作惡造罪。宿世的業報臨頭了,或者冤家債主光臨了,菩薩是只有歡迎歡喜而不恐懼害怕的,因為那可以將罪業的帳目早日清理。作為一個菩薩,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凈。菩薩要以堅決的信心,才能畢竟成佛,要能博學內外各種知識,才能順化廣大的眾生;要以慈愍的心懷,柔軟的言語,去接近眾生,不可反而中傷他人。菩薩雖不妨與妻子共同生活,但要如同防止冤家一樣地謹防她來破壞自己的道念;雖然謹防妻子如養冤家,但終不得以冤家的態度對待妻子,仍須經常愛護體惜她的情意。菩薩應視女人如虎狼如毒蛇,但也並不畏懼愛欲的破壞與搖動,因為菩薩的清凈心地,如同蓮華,雖生於污泥而不沾污泥。菩薩是離欲舍欲的,雖為度生而入於愛慾障中,卻不會因此而被愛欲之所沾污。

菩薩獨身居於深山之中,不會感到恐懼;雖然共妻子生活在家庭之間,也像是獨處於深山之中。經常是在怡然安定的心境之下,沒有痛苦與歡樂的思想分別。

菩薩五十二個位次用五種忍來標示表明。

第一是「伏忍」。伏是伏住,壓住。忍不住也得要忍,要勉強的忍,這是初步功夫。再進一步,第二個階段是「信忍」。理論逐漸通達明白了,相信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訓,能忍。再進一步功夫深了,能「順忍」,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是「無生法忍」。最後、最高的是如來果地上「寂滅忍」。初地、二地、三地屬於「信忍」。由此可知,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伏忍」。到登地,初地、二地、三地是「信忍」,四、五、六地是「順忍」,七、八、九地是「無生法忍」,十地、等覺、如來果地稱「寂滅忍」。

 

推薦閱讀:

屬馬人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祈求佛光永照,功德無量!
佛菩薩為何不能代眾生受苦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 卷第三十九
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是否違背眾生自作自受的因果?
馬鳴菩薩

TAG:菩薩 | 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