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宗與華嚴宗的內在關聯

  大安法師:凈土宗與華嚴宗的內在關聯

  南無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的這個因緣是騰訊佛學《華嚴講堂》幾位同仁來東林寺,希望本人做個講座。本人也是非常慚愧,做佛學講座感覺到自己的學問非常荒疏。剛剛才佛七結束,前兩天還在大佛那邊,還得處理一些事情,也沒有什麼時間來做一些準備。但想到騰訊佛學也是發大心,希望給我們國家、社會提升文化素養,弘揚傳統國學,儒道釋三家都有講堂,這都是值得隨喜讚歎的。這個講堂既然稱為「華嚴講堂」,我就想這個講座又在東林寺——凈土宗的祖庭來講,所以我就選了一個題目《凈土宗與華嚴宗的內在關聯》。

  當然這個題目一選下來,本人也很忐忑,這個題目非常宏大,這不是一般的學歷水平所能把握的,尤其是本人對這兩宗都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有這麼一個因緣,就跟大家交流一下一些膚淺的體會。

  這個問題想分三個方面來說一下,第一是要了解凈土宗與華嚴宗的內涵;第二,要了解凈土宗與華嚴宗在義理境界上的耦合對應問題;第三是要了解《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給我們的啟示。

  凈土宗與華嚴宗的內涵

  那先看第一個問題,凈土宗與華嚴宗的內涵。

  凈土宗及其依據經典

  首先看凈土宗。凈土如果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可能就不僅僅是談極樂世界的問題了。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凈土,有無量無邊的諸佛住持,那眾生跟哪個凈土有好樂(音),有因緣,它都是求往生的對境。就我們這一期釋迦牟尼佛的應化所介紹的凈土法門來說,基本上狹義的理解就是特指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法門,稱為「千經共指,萬論同宣,往聖先賢一起趨向」。所以我們談凈土宗就帶有著很明顯的極樂凈土的色彩。

  凈土宗根本所依的經典是凈土五經,凈土五經也有一個演變過程。在隋唐之際主要是凈土三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原來就稱為凈土三經。到了清末的時候,有一位魏承貫居士,又叫魏源,是我們近代的一個啟蒙思想家,他晚年也學佛,對凈土法門還一往情深,是他發現《普賢行願品》跟凈土法門的深刻的關聯,就把《普賢行願品》列為凈土根本經典之一,就形成了凈土四經的格局。所以在清末楊仁山流通的經典當中,就有木刻的《凈土四經》的版本,這些選擇也是得到了教內外修凈土宗的祖師大德們的認同。到了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又把《楞嚴經》中的二十五圓通,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列為凈土根本經典之一,所以就形成了凈土五經的格局。在1932年還是1933年,印祖就專門倡印了《凈土五經》,目前我們所流通的五經就是印祖親自手訂的。凈土宗的這種教理體系主要是根據這五經的原理延伸出來的。再加上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有時候就叫五經一論,所以談凈土宗的理論架構主要是這五經一論,作為權威的依據。再加上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以及其他的凈宗大德的著述構成的一個理論體系,就稱為凈土宗。

  凈土宗在佛的一代時教當中非常特別,稱為教內真傳,無問自說,而且貫穿佛一代時教五時說法的始終。無論是最先說的《華嚴經》乃至於最後的法華涅槃時都宣說凈土法門,集中宣說是在方等時,這就是一代時教處處時時宣說。而天台家分為五時說法,有別五時,通五時,凈土法門是通五時都在說的。那這個為什麼通五時都在說?因為凈土法門是大乘十方三世諸佛,度化眾生出離輪迴生死之本懷的一個簡易而究竟的法門。這個法門是以信作為方便契入的,你只要有信心發願執持名號,就能夠當生了生脫死,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鞞跋致不退轉的位,得佛力加持,很快就能斷煩惱,開智慧,圓成大乘的佛果。

  這個法門是圓頓之教。圓教有一個特點,就是大不可思議,不是我們業力凡夫的境界,這個法門全體建立在佛的果德的層面,那佛的果德智慧是業力凡夫很難認知的,所以就很難產生信心。所以凈土一法就成為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既然難信,也是不可思議,眾生也夢不到,提問不出來,所以佛講凈土經典有一個特點,叫無問自說。不待弟子們來問,佛見弟子們的根機、福德智慧成熟,堪能信受這個法門,就不失時機地趕緊宣說,這叫隨自意說。如果弟子有問來說的經典,叫做隨他意來說。

  凈土法門的這種超越性就決定了這類的經典是無問自說的。所以凈土法門展開的大乘的圓頓的大不可思議的,佛地果覺的這種境界和義理。所以在中國的大乘佛法當中,凈土宗是最具有超越意向的,也最具有信仰情懷的,也最能得真實大利的,也最方便來修行的。但是卻是最難信的一個法門。所以先大家了解一下凈土宗大概是這個意思,要展開就很多了,先把握一下它一些基本的特質。

  華嚴宗的發展歷程及內涵

  然後再看《華嚴經》。《華嚴經》全稱叫《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葉菩提樹下夜睹啟明星悟道之後,在菩提樹下即爾入定了三七日,首先為三界外的菩薩大士,就是菩薩摩訶薩,稱性宣說的佛智證的境界。既然是為界外大士乘性而說,就不是我們地球眾生所能夠聽聞到的,所以類似於我們地球的最精英的人物,舍利弗、大目犍連也是對著這部《華嚴經》如聾似啞,所以這部經典所展開的境界非常的高遠,它開出的六品十一卷經,就展開毗盧遮那的境界了。那個境界,一宣釋出來,我想在座的諸位都讀過《華嚴經》,有一種很深刻的感受就是讀《華嚴經》感覺到,我們的想像力是很貧乏的,一看那種十不可說不可說的香水海,十不可說不可說的微塵數的世界種,一一世界種又有二十層世界,每一層世界又有多少層世界……那真是眼花繚亂的。包括它的數目,阿僧祇品那是佛菩薩的數量。所以展開的意境非常的遼闊,義理非常的深邃。

  本來這部經,我們地球的業力凡夫是沒有福報聽聞到這部經的,這得感謝龍樹菩薩。在聲聞教他是沒有接觸到這部經的,這部經來到我們世間是佛滅度後600年前後,龍樹菩薩到龍宮裡面。這個龍樹菩薩到龍宮去也是一個因緣,龍樹菩薩早年是修外道的,也很調皮搗蛋,弄那些法術,結果還跟國王去開玩笑,差點把命都丟了,所以他就感覺到慾望之苦,頓然出家。由於這個龍樹菩薩智慧太高深了,他很快把閻浮提所有的經書都讀遍了,讀遍了以後都通達,於是他就覺得自己獨步閻浮,沒有比他更高的了,是不是就想到可以做一個教主,自己創立一個宗教?龍宮有一位菩薩示現,叫大龍菩薩,憐憫這個龍樹菩薩可能這種傲慢會走向邪知邪見,自誤誤他,憐憫他故,就把他接到龍宮裡去,他不是很傲慢嗎,認為自己所有的真理、所有的經典他都了達嗎?大龍菩薩就把龍宮的所有的藏經的地方打開,這一看,龍樹菩薩就驚呆了,那經書太多了,無量無邊。其中就這部《華嚴經》都有三本,三種本子,大品的《華嚴經》份量有多少呢?是那個偈,一偈有四句,有十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偈,那個偈頌都是算不清楚,一下子他就謙卑下來了;中品的《華嚴經》也是有49萬6600偈,也是很廣大的;只是下品的《華嚴經》10萬偈四十八品。於是他就感覺到下品的《華嚴經》閻浮提眾生大概對於上根利智還能夠接受,所以就誦出下本的《華嚴經》。

  那《華嚴經》在我們中國流通的歷史,最初是東晉的佛馱跋陀羅尊者翻譯的60卷晉譯《華嚴經》。涉及這個跟東林寺有關係了,這個梵本的《華嚴經》還是慧遠大師派弟子支法領去蔥嶺西域國求來的,以後就由佛馱跋陀羅尊者是來過東林寺,他是在長安,跟長安的僧團,有些不愉快的經歷,說來話長,反正就離開了長安。(17分鐘)慧遠大師歡迎他來到東林寺,那佛馱跋陀羅尊者帶著40多個弟子來到東林寺,所以慧遠大師請他到譯經台翻譯經典。在這裡呆了幾年以後,到了江陵的道場寺繼續翻譯經典,他的《華嚴經》是在道場寺翻譯的,而不是在東林寺翻譯的。以後就有唐代的實叉難陀翻譯八十卷《華嚴經》,60年之後,在由般若三藏翻譯四十卷《華嚴》,四十卷《華嚴》就是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入法界品》最後的一卷就是普賢十大願王《普賢行願品》。這是八十卷《華嚴經》沒有的,就把這一卷經就附在八十卷的《華嚴經》上,就形成了八十一卷的《華嚴經》的格局。那麼這八十一卷號稱比較完備了,但是它也只有四萬五千偈,還不到小本的全本的一半,三十九品,八十一卷。

  現在我們談《華嚴經》,就是以這部《華嚴經》作為根本經典。有兩部重要的註疏,一個是清涼國師,這是華嚴宗第四代祖師《華嚴疏鈔》,當然前面的智儼大師也有《華嚴經搜玄記》,那是對晉本的《華嚴經》的註解。但對於八十卷的《華嚴經》,一個是清涼國師的疏鈔,一個是李長者李通玄長者的《華嚴合論》。一般研究《華嚴經》,這兩部註疏是重要的依據。再加上華嚴宗有五代祖師,初祖杜順和尚,二祖智儼大師,三祖法藏大師,四祖清涼澄觀大師,五祖宗密大師,他們對《華嚴經》都有註疏。

  就這樣建立一套體系,尤其是初祖杜順大師,他雖然著述不多,但是《華嚴經》主要的理論體系是杜順大師提供出來的,他的《五教止觀》《法界觀(門)》,以後的祖師都是在這個框架當中去發揚光大的。那清涼國師是可以作為集大成者。

  所以《華嚴經》所展開的境界,它是非常深邃,毗盧遮那境界展開之後,又展開了菩薩修因證果的41個階梯。最後是《離世間品》,還有《入法界品》,《入法界品》是善財童子一生成佛的歷程,就是五十三參。這個《華嚴經》屬於大乘的圓頓之教,所以全圓了,還不是一般的圓。講圓教是以兩部經典為特點,一個是《華嚴經》,一個是《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稱為全圓,《法華經》稱為純圓。

  那這個《華嚴經》在整個一代時教的地位非常崇高,《華嚴經》稱為眾經之王,展開的無量的法門,一切大小乘經卷都是《華嚴經》的眷屬,一切大小經典的義理歸宿,結穴歸根都匯歸到《華嚴經》。那《華嚴經》展開的也就是大不可思議的境界,是毗盧遮那以他無量的因緣,無量的願力所展開的華藏世界海的這麼一個義理境界,所以我們能讀到《華嚴經》,這是我們眾生很大的福報。

  經典當中說,這部經典不落於其他的眾生之手,唯有最上大心凡夫,就是雖然你是沒有斷煩惱,是凡夫,但是你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這種眾生,才能夠接觸到這部經典,才能夠信受這部經典。這部圓頓的經典文句義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看《華嚴經》它有不可思議的境界,翻譯經典的時候,都有各種瑞相。佛馱跋陀羅尊者翻譯晉譯《華嚴經》的時候,水池裡面就出兩個童子來給他添香打掃,翻譯完了青衣童子不見了,可能這部經典是從龍宮裡面出來的,龍王覺得你要翻譯這部經典,他也要關照關照一下。

  清涼國師著《疏鈔》的時候,那都有瑞相,蓮池裡面長出很多的蓮花。實叉難陀翻譯八十經卷《華嚴經》的時候,地都在震動,天雨甘露。李長者(李通玄)在做《華嚴合論》的時候,有兩個很美麗的天女來給他接水做飯,等他《合論》做完了,這兩個少女就不見了。

  所以《華嚴經》是很不得了,當時西域一個三藏法師到了五台山,聽到有一個寺院誦經,就問誦什麼經,有人說這是誦《大方廣佛華嚴經》,他聽了都很吃驚,他說這部經還到了震旦國,這不可思議。說這部經的功德,就是你誦了這部經的手,去洗手的那個水沾到地上,那個蟲沾到了這個水都能升到天上去,有這麼大的功德。

  《華嚴經》也很難相信,為什麼要大心凡夫看了他能相信?華嚴宗所展開的義理,從一真法界到四法界,到十玄門,到六相,這是一個很完備的理論體系了。所以我們讀《華嚴經》,也許我們不一定完全把握,但是我們去讀誦,去接觸這些概念,去展開一些觀想,這部經又稱法界宗,它要做法界觀的。確實我們自古以來有些華嚴宗的行人修法界觀是有成功的,那華藏世界海就現前。

  凈土宗與華嚴宗的關聯

  第二個問題,我們談一談凈土宗和華嚴宗,到底有什麼樣的關聯呢?剛才通過內涵的介紹,我們就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就是這兩部經典都是大乘圓頓之教,都是展開的佛的果地上的境界,也同樣是大不可思議的境界。它們有一種內在的同質,就是同性質的關聯。這個同性質的關聯來自什麼呢?有一個概念叫法界緣起,談緣起問題就是談我們事相上所展開的一切境界。它的源頭是什麼,種子是什麼?一心具足十法界,而這十法界是哪個法界跟我們相應,我們安立在哪個法界,這是談緣起的問題。

  如果是同它的理性來看,它是性空的,實相的,法性的。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心真如門它是談法界的體性的,不立一塵,不立一於法的。但心生滅門就要談緣起。談這個緣起我們就來看佛的一代時教,它的藏通別圓,這種叫法的施設是跟緣起有關係的,比如說聲聞教,它是從哪裡入手呢?在四聖諦裡面有苦集滅道,你修聲聞教的時候要談苦諦,要讓你有深刻的厭離心,三苦、八苦、無量苦,所以四聖諦首先談苦諦。但是對於緣覺的這種根性的人來說是要談集諦,集諦是談煩惱問題,認知煩惱的環環相扣的關係,所以十二因緣首先要談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樣的一種關係。

  所以聲聞教它是從集諦入手。那菩薩教呢?它是從道諦入手。道諦就要談修六度萬行。那這個一乘法,圓教要從滅諦下手,滅就是集滅,就是涅槃,涅槃就是談常樂我凈,談它的體、相、用。我們這個世間叫五濁惡世的穢土,我們的緣起是叫染法緣起,是我們污染的阿賴耶識的種子所緣起的我們的身心,我們的外部環境。由於我們的業識的心就很染污,所以我們感知的就是穢土。而在這個阿賴耶識緣起的這樣的世界當中是不完美的,是殘缺的,是無常的,是痛苦的。如果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當中,而且是唯一的一個層面的話,絕對的層面的話,那我們的人生是沒有希望的,基本上可以這樣說。但是大乘佛法在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具有佛性,《華嚴經》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便得現前。」這就單刀直入,指點我們一切眾生煩惱的心裏面,業識的心裏面,具有如來藏性,如來藏性也就是我們的佛性,也就是法界,也就是法性,但是它重重的掩蓋在我們的煩惱執著的底層。

  好,我們想,我們有這個法性,有這個一真法界,但諸多的菩薩修行就把這個法性、這個法界證到了,由這個法界緣起了佛法界的全體的莊嚴,這就是《華嚴經》毗盧遮那華藏世界海的無盡的莊嚴,也就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窮微極妙的莊嚴。所以從緣起的這個特點上,凈土宗和華嚴宗是相同的。正因為它是法界的緣起,或者是叫凈法的緣起,或者是如來藏的緣起,或者叫一真法界的緣起,它跟我們的這種染法的緣起就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我們就覺得很難信。

  那就這樣的法界緣起的裡面,這是談它的總的原理,然後分開說,這個法界又分四種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

  那前面三種法界,一切通途的佛教都能夠涉及到,唯有第四種法界叫事事無礙法界,是為《華嚴經》所獨具。正因為獨具,所以《華嚴經》稱為別教一乘,這個別教不是藏通別圓的「別」,它是區別一切其他的經典的那種特別的那個「別」。是事事無礙法界為華嚴所獨具,這個「別」,這叫別教一乘。

  那事事無礙的法界就是華藏世界海的本質的境界,也是講華藏奧藏的這種體現。是圓教佛的最高最圓滿、最深邃的境界。那這個境界,事事無礙境界,又能夠展開為十玄、六相。

  十玄門,談起十玄門這是由華嚴宗的第二代大師智儼大師首先建立的。但這建立又有它的不可思議的緣起,說智儼大師是好研《華嚴經》,一心修行《華嚴經》,有一天呢,遇到一個很奇特的僧人,就對他說,對智儼大師說,說你要了解華嚴,就是一乘法界宗,他把這個華嚴稱為法界宗,你就要了解六相,這六相是在《十地品》裡面出現的,《十地品》就是談到歡喜地,歡喜地菩薩要發十種大願,第四大願的時候就涉及到一個菩薩修般若波羅蜜要有這六相概念,下面會談到這個。十玄門智儼大師提到,清涼國師來完備。

  十玄門

  下面我們談十玄門,十玄門要談起來非常的豐富深邃。先跟大家講一個,把這個題目念一下。

  第一玄門,同時具足相應門。這是指它是從法性來看,同時態具足,就是你一個局部具足全局,一法具足一切法,而且這樣的法與法之間相應同構,所以用一個比喻叫海水一滴具百川味,大海的一滴水能夠具足百千萬的江河湖泊的水味。

  第二是廣狹自在無礙門。指超越空間的自在,你就等於一面鏡子能夠照很遠的影子,很遠的東西。這是從空間來說。一個狹小的空間可以包容無量的空間。

  第三是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和多是數量的概念,數量可以相即相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用了一個比喻是「一室千燈,光光互攝」,在這一間房間里有很多的燈,那一盞燈跟其他所有燈,光和光互相攝,這麼多燈,相容,不排斥。但同時一盞燈又有它的個性化,你熄了一盞燈光亮就會暗一點,這是光光互攝。

  第四是諸法相即自在門。諸法就包括一切法,色法,心法,聖賢法,凡夫法,在我們現象界,我們都是能所對待,法和法之間常常會對立的,會矛盾的,會摩擦的,但是在超越對待的事事無礙的法界當中,法和法之間是可以相入相即,圓融自在的。比如說一月當空,千江影現,一個月亮一法,它能夠入到所有的水中。它相即,它不拒絕,它自在。

  第五是秘密隱顯俱成門。秘密就是隱下去的情況,還有顯出的情況,任何一種法都是隱和顯的交退,所以他用了一個比喻就是,你看秋天的那個彎月,半弦月,那個無論是上弦還是下弦,本身月亮就在那裡,由於天體運動,有一半被遮了,有一半是明的,有一半是暗的,那個明的地方說明它是顯了,但是那個顯的當下,隱的東西還在那個地方。

  有時候我們把這個隱顯也作為一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有隱顯的關係,當人法界顯出來的時候,九法界就隱下去,當佛法界顯出來的時候,其他的九個法界就隱下去。

  第六是微細相容安立門。就是法與法微細的東西能夠相容,比如說須彌納芥子,小的東西容到大的東西可以理解,但是同時有一句話是芥子納須彌,微細的一個芥子可以容納須彌山,芥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但是它能夠相容,它能夠安立。這是我們邏輯思維想不通的。

  第七就是因陀羅網境界門。因陀羅網是講重重無盡,無量的摩尼珠,一顆珠子顯現其他珠子的信息,含攝其他珠子的光影,又攝在另外一個珠子,從每一個珠子都能看到它重重無盡的景象。這個有的時候我們很難想像,當年清涼國師為武則天講十玄門的時候,武則天對這個就很難理解,於是清涼國師就用了一個實驗,他是布置了一個什麼場景呢?四維上下,十面都立了鏡子,十面鏡子,中間放一尊佛像,佛像前放一盞油燈,當這個油燈點亮的時候,在這十個方面來看,佛像都重重無盡。這麼一點境界,這是我們在宜興的一個寺院,那位老和尚搞了那麼一個房間,我們也到裡面體驗了一下,他搞了很多的鏡子,一看還真的站在那裡,好多好多的自己,重重無盡。

  第八是託事顯法生解門。借托一種事相,顯現法性,讓你開悟,所以它叫立像豎臂,觸目皆道。

第九是十世隔法異成門。這是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每一世又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三得九,九世,九世就在現前一念,當下,這叫十世。十世圓容在一念,但是過去、現在、未來又有它的差別性,這就隔法。那這個時間的概念它是心不相應行法,一夕之夢,豪享百年,你可能很短暫的做一個夢,你把100年的人生都給它過完了。

  第十是主伴園明具德門。任何一些法聚在一起,一定是以一法為主,其他的法為伴,就好像北斗星,北辰所居,眾星拱之。這裡展開的境界都有《華嚴經》經文很詳細的詮釋。這是說《華嚴經》所獨具。好,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十玄門,凈土法門展現無餘。

  當然時間關係,我們可能不能一一玄門說。我們就選兩個玄門說,就說第一個,同時具足相應門。

同時具足相應門,比如說當他緣起一法的時候,剛才講法界緣起,又可以說是稱性緣起,稱性緣起的時候,它是同時起來的。比如說我們描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有七寶樹,有八功德水,重重羅網,重重欄楯,種種樓閣,種種寶台,我們可以描述很多,這個是怎麼出來的?這就是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由這個願開始落實到他行持當中,叫六度萬行,六度萬行的指向就是圓滿這個大願。

  當法藏菩薩經無央數劫圓滿這個大願的時候,他就法而自然地成為阿彌陀佛。那圓滿大願的時候,大願的那個四十八大願的信息,就等於是設計圖,一個高明的建築師先要搞設計,這個設計用到五大劫的時間。這個設計很重要哦,我們現在世間也很強調設計,阿彌陀佛因地首先要設計好,他設計首先要考察他方世界好的一面,並且考察他方世界穢土殘缺的一面,然後他的設計有一個主題,他設計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要安立九法界眾生,在這裡斷煩惱,快速成佛。

  所以這麼一個目的是他的大慈悲心的一種展開,也是他大菩提心的一種法爾自然的一種主題。他是根據這麼一個主題來進行了五大劫的設計,這個設計都是圍繞著令眾生快速往生、快速成佛的目標設計的,設計好了,這個藍圖怎麼能夠讓它在現實層面、在緣起層面顯現出來,那又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設計就是一個艱巨的過程,你實施的過程也是艱巨的過程。

  雖然艱巨,所以它是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等他設計好了之後,他動經無量劫,示現種種身份,他就是這麼一個念頭,要把四十八大願體現出來、彰顯出來、實施出來,這個實施就是巨大的菩提動力,讓這位法藏菩薩在每一世的生命當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等到最後福德智慧圓滿的時候,大願成就了,這位法藏菩薩自然成為阿彌陀佛了,就在自然成為阿彌陀佛當下,四十八大願全都起來了。比如說這個七寶樹,那菩提樹是四百萬里,那個高度,連那個枝葉都有二十萬里,那這是什麼概念呢?這個可不是說下一個種子,慢慢的讓它破土而出慢慢長高,它不是這樣的。一起同時起,就是天眼通看那種莊嚴看不盡的莊嚴,是同時起來的。

  那這樣的一個生起的原理跟華藏世界是驚人的一致。我們看《華嚴經》,就講華藏世界海就是毗盧遮那如來動經無央數劫,以無量的因緣、無量的願力、無量的行持出來的華藏世界。同時具足,這個具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法具足一切法,什麼叫一法具足一切法呢?這就有圓頓的意思在裡面了。

  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一個水這是一法,這個水裡面就是整個的法界。一個音聲是一法,這個音聲具足所有的音聲這樣的美妙。阿彌陀佛是一法,阿彌陀佛就是法界藏身,你見阿彌陀佛就等於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那你看這棵樹是一法,這個樹就是整個的法界。

  南無阿彌陀佛是一法,這個法也具足一切法。你只要理解了一法具足一切法,你就不會說我念阿彌陀佛夠嗎?是不是還擔心有點不圓滿?要知道圓頓的佛教是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都包含在裡面了,這就類似於一滴海水具足所有水的信息在裡面了,全息。

  那它既然是同時具足,它還有一個什麼概念?同時,同時它就是一種超越一種漸教的修因證果的這樣一個過程。它在一個超越層面,它就是因果同時,叫因該果海,果徹因緣,因果同時,因果不二。這些我們有的時候聽的是覺得一頭霧水,但《華嚴經·十住品》裡面,談初住,就有一句話:「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你初發菩提心,即就是當下,即就是同時,你就是具有著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所有的功德,你當下就成佛。這個李長者說他對《華嚴合論》重大的貢獻,就是他對這個理念有一個非常深入、非常透徹的闡述。初發心時即成正覺,沒有次第。

  那我們看《無量壽經》就有一句話,「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無上菩提。」這談什麼呢?他沒有談任何的修持,只要你聞到阿彌陀佛名號,能產生信心和歡喜之心,乃至有一念的這樣的信心、歡喜,這一念信心歡喜無量無邊,你把這一念的信心功德迴向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是用「即得往生」,即就是同時,就是具足你往生所有的功德。

  那《觀經(觀無量壽經)》講圓頓的圓滿的發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只要三心發出來,即得往生。所以你看我們理解信心一念的功德就不可思議,我們在通途教里很難相信,你這一念的功德你就能往生。我們怎麼想,哪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你又沒有修行,你又沒有斷煩惱,你又沒積功累德,你又沒有怎麼樣,那怎麼能往生呢?但是不要和佛抬杠,經典就是這麼說的,它難信也就是難信在這兒,因為它是圓教,圓教它是屬於事事無礙的法界,你只要深刻理解同時具足相應門。我們再來回到「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無上菩提」,好像就有點感覺了,就有點契入了。有時候我們很多信眾說,你在這裡至心念佛一生,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上就有一朵蓮花,這朵蓮花就是你的蓮花。他也覺得不可思議。有時候我們想想,你在這裡念佛號,至心念聲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有反應了,就有回應了,為什麼有回應?這就是一念的功德,因為他一法具足一切法,因為它是一個稱性緣起。你在念佛的當下,你信願念佛,你就具足著往生的功德,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就相應有你一朵蓮花,它也屬於同時具足相應門的範圍。

  所以這是不是聽過就不容易。它不是邏輯思維的範圍,也不是通途佛法修行證果的範圍,它是把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的境界完全的袒露給我們,恩賜給我們,以果地做因地心的這麼一種狀態。

  再來看,託事顯法生解門,這很具有凈土宗的特點。託事,借托這個事相,不是動不動就談理的,一談理性,它就有點消解在空性裡面。那談事相,他就談妙有,建立這個事相,裡面就包含著它的理性。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是一個殊勝的修道的地方,就在於它具足著這一個玄門的功德,而且把這個玄門完全的展開了它的不可思議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看到所有的事相,我們都能體會到那個法性,阿彌陀佛的三身四德。

  比如說,講阿彌陀佛的菩提樹,菩提樹是一個事相,但是這個菩提樹不是簡單的遮蔭的一種物象的東西,不僅僅停留在這個,它是具有法性的,它是代表著一個菩薩修因證果的全過程的。它的樹根是要有大悲心為樹根的,它的樹榦是要有智慧來做樹榦的。他的枝葉是要以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作為它的枝條的。那個葉子是以禪定作為葉子的,那個花是菩薩的萬行,那個果是一切種子的果。於是你對於這個菩提樹彰顯了它的法性,而這個法性就有巨大的加持力。你聞到這個樹的味道,接觸樹的光影,思維樹的功德,嘗這個樹的果實,你就能生解,你就能證果,那就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你看到的這個黃金地面,七寶地面,馬上你就認知心地,阿彌陀佛大平等心才能展開一望無際的、無有高山峻岭、峽谷的地面。看到這個八功德水,你就能當下迴光返照,這是自性的德水的汪洋的功德。看到這個鳥,你就能夠思維這個鳥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

  聽到種種的音聲,你都能把自性的實相的音聲透顯出來,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時候念就是念自性的三寶。那你看,它這就不得了了,這個禪宗它一般就是比較注重這個法門的,托這個事相顯法性,讓你去開悟,有時候是不需要講話的。所以禪宗行人有的時候參一個話頭,到了時間因緣成熟,睹桃花,他就開悟了,或者是一塊石頭擊在桌子上的音聲就讓它開悟了,或者是輕咳一下、呵責一下,他就開悟了,這些都是極樂世界所內具的,這就簡單說一下十玄門。我們談兩個玄門你就知道凈土宗、凈土經典具足華嚴十玄門。

  六相

  下面談一下六相。六相,它具有著比較高深的哲學的內涵在裡面。智儼大師首先創立的,也是出在《華嚴經》歡喜地菩薩發願的文句裡面。它有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一切緣起法,你要概述它的圓融的特點離不開這六相,這六相就是成就華嚴圓融無礙宗旨的一種概述。

  首先談總相,這個總相是比較形而上的,是指你的緣起一切相狀的本源是你現前一念的心。但這一念的心又含攝著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功德,這在《大乘起信論》稱為「一大法界總相體」,心真如門的特點,這就是總相。

  別相,這是從緣起來看,它就能夠由這個真如的體性,繁生種種妙用,具有眾多的功德。但這個很多的功德,又不是那個「一」的體性。這是談別相。

  第三談同相和異相。這是六相形成三對範疇了,用哲學的話來說,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個同相和異相是依據著別相的這種思路所展開的一個概述。這個同相就是你有很多的法異,它相互不違背,來共同緣起一種共有的目標,不排斥。比如你這個酒是一個總相,那酒是各種水呀,發酵啊,或者是葡萄,這些是它的別相,但這些水、葡萄這些東西它各有它的體性,但不相違背,不排斥共同的來釀這個酒。這個異相是這些東西各有它的特點,多異,哪一法都有它的特有的本質,你的水的濕性、流動性跟火的性質就不一樣,所以它有不相似的地方,這是它的異相,就是它的特異性。

第三對範疇就是成相和壞相。成相這是從總相的角度來看,你很多法,它有諸多的法異,但是它在緣起的問題上,它的目標一致,它共同成就了一個東西,這叫成相。壞相,就是這些不同緣起的這些法,雖然它共有在一個法裡面,但是各住自己的自性,它各有各的不變異的特點。

  所以你看這些六相,它有從體性上圓融的層面上來說,有從它差別的行布層面來說,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這個我們還是比較難理解。

  清涼國師在《金獅子章》裡面他來解釋這個問題,比如用獅子來比況,獅子就是一個總相,獅子又有眼、耳、鼻、舌、身,這個五根就是它的別相。那這個眼耳鼻舌身,身心現象,它共同成就一個緣起,這就是同相。但是五根,眼耳鼻舌身各不相知,這是它的異相。這些五根共同匯在一起是它的成相,但這些五根各住在自己的位置上,是他的壞相。

  華嚴宗就分析任何一法都具足這六相。那我們用這麼一個解釋系統來看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來看,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我們可以看成是它的總相,它的總相是以清凈作為它的特點,天親菩薩把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概括為十七種,正報十二種,正報又分佛的莊嚴和菩薩的莊嚴,佛莊嚴的八種和菩薩莊嚴的四種,一共是二十九種莊嚴。二十九種莊嚴第一種就是清凈之相,「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這是清凈是作為他總相。其它的二十八種莊嚴,是它的別相,這個別相就是對清凈莊嚴的具體的展開。

  再來看它的同相,同相剛才講,你同相是多異不相違,比如說阿彌陀佛法藏菩薩要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他要無量的福德來莊嚴。那無量的福德智慧莊嚴,就不能光修一法,他得要修六度萬行所有的法,用六度萬行來共成一個緣起,這叫同相。但是這個同相裡面它又各不相知,比如樹、水池、樓閣,各不相知是異相。那這個成相就是你修六度萬行它又是相互的扶持,由這個所有的六度萬行包括它的正報莊嚴的,那個使極樂世界充滿著生機勃勃,來共同緣起極樂世界的莊嚴,這就是它的成相。

  但西方極樂世界奕奕莊嚴之相,各住自位為它的壞相,因為它每個莊嚴都有它的一個因地的行持,由於你修忍辱,你才顯現所有的天衣,你有這個般若的空性,你才顯現虛空的樓閣。一一莊嚴都是他一一功德的一種顯現,那顯現那個莊嚴,各住自位為壞相,這個壞不是那種成住壞空的壞,各住自位為壞相。你就是到了這個壞劫,是一一法各住自位的。

  好,這就簡單講一下十玄六相。

  普賢十大願王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談一下十大願王願王給我們的啟示。

  談凈土宗和華嚴宗的內在的關聯,還有點需要我們檢視的,就是這兩宗的祖師都是屬於不可思議的大祖師。因為這兩個宗、兩宗所展開的義理境界它是非常之事,就是不是我們經常思維,不是我們常識範圍的東西。所以你要在這個地球上弘揚這兩個宗派,它是很奇特的,很不容易的。所以非常之事得要有非常之人,才能夠去推動的。那你比如華嚴宗,華嚴宗的祖師我看各個都是有來歷的,凈土宗祖師也一樣。

  那我就簡單說,你比如杜順和尚,華嚴宗的初祖。他從一出生下來就有神奇的這種感應,從他一出生下來就有一個女人過來,給他來哺乳,哺乳三個月就飛走了,騰空而去。他幫他的哥哥從軍,大立戰功,都有神通的,十萬個兵士他來做飯做菜就一個人就能解決,所有人的臟衣服,一個晚上他就洗完了。以後他也就不想在世間法玩了,就出家了,這一出家你看他有神通感應,如果一個啞巴,他叫他,過來跟他一說話,一對話,那個人就跟他對話了,一個聾子跟他一說話也聽清楚他的話了。

  他著《法界觀》的時候是有一個考驗,說我著《法界觀》如果是正確的話,希望放在火里不被燒毀,他真的把那個文稿放在火上,就完整、完好,而且虛空當中有菩薩來讚歎,所以號為敦煌菩薩。他84歲那年圓寂的。唐太宗都把他尊為國師,給他一個稱號叫帝心,皇帝之心。他沒有示現涅槃之前,他有一個徒弟來告辭說要到外面參學,杜順和尚說你到哪兒參學?說我要到五台山禮文殊,去禮文殊菩薩,杜順和尚笑一笑,就說那個偈頌,偈頌叫:「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這個偈子當時這個徒弟聽不懂,「遊子慢波波」就是由你到處去游的,就是指這個徒弟,漫無目標的去奔波,要到五台山去,哪是禮文殊?是禮土坡,土堆的山坡。文殊菩薩只這是,你到哪裡去找阿彌陀佛呢?說到這這個偈子一般人也聽不懂,聽不懂,這位徒弟就奔波到五台山。一到五台山山腳的時候,就遇到一個老人,老人就說你來這裡幹什麼呀?他說我是來禮文殊菩薩,我是來禮文殊來的。這個老人說文殊菩薩已經到長安去教化眾生去了,說到長安去了。這個比丘就問那是誰呀?那個老人說杜順和尚。這個比丘最後「啊?」就很驚訝,這是我師父呀,他說。但是他這個話還沒說完,那個老人忽然就不見了。不見了他就趕緊回去,趕緊回去但又碰上路邊的滻河水暴漲,過渡還過渡不了就滯留了三天,滯留三天之後才過渡到對岸,趕緊趕到寺院的時候,杜順和尚在前一天已經圓寂了。所以這就說明杜順和尚是文殊的化身,你看這是華嚴宗的第一代祖師。

  我們再來看看清涼國師,第四代祖師,他也有很多神奇的故事。說起來很多,他活了102歲,長相非常的魁梧、莊嚴,身高9尺2,牙齒是40顆牙齒,七朝九代皇帝的國師.他圓寂之後全身就放在塔裡面,有一個西域的梵僧來到長安去見皇帝,就說了一樁事,說我從天竺國來的時候路過蔥嶺,路過蔥嶺的時候,天上飛了兩個使者,從天上飛行這個梵僧也是有點本事的人,覺得我在地面走你在我頭上飛,這也不大好,就有一個咒,他可能有一個神奇的咒,就把那兩個使者一咒就停下來就落下來了。落下來呢,就問你們是誰呀?他說我們是在北印度文殊堂的,好像說侍者樣的,香燈師樣的。那你到哪兒去呀?他說我們要到震旦國取華嚴菩薩的大牙,牙齒,去供養。那這個就是指清涼國師,稱華嚴菩薩。這個皇帝一聽,哎,還有這個事?就開塔,開塔一看,果然少了一顆牙齒,剩了39顆,所以進了開塔就全身荼毗,很多的舍利,舌頭還不爛呢。

  你看這些祖師,為什麼隋唐之際大乘的八個宗派在那個時期就紛涌而至,也是我們中華震旦國的國民的福報善根的感應。佛教在我們中國的流傳最好的一段時間,也就是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之際,大概就是有450年左右。到了唐五宗會昌法難之後,那就全體的衰微。

  我們再來看看凈土宗祖師也是不簡單的人物呢,就說我們凈土宗的慧遠大師,他在東林寺啟建白蓮社這也是一個驚天動地的事情,而且他的德業已經廣布到天竺國,天竺國的比丘每天都向廬山頂禮,說廬山有大乘的開士(菩薩)在這裡應化。那你說那是傳統社會,交通不便沒有信息,為什麼天竺國的比丘都知道廬山有一個菩薩在這裡呢?鳩摩羅什大師是何等人物,對慧遠大師都高度的評價,說他是震旦護法菩薩。道宣律師是很嚴謹的一位律宗的祖師,對慧遠大師都稱為是釋義大師。那不是一般人。

  善導大師也是,據稱是阿彌陀佛再來、化身,他作《觀經四帖疏》那都是很神奇的,在夢中梵僧指授玄義而作出來的。

  那這些感應道交的神奇的事情,也確實反映著在我們整個的法界當中,有重重無盡的世界。那麼我們業力凡夫生活的這麼一個五濁惡世,卻是有很多佛菩薩在關注,在護念,在加持,或者在做種種的事情。所以我們看凈土宗和華嚴宗兩宗的祖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把佛菩薩法界的信息傳達給我們這個地球的眾生。我們要認真的諦聽聆聽,要相信,要依教奉行。

  那我們再來看,十大願王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入法界品》的最後一品。澫益大師他很注重這一品,《入法界品》,唯有《華嚴經》示現一生成佛,只有《華嚴經》。一生成佛一個標誌性人物就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仔細看,他始終貫穿著念佛法門。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坐下開根本智,那就是十信滿心。十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十信要經過一萬大劫的修行,才能到十信,所以信位的成就都不簡單。那十信滿心開根本智,文殊菩薩為了讓他開根本智,歷位證果,所以讓他廣參善知識,他廣參善知識,文殊菩薩指的第一個善知識就是德雲比丘,而德雲比丘恰恰就是修念佛三昧的。

  次第的還有解脫長者,還有鞞瑟胝羅居士,他們這三位都是修念佛三昧的。尤其是最後就是彌勒菩薩,參彌勒菩薩之後,彌勒菩薩又讓善財童子,你要再回到文殊菩薩那去,你這五十二位佛的那種證位,已經是很切實的,但仍然要得到文殊菩薩的印證。文殊菩薩印證他之後,還要他參最後一位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而普賢菩薩在整個《華嚴經》當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稱為華嚴長子,代表修菩薩道的那種行力、行願之力。那要成就如來不可思議的微塵數的功德,一定要修十大願王。這樣的一種邏輯關係你想一下,不修十大願王你就成就不了如來的功德。於是十大願王在整個的《華嚴經》當中,地位是多麼的重要。

  好,那麼修十大願王願王講完之後,最後是導歸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導歸一下子就使凈土法門站在了一個非常高的地位了,山巔上啊,或者如果《華嚴經》是一個皇冠的話,那導歸,這一著,最後一著就把凈土法門阿彌陀佛成為皇冠上的明珠了。所以我們常常表述的,大小乘佛法的結穴歸根之處是在《華嚴經》,《華嚴經》的結穴歸根之處,是在《普賢行願品》,而《普賢行願品》經過普賢菩薩的導歸告訴我們,《華嚴經》的結穴歸根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於是善財童子所展開的一生成佛的歸宿也就在西方極樂世界。也就告訴我們要快速的圓成,圓教的佛果,西方極樂世界是唯一的選擇,唯一的歸宿。那華藏海會所有的法身大士,不僅僅善財童子,所有的法身大士一起導歸西方極樂世界。普賢、文殊首先做榜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想想這樣的一個導歸,它是很驚心動魄的,那就是凈土法門就像大海般的,那樣的一種分量,汪洋啊!

  好,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導歸?為什麼要導歸西方極樂世界,這又是值得我們思維的了。緣由、理由、依據就是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的大願。沒有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理由要導歸的,因為善財童子所證的已經是等覺菩薩,靠自己的力量修行他也可以成佛,但為什麼他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參最後一位善知識就是阿彌陀佛。這就由於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你導歸極樂世界,你做了佛王的座下的弟子,就類似於我們世間的人,你投胎到了皇宮做太子一樣,他的種姓馬上就不一樣了。而且他能夠快速成佛,成的是大乘圓教的佛,是作為法王的法王子。

  你說凈土法門在這樣的一個佛教當中,他的地位就無可比擬了,無與倫比了,不可否定了。如果沒有這個十大願王的導歸,我們仍然還認為凈土法門一般化,大概就是度那些愚夫愚婦的。當十大願王導歸,普賢、文殊、善財,華藏海會所有的法身大士全都到西方,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誰再敢說是愚夫愚婦的法門呢?你難道比文殊、普賢還要厲害嗎?連文殊、普賢都要求往生,你何等人物不求往生?那不是非愚即狂嗎?

  好,然後我們再進一步來看,西方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是什麼關係。實際上我們來看,在華藏世界海裡面,在所有的世界種裡面,其中談到一個世界種二十重世界,第十三重世界就有娑婆世界,就有西方極樂世界。剛才講是主伴圓融,當以華藏世界的任何一世界為主的時候,其它的世界就為伴,那主伴它也是圓融俱得的。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也是不二的,你只要見到了阿彌陀佛就等於在華藏世界香水海裡面,這時候它的優劣大小的差別沒有了,也不能說華藏世界就大,西方極樂世界就小,大小的差別沒有,如果說你要是拿華藏世界所有的香水海的水灌進西方極樂世界一朵蓮花你都灌不滿。

  所以這兩個法界它都是不可思議的,最終清涼國師給我們透了點消息,這個阿彌陀佛就是盧舍那佛,或者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佛,那麼你看不僅善財童子,我們看龍樹菩薩,他為什麼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是中國大乘八宗的祖師,他也是禪宗的第十四代祖師呀。所以你看在我們說度眾生可能由實實開權、由本垂跡,這種佛度眾生的方法是善巧而不可思議,我們是無從推測如來智慧之海。當我們看一些情況對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對毗盧遮那要做一體觀。

  從一些祖師大德的修行證悟裡面都透出這麼一點消息,你比如宋代寧波,那時候叫明州,有一位道因法師,他就是修華嚴圓頓教觀的。他在臨終的時候還真的是華藏世界現前。但現前很有意思,他有個偈頌,臨別的時候跟他徒弟說:

  「華嚴世界,

  洞徹湛明,

  甚適我懷,

  今將行矣。」

  華嚴世界現前非常的光亮、湛然明澈,很適合我的心意,我要走了。但是他要走,他寫的一個偈頌很有意思,他是讚歎阿彌陀佛的偈頌。這個偈頌給大家念一下:

  「無邊剎海海涵空,

  海空全是蓮華宮。

  蓮宮周遍遍空海,

  空海獨露彌陀容。

  阿彌陀佛不生滅,

  難覓難拈水中月.

  絕非離句如是身,

  如是感通如是說」。

  你看,它一共是兩段,先看這一段,一般我們朝著看不知道它說什麼意思,因為這個現量境界已經不是我們業力凡夫的境界了。他看到華藏世界是無邊的剎海,剎海就是顯現了無邊的剎土,數量很多就像海一樣的。但這些剎海,這個剎土之海都在虛空當中涵融,在這個虛空剎海當中,全都展開的是蓮花的宮殿,看到的是蓮花。那這個蓮花的宮殿,是周遍虛空法界,就在這虛空法界裡面,顯出的卻是阿彌陀佛的容貌。你看他修法界觀應該看到毗盧遮那,他為什麼看到阿彌陀佛呀?所以這就透露點消息,實際上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

  好,進一步他體會到阿彌陀佛不生滅,為什麼不生滅?他本身就是無量光壽,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那個佛性,不生滅。一切眾生都有不生滅的阿彌陀佛無量光壽。但是這個阿彌陀佛不生滅,你要去找他,「難覓難拈水中月」,這個水是代表他內心寧靜,就像這個水沒有波浪了沒有渾濁了,於是不生滅的阿彌陀佛就像月亮一樣的在水中呈現出來,所以念佛三昧為什麼能見佛,就是水中之月,鏡中之相,夢中之事,你說它非有非無,既有既無,不是一個實體,但是他又有他的形象,所以這樣的阿彌陀佛的這種容貌,他不是我們思維的範圍,「離四句,絕百非」,是這樣如來的身。我是這樣感通的,感應道交的我就如實的說出來。

  第二個他說:

  「我與彌陀本不二,

  妄覺潛生忽成異。

  從今掃盡空有塵,

  父子天然兩相值。

  誓修三福勤六念,

  身口意業無瑕玷。

  我今以此念彌陀,

  不見彌陀終不厭。」

  你看,這就是他念佛三昧的一種體會,無量劫以來好像是業力凡夫,在現量的情況下,我跟阿彌陀佛是平等不二的,這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現在在我們業力凡夫,我們跟阿彌陀佛又隔開了,本來是不二的,同體的,是由於我們妄覺,就是明虛妄的心一動,就有一個覺明、就有個對待,這個對待就是生起了很多的分別,這一分別阿彌陀佛就跟我們隔開了。現在我們要見阿彌陀佛的本來面目,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的本地風光,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你要「掃盡空有塵」。空和有也是個對待,也是個塵勞,你掃盡,空有不二,空有一如。這時候我們這個父子,就是我們跟阿彌陀佛是父子的關係,他就法爾自然的就能夠相逢了,就能夠見面了,就能一體了。那要跟阿彌陀佛的慈父相同,在事相上,你還不能專談理性,還得事相上你要修凈業三福,你要盡情的去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師、念戒、念天,這是上品上生,勤修六念。還有持戒,身口意業你持戒精嚴無瑕疵。我以這樣的心態來念阿彌陀佛,「不見彌陀終不厭」,一定能見阿彌陀佛,現前當來必定見。

  你看這麼一種展開,我們就發現,這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毗盧遮那跟阿彌陀佛還有什麼樣的區別呢?於是我們就說,要理解華嚴的事事無礙法界,要進入華藏世界海的奧藏從哪裡下手?你就從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下手,你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往生到華藏世界。所以一句佛號就是打開華藏世界海奧藏的金鑰匙。

  所以一個高深的華嚴宗,就在《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當中,與簡易圓頓的凈土法門相會了,耦合了,甚至這兩宗也就是一宗了。所以古來的大德,蕅益大師說華藏,華嚴奧藏就在《阿彌陀經》裡面。善財童子示現了一生成佛的這種勝妙也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有一位無隱禪師他說,《華嚴經》就是大本的《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是略本的《華嚴經》,也就是說《華嚴經》跟《阿彌陀經》或者說跟《無量壽經》就是一部經,只是廣略開合的不同而已。那你看凈土宗與華嚴宗的關聯就更親密了。所以同為大乘圓頓之教、了義之教,佛地果覺,不可思議的法門,一生成佛的法門,大家在這裡不要草草看過,也不要交臂而過,一定要信願念佛求深信篤,效法普賢、文殊、善財以及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共同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做蓮池海會諸上善人的一員。

  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十九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六集)
量子旁通佛:「凈土糾纏」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三七集)

TAG:法師 | 內在 | 凈土宗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