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用「基礎肌動學」進行疼痛分析?這3點最關鍵!

作為肌骨康復領域的物理治療師,「疼痛」是我們臨床中遇到最多的問題,也是相對棘手的一類問題。

「疼痛」的棘手之處表現為其多樣性。用莎士比亞的話來說就是,「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疼痛的類型」,或者按托爾斯泰的說法,「不痛的人總是相似的,疼痛的人各有各的疼痛」。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頭痛頸痛肩痛背痛腰痛膝痛足踝痛等等,具體來說還有久坐久站後疼痛、行走或運動後疼痛、受涼疼痛、睡醒後疼痛加重等等各種情況。

因此,如何準確定位患者損傷部位——是肌肉失衡、神經卡壓還是關節附屬運動出現問題,這是我們評估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對於一位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說,能否根據癥狀快速找出問題的根源,主要取決於他是否熟練掌握「基礎肌動學」的相關內容。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肌動學」是個相對陌生的詞語。但對於物理治療專業而言,「基礎肌動學」毫無疑問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基礎肌動學」中著重強調了肌肉骨骼系統的結構、功能、神經支配及臨床應用,這是物理治療師進行人體動作肌動學分析的基礎。

那麼,物理治療中的疼痛分析

包括哪些內容呢?

靜態姿勢分析 | 一

第一項是靜態姿勢分析。

臨床中我們見到的大多數疼痛都是靜態姿勢下產生的。這種疼痛往往意味著身體序列不正確,導致周圍肌肉壓力異常而產生的疼痛。

對於這種情況,在矯正姿勢後疼痛往往能很快消失。那麼,如何矯正姿勢呢?

這就需要依據「基礎肌動學」中的知識——我們可以根據人的異常體態,評估其骨骼位置的變化,分析肌肉緊張和薄弱,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肌肉鬆解和強化,疼痛很容易得到改善。

舉例來說,最常見的上交叉綜合征——其交叉命名就是依據肌動學分析,緊張肌肉連線與薄弱肌肉連線的交叉。

對於上交叉綜合征患者而言,其胸大肌、胸小肌往往是緊張的,交互抑制了它們所拮抗的中、下斜方肌,斜方肌、枕骨下肌,使頸深屈肌無力。廣義上的上交叉就是指這些肌肉緊張和薄弱所導致的失衡。

因此,對於上交叉綜合征最基礎的處理就是松解緊張肌肉和強化薄弱肌肉,這也是源於肌動學分析。

 

動態過程分析 | 二

第二項是動態過程的分析。

還有一些患者的疼痛是運動時產生的。這種情況意味著患者運動過程中發生了損傷,運動模式紊亂。簡單來說就是:本該發力的沒有發力,不該發力的代替了發力。

我們用肩關節外展活動來舉例。

在肩關節外展活動中,前30°是由岡上肌發力,30-120°是岡上肌和三角肌共同發力,超過120°後則是岡下肌代替岡上肌的發力。

在三角肌和岡上肌發力使肱骨頭向上滾動的同時,肩胛下肌、岡下肌和小圓肌會使肱骨頭向下滑動,這時就產生了肱骨頭在肩胛盂窩的運動。在外展30°以後,肩胛骨也會發生相應運動——上迴旋。如果活動能很好地進行,這個動作理應非常流暢。

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疼痛。

如果疼痛發生在外展30°以內,往往是由於三角肌或肩胛下肌損傷造成的。為什麼呢?如果三角肌過度緊張,在外展運動中就會先被激活,肱骨頭直接向上滾動造成撞擊,進而產生疼痛。而肩胛下肌損傷往往是形成「凍結肩」的主要原因。肩胛下肌損傷會造成外展、摸背活動受限嚴重。肩袖肌群都附著在肩關節囊上,因此肩袖肌群損傷往往會導致肩關節囊攣縮,即我們所說的「凍結肩」,或者說「肩周炎」。

如果是120°後產生的疼痛,則可能是肩胛骨上迴旋不足或岡下肌損傷造成的。

 

特殊檢查的設計 | 三

第三項是特殊檢查的設計。

除前兩點所說的對靜態姿勢和動態過程的分析外,「基礎肌動學」對評估思路有重要影響。我們臨床中使用的許多特殊檢查,都是依據「基礎肌動學」中的理論創立的。了解其中內容,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特殊檢查設計目的,甚至自己設計有針對性的特殊檢查。

就特殊檢查設計而言,有兩種必須掌握的原則:

原則一:主動縮短

原則二:被動拉長

繼續以肩關節外展活動為例。在外展120°後,岡下肌變為主要外展肌。因此,在外展120°後的疼痛原因就主要為岡下肌損傷,不能很好地收縮——這反應了主動縮短原理。

還有肩關節檢查中著名的「空罐測試」、「推離測試」、「抗阻內、外旋測試」。

 

「空罐測試」主要是測試岡上肌,在肩胛骨平面(肩關節囊最鬆弛方向)內外展90°,內旋,大拇指朝下,抗阻。如果出現肩關節附近的疼痛,則說明岡上肌損傷——其原因是:相對排除了部分三角肌的用力,以確定岡上肌有無損傷,這也反應了主動縮短原理。

抗阻內外旋測試也是類似的。抗阻內外旋測試的是內外旋,但也存在直接被動內外旋而不抗阻的情況,這就是肌肉的被動拉長。肌肉外展位下,被動外旋疼痛是測試內旋肌損傷,如果被動內旋疼痛,則是外旋肌損傷。

 

當然,肌動學的應用還有很多,這裡不再贅述。

上述三點是「基礎肌動學」中最基本的內容

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同學

可以參考下面的

進階書籍推薦 | 四

目前關於肌動學的書籍主要有三個版本。

▼ 第一本:

《基礎肌動學》(Essentials of Kinesiologyfor the Physical Therapist Assistant)

這本書是由馬奎特大學物理治療學教授Paul Jackson Mansfield所著,每章皆以肌動學的基本原則開始,建立上肢、下肢、軀幹、頭部及頸部的應用體系。同時對於肌肉附著處、神經支配及動作配以詳細圖解。

這本書適合初學者,是肌動學入門的最佳讀物。幫助大家理解基礎知識,如肌肉骨骼系統、肌肉功能等。

 

▼ 第二本:

《肌動學——人體科學動作的基礎》

本書是由Nancy Hamilyon,Wendi Weimor,Kathryn Luttgens所著,除了基礎內容介紹,如解剖基礎、生物力學原理外,還有對動作分析技巧,適合運動康復人士閱讀學習。

 

▼ 第三本:

《骨骼肌肉功能解剖學》

本書是由密爾沃基馬凱特大學物理治療與運動科學系教授唐納德·A.諾伊曼編製,主要強調了骨骼肌肉系統的解剖學細節,把力學與生理學理論及原理應用到解剖學研究中。通過力學分析進行研究,可以幫助康復人士完成骨骼肌肉系統功能失調等問題的正確評估、診斷與治療。

這本書堪稱所有肌骨康復領域人士,包括骨科醫師、康復治療師、運動康復師、健身教練等的必讀書目。


推薦閱讀:

怎樣緩解霰粒腫,滴了眼藥水還是痛,可以根治嗎?
腳面冰冷有時呈黑色腳趾疼痛局部潰瘍吃什麼葯?
高爾夫球肘的預防和運動康復
運動(慢跑)走樓梯膝蓋疼痛,但走平路沒感覺,是什麼原因?
疼痛的本質是什麼?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麼理論可以解釋疼痛?

TAG:疼痛 | 基礎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