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只有在生死面前,你才能看清楚一個人

對江歌媽媽來說,意外比明天早到了一步,一起因分手暴力而發生的殺人事件,意外地把江歌的生命擄走,江歌的朋友劉鑫則幸運地存活了下來。

事件持續發酵,作為倖存者,劉鑫在事發之後一系列的反應,讓江歌媽媽憤怒、不滿,讓網友感到異常激憤,自然也出現了不少暴力聲討的聲音。

這樣凌厲的道德拷問不禁讓人深思,在面臨生命危脅的時候,人應該怎樣抉擇,才能更穩妥更符合道義?

只有在大事面前

才能看清一個人

良知作為一種感覺依據,通常指引人們的行為,讓人們明辨是非對錯,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但是人在危急情況下很難保有冷靜和理性的做法,人更多的時候是受情緒和情感支配,道德良知在行動上尤其是利弊權衡上通常處於無效狀態,使人做出自我保護的選擇,此時,良知對行為的約束力是最弱的

 

當時兇手突如其來的加害,劉鑫接收到了危險信號的有效刺激,表現出不受思維控制的真實反應,她喪失了自主的判斷,躲在屋子裡,不明就裡的恐慌影響了她的責任心和良知,要麼戰鬥要麼逃跑,她選擇了逃跑

 

只有在真正面對生死時,你才能看清楚一個人,沒有面對時的所有假設,都沒有很大的意義。所以在面對類似的情境時,不要高估自己的理智化行為和自控力

 

劉鑫在生死時刻的反應,沒有達到大眾的預期,不足以催起這場風暴,這場風暴的中心在於,劉鑫在好朋友為她喪命之後的所做所為

當你做出了錯誤的反應,該怎麼辦

劉鑫的話

一個人的錯誤反應,會給相關的人帶來難以消弭的痛苦,但外界的聲討會喚醒畏縮的良知,回顧自己犯下的錯誤,這個人一定會內疚和羞愧。

 

如果不希望自己每天都活在悔意當中,不希望在負罪感中匍匐前進,就得讓自己有足夠多的反思和清醒,採取更符合情理的措施來安撫自己,也能在旁人的監督中幫助自己擺脫「罪惡」的過去

 

知道錯誤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付諸行動去面對、去解決,畢竟你不能長期生活在罪惡感中,如果你怯懦了一次還要繼續逃避下去,這種罪惡感可能會成為你的心魔,毀掉你接下來的人生

 

劉鑫的問題在於自己劫後餘生,沒有做事後的補救。

不去參加葬禮,沒有表現出體會到江歌媽媽替女兒要一個說法的焦灼,無視江歌媽媽的懇求,在社會輿論壓力面前,自顧自採用了消極被動的應對方式,用躲避不見、拒絕回應的態度來替代本來合情合理的主動見面、安慰關懷和陪伴

 

正是這樣的反應,點燃了大眾的怒火。

 

江歌媽媽所預期的與劉鑫一家互相支持互相慰籍的關係沒有實現,劉鑫一家不僅沒有表示出該有的安慰,還對江歌媽媽在語言上進行了二次傷害。

 

自己的女兒為保護朋友而喪命,這個朋友及其家人卻沒有給她道德上的尊重,江歌媽媽深深感到不公平。她所期待的公平,實際上就是一種情感上能夠被劉鑫一家尊重的關係,而她只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

 

劉鑫的懦弱怕事、不敢承擔責任、在處理和江歌媽媽的關係方面的不地道,註定要被大眾詬病,道德上的自我譴責會一直伴隨著她。

實際上,在事情發生之後,如果劉鑫能夠積極地向外界求助,和父母商量,盡自己的能力為江歌媽媽提供心靈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慰籍,積極配合江歌媽媽推進案件的進展,也能讓她自己的感覺變得好一些。

 

人情世故上的欠缺,仍然需要人情世故來彌補。可是心理上的創傷,修復起來要付出很高昂的代價。江歌媽媽說:「如果不是為了給江歌討一個說法,我一定已隨江歌而去。」

如何面對人生中遭遇的重大創傷

江歌媽媽在和女兒通完電話8分鐘後,女兒就遭遇不測,目擊者劉鑫卻在事後294天才對江歌媽媽有了一個交待,這樣的多重傷害延綿至今。

 

身心受創的江歌媽媽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為女兒討公道,這種壓力也在支撐著她向前邁進,可是當所有的事情都了結之後,江歌媽媽回到自己的生活,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經歷喪親之痛的人,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 粉碎掉原本連續穩定的安全感

  • 破壞掉對周遭人際關係的信任

  • 失去了對生活的控制感

  • 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 不願意和他人產生親密聯結

 

體驗到這一系列的內部感受變化之後,人就會感覺到自己變得不正常,思維方式和身心反應模式也變得時而清晰時而混亂。

 

這種失去親愛的人所產生的壓抑和悲痛,令人不得不面臨著自我承擔和消化。如弗洛伊德所言,哀傷是一個艱難又緩慢、極端痛苦的、逐漸放棄的內心過程

 

江歌的死亡讓江歌媽媽毫無準備,現在支撐她走下去的唯一動力就是為江歌討回一個真相和公道,而情感上,她還是逃避和不願意走出來。

 

親人的死亡是一種生活事實,我們在理智上知道,但情感上還是會千方百計迴避和否認。就像電影《觀音山》中的張艾嘉飾演的常月琴,始終無法接受兒子去世一年多的事實,戶口一直保留著不註銷,每天都坐在兒子出事的車輛中以淚洗面,絕望和孤獨讓她自覺和外界隔離開來。

 

當人面對這種狀況,尋求外界的幫助和情感支持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會在一些時刻需要幫助,需要幫助是很正常的,但有的人會因為無法面對痛苦而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反過來又會讓自己在情緒上難以忍受,產生自我傷害。

 

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保護,避免過多的身心傷害,可以給自己一些方法面對陰影和痛苦:

 

  • 要和他人在情感上有聯結

 

人際力量是最大的情感支持來源,當自己陷入痛苦崩潰時,不要進行自我封鎖。

人總是會有在情感上和其他人息息相關的需要,這是親密感的需要,不要把自己流放到孤島上,與世人隔絕。一個人承擔痛苦,如果有多人來分擔,心理壓力會得到有效的緩解。

 

就如這一次的萬千網友聯名聲援江歌媽媽,她才會從大家的關心中獲得力量,克服重重困難去為女兒討尋公道。

 

  • 重拾被破壞的信任感

 

這種信任感,一方面是指對自己的判斷事物的能力的信任,一方面是在情感上依賴和需要他人的信任。因為信任感和安全感相通,獲得了對外界和自我的信任,也等於是重新獲得安全感。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我們需要對別人的信任來證明自己不孤獨,需要對自己的處事能力有信心,感覺自己有價值,有效抵禦焦慮和惶恐

 

就比如,劉鑫如果能夠理解到江歌媽媽的喪女之痛,能夠和自己的父母一起,以替補親人的角色來安撫她,定期不定期地探望她,就能給她一種被親人關注的同舟共濟的感受。

 

  • 和其他有類似經歷的人進行交流

 

有過同樣經歷的人,感受和體驗是高度類似的,這些人能夠聽懂你的心裡的痛苦,體會到你遇到的精神打擊,能夠充分理解和分享你所經歷的苦難,從而有助於你對自己的判斷能力的恢復。

最關鍵的就是讓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能夠從積極的一面去解讀內心吸收的那些作惡者的信息,從而減輕巨大的心理負擔。

 

從身心創傷中重新建立對生活的信念,需要時間,也需要必要的來自外界的幫助,悲痛和哀傷並不是用來漠視和抹殺的,而是通過深刻地理解和重視它的存在,來自我珍惜。

 

承認痛苦、感受痛苦、度過痛苦,讓自己一步一步接納逝者已逝。一點一點放棄執著,關注自己原本有的生活,更新自己的對生活的感受。

向痛苦探索精神自由的通道,放棄去尋死的念頭,允許內心變化的發生,只要我們肯等待,再痛不欲生的悲傷也會有終結的時候

作者 | 甜閣下北大心理學專業,知乎最具人文思想的心理諮詢師,中國白絲帶志願者,諮詢領域:婚姻家庭、婚外情、個人困惑、性心理、家庭暴力。個人公眾號:tiangexia2016,知乎ID:甜閣下
推薦閱讀:

請求判決陳世峰死刑的簽名活動
關於江歌案想說的話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鋪路無屍骸
江歌: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TAG:生死 | 江歌 | 才能 | 江歌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