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賞析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岑參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譯文】

 

彎彎的月兒爬上了涼州城頭,城頭的月兒升空照著全涼州。

涼州方圓七里住著十萬人家,這裡的胡人半數懂得彈琵琶。

動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腸欲斷,只覺得風聲蕭蕭兮長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別以來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門樓前又見到秋草,哪能互相看著在貧賤中變老?

人生一世能有幾回開懷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須痛飲醉倒。

 

【注釋】

 

⑴涼州:唐朝河西節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肅武威。館:客舍。判官:唐代節度使、觀察使下的屬官。

⑵城牆上。唐王昌齡《出塞》詩之二:「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乾。」

⑶涼州:一作「梁州」。

⑷里:一作「城」。

⑸胡人: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半解:半數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蕭蕭:象聲詞。此處形容風聲。漫漫:形容黑夜漫長。

⑺河西:漢唐 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此處指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故人:舊交;老友。

⑻花門樓:這裡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貧賤:貧苦微賤。唐崔顥《長安道》詩:「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鑒賞】

 

這首詩中所說的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唐河西節度府設於此地。館,客舍。從「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等詩句看,岑參此時在涼州作客。涼州河西節度使幕府中,詩人有許多老朋友,常歡聚夜飲。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首先出現的是城頭彎彎的明月。然後隨著明月升高,銀光鋪瀉,出現了月光照耀下的涼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從地平線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頭上繼續升高。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這是隨著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現了涼州的全貌。「涼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陝西漢中市)。這是因為後人看到「七里十萬家」,認為甘肅涼州沒有這種規模而妄改的。其實,唐前期的涼州是與揚州、益州等城市並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萬家」,正是大筆淋漓地勾畫出這座西北重鎮的氣派和風光。而下一句,就更見出是甘肅涼州了。涼州在邊塞,居民中少數民族很多。他們能歌善舞,多半會彈奏琵琶。不用說,在月光下的涼州城,蕩漾著一片琵琶聲。這裡寫出了涼州城的歌舞繁華、和平安定,同時帶著濃郁的邊地情調。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仍然是寫琵琶聲,但已慢慢向夜宴過渡了。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滿城琵琶聲,乃是指宴會上的演奏。「腸堪斷」形容琵琶動人。「風蕭蕭兮夜漫漫」,是空曠而又多風的西北地區夜晚所給人的感受。這種感受由於「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強了。

 

以上六句主要寫環境背景。詩人吸取了民歌的藝術因素,運用頂針句法,句句用韻,兩句一轉,構成輕快的、詠唱的情調,寫出涼州的宏大、繁榮和地方色彩。最後一句「風蕭蕭兮夜漫漫」,用了一個「兮」字和迭字「蕭蕭」、「漫漫」,使節奏舒緩了下來。後面六句即正面展開對宴會的描寫,不再句句用韻,也不再連續使用頂針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兩句重複「故人」二字,見出情誼深厚。因為「多故人」,與各人離別的時間自然不盡相同,所以說「三五春」,下語是經過斟酌的。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花門樓」在這裡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二句接「故人別來三五春」,意思是說:時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黃的季節了。歲月催人,哪能互相看著在貧賤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趕快建立功業。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一個「笑」字,寫出岑參和他朋友的本色。宴會中不時地爆發出大笑聲,這樣的歡會,這樣的大笑,一生中也難得有幾回,老朋友們端著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為之醉倒。

 

這首詩把邊塞生活情調和強烈的時代氣息結合了起來。全詩由月照涼州開始,在著重表現邊城風光的同時,那種月亮照耀著七里十萬家和城中蕩漾的一片琵琶聲,也鮮明地透露了當時涼州的闊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氣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相比,即可見同樣是寫邊城,寫秋天的季節,寫少數民族的音樂,但那種「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的描寫,所表現的時代氣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於詩所寫的夜宴,更是興會淋漓,豪氣縱橫,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不是有感於時光流逝,嘆老嗟卑,而是有著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豪邁感,表現出奮發的人生態度。「一生大笑能幾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來源於對前途、對生活的信心。同樣,末句「須醉倒」,也不是借酒澆愁,而是以酒助興,是豪邁樂觀的醉。以酒助興,興濃歡悅,笑聲爽朗,豪邁樂觀,讀者從人物的神態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時代脈搏。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年—770年),漢族,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去世之時56歲。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像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現存詩403首,七十多首邊塞詩,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

 

岑參詩歌的題材涉及到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雄奇瑰麗」是其突出特點。岑參兩度出塞,寫了七十多首邊塞詩,在盛唐時代,他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筆下,在大唐帝國的偉大力量面前任何敵人都不能成為真正的對手,所以他並不需要寫士兵們的出色奮鬥和艱苦犧牲,他要寫的是橫在戰士們面前的另一種偉大的力量,那就是嚴酷的自然。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雪夜風吼、飛沙走石,這些邊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惡劣氣候環境,在詩人印象中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偉美景。如沒有積極進取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很難產生這種感覺的,只有盛唐詩人,才能有此開朗胸襟和此種藝術感受。

 

岑參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塞外之景。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

 

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像豐富,誇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豪放奔騰的感情。唐人杜確編有《岑嘉州詩集》,後人集據此演變。今人陳鐵民、侯忠義有《岑參集校注》。事迹見杜確《岑嘉州集序》、《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

 

岑參的詩歌,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這和高適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而缺乏高適詩中那種對士卒的同情。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出身和早年經歷和高適不同。

 

岑參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像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採的藝術魅力。他的詩,形式相當豐富多樣,但最擅長七言歌行。有時兩句一轉,有時三句、四句一轉,不斷奔騰跳躍,處處形象豐滿。在他的名作《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等詩中,從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學習。

 

杜確《岑嘉州詩集序》說他的詩「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可見他的詩當時流傳之廣,不僅雅俗共賞,而且還為各族人民所喜愛。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稱讚過他的詩。宋代愛國詩人陸遊更說他的詩「筆力追李杜」(《夜讀岑嘉州詩集》)。評價雖或過當,岑詩感人之深卻可以由此想見。

推薦閱讀:

古詩詞鑒賞題型及答題方法
鄭鐵峰談「和詩」
和學生一塊邁過詩詞鑒賞最難的坎 ——準確把握一首詩的思想情感
一道很基礎的詩詞鑒賞題,認真做,有收穫!
第十二講 古詩詞鑒賞專題

TAG:詩詞 | 古典 | 古典詩詞 | 賞析 | 鑒賞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