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推手應注意的問題--謝永廣
06-01
意拳推手應注意的問題--謝永廣 一、關於推手中技術運用的問題
推薦閱讀:
1.技術運用全面性
在意拳推手中沒有事先設計好的固定路線,雙手或是齊出獨進,或是單出雙回,或是左實右虛,或是上重下輕。各種錯綜複雜的形式都可能發生。因為雙方都在尋找機會進攻對手,所以任何固定路線的形式都是不可取的。推手中機會往往是可遇不可求,推手中四條臂膀纏繞互動,其形式相當複雜。所以推手時技術的運用不要僅僅局限於旋、偏、掛等幾種常用技法,而要善於在變化中隨機隨勢,其攻擊的手段也不要僅僅限於手掌和拳頭,要渾身都是打擊點,周身如一打足了氣的球,碰到哪兒哪兒發力,沒有固定的規律,只是不要忘記「出入螺旋式」,不管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都要擰著出去,擰著回來,而不要直來直去。拳諺中講:「腳踏中門奪敵位,即使神仙也難防。」說明在推手中攻擊往往是在進半步或退半步或是更小移動的矛盾狀態中進行的,所以步法的靈活性是非常關鍵的,勝負往往就取決於能否跟上這關鍵的一步。 同時,我們不僅要注意正面的攻防,而且要注意側面的攻防。當對方突然轉到你的側面時,如果你來不及以正面應對,就要運用身體側面的相爭之力。一定要充分利用手腕和手臂的曲折封閉住對方的進攻路線,而便於自身攻防的轉換。 「紙上得來終覺淺,欲知此事須躬行」,要想全面掌握意拳推手的技術,紙上談兵,按圖索驥均非良策,只有大膽地探索實踐,才能不斷地提高。姚宗勛先生講:「學拳的關鍵是要搞通拳理,若一一具體解說,則會落入說手拆招的俗套,而束縛了學者的思想,難以發揮拳學之潛能。」在實踐中,只要不違背意拳的原則原理,任何外在的形式都可以去嘗試。2.技術與功力的辨證關係
姚承光先生曾講:「如果雙方技術實力懸殊,則技術佔上風;如果實力相當,則功力深厚者佔優勢。野牛太強壯了,幾隻老虎都難以應付。」所以練習推手如沒有深厚的功力,單憑技巧是難以奏效的。只有具備深厚的功力,技巧才能得到創造性的發揮。 而現在某些意拳練習者在功力與技術問題上走向了兩個極端。一是認為站樁是萬能的,只要有了深厚的功力,就能搭手飛人。其結果一搭手,卻什麼也使不出;而有些人卻很少站樁,只是一味地鑽研技巧,想在推手中運用漂亮的「絕招」來瀟洒「戰」一回,其結果只能給別人創造「瀟洒」的機會。需 要強調的是,意拳訓練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的鍛煉,也就是說要訓練反應的靈敏,肢體的靈活,提高本能觸覺能力等素質,而不要過分追求技巧,沒有功力,技巧只是無源之水。 所以在意拳推手中功力是基礎,技術只是功力外在的運用形式。功力與技術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功力弱,技術則成了牆上蘆葦;技術差,功力則成了茶壺中的餃子。沒有功力的技術,好比美麗的肥皂泡,一點就破;而在功力的基礎上運用技術則好比打足了氣的輪胎,你用的力量越大,它給你的反彈力就越大。故功力與技術的天平絕對不能失衡,否則永遠體會不到意拳實作的真諦! 二、關於推手中力量運用的問題1.力量的均整協調與平衡
推手的最終目的就是在對抗中從多角度發力去破壞對方的平衡來建立自己的平衡。推手時要注意整體力量的運用,即源於腳的蹬地擰轉作用於身體的力量,而非手臂之力。很多人在基本功中作出的力量很均整平衡,可一推手又散了。這是因為在基本功中培養的平衡,被推手這種新的用力形式給打亂了,你得重新去找才能建立新的平衡。所以說這種均整協調也是相對某一狀態而言,也是一個逐步培養的過程。 2.力量的瞬間變化 姚承光先生曾講:「意拳推手是游擊戰,而不是持久戰。它要求力量的瞬間變化,即神經肌肉瞬間的鬆緊轉換,其轉換愈快,力量就愈靈活,出擊愈連續迅猛。」所以推手時要始終保持力量的均勻適中,讓對方覺察不出你的意圖,即「意不有象」。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根據對方勁力而相應地作出鬆緊變化。需要強調的是,這裡所講的「根據對方的勁力」不是一味地隨,隨是為了找機會進攻。如果有機會,則直接進攻。假如對方使勁頂,他一頂我就變,不要去硬抗,而是要學會放棄,放棄是為了尋找更有利的機會,更好地去進攻對方。在推手中要能瞬間改變力的大小、方向和角度,在力量瞬間變化的同時要注意「推拉互用」的運用。因為只有推沒有拉的力量是單向的力量,在實戰中是很難奏效的。推手時要求力量處於又去又回,又回又去,剛要去則猛然一回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欲拉先推、欲推先拉的狀態,要讓周身像彈簧一樣。如想推對方時可先作出相反的拉的動作,一旦對方用力後撤,全身發緊,我們可馬上順勢上步作向前發力,將對方放出。如對方反應較快,沒被擊中而是快速後撤來保持自己的平衡,那麼我們可順勢做旋法,將其從側面旋出,總之力量的變化一定要快,而這種力量在瞬間的變化源自於紮實的基本功及臨場的經驗。 3.力量的疾速爆發,冷脆連續推手發力時要讓對方受到一種震顫,勁力要冷、脆、爆發、疾速,猶如炸彈爆炸一般。即所謂的「驚炸力」,只有這種勁力作用到對方身上,才能起到一定的摧毀性打擊。同時,一旦我們有機會就要施以連續性的進攻,如機關槍、連環炮一般,一環扣一環,讓對方防不勝防,這一切都源自於神經肌肉鬆緊轉換的頻率。
三、在推手中經常犯的幾個錯誤 1.擰腰化勁 有些人推手經常會出現這樣的鏡頭:甲方搭住乙方手臂,並用力將其手掌按住貼在其前胸上,這時乙方不是利用步伐後撤環繞來化解對方,而是利用擰腰轉胯來化解,其結果確實能化開,使推手繼續進行。但是假如甲方精於發力,而且反應靈敏,當其將乙方手臂按住貼胸時,早已上步發力將乙方放倒,而此時乙方再去擰腰轉胯是沒有效果的,因為當你感覺對方力量已過來或已作用到你身上時,擰腰轉胯向側後偏帶,這就導致自身的意力失去中線的要求,造成整體間架的變形,而失去了做整體支撐力和發放力的基本條件。所以說「擰腰化勁」這種動作如果是推手娛樂玩玩無妨,如果用於短兵相接的實戰推手,這樣做是很危險的。 . 2.一味盲目畫圈,無中線意識中線是人的重心所在,在推手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誰的重心控制得好,誰就有取勝的把握。而現在部分意拳練習者在推手中只是盲目得轉圈畫圓毫無中線意識,進攻者沒有了攻擊中線的意識,防守者也絲毫不注意防護中線。這種推手練習是徒勞無益的。因為推手的主要目的就是破壞對方的平衡來建立自己的平衡。你抓不住對方的重心,又怎麼去破壞對方的平衡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初級打輪開始就培養中線意識,要將中線意識貫徹意拳推手訓練的始終。要把自己想成指南針,對方的中線好比南極,無論對方怎樣運動,「指南針」都始終指著「南極」。
3.肘部位置易犯的幾種錯誤 由於肘部位置處於手臂的中節,手臂關節處的各種角度及斜面的變化完全通過肘部變化來完成。所以肘部位置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推手的勝負。而一些人在推手中卻易犯折肘和平肘的毛病。所謂折肘是指肘關節彎曲時角度小於90。;所謂平肘是指小臂失去斜面支撐而呈平置的狀態。薌老曾曰:「周身關節皆為鈍形三角」,目的就是為了增強間架的支撐力,以保持整體的發力。如果小於90。,間架的支撐力就會大大降低,阻礙整體力的發揮;同時平肘的運用會導致肩部的僵緊,抬著胳膊去推,一會兒就會感到肩部的酸痛。 四、關於推手中的「形不破體,力不出尖,意不有象」 在進退反側的攻防練習中,要始終保持好自身的間架,保持平衡均整的欲動狀態,要隨機隨勢發力,挫敗對手,即所謂「形不破體」。 關於「力不出尖」,有兩方面解釋,廣義上來講,就是四肢的運動不要超出自己所能控制的範圍。如果前手超出了身體的中線,就會失去全身的均整與平衡。會感到站立不穩和有勁使不出,極易給人以可乘之機。而狹義上即指力量的運用不可專註於一個方面,因為力一旦有了方向,就容易為對方所利用。所以一定要有隨機隨勢改變力的方向的準備。 所謂「意不有象」,是指不能暴露自己的意圖,讓對方琢磨不透,而處處陷於被動狀態。俗話說「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自己始終處於又去又回,時剛時柔,虛實互換,飄忽不定的矛盾狀態中。 「形不破體,力不出尖,意不有象」是意拳推手乃至散手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幹什麼事情都不要太過,要留有餘地,「過」為超出、暴露之意。所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等等都說明了「過」所導致的後果。它是我國傳統哲學中「中庸」之道的集中體現。所以在推手中我們要始終保持平衡與均整,並利用自己的平衡去破壞對方的平衡。 五、關於推手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問題 在意拳推手中,關於「鬆緊互換」、「斜正互參」、「推拉互用」、「動靜互根」、「進退吞吐」、「單雙輕重」等等諸項矛盾並沒有突出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只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鬆緊互換,推手中究竟是松好,還是緊好,松到什麼程度,緊到什麼地步,都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只能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對方向我進攻,我一味地松,就會被對方衝破防線。那麼這時的松就錯了。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假如對方向外側旋我,我一松讓他落了牽,沒旋動我反而讓他失去了重心,這時的松就對了。緊也是這樣,發力時要調動全身一切能量,在瞬間一緊,這時是不怕緊的,而且還惟恐緊得不夠,還要利用精神假借去激發神經,以發揮更大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緊是對的。而當對方下壓發力時,你再緊就是為對方創造條件,這時的緊就大錯特錯了。總的來說,意拳推手中松是經常的,緊是一瞬間,鬆緊都是相對而非絕對,即薌老所謂「鬆緊緊松勿過正,虛實實虛互為根」。 六、關於推手中「脫點」的問題 在推手過程中,對方可能會突然抽出纏繞在一起的手臂進行攻擊,這種現象稱為「脫點」。「脫點」雖然在推手中是不許可的,但是也不可不防。但當對方想抽出手來進攻自己時,從其運動的距離來講,抽手攻擊在移動的路線上要比兩點間的直線距離長。此時我們就能利用到「指力」的作用,即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保持「點」上的意力始終指向對方的中線。如果點上受到牽制不容易指向對方時,我們還可利用身體的其他部位去進攻,如掌根不行時就用腕部,肘部或肩部,逐層階進。所以只要我們始終保持指力,就不怕對方抽手,因為對方抽手運動軌跡為弧線,而我的指力卻為直線,故一旦對方抽手,往往是自討苦吃。 七、關於意拳推手的規律問題 意拳推手是精神肢體的高度統一和整體內外協調配合的一種綜合技術的運用。它可以說既有規律又沒有規律。說它沒有規律,是指在推手中,雙方已接未觸之時,變化莫測,間不容髮,或出擊,或迎擊。進退反側,高低縱橫,究竟來的是拳、是掌、是肘、是膝,是直打還是橫打,都不好預測,更來不及思考,完全是本能的反應,即「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如走路時,不經意絆了一跤,而沒被摔倒,手碰到熱鐵上會立即收回都是本能的反應。而所謂方法則是後天的、局部的、片面的東西,就如你被絆倒的瞬間想怎樣才能摔不倒,手碰到熱鐵的瞬間想怎樣才能燙不著一樣,其結果只能是自討苦吃。薌老曾日:「拳本無法,有法也空」,是說拳術要發揮人的本能,而不能設置固定的招法。 說意拳推手有規律,是指雙方搭手以後,儘管千變萬化,但總有若干形式,脫離不了三維空間的範疇。其搭手的形式不外乎雙手在上,雙手在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一手高,一手低;一手前,一手後;一手裡,一手外等;其運動軌跡不外乎上下、左右、前後的直弧線運動;其運用的技術形式不外乎勾、掛、旋、壓、挑、偏、帶以及在這幾種技法基礎上演變出的更多的技法。正所謂「一勢可變百千勢,百千勢而歸於一勢之基也」。意拳推手之法是拳術的原則原理之法,如何培養發揮人體本能之法,而非外部表現形式之法。一張白紙,正因為什麼也沒有,我們才可以畫出各種圖案;水正因為無形,才能適合任何容器,成為各種形狀;「拳本無法」,正因為無法,才能根據客觀情況隨機應變,相機而動,演變出各種方法,薌老日曰「一『法不立,無法不容」。 八、關於推手中進攻與防守的問題 推手時不要一味地防守,有時還要故意露出破綻,誘敵深入。當對方的手接觸了我的身體時,我不但不頂,而且從上到下再給他一個裹勁,幫助他在我身上按結實了。這樣一來,其力已落實且不易再發生變化,而我此時則先往後坐胯,降低身體重心,而後坐之後則要想彈簧反彈一樣向前發力。這時對方按著我身體的手只會給我起到支點的作用。對方會有一種落空的感覺,不舒服不得力,不會對我構成任何威脅,只能為我所利用。實踐證明只有大膽地放進來,掌握好反擊的機會,才能克敵制勝。姚先生講:「當對方向你進攻時不要一味地防守,有時你防的意識越強,越容易被對方發現破綻,乾脆我們就將計就計,大膽地放進來。放的同時,要學會後坐,誰會做誰能贏。「坐」是什麼意思呢?即胯部的後坐,但這種後坐不是自己懈勁兒,而是利用後坐來懈對方的勁,同時也起到了迷惑對方的作用,讓對方隨著你的後坐來破體,力出尖,暴露他的意圖從而提高自己的進攻效率。實作訓練無外乎進攻與防守的相互轉換,而意拳推手則要求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結合是意拳推手最顯著的特點。推薦閱讀:
※三個小問題之三
※想養雙語娃?你需要先弄清這7個問題
※關於網路道德與相關法律問題的思考
※淺談留守孩的問題和解決出路
※面對孩子,我們經常控制不了脾氣,無法做到「溫柔而堅持」,問題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