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紀事第2期——胡適為何不被國共兩黨所容

轉發至: 導語1954年11月8日,《光明日報》刊發題目長達43字的《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關於文化學術界應開展反對資產階級錯誤思想的鬥爭對光明日報記者的談話》,這標誌著大陸批判胡適運動正式開始。時隔不久,胡適在台灣發文希望蔣守法守憲,被口誅筆伐,成為後者「思想上的敵人」。在胡適的年代,他的主張與思想必不被國共兩黨所容。好在這已經成為過去,歷史總有大浪淘沙之力。BRIEF 1搞政治不夠厚黑成股掌玩物做學問但求嚴謹揉七分傳統BRIEF 2國民黨行訓政,言人民不具民主自治能力胡適之急先鋒,辯中國人需要何種現代化BRIEF 3胡適為什麼沒有成為哈耶克?整理國故「給木乃伊做美容」BRIEF 5五四那天大師們各自狗血改造社會莫完全寄望精英BRIEF 1搞政治不夠厚黑成股掌玩物做學問但求嚴謹揉七分傳統沒有槍杆子做後盾,思想言論照樣傾倒眾生對激進的來說他不夠刺激,對保守的而言他實為異端: 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中說,胡適是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發展過程中繼往開來的啟蒙大師。正因為他既「開來」又「繼往」,在流於偏激的國人看來,他的言行不夠刺激,有人甚至把他看成連折中派也不如的「反動學者」。而在思想過度保守的人眼裡,胡適卻又變成了背聖絕賢、為異端鋪路的罪魁禍首。因而胡氏多彩多姿的一生,便在他自己常說的「左右為難」中度過。實際上,這可能正是他有生之年的時代需要,也可能是他名重一時的主因。 胡適是搞不了政治的:胡適是一位有為有守的白面書生,他在中國是搞不了政治的,因為他缺乏搞中國政治主觀和客觀的一切條件:他沒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級官僚的臉皮和政客或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沒有足夠做政論家的眼光。 遠渡重洋,傳統不忘:胡適為何只寫了半部《中國哲學史大綱》?唐德剛認為他的治學態度是最謹嚴的。成了大名之後,眾目所視,那就使他益發小心。等到他搞中古哲學史時,尤其是佛教史時,他不把佛教問題徹底弄清楚,就不敢動筆。但是把佛教問題「徹底」弄清楚,談何容易?一個神會和尚已夠他忙一輩子了。

沒有大政治家的肩膀,太「愛惜羽毛」做個大政治家,胡適所具有的那種「信道不移」的精神只是最起碼的條件。更重要的是還要有鐵一般的肩膀,如此才能頂住政治上的驚濤駭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地負荷起天降大任,然後任勞任怨,為國為民,死而後已。但是在胡先生的個性上是沒有這種擔當和魄力的。李宗仁談到胡適時曾說:「適之先生,愛惜羽毛。」胡適在盛名之下是十分「愛惜羽毛」的。愛惜羽毛就必然畏首畏尾;畏首畏尾的白面書生,則生也不能五鼎食,死也不夠資格受五鼎烹,那還能做什麼大政治家?沒有做官僚的臉皮,不會「翻雲覆雨」民國以後有清望的學者們下海從政是需要相當臉皮的。30年代初中期,胡適的朋友們,一個個脫青衫,換紅袍,都當起官僚來。初入官場做學徒,有時還有點臉紅,出師之後,就樂此不疲了。「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胡適先生本人,倒的確是個例外。他老人家雖然也曾下海,他卻仍能保持了他的清譽,而沒有淪為官僚。「看他風裡盡低昂,這樣腰肢我沒有!」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缺少那種「終始參差,蒼黃反覆」的臉皮!所以胡先生縱想做官,也只能做個「泛舟於赤壁之下」,吟風弄月的閑太守,做個太平盛世的點綴罷了。耍不了政客的手腕,成「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罪魁禍首」胡適先生故鄉的農民就句土話說:「撈魚摸蝦,耽誤莊稼。」他身為中國抗戰期中的駐美大使,好多外交上重要的「莊稼」他丟下不做,而拚命去「撈魚摸蝦」,豈不該撤職?哥大名教授的查理?畢爾在他的名著《羅斯福總統與大戰之序幕》一書中,把胡適說成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罪魁禍首。畢爾大意是說美日之戰本來是可以避免的,而羅氏為著維護美國資本家在亞洲的利益,不幸地上了那位頗為幹練的中國大使胡適的圈套,才惹起日軍前來偷襲的。但胡適一生都沒想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兒沒有足夠做政論家的眼光,好談「雞毛蒜皮」「談」政治是胡先生的最大嗜好。唐德剛在紐約很少聽到胡適和他同輩的朋友或訪客們談過多少學問。他們所談所論的幾乎全是政治,而且多半是雞毛蒜皮的政治。「其實胡先生的政治言論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是相當空泛的。」所以胡適在中國政治發展史上的貢獻,與其說是他的學術「理論」和政治「行為」,倒不如說是他篤信自由主義的「身教」和崇尚政治的「形象」。唐德剛認為,胡適在中國政治發展史上,那種自由神像式的崇高地位,他本身是不足以當之的。但是四周環顧,學術思想界芸芸眾生之中,胡適而外,又誰能當之?做學問「無徵不信」,但也受「盛名之累」胡適治學的態度是和馮友蘭、顧頡剛諸先生不同的。馮、顧諸先生是舉一反三,有點證據,就先把議論發了再說。馮著《中國哲學史》的第一版就錯誤百出,到二、三版再慢慢改正。胡適則不然。第一,他是受了他自己所倡的口號限制,堅守有論必有據的原則。第二,他也是受了他的盛名之累。他出的書第一版就不能有大錯。胡適之治學,讓人抓住小辮子,那還了得。所以他不得不特別謹慎。 與胡適很接近的後輩,在他的影響之下,大家不把問題搞清楚,就不敢獻醜。但是此事閻王可做,小鬼不能做,也不必做 。寫文章慢得出奇;「半拉子工程」頻出胡適曾說:「人家都以為我胡適寫文章,總是下筆千言,一揮而就。其實我寫起文章來是極慢極慢的。」吳國楨說過:「他告訴我他一篇講演稿子要寫兩三個禮拜,他如何能在美國謀生?」在美國講演的行情以中等城市最好,因為小城市聽眾出不起錢,大城市聽眾見多識廣,你不算老幾。只有中等城市的聽眾,又未見過世面,又肯出錢。胡適也偶爾去中等城市講講演。但是盛名之下,他不能胡吹。要篇篇講稿都能傳之後世,那他寫起來就極慢了,那就不能「謀生」了。   胡適搞神會和尚永遠搞不完也是這個道理。搞不完就拖,一拖二十年,再搞就興味索然」因《新青年》大紅大紫,小心機著作上印個「博士」胡適在當學生時已被陳獨秀的《新青年》捧得大紅大紫全國馳名。1917年一紙北大聘書讓這他非在他的前途上作一抉擇不可:立刻回北京大學做教授,還是留在紐約做老童生?性好熱鬧的胡適自然更認為機不可失,所以也就捲鋪蓋回國了。後來事實證明他這一決定是完全正確的。當年的北京大學——這個擠滿了全國鴻儒碩彥的太學,豈可隨便插足?以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夥子,標新立異,傲視士林,胡適之多少有點膽怯。「夜行吹口哨」,壯膽嚇鬼,所以在《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封面上,胡適也印上個「博士著」字樣。杜威並非他心中「新文化」的典型胡適把他的洋老師杜威捧得天高。但是胡適心目中的「新文化」就真是杜威型的嗎?杜威搞的只是一個單元的文化。胡適搞的則是有選擇的承繼、有選擇的吸收,是兩個以上文化單元之間對立和統一的問題。杜威被他選中,也大部吸收了。但是他消化不了,「統一」無望,因而「對立」永遠無法消除。對於傳統,胡適承繼他所認為應當承繼的。對聖人的糟粕,胡適是沒有胃口的。整個地來說,胡適之對西洋文明的吸收和對自己文化傳統的繼承,只可說是三七開。他自己的思想言行、立身處世,也大致是三分洋貨,七分傳統。BRIEF 2國民黨行訓政,言人民不具民主自治能力胡適之急先鋒,辯中國人需要何種現代化「只要老百姓把自己的常識湊在一起,就可以成為國家的主人」1928年國民黨根據孫中山的理論,在確立一黨專制的同時,開始實施「訓政」。所謂「訓政」,是說中國老百姓文化程度太低,不具備民主自治的能力,只有在國民黨的訓導下,才能成為公民,才好實行憲政。就在這種說法受到胡適等「新月派」自由知識分子質疑的時候,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席捲西方社會,再加上蘇聯的存在,法西斯的崛起,以及日本的虎視眈眈和步步緊逼,使許多中國人對民主制度產生懷疑並對獨裁專制抱有希望。於是,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一直困擾中國的如何迅速實現「現代化」的問題,又重新引起人們的思考和關注。胡適、孟森、蔣廷黻、吳景超等人由此展開激辯,思想界發生了了一場關於「現代化」的大討論。因為他們都是「知識界巨子、言論界領袖」,所以這次討論在當時影響很大;又因為他們對「現代化」的理解偏重於政治方面,所以對當今社會也很有啟發。

如何「現代化」糾纏不清,出現「相屠相滅」的局面1933年《獨立評論》第77號上,胡適以《建國問題引論》為題寫了一篇文章。文章說:早在戊戌變法時代,中國雖然也有實行君主立憲還是實行民主共和的爭論,但是當時的知識界對於獨立、自由、民主、自治、尚武、愛國等西洋文明是沒有什麼懷疑的。在大家心目中,所謂「現代化」只能包括「精神是愛自由的個人主義,生產方法是私人資本主義,政治組織是英國遺風的代議政治」。但是,現在人們對「現代化」的認識出現了嚴重的偏差,造成如今這種「相互仇殺、相屠相滅」的可怕局面。胡適的「現代化」,就是讓中國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立住腳,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的好日子。民主政治只需幼稚園的基礎,獨裁統治卻要研究院的水平胡適的文章剛發表,就爆發了「福建事變」。蔣廷黻在《革命與專制》一文中認為這不是真正的革命,而是貨真價實的內亂。而為什麼中國只有內亂沒有革命呢?他的結論是因為中國沒有經過一個專制的時代,還沒有建立一個民族國家,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首先要補上「專制」這一課,然後才能用統一的民族國家為人民謀幸福。   胡適指出:建國並不一定要依靠專制。而且中國自兩漢以來就已經形成一個民族國家。他不相信這麼大一個中國能被哪一個獨裁者所蒙蔽。他說民主政治是一種常識的政治,只要老百姓把自己的常識湊在一起,就可以成為國家的主人。民主政治只需要幼稚園的基礎,獨裁統治卻需要研究院的水平。裁官減政,使官僚無法施其搜刮手段,自然消滅1934年《獨立評論》第88號發表常燕生的《建國問題平議》。他認為:在幾千年官僚政治訓練之下的中國,妄想以國家的力量來興作一切,結果每辦一事即為官僚造一搜刮人民的機會。要打破官僚政治只有取省事主義,裁官減政,無為而治,使官僚無法施其搜刮手段,自然消滅。對於常燕生這篇文章,胡適評價很高。他說:「常燕生先生的見解,我很贊同。他勸中央實力派學古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秘訣,把人民當天子,善用民心民意來做統一的工具,這話好像是迂腐,其實是很近情理的議論。我說的國會制度也就是實行這個意思的一個方法。」獨裁之下思想變得多餘,道德受到摧殘,仰則變自我主義針對胡適的觀點,他的好友丁文江提出問題:中國是一個文盲大國,80%的老百姓不識字,而且根本不關心政治。這些不識字、不關心政治的老百姓怎麼能正常地行使他們的民主權力?胡適回應:西方國家很多人對政治不感興趣,也往往會受騙,但是他們第一次上當了,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不會上當。民主政治的好處就是需要那些平時不關心政治的人到選舉的時候來「畫個諾,投張票,做個臨時諸葛亮」。而獨裁者為了不讓那絕大多數「阿斗」來畫諾投票,除了需要一大批專家外,還要收買一部分阿斗充當自己的工具。這些人被組織起來以後,「自以為是專政的主人,天天以幹部自居,天天血脈奮張的擁護獨裁」。BRIEF 3胡適為什麼沒有成為哈耶克?整理國故「給木乃伊做美容」滿清專制瓦解,黨治尚未興盛,政府尚不懂得統制思想時,思想界有了短暫的春天胡適與哈耶克大致為一個時代的人,兩個人作為各自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創造者,最能集中體現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創造活力之間的關係。胡適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1948年遠遁美國,晚景慘淡,後在台灣病逝。哈耶克是奧地利裔英國籍經濟學家、政治學家、政治哲學家,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是從經濟學、政治學和政治哲學方面論證蘇聯作為極權主義、計劃經濟的集大成者必然崩潰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為結束冷戰奠定了理論基礎。 兩個人都是該民族天資最高、最富智慧的人傑,都受到了頂級的智慧熏陶。然而,兩人的成就和遭遇卻不啻霄壤:一個在當代中國影響極其有限,遠遁美國,晚景凄涼,在兩岸同遭批判,甚至於自己的兒子也與他絕父子關係,於是越發心灰意冷的到傳統文化里尋找些許慰藉;一個卻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最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領域勇猛精進,以追求真善美為己任,以馴服權力怪獸為職志,為文明戰勝野蠻、民主戰勝極權提供智力支持,並得到朝野各方的認可和褒揚。他們各自所皈依的自由主義骨子裡是不相抵觸的,成就不同,影響有別,最終要歸因於他們各自的文化土壤對他們年幼時的潛移默化,成年後的左右制肘。

胡適的中國:《資治通鑒》就是寶典,厚黑無恥就是訓練胡適回到中國後,看到中國政治把理念視為大敵——打敗對手就是理念,《資治通鑒》就是訓練,清除政敵的連環套就是訓練,陰謀詭計、厚黑無恥就是訓練。胡適在骨子裡只是一個有用世之心、缺用世之才的文化人,既缺乏帶領民族走出蒙昧的中世紀泥沼的凱末爾那種「雖千萬人而吾往矣」的偉大政治家的執著、智識和勇氣,又不願意躲進書齋看著民族滑向死地、越來越遠離文明。於是就出現了很矛盾的言與行不一致的現象:剛回國時意氣風發,大有重整河山之氣概;但看到野蠻的殺戮、民智的蒙昧後又心灰意冷的說20年不談政治,後來卻情不自禁的談論並參與政治活動。參與政治又每每以失敗而告終。哈耶克的環境:自由之下審視「計劃經濟」哈耶克論證了計劃經濟是行不通的。他的論證不是基於道德立場,而是基於一個根本的事實:知識分立在所有人的心智中,這些零散的知識不可能被彙集到一個人的頭腦中。也就是說,主張計劃經濟的人實際上是自詡全知全能並進而自認為可以設計出一套為人民謀幸福的制度,勢必走上少數特權者壟斷權力,多數人創造力被扼殺,整個社會進入萬馬齊喑、心智低下的絕路。1944年出版的經典之作《通往奴役之路》論證了如下論點:計劃經濟不僅僅是沒有效率的,也必然是不自由的;如果個人只是計劃人員實現其計劃的工具,就不可能存在個人自由;私有財產對於政治自由和經濟效率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胡適無奈整理國故,「給木乃伊做美容」胡適後來醉心於整理國故,不免讓人有明珠投暗之感。在一個政治環境得不到改善的國度里,無論研究成果多麼出色,都有可能被媚上諂權者信口雌黃簡單否定。五四成果在今天被眾多人否定、胡適在大陸被全國人民批判的就是明證。因此胡適的整理國故不啻於給木乃伊做美容,甚至於是有害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胡適的革命精神是無法與魯迅媲美的:魯迅終其一生都是傳統文化的逆子貳臣,決不做掉進傳統文化黑洞的皈依者,堅決做一個清醒的批判者;而胡適則成了一個吃回頭草的玩賞摩挲傳統文化的士大夫。敬畏知識是傳統,哈耶克的環境里有更多的自由選擇哈耶克說:如果沒有對知識工作的那種尊重,那麼我就會改變我自己的發展方向,去做別的事情了。在哈耶克的心智成長曆程中,他的老師、親戚、朋友、同事也給他很大的幫助。哈耶克的恩師米塞斯曾經組織一個討論小組,小組成員所學專業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哈耶克在這個小組的討論中受益匪淺;他一生的摯友、被稱作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的卡爾?波普爾更是以其睿智的思想極大的啟發了他;晚年組織朝聖山學社,志同道合者得以砥礪、切磋、探究,是其晚年仍然得以葆有旺盛的學術生命力的重要原因。BRIEF 4胡適:如何在國民黨治下爭言論自由?言論自由不是別人賜予的,都是自己爭取的對此,胡適是這樣說的:「言論自由同一切自由一樣,都是要各人自己去爭取的。言論自由並不因為法律上有規定,或者憲法上有這一條,就可以得來,就是有規定也是沒有用的。言論自由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不喜歡別人的批評是人之常情「無論世界任何國家,就是最自由的、最民主的國家,當政的人以為他是替國家做事,替人民做事,他們總是討厭人家批評的」。 但為了選票,對來自反對黨以及選民的批評,除了接受、改正和容忍外,別無他擇。容忍批評反對的風氣是逐漸養成的「言論自由是社會的風氣,大家覺得發表言論,批評政府是當然的事,久而久之,政府當局也會養成習慣,所以言論自由是要爭取的。要把自由看做空氣一樣的不可少。不但可以批評政治,不但有批評政策的自由,還可以批評人民的代表,批評國會,批評法院,甚至於批評總統小姐唱歌唱的好不好,這都是言論自由。人人去做,人人去行,這樣就把風氣養成了。」政黨主辦報紙傳媒與是否贏得競選沒有必然聯繫「有許多報紙,在選舉期間,在候選人出來之前就有一種表示,有些表示的早,有些較晚,當初共和黨人的報紙佔大多數,然而二十年來共和黨並不能當政。共和黨人都是有錢的大資產階級;民主黨向來是代表農民、小資產階級、知識階級的黨。照黨的背景看來,報紙老闆共和黨人的特別多,應該是共和黨永遠當政。但是社會並不因為共和黨報紙多而影響選舉。得到政府的理解是爭取言論自由的藝術「爭取言論自由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得到政府的諒解,得到各地方政府的諒解。政府當然不願意你批評,但要得到政府諒解,必須平時不發不負責的言論……我們曾提出一個平實的態度,就是公正而實際,說老實話,說公平話,不發不負責任的高論,是善意的,久而久之,可以使政府養成容忍批評的態度。」批評政府其實是在幫政府「我看到幾個雜誌常有嚴厲的批評。我看見幾個與黨有關係的雜誌,對於讀經問題,批評的也很嚴厲,對於政治的批評也頗有自由,這都是好的現象。只要大家能平實,以善意的態度來批評,是可以爭取言論自由的。況且我想政府也需要大家的幫助,只要大家都說公平的話,負責任的話」。BRIEF 5五四那天大師們各自狗血改造社會莫完全寄望精英1919年6月5日的《晨報》與6月8日的《每周評論》記載5月4日的天氣,是「狂風怒號,陰雲密布,繼之以打雷,閃電,下雨,一時天地如晦」。而陳獨秀的記述是「打大雷刮大風,黑雲遮天,灰塵滿目」,一派陰慘暗淡的景象。而「五四」被捕的學生楊振聲日後撰文說:「5月4日是個無風的晴天,卻總覺得頭上是一天風雲。」在北大學生范雲的記憶里,「1919年的5月初,在北京是春暖花香的日子,人們的愛國熱情也在一天天地高漲。」 冰心在《回憶五四》一文中,念念不忘的是「那天窗外刮著大風,槐花的濃香熏得頭痛」。王統照的描述更仔細:大道兩旁的槐柳,被一陣陣和風吹過搖曳動蕩,紅牆裡飄散出來各種花卉的芬芳,如在人稀風小的時候,也還可以聞到。5月4日的中午,「三千學生同暴於烈日之下,雖無厭倦之容,難免忿恨之態。」下午,在東交民巷的德國醫院裡陪二弟的冰心,從送換洗衣服的女工口中知道,好多學生正打著白旗遊行,「路旁看的人擠得水泄不通」。 那天確實有風,但是個晴天,並非「狂風怒號,陰雲密布」。由此可見求真之難,即便同一天天氣的陰晴,也各有說法。某些情況下,人只能相信自己,包括最根本地改變自己的生活,依仗精英,不見的靠譜。

胡適等人打算「拆夥」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胡適5月4日在上海。4月底,他就前往上海迎接自己的導師杜威。5月6日,才從報紙上得知北京發生學生騷亂的消息;5月7日,又收到陳獨秀的來信,報告五四運動的詳細經過。胡適是公開的「複課派」,他對學生說:「單用罷課作武器是最不經濟的方法,是下下策。屢用不已,是學生運動破產的表現。罷課於敵人無損,於自己卻有大損失。」在他的影響下,傅斯年、羅家倫、段錫朋等初期學生領袖紛紛退出運動中心,並對五四運動表示反省。傅斯年更是聯合胡、羅等人,要求將北京大學遷到上海去,並討論「不要哪些人去」,被主持校務的沈尹默等人斥為「拆夥的打算」。魯迅忙著買房1919年早春,周作人發表《思想革命》,魯迅則發表小說《葯》,揭示小市民的愚昧和麻木,痛惜革命烈士毫無意義的犧牲。對他們來說,這一年的5月4日似乎並不太重要。這天,魯迅寫了兩篇文章,周作人乾脆悄無聲息。在整個新文化陣營中,這兩位聲名鵲起的同胞兄弟並沒有參與學潮。在波瀾壯闊的1919年,魯迅在忙著兩件事情:第一就是在他客居七年的北京尋找一處大宅子;第二就是舉家遷進京城。紹興的祖宅出賣,必須在1920年中國新年前交出老宅。在五四學潮前夜,他開始四處奔波,尋覓新房。他在日記中寫到:「四日曇。星期休息。徐吉軒為父設奠,上午赴吊並賻三元。下午孫福源來。劉半農來,交與書籍二冊,是丸善寄來者。」扛大旗的傅斯年早離場5月3日晚,傅斯年等20名學生被推為代表,負責第二天大示威的組織事宜。4日大早,傅斯年便來到了堂子衚衕國立法政專門學校主持13校學生代表會議。3校學生代表會議決定:各校代表立刻回校去集合本校同學,下午1點在天安門前集合彙集,全體抗議帝國主義在巴黎和約上關於山東問題的不公正的規定。下午,3000餘學生在天安門集會,傅斯年擔任遊行總指揮,扛舉大旗,走在隊伍的前列。軍警趕到,許德珩和在外面維持秩序的32人被捕入獄。而傅斯年離開現場較早,故未被捕。5月5日,他與一個「衝動到理智失去平衡的同學」打了一架,於是「賭咒不到學生會裡來工作。」這樣,傅斯年便退出了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陳獨秀出了醜聞「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陳獨秀在5月4日的具體活動,已無法考據。但那時他的境況卻並不太美妙:仕途受挫,緋聞纏身。1919年3月26日夜,北京湯爾和家燈火通明,北大校長蔡元培和北大教員沈尹默、馬敘倫正在這裡討論陳獨秀的去留問題。這四個浙江人之所以湊在一起,是因為報紙刊登了陳獨秀 「因爭風抓傷某妓女下部」的消息。蔡元培是一個注重道德教育的學者,陳獨秀曾加入他發起組織的「進德會」,傳出這樣的醜聞,自然要懲治。不久,蔡元培主持北大教授會議,決定廢除學長制,成立由各科教授會主任組成的教務處。這一體制更改原定於暑假後實施,現在突然提前,成了體面的人事變動。陳獨秀被不動聲色地解除文科學長職務,他跟北京大學的關係卻從此破裂。

被埋沒民國大師排行榜   總計 3480

自由精神領袖唐德剛認為,胡適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但是經過五十年之考驗,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始終一貫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0001051票數:

赤子熱血經學大師,同儕難見匹敵。他張揚國粹又堅決地反抗權威和一切束縛。他是一個道德主義者,強調道德的力量,卻反對社會對個人的壓抑,主張個性絕對自由。0000330票數:

教授中的教授先生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對蔣家王朝的看法是:「黨家專政二十年,大廈一旦梁棟摧,亂源早多主因一,民怨所致非兵災」。0000592票數:

哈佛三傑之一有即頌成章,過目不忘之才,「學衡派」代表人物,中國紅學開拓者之一。他因反對批孔獲罪,但他桀驁不馴,終生也不是一個一個自卑、謙恭的順從者。0000400票數:

對罵蔣介石先生終生從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學研究和教學,「一字之微,征及萬卷」是他的治學格言。而不畏強權,敢於跟當權者交惡更顯示其風骨,其豁達之心胸堪稱師表。0000274票數:

自由人未出版任何著作,卻是海內外公認的國學大師。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驅之一,一生烙下無數時代潮流的印記:新與舊、激進與保守、放蕩不羈與謙虛嚴謹交織在一起。0000243票數:

法學一代宗師24歲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面對國民黨的極權統治,錢瑞升表現出了知識分子的骨氣和勇氣,他幾乎從來沒有退縮過,正可謂「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0000167票數:

融合東西「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林毓生認為他與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有創造力的思想家。他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嘗試將西方現代化的優點與中國文化的優點融合起來。0000423票數:我們更需要「魯迅」還是「胡適」?我們更需要「魯迅」還是「胡適」?

魯迅「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我們需要這種決絕,在鐵屋中喊出自己的聲音。魯迅的鬥志極其衝決黑暗的勇氣正是我們所缺乏的。

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我們需要真正意義上的啟蒙。胡適並非排斥國民性批判,但他的功夫更花在制度性的努力上,他的嘗試代表了一種方向。大家都在談 胡適逝世50周年 (共9934人參與)刷新頁面

沈澤淵【悠然流水出前村】唐德剛先生在其《晚晴七十年》一書里說,胡適先生最喜歡一首詩: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處處喧,等到後頭山腳盡,悠然流水出前村。是啊,人生曲曲彎彎似水,世事重重疊疊如山,重溫先生的篇什,想起幾日來的胡亂思考,頓覺愧赧。人可貴之處,是不棄與反省,你且看,那悠然的流水!轉發評論9分鐘前通過搜狐微博

四維衛浴江志豪自由是什麼,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我不想幹什麼,我可以不幹。我不想被拆遷,我可以不搬;我不想給你投票,我可以不投。然而,現在呢? 我們經常都說些言不由衷的話,怕把人得罪了,可是一旦有機會又對同類相當殘忍。世界能否簡單一點,能否隨行一點,封建的殘餘現在依然很堅挺啊! | 分享博客◇×轉發評論17分鐘前通過我的搜狐

2605#胡適逝世50周年# 胡適正確的方面是要求民族,應該發揚,錯誤的方面是崇洋媚外(可看他的文章),應該批判。


推薦閱讀:

《星際穿越》中教授和墨菲需要解開的重力問題究竟指的是什麼?
你能想像嗎?有的黑洞或許允許一個完全「無因果論」的世界存在
黑洞火牆的 「火」 是什麼樣的火?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超新星的關係是什麼?

TAG:黑洞 | 國共 | 胡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