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 ?屈原 ?《離騷》
06-01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譯文] 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嘆那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 [出自] 戰國.屈原 《離騷》
推薦閱讀:
離騷(節選)
○屈原 攬木根以結茝兮, 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
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 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節選的詩句表達了詩人這樣的一種情愫:詩人慾采香木的根株,戴薛荔的花心,佩戴蕙草編製的長長的胡繩花索來效法前代的賢人。他寧願被今人所嘲笑也要遵循彭咸遺留下的規範。每想到此景,詩人總是擦拭著眼淚深深地嘆息,哀傷自己活得如此艱難,只因為熱愛美德並以美德自約,詩人早晨被責罵,晚上又被罷官。雖凄涼至此,詩人仍高歌,只要是自己衷心喜愛的食物,縱然為它死上千百次也不後悔半點。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篇幅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抒情詩,共373句,近2500字。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釋為「離憂」(《史記?屈原列傳》);班固釋為「遭憂」(《離騷贊序》);王逸釋為「別愁」(《楚辭章句.離騷經序》)。宋項安世根據《國語?楚語上》「邇者騷離」一句的韋昭注「騷,愁也;離,叛也」,判定「蓋楚人之語,自古如此。屈原《離騷》,必是以離畔為愁而賦之。其後詞人仿之,作《畔牢愁》,蓋如此矣。」近人游國恩則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二者「一事而異名」,由此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離騷纂義》)。這些說法雖都言之成理,但以司馬遷和班固的說法最為貼近題旨,既有訓詁依據,又有「獨歷年而離愍兮」(《思美人》),「思公子兮獨離憂」(《山鬼》)等詩句為旁證,較為可信。 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由文人自覺創作、獨立完成的抒情詩,《離騷》在思想和藝術兩方面都為後世文學樹立了光輝的典範。《離騷》的主題是多重的,它既充分表達了詩人「存君興國」的「美政理想」和深沉執著的愛國情感,同時又展現了「獨立不遷」的峻潔人格和放言無憚的批判精神。其中愛國和忠君兩個主題尤為突出。司馬遷說:屈原「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離騷》在藝術上的造詣也極高,在形象塑造、創作方法、表現形式、語言表達諸方面都有突破性發展。作者不僅以自身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還在創作方法上繼承發展了《詩經》、神話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為基調,浪漫主義為特色,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為後世的抒情文學在創作方法上樹立了不朽的典範;它不僅繼承並發揚了《詩經》賦、比、興手法的藝術成果,採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寄情於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而為一,通過「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其彌章」之類的描寫,創造出一系列富於象徵意味的藝術形象,而且還在吸收民間文學和先秦散文語言營養的基礎上,打破《詩經》的四言格式,「自鑄偉辭」(《文心雕龍.辯騷》),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韻散結合的新形式——騷體。總之,其藝術成就之輝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 《離騷》不僅在藝術上影響著後世一代又一代詩人的創作,其高風峻節的超凡人格體現以及崇高的愛國情懷也無不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推薦閱讀:
※第五章 屈原與楚辭
※《離騷》[戰國著名詩人屈原詩作]
※如何理解木心在文學回憶錄里說的「屈原寫詩,一定知道他已永垂不朽。」?
※第四篇 屈原及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