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興六十年38  林丹大汗

 演講人:閻崇年

講師簡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創建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 北京滿學會,並主持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餘篇。

內容簡介:講明亡清興,不能不講蒙古;而講蒙古,又不能不講林丹汗。因為在明末政治舞台上,主要有四股政治勢力:明朝、後金—清、蒙古和農民軍。林丹汗在明清爭戰的格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這一講來講林丹可汗(kèhán),也就是林丹大汗。了解林丹大汗必須從他的黃金家族說起。

全文:

一、黃金家族

林丹汗(1592~1634年),名林丹,又作陵丹、靈丹,號為呼圖克圖汗,《明史·靼韃傳》諧音作「虎墩兔憨」,帶有輕蔑的意思。《蒙古源流》(康熙內府蒙古文抄本)林丹汗是蒙古察哈爾部首領,也是蒙古最後一位大汗,出身於蒙古黃金家族,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世孫。黃金家族指的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後裔。說林丹汗,要從他的先祖達延汗說起。

達延汗(1464~1543年),名巴圖蒙克,為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他6歲即汗位,稱大元可汗,就是達延汗。一說他在位74年,享年80歲(《蒙古源流》卷六)。他的父親巴延蒙克,和其叔滿都魯,結成聯盟。本來要擁立巴延蒙克為大汗,但巴延蒙克主張擁立滿都魯為大汗。不久,滿都魯即大汗位,巴延蒙克為濟農(相當於輔政、副汗)。後來,因部族之間的紛爭,二人同敗,相繼而死。

滿都魯汗死後,他的遺孀滿都海福晉,執掌汗廷大權,統轄蒙古各部。她在寡居期間,拒絕非黃金家族貴族的求婚,精心撫育巴延蒙克之子巴圖蒙克(達延汗),兩部聯合,加強實力。巴圖蒙克6歲時,滿都海福晉扶立他即汗位尊稱達延汗,並同他結婚。這年,一說滿都海福晉33歲。她輔佐年幼的達延汗,執掌政事,發誓報仇,維護黃金家族統治。在明代蒙古史上,有兩位傑出的女性:一位是滿都海福晉,另一位是三娘子(忠順夫人)。滿都海福晉率軍出征,馳騁大漠,打敗梟雄,消滅仇敵,鞏固統治。達延汗為人「賢智卓越」(《李朝成宗大王實錄》卷一七五),控弦10萬騎。達延汗年長後,親自執政,厲行改革,廢除太師,恢復濟農,強化汗權,重分領地。

達延汗分封諸子,建左右兩翼六個萬戶——左翼三萬戶為察哈爾萬戶、兀良哈萬戶和喀爾喀萬戶;右翼三萬戶為鄂爾多斯萬戶、土默特萬戶和永謝布(哈喇慎、阿蘇特)萬戶。左翼三萬戶由大汗直接統轄,大汗駐帳於察哈爾萬戶;右翼三萬戶由濟農代表大汗行使管轄權,濟農駐帳於鄂爾多斯萬戶。這成為後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重劃蒙古各部政治地圖,影響極為廣泛而深遠。

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統領蒙古察哈爾部。圖魯博羅特死後子博迪(卜赤)嗣為汗。博迪汗死,子打來孫立,是為打來孫汗(達賚遜庫登汗)。打來孫汗繼位後,舉部東遷,駐牧於薊、遼地域(大體相當於現在的遼寧、內蒙古東部和河北北部地區),產生了重大歷史影響:「遼左始有虜患」(馮瑗《開原圖說》)。日本學者和田清認為:「率領所部十萬東遷,移牧於興安嶺東南半部,不僅是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罕有事件;由於移動的結果,在蒙古內部引起了重大變化,並使明廷遼東大為疲敝,不久便形成了清朝興起的基礎。」(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察哈爾部東遷後,與明朝長期反覆、激烈地廝殺,損失慘重,兩敗俱傷。前面講到的李成梁守遼,重點就是針對著蒙古的察哈爾部。滿洲努爾哈赤則隱藏於赫圖阿拉地區,暗自發展,形成氣候。所以,遼東地區明朝與蒙古的廝殺,為滿洲崛起提供了歷史機遇。

打來孫汗的四世孫就是林丹汗。林丹汗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即大汗位,年13歲,後駐帳廣寧(今遼寧北寧市)以北。12年後,比林丹汗年長33歲的努爾哈赤登上後金汗位。而後來繼承汗位的天聰汗皇太極與林丹汗同歲,他成了蒙古林丹汗的剋星。

時察哈爾部實力雄厚,其勢力範圍,東起遼東,西至洮河,擁有八大部、二十四營,號稱四十萬蒙古。林丹汗有「帳房千餘」(《明神宗實錄》卷三七三),牧地遼闊,部眾繁衍,牧畜孳盛,兵強馬壯,自稱全蒙古大汗。林丹汗嘗稱:「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邊止我一人。」(《崇禎長編》卷十一)因之,林丹汗冀圖繼承大元可汗的事業,南討明朝撫賞,東與後金爭雄,號令漠南蒙古。

林丹汗即位後,進行全面調整。他爭取黃教僧侶封建主的支持,接受沙爾巴呼圖克圖的灌頂戒教,稱「林丹呼圖克圖汗」。又下令將108函的《甘珠爾》經典譯成蒙古文,用金字抄寫在藍紙上。編纂蒙古文《大藏經》,並興建了著名的寺院「察干召」(白寺)。在林丹汗的倡導下,黃教在蒙古左翼諸部傳播開來,寺宇林立,僧眾遍地,每個家庭都派一子出家為僧。喇嘛教迅速為蒙古貴族和民眾所接受。喇嘛們用千金鑄造嘛哈噶喇金佛。傳國玉璽、嘛哈噶喇金佛、金《甘珠爾》經被視為三大法寶。改奉紅教後,信奉黃教的漠北喀爾喀和右翼三萬戶的各部汗、濟農、諾延、台吉,與林丹汗逐漸有所疏遠。

由於漠南蒙古東介於明朝與後金之間,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而成為後金與明朝的爭奪對象。在明朝、後金與察哈爾部之間鼎立的矛盾中,明廷與後金的矛盾是主要的。明朝主要採取「以西虜制東夷」的策略,聯合林丹汗,共同抵禦後金。林丹汗向明廷提出「助明朝、邀封賞」。明廷每年給林丹汗賞銀先為4000兩,後增至4萬兩,再增至8萬兩,爾後增至14萬兩。崇禎二年即天聰三年(1629年)崇禎帝命王象乾與袁崇煥共商對策。《明史·韃靼傳》記載:「象乾至邊,與崇煥議合,皆言西靖而東自寧,虎不款,而東西並急。因定歲予插(察哈爾林丹汗)金八萬一千兩,以示羈糜。」(《明史·韃靼傳》)就是明廷以牛羊、茶果、米穀、布匹、金銀為撫金,換取察哈爾林丹汗不犯邊,而求得西邊安靖;明廷得以集中力量,對付後金。

林丹汗接受明朝撫賞,又妨礙後金攻明,後金為著對抗明朝,必須先征撫察哈爾林丹汗。因此,天聰汗與林丹汗之間的爭戰已不可避免。皇太極先後三次出兵攻打蒙古。結果,林丹汗勢窮力竭,死在青海。

二、走死青海

林丹汗對明朝索要撫賞,忽即忽離。而對待後金由輕慢而轉為畏懼。

萬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年)十月,林丹汗遣使後金,狂稱「統四十萬眾蒙古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問水濱三萬人滿洲國主」(《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六)云云。諸貝勒大臣見林丹汗來書大怒,要將其來使一半斬殺、另一半劓(yì)鼻馘(ɡuó)耳放歸。 努爾哈赤說使者無罪,暫加扣留,待派使臣返回後再做處理。後天命汗努爾哈赤遣使齎書報林丹汗。林丹汗把後金的使者關了起來,對努爾哈赤來書做出回答。努爾哈赤誤聞使臣被林丹汗所殺,而怒斬來使,但後金使臣卻買通看守者逃了回來。

在努爾哈赤攻佔瀋陽、遼陽後,後金同察哈爾的關係發生了新的變化。

林丹汗實行錯誤政策,加速了察哈爾內部的分崩離析。他掠土地,劫牛羊,窮奢極欲,暴虐無道,「炰休悖慢,耳目不忍睹聞」。他自恃士馬強盛,橫行漠南,破喀喇沁,滅土默特,逼喀爾喀,襲科爾沁。史載察哈爾部屬五路頭目的妻子,被林丹汗重臣貴英強佔,受害頭目含憤投巴林部首領炒花,「炒花不能養,投奴酋。奴酋用之守廣寧」。察哈爾的許多部落,因對林丹汗不滿,逐漸依附於後金,與後金盟誓。科爾沁等部在後金等援助下,打退了林丹汗的軍事進攻。天命汗憑藉有利的形勢,向漠南蒙古發動軍事攻勢。此役,後金軍掃擊巴林、巴岳特、烏濟業特三部牧地,俘獲5.6萬多人畜。這是後金軍大規模進攻蒙古的開始。此後,又有許多蒙古部落依附後金。

皇太極繼承汗位後,開始進攻蒙古諸部,並威逼到察哈爾部。據《崇禎實錄》記載:天聰二年即崇禎元年(1628年)六月,察哈爾「拔帳而西,騷動宣、雲已逾半載」(《崇禎實錄》卷十)。林丹汗率察哈爾部開始西遷,到宣府、大同塞外。

林丹汗西遷之後,明朝中斷撫賞,其內部困難增加,眾叛親離,四面楚歌,在這種情況下,天聰汗皇太極對察哈爾部林丹汗發動了三次軍事進攻。

第一次。崇禎元年即天聰二年(1628年)九月初三日,天聰汗皇太極決定親率大軍,會同蒙古諸部,征討察哈爾部。皇太極第一次以「盟主」的身份發號施令,統率蒙古諸部軍隊向察哈爾林丹汗發起進攻。初六日,皇太極率領大軍離開瀋陽,西征林丹汗。初八日,大軍經都爾鼻(今遼寧彰武)地方,敖漢、奈曼等部兵來會。爾後,喀爾喀、科爾沁、扎魯特部、喀喇沁各部兵來會。隨後天聰汗皇太極指揮滿洲、蒙古大軍,乘勝前進,追捕敗軍,直至興安嶺。《清太宗實錄》記載:「遣精騎追捕敗軍,至興安嶺,獲人畜無算。」(《清太宗實錄》卷四)皇太極親征察哈爾大軍,於十月十五日回到瀋陽。是役,為後金第一次由天聰汗親自統率,會集蒙古諸部兵馬,共同進擊察哈爾部林丹汗。皇太極通過對察哈爾部的第一次進兵,確立了對漠南蒙古東面諸部的盟主地位,建立了蒙古歸附各部對後金的臣屬關係。林丹汗受到皇太極的威逼開始西遷,於是,皇太極對察哈爾部發動了第二次征伐。

第二次。崇禎六年即天聰七年(1633年)四月初一日,皇太極發動了第二次對察哈爾部的進軍。初九日,大軍到西拉木倫河時,沿途蒙古各貝勒率所部兵來會,共同大舉進攻察哈爾部。這次滿洲、蒙古大軍出征的目的:「一欲為我藩國報仇,一欲除卻心腹大患。」(《天聰朝臣工奏議》)林丹汗聞警大驚,「遍諭部眾,棄本土西奔,遣人赴歸化城,驅富民及牲畜盡渡黃河。察哈爾國人,倉卒逃遁,一切輜重,皆委之而去」(《清太宗實錄》卷十一)。林丹汗部眾散處黃河河套及套西一帶。皇太極鑒於形勢發生變化,諭率兵諸貝勒大臣曰:「察哈爾知我整旅而來,必不敢攖我軍鋒,追愈急,則彼遁愈遠。我馬疲糧竭,不如且赴歸化城暫住。」於是大軍回返,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後金軍經宣府、張家口等地,大肆搶掠,飽欲而返。七月二十四日,皇太極率軍回到瀋陽。

《清太宗實錄》中關於察哈爾部歸降的記載皇太極第二次親征察哈爾林丹汗之役,歷時40天。據《清太宗實錄》記載,僅斬一人、獲六人,又獲馬一匹駱駝一峰。後金軍始終未同察哈爾軍隊相遇,無果而還。皇太極在深入察哈爾境後,主要困難:一是缺水——「天氣炎熱,無水,人亦暈倒」(《滿文老檔·太宗朝》)。其時,以一隻黃羊換水一碗,可以看出水之珍貴。二是缺糧——大軍「分道而獵,及合圍,見黃羊遍野,不可數計,遂殺死數萬。時軍中糧盡,因脯而食之」。

經過兩次大的衝擊和西遷,林丹汗人心離散,勢不可為,「食盡馬乏,暴骨成莽」(《明史·韃靼傳》)。為了逃竄,捨棄故業,西奔圖白忒部落,牲畜死得很多。部民沒有吃的,「殺人以食」(《清太宗實錄》)。察哈爾許多部眾,不願再隨林丹西遷土番——青藏一帶地方。部落首領紛紛投歸後金,就連他的一位妻子也率其八寨桑,以1200戶歸降後金。閏八月,皇太極連續得到來自察哈爾的奏報:察哈爾林丹汗出病痘,殂於打草灘地方阿拉他拉。又得到奏報:察哈爾寨桑噶爾馬濟農等送察哈爾汗竇土門福晉,帶著人來歸附。於是皇太極決定三征察哈爾。

第三次。崇禎八年即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二十六日,皇太極命多爾袞岳託、薩哈廉、豪格為統兵元帥,率騎兵萬人,三征察哈爾,往收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三月,多爾袞等在宣府水泉口,招撫了林丹汗的遺孀囊囊福晉,從她們口中得知額哲等人的駐牧地。多爾袞等率領後金大軍繼續前進,前往黃河河套一帶,收撫察哈爾部眾,尋找蘇泰太后及其子額哲等人的下落。蘇泰太后是皇太極母舅葉赫貝勒金台石的孫女,台吉德爾格勒之女。

二十八日,大軍進抵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等人所駐牧的托里圖地方。其時,天霧昏黑,額哲沒有防備。多爾袞等議商決定,派遣隨軍的葉赫金台石貝勒之孫南楮等,先見南楮之姐林丹汗遺孀蘇泰太后及其子額哲。南楮等受命後,急馳至蘇泰太后大營。到大營後,南楮高聲喊道:「爾福晉蘇泰太后之親弟南楮至矣,可進語福晉!」蘇泰太后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後,既驚又喜,但怕有詐。蘇泰太后遂令她的舊葉赫隨從親自加以辨認,回來報告說「是真的!」蘇泰太后慟哭迎出營帳,與久別的弟弟抱頭相見。隨後,蘇泰太后令其子額哲,率領眾寨桑,歸附後金。這是多爾袞利用姻親關係,取得政治與軍事「一石二鳥」的生動史例。

第二天,蘇泰太后、額哲設宴,送多爾袞等駝馬、雕鞍、貂裘、琥珀、金銀、蘇緞等物。除了駝、馬外,多爾袞等把其餘禮品都收下。多爾袞等設宴款待,並贈以雕鞍、馬、黑貂裘等禮物。八月初三日,和碩貝勒多爾袞,貝勒岳託、薩哈廉、豪格等,征察哈爾部,獲歷代傳國玉璽。璽文為「漢篆『制誥之寶』四字,璠玙為質,交龍為紐,光氣煥爛,洵至寶也」。

多爾袞等見寶璽後甚喜,曰:「皇上洪福非常,天錫至寶,此一統萬年之瑞也。」(《清太宗實錄》卷二四)九月,後金軍旋師回到瀋陽。多爾袞把林丹汗的傳國玉璽獻給了皇太極。

皇太極將察哈爾部安置於義州,分設左右翼察哈爾八旗,設都統和副都統管轄;封林丹汗子額哲為親王,並將次女馬喀塔格格嫁給他。

當林丹汗「八大福晉」歸順後,滿洲貝勒濟爾哈朗娶林丹汗大福晉蘇泰太后(額哲之母)為妻,皇太極娶竇土門福晉和囊囊福晉為妃。後囊囊福晉生下了林丹汗的遺腹子阿布奈。額哲因病去世後,其弟阿布奈襲為親王又尚公主。

林丹汗不僅是察哈爾部的大汗,而且是蒙古各部的宗主。察哈爾部的滅亡,既是漠南蒙古全部歸於後金統治的標誌,也是成吉思汗創立大蒙古國在其故土最終覆滅的標誌。

察哈爾部被後金征服,明朝失去北面屏障,入塞通道被打開。《明史·韃靼傳》記載:「明未亡,而插(林丹汗)先斃,諸部皆折入於大清。國計愈困,邊事愈棘,朝議愈紛,明亦遂不可為矣!」(《明史·韃靼傳》)林丹汗之死,他的兒子額哲降附後金—清,標誌著漠南蒙古歸入清朝,滿蒙結成聯盟,擴大兵員和實力,囊括自東海到青海的版圖,以更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勢力同明朝爭奪天下。明與清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滿洲和蒙古聯盟,蘇泰太后和額哲歸附皇太極,加快了滿蒙聯盟。

三、滿蒙聯盟

首先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明朝當時力量比較強大,實際控制長城以南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朝興起之後,對明朝發動攻勢,把明朝打得焦頭爛額。蒙古從元順帝北退之後,始稱北元,不斷向南騷擾,把明朝折騰得200多年不得安寧。僅僅一個瓦剌部,就在土木堡打了勝仗,俘虜明朝英宗皇帝。後來俺答汗又帶軍隊打到通州,威逼北京。滿蒙兩個拳頭聯合起來打明朝,明朝必然處於一種劣勢。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一個高明之處就是建立滿蒙聯盟,以語言、習俗相近來說服蒙古,宣稱明朝是他們共同的敵人,應該聯合起來進行報仇。不僅如此,皇太極還採取了很多措施來加強滿蒙聯盟。

皇太極在統一蒙古過程中,對蒙古各部,頒政策,定製度,封官爵,重管理,加強滿蒙聯盟,合力對付明朝。

聯姻。早在天命朝,努爾哈赤不僅娶科爾沁兩貝勒的女兒為妻,他的兒子也相繼納蒙古王公的女兒做妻子。僅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努爾哈赤的四個兒子,次子代善娶扎魯特部鍾嫩貝勒女為妻,第五子莽古爾泰娶扎魯特部納齊貝勒妹為妻,第八子皇太極娶科爾沁部莽古思貝勒女為妻,第十子德格類娶扎魯特部額爾濟格貝勒女為妻。爾後,第十二子阿濟格娶科爾沁部孔果爾女為妻,第十四子多爾袞娶桑阿爾寨台吉女為妻。努爾哈赤在位時,同科爾沁聯姻10次,其中娶入9次、嫁出1次。皇太極在位時,同科爾沁聯姻18次,其中娶入10次、嫁出8次。皇太極的皇后是莽古思貝勒之女,兩位愛妃是寨桑貝勒之女,其中庄妃輔育順治、康熙兩代皇帝,定鼎中原,功在社稷。皇太極的兒子順治帝,兩位皇后也都出自科爾沁。蒙古科爾沁部與後金政權,通過聯姻,鞏固同盟,以加強自己的勢力,來對抗察哈爾部。總之,由於蒙古科爾沁部歸附後金最早,博爾濟吉特氏與愛新覺羅氏世為懿親。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和聖祖康熙先後有4位皇后、13位皇妃,出自蒙古科爾沁等部。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影響清初五朝(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四帝(太祖、太宗、世祖、聖祖)的政治與血緣,而以皇太極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尤為突出。

在天聰朝,滿洲與察哈爾聯姻也是一例。皇太極先娶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竇土門福晉(巴特馬·璪),後封為衍慶宮淑妃。又娶其遺孀囊囊福晉(那木鐘),後封為麟趾宮貴妃。囊囊福晉先生下林丹汗的遺腹子阿布奈。她為皇太極生下一子,名博穆博果爾。皇太極還將第二女馬喀塔下嫁給林丹汗之子額哲為妻。額哲死後馬喀塔再嫁其弟阿布奈。康熙十四年(1675年),阿布奈之子布爾尼,乘吳三桂反亂而發動叛亂,遭清軍擊潰,布爾尼被殺。清廷命殺阿布奈及其諸子,女子沒為官奴。察哈爾汗後嗣遂絕。

和碩貝勒濟爾哈朗妻子已死,繼娶其妻妹、林丹汗遺孀蘇泰福晉為妻。大貝勒代善娶林丹汗之女、額哲之妹泰松格格為妻。皇太極之子豪格娶察哈爾伯奇福晉,皇太極七兄阿巴泰也娶察哈爾俄爾哲圖福晉。滿洲與察哈爾,由昔日之仇敵,成為今日之親家,結成政治聯盟。

此外,還通過編旗(即把蒙古一部分人編入八旗)、冊封、賞賜、重教(就是重喇嘛教)、會盟等措施,不僅加強與密切了後金—清朝同蒙古諸部的關係;而且為清朝入關後對蒙古的管理,提供了模式與經驗。

前面講到,皇太極征蒙古的一大收穫是得到了林丹汗的傳國玉璽,他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天命所歸,於是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就是要改國號,即把後金改成大清。

推薦閱讀:

明亡清興六十年25  崇禎登極
明亡清興六十年30  計斬文龍
為什麼說慈禧太后是亡清的因果?

TAG:林丹 | 十年 | 亡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