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四二一卷——第四三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二一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一首:

  【爾時遍住一切主方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方神眾,而說頌言:】

  這一段是說偈的儀式,雖然每一段裡頭都有這樣的文字,它在《華嚴經》重複了很多次。凡是多次重複,一定有它很深的意思在。我們每讀這一章,都得到世尊一次的提醒,那就是我們對待一切眾生要常存恭敬心,說法利生乃至於種種示現,都必須要仰承佛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決定是平等慈悲的,既然是平等慈悲,為什麼有人得到加持,有人得不到加持?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懂得,用現代的話來說,諸佛如來威神平等加持,這裡頭須要有條件,條件不具足,佛力是加持你,但加不上。譬如陽光普照大地,這個地區有很濃厚的雲層,於是陽光照不到地面,這是不是陽光不平等?不是的,是你這個地方有烏雲,決定不是陽光不平等。佛對一切眾生的加持亦復如是,如果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障礙佛光的加持,那這樣不是佛不加持,而是佛加持不上。

  這個障礙是什麼?佛在經上說得很多,煩惱習氣。煩惱裡面包括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煩惱染污的時間久了,這是真久,無量劫來我們就被煩惱習氣污染了,所以佛力加持雖然像陽光普照大地,我們頭頂上這一片烏雲嚴重的濃密,好象佛的威德一絲毫都加不上我們,而其實佛力確實是平等普遍加持我們,我們自己不覺悟,沒有感受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遇到佛法了,知道有這麼回事情,自己肯斷煩惱,遠離煩惱,自己的智慧慢慢就開了,你就能夠覺察得到佛菩薩保佑我們,佛菩薩加持我們;不但智慧德能佛加持,我們這個身體生活在這個世間,也同樣得到加持。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是「知恩報恩」,如何報恩?實在上講,愛護自己就是報佛恩,自愛自重就是報恩,糟蹋自己,不愛惜自己,這是違背了佛恩。

  所以一開端,『遍住一切主方神』,『承佛威力』,感恩!『普觀一切主方神眾』,這是他的同學同志,彼此示現在世間,從事同一個行業,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一個事業之成就,必須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才能有輝煌的成就;如果我們把人力物力財力都分散了,成就是有限,這裡面有大學問,值得我們深入參究。這是對大眾禮節統統都做到了,然後再說『頌言』,偈頌是他的心得報告,是他的修學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要記住,前面長行文裡面,他修學的是哪一個法門,遍住菩薩他所修的是「普救護力解脫門」,現身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叫「救護力」。我們看他的報告:

  【如來自在出世間,教化一切諸群生,普示法門令悟入,悉使當成無上智。】

  偈頌裡面第一句,『如來自在出世間』,這如來是誰?當然是指一切諸佛。可是這裡頭有密意,我們要懂得,包括主方神自己在內,他是如來的化身,不僅他是如來化身,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哪一個不是如來化身的?「如來」這個稱號,在大乘經教裡面,通常都是稱的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都是自性變現之物。古德說得好,「山河與大地,悉露法王身」,這個話的意思,說明虛空法界、國土眾生原本是一體,雖然是一體,一切眾生久遠劫以來迷悟不同。迷的眾生,我們說他做隨業受報,自己不能做主;覺悟的眾生乘願再來,做種種示現,幫助迷惑的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教化一切諸群生』。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切記,「如來自在出世間」,切記他的「自在」;「教化一切諸群生」,要著重在「一切」。自在: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所以佛菩薩說法,這經中常常比喻作海潮音,海潮音是什麼意思?漲潮有一定的時候,落潮也有一定的時候,一點差誤都沒有;這是比喻眾生跟佛菩薩的感應,眾生什麼時候有感,佛菩薩什麼時候就有應,感應道交就像潮水的漲潮落潮,非常守時,取這個意思,這叫自在。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這是自在。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佛菩薩說法決定是稱性而說,應機而說;稱性則契理,應機則契機,這是大自在。

  佛菩薩何以能做到?我們何以做不到?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從哪裡學?沒有別的,佛菩薩用真心,可惜我們用妄心,真心稱性,真心與自性沒有障礙,妄心與自性就有障礙,有障礙你就不自在,你就隨業流轉。由此可知,凡聖的差別,一個用真心,一個用妄心。真妄從哪裡區別?我們說個最簡單的區別方法,真誠是真心,虛偽是妄心。我們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的什麼心?清凈是真心,染污是妄心。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順境善緣生起貪愛之心,被污染了,逆境惡緣討厭,這又被污染了。中國古人講七情,七情是「喜」、歡喜,「怒」、發怒,「哀」、悲哀、心裡難過,「樂」、喜樂、我們叫快樂,「愛」、戀愛,「惡」、討厭,「欲」、慾望,這叫七情,七情就是七種的污染,被情識污染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己想一想,能不能不被這七種污染所影響,然後你的清凈心才能現前。佛法講得更詳細,佛法講八識五十一心所,這還是略說,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裡面講的,天親菩薩的說法是依據《瑜珈師地論》講的,《瑜珈師地論》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說得更詳細。

  總的來說,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還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還會受外面境界的干擾,這統統被污染了,妄心!這不是真心,真心決定沒有污染,真心是純凈的、清凈的,真心是平等的;如果有不平等、有高下,這錯誤了!我比你高,你不如我,其實這種念頭是傲慢裡面的一分,貢高、嫉妒、憍慢,不但不平等,同時也不清凈,真心妄心從這個地方分別。真心是覺悟的,真心清凈平等覺悟,沒有人問你的時候,你的心是寂靜的、是不動的;有人向你請教,你的心是光明的,你的心是無所不知的。真心是慈悲的,慈悲是愛,這個愛裡頭不摻雜一絲毫的情識,這個愛從哪裡生的?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裡面生出來的。世間人的愛從哪裡生出來的?從虛偽染污不平愚迷裡頭生的,所以世間人愛是假的,常常會變,今天好了,明天惱了,昨天結婚了,今天離婚了。真心妄心我們要能辨別。

  佛菩薩用真心,與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障礙,因此他沒有一法不通達。無論什麼事情,你去問他,他都頭頭是道,什麼樣紛爭的事情、解決不了的事情,到他那裡去迎刃而解,我們要在這些地方學習;如果我們依舊隨順煩惱,依舊用妄心處事,那就難了。我們到什麼時候才開悟,什麼時候才能入佛境界,什麼時候你才能得自在?這個自在就是清涼大師講的無障礙的法界,特別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是不是真入這個境界了?

  「教化一切諸群生」,「一切」這裡頭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國家的分別,不分你是哪一國人,沒有族類的分別,沒有文化的分別,沒有男女老少的分別,沒有宗教信仰的分別,一律平等的教化。「教」是教他覺悟,教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斷煩惱、開智慧,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這是教化;「化」就是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提升一個人的境界。「諸群生」,這個文裡頭說了一個「一切」,又說了個「諸」,諸是多的意思,一切也是多的意思,那一切就是諸,諸就是一切,這話到底怎麼講?我剛才說過了,「一切」是一切國土、一切族群、一切宗教、一切文化;「諸」,每一類裡頭都有許許多多的眾生,都是如來出世教化的對象。從這個地方去看,佛陀的教學,豈不是現在人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主方神就是從事於多元文化教學的工作者。第三句是講他教學的內容,第四句是講他教學的成就。

  『普示法門令悟入』,善知識、善友對待一切眾生,「普」,沒有私心,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待一切眾生一律平等才叫普;「示」是指示、是示現,示現就是做出樣子來給眾生看;「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什麼方法,什麼門徑?破迷開悟的方法,超凡入聖的門徑。這些善知識是再來人,他清楚,他明了,來教導一切眾生,幫助他們悟入,「悟」是明白了,恍然大悟,屬於解門的成就;「入」是契入,把你所悟的這些道理,你所悟的這些方法境界,統統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叫入,入佛知見,就是我們的見解思想跟佛一樣,我們的生活行為當然也跟佛一樣。

  開示悟入這四個字是原則,它的內容千差萬別,要看你現前教化眾生的根性;就跟大夫治病一樣,沒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看看病人得的是什麼病,你把他診斷清楚,然後才處方下藥,對症下藥,藥到病除,高明的大夫;佛為眾生普示法門,亦復如是。那我們要曉得現代眾生得的是什麼病,我們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一些大標題,地球病了,時代病了,社會病了,究竟得的是什麼病?我們是個大夫,不能不知道。這個病怎麼得的?病根在什麼地方?如何對治?這才能救他的命,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微密的觀察,這個經講得有什麼用?我們也曾經聽許多人講經,講得不錯,滿有道理,但是一點用處都沒有,所謂是契理不契機;就像大夫開個藥方,藥方開得好,但是不對症,病人照這個藥方來服藥,一點效果都收不到;怕的是不但是沒有效果,可能起了反作用,這個葯不吃還好,吃了早一天嗚呼哀哉。

  這些事情在現前社會發生太多太多了,這些人是不是惡意的?不見得。不是惡意,為什麼造成這樣的後果?那是自己的醫術不精,庸醫殺人。講經說法也是如此,道業不精,不識眾生的根性,於是有意無意誤導眾生,誤導眾生是殺人慧命,不是沒有過失,過失很大。所以我們培訓班的同學,我一再勉勵大家,要認真修養自己的德行,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樣才能自度,自度而後才能度他;自己都救不了自己,你怎麼能救別人?這個道理很淺顯,不難懂。自度的秘訣,就是要斷煩惱,為什麼?自性本具的智慧、本具的德能、本具的相好,與毗盧遮那佛、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你自己真心裡頭,含藏著無盡的寶藏,無量的智慧德能,你為什麼不拿出來用?現在想拿,你也拿不出來,什麼原因?煩惱障礙住了,煩惱障與所知障障礙住,佛教導我們修行的綱領非常簡單,只要把這兩種障礙除掉了、放下了、拋棄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就現前,你就得度了。

  為什麼不肯放下?佛勸我們放下,而且自己做出放下的樣子給我們看,佛真是做得很徹底,一生生活三衣一缽,除此之外,一無所有。世間的名聞利養,確實一絲毫都不沾惹。他做的樣子,這就是真實人生,真實人生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搞錯了。他們那種生活行為思想見解,那是正常的,隨順法性,隨順自然,古人所謂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這才得大自在!我們今天的麻煩是不必要的包袱垃圾背得太多,把自己壓得連氣都喘不過來,這錯誤的!在這個世間,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慾望沒有止境,這個慾望就是包袱、垃圾,包袱裡頭不是好東西,全是垃圾,全是染污,全是毒素;佛給我們示現的,我們真心、我們性德裡頭原本沒有這些東西,所以要把它拋棄得乾乾淨淨。

  同學們聽到我這個說法,千萬不要誤會,過去有人誤會,中國大陸的同修寫信給我,聽說我講經的時候講到「看破放下」,他看破放下了,工作也辭掉了,每天在家裡念佛,什麼事情也不做了,收入也沒有了,過了幾個月,生活維持不下去,寫信問我怎麼辦?其實我所講的看破放下,他沒有懂,他著了言說相,他錯解了這四個字的意思。不是叫你不工作,釋迦牟尼佛沒有放下生活,沒有放下工作,他每天出去托缽,他的生活沒有放下,他每天為大家講經說法,他工作沒有放下;不但沒有放下,他做得非常積極非常認真,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效法。釋迦牟尼佛他的身分是老師,我們稱他為本師,他是從事於教學工作,每天跟大家上課八個小時,四十九年不間斷,這種敬業精神到哪裡去找?所以有人說學佛是消極,你們看看釋迦牟尼佛他消極嗎?你們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一個星期還休息一天兩天,你比釋迦牟尼佛差遠了,釋迦牟尼佛確實達到現在人所說的標準,每天工作八小時,四十九年不休息,沒有假期,哪一個能比得上?我們想一想,實在很慚愧,應當發心勇猛精進,向釋迦牟尼佛看齊,他能做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他確確實實是做出來給我們看,「普示法門」!

  教化眾生的目的,『悉使當成無上智』,無上智是究竟圓滿,在佛法裡面講是佛果位,學生沒有到這一個境界,沒有達到登峰造極,老師的教學永遠沒有中止。像地藏菩薩所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是最苦的眾生、最愚痴的眾生,最不接受教化的眾生,菩薩對他還是這樣的慈悲,發這樣的誓願,用真誠心長時間去感化,才能產生到效果,時間短了不行。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這些年來,我們在各個地方講經教學,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兩句話就是此地的普示法門,當前我們的社會,眾生的病實在講太多太多了,不但病多,而且非常嚴重,都是要命的病痛,到底要從哪裡救起?我們沒有智慧,看到這個佛教的教科書《大藏經》,這麼大的分量,從哪裡學起?印光大師給我們一個啟示,對於現前整個世界的教學,從什麼地方著手?從因果著手,非常有見地!印祖這個指示,確實是真實智慧,真實利益!唯有普遍宣揚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芸芸眾生聽了之後,才會反省,才會回頭,起心動念他才知道收斂,不敢再造罪業。一飲一啄都是果報,造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今天社會動蕩不安,大家造不善的因。其他高深的道理慢慢再說,先救急要緊。

  因果的道理甚深甚廣,我們學佛的同修接觸到了,對它究竟懂得多少?可以說有限,我為什麼這個說法?看到你起心動念,看到你造作的行為,我就知道、就明白了。如果你真的明白、真的透徹,你會不遺餘力的去修善去積德,這是一定的道理;你今天還猶豫不決,想做又不想做,你對於這個道理懂得不夠透徹、不夠明了,所以才有這些現象發生。就跟了凡先生在前十年的修行狀況一樣,雖然聽了雲谷大師的開示,聽是聽懂了,懂得不夠徹底,但是他還有善根,他肯干,幹了十年之後,這才是真正體會得到。為什麼?十年之後,他做事情愈來愈順利,進步很快,前十年進步非常緩慢。我們讀《了凡四訓》,就能把這些境界看得很清楚、很透徹。

  佛在《地藏經》上告訴我們,修福決定要在自己這一生當中,這一口氣還沒有斷,自己所修的福報,圓滿的得到,「分分自得」;如果一口氣不來,你的家親眷屬、朋友來為你修福,你所得的福報只得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替你修福的那個人他自己得到。經上講得很透徹,即使是你自己的財物,你的錢財,你的田地,你的房屋,你過世了,一生沒有機會修福;你的兒孫不錯,你的親戚朋友不錯,把你的錢財,把你的房屋田地變賣,來替你修福,你所得的果報還是七分之一,他們得七分之六,為什麼?你過世之後,這些財物處理的權在他們手上,他可以不給你修福,他可以自己拿去享受,所以在這個時候你要曉得,他給你修福是人情,不給你修福是本分;即使是朋友,你的錢財寄托在他那裡,也是屬於他的,不屬於你的,既然屬於他的,他就有權處理,這佛在經上講得很多。

  不但佛在經上講的,其他宗教經上也是這樣講法,我看過。所以佛是一再勸勉我們,要自己活在世間自己修福。世間人對於這個因果道理懂得不夠透徹,他不曉得修福得福報之大。你眼前你能夠修這三種布施:修財布施,你財富不缺乏;修法布施,你智慧增長;修無畏布施,你健康長壽,你為什麼不肯修?如果我們有這個力量,我實在講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許哲居士一直到現在,念念還想辦老人院,照顧老人病人,這種布施得健康長壽,她一百零二歲不生病,這是屬於無畏布施;你拿這個財力去做這個事情,財布施有了;肯做這樁事情,你很聰明,你有智慧,法布施有了,一種布施三種都具足。我們辦學校是法布施,我們救濟貧窮、救濟災難是屬於財布施。我們把業因果報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善因,得善果。有這個力量,馬上就干,為什麼?果報不要等來世,這一生就得到。有這個能力不肯辦,猶豫不決,沒有別的原因,理跟事實真相沒有搞透徹,沒有真正明了,就是念《了凡四訓》也沒有念通;果然念通了,他自自然然肯放下、肯干,為什麼?愈舍愈多。

  你說「我今天沒有做什麼事業,我的錢從哪裡來?」沒有錯,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你都賺錢,為什麼?命裡頭的財多。我不做個人營生事業,我做社會福利事業,像此地李木源居士經營的居士林、經營的凈宗學會,這是屬於社會慈善事業,你的命裡頭有財,你種的善因,你這個事業,你這個場所,錢財就源源不斷而來。我昨天晚上到居士林,看到下面的餐廳,現在因為有工程,餐廳裡面吃飯的人少了,但是送米送菜送油鹽的人,並沒有減少,堆積如山;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他說現在不但他送老人院、孤兒院,其他宗教辦的老人院、孤兒院統統送。現在還多,還多什麼?送學校,這無量功德!居士林跟凈宗學會,我不在這個地方,它也不會衰,為什麼?積德深厚,財、法、無畏布施不間斷,果報可想而知。一個人修,一個人得,一家人修,一家人得;一個團體修,一個團體得;一個國家修,一個國家得;一個世界修,那世界決定大同,世界永久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

  今天我們在社會上宣揚,要普遍宣揚這個法門,不能講得太高深,太高深沒人懂,沒有人能得受用。多講因果報應的例子,眼前的例子,一說起來,大家都能看到。法布施裡面最重要的是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這個話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他是南北朝時代的人,距離今天一千七百多年。現代眾生思想渙散,妄念特多,修哪個法門都不容易,障礙太大,唯獨修學這個簡易穩當、成就快速的念佛法門,因此建念佛堂的功德大。那智慧更高一層的,他就會想到,世出世間無比的功德是什麼?續佛慧命,所謂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續佛慧命是第一等的事業,今天居士林都在做,辦這個培訓班,續佛慧命。

  我們今天在澳洲,非常難得,政府核准我們建立「凈宗學院」,在現代政府承認的佛教的學校。這裡面沒有世間的學術,所有課程全部是經論,大概這是第一間學校,不是附屬於寺廟的,不是附屬於凈宗學會的,是個獨立的教學機構,頭一個!真正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們機緣遇到了,我們要不全心全力把這個學校辦好,我們對不起諸佛菩薩。李木源居士有智慧,他了解,我們當中有一個默契,今年十一月,我要把多一些的時間,照顧這一個學院,往後每年我要用八個月的時間照顧學院,另外四個月的時間,分配給新加坡跟香港;還是前時一時的想法,在澳洲住兩個月,然後來新加坡講經講半個月,講完之後再到香港講半個月,再回澳洲講兩個月,每三個月我們往複一次。這樣對我來說,對我這個旅行也節省了很多時間,我每三個月循環一次,減少旅途上的時間,也減少旅途的辛勞。

  我們這幾個地方,澳洲、新加坡,還有馬來西亞跟香港,我們密切合作,互相的支援。此地的培訓班,我期望永遠辦下去。現在我們的老同學都有能力教學,我們華嚴班的同學,這一次教導第五屆,教得很成功。我昨天跟李會長談,在這一屆他們都是助教的身分,底下一屆是第六屆,在第六屆他們就是講師的身分,把他的身分往上提升;第五屆的同學如果願意留下來,我們歡迎,擔任助教,在第六屆擔任助教。這個華嚴班的同學擔任講師,這是六屆七屆八屆;到第九屆講師就升為副教授,助教就升為講師,九屆是副教授;九屆十屆十一屆,到第十二屆就升為教授,我們把同學的身分地位提升。

  九月我到台灣,在台灣電視台錄像,約定四十個小時,要住十天,每天四個小時,我的工作在錄影室,一切外務應酬我統統拒絕,專心來錄像,錄一套《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月訪問美國。我要求把我們華嚴班第五屆同學們講經的光碟,每一個同學一片,我請這邊給我做二十套,我帶到美國,贈送美國那邊各個凈宗學會,讓他們多看,把同學們介紹給他們,希望將來美國、加拿大各個凈宗學會,來邀請我們同學到美洲去弘法;我們的同學要走向國際,將來是國際上的佛陀教育的教授。我這個建議,李會長採納了,這是我們真正密切的配合。我們年歲大了,我們的成就在哪裡?是在底下一代,希望底下一代做得比我們更好、更有成效,無論在自己修持、在弘法利生,都高出我們這一輩,這是我們的真正成就;如果不能高出我們這一輩,達到給我們的水平相等,我們的成績平平,六、七十分;如果不如我們這一輩,那我們就失敗了。

  所以我是全心全力的幫助年輕同學,將來在澳洲,澳洲如果我們的緣成熟,一年之後開始建校,如果緣不成熟,我們建校的時間,可能要再往後延一年。學校建立好之後,我們就開學,我們有師資。在澳洲培訓的這些同學,他們是師資,我們培訓班的同學,將來也是我們凈宗學院的師資。我們的人力物力要集中使用,一定要做到互助合作,一定要做到一家人,不分彼此,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只是為這個世界的眾生,為正法久住。佛法不但超越地方的界限,超越國家的界限,再跟諸位說,像《華嚴經》上講的,超越了星際的界限,現在科學家講的,超越不同維次空間的界限,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心量,像諸佛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教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群生,幫助他們各個都成無上道,無上智就是無上道,圓教究竟的佛果。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二二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二首:

  【神通無量等眾生,隨其所樂示諸相,見者皆蒙出離苦,此現光神解脫力。】

  第二尊是普現光明主方神,他得的法門是「成辦化一切眾生神通業解脫門」,這是神通示現的,是他能辦的事業,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他所成就的事業。我們看他的偈頌,讚頌也是他的心得報告,我們留意,在這裡頭學習。

  『神通無量等眾生』,這一句重要的一個字在「等」。我們要問,佛菩薩的神通究竟有多大?這個「大」的相狀數量都是我們沒有法子思議的,真正不可思議。眾生無量無邊,不只我們這個地球,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誰能算得清楚?佛菩薩神通的能力跟眾生相等,這是不可思議的。「神通」這兩個字我們對它要有正確的認識。一般講到神通,自自然然就想到《西遊記》裡頭的孫悟空,神通廣大,七十二變,七十二,這實在是數量太小了,菩薩在此地的神通「等眾生」,可見得孫悟空要跟菩薩比,那真叫小巫見大巫,沒法子比。「神通」這個名詞,「通」是通達,沒有障礙,有障礙就不通了,就是清涼大師在本經跟我們說的理無礙,無障礙就通了,事也無礙,理跟事也沒有障礙,事跟事也沒有障礙,「四無礙法界」。

  圓滿的通達,上面加一個「神」,神是神奇莫測,神是個形容詞,我們凡夫沒有能力認識它,所以覺得他的能力非常神奇。但是這種能力,佛說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佛有多大神通,我們每一個人的神通跟諸佛如來一樣大。諸佛如來的神通不比我們多一分,我們跟他比也不比他少一分,智慧平等,神通也平等,福德相好沒有一樣不平等。既然這樣說,為什麼我們今天會墮落成這種地步?把智慧轉變成愚痴,把神通變成了業障,把相好變成了污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佛在經上講的,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迷失了自性,造成這樣的結果,我們不能不知道。因為迷失自性,這才生起妄想分別執著,無量劫來我們都跳不出這個圈圈,在這裡頭愈迷愈深、愈陷愈深,深到谷底就是阿鼻地獄,三途、六道、十法界是這麼來的。

  我們看看諸佛如來,《華嚴經》上講的這些神眾,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分,完全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什麼要這麼作法?覺悟的人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自他不二,度他原來是自度。我們凡夫把這一個事實真相完全迷失了,認為自跟他是有差別的,自不是他,他不是自,原本是一真,在一真裡面分裂,這個錯了,愈分愈繁、愈分愈雜,最後回不了頭來。這要靠真正覺悟的人、諸佛菩薩來幫助我們。

  佛菩薩來了,『隨其所樂示諸相』,《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普賢菩薩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說的話不相同,意思完全一樣。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決定是隨眾生的好樂,眾生喜歡什麼,再為他示現什麼,這樣才能契機,所謂是「投其所好」。這個世間人貪心無盡、慾海無邊,佛菩薩能隨順眾生的貪慾,滿足眾生的願望,然後在這裡面教導他覺悟,讓他慢慢體會到「你的愛好、你的欲求」不是真的,終歸消滅。你所得的如果是有福沒有智慧,現前可以滿足你的慾望,來生你要付出重大的代價,然後你真正明白了得不償失。世間眾生被物慾所迷,迷得太苦了,他不知道七情五欲,用今天的話來說它是毒品,不是好東西,迷戀上癮了,以後受種種苦報,後悔莫及。那要問,最初何以迷戀?沒有人教導他,所以他才迷戀上癮。如果有好的善知識教導他,父兄給他做最佳的榜樣,他會覺悟,他決定會把這些東西捨棄。

  毒素的根、毒素的本,三界六道,真正毒素的根本是佛講的貪瞋痴三毒煩惱,三毒之根就在自私自利,錯認了這個根身是自己,念念為這個根身造業。佛菩薩雖然示現種種相狀,幾個人見了覺悟?難!我們知道須菩提尊者早年就追隨釋迦牟尼佛,為世尊的大弟子;到般若會上,佛講《金剛經》,他才看出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門道,你就想想多麼不容易!世尊說法,這我們都曉得,最初講《阿含》十二年,接著講《方等》八年,再講《般若》二十二年,從這些地方來觀察,須菩提尊者跟釋迦牟尼佛至少生活三十年,才看出他生活的門道,看出他示現的義趣,才讚歎「希有!世尊」。須菩提是聰明人,還得要三十年;我們這些人跟釋迦牟尼佛三百年也不會發現。他發現的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真正看破了,徹底放下了,隨緣得大自在,那是聖賢的生活方式,那是真實正常的生活方式。由此可知,我們的生活方式不正常,佛的生活方式正常。佛的生活方式充滿了智慧,穿衣吃飯,念念具足無盡的功德,我們哪裡懂得?我們今天的生活,穿衣吃飯都是罪業、都是過失,我們怎麼會知道?要不是須菩提跟我們說穿,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往往也疏忽掉了,只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一絲毫都沒有注意到,我們想學佛怎麼能有成就?

  示現的一切現象,點點滴滴,都是自性全體的顯露,點點滴滴具足圓滿的性德,所以『見者皆蒙出離苦』。這個地方就是佛家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哪些人是無緣之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就是無緣。你看到了,天天看,沒有看出來,天天聽,不曉得他所說的真實義,白看了,白聽了。現在佛不在世了,我們塑造的佛像,現代人造像沒有按照佛的教誨,憑著自己的意思去造像,造的是人像,造的是神像,不是佛像。佛教我們造像,《大藏經》上有一部經,《造像量度經》,我們沒有依照《造像量度經》裡頭所說的規矩去造,所以造出來不像佛像。為什麼要依《造像量度經》?因為諸佛菩薩沒有相,無相他才能現一切相。所以造佛的像造什麼?一定要把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表現出來,這叫佛像,讓人看到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那是果德,見到果德就要想到修因,「種善因,得善果」。由此可知,佛所示現的相,是無量功德之因和合成就的果德,它是教化眾生,這就是「示諸相」。

  我們學佛有沒有能體會到這個深層的意思?我們要如何學習?佛教給我們離相,佛教我們不要著相,為什麼要示現諸相?示現諸相是權巧方便,這裡頭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為什麼做這種示現?無非是接引眾生,為一切眾生「開化真實之際」,道理在此地。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學佛就要學「隨其所樂示諸相」。我們今天跟一切眾生接觸,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中國人也好,外國人也好,我常講形象非常重要。主方神這一個行業是教學,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就是今天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從事這個工作的人,我們的形象要好,形象不是為自己,形象是為感動一切眾生。如果我們的形象不好,說得再好他也不會相信,他也很難接受。

  「示諸相」,這就是講的身教,我們要做出樣子,做出一個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做些什麼樣子?糾正眾生的缺失。現在眾生不知道孝順父母,我們要做出孝順父母的樣子;現在眾生不知道尊敬師長,我們要做出尊敬師長的樣子,對症下藥,他們迷失了。現在眾生都有嚴重自私自利的錯誤觀念,我們要做出無私無我、大公中正的樣子,做給他看。現在人好競爭,我們要做出禮讓的樣子,這是教化眾生。我們要用真實智慧,觀察現代社會的病況,它有哪些病?我應該怎麼作法?菩薩現身沒有一定,菩薩示現種種形相沒有一定,但是他有一個不變的原則,那就是決定是幫助眾生開悟,不用言教,先用身教,用身行去感化眾生。

  這個事情確實是有一定難度的,菩薩不為難。怎樣才能感動眾生?真誠,真誠到極處,至誠感通。在古時候,風俗還相當淳厚,聖人示現感化眾生,效果顯著,時間不長。我們在歷史上看到舜王,他那個時代,年輕人在河邊捕魚,都只爭著在水深的地方、魚多的地方去捕魚,年歲大的、體力弱的,爭不過他們,沒有法子只有到淺水魚少的地方。舜看到這個樣子,他就示現榜樣,他把深水魚多的地方讓給老人,自己到淺水的地方去捕魚。看到別人爭,年輕跟年老的人爭,他一句話不說;看到有年輕的人讓,他就讚歎。這樣一年多的時間,就把這些年輕人感化了,人人都懂得禮讓,這些年輕人都懂得幫助年老的人,都懂得幫助體力衰弱的人,這就是示現諸相,讓見到的人能感悟。現在世風日下,我們心裡要有數,舜在那個時候,一年的時間感化這些年輕人,我們在今天可能要用十年的時間,才能把年輕人感化,甚至於二十年、三十年。我們的真誠、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善巧,還得要超過舜王,這等事業正是古人所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一般人的觀念,這是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我也要做,我很有耐心去做,感化不了我也得要感化,絕不放棄,這種行法對自己有大利。

  現在人貪圖物質享受,物質享受裡面最嚴重的無過於五欲,貪財、貪色、貪吃,殊不知這三樣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你以為這有好處?錯了,你這種貪心要不能夠止住、不能夠放棄,對你現前來講,你的靈性被蒙蔽了,你的身體被傷害了,你知不知道?靈性被蒙蔽你沒有智慧,你只有世間一點小聰明而已,你沒有真智慧。貪色、貪吃給你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疾病,你要受病苦,還把你的壽命折損,你短命了,你有沒有想到這些嚴重的後果?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們給我們示現的那種生活方式,最健康的,過的是智慧的生活;生活簡單樸素,不但健康長壽,充滿了智慧,這才是真正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世間人全都顛倒了,世間人的生活,確確實實如佛在經上形容的「飲苦食毒」,你以為滿桌的這些菜肴,豐盛的菜肴,這是好吃的東西?都是毒。

  好,我們回到一個世紀之前,我們曉得現在我們吃的東西確實不幹凈,病從口入,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疾病。一百年前這些科技還沒有發明、還沒有出現,我們所吃的東西都能夠順應自然;如果是六十歲以上的人,回味他童年所吃的東西,無論是肉食、是蔬菜,味道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從前飲食對自己身體有沒有傷害?還是有,傷害比現在小;現在是大幅度的傷害。為什麼?貪吃,吃得太多、吃得太飽,要知道對於身體有傷害,什麼傷害?你所吃的東西需要你許許多多器官去把它做消化的工作,這些器官的功能是有限的,你超量的使用它,使這個器官,這器官像機器一樣,壽命縮短了。所以我們往往看到老年人身體衰了,他為什麼會衰?他內髒的功能,工作能量衰退了,就這麼個道理。為什麼會衰退?因為你年輕的時候你給它的工作量太多了,超過它的負荷,道理在此地。

  所以古大德,那是聰明人,那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們吃東西吃得很少、吃得很簡單,讓他的內臟每一個器官正常運作,絕對不會把它達到飽和點;它有十分的能量,只用它八分,它工作得很順利、工作得很愉快,於是乎這個器官就能夠長久的使用。按照我們中國醫學的講法,人的壽命應當要活到兩百歲,也就是說我們內髒的功能,這個機器,要是保養得好,可以使用兩百年。你為什麼使用不到兩百年你就衰了、就死了?是你不懂得保養,你讓它在平時超越它的能量,鑄成了大錯。諸位想想飲食,你好吃,誰好吃?舌頭!舌頭只有三寸,為了滋味通過三寸舌頭,讓你全身各個器官超過它工作量,你不是自己害自己嗎?不是別人害你。新加坡許哲居士給我們示現的,她一天吃一餐,只吃一點生菜,有時候吃一個蘋果,她不吃鹽、不吃油、不吃糖,所有一切佐料她都不要,她今年一百零二歲,沒有生過病,你懂得是什麼道理?她從來不讓她的內臟器官超過它的工作量,內臟器官有十分的工作量,許哲大概只用它五、六分,所以她每一個器官健康,就是這麼個道理。

  你還好吃嗎?你還貪吃嗎?你每一餐還吃得那麼飽飽的、脹脹的嗎?這找死!迷惑顛倒,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早餐吃得好,聽著!不是吃得飽,吃得好;中午吃得飽,只要八分飽,沒有叫你十分飽,你再到十二分飽就完了,八分飽;晚上吃得少,愈少愈好。出家修行人有不少晚上不吃,很有道理,讓你全身內臟各個器官都能保持著正常運作,不要給它有絲毫的壓力。身心愉快,見者怎麼會不歡喜?見者怎麼會不仰慕?他就會向你請教,你就把這些大道理講給他聽,他覺悟了,他回頭了,回頭是岸。所以古人講「病從口入」,一點都不錯,為什麼?吃太多了、吃太飽了,你的胃、你的腸、你的肝臟超過它運作的負擔,這叫「病從口入」。現在更麻煩了,現在飲食裡頭都有毒,肉類裡頭,不但肉類,連魚類都帶著許許多多的病菌,海水污染!連蔬菜都有農藥,我們飲用的自來水裡頭都有化學藥物在裡頭,都不是自然的。所以現在自來水我們要飲用,必須要過濾,把裡面的毒素過濾掉。我們今天過的是什麼日子?真的是苦不堪言。

  我們要學佛菩薩,學佛,盡量去學。我們看看佛菩薩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確確實實跟現代人相反的。我們要肯定佛菩薩是正確的,我們是錯誤的,我們必須放下種種錯誤,向佛菩薩學習。我們沒有辦法學到日中一食,至少也要學學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少吃,不可以貪吃。你的身體怎麼壞掉的?你自己都不知道,特別是這些補品,什麼叫做補你也不懂,看到是個補品趕緊就吃,吃得跟身體需要的不相應,那就是毒。中國外國的這些補品能隨便吃嗎?你要想吃這些東西,一定先請教醫生,將你的身體做一個診斷,然後看看這個東西適不適合你吃;否則的話,不吃沒事情,一吃病就來了。真正的補品,對人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是青菜豆腐、溫開水,這是真正的補品,這個亦不值錢,大家沒看在眼裡。你們一定去尋求那些名貴的、價錢很高的,以為這個東西吃了有好處,沒有想到吃完之後帶來一身病菌。

  所以現在人已經不知道怎樣飲食起居,佛經上常常讀到「可憐憫者」,我們對這一句話有相當深刻的體會。真的是可憐,不懂得生活,不懂得照顧自己的身體,天天在糟蹋。總結一句話說,還是我常講的「不聽老人言」的過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言是什麼?古聖先賢的典籍,不肯念古書。要知道古書是真實的智慧,古書是幾千年的經驗教訓,從前人看之為寶,真正是寶。前人的智慧經驗,借著這個書本傳諸後世,我們肯讀、肯學習,這個寶你就得到;你不肯讀、不肯學習,這個殊勝利益功德你就絲毫都得不到。舉一個例子說,說財,人都喜歡貪財,你有億萬財富,你真的得到了嗎?不過每天跟帳單玩阿拉伯數字遊戲而已,假的,一場空!死了以後什麼也帶不去,一塊錢都帶不去,你貪這個幹什麼?每天為這些事情操心,患得患失,心神不安,這個對身體傷害就太大了。

  古人常說「憂能使人老」,你憂的是什麼?憂的是得失,天天為這個擔憂,從財富引起你憂慮的事情多了。現在的社會非常複雜,不像古時候那麼單純,政治影響你,經濟影響你,社會影響你,你的家庭也影響你,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動亂也會影響你,你的心天天是吊在那裡,你多可憐。所以佛教我們統統放下,釋迦牟尼佛一分錢都沒有,衣服沒有口袋,這個諸位曉得,袈裟就是一塊布裹在身上,沒有口袋,他不需要裝東西,你看他多乾淨!我們今天做衣服,衣服都做口袋,你知道口袋是什麼?包袱,小口袋是小包袱,大口袋是大包袱,何必要背那麼多包袱?包袱愈背愈重,自己本來不該死,包袱背得太重,累死了。諺語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那財是好東西嗎?絕對不是好東西。

  只有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了事實真相的人,他才不受其害,徹底放下。自己命裡頭有財,命里有財是前世修的因,這一世得的果報。命里有財,有財不必自己享受,有財讓社會一切苦難眾生共同享受,這個財是真的,這個財是實;如果有財只自己享受,不顧別人,這個財是假的,這個財是虛的。為什麼說假?為什麼說虛?你短短十幾年、二三十年,享盡就沒有了,所以是假的、是虛的。你要把財讓一切眾生共享,自己不享,你這個財是真的、是實的,為什麼?往後生生世世你的財用永遠不缺乏,生生世世倍倍增長,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是說多了自己享受,自己還是不享受,為什麼?一享受就出毛病,你聽到我剛才講的話嗎?一享受就出毛病,你想吃得好一點,把身體搞壞了,妻妾多一點那更要命。

  福要有,福不能享。不能享要福幹什麼?普度眾生,他是度眾生很重要的一個增上緣。世間苦難的人太多了,我們應當知道幫助他們。用物質幫助他們,救眼前之急,然後再以智慧方便教化他們,使他們脫離永遠的苦。這樣修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具足,那依照佛經上講的果報,得大財富、大智慧、健康長壽,統統都得到,圓滿的得到了。縱然這三種福報都具足,在我們中國過去歷代帝王當中,乾隆可以說是典型的人物,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三者的果報統統得到了,我們要不要學他?不能學他。為什麼?他的福報修來不容易,多生多劫修得的,一生享完了,來生雖然還有餘福,比不上他這一生,往後每況愈下。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細細去觀察。

  一個人做了皇帝,有沒有犯錯?不能避免,犯的過惡將來還有惡報。不要講其他的果報,單單說宮廷的飲食,我們知道清朝帝王吃飯的時候,菜是一百道,每一餐御廚房都要準備一百道菜,他喜歡吃哪個就吃哪個,不能缺少的。這一百道菜裡面,你想想是多少生命,裡面有多少生命,特別是為他殺的,皇上喜歡吃的。福報再大也逃不了因果,佛在經上講吃它半斤要還它八兩。清朝頭一個入關的皇帝不錯,順治皇帝覺悟了,出家了,這個聰明。釋迦牟尼佛聰明,他要不出家,他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他出家了。我們在《吉凶經》裡面看到安世高大師出家了,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他的父親過世之後,他繼承王位;做了半年,他把他的王位讓給他的叔叔,他出家了,這是一等聰明人。乾隆不如他們,這樣大的福報出家,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果報比做人間的國王不知道殊勝多少倍,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所以真正明白了,你就懂得福不能享,享福決定害自己,無論對自己的精神、對自己的身體都有極其嚴重的妨害。如果自己地位高,權勢重,最怕造業。為什麼?太容易造業了,你有權有勢,你所造的這個業,佛經上講的,假使百千劫,因緣逢遇的時候,果報還自受,沒有不受果報的;因緣遇到的時候,果報就現前。我們今天才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所以我們遭遇別人的毀謗,遭遇別人的陷害,我們一句話不說,為什麼?我們知道這是果報。他為什麼不毀謗別人?他為什麼不陷害別人?他來找我的麻煩,必定是過去生中我對他不起,我毀謗他,我陷害他,今天遇到了,因緣遇到了,果報還自受,沒有一絲毫怨天尤人之心,絕對沒有絲毫怪責之心,這筆帳了了、清了,快樂!確實智慧增長了,心情放鬆了,我欠別人的一筆一筆了了,別人欠我的不要了,絕不找人的麻煩。古德教我們「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跟人結冤讎,決定不跟別人過不去,願意吃虧、願意上當。我來生有好地方去,才真正能夠脫離三界六道,才真正能夠成就自己,往生見佛,我們這個願望才能達到。

  今天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要學佛菩薩為眾生的種種示現,我們要學習,我們也要做種種示現。見到我們的人、聽到我們的人,久而久之他自然會感悟,他也會回頭,他也會明白,回頭是岸,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普現光明主方神」,主方神他的修學,自行化他的成就,他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得無上菩提。於是我們明白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一門深入,鍥而不捨,都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二三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三首:

  【佛於暗障眾生海,為現法炬大光明,其光普照無不見,此行莊嚴之解脫。】

  光行莊嚴主方神,長行裡面我們讀到的,他修學的是「破一切暗障,生喜樂大光明解脫門」,我們看他的讚頌,他的修學報告。偈頌第一句顯示出主方神是佛陀的化身,這就是說明,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分。『佛於暗障眾生海』,眾生是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剎土裡面的眾生,不單指我們娑婆世界,更不是指我們這個地球而說的,它的範圍太大太大了,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十法界裡面的眾生無不是暗障。暗是無明煩惱,障是見思、塵沙煩惱,這是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這樣的分類,這是總分為三大類,三大類都叫做業障,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暗障變現出來的境界。

  學佛的人,口頭裡常常講消業障,我們要想消業障,首先要知道業障是什麼?如果對於業障含糊籠統,不清不楚,你怎麼消除它?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說,譬如我們要抓賊,賊在哪裡?誰是賊?你要認識他,知道他在哪裡,你才能夠把他抓到,如果你不認識,不曉得他在哪裡,知道是有賊,賊在你面前你也找不到。我們今天天天在念著消業障,為什麼業障消不了?你不認識業障,你不知道業障在哪裡,所以你的消業障,做了幾年、做了幾十年都沒有效果,這個道理要懂。何謂業障?業是造作,佛在經上把它區分為三種,身、語、意叫三業。我們身體的動作是身業,包括的範圍非常廣,肢體動作是業,我們肢體不動作的時候,還在造業,造的什麼業?我們呼吸沒有停,我們脈搏跳動沒有停,睡著了它還不停,還在造作;我們每一個器官,內臟器官,它在那裡運作也沒有停止,甚至於每一個細胞的新陳代謝都沒有休止,這些作為統統都是業、身業,不只是這個經上常常講的,那是講大的、嚴重的,殺盜淫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善業;殺盜淫妄,惡業;非善非惡叫無記業,剎那不停的在造,從來沒有止息的在造。我們知道,口業是言語,著重在言語,飲食也是口業。意業是指念頭,起心動念,無不是業。一般人粗心大意,他不知道什麼叫業,知道這是業,業決定產生障礙,善業得三善道的果報,惡業得的是三惡道的苦報,出不了三界六道。三界六道是業力在主宰,不是別人主宰,是自己業力在主宰,業力障礙了我們的心性,我們再說粗一點的話,業力障礙了我們的靈性,用佛法的術語說,障礙了我們的智慧、障礙了我們的德能,業力障礙了我們的體能。體能就是佛經上講的六種神通,我們六根原本是聰利的,六根的能力都是遍虛空法界,我們眼見的能力是虛空法界,阿彌陀佛距離我們這個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如果我們沒有障礙的話,我們坐在此地,看阿彌陀佛看得清清楚楚,阿彌陀佛在講經說法,我們這個地方聽得清清楚楚。業障把我們這些能力障礙住,業障要是消除,我們能力就恢復。給諸位說,消除一分就恢復一分,消除兩分就恢復兩分。真的消除了,在我們佛法里講證果了。

  小乘初果把業障裡面最粗的、最顯著的見惑消除了,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身見是什麼?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再執著了,知道這個身不是我,身見破了。身見破了是什麼樣子?我們常講,自私自利沒有了,決定沒有自私自利,身見破了;還有自私自利,身見沒破。邊見破了,相對的執著沒有了。給諸位說,身見破了,煩惱障就少了一大半;邊見破了,所知障也就少了一大半,於是乎這個能力恢復一些,天眼通恢復了,天耳通恢復了,你的眼根、耳根非常聰明、非常猛利;也就是說,你能夠突破時空維次一部分。成見沒有了,見取見跟戒取見這兩種都是我們所謂的成見,沒有了。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沒有成見了。末後一個邪見,所有錯誤的見解你都斷了,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入門,這在佛法講入門。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入門?沒有入門,我們是在門外。像念書入門是小學一年級,正式上學;我們現在是什麼地位?我們是幼稚園的小小班,望小學一年級還挺遙遠的,不努力怎麼行?這種堅固的執著不放下怎麼行?這都給你說老實話。

  自己要想成就,要破除暗障,沒有這個決心,沒有這個毅力,做不到!從哪裡做起?過去章嘉大師教我,從布施做起,先捨身外之物,要做!理幫助事,事幫助理,理跟事相輔相成,如果只執著理而廢棄事,那個理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要真幹才行。這個破第一關,沒有出三界,諸位要曉得,證得四果阿羅漢才出三界,才超越六道輪迴,這才初果。那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這個事情的確不容易。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每一個法門,方法門徑儘管不相同,除暗障決定是相同的。暗障不除,真性不能顯露,這個東西分分除,真心分分顯露。

  『為現法炬大光明』,第二句、第三句是佛教導我們怎樣除障,佛現法炬,這個炬是比喻,佛教給我們方法,這個方法能除障。佛給我們講經說法,先教我們認識暗障,暗障從哪裡來的?大乘經裡面佛說得好:「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暗障的起源,起源於一念不覺。我們要問,一念不覺是怎麼起來的?一念不覺是從什麼時候起來的?這在佛法裡面稱為根本大問。世尊當年在世,富樓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出這個問題,佛為他解答,這個解答在《楞嚴經》第四卷。諸位要想知道這個問題,你好好的去念《楞嚴經》,不過我可以說,《楞嚴經》縱然念上百遍千遍,你這個問題還是不能夠解決,什麼原因?佛所說的話很不容易體會到,「願解如來真實義」,真難!但是我告訴你,佛答覆富樓那的時候,是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為什麼聽不清楚?為什麼看不清楚?我們有暗障,就像《吉凶經》裡面講的,我們「憒塞難信」,如果我們沒有憒塞,聽了佛這個開示,一定是大徹大悟,那就明心見性。這怎麼辦?佛教給我們另一個法門,另一個法門是你不要去管這些,教你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這個辦法好,這辦法我可以學得到,但是要記住「一心稱念」,關鍵在這句話。這「一心」兩個字,一心就是禪定,一心就是真心,不許有一個雜念夾雜在裡頭。這樣念佛念久了,也能把這個「暗障」念掉,也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在凈土法門裡面叫「理一心不亂」,關鍵在一心,如果不是一心做不到,你的障難還是不能夠化解。

  諸位真正明白了,佛法裡面講的教、講的禪、講的律、講的密、講的凈,是一不是二。禪、教、密、律、凈是方法不一樣,目的全是破暗障的,全是教我們明心見性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理論目的完全一致,那你還有什麼好爭論的?擺在面前八萬四千法門,你喜歡用哪個法門,你就用哪個法門。無論哪個法門,法門不相同,方法不一樣,原理相同,都要一心稱念。學教要一心,參禪也要一心,持戒也要一心,念咒也要一心,念佛還是要一心,「一心」不能離開。無論用哪個方法,都是要一心稱念,沒有不成就的,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如果執著這個法門高,那個法門下,你永遠不能夠契入,為什麼?你有高下,高下就是暗障。一才能入,二就不能入。所以心性在佛家它還有一個別名,叫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明心見性,就是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我們的心入不二,我們的行也入不二,我們的語亦入不二,這個道理要懂,這個道理甚深甚深。實在不能,就「老實念佛」。這句話裡頭,關鍵在「老實」,老實就是一心,二心就不老實,一心老實,這要懂得。

  永遠保持著一心,就是安住佛住,佛住一心,凡夫住三心二意。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什麼是一心?離一切虛妄就一心,只要夾雜虛妄在裡面,這個心就不是一心。所以念佛人,祖師大德教我們不懷疑。因為你裡頭有懷疑,你就不是一心。不夾雜、不間斷,這是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告訴我們,他的話跟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的原理原則完全相通。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八個字:「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凈念就是不懷疑、不夾雜,這個念叫凈念;相繼就是不間斷,這是修行。一個人想入佛境界,想明心見性,行門裡頭總綱領、總原則,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凈念相繼。離開這個原則,你就不會成就,然後你才曉得,這四個字是多麼重要。

  佛為我們講經說法,教給我們無量無邊的法門,這個法門是綱領,這中間確確實實沒有委曲相,而是一切眾生都有能力修學,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富貴貧賤,也不論聰明愚痴,你只要老老實實的持這一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不知不覺當中,暗障消除,智慧顯現,德相逐漸也都轉過來了,真正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總結一切法門,用十大願王總結,無量無邊的法門,最後都會歸在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這什麼意思?這是何等的示現!品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句話意思無盡的深廣,我們究竟能夠體會到幾分?

  『其光普照無不見』,這一句是講佛教化眾生,佛雖然是清凈平等慈悲的教化,奈何眾生暗障太重,對於佛光普照依舊是不見不聞,這個可惜!不是佛不幫助我們,我們迷惑顛倒,不知道佛陀的教化可貴,尊貴到極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能跟它相比。所以護持、弘揚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只有真正認識的人、明了的人,他才會全心全力去護持弘揚,不惜生命。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今天的世界,迷惑的人多,暗障嚴重的人多,認識的人太少了,覺悟的人太少了。無與倫比希有的法寶,《無量壽經》會集本,不但他不能接受,他還要反對,我們從這個地方看眾生的業障、看眾生受苦、看眾生受難,其來有自。明眼人、覺悟人應該都能肯定世尊末法九千年,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只有這個本子。你要問為什麼?這個本子是集《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之大成,五種原譯本裡面所講的意思,一條沒有漏掉,經文一個字沒有改動。會集的善巧是把艱澀難懂的文句舍掉,取淺顯易懂的文句,了不得!這是圓滿的智慧,與彌陀、與諸佛菩薩相應的慈悲。他們不相信,我們相信,他們為什麼不相信?他沒有遇到善友,他沒有遇到好老師,《吉凶經》裡面一開頭就講「從明師受戒」,他一生沒有遇到,他是不值善師,所以或信或不信,猶豫不決,我們清楚。我們非常幸運,我們遇到好老師,老師教導我們、指點我們,無盡的慈悲加持我們,讓我們有機會,有能力受持,能度末法九千年一切苦難眾生的大法炬。

  諸位也許要問,你今天為什麼要去講《華嚴經》?預定當中還要講《法華經》、講《楞嚴經》,為什麼講這些大經大論?我只有一個目的,幫助大眾認識《無量壽經》會集本,你沒有這些大經論的基礎,這個珍寶你不識貨;你要是具足一切大經大論的知識,你看到這個,你才知道它是寶中之寶。這是必須要用相當長的時間來將這些大經細說一遍,幫助大家開慧眼、開法眼;你這個慧眼不開、法眼不開、天眼不開,肉眼凡夫你怎麼能認識諸佛如來的珍寶?

  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依舊隨順你自己的無始無明、煩惱習氣,你怎麼會不造業?自己不信,勸別人不信,你到底信什麼?說穿了,你還是信你自己的煩惱,還是信你自己的習氣。在十法界裡頭,你走的是哪一條路,你知道嗎?所以我們讀到這句經文:「其光普照無不見」,我們感慨萬千,有幾個人能夠像光行莊嚴主方神?「光行」這個名號,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生活在智慧光明之中;我們凡夫恰恰相反,凡夫是生活在煩惱業障之中。你看看他們的生活,生活在智慧光明之中,這個多快樂多自在!自在快樂叫做「莊嚴」。他們統統能見到,他們確確實實毫無暗障,沐浴在佛光之中,佛光注照,暗障念念在消除。暗障就像冰山一樣,佛光像太陽,太陽照著這個冰山,冰山漸漸在融化。這樣修行人,冰山漸漸融化,就是他煩惱習氣不知不覺的念念都在消融,他自性裡頭本具般若智慧也念念往外透,這是菩薩的生活、這是覺悟人的生活、這是正常的生活,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些。

  也許有同學要問,我也很想學,從哪裡學起?這個問題問得好,我也沒有法子給你解答,佛給我們解答,「從明師受戒」,親近善知識,從這裡下手。但是自己要具備作學生的態度,自己確實是個好學生,遇到好老師,你才會有成就,自己不是個好學生,遇到老師,也沒有法子成就。學生的態度是什麼?佛給我們講「專信不犯」,這一句是「善根」,我信老師,老師絕不欺騙我,我對老師要專信不犯,不犯是不違背老師的教誡;「精進奉行」,這一句是「福德」;親近善知識,這是「因緣」。專信不犯是善根,精進奉行是福德,《彌陀經》上跟我們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這三個條件都要具足。不是修學凈土法門,修學其他法門的,也是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而得成就。你這三個條件統統都具足,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佛這些教訓,我們要牢牢的記住,這是佛對於我們根本的教誨。

  好老師決定教導我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無論他用的是什麼方法,他的宗旨決定不會變的,真善知識。你在《了凡四訓》裡面,你看看雲谷禪師怎麼樣對了凡居士的開示,教導他斷惡修善,趨吉避凶,這樣的人就是真善知識,他教你好,教你真得利益,你聽他的話準定沒錯。為什麼不聽?暗障太重,業障重,你不聽、聽不進去,聽了之後半信半疑,這是自己業障太重。業障重也不怕,怕的是沒有機會常聽。我們同學當中,你自己可以反省反省,你是什麼時候才回過頭來的?決不是聽一次兩次。一次兩次就回過頭來,上上根人,為什麼?你業障習氣很薄;如果你聽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才相信、才回頭,我們自己不能不承認,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天天在聽,天天在講,聽的人中下根性,我這個講的人也是中下根性,為什麼?假如我半個月一個月不講,我的習氣毛病又犯了,又隨順煩惱、又造罪業了。天天講天天學,展開經卷,就是跟佛菩薩見面,就是聽佛菩薩教誨。我在這裡講給大家聽,是講給諸佛如來聽,諸佛如來還要聽我的嗎?要聽,聽我學習的報告,聽我學習的心得,他是我的老師;做老師,學生學習的要聽。所以我們天天有進步,年年有進步,自己感覺自己跟去年不一樣了,跟上一個月不一樣了,我們要不肯學、不肯講、不肯教,怎麼能不退轉?怎麼能不墮落?由此可知,要保住不退轉、保住不墮落,只有一個辦法,天天要讀經,天天要聽講。

  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我們聽講的機會比過去多。過去要沒有老師講經,我們就聽不到。現在講經的人都把他的音聲影像用攝影機保留下來,我們可以重複的聽。縱然是一次,我只有一個錄像帶,只有一片光碟,我每天都聽一遍,如果有時間,我聽兩遍、聽三遍,一年到頭一天都不間斷,那個效果,我告訴你不可思議。你聽上個三年五載,可能你就開悟了,你就證果了,為什麼?專信不犯,精進奉行,專信是真心,精進奉行是性德。因此我們每天聽佛陀的教誨,不在乎多,在乎精,每天聽一樣的,每天感想不相同,悟處不相同,所以他能夠做到不疲不厭,道理就在此地。古時候善知識教學授經,授是傳授,一部經。佛門裡面一部經最短的,通常是《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有人終身受持,他也開悟也證果了。由此可知,受持的經文不在乎長短,在乎專精。我們每天聽教,不一定這部經我要從頭聽到尾,我在當中聽一段,《金剛經》上佛說得好,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七寶布施,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我們有沒有想想這句話的真實義,四句偈反覆讀誦,無間斷的讀誦,不懷疑、不夾雜,久而久之,他會開悟,他會見性,無量無邊大千七寶怎麼能跟它相比?為什麼?無量無邊大千七寶不能開悟,四句偈能開悟。

  凈土五經裡面末後的一種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經文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若能一心受持,他必定能通《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佛家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得一法門,得一切法門,何以故?《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入不二法門」。可是諸位要記住,入不二法門一定從一法門入,從一門入,你所得到的是一切;因為一,一是不二,才能入不二法門。你要搞二搞三搞四,這個不二法門你永遠進不去。所以務必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離妄想分別執著,禪、教、密、律、凈就是一,如果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五,五沒有辦法契入,你入不了門;「一」才入得了門。由此可知,這個一心,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一心?障礙究竟在哪裡?諸位能體會得到嗎?原來障礙就在分別執著,我不提妄想;只要你有分別,只要你有執著,你決定做不到一心,我們凈土法門講「一心不亂」,分別執著害得我們生生世世不能往生。

  我們的同修們跟凈土的緣深,怎麼知道深?你聽到這個法門,你能夠生歡喜心,你能夠相信,你能夠念佛發願求生凈土,緣深!為什麼不能往生?就是分別執著障礙了,障礙你一心。因為念佛往生的條件,《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那你肯定往生。你有執著,你一心不亂做不到;你有分別,心不顛倒你做不到。分別執著破壞了我們一心不亂,破壞了我們心不顛倒,雖念佛而不能往生,今天我們總算搞清楚搞明白了。《無量壽經》跟我們講的,往生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給諸位說,大小這兩部經合起來看,一向專念就是一心不亂,發菩提心就是心不顛倒,兩個經上講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所以佛教導我們依義不依語,言語怎麼講法,沒有關係,意思是一樣的,我們要懂得。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凈念相繼就是一心不亂,都攝六根就是心不顛倒,一個意思。凈念相繼就是一向專念,都攝六根就是發菩提心,你們想想看,是不是一個意思?所以,放下分別執著要緊,比什麼都要緊!分別執著就是嚴重的暗障,「暗」是指無明,「障」就是分別執著,我們先破障,再破暗,這裡頭是有順序的。這個「暗」就是妄想、無明煩惱,最難破的。先破「障」,先破煩惱障執著,再破所知障分別;最後破無明障,就是此地講的「暗」,這樣才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我們今天有緣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善友,這五十年的修學有一點成就。接著下面的,我們要知恩報恩,怎麼報恩?弘法利生,把佛陀這樣純正至善神聖的教誨要傳下去,這才能報佛恩。不但要傳下去,還要盡一切能力把佛陀教學擴大,利益一切眾生,就像菩薩所說的,「其光普照無不見」。這個「見」在此地也可以說「現」,其光普照無不現,現是明顯的意思;兩種解釋都講得通,我們稱為雙關語。對我們同一個時代的眾生,我們要盡心儘力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我們將佛法傳給下一代的年輕人,讓佛法常住在世間久久不衰不滅,這是真正報佛恩。要把這兩樁事情做得圓滿,自己一定要真修,自己一定要具足「實、德、能」這三個條件,我們才能做到,才不辜負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二四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四首:

  【具足世間種種音,普轉法輪無不解,眾生聽者煩惱滅,此遍往神之所悟。】

  這一位是周行不礙主方神,他得的法門是「普現一切處不唐勞解脫門」。這在前面長行我們讀過了,這是普現說法,聞法一定是轉迷為悟,所以他功不唐捐。我們看他的偈頌。

  第一句是說,『具足世間種種音』。特別是在娑婆世界,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揀選圓通,他說得好:「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此方是指娑婆世界,特別指的是我們這個地球,我們這個地球在佛經裡面稱為南瞻部洲,居住在這個地方的眾生耳根最利,當然也有很少數的眼根利、其他根利,但是絕大多數的人耳根最利,因此世出世間聖人教化眾生,都是以音聲為教體。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大家講經說法,並沒有文字,也沒有講稿;孔老夫子示現在中國教學,也是用言語,也沒有文字,也沒有教材,是以音聲為教體。音聲,也就是說語言,語言我們現在知道,不但每個國家語言不相同,每一個族群的語言也不相同。中國幅員很廣,包容五十六個不同的族群,現在講民族,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再加上地方上的方言,可以說言語相當複雜。如果走向全世界,這個複雜就要增加好多倍。佛菩薩教化眾生,語言沒有障礙,他自自然然能夠通達一切眾生的言語,這個能力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所以他「具足世間種種音」;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佛菩薩個個都是語言天才,沒有他不通的,沒有他不會的,這個樣子才能教化一切眾生。

  第二句講,『普轉法輪無不解』。「法輪」是比喻,比喻佛家的教學,為什麼用法輪來比喻?因為法輪確確實實它代表了一種大圓滿,代表一種大自在。輪的相就是圓,圓的心確實是有,但是你怎麼樣去找也找不到,確實有心。心不是物質,心沒有跡象、沒有形狀,因此六根都緣不到,不但我們眼耳鼻舌身緣不到,我們的意也緣不到。意能夠緣的是識,緣不到真心,緣不到本性。所以用輪來表,確實能夠讓人從這裡面去體會,心有,但是它不是相;圓的周,就是輪的周,那是相。所以用法輪代表的是性相一如,代表理事不二,那個圓心是理,圓周是事,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這個理要沒有事,那連蹤跡都沒有。如果沒有圓周,你到哪裡去想圓心?圓心也沒有了;如果沒有圓心,這個圓是決定不能成就。我們想像這個關係,這個關係是一而二,二而一,我們要明了。佛所說的一切經,不要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一切眾生所說的經,真的是塵說剎說,無量無邊,無有窮盡。他說的是些什麼?說的總不超過性相,換句話說,用這個輪來比,總不能超越圓心跟圓周,用這個東西來代表整個佛法,確實很圓滿,所以佛用這個來做現在人說的MARK,我們佛教的一個標誌。

  「轉」是轉動的意思,把它推動,換句話說,就是推行佛陀的教育,推行佛陀的教學,就叫做「轉法輪」。諸佛菩薩所說,不管他說的是長說短說,或者是深說淺說,總不會超越這個範圍,不會違背這個原則,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叫契理。所以佛常講,相有性無,性是空的;他不說「無」,講「空」,空不是無,空是有,有為什麼說空?六根緣不到,所以用空來說。事有,理是空的。我們把這樁事情落實到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肉體就是圓周,就是事,就是相;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心性就是圓心,就是理,就是性。這個身一定是性相集合的,沒有辦法分開。那我們要問:人死了之後,神識離開身體,理跟事是不是分開了?性跟相是不是變成兩個?跟諸位說,沒有,還是一個,為什麼?因為這個身相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單單在相分上講,這個相分它有法性,我們靈魂離開身體了,這個身體還在,這個身體還是有相,甚至於現在考古學家發現的,發現幾千年、甚至於幾萬年,人類祖先的遺體,看到他身上頭骨,那個頭骨是物質,這個物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同一個自性,因此根本不可能分。我們的佛性跟我們這個肉身集合,這個人是活人,離開之後我們叫這個人「屍體」,屍體還是有性,這裡頭很微妙,我們要很冷靜、很仔細的去觀察、去體會。我現在都不講思惟了,去體會,佛家講「參究」,你才能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

  法性是唯心所現,神識我們講靈魂,是唯識所變,這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你不能說它是一,也不能說它是二,所以大乘經上說得好:「不可思議」,你不能去想,你想就錯了。想是妄想,你想它是一也是妄想,你想它是二也是妄想,你想它這兩者不二,還是妄想,兩者不一統統是妄想,四句百非。你不想,不想就對了;但是不想,能明了,那是真智慧。就像鏡子照東西,照得非常清楚,一樣也沒有漏掉,鏡子有沒有想?沒有想。所以聖人用心如鏡,他用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清楚明白。我們凡夫用心就錯了,凡夫用心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一個鏡頭打開,底片落印象,這個落印象在佛法裡面就比作阿賴耶,阿賴耶像個倉庫,就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照得愈多,你落的印象就愈多,這個印象永遠不會消除。轉識成智之後,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那我們要問,這印象有沒有消除?沒有,它還在。假如這個印象果然消除了,那佛就不能度眾生;佛要普度眾生,這個印象不會讓它消失,然後這個現象起作用,起作用就是大圓鏡智,也就是大圓滿的智慧。佛菩薩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需要它,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示現需要它,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如果沒有它怎麼能現身?怎麼能現種種身?如果沒有它怎麼能為眾生說種種法?所以我們要曉得,凡夫成佛他是轉變,他不是生滅。佛家常常講生滅,這個生滅是隨順俗諦說的,是方便說的;真實說,沒有生滅,所以大乘經上常講「不生不滅」,這個話是真的。

  《中觀論》上一開端就講了八個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說了八個,這都是形容事實真相。所以事實真相是轉變,轉煩惱為菩提。我們常常講斷煩惱、開智慧,這都是方便說,實在講是把煩惱轉變成智慧,煩惱就是智慧;轉生死為涅盤,不是真的有個生死,生死確實就是涅盤,問題就是你會不會轉!諸佛菩薩到最後,教導我們就是轉,開頭教我們斷惡修善,實際上是轉惡為善,你總得有個迴轉就行了。因此佛對於一切眾生示現的相不一樣,不僅僅可以示現眾生同類相,為他講經說法,也示現不同類的相,示現山河大地,示現草木花卉,示現這一切動物,示現一切自然現象。不管他怎麼樣示現,他有一個目的,令這個眾生眼見耳聞,觸動他的靈聽,現在人講靈感,他一接觸這個境界他靈感現前,他有所領悟,佛菩薩是幫助他覺悟。所以這個示現沒有一定的方式,這就是常講的無方大用,這個大用才是圓滿的。眾生六根一接觸『無不解』,這個「解」就是領悟,恍然大悟。這個目標、這個原則是永遠不變的,佛菩薩一切為眾生,常常作如是示現,這是我們要明了的。我們不但明了,而且要學習,我們學佛,這才是純正之法。

  怎樣才能示現?無我就能示現,有「我」這個人有自私自利,他有自私自利,他就不能舍財,他就不能捨身,他處事待人接物就有許許多多顧忌。當然這個顧忌,頭一個念頭:怎樣保護自己,這是古今中外一切眾生都不能夠避免的,眾生之所以稱為眾生就在此地。佛菩薩沒有自己,所以他能舍,能作種種示現,他沒有一絲毫的顧慮,他只想到一樁事情,對眾生有真實之利,無論做哪一樁事情,對眾生都有真實之利。那我要問:「這個眾生他騙我?我要不要給他騙?」如果是菩薩一定願意給他騙。不要說是菩薩了,我早年在台灣,道安法師在松山寺辦大專佛學講座,邀請我做講師,以後這個佛學講座搬到中國佛教會,依舊是他來主持,他請我做總主講。我跟他老人家的關係非常密切,得空的時候我都會去看他老人家,向他老人家請教。有一天我去看他,我在門外遇到一個人從他裡面走出來,這一位居士我跟他也很熟,我們打了個招呼,我進去他就出去了。進去之後,老和尚就問我:「剛才某居士在我這裡出去,你看到他沒有?」我說我碰到他,在門口碰到他了。「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那怎麼樣?你有沒有給他?」「我給他了。」這是佛法,老人作斯示現!

  要知道人都有良心的,久而久之良心發現,他會覺得這個老和尚了不起。他欺騙了,在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老和尚知道他騙他,他還認為這一次又成功了,他騙老和尚不少錢,騙了好幾百萬,那個時候的台幣,相當可觀。所以老和尚過世的時候,我聽說欠了八百多萬債務,以後松山寺替他還。常常找他,他那個支票亂開,但是這是很了不起的作法。久而久之,慢慢他知道了,原來每一次騙老和尚,老和尚都知道,「知道還給我!」慚愧心會生起來,這一個慚愧心就是無始無明裡面起了一道閃光,石火電光,這個光雖然短,這個光雖然小,也就是他的良心開始發現了,以後他就能回頭是岸。這是把他的良心點燃,幫助他啟動,他雖然是用不善的心,佛菩薩以善意待他。

  當然這些方法因人而異。最重要的,示現的人、說法的人懂得觀機,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無不是以利益眾生為目的,這是真的菩薩行,哪有吃虧上當!吃虧上當凡夫才有,佛菩薩沒有,因為佛菩薩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了不可得,哪有什麼吃虧上當的!吃虧上當是凡夫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要想想看,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些觀念沒有了,因為這些觀念實在講全都是屬於抽象的概念。我們真正參透了,曉得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不過是隨緣成就眾生而已。眾生的根性分三大類,上上根的這一生就成就了;中等根性的人提他一把,幫助他精進;下等根性的人,沒有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都有道理。只有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的人,「哎呀,這個老和尚做錯事了,這個老和尚被人騙了,上當了」,那是凡人見解。佛菩薩、聖人見解跟凡夫見解確實不一樣,這《了凡四訓》裡頭都有。袁了凡跟他兒子分析,聖人的見解跟凡夫見解不相同,聖人的用意非常之深,凡夫的心量、見識淺薄。教化眾生,為眾生講經說法,講的人一定要把理論、方法、境界講清楚講明白,這個很重要,要契機契理,對下根人不說上法,說上法他聽不懂;對上根人不說下法,你說下法他覺得沒意思,所以一定要適合聽眾的程度。

  第三句說『眾生聽者煩惱滅』,這句話是講教學的效果、教學的成績。教學是在那裡做了,但是沒有效果、沒有成績,那不是白說了?我們現在培訓班的同學,將來我們在澳洲辦凈宗學院,學院在第一個階段,我們著重在培養師資,這些道理不能不懂。首先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接受佛法的教誨,接受佛法的熏陶,我們的煩惱有沒有滅?「滅」這個字很難,我們得問一問,煩惱有沒有輕?這就是效果。如果我們的煩惱一年比一年輕,那就很有進步。譬如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我懂。教我從布施下手,那個時候布施難,難我也做,為什麼?老師教我這麼做。我學佛能有一點成就,就是決定聽從老師的話,老師絕不欺騙我,老師教我這樣做一定有好處。勉強做,老師給我的期限是六年,統統放下。我認識章嘉大師是五十年前的事情,每一年反省,每一年自己觀察自己,五十年的功夫,確實年年都放下一些,這就表示有進步。

  其實這種進步的現象,常常聽我講經的人,如果你細心的話,你能夠觀察得到。為什麼?講經講的這些內容年年不一樣,同樣一部經,遍遍不一樣,後面講的一定比前面講得好。這裡面當然因素也很多,一種因素,這大家所熟知的,熟能生巧,這是在技術上的進步,熟能生巧;實質內容上的進步,是智慧開了。你要曉得智慧開了,是煩惱少了智慧才開,煩惱沒有減少智慧怎麼開?煩惱跟智慧是一體,煩惱障礙智慧,所以煩惱少一分,智慧就增一分;煩惱少兩分,智慧就增兩分。智慧是本有的,煩惱是無始無明習氣。所以你從這個地方仔細觀察,在世出世法有常說「微密觀照」,你就能看出來。我們聽別人講經,特別是聽我們同學們講經,他們訓練的時間雖然不長,沒有接受訓練之前,他講的我們聽了,接受訓練之後,第一個月講的,第二個月講的,第三個月講的,第四個月講的,我們仔細來觀察,他有進步,這個進步多半是熟能生巧,技巧上的進步;智慧有沒有開?那你要微密觀照,這個絕對不是短時間,這是長時間。

  昨天我到大士那邊去參觀,那邊現在在念佛,我聽我們總務李文發居士告訴我,現在計劃是每一個星期舉行三天念佛,這三天就是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三天,每一個星期三天。念佛堂不大,居住的環境還可以。他們收三十六個人,報名的人很多,我們分批的讓他到那邊念佛。我昨天去看,非常歡喜,比我想像的要殊勝。我希望這些念佛人三天精進念佛,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三天七十二個小時,如果精神體力實在不行,可以休息,它有房間可以休息。我勸大家休息的時候不要脫海青,保持高度的警覺,一醒過來立刻就回到念佛堂,我們要真正生歡喜心。從前我們是常常聽說,有的人喜歡打麻將,三天三夜,打麻將都有那種精神,你把那個精神拿來念佛多好!遊樂場所流連忘返,有人確確實實玩個兩三天,日夜不休息的。世間人在娛樂場所當中他能做到,我們在念佛堂裡頭何以做不到?一定要有勇氣、要有毅力、要有決心,這三天三夜我一定做到。剛剛開頭一定有困難,這個困難一定要突破,突破之後這問題解決了。所以我們要記住佛陀的教誨,財、色、名、食、睡這叫五蓋,這五種障礙,五種障礙都可以放下,都可以舍掉。

  我們會長李木源居士曾經告訴我,不止一次,在大陸上他確確實實見到一些法師,真正修行人,常年不睡覺的,日夜精進,他沒有睡眠。有些一般人不相信,輪流去看,輪班去看,看上一兩個星期果然如此,確確實實他沒有在睡眠,他在拜佛,他在經行,他在念佛,常年不眠不休。我們難,難在什麼?第一個觀念不能打破,這是根本原因。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到時候就想睡覺,那是一種習性,到時候不睡就感覺一身的難過;到時候就想吃東西,沒有東西吃就覺得餓得不得了。你要把觀念糾正過來,事上就好解決。我一天就吃一餐,只有這一個觀念,早晚都放棄了,沒有這個念頭了,沒有這個念頭他早晚就不餓,中午這一餐也很正常,並沒有多吃,觀念重要。如果觀念是「我不要睡眠,沒有睡眠」,把睡眠的觀念丟掉了,到時候就不打瞌睡,就不會難過了,身體習慣了。觀念糾正過來,習慣不難轉換,只要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也就把這個習慣轉過來。終年不睡,精神飽滿,為什麼精神飽滿?他沒有妄想,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牽掛,日夜行道。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聽法的人、學教的人,要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他把他心裏面的憂慮、牽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佛法的教學就成就了。

  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想辦一個真正的佛陀教育非常不容易,李木源居士他是有心人,我很感激他,我也很佩服他,他非常想把我們的培訓班提升為佛學院,政府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是我們不具備學院的條件,在教育講,這個學院的條件不具足。我們沒有像一般大學學院這種課程的編排,師資不是博士、碩士出身,所以政府不能承認。這一次我們在澳洲,澳洲政府承認我們辦一所凈宗學院,這個因緣希有!因為佛學院跟普通學院不一樣,普通學院培養的是什麼人才?是工商業管理人才、是科學技術人才;我們辦的這個學院跟它不一樣,我們是什麼人才?我們是培養道德的人才,我們培養的是斷煩惱、開智慧的人才。所以我們佛學院的老師,你就算是世間一般博士、碩士到我這兒來,我還不能要你,為什麼?你煩惱沒斷,你自私自利沒斷,你名聞利養沒斷,你貪瞋痴慢沒有斷,不但你不能來教,你連來學的資格都不夠。所以我們要求的條件,跟世間一般大學、學院的條件不相同;我們的課程也不相同,我們課程是佛教的經律論。我們是要辦這麼一所學院,不是辦普通的大學、普通的學院;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神聖的教育。

  澳洲政府給我們立案,也出於我們意料之外。我向澳洲政府註冊的時候,我是提了三個名稱:「凈宗學會」、「凈宗中心」、「凈宗學院」,選了三個名稱,看看政府,看他們哪一種方便,給我們選擇一種。我們並沒有執著,他們給我們選的是「學院」,這我們非常非常感激。我們心裡也曉得,這是佛菩薩不思議威神加持,龍天善神保佑擁護。學院既然批准了,我們一定是全力以赴,我們不辜負澳洲政府的恩德,我們不辜負諸佛菩薩的護念加持,一定要把這個學院辦好。這個學院辦好、辦成功了,我相信其他國家地區的政府,我們要求建佛教的學院,甚至於佛教大學,都會容易批准。我們的師資決不能用一般世間的那些老師來教,所謂是隔行如隔山,他在佛法上沒有相當的修學,不是懂得佛法就能教,不是的,《華嚴》、《大智度論》裡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那個「智」就是世間的博士們。什麼人能夠解釋?有修有證。

  「證」這個含義也是無限深廣,在大乘法菩薩,《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一個階級,換句話說「證」就有五十一個層次。你證到哪一個層次?我證到初信位,你證到二信位,他證到三信位,那都是有證。證是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沒有真正得到佛法受用,你只有解,你沒有行證。證一定要落實,一定從行門當中得到的,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講的落實,佛教給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我們是不是真的放下了?果然真正把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了,我們距離證初果、證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就愈來愈靠近了。怎樣才證入?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見惑頭一個就是身見,身見就是我剛才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你這個東西要斷!必須把念頭轉過來,大公無私,念念為一切眾生服務,我這個身體到世間來,目的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不是為自己貪圖享受的,決定不容許增長貪瞋痴慢,不可以!貪財、好色、貪名、貪吃,要戒除,我們才證得個初果,頭一個位次。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放棄自己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你才是初果須陀洹,你才是初信位的菩薩;這些東西你還有堅固執著,絲毫沒有放下,你是門外漢。

  我們學院將來的教授、講師、助教,也有這些等級,但是我們這個等級裡面的內容,跟世間法不一樣。到什麼資格才是教授?我們要詳細觀察,你確實沒有自私自利了,也就是五類見惑,你雖然沒有完全斷,確確實實你比一般人輕很多,我們才承認你是我們的教授,你是我們真正的老師。煩惱習氣沒斷,所謂是「能說不能行」,這種人我們請他做講師,他不是教授,因為他所說的、佛經裡頭的他沒有做到;真正做到了,他才能從副教授進入到教授。我們有我們的標準,跟世間人的標準不一樣。像這些,我們在學院的時候,我們都要報給政府,我們教授的條件、副教授的條件、講師的條件、助教的條件,我們要向政府報備,然後他就曉得這是道德教育,這是倫理教育,跟世間所有學校教育的性質不相同。

  佛法回歸到教育是正確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所推行的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自己就是個教授;我們必須要能夠做到他那個模樣,才能稱為教授。他真的萬緣放下了,五欲六塵絲毫不沾染,不但不沾染,不動心,念念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行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我們的標準,這二十個字不能落實,那就不具備教授的資格;這二十個字做了,做得確實有成績,還沒有達到圓滿,那我們稱他為副教授;這二十個字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我們可以請他做講師,我們用這個標準來定老師的地位。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研究員,都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度而後才能度他。

  煩惱不能夠天天減少,諸位要知道,此地這裡一句:煩惱少智慧就增、就長,這是真實智慧,不是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法裡面來講,是有害無利的,為什麼?沒有世智辯聰的凡人,他在這一生當中平平淡淡度過,他少造業,少犯過失,這個對他來生來說有好處;如果是世智辯聰,用心不善,念念滿足自己的慾望,他是以滿足自己慾望做為他這一生的生活的目的,這個問題嚴重了,必定傷害別人,那他天天就在造罪業。以世智辯聰來造罪業,罪業造得愈大,造得愈重,來生果報在地獄,你說有什麼好處?凡是有世智辯聰這種人,決定是傲慢,決定是自大,目空一切,自以為是,決定排斥聖賢教誨。為什麼?他如果接受聖賢教誨,他就覺得比別人低一等,總覺得古聖先賢哪一個都不如他,他在這個世間至高無上,甚至於上帝還不如他,諸佛如來何消說?這是世智辯聰,他造的業重!

  聖賢人們教人,無不是教人存平等心、清凈心、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樣樣事事不敢為人先,所以自在隨緣,做事總讓別人作主。我們向澳洲政府登記這個道場,成立這個道場,我們提三個名稱,請他選擇一個,請他作主,這就叫做隨緣。我如果提一個名稱,那就是我自己作主。隨緣,別人歡喜。往年我在台北,我們也是成立一個道場,那個道場原來的名稱叫「華藏講堂」,我們的招牌是李老師替我寫的,這個道場也要找政府機關去立案、去註冊,因為這是民間宗教團體,這個原本是內政部管這個事情的。當時我有一個同學在教育部,他跟我非常好,因為我也請他做我們董事會的董事,他跟我建議:「你為什麼不到教育部去立案?」這句話提醒了我,這個好!我們是搞佛陀教育的,所以我們就準備一些公文,向教育部備案,「華藏講堂基金會」。這個公文送去大概兩個星期都沒有下文,怎麼回事?怎麼沒消息?我就到教育部去查,教育部確實收到我們的文件,分到哪裡去了?分到高教司去了,應該是分到社教司,這是社會教育,它分到高教司去了。我說奇怪,這個也許佛菩薩安排,把我們搞成高等教育了。我就到高教司,主辦的科長接見我,告訴我,我們的文件他收到了,收到他很難處理,他說教育部沒有前例,沒有這個例子。那我就向他請教,我說:現在民間團體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你這裡立案?他說一般都是文教基金會一類的。他說:在高教司立案,總共有九十幾個文教基金會。我聽了這個話,我當時說「你把文件拿來」,我把華藏講堂這四個字劃掉,我在旁邊寫一個,我說我們用「佛陀教育基金會」這個名稱行不行?他說這個可以,所以我們當時就改了。我說那章程裡面的內容怎麼樣?他說也有一些問題,我說「請你替我改」,這都是隨緣,所以我們章程是科長替我們改的,改了之後我在上面簽個字承認,這一份文件他就替我報上去了,經過教育部審察就通過了,兩個月就批准、就下來了。所以這個科長打電話給我們的總幹事簡豐文,他說:你們這個立案是我們教育部開國以來文件之快第一次,通常立案最快也要半年,甚至於拖到十個月、拖到一年才能批准下來,他說你們兩個月就批下來,太快了。

  這是隨緣不攀緣,我們決定沒有主觀的成見,只要我們教學的目的達到了,名稱沒有關係,形式也不是重要的。新加坡納丹總統說得好:「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他這個話很內行。我最初聽這個話,是五十年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佛教修學重實質,不重外表、不重形式」,那個時候他跟我講持戒,說了這句話,他說「受戒並不重要,持戒重要」。怎麼持法?你學一條你就做一條。譬如不殺生,你真正做到了,你沒有受戒,你這一條戒也成就了,護法神、護戒神他還是要保佑你,還是要護持你,所以不在形式。形式上受了戒,你沒有做到,你有罪過,不但沒有護法神保佑你,恐怕還有惡鬼屯門,麻煩大了,妖魔鬼怪在你周邊。所以實質決定重於形式。

  這幾個簡簡單單的例子,你們了解我辦事情,我沒有主觀,我沒有成見,我能隨緣,所以往往事情不但能辦得成功,而且辦得非常順利,主管單位都很歡喜,我們需要協助,他們真誠幫助我們。用真誠心去做,用清凈心去做,用智慧的心、用愛心去做。如果還做不成功,還有障礙,那我們就只能說我們自己福德不夠,我們自己的真誠不夠。為什麼?不能感動人。所以,孟夫子講得好,「反求諸己」,過失不在別人,不在外面,我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們自己所作所為別人不了解,別人對我們有誤會;他要是真的明白,真的了解,他一定會幫助我們。尤其現在有一些政府,已經意識到倫理道德教育重要,因為今天社會的動亂,就是缺乏這個教育,如果能有這麼一個機構,提倡這個教育,培養教學人才,我相信他如果真的明白,真的懂得,他不但不障礙,會鼓勵我們做,會幫助我們做,甚至於還要求我們做,這是一定的道理。

  主方神這一章經文,我們前面說得很多,就是現在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教育的內容是倫理、是道德,說得具體一點,是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如何合理的相處;族類與族類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如何真正落實到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和睦相處,這是我們這一個學院、我們辦的教育的重點,我們辦學宗旨之所在。這個教學是今天社會上所缺乏的,而且是今天社會上迫切需要的。我們設身處地的想想,如果我有這個權力,我是政府領導人,遇到有人發心來辦這種教育,我不但立刻批准,我一定還用政府的財力來幫助他。現在許許多多國家政府,都拿出財力來幫助建老人院,建退休村,來辦老人福利事業。這個教學比老人福利事業還要重要,希望借重這個教育端正社會風氣,改善社會,凈化人心,達到社會永久的安定,世界永久和平,所以我稱它是神聖的教育,真實道德的教育。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修學,提升自己境界,要幫助別人,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全心全力的協助。所以這兩句經文,「普轉法輪無不解,眾生聽者煩惱滅」,『此遍往神之所悟』,這就是周行不礙主方神,他所覺悟的,他所證得的,這個證得是在自行化他裡面得到的圓滿成果。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二五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五首:

  【一切世間所有名,佛名等彼而出生,悉使眾生離痴惑,此斷迷神所行處。】

  第五尊菩薩他的名號「永斷迷惑主方神」,他得的法門是「示現等一切眾生數名號,發生功德解脫門」,這個我們在前面都跟諸位做了詳細的報告。聖人沒有名號,名號是隨著教化眾生需要而建立的,顧名思義,眾生就能夠破迷開悟,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世尊在經文裡面給我們舉的這十位主方神,他排列的次第跟六度、跟十波羅蜜、跟普賢十願,都是異曲同工。就像蓋一層大樓,這十層大樓,第一層第二層,沒有第一層就不會有第二層,有第二層一定包含第一層,由此可知,它是完全一貫的,到最高的一層,一定包括下面的九層;因為有下面的九層,才顯示出有上面的第十層,所以後後勝於前前,這有層次的。

  我們看第一位是「遍住」,第二位才有「普現光明」,第三叫「光行莊嚴」,第四是「周行不礙」,今天到第五「永斷迷惑」,他們排列的順序也就是教導我們修學的層次、修學的順序,我們要從哪個地方開始?從哪裡下手?怎麼個學習法?在經上在在處處都為我們顯示。不是一次,一次往往我們疏忽掉,沒看出來,所以佛在這個經上不斷重複,給我們重複幾十次,慢慢的你就會覺悟。頭一個你心要有住,遍住,遍住一切,遍住一切就是「無住」,你們想想對不對?《金剛經》上佛教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主方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善知識、善友、老師,他住在哪裡?他住一切,住一切就是不住一個地方,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去認識。所以我們的心不能不向佛學習,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遍住一切」,這樣才能夠上與諸佛感應道交,下與一切眾生同一悲仰,盡虛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都在名號裡面顯示出來。

  今天我們讀的第五尊,第五尊主方神就是用名號功德教化一切眾生。在佛經裡面,佛給我們說了一部《萬佛名經》,許許多多的寺院過年都拜萬佛,這部經裡面,佛給我們說了一萬二千多尊佛的名號,佛的名號太多了,說不盡!這個本子太大了,我們從前在台灣,我們有個道場華藏圖書館,因為拜萬佛差不多要半個多月,這個法會才能圓滿,我們道場小,所以我們每年過年拜千佛,千佛懺,千佛是有三千佛名: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我們拜三天,我們的法會拜三天。我們做的是形式,實質距離我們相當遙遠,為什麼?如果真正要落實,《三千佛名經》要先講解,然後就能夠得利益了。我們對於佛的名號不能夠理解,天天念,天天拜,只是口善而已,也能得利益,得的利益大小也不等,完全看這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如果對於名號的意義都能通達了解,聽到名號、看到名號就能想到這裡頭的意思、義理,這個功德就大了,確確實實幫助我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他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應當要知道。

  佛的經典,我常說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美不勝收,真到極處,善到極處!佛菩薩名號就是真善美慧的綱領,任何一個名號就是一個綱領,這一個綱領決定能夠統轄所有一切綱領,佛經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不是獨一,是任一,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學佛,難在哪裡?義理不通,學是學了一點,不通。如果學通,天下就太平,一切紛爭都沒有了,人心是定的,永遠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入一真法界。有同學問:在這種情形之下,還有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話我們在《壇經》上看到,六祖能大師曾經這樣問過永嘉禪師,永嘉是他的學生。他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永嘉回答他:「分別亦非意」。六祖點頭,給他印證沒有錯。什麼叫「分別亦非意」?他已經離心意識,已經轉識成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智,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什麼人境界?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應化到世間、應化到六道,六道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怎麼辦?諸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分別,我也分別,你執著,我也執著;這裡頭就是:你有妄想,我沒有妄想,我可以同你的分別、同你的執著,那是你執著,我隨順你執著,不是我的意思,分別亦非「意」!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是落在心意識裡頭,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是隨順你的情識,不是我自己的,我自己清凈平等,一塵不染,一念不生。裡面跟你不一樣,外面跟你相同,這就叫「分別亦非意」,為什麼?分別執著是契機,不分別不執著是契理,理機雙契!這叫菩薩道。

  我們今天對這個道理實在講似懂非懂,沒有真正搞清楚。平等,「理」上平等,在這個世間「事」上不能平等,事上平等世間法就破壞了。要記住,佛教導我們,「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壞世間法是契機,才能成所作,成就佛法度化眾生的事業。世間無論辦什麼事情,佛教住在世間,也不能離開世間法,它也要有組織,形象上也要有尊卑,它也要有職權,否則的話它不能辦事。在地位上、在身分上有不同的差別,在理論上、在思想上決定是平等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差別即是平等,平等即是差別,差別跟平等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要說分別跟不分別、執著跟不執著是對立的,那對立的就變成二法,希望大家多想想這個道理。要是講邏輯、講辯證法,它的總綱領總原則,分別跟不分別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佛法是什麼?佛法:分別就是不分別,不分別就是分別,這就會把你搞糊塗了;執著就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是執著,你懂不懂?愈說愈不懂,愈說愈糊塗,你沒有入佛境界。入佛境界你聽到點頭,「沒錯!」你入了境界,什麼境界?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你才真正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道理很深很深,這個道理沒有邊際,深廣無際,它是真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證得了。

  佛說一切經教都從這裡流露出來的,你不知道根源,你怎麼會懂得佛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容易!所以華藏世界是永遠和平安定,極樂世界也是永久和平安定,為什麼?佛與眾生,也就是那個世界的居民,都入這個境界。我們今天境界達不到,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跟他們共聚,我們只好到邊緣地區去居住,蠻荒、沒有開發的地方去居住。什麼時候我們達到這個境界,不要我們請求,他們就歡迎、來迎接我們去,這正是經典上所說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要把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提升到上善,怎樣提升到上善?章嘉大師教導我的「看破放下」,這四個字做不到就不能提升。我們要把自己的憂慮、把自己的煩惱、把自己的牽掛、把自己的習氣統統放下,真正做到一塵不染,對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過去現在未來、因因果果通達明了,一絲毫的隔礙都沒有,這才叫成就,我們這一生過得就有價值、就有意義。

  現在我們來看永斷迷惑主方神的讚頌,讚頌第一句:『一切世間所有名』,這個名就太多了,真的是無量無邊;『佛名等彼而出生』,佛的名號跟世間所有的這個名稱是相等的,這個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如果世間所有的名號都沒有了,佛的名號也沒有了,佛的名號是隨著世間名號相對而建立的,為什麼?幫助眾生開悟。名號是一個方法,名號是一個手段,名號裡頭有總有別;像在我們現前這個地區、這一個階段、這一個時段,我們講時間跟空間,在這個時間、這個時段、這個空間,擔任主教的,或者我們從教育上來說,擔任校長的,主持教育這個工作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校長,他的名號是在這個時段、這個空間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他下面這些諸菩薩、聲聞、辟支佛,他們的名號是代表一部分、局部的,利益眾生。

  我們校長這個總綱領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古人翻經,翻經有一個體例,有五種不翻,只翻音不翻意思。釋迦牟尼佛這一個名號音翻過來,意思不翻。為什麼意思不翻?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是對他尊重,保持他的原音,然後再加以講解說明。梵語釋迦,他的意思中國人講「能仁」,他能夠以仁慈待人,以仁慈對待一切眾生,「釋迦」是這個意思,這是在這個時段、這個地區教學的總方向、總綱領。原因是這個時段、這個地區的眾生沒有愛心,自私自利,佛要用這個名號把他扭轉過來。但是現在的佛教徒,天天合掌在那裡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只知道口念,不知道意思,遇到一切人事物還是自私自利,還是在干損人利己的事情,欺負別人,侵略別人,以為自己很能幹。為什麼?聽說西方人講弱肉強食,強者生存,劣者應當被淘汰,物競天擇。這些言語都是錯誤的,這些言論更加深人的自私自利,加深人們的貪瞋痴慢,錯了!這些思想是鼓勵人競爭,競爭升級就鬥爭,鬥爭升級就戰爭,戰爭再升級,這個世界毀滅了,後果不堪設想。

  聖賢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徹底明白了,他教給我們真正是生生不息,教導我們要走永久和平,究竟安樂!我們走的是生路;世間人這種競爭的思想,他走的是死路,在佛法裡面講他所走的是三途、地獄,我們走的是天神諸佛菩薩的道路,那怎麼會一樣?我們念「釋迦」這個名號,就要把自己「真誠、清凈、平等」的慈悲心念出來,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心,用這個心就是跟諸佛法身菩薩一樣、沒有差別。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天天這樣教導我們,我們長時間接受這個熏陶,終於徹底明白、徹底覺悟了。我的根性不是利根,我跟諸位報告多次了,我是中下根性的人,今天有這麼一點成就,是學佛五十年,在講台上講經四十三年,這麼長的時間天天在熏修,一天都沒有間斷,這才能悟入,所以我知道,我清楚,時間短了不能成功。

  像我們燒柴火一樣,現在沒有人燒柴火,這個比喻大概很難懂了,像我這個年齡的人,我舉這個比喻他會懂。尤其是冬天下雨潮濕,這個柴火是濕的,你要把它燒燃很不容易,要烈火,還要相當長的時間。火雖然烈,時間不夠,燒個五分鐘十分鐘,燒不燃;要燒多久?要燒半個鐘點、一個鐘點以上,燒燃了,長時間!我們的根性就像濕的柴火一樣,長年泡在水裡,現在要把它拿出來,把它點燃,談何容易!所以唯一的方法,長時間的熏修,我是從這個方法成就的。我這五十年的經驗,今天提供給同學大眾,給你們做參考,這裡頭要是沒有毅力、沒有恆心,你決定退轉,決定失敗,恆心毅力重要!恆心毅力一定建立在興趣的動力上,首先要對佛法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個興趣的來源是緣分,所以親近善知識是第一個因素、第一個條件。真正的善友,真實的教誨,我聽了,明白了,懂得了,在這上產生濃厚的興趣,堅定的決心,不退的毅力,再假以時日,決定有成就。

  大家知道我對於韓館長的感恩,超過對老師,超過對父母,什麼原因?老師是指路,這個路我認識了,我要走,但是這一條路是非常非常艱難,荊棘障礙重重,韓館長幫助我走出這一條路。這裡面幫助最大的,就是提供我講台,她是排除一切艱難,讓我有機會天天在講台上練講。她護持我三十年,三十年我沒有離開講台,天天在講。你們現在同學們在外面講,連續講個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你們就有感覺,不一樣。你就想一想,如果你連續講二十年、三十年,你怎麼會不成就?你的煩惱習氣不要斷,自然它就沒有了;也就是說,你那一塊濕的木頭它燒燃了,燒得火很旺,雖然有很多的水分,但是敵不過燃燒猛烈的火,那個濕氣遇到這個火,它就變成蒸氣,它不障礙了,就是這麼個簡單道理。這個簡單道理,也是個很深奧的道理。

  所以你想成就,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不必跟到我,正如我一樣,我不必跟李老師。我只要記住老師的教誨,只要記住老師教導我講經這一套的方法,這方法都傳給你們了。老師教導我們這一本書,只有白文,沒有註解,現在我給你們的有註解,而且還作了科判。方法你們學會了,現在能不能成就?你自己一定要懂得,我們選擇,今天不是選擇人,也不是選擇處所,我們選擇是講台的機會,哪個地方能提供我天天上講台的機會,我決定不會放棄,決定不考慮這個地方居住的環境好不好,生活好不好,飲食好不好,無關緊要,我不是為這個到這個世間來的,這不是我生活的目的。我生活到這個世間來的目的是講經、是學經教,確定自己生活的目標,我們就會成功,一定走成功的道路。

  所以同學們,培訓班辦了五屆,同學們真正有這樣的志願,世間人講志,佛法講願,用「志願」兩個字把世出世間這個意思都合起來了,志願在弘法利生。我們記住佛陀的教誨,記住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我們的同學,雖然我們居住的環境不在一起,各人都教化一方,我們的精神永遠凝結在一起,希望我們每年能夠有一次聚會。佛陀當年在世,他用夏安居的方法三個月,夏安居三個月,把所有學生,在外面四面八方教化的學生,統統召集回來,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這就是現在人講進修教育,把你的智慧、德行、教學的技巧往上提升,這是進修教育。過去進修教育是三個月,如果我們現在嫌三個月太長,我們可以把時間縮短,縮短成兩個月,或者一個半月,甚至於一個月,都可以!五個星期、六個星期是最理想的。五、六個星期我們來集訓,每年見一次面,在這個期間當中我們共同生活,研究討論,檢討我們教化眾生的成果,在這裡頭吸取經驗,這是個好辦法。

  假如我們同學多,分散的地區廣,像這種進修教育,我們一年辦兩次也可以,上半年辦一次,下半年辦一次,選擇氣候最好的時候,一年辦兩次進修教育。我們的同學一年只要參加一次,不必兩次都參加,可以把你教學的時間,你做整個安排,你是參加上半年的進修教育,或者是參加下半年的進修教育,這樣子好!我們的佛陀教育真正可以在整個世界推動。現在這個教學,澳洲現在成立凈宗學院,可以辦這種進修教育。住在北半球的同修,夏天太熱,冬天太冷,北半球的夏天是澳洲的冬天,北半球的冬天是澳洲的夏天,如果我們覺得夏天太熱,我們可以到澳洲那個地方去辦,選擇氣候適中的地方;天氣太冷了,我們也可以到澳洲,澳洲那邊是夏天。如果選擇在春秋季,那南北球跟北半球都好,都是理想的地方。所以這種進修教育不一定在一處辦,哪個地方,它有這個設施、有這麼大的場地,肯發心,都好!我們不會只選擇一個地方,我們也學遍住一切主方神,什麼地方條件具足,我們就在哪裡辦,哪個地方同修歡喜,他們來創造條件,到時候我們就到那個地方去開班,進修教育!這個方法好,把佛陀當年教學的這個辦法,我們在今天都能夠恢復。在進修教育裡面可以安排課程,安排指導的老師,我們這些成員們有些什麼問題,都可以預先提出來,在這裡頭研究討論,尋求改正我們的過失,提升我們的德行、我們的教學技術,增長我們的智慧。

  佛在經論上這樣重視名號,這個名號用現在的名詞來說就是宣傳。我們要注意到,名號決定是針對現實社會的弊病,所以佛用釋迦,釋迦意思是能夠仁慈;牟尼這兩個字是自受用的,對自己的。「牟尼」是梵語,意思是「寂靜」,寂是寂滅,靜是清凈。滅什麼?滅煩惱,見思煩惱滅了,塵沙煩惱滅了,無明煩惱也滅了,叫寂滅。不同於聲聞緣覺,聲聞只滅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還在;菩薩雖然有能力把塵沙煩惱也滅了,無明煩惱沒有斷盡,所以不能稱為寂滅。如來果地上這稱寂滅,無明煩惱也斷盡了。我們知道無明就是妄想,塵沙就是分別,見思就是執著,法身菩薩、如來果地,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叫寂滅。「靜」,清凈心現出來了,清凈心是真心,我們今天所標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這個心現前了,這是清凈。釋迦是慈悲,牟尼裡面就包含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我們用這個來解釋,諸位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佛」是覺悟,大覺大悟,這是形容前面的德能。所以徹底覺悟的人,對待一切眾生是究竟圓滿的慈悲,對自己是究竟圓滿的清凈,對自己清凈平等,這是名號裡面含的意思。「南無」也是梵語,意思是皈依;「皈」是回歸、回頭,我們從不仁不義回過頭來,依仁慈,依仁義慈悲,這是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對待自己,我們是迷惑、染污、不平,從這些地方回過頭來,依清凈寂滅。名號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是他在這個地區這個時段教學的宗旨、教學的目標、教學的綱領,名號重不重要?菩薩的名號,那就好象一個學校代表不同科系的他們的宗旨目標,這些宗旨目標決定與總的目標相應。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代表的是大慈大悲觀察世間的音聲,世間音聲都是可憐可憫,都是迷惑顛倒、受苦受難的音聲,都是有求於人幫助的音聲,所以菩薩名號啟發我們的大慈悲心。地藏菩薩的名號是啟示我們心地寶藏,我們現在對於地下的資源知道那是珍寶,我們如何開發地下的資源,使我們生活更豐富更美滿?佛告訴我們,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有無窮無盡的寶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佛教導我們開發。用什麼方法開發?用孝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用孝親尊師就能把自性寶藏開發出來,所以《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地藏經》是大乘佛法修學的根本。

  我過去講《地藏經》的時候,有人問過我,他說:「法師,你不是專講凈土嗎?你講《地藏經》是不是夾雜了?」不會講的人是夾雜,會講的人沒有夾雜,怎麼沒有夾雜?我講《地藏經》,是用《地藏經》來解釋凈業三福,凈業三福有十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們諸位想一想,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它全經的內容與這十一句相應不相應?是不是這十一句詳細的來說明?所以我說你沒聽懂,你要聽懂,你才知道我是在講「凈業三福」。這也是為我們說明,佛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不要說是契入,你幾時能夠體會到「不二」,你就懂得,你就不會見怪了。

  我今天在此地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我講的是什麼?《無量壽經》,它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我這一生確確實實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樣才叫『眾生離痴惑』,不要叫眾生聽到生疑惑,那就錯了。這些原理原則我們都必須要牢牢記住,無論在什麼地方,講經說法或者為人講開示,人家請你上台講話,記住一個總綱領總原則,幫助一切大眾破迷開悟,幫助一切大眾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我們再說得具體一點,幫助大眾明了人與人的關係、明了人與生活環境的關係、明了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整個佛法,不但是佛法,世間所有一切宗教教學都不離開這個原則,所以我說這是聖人的教誨,神聖的教育。我們明白了,自自然然就會做人,什麼叫會做人?跟一切不同國家的人、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宗教的人,都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這一些你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不懂,正因為你不懂,所以才要接受聖賢的教誨。看看佛菩薩、各個宗教裡面這些聖人,聽聽他們的教導,我們就明白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家人,說得更親切一點,是一個自己,怎麼能不愛護?他造極重的罪業,我還是愛護他,為什麼?他造的極重罪業是他迷惑顛倒,他一時犯的過錯;就像一個慈母對他自己的兒女一樣,兒女無論做什麼樣的錯事,當然要接受懲罰,但是這個愛心沒有減少一分一毫,關懷沒有減少一分一毫。不明白的人,不通的人,他不知道;明了通達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安住在這樣的思想當中、見解當中,我們所作所為是在這個大前提、大原則的裡面,我們就是真正過佛菩薩的生活,沒有離開新加坡這個地點,沒有離開凈宗學會的這個大樓,我們過的是真正佛菩薩法身大士的生活。

  文殊師利菩薩的德號,它的含義簡單的說,是代表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正是跟我們一般人講「感情」對立。感情是迷,感情是不覺,感情用事常常犯過,自己還不能發覺,這是最麻煩的,縱有福報也被障礙了,也被折損了。所以世間一般人的福報,你仔細去觀察,他的福報不是往上升,他是往下降;前世修了大福報,這一世享福當中他迷惑了,不知道修真實的福報,所以他來世的福報比今世福報要小,再一世的,他比前面一世又要少,他不斷的往下降,有的降得很快,有的降得比較慢,他不會上升。什麼人的福報不斷往上升?接受聖賢教誨的人,他們的福報是往上升的。升也有快慢,那就看他覺悟的程度,他覺悟得大、覺悟得多,升得好快;覺悟比較遲緩,他升得就比較慢。不是往上升,就是往下降,它不會停止在那裡的,那是不可能的。文殊菩薩的智慧幫助我們往上升,文殊是表自性般若智慧,具足般若智慧,給諸位說,你只有上升,決不會下降,也就是佛法講的,絕對沒有退轉。人修道為什麼會退轉?感情就退轉了,凡是從情識裡頭生的,沒有辦法,不能不退轉;凡是從真實智慧裡面生的,他只有向上提升,他絕對不會往下退轉。

  中國四大菩薩,最後是峨嵋山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大圓滿。什麼圓滿?真平等了,普就是平等;不平等,普這個字做不到。「普賢」:大家都一樣,大家都是賢人,大家都是聖人,《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就是聖賢,人人是佛,一切眾生個個是佛。普賢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他講了十條,第一個「禮敬」,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物」就是一切眾生,這裡頭包括動物植物,我們今天講生物,在佛法叫眾生;平等的恭敬,平等心現前了。第二個「稱讚」,讚揚德行,中國古聖先賢教人隱惡揚善,別人的過失絕對不把它放在心上,心上尚且沒有,口裡哪裡會有?口沒有惡言。小乘人修行著重在發露懺悔,自己做錯的事情絕不隱瞞,坦白承認;但是大乘佛法裡面,懺悔的方法跟小乘不一樣,大乘是把惡的念頭、惡的思惟統統放下。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說的,他講的是菩薩,「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一切世間是講六道、講十法界。菩薩有一個方法,六道十法界一切苦統統斷盡,什麼方法?「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們想想看,大乘菩薩這個懺悔跟小乘不一樣。

  凈土宗最殊勝的懺悔方法是什麼?「阿彌陀佛」,我晝夜不間斷念這句阿彌陀佛,心裡想這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個雜念都沒有,你的惡業懺悔乾淨,統統沒有了,比小乘殊勝。小乘懺不幹凈,為什麼?每發露一次,他心裡又想一次,口裡說一次就等於又造一次,那怎麼能幹凈?他那個業障習氣多重多深!大乘法里全沒有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做到清凈無染。

  大乘是根性利的人,所以佛教導的理深、方法巧妙、效果快速,這小乘沒有法子比。佛不是不平等,佛教化眾生應機施教,他是什麼樣的根機,就用什麼方法教他,絕對不是不平等,絕對不是輕待他、小看他,不是的!你給他說這個法門,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用發露懺悔,他想想「這個不錯!」他歡喜接受。所以佛教化眾生,你喜歡什麼,他就教你什麼,「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形相,沒有一定的說法,所以才能夠應一切眾生之機。但是他有一個方法、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決定不變,幫助眾生斷惡修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超凡入聖,這個原則是永遠不會斷的,永遠不會改變的。無論是顯教密教、大乘小乘、宗門教下,方向相同,目標相同,只是手段方法不一樣,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今天在此地看到永斷迷惑主方神,他也是用這個方法自行化他,自己證得究竟無上菩提,又用這個方法來教化一切有緣眾生。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二六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六首:

  【若有眾生至佛前,得聞如來美妙音,莫不心生大歡喜,遍游虛空悟斯法。】

  這是第六尊菩薩,前面我們在長行裡面讀過,「遍游凈空主方神,得恆發妙音,令聽者皆歡喜解脫門」。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這十尊菩薩的德號都有密切連帶的關係,從「遍住」到「周遍遊覽」,我們從名號、從得法,就知道諸佛菩薩是如何來教化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恆發妙音」,這在眾生根性裡面是偏取耳根獨利的眾生。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為我們揀選圓通,說了兩句很有名的話:「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此方是指娑婆世界,特別是指閻浮提眾生;這個地區的眾生絕大多數耳根最利。所以古聖先賢,無論是中國、外國,特別明顯的西方宗教家,各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神聖,佛教的釋迦牟尼佛,中國的老子、孔子,無一不是用音聲來做教學的工具;佛法裡面稱之為教體,以音聲為教體。

  今天我們在偈頌裡面看到,菩薩在這裡敘說他的心得報告。『若有眾生至佛前』,「若有」是假設,如果有眾生,這一句關鍵在「至」,「至」含義就很深;誠心誠意到佛前去求教,我們一般人講「請教」,假如有眾生以真誠心向佛請教,這樣說大家就很好懂了。如果沒有真誠心,即使遇到佛也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正是印光法師他老人家常常教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句話說得好!這句話是真理,可以貫穿一切人事物,不僅僅是對佛、對老師,其實在整個生命當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用誠敬心,至誠恭敬,我們會得利益,會得非常殊勝的利益。也許人家要問:「這個人是惡人,我們也是用這個心態對待他嗎?」沒錯!我們對善人,我們得到的是正面的教育;我們對惡人,我們得到的是反面的教育。正面、反面是一不是二,唯有真誠才能得一,唯有真誠才能自利利他。善惡兩面都得利益,善的一面大家能夠想像而知;惡的一面,他造惡,存惡念,行惡事,損人利己,甚至於對我自己都有很大的傷害,可是我們用真誠心對他,我們的傷害彌補過來了,而且能夠感化他。

  諸位要知道,佛在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中國古人講「一切人都有良心」,有天良,他要是常常遇到真誠人,他的良心會發現,他的佛性會現前,這就是我們幫助惡人變成善人。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知不知道?世間人常說「成人之美」,怎樣才能成人之美?以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心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只要用這個心就行了。這個心就是真心,這個心就是佛心,這個心就是神聖的一心。我們自己學到了,學到就必須落實在自己生活行為當中,你才真正學到了。落實之後,要把你的功夫加深,要把你的心量擴大,大到虛空法界,你自己不知不覺就成佛了。盡量的擴大,擴大心量就是擴大我們的服務面,我們全心全力去做,自自然然有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前。

  菩薩廣度一切眾生,也不能夠疏忽物質條件。物質條件從哪裡來?物還是由心變現的。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常看到,經上給我們寫的:菩薩幫助一切眾生,兩個手掌出無盡的寶藏,做布施供養。這不是想像,不是讚歎,而是實際的,事實。難道他那個無盡寶藏從手上變現出來的?這個說法也可以,但是一般人不能理解。菩薩的德行、菩薩的真誠,感動一切善良眾生,菩薩教化眾生、安立眾生,所謂「得道者多助」,道理在此地。一切眾生都願意為佛菩薩貢獻他自己一分心力,這就等於手中出無量妙寶。佛教給我們:一切法不能向外求。向外求,錯誤了!心外求法,無有是處,向內求!內就是真心,你的心、願跟諸佛如來一樣,等同,向內求。我們的心跟佛的心相同,願跟佛的願相同,言跟佛的言相同,行跟佛的行相同,自自然然就得諸佛護念。我們一發心,諸佛如來就知道。我們不知道他,是我們這邊有障礙,佛那邊沒有障礙。所以,就像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所說,「上與諸佛,下與一切眾生,自自然然感應道交」。我們要想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成就,大心的人,他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圓滿的成就,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答案既然是肯定的,為什麼許許多多人不成就?這是他對於理論、方法、境界欠缺明了,這樣才產生了障礙。如果他對於佛在經教裡面所說的道理通達明了,佛所教導我們的方法、境界也完全能夠明了,他障礙沒有了,他當然圓滿成就。

  第二句說『得聞如來美妙音』,這個必須要生在有佛出世的時代,這個機會難!如果生在佛前,生在佛後,或者雖然跟佛生在同時,沒有住在一個地區,或者雖然住在一個地區,佛經常講經說法,他疏忽了,他沒有去聽。就像佛在經上給我們形容,當年世尊在王舍城講經說法,王舍城的人口有十萬人,古時候十萬人的城市就是大都市,佛在這個城裡住的時間很長,這個城有三分之一的人見過釋迦牟尼佛;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但是知道,聽說有釋迦牟尼佛這個人,聞名沒見面;還有三分之一的人連釋迦牟尼佛名字都不知道。由此可知,緣分也是難得,不容易!由此可知,結緣太重要了。

  我們年輕的時候作學生,跟隨李炳南老師,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不要忘記與一切眾生結法緣。他非常重視結緣。為什麼?佛在經上講得好,「佛不度無緣之人」。跟佛結緣,怎麼結法?用什麼來結?稱念佛菩薩的名號,與佛有緣了;供養佛菩薩的形像,與佛有緣了。緣要結得深,「深」是什麼?心裡頭真的常常想見佛,真想!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佛雖然離開我們,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入滅,是不是真的入滅?沒有。那是表演,舞台上表演,他從舞台上下來了,舞台上面看不到他了,這叫示現入般涅盤,實際上佛沒有離開我們,不過是把那個戲裝換下來了。現在穿的服裝跟我們一樣,跟我們大眾在一起,我們不認識。世間愈是有苦難,佛菩薩應化愈密集,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絕對不是說,現在眾生業障很重,心目當中完全沒有佛菩薩,完全沒有聖人,這些佛菩薩、聖人一生氣都走了,沒這回事情,他不會生氣的。他看到你愈可憐,他愈要多住在這個地方。現在社會各個階層,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佛菩薩化現在其中,只可惜我們肉眼凡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果有心思細密的人,感應靈敏的人,我們常講煩惱輕的人,確有善根福德的人,他們有時候能看得出來;還有一些我們世間所謂具有特異功能的人,也能看出幾分。所以,不能說沒有聖賢在世間。

  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我們有生之年。有沒有見佛?有,我們同修當中就有。念佛人在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是現前見佛,他看到佛來接引,看到菩薩以及聲聞大眾來接引他,所以往生是不死,我常講是活著往生去的,不是死了以後,他一口氣還沒有斷,他還會說話。有些功夫得力的,功夫得力是什麼?業障、煩惱、習氣,他確實伏住了;雖然沒有斷,它不發作,它不起作用。像我們凈土祖師傳記裡面記載的初祖慧遠大師,他是東晉南北朝時代人,他老人家臨終的時候告訴大家:「西方極樂世界境界現前了,我這一次應該走了」;而且跟大家說:「這個境界我過去曾經三次見到過,沒有跟任何人講。西方極樂世界現前這個境界,跟《無量壽經》講的一模一樣。」遠公大師在世的時候,建立中國第一個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個人,都是志同道合,一心求生西方的,這稱之為「蓮社」。他走的時候跟大家講話,說完之後才走的,所以是活著往生,不是死了往生。往生了,這個身體軀殼不要了,換一個什麼身體?蓮花化生,紫磨真金色身,具足無量相好,跟阿彌陀佛身相一樣,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所以,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

  這才是人世間第一等福報的大事,世間名聞利養是雞毛蒜皮,你要是貪戀世間的福報,這個第一等的大福報可能你就當面錯過了,這個損失你說有多大!所以真的明白了,真的通達了,我寧舍世間所有的福報,我只求這一個福報,這是頭腦真正的醒悟過來了。世間所有的名聞利養、所有五欲六塵的享受,邊都不沾,一心一意聽從佛陀的教誨,奉行佛陀的教誨,百分之百的做到。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教導我們的:佛教我們做的,全心全力去做到;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禁止,不但身口不造,念頭都不生。這是決定求生西方,肯定往生高品位。到西方極樂世界,這首偈「若有眾生至佛前,得聞如來美妙音」,我們今天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聞彌陀如來為我說法。我們決心要在這一生成就,不能再等到來生來世,這個念頭就大錯特錯!如果有這個念頭,這一個差誤,不曉得差到哪一劫去了,這個問題嚴重!縱然來生還得人身,總不免有隔陰之迷;縱然善根深厚,你沒有辦法避免環境的影響,你的家庭環境影響,社會環境影響,你還能夠繼續努力嗎?難了!所以,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決定不肯等待,我決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只有自己真正成就了,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你的冤親債主;為什麼?冤親債主跟自己都是有緣人,不管他是善緣、惡緣,總而言之,他跟你有緣,有緣就容易度,佛不度無緣之人。由此可知,不管是善緣惡緣都好,都是好因緣。自己沒有覺悟,沒有成就,順逆善惡的境緣有差等,真正覺悟之後就沒有分別,就沒有差等了。

  偈子裡面,「如來美妙音」含有深義。什麼深義?大乘經裡面凡是講如來,多半都是講自性,從性上講的;從相上講的,多半稱佛。所以我們看到經上常常用佛,有的時候用如來,用「佛」是從事相上說的,用「如來」多半是從心性上講的。如來美妙音就是真心本性裡面流出來的言音,言語音聲,這才叫妙音。六道凡夫,甚至於四聖法界裡面的聖賢,他們的音聲是從情識裡面流出來的,不是從自性。權教菩薩、藏教通教的佛,都沒有見性,所以他們的教誨是從意識心、善心裏面流露出來的,不是從自性裡面流露的。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的言語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真正是美妙音。美妙的程度真正是不可思議,為什麼?他一個音具足一切音;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才叫妙!沒有方法思議,沒有方法形容!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那是如來美妙音。佛滅度距離我們時間久了,音聲沒有辦法傳下來,但是音聲的符號還留傳在今天。我們用符號來代表音聲,這個符號就是文字,像唱歌一樣,用符號來記載它,就是歌譜;像跳舞一樣,每一個動作記錄下來,就是舞譜。經典就是諸佛菩薩說法美妙音的音譜,音聲說法不可思議,這個妙音的音譜同樣也不可思議!我們《華嚴經》啟講三年了,我聽同學們告訴我:這部經已經講了六百多個小時,我們有沒有把它的意思圓滿的說出來?沒有。我們說出來真是大海之一滴,無量義裡頭的一分,它的意思說不盡!每一字、每一句的意思,我們一生都講不盡。所以,音聲美妙!經文美妙!經文是佛說法音聲的符號。

  「眾生得聞」,這句的關鍵在「聞」,我們有沒有得聞?我們沒有。為什麼?如果我們這個「聞」字真的有了,底下一句一定就有了,「莫不心生大歡喜」。我們的大歡喜沒生,我們是聽說,還在半信半疑,還在不能確定。這個聞字怎麼講法?「聞」是聞慧,菩薩三慧,聞慧。小乘聖者三學,戒定慧三學,菩薩三慧就是建立在戒定慧的慧的基礎上,從慧裡面說之為聞慧、思慧、修慧。我們今天為什麼沒有聞慧?我們沒有戒、沒有定,哪來的慧?所以我們今天講這個聞,是凡夫聽聞之聞。你聽了這個音,聽了這個音有沒有開悟?沒有。為什麼沒有開悟?你沒有聞慧。為什麼沒有聞慧?你沒有定的基礎,你沒有戒的基礎。從哪裡做起?從戒做起,佛還特彆強調「以戒為師」,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慧。如果我們念這個經文「得聞如來美妙音」,這個聞字,聽說就行了,哪有那麼簡單?我們今天都念了,同學們都聽了,你們見性了沒有?你們開悟了沒有?沒有,那這個聞字不就有問題?所以,學佛一定從戒學做起。

  「戒學」是什麼?我們凈宗學會建立的時候,就提了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全是戒學,「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試問問:自己有沒有認真的做到?甚至於還有許多同學,這五個科目都記不住,那你怎麼個作法?縱然記住了,這些條目的意義、精神不知道,記得也是枉然!了解它的精神、意義,不能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不能落實到自己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那有什麼用?你還是凡夫一個,你怎麼會得定!定是什麼?定與戒,不是別的定。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行為,決定不違背這五個科目,我就定在這五個科目,然後念佛求生凈土,就會開悟。覺悟之後,六根聰利,聰明猛利,任何一根接觸一法就能夠一切通達,不是舉一隅而以三隅反,不是聞一知十,聞一「遍知一切」,這是智慧生,也就是智慧起了作用,我們生活在智慧裡面。聞慧,「聞」的意思是接觸。眼接觸色法,耳接觸音聲,鼻接觸氣味,舌接觸味覺,眼耳鼻舌身意,它起的作用是見聞覺知,接觸稱之為聞;一接觸就不迷惑了,不迷謂之修慧,修正過去的迷惑;明了叫思慧;聞、思、修三慧。聞思修三慧是一次完成的,沒有次第,絕對不是說,先聞,聞了之後再去思,思了之後再去修,不是的,聞思修三慧是一次完成的。從接觸稱之為聞,從明了稱之為思,從不迷稱之為修,這叫聞思修三慧。由此可知,菩薩是多麼聰明,真正是經論上講的上根利智;一聞千悟,一接觸他就通達明了,一絲毫都不疑惑,我們得明白這個道理。

  『莫不心生大歡喜』,歡喜心怎麼生出來的?世出世間法統統明白了,世出世間法的真相清楚了,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障礙,原本一體,不關迷悟。覺悟的人得自在隨緣的受用,迷惑的人得的是不自在,但是還是隨緣受用,就是在隨緣是決定的,一個就是自在,一個就是不自在。覺悟的人所謂講「解脫」,《華嚴經》上給我們講的,每一尊神聖,每一位菩薩,他所修學的法門,最後是解脫門;解脫門是什麼?自在。眾生隨緣不自在,不甘心,不情願,但是還得要受,不能不受。於是,覺悟的人自自然然會幫助沒有覺悟的人,「先知必定覺後知,先覺必定覺後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不了解事實真相,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他不知道,所以他才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對於事實真相愈去愈遠,愈迷愈深,他的思想行為不能不造業。既然造業,就不能沒有果報。六道三途的果報從哪裡來的?自己迷了事實真相之後,從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所做的一切業的一個反應;換句話說,完全是自作自受,不能怨天尤人。可是,世人不了解,他怨天尤人的那個念頭極為嚴重,這麻煩大了!造成的後果是自害害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叫大錯特錯,不知道錯到哪裡去了,他怎麼能生歡喜心?

  古諺語有所謂「人生在世,不開口笑的是痴人」,你們想想這句話,開口笑是歡喜,生大歡喜心。心不能生大歡喜就是迷惑顛倒的人,迷惑顛倒的人他歡喜心生不起來,他生的是什麼?煩惱、憂慮、牽掛,他生這個心。在經論裡面,佛常講的常生歡喜心,此地「莫不心生大歡喜」就是常生歡喜心。誰能夠做到?覺悟的人能做到,明白的人能做到。六道眾生不可能,不但六道不能,十法界裡面的聖者也不能,他能夠生歡喜心,他不能生大歡喜心。生大歡喜心,是法身菩薩,我們一般講明心見性的菩薩,才行!這一句是形容他們生活的狀況。這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我們用《華嚴經》來說,你要不斷見思煩惱怎麼行?見思煩惱就是嚴重的執著,執著要放下,放下之後我們身心是透明的。「事無不可告人言」,完全透明!生活在這個世間是一塵不染,生活在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秘密,現在講是「一切都是公開的」。可是,世間人他的觀念不一樣,外國的法律有隱私權,這一隱私就完了!不要說是於無上大道,聲聞小道他都沒分。你有隱私,你不能完全公開;換句話說,你充其量可以生天,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要想超越六道輪迴,你一定要放棄隱私權,大公無私!大概現在一般人,隱私裡頭最重視的一個部分,就是財產,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甚至於很多,我聽說的,先生的財產太太不知道,太太有多少財產也保密,先生也不知道。夫妻、父子各不相知,個人在隱瞞個人,這個家試問問:怎麼能和,怎麼能興?家和萬事興!彼此互相隱瞞,縱然是和,表面的,不是實質的。實質是毫無隱藏,那個家決定會興旺,團體也如此!

  為什麼佛教的團體是所有團體裡頭最尊貴,最被大家尊重的?佛教團體每一個成員無私,見和同解,無私!見和同解要怎樣做到?什麼條件做到?佛的方法非常簡單,每一個人把自己自私自利的觀念放下,不就同了!你不肯放下自私自利,你的意見跟別人總是有出入,總不能做到完全相同,所以佛教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成見,放下自以為是,放下自己的主張,就同了!換句話說,佛教弟子們,做人要客觀,不要主觀。客觀才能夠容納別人,才能夠接受別人;主觀觀念太強了,自然就排斥別人,很不容易接納別人,這是一定的道理。你的歡喜心怎麼能生得起來?

  世間有一等人,把自己的歡喜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這是造極大的罪業。哪一類的眾生?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是阿修羅、羅剎。他們是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上,這個意思很深,細心的去體會,細心的去觀察,你就明了了。佛菩薩的歡喜心是建立在教化眾生的基礎上,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轉迷為悟,幫助眾生超凡入聖,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得大歡喜心。他跟修羅、羅剎、魔王完全不相同,修羅、羅剎、魔王福報享盡了,沒有不墮地獄的,他的老家在地獄;菩薩的老家在華藏世界、在極樂世界。那真的叫天壤之別,一個是在登峰造極,一個是在地獄的底層。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要不是諸佛如來給我們說明,我們怎麼會知道,作夢也想不出來!所以,世出世間真正的學問,確實是佛法,真實的教誨,確實是佛經,佛經真真實實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世出世法裡頭無上的寶典,我們怎麼能不尊重、怎麼能不愛護?如何尊重、愛護?第一個要依教修行,我們才真正得利益。不是把它收藏起來、把它保存起來,不是!我們要天天讀誦,天天研究,天天講解,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境界。

  在最近這幾年,我們辦培訓班,我們辦凈宗學院,目的何在?目的在護持佛法,目的是真正是愛護佛法、學習佛法、弘揚光大佛法,當然常生歡喜心。我們的心真,我們的願實,實實在在的。海內外志同道合的人多,我們這個才開端,凈宗學院才有這個名,有一些同學聽到了,打電話來,寫信來,傳真來,想來參與。我們現在回復:來參與,我們非常歡迎!但是現在機緣不成熟。什麼原因?你來了,我們沒有地方給你住。什麼時候歡迎你來?我們的校舍建好之後,歡迎你來。他就問:「建校舍大概要多少時間?」我估計至少要一年半到兩年。我們校舍建好了,你來,有居住的環境,有學習的場所,我們共同來把大乘佛法,現在雖然說是凈宗,我們的心量不是局限在凈宗。其他宗派都還沒有理想修學的場所,所以我們要開放,我們可以多成立幾個班,來幫助大小乘的佛法,普遍成就佛法各宗各派的弘法人才,絕不局限在凈宗。等到將來各宗各派都有學院了,像我們凈宗學院,他們有禪宗學院,有天台學院,有賢首學院,有法相學院,我們凈宗學院就專修凈宗。其他宗派還沒有成立之前,我們要兼顧,我們要幫助他們,全心全力幫助,希望在我們這裡有成就的人,將來他們自己出去建立其他宗派的學院。

  諸位同修總得要曉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世出世間一切法要想有成就,第一個是人才。我聽大陸同修告訴我:從前趙朴老曾經在一次佛教會議裡頭說了三句:佛教要想復興起來,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還是人才。老居士有智慧、有眼光,培養人才是今天第一樁的大事。我自己學佛五十年,講台上講經四十三年,我願意把我的經驗,把我學習的方法、學習的心得,無條件圓圓滿滿的奉獻給大家做參考。希望大家的成就,要在我之上,佛法才能夠興旺起來。學得跟我一樣,這成績平平;要不如我,要想佛法興旺就很難說了。所以我的期望,總是希望後後勝於前前,大家的成就一定要超過我的成就。

  『遍游虛空悟斯法』,遍游凈空主方神他悟得這個法門,他從這個法門證入的,證得無上菩提。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二七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七首:

  【佛於一一剎那中,普雨無邊大法雨,悉使眾生煩惱滅,此雲幢神所了知。】

  第七尊雲幢大音主方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如龍普雨,令眾生歡喜解脫門」。在主方神這一段,我們看到經文裡面,「令眾生歡喜」這個句子,前後有三次之多,這是很少見到的。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誨確確實實能令眾生生歡喜心。幫助眾生斷煩惱,這樣的句子我們也看到很多。煩惱不斷,歡喜心就生不出來,要令眾生生歡喜心,一定要幫助眾生斷煩惱。菩薩在他的讚頌報告裡面為我們說明,諸佛菩薩『於一一剎那中』,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講就是無有間斷,無有疲厭,中國古人所謂「學不厭,教不倦」,教與學是永恆的,永遠沒有間斷的。我們現在學習,上課還有下課,上學還有放假,說明我們的學習是斷斷續續的,所以成就就很困難。諸佛菩薩何以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我們現在能體會得,他們成就真正的因素,是永無間斷、不疲不厭的在學習,這是他們修行證果、成就無上菩提的秘訣。佛有沒有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了,佛不吝法,大乘經上佛常說,菩薩唯一善根「精進」,這才叫真精進。我們對於「精進波羅蜜」這個名詞很熟,但是不懂得它的精義,它的精華、義理我們不懂得,不懂得精進的方法,也不知道精進的樣子,當然對於精進的境界,那真是一無所知,所以我們怎麼學都學不像。

  「剎那」是極其短暫的時間,佛在《仁王經》上給我們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換句話說,我們一彈指的這個時間是六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我們身體健康,身子靈活,彈指彈得很快,我一秒鐘能彈四次,一秒鐘多少個剎那?二百四十個剎那,換句話說,「一個剎那」以我的標準來說,是二百四十分之一秒,這個時間多短!佛在一一剎那中,『普雨無邊大法雨』,這個大法雨是什麼?的指《大方廣佛華嚴經》,佛在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也許有人說:「怎麼我沒有看到?我沒有聽到?」確實你是沒有看到,你是沒有聽到;可是我看到了,我聽到了。我過去跟你一樣,也是沒有看到、沒有聽到,現在我看到了、我聽到了。盡虛空、遍法界這一切形形色色,不是「大方廣佛華嚴」是什麼?佛這句話講得一點都不錯。大乘經上我們常常讀過,佛為眾生演說大法,「塵說剎說」,「塵」是比喻,像微塵那麼多,「剎」就是此地頭一句,一一剎那當中,從來沒有停止過。「剎說」是從時間上講的,「塵說」是從空間上講的,從來沒有休止過,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我們為什麼生活在這個當中不知不覺、不見不聞?迷了,迷了我們的心性,迷了我們自性的「大方廣」,迷了我們真如的「佛華嚴」,所以我們會受這麼多的苦難。

  我們今天展開這部經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這經卷裡面說的是什麼?說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說的是虛空法界、國土眾生點點滴滴,包括自然現象,一法都不漏。佛告訴我們這些諸法它的原理、它的相狀、它的變化、它的理事因果,圓圓滿滿展示在我們面前,我們六根之所對的;如果不是世尊為我們說出來,「說出來」就是現在讀的這部經典,我們對於六根接觸的境界,怎麼能夠體現得?何以不能夠體現?從來沒有想過,從來沒有想到這就是迷。迷惑之後,我們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憑著自己的妄想、自己的見解,自以為聰明,不顧事實真相,實在講是完全違背了事實真相,還自鳴得意,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有智慧,於是我們思想錯了,見解錯了,我們言語造作當然錯了。錯了不是不現相,錯了還現相,相由心生。虛空法界的相,國土眾生的相,眼前我們生活種種現相,無一不是從心想生。我們的心善,境界是善的;我們的心惡,境界是惡的,相隨心轉,境隨心轉,佛講的這些大道理,我們總得要把它記住。常常用它在根塵相接觸的地方去參究,這樣就有悟處,就能夠入佛知見,於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自自然然就化解,轉煩惱為菩提。

  『悉使眾生煩惱滅』。那你要問,為什麼煩惱滅?因為你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明了了,煩惱的根源,煩惱無量無邊,根源就是迷,就是不覺,你現在悟了,現在覺了,煩惱的根拔掉了,這個高明到極處。斷煩惱、改惡、改過,了凡先生也講得很好,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最高明的從心上改,佛在大乘經教裡面教我們從心上改、從念頭上改,比「事」、比「理」殊勝太多了。如果不是佛陀這樣慈悲教誨,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的毛病習氣實在講太深太重,教我們不殺生、教我們不偷盜、教我們不邪淫、教我們不妄語,這是從事上改,很難很難,習氣太深了,今天改掉明天又犯了,現在在講堂裡面改了,下了課出了講堂又犯了,這樣的行人比比皆是。哪一人聽到一次改過,你能夠保持一個星期、保持三天?從這些地方觀察就曉得,從事上改,難!

  比「事」進一步的從「理」,明白這個道理了。譬如「不殺生」,我們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諸佛菩薩慈悲憐憫一切眾生,一切善神也都擁護一切眾生,如果我們任意傷害眾生,豈不是得罪諸佛菩薩,得罪天地善神?我們明白這個理了,根塵相接觸的時候,念頭才一動,就想到這個道理,行為上立刻就中止,這比單純從事上改要容易多了。「事」是完全壓制自己的情識,壓制絕對是有限度的;從「理」上想通了,這正確。譬如不偷盜,我們自己本身不希望別人欺騙我們,不希望別人存心占我的便宜,那我們要回過頭來想一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別人跟我一樣,我怎麼可以占別人便宜?於是損人利己的事情絕對不會去做,我們「不偷盜」這一條清凈了。

  「不淫慾」這一條重要,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淫心不斷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但不能超越,不能超越欲界,你只要淫心不斷,生生世世你的生活圈子在欲界輪迴,色界天都沒有分,色界是四禪天。大家都知道四禪天的業因是禪定,什麼叫禪?我們用很淺顯的話來說,大家容易明了,不受外境誘惑叫做禪,如如不動叫做定,這是實質上的禪定,這是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的。他老人家講這個話是有根據的,根據在哪裡?世尊在般若會上《金剛經》裡面說的,《金剛經》說了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大師所傳的禪定,是從《金剛經》上出來的。「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用現在的話來說,不受誘惑,世出世間一切法在你面前都沒有誘惑,禪的功夫到家了。你眼見耳聞,鼻嗅舌嘗,心裡頭如如不動,不受誘惑,永遠保持心地的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不受絲毫動搖,這叫禪定功深!而不是在那裡盤腿面壁七天、二十一天、三個月不出定,那是形式上的禪定,那是初學時候的禪定,在練習。真正的大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你懂得嗎?行住坐卧不受外境誘惑,心地清凈平等,如如不動。

  本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訪鬻香長者,這位長者修禪定的,善財童子在什麼地方去訪問他?在市場訪問他,他在逛市場,市場是商業的中心,最熱鬧的地方,我們今天講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他在那裡面散步,代表什麼?代表修禪定,他不是盤腿面壁,樣樣看得清楚,樣樣聽得明白,這是智慧,是後得智,無所不知;可是樣樣都不能誘惑他,樣樣都不能叫他動心,禪定功深!他的修行在那個地方修什麼?定慧雙修,這是確確實實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你在境界裡面,你的根塵接觸的時候,你被外面境界誘惑,起心動念了,你的禪定智慧全都沒有了,你就迷了。迷了就生煩惱,這個煩惱是什麼?七情五欲是煩惱,順你的意思起了貪愛,貪愛是煩惱、貪煩惱,根本煩惱,「貪、瞋、痴」;看到討厭不喜歡,瞋恚心生起來了,又是大煩惱起現行;自以為是的時候,貢高我慢起來了,甚至於嫉妒障礙連著起來,你就造罪業了。一個人修行必須要外不受誘惑,內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就不造業了。日常生活當中表現跟一般凡夫一樣,但是人家是相上有、事上有,理上沒有、心上沒有,所謂是「作而無作」;穿衣吃飯是作,無作就是心裡沒有著相,沒有動念頭,飲食決沒有挑剔。這個好吃多吃一點,著相了,動煩惱了。

  中國人講「七情」:喜、怒、哀(哀是悲哀)、樂(樂是快樂)、愛(愛是喜歡)、惡(惡是討厭)、欲(欲是慾望,欲是希求),這叫七情。「五欲」是佛法裡面講的,財、色、名、食、睡。修禪定你要懂得什麼叫禪定,你才能修,你如果連禪定的定義都不懂,你修什麼禪定?盤腿面壁打妄想那不是禪定,放腿子下來還有貪瞋痴慢,不是禪定。我們同修要曉得,我們要真修!我們用什麼方法修禪定?一句「阿彌陀佛」,怎麼修法?眼見色,耳聞聲,被外面境界誘惑了,起心動念了,趕緊「阿彌陀佛」,把心收回來,收到「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當中,用這個方法修禪定,用這個方法修不受誘惑、修不動心。給你講修禪定,你又迷惑了;我告訴你,用這個方法修不受誘惑,心裡才一受誘惑,「阿彌陀佛」!眼睛閉起來「阿彌陀佛」!不接受誘惑,心定在這句佛號上,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這叫修禪定。

  所以世尊在《大集經》上講,「念佛是上上深妙禪」,佛講得不錯,宗門講求的是修禪定,念佛何嘗不是修禪定?不但是修禪定,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這是上上深妙禪定,沒有盤腿打坐這個形式,在一切時一切處。宗門大德常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句佛號提起來就是覺,第一個念頭被污染了,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就回過頭來了,回頭是岸。在什麼時候修?一一剎那中、一一事相中,無論是世法是佛法,總得要懂這個道理!要清清楚楚知道這個方法,而且時時刻刻自己用得上,功夫就得力了。能用這一等功夫,念佛求生凈土,哪有不得一心的道理?縱然是下乘功夫,事一心不亂下品的,我們一般人稱功夫成片,能得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

  前幾天有個同學來問我,他也很謙虛很小心,要問我一個敏感的問題,我說:什麼問題?他說:「法師,你有沒有把握往生?」我老實告訴他:我要沒有把握往生,我怎麼敢勸別人念佛往生?他說:「你憑什麼有把握?」我所憑的把握就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這三本書是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書。它怎麼保證我?我對於經典的道理明了,方法清楚,境界清楚,我依教奉行,絕不違犯,我就有把握!而且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大家,《無量壽經》所講的理論方法,百分之百的了解,百分之百的做到,你是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你對於理論還沒有完全透徹,但是你對於修行方法明了,依照方法修行,絕不違背,經裡面的教訓你全都做到了,你就得到保證,方便有餘土上上品往生;你對於凈宗的理論知道的有限,知道的不多,方法你能夠接受,你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認真努力,依教奉行,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這樣念佛求生凈土,凡聖同居土上上品往生。

  如果講到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多住幾年也不礙事,給諸位說,凡聖同居土裡面上三品的人就都能做到。所以這個生死自在不是難事情,這個有證據。我們在這麼多年當中,親眼看見的、親耳所聞的念佛往生的人,不生病,預知時至,有站著往生的,有坐著往生的;還有可以跟別人討論日期,哪一天走好,自己可以選擇日期的。這些人生到西方凈土,我細心觀察,他們都是凡聖同居土上三品的,是伏煩惱而沒有斷煩惱。理與事兼修,這樣的成就!如果從心、從理、從事,全方位的修學,你的品位自然就高,煩惱哪有不滅的道理?

  今天的問題全在我們自己,我常常對同學們說,常常勉勵大家、警策大家,萬不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萬不可隨順自己的成見。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在什麼地方?煩惱、習氣、成見是久遠劫的根,這一生從出生到現在,沒有聞到佛法之前,都是隨順煩惱習氣,都是隨順自己成見,已經養成堅固的習慣,現在要把習慣改過來,談何容易!這是真話,這是事實。可是我們要想一想,如果不改過來,我們的前途依舊是欲界六道輪迴,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要不想再搞輪迴,我們心心嚮往極樂世界,心心想見阿彌陀佛,換句話說,非改不可,不改也得要改。修行難就難在這裡,這個難一定要把它克服。為什麼別人能克服,我不能克服?這裡頭也有個事實,克服是需要時間的,還需要增上緣,要有相當一段長時間。增上緣是什麼?佛法的熏修,佛法熏修最重要的是聽講、是讀誦,為什麼?唯有聽講讀誦,你慢慢的才真的把道理搞明白、搞清楚了;理要沒有搞清楚、搞明白,那個障礙是心裡的,心裡的障礙是根,所以境界現前,你就疑惑,你就猶豫,你不能確定,這個事情苦!換句話說,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句話意思就深了。一個人在這一生,得人身很幸運,得到人身第一殊勝就是聞法。你聞法時間太少,所以你對於許許多多事情你悟不過來,你還是迷,你聞法太少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為什麼每天要八個小時講經?為什麼?每天沒有八個小時的熏習,凡夫怎麼能轉得過來成為聖人?每天八個小時,還要用幾十年的時間!這是緣,我們這一生當中遇不到這個緣,這個難,這真正叫災難,得人身這一生空過了。

  我自己對自己也是非常慶幸,感到非常幸運,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今年七十五歲,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一天沒有間斷。學佛七年就出家講經教學,講台也有四十三年沒有間斷,這是我的經驗,這麼長的時間,天天不間斷的熏修,不是在台上講經,就是在讀經準備講記;初學的時候準備講稿,到以後熟了,熟能生巧,我就準備大綱。大綱我通常是用表解寫出來,前十年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列表、都在作綱領。沒有這麼長的時間熏修,我那個毛病習氣轉不過來,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哪有不動心的道理!順境善緣決定起貪念,逆境惡緣一定生瞋恚,見到別人的好事勝事,還不免有嫉妒。這些嚴重的煩惱,在我自己個人修學當中,三十年才把它淡化掉,也就是我講經到二十年,我那個嫉妒心沒有了,十年的時候還有;順逆境界裡面,「違順」這個念頭,到四十年的時候才沒有了,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心地是平靜的,心地保持清凈。這些事情,如果是老同修,我開始講經你們就來聽,你看到我每年講經的時候,同樣這部經內容不一樣,你從這個地方可以觀察到,年年境界不相同,月月境界不一樣。什麼原因?煩惱輕,智慧就長,把煩惱轉變成智慧,就這麼回事情。怎麼個轉法?決定不隨順煩惱,知道煩惱性空,煩惱無益(沒有利益),智慧有利有益。不隨順煩惱,智慧就現前,就這麼回事情。

  生、佛平等,你我沒有兩樣,關鍵就是你能不能在念念當中提起覺性,念念覺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凈而不染。這是三皈依,三皈依真正在心地裡頭落實了,前途一片光明,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我們身體在世間,需要的愈來愈少了,少到最後,真的一天一缽飯,一身一件衣服,其他的全放下了,把自己的身心跟宇宙融合成一片,怎麼會不自在?怎麼會不安樂?這些地方確實說之不難,行之艱難,你一定要把艱難找出來,艱難的因在哪裡?艱難的緣在哪裡?你能把因斷掉,把緣遠離,你的難就克服了;你要找不到因緣,那你就無從下手。各人的因緣並不完全相同,自己要會找,這個找就是回頭。千萬記住一個事實,那就是「不幹外緣」,這是菩薩修行成佛最重要的一個秘訣。所以佛給我們講,他老人家所說的叫「內學」,叫我們向內去觀察、去尋覓。千萬不要向外,為什麼?「心外無法」,你向外面去求,你就變成外道。與外境永遠沒有干涉,一切向內求。

  這個道理是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的,因為那個時候初學,完全是凡夫心、凡夫習氣,凡夫哪有不希求的道理?聽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章嘉大師給我印證:這個話正確,沒錯!可是我們有求,求了沒有感應,這怎麼回事情?大師告訴我:你的求願得不到感應,是因為你求的理論方法有錯誤,非理非法的求願,得不到感應;如理如法,這裡頭有因有緣。我們所求的,先要想想合理不合理?我們今天捱餓,希望得一點食物,我求一點,這是合理的;如果我捱餓,還要求美食,這是不合理的,為什麼?不合理是與貪瞋痴相應。與貪瞋痴相應,不合理;於事實上必需要的,合理。我今天求財不是為自己享受的,為自己享受不合理,我為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個合理;為幫助苦難眾生,自己在裡頭得榮譽,希望在社會上提高自己知名度,這個不合理,雖然你是好事,你附帶的那個條件不好。這些都要細心去思惟、去體會。

  譬如求財,這個求財的方法要正當,如果不正當的方法,也不會感應。我想求財,我自己沒有財,就偷人家、騙人家,這個不正當,這個不會有感應的。你自己用正當的方法去營利,我們一般出家人正當的方法,在現在去化緣、去募捐,真正是為社會福利事業,可以;如果你化緣募捐帶有強迫的性質,這個不如法,這是錯誤的。捐獻一定是自動的,捐獻一定是隨分隨力的,不勉強的,勉強就錯了。隨分隨力的,他捐獻生歡喜心;勉強的時候,他裡面有怨恨,他不願意。甚至於每個月要派多少,像納稅一樣,這個最糟糕,這個方法是決定錯誤的,派到你每個月一定要捐多少,這是佛絕對不許可的。修福絕不在乎你捐獻錢物多少,是你的真誠恭敬心、歡喜心,功德是從這上說。

  《了凡四訓》現在流通得很廣泛,你們看看裡面講的,有一個貧窮的女人,到寺廟裡捐兩文錢,寺廟老和尚親自給她禮懺迴向。後來這個女人作王妃,帶千金到寺廟裡面來修布施供養,老和尚叫小徒弟給她迴向,她見到很詫異,就問老和尚,她說:我年輕的時候,我很貧窮,到這個地方來,我只捐兩文錢,老和尚你給我迴向,我非常感激你;今天我帶這麼多金銀財寶來供養,為什麼你只讓小徒弟給我迴向?老和尚就說:往年你捐兩文錢,你的心真誠,我不替你修懺迴向,我對不起你;你今天帶來的金錢雖然是多,你的誠意不如往年,而且作王妃就貢高我慢,架子很大,目中無人,不像從前對待任何人都那麼恭敬,讓我徒弟給你迴向,夠了。你們想想這個道理!

  所以捐獻不在錢財的多少,在你的真誠恭敬歡喜心,這是得福真正的因。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歡喜心修布施供養,你所得到的福是圓滿的;你捐獻的財物再多,你恭敬心不夠,清凈平等沒有,你所得的福只有一半,不是圓滿的,講這個福「半與滿」,從這上說。再要仔細往裡頭去深入觀察,心地真誠清凈平等歡喜,那個布施供養的時候,他沒有煩惱,煩惱少,福報就大了;心不誠,心不清凈,沒有真正的歡喜心,他煩惱多,福報就變小了。不但是智慧與煩惱有密切關係,煩惱少一分,智慧長一分,福報也如是。人真正要修福,煩惱少一分,你那個福報就圓滿一分;煩惱多一分,你的福報就減少一分。這個要不是冷靜的去觀察、去體會,你怎麼會懂得?你怎麼會知道?由此可知,煩惱對於戒定慧都是障礙;煩惱輕不但智慧長,定功也深,戒也清凈。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待人接物,時時刻刻,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剎剎塵塵,必須要轉煩惱成菩提,菩提就是戒定慧,這樣修學,功德才能夠圓滿,福不唐捐。

  講到修福、修積功德,在我們現前這個環境,「此時此處」,此處是這個地球,此時是在這個時代,第一殊勝、無比殊勝,就是弘法利生,作育人才,這是無比殊勝的功德福德,是世間任何事業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的,這是真實的利益。『此雲幢神所了知』,雲幢大音主方神,他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他把他一生修學,在此地做一個簡單扼要的報告,供養我們,幫助我們學習,幫助我們成就。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二八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八首:

  【一切世間諸業海,佛悉開示等無異,普使眾生除業惑,此髻目神之所了。】

  第八尊是髻目無亂主方神,他修學的法門是「示現一切眾生業無差別自在力解脫門」。在前面長行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業性雖然是空寂,但是因果不空,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所以斷惡修善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的修學。世出世間修學都是有層次的,「業盡情空」那是高層次的境界,我們要知道。如果不知道,我們對於許多法身菩薩的行持,他們教化眾生許許多多方法,往往會產生疑惑。譬如本經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我們看到他們那種行持,一定會產生疑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疑惑了,不但不會輕慢,而且我們會非常尊敬,那是行門裡面的高段的功夫,不是中下根性人能夠理解、能夠學習的。所以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麼程度,如何來修學。

  菩薩在讚頌裡面,第一句說『一切世間諸業海』,這一句我們要明了,「一切世間」,不僅是包括六道,連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業是造作,我們通常稱為「事業」,你正在造作的時候這是叫「事」,人家問你「你現在做什麼事?」事的結果就叫做「業」。我們造的這樁事情是好事,這個結果是善業;我們做的事情是不好的事情,損害別人的事情,傷害眾生的事情,那是惡業,那個結果叫惡業;如果我們的造作說不上善惡,對於一切眾生既沒有利益,也沒有傷害,這種造作,結果叫無記業,非善非惡。一切眾生身口意的造作,總不出這三個範圍,這三個範圍廣大無有邊際,所以稱之為「海」,海是形容,是比喻形容一切世間無量無邊眾生,剎那不間斷的在造作。唯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才不造業;十法界眾生,包括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有造作,所以稱為「業海」。

  『佛悉開示等無異』,佛是圓圓滿滿,這個「悉」是圓圓滿滿,全部都說出來了。所以這個「悉」不是「往昔」的「昔」,我們把這個字改過來。佛為一切眾生圓滿的說出來,佛所說的跟眾生的業海相等,眾生造一個業,佛就把這個業的性相、理事、因果都說出來,佛法無邊。如果眾生不造業了,那我們就曉得佛就無法可說了,所以佛法因緣生,佛法也是緣生的,這個緣就是眾生造業,佛就有法可說;眾生不造業,佛就無法可說。諸佛如來說法,是因為眾生造業而引起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業是虛妄不實的,所以佛法也是虛妄不實的,但是這個虛妄不實的業習它起作用,它令眾生受苦受難,所以佛說法也起作用,幫助眾生脫苦離難。這裡面境界、範圍深廣無盡。六道眾生所造的惡業多、善業少,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為什麼?我們細細思惟就能夠體現得到,能夠體會得,起心動念無不是自私自利,自私就妨害公,自利必定傷害別人,所以從起心動念到言語造作,無不是損人利己,這就是造罪。

  眾生為了貪圖口福,殺害多少眾生!還有一類愚人說,這些動物它們生存的目的就是給人吃的,這個話我們細細想想是人說的嗎?說這種話是魔,魔才會這麼說。人、天都有好生之德,甚至於動物裡面,有不少都是素食的,不是吃肉的,我們看看牛、看看羊、看看馬,它們都不吃肉。如果說非肉食不能養自己的身體,這是錯誤。現在研究生物的人都知道,人的體質是適合於素食的,他的腸胃,特別是他的牙齒,肉食動物的牙齒尖銳,以植物為食料的這些動物,牙齒都平齊,我們人類的牙齒是平齊的。為了什麼?為了貪圖所謂美味,那哪裡是美?貪圖腥味,這一生當中殺害多少眾生的生命,試問問這是什麼業?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出事實真相,吃它半斤,來生要還它八兩,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樣生生世世互相酬償,無有盡時,你說這個多可憐、多可悲!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迷惑顛倒、無知之人,他不知道事實真相,他敢做。我們自己想想,在沒有學佛之前,也跟世俗人一樣,天天造殺生罪業,吃肉就是殺生;學佛之後,聽到佛的教誨,想想是有道理,我們把這個惡行斷掉了,不吃眾生肉,把許多惡習氣改掉了。

  我們今天看到蚊蟲、蒼蠅、螞蟻不討厭了,決定不傷害它,我們知道它到處爬,爬到我們的廚房、爬到我們的浴室,我們明白它是在覓食,它是在討生活;跟我們一樣,我們也到外面謀生,我們不希望別人傷害我們,我們就沒有理由傷害它們。蚊子叮我們,在過去一定是一巴掌打死,學佛之後,我們的觀念改變了,我們的行為也改變了,蚊子叮我們,不但不趕走它,我們還歡喜,布施供養,跟它結個緣;它來生要得人身,有這個好的因緣,我們深深相信它與佛有緣,將來從這個因緣上它能得度。所以我們對於一些動物,不但不殺生,我們提倡放生,救護一切眾生的生命。我們不偷盜,我們有義務幫助一切眾生守護他的財物。不受佛菩薩的教誨,怎麼會懂得這些道理?怎麼會了解這些事實真相?

  我們再想想,諸佛菩薩到世間來幹什麼的?為眾生開示;這個句子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為眾生說明,說明事實真相,讓大家覺悟。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都是以老師的身分與一切大眾接觸,於是我們了解,佛法是師道;儒家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佛菩薩確確實實是一切眾生的君親師。君是領導大眾,親是養育大眾,師是教化大眾。無論佛菩薩示現什麼身分,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身分雖然不一樣,君親師這個原則決定是相同的。示現的目標確確實實是引導眾生、養育眾生,教化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慈悲到了極處。眾生愚迷,不識好人,把好人當作冤家,處處提防,佛菩薩真誠的教誨,聽了之後半信半疑,乍信乍不信。名義上是佛弟子,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於出家了,受了具足戒,實際上還是半信半疑,這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說的非佛弟子。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我們是真佛弟子還是非佛弟子?真佛弟子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非佛弟子這一生所造的惡業,不免墮落。

  佛菩薩對我們的開示,現在佛菩薩不在世間,在世間我們也不認識,但是佛菩薩教誨的這些經典還留在世間,我們要知道依教奉行。自己對於經典懷疑,不能接受,這是自己無緣;如果還要惡意毀謗,勸別人也懷疑、也放棄,這個罪過就是阿鼻地獄,謗佛、謗法、謗僧!前幾天台灣同修打電話給我,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收到中國大陸法師寄去的一個文件,請求他們在刊物上發表,這文件內容是什麼?反對《無量壽經》會集本,他們做得很厲害。《無量壽經》會集本這十幾年來在全世界弘揚,那個根在台中,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親自把這個本子交給我,要我把它在全世界弘揚。今天這些人找到根了,希望把這個根拔掉,我們在世界上弘揚就沒有依據了。但是他不曉得,李老師傳的本子在我手裡頭,不在台中,時間、處所是在台中。台中人畢竟有智慧,畢竟沒有受他們的影響,他們把這個文件收起來,決定不會發表。他們要發表,怎麼能對得起李老師?他們要是登這個東西,那好,這些人就有話說了,你看李老師的學生背師叛道,你們還能跟他學嗎?在佛法當中,在教學裡頭,背師叛道的罪名比什麼都重,就跟殺父殺母一樣,五逆罪!

  我也看到人家這些文字,李木源居士拿來給我看的,我受不受影響?我決定不能受影響,我要是受影響我就背師叛道了。縱然會集本是錯誤的,我受老師的承傳,我還是要把它傳下去,我要給世間人做個榜樣,我是老師的好學生,老師的教誡我決定依教奉行,為什麼?老師教的沒有錯。這些批評的人,沒有聽過老師講解這部經,沒有看過老師對這部經的註解,他的作法別有企圖、別有目的,我們很清楚,我們怎麼能中他的計、怎麼能上他的當?何況這個會集本,我們這十幾年來,在海內外到處講解弘揚,我自己講這部經,這一次在新加坡是第十一次,從這部經得利益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依照這部經學習,念佛往生的瑞相我們也看到很多很多,這是證明,真實、事實的證明沒有錯。所以毀謗批評,他有他的目的在。

  愈是利益眾生最殊勝的法門,必定有最大的障礙,這些障礙是什麼?《楞嚴經》講得很好,現在這個世間,「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些邪師就是魔王的子孫。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就跟世尊談,魔王想把佛法滅掉,佛說:我的法是正法,沒有任何人能夠把正法滅掉的。波旬就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上你的袈裟,消滅你的佛法。釋迦牟尼佛聽了之後,一句話沒得說,兩眼流淚。今天是佛弟子還是魔弟子,我們要有能力辨別。夏蓮居是個居士,你毀謗他,你是出家人,你毀謗在家的大德還情有可原;但是協助夏蓮居會集的慧明老和尚,這是當時的出家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夏蓮居、梅光羲都拜慧明老和尚為師,夏老這個會集本第一個幫他印證的就是慧明老和尚。那個時候還有一位慈舟法師,這也是佛門的大德,戒律精嚴,慈舟法師看到這個本子,為這個本子作了科判。會集本第一個科判是慈舟法師作的,我從黃念祖老居士那裡得到一份抄本,我唯恐這個本子遺失,所以附印在經本的後面,為我們做參考。慈舟法師有兩位學生在台灣,非常有成就,是台灣佛教界裡面的大德,深得台灣四眾弟子的景仰,一位是道源老和尚,一位現在還在,懺雲法師。懺雲法師對於慈舟法師非常尊敬,他的佛堂供養有慈舟法師的像。慈舟法師為這個本子作科判,你想想他是贊成還是反對?慈舟法師曾經在大陸上講過這個會集本,當時沒有聽說那一代的高僧大德反對,沒聽說。現代年輕的法師反對,想必現代年輕法師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修證超過古人,是不是真正超過?那我就不得而知。

  有人來跟我說,有些人聽到這些話不再念會集本了,來問我,我的答覆是:各有因緣,不要勉強。無論依哪個本子,只要一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念到功夫成片,肯定往生。但是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疑」為菩薩最大的障礙,如果對於會集本懷疑,沒有關係,你把會集本放在一邊,你依照五種原譯本去修學,這就對了。古大德為什麼要會集?就是因為五種本子太多了,讀誦、研究都不方便,為了便利初學起見,才用這個方法。第一個會集的是王龍舒居士,宋朝時候人,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王龍舒居士往生是預知時至、站著往生的。你們批評這個會集本有錯誤,應該要廢除,你們將來有沒有本事站著往生?這是功夫,頭一個會集的人!為什麼以後還有人會集?因為龍舒居士在那個時代,經本流通量少,有緣看到讀到,那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他只看到四種原譯本,《大寶積經》王龍舒居士就沒有見到過,《大寶積?無量壽》這一會王龍舒居士沒見到,所以他是四個本子的會集本,缺少一個原譯本,而這個本子裡面有一些經文在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的。因此到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再會集,魏默深居士他是五種原譯本都見到,所以他的會集本當然比王龍舒的本子要好。這個本子也沒有能夠廣泛的流通,這是因為會集的時候取捨欠妥當;而且魏源居士(魏默深居士)會集的時候,有些地方他把原譯本的經文改動,改動得是改得好,但是這個例子不能開,開了這個例子,以後一般人隨便改經,那傳到後代,這個經典面目全非,這個例子不能開。

  印光大師批評他這個本子,不是批評不可以會集,是會集應當要忠於原本的文字,決定不能夠改動一個字,他是反對這一點。如果是反對會集,蓮池大師是我們凈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師,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的《無量壽經》的經文,一大半是引用王龍舒的會集本,如果蓮池大師反對會集,他怎麼可能去引用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個《疏鈔》流通得很廣,諸位可以看到,可以拿王龍舒的本子去對照,確實是引用他的。這就說明會集是有道理的,會集是應該要做的。正因為王本少了一種原譯本,魏本取捨欠妥當,而且改動了原文,夏蓮居老居士才發心做第三次的會集,避免前面兩種會集本的缺陷,這個會集得好!慧明老和尚、慈舟法師、梅光羲老居士非常讚歎,肯定佛在經上所說的,將來到佛法滅盡的時候,所有一切經在這個世間都消失了,還有《無量壽經》一本流傳一百年,他們肯定這個經本就是夏老的會集本。

  夏老不是普通人,他是什麼身分有人知道,但是不便說,說出來怕人說造謠生事,我清楚我明白。我早年在美國邁阿密講經,原本我在美國東海岸,從紐約一直到佛羅里達州,統統是介紹《地藏菩薩本願經》,沒有講全經,講《地藏經》大意。到達邁阿密的時候,我看到聽眾裡面幾乎有一半是美國人,曾憲煒給我擔任翻譯,我看到這種情形,美國人很多,所以我就不講《地藏經》大意,我臨時換了一個題目,講《認識佛教》,現在他們寫成一個小冊子,就是從錄音帶上寫下來的,這個小冊子流傳很廣。我看到這些外國人是初學,學佛,什麼是佛法?這個太重要了。

  我一共講了七天,十四個小時。我聽說,曾憲煒跟我翻譯,他告訴我,這些聽經的美國人當中,有好幾位有神通的。曾居士對於神通感應非常感興趣,我就繼續問他,我說:哪些事情?這神通怎麼講法?他說:法師,你還沒有來的時候,寄了一些佛書;裡面有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第一次印出來的,這裡面有夏老居士的一張照片,印在這本書的前面。他把這本書給這些有神通的人看,這些人看了之後就告訴曾居士,他說這個人不是普通人。曾居士問他:為什麼不是普通人?他說他的身體是透明的。這很奇怪,沒見到人,看到照片,看到照片說這個人身體是透明的,身體透明是什麼意思?沒有污染,換句話說,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沒有了,這個人才是透明的。他看我們凡夫,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團漆黑,說出這樁事情。第二說這個人現在已經不在世了,都被他說對了,說這個人是再來人,他到這個世界來是有使命的,是有任務的。

  印光大師讚歎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讚歎到極處!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於這個這樣讚歎,那麼蕅益大師是什麼人?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再來,決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否則的話,不可能對於《彌陀經》解釋得這樣簡要詳明。我們從美國這些有神通的,我們中國人講有特異功能的人,從他們口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夏蓮居老居士不是普通人。王龍舒、魏默深都是儒佛的大家,都是那個時代了不起的人物,會集都沒有辦法會集得圓滿,都還有許許多多的漏洞。夏老居士來為我們會集,不是普通人,在我心目當中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肯定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為什麼?凡人不可能會集得這麼圓滿。反對會集的人,行,你反對,你會集一個本子給我們讀,你來幫助末法時期九千年苦難眾生,我們向你頂禮。

  所以,不可以輕易毀謗如來正法輪!如果真的說會集不可以用,那我們要問,朝暮課誦本是不是會集的?水陸法會儀規是不是會集的?《梁皇寶懺》是不是會集的?《慈悲三昧水懺》是不是會集的?現在佛門當中所做一切佛事的懺儀全是會集的,如果說會集本不能用,這些東西統統要廢除,廢除了好,出家人沒事幹了,好好的念佛,真的都有成就了。全是會集本!佛沒有跟我們說朝暮課誦,佛也沒有跟我們說出這一切懺儀,沒有,都是歷代祖師大德會集的。所以會集本對於學佛的人,貢獻實在是太大太大了。我們要有智慧,要有能力辨別,決定不輕易聽別人幾句話就動搖了。諺語常講「謠言止於智者」,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絕對不會聽信謠言,謠言到他耳邊他了解,他清楚明白,造謠的人目的何在、用意何在,也知道造謠言的人果報在哪裡,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開示,為我們講經說法,方法再多,目的是一個:『普使眾生除業惑』。普是平等,平等才普遍。我們常講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不分貴賤,不分老少,一律平等。幫助一切眾生消除業惑,業是惡業,惑是迷惑,迷惑是惡業的根。消除「業」就是我們常講的斷惡修善;消除「惑」是破迷開悟。如果我們只做到斷惡修善,做到這一點,迷惑沒有除,我們出不了三界,但是在三界裡頭肯定不墮三惡道,你在三善道受生。如果你能破迷開悟,你就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小的果報,你證得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你能證得這個果位;大的成就,你超越十法界,你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所以斷惡修善偏重在事理上,破迷開悟偏重在心理上,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都勸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修,那一定要讀誦大乘,要深解大乘經的義趣。

  新加坡凈宗弘法人才培訓班,我們學習主要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會集本。我們修學的方法,我們是公開的,沒有秘密,沒有隱藏。遵循李炳南老居士的《實用講演術》、《內典講座之研究》,我們講台的方法,講台的規矩,遵守這兩種。我們現在已經辦到第五屆,第五屆這個月底畢業。我們樣樣都是公開的,沒有絲毫秘密,我們學習的經本,我們使用的教材,也是大量流通在海內外。現在居士林跟此地凈宗學會正在積極籌備第六屆,希望我們在第六屆能夠開始建立一個良好的制度。我們在此地學習的同學,要想把經講好,我常說,要靠兩樁事情:第一個深入經藏,第二個依教奉行。如果這兩條你做不到,你這個經怎麼講,講一輩子也只是皮毛而已,你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特別是《無量壽經》,無論是哪一個本子,《無量壽經》原譯本有五種,這個會集本有三種;還有一種節校本,彭際清的,總共九種本子。無論你學哪一個本子,無論你講哪個本子、弘揚哪個本子,你要沒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根底,你就講不好。為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是《無量壽經》的細說。這個話不是我講的,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講的,這是我們佛門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有一部著作,現在好象在外面也很流行,《華嚴念佛三昧論》,這是彭際清的作品。彭際清居士跟我們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他把這三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他把這三種看成一部。《華嚴》是廣說,說得很詳細,說得很透徹;《無量壽經》是略說,也就是說是《華嚴經》的綱要;小本《彌陀經》是簡說,是綱要的略說,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無量壽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你要是沒有根底的話,《無量壽經》你怎麼能講得透徹?你怎麼能講得圓滿?由此可知,《華嚴》重要,《華嚴》不只是《無量壽經》的根本依,也是一切經教的根本依,所以古人稱《華嚴》為佛法的根本法輪,意思就在此地。所有一切經教都是《華嚴》眷屬;好象一棵大樹,《華嚴》是根、是本,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都是這個根本上的枝枝葉葉。換句話說,《華嚴》這個根,你要不能夠真正搞好,你說佛法各宗各派的經論,你都搔不到癢處,這個話是真的。

  這部大經,我在早年,台北華藏圖書館建立的初期,我們就開講,我記得陸陸續續講了十七年。這十七年當中我常常到國外弘法,所以常常中斷,但是每一次回到台北我們都繼續講,大概講不到一半,韓館長往生之後,這就中斷了。我們到新加坡之後,李木源居士發起,希望我們在此地開講,我們也就定居在這個地方,出去時間比較少,所以我們就從頭講起。這一次講的比往年講的詳細,大家聽了很歡喜。希望細講,細講占的時間太長,我問問同學,我們講了三年,總共用了多少時間?同學們告訴我,因為我們都有錄像,總共有六百多個小時,經文才講三卷。我聽了這個之後,我就很擔心,三年講三卷!這部經是唐譯的,八十卷;貞元年間的譯本四十卷,除掉當中重複的部分,總共有九十九卷。一年講一卷,豈不要九十九年?這決定不行,一定要把講演的方式改變,不能像現在這麼細講。我們一次至少要講一章,我們把時間縮短,縮成十分之一,十分之一那還是太長,所以要密集來講這部經。這才下定決心,放下萬緣,所有一切應酬我都不參加,專心講經。希望每年能夠講足三百天,每天講四個小時,專講!這樣子每年有一千二百個小時,三年有三千六百個小時,我想把這部經完成,把九十九卷的《華嚴經》完成。也就是八十卷講到第五十九卷,由第六十卷開始是《入法界品》,《入法界品》就是貞元譯的《四十華嚴》;因為八十卷裡面它只有二十一卷,差不多缺了一半,所以我們就捨棄它,用貞元本的《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樣子四十卷跟五十九卷合起來,九十九卷,希望三年當中完成。

  另外,兩年就有二千四百個小時;我想用一年的時間,六百個小時完成《法華經》,再以六百個小時完成《楞嚴經》。中國古人常講,「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楞嚴》」,這個用一年時間完成;另外一年時間,一千二百個小時,我把凈土五經一論,這六種東西重複再講一遍。這樣需要五年的時間,每年講三百天,每天四個小時。在哪裡講?在錄像室里講,希望把錄像帶、光碟保存下來,提供給同修們做參考。這個工作完成,我都八十歲了。所以現在海外,美加地區同修,都想邀請我到那邊去弘法,我說可以,等我八十歲之後。八十歲之前,我這五年要把這個工程完成,這五年我什麼事情都不做,萬緣放下,專心把這樁事情做好,我們才對得起佛教,對得起眾生。

  時節因緣成熟,培訓班我把它帶到制度化,我們老同學教新同學,這個能力已經具備了。這幾天我們檢察第五屆同學們修學的成果,我非常滿意。第四屆這些老同學,我們正式聘請為培訓班的講師,第五屆有願意留下來的,我們都聘請為助教。這個班繼續不斷的辦下去,這是我們佛教裡頭的大事業、大因緣,我們要重視。這也是真正能達到這個目的,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只有這麼一個單純的目標。髻目無亂主方神,他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二九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九首:

  【一切智地無有邊,一切眾生種種心,如來照見悉明了,此廣大門觀世入。】

  第九尊是普觀世業主方神,他修學的法門是「觀察一切趣生中種種業解脫門」。在前面我們讀過,主方神是就一切眾生種種差別業,這樣子應機教化,自他兩利,成無上道。我們從他的讚頌裡面來看,知道這都是諸佛如來的示現。

  第一句講『一切智地無有邊』,此地「一切智地」,這一句意思是圓滿的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統統具足。智慧的體性沒有邊際,智慧的相狀也沒有邊際,智慧的作用亦無邊際,為什麼?這是自性本具的德相。大乘經裡面常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這是一切智的體;自性本具無量無邊的德能,那是智慧的作用;自性本具無量無邊的相好,那是智慧的現相;總而言之一句話,不離一切智。由此可知,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學佛的目的就在此。一切經論裡面給我們說了一個目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也是梵文音譯的,意思也很清楚,這是屬於尊重不翻,這句話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一切智地」。所以學佛目的在哪裡?我們總要搞清楚,學佛是求真實智慧、真實的覺悟,不是求別的。智慧現前,它的德用就廣大無邊。

  『一切眾生種種心,如來照見悉明了』。「一切眾生」講小宇宙就是自己的身心,自己身心是一切眾生;「種種心」真的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心裏面所起的念頭,種種心!佛菩薩為眾生講經說法,把一切眾生種種心歸納為八識五十一心所,還要加上二十四個不相應,這是歸納的講法;展開來任何一法都是無有邊際,無量無邊。迷的人他不知道,迷人隨順自己種種心,種種心起作用就是造業,為什麼?沒有智慧。佛菩薩智慧現前,「覺了」一切眾生種種心,只要覺了,覺是覺悟,了是明了,這一覺了,他就不造業,不但不造業,他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法相宗講的,講得很有味道,轉八識成四智,八識心心所統統轉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此地第三句所講的,「如來照見悉明了」,這是大圓鏡智,於是種種心起作用就不可思議了。末那識起的作用是平等性現前,平等性現前是什麼地位?如來果地。佛在一切經論里常常給我們講十法界的因心,當然因緣無量無邊,最重要的第一個因素是什麼?佛的第一個因素是平等心。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末那是什麼?末那是我執,末那是自私自利。下功夫從哪裡下?就從這裡下手,不再有我執,這個人解脫了。解怎麼講?煩惱結縛解開了;脫什麼?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叫解脫。末那要是不轉過來,你怎麼能解脫?你被煩惱纏縛,你決定在六道輪迴。所以修行用功,功夫完全是在轉第七識,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我們的心對一切人事物平等,就解脫了;還不平等,還有是非人我,你就肯定搞輪迴。

  所以諸位要曉得,八識五十一心所是輪迴心,用這個心學佛還是造輪迴業。這樣說,學佛有什麼好處,何必要學佛?學佛還是有好處,用輪迴心學佛,不墮三惡道,你生生世世可以在三善道裡面享福,你得的果報是善的是吉利的。輪迴心要不求覺,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沒有不墮三惡道的。大乘經上佛常說,所謂頭出頭沒,一切眾生不出六道輪迴,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佛祖有個比喻,六道眾生三惡道是他的故鄉,三善道是出來旅遊觀光度假;旅遊觀光度假的時間短,你總是在你的故鄉住得長,這個現象很可怕。真正覺悟的人,他一定是下定決心要了生死出三界,一定下定這個決心,不再搞輪迴,這才叫真正覺悟。如果還貪戀六道輪迴,貪戀人天福報,這個佛法叫小覺,很小的覺悟,嚴格講不是真正的覺悟;真正覺悟才明了六道苦。人天的福報叫「壞苦」、「行苦」,沒有福報的人,他所受的是苦苦、壞苦、行苦,三類苦都要受;六道裡頭一些修福的眾生,苦苦他減輕了,他避開了,但是壞苦、行苦他沒有辦法離開。所以佛在大經上講三界統苦!

  我們要知道,這才真正覺悟。要知道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能說我知道個大概就可以了。阿羅漢、辟支佛只知道一個大概,「知法總相」,但是他也相當有受用,煩惱障輕了。但是所知障重,為什麼?對於一切現象他不明了,此地講的「一切眾生種種心」,他不明了。他只知道種種心都是妄心,種種想都是妄想,所以他修行的方法很簡單,既然是妄想,既然是妄心,算了,統統放下,他能證阿羅漢果。我們今天不能證得就是放不下,放不下你就不能證得;放下就能證得。佛稱他們為正覺,而稱六道裡面的凡夫,縱然學佛也叫邪覺。為什麼?覺裡面摻雜著邪見在裡頭就叫邪覺。什麼叫邪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見解是邪見,這個思想是邪思,這個行為是邪行,所以你那個覺裡頭摻雜著邪見邪思邪行,就叫做邪覺;阿羅漢能放下,所以他的覺叫做正覺。佛說話真的是如語者,完全講的事實真相,沒有自己添一點意思在裡頭,也沒有減少一分,所說的跟事實真相完全相應,這叫「如語者」,我們要能體會得。

  引伸廣義的來講,一切眾生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我們講大宇宙。實在說小宇宙跟大宇宙那個複雜的狀況是相等的,真的是不增不減,是一不是二。為什麼?小宇宙、大宇宙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道理很深很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從三途、六道、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如來統統照見悉明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就是講的這個,所說的是諸法實相而已,諸法實相裡面包括一切眾生種種心。現在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契入才真正得受用?要細細想想,怎樣能契入?佛在經上講得很多,我們在《華嚴》看到這麼多的佛菩薩,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演說種種不同的法門,任何一門都能契入。門徑雖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我們乍看好象眼花撩亂,實際上法門再多,原則只是一個,只要把原則抓住,契入不難,我們這一生當中的時間足夠了。

  那個綱領原則是什麼?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這是眾生修行證果的不二法門。什麼叫看破?「如來照見悉明了」這是看破。為什麼看不破?我們沒有智慧,智慧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為什麼會沒有了?這個沒有是講現在,現在智慧沒有了。智慧沒有生滅,智慧沒有斷常,為什麼我們現在智慧沒有了?佛給我們講,我們現在的智慧是被障礙了,被什麼東西障礙?佛給我們講,被見思煩惱障礙了。見思煩惱這句裡面含義有很深,見思是煩惱,除見思之外,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說見思煩惱這裡頭就把這三種煩惱都包括在裡頭,三重障礙,讓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都不能夠現前。佛現種種身說種種法,目的啟發我們,讓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有所覺悟。覺悟的樣子是什麼?放下!諸位要知道,放下真的覺悟了,沒有放下還沒有覺悟。沒有覺悟,換句話說,你的智慧不能現前,你的德能不能現前,你的現好也不能現前。你放下一分,你得一分,智慧德能相好你恢復一分;你放下兩分,你就得兩分。要知道,自性本具的智慧相好無量無邊!

  由此可知,無量無邊的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我們統統要放下。《華嚴經》里佛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當中省略掉,當中還有一個塵沙煩惱,那是分別。於是我們漸漸的明了,斷煩惱從哪裡斷?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放下執著,你是在斷見思煩惱的功夫,你真干;放下分別,你在斷塵沙煩惱;放下妄想,你在斷無明煩惱。煩惱斷一分,剛才說了,自性本具的智慧透一分,自性本具的能力透一分,自性本具的相好又透一分,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學佛要真干,不幹怎麼行!

  往年我在美國邁阿密講經,邁阿密有一些奇怪的人,中國人講特異功能,我們一般講有神通的人,看到夏蓮居老居士的照片,說這個人身體是透明的。我們一般人身體是不透明的,他的身體是透明的,這是什麼道理?煩惱輕;我們不敢講他煩惱斷盡,煩惱斷盡了,那他是如來化身來的,有可能,我們沒辦法證實。諸佛菩薩身體都是透明的,沒有障礙。我們這個身體是漆黑的,什麼原因?三種煩惱:見思、塵沙、無明,所以不透明。透明的人了解不透明的,他那個不透明,透明的人一看也能看得穿。像我們身體這個內臟,我們一般肉眼看不清楚,但是在x光之下,就看得很清楚,透視了,透明的人他有透視的能力。透明的人沒有別的,心清凈,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這個能力就現前,這是功夫,真功夫,我們應當要學習。

  就看你能不能放下?關鍵就在放得下。種種心都要放下,執著的心,分別的心,妄想心,這三個是總說;要細說,愚痴的心,貢高我慢的心,嫉妒障礙心,人我不平心,貪而無厭的心,自私自利心,損人利己心,說不盡。我們有沒有?我們有,一切凡夫都有,這裡頭只有輕重廣狹的差別;你要是沒有了,那你是聖人,你不是凡夫。凡夫可以成聖,只要把「種種心」放下,種種心放下之後就是一心。凈土宗的修行綱領是什麼?《彌陀經》上講得好:「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自性本定,《楞嚴經》裡面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師子奮迅三昧,三部經上講的名字不相同,實際上一樁事情。所以我們的修學學什麼?一心不亂。要是有種種心,你的心當然就亂,何止三心二意!三心是指阿賴耶、末那、意識;二意是指末那跟意識,末那是意根,第六識是意識。三心二意!凡夫用三心二意,菩薩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人知道三心二意,三心二意的人不知道一心不亂。所以從總綱領、總原則上來講,如是而已,我們不能不知道。

  在哪裡修?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我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沒有離開境緣,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沒有離開,就在這裡頭修行,在這裡頭練功夫,在這裡頭修一心不亂。一心轉境界,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心放下,轉變成一心。一心是真心;不亂,絕不受外面境界干擾。外面是五欲六塵的境界,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不動心」就是一心,一動就二心、就三心二意;「外不著相」,實在講就是世尊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你就對了。不取於相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不亂,如如不動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一心不亂在哪裡修?不是在念佛堂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能修成的,不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和光同塵之中練功。

  所以說,法輪功不是功,為什麼說它不是功?因為他說他第一,他至高無上,諸佛菩薩各個宗教的這些神聖都不如他,這個錯了。我們一聽就曉得,他還是屬於邪知邪見邪行,縱然有覺,他是邪覺,他不是正覺。為什麼?正覺是平等的,正覺裡頭沒有大小,所以佛法是正覺,何以見得?佛法是不二法門,那真是純正無邪,純正無妄。佛法,真妄邪正從這裡面去區分。佛法裡面沒有對立,它是統一,它不是分立;它是一元,它不是二元。佛在經上常說「生佛不二」,生是眾生,眾生跟佛不二,眾生跟佛平等,沒有高下,這是佛法,這是覺悟。才有分別,就有高下,就有真妄,就有邪正,那就錯了。錯在什麼地方?違背了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不如是,事實真相是平等的,事實真相是不二的,叫不二法門。

  我們想一想,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在廣州跟印宗法師見面的時候,印宗法師向他請教,問黃梅五祖對於「禪定、解脫」是怎樣開示的?六祖的回答妙極了,他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印宗在言下大悟。換句話說,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講什麼叫禪定、什麼叫解脫,那是方便說,是隨順眾生說,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佛依二諦說法」。這是隨俗諦,換句話說,是隨順眾生知見而說的,不是隨順事實真相而說的。如果隨順事實真相而說,那是不二法。為什麼不二法?隨事實真相,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落在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這句話怎麼講?二法不是覺悟的法。諸位要把這「佛」字記住,佛是覺、覺悟。「不是佛法」就是:不是覺悟的一個方法;「佛法是不二法」就是:覺悟的法是不二法。你要想真正求覺悟,你要用不二法,你就會覺悟,你會開悟。

  佛法修學的目的是覺悟,不是在分別名相,不是在解釋事相,不是的!它教你覺悟。你們想想看,能大師跟印宗法師的問答,這裡頭的含義多深,多麼微妙!這叫真實說法,我們能體會到嗎?宗門祖師講:「你會么?」真正體會得,隨便拈一法,橫說豎說、長說短說皆是佛法。沒有悟入的人、不會的人,就照著釋迦牟尼佛所講,一句一個字都沒有說錯,像我們現在錄音機一樣,把說話全部記錄下來,一點沒有錯誤,重複說出來,那也不是佛法。為什麼?錄音機沒有覺悟,諸位細細去觀察、去體會這個意思。我們學佛、學講經說法不能學成錄音機,那你就錯了。

  你要學的是什麼?你要學覺悟,要學覺悟就要把為什麼不悟那個原因找出來,把不覺悟的因素消除掉,你不就覺悟了嗎?不覺悟的原因我們找不到,佛為我們說出來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話如果還是不懂,我講的是最粗俗了,在日常生活當中,你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你不覺;你聽經也不覺,你研教也不覺,你念佛參禪也不覺,不管你幹什麼,你都不會覺悟,什麼原因?你覺悟的那個門被堵塞了。什麼東西堵塞了?就是你的煩惱習氣,你要把堵塞門的那個堵塞拿掉,你這個門就暢通,就覺悟了;不肯把自己茅塞拔掉,你怎麼會通?你怎麼會開悟?這種功夫就叫做放下,放下自己的煩惱,放下自己的習氣,古大德常講放下自己的成見,你就茅塞頓開,你才能悟入,這叫真修行,這叫真功夫。在哪裡做?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不放過,吃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飯菜平等的;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飯菜就不平等。這個菜好吃,那個菜不好吃,這個菜合口味,那個菜不合口味,這是什麼?這是妄想分別執著。吃飯、喝水、文人雅士品茗,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他哪一天才能開悟?哪一天才能放下「種種心」,一心現前?一心是真心,種種心是妄心。一心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那個心叫一心;有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一心。

  一心在凈土宗分三等,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比事一心還要淺,念佛的人不能不知道。我們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執著,不執著了,得功夫成片;你還有執著,你的功夫成片怎麼能得到?功夫成片如果用天台的話來講,是「觀行即」的一心,觀行一心;執著斷了,確實沒有了,還有分別,分別沒有斷,執著確實沒有了,相似一心;世出世間一切法分別也沒有了,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分證一心,這就是理一心;到妄想也斷盡,那是究竟一心,理一心裡頭的究竟一心。因此佛給我們講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四土三輩九品根據什麼說的?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說的。因此我們放下,放下之後還要放下,放下也得要放下,我們才能夠證得理一心不亂。

  一定要知道「種種心」是錯誤的,種種心是應當要舍的,我們舍,我們成就了。我們成就之後,還要幫助那些還沒有成就的人,為人演說,我要做出樣子給他看,讓他看到、聽到了,他慢慢的也覺悟、也回頭了,這叫度他。所以自度跟度他是一不是二,這是覺;如果自度度他是二法,那二法還是不覺。自度跟度他肯定是一不是二,自他不二,契入到這個境界,你才真正懂得佛經上講的「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所以佛經開頭第一句話「如是我聞」,這句話意思好深好深。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說什麼?就是講的「如是」;菩薩聞法修行證果,那就是「我聞」。我聞如是,如是我聞,這個話其味無窮,我們能體會到嗎?能體會到幾分?所以一定要不斷向上提升,這個人生才真有意思。只要把覺、把智不斷向上提升,自自然然我們就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要測驗自己在佛法上有多少成就,實在講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一切眾生相處。你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你真的覺悟;給這個人可以相處,跟那個人不能相處,你沒有覺,你還是迷惑顛倒,你還是造業眾生,為什麼?你用種種心。你如果用一心,那什麼人不能相處?什麼眾生不能相處?一心是真心。用妄心那跟一切眾生說老實話到最後都不能相處,能相處的這個時候是什麼時候?利害相同的時候,你們能和睦相處,到哪一天利害沒有了,他就不能相處。不像真心,真心裡頭沒有利害,所以永遠都能和睦相處。

  諸佛菩薩對於十法界一切眾生都能相處,沒有分別,沒有對立,沒有利害。凡是不能相處的,總是利害的衝突、對立的衝突,總是發生在這些地方,這些都是虛妄不實。於是我們明了,妄有衝突,真沒有衝突。菩薩對於一切眾生是真誠心,確確實實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但是眾生對佛菩薩?虛偽、染污、不平、愚痴、自私,這就是佛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眾生排斥,佛就幫忙幫不上,不能幫助他;眾生不排斥佛法,這叫有緣。所以有緣無緣不在佛這一邊,在眾生那一邊。「有緣無緣」是眾生說的,不是佛說的,佛在經上這樣講,是佛隨順眾生說的、佛聽眾生說的,佛心裡頭不可能有有緣無緣,為什麼?如果有緣無緣那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裡頭哪有這個二法?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不要冤枉佛菩薩,佛菩薩確實無心、無妄心,就是無妄想分別執著,確確實實無!無妄想分別執著,是純真之心。這還是我們方便說,為什麼?如果我們說一個純真,純真對面有一個純妄,那還是二法。所以真正佛法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真正佛法;能說得出來的不是真正佛法,真正佛法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來,也不能思惟,為什麼?一落在思惟裡頭,就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那哪裡是佛法!這個意思不能不懂,不能不知。你要是不懂,要是不知道,你永遠得不到佛法,你永遠學不到佛法,所以你一定要懂,一定要知道。

  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辦?就跟菩薩一樣,「分別亦非意」,那就對了,執著亦非意!決不是自己心裡頭真的有分別執著,沒有!確實沒有!隨順眾生,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自己心裡頭沒有真妄,沒有邪正,沒有是非,沒有善惡,一法不立,《壇經》上講的「本來無一物」;我們再換句話說,「本來無一念」,一念都沒有。那是真心全體現前,真心全體起用,這就是經上所講的諸佛如來果地上的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因為他真心,他一心,一心現的報土叫實報莊嚴土,佛為我們說的,本具的智慧德相圓滿現前。我們不入這個境界,那佛不是白學了?入這個境界的秘訣就是一切放得下,真放下了,然後再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三藏經典,講的是什麼?講的是我家裡頭的事情,點點滴滴。我家裡頭的事情,那我怎麼會不知道?這個時候你才真正解了如來真實義;那不是願解,願是你有個願望,你還未曾解了;你真正解了,不是外邊事,全是家裡事,回歸自性!這才是真正的落葉歸根,落葉歸根這句話講到極處,是回歸自性。從今而後,無一不是自性起用,不但超越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超越三賢位的菩薩,是《華嚴經》裡面地上菩薩的境界。關鍵就在一念之間,看你這一念轉得過來還是轉不過來?轉過來,密宗所說的「即身成佛」,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這種事情,你說難,好象也不難,你說不難還真難,到底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能不能轉過來,關鍵在此地。你要是會轉,不難!善財一生成就,龍女一生成就,難在哪裡!最難的是在看破,放下不難。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現在我們要怎樣幫助自己看破?那就不能不學經教,經教幫助我們看破。經教要怎樣學習才有進步?學了一定要做到,你才會有進步;學了做不到,你不會有進步。所以解行要合一,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解行相輔相成,這才能成就。解是看破,行是放下,解得一分,我就放下一分;這放下一分,又幫助我解得一分;解得兩分你就放下兩分,解跟行永遠是互相幫助,相輔相成,我們要用這個功夫。不用這個功夫,不但是你放不下,說老實話,天天聽經,天天讀誦,你還是不會開悟,你讀而不知其義,你天天聽,你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你心有茅塞,天天聽也聽不懂,換句話說,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決定還是依你的煩惱習氣,你每天過的生活還是自私自利,還是貪瞋痴慢,你決定過這個日子,這個日子是輪迴的日子,這種思想是輪迴的思想、輪迴的見解;依輪迴心修佛法,佛法也脫離不了輪迴,就這麼個道理。所以聽,聽懂了馬上就干,你真懂;聽懂了而做不到,你沒聽懂。所以究竟你懂多少,是看你做多少,你不能做,那說老實話,你沒懂。這個法門,普觀世業主方神他得到的,他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也以這個法門幫助善根福德相同的眾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三0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十首:

  【佛於往昔修諸行,無量諸度悉圓滿,大慈哀愍利眾生,此遍游神之解脫。】

  這是周遍遊覽主方神,在長行裡面我們讀到的,他修學的法門是「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眾生歡喜解脫門」。在這一大段當中,主方神就是從事於教育的工作者。在這一大段經文裡面,非常明顯的教導我們,這一類的眾生,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們都是從事於多元文化的教學。在印度,像釋迦、婆羅門、瑜伽、數論;在中國,像孔孟、老子、莊子、諸子百家,他們的主張都是有教無類,也就是說不分國界。我們知道在古時候,沒有像現在這種大一統的國家,都是小國;大國方圓百里,我們在中國古書上常念的「百里侯」,相當於現在的縣市長,小國家二三十里,他所統治的面積只有二三十里方圓,相當於現在的鄉鎮長,中國到秦始皇才真正統一。在古代,好的老師教學,學生不遠千里而來,來求學的;所以在教育上絕對沒有國家的界限,沒有種族的界限,也沒有宗教信仰的界限,只要肯學,只要好學,老師沒有不認真教誨的,這就是現代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在中國,近代的中國,不是過去的中國;過去的中國,我們看看《十善業道經》前面有一篇序文,雍正皇帝寫的上諭,從雍正皇帝這一篇文章來看,我們就曉得儒釋道這三家的教學,在清朝初年還是社會教育,教導社會大眾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平是中國古聖先賢教育的宗旨,它的內涵無不是孝親尊師,所謂是「內聖外王之道」。「外王」就是和平,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內聖」就是內覺,聖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了的意思。對宇宙人生真相明了通達的人,就稱為「聖人」、稱為「神人」,在印度稱為「佛」、稱為「菩薩」。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神」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通達明了。主方神對於教學這些道理方法通達明了,世間第一等的好老師,我們就尊稱為「神」,神聖!孔老夫子通達明了,孟夫子通達明了,我們尊稱他為聖人,印度人稱佛,就是聖人的意思,他不是神仙。這些名詞的含義,我們總得搞清楚、搞明白,才不至於迷信。

  佛教變成宗教,現在我們在香港看到儒也變成宗教,香港有孔教,亦變成宗教,這種轉變是好是不好,很難講。如果是像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生所說的,宗教是感情的,要有宗教的熱情,宗教總不免迷信,那聖人的教誨變成宗教,這是貶低了,這是不應該的。所以,歐陽大師講佛教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他的結論是「而為今世所必需」,換句話說,是世間人必須要學習的。它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學,它是什麼?生活的教育。儒家講的生活教育,道家也是生活教育,佛家還是生活教育,這是儒釋道三家的本質,我們要認識清楚。他們的教學雖然有同異,我們可以說大同小異,可以相通,可以互注,彼此互相作註解。古德講佛經,常常引用道家、儒家的來解釋;儒家講學,也常常引用佛經來解釋。它是開放的,它不是保守的,它不是專利的,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所共有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

  主方神這十位大德的表法,第一位「遍住一切」,最後跟我們講「周遍遊覽」,這不就是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嗎?釋迦牟尼佛在世周遊五印度嗎?哪個地方是他教學的場所?無處不是、無時不是。《華嚴經》的表法,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七處九會,這個意思就是說,世尊講《華嚴》總共是九次,一會就是一次,處所是七個不同的處所,七處九會。唐朝李長者,他注的《華嚴經》叫《合論》,《華嚴經合論》,他老人家的說法是十處十會,那個意思講得好,十代表圓滿,十代表一切。佛講《華嚴》講了多少次?圓滿的;在哪些地方講?無處不講、無時不講,這個表法的意思很圓滿。所以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真正體會到聖賢人教化眾生的義趣。

  「遍住一切」,無處不住,處處是道場,處處是教學的場所;最後到「周遍遊覽」,得「所作事皆究竟」,這句話是講有始有終。第一位主方神是普救護,最後是「所作事皆究竟」,有始有終。古人常感嘆我們世間人做事,有始無終,這是真的。古往今來,只有大聖大賢有始有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兩句話把世間人說盡。佛法的教學,真正所謂「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佛的心對一切眾生念念不忘,佛的眼照見一切眾生,時時刻刻關懷你、照顧你,他在等待,等待你肯接受,他就來了。誠心誠意希求解脫,這一念真誠的,就感動佛菩薩來幫助你、來教你。你的真誠不足,佛菩薩不來,為什麼?來了沒有效果。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我們仔細觀察,他在一生當中所做種種活動,至少有一個人成就,那一個人就是根熟的眾生,他就是為教他而來的。其餘有很多曾經跟過他的人,但是沒有成就,那都是種了善根,佛菩薩不是單為他來的,是為那個有成就而來的,所謂「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些有緣分接觸到佛的,認識佛的,也是過去生中有善根,善根不成熟,都得利益,也都得好處,決定沒有空過的,這叫普度眾生。佛如是,菩薩如是,歷代祖師大德無一不如是。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應當明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抓住學習的機會,我們才能成就;學習的機會要不肯抓到,我們這一生空過了。為什麼有許許多多人,很想學習而不能成就?原因是沒能夠契入,也就是說雖然學習,沒有得到真正的受用,法喜生不出來。世間諺語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正遇到心裡歡喜的事情,精神都出來了。《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悅」是歡喜,可是你想想它前面這句話,「學而時習之」,後頭才「不亦悅乎」,你學,學了怎麼樣?學了你沒有落實,「習」就是落實,你才能生歡喜心,你才能振奮精神,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末後一句,每一願的末後一句,「無有疲厭」,他不會疲倦,他不會厭煩,為什麼?「學而時習之」,完全落實了。我們一般人學東西,學久了就討厭,疲倦、厭煩,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的學習功夫不得力,是這個現象。如果功夫得力,自己真正得受用,沒有不是精神飽滿的。

  我這一次在香港,有個同修告訴我,他確實是感到身體很疲倦的時候,跟一些朋友們在一塊,朋友們向他請教佛法,他跟他們講,愈講愈有精神,講完之後,這個疲倦毛病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在這個地方體會到,他說法師講經不會疲倦、不會辛苦,他在這裡悟出這個道理。他怎麼悟出?學而時習之,他練習一次他體會到了。有很多人說:「法師,你講經時間講這麼長,天天在講,很辛苦、很累!」他錯了,最快樂的事情是在台上講經,一點都不累。最快樂的事情,是聽經,我喜歡聽經。過去追隨李炳老十年,十年當中李老師講經,我沒有缺席過一次,我是常隨眾,他到哪裡去講,我都跟到哪裡,一堂不缺,聚精會神,精神飽滿。老師能覺察,他在講台上看看這些學生,哪個有成就,哪個沒有成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漢朝時候,馬融教學,學生很多,他就看出鄭康成這個人一定有成就,被他看中了,果然有成就,鄭康成超過老師。從什麼地方看?從他聽講的時候專心,聚精會神,專註,從這個地方看出來。看出學生懈怠懶散,這個學生不可能成就,縱有成就,也不會有什麼大成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觀機施教!

  我們今天讀他的這一首讚頌,『佛於往昔修諸行』,「行」這個字念去聲,這裡圈了一個圈,念去聲,念「ㄏㄥˋ」,當作動詞講,不作名詞講,當作動詞講,認真修行。佛是個聖人,聖人也是凡人做的,他在沒有成聖人之前,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一個,但是他肯修行。「修」是修正,「諸行」那是講許許多多行為,說不盡。佛把無量無邊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身、語、意,身體的造作,造作再多,都叫做身業,身體造作的;口裡面的言語,口的行為;起心動念,意的行為,行為無量無邊,不出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行為如果有錯誤,我們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正也分三大類:第一類轉惡為善,把我們不善的行為、惡的行為轉變成善的行為,這是修正;第二類轉迷為悟,第一類是從事上講的,第二類是從理上講的,轉迷為悟;第三類是從心上講的,轉凡成聖。這樣教學有始有終,正如佛在大經上講的:「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幫助眾生證得佛果,成為大聖大賢,這個教學才算是圓滿;如果不能幫助眾生成大聖大賢,這不圓滿。可是幫助一切眾生成為大聖大賢,要很長的時間,不是一生一世,所以諸佛菩薩的教學是生生世世。他行,他有能力,為什麼?他超過生死了,用現在的話來說,他超越時空了。他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我們很想做到,首先我們要做超越時空的這個修學法。

  佛跟我們說得好,時空的界限、時空的障礙從哪裡來的,怎麼形成的?《華嚴經》上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法界是唯心所現,時空是唯識所變。識是什麼?總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妄想落在阿賴耶識裡面,變成習氣種子,我們中國人常講積習,積習是阿賴耶,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末那。如果我們知道這個根源,從根本上下手,簡單容易,效果顯著。我們要突破時空、突破界限,六道的界限,十法界的界限,一真法界裡面還是有界限。佛教導我們,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突破了。佛不吝法,佛是把他所證得的,和盤托出,一絲毫的隱瞞都沒有,都教給我們了,都展現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了、聽了要覺悟,不覺悟怎麼行?覺悟之後你要肯真干,我們才有突破的可能。如果你不覺悟,你不肯干,你這一生必定是空過,也就是說,你不能把你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佛在經典上講的殊勝功德利益,你這一生沒有分,等來生。話沒講錯,你不知道事實真相,你來生還能得人身嗎?你來生還有機會遇到佛法嗎?你來生還有機會遇到這個法門嗎?難了,太難了!如果我們這一生造作的業是不善的,來生在三途,三途的果報太可怕了。什麼時候才能夠離開三途?時間是論劫來算的。離開三途,縱然得人身,多半是愚痴、憒塞,為什麼?帶著三途的習氣,所以變成是頭出頭沒,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這個事情麻煩,這個事情可悲!所以得人身,六根完具,完善的具足,耳目聰明,頭腦清楚,很不容易得到。你要具備這些條件,遇到佛法,你才有可能成就,這些條件你缺一條都不行,都產生嚴重的障礙。所以頭一句話把佛抬出來,佛過去生中認真修行,我們要效法、要學習,這叫學佛。

  『無量諸度悉圓滿』,這一句是說佛修行的成就。這是自利行,先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相好,而後才能夠幫助眾生。自己不能成就,要想幫助別人,佛常講「無有是處」,「無有是處」這句話,用今天的話來講是沒有這個道理,自己沒有成就,想幫助別人,哪有這種道理?不可能。所以我們學佛,首先要自利。「諸度」這兩個字說的是什麼?是講修行裡面略舉幾個例子來說。佛教菩薩修六度,就是六種度自己的方法。《華嚴經》用十表法,所以《華嚴》裡面講十度,這是代表大圓滿,所以此地的諸度就是講十度。十度為什麼講無量?每一度裡頭又具足十度,這就變成一百,這一百裡頭,每一條裡頭又具足一百,輾轉的變換就無量無邊,「無量諸度」。我們為了容易體會起見,還是把它歸納為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前面五種是事,最後一種是理。事裡頭有理,事圓融了;理裡頭有事,理圓融了,理事圓融。有理沒有事,理不圓融;有事沒有理,事不圓融。一定要曉得,理事是一不是二,不能分開的,分開就錯了,不覺了。世間人常常把它一分為二,所以一生的造作都不圓融,我們看到的太多太多。只有真正覺悟的人,理事圓融。

  布施是事,無論是財布施,或者是法布施,乃至於無畏布施,不著相是理,這樣才圓融。布施的事非常認真努力去做,做了以後怎麼樣?心裡頭乾乾淨淨,痕迹都不著,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圓融了。做了一些善事,念念不忘,這著相,這是事裡頭沒有般若之理,他得的是福報,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做了之後不著相,《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不著我能做的相,也不著我所做的相,這是智慧,能所兩邊都不著!這是什麼智慧?自己的心永遠安住在大圓鏡中,永遠安住在真性之中,《金剛般若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永遠安住在「無住」之中。無住就是我們這一段經文裡面講的「遍住一切」,它不住在一個地方,遍住一切就是無住。心跟虛空法界永遠融合成一體,真心!妄心有住,真心無住。妄心有執著,真心沒有執著。妄心有分別,真心沒有分別。妄心有妄想,真心沒有妄想。用真心就圓滿,理跟事都圓滿。

  這個道理很深,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但是它有真實的受用。這個受用就是佛在經上講的「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兩句話我們常聽,究竟怎麼個樂法?不是凡夫境界,凡夫永遠想像不到。祖師大德常講「親證方得」,換句話說,你不入這個境界,你怎麼會得到?你要想得到,你一定要入這個境界,不入不行!要想入這個境界,那要真修行,把障礙除掉。古大德常講「但除妄想,切莫覓真」,這兩句話說得好,只要把妄除掉,哪些是妄?想是妄,分別是妄,執著是妄;再細說,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全是妄,全都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十一個色法也是妄,為什麼?那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統統叫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了不可得。我們幾時能把妄除掉,真它就現前,不要再去找真了,要找真那又起了一個妄想,真就不可得了。「但除妄想,切莫覓真」,妄沒有了,真就現前了,那就是真。眼前沒有一法不是真,眼前無有一法不是正,真正就現前了。「無量諸度悉圓滿」,我們要修圓滿的布施波羅蜜,要修圓滿的持戒波羅蜜,要修圓滿的忍辱波羅蜜,乃至於精進、禪定、般若,這在此地舉這麼幾個例子說。每一句話的境界都深廣無盡。

  自度之後一定要發心度他,『大慈哀愍利眾生』。「周遍遊覽」為什麼?就為這樁事情。大慈大悲,哀愍一切苦難眾生。眾生苦難在哪裡?不是他沒得吃,不是他沒得穿,世間富貴人也不少,他的災難跟貧窮人無二無別,最嚴重的災難是什麼?是不覺悟,迷惑顛倒,這是大災大難。富貴人這一生享盡他的福報,來生到三途,往往富貴人造業比貧窮人造得重。不要說別的業,單單講口福,富貴人一生講求飲食,多少生命供養他,他所殺的這些生命、所吃的這些生命,決不是白吃的,因果中說:吃它半斤,來生要還它八兩。一定要曉得冤冤相報,這還得了嗎?你要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決定不肯吃眾生肉。為什麼?我們決定不願意人家來殺我們、吃我們的肉,曉得事實真相,立刻就會設身處地為它想。他今天要殺一隻雞來吃,想想如果我是這隻雞,今天要被他殺了吃,我作何感想?我不願意人家殺我,我就曉得我不應該殺別人;我不願意把這個肉給別人吃,我今天不能吃眾生肉。

  貧窮的人想吃沒有能力、沒有福報,我這一生可以說非常幸運,年輕的時候生長在農村,貧窮落後,一個月能夠吃到肉,大概只是一兩次。鄉村裡面年成好、豐收,日子好過一點,一個月可以吃到兩次肉,初一、十五。村莊、小市鎮里殺一頭豬,殺豬的時候,他們選擇在很高的樹上掛一個幌子,讓很遠的小鄉村裡面看到,今天樹上掛了一個幌子,曉得那個地方有肉賣,到那個地方去買個四兩肉,買個半斤肉,半個月一次。如果年成不好,大概一個月殺一頭豬,一個月才能吃到一次肉。天天吃肉,那是哪幾天?過年的那幾天,大概從臘月三十,一般到初七,年成好的時候可以到元宵節,十五,這幾天大概桌上每天都有一點肉,過年,平常哪裡有?所以殺生的機會少。到我們成年,生活在台灣,台灣也逐漸一天一天富裕起來,每天都有吃肉的機會了。我們學了佛,選擇素食,這一生跟眾生結的這個惡業的緣逐漸逐漸斷了。如果我們不學佛,那可就不得了,單單就是飲食跟眾生結的冤業,麻煩就大了。年輕的時候貧窮,想吃沒得吃,到生活環境好的時候,可以吃了,知道不能吃,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佛菩薩救了我們、度了我們,讓我們明了不能跟眾生結冤讎。要與一切眾生,這是包括一些動物,乃至於螞蟻,我們跟它都要平等對待,要和睦相處,要互相幫助。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把我們的思想行為完全改變了,這是好事,心開意解。

  物質生活,在一般世間人看到我們過得很清苦,而實際上我們過得非常快樂。回過頭來我們看他每天吃這些大魚大肉,我們看他很苦、很可憐,苦在哪裡?第一個跟眾生結下深仇大恨;第二個這飲食不健康,糟蹋自己的身體,給自己帶來許許多多疾病的機會,病從口入。再深入的觀察,不知道愛惜自己身體,身體是一部機器,每一個器官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它的功能都是有極限的,超過極限,不勝負荷,我們講生病了,它受到傷害,縮短了它的壽命。這些道理,世間人往往疏忽,只憑一時的意氣,所以我們常講不知道自重自愛。佛陀在世,為什麼選擇日中一食,這是懂得自愛,懂得保養他的身體,絕不讓自己的器官超過負荷量;我們說得更通俗一點,不讓它超過工作量,它才會健康,它才會長壽。超過工作量是錯誤的,你要懂得愛惜它,要懂得保養它。

  佛經裡面的教學,教的是什麼東西?說個實實在在的話,生活教育。從生活當中求覺悟,把你的悟性不斷向上提升,從人道提升到天道,從天道提升到聲聞、到緣覺、到菩薩,然後再提升到一真法界,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一真法界,這算是成就,提升到四聖法界,還是相似的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提升到一真法界才是真正的成就。有沒有人做到?有,還不少,在中國歷史上,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提升到真實的成就,提升到一真法界。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我們凈土宗講的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真實成就,可見得這個事情是做得到。誰證得理一心?我們在祖師傳記裡面看到,慧遠大師證得了,他在念佛止靜的時候,也就是入念佛三昧,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理一心不亂。古人能做到,今人也能做到。為什麼不能做到?妄想分別執著不肯放下,你就做不到。他們為什麼做到?沒有別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放下就證得,放下就做到。

  佛在一切大乘經論里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放下世出世間一切執著,你就超越六道;放下世出世間一切分別,你就超越十法界;放下世出世間一切妄想,你就超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滿證得佛果,這個話說得簡單明了。凡夫成佛,真的是世尊一語道破,換句話說,放下一切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放下一切法的分別,你就證菩薩果;放下一切妄想,你就證如來果位。麻煩就是自己不肯放下,那有什麼法子?這不是佛菩薩邊事,是我們自己這邊的事情。所以這首偈裡面頭一句,「修諸行」就是放下。圓滿諸波羅蜜實在說,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法界,無障礙才圓滿,有障礙就不圓滿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叫大圓滿。自己入無障礙,那你就可以全心全力去幫助一切眾生,為什麼?你沒有障礙了,你不會被境界所轉,我們一般講的,你禁得起誘惑,你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你有能力不被他們所動,不被他們所誘惑,他們住五欲六塵,他們住貪瞋痴慢,你住在如來三昧之中;念佛人說我們住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所以我們可以不受世間一切誘惑,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才能夠徹底放下,這得真自在了。幫助別人,解救別人的苦難,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也能夠了解事實真相,也能夠像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

  《無量壽經》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這是講事實真相,「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我們跟一切眾生接觸,帶給他的是真實的利益。可是自己要不能夠入真實之際,自己不能住真實智慧,你對一切眾生就沒有辦法給他真實的利益,先決的條件是自己要具備前面兩個真實,後面真實之利那是自自然然就現前。而這三種真實裡頭的關鍵,我們從哪裡入門?從住真實慧入門,住真實慧才能夠契入真實之際。這個話說得容易,做起來難,難在哪裡?還是難在業障習氣太重,都放不下。我初見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他老人家教我看破放下,想想那一天我二十六歲,整整五十年了,半個世紀了,我究竟放下多少?我看破幾層?老師對我的教誨,我要不能夠做到,我對不起他,我遇到他豈不是白遇到嗎?那一天我向他請教成佛的方法,他就告訴我這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請教他從哪裡下手,他跟我講布施,布施就是放下,萬緣放下。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眾,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提起正念,這樣就能夠與阿彌陀佛相應,就能夠得生凈土。由此可知,一切障礙,總而言之就是放不下。果然能放下,所有障礙都斷盡了,聖賢的教誨就達到圓滿。

  今天我們把這一段主方神介紹圓滿了,從這個以前我們都是講得比較詳細,每一堂課一個半小時,或者兩個小時,都是講一段、一句、一偈,有的時候一偈、一段講兩三堂課也有的。這個細講是到這個地方結束,往後我們每一堂課要講一個大段,像底下主空神長行十法,我們一堂課要講圓滿,偈頌我們也用一堂課講圓滿,這樣預計我們這部《華嚴經》三年可以圓滿。如果還是一句一句的細講,我們想到三十年都講不完,這不是辦法。所以細講講到這一段也可以說講得不少了,同學們足夠做為自己修學講經的參考。後面我們就不能這樣細講,但是還是比一般講經來得詳細,有重要的地方我們就多說幾句,能夠體會淺顯的地方,我們就是輕描淡寫帶過就好了,這是我們講經的方法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在此地附帶的報告。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要生慚愧、懺悔心,真誠念佛迴向北京霧霾消失
凈空法師講集
凈空法師:夢到過世的親人要念地藏經
凈空法師:我們要培養自己有觀察善惡、是非、邪正的能力
凈空法師:人要把慾望放下就沒有苦了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