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講記·化城喻品第七(25)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等,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並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雨:在這裡作為動詞,就是天人散華。香風吹萎華:吹去已經枯萎的華,再換上新華,比喻天人大眾對佛的供養是一念接著一念,法喜一個接著一個。後面的法喜生起了,前面的法喜是不是過去了?叫「吹萎華」。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佛在破除生相無明,天人大眾期盼;破除之後,究竟圓滿成佛,天人大眾歡欣鼓舞。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不聞佛法則已,一聞佛法,我們就要親近受持,要請法,要皈依。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自己的切身利益。許多修行人明白了《法華經》的重要性,到處奔走呼號,想方設法引導眾生學《法華經》,在各個團體想辦法來組織法會。這是「因」,佛菩薩加持是「緣」。菩薩發心的功德不可思議!你發了心可能就有信息來給你了,因為有護法神明。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華以供養,並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讚歎。佛知時未至,受請黙然坐。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久遠時一現,這在《法華經》講得很多,有些是一百個大劫、有些是一千個大劫、有些是無量劫,各個佛土情況不一。由此我們要特別珍惜我們在娑婆世界這個國土。我們這個國土雖然困苦、雖然苦難多,但是我們能夠在不到一個大劫的時間裡諸佛紛紛出世,相比較而言,十方世界我們這個佛土福報最大——能夠遇到諸佛出世,這是最大的福報。你即使在地獄裡也勝過天堂!什麼叫福報?什麼叫苦報?這是祖師的教化,關鍵在於你會不會用心。你如果聞不到佛法、或者聞到佛法以後無動於衷,那你是真正的苦上加苦。當我們懂得了這個人根本都沒有生死的時候,你家裡有沒有什麼難啊?!一個人沒有智慧,根本都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是好還是壞。
比如三歲的小兒子掉到水裡去了,一般來說全家會嚎啕大哭,他並不知道這個小孩子其實是童子下世,只是與他結三年的緣,就升天了。有一個人經商,他老子在秤底下玩鬼,兒子怎麼樣說服老子都無濟於事。老子一死,兒子把秤一掰兩段,從此改邪歸正。但是老子死了,他自己的兩個兒子也死了,他想不開,晚上做了一個夢,菩薩告訴他:你這兩個兒子,就是因為你父親作惡,投胎來就是敗壞你的家產;現在因為你改邪歸正了,所以老天爺把他收回去。你放心,馬上又有兒子給你。過了年半老婆又生下,那是正人君子。
這個世界上沒有苦樂,所謂苦樂都只是我們自己心中的妄想。你明白「如來藏」道理的時候,你即使受苦,也能感到很快樂。別人打你罵你、傷害你、騙你,你高興:第一,高興我還債了,前世欠他的;如果晚還了利息更高,是不是平衡了?第二,他是來成就我,讓我修忍辱,讓我開智慧。連白天黑夜都是假的,有什麼好執著?
會用心的人因禍得福;不會用心的人因福得禍。家裡兒孫滿堂,要什麼有什麼,產生貪著。好了,你來世必下惡道。你今生今世的福報是前世修來的,福報滿了以後你還會往下掉;而對前世已經明白道理的人,今生今世在福報的位置上,他會用福報來供養眾生,護持三寶,這叫「以道受樂」。明心見性之人,他不會感到痛苦和煩惱,處處都是道場。
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明白萬法為一念所現,心量因此打開,你這一念就是「震動於一切」。就是〈方便品〉講:你讚歎一句《法華經》,等於供養一切佛,一切佛就是「震動於一切」;也是〈法師品〉講:讀一句《法華經》,生一念歡喜心,蒙佛授記。因為你已經「震動於一切」,你在見道位已經把萬法歸於當人當下這一念。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我們自己檢查一下,你到了這個境界沒有?很簡單,信了、高興了,你就見道位到位。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姟(gāi)」是「那由他」,即「六百萬億那由他」。雖然眾天王請法,但是時機未成熟,佛以「四諦十二緣」來方便引導。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凈。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營從:隨從眷屬、學生、辦事員之類。童子心:表他們發的心很真實,很誠懇。
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這「六度」是菩薩所行之道,概括了無量的法門,這是採取對治法來幫助我們去除種種煩惱習氣。
一者,布施。從整個修行來講,「六度」是次第圓融。整個的佛法的修行可以歸納為一個「布施」。布施就舍呀!「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全部舍全部得,舍光了成佛。舍財得財,舍口福,得健康長壽。有句話叫「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啊!舍愚痴得智慧,就看會不會用心。
二者,持戒。持小戒,能得人身安全。不殺生,得健康長壽之報。不傷害別人,就不會有人來算計你。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沾光,沒有人會吃虧上當。那麼我們持了心戒,知道萬法皆是「我」,你當下成菩薩。
三者,忍辱。世間凡夫能夠修忍辱,他也能成就一定的事業。後漢劉秀修忍辱心,成就一代帝王事業。能忍者自安。如果修大忍,修無生法忍,你成佛了。你知道一切都是你,你跟誰忍啊?你忍誰呀?用忍辱來對治嗔恨心,以布施對治貪心,以持戒來對治毀壞。
四者,精進。以精進對治懈怠。外道的精進也能得人天福報。「如來藏」心地法門乃是最大的精進。精就精在萬法歸一。所以在《法華經》佛講啊:受持《妙法蓮華經》一偈一句,生一念歡喜心,蒙佛授記。稱讚一句《法華經》即為供養一切佛,這就是精進。我們果真把這個道理搞明白呀,你會拍案稱絕啊!佛出世間就是幫助我們開智慧,做事修行不是去傻獃獃地盲修瞎練,你白吃苦。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講究用智慧。
五者,禪定。以禪定來對治惱亂。凡事「三思而行」,不至於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現在有些人講什麼「點式思維、線式思維、面式思維、立體思維」,這都是凡夫的心態。沒有禪定功夫的人他只懂得「點式思維」,就事論事。他有時要麼就忍不下一口氣,往往把事情辦得很糟糕;稍微有點理智的人他會瞻前顧後,他想想過去、再看看未來,叫「線式思維」;智慧再深一點呢,他知道左顧右盼,這就形成「面式思維」,會涉及多少人、多少面;智慧再深一點呢,他從長寬高全方位地考慮,面面俱到,不是哪一方面,而是方方面面,就看你會不會權衡利弊,這就是「禪定」。那麼這裡「如來藏」心地法門是「如來禪」,無量法界包含其中。海陸空、十方法界有情無情,哪一法不是我?這是「法華三昧、首楞嚴大定」。
六者,般若。對治愚痴,般若解釋為智慧。前五度沒有哪一項能離開智慧,僅僅是有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小智慧與大智慧之別。這個智慧就是對一切萬法的觀照和運用,它貫穿於五度之中,也成就於五度之中。「六波羅蜜」體現了佛的智慧。
根據天台宗判教,對佛49年說法分為「別五時」和「通五時」。怎麼「別五時」呢?別五時中,先後為華嚴時、鹿苑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具體時間見《五時說法頌》: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一日一夜)共八年。通五時,五時互通,不可拘泥於別五時。否定別五時,就不知如來說法之次第;否定通五時,就不知如來說法之融通。
怎麼叫「通五時」呢?佛在「華嚴時」就涉及到小乘、中乘,乃至《法華經》《楞嚴經》;在「般若時」仍然涉及到《華嚴經》、小乘、中乘、大乘;在「法華時」仍然沒有離開「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它是圓融在一起。
其實佛也不乏對那些大乘根機已經成熟之人,在「華嚴時」、在「阿含時」、在「方等時」就已經給他們宣講「一心三藏」。氣氛不一樣,時間長短沒有多大的考究。有些人幾句話一點,當下就能成就。
這「六度」呢,通大通小,通凡通聖。同樣講「布施」,對小乘根機講小乘根機的「布施」,對大乘根機講大乘根機的「布施」。當然講《妙法蓮華經》在前四時沒有大張旗鼓,沒有顯講,但是並不影響在小範圍內、小時間內對個別人講。我們一定要明白啊!萬法都是次第圓融。你看從前面舍利弗那個說法,最起碼佛在前幾時對舍利弗就是講過「如來藏」的道理。
及諸神通事:外道誤以「神通」為「究竟」。神通只是在某種意義上可以作為接引眾生的一種方便手段。
分別真實法:這個「分別真實法」「會權歸實」。「會權」就是分別啊!到最後:是非、好壞、長短、多少、佛、菩薩、妖魔鬼怪、泥巴瓦塊,都是一個念,叫「分別真實法」。分別把一切法歸於一真、一實,也就是歸於一真法界。所以「圓頓大法」講呀:一塵一剎、一草一葉、一絲,一個草絲盡足以為一真法界,叫「分別真實法」。我們會不會分別呀?「無分別不妨分別,分別不妨無分別」,來圓融。所以這裡的「分別真實法」,我講到這裡是不是也是「阿彌陀佛」法呀?「分別」就是「彌陀」,「真實」就是「阿」。「分別真實法」是不是「阿彌陀佛」?佛就是這麼良苦用心。他總是沒有忘記了提醒我們一句,這就是「阿彌陀佛」、這就是「如是我聞」吶!「分別」是不是就是「是」?「真實」是不是就是「如」?「如是」,「是如」,就看我們「聞」不「聞」?
菩薩所行道: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一切法皆是菩薩道,皆是成佛之法。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前面講了大通智勝佛入於靜室,在定中加持十六沙彌說《法華經》。在這裡就是「開權顯實」,為實而權:十六沙彌是「權」,大通智勝佛是「實」;禪定中是「實」,出定傳法是「權」。所以「知佛禪未出」,可以觀照為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無形無相,叫「未出」;那麼十六沙彌說法,這就是「開權顯實」,以有形有相的萬法來顯示不可說的真心本性。
宴寂:是在禪定之中。兩個特點:保持一種不靜不動、定慧均等的心態,這是「宴」;「寂」呢,不落於任何的形相。
與師俱生:從大通智勝佛之後就分四萬億佛法。這些修行人是不是我們吶?在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以後,我們就已經在四萬億佛法中成就。那在大通智勝佛之前,如果沒有福德因緣,你能不能與十六王子結法緣吶?所以《法師品》講啊:能夠受持《法華經》的人,已經在十萬億佛法中成就了功行——也就是說我們在此前已經在六萬億佛法中成就了福報善根,才有緣與十六王子結法緣,聽《妙法蓮華經》。要想聽聞《妙法蓮華經》,談何容易呀!你聽聞《法華經》就有一種石破天驚、耳目一新的感受,能當下能沉下氣來,這可不容易啊!你不要認為太簡單了,在你看來太簡單,在別人看來比登天還難。
講得不好聽一點:在座各位都已經屬於下下等根機。這是與大通智勝佛時代以來相比而言,是不是下下等根機啊?上上等根機的人早就到其它佛土成佛去了。我們現在成佛都太遲了。要生慚愧心吶!有些人還在等,你等什麼啊!你明明知道萬法就是一個人一個念,這麼多東西都是假的,你還在執著什麼?我們與現在世界的眾生比,你可能是上上上根機。人家還不來,還沒有這個福報來聽呢!人家來聽還未必就信呢!
分析一個問題要懂得圓融。特別是把自己想得很平常、很庸俗的時候,你要生慚愧心。我們就是佛,你為什麼自己看不起自己?佛從來不敢輕視一個眾生。誰不是從「大光明藏」而來呀?誰當下不是「大光明藏」啊?明白自己就是佛,就是菩薩,怎麼不去行使你的權利,承擔你的義務?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有些還沒有成佛,僅僅是在聲聞位。有些人已經成佛,或者有些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都是佛在大通智勝佛時代的學生弟子,所以佛生生世世引導我們。
譬如險惡道,逈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頓乏:疲勞到極點。你要「退還」,不得了啊!可能無量百千萬億年難得一個人身!而你不退還,咬咬牙,多則幾年、十幾年,少則一年半載、幾天,你成大菩薩。因為你好不容易遇到正法,中途退出太可惜!無量百千萬億年六道輪迴,甚至三惡道受苦。這就是諸佛菩薩為什麼要苦口婆心勸導修行人,原因即在於此。諸佛菩薩也好,當老師的也好,他不需要學生弟子給他幫忙,他只需要學生弟子來接受老師的幫助。唯此一個信念。
而失大珍寶:這個「珍寶」就是生生世世的解脫。好好地想一想,今生今世人命無常,一旦眼睛一閉,來生來世無量百千萬億年萬億年吶!那是個大大的未知數啊!你即使來世再得一個人身,你能不能再遇到《法華經》?即使再遇到《法華經》,你能不能信?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尋時」就是及時、當下,要考慮一個權益之計,叫「思方便」。
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這六句偈可以籠統觀照為小乘、中乘、不了義大乘法的種種法門,各有其所得之處,各有其通融作用之處。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這是佛在講《法華經》之前打這個比喻。我們現在已經是傳《法華經》,所以把這個已經公開的秘密我們在這兒宣布,我們千萬不要打妄想:既然佛當時講了無量法,設了「化城」,師父能不能也搞一座「化城」啊?這個「化城」可能來不及,因為我今年已經六十有二,像佛那樣講四十一年「化城」的話,可能城沒有化起來,我自己就化掉了,是不是?沒有必要。我們這麼講了一下,這個「化城」就已經給我們化掉了。
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包括了圓頓大法前七種方便,別教、通教、藏教、二乘,通通包含在內。
十力等佛法,我們在〈方便品〉介紹了佛的十種智力。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這兩句話很重要。藏教菩薩執著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通教連佛的三十二相都判為「無明相」。我們在這裡對「三十二相」要還它一個本來面目。
三十二相呢,也就是「法性身」,是極果如來證金身、法身、圓滿身所顯現出來的「法性五蘊」。它與下面的「真實滅」相對應。上面的「三十二相」就是法性色身、法性五蘊;後面的「真實滅」呢,叫「法性空」。如果用《楞嚴經》的說法,「三十二相」叫「性空真色」,或者叫「性空真相」;後面的「乃是真實滅」應該講「性色真空,性相真空」。
由「三十二相」我們就可以觀照到什麼是「阿彌陀佛」。「具三十二相」就是「是」,「乃是真實滅」就是「如」,「如是我聞」;「三十二相」就是「彌陀」,「真實滅」就是「阿」。無論是前面「三十二相」也好,下句的「真實義」也好,都是「涅槃四德」,究竟「常樂我凈」。「三十二相」當下就是「真實義」,「真實義」當下就是「三十二相」。這是如來果地的圓滿功德。
法華論壇網址:http://www.fahua123.com/
推薦閱讀:
※白話法華經15
※對哪些人可以講《法華經》
※法華經科拾懸談卷首一卷(清 普德立科、智一拾遺)
※慧愚整理法華經簡介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