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諦---宇宙中的三個真理

人生真諦---宇宙中的三個真理

 

講一段「佛陀說三法印」的真理給你聽好嗎?它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是智慧的法門。      

今天我和大家講佛陀一生追求的人生真諦,最後終於悟出宇宙中的三個真理,三法印。

這可是非常有智慧的經典啊,他講出了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理,不生不滅的真理。

非常經典,如果你們深入仔細的研究,就會發覺找到了智慧的寶藏,財,色,名,利算什麼,那是個奢侈品,你們不會被它們顛倒迷惑而跌入深淵。

衷心希望大家能認真的諦聽,這部經太難得了,它是佛陀智慧的精髓,我決不打妄語。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智慧的啟迪,廊然頓悟,不再接受五蘊虛幻不實的煩惱而執著。

 

                                  第   一   章

第一個真理------諸行無常                     

 

世間萬象,沒有任何事物是長久永恆不變的,一切都是由一個起因和後來的條件相互配合變化而成的。而這種因緣條件組合構成的無常變遷,就是我們的宇宙實性,佛教稱之為「空性」。

 

有生命就會有死亡,再美好的事物也會變壞,變化不已是宇宙的真理,人,因企求永遠美好,害怕死亡而生出了痛苦,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簡稱叫「無明」。

 

宇宙的實相是永遠變化不已的,沒有一刻停息的實體。而人因為從自我短期利益的考慮,從自我的立場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常存,不好的事物不要降臨在自己的身上,但這種一相情願的想法並不能使自己時時如意,因而生出了苦惱和痛苦。

 

人會因煩惱而產生了痛苦,多是因為,人------有了「自我」的觀念,而又不真正的了解,「身、心」,內在,外在的一切都不可能永恆不變的,就是「諸行無常」的這個宇宙真理。所以佛陀在入滅之前對阿難說:「阿難啊!凡是我們所愛的,終將離去,凡是有生命的終將要死亡。 所以你們不必為美好的事物因不能常存和變質敗壞而感到痛苦悲傷啊!」萬物皆是無常,有生必有滅,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你們不要執著於生滅,內心便能寂靜不起妄想雜念,就會得到永久的喜樂。那就是「解脫」。

 

佛陀說:你們應當觀察到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恆不變的,如果用這樣的方法來觀察才是正確的理解方法。正確觀察就能產生厭離心,而不會有喜愛和貪圖之心,心靈就會獲得解脫了。

 

對外界的形形色色都應該這樣來觀察,對自己內在的感受,思想,衝動,意識也都去用這樣的方法來觀察,看出它們的「無常」來。正確的觀察就能產生厭離心,有了厭離心,喜愛和貪圖之念就會消失,心靈也就解脫了。佛陀是自己證得這個道理,從生死愛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心靈獲得真正的自由,過著清凈純真的生活,將來不會再受束縛,更不會在愛欲之中流轉。

 

你們應當記住:「感情是一張纏繞的網,慾望是一把暗藏的刀,不執著它就不會被它束縛也不會被它殺害。聰明的人會馬上退出這迷惑的遊戲,而愚蠢的人就會繼續在迷惑中打轉」。

 

佛陀說:還要注意一點,對無常,對苦,空與非我,也應該要這樣來觀察,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變化不已的,自己的內心對外感受也因「時,地,心境」的不同而異,看清世間的一切及內心的感受意識並非絕對,便能從愛欲的執著中解脫出來,而獲得心靈的真正自由。事物的存在就會有不斷地變化,世界是一個隨「時間」流轉變遷的過度現象,而我們只是屬於一段時間內的世界。每一個寫下來的字,每一件石刻,每一幅畫,文明的結構,每一代人,終將如同落葉一樣消失。

 

有存在就有變化,沒有變化的,就不可能存在。生就是生生不息,變化不停,不變的就是死亡。所有的存在都是生,住,異,滅,變化中的一個短暫現象而已,這就是宇宙的法則。人若企求現世的永恆不變,而違背了宇宙的規律,當然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所以產生了種種的痛苦和煩惱。佛陀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流變不定的」,保持這樣正確的心態去看待世上一切事物的變化,那麼這些變化就再也不能影響到我們的內心了……

 

第二個真理-------諸法無我  

 

宇宙中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組合條件相加而形成變化不已的現象…...因此,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宇宙。人也是一樣,從生到死亡,每一刻都在不斷地變化之中,沒有一個實質不變的我存在,這就叫「諸法無我」。這是佛陀應證的第二個真理。

 

人們自認為有個「我」的存在,不知道這只是暫時存在的「假我」,這個「假我」完全是受控於四大假合而成「水,火,土,風」。水代表血源,火代表能量,土代表肉身,風代表氧氣,缺一不可,因為這個我是隨「時空」不同而變化不停,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實質的我存在。由出生到死亡,每一分,每一秒的我,條件都不一樣,人剛出生從沒有什麼行為能力到長大後,叱詫風雲,乃至老死之前又「回復」到沒有行為能力,這都是隨著自己的能力和條件而變遷的。而我們的身心感受也是因「時空」條件而異,產生快樂,悲傷,憤怒,恐懼等諸多不同的情緒,隨著時空的不同而起伏不定。

 

佛陀印證出最重要的第二個真理,就是:《諸法無我》。

 

外在的萬事萬物與內在的感受意識的無常性,也是如此,它們所帶來的「痛苦」與「空性」和沒有永恆的我也是如此。人因為有了「自我」的執著,於是痛苦就產生了,由於自我的觀念而產生了過去,現在,未來,產生了好,壞,順,逆,喜,怒,哀,樂等一些分別心,於是一直活在企盼和慾望之中。

 

法句經:心無所住------

 

我們平時千萬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觀察事物而生出分別心,不要去分別事物「好與不好」而執著於其中。 因為有了好與壞的對比心,便有了喜愛與憎惡的偏見……於是便有了貪念,憎恨,憂愁,不滿,而生出恐懼與心靈上的束縛。 行為原本沒有所謂對或錯的區別,但當這個行為是由自我意志所發動的,便有了私心的利益或無私的善意之分別。 凡是在意志上圖謀自利的行為就會造成自己對這些行為的承受。而這個行為的後果就是「業」。 所謂「隨業轉生」就是這個意思。

 

涅盤最上樂------

 

最高的利益就是「健康」,最高的財富就是「知足」。最高的友情交心就是「信任」,最高的喜悅快樂就是「涅盤」。 如果我們真正觀照自心,自問便會知道,金錢無法購買滿足,貪婪的滿足就象大海,無邊無際,而常讓我們感到滿足的卻不需要金錢購買,惟有知足的心才能獲得滿足。金錢只會買到慾望的增長和永無休止的束縛。即使財富像雨一樣不停地降臨到人的身上,也無法滿足人的貪慾之心,有智慧的人終將明白追求外在的淫慾到頭來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快樂的少而痛苦的多。從外在的掠取獲得,永遠不能滿足內在的貪慾,它只會得到短暫的快樂,緊接著又會從這快樂中引發出更多的痛苦。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總想翼求更好更完美,得到了又怕失去,所以痛苦就此產生了….….

 

「善」控制一切-------

 

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的刺激,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內心的意識。最高的善就是能自我控制身心的一切,能自我控制身心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最有智慧的人便能解除自我一切痛苦與煩惱。

 

     不要看輕自己,也不要羨慕別人,如果我們羨慕別人,心便失去和平寂靜。雖然我們所得不多,但自己卻不嫌少,完全接納這個事實,生活於清凈不懈怠,這才是人人稱讚的修行。

 

對於精神或物質等一切都不貪求,堅持無我的觀念…… 由於不是我或我的所有,因此便沒有我的痛苦和憂愁。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先修正自己的行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人最愛的是自稱「我」和「我的所有」,當一個人他能真正地觀想到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死,健康,疾病」,不能自我控制自己的感官,慾望,憤怒,恐懼,貪慾,固執等,他怎麼能稱這個不能控制的自己,為我的我所有呢?智者調心,首先要做到的是無我,於是慢慢地他便逐漸可以掌握這個我了。

 

我的所有-------

 

我們應該要做到身處在怨恨中而心無怨恨,身處在苦惱中而心無苦惱,身處在貪慾中而心無貪慾,要做到「無一物是我所有」的觀念。清凈不受外界干擾的生活。 如果我們能做到「無我」,無我所有的境界,那麼外在的怨恨,苦惱,貪慾便沒有一個我可以去取來作為我的怨恨,我的煩惱,我的貪慾。我都沒有了何來我的痛苦。這就是所謂「無所住而住」的道理。

 

愛,別,離的苦------

 

我們的心要保持清凈,不要去尋求愛欲,也不要去尋求憎恨,愛欲的對象離去消失便會產生痛苦;而面臨憎恨的對象也會產生痛苦。因此愛欲和憎恨是產生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的心純凈不偏就沒有愛欲和憎恨,也沒有痛苦的束縛了。

 

從喜愛產生了憂慮,恐懼,捨棄了喜愛之心,則憂愁,恐懼就無從產生,從貪慾產生了憂愁,恐懼,捨棄了貪慾之心,則憂慮,恐懼也就無從產生了。我們的心如果有喜愛之心,憎惡的偏見也就產生了,我們如果對生活上的外在一切事物去產生分別心,把其中的某一部分劃分為喜愛,那麼另一部分則變成了憎惡,由於喜愛便會產生怕失去,憎惡不希望它來臨,於是痛苦便產生了。

 

待己如敵-------

 

人對待自己要象對待最痛恨的仇人一樣,任何敵人對我們的傷害也比不上自己的貪慾,嗔恨,無知對自己本身的傷害來得大。人對待自己要象對待最恨的仇人一樣殘忍,躬身自省,時時刻刻要想到造成我們最

第   三   章                                                                 

如見如來佛 -------

如果有個人他雖然距離我很遙遠,但他不抱著強烈的慾望,不抱著激情,不抱著憤怒之心,不被錯誤的觀念所驅使,能隨時不放縱自己又有正確的知解,那麼他就像跟隨在我身邊一樣,而我也在他的身邊。因為他看到我所說的法,看到法的人也看到了我,佛陀不在世,雖已過二千五百多年了,但要見如來佛還是很簡單的,因為他說:「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看到我的人,就是看到法」。

一切因緣生 ------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世間一切現象的產生,都是由於有個起因,再加上條件的助緣而形成的,如果我們追根究底,追究到它的源頭,就會發現根本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存在,一切都是因緣組合形成而已。所以我們把它簡稱為「空性」。

假如一個種子是可以成長的因,加上土壤,雨水的助緣就成長成一棵大樹了。為何會有這棵大樹呢?一切都是因緣而生的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宇宙的本質就是變化無常,流轉不居,變化是宇宙的實相。而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出自於因緣條件組合的作用。這些都是佛陀所證悟出來的宇宙真理。人會痛苦是因為不明白諸行無常,一切皆因緣起的道理。而時常強求不可能得到的事物,活著就不想死,害怕死亡,貪戀短暫的美好和利益,總希望美好的事物不要變化,而這無知的妄想,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違反了宇宙的原理。

佛陀說:諸比丘啊!緣起是什麼呢?因為有生才會有老死,不論眾生出不出世,不論你有沒有發現….….這個事實定律早就存在於宇宙的運行之中了。我所覺悟的,我所說的,就是緣起法的這個相依性,就是這個宇宙的法則。世間的任何事物,只要有生,就會有滅。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會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這種相依變化的法則,誰都不可能停止和改變。

苦的緣起 ------

一個人如果不明白一切外在有形事物的真正實相,就不能斷除對這些事物的喜愛和貪求,就不可能斷除痛苦,對自己的感受,思想,辨別,衝動,意識這些心智狀態,如果不明白其中的不定性,就不能徹底斷除慾望,也就不能徹底斷除痛苦。

對於世間外在的形形色色,如若能明白它們的真實狀態,就能斷除對這些形形色色的喜愛貪求,就能斷除痛苦。同樣,對自己內心的感受,如果能明白其真實的本性,就能遠離慾望,斷除痛苦。人往往隨著身外的一切有形事物,而產生內心起伏不定的情緒感受,於是就產生了痛苦,看清外在形形色色的價值並非絕對,內心也不會隨著外在事物激蕩,心靈就不會受愛欲的束縛了。

善知識,技能和才幹有助於成功和利益,是它們帶來收穫和幸福的保證。正確美好的吉祥之兆是依循人的能力和行為,而無關宇宙量體的移動,一切是因緣,我們的結果如何,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能力,條件,意念和行為所呈現的後果。而無關於命運,星相,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我們如何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把命運委罪於神秘力量那是弱者的託詞。

惡的果報 -------

你們不是都害怕苦嗎?你們不是不喜歡苦嗎?如果你們害怕苦,不喜歡苦,就不應該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作惡,如果你們做了惡的行為,無論你們飛到任何地方,苦一定會跟上你們的。所謂「如影隨形」就是這個道理。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宇宙之中所有的事物現象都是有因有果的。所謂「事事紛紛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誰造了惡業,誰便將承受這個惡業帶來的苦果,任何人也逃脫不了啊!沒有被煩惱捆綁的人,他一定是很安詳快樂的人,常聽聞真理的人,他很容易看透煩惱和痛苦。追逐世間一切價值和追逐世間節奏起舞的人,必有苦惱。

人-------追逐什麼,必因所追逐的事物而煩惱,如果希望獲得快樂的生活,要先改變自己所追逐的對象,不追求外在的一切價值,而追求內在身心的凈化,則必得大安樂。

感觸「五蘊」—----

比丘們啊!你們平時在村莊或森林裡感受到的「苦和樂」,絕不要把那個苦樂變成自己的苦樂,也別把它當成別人的苦樂。主觀感受是由於人以自己的標準去分析判斷的,才有了好與不好之分,如果我們不去分別它,那麼外在的苦樂就不會變成我們內在的苦樂感受了。往往我們覺得如何,是因為我們以後天形成的標準去評判外在的一切。不要被這評分標準左右,排除思想框框,便能返本歸真,外在的苦樂也就影響不了我們的內心了。

不傷害眾生 -------

如果我們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去傷害到也在追求快樂的其他眾生,將來一定不得安樂。假如我們追求自己的快樂,也不去傷害到同樣在追求快樂的生命,將來一定能得到所追求的快樂。

人--------不應該踩著別人的身軀去達成自己的目標,人在追求快樂時,不能把這追求踏在別人的痛苦上,人在追求獲得時,不能把這獲得建立在別人的損失上。人,經常用「自我」的利益觀點去考慮一切事物,凡是對「自我」有利的就是樂,凡是對「自我」不利的就是苦,但現前有利的樂,也是形成將來苦的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切都是遵循著生,住,異,滅的運行法則,現前美好的事物一定會有變異,變壞,變滅,而導致與心所喜歡的事物別離之苦。今天的美麗,年輕,強壯,就會變成將來的不再美麗,年輕,強壯,這就是苦的原因。所以佛陀說,一切皆苦。

一切皆苦 --------                                                         

現前對我們不利的產生即刻是苦,現前對我們有利的雖然是樂,但他也是將來苦的種子。佛陀說:一個人的苦,苦的起因,苦的滅除,以及達成苦的滅盡的修行之道,都存在於結合「心」與「想」的這個活生生的六尺之軀中。 每個人都可以依循佛陀的教導,終止苦而達至永恆的喜樂。我所說的法就是終止苦的方法,每個人若遵照我的指引的道路去實行,就可以成為另一個佛陀了。

同樣,不受制於自身內心的感受就不受制於苦,而能得到解脫了。知道事物的無常及它所帶來的苦與空,知道沒有永恆的「我」,這才是正確的觀念,對事物的本相的無知,不明,不斷,不離貪慾,那是迷戀於有形事物的原因。

人會痛苦乃是因為有「自我」的原因,有自我的內心感受,而這些感受來至於自己對外在事物的價值標準,人要斷除痛苦先得要明白外在世界事物的價值與內心世界的感受,這都是自我的這棵心所造成的呀。

一切都在燃燒 --------

人的六根一切都在燃燒,我們的眼睛在燃燒,我們的耳朵在燃燒,我們的鼻子在燃燒,我們的舌頭在燃燒,我們的身體在燃燒,我們的心也在燃燒,接觸這些感官和意識的宇宙萬事萬物也都在燃燒,由身心於外界接觸而產生的苦,樂,不苦不樂也都是在燃燒。

為何會燃燒呢?因為身心與外界接觸而產生的「貪慾」之火在燃燒,「嗔怒」之火在燃燒,

「愚痴」之火在燃燒啊。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種種煩惱的火焰時時都在熾熱地燃燒,人的身心若站在自私的立場上,隨著外界而流轉,便會產生貪念,嗔怒,愚痴三把烈火,唯有熄滅這煩惱的苦源,才能獲得清涼安穩與舒適。

慾望是一種陷阱 --------

眼所見物,耳所聽聲,鼻所嗅香,舌所嘗味,身所接觸,這五種由外在而來的感受最容易引發慾望,我們肉體所歡喜的,心就會被他所吸引,而忽視了它所帶來的可能是災禍,就象森林裡的鹿陷入獵人所設的圈套而被捕獲。不可否認,「五欲」眼,耳,鼻,舌,身就是圈套,我們如果陷入了這「五欲」的圈套,煩惱馬上就會興起,痛苦也就如影相隨了。

因此,見了這五欲之災後,就必須冷靜思考如何迴避,不被它陷入圈套而脫離的方法,千萬不能誤入其中。慾望是由我們自己的感官接觸到外在的一切事物而發生的。能控制這「五欲」的方法你就覺悟了。的確,一時很難控制,所以要經過一段漫長的修行「忍辱」觀。才能覺悟啊。修「忍辱」觀是控制慾望的最好方法。

當我們遇到自己喜歡的一切,我們的心馬上興起一股強烈的希望急切的想擁有的念,希望成為了渴望,當我們得到了心所喜歡或達成心裡所希望擁有的事物時,又期望喜歡的事物不要變質,不要離去…….因此,煩惱的基因就成熟了,痛苦隨之而來。

不能忍辱的人,就不能享受所有的快樂,一個人如果不能忍辱,則嗔怒之心常積聚在心中,也因而內心失去了平靜,就象毒箭射在心中一樣痛苦難當,身心煎熬,因此內心不能享受寧靜安詳,以及任何快樂,甚至連睡覺也睡不著,噩夢纏身。

嗔怒能銷毀百千劫內之善根,所謂「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一個人如果真能做到了布施,持戒,但他不修忍辱,那他仍然會發怒,一旦發怒,過去所布施和持戒所積聚的一切功德,在剎那間便破壞無餘了。也就是說以前所做的功德都白忙了。

這就是嗔怒能摧毀萬善,嗔怒能銷毀百千劫內所積聚的善根啊!千劫所積聚,布施供養德,平時種善根,一念嗔心起,摧毀皆無餘的道理。修道人,切記!切記!

我們的身心是自己的地獄,有一個平凡人下了一個斷言:海洋底下有一個地獄。這樣的說法是錯誤,也是毫無根據的,地獄是個形容詞,它是指我們自己身心的痛苦感受,地獄在哪裡?   地獄不在那邊,也不在這邊,地獄就在我們的身心裡。我們由於慾望難以達成,渴望,貪念難以滿足,而產生了慾望之渴與嗔恨不滿之火,焚燒了我們的身心。這是,地獄在無形之中就顯示了。

自身就是道場 --------

一個人的身軀雖然只有六尺之長,雖然有生有死,但我卻要告訴你們,苦的起源,苦的終止與導向終止的道路都在其中。你自己的天堂與你自己的地獄都在這六尺之驅里,所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為人自招」不要擔心過去與未來,也不要沉思世界的開始與終結之類的難題,要把關懷與努力放在這一驅之體中,沉思痛苦的起源與熄滅。若能覺醒,就能獲得解脫,每個人就可成為他自己的上帝。

很多痛苦都是來至於人的「自我」觀念而產生的,人執著於「自我」,執著於我的所有,因此,凡是不利於我和我的所有,那就是痛苦。這個「我執」就是----- 驕傲,名利,榮譽,權位,金錢,自私,嗔怒,貪戀等等…………

佛陀說:我們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能有效的掌握,何來屬於我的物呢?人時常執迷於有關「自我」的一切,我的慾望,我的利益,我的驕傲,我的所有,我的本身等等……凡是跟我有關的就會因而產生喜樂與哀傷之情,因此一生都在承受束縛於這個「自我」和「我的所有」。「我執」是最大的痛苦來源,所以佛陀說:「沒有我這個人,也就沒有屬於我的物」,如果已經知道沒有「我」,那麼又憑什麼說:是我的物呢?假如能這樣去理解,也就能斬斷所有的煩惱。

如何捨棄忘我 --------

人追隨著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受愛欲與煩惱的驅使,猶如走在陡坡上,增加了命運的遭遇。有色,受,想,行,識這虛幻假合而成的「我」,既非我,也非非我。受,想,行,識都是打了死結的繩子,將人緊緊地捆綁著,使人心神動搖,被魔鬼所乘,難以解脫。======

第   四   章

只知道滿足慾望和一味的苦行都不是求道者應走的道路。佛陀年輕的時候,過的是極為養尊處優的生活,後來,他一心想證得真理而苦行六年,卻沒有獲得真正的覺悟,於是他離開的兩端,領悟到中道才是正悟所應走的道路。

求道如彈琴 ---------

琴弘綳的太緊,或太松,都彈奏不出和諧的聲音,惟有適當的鬆緊才能奏出美妙的樂曲。 修行尋求覺悟之道,也如同彈琴一樣,怠惰,鬆懈,不能得道,太過專註緊張也同樣不得成道。

人與時空不應有我與對象之分,我即外在的世界時空,時空即我。用這種態度去看待我與外在的世界,才是「無我地融入了最高智慧」。 對於自己內在的感受,思維也是同樣,不論是過去,未來,現在,內在,外在,大的,小的,美的,丑的,遠的,近的,這一切都不是我,但也不異於我,不應該有我與這些對象的對立二元看法。無我地把自己融入內心的世界,內心的世界即是我,我即是內心的世界,於是,就能無我,也無內心的世界,受,想,行,識也就隨即消失了。以這種無我融入的智慧去看待,我與內心的世界,即是最正確,至高無上的智慧。

比丘們啊!若能用這種觀點看待外在的世界和內心的世界,能夠「無我」「無對象」「無自我的驕傲」就能斷除貪愛與慾望。他就可以脫離種種捆綁束縛,遠離極端的痛苦了。人活在時空中,無哪一部分是我,哪一部分是對象,應該把自己化為億萬個微粒分子,融入所處的任何時空,時時是我,片片是我,無分好,壞,順,逆,都珍視地去品嘗。

比丘們:世間有兩個極端,出家人不應該接近,一個是極端放縱自己慾望的享樂主義,一個是極端的苦行。如來舍走兩邊,走的是中道。那就是睜開雙眼發出智慧,才能抵達寂靜,證智,等覺和涅盤啊。

因此我們努力向道,必須慎重地掌握適當的尺度,不令太緊,也不令太松。修行者應擺脫兩種極端的生活,開啟心眼,進修智慧,行走於導向覺悟的生活。什麼是中道生活呢?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進精,正念,正定,這「八正道」即是中道生活。

非有非我 ------–

宇宙中的一切萬象,都是依緣而有生滅,沒有所謂的有和無,愚蠢的人會保持著有,或保持著無的觀念,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們知道宇宙的實象,是超越有和無的,這就是中道的正確見解。

如果我們覺得對方比較大,比較強,那是站在外在的立場上看事物,是因為我們自己比較小,比較弱,如果我們保持這樣的想法,那也是站在自我的立場上看事物。真理超越兩邊,既不站在這邊,也不站在那邊。有生就有死,有福就有禍,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惡,人必須了解這個道理。而愚痴之人只會企求幸福而厭惡災禍。學道修行之人,超越這兩種不執著於任何一邊。

聰明的人知道凡事要看兩邊,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愚蠢的人則是企求好的那一面,智者超越兩邊,他融入善惡禍福,因為他能無我,故也無好壞禍福之分。

人要有自主的認識能力,我們如何做到,完全是靠我們本身,並不因為別人稱我們好就變成好,也不因為別人說我們壞就變壞變質。融入一切才是智者,能正確地看清世間外在的一切,能正確地認知自身內心世界的受,想,行,識。能調伏貪慾,斷絕貪慾的誘惑,能超越貪慾,這樣才能真正稱的上「智者」。

阿羅漢已達到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也沒有無過去,沒有無將來……..但也不是沒有過去,無現在,無未來……他們無我地把自己融入所有的空間,融入所有的時間,他能達到自己的境界,所以才叫做「智者」。 我是山,我是水,我是雲,我是鳥,以上是我所說明的「智慧之法」,能真確看清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皆苦,既是明白生命的真理。 能降伏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才能真正地稱得上為「智慧」。

能超越時空,融入時空,無我地融合於萬象才稱得上「般若智慧」。世界萬物皆呈現他們自己原本的樣子,條件都各不相同,而人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條件,能力,性同,意願和機會,他因而發生成了不一樣的結果。但每個人自己覺得快樂,幸福或是痛苦,悲傷的人生觀並不取決於他自己本身的條件與境遇,而是他心裡怎麼想的……如果我們的心保持的錯誤的負面觀念,我們就會生活在痛苦之中,如果我們的心保持著正確積極觀念,我們便活在快樂喜悅之中。自凈其意,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凈化自己的心,矯正自己意而達至清凈無染的喜悅之境。

佛陀說:天堂和地獄不在以外,而天堂和地獄就在我們這個六尺之軀中。人會依過去的生活經驗對任何事物的好,壞,做出評斷,對每天所遭遇的任何事物,他都會用心裡的好壞作標準去對照。凡是對他有利的事物就心生歡喜,凡是對他不如意的就心生不滿,內心的情緒也因外在的境遇生出,貪,嗔,痴,喜,怒,哀,樂,……身心因而受縛與外在的時空環境的轉變,無法做到一個自由人,如果他的身心不能自由掌握,便成為客觀條件變化的天堂與地獄的化現場所。

遠離慾望 --------

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有四種特質,這四種特質便是:無常的變化,任何事物不能永遠不變,因無常而產生痛苦,時空只是呈空,無狀態存在,我只是時空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我擁有時空。

得知這四種特質,對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欲求會產生厭離的心,不被它們所束縛,才能獲得解脫。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因和條件所產生,原因和條件兩者構成了因緣。認清事物的實質,便能看清自己的執著與妄念,因而會對它們產生厭離心。

能看清楚時空萬物的實相,便能擺脫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而得到解脫,能知曉一切事物的產生這是來自原因和條件的因緣聚合,便能看清自己的妄念執著,因而會產生厭離慾望的心,就能擺脫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束縛。

無明 --------

人由於愚痴和妄想而眈迷夢幻之中,誤把靈魂想像成自己存在的實體,妄想永續長存,他們的心攀援於自我,他們渴望天堂的生活,而尋求死後的將來能進入天堂享樂。因此,他們無法發現正知,正見的無上幸福與不朽的真理。

人由於無知時常一相情願的想獲得不可能的結果。人由於愚痴,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理,因此,更加不可能得到的真知。形式主義得不到成果,食肉,斷食,裸體,光頭,骯髒,粗造皮膚,拜火,懺悔,唱誦讚美,奉獻,舉行祭奠等…….這些行為都不能令自己克服疑難。也不能凈化人的身心。

自我凈化除了解知道凈化的次第方法,最重要的是自己親自去實踐,佛陀指出通向彼岸的道路,修行者只有親自去體驗實踐,才有可能抵達最終的目標。路要親自去走,形式主義的祭祀,唱誦,讚美,並不能讓我們抵達終點。=========

                           第   五   章

持戒,禪定,智慧 –-----            

尋求覺悟之道,首先必須修學三件事:戒律的遵行、心念的集中和智慧的開發。 戒律是什麼呢?遵守戒律以控制身心,重守五種感官的大門,再小的罪過也不要去做,而對於善行應該奮力去做。

心念集中什麼呢?就是要遠離慾望和擺脫所有令我們引起情緒的事物,將心導入安定不動的境界,能做到戒,定,慧這三項,覺悟的正確道路。要達到智慧的彼岸,心境猶如永恆的安詳,喜悅的修行,主要是持戒,禪定,般若智慧。持戒過簡單的生活,不做惡事,能令情緒不生,禪定將心止於一境不妄想,會讓慾望,貪念遠離。仔細觀察自己的心,可以真正地了解苦的形成與苦的消失。這就是「苦集滅道」的智慧。

身語意的凈化 -------

學道之人必須凈化身,語,意的三種行為,不殺生,不偷盜,不犯邪惡的愛欲,就是凈化身的行為。不說謊,不惡口,不挑撥離間,就是凈化語的行為。不貪婪,不嗔恨,沒有邪惡的見地,就是凈化意的行為。持戒,禪定,智慧是抵達彼岸的要點。持戒要先做到有關個人的身,語,意的自我控制與凈化,也就是行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嗔恚,不邪見。

十善業升天道------

不殺生:    即不用任何方法去傷害眾生的性命。其中包括:自己殺、教人殺、用不同的方法殺、方便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都屬於殺生。所以如果有人說這個清蒸活魚很好吃,那麼我們不要附和。這也是屬於見作隨喜的範疇。殺阿羅漢,殺父母為殺生中最重的罪。屬於五逆罪。

不偷盜:    不用任何方法將明知是他人的財物取為己有,離開原來的主人。就是不偷盜。而且包括見到他人偷盜不隨喜,也不教唆他人偷盜。但是如果是相互感情深厚,有知道其必將同意的,暫時借用,為他人拋棄的,或者當做自己的東西誤取。均不算偷盜。

不邪淫:    不發生除了夫妻之間的男女關係之外的性關係為不邪淫。同樣不隨喜邪淫,不教唆他人邪淫。如果是在對方受八關齋戒期間、或者有娠有病、非男女二根行淫、大眾中或寺廟等處行淫、過量而行亦屬於邪淫。需要注意。

不妄語:    不用虛妄不實的言語欺騙他人稱為不妄語。包括見到他人妄語不隨喜,也不教唆他人妄語。也不包括如果是佛法中沒有證得的說證得了,沒有得到的果報說自己得到了,那麼稱為大妄語。果報是很嚴重的。為了救護他人,可以作方便妄語。比如惡人要害人,問你被害的人在什麼地方,你可以說個謊騙他。

不兩舌:    不在兩者之間撥弄是非,讓其誤會爭鬥。包括不在一個大的集體中組織小集體,朋黨,這個需要注意。

不惡口:    不用粗俗惡劣的言語對待他人,讓他人煩惱仇恨。這裡最常見的就是吵架,惡口相向。說話專門捅他人的痛楚。

不綺語:    不說雜穢言語,沒有正確意義的言語。通常比較明顯的就是淫穢的話語,沒有意義的閑聊,東家長李家短等等。

不貪慾:    不對於那些不能持久永恆的東西產生喜好、貪戀並且也不想擁有或得到。稱為不貪慾。貪慾的範圍很廣,大到比較常見的如財物、生命、身體、女色、權力地位等等,小到一個小工藝品,小裝飾品都可以產生貪慾。

不嗔恚:    不起惱怒毀害的心,為不嗔恚。嗔恚的特點就是在思想上認為他人所作不對,而自己則可以對其有所情緒行為。這裡還分三種。一種是不分是非的嗔恚,一種是知道是非,覺得他人所作為非,故起嗔恚,還有一種是見解不同,而起嗔恚稱爭論嗔恚。

不邪見:    不起種種不正確的見解。包括:認為沒有業因果報,沒有六道輪迴,或者認為有天主、梵天為永恆,或者認為世界有造物主等等均是邪見。總之邪見就是執著於那些本不正確的道理。

語行 -------

一切語言分五種相對的形態:合乎時機與不合乎時機的語言,合乎事實與不合乎事實的語言,溫和與粗野的語言,有益與無益的語言;慈祥與嗔忿的語言。我們日常言談時,要時時勉勵自己,我們的心不要被外物所影響,粗野的話不因從我們口中溜出去,不讓憤怒和憎惡的心生起。

人的行為引起了外在的反映,而這些反映又引起了內心的感受。修行者要自我控制身,語,意的行為,因為錯誤會引來煩惱與痛苦。而身,語,意三行中最引起外來的糾紛,乃至影響我們的就是語行了。所謂「禍從口出」就是這個道理。

善不因為別人而改變 --------

如果有人愚昧地對我做了錯事,我將回報他無限的愛。他愈是作惡,我愈是做善,每個人要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隨著時空境遇的不同而改變真正的我。一朵芳香的花朵,不會因為別人認為它美或丑而改變它的芳香美麗。一個人也一樣,如果我們是善的,就不因為別人的惡而使之變為惡啊!

如果有人聽聞以下的這樣道理,他就是多聞。世間外在的一切形形色色都是逼惱身心的東西,人應該厭離它,並以正確的修行方法滅除它,還有自身內心,世間的受,想,行,識是逼惱身心的,人應該厭離它,以正確的修行之法滅除它,以達到真空寂滅之境。

我們出家人要剃髮,持缽乞食來維持生活,我們過著所有生活中最差的生活是有目的的,這並不是國王所規定的,也不是被人所強迫,不是因為負債,也不是因為窮困,而是因為讓我們身心陷於苦,沉於苦,被苦所捆饒。我們過這樣的生活是為了除盡這種苦和解脫苦,才到這種地方來的。

修行的目標是為了消除自我的痛苦煩惱而達至永恆的喜悅。修行不是為了獲得成就,知名度,也不是為了高人一等,成為別人的老師。如果不能消除自己的痛苦,就是偏離修行之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金剛經》偈語 --------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偈語淺解:若凡夫世人以色身或具體形象來見證佛,或以祈禱之聲來求告佛,皆是行邪道,是迷信,皆不得悟道,更無法了解真理法性。這是佛祖在《金剛經》里說得最嚴厲的一句偈語,要求我們徹底斷除一切妄想。

記得平時去廟裡敬香,時常看到很多信徒雖然帶著誠意跪拜,但是,他(她)的內心卻雜染著乞求和交換式的思想,希望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保佑他(她)能得到財,色,名,利,甚至提出更多的要求……他(她)把佛菩薩當成「神」了,佛家講的修行是自修自度,佛菩薩也不能幫助我們,只能將這些原理原則與方法教導我們,一定要靠自己建立信心、願心,老實念佛。不是說信了就得救,沒這個道理。

信佛不能得度,學佛才能得度,只要我們的"心、願、行",學得與佛心、佛願、佛行一樣,就決定得生,這個道理必須要清楚。我們學佛之人要有正確的佛,法,僧「三寶」思想觀念,不能雜染迷信思想,佛教不是迷信,是正覺之教。

所謂「成佛就是悟道,悟道就是成佛」。

什麼是皈依三寶--------

修行學佛以皈依三寶為入門之基,「皈依三寶」又稱為「三皈依」,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的意義:「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修行學佛,必須皈向三寶,以三寶為導師,才能找到正確的修行方向;依靠三寶,心系正法,信心堅定,則有力量破滅眾魔,才能成就道業。

所謂皈依佛要無思,無慮,凝聚精神,一切信賴兩足尊;皈依法,則一切以經典為準繩,不怨天,不尤人,以體得緣起緣滅之理;皈依僧,就是常常保持清凈之心,保持如如不動的本性,不被邪魔所侵;如能這樣的虔誠修持,必能達到心體本然的妙境,獲得清凈安樂,圓滿無礙的佛果。

(兩足尊;是指智慧與福德圓滿無缺,因為佛陀具足了圓滿的福德與智慧,所以最尊最貴。因此,學佛一定要深究其真義,萬不可望文生義,錯解佛義。有位法師說:讀經要解經,如果不解經,等於沒讀經)。

三皈依的故事-------

在佛經里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說有一位天神將要死去,墮落成驢,因為這位天神經常發脾氣,他深知死後必墮驢胎。正在萬分焦急的時候,他用天眼觀察到人間有位佛陀能幫助他,解救他。於是,這位天神駕著飛船來到佛陀身邊跪拜,虔誠地說到;尊敬的佛陀啊,請你大發慈悲幫幫我吧。佛陀在定中觀察到這位天神並了知他的來意,就教他一個自救的方法,念誦三歸依;歸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要不停的念,不間斷的念。天神拜謝後,還沒來得及回到天上,就死去墮落到驢胎里。但是,他的神思很清醒,想到了佛陀教他念誦三皈依,於是他集中精力不停地念誦著三皈依。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沒想到三寶的力量非常的強,那頭驢被震的無法忍受,拚命地喊叫。驢主人是個商人,火氣很大,就拿鞭子抽打這頭驢。可是,這頭驢忍不住啊,還是拚命地喊叫,於是商人火氣更大,加重抽打,那頭驢被打的流產了,這位天神終於得救了。佛陀觀看到這一目,非常讚歎這位天神,他回到天上又可以安享幾千年的福報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句話最使我心靈感到振顫的,它使我理解了一種狀態,一種超越了世俗的狀態。是一句濃縮的深刻含義的簡單表達,無住就是無所住,無所執著的意思,生其心即是在擺脫外境流露出本來的心性,這也是明心見性的一種方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以下適應對「中根基」人士略說之。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啟學佛者的大智慧。然而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云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所以六祖聞此二句,立刻頓悟。然而則六祖何以一聞便悟呢?

當知六祖乃肉身菩薩,早已見性。何以故?試看六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於此偈語,知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傳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不二之理。後來即依此教化學人,大振宗風。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麽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願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凈心,亦即是佛心。而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我執心、貢高心、差別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業識心,亦即是眾生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凈,心不清凈,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故學佛人慾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心由道見。講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是。

何謂四相?

這是《金剛經》經文裡面一再強調的語氣,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段,

所謂四相是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下簡單述說;

我相------

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我相不是本來有的,取我則有我相,不取我則無我相,何為取我而有我相?例如,你有錢財,若執著自己有財便有我相,不執自己有財便無我相,我相,是從執著而有。

菩薩有我相,煩惱因而生起,亦因此增長,因為有「我」而生起無量煩惱,云何『我』度煩惱?煩惱反會增加,為什麼呢?若見有眾生滅度,見有滅便有生,不見有滅,無滅則無生,那時才可稱為實實在在度眾生,而不見有眾生滅度。有些人埋怨煩惱破不盡,皆因見有煩惱可滅,見有滅則見有生,不久,煩惱又生起來,因為有能滅的我相在。

人相------

人相也是取則有,不取則無,例如,我修善,執著自己是修善之人,他不修善,執著別人不是修善之人,看輕他人,這便是人相。經云:布施即非布施、持戒即非持戒,則無布施持戒之人相;忍辱,無辱可忍,則無忍辱之人相。人相,也是我相的一種,執著『我』行善,我是善人,八識田中,便有善人的相,有相即遮蔽佛性,迷失佛性即有生滅,有眾生生,亦有眾生滅;或者著我是修行人,著了修行人的相,著了人相,心內便有一物,亦遮蔽佛性,迷失佛性則煩惱升起。

眾生相------

眾生即妄想,去掉妄想,那裡有眾生,妄想的確是眾緣而生。妄想有無量之多,比恆河沙還多,的確是眾生。我們一天打多少個妄想?日間為想,晚上發夢,也是妄想,是為眾生相。

壽者相-------

是指煩惱命的壽者相,是惑命,不是慧命;煩惱由今生帶到下一生,前世嗔,今世亦嗔,前世愛,今世亦愛,前世痴,今生亦一樣愚痴,是為煩惱的壽者相。文殊菩薩偈云:『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轉,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對境取捨憎愛,分別取捨憎愛的心相續無間斷,便是壽者相,對境若不取捨憎愛,便無壽者相,壽者相是比較微細,取捨憎愛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識,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也不容易放下解脫的,名為壽者相。

菩薩無我相,即如大海無東風,海水無波浪,菩薩無人相,即如大海無南風,海水亦無波浪,菩薩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如大海無西風,亦無北風,海水無波浪。若大海無四邊風起,則波浪止息,還歸大海。所有煩惱都是因四相而有,若無我相,何來有貪嗔痴的煩惱?

執著我是善人的人相,便有憍慢心,看人不起;眾生就是生滅心,所謂眾生相者,是指眾生的八萬四千塵垢煩惱,眾生相空,八萬四千塵垢煩惱亦空;我相、人相、眾生相,相續不斷,名壽者相;四相中,但有一相都不得了,有一相則招無量煩惱,即如大海但有一邊風起,大海波濤便不能止息。

菩薩無四相之無明風,涅槃性海現在眼前-----清凈、不生不滅、無餘。相空,菩提心現前,菩提是覺,覺即無生,覺一切眾生無生,是為不滅度而滅度一切眾生,亦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若想見佛性,一定要離四相,四相,是煩惱的根本。

一切有為法: 此乃指因緣之法,因緣法比較廣,而且很深奧。所謂無處不在的「因緣」,無處不在的「無明」,無處不在的「迷惑」。它深羅萬象,我們隨時會被「無明」而陷入「迷惑」的狀況,如果不能正確地對待眼前的一切事物,就會對事物虛幻的假象而產生執著,最後會因執著帶入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那樣會墮落惡鬼和地獄。

如夢幻泡影:夢幻,指我們經常顛倒夢想,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夢中就好象是真實的感覺。有時我做夢,夢到自己孤立地被人追趕,很害怕,奇怪也不知道為什麼做這種夢,可能是以前的業障顯現吧。夢中驚醒後,不斷念誦「金剛經」四句偈言和金剛般若菠蘿蜜咒來提醒自己,這是虛假的幻覺,不要執著夢境。一切都是短暫的幻覺,我的心情馬上解脫。呵呵!還真靈驗,不信,你試試吧。

泡影,指水流產生泡沫之影,但泡影很快就會破滅消失,形容無常短暫的意思。

如露亦如電: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暫的,很偶然的湊合在一起,是因緣聚會,緣起性空。因為性空,才能生緣起,所以說如露亦如電。你說閃電是虛幻的嗎?最好不要碰它,碰到它會觸電,夠你受的,但是它閃一下就消失了,時間非常短暫,這一切的比喻都是佛陀告訴我們,形容生命無常的道理。

應作如是觀:如是觀的意思非常明了,也就是常說的冷靜觀事,心靜如水,如如不動,一切隨緣。

以上是選自台灣蔡之忠經典小說「佛陀說」 手抄本,如果有遺漏請大德多多指點,今天就講到這裡,希望大家看了後有所收穫,法喜共享,佛力加持。有不明白的地方,歡迎你來和我探討,以誠共探,共輔正法。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佛法深奧,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與同修共享法喜的妙樂,也算是我們前世有緣,望大家努力勤修,祝各位早得正果。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註: 善哉;有識之士!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皆解脫。求生凈土,早證菩提!

分享法樂:

【推薦】殊勝 莊嚴的《五會念佛》法會唱頌      彌陀 贊: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  

ftp://ftp.pureland.info/chants/WuHuiNianFo-HK.mp3

阿彌陀佛聖號mp3 莊嚴4字4音

http://buddha.goodweb.cn/music/musicdownload2/amtf_4z4y.mp3

童聲版《觀音行願曲》

大慈觀世音,大悲觀世音,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為了救眾生,無處不現身,觀世音菩薩。悲願宏深尋聲救苦,有求必應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聲,隨緣說法,普渡眾生,千處祈求千處應。觀世音菩薩悲願宏深,無施無畏救渡眾生,觀世音是救星,勸大眾一心恭敬常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為了救眾生無處不現身,觀世音菩薩。

http://buddha.goodweb.cn/music/musicdownload/guanyinxingyuanqu.mp3 ;      

 

更多內容請登錄http://pangjinyan.qupan.com/

 


推薦閱讀:

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少數人怎麼向多數人證明他掌握的是真理?
至上真理!人什麼都不是,人就是一隻空瓶子
真理及其外包裝
【真理辨析】敬畏與懼怕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明明覺得沒好處還想去做?

TAG:宇宙 | 人生 | 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