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以載道 感悟太極
太極圖的原理,不僅是太極拳的指導思想,而且在楊式太極拳85式和府內派太極拳108式的「攬雀尾」中,都蘊涵著太極圖的圖形。下面給大家解析一下攬雀尾的整個過程。
演示楊式太極拳85式:從攬雀尾的左棚式開始,收右手.右腳然後抱球,右腳向前邁一步,右手手背向前.左手手心向前跟在右肘內側。重心前移兩手由左下向前向右上作弧形棚,同時向右轉腰,成弓步。接著,兩掌到盡頭時同時翻掌,身體後坐,腰向左轉帶動大臂.小臂.兩掌,由右上向左下依弧形作捋,此時棚和捋形成了空間的圓。棚的時候是陽魚,捋的時候是陰魚。接下來,左掌合於右腕內側兩掌交叉,形成了陰.陽之間的分界線,然後兩掌平抹下按劃弧向前推出,形成了空間的立體太極圖。 在作攬雀尾的過程中,棚和捋不是直來直去,而是要劃一個圓。擠的時候把左手貼在右手的內關處,即陰陽的分界線和交接處。兩掌平抹後按的就是兩隻魚眼,在作按的時候有一種練法是兩掌向上劃弧帶回,然後再推出去,這樣作不正確。因為從字義上理解,「按」是向下用力。所以,「按」應為在作完「擠」後兩手平抹向下劃弧隨身體後坐然後隨弓步兩掌向前推出。這樣就體現了一個側立的陰陽魚。 太極拳的攬雀尾要把身體內外結合起來,肢體動的時候丹田也在動。作棚的時候重心向前腰向右轉,作捋的時候重心向後腰向左轉,作擠的時候腰轉向正面,丹田恢復正常。向下作按的時候丹田內收,在小腹內做立圈,隨向前按的動作鼓盪。這樣,在完成「攬雀尾」的過程中,形成了內外的棚.捋.擠.按。所以,太極拳是陰陽表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轉化.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的一項運動。那麼,上述陰陽辯證統一的太極哲學思想在太極拳運動中的統帥作用是如何體現的呢?它貫穿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陰陽在套路演示.練習中的要求; 二.是陰陽在推手和技擊中的體現; 三.是陰陽在修習養生功或其它功法(包括動功.靜功)中的掌握; 首先,陰陽在套路中的要求是嚴格的。我們把陰陽分成兩個對立的方面,可見的為陽,不可見的為陰。陽為上,陰為下;陽為前,陰為後;陽為左,陰為右。在練拳的時候要求身體的上下.前後.左右.內外都要相互協調.對稱。例如:作楊式太極拳85式的摟膝拗步時,不能只注意前面的手.上面的手,而不注意下面的手.後面的手;只注意左邊的手,懈掉了右邊的手;這樣上下.前後.左右不對稱,套路表現不美觀,甚至很彆扭。外形不美觀,形體不協調,內勁就不順暢。所以,套路練習首先要求每個動作的上下.前後.左右必須要協調一致,互相呼應,通過外形的協調帶動內在的協調。第二個方面是推手。推手在訓練的時候要求兩個人不丟不頂,通過粘連黏隨表現了兩個人的合作,給人以美感。但是,競技性推手在比賽時要儘力保持自身的平衡,破壞對方的平衡。兩人搭手後,陽為發勁.陰為化勁。對方的勁過來了.為陽,我用化勁.為陰;對方的勁回去了.為陰,我即刻變陽.跟進。這樣,把對方外形與內在的平衡打亂,保持自身的平衡和整體勁,以達到推手或技擊致勝的目的。陰陽平衡在套路中表現為自身的協調,而在推手或技擊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破壞對方的協調,讓對方在失去平衡的瞬間被擊出。此時的陰陽變化,尤為重要。
第三個方面是練功。太極拳除了套路之外,還有許多功法,包括坐功.樁功.行功等。在打座或者站樁的時候,外形上要靜,要閉目養神。而身體裡面要動,要讓內勁——也就是「能量」在身體的經絡系統內流動。通過「能量」的蓄集.調動和運用,起到調整身體的作用。此時,外形可見的陽變成了陰,由動變成了靜;體內不可見的陰變成了陽,由靜變成了動。這就是「陽極生陰.陰極生陽」。身體表面的靜和經絡裡面的動形成了內外的協調。 所以,練太極拳是通過柔和緩慢的形體運動調動身體內部的經絡運動.能量運動.內臟器官運動,起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同時,外形表現的美觀.舒展.大方,推手.散手的高超技術,都是在陰陽協調的哲學理念指導下達成的。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太極拳的內勁: 許多太極拳愛好者都提出過同樣的問題,「練太極拳很久了,沒有內勁」。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內勁?我認為,內勁是一種經過特殊訓練.全身協調的整勁,在太極拳叫「渾圓勁」。勁和力的區別在於:「勁」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力」是沒有經過訓練的單獨的士兵。「內勁」是全身協調的結果,是精神.意念.呼吸與肢體動作完美協調後,逬發出的能量。套路訓練.樁功.行功的訓練,都是內勁訓練的基本方法。力是勁的基礎,力的來源是哪裡呢?力來自於人體的中部,即丹田和腰肌。丹田是發動機,腰肌是發動機的支架。最初是丹田在發力,這個最初的力通過經絡流向施力點和支撐點兩個方向。假如施力點是右手,支撐點是左腳,丹田力向上的部分循體內經絡向右手運行,丹田力向下的部分循體內經絡向左腳運行。向下運行的力到達左腳後,給地面以壓力,地面同時給予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向上循經絡追上丹田向右手發出的初作用力形成合力,也叫整勁。以此類推,這就是內勁的形成過程。值的注意的是,丹田發出的力在運行.整合的過程中,上下左右經過若干條經絡和多個關節,如果經絡不通.關節不松,就會消耗或憋住許多能量。於是,內勁.整勁的最終效果,取決於經絡的通和關節的松。而丹田的初動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整合在一起的力叫內勁。
在兩人推手的時候,一方發力時,是由丹田發力。向上的力通過與對方接觸的點作用到對方的身體上;向下的力通過腳對地面的壓力產生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順著腿.腰.背.肩.大小臂又傳到與對方的接觸點追上前面的力形成合力--內勁,這時內勁只有兩個支點----與地面接觸的腳和與對方接觸的點。此時與對方接觸的點也就是作用力的點的選擇很重要,因為要通過這個點去破壞對方的平衡。而這個選擇是在運動中捕捉到的,內勁在不斷的變化。 在練套路的時候,手上沒有支撐點,但我們要想像成有。而兩隻腳都有向下.向前.向後.向上出來的勁。比如作樓膝拗步,兩腳一定要踏實,而不是輕飄飄的浮在地面上。向前進步時,落地的腳要腳跟先落,然後依次到腳尖,待全腳落平後踏實。這時人站在地面上並不是只有自身的重量,還有丹田和腰肌向下的力,使人站的更穩,這就是套路要練的內勁。再如野馬分鬃的動作,是通過丹田和腰把勁分向左手左腳.右手右腳。這時要找手的感覺,尤其是手指。練拳時手指一定要飽滿,手指不能軟.不能彎。有的人打拳手指是彎的,美其名曰「放鬆」,這種「放鬆」內勁沒有到達手指,也就是沒有到達最末稍,不能體現內勁的充實與經絡的通暢。所以,放鬆的是心態.關節.肌肉.韌帶,而手指和腳指要飽滿.緊張。 內勁的訓練:打拳時兩隻手每個手指都像粘滿了稀泥,在作動作時似乎手指上的稀泥要流下來,這時手臂帶著手掌轉動不讓稀泥流下來。通過旋轉.平衡去去感覺手指的充漲感。這種充漲感從起式到收式中間不能間斷,如果中間感覺沒有了,就是勁斷了。太極拳柔和緩慢的動作就是在體會身體內部能量的流動,當流動到勁點的時候,全身從裡到外是一種充脹的狀態。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內勁是練不出來的。同時,練拳時身體要像吹足了氣的氣球,充滿了水的水袋,要追求內在的感覺。第三個問題是關於太極拳的呼吸:
太極拳的呼吸我定義為「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的自然呼吸」。既是「自然」的,又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就說明太極拳的呼吸是在長期反覆的同一種環境條件下自然形成的,而不是故意控制的。太極拳的呼吸要「深.長.細.勻」,在「松.柔.圓.活」的動作帶動下形成了腹式呼吸。什麼是「腹式呼吸」呢?平時我們的呼吸形式是胸式呼吸,因為肺在胸腔中,肺活量受到胸腔周圍一圈肋骨的限制。長期的太極拳鍛練,使我們的身體內外都產生了「松.沉」的現象。身體內部的「松.沉」,讓我們的橫隔膜下降,為肺部騰出了向下的空間,使肺活量得到了擴大的空間。吸進肺部的空氣量大了所攜帶的氧氣量就大,人的精神壯態就好。這種生理上的變化逐漸形成了心理上的變化,練習者會感到胸懷寬廣了。 我們過去講太極拳呼吸有一個基本的規律,「開吸合呼,起吸落呼」。「開吸」即身體舒展.擴張的時候吸氣;「合呼」即身體收縮.蓄集的時候呼氣。「起吸」即身體向上時吸氣;「落呼」即身體下蹲時呼氣。這是個基本的規律,但並不是必須要這樣做。在平常練拳時,不要去考慮哪個動作是呼,哪個動作是吸。在經過長期.反覆的練習後,呼吸會自然形成規律,形成了和自己的精神.意念.以及內勁都結合在一起的呼吸形式。於是,動作的長短大小,姿式高低曲伸決定了呼吸的程度和形式。我在作攬雀尾的棚時,手臂向外時意和氣向下沉,但是每個人可以不同,不能硬性統一。作同一個動作可以是呼也可以是吸,經過若干次重複形成了規律,形成了把自己的精神.意念.內勁都結合在一起的呼吸形式,這就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的自然呼吸」。是長期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規律性東西。 呼吸和經絡系統也有一定的聯繫。人體經絡是中國醫學寶庫中一個很重要的體系,它和呼吸是什麼關係呢?上面我們講了橫隔膜下降形成了腹式呼吸,增大了肺活量,同時壓縮下腹部。而人體的經絡系統就是一個封閉的液壓系統,下腹部也就是俗稱「丹田」的部位是液壓缸,在經絡系統內流動的體液都要迴流到這裡,也就是「氣沉丹田」。當橫隔膜下降時,下腹部的內臟同時澎漲,被擠壓的體液順經絡充往四肢,這也是內勁的起源。體液在經絡系統內暢通流動的作用是:傳導溫度.傳遞能量.傳達感覺.殺菌消毒.自我調節。穴位在經絡系統中就象我們生活中的上下水系統中的彎頭.三通一樣,是整個系統中的分流和改變流動方向的節點。當經絡系統中某處不通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會產生病痛,用針灸.按摩或其他方法使該部位暢通了,病痛就會得到治療和緩解。練太極拳的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也可調動身體內部的體液即增加體液的流量和壓力,對病灶部位進行衝擊按摩,使病灶部位暢通。中醫理論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大家可以作一個這樣的實驗:站或坐均可,兩手平抬,鼓一下肚子,這時會覺的手指有充漲感。這種感覺就是體液在腹腔受到擠壓,然後順著經絡走到了身體的末稍——手指。這裡經絡和腹腔的關係,腹腔和呼吸的關係結合起來,就是太極拳練習要找的感覺。當練拳或站樁時,每一個動作都要把身體內體液的能量調動到手指上去,調動到運動中所需要的部位去,這也是太極拳內勁訓練的方法。 第四個問題是關於太極拳的「六合」: 六合是內家拳修練的重要原則。六合即內三合與外三合,外三合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合」?「合」實際上就是協調,這個協調還是離不開陰陽兩個字。運動時肢體之間互為陰陽,可見的肢體與不可見的心.意.氣又互為陰陽。陰陽之間要平衡協調,就是太極拳修練中對細微之處的精確要求。 在練拳時,每一個套路和動作都要外三合。手腳.肘膝.肩胯從上下.前後.左右.長短.大小.均衡等一定要協調,要追求整體的完美統一性。如果不重視整體的協調性.對稱性,只是就動作論動作,整體的內勁是練不出來的。所以在練套路時一定要追求外形整體的協調性也就是「外三合」,當「外三合」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形成後,再去與「內三合」「合」而作到「六合」。 「內三合」中的「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中「心」指的是精神,「意」指的是意念,「力」指的是力量和內勁。心與意合就是作著這件事情不能想著別的事情,要全神貫注;意與氣合的氣這裡指呼吸,精神意念結合之後又要與呼吸結合,就象上面講的「開吸合呼,起吸落呼」;氣與力合就是在心.意.氣有機的結合之後,在發力時尤其要重視與呼吸的結合。 六合之說是太極拳的重要理論之一,其中內三合外三合就是講太極拳的系統性.連續性.統一性,最終達到了外形的完美和深遂的內涵。 第五個問題是太極拳的「十三式」和「十三勢」: 現在許多研究太極拳的「專家」把太極拳的「十三式」和「十三勢」混為一談,失去了太極拳的層次感和修鍊的原生態。在太極拳體系中,徒手套路有十套拳,「十三式」只是在初.中級套路中對方位和身法.步法的要求。「十三式」也叫「四正四隅」,在套路的演練時要走出「四面八方」即八法「棚.捋.擠.按.採.挒.肘.靠」的方位,同時體現出"手.眼.身.法.步"的「進.退.顧.盼.定(中正)」。因此,「十三式」是對具體動作的具體要求,也有一種提法叫「八門五步」。 而「十三勢」則不同,它蘊藏著太極拳原始狀態時的豐富內涵和運動趨勢。太極拳套路中許多重要的動作名稱都是動物的動作擬人化,這說明我們的前人在創造太極拳的過程中,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模仿動物的形象對人類的健身和技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最初的太極拳是模仿某一個動物或者某幾個動物,如漢代華佗的「五禽戲」。後來發展到模仿十三種動物,「獅.虎.龍.蛇.熊.鶴.猿.馬.貓.鳳.雞.雀.蟾」,它們分別單獨成式又綜合成形,直到目前也是太極拳修鍊的高級功法,被稱為太極拳的「十三總勢」或叫「太極十三內丹功法」,各勢的名稱如下:獅子揉球.豹虎推山.蟠龍戲珠.長蛇串珠.熊羆推輪.鶴舞松蔭.猿猴舒筋.野馬分鬃. 狸貓撲鼠.彩鳳朝陽.雉雞司晨.靈雀起尾.金蟾望月。每一個勢子都有 四句口訣既形象化又便於記憶,如「獅子揉球:獅子揉球張大口.搖頭擺尾滾圓球.上下前後左右轉.六合乾坤掌中揉」。這十三種動物的形象可以單獨練習,也可以串起來成為一個套路。太極拳的各種套路都是由此演化而來,所以叫「十三勢」或「十三總勢」。推薦閱讀:
※哪一瞬間你覺得自己再努力也不會成功??
※人生感悟(85)
※我們平時所讀的名著對我們有何提升?
※20條感悟愛情的句子,句句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