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最廣為人知的是女身形象?

中國百姓最熟悉觀世音菩薩,中國人也最喜歡觀世音菩薩,其中的原因,源頭也許在於《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里的一句話: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意思是,眾生受苦的時候,只要虔誠的稱呼觀世音菩薩的法號,觀世音菩薩就會來救苦救難。

我們可以理解的是,廣大老百姓對複雜的佛教義理並不感興趣,他們只想要生動形象的天堂許諾,只想要立等可取的菩薩救苦救難。

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列出了觀世音菩薩可以拯救的種種苦難。包括可以除七難:火難、水難、刀難、風難、鬼難、囚難、賊難。除三毒難:淫慾、嗔恚、愚痴。滿二願: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念個名號就能得到這麼多好處,百姓們自然趨之若鶩了。

觀世音菩薩來自於印度佛教,但他的名號和形象,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今天既習慣說「觀世音菩薩」,也習慣說「觀音菩薩」。

為什麼會少了一個「世」字呢。包括一些著名的學者在內,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因為唐朝的時候皇帝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一個「世」字,為了避諱,改稱「觀音」。

但這個說法可能不確切,因為「觀音」的說法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就出現過。李世民登基之後,「觀世音」的名稱也有人用。而且李世民本人還下令說,「世民」兩個字只要不連在一起,就不用避諱。所以百姓現在習慣說「觀音」,恐怕就是為了方便。

觀世音菩薩形象的在中國的變化過程也非常複雜,很多人都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形象有個從男身到女身的變化過程。

本來菩薩是無所謂男身或者女身的。對於超越了輪迴的羅漢和菩薩,所謂性別的概念,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很多佛、菩薩和羅漢像,特別是來自印度和西域的,大都偏向於中性,沒有明顯的性別特徵。

早年的觀世音形象偏向於男子。有的佛經如《悲華經》認為觀世音是轉輪聖王的長子。《華嚴經》里也說觀世音菩薩:「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北魏和唐朝的時候,觀世音像還是男身,還有小鬍子。

到了宋朝,觀世音的形象逐漸變成了女身,慢慢變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形象。

以現在的視角來看,佛教在很多地方有些歧視女性,據說釋迦牟尼本來不允許女性出家,是在弟子阿難的一再要求下,才允許女性出家。但釋迦牟尼又說,因為女性出家,「正法當住千年,今失五百年,余有五百年。」也就是說,讓女性出家的決定使佛法的流傳縮短了五百年。這事後來成為其他僧人攻擊阿難的一大罪狀。

那麼,佛教認為女性有什麼缺點呢?

《增一阿含經》說女人有「九惡法」。《法華經》說女性有「五障」,這「五障」妨礙女性成佛。《大威德陀羅尼經》說「婦人多欲,常不知足」、「臭穢可惡」、「婦人無有二者:怖及慚者」說女人不知恐懼又不知羞恥。《凈心誡觀法》說女性有「十惡」。甚至說:「十方國土,有女人處,即有地獄。」總之,都是對女性充滿了貶低。所以早年的大乘佛經里認為,女子要先變為男身才能成佛。

戒律對女性也有一些歧視,原因之一是認為女性比男性的意志更軟弱。有的戒律規定,女性出家,為其授戒的必須是比丘(男性出家者),而不能是比丘尼(女性出家者)。針對比丘尼的戒律數量也遠多於針對比丘的。

後來隨著佛教的發展,男女在佛教中的地位逐漸平等。按照大乘教義來說,性別是外在的色相,原本不應該有所區分的。因而後來佛經里也有了女子成佛的記載。但還是有男尊女卑的痕迹。

雖然佛教中有一些歧視女性的痕迹,但觀世音菩薩的形象還是逐漸從男身變成了女身,這是為什麼呢?

一般的學者認為,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慈悲形象,有一種類似母愛的感覺。就如同基督教文化里的聖母形象一樣,百姓覺得女性的溫柔形象更慈善親切。甚至於到了宋朝的時候,民間給觀世音菩薩創造了新的身世,說她是一個中國式家庭的女兒「妙善公主」,奉行孝道。這和正統的佛教傳說已經沒有關係了。

中國民間對觀世音菩薩形象的改變並不是不符合佛理。佛經上說,菩薩原本沒有形象,但是為了方便拯救、教化眾生,菩薩常要變化成各種形象。有的佛經記載,觀世音菩薩會變十九身,有的說,會變三十三身。

這菩薩的「三十三身」就像「五百羅漢」一樣,在印度空有數目沒有形象,給了中國藝術家巨大的發揮空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三身形象,完全都是中國仕女的模樣。有名的如「楊柳觀音」手持楊柳枝,「水月觀音」觀看水中月亮,「持蓮觀音」手持蓮花。還有完全來自於中國人原創故事的「魚籃觀音」,手持魚籃。這些造型都是中國傳統審美觀的體現。

在各種觀世音菩薩的像中,常見手持「凈瓶」的形象。這凈瓶,原本是印度僧人的一種日常用具。印度僧人過午不食,有些教派非常嚴格,下午不僅不能吃東西,而且只能喝一個專用的瓶子里的水,其餘器皿的水都不能喝。這個盛水的瓶子就叫「凈瓶」。這個瓶子到了中國被神秘化了,成為了一種似乎含有法力的聖物。

更好玩的是,明朝傳入中國的天主教聖母,被畫得像是觀世音菩薩。在清朝的《觀音菩薩慈容五十三現》里,還出現了耶穌像,意思是耶穌也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個化身。

因為觀世音的形象深入人心,後來又和中國本土的各類女神結合。在南方,觀世音和地方神靈媽祖混合,甚至有了「觀音媽祖」的叫法。

中國民間還有香火很盛的「送子觀音」。佛教明明主張禁慾、不結婚,怎麼冒出來一個專門給老百姓送孩子的「送子觀音」呢?

在中國,一開始只是道教有「送子娘娘」這麼個神靈。中國古代很重視生子,婦女生不齣兒子來,壓力會極大。婦女的生子願望強烈,「送子娘娘」的香火就特別旺盛。中國百姓的宗教概念又很模糊,既然觀世音菩薩能變化種種形象,又受中國人歡迎,而且也是女性,時間一長中國人就把兩者混為一談,創造出了「送子觀音」。

佛教本講人生是苦海,「生」是人生四苦的開始,所以嬰兒出生的時候要大哭不止。要是能逃出輪迴,不再生於六道才好呢。但是儒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佛教在儒家傳統面前也得讓步。原本是應該普渡眾生逃脫六道的觀世音菩薩,只好化身為「送子觀音」在廟裡承受香火繚繞。有些佛教寺廟不僅供奉「送子觀音」,甚至還稱其為「註生娘娘」。「註生娘娘」這個說法,既不來自於佛教也不來自於道教,是從小說《封神演義》里開始流行的。而且「娘娘」一般是對道教神祇的稱呼,寺廟裡供奉「註生娘娘」,是儒、佛、道和民俗文化混作一團的結果。此外,民間還有祭拜羅漢、彌勒佛來求子的,這就更亂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說,送子觀音也不違背佛理。

因為求子不得也是人生的一種苦難。雖然求子的慾望在佛教看來是應該破除的。但是求健康,求免災之類的願望,其實也是應該破除的。既然觀世音菩薩能救苦救難,那麼求子的願望也不應該被排除在外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里也明確說,禮拜觀世音菩薩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所以送子觀音按照佛理是可以存在的。

關於觀世音菩薩的傳說,民間還有一種觀音土的說法。古代百姓在遇到饑荒的時候,會吃一種含有礦物質的黏土,百姓稱為「觀音土」。據說這種土是鹼性的,飢餓的人胃酸分泌過多,吃這種土可以中和胃酸,減少飢餓感。雖然這種土不含有營養成分,吃了以後,人最終還是會因為營養不良死去,但對於因飢餓而掙扎在垂死邊緣的百姓來說,這也是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表現。

而有意思的是,「觀音土」的說法在佛經中還真的有出處。《優婆塞戒經》里說,菩薩發願在饑荒的時候,讓眾生食用自己的身體免除各種災禍。在瘟疫的時候,讓自己的身體變成藥樹,食用的人能免除各種病痛。

中國百姓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觀世音形象,無疑是千手千眼觀世音。

這是觀世音菩薩在密教中的六個形象之一。密宗六菩薩中,除了千手觀音外,比較有特色的形象還有馬面觀音和十一面觀音。十一面觀音的像,一般是在一個正常人比例的頭上,在原本頭髮的位置再增添十個小頭,包括若干表情。這個形象在中國寺廟裡也經常能見到。

此外,人們還習慣把觀世音菩薩稱為「南海觀音」,這是因為《華嚴經》里說,觀世音菩薩居住在南方的「補怛洛迦」山上。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日本僧人從中國請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回日本,走到舟山群島的時候遇到大風走不了了。他認為這是觀世音菩薩不願意離去的徵兆,於是在島上蓋了一座簡陋的房子,把觀世音像留在了島上。後來這個傳說越來越有名,有人在島上蓋了寺廟。舟山群島對於中國來說,正好也在南方,於是人們把這個地方按照「補怛洛迦」的音譯,取名為「普陀山」。

所以在今天,世界佛教界都普遍認為,位於我國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推薦閱讀:

【金鴻】除了中國所有的大國都在死扛,看誰先倒下去
在中國之外,這個國家對春節的重視,超出你想像
他不再寫小說,是中國文壇最大的損失
中國茶的基本種類
日誌中國:交誼舞再現大會堂露出舞禁初開苗頭

TAG:中國 | 形象 | 為人 | 菩薩 | 觀世音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