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辨和接納不同層次的朋友,朋友可以區別對待
1、知己:我們人生中絕難找到的,極少數的朋友,他們可以誠意地接納我們的優點,也會接納我們的缺點,處處忠誠地為我們著想。他們像一面鏡子,能給予我們勸勉和鼓勵;又像影子,永遠對我們信任、支持,是維持我們精神健康的支柱。
不過對於知己我們也有義務不斷地付出,同樣捨己為人利益著想。去接納支持、聆聽、和幫助是知己的責任。切記不要濫用知己的權利——知心朋友不等於「黏身」朋友,更不能要求對方完全同意自己、遷就自己。
2、死黨:他們多是一些來往密切、與自己的生活圈子很接近的朋友,彼此有相同的思想,相同的遭遇,故而很容易談得來,在行動上有默契地成為一夥,組成小圈子活動。他們是日常生活的好夥伴,可驅除孤單感,增加自信心,為生活加添色彩和熱鬧,是有需要時最好的支柱。
但若要整個「死黨」能想處愉快,就需要大家彼此遷就,不執意獨行,有合群的性格,才能發揮聯合的力量。他們有求助於我們該不吝嗇、挺身而出給予援手,常加鼓勵,看做自己的本分。不過可不要單單陶醉在這個「小圈子」里,完全排斥外界的朋友,否則可能會失去很多寶貴的友誼,更不要持著後盾和勢力而互相縱容。
3、老友:他們是與我們很熟悉、相識多年的老朋友,如同學、一起長大的玩伴等。雖然大家見面的機會未必很多,但基於彼此熟悉,每次相逢都能天南地北親切交談,成為一段暢快的經歷。他們不是知己,有困難時未必會想到他們;大家性格也未必接近,不過友誼倒是耐久,值得我們去珍惜和主動自然的表示關係。不要因為來往少而讓友誼止於寒暄、敷衍的地步。
4、來往密切的朋友:因為活動圈子相同,我們可能交到一些接觸密切的朋友,如上司、同事、老師、同學等。他們很實習我們的生活小節,但卻未必是那些互相了解,可傾訴心事的人。
對於這些朋友,雖然大家每天共事共學,但不能對人家要求太高,因為彼此都沒有什麼承諾和默契。但起碼相處不忘禮貌,言行一致,真誠,工作上給予人方便,都是我們該遵守的,因為他們正是最能看透我們言行、與工作能力和態度的人。不要老擺出外交式的笑容和虛假的態度,更須小心日常利害衝突而磨擦。
5、單方面投入的朋友:有些人可能對我們很著迷和信任,常把心事向我們傾訴,但我們卻沒有與其共通的推心置腹的感覺。也有時候,我們對某人特別崇拜傾慕,而對方卻未必有熱烈的反應,這種不平衡的關係多產生一些不同位置的朋友之間,如上級與下級,偶像與「迷」等,不過有時普通朋友間也有這種不平衡現象。
當受人仰慕的時候,可不要輕看和玩弄別人的友情,或表示討厭和高傲的態度,該儘力去幫助人家成長,給予中肯意見,鼓勵他發展獨立精神,認識其他朋友。
當我們傾慕別人的時候,也不要成為他人的累贅,過分依賴。而應該積極從他人身上學習長處。切不可盲目崇拜,胡亂付出感情。
6、普通朋友:這類朋友佔了我們的朋友圈子大部分。他們可以和我們扯東扯西,談些無關緊要的話題,不過交情上可是誰也不欠誰,不會教大家牽腸掛肚。
雖說是普通朋友,也可成為遊樂時的好玩伴。有難事,也可向有專門知識的個別朋友請教。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能充實我們的知識,令我們感受到「相識遍天下」的溫暖感覺。這類朋友只要我們肯擴張生活圈子,自然不會缺乏。感情發展順其自然好了。別對人家要求苛刻,他們會受不了給嚇跑的。
7、泛泛之交:大家的友誼僅止於認識的階段,是點頭之交,連普通話題也未必有機會聊上。大家若能做到見面時打打招呼,保持禮貌距離,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千萬別對人家隨便過分信任,否則誤交朋友,後悔可太遲了。
8、朋友之外的朋友:除了以上七種,我們身邊還有一些亦親亦友的朋友,他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朋友,但彼此間的情誼不止於友情。
伴侶:共同生活的伴侶該是超越了一切層次的知己。他們對我們的了解,應比較任何其他人更加深入。建基於深厚友誼的愛情,讓二人能樂於終身的夥伴。
父母:在朋友的清單上,我們常會忽略了自己的父母,但其實在一生中,父母都是比朋友更願意幫助我們的老朋友。父母與子女經常有點磨擦,起因在於我們太執著、太隨便,而吝於以待朋友的態度彼此相處。
手足:要待父母如朋友,可能因為年齡上的距離,比較困難。兄弟姐妹的年齡、思想比較接近,當然比較容易成為好友。手足可以是我們的「死黨」,甚至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