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骨子裡缺「仁」,所以你遇事只會大聲的「爭吵」《論語里仁篇》

本篇「利」字當頭,巧妙地功利,成功的利己。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訥於言,而敏於行。除了永遠不要與父母吵架,在社會上,不要與任何人吵架。人生有三種東西最傷人,煩惱,爭吵和空的錢包。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大閑禪宗|夏少】我只想說,如今房價高高在上,辛苦半生,有些估計更長時間就為了買一套房子,是不是因為獲得居住是如此的艱辛、艱難,仁德也發生了改變?

如果,一個家庭節衣縮食,支付房貸完後勉強夠解決溫飽,仁德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孔子所在的時代基本沒有如此巨大的生存壓力,而現代社會卻不同,生存壓力永遠是首要問題,無論審視自己的內心還是仰望星空都是那麼的奢侈和珍貴。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大閑禪宗|夏少】這裡孔子是不是很武斷,難道仁者就可以處以窮困和不安當中嗎?不管仁或者不仁,知者利仁就是最佳的答案。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你會「利仁」即能到達彼岸。英雄不問出處,只看你現在的結果。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大閑禪宗|夏少】這裡孔子也非常的主觀,只有仁者如何如何。語氣本身就是以一種主觀強勢的姿態在發號施令。就當說這句話的時候,孔子情緒不好罷了。

現實當中,人不要樹敵。尤其不要公開樹敵。就是對方真的是敵人,盡量採取迴避、不理。惹不起,難道還躲不起。最好的辦法,還是不喜不悲,人的煩惱、人的痛苦,在於有分別心,不要有分別心就是最好的辦法。這裡別相信孔子說的。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大閑禪宗|夏少】《論語》讀到這裡,我認為,君子=仁德。君子的標準就是仁德。我們做不了君子,但不能去做小人。做好自己就行。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大閑禪宗|夏少】此段具體意思我們不探究,而是跳出論語看孔子。孔子的《論語》其實就是看人、說人、論人,教你做人,但是孔子比較厲害的是,提出了「仁德」,就是說孔子是從仁德的角度去看人,說人、論人,用了一把「仁德的標尺」去衡量人。這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你可以不一定用仁德作為標尺,管理公司、教育小孩,與人打交道、為人處世需要有一個標準、一個尺度、一個原則。

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這樣,才能明白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因為人最難的有時候是真正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大閑禪宗|夏少】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是人要吃一塹長一智,人要長記性。千萬不要重複犯錯。

「朝聞道,夕死可矣。」

【大閑禪宗|夏少】這裡應該是孔子的誇張,或者說是口是心非,唱高調。

真正得道的,根本不會去死,不然能說得道嗎?只有沒有得道的才會去死。

所以《論語》裡面有很大一部分,估計是孔子平時的言論,甚至有些是信口開河的言論被孔子的弟子整理下來的。不能全信,凡事要有自己的標準。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大閑禪宗|夏少】這個划到當今的時代,是完全錯誤的。先不說現在社會「以貌取人」,無論你做什麼,你外出辦事,外出見人,求職、商業談判,衣著得體是基本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是自重的表現。你去相個親,不是需要打扮一哈呀。當今女性就更不用說了,穿著打扮基本是每個女人的必修課。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大閑禪宗|夏少】一句「義之與比」概括了,中國文化的「義」為何如此重要。義不是法,所以,也可以理解,當今中國法律法規不健全,這是有歷史和文化原因的。「義」很容易就被打碎和破壞,也非常容易就被利用。

「放於利而行,多怨。」

【大閑禪宗|夏少】當今社會卻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個人利益都不爭取,請問還是人嗎?我認為一個人首先還是個人利益,但是不能全部都是個人利益。原則就是不能太自私自利即可。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大閑禪宗|夏少】「禮」就是秩序,人性的秩序。秩序也就是階層,不同階層,秩序不同。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大閑禪宗|夏少】忠恕之道,聖經啊。孔子的偉大就是在這些地方。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於達而達人」;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恕,為人處世、做人的準則。如果一生能做到,真的很了不起。沒做到的,繼續加油吧。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大閑禪宗|夏少】此句,已經沒有現實意義。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大閑禪宗|夏少】這句說的非常好。永遠不要與父母吵架,可以辯解,但絕對不要吵架。其實不止是父母,在社會上,不要與任何人吵架。人生有三種東西最會傷人,煩惱,爭吵和空的錢包,爭吵,最後只會傷害自己。懂你的人,不必解釋;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釋。遇到誤解你的人,一笑了之即可。

孔子《論語》開篇就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誤解,錯怪了你,你也不記恨,不怨恨,不發火。這就是君子。所以,孔聖人也不是浪得虛名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大閑禪宗|夏少】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多聽,審慎再三,再做決斷。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大閑禪宗|夏少】不知道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不是也是從這裡受到啟發。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大閑禪宗|夏少】這句比較有實用的價值,是孔子的智慧。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也真實反映中國社會為何人際關係複雜,與人打交道很難。人們說話都習慣於「繞」,都是話裡有話,話外有話。你得去猜、去琢磨別人的意思,所以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成本非常高,一個是時間成本,另一個是金錢成本,無論做什麼事核心都是人際關係。

很多人,都是說的一套,做的一套,背後小動作太多。真是防不勝防。

「德不孤,必有鄰。」

【大閑禪宗|夏少】這個肯定是對的。說的也在理。

不過現在社會的還有另一種景象,窮人無親戚,窮人無社交。「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確實如此,當你春風得意之時,人人都想跟你交朋友,在眾人眼中,你的缺點也很可愛。當你落難遇險之時,昔日的親朋好友呼啦啦跑掉大半,一下子跟你徹底劃開界限,即使優點也變得一文不值。這時你才發現,在風光時巴結你的,幾乎全是唯利是圖的小人。困難時留在你身邊的,才真正拿你當朋友!

《菜根譚》中說:「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日坐煩惱障中矣。」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富貴之家比貧苦人家更顯得明顯;嫉妒猜疑的心理,在至親骨肉之間比外人表現得更為厲害。

最後「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咱一起努力奮鬥吧。


推薦閱讀:

《論語》半部可治天下,讀懂這12句則受益終身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 編卷三十八 論語二十
安德義論語解讀
《論語》第01章 學而
論語4.15

TAG:論語 | 爭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