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理由,告訴你中國人怎麼那麼愛挖墓

 



感謝挖啥呢(washane)奚牧涼授權轉發


從《鬼吹燈》到《盜墓筆記》,從《九層妖塔》、《尋龍訣》到《老九門》、網劇和電影《盜墓筆記》,你們說,為什麼中國人對挖墓這個事這麼熱衷?


要知道,如《說文解字》所言,「墓……孝子所思慕之處」。中國古人對墓葬的營修與保護,既是對死者「入土為安」權利的尊重,也是在「以孝治國」的生者社會傳揚敬重先輩美德的重要方式。


中國古人為了保護墓葬,甚至可以付出一切:如《晉書》、《舊唐書》中,都記載了官員因先人墓葬被盜掘,於是棄官回鄉的事迹。《史記》卷四〇《楚世家》記載,韓國因為先王墓距離秦國僅有七十里,恐懼秦人破壞,所以只得俯首。《新唐書》卷一八九《趙犫傳》記載,趙犫的兒子在與黃巢作戰時,即便已做好了戰死沙場的準備,仍因擔心先人墓葬被破壞,而要連夜將先人靈柩搶運至城中。《晉書》卷九兒《文苑列傳·李充》記載,李充因為家父墓上柏樹被盜賊所砍,竟將盜賊手刃,「由是知名」。《宋史》卷四四七《忠義列傳二·向子韶》更是記載,金人進犯時,宋人抗敵的精神支柱甚至是,「汝等墳墓之國,去此何之,吾與汝當死守!」




鎮墓獸,是中國古人保護墓葬安寧的常用方式


在中國古代,對墓葬尊重的個人和朝廷是受人尊重的,破壞墓葬的個人將受到嚴厲的刑罰,破壞墓葬的朝廷將「不可以為後世之法則」(《三國志》引《世語》)、「國家無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後世?」(《宋史》卷四三二《儒林列傳·石介》)


那麼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到底是出於什麼情由,讓一些中國人仍要挖掘墓葬呢?



盜墓,無論是因為貧窮而走投無路,還是因為貪慾而鋌而走險,總之,都是出於物慾。


譬如《晉書》卷一〇七《石季龍載記下》就記載,北朝後趙君主石勒、石虎「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國珍奇異貨不可勝紀,而猶以為不足,曩代帝王及先賢陵墓靡不發掘,而取其寶貨焉。」可見盜墓者的貪得無厭永無止境。正如《晉書》卷五一《皇甫謐傳》引西漢法學家張釋之所言,「使其中有欲,雖固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


不過有一些特殊的盜墓現象,倒未必是直接為了金銀財寶,還是為了一些特殊的有價值的物品。譬如《墨庄漫錄》記載,宋徽宗喜好夏商周青銅器,就有人盜掘了商代賢臣比乾的墓,將其中的隨葬青銅器獻上,幸而宋徽宗呵斥道,「前代忠賢之墓,安得發掘!」而《茶香室三鈔》引《六硯齋筆記》,說有宋人傾慕南朝名士陶弘景墓中的「丹砂異書」,竟為此盜墓,「遂摹此文以傳」。《酉陽雜俎》記載的故事更為離奇:唐人賈耽因滑州大旱,帶人掘墓,「獲陳粟數十萬斛,人竟不之測」。至於《點石齋畫報》題為「群賊盜骨」的故事就甚至有些變態:盜墓賊「盜竊枯骨,有謂以之為悶香,有謂以之合藥餌。」


《點石齋畫報》「群賊盜骨」


盜墓發展到一定地步,甚至已不啻為一種好似「盜竊癖」的「盜墓癖」,可歸為精神疾病的範疇。《陳書》卷三六《始興王叔陵傳》就記載陳叔陵這位紈絝的王子,「好游冢墓間,遇有塋表主名可知者,輒令左右發掘,取其石志古器,並骸骨肘脛,持為玩弄,藏之庫中。」這樣一位「不孝不仁」、「無禮無義」之人,死後果然被「流屍中江」,其生母之墓也被掘毀。



除了盜取墓葬中的隨葬品與屍骸,有時連墓葬本身都會成為盜掘的目標。《萬曆野獲編》卷二九《叛賊·發冢》中寫道,北宋名相王安石「古冢磚奇大」,結果便被明代南京太監石岩看上,「營治壽穴,苦乏大磚」,「遂拆以充用」。而唐代張籍和王建分別所寫的《北邙行》,也有「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誰家石碑文字滅,後人重取書年月」這樣的詞句。


陝西馬嵬坡的楊貴妃墓,也因為楊貴妃之「雪膚花貌」,致使被傳墓土有助於潤膚美容,歷代愛美者頻頻挖取,封土逐年削減,最後不得不用青磚包砌,方使殘冢勉強保存。


河南南陽東關晉墓出土畫像石拓片


在考古實例中,似乎也發現了發取墓材的實例。1962年在河南南陽東關發現的墓葬,隨葬品均為晉代遺物,但作為墓室建築材料的畫像石,題材和造型都表現出漢代風格,發掘者認為,「……這在一般漢代畫像石墓中是作為門柱用的,然而在這座墓中,卻充作蓋頂用了。足證它是後人建墓而利用前人的遺物。」



墓壙是墓葬所佔用的空間。有時掘墓就是為了侵佔他人的有利墓壙,以修建自己的墳墓。《南史》卷六五《陳宗室諸王列傳·始興王叔陵》就記載了南朝名士謝安墳墓所遭到的厄運,盜墓者正是前述的陳叔陵:「(陳)叔陵啟求梅嶺葬之,乃發故太傅謝安舊墓,棄去(謝)安柩,以葬其母。」


《太平廣記》卷三八九引《搜神記》甚至記錄了魯肅夢中控訴墓壙被占的故事:一人名叫王伯陽,他死後兒子為他營造墳墓。一夜,兒子夢到魯肅對他怒道:「當殺汝父。」接著兒子又夢到王伯陽向他求助,「魯肅與吾爭墓,吾日夜不得安。」此後,兒子在王伯陽靈位看到數升血,「疑魯肅之故也」。

江蘇徐州茅村畫像石墓出土畫像石拓片


「佔用墓壙」似乎在考古中也發現過實例。1965年在徐州茅村發現的畫像石墓,有被嚴重破壞的跡象,有些建築材料又不互相匹配。墓室結構和畫像石內容彷彿東漢晚期,出土的錢幣卻有唐代的「開元通寶」。發掘者分析,「此墓的石築結構及畫像石是東漢的原石原建,晚唐時,利用此墓室重新下葬,故後室均為唐代隨葬物。」



因為掘墓對入土為安的死人是極大的傷害與侮辱,所以通過掘墓,也可以實現報復怨仇的效果。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也是屢屢出現的,譬如:唐睿宗即位後,就曾「斲棺暴屍,平其墳墓」,懲罰了曾經敵對的武三思、太平公主等政敵。南朝南宋的前廢帝劉子業登基後,回想起作為太子時沒有得到應有的父愛,竟然要掘壞先帝陵墓以為報復;被太史制止後,劉子業改為「縱糞於陵」,又掘開了父親寵愛貴嬪的墳墓,才發泄完怨氣。


前廢帝劉子業


掘墓更進一步,甚至成了戰爭中雙方互相攻擊的方式。掘不了對手的墓,也可以掘對手家人的墓。隋末,李淵起兵反隋,結果就被隋代皇帝挖掉了家族墓地。李淵打下天下後,本來「吏民安堵,一如漢初入關故事」,卻將執行挖掘他家族墓地命令的官員全家抓獲殺掉,以報怨仇。



與報復冤讎相類似,「厭氣破勢」是通過毀壞墳墓,破壞敵人風水氣勢。譬如據《南齊書》卷一八《祥瑞志》,南朝南宋時,南宋皇帝擔心後來成為南齊統治者的蕭家崛起,認為蕭家墳墓「上有五色雲氣,有龍出焉」是不祥之兆,所以「遣人於墓左右校獵,以大鐵釘長五六尺釘墓思維,以為厭勝。」


這種「厭氣破勢」的思想再進一步發展,甚至成為了古人韜光養晦的一種方式。《世說新語·術解》記載,西晉名將羊祜為了表明自己沒有野心,「遂掘斷墓後,以壞其勢」,用自掘自家墓表明忠心。



當然,也有一些看起來有情可原的掘墓原因,比如「發冢求親」,歷史上也不乏實例。


蕭綜是南朝南齊最後一個皇帝蕭寶卷的遺腹子。但蕭綜起初對此並不知情,因為南齊大臣蕭衍推翻南齊、建立南梁後,蕭綜的母親吳淑媛就成了蕭衍的宮室,蕭綜一直以為自己是蕭衍的兒子。後來蕭綜逐漸了解到自己的身世,他聽說「以生血瀝死者骨,滲,即為父子」。於是他一舉把生父蕭寶卷的墳墓打開,以自己的臂血瀝蕭寶卷骨,發現果不其然,「皆有驗」,他自此相信自己非蕭衍之子,進而對南梁懷有了異心。


再後來,蕭綜抓住機會,跑到北方,投靠了北魏政權,並改名為蕭贊,還娶了壽陽長公主。蕭贊病死後,北魏將他與公主葬於了洛陽。蕭贊死後7年,南梁方面費盡周折,又將蕭贊的屍體盜出運回了南方。蕭贊應該在生前不會想到自己的墳墓也會被「發冢認親」:蕭衍雖不是蕭贊生父,但仍視蕭贊為自己的兒子,他將盜回的屍體特意歸葬入了蕭氏的家族陵園。



電影《落葉歸根》的中心思想,其實與「發冢求親」是很相似的



掘墓以求取屍骨說起來還算合理, 但掘墓以使死者復生,便有些神乎其神了。但實際上,古書記載的再生傳說不勝枚舉,例如《太平廣記》卷三七五《再生一》至卷三八六《再生十二》,就記載了再生故事128則。雖然史載的再生傳說,大多是因盜墓等原因,人們打開墳墓,意外發現屍體死而復生,但也有因託夢、因合葬、因墓中哭聲等原因,外人得知屍體死而復生,主動打開墳墓的案例。


有代表性的再生傳說,譬如《太平廣記》中題為「史姁」的故事:史姁死前對母親說,「我死當復生,埋我,以竹杖柱於瘞上,若杖折,掘出我。」後來史姁墓上竹杖果然折斷,史姁被挖出,她果然死而復生。又譬如《塔寺》中描寫小女崔涵,十五歲死,在地下埋十二年,仍然復生的故事:「常似醉卧,無所食。時復遊行,或遇飲食,如夢中。不甚辨了。」

甚至於,因為再生傳說的普遍,唐代詩人裴說懷念杜甫,都寫出了「擬掘孤墳破,重教大雅生」的詩句。


《牡丹亭》連環畫


最著名的掘墓再生故事,便可謂是全名為《牡丹亭還魂記》的《牡丹亭》了。杜麗娘與柳夢梅夢中相會,杜麗娘醒後因此相思而死,三年後柳夢梅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與杜麗娘結為夫妻。


人死不能復生,這是如今世人皆知的科學常識,那麼為什麼古書記載尤其是出現在《晉書》這樣的正史之上的再生傳說不勝枚舉?原因可能是複雜的:一是可能古人對志怪傳說有特別的偏好,再生傳說容易以訛傳訛;二是再生傳說可以在心理上一定程度地震懾盜墓賊,社會可能歡迎再生傳說的盛行;三是如《牡丹亭》所展現的,再生傳說表達了一種「陰陽兩界都能突破,還有什麼冤情不能昭雪?」的態度,在《太平廣記》中,再生傳說的主人公65%是女性,就表明了古代女性無法在陽界伸冤,只能寄希望於死而復生爭取權力的社會氛圍。相應的,在這一類故事中,本應因掘墓而受刑的主人公,最後大多因官員的開明而得到了從寬。


《點石齋畫報》「幸遇盜棺」



與再生傳說相似,還有一種「羽化遺蛻」的迷信說法,促使著人們打開墓葬。在這些故事中,人們往往在某高人離世後又看到了此人的行跡,進而打開高人墓葬確認,最後發現只剩衣冠之物,人們便斷定:高人已升仙了。


《太平廣記》里記載,成先公已死,但來探望的友人還不知。友人在路上看到成先公騎白騾西行,成先公告訴友人,他的刀落在門邊了,鞋落在雞窩上了,讓友人轉達家人收好。友人到了成先公家,即被告知噩耗,友人追問刀和鞋在哪兒?家人道都在棺里。於是眾人便向府君請示開墓,結果發現墓中只剩一枝青竹杖,「方知先生托形仙去」。


人死後能不能升仙,也許科學無法探明,但屍首不見了,肯定不會是化作青煙飛走了。也許,所謂的「羽化遺蛻」,就是墓葬被盜一空的結果。



「打旱骨樁」是一種更特殊的掘墓原因。這種迷信的想法認為,破壞墓葬和屍骸,可以解決旱情,求得降雨。


《明史·張驥傳》記載:「俗遇旱,輒伐新葬冢墓,殘其肢體,以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樁』……」清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也記載:「近世所云『旱魃』,則皆殭屍。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


清代袁枚的《子不語》中還記載過一例「旱魃」的故事,講的是乾隆二十六年,京師大旱,一名叫做張貴的傳信官來到城郊,遇到一十七八歲左右的美女,招呼她到她家留宿。一夜雲雨情後,美女趁著雞鳴離去,張貴身體疲乏,留之不可,再入夢鄉,醒來便發現自己躺在了墳地里。後來他才知道,自己是「見鬼了」:美女未嫁便與人「通姦」,事發羞憤自縊而死,死後每每妖迷路人。張貴將此事報官後,「乃奏明開棺,果一僵女屍,貌如生,遍體生白毛。焚之,次日大雨。」


「旱魃」想像圖


耐人尋味的是,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打旱骨樁」的行為。弗雷澤著名的人類學著作《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中,就記載了在俄羅斯、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南美的奧里諾科流域,都有人在用不同形式的掘墓毀屍行為進行求雨。可以想見,「打旱骨樁」肯定與降雨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旱魃」也是人們想像的產物,難不成世界各地都有類似「打旱骨樁」的行為,是出自人類最原始的本性?


不過在明清,人們已經認識到了「打旱骨樁」的荒謬性,並命令禁止這種行為。《大清律令》中明確表示,為「打旱骨樁」而掘墓並見屍的為首者,會被判處絞刑緩期執行。只是遺憾的是,社會上的迷信之風無法因法律的頒布而迅速根除,「打旱骨樁」的陋習在明清仍有存留。



到了現代,上述掘墓原因除了盜墓,幾乎已經全部變成了歷史。但一種全新的掘墓行為又逐漸登上了破壞文物的舞台——建設工程。


按照我國現行文物法,「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在工程範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考古調查、勘探中發現文物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根據文物保護的要求會同建設單位共同商定保護措施。」但有些不法地產商或建設前不做考古調查,或建設中發現了墓葬仍貿然動工,致使大量古代墓葬直接被碾壓在了推土機下。


萬科工地連夜挖毀六朝墓葬


「挖啥呢」之前就曾經介紹過,2013年南京六座六朝墓葬(其中不乏王侯級別),在萬科拿下的地塊工地上被連夜施工毀壞的案例。在地產行業的暴利與某些政府官員對建設工程的袒護下,建設工程破壞古代墓葬的慘劇,近年在我國多到難以計數。



是的,考古確實也是在挖墓的。進而有很多人說,「考古是官方的盜墓」。這種說法,肯定是錯誤的。


首先,考古絕不僅僅是在挖墓。居址、窯址、沉船……在墓葬之外,考古工作者發掘、研究的古代遺迹、遺物、遺址種類還有很多。


其次,考古分主動發掘(考古工作者主動申報發掘)和被動發掘(或稱「搶救性發掘」,因各種原因考古工作者被迫發掘)兩種,如今在我國這兩者大約「一九開」。縱觀我國近年來見諸媒體的重要大墓發掘,西高穴墓(疑為曹操墓)、海昏侯墓因被盜而發掘,上官婉兒墓因修建西安咸陽機場道路而前期勘探並發掘,隋煬帝墓因修建房地產項目發現而發掘,都不出自主動。在盜墓、建設工程將要或已經對墓葬安全造成毀滅性影響的情況下,通過被動發掘摸清墓葬情況,對文物進行保護,是對文物負責任的選擇。


隋煬帝墓


再次,即便主動發掘要涉及墓葬,考古工作者也會嚴格遵守考古科學流程,充分記錄墓葬、隨葬品與遺骸的信息,保管好出土文物,並與此同時為之後對墓葬的文物保護作出準備。經常,考古工作者還會在發掘前用放鞭炮等形式,告慰亡靈。這,就與只求財寶、破壞墓室、踐踏屍骸的盜墓行為,天壤之別。


最後,其實如今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已經達成了共識,譬如對帝王陵墓,就已不再進行主動發掘。畢竟無論考古水平如何高超,考古發掘都是不可逆的行為,而且可以料想後人的考古水平必高過今人,那麼既如此,為什麼我們要為了一時好奇而打開先人的安眠之處,不能把墓葬以原狀完好地留存給後人呢?


秦始皇陵封土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怎麼不挖秦始皇陵?」的爭論,可以休矣了。


發掘秦始皇陵其中的具體利害,「挖啥呢」有機會和您細說。這裡,我們倒是想給您講一則出自考古學家鄭嘉勵《考古的另一面》中的故事:


《考古的另一面》

鄭嘉勵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年6月


因為掘地三尺的房地產工程,一座清代的古墓被挖出。鄭嘉勵趕去搶救性發掘時,墓邊已經聚滿了看熱鬧的村民,「有人大膽猜測,古墳中一定有古董;有人小心求證,說他們看上去不像富貴人家,不會有寶貝;有人引經據典,說這地方古代有個忠良,觸犯了當權的奸臣,被砍了腦袋,下葬時,特地安裝了黃金打造的腦袋,說不準,這次就能挖出金腦袋……」


一個小時過去了,墓挖完了,除了一具無名的清代女人的骨架,什麼也沒有。「參觀的人搖頭嘆氣,紛紛散去。有人憤憤不平,說這個清朝的窮光蛋,也不埋點什麼,這麼熱的天,既浪費我們的時間,也辜負了博物館的工作;有人神色凝重,好像領悟到了什麼,說這個清代女人真可憐,在今天還要被挖出來折騰。」


觀眾散去後,鄭嘉勵決定將清代女人的屍骨找個清凈地方重新掩埋。「你看看,這裡哪有清凈的地方,我告訴你,這邊的每幢房子都值幾百萬、上千萬。」民工頭說。


鄭嘉勵堅持,「還是想辦法找個地方吧。」


「民工頭是個爽快人,說:『沒問題,你說吧,辦這件事,多少錢?』」


「老實說,我喜歡這樣的交流方式。談錢,是最不必不好意思的。任何事情說到這份上,也就意味著可以搞定了。」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參考文獻:王子今《中國盜墓史》)



掃碼關注「挖啥呢」

 原文標題《「挖啥呢」Vol.35 | 中國人為什麼要挖墓》 

作者:奚牧涼




推薦閱讀:

情多一刻9月25日:戀愛多年求婚被拒,她的理由讓他心服口服
女人紅杏出牆的七大理由
女人喜歡怕老婆的男人的三個理由
情感揭秘:盤點已婚男人出軌最無恥的八個理由(組圖)

TAG:中國 | 中國人 | 理由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