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文字為:趙建武十一年,大歲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大仆卿、駙馬都尉,勃海趙安縣魯潛,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上黨解建,字子奉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南向。
墓誌有關於時間的信息是:趙建武十一年,大歲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以其年九月廿一戊子卒,七日癸酉葬。
這個時間信息,透視著中國古代有關曆法和朝代時間的文化信息。
中國的古代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非常適合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是很科學的曆法。
古代紀時的方法是採用天干地支紀時法。中國的先哲認為天和人是合一的,天和人是互為感應的。干相當於樹榦和枝葉。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相連叫天干,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天干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
人用這六十對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形成了中華文化獨有的干支紀時法。
干支紀年法:把天干排頭和地支排尾進行組合,可以得出60個排列結果,稱為「六十甲子」,天干轉六圈而地支轉五圈,正好一個循環。得出「六十甲子表」如下:
1 甲子 13 丙子 25 戊子 37 庚子 49 壬子 2 乙丑 14 丁丑 26 己丑 38 辛丑 50 癸丑
3 丙寅 15 戊寅 27 庚寅 39 壬寅 51 甲寅
4 丁卯 16 已卯 28 辛卯 40 癸卯 52 乙卯 5 戊辰 17 庚辰 29 壬辰 41 甲辰 53 丙辰 6 已巳 18 辛巳 30 癸巳 42 乙巳 54 丁巳 7 庚午 19 壬午 31 甲午 43 丙午 55 戊午 8 辛未 20 癸未 32 乙未 44 丁未 56 已未 9 壬申 21 甲申 33 丙申 45 戊申 57 庚申 10 癸酉 22 乙酉 34 丁酉 46 已酉 58 辛酉 11 甲戌 23 丙戌 35 戊戌 47 庚戌 59 壬戌 12 乙亥 24 丁亥 36 已亥 48 辛亥 60 癸亥
地支紀月排列圖:
寅月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立春—驚蟄雨水
卯月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驚蟄—清明春分
辰月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清明—立夏穀雨
巳月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立夏—芒種小滿
午月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芒種—小暑夏至
未月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小暑—立秋大暑
申月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立秋—白露處暑
酉月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白露—寒露秋分
戌月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亥月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子月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甲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丑月 十二月 1月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天干地支紀日法:干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從甲子日開始到癸亥日結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據確定的文獻記載,第一個干支紀日的甲子日始於魯隱公三年夏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到今天公元2010年9月2日農曆七月二十日庚寅年甲申月乙卯日,兩千多年沒有一日間斷過,是人類社會迄今所知唯一的最長的紀日法。
1 甲子 13 丙子 25 戊子 37 庚子 49 壬子
2 乙丑 14 丁丑 26 己丑 38 辛丑 50 癸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