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人學煉 魏樹人教楊氏太極拳  經驗集錦

          生效應的關鍵是陰面的神意氣。楊家(楊祿禪、楊鍵候)傳下來的方法就是神、意、氣的集中和分散。

神是意念的發韌點,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積累,可瞬間與意念、內氣的行止相契合;意是人的念頭的走向及變化,太極拳對意的運用發自內心,也就是「心誠於衷(中)而顯於外」,其位置在胸部正中、兩乳之間;氣是為人提供能量的一種物質,此氣來自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氣、元氣,太極拳老六路練的是浩然正氣,浩然正氣在身,就會外邪不侵,生命力旺盛。體現在養生方面,就會自然而然達到「延年益壽不老春」(張三丰語)的效應。

神、意、氣一集中或一分散,人就被發出去了。

神一動,意就隨;意一動,氣就隨;氣一動,形就隨。意想形成什麼,氣就催動形體形成什麼。不能讓形體侵佔意、越過意。永遠是意領氣,氣催形。

太極拳永遠是「意在先」。形體動作之前,意念先動;意念出去了之後,手只是來描繪意念的。意念之後,形體是用來催發內氣的。催,無形中就證明它是由神意做動力、做統帥的。

三層氣圈與身弓.

 

老師最近兩次加強講神意氣的竅門,背後身(外)弓出現了, 虛弓亦感受到了.

由背後豎弓引出橫弓,橫弓基本上有兩條(肩及胯).

當豎弓/橫弓都有, 斜弓自然出現.

身(外)弓+虛弓=氣圈

豎弓/橫弓/斜弓+虛弓,就組成三橫一豎圈(立體的球).

現在身(外)橫圈的感覺強了.

補充: 有弓還要搭箭, 張弓放箭, 弓滿弦自張.

神意氣狀態的體會

我練的老六路是不管丹田,不管呼吸, 不管氣, 不管不等如沒有.

用的是神意氣狀態下行拳. 神如何來呢?神定在上丹田, 意由心控, 氣確是下丹田,但不管.

收視返聽就是定著神的方法,心在神定下來接通於心(中丹田), 心發出外就是意.氣主要是由塞腰形成. 要體會三者的存在.

開式中提出的 開胸, 張肘, 塞腰, 鼓腕要求是神意氣狀態基本的條件.散出三道氣圈才是神意氣的完整狀態.

弄懂了神意氣狀態,其它內功勁法的東西便容易產生出來.

楊式老六路太極拳 - 心意的訓練

已有 591 次閱讀2009-5-26 11:07PM

楊式老六路在行拳中要求「意在先」, 「以意導氣, 以氣催形」.

 

對初學者氣很難掌握,除非有些天生氣敏感的人.一般都要在習拳一段時間, 獲得放鬆後,氣感慢慢培養出來.所以初學不需要刻意理會氣是否存在? 先在行拳時,先意想行拳路線, 形體隨後, 所謂 「意領形隨」.除意想行拳路線外, 還有三道氣圈, 身如鐘, 鵠星,芒點, 橫圈, 豎圈, 斜圈…….等假借. 以虛領實.

 

當練到一定程度,意和形開始產生對應, 內勁慢慢滋長.行拳開始有趣味.

 

心意開發較難,一般人用了頭腦意當心意, 根本不敢相信心在胸口,「心」 (不是心臟) 是解剖沒有的東西.只能感受它存在.

 

要開發心意, 須用「收視返聽」 求之.

 

楊式老六路太極拳雲手的三合三開的體會

老六路太極拳雲手的三合三開很難用文字解釋,老六路太極拳是在大架的基礎上加用了一些勁法在內,而這些勁法是透過意氣的引領而使出來.

一合一開借鵠星引領, 把小氣球作勁意通出.內里暗藏了 」方圓相生」, 「開合相寓」之理.

二合二開是用 "錢投鼓" 及 「開合相寓」 之理,把勁通出.

三合三開是假借 "龍吐珠" 的一吞一吐 及「開合相寓」 之理, 把勁通出.

三種 合開雲手 有著不同的接手時機及變化.

什麼是<神宜內歛>?

所謂<神宜內歛>簡單來說,眼有內吸之意, 並非將眼球強行內縮.只是用意往內繫住.

行拳時應有開有合, 當合時, 眼神回收, 當開時,眼神穿透對手背後.

強行集中眼神, 會感不舒服,所以必須有有開有合.

高級時不用藉助眼神的開合, 用心(眼)代替眼神.所以眼是一片茫茫然的狀態. 對初學的不用模仿,功到自然會產生的.

Adam

由尾閭中正到支撐八面

 

一般人理解<尾閭中正> 是腰脊拉直,不使腰後有凹處. 再加兜尾閭等. 雖有一定的效果,不竟未能接到地下的力量.

要真的做到 <尾閭中正>必須練出 <第三隻腳> 出來.身體的力是放在 <第三隻腳>上, 輕靈才可練出來, 否則還是未入門.

得中正(豎),還要再由中正找出支撐八面之意(橫)

如果只在形架求, 根本不可能能<支撐八面>, 要用意領形才可<支撐八面>.

用形架硬撐, 只會是頂抗. 用形架如弓步,前後方可抗得住, 左右兩側無法對抗. 所謂<腳踏中門找地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所以必須 <用意不用力>的接. 如何 <用意不用力>呢?就如楊露禪宗師手抱雀仔,而使其發不到力起飛.

所以接對手的力是以<引進落空> 的方式去接.這需有很多方面的調整, 非三言兩語會弄明白.

有關「支撐八面」具體的做法要領, 首先要理解「專註一方」, 用簡單說法「八面支撐」就是向四方八面的<擴散> ,而「專註一方」是向一方<集中>.

為何要同時理解「支撐八面」和「專註一方」?

如果沒有「支撐八面」的 <<開 >>, 如果感受到「專註一方」的 << 合>>.

一般人與對手對抗, 自然的是<集中>.因<集中>有威力(的確用了力), 所以要消解對方的來力是要學懂<擴散>,即「支撐八面」之意.

最簡單的用意方式是, 身如一把傘, 向外打開之意.身中不管, 自然感受有「支撐八面」的意.借外圍的撐扶.

真的的練法, 要有老師喂勁. 和練出<<引進落空>.

轉載:楊式老六路新書《楊式太極拳理論與剖析》預告

 

初級功法

我的父親魏樹人於一九九零年出版的《楊式太極拳述真》的第一部書是根據汪永泉老師講述,楊鍵侯前輩的老六路八十九式套路編寫。將形體動作與意的走向先後分別敘述,要以意領形,明確形與意的相互關係。

 揭示被長期掩蓋近百年頻臨失傳楊家太極拳真諦,先推出「意」的內功,編敘出近百分之四十的內功勁法,從不理解至認識,到內功勁法的重要性「招中要有術,術要由招出」的哲理.

中級功法

故仍以健侯公八十九式老六路套路中的三十七種不同的式子,將其中關鍵的二十二個式子,編排成二十二式套路,仍分為六路便於學者掌握。分為五個章節既內功理法、行拳心法、拆架拆手、太極功法內功修鍊法、內功勁法,在百分之四十基礎上再寫出百分之三十的中級功法。內功的蘊蓄是要逐步的升華,「楊式太極拳述真」所寫功法是從無到有是〈初層次〉的功法。「楊式太極拳述真」所編排功法是從有到繁是〈中層次〉的功法。該書將秘傳拳術的要點,以歌訣方法提醒學者,並增加腳印突出二、四點的奧妙,使學者早日理解拳譜中所提到「一身舒適萬法通」的關鍵,方能使本末到置「形」與「意」扭轉過來,要以意領形內氣方能催姿勢,理解意與氣和體用相互的關係。《拳術述真》一書達百分之七十中級功法問世,印有適用海內外的繁體版本,簡體字的精裝版本以及便攜版本,並有多媒體軟體光碟錄製拳法動畫釋義的神、意、氣內功理法,共三碟可在計算機播放,也可在VCD機播放,並配備名詞解釋,注釋一百例一書。

 

高級功法

  此部髙境界《楊式太極拳理論與剖析》是我父親魏樹人在二零零二年脫離武術界之後,雖年余耄耋仍要完成許諾,將健侯公的高境界功法完整編寫出保留下來留給世人,以使太極拳術同道共同探研這門文化瑰寶。仍以健侯公八十九式老六路拳套,是將三十七種不同拳式編排成三十七式套路,仍分為六路它是彌補二十二式套路拳式之不全,此次拍照大量的連接照片,最後繪畫成近五百幅圖片,幾乎片片配有文字說明意氣的運走以使學者進入高境界,領會到楊家太極拳術之奧妙所在,方知楊健侯秘不外傳功法,它是與拳譜中所論述息息相通。所謂高境界是「從繁返簡」一舉一動都是陰陽轉換,故偏重於陰陽的敘述。

對太極拳一點體會2008

已有 677 次閱讀2008-10-2 09:39AM

   我沒有什麽好文章,只是將不同程度的體會寫一點下來,一段時間回看以往的文章時, 當然是發現不成熟,但原來自己在進步了.

 

   初練拳由粗入幼, 由外而內.丹田呼吸是初學的過程. 因沒有老師正確指導,容易生問題. 所以大多建譏初學者自然呼吸.

 

   有一次有個朋友習太極拳一段時間,還沒有弄懂如何用丹田.他的老師應是太極操的導師. 我就當場教他,並給他喂勁.  他能把我發出一點.但這種發勁和外家發勁無異. 練了一會,後我將其來勁化了回他出去.

 

   我不是在表現自己, 而是當他鼓丹田時,全身都變的疆硬,所以我忍不住得機得勢的回了他出去.

 

   所以要練丹田後, 化丹田. 我們稱不管丹田,當然呼吸都不管, 讓它自然. 發勁時, 丹田會工作,只是不管, 管了就有疆硬, 容易為人所乘.

 

   此外,不管呼吸是我另外練靜坐練出來.有靜坐功夫人就練容易心靜,心靜就容易松空下來.

 

太極拳是矛盾的統一.

所以有丹田, 而不管丹田. 要腹式呼吸,而又不管呼吸. 太極拳有內氣又不管氣.太極拳有力而不用力. 太極拳有意運行,而有追求無意.

 

不平衡中找平衡.

有人認為太極拳是表現是完全平衡, 那是最終目標,如果一早到達目標, 那還有動力可言.所以太極拳是在不平衡中找平衡,過程是處於不平衡, 勢才產生出來.所以太極十三勢就是不平衡中找平衡的過程. 

 

Adam

開合相寓解

已有 653 次閱讀2008-9-10 12:34AM

 郭老師授太極九大理法, 又稱太極訣,其中有很重要一訣稱 "開合相寓". 

 

  任可一式拳架,在動作開展的同時,相反方向會出現另一股相斥力量作平衡.不過我們的另一股力量是"意". 兩股力量不會相撞或相背. 而是互相擦身而過.這和拳論上的" 欲上則有寓下意." 大致相同.

 

捋是相吸之意.

擠是相斥之意.

「打手不用手,腳下飄著走。用意不用力,沒有就是有。」

所謂 [飄意] , 如果要借得 [勢能],你一定要身體浮於半空, 投擲下去(出來),力量才能全數傾出.

但人不可能凌空. 所以說 [凡此皆是意].

原來馬步越是穩, 越是沒有借得到[勢能]. 

 

以前練樁功所得的骨力境界,現在骨都不要. 

---------------------------------------------------

 

骨肉分離, 骨先肉後.

 

  當陰陽面肌肉平衡後,身體沒有了肌肉不對稱的負荷感覺後, 只感骨在動(實際骨是不會動的, 是要依筋肉帶動骨,骨是支架.).有稱這狀態為<骨力>.在手感沒有力的狀態下, 可發出穿透的勁.被擊者膽戰心驚. 這就是所謂<骨肉分離>,<玉樹掛寶元>.

有關豎松橫散的概念

 

鬆散是有竅門,主要是用意,

 

有關豎松:

 

所謂 「豎松」,即上下的豎面. 先意想身中之意往下沉到地上,而地上即有股上升之氣承托著, 這一沉一升,從而使自身在於半沉半升之間, 這樣雙腳能達至「雙輕」 狀態.

 

楊式古譜有 「輕重浮沉解」, 當中說 「雙輕不為病, 天然清輕」.腳下能雙輕才可望達至 「輕靈勁」 的境界.

 

 

有關橫散:

 

意想三道氣圈分別由 胯, 腰,肩橫散出.

 

一般太極拳都說, 沉肩, 聚肘,尾閭中正(兜尾閭).

 

肩圈就是把 "沉肩"之意思散到外頭.

 

腰圈就是把 "聚肘"之意思散到外頭.

 

胯圈就是把 "兜尾閭"之意思散到外頭.

 

只有意散到外頭,身才能鬆散.

 

這個 「豎松橫散」 是一個立體的「松」. 以往有很多文章都談 」松」, 而只能說出」松」 的現象, 但不是」松」 的方法. 而「豎松橫散」 就是一套 「松」的意念的訓練方法.

 

真正能否練出 「豎松橫散」仍需老師手搭手的調教出來.

有一次我談到某老師行拳到位, 而我的朋友就問:如何看行拳到位 與 不到位?

 

我的解釋如下:

 

"到位"簡單來說就是動的過程中隨時可出手 (傷人)而未出手.  當中包含拳架, 意(念)向, 眼神, 氣勢, 焦點(目標),節拍.....等的配合.

楊式太極拳行拳時, 是以運勁如抽絲的練法來行拳,所謂 「運勁」 就是我說的蓄勁狀態, 而"隨時可出手"的練法.  

為什麼楊式行拳練拳架時不發勁?因在練拳架時發勁會產生斷斷續續,這會影響養氣的效果. 而剛到位的 "展而未展" 練法,是最能培養出內勁功夫來的.

 

手曲了肘, 就如同為一把弓,兩手就有兩把一弓. 腿曲了膝, 如同另一把弓,兩腿加起來, 就多了兩把一弓. 身子有涵胸拔背 加兜尾閭, 猶如一把身弓. 這樣加起來就有五張弓.

 

五弓合一就是一個整體(勁)模式.

 

此弓只有弓脊, 不成一張弓,還需找弓弦. 有弓脊而沒有弓弦是發不出箭來的.

 

Adam

 

原帖由 大xx 於 2008-10-3 21:47發表:

我不知詮釋得對不對,只將自己的一點淺薄的體會奉上,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首先,我的理解,就是練套路時不要用力,一點力都不要用,包括練基本功時,練單式時,也不要用力。

第二,套路必須熟練,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不用意念來想下一個動作。要做到整個套路都不需要思考就能走下來時,否則千萬不要理「松」與「不松」的問題,先讓自己通過了最基本的一關再說。在這個層面上,才能開始問自己,松還是不松?

第三,因為能做到第一點所說的「不用力」,那麼,練習著使動作做得輕柔、緩慢、均勻、虛靈。

第四,在這個基礎上,練習套路時,就不能再想著「松」這個念頭了。就是說,在練套路時,是「被動」的練,連念頭都沒有了,才能真正松。

我想,上面三點,應該就是我讀這本書,以及包括其它老師指點時,得到的,對「松」的一點淺識,不知對您是否有用?見笑了!

 

我的回應:

 

那松如何打人? 松如何不會被人打? 如何程度的松才對?

 

松只是太極拳的頭一關.你沒體會過松狀態下都能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功夫,那只是瞎子摸象.

 

松是陰與陽相對平衡後的現象. 要找的是"陰與陽相對的平衡" , 而不是在片面的找松."當找到平衡後, 松自會出現."

 外面很多人都對太極拳誤解.當年楊班侯練功練到要離家出走,楊健侯練功練到要自殺.當然不是打套大松大柔的拳.

   孫祿堂先生研究出 明, 暗, 化 三個階段.其實太極拳是第三階段的練法. 如沒有易骨,易筋功夫, 一開始追求大松大柔, 必然沒實作.

   太極拳出功夫的, 大多前期有別派的功底,對易筋骨一早以完成. 只差最後化勁的階段.這是心理上一大關口,所以李雅軒系以大松大柔的精神,突破這心理上一大關口.

為什麼說大松大柔?

   因大松大柔是心理上一大關.所謂 用意不用力,是要改後天用力習慣的能力. 這段時期,以往的用筋骨力功夫不能用,不用力的功夫又未上手. 等如廢了武功一樣.

   所以說一定要有明師, 他有事實證明給你,不用力如何打人. 而又給你喂勁, 使你能過度"用意不用力" 階段,從而能正式登入內家拳之門.

那你現在還相信自學太極會成才嗎?

   自學只能太極操,有老師亦要看老師是不是真傳(不是用真傳來抬高身價)?是不是明師? 除要得真傳外,亦要看自身的天份與毅力.

   太極拳不是一個全面性的拳種, 是一個專科.如果有人想把太極拳弄得全面性,那最後的東西已不是太極拳了.

力發於骨 -- 用肌肉繃緊, 骨與骨扣死,出的是拙力.

勁發於筋 -- 如果將肌肉放鬆,那骨節與骨節間的筋膜張開, 使骨與骨間有彈性,不會扣死 , 所形成的節節貫串,這就是太極拳所形容彈性的勁.

 

主防守的三種勁 - 采挒捋

采(由上弧形往下),挒(橫向弧形由下往上), 捋(直線由前往後)三勁混合就是螺旋運動由前卷向後.

 

此外挒還有一種斜挒,如野馬分鬃. 前手帶掤斜挒, 後手是采挒.

 

論拳術上的虛實 (2005)

已有 500 次閱讀2008-10-8 05:55PM

    這篇[論拳術上的虛實 ] 是小弟的 心意拳 老師要求寫的,本意是想理解同學們對虛實的理解,亦可使同學們去理解一下虛實在拳術上的表現及用途.文中部份有參考太極及形意的文章寫出來,亦有部份是我的心得. 望能抱磚引玉.

論拳術上的虛實

 

   虛實在拳術上可分拳式上及戰術上兩方面.而兩方面來不開虛實互動,現在此將兩部份發表個人體會.

 

1) 拳式上的虛實

   拳式上的虛實主要是使人產生 [勢能]. 何謂 [勢能]呢?

所謂高下相傾. 物體本身有重量,因受地心吸力影響, 而由高流向低. 同樣道理,原本如天秤的左方與右方是平衡的狀態,只要一方虛弱, 相對下另一方便成為堅(實)強.天秤自會產生高低的勢動.

 

步法方面的作用

   若重心同時放在兩腿中間, 這樣是沒法走步的,正確方式是一腿保持虛腿, 使重心傾注另一腿,使成為實腿, 而虛腿可自由移動.當虛腿站好位置後, 由實腿把重心傾注另一腿,使虛實轉換.

 

手法方面的作用

   以根為實. 發勁時由根節起, 中節隨, 梢節追.將根節實通過根,中,梢的發出去. 發勁的狀態,梢節為實, 根節為虛. 而梢節的實即是[四梢勁].

 

身體方面的作用

    [虛其心,實其腹]. 使上虛下實.

如果用三節理論中 [以身而言], 虛其心,實其腹.就是[力量歸根].

整體的虛實 [整體三節結合, 力量歸根,蓄勢已待.]

整體的虛實, 不單純是[虛心腹實].應視之為整體根節(包括前肚, 後腎, 會陰)力量歸根.

   兩手的根節本應在肩, 如果我們束力於肩上,則肩上的力會影響身的中節,不能使手與身力量連通.解決方法是要把肩胛骨及胸口放鬆(虛心口),使肩部的力能通過胸口與身的根節匯合,而同樣腿的根節在胯, 要松胯把腿的力量通過.要真正做到[整體三節結合, 力量歸根]的方法是:

1) 松肩(虛), 抽腎(實)

2) 松胸(虛), 實腹(實)

3) 松胯(虛), 提肛(實), 即會陰穴收緊.

 

內意方面的作用

   高級時整體的虛實要微控,因情況而有強弱輕重之分. 當力量歸根後,此是一種蓄勢的形態, 要發勁時,三節由根節發動四梢齊施爆發. 要擴大爆發的威力,必須在意念上有虛實束展, 蓄勢時意念要虛含,發勁時要意念收實. 此種一虛一實的配合,自然產生了強大的精神爆發作用. 內外配合,使招式產生驚人的威力.

 

2) 戰術上的虛實.

   戰術上有所謂避實擊虛, 這是以弱勝強的方式.如何能避實擊虛?

引用莊子說劍篇曰: [示之以虛, 開之以利,後之以發, 先之以至.]

若對手取示虛的戰術又如何呢?

我會以無常的虛實互換方式, 擾亂對手的判斷,從而找出對手的虛弱處. 進擊對手.

 

  最後虛實並非單獨存在, 是虛中有實, 實中有虛,虛實互動互換, 互有作用.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極拳發勁有兩大類, 一種稱長勁,一種稱短勁.

 

一般表演是放長勁發放對手出去遠處.

 

而另一種短勁會打透, 傷人內臟,一般不拿出來表演. 師兄弟間亦很少用來練習,所以漸漸失真,給人誤會太極拳只能借對方力發對手出去,並誤以為放鬆手腳對方就施展不出放長勁.事實並不如此, 只要你一放鬆,我就可順勢發出短勁打透.

 

太極拳的短勁發放屬松彈的, 一般人誤以為一松一緊的就是發短勁.事實短勁發放就如 "開弓放箭", 試問這種"開弓放箭" 怎可能是緊呢?

 

一松一緊的發勁, 必是旁門!

 篇舊文,是我以前練孫式太極拳的體會.

----------------------------------------------------------

五心合一, 丹田上手.

[兩肩胯裡根極力往身上回縮]是孫祿堂先生在其著作中常提到的竅訣.

這東西是我自己領會出來,不能代表孫門的解說.

兩肩胯裡根極力回縮,首先是兩手由抻筋拔骨的力縮回身上. 方向剛相反.力縮回身上兩手自然沒有力, 沒有力在身上,反而能通出身上的東西來.

初練縮力是有特徵的,古老的說法是三心並, 即手心, 腳心,頂心. 亦稱 [五心合一] , 即兩手心, 兩腳心,頂心.

可假想手心, 腳心, 頂心在吸大自然的氣引入丹田.後期不用刻意用縮力後, 就等孫先生說的:[周身散亂之氣歸於丹田.] 是丹田上手, 手即丹田.最後周身無處不丹田了.

 

原載《十三勢行功心解》中,全句是「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那太極拳是否要氣呢?

------------------------------------------------

武禹襄先生 當然是贊成有氣,否則不用多番解釋.

他想告訴大家, 有氣不管氣,專註氣會遲緩(所謂滯). 無氣者純剛,純剛而易折.

專註氣不對, 無氣亦不對,這是我理解武禹襄先行告誡後學的意思.

 注: 上文「氣」指「真氣」, 不是指呼吸之氣.

九大理法之 "剛柔相濟"

 

我們對太極的說法是"陰陽平衡的統一" , 所以太極拳不是屬剛 或是屬柔, 剛柔本是同時存在.所以剛柔是互相支持的, 所謂剛柔相濟.

我們 "剛" 代表 "集中", "柔" 代表"分散",  

 

"集中" 與 "分散" 是同時出現, 同時運行,兩者互補.

 

身體放鬆不代表 "柔", 我們的鬆散是意氣的"分散"與 "集中",

 

就拿三道氣圈為例, 胯圈散到外頭, 如果只有外散,則氣圈會散到什麼都沒有了,而我們要控制胯圈散停留於 1 米的範圍,那必然是有另一股集中力量在支援著.

 

如何控制, 要自己感受,這感覺非筆墨所能形容.

 

也談 心, 意, 神.

已有 675 次閱讀2009-2-3 11:56PM

有幾句老話:

要留神. 一不留神, 就產生意外.

要留心. 一不小心, 就產生意外.

要留意. 一不留神, 就產生意外.

那心, 意, 神有何不同呢?

心, 意, 神是三種東西, 各有所施,但三者亦互有關係.

心要靜, 意要專, 神要定.

心意相通, 心神合一.

心為令, 意為旗, 神為統帥. 手腳如仕兵.

"逢丟必打" 的意思是:

 

 太極拳推手要沾粘,要求鬆柔不丟不頂. 當對手有力,沾粘方式就可借其力還給他.但沾粘方式不能對付"假松", "假松" 即丟力.因 "假松"是無力可借,如果在真正對打時, 對手"假松"當無法防守,必然被打. 但推手試勁,倘對手 "假松"時, 我需發短勁打他,當然大家是試勁練習, 不會真的打透,通常會告訴對手是丟勁, 對手不改善,就發點勁給他感受一下.

 

此外亦是訓練 "逢丟必打" ,免真用時還是這樣客氣不出手.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本質 能量傳簇
太極合老說
太極拳必須練內功
爺爺,我該怎麼練好太極拳?
論太極圖的原理

TAG:經驗 | 國外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