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人學煉 魏樹人教楊氏太極拳 經驗集錦
三層氣圈與身弓.
老師最近兩次加強講神意氣的竅門,背後身(外)弓出現了, 虛弓亦感受到了.
由背後豎弓引出橫弓,橫弓基本上有兩條(肩及胯).當豎弓/橫弓都有, 斜弓自然出現.身(外)弓+虛弓=氣圈豎弓/橫弓/斜弓+虛弓,就組成三橫一豎圈(立體的球).現在身(外)橫圈的感覺強了.補充: 有弓還要搭箭, 張弓放箭, 弓滿弦自張.神意氣狀態的體會
我練的老六路是不管丹田,不管呼吸, 不管氣, 不管不等如沒有.
用的是神意氣狀態下行拳. 神如何來呢?神定在上丹田, 意由心控, 氣確是下丹田,但不管.收視返聽就是定著神的方法,心在神定下來接通於心(中丹田), 心發出外就是意.氣主要是由塞腰形成. 要體會三者的存在.開式中提出的 開胸, 張肘, 塞腰, 鼓腕要求是神意氣狀態基本的條件.散出三道氣圈才是神意氣的完整狀態.弄懂了神意氣狀態,其它內功勁法的東西便容易產生出來.楊式老六路太極拳 - 心意的訓練已有 591 次閱讀2009-5-26 11:07PM
楊式老六路在行拳中要求「意在先」, 「以意導氣, 以氣催形」.
對初學者氣很難掌握,除非有些天生氣敏感的人.一般都要在習拳一段時間, 獲得放鬆後,氣感慢慢培養出來.所以初學不需要刻意理會氣是否存在? 先在行拳時,先意想行拳路線, 形體隨後, 所謂 「意領形隨」.除意想行拳路線外, 還有三道氣圈, 身如鐘, 鵠星,芒點, 橫圈, 豎圈, 斜圈…….等假借. 以虛領實.
當練到一定程度,意和形開始產生對應, 內勁慢慢滋長.行拳開始有趣味.
心意開發較難,一般人用了頭腦意當心意, 根本不敢相信心在胸口,「心」 (不是心臟) 是解剖沒有的東西.只能感受它存在.
要開發心意, 須用「收視返聽」 求之.
一合一開借鵠星引領, 把小氣球作勁意通出.內里暗藏了 」方圓相生」, 「開合相寓」之理.
二合二開是用 "錢投鼓" 及 「開合相寓」 之理,把勁通出.三合三開是假借 "龍吐珠" 的一吞一吐 及「開合相寓」 之理, 把勁通出.三種 合開雲手 有著不同的接手時機及變化.什麼是<神宜內歛>?所謂<神宜內歛>簡單來說,眼有內吸之意, 並非將眼球強行內縮.只是用意往內繫住.行拳時應有開有合, 當合時, 眼神回收, 當開時,眼神穿透對手背後.強行集中眼神, 會感不舒服,所以必須有有開有合.高級時不用藉助眼神的開合, 用心(眼)代替眼神.所以眼是一片茫茫然的狀態. 對初學的不用模仿,功到自然會產生的.Adam由尾閭中正到支撐八面
一般人理解<尾閭中正> 是腰脊拉直,不使腰後有凹處. 再加兜尾閭等. 雖有一定的效果,不竟未能接到地下的力量.
要真的做到 <尾閭中正>必須練出 <第三隻腳> 出來.身體的力是放在 <第三隻腳>上, 輕靈才可練出來, 否則還是未入門.得中正(豎),還要再由中正找出支撐八面之意(橫)如果只在形架求, 根本不可能能<支撐八面>, 要用意領形才可<支撐八面>.用形架硬撐, 只會是頂抗. 用形架如弓步,前後方可抗得住, 左右兩側無法對抗. 所謂<腳踏中門找地位,就是神仙也難防.>所以必須 <用意不用力>的接. 如何 <用意不用力>呢?就如楊露禪宗師手抱雀仔,而使其發不到力起飛.所以接對手的力是以<引進落空> 的方式去接.這需有很多方面的調整, 非三言兩語會弄明白.有關「支撐八面」具體的做法要領, 首先要理解「專註一方」, 用簡單說法「八面支撐」就是向四方八面的<擴散> ,而「專註一方」是向一方<集中>.為何要同時理解「支撐八面」和「專註一方」?
如果沒有「支撐八面」的 <<開 >>, 如果感受到「專註一方」的 << 合>>.一般人與對手對抗, 自然的是<集中>.因<集中>有威力(的確用了力), 所以要消解對方的來力是要學懂<擴散>,即「支撐八面」之意.最簡單的用意方式是, 身如一把傘, 向外打開之意.身中不管, 自然感受有「支撐八面」的意.借外圍的撐扶.真的的練法, 要有老師喂勁. 和練出<<引進落空>.轉載:楊式老六路新書《楊式太極拳理論與剖析》預告
初級功法
我的父親魏樹人於一九九零年出版的《楊式太極拳述真》的第一部書是根據汪永泉老師講述,楊鍵侯前輩的老六路八十九式套路編寫。將形體動作與意的走向先後分別敘述,要以意領形,明確形與意的相互關係。
揭示被長期掩蓋近百年頻臨失傳楊家太極拳真諦,先推出「意」的內功,編敘出近百分之四十的內功勁法,從不理解至認識,到內功勁法的重要性「招中要有術,術要由招出」的哲理.
中級功法
故仍以健侯公八十九式老六路套路中的三十七種不同的式子,將其中關鍵的二十二個式子,編排成二十二式套路,仍分為六路便於學者掌握。分為五個章節既內功理法、行拳心法、拆架拆手、太極功法內功修鍊法、內功勁法,在百分之四十基礎上再寫出百分之三十的中級功法。內功的蘊蓄是要逐步的升華,「楊式太極拳述真」所寫功法是從無到有是〈初層次〉的功法。「楊式太極拳述真」所編排功法是從有到繁是〈中層次〉的功法。該書將秘傳拳術的要點,以歌訣方法提醒學者,並增加腳印突出二、四點的奧妙,使學者早日理解拳譜中所提到「一身舒適萬法通」的關鍵,方能使本末到置「形」與「意」扭轉過來,要以意領形內氣方能催姿勢,理解意與氣和體用相互的關係。《拳術述真》一書達百分之七十中級功法問世,印有適用海內外的繁體版本,簡體字的精裝版本以及便攜版本,並有多媒體軟體光碟錄製拳法動畫釋義的神、意、氣內功理法,共三碟可在計算機播放,也可在VCD機播放,並配備名詞解釋,注釋一百例一書。
高級功法
此部髙境界《楊式太極拳理論與剖析》是我父親魏樹人在二零零二年脫離武術界之後,雖年余耄耋仍要完成許諾,將健侯公的高境界功法完整編寫出保留下來留給世人,以使太極拳術同道共同探研這門文化瑰寶。仍以健侯公八十九式老六路拳套,是將三十七種不同拳式編排成三十七式套路,仍分為六路它是彌補二十二式套路拳式之不全,此次拍照大量的連接照片,最後繪畫成近五百幅圖片,幾乎片片配有文字說明意氣的運走以使學者進入高境界,領會到楊家太極拳術之奧妙所在,方知楊健侯秘不外傳功法,它是與拳譜中所論述息息相通。所謂高境界是「從繁返簡」一舉一動都是陰陽轉換,故偏重於陰陽的敘述。
對太極拳一點體會2008已有 677 次閱讀2008-10-2 09:39AM
所以有丹田, 而不管丹田. 要腹式呼吸,而又不管呼吸. 太極拳有內氣又不管氣.太極拳有力而不用力. 太極拳有意運行,而有追求無意.
已有 653 次閱讀2008-9-10 12:34AM
捋是相吸之意.
擠是相斥之意.
「打手不用手,腳下飄著走。用意不用力,沒有就是有。」所謂 [飄意] , 如果要借得 [勢能],你一定要身體浮於半空, 投擲下去(出來),力量才能全數傾出.但人不可能凌空. 所以說 [凡此皆是意].原來馬步越是穩, 越是沒有借得到[勢能].以前練樁功所得的骨力境界,現在骨都不要.
---------------------------------------------------
骨肉分離, 骨先肉後.
有關豎松橫散的概念
鬆散是有竅門,主要是用意,
有關豎松:
所謂 「豎松」,即上下的豎面. 先意想身中之意往下沉到地上,而地上即有股上升之氣承托著, 這一沉一升,從而使自身在於半沉半升之間, 這樣雙腳能達至「雙輕」 狀態.
楊式古譜有 「輕重浮沉解」, 當中說 「雙輕不為病, 天然清輕」.腳下能雙輕才可望達至 「輕靈勁」 的境界.
有關橫散:
意想三道氣圈分別由 胯, 腰,肩橫散出.
一般太極拳都說, 沉肩, 聚肘,尾閭中正(兜尾閭).
肩圈就是把 "沉肩"之意思散到外頭.
腰圈就是把 "聚肘"之意思散到外頭.
胯圈就是把 "兜尾閭"之意思散到外頭.
只有意散到外頭,身才能鬆散.
這個
真正能否練出 「豎松橫散」仍需老師手搭手的調教出來.
有一次我談到某老師行拳到位, 而我的朋友就問:如何看行拳到位 與 不到位?
我的解釋如下:
"到位"簡單來說就是動的過程中隨時可出手 (傷人)而未出手.
手曲了肘, 就如同為一把弓,兩手就有兩把一弓. 腿曲了膝, 如同另一把弓,兩腿加起來, 就多了兩把一弓. 身子有涵胸拔背 加兜尾閭, 猶如一把身弓. 這樣加起來就有五張弓.
五弓合一就是一個整體(勁)模式.
此弓只有弓脊, 不成一張弓,還需找弓弦. 有弓脊而沒有弓弦是發不出箭來的.
Adam
原帖由 大xx 於 2008-10-3 21:47發表:
我不知詮釋得對不對,只將自己的一點淺薄的體會奉上,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首先,我的理解,就是練套路時不要用力,一點力都不要用,包括練基本功時,練單式時,也不要用力。第二,套路必須熟練,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不用意念來想下一個動作。要做到整個套路都不需要思考就能走下來時,否則千萬不要理「松」與「不松」的問題,先讓自己通過了最基本的一關再說。在這個層面上,才能開始問自己,松還是不松?第三,因為能做到第一點所說的「不用力」,那麼,練習著使動作做得輕柔、緩慢、均勻、虛靈。第四,在這個基礎上,練習套路時,就不能再想著「松」這個念頭了。就是說,在練套路時,是「被動」的練,連念頭都沒有了,才能真正松。我想,上面三點,應該就是我讀這本書,以及包括其它老師指點時,得到的,對「松」的一點淺識,不知對您是否有用?見笑了!
我的回應:
那松如何打人?
松只是太極拳的頭一關.你沒體會過松狀態下都能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功夫,那只是瞎子摸象.
松是陰與陽相對平衡後的現象. 要找的是"陰與陽相對的平衡" , 而不是在片面的找松."當找到平衡後, 松自會出現."
采(由上弧形往下),挒(橫向弧形由下往上), 捋(直線由前往後)三勁混合就是螺旋運動由前卷向後.
此外挒還有一種斜挒,如野馬分鬃. 前手帶掤斜挒, 後手是采挒.
已有 500 次閱讀2008-10-8 05:55PM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
五心合一, 丹田上手.
[兩肩胯裡根極力往身上回縮]是孫祿堂先生在其著作中常提到的竅訣.這東西是我自己領會出來,不能代表孫門的解說.兩肩胯裡根極力回縮,首先是兩手由抻筋拔骨的力縮回身上. 方向剛相反.力縮回身上兩手自然沒有力, 沒有力在身上,反而能通出身上的東西來.初練縮力是有特徵的,古老的說法是三心並,
原載《十三勢行功心解》中,全句是「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那太極拳是否要氣呢?
------------------------------------------------武禹襄先生 當然是贊成有氣,否則不用多番解釋.
他想告訴大家, 有氣不管氣,專註氣會遲緩(所謂滯). 無氣者純剛,純剛而易折.
專註氣不對, 無氣亦不對,這是我理解武禹襄先行告誡後學的意思.
我們對太極的說法是"陰陽平衡的統一" , 所以太極拳不是屬剛 或是屬柔, 剛柔本是同時存在.所以剛柔是互相支持的, 所謂剛柔相濟.
我們 "剛" 代表 "集中", "柔" 代表"分散",已有 675 次閱讀2009-2-3 11:56PM
有幾句老話:
要留神. 一不留神, 就產生意外.要留心. 一不小心, 就產生意外.要留意. 一不留神, 就產生意外.那心, 意, 神有何不同呢?心, 意, 神是三種東西, 各有所施,但三者亦互有關係.心要靜, 意要專, 神要定.心意相通, 心神合一.心為令, 意為旗, 神為統帥. 手腳如仕兵."逢丟必打" 的意思是:
此外亦是訓練 "逢丟必打" ,免真用時還是這樣客氣不出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