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依止——三皈依真實義
06-01
永恆的依止——三皈依真實義 前 言 :學佛必從受三皈依起 佛在《優婆塞戒經》卷五里有關於三皈依的開示,佛說:「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如汝所問:云何三歸依者?善男子!謂:佛、法、僧。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法者:即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三皈依」有時寫為「三歸依」,意涵相同。「三皈依」中的「皈」是「皈向」之義,「依」是「依止」的意思,「三皈依」中的「三」指「三寶」,即「佛、法、僧三寶」,佛、法、僧為什麼被稱為「寶」呢?《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第二說:「佛法僧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利樂有情暫無休息。以是義故,諸佛法僧說名為寶。」 「三皈依」合起來就是 「皈向、依止佛、法、僧三寶」的意思。佛法就像一所學校,如果我們要到這所學校里修學的話,我們當然要做一名好學生,做一名好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校規,佛法這所學校最基本的校規就叫做「三皈依」,也就是說,學佛必從受三皈依起,受了三皈依,就是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雖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仍不能算是佛教徒,故三皈依的意義就是要以三寶為依止而入佛的教門中修學佛法。本書將著重闡述三寶的內涵與層次、三皈依的功德與內容等,並對有關皈依的一些錯誤觀點進行釐清。 一、什麼是佛、法、僧三寶? 關於佛、法、僧三寶,有這麼一個偈:「十方薄伽梵,圓滿修多羅,大乘菩薩僧,功德難思議。」「薄伽梵」就是佛,「十方薄伽梵」也就是說十方有諸佛,雖然我們的教主是 釋迦牟尼佛,可是在我們這個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之外,事實上還有無量的諸佛世界,無量諸佛跟 釋迦牟尼佛一樣,「功德難思議」,十方諸佛的智慧、願力乃至教導眾生的功能德用是非常廣大、難以思議的,這就是三寶裡面的第一個寶:佛寶。「修多羅」就是經典,為什麼說「圓滿修多羅」呢?因為佛教經典對於法界裡面的道理說的非常圓滿。法界裡面有二種法,即不生不滅的法和生滅的法,我們所學的世間法歸納起來都是生滅的,生滅的法顯然不是圓滿。可是,佛教經典里不只是說生滅,還說不生不滅,佛教經典所說的道理是圓滿的,所以說它的功德難以思議。如果我們能夠信受而能夠去實證它,我們就可以獲得同樣的功德。為什麼「大乘菩薩僧、功德難思議」呢?因為大乘的菩薩僧實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之後就知道,在這個法界里,除了生滅的色法和心法之外,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所以大乘的菩薩僧就顯現出廣大的智慧功德和廣大的解脫功德。雖然聲聞和緣覺也相信圓滿的修多羅,但他們能夠實證的只有生滅的部分,他們了解這個三界裡面的一切法都是苦、都是生滅,就把它滅掉,滅掉以後就入無餘涅盤,這樣就叫做解脫。但是他們無法實證滅掉之後剩下的如來藏,所以他們雖然相信圓滿的修多羅,可是他們的功德可以思議,大乘菩薩僧能夠知道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實證的真心如來藏,所以功德難以思議。 二、三寶的分類 三寶有三個層次,分為世間三寶、出世間三寶和自性三寶,分別解說如下: 1、世間三寶 世間三寶也稱住持三寶,是初學佛人所皈依的三寶。世間佛寶是指泥塑、木雕、銅鑄乃至印刷出來的佛像,它代表如同佛陀親臨,應該以至誠心燃燈、香華、凈水、鮮果、飲食等來供養、禮拜,至誠禮拜、供養可以得到無量福德;世間法寶是指我們看到的大乘或二乘的經典、論典以及律典,這些經、律、論的經典就是世間法寶;剃髮、著染衣、離世俗的家、住進佛寺者,即為世間僧寶。所以,我們所說的世間三寶就是指佛像、經典和出家眾。有人說:「既然 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那佛寶就應該不在了。」其實不然!雖然 釋迦牟尼佛因為五濁惡世的眾生因緣而入滅,但佛陀的報身(佛有三身,具體義涵見下文)現在還在色究竟天宮中說法。在人間有表法的佛像存在,讓眾生可以來景仰 佛陀,所以世間三寶里的佛寶就是指的這個佛像。我們心中一定要知道, 佛陀仍然是存在的,仍然在三界裡面度化眾生,仍然在加持我們。關於世間法寶的經、律、論經典,如果您所閱讀的經裡面說到「意識是常住的」,那這部經一定是偽經;如果說到「緣起性空是究竟真實空」,那一定是偽經;如果說到「還有更高的密法是顯教的 佛所沒有修的」,那一定是偽經;如果說到「讚歎男女淫慾觸受」,並說到「修這個法可以成佛的」,那一定是偽經;如果說到「否定如來藏的」,那一定也是偽經。如果是偽經,那就不是法寶。世間三寶中的僧寶一定要持守他所受的戒法,如果他不持守戒法,乃至破壞了三皈依戒或五戒,他一樣不成為僧寶。 2、出世間的三寶 (1)出世間佛寶 出世間佛寶是指真正的佛陀、十方的諸佛,因為 佛有三身,所以出世間佛寶就分為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為全面了解出世間佛寶,下面簡單說明一下 佛的三身:佛的「法身」指的就是如來藏這個真心。 《佛說不增不減經》卷 1說:「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佛的「報身」依於三大無量數劫所修的智慧與福德而成就,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每一隨形好放八萬四千種光,每一種光有八萬四千種好,報身佛的身量非常廣大,不是凡夫眾生的心量可以測知,就象螞蟻無法測知人的身量多大、我們體內的細菌無法知道人身多大一樣。現今仍在色究竟天宮說法的盧舍那佛就是報身佛,以七寶金剛為座、禪悅為食。人間如果有人已修入初地並且有意生身及輪寶的,都能隨時到色究竟天宮面見盧舍那佛。 「應化身佛」又可分為應身和化身。什麼叫「應身」呢?就是應於眾生的根器。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現在印度的 釋迦牟尼佛就是應身佛。所以 佛所示現的身量和祂所相應的眾生是相類似的,因為只有這樣,眾生才能夠接觸,才能夠學習,才能夠親近。所謂「化身」是說變化的身,也就是 佛陀除了用應身入胎、出胎、示現八相成道,來度化眾生之外,祂也常常化現「化身」,化現「化身」到其它的世界,乃至化現「化身」到眾生的夢中,所以有些人會夢見 釋迦牟尼佛跟他說法,這就是佛陀的化身。 眾生雖然和 佛陀一樣,也有如來藏,也有法身,但眾生和 佛陀三身完全有異! 眾生的如來藏含藏染污的種子,佛陀的如來藏又稱「無垢識」,種子究竟清凈。眾生的報身和應身結合在一起,而且眾生的報身是眾生的業報之身。眾生有沒有化身呢?眾生沒有那個能力,所以眾生沒有化身。雖然如此,但眾生如能依 佛的教導精進修學,邁向成佛之道,最後也會和 佛陀一樣成就功德廣大的三種身。 (2)出世間法寶 出世間法寶就是四諦緣生、六度詮旨,四諦講的是聲聞法,緣生是緣覺法,六度就是菩薩法。四諦緣生、六度詮旨是三乘菩提主要修學的內涵,略述如下: 第一、關於「四諦」四諦是聲聞人所修學的四聖諦,也就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聖諦。 「苦聖諦」是說三界一切法的本質都是生滅而令人痛苦的,這種痛苦意味著,即使我們在快樂的境界裡面,想要讓快樂保持,可是快樂終究還是要喪失。 「苦集聖諦」是說苦集起的原因是因為貪愛。為什麼貪愛會導致我們輪迴生死呢?是因為我們的如來藏含藏我們所有貪愛的業種,因為貪愛所以就繼續輪迴生死,繼續幫我們出生五陰,讓我們在三界六道裡面起起伏伏,承受無量的痛苦。 「苦集滅聖諦」是要再觀察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的禍患,只要有色存在,就一定要病、老、死,就一定有它的禍患,只要有受、想、行、識存在,最後總是要壞滅,總是要有苦產生,所以在「苦集滅聖諦」裡面就是要探討五陰的過失、憂患,然後把五陰的貪愛完全滅掉。滅掉貪愛之後,就不再因為五陰的出現而有苦了,這就叫做解脫於三界六道。這裡必須提醒大家的是:雖然聲聞人把五陰的貪愛滅除,最後讓五陰不再出生了,可是五陰不再出生之後並不是變成空無,而是一定有如來藏的存在,使得一切的因果能夠存在,否則解脫就成為斷滅空。 「苦滅道聖諦」是講修行的人必須要通過這樣的「道」才能夠到達涅槃境界。所謂涅槃境界是指一切煩惱斷盡、一切苦斷盡,舍壽的時候可以滅盡五陰,不再受生酬償業果,僅剩下如來藏獨存的境界。正如《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二十五所說:「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這一段論文的意思是說, 「道」就是通往涅槃之路,依於此「道」就能趣向於涅槃。 佛陀在阿含諸經當中開示的可證涅盤之道非常的多,最主要包括「三十七助道品(備註)」和廣說八正道的正理佛陀開示三十七道品、八正道的正理就是為了幫助弟子們遵循這些法要,努力去實踐,就可以漸漸趣向於涅槃解脫,所以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就是趣向於涅盤之道。 (備註:三十七道品又叫作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又分為七種或七類:第一個是四念處,第二個是四正勤,第三個是四神足,第四個是五根,第五個是五力,第六個是七覺支,第七個是八正道分。佛除了在三十七道助品裡面講八正道分以外,又在阿含當中廣說八正道的正理,這個八正道包括:第一個是正見,第二個是正志,第三個是正語,第四個是正業,第五個是正命,第六個是正方便,第七個是正念,第八個是正定)。 第二、關於「緣生」 「緣生」就是指緣起法,什麼是緣起法呢? 佛陀在《雜阿含經》卷十二中說:「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緣起法是說這個法出生了之後,另外一個法會出生,這個法滅的時候,別的法會滅,每一個法都是出生了之後都會滅,那滅了之後為什麼還能夠再出生呢?那是因為背後有一個法,這個法出生了所有的生滅法,這個法就是每一個有情眾生的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眾生在輪迴之中不斷地受苦,修了因緣法之後,他就知道十二因緣(見備註)裡面,只要從中斷除其中的一支,那十二因緣的環環相扣就被破壞了,最後就還滅了,所謂「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備註:十二因緣的內容是說有十二支的緣生法,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總共有十二支。) 第三、關於「六度詮旨」 因為修聲聞法和緣覺法還不足以成佛,也不是 佛陀建立佛教的目的,所以 佛陀還要教導「六度詮旨」,也就是教導眾生如何修六度萬行。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六度詮旨」的意思是說菩薩修學六度可以最後邁向成佛。為什麼通過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可以成佛呢?因為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的存在,所以我們修學六度的功德、福德功不唐捐,都記錄在如來藏裡面,一直到佛地。在出世間法寶中,菩薩所修學的「六度詮旨」是含攝「四諦緣生」的。有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以為只有聲聞人才會有解脫,菩薩沒有解脫,這是錯誤的觀念!譬如菩薩對於錢財的解脫就是因為他願意布施,菩薩能夠解脫於三界的系縛是因為他願意布施一切的所謂世間的財富、種種的愛語乃至種種的法寶。菩薩的解脫方式跟聲聞不一樣,聲聞是把一切拋棄之後入無餘涅盤,菩薩是繼續去獲得人天的種種資財之後,去布施給眾生,因為菩薩不貪著,所以菩薩解脫於這些資財的系縛,所以菩薩一樣有聲聞、緣覺的解脫法。 (3)出世間僧寶 出世間僧寶指的是四向五果和三賢十地。「四向五果」中的「四向」是指四種聲聞所證果位的初果實證之前,有「向於初果」的初果向,要進入二果之前,也有「二果向」,乃至進入三果、四果之前的「三果向」、「四果向」,這就叫做「四向」;「五果」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加上辟支佛果。因為緣覺所證的緣覺法、因緣法,是超越於聲聞,所以辟支佛果也要加進去。「三賢十地」中的「三賢」是指成佛之道五十二階位中三賢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指成佛之道五十二階位的初地到十地。四向五果、三賢十地的出世間僧寶和前面所說的世間僧寶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因為世間僧寶只是依於三皈依戒、依於他的聲聞戒律而成為僧寶,可是對於佛法果位的實修是沒有的,實證了四向五果或三賢十地的果位才是真正的僧寶。世間僧寶通常要依於外相(如剃頭、著染衣),依於戒律(譬如比丘戒、比丘尼戒),四向五果、三賢十地的出世間僧寶是完全依於他的智慧而稱為「僧寶」,而不是依於他的外相。所以我們看到一般的寺院裡面,大雄寶殿裡面最中間的一尊就是 釋迦牟尼佛,兩旁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都是現天人相:長發披肩、穿著天衣而且有瓔珞。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應該以智慧來論位階,而不是依於表相來說。 3、自性三寶 「自性三寶」也稱「同體三寶」。自性佛寶就是指第八識如來藏。每一位有情眾生都有這個自性佛寶,只因為這個自性佛寶太微細,眾生有種種妄想所以無法證得,以致一直在三界六道輪迴、無法出離。然而,在佛菩提道上修行的菩薩,最重要就是證得這個自性佛寶,如果不證自性佛寶,菩薩永遠在外門修六度萬行,永遠進不了內門修行。所以《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說得好:「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所以菩薩應該以過去無量世以來所培植的福德,統統迴向於未來能夠親證自性佛寶,而且還要尋找真善知識,跟隨真善知識聞、思、修、證佛法,依照真善知識所教導的參禪正知見去參禪,未來才有機會親證自性佛寶,未來才有可能成就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所以菩薩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能夠親證自性佛寶。 自性法寶就是自性佛寶藉著種種緣而出生萬法,可以讓菩薩修學大乘法,進而成佛。也就是說這個自性佛寶出生了有情的五陰世間以及器世間,讓眾生得以安止及生活,再由自性佛寶變現識陰六識,識陰六識當中的意識分別諸法,所以才有眾生所了知的諸法出現。因為諸法出現了,菩薩才能夠如實現觀自性佛寶所含藏的種種法,因而才能了知諸法無我以及諸法背後的根源所在,因此得以修學道種智乃至圓成一切種智而成佛。這告訴大家一件事實,那就是:一切諸法都是以自性佛寶為根源,不能外於這個自性佛寶而有一切諸法出現。如果外於自性佛寶而有一切法緣起緣滅,那一定是斷見外道無疑。可惜的是,如今佛門中還有這種外道存在,他們認為不需要有一個自性佛寶,自然而然就能夠有一切法的現起,所以他們主張一切法空,一切法的現起及生住異滅都只是名字而已,不需要有一個自性佛寶存在,就能出生一切法,乃至有諸法的生住異滅。這樣的說法完全違背佛說,所以佛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里曾對斷見外道有一段特別開示:「大慧!因是故,我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取無所有增上慢空見。」也就是說,如果拿常見與斷見來比較,縱使執常見的人如須彌山那麼多,佛也不會介意,但是如果有人執斷見於一絲一毫,佛一點點也不允許。因為斷見危害眾生非常嚴重,會讓眾生認為無因果可言,導致眾生作姦犯科,無惡不作,下墮三惡道無有出期。自性僧寶是指自性佛寶從無始劫以來離見聞覺知、自性清凈,故名僧寶。《金剛三昧經》有這樣的記載:「心王菩薩言:『尊者!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凈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過無相體寂無生,可有諸識亦復如是。』」經中已經很清楚告知:自性佛寶本身離見聞覺知,本身不分別六塵,這個無分別的體性就是自性佛寶清凈的體性。 4、自性三寶、出世間三寶和世間三寶的關係 如果沒有自性三寶,那佛陀如何能夠成佛呢?如果沒有自性法寶,那圓滿修多羅如何能夠宣說呢?如果沒有自性僧寶,那大乘僧寶如何能夠證果、然後邁向成佛呢?所以說出世間三寶都是依於自性三寶的存在而建立的。同樣的,世間三寶的建立也是一樣:如果沒有自性三寶,那這個世間三寶也是欺騙眾生。在佛法中,所有的世間三寶也是一樣在表示確實有這個自性三寶的存在,所以才使得世間三寶能夠成立。自性三寶和出世間三寶、世間三寶是互相成就的。如果單純只有自性三寶,而沒有世間三寶,那眾生怎麼學習呢?如果只有這個自性三寶,沒有出世間三寶,那眾生怎麼循序漸進的成就呢?因為有自性三寶、出世間三寶和世間三寶,所以使得佛法能夠一直延續,也使得這個三界裡面的佛教能夠建立,能夠利益眾生,使得這個三界的眾生能夠逐步地邁向成佛之道,也使得佛種能夠永遠沒有斷絕。 5、佛、法、僧是一體的、不可以切割的 有人說:「我皈依佛,我皈依菩薩,可是我不皈依法,我也不皈依這個僧寶」,也有人說:「即使我學了什麼樣的佛法,我也是直接跟釋迦牟尼佛學的」 。這些說法都是不符合佛理的。為什麼要皈依僧呢?因為如果沒有僧寶的幫忙,一般人是沒有辦法實證佛法的。如果有人不願意承認這件事情,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人一定是個忘恩負義的人,表示他對於人間的善法是不懂的,表示他事實上不懂得侍奉師長、孝養父母。因為真正懂得孝養父母、侍奉師長的人一定懂得感恩戴德,一定願意承認說:「我應該感恩教導我的人」,所以他一定會皈依佛、皈依法,同時也會皈依僧,他不會說:「我是直接跟釋迦牟尼佛學的」。因為直接跟 釋迦牟尼佛學的人,那是在佛世的時候的一些阿羅漢和大菩薩,除非他能夠說出他的證量,說出他的本生(他有過去的本生)。如果他沒有禪定的證量,他也不可能說出本生的,所以如果有人說他是跟佛陀直接學的,那要看看他有沒有禪定的證量,他至少要有初禪以上的證量,他才有可能有那樣子的能力。如果他連禪定是什麼都不清楚,連欲界的定都沒有,他是不可能知道他的本生的,也不可能知道他是跟佛陀直接學的。還有人自稱只皈依法、不皈依佛、也不皈依於僧寶。譬如有些人說:「法既然是法界的實相,我為什麼一定要皈依於佛陀?難道其它人不可以嗎?」譬如還有些人說:「這法既然是實相,是法界本來就有的,那我實證了,我自己就是僧寶了,我自己也可以自稱成佛啊!」這些說法也是錯誤的,因為這個實相的法不是世間人能夠了知的,所以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才示現成佛來教導大家。如果沒有 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教導大家這個三乘菩提,那誰又能夠了解法界的實相呢?如果說還有其它的宗教可以來宣揚這個實相之法,那 釋迦牟尼佛就不需要出現在人間了。所以, 釋迦牟尼佛會出現在人間,就是因為這個實相的法只有 佛陀能夠完整的宣說,只有 佛陀才能夠如實宣說而建立佛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其它任何的宗教可以實證這個法界的真實相。所以我們應該一定要完整的去皈依佛、法、僧三寶。還有一種人他自稱只皈依僧、不皈依佛也不皈依法。有些人說:「我只相信我的師父怎麼說,經典怎麼說我不管。」像這樣子的人就是屬於依人不依法的人,表示他也不是真正皈依的,因為要皈依佛、皈依法才能夠皈依僧!如果只皈依自己的師父(即歸依僧),自己的師父所說的法跟 佛陀說的法不一樣、跟經典記載不一樣,但是他不管經典、不管 佛陀怎麼說,他只聽師父說的,那這個人是不能成就三皈依的。 三、為什麼要信仰三寶? 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里說,「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這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上報四重恩」。佛、法、僧三寶到底對我們有什麼恩德,使得我們要感恩他們、要信仰他們呢?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記載:「五百長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聞佛法音,得悟三寶利益世間。然今不知以何義故,說佛法僧得名為寶?願佛解說,顯示眾會及未來世敬信三寶一切有情,永斷疑網得不壞信,令入三寶不思議海。』」該段經文是說五百長者問 佛:「我等不了解為什麼要說佛、法、僧為珍寶。希望佛您能為今天法會上的大眾,也為了未來對三寶恭敬信受的一切眾生,解說這個道理,使得眾生能夠永斷懷疑,而得到對於佛法不壞滅的信仰,能令我們進入佛、法、僧三寶的不可思議海。」 佛陀告諸長者說:「譬如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義,莊嚴國界饒益有情,佛法僧寶亦復如是。」 也就是說,就好像是世間最珍貴的寶物,具備了十種珍貴之處,這樣的珍寶可以莊嚴國界,可以饒益有情,而佛法僧三寶也是如此的。」那麼,佛法僧三寶有哪十種珍貴之處呢?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中明確如下: 「一者堅牢,如摩尼寶無人能破,佛法僧寶亦復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 即佛、法、僧三寶如同摩尼寶堅固不壞,是沒有人能破壞的,也不會被外道的邪見和天魔所壞。 「二者無垢,世間勝寶清凈光潔不雜塵穢,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悉能遠離煩惱塵垢。」即佛、法、僧三寶清凈無垢,如同世間最珍貴的寶物,清凈光亮不染塵穢,三寶也是一樣,因為三寶本身遠離了煩惱的塵垢。 「三者與樂,如天德瓶能與安樂,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與眾生世出世樂。」即三寶帶來了安樂,如同天人有天德小瓶,能夠隨心所欲的變現出所需要的東西,三寶也是一樣,能夠給予眾生世出世間的快樂。 「四者難遇,如吉祥寶希有難得,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業障有情億劫難遇。」即難得值遇,如同世間吉祥的寶物是很難得到的,三寶也是一樣,業障深厚的有情眾生,在百千萬億年當中,都難以值遇三寶。 「五者能破,如如意寶能破貧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破世間諸貧苦故。」即三寶能夠破除苦難,如同世間的珍寶可以解除貧窮苦厄,三寶能夠解除世間各種的貧苦。 「六者威德,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伏諸怨,佛法僧寶亦復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即三寶的威德至上,能令眾生生起清凈的信心,如同轉輪聖王有輪寶,能夠降伏怨敵,三寶能夠降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前面三者是自己心內之魔,而天子魔則是他化自在天的魔王,也就是說,不論是內魔或者是外魔,都能夠仰仗三寶之力而降伏。 「第七滿願,如摩尼珠隨心所求能雨眾寶,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滿眾生所修善願。」即三寶可以滿足願望,如同摩尼寶珠可以變現像雨滴一樣多的東西,三寶也能滿足眾生修行的各種願求。 「八者莊嚴,如世珍寶莊嚴王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莊嚴法王菩提寶宮。」即三寶清凈莊嚴,就好像國王會用珍寶來裝飾王宮宮殿,三寶也是一樣,以福德和智慧來莊嚴我們的菩提寶宮。 「九者最妙,如天妙寶最為微妙,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超諸世間最勝妙寶。」即三寶最為微妙殊勝,就好像天宮的妙寶是最微妙的,三寶也是一樣,超越了世間一切最殊勝的妙寶。 「十者不變,譬如真金入火不變,佛法僧寶亦復如是,世間八風不能傾動。」即三寶是恆常不變的,就如同真金不怕火煉,三寶也是一樣,是世間「八風」(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不能動搖的。 那麼,對我們來說,三寶最直接的恩德是什麼呢?我們生生世世生活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而沒有辦法得到解脫,永遠看不到解脫的彼岸。世上所有的智慧與宗教,都沒有辦法讓我們得到解脫的彼岸。唯有 佛陀出世,所傳授的佛法、所率領的僧團,能夠指引我們一步一步的走向解脫,除此之外,別無他路。所以追求世間的真理、希望能夠得度的我們是不是應該要信仰三寶、報三寶恩德呢? 三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在漫漫長夜當中,利樂有情無有休息。其中,「佛」能為我們開示正確的解脫正法,佛以自身的修行與無量世以來的六度萬行教導我們如何摧壞煩惱、如何證得解脫、如何廣行菩薩道、培植成佛的福德與智慧;而 佛的「法」則告訴我們摧毀煩惱的方法:什麼叫做真實的解脫?依什麼樣的道路可以得到這種解脫?如何去親證自性清凈與大般涅盤?「僧團」住持佛法,使得佛法能夠住世而不斷絕,身修證壞煩惱行而得正解脫,如法受持佛法中甚深的智慧。因此佛、法、僧三寶是我們應當信仰、應當皈依的對象。 四、皈依三寶有何功德? 皈依三寶功德無量、不可盡說。佛經有這麼一個故事:往世有一個人要出家,諸大阿羅漢都說他無法出家,因為觀察他八萬劫以來沒供養過三寶、沒聽過佛法、沒皈依過三寶,他哭哭啼啼的回家,在路上遇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觀察他八萬大劫前因為被老虎追殺時心中害怕,爬到樹上大叫「南無佛」,南無就是皈依的意思,「南無佛」即「皈依佛」。就因為對佛有信心的緣故,八萬大劫後遇到釋迦牟尼佛,就可以出家、得解脫,就只是三個字「南無佛」,就有因緣了!這個故事說明了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議! 《瑜伽師地論》明確說明了皈依三寶的八種功德。 《瑜伽師地論》卷 64 說:「受皈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凈。復獲四德:一、大護圓滿;二、於一切種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三、得入聰叡正行正至善士眾中,所謂大師、同梵行者;四、為於聖教凈信諸天歡喜愛念,謂彼天眾心生歡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皈依故,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皈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略述如下: 第一、 「獲廣大福」,即透過供養三寶,可得無量福德。菩薩世世可愛的異熟果報,廣大無邊的無量福德,都依於此三寶之皈依,因為菩薩道的次第成就都是從初發心的皈依三寶開始,廣大福德也是如此。 第二、「獲大歡喜」,如果了解成佛只有佛菩提道一法而心生歡喜,能遠離痛苦及苦因而心生歡喜,能得無量福慧資糧而心生歡喜,能念大師恩而心生歡喜,親證解脫、智慧、無量三昧等無邊功德而心大歡喜,由如是等歡喜事而能速證菩提。 第三、「獲三摩地」,由於皈依三寶,依於三寶清凈的體性及正確的教導,因此次第修證而能得證未到地定乃至四禪等至、等持位以及無量無邊禪定三昧之正受,如此入住無量無邊三摩地的解脫功德。 第四、「獲大清凈」,三寶乃是世間、出世間清凈者,唯有皈依趣向三寶之清凈, 次第證得慧解脫乃至佛地凈除二障的究竟清凈解脫,七識心王與無垢識究竟相應,如諸佛一般成究竟清凈者,此皆依於初發心之皈依三寶而成就。 第五、 「大護圓滿」,皈依三寶乃能於未來獲得自、他圓滿:生於聖處,亦即生在佛法中國、善得人身,即具丈夫性、諸根具足無缺無損、離諸業障而遠離五無間業、勝處凈信而於聖教信解等五種內自圓滿,以及諸佛出世而能值遇佛世、諸佛菩薩宣說正法教授教誡、法教久住而有正法可學、於正法有修有證而能隨順轉依得法住隨轉、他所哀愍護持而能資具不缺等五種外他圓滿。 第六、「於一切種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對信受邪解,如斷常見、無因論、惡取空……等的邪說邪法之障礙,都可因為皈依三寶之功德而得輕微、消減或永盡。 第七、「得入聰叡正行正至善士眾中,所謂大師、同梵行者」,三、皈依三寶能建立未來學法之善緣,亦即能夠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而趣入親近諸佛菩薩及正行正至的清凈賢善之佛弟子行列中。 第八、諸天人見有成就三皈依而能行十善者,死後將會生天而加入天人行列中,眷屬增廣而心生歡喜,故會鼎力護持此真皈三寶之佛弟子,於此諸天必定歡喜愛念,受三皈依戒之德,生時得於聖教凈信之天人護持,舍壽得往生天界受樂。 五、皈依三寶的內涵 《菩薩優婆塞戒經》卷3 云:「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皈依三寶的內涵概括為:「皈依佛,終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終不皈依外道邪說;皈依僧,終不皈依外道徒眾。」分述如下: 1、皈依佛,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為什麼說「皈依佛,終不皈依天魔外道」,因為佛與天魔外道是不一樣的,二者有本質的區別。佛有究竟解脫的智慧,而天魔外道是系縛,是無知的。欲界六天裡面最高的一天(即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就叫天魔,因為他有欲界愛,希望一切眾生都是他的眷屬,他要把一切眾生系縛在欲界裡面。如果有人離開了欲界,他會很痛苦,他會說:「我失去了眷屬」。就好像世間的國王,他總是希望說他的領土最大、管的人民最多,以此來代表他的威德。所以天魔跟世間的國王是一樣,有很強烈的欲界愛、眷屬欲,所以他要系縛眾生在欲界裡面,全部當他的眷屬,這個就叫做天魔外道。 有人想到天魔一定是長得齜牙咧嘴、血盆大口,事實上不是這樣。天魔的長相也是慈眉善目,因為他幫助非常多的眾生,所以他成為欲界裡面最高的天主。當有眾生造惡的話,他會幫助他,讓他提升。但如果有眾生想要求解脫,天魔就不會允許他了,天魔會用善法去拘束他,天魔會說:「你不要求解脫,你來生到我的欲界天裡面,跟我一樣享受天福。」天魔會叫這個想解脫的眾生去做慈善事業、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但這個利益眾生的事情只能限於人天的善業,例如在醫療上幫助人,或是捐錢的方式幫助人,或是解決生活上的困苦等等。而且天魔會說:「你這樣做就好了,你這樣做就已經是解脫了,你這樣做就一定可以成佛了。」 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把佛和天魔外道的區別弄清楚。很多人可能是長得慈眉善目的,講話也可能是溫言軟語的,但我們要從他所說的道理,從他所教導眾生去做的事情,來判斷他到底是佛、菩薩還是天魔外道?如果一個人認為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乃至行十善業就是佛法的全部,那就是天魔外道所說。因為佛所說法一定是解脫法,也就是說在修行人天的善法之外,一定要教導眾生解脫,能夠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如果不皈依佛而皈依天魔外道,就會被這個善法所拘束,我們修學佛法都應該避免這樣的過失。 2、皈依法,終不皈依外道邪說。 佛法和外道邪說的根本區別在於:外道邪說很多是不符合因果律則的,而佛法全部都是符合因果律則的,而且一定是可以實證的。譬如有人講到永恆,講到死後生天堂,那就說明他是承認有未來世的;既然有未來世,就一定有過去世,也就是一定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既然有三世,就應該存在一個能夠貫穿三世的法;只有存在一個能夠貫穿三世的法,那才能夠證明確實有因果。但他因為沒有辦法實證這個貫穿三世的法,所以它就認為不存在可以橫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的法,或者把這個法想像成不可實證的概念。 佛法認為橫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的法就是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而且在佛法中確實可以證明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是真的存在。第八識如來藏是永恆之法,是我們流轉生死的根本,若有任何的說法和這種說法相違背,那就是不符合法界真相、不符合因果律則、不可實證的外道邪說。佛法所說的全部符合法界真相,符合因果律則,而且可以實證的,只是那個因果律則所運作的複雜性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如果一個人實證了第八識如來藏之後,他就可以逐漸的了解第八識如來藏,他就逐漸的邁向成佛之道。 所以外道邪說不符合因果律則,不可皈向、依止,唯有佛法才能皈依! 3、皈依僧,終不皈依外道徒眾。 僧寶和外道徒眾的根本區別在於他是否信受佛,而且能夠信受圓滿的修多羅(即信受佛陀所說的法)。不只是剃頭、著染衣叫做僧寶,而是他一定要相信有佛陀、有第八識如來藏,相信確實有因果律則。諸佛為了度化眾生,為了培養未來的佛種,所以建立了僧寶,由這個僧寶來領導大眾,然後讓他來度化眾生,讓他能夠培養眾生將來能夠成佛。所以這個領導大眾的人(即僧寶)一定是要相信、遵守因果律則的,一定是信受佛法的,也一定是信受諸佛的。「皈依僧,終不皈依外道徒眾」的意思是指我們皈依的僧寶能夠在人間領導、幫助我們邁向解脫,能夠教導我們往生到諸佛凈土的。如果我們皈依的所謂僧寶只是剃頭、著染衣,否定有佛陀一直存在,否定有第八識如來藏,否定因果律則,那我們就可以知道不可能是真正的僧寶,那我們就知道他一定不是真正的僧寶,而是是外道徒眾。 所以在修學佛法裡面,很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具有智慧分辨是非。而不是有人認為修學佛法就是不要管是非,把善惡都不分別了。如果善惡都不分別,壞人做惡事也不知道,好人做善事也不知道,那我們修學佛法,不就比一般世間人還要愚痴嗎?一般世間人都能夠分辨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修學佛法之後善惡都不分,那智慧是退步的不是進步。我們修學佛法難道應該皈依於是非不分、善惡不分、比一般人智慧都還差的人嗎?一定不是!我們皈依的僧寶應該是能夠區別出善惡是非,能夠區別出神、佛不同,能夠區別出解脫跟人天善法不同,皈依於這樣的僧寶才是真正的皈依。如果不是皈依於這樣的僧寶,這樣就不是真正的皈依,那只是皈依於外道徒眾。 從上述皈依三寶的內涵來看,要真正的皈向、依止佛、法、僧三寶,至關重要的是明白皈依三寶的內涵,即分清皈依佛和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和皈依外道邪說、皈依僧和皈依外道徒眾的本質差別,否則一定做不到真正的皈向、依止佛法僧三寶。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佛法中真正的皈依處唯有三種,即佛、法、僧,除此以外別無皈依。佛教根本大論《瑜伽師地論》六十四卷所言:「問皈依有幾種?」「答皈依有三種,謂佛法僧」。可見所謂的「四皈依」是違背佛教教理的。 六、如何皈依三寶? 如前所說,一個人如果想要開始學佛,成為佛弟子,那就是應該要先皈依三寶,才能成為正式的佛弟子。三皈依的儀式很簡單,就是在寺院中,在佛像前,由佛教的比丘或比丘尼見證,並且傳授三皈依,也就是皈依佛、皈依佛所說法、皈依住持佛法之賢聖僧和凡夫僧團,並且發起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皈依完成以後,就成為佛法僧三寶弟子,這是成為佛弟子的首要工作。所以三皈依並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師,不是皈依於某一人,而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的,見證的比丘或比丘尼僅僅是三皈依證明師而已。 在佛世並沒有三皈依儀軌,而且在佛世通常是三皈依的同時受持五戒,在四阿含中時常會看見這樣的記載:有人去聞佛說法,聽完之後就在佛前胡跪叉手,稟明世尊說:「我某某某,自今日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為優婆塞,盡形壽受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樣宣講三遍就成為在家佛弟子,沒有任何儀軌。 現在因為很多人不懂三皈,也不懂三寶的義理,所以還得先說明三寶是什麼意思,然後才正式三皈,所以要立儀軌。而且一般不同時傳五戒。因為如果同時傳五戒的話,會有很多人因為害怕受五戒而把三皈延後,可能就失去法益了!所以末法時期開方便門,先三皈,不同時傳授五戒。 皈依三寶必須「三說」,即說三遍,佛在《優婆塞戒經》中說:「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說三歸依者,名優婆塞、名優婆夷。」也就是說,不管是善男人或善女人,只要能對著大眾講三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就是優婆塞、優婆夷了。【註:優婆塞又名清信士、近事男,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的男居士;優婆夷又名清信女、近事女,即親近奉事三寶的女居士。】 皈依三寶要宣講出來,不能默念。關於這一點,佛在《優婆塞戒經》中有明確開示:「阿那邠坻教告家內:在胎之子,悉受歸依;是胎中子,實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當口自宣說。雖不成就,亦能護之。」阿那邠坻就是佛教中有名的「給孤獨長者」,他開示教導家人都要皈依三寶,即使是懷胎還沒有出生的胎兒,都命令他們要接受三皈依;但是胎中之子來三皈依,其實是不能得到三皈依法體的,他的三皈依是不成就的,因為三皈依必須「口自宣說」,即一定要自己嘴巴講出來。如果在三皈依時,大眾正在唱念:「我從今日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有個人只在心中默念,不念出口,那就不得三皈依的法體,仍然沒有成為三寶弟子。所以三皈依時一定要口說才能成就三歸。阿那邠坻長者家中的懷胎之子(他兒子的孩子),即家人為他還沒有出生的孫子預做三皈依,這三皈依雖然不成就,但是也能保護那個胎兒。 七、三皈依戒體的得與失 戒體就是知道所要持守的那個範圍,如果能夠清楚明白,就叫做有戒體,如果對那個範圍和內容不清楚明白,就叫做沒有戒體。所以有無戒體就在於:對於所受的這個戒法,對於應該持守的那個內容,有沒有具體的了知。如果能具體的了知,那就叫做有戒體;如果不能具體的了知,那就叫沒有戒體。如果有人去違犯重戒,他的戒體毀壞,為什麼?因為他不遵守自己所界定的那個分寸和界限,不去遵守他自己所約束的那個界限,不去遵守在佛菩薩前誓願遵守的那個界限。因為界限損壞,所以說他是非不分、善惡不分,因為是非不分、善惡不分,所以叫做沒有戒體。 受持三皈一樣有三皈依戒的戒體。如果我們到任何道場去受三皈依的時候,都應聽聽道場所說皈依三寶的內涵(即三皈依戒的內涵),如果正確,我們就知道傳法的人有戒體。因為他有戒體,我們聽受了之後,我們就清楚的知道如何持守。如果我們去皈依的時候,道場不講應該持守的範圍,這樣的話就沒有戒體,沒有戒體就只是結緣的皈依而已,這樣的話還沒有真正進入佛門。 《優婆塞戒經》對三皈依戒體的得與失有明確的開示。(五戒品)第二十二記載:「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之人不得三歸?』(佛陀言)『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至心信不可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 在這部經里,善生菩薩問佛陀:「什麼樣的人能得到三皈依?什麼樣的人無法得到三皈依?」佛說:「想要得到三皈依,必須具足四法:第一信因,第二信果,第三信聖諦,第四信有得道。」 信因,即對一切事皆必有因能真實信受。譬如相信一切法必有其因,不論任何法,只要造了就必定成因而有後果,乃至心中起了善念惡念,未來也有果,所以現在所起的念就是因,雖然只有意動了,身、口沒有動,但是意造了貪業,就無法把善法欲增長,未來無法使噁心念的記持種子消滅,心就無法清凈了!這就是在自己身上得果,不關別人的事。因為會在道業、種子上得善噁心行的果報,所以念動了就是因。動了念都可能是因,更何況口行與身行?身行配合完成了,當然更有因啦!信果,即信一切法莫非是果,信一切法皆有果,就不會讓自己去造惡,當然就會努力修善了。信因信果就會相信二乘法的四聖諦、大乘法的第一義諦必定真實有,即信聖諦。最後還要相信世間必定有得道之人,也必定有讓人證道的法門。末法時代很多人應該是信無得道,不是信有得道。如果能信有得道,相信末法時代仍然有人能獲得解脫道、佛菩提道的修證,才能清凈三皈依了。所以佛說若有人具備至誠心,具足這四個不可破壞的信心,就能親近佛、法、僧三寶,並且能接受善友的教導,就能真正得到三皈依了!換句話說,不親近三寶就不得三皈依,或者親近了三寶卻同時接受惡友教導,那也不得三皈依。所以那些宣講南傳佛法而否定第八識如來藏的人是沒有得三皈依的,因為他們親近三寶後卻「受惡友教」了,沒有清凈的三皈依,就表示他們只是表相而非真正的佛弟子。 佛在《優婆塞戒經》(凈三歸品)第二十里說:「受三歸已、造作痴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也就是說,假使有人受三皈依後再去造作痴業:去接受外道法及大自在天所說的法義,由於這個緣故就失掉了三皈依戒體。佛弟子接受三皈就是皈命於佛、法、僧三寶,既然皈命於佛、法、僧三寶,就應該依止於佛、依止於佛所說的法、依止於住持正法的僧團,不該再去依止外道、信受外道。結果受了三皈依以後,卻沒有如實的依止佛、法、僧三寶,反而接受外道法或接受大自在天外道的開示,他實際上是依止外道、自在天,由此緣故,三皈依戒的戒體就失去了。 佛在《優婆塞戒經》(凈三歸品)第二十里還說:「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為受樂故,修於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憐愍眾生,如是之人不得三歸。若人為護舍宅身命,祠祀諸神,是人不名失歸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若聞諸天有曾見佛,功德勝己;禮拜供養是人,不失歸依之法。或時禮拜自在天王,應如禮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德,如是之人亦復不失歸依之法。雖復禮拜,所說邪法慎無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心,為護身命財物國土、人民恐怖。」 語譯如下:如果有人想要獲得世間法上的快樂,在世間法上造作種種與解脫無關之業,即世間種種雜業,他這樣修種種的善事,就如同市場中的交易一般,他的心裡不能憐憫眾生,這樣的人不得三皈。例如有人修種種善業來換取往生欲界天的果報,這就如同市場貿易一般。然而眾生往生欲界天享福之後,天身舍報後得要下來三惡道中受苦,因為福報享完了就完全沒有福報了,就只剩下以前所造的小惡業要受報了,只好到三惡道去。往生後的異熟果報是依福業與惡業來決定的,依福業或惡業比較大的先受果報。修行十善當然是福業比較大,那麼惡業就延後報,因為惡業比福業小,因此就先生天享福。天福享完了,福業享盡了,剩下的就只有惡業而無福報了,當然天壽盡了以後就只能下生到三惡道去了!如果幸運而生為人家的寵物,那還算是好命,其餘就不堪設想。只有從來不造惡業的人生天享福之後,才繼續回到人間。這些人不了解輪迴的因緣果報,我們應當有憐憫心,要告訴他們真實的情況。 如果受了三歸以後,不能看到這個真相,就會愚痴的接受外道所說種種善法雜業,行善而求生天受樂,不想繼續在人間行菩薩道,那麼這樣的人就是無慈憫心的人,就失去了三皈的法體。 除此以外,佛做了一些開緣:「若人為護舍宅身命,祠祀諸神,是人不名失歸依法」,即如果有人為了保護他的房舍、家宅、眷屬的健康及性命,不得不到外道廟中祭祀或許願幫忙建廟,然後祭祀諸神,他皈依的對象並不是諸神,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眷屬或眾生的身家性命,不得不祠祀諸神,他心中並不以諸神為皈依的對象,只是與諸神打交道作交易,讓他們保護自己和眾生的身家性命,所以這個人仍然沒有失去皈依的法體,仍是以三寶的法寶為皈依。但是,「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也就是說,如果有人至心相信那些外道諸神可以救護一切怖畏眾生,因此而禮拜那個外道,那他就失掉了三皈的法體。由此可知,假使未來有某菩薩弘揚正法時,但他有時去祭祀諸神,只是為了祈求為眾生免除水災、風災、旱災、蝗災等災患,但他不是以那些天神為皈依的對象,仍以三寶為皈,只是為了利樂眾生而做,所以他仍然是菩薩,佛做了這個開緣。 我們出門時若遇到外道的神廟,無妨合掌稽首向他打招呼示意,但不許皈依及禮拜。佛弟子不必下巴高高的看他,否則天神看了就說:「學佛怎麼變成這麼傲慢?」反而失掉了佛弟子的身分。有人成為三寶弟子以後就自覺高高在上,反而對正法的弘傳有弊,因為天神輪迴到人間以後,再也不信三寶了!如果所有佛弟子都給他一個好印象,他認為佛弟子皈依三寶或開悟後,還是對天神有恭敬心,如同恭敬一切世間人一般,他就會有好感:「佛弟子都沒有慢心!」 還有,如果聽聞別人說,諸天天人或天主曾經見過佛,親得佛所傳授的法,他們在佛法修證上的功德勝過我們自己,所以我們禮拜、供養諸天天人或天主,這樣不會失去皈依的法體。但是,如果認為天人或天主的法勝妙於佛、勝妙於三寶,以這樣的認知來禮拜供養,他就失掉三皈依的法體。佛弟子如果禮拜自在天王時,應該如同禮拜世間的國王、長者、貴人、耆舊、有道德者一般,並不是皈依,那只是世間禮法、政治制度罷了,仍然不失去皈依之法。不過,這是以在家身分的凡夫菩薩為前提而說的,出家以後就都不禮拜外道天神。但是對於大自在天所說的一切法義都不應該接受,因為他的法終究只是世間法,他所說的終究只是三界中有為的緣起法,其性本空,並無真實法,所以不應接受他們法義。當你供養諸天天主時,應當要生起慈心,只是為了利樂世間人,希望他能護念眾生的生命、財物、國土,免除人民的恐怖,所以你去禮拜、供養諸天天主。——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用生命詮釋母愛的偉大和永恆
※真愛永恆----獻給所愛的人
※【總教頭】里約0金成黃玉斌永恆遺憾 兵敗雅典他曾想輕生
※讓愛永恆
※有一種默契叫永恆——舞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