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丟失」的行星-趙君亮

主講人簡介:

  趙君亮: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原台長,研究員。發表多篇天文學術著作,同時致力於天文科普事業,亦有多篇天文科普著作問世。

  內容簡介:

  這個講演的題目就叫做《尋找「丟失」的行星》,大家注意到這個「丟失」是打引號的,實際上並不是丟失的。那麼我這個講題下面分四個內容:第一怎麼樣找到小行星,所謂「丟失」的行星就是小行星,怎麼樣找到小行星的過程。第二就是小行星的基本情況。第三小行星它是怎麼樣形成的?它到底怎麼來的?第四也許是大家最感興趣的,這個小行星如果撞到地球上來怎麼辦?對我們有沒有威脅?

  我們為什麼要找這個「丟失」的小行星呢?因為它可能威脅地球。剛才我們講了大部分小行星挺好,它都在小行星帶,在木星和火星的軌道中間。那麼我們地球的軌道是在火星軌道之內,所以它不會碰到我們。但是的確有一部分小行星它的軌道比較扁,它會轉到地球軌道之內來,這個叫做近地小行星。那麼它要是撞上來怎麼辦?我相信很多人看過科學幻想電影,叫《天地大衝撞》。在未來的某一年天文學家算出來了,有一顆小行星在多少年以後就要撞上地球,其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就從總統開始,聯合全世界的科學家就要想辦法對付它。最後這個電影裡面,就派了一個宇宙飛船,就到了這個小行星,然後在那裡挖洞,然後把核彈就塞在裡面去,要把它炸碎掉。最後這幾個宇航員回不來了,他們就獻身了,回不來了。結果這一炸呢,有一點效果了。這個小行星一炸兩個,一塊大的沒撞上來,偏過去了。一塊小的還是撞上來了,這塊小的,從電影畫面裡面這塊小的比大的要小得多。這個小的撞在海洋里,結果浪過來,整個紐約很快就掃平。這裡面還有一些愛情故事,但撞擊很可怕。那麼這個事情到底會不會發生?這個發生到底有多可怕?我們有沒有辦法對付它,這個必須是考慮的。

  (全文)

  這個講演的題目就叫做《尋找「丟失」的行星》,大家注意到這個「丟失」是打引號的,實際上並不是丟失的。那麼我這個講題下面分四個內容:第一怎麼樣找到小行星,所謂「丟失」的行星就是小行星,怎麼樣找到小行星的過程。第二就是小行星的基本情況。第三小行星它是怎麼樣形成的?它到底怎麼來的?第四也許是大家最感興趣的,這個小行星如果撞到地球上來怎麼辦?對我們有沒有威脅?

  那麼我們現在開始講第一個,就是小行星的發現過程。在這個之前呢,我想給大家說一下,在太陽系裡面的幾類天體,怎麼區分?什麼叫行星?什麼叫小行星?什麼叫彗星?什麼叫流星?首先我們把行星提出來,所謂行星是指太陽系裡面繞著太陽公轉運動的主要天體。或者說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這九顆大行星的綜合。那麼行星又稱大行星,實際上這個名字就是因為後來發現小行星,我們的中文名字才有大行星一說。那麼我們現在看小行星,太陽系裡面除了大行星以外可以說統稱為小天體。那麼我們怎麼來區分這些小天體?首先小行星,我把小行星和彗星都放在一起對比,小行星是沿橢圓軌道運動的,而且這個橢圓是不太扁的。而彗星通常是沿著比較扁的橢圓軌道,甚至是拋物線,或者是雙曲線,就是這個扁的橢圓軌道一直扁下去,扁到最後它就等於拋物線。然後拋物線甩開去就是雙曲線,所以這個是小行星和彗星的差別。

  第二個差別,小行星是不大容易揮發出物質的,它就是一塊石頭這樣的東西。而彗星在接近太陽的時候,它有氣體物質揮發出來,這是它們很大的區別。那麼所謂小天體是指質量小,不是指體積小。那麼這個就是用空間探測器拍到的小行星,大家看這裡有個比例尺,這個比例尺是20公里,那麼可見這個小行星之小。這幾個小行星尺度我們就不能講直徑了,因為它不是一個球,它的尺度不超過幾十公里,或者不大於一百公里。那麼除了這兩類小天體以外,還有一類更小的小天體,就是叫做流星體。我們通常說的流星是流星體闖入地球大氣,流星體的速度可以高達每秒鐘10公里到70公里。這個速度很快的,每秒鐘十公里已經是子彈出槍口速度的十倍。子彈出槍口的速度大概每秒一公里,如果每秒七十公里那就更快,那麼這個高速闖入地球,就和地球的大氣發生摩擦,然後它就發熱、燃燒、發光。這條光跡稱為流星,所以流星和流星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流星體是一塊東西,流星是一個現象。

  大家可能聽到獅子座流星雨,一大批流星在一個短的時間內同時進入了大氣層,那就會形成所謂流星雨,那是比較漂亮的。那麼小行星和流星體的主要區別就是流星體更小,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統稱為太陽系的小天體。這是一張流星照片,你看這個流星划過天空,下面是一些村莊、水。這是一顆火流星,流星中間特別明亮的稱為火流星。你們都看過《三國演義》,對不對?諸葛亮死的時候,司馬懿夜觀天象,然後說一顆星星划過天空,他說孔明必死無疑。然後他就大舉進攻了,他就怕諸葛亮。古人就是說天上掉下一顆流星,地上死了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官做得越大,這個流星就越大。這都是無稽之談,這個就是火流星,最亮的火流星如果白天出現可以比太陽還亮。那麼這是流星雨的繪畫,請注意,我特別說明,這是繪畫。沒有這樣的流星雨,這麼密密麻麻的。所以你們不要相信報紙上講流星雨出現的描述,這是一種誇張的手法,主要對這種東西沒有做一個詳細說明。我給你們看張照片,這張是流星雨的照片,這是真實的。這裡就沒有幾顆流星了,這裡有幾條,而且這張照片必須要拍幾分鐘,在一瞬間之內可能就有一條。但是你在一分鐘之內,它可能出現十條。這就相當好看了,你如果曝光十分鐘,那你可能有幾十條,就合成這麼一張照片。所以越是漂亮的流星雨照片你們越得提高警惕。那麼這裡我提出某種科學研究的一種思路,有的時候有些數字或者有些圖像比較奇怪,它表現出一種有趣現象,但是找不到這種道理,然後有人就拚命去想,沒有道理也去想,往往會得出一些你想像不到的結果。

  18世紀下半葉,哥白尼這個日心說已經確立了地位,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已經建立。當時已經知道了六顆大行星,包括地球在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它的運動規律已經全部掌握好了。你們看看,我們來說一下這個情況,現在我們以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這個大概等於1.5億公里,我們來量一下這六顆行星到太陽的距離,你們看:水星0.39,金星0.72,地球1,火星1.52,木星5,土星9.54,這個數字有規律嗎?沒有規律,一個比一個大。還有什麼規律嗎?看不出什麼規律,對吧?有人就是動腦筋,就是這個人,這個人叫提丟斯,德國人。1766年,我們對他說得好聽,他就是科學精神,說得不好聽就是挖空心思,他就在想,這個數字怎麼來的?他就想出這麼個辦法,從3開始寫出一串數,每一個數比前面數大一倍,然後前面再添一個零,就這個0、3、6、12、24、48、96、192,對不對?這是一串數,沒什麼道理的,完全沒道理的,這個你也不是幾何奇數對不對?零拿掉是幾何奇數,零放上去又不成幾何奇數。然後把這些數字都加上一個4,那就變成下面這排,4、7、10、16一直到196,妙的就在後面,然後他把所有的數字都除上10,然後這個奇怪的現象發生了,他把剛才我講的行星到太陽距離的天文單位的數字放上去。你們看這個數字簡直太妙了,這個是提丟斯數組,0.4,0.39、0.7、0.72,地球當然是1,這個是1.6,1.52這裡缺了一塊,然後是木星5.2,這個土星是9,這個是10,然後這個是天王星當時沒發現,你們看這個現象很怪,他就這麼動腦筋,動來動去,就找出這個數字。這個數字就叫提丟斯數組,居然和行星到太陽的距離很相像。然後提丟斯注意2.8這個地方,少了一個星,所以我們說尋找「丟失」的行星,這個2.8,按照他的數組應該有顆星,這沒有,他沒吭聲。

  那麼後人差不多同時代的人波得,他在1772年就公布提丟斯的發現,並且他就聲稱這個地方應該有顆行星。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一串有趣的數字,奇怪的數字,居然有一個地方不符合他的規律,他就大膽預報這裡有一顆星,這件事情就稱為提丟斯-波得定則。妙了!1781年,赫歇耳,赫歇耳是一個德國籍的英國天文學家,他原來是音樂家,搞音樂的。他發現了天王星,是偶然情況下發現天王星。大家注意,我們現在知道九大行星,前面幾顆行星是沒有辦法說誰發現的,就知道了。真正說到發現的是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因為人類老早就知道什麼水星、金星,你查是哪一個人發現的,談不上發現。當時1781年赫歇耳發現了天王星,結果他到這個太陽的距離居然是19.2天文單位,而提丟斯數組下面,已經有這個數字。還沒有發現天王星,這個數字19.6,那麼這個事情就更加奇怪了,對不對?所以這個就變得非常奇妙了,於是就有人企圖找這顆星。1785年天文學家查哈,他試圖組織力量要找這顆「丟失」的行星,這顆星到底有沒有?1806年9月查哈和另外五個天文學家,他們自己的原文,把它翻成中文就是:他要組織一次叫天空警察支隊,以跟蹤和捕獲太陽系中逃亡的子民,要把它抓住。他希望要找一個有名的觀測家,義大利的天文學家皮亞齊來參加尋找。這個要用望遠鏡,對不對?要有經驗,隨便講講沒有用的。他們還沒有找到皮亞齊,皮亞齊已經發現這顆星了。這個發現呢,是有點偶然性,你們學過哲學,偶然中間有必然。他並不是觀測去找這顆星,他是在編一份星表,那麼他就要大量觀測,他發現有一顆小星,在其它恆星中間的位置每天是不一樣的。恆星之間的位置是大體上不動的,你過十年、二十年它不會動的,比如三顆星組成一個三角形,明天還是個三角形,後天還是個三角形。但這顆星今天在三角形這個地方,明天到這個地方,後天到這個地方,在移動。那麼他以為是彗星,他連續觀測了6個星期,生病了。生病當然不觀測了,但是他沒有算出這顆行星的軌道,所以他生病完了以後,他再去觀測,找不到了。

  然後他就寫信請人幫忙,那麼這個時候就是高斯,高斯是一個非常出名的數學家。他當時已經發明了一種辦法,現在我們知道,就是最小二乘法,只要有三次觀測,三次不同時間的觀測,就可以確立這個軌道。然後高斯就幫助計算,皮亞齊已經觀測六個星期,他有一批觀測資料,高斯根據這個觀測資料就算出來軌道。這個軌道就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就是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有一顆星,算出來找就有目標了。他開始是偶然看到它,一算出來就開始找了,按照預報的位置找了,很快找到,最起勁的那位天文學家查哈,他根據高斯的預報一下找到這個小行星,但是第一個發現的人是皮亞齊,所以這個命名權在皮亞齊那裡,他把它命名為穀神星。這就是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

  奧伯斯曾經做過醫生,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第二顆行星,後來命名為智神星,比穀神星稍微小一點。一算這個軌道,這兩顆行星的軌道很接近。那麼就要思考了,所以奧伯斯就有一個大膽的猜想,他認為在提丟斯數組2.8的地方,原來可能是有一顆大行星,這個大行星爆炸,碎裂成小的行星。所以這裡應該不止兩個,應該還有。而且它們既然是從一個地方爆炸的,那麼這些小行星的軌道應該在這個爆炸點都相交,對不對?某一個時候都會通過這個爆炸點,那麼反過來說如果我盯著這個爆炸點觀測,就去存心要找小行星,這個機會就比較大。你到處亂找,這個機會就比較小,不大容易找到。現在有兩顆小行星,兩顆小行星軌道的交點就是爆炸點。然後他就守株待兔,這個奧伯斯有這個猜想以後,他就開始觀測。就等在那個地方,等了三年。這個人精神夠好的,等了三年,守株待兔式的監測。奧伯斯終於發現了另一顆小行星,就是灶神星。在他之前另外一位德國天文學家叫哈丁,他偶然發現了婚神星。那麼小行星慢慢多了,人們就有興趣了,接下來有一段很長時間的停頓。

  科學家有一個考慮問題的方法,一旦發現一種新的現象,或者一種新的天體。數量增多以後,他就開始統計分類,這個可以引出很多重要結論。結果發現這些小行星很少超過一百公里,幾十萬顆小行星,大部分都不超過一公里,真是名副其實地小!然後把它們質量全部加起來,還不到地球質量的萬分之四,或者說不到月球質量的三十分之一。你可想而知這個小行星雖然多,它的確非常小。那麼小行星的運動情況怎麼樣呢?就發現大部分小行星都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運動,那麼這一條帶稱為小行星帶,或者稱為主小行星帶,它的運動軌道都是一些不太圓的橢圓。但是的確有一部分少量的小行星,它的軌道略微扁一點。這一扁不要緊,一扁它這個軌道可能會到地球軌道之內。也就是說,這樣的小行星軌道,和地球的軌道有可能相交,那就意味著有可能和地球相撞。那麼這一類小行星就叫近地小行星,我們後面還要詳細地講。天文學家現在對近地小行星非常有興趣,那麼這個就是小行星帶的示意圖,這個是小行星帶在太陽系裡面總體位置。不過他畫得太密了一些,沒那麼多。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居然發現很小的小行星,它還有它的月亮,它有它的衛星。月亮是我們地球的天然衛星,小行星有它自己的衛星。1978年6月7日,天文學家麥克馬洪發現,這顆大力神小行星編號是532號,它的直徑是243公里,還是比較大的,它有一顆衛星直徑是45.6公里,這小行星和它的衛星相隔不到一千公里。同年12月11日,又發現18號梅菠蔓小行星的衛星,那麼主小行星是137公里,它的衛星是37公里,以後發現小行星衛星的都有報道,但是有的很難證實。因為這個東西太小,那麼怎麼樣發現小行星的衛星呢?你們想想看,離開地球比如說幾億公里,直徑只有幾十公里,這個東西太難發現。那麼有這幾種辦法,一種是小行星掩星,什麼叫小行星掩星呢?就是恆星在遠方,小行星比較近,偶然一個機會小行星會把後面恆星的星光遮掉,這就叫小行星掩星。月亮也會掩星,就是月掩星。那麼如果小行星有一顆衛星和小行星沒有衛星,這個遮的過程中間後面那顆恆星的光的變化情況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單顆星,它的光就下去又上來。如果兩顆星,它可能下去一會兒,又下去一會兒,那麼根據這個光度的變化就可以算出來這一顆小行星的衛星。

  第二你觀測小行星本身亮度的變化,這個衛星不是繞著小行星轉嗎?如果這個衛星跑到小行星前面,就把小行星的光要擋掉一點。這個小行星就會變得暗一點,這個也可以發現小行星的衛星。另一個是空間探測,這個顯然是可以直接找到小行星的衛星。比如說1993年8月伽利略號航天器,它掠過一顆小行星叫艾達。它就發現它有顆衛星。那麼最有趣的是人們現在給小行星建人造衛星,1996年2月17日美國發射了一顆叫妮兒的航天器,它從1999年1月起就成為愛神星的人造衛星。這顆小行星很有名的,433號小行星,愛神星的人造衛星,然後對這個小行星,愛神星進行考察。

  第三點,我要給大家說一下,這個小行星,那麼多小行星怎麼形成的?就是說小行星的起源問題,太陽系中有如此眾多的小行星,如何形成?如何演化的?那麼歸納一下大體上有四種說法,第一種是大行星爆炸說,第二種是以提出人柯依伯命名的柯依伯假說,第三種叫半成品說,第四種彗星演化說。我們一個一個介紹,在說這個理論之前,我們要把小行星的觀測特徵要說一下,你任何一個理論,要能說明問題,才能成立。所以小行星的起源要能成立,它必須說明小行星有關的觀測事實。那麼把小行星的觀測事實稍微總結一下,大概有這麼三條:第一它是繞太陽運動的,它的數量很多,體積相對很小的,形狀絕大多數是不規則的。第二小行星的運動軌道絕大多數是一些不太扁的橢圓。第三大多數小行星位於小行星帶之內。但是也有例外,這個例外的事情最討厭了,理論要解釋例外。首先我們討論一下大行星爆炸說,那個就是前面我們講的奧伯斯的思想,他就認為在提丟斯數組2.8這個位置上,原來就是有顆大行星。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它爆炸了,炸碎以後這些小行星都各奔東西,那麼它們大小都是不一樣的,形狀也是不規則的,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小行星。那麼這個爆炸說對於小行星不規則的這一點很有利,一炸就是炸得亂七八糟的,對不對?那麼也的確有相當一部分小行星它們的軌道是交於同一點的,即使你現在看到的小行星,它的軌道不交於同一點,也可能是因為在以後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間,受到其他天體特別是它附近木星、火星,這些大行星引力的干擾,它軌道變了,所以不交於同一點,這是一個學說,那麼它的問題在於這個爆炸原因是什麼,它為什麼炸呢?始終沒法給出解釋,總的質量也太小,既然是炸的,這個質量應該不太小吧,所以這個它沒法解釋。

  那麼第二種學說稱為柯依伯假說。這個人是一個美國籍的荷蘭天文學家,實際上他的思想就要迴避爆炸說裡面,這個爆炸原因沒法解釋的這一個難點。他認為在太陽系演化過程中,太陽系怎麼演化呢?大概這麼個情況,遠在太陽系形成之前,有一大團星雲,這個密度比恆星要低得多,體積要比現在的太陽系大得多。它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就收縮,由於它有轉動,所以收縮一定是變成扁的。它不會變成球,因為它在轉,如果它不轉的話,它就是大的球變成小的球。因為它在轉,所以它本來是一個球體,那就變扁,變成一個盤子一樣的。然後中心的物質形成太陽,邊上的物質就慢慢慢慢形成行星,包括行星周圍的衛星,比如我們的月亮。這是太陽系形成大體的過程,這個過程經歷大概幾億年。那麼柯依伯這個人就認為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因為某種原因它沒有能夠形成一顆大行星。就在太陽系的演化過程中間,它沒有形成一顆大行星。而是生成了五個到十個比較小的原始行星,為什麼叫原始行星呢?大體上意思就是還沒有冷卻下來的行星,是原始行星。那麼這個原始行星在後來,因為從太陽系形成到現在已經五十億年了,這個過程中間,這些小的原始狀態的行星就互相碰撞,就碎掉了,就變成現在的小行星。那麼其他地方呢,因為生成一個大的行星,所以它沒有碰撞的問題。比如地球,它就是球狀的,大體上是球狀的。那麼這就是用他的理論來說,今天我們看到那麼多小行星是這麼個過程形成的。所以實際上是對奧伯斯理論的一種修正,那麼為什麼爆炸這個難點就迴避了。

  那麼第三種學說是半成品說,提出這個學說包括我們國家已故的著名天文學家戴問賽先生,他是這樣想,他的學說是這樣講:太陽系在演化過程中,並不是一步形成的。首先是形成星胎,好像這個孩子還沒有生出來,胚胎一樣。然後這個星胎不斷地吸集,因為它有引力作用,不斷地碰撞吸集,把它周圍的物質吸集過來就形成大行星。那麼這個過程是很長的,那麼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這個星胎吸集周圍物質變成大行星的過程沒有進行到底,而中途停頓,就形成了好多小行星,它們以分散的形式一直保持到今天,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小行星。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小行星是太陽系演化的半成品,這是星胎形成的示意圖。這個是太陽系形成以後,太陽已經大體上形成了,然後這個就是星胎。它還是在圍著太陽轉呢,那麼它們互相碰撞吸集就形成行星,而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個過程沒有進行到底,小行星就保留下來。

  第四種觀點是彗星演化說,彗星在靠近太陽的時候,它有東西揮發出來,揮發出來以後就形成了彗發和彗尾。但是彗星在遠離太陽的時候,溫度很低,它就是一塊東西,看上去如果你用望遠鏡觀測和小行星沒什麼兩樣,因此有人認為這兩類天體是一類天體的演化序列。什麼意思呢?彗星接近太陽的時候,它表面有層什麼?實際上是冰凍的水,還有一些灰塵。那麼一接近太陽它就升華蒸發,然後在太陽光壓和太陽輻射、太陽風的作用下,形成彗發和彗尾。然後這個東西就揮發掉了,然後下一次又來又揮發。所以每次回歸太陽就要損失一部分質量,那麼有的彗星比較短的,你比如說哈雷彗星是七十六年回到太陽附近一次,那麼就每七十六年它要揮發一次。有的彗星兩三年回來一次,那就揮發得更快,有的彗星可能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一次,那它揮發過程就比較慢。但不管怎麼樣,總有一批彗星在幾十億年的時間內,它會揮發完了,揮發完了也就沒有東西揮發了,因此它就不會形成彗發和彗尾了,因此它就變成一顆小行星。也就是說,揮發物質揮發完的彗星就是小行星。

  我們講最後一個問題,威脅地球。剛才我們講了大部分小行星挺好,它都在小行星帶,在木星和火星的軌道中間。那麼我們地球的軌道是在火星軌道之內,所以它不會碰到我們。但是的確有一部分小行星它的軌道比較扁,它會轉到地球軌道之內來,這個叫做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中間還有一部分會靠近地球,有人給它取了個名字叫掠地小行星,好像從地球附近掠過一樣。那麼這個打到我們怎麼辦?它掠一下,要是撞上來怎麼辦?我相信很多人看過科學幻想電影,叫《天地大衝撞》。在未來的某一年天文學家算出來了,有一顆小行星在多少年以後就要撞上地球,其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就從總統開始,聯合全世界的科學家就要想辦法對付它。最後這個電影裡面,就派了一個宇宙飛船,就到了這個小行星,然後在那裡挖洞,對不對?然後把核彈就塞在裡面去,要把它炸碎掉,中間有很多驚險的場面。最後這幾個宇航員回不來了,他們就獻身了,回不來了。結果這一炸,有一點效果了。這個小行星一炸兩個,一塊大的沒撞上來,偏過去了。一塊小的還是撞上來了,這塊小的,從電影畫面裡面這塊小的比大的要小得多。這個小的撞在海洋里,結果浪過來,整個紐約很快就掃平。這裡面還有一些愛情故事,但撞擊很可怕。那麼這個事情到底會不會發生?這個發生到底有多可怕?我們有沒有辦法對付它,這個必須是考慮的。

推薦閱讀:

第一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氦
太陽系究竟有幾大行星
「黎明」號抵達穀神星(太陽系的小行星帶)
行星與星期
為什麼要以小行星帶劃分行星?

TAG:行星 | 尋找 | 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