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感悟「平常心」

感悟平常心

 

●「平常心」要以「平常」來準備,

只有平常就努力、平常就警醒的人,才有資格談「平常心」。

 

台灣著名作家劉墉在寫給女兒的《靠自己去成功》一書中說,「『平常心』要以『平常』來準備,只有平常就努力、平常就警醒的人,才有資格談『平常心』」。細細品來,頗有深意。

平常心,常被用來形容對世俗名利淡然處之的一種心態,對榮辱得失難得糊塗、不斤斤計較、不患得患失。古人云:「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上雲捲雲舒。」面對世俗百態時的超凡脫俗和閑情雅緻令人艷羨,然而再細細品味一番,卻隱隱含有被動無奈之味,甚至有消極遁世之意。而劉墉筆下的「平常心」,讓人讀來更有積極向上、勵志奮發之感。不同的「平常心」,反映出不同的心態,導致不同的人生狀態。大凡有進取心的人必定選擇積極的「平常心」。

平常心關鍵在於平常的上進心。越是在關鍵時刻,我們越強調要有顆「平常心」,特別是在考學、求職或決定人生方向的機遇和挑戰面前,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平常心」。且不論「平常心」是不是遭受挫折後的一劑良藥,試問有多少人能夠正確定義「平常心」?僅僅是醫治傷口的慰藉?是消極遁世的借口?抑或是超脫現實的淡然?作為新時期的熱血青年,在面對機遇和挑戰時,不能臨時抱佛腳;在面對挫折打擊時,不能以常人眼中的「平常心」聊以慰藉,而應該調整心態,在『平常』的一點一滴中積累和準備。只有把努力當作平常的狀態,把積極進取作為人生的常態,到了關鍵時刻才可以坦然地保持「平常心」;在挫折和失敗之後,以更加飽滿的「平常心」來面對挫折,面對生活。

平常心需要有心常平的狀態。劉墉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在他小時候,有一次參加全市演講比賽,因為用不平常的心態對待,特別在那天穿了新衣服、新皮鞋,卻導致彎腰系鞋帶時褲襠裂了,等縫好褲子匆匆出門,發現新鞋打腳,走一步痛一下,就這樣一拐一拐地上了台。這樣的事情可能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原因在於我們把關鍵時刻當作了不平常來對待,平時的所有習慣都因為自己的過於重視而改頭換面,殊不知正是因為這種弄巧成拙,導致了最終的失敗。過於重視某個時間、某件事情,身體和精神上會做出相應的反應,緊張不安甚至焦躁情緒紛至沓來,這種狀態,又如何能夠發揮平常應有的水平?唯有讓心總保持在平靜的狀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鍛煉寵辱不驚、波瀾不興的平靜心態,以心態的平靜來應對不平常的時刻、不平常的事物。

平常心,不是療傷的工具,而是奮發的助推器,我們要擯棄消極思想,積極面對生活、面對挫折,既注重平常的努力進取,又保持關鍵時刻的心態平靜。果真如此,成功終會降臨。

2011年5月22日《解放軍報》7版(竇道琴)

推薦閱讀:

林清玄:平常心,觀自在
人生的幸福,需要平常心去承載
隨緣與平常心
快樂源於平常心
?一顆平常心,最可貴

TAG:感悟 | 平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