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話《西方確指》(文白對照)

目  

 

內容簡介……………………………………………4頁

覺明妙行菩薩簡介…………………………………5頁

序(金鍔撰)………………………………………9頁

後序(彭紹升撰)…………………………………15頁

西方確指

菩薩自極樂國來……………………………………21頁

或問持經咒之法……………………………………25頁

天然老僧欲入徑山待死……………………………27頁

僧不二將投師受戒…………………………………29頁

馬永錫兄弟夙世為獵戶……………………………31頁

菩薩示陳定耑………………………………………35頁

菩薩示查定宏母……………………………………37頁

無朽為一友問得壽幾何……………………………39頁

句曲孔生問死後云何………………………………41頁

沈文州以傷寒名家致禮……………………………42頁

陳大心奉教念佛……………………………………43頁

孫中白好丹術………………………………………44頁

菩薩將臨法會………………………………………49頁

示無朽………………………………………………52頁

示常攝………………………………………………53頁

示常源………………………………………………54頁

示定茂………………………………………………55頁

問達本………………………………………………56頁

示查定宏……………………………………………57頁

示陳定耑……………………………………………58頁

示查定敏……………………………………………59頁

是日陳大心後至……………………………………60頁

菩薩示凈土一門……………………………………61頁

或問云何得離塵欲…………………………………64頁

菩薩誕生之辰………………………………………68頁

諸弟子願更聞法要…………………………………69頁

眾欲積田為修行計…………………………………74頁

有問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79頁

諸弟子欲造像供養…………………………………81頁

查定宏因喪子欲棄家為僧…………………………83頁

沈天宇有疾設供求示………………………………84頁

菩薩示達本…………………………………………86頁

無朽問云何仰酬祖父………………………………88頁

定茂問持咒云何明心………………………………89頁

達本問出聲念佛每易發火…………………………90頁

查定宏問持咒時多生恐怖…………………………93頁

陳定育為母疾致禱…………………………………94頁

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96頁

有年少僧四人進謁…………………………………97頁

菩薩又示眾…………………………………………99頁

顧定成求教………………………………………104頁

菩薩謂查母………………………………………107頁

陳永壽問結局……………………………………108頁

顧善記問終身及行善之方………………………109頁

菩薩示無朽………………………………………110頁

菩薩示常攝………………………………………114頁

菩薩又示常攝……………………………………118頁

達本奉教出家……………………………………119頁

菩薩又示無朽……………………………………120頁

菩薩示陳大心……………………………………123頁

或問終身…………………………………………125頁

僧法緣將結期禮彌陀懺…………………………126頁

王師初下三吳……………………………………128頁

菩薩示沈元輝……………………………………130頁

菩薩示定愷………………………………………131頁

菩薩降臨法………………………………………133頁

或欲求官…………………………………………143頁

王定佑求子………………………………………147頁

菩薩示陸定息……………………………………148頁

菩薩化緣已終各授以訓…………………………149頁

 

 

 

 

 

 

 

 

 

 

 

 

 

 

內容簡介

 

《西方確指》是西方極樂世界覺明妙行菩薩,自1643年農曆5月28日至1647年農曆10月2日,降乩在蘇州乩壇,通過扶鸞的方式所說的專弘凈土法門的佛教正法(根本佛教六念或十念法第一即念佛)。康熙八年(1669年)初版,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再版。是一部佛化的乩書,收錄在《卍續藏經》中。有關語錄另見於《凈土聖賢錄》等書中。《印光法師文鈔》、弘一律師《晚晴集》等書,也多次引用此書語錄。本書依據莆田廣化寺流通本,參照續藏經本,以及清涼書屋校對本,結合有關史料重新校對,對訛傳誤解之處做了訂正。因此書屬於大乘經論,故多引用大乘經論及個人對於大乘見地之心得體會,加以評說。蓋佛法如大海,深不可測。今藉此書以蠡測之,實不揣淺陋之至。又兼時間倉促,疏漏不足乃至貽笑大方之處定然不免。懇請十方師友諸賢不吝賜教以正。如有與正統佛經衝突之處,請以佛經為準。版權屬於眾生,歡迎翻印轉載(聯繫地址:1271962314@qq.com)。

譯者謹識

2015年2月5日

覺明妙行菩薩簡介

 

菩薩初於晉明帝時代(司馬紹,公元298~325年,在位二十七年),出生在貧苦家庭,受盡苦惱,而精進念佛七個晝夜,感得阿彌陀佛現身授記,後於七十五歲時坐化,並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授予祂「覺明妙行」稱號,為極樂世界的摩訶薩菩薩。

從那以後,菩薩多次來到這個世界,顯現不同身形,隨順不同根性,宣說佛法,教導各類眾生。有時化身為比丘,有時是居士;有時是國王,有時是宰相;有時是女人;有時是屠戶、乞丐;有時是在暗中,有時是在明處;有時是順境,有時是逆境。

其中,公元507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六年,菩薩出家在北魏東都洛陽的凈因寺,為大比丘僧。500年至508年,北魏與南朝發生戰爭,為了躲避戰亂,菩薩渡江南下,住在南京雞鳴山的山腳下,當時有八個人歸依他修學佛法。這八個人即是後來明末清初時轉世的吳城八友。大約548年,概因侯景叛亂髮生兵變,師徒離散。二年後(約550年),菩薩在杭州的武林山示現圓寂。

唐僖宗李儇(-xuān,862~888年)在位期間,菩薩化身為僖宗的長子李震,受封為清河建王(《西方確指》訛為獻王。概正規乩壇扶鸞、唱字、記錄各有其人,「獻、建」諧音,不排除當時記錄人誤聽誤筆可能)。《全唐文》記有《授建王震魏博節度使制》。

885年年初,在隨唐僖宗從四川成都返回長安途中,李震悄悄離隊,投奔湖南霜華山的慶諸禪師。慶諸禪師一見到他,就很驚異地對他說:「你乘願力而來,才生在帝王之家,就從紅塵中脫身出來追隨我,真是火中芙蓉啊!」於是剃度他出家,法名「普聞」。關於僖宗長子「建王」出家一事,從《盆溪李氏族譜》、《五燈會元》、《禪林僧寶傳》等有關資料可以找到答案。其中《禪林僧寶傳》的「邵武龍湖聞禪師」寫的比較詳細。

史書對於李震(普聞禪師)的生卒年月沒有記載。從他881年八九歲封王,又據明代董其昌《佛祖綱目》關於「龍湖普聞禪師示寂」於五代後梁朱晃,貞明四年(戊寅)等史料考證,普聞禪師大約生於公元873年,卒於919年。世壽約為四十六歲,僧臘大約三十八年。

明代崇禎十六年(癸未),即1643年農曆五月二十八日,至清代順治四年(丁亥),即1647年農曆十月初二日,蘇州的無朽等八人(吳城八友)扶乩問道,菩薩以法身大士降乩說法的形式隨機降臨,微細開示念佛法門,令他們舍偽歸真,求生極樂。所說的都是修行的正確要領和佛法的微妙教義。前後共有二十四次扶乩法會,最後由八友之一的常攝編輯成書,取菩薩所說偈語中「確指正修路」這句話,命名為《西方確指》,意思是西方凈土的正確指歸。縱覽全書精髓,可以濃縮為兩句話,即: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西方確指》序

 

【序文】

丁未夏,過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書授余曰:「此寶筏也,且緣起甚奇。明末時,吳城八友同修玄門,日請乩仙以談其術。於卒[zú]也,有仙至,所談與諸仙異。因日事之,甚狎[xiá]熟。久之,忽勸以念佛。眾問:『念佛可乎?』曰:『善。』眾皆稱:『南無佛!』曰:『不如是念也。』眾問:『如何?』曰:『汝須合掌至心,向西頂禮,念:南無阿彌陀佛。』眾從之。於是,為之微細開示念佛法門,令舍偽歸真,求生極樂。始宣示夙昔因緣、菩薩名號,及現異香、天花,種種靈瑞。而八人者,皆反其邪修,歸於正信。

無朽者,八人中之師也。菩薩令往三昧和尚處,受毗尼,圓僧相。和尚始難〔nàn〕之,既而見菩薩《月偈》,遂敬禮西方,為之剃度。蓋菩薩始至時,眾以為仙,指月為題求句。因示以偈曰:『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

始於明崇禎癸未五月二十八日,迄清順治丁亥十月初二日,前後共二十四會,所說皆修行要妙。因偈中有『確指正修路』句,遂名之曰《西方確指》。」

余讀之,身心踴躍,不啻[chì]醍醐之滴入焦腸也,因嘆奇不已。和尚曰:「余始亦不之信。既而閱之,神采煥發,即欲不信而不能矣。」

余曰:「菩薩往昔因中,與八人具有大緣,悲念深故,權巧接引。此豈同於應乩之流?且觀菩薩臨行,有曰:『鸞乩之設,本為神鬼依憑,非大菩薩應化常事。』則是書也,豈可作乩書視也?」

余時即願刊布流通,廣利群有,而因緣未和。迄今己酉春,僧俗道侶,無不踴躍歡喜,願施貲助成。至有讀而哭,哭而讀,頓舍所愛室宇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豈非菩薩以無緣慈,攝化眾生,不可思議乎!遂與靈曦、慧楫[jí]二老師,謀付諸梓[zǐ]。梓成道其始末如此。時康熙己酉九月既望,古吳凈業弟子朗西金鍔撰。

【白話文】

丁未年(1667年)夏天,去雪山和尚的方丈室拜訪,和尚拿出一本書交給我,說:「這是寶筏啊,而且事情的起因很奇特。明朝末年,蘇州有八位道友同修道家法術,有一天,請乩仙來談論道術。在結束的時候,有位神仙臨壇,所談的內容與其他神仙不同。於是就每天信奉他,彼此相處很親昵。日子久了,忽然勸大夥念佛。眾人問:『念佛好嗎?』神仙說:『好!』眾人都念:『南無佛。』神仙說:『不是這樣念的。』眾人問:『應該怎樣念?』神仙說:『你們應該合起雙掌放在胸前,真心誠意地朝向西方,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眾人照他說的去做。於是,為他們細緻指明念佛法門,教他們捨棄旁門外道,回歸到真實解脫的念佛法門上來,求生極樂世界。並開始挑明了過去世彼此的因緣,菩薩的名號,以及顯現異香撲鼻、天花亂墜等各種靈異祥瑞。而這八個人,全都改變了那些不正確的修法,歸向了正信。

無朽是八個人中的師傅,菩薩讓他到三昧和尚那裡受戒為僧。三昧和尚起初難為他,既而見到菩薩寫的《指月偈》,於是就敬禮西方,為無朽剃度。大概在菩薩開始臨壇時,眾人以為他是神仙,指著天上的月亮做題目,求他寫幾句話。於是就用這個偈頌開示說:『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

從明朝崇禎癸未年(1643年)五月二十八日開始,到清朝順治丁亥年(1647年)十月初二日為止,前後共有二十四次扶乩法會,菩薩所說的都是修行的要領和微妙的教義。因為偈語中有『確指正修路』這句話,所以把這本書叫作《西方確指》。」

我讀了這本書,高興得直想跳起來,不異於醍醐滴入了乾渴的腸胃,就不住地感嘆它的神奇。雪山和尚說:「我開始也不信它,既而閱讀這本書,不禁神采煥發,就是想不信也不能了。」

我說:「菩薩從前在因地時,與八人有很大的緣分,因為慈悲挂念情意深切,所以隨機巧妙地前來接引。這哪能等同於應酬扶乩的靈鬼?而且看菩薩臨別時有話,說:『鸞乩的設立,本來是為神鬼所提供的憑藉,不是大菩薩隨宜勸化眾生所常有的事。』那麼這本書,難道可以當作乩書看待嗎?」

我當時就有個心愿,要把這書印出來,傳出去,廣泛地利益更多的有情眾生。然而條件不具備。直到現在(康熙己酉年春天),出家的師父和在家的同修佛友,沒有人不爭先恐後、滿懷歡喜地希望出錢贊助出版此書。甚至還有人一邊閱讀一邊哭,一邊哭著一邊讀,然後舍掉自己所心愛的房子、衣服、器具,進入深山去念佛的。這難道不是菩薩以無條件的大慈悲心,搭救和感化眾生的不可思議的表現嗎?!於是,就與靈曦、慧楫[jí]二位老師共同商量,把書稿交付刻印。刻板完成,敘述其中經過如上。時間在康熙己酉(康熙八年1669年)九月十六日,蘇州凈業弟子朗西人金鍔撰述。

《西方確指》後序

 

【序文】

古先聖人去今遠矣,然讀其書,知其言絕不可偽為者,斷之於理而已矣。佛法入中國千五百年,其間豪傑明睿〔ruì同睿〕之士,得一經一偈決定信入,了脫生死者殆不可悉數。

而淺智之流則以私意窺之,謂其原出於老莊,乃其徒所偽作。即今老莊書具在,試取而與楞嚴、圓覺諸經挈〔qiè〕之,其淺深離合之故略可見矣。老莊所不能為,而謂學老莊者能為之乎?此不能察理,而自徇其私者之過也。

近世飛鸞之化行,三教聖賢往往隨方應〔yìng〕感,弘法度人,是皆出於不得已之心。讀其書,知其言絕不可以偽為者,亦斷之於理而已矣。《西方確指》者,極樂界中,覺明妙行菩薩所說法也。其為教,貶斥邪修,指歸凈土,闡一心之妙諦,窮向上之玄關,誠學佛者之指南也。予反覆讀之,作而嘆曰:嗟〔jiē〕夫,蓮花國土不離當處〔dānɡchǔ〕,阿彌陀佛全體眾生。奈此眾生日用不知,未曾發一念迴向心。從迷入迷,飄流長劫,可不哀哉。菩薩悲願深重,與此眾生世世相逐,不相舍離。飛鸞之化,與現身說法何異。

讀是書者,誠能信自本心,如說修行,心心迴向,無諸異念,念極情空,脫然無住,雖現居五濁惡世,已渾身坐在蓮花國里。報緣一謝,彈指往生,是果是因,初無先後。如其不信自心,因而不信凈土,甚者或疑此書為偽作,則吾未如之何也矣。

是書得之友人王貫三,向有刻版,頃毀於火。吾黨諸賢將復刻以行世。予謹為訂其章句,次其先後,既成而為之序如此。乾隆三十八年秋八月東林後學彭紹升撰。

【白話文】

古代的聖人距離今天已經很遠了,然而讀了他們的書,知道他們的話,是絕對不可以偽造的,這在道理上判斷就行了。佛法傳入中國一千五百年,在這期間,才能出眾的人和聰明而有遠見的人,得到一部經、一句偈,決定信仰進去,而了脫生死的人,幾乎是數不完的。

然而,智慧短淺的人,卻以自己的意思,窺探推測聖人的教誨,說它原出自老子和莊子的學說,是老莊的徒弟們所偽造的。今天,老莊的書都在,姑且拿老莊的書,與《楞嚴經》、《圓覺經》等各部佛經進行比對,看看是否相合?它們當中誰淺誰深,是不同還是相同的原貌,大致就可以看出來了。老子和莊子所不能做出來的,反而說學老莊的人能做出來嗎?這是不能調查研究其中的道理,而只順從個人意見者的過失啊!

近代人以扶乩著書的形式進行教化時,儒釋道三教的聖賢往往隨順各方面眾生的誠心感動,而臨壇響應,弘揚和流通正法,幫助人們度過苦海,這都是出於無可奈何,不能不如此的一片苦心。讀了他們的書,知道他們的話是絕對不可以偽造的,也是從道理上去判斷就行了。

《西方確指》是西方極樂世界中,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正法。他的教誨貶斥不正確的修行方法,引導人們歸向凈土,闡明一心的微妙真諦,窮盡向上的入道法門,實在是學佛者的正確指南。

我反覆閱讀《西方確指》,不禁感嘆道:「唉呀,蓮花國土沒有離開本處(在自身不離真如本性,在時空不離此時此地),阿彌陀佛包含所有眾生(佛與眾生同體大悲)。怎奈這些眾生,每天應用卻不自知,從來沒有發起過一念回歸的心。從迷惑進入迷惑,在生死長河裡飄流,永無出頭之日,難道不悲哀嗎?菩薩慈悲的願力深厚而重大,與這裡的眾生生生世世相互伴隨,沒有互相捨棄分離。扶乩之類的勸化,與現出人的身相講經說法,有什麼不同!

讀這本書的人,真能相信自己的本心,按照菩薩所說的去念佛修行,全心全意地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各種其他念頭,念到一念不生的時候,妄想停止,身心空寂,超然洒脫,心無牽掛,雖然現身居住在五濁惡世,報身卻已經渾然坐在蓮花國里。現身受報的因緣一旦結束,彈指之間往生極樂世界,果地的覺悟與因地的發心,原本並無先後。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本心,因而不相信凈土的存在,更有甚者,或是懷疑此書是偽造的,那麼,我對他也沒辦法了。

這本書是從佛友王貫三那裡得到的。以前有刻好的底版,不久前剛剛被火燒毀。我們家鄉中的各位賢明人士,要將此書重新刻版,以便流通於世。我謹慎而恭敬地為此書校訂了章節和句子,理順了它的先後次序。完成以後,並為此書作了這樣的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八月,東林後學彭紹升撰。

 

 

 

西方確指

清·覺明妙行菩薩說  菩薩戒弟子常攝集

孫璽龍居士 淺譯

【原文】

一時,菩薩自極樂國來,降於娑婆震旦古句吳地。在會弟子,以往昔因緣,得蒙化度。

菩薩將顯凈土法門,而說偈言:「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議。以非思議故,無能盡宣說。牟尼大慈父,悲憫眾生者。說所不能說,導彼今後世。更以異方便,顯示安樂剎。令發願往生,橫截諸惡趣。由佛阿彌陀,大願攝群品。聞名能受持,決定生無惑。若有大力人,專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現前亦見佛。今我如佛教,將開化導門。念爾等迷倒,確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緣,應生難遭想。西方萬億程,一念信即是。」

【白話文】

一段時間,菩薩從極樂世界來,降臨在中國古城蘇州乩壇。在場參加法會的弟子們,由於過去世結下的因緣,心懷感激地接受了菩薩的勸化和救度。菩薩將要顯揚凈土法門,因而說了以下偈頌:「諸佛如來正法要義,微妙難信不可思議。因不可思議之緣故,無法全部盡情宣說。釋迦牟尼偉大慈父,悲憫眾生的大覺者。說所不能言說之法,勸導眾生今生後世。更以凈土特別法門,顯示西方安樂佛國。普令眾生髮願往生,迅速橫超六道輪迴。由於彼國阿彌陀佛,大願普度一切眾生。聽到佛名信願念佛,決定往生沒有疑惑。如有願力強大之人,專念彼佛常久不變,成就深沉念佛三昧,現前也可見到彼佛。現在我將如佛所教,大開導歸極樂法門。惦記你們迷惑顛倒,確指正確修行之路。這可不是弱小因緣,應該產生難遇之想。西方離此十萬億程(《阿彌陀經》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依《阿含經》一尊佛以一個大千世界為一佛剎。十萬億佛土等於十萬億個大千世界),深信不疑一念就到。」

 

【原文】

菩薩說偈已,令諸弟子朗宣一遍。復言:「汝等向來學宗玄術,心溺邪修。我以夙緣慈念深故,來此化導。今已首標西方凈土,為正向正修一門,猶慮未能極信,次當說我名號及我所證,令知說是法者是大菩薩。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覺心,照明一切諸所有剎土,眾生所同具足。即以覺妙妙覺,覺明妙心,起無量妙行,度諸眾生。是故阿彌陀佛印我名號,號曰:覺明妙行。汝等從此皈依,更無疑二。」時,同會者八人,俱合掌至心,念:「南無(nāmó)覺明妙行菩薩!」敬禮而起。菩薩曰:「善哉,如是!」

【白話文】

菩薩說完偈頌,讓弟子們朗讀一遍。又說:「你們一直以來崇尚學習道家法術,身心沉浸在錯誤的修法當中。我因為和你們往世有緣,慈悲的眷念之情很深,所以來到乩壇勸化和指導你們。現在已經首先標明了,西方凈土是正向正修的不二法門,還怕你們不能徹底相信。接下來應當說說我的名號,以及我所證得的果位,使你們知道,說出如此佛法的人是大菩薩。善男子,我過去在尚未修成正果的時候,以妙不可言的,清凈明澈的靈覺佛性,照明一切所有國土,覺悟到這個『妙湛覺心』是一切眾生都平等具足的。就以覺心的微妙和微妙的覺悟,覺悟明了微妙本心,運用無量善巧方便度化各類眾生。因此,阿彌陀佛為我印證並命名為『覺明妙行』。你們從今天開始皈依覺明妙行菩薩,不要再有別的疑惑。」這時,共同參加法會的八個人全都當胸合掌,一心一意地齊聲稱念:「南無覺明妙行菩薩!」恭敬禮拜後站起身來。菩薩說:「好啊,就是這樣!」

 

【原文】

或問持經咒之法。菩薩曰:「所謂持經咒者,自持其心也,要在直明心地。若止雲持得熟,誦得多,又念某經某咒某佛,謂我有大功德,而不能句句銷歸自性,又不能深解如來妙諦,謂可以獲果證者,不見十字路口,若無眼,若無足;若乞婦,若乞男,終日不住口,念到夜,計其所持,一歲何啻〔chì〕數十萬遍。究竟是殘疾者,求乞者,並不曾證得一毫果在。此何以故?只無解無行故耳。故知持是經,即當依是經而修行。又發大願,或求生佛國,或求明心地,或發大智慧,或利濟眾生。俱仗如來廣大神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願。如是方為持經、持咒、念佛。」

【白話文】

有人問持誦經書咒語的方法。菩薩說:「所謂持誦經書咒語,就是自己守住這顆心不散。要領在於直接覺悟心地。如果只說是持得熟練,念誦得多,又是念了某部經、某個咒、某尊佛,就說我有很大的功德,而不能句句收回到自性上來,又不能深刻理解佛教教義教理,說是可以獲得果位上的證明,沒看見十字路口上,那些或者瞎子,或者瘸子,或者乞丐婆,或者乞丐男,整天不住口地念到天黑,計算一下他們所念叨的,一年何止幾十萬遍。終究還是殘疾人、叫花子,並沒有證得哪怕像一根毫毛那樣大的果位。這是為什麼?只因為對佛法缺乏理解和修行的緣故罷了。由此可知,讀誦這部經,就應當依照這部經來修行。還要發大願。或是祈求往生佛國,或是祈求明心見性,或是祈求開發大智慧,或是祈求利益眾生,全都仰仗如來的廣大神通法力,來成就修行人的願望。這樣才是誦經、念咒、憶佛念佛。」

 

【原文】

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徑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菩薩曰:「汝欲住山待死,是無事討事耳。汝愁幾根老骨頭沒處安頓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兩腳,任他刀砍斧斫[zhuó]、火燒水浸,與爾無干。乃為他作久遠計,亦太愚矣!且此身生時,尚是無益,何況死後?汝今宜簡省諸事,單持一句阿彌陀佛,念念不舍,阿彌陀佛便與汝為好伴侶,大限到時,現身接引,得生極樂。豈不愈入山待死耶?又生老病死是世間難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他愈不愈,但一心念佛,生也由他,死也由他便了。」

【白話文】

有位法名叫「天然」的老和尚,因為長期有病不見好轉,打算進入杭州附近的徑山去等死,死後請人將遺骨投入普同塔(俗稱合葬)中。菩薩說:「你想住到山上去等死,不過是沒事找事罷了。你還愁幾根老骨頭沒地方安頓嗎?不知道神魂入地那天,直挺挺地伸著兩腿,任他刀砍斧剁、火燒水浸,與你沒有一點關係。竟然要為他作長遠打算,也太愚痴了!且說這個身體活著的時候尚且沒什麼用處,更何況是死後?你現在應該簡化各種事務,單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念不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和你是最好的伴侶。壽命盡了的時候,現身在你的面前,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難道不勝過你進山等死嗎?還有,生老病死是世間人不希望有,卻必然有的痛苦。你就是久病不愈也別管他愈不愈,只是一心念阿彌陀佛,生也由他,死也由他就是了。」

 

【原文】

僧不二將投師受戒。菩薩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儀形,不知自反,計其所作與俗人無異。吾見汝身在此處,而神遊地獄矣。急宜痛加修省,斷惡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陰,自貽萬劫之累[léi]。至受戒一事,不受則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毀犯。當守護清凈,如白璧明珠,了無瑕玷,斯成戒品。蓋戒為三世諸佛入道根本,勿同兒戲。又若住靜參方,更宜親近善友,遠諸庸劣。親善則道業易成,近惡則戒行易失。此二語,終身學道之要,慎之記之。」

【白話文】

有位法名叫「不二」的僧人,將要投靠傳戒的尊證師受持戒律。菩薩說:「可惜啊,可惜啊!端正魁梧的相貌,特別出眾的身形,不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核算你的所作所為,與世間的俗人沒有兩樣。我見你身體雖然在這裡,而神識卻已經遊盪在地獄裡了。應該趕緊徹底地加強修身和反省,斷除惡業,如法行善,向上求證佛果,向下化度眾生。不可以糊裡糊塗,失掉有限的光陰,給自己留下萬劫的拖累。至於受戒這件事,不受也就罷了,要是一旦受了戒,再可不能有分毫的毀犯。應當守護得清清凈凈,像潔白的璧玉和晶瑩的明珠一樣,沒有一點斑紋或裂痕。這樣才能成就戒律的品質和品位。戒律是三世諸佛超凡入聖的根本保證,不能像小孩子遊戲那樣鬧著玩兒。再比如安住一處靜修,或參訪十方善知識,更應該親近賢善的佛友,遠離那些平庸低劣的人。親近賢善的佛友,在佛道事業上就容易成功;接觸壞朋友,在持戒修行上就容易失敗。這兩句話,是終身學道的綱要,要慎重地記住它。」

 

【原文】

馬永錫兄弟夙世為獵戶,日入山共殺一鹿,當獲短命報。又嘗見塔中佛像仆地,扶起安座,禮拜而出。以善因故,再得人身。菩薩先為永錫開示已。永錫懼,求永年之道。菩薩曰:「昔北方妙覺寺,有童子沙彌。年十六時,有一相師,說人生死,不爽毫髮,謂沙彌言:汝年十八季秋當死。沙彌恐甚,夜禱於佛:『願於藏中賜經一卷,終身受持,以祈長壽。』言已,悲泣不勝。再拜而起,於《大藏》中,隨手取得《金剛般若經》。遂書寫受持,曉夜無懈,兼持戒精嚴,了悟玄理。年未四十,道風流播,四眾歸仰,後至八十坐化。即洛陽微行禪師也,為唐玄宗開元六年事,我所親見。汝今既怖短命,欲求永命。當依此沙彌,求《金剛》善本,發心書寫,勤行讀誦,復求解義趣,此內功德也。從今日始,不得更殺物命,當愛如己身,又多積陰德,此外功德也。內外俱修,功德甚大。自能與天合體,而夭壽不二之理立矣,何慮年壽之不永乎?然須慎終如始,如彼沙彌八十而不怠,方為合道。切莫有頭無尾,或行十日半月,一年兩歲,便丟手了也。若果盡形遵奉,先後無間,不遂所求,諸佛及我俱墮妄語。」

【白話文】

馬永錫兄弟兩人前世是獵戶,有一天進山打獵,共同殺死一頭鹿,應當獲得短命之報。又曾經看見寶塔中的佛像,臉朝前跌倒在地上。哥倆就把他扶起來,安放在座位上,禮拜之後才出來。因為有這樣的善因,所以今生再得人身。菩薩先頭已經為馬永錫開示過了。馬永錫害怕短命,就向菩薩請求長壽之道。

菩薩說:「從前在北方的妙覺寺,有位童子沙彌,十六歲的時候,有一位擅長相術的師傅,說人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死,沒有一絲一毫的差錯,對沙彌說:『你十八歲那年的農曆九月將會死去。』小沙彌嚇壞了,連夜向佛祈禱說:『希望在《大藏經》中賜給我佛經一卷,我願終身受持,以此祈求長壽。』說完,悲哀哭泣不能自控。對著佛像一拜再拜,然後站起身來,從《大藏經》中,隨手取出一本佛經,就是《金剛般若經》。於是書寫受持,不論白天和夜晚從不懈怠,加上戒律持得精細嚴密,領悟深奧的道理,年齡不到四十歲,道德風操廣泛流傳,僧俗四眾都來歸依仰賴。後來活到八十歲時,盤膝端坐,出神入化而去。就是洛陽的微行禪師。那是唐玄宗開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的事,是我親眼所見。你現在既然害怕短命,想求長壽,也應當學習這位沙彌,請一部經過校正的《金剛經》善本,發自內心地書寫,勤奮努力地讀誦,再求理解經文的意義、宗旨和意圖,這是內在的功德;從今天開始,不得再殺害生物的性命,應當愛護生物,如同愛護自己的身體,還要多積陰德,這是外在的功德。內外雙修,功德是非常大的,自然能夠與天地合為一體,而短命與長壽沒有兩樣的道理就成立了,何必憂慮壽命不能長久呢?當然,還必須謹慎地做到結尾,如同好的開頭一樣。就像那位沙彌,修到八十歲而不懈怠,才算是合乎佛道。千萬不能有頭無尾,或者修行個十天半月、一年兩年的,就丟開不管了。如果真的能夠一直到死地按照我說的做下去,前後沒有間斷的話,不成功地達到你所追求的目標,諸佛和我,都會墮入妄語的深坑。」

 

【原文】

菩薩示陳定耑[zhuānduān]曰:「汝父子奉行我教,最為難得。但必持志久遠,不得便生感應希求之念。將修行二字,正如日用間穿衣吃飯之事方可。」

【白話文】

菩薩對陳定耑開示道:「你們父子倆遵照我的教導去修行,十分可貴。但是必須堅持,立志要長遠,不可以產生希求感應的念頭。要將『修行』二字,做得就像日常應用當中,穿衣、吃飯的事一樣(習慣成自然)才行。」

 

【原文】

菩薩示查〔zhā〕定宏母曰:「汝夙有向道之念,而未遇正人,深為可憫。今當為汝分別開示。汝往昔為比丘時,力行精進,晝夜不怠。心猛烈故,於靜定中忽起一見,云:『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又一日,聞:『諸佛無相,即心是佛』之語,復益邪思,云:『既諸法空寂,我心是佛,何用修習?』不知此為究竟空理,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比丘從此竟墜邪見,不復進修,自謂已證大道。所以從迷入迷,沉淪長夜。悲哉眾生!求道不遇真善知識,未免陷於羅網,不可不慎。汝今當知,由昔以見邪故,報獲五漏。失正知故,復遇邪師。毒螫[shì]親遭,豈得不生恐怖?今應速發正信,至心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國土。」

【白話文】

菩薩對查定宏的母親開示道:「你早就有了歸向佛道的念頭,而沒有遇到有正知正見的人,真是可憐!現在,我就一層一層跟你說清楚。你在過去世做比丘僧的時候,努力實修,用功精進,不分晝夜,從不懈怠。由於用心過於猛烈,因而在靜定之中忽然冒出一個見解,說:『我為什麼不能迅速成佛?』又有一天,聽了『諸佛無相,即心是佛』這些話,更是增長了邪念,說:『既然一切法本來空寂,我心就是佛,何必還要修練?』不知道這是成佛以後才能覺悟的真理,並不是剛開始入門就能輕易說說的。比丘從此以後,竟然墜入邪見,不再進一步修行,自認為已經證悟了佛道。所以從一個迷途走進另一個迷途,沉淪生死長夜。可悲啊眾生!追求得道,沒碰到真正的好老師、好朋友,免不了陷在羅網裡,不可不加小心!你現在應該知道,由於前世,因為見解不正確的緣故,今生回報給你一個五漏(依《阿含經》意,女人不能作創教佛、轉輪王、天帝釋、魔王、大梵天王)的女身;因為失去了正確知見的緣故,又使你遇到了知見不正確的師傅。親身感受到了被毒刺刺中的滋味,怎能不讓人產生恐怖的心理?現在應當趕快發出正確的信仰,真心實意地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原文】

無朽為一友問得壽幾何,菩薩示偈曰:「人命如朝露,虛浮無定期。未能逃夢幻,何必預求知。」復示曰:「且莫為他問日期,到臘月三十日,管取手忙腳亂在。」是友果以次年臘月三十日疾終。無朽聞說,遂求開示。菩薩曰:「元柏當知,學道而不明此心,譬如造屋無基、渡水無筏。欲明心者,當微細觀究,此身此心從何而有?既四大虛幻,心將誰寄?身心既幻,世界微塵了無差別,目前萬法從何處生,從何處滅?若無生滅,則能照所照兩無所依,自見真如寂滅場地。」

【白話文】

無朽替一位朋友問還有多少壽命,菩薩寫了一個偈頌,開示道:「人的壽命就像晨露,虛浮變幻是無常的。不能逃出生死夢幻,為何一定要求預知?」又開示說:「先不要為他問日期,等到臘月三十日,包管就是他手忙腳亂的時候。」這位朋友果然在第二年臘月三十日因病去世。無朽聽說以後,就求菩薩開示。菩薩說:「元柏應當知道,學道而不能明確認識本心,就像是要蓋房子沒有地基,要過河卻沒有船。想要明心見性的人,應該仔細觀察研究,這個身體、這個心,是從哪裡產生的?既然『四大假合之軀』是虛幻的,這個心又將安放在哪裡呢?身心既然都是因緣假合的,世界與微塵完全沒有差別(剎塵無二)。現前所感知的一切事物,從哪裡生,從哪裡滅?如果沒有生滅(緣起第一義空),那麼能照見的心靈和所照見的境界,兩方面互相無所依賴,自然見到真如寂滅的境界。」

 

【原文】

句曲〔jùqǔ〕孔生,持齋二十年矣。自念衰老,問死後云何?因泣下不已。菩薩曰:「不須悲淚,但從我說,深信遵行,自有好處安身在。」遂授偈曰:「西方有凈土,人天皆所依。汝能修此門,安隱無驚疑。」

【白話文】

江蘇句容縣的孔先生,持齋二十年了,想到自己日見衰老,問菩薩:「死後會怎麼樣?」因而悲傷得淚流不止。菩薩說:「沒有必要悲傷落淚,只要遵照我說的,深信不疑地念佛修行,自然會有你安身的好地方。」於是就給他寫了幾句偈語,說道:「西方極樂有片凈土,人與天人全都歸依。你能專修凈土法門,安穩清凈沒有驚疑。」

 

【原文】

沈文州,以傷寒名家,適至作禮。菩薩問曰:「寒入心包,當作何病?」答曰:「名中寒。」因喻諸人曰:「汝等但知寒入心包,名曰中寒之疾。若邪入於心,即為隕命之病矣。汝諸人但以身病為病,調之治之。至於心有大病,則不問明醫,不求妙藥,任其患苦而莫之覺。哀哉!」

【白話文】

沈文州是以治療傷寒病而著名的專家,來訪時恰好遇到菩薩臨壇。菩薩問他說:「風寒侵入心包(包在心臟外邊的一層薄膜,心包與心臟壁之間有漿液,能潤滑心肌,使心臟活動時不跟胸腔摩擦而受傷),應當看作什麼病?」沈文州回答說:「這個病名叫中寒。」菩薩就此告訴眾人說:「你們只知道『寒入心包,名叫中寒之病。』要是邪氣進到心裡,就是喪命的病了!你們這些人只把身病當做是病,調理它,治療它。至於心裡頭有大病,卻不肯請教明醫,不肯求取妙藥,不論這個病有多麼痛苦,卻沒有人察覺它。悲哀啊!」

 

【原文】

陳大心奉教念佛,極其誠摯。菩薩示偈曰:「八德池中蓮已種,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雖借如來力,長養全憑決定心。」又喻〔yù〕諸人曰:「此土有發願往生者,彼土即生蓮花,故作是語,汝等應生深信。」

【白話文】

陳大心遵照菩薩的教導,專念阿彌陀佛,信念極其真誠懇切。菩薩寫給他一個偈頌,開示說:「八功德池(依據《阿含經》佛言:「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凈,飲時不噎,咽中不閡,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惱熱……八分水者,謂八聖道。」)中蓮花已經種下,果然這一念特別宏大精深。栽培雖須藉助如來的願力,生成可全靠決定不變的心。」菩薩又明白地告訴眾人說:「這邊國土有發願往生的人,西方凈土的蓮花池裡,就相應地生出一支蓮花來,所以我才這樣說。你們應當生起深切的信念。」

 

【原文】

孫中白好丹術,日久無效,因來會作禮。菩薩呵曰:「老禿!今日換這副嘴臉見我么?且問爾,金丹幾時可成?」答曰:「正爾求成。」菩薩曰:「若成了,千萬留卻幾顆,莫都吃到肚子里去。俟[sì]汝見閻羅老子時,好做些人事送送。痴老兒,此事決無你分[fèn],不如做你本等去。」孫拜謝。有頃,菩薩又曰:「痴老兒,知得你自己本等么?」答曰:「我求見性,是我本等。」菩薩曰:「汝知此性為大為小,為青為黃?」答曰:「性無如是等相。」菩薩曰:「然則汝欲向甚處求見?」孫無語,乃發心皈依,願為弟子,求示法名。遂示以偈曰:「『性無大小青黃相,哪有聲名任汝呼?不達此中玄妙處,一言半字總淆訛〔xiáoé〕。』我今強為汝立名,可曰:『達本。』汝此後光陰,不上七八年矣。莫負卻八百年前三十六載苦行也。」孫因問:「此身如何結局?」菩薩曰:「結局便結局,又問如何結局耶?」孫乃問:「如何修持?」菩薩曰:「凈土一門,能廣攝群品。汝問修持,當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便得一了百了。汝無再惑。」

【白話文】

孫中白愛好修鍊道家內丹術,很長時間沒有效果,於是就來到會場,向菩薩敬禮。菩薩呵斥他說:「老禿!今天換成這副嘴臉來見我嗎?姑且問你,金丹什麼時候可以煉成?」孫中白回答說:「正在設法煉成。」菩薩說:「要是煉成了,千萬留下幾顆,別都吃到肚子里去。等你見到閻王老子的時候,好做些禮物送送。傻老頭兒,這件事,絕對沒有你的份兒,不如去做你的本分!」孫中白行禮,表示感謝。過了一會兒,菩薩又說:「傻老頭兒,知道你自己的本分么?」孫中白回答說:「我求見本性,是我的本分。」菩薩說:「你知道這個本性,是大的還是小的,是青色的還是黃色的?」孫中白回答說:「本性沒有這樣一些相貌。」菩薩說:「那麼你打算向哪裡去求見本性呢?」孫中白沒有話說了,於是,就發心皈依,願意做為弟子,求菩薩給他起個法名。菩薩就用偈頌開示他說:「『本性沒有大小青黃等假相,哪有音聲名色任由你稱呼?不能通達其中的玄妙之處,縱然只說一句半字都是錯。』我現在勉強為你立個法名,可以叫『達本』。你以後的日子,不到七八年了。不要辜負了八百年前,三十六載的刻苦修行啊!」孫中白於是就問:「今生會有怎樣的結局?」菩薩說:「結局就是結局,還用問怎樣結局嗎?」孫中白這才問:「如何修持?」菩薩說:「凈土這個法門,能夠廣泛容納各種品性的眾生。你問修持,應當專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一了百了。你不要再糊塗了。」

 

【原文】

菩薩又喻諸人曰:「從古大聖大賢闡微立教,皆至精至簡,上士聞而悟,中下聞而修,皆歸大道。乃後之著述,務為繁言隱說,使凡流揣摩成見,遂至以訛傳訛,深入邪僻,抱暗沒世,竟不自覺。如達本因讀《參同》、《悟真》諸書,不知法要,曲〔qū〕信訛傳,謂為有得,執吝不舍,白首無成,動諸煩惱,菩薩說為真可憫者。是故汝等既識前非,當崇正信。」

【白話文】

菩薩又告訴眾人說:「從前,偉大的聖人和賢人,講述微妙的道理,樹立一種教義,都是極其精鍊極其簡單的,上等根性的人一聽就會明白,中下等根性的人聽完就會修行,都能歸向大道。可是後來的著作,儘力使用繁瑣的言辭、隱晦的說法,使一般的人推敲猜測,形成偏見,於是造成誤判誤傳,越傳越錯,越修越邪,越走越偏,揣著糊塗死去,竟然不能自己醒悟。例如達本,因為讀了《周易參同契》、《悟真篇》這些書,不知道方法要領,曲解和聽信錯誤的傳說,認為有所收穫,而抱住不放,捨不得丟掉。頭髮都白了,卻一事無成,導致各種煩惱。菩薩說這是真正的可憐人!因此,你們既然已經認識到以前不對,就應當崇尚正確的信仰。」

 

【原文】

一時,菩薩將臨法會。弟子八人,無朽、常攝、常源、定茂、達本、查定宏、陳定耑、查定敏,恭謹顒竚[yóngzhù],齊唱佛號。忽聞異香從空中來,眾皆歡喜,得未曾有。菩薩曰:「善哉善哉!爾等知今日之會有夙因否?昔梁武皇天監六年,我出家於北魏之東都凈因寺,為大比丘。因避亂南遊,住錫雞鳴山麓。時爾八人依我修學,不久以兵亂各散。我越後二載,示寂於武林天竺。後復於唐僖宗朝為清河獻王,長子,亦棄位出家。今爾八人同會念佛,亦由我發心,正如往昔無異。但爾等去我以來,八百餘年矣,仍復飄流未反,真為可悲,真為可痛。今為汝等重加發明,所修行業,令速成辦,早登解脫。宜各諦聽。」

【白話文】

一段時間,菩薩將要降臨法會。弟子八人,包括無朽、常攝、常源、定茂、達本、查定宏、陳定耑、查定敏等,肅敬地仰望西方,久久地站立著,齊聲唱念阿彌陀佛聖號。忽然,聞到異常的香味從空中飄來,眾人都很歡喜,從來沒有聞到過,今天是頭一次聞到異香。菩薩說:「好啊好啊!你們知不知道,今天的聚會是有前因的呢?從前,在南朝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我出家在北魏東都洛陽的凈因寺,是大比丘僧。因為躲避戰亂,到了南方,住在(南京)雞鳴山的山腳下。那時候,你們八個人歸依我修學佛法。不久(約548年),因為(侯景叛亂)發生兵變,彼此就離散了。我過後二年(約550年),示現圓寂,地點是在杭州的武林山。後來,又在唐僖宗(862~888年)的朝代,化身為清河建王,是僖宗的長子,同樣是放棄王位出家了。今天你們八個人,會合在一塊念佛,也是從我這兒發心,就像從前似的沒有兩樣。但是,你們離開我以來,八百多年了,依然還在生死長河中漂泊流浪,沒能回到阿彌陀佛身邊,真是令人可憐,真是令人痛心!今天,我為你們重新說破前因,指明所應修行的凈宗正業,讓你們儘快完成所應當完成的夙願,早日登上解脫的彼岸,應該各自認真、仔細地聽好。」

 

【原文】

示無朽曰:「汝向者雖從事玄門,而能恭敬諸佛,當知即是夙因。今宜速發深心,精修凈業,為諸人倡導,無空擲後此一十三年光景也。付汝偈言:『八百年前有勝緣,今來相遇指青天。已知本地中秋月,莫向長江覓渡船。』」

【白話文】

菩薩對無朽開示說:「你從前雖然信仰道教,卻能恭敬諸佛,要知道這就是前世的善根。今生要趕緊發起深切的信心,全心全意地專修凈業,給眾人帶個頭,提倡念佛法門,不要白白地扔掉此後一十三年的時光啊!給你一個偈語:『八百年前結下最好佛緣,今生再會指出路在西天。已經知道本地中秋月圓,不要上長江再找渡船。』」

 

【原文】

示常攝曰:「汝常持大悲神咒,云何而持?」答曰:「所持之咒歷歷分明,能持之心了不可得。」菩薩曰:「能如是持,是名真持。有偈囑汝:『汝持大悲咒,應識大悲心。離名亦離相,以此度群生。』」

【白話文】

菩薩對常攝開示說:「你經常持誦大悲神咒,是怎樣持誦的?」常攝回答說:「所持的咒歷歷分明,能持的心了不可得。」菩薩說:「能這樣持咒,這才叫真持。有個偈頌囑咐你:『你持誦大悲神咒,應自識大悲本心。本心離名又離相,用這真心度眾生。』」

 

【原文】

示常源曰:「汝既出家,要須謙下柔和,敬事師長,虛己請益,增長志氣。莫只坐雲霧中過日。」源不達。復示曰:「汝夢夢若此,可曉得自己的心么?」源無語。乃令誦准提咒一遍。源隨誦之。菩薩曰:「此不是你心,喚作甚麼?偈曰:『見初無心,即汝本心。准提一遍,全體分明。』」

【白話文】

菩薩對常源開示說:「你既然出家了,就必須謙虛謹慎,溫柔和順,恭敬地服侍師父和長輩,虛心地請教他們,增長修行的決心和勇氣。不要只是坐在雲霧中過日子。」

見常源不明白,又開示說:「你這樣迷迷瞪瞪的,能明白自己的心嗎?」常源不說話。菩薩就讓他誦一遍准提咒。常源隨後誦完了咒,菩薩說:「這不是你的心,稱做什麼?偈語說:『見到最初無念的心,就是你的真如本性。能念一遍准提神咒,就是本心全體顯露。』」

 

【原文】

示定茂曰:「汝持准提咒,平日須要細密,用心觀一切境,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厭,無非此咒全體,即我妙心刻刻流露。如是奉持,必獲果證,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當誦我偈:『妙行秘密,即汝本心。莫謂法少,是法甚深。』」

問達本曰:「汝將云何?」答曰:「欲明心。」菩薩曰:「得無口頭話否?當勤念佛,其功十倍,亦示汝偈:『心外無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無生。』」

【白話文】

菩薩對定茂開示說:「你持誦准提神咒,平時必須細緻嚴密地,留心觀察一切境界,或是喧鬧或是寂靜,或是物質或是非物質,或是喜歡或是厭煩,無一不是此咒的全部體現,也就是我的妙明本心每時每刻的流露。這樣遵照去做,一定會獲得果地上的證悟。我也用神力幫助你成就正果。應當誦持我的偈語:『微妙修行秘密神咒,就是你的本心顯露。不要說准提咒簡單,這個咒法其實很深。』」

菩薩問達本說:「你準備怎麼辦?」達本回答說:「我想明心見性。」菩薩說:「是不是口頭話呢?應當儘力多念佛,這對明心見性有十倍的功效。也給你一個偈語:『除了本心以外沒有佛(外在佛也是自覺成佛,舍內求則無佛可成),所謂佛就是你的佛性。你對此要是深信不疑,當下一念就是涅槃心。』」

 

【原文】

示查定宏曰:「汝持金剛般若,當知有七不持,所謂心昏散不持,有過犯不持,入不凈處後不持,飲酒後不持,人擾不清靜不持,有事將作未作不持,心別有記憶不持,若堅意受持,應離此七,誦至純熟即於觀心中持之。果能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佛有誠言,汝須保任,復於汝偈:『般若一經,功德無盡。拔妄想根,脫生死病。』」

【白話文】

菩薩對查定宏開示說:「你持誦《金剛般若經》,應該知道有七不持,所謂心意昏沉散亂的時候不持;犯有過錯的時候不持;進入不幹凈的地方以後不持;喝酒以後不持;有人打擾無法清靜的時候不持;有事要作還沒作的時候不持;心裡記憶其他內容的時候不持。如果決心受持,應當斷除這七種情況。誦到純熟的時候,就在觀照心性中持誦。果真能夠這樣修持,功德就不可思議,果報也不可思議。佛有真言,你需要保持。也給你一個偈語:『大智慧解脫這部經,見性的功德說不盡。拔掉妄想執著的根,解脫生死輪迴的病。』」

 

【原文】

示陳定顓[zhuān]曰:「小人之為惡也,惟恐人知。君子之為善也,亦惟恐人知。汝當以君子慎道之心而作佛事,更有偈曰:『勿貴人知,勿希天應。恆一其心,必堅必正。』」

【白話文】

菩薩對陳定顓開示說:「小人作惡,就怕被人知道;君子行善,也怕被人知道。你要用君子謹慎行道的心,而作弘揚佛教的事業。另有一偈,說:『不要在乎廣為人知,不要希望天人感應。要有恆心要能專心,務必堅持正道不退。』」

 

【原文】

示查定敏曰:「汝未及弱冠[guàn],已知向道,可驗夙因。今為汝命名曰:『敏』,敏有聰勤妙捷四義,聰以除汝暗,勤以勵汝怠,妙以開汝慧,捷以發汝廢,汝當顧名思義,莫謂菩薩徒與爾一個字也,復示汝偈:『汝年正幼,當學孝悌〔tì〕。以是持身,毋墮[wúhuī]其志。』」

【白話文】

菩薩對查定敏開示說:「你不到二十歲,已經知道信向佛道,可以驗證前世因緣。現在給你起個名字,叫做『敏』。敏有聰、勤、妙、捷四個含義。聰明可以消除你的愚昧;勤奮可以磨鍊你的懈怠;巧妙可以開發你的智慧;便捷可以振作你的荒廢。你應當看到名字就想到它的意義,不要說菩薩只送給你一個字啊!再給你一句偈語:『你的年齡還小,應當學習孝悌。以此修行立身,不要壞了志氣。』」

 

【原文】

是日陳大心後至,菩薩問曰:「汝云何修持?」答曰:「唯修凈土。」菩薩曰:「舍此別無勝門矣,囑汝一偈:『道無他說,唯心而已。蓮胎始成,專精勿二。』」

【白話文】

這天,陳大心是後到的,菩薩問他說:「你怎樣修持?」陳大心回答說:「專修凈土。」菩薩說:「除了專修凈土,再沒有更好的法門了!囑咐你一句偈語:『成道沒有其他說法,只在心地用功而已。凈土蓮花苞剛長成,專精念佛不要夾雜。』」

 

【原文】

菩薩曰:「所示凈土一門,真諸佛心宗,人天徑路。今汝等雖求往生,若發願不切,如入海而不獲寶珠,徒勞無益也。我昔於晉明帝時受貧子身,為貧苦故乃發大願云:『我以夙業,受此苦報。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終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於佛前親蒙授記。後至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隨方顯化。或為比丘,或為居士,或為國王,或為臣宰,或為女人,或為屠丐,或隱或顯,或順或逆,皆隨順說法,導諸群品。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長壽樂,不思進修。我現仙身,救其迷墜,如唐僖宗朝一事也。今則又為汝等發明邪正,闡揚凈土,汝等當一意一心堅修此門,必不相誤,若心志一堅,又不待隔世而生,現前亦得見佛,如我昔年無異。有偈四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白話文】

菩薩說:「所揭示的凈土這一法門,真是諸佛如來的心源,人和天人解脫的捷徑。今天你們雖然願求往生,如果發願不懇切,就像進入大海卻沒有拿到寶珠一樣,白費功夫,沒有利益!我從前在晉明帝時代(司馬紹298~325年在位),轉世為窮孩子,因為貧窮困苦,所以發下大願,說:『我因為前世的罪業,受到這樣的苦報。如果我今天不能見到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一切功德的話,即便讓我喪命,也絕不會退下去休息。』發誓完畢,七天七夜,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地憶佛念佛,就感到心開了,看見阿彌陀佛容顏美好,放大光明,遍滿十方世界。我在佛前恭敬地接受阿彌陀佛親自給我授記。以後活到七十五歲而坐化,直接往生到了極樂世界。

後來,因為普度眾生願力深重,再次來到這個世界,隨順不同方面的需要,顯現不同身形,度化眾生。有時是比丘,有時是居士;有時是國王,有時是宰相;有時是女人;有時是屠戶、乞丐;有時是在暗中,有時是在明處;有時是順境,有時是逆境。都能隨順不同眾生的根性,宣說佛法,教導各類眾生。又因為修仙的道士,大多沒有弄懂真正不生不滅的本性,沉迷在幻身長壽的快樂里,不願進一步修成正果。我化現神仙的身份,將他們從迷惑和墜落中挽救過來。比如唐朝僖宗時代的那件事。

今天又為你們指明哪是錯的,哪是對的,闡明和指定了凈土法門。你們應當一心一意、堅定不移地專修這個法門,決定不會害了你們!假如意志特別堅定,也不必等待死後往生,現前也能見佛,和我從前沒有兩樣。有四句偈語送給你們:『少說一句散心雜話,多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佛念到一念不生,保你見到清凈法身。』」

 

【原文】

或問:「學人云何得離塵欲,得無障礙?」菩薩曰:「我將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內,汝等當善解其義。有人於此無故而奪汝一錢,動嗔恨否?」答以:「一錢雖微,見奪則嗔。」「又,無故而與汝一錢,生喜悅否?」曰:「一錢雖微,見與則喜。」有答:「以一錢甚微,與何足喜,奪無可嗔」者。菩薩曰:「汝能如是,心之清靜久矣,何至今日尚沉濁垢耶?汝等當知,學人洗心不密,見有見無,處處是著,念念皆貪,所以業識紛馳,無暫停止。即念一句阿彌陀佛,心想依然外游,未能頃刻歸一。良由汝等於無量劫來,未嘗發一時一日遠離塵欲之心,故此塵欲亦從無始劫來,未嘗一時一日肯離汝心。身纏心縛,深入塵網,哪得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故知欲斷貪著,先從一錢之與奪,作棄捨觀,作非我有觀,奪不起嗔,與不生悅,如是乃至百千萬錢,乃至億億萬錢,乃至國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過、現、未來,心意、意識,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般,一切皆如此一錢之與奪無異,自然習漏消亡,障緣永滅,漸履清靜,成就道品(參見三十七道品)。汝等當依此修行,勿更虞窒礙。」

【白話文】

有人問:「學佛的人,怎樣才能遠離塵世間的慾望,而能沒有障礙?」菩薩說:「我將由小而推廣到大,由外而推廣到內,你們應當好好理解其中的含義。有人在這裡無故搶走你一文錢,你會不會產生怨恨的念頭?」該人用:「一文錢雖然少,被人搶去就會怨恨。」作為回答。又問:「無故而給你一文錢,會不會產生喜悅的心情?」回答說:「一文錢雖然少,給我就高興。」也有人回答說:「一文錢太少,給了,哪值得歡喜,搶了也不可恨!」

菩薩說:「你能這樣,心裡早就清靜了,何至於現在還沉淪在染污里呢?你們應當知道,學佛的人洗滌心中的雜念不細緻,不是看見有,就是看見無,每一處都是執著,每一念都是貪慾。所以造業的意識心紛亂賓士,沒有一會兒是停止的。即便念一句阿彌陀佛,心思也是照樣往外跑,不能有片刻的時間歸在一心。確實因為你們自無量劫以來,從未發過哪怕一時、一天的遠離塵欲的心。所以這個塵欲,也就從無始劫以來,不曾一時一日肯離開你們的心。身被世俗事務所纏繞,心被貪慾煩惱所束縛,深深地陷入塵世的羅網,哪能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由此可知,要想斷除貪慾執著,先從一文小錢兒的得失開始,用捨棄的觀念來看待它,把它看成不是我所有的,搶了不生氣,給了不歡喜。像這樣乃至百錢、千錢、萬錢,甚至億億萬錢;以及國家、城市、老婆、孩子,甚至一身的血肉骨髓;以及過去、現在、未來,心意、意識,甚至生死輪迴、因果業報、覺悟成佛,一切都像這文小錢兒的得失一樣沒有差別,自然會使習氣煩惱一一消亡,障礙因緣永遠滅盡,逐漸實現心地清靜,成就道果。你們應當照這些話去修行,不要再憂慮什麼疑難障礙。」

 

【原文】

孟冬二日,為菩薩誕生之辰,眾設供稱壽。菩薩曰:「汝等以何物壽我?」皆曰:「心以為供。」菩薩曰:「心是何物,可以持供?」答曰:「唯一至誠,本是無物。」菩薩曰:「既言無物,誰知至誠,能知誠者,定有處所可得舉示,云何無物?」答曰:「實無所得。」菩薩曰:「汝言無得,為是暫無,為決定無?」眾疑議未對,菩薩曰:「無則決定無,有則決定有,一涉纖疑,毫釐千里。當知汝等言誠言妄、說有道無,皆是起滅計較推詳卜度之心,以是祝我均無所益,聽我妙偈:『至真無二心,至真無量心。心非一切心,一切性非心。除妄心不實,依真心強名。真妄兩不立,南無釋迦尊。了心無處所,方便福群生。』」

時,諸弟子咸再拜,願更聞法要。菩薩曰:「善哉善哉,汝等願更聞法要,當誠解我語,善答我問。諸弟子,譬如有人謂一人言,燕京帝王所都,富貴無比,是人聞言,有志往否?」咸曰:「願往。」菩薩曰:「汝不識路徑,當云何?」咸曰:「有人指示,從之而行。」菩薩曰:「不可,倘是人指以向南向東,若不明辨,竟從其言,則燕都遠之又遠矣。」眾曰:「然則如何?」菩薩曰:「畢竟得一走過燕都之人,教是人曰,汝須向北而往,便可直達帝所。諸弟子,此人所指有錯謬否?」咸稽〔qǐ〕首曰:「無謬。」菩薩曰:「又譬如,有人慾登萬仞之巔、九層之頂,當如何教之?」咸曰:「從卑至高。」菩薩曰:「然。古雲,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須是從第一級至第二級,乃至最上一級,方為正說。若雲一步便跨到最高處,為浪語矣。又譬如有人,天子將命以官,詔是人曰:『汝願為宰相耶、小吏耶?』是人云何上答?」

咸曰:「必:『願為宰相。』」菩薩曰:「然!又譬如有人,在於歧路,不知所從。有憫之者指曰:『是邊極艱險、極曲折,不得便出頭;是邊極正大、極平坦,走去便得出頭。』其人受指,於此兩邊當走何路?」咸曰:「走正大、走平坦。」菩薩曰:「善哉善哉!爾等酬我所問俱合正理。然爾等能明解我所喻〔yù〕否?」咸再拜曰:「唯垂開示。」菩薩曰:「善聽。爾等向來雖有求道之心,而不識修行之要,趨向無據,如人慾往燕都而不知路徑者是,若遇邪師教以邪法,如帝都在北,而反指以往東向南者是。則其人雖終日行而茫無歸宿,何由覲〔jìn〕至尊,何由成大道?今我所示彌陀凈土,帝都也,信願行三,勤加精進,終至往生。是從第一級至最上一級也,期登上品是願為宰相,不願為小吏也。依此而修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我即走過燕都之人也。若爾等不能深信,是舍帝都而趨邊地也,棄宰相之尊而就小吏之賤也,背正大而求艱僻也,萬仞之山巔、九層之塔頂,非爾所及矣,可勝?悲痛哉!」

【白話文】

農曆十月初二日,是菩薩誕生的日子,眾人上供祝壽。菩薩說:「你們用什麼東西為我祝壽?」都說:「用『心』做為供養。」菩薩說:「心是什麼東西,可以拿來供養?」回答說:「心裡只有一片至誠,本來是沒有一物的。」菩薩說:「既然說是沒有一物,誰知道是至誠的?能知道至誠的,一定有某個部分,可以拿出來給人看,怎麼會沒有一物?」回答說:「確實沒有一物可以得到!」菩薩說:「你們說沒有一物可得,或是暫時沒有,還是決定沒有?」眾人拿不定主意,討論半天不能答對。

菩薩說:「沒有,就決定沒有;有,就決定有。一旦有了細微的疑慮,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要知道,你們說真說假、說有說無,都是生滅不定、計算比較、推究審察、預先猜測的心。用這種心祝福我,彼此都得不到利益。聽我說個含意深遠的偈語:『最真獨一無二的心,最真無量無邊的心。真心不是各種妄心,各種妄心不是真心。除去妄心虛假不實,依照真如勉強叫心。真妄假名不再分別,自歸一真本師世尊。了悟真心本無所住,廣行方便造福眾生。』」

這時,眾弟子都俯下身來,再次禮拜,希望再聽一些要緊的正法。菩薩說:「好啊好啊!你們願意再聽一些要緊的正法,應當拿出誠心來,理解我說的話,好好回答我的提問。各位弟子,比方說,有人對另一人說:『北京是帝王所住的首都,富貴無比!』這個人聽了他的話,是否願意去北京?」都說:「願意去!」菩薩說:「你們不知道走哪條路,應當怎麼辦?」都說:「有人指路,按他指的路走。」

菩薩說:「不行!假如這個人指的路是向南,或者向東,你們分不出對錯,居然聽他的話,那麼北京就會越離越遠了!」眾人說:「既然這樣,應該怎麼辦呢?」菩薩說:「終究要找到一個去過北京的人,讓他教這個人,說:『你必須向北走,就可以直接到達首都。』各位弟子,這位過來人所指的路有沒有錯誤?」都跪地叩頭,說:「沒有錯誤」。

菩薩說:「再比方說,有人想登上萬仞(古代八尺或七尺為一仞。8尺≈2.67米。)高的山頂,或者是九層寶塔的頂端,應當怎樣教他?」都說:「從低到高。」菩薩說:「對!古人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須是從第一級到第二級,直到最上一級,才是正確說法。如果說一步就能跨到最高處,那就是亂說了。又比方說,有一個人,皇帝將要任命他做官,詔見這個人,說:『你是願意當宰相呢,還是願意當個小吏呢?』這個人該怎樣答覆上差[chāi]?」

都說:「一定回答:『願為宰相!』」菩薩說:「對!又比方說,有個人在岔路口上,不知道該走哪條路。有同情者指給他說:『這邊的路最艱險、最曲折,不能順利地走出去;這邊的路最暢通、最平坦,走下去就能解脫。』那個人受到指引,對於這兩邊,應當走哪條路?」都說:「走暢通、走平坦。」菩薩說:「好啊好啊!你們回答我所提問,全都合乎正理。然而,你們能否明白我所說的比喻呢?」都再次禮拜,說:「只希望菩薩賜教指明!」

菩薩說:「好好聽!你們從前雖然有求道的心,但是不懂得修行的要領,前進沒有依據。就像有人要去北京,卻不知道路徑的情形一樣。如果遇到邪師,教給他錯誤的方法,就像首都在北邊,反而指引往東或者向南的情形一樣。那麼,這個人雖然一天走到晚,卻看不到邊,找不到歸宿。怎能朝見君主,怎能成就佛道?現在,我所指明的阿彌陀佛凈土,就是帝王的首都。深信凈土、切願往生、力行念佛,抓住這三個要點,勤奮用功,一門深入,最終達到往生凈土的目的。這是從第一級升到最上一級。

期望升進上品蓮花,是願意做宰相,不願意做小官兒。依照這個法門修行,是走四通八達的正路,而不走曲折艱險的邪路!我就是去過『北京』的人。如果你們不能深信,就是丟開帝王的首都,而奔向邊遠地區;就是放棄宰相的尊貴,而接受小吏的低賤;就是背離平坦暢通,而追求艱苦偏遠!萬仞高山的山頂、九層寶塔的塔尖,就不是你們所能達到的了!豈能忍受?悲哀痛心啊!」

 

【原文】

眾欲積田為修行計。菩薩曰:「汝等欲矢志同學,久聚不散,謝絕世故,於衣食所從不復為求人計,故發此議。以我觀之,念頭雖好,然畢竟是貪戀塵勞,非清靜法。何以故?街頭一飯,冢間一宿[xiǔ],先佛道範,若必借田而修,倘一不就,則汝諸人終無修行之日矣。又若言自無其資,將出自募化,更為不可。佛一代教無此二字。蓋自末世不識禮義,不懼因果,不知廉恥之徒所為。真修道人生死念切,斷斷不作是想。然更有一言,汝諸人但執持正念,各各努力,是即不聚而聚。若身心散逸,事無常恆,是雖聚而實散,苟明此意,只應隨分隨時,莫去閑思預計。」菩薩又告眾曰:「汝等慮生纏世網,念頭不得乾淨耶?我有一法,汝但發個遠離、求度之願,將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卻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塵勞而覺路矣。」

【白話文】

眾人想要把各家的田地集中起來使用,為修行能有生活保障做打算。菩薩說:「你們想要發誓立志共同學佛,長期聚在一起不分開,委婉地拒絕人情世故,在衣食的來源方面,不再為求別人而操心,因此發出這種議論。在我看來,念頭雖然好,但畢竟是貪戀世俗煩惱,不是清靜修行之法。為什麼呢?因為在街道上吃一餐,在墳地里過一夜,這是先佛樹立的道德風範。如果一定藉助田產來修行,假設一時無法辦成,那麼你們這些人,豈不終究沒有修行之日了嗎?又如果說,自己沒有那筆資產,將來要靠募化維持生活(乞求人施捨錢財),就更是不可以。世尊一代佛教沒有『募化』二字。大約出自末法時期,那些不懂禮義,不怕因果,不知廉恥的傢伙所為。真正的修道人,了脫生死的念頭強烈而迫切,絕對不會產生這種想法。然而還有一句話,你們每個人只要堅持正念,各自努力,就是不用聚會,也跟聚會一樣;如果身心散亂放逸,做事沒有恆心,即便聚在一起,實際上也跟離散沒有差別。假如明白這個意思,只應隨順自己的本分,隨順時代的習俗,不要去預先思慮算計這些無關緊要的閑事。」

菩薩又告訴眾人說:「你們擔心在生活上,會受到人情世網的束縛,念頭上無法得到清凈嗎?我有一個方法,你們只要發一個遠離苦海、求度彼岸的願望,把牢牢歸向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的心,換掉為名利奔走的心,就能身在世俗勞亂,而心在覺悟的道路上了。」

 

【原文】

有問:「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時,達本於座下,忽矍〔jué〕然念數聲,菩薩曰:「如是如是。」

【白話文】

有人問:「念佛不能達到一心,應當用什麼辦法?」菩薩說:「你只要息滅妄想,止住思慮,寬鬆舒緩地念下去,要使佛號的每一個字音,都用心知覺清楚,心念隨著佛號聲,念久了自然可以使雜念沉澱、清澈,以絕對空寂的心地,覺照一切境界事相,證入念佛三昧(通過憶佛念佛而進入正定、心開、見佛乃至授記的狀態)。但是平時必須多念,從千到萬,用心不間斷,根器就最容易成熟。如果硬要使心變得專一,那就永遠無法達到一心。」這時,達本在講座之下,忽然以年老但很有精神的樣子,接連念了好幾聲阿彌陀佛。菩薩說:「就像這樣,就像這樣!」

 

【原文】

諸弟子欲造像供養,請示法相。菩薩曰:「諸弟子欲造像供養,積誠已久,合當顯示。但汝塵勞中,我妙明內,即今顯現,汝等不能見也。又我隨機感化,身相不一。今但從本起修,可畫作大比丘相,面如滿月,形體豐偉,著袈裟,坐蓮花上,左手置膝,右手作說法相,眉間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彌陀佛結跏趺〔jiāfū〕坐。要須莊嚴相好,不得潦草。」諸人聞已,皆恭立思維如是法相。菩薩乃言:「諸弟子,人人有個覺明妙行,不即不離,在汝諸人摸索不著處時時出現,即今明白,更不須設像供養,願見於他日也。」

【白話文】

眾弟子想要給菩薩畫像,以便進行供養,請菩薩顯示法身相貌。菩薩說:「各位弟子想要造像供養,有這個誠意已經很久,本該顯示。但是你們在煩惱之中,我在妙明之內,就是此刻顯現了,你們也看不見!再者,我是隨順不同的根機感應顯化,身相各不相同。現在,就從緣起開始作畫。可以畫成大比丘的形相,面容像圓月一樣飽滿,體形高大,穿著袈裟,坐在蓮花上,左手手心朝上(降魔印朝下)放在左膝蓋上,右手結成應身說法手印(拇指托食指,其餘各指自然伸開,左右手相同),眉間放出白毫相光,光中有阿彌陀佛結跏趺坐(兩足交叉置於左右股即大腿上,稱「全跏坐」或雙盤;單以一足押在另一股上,叫「半跏坐」或單盤)。必須莊嚴相好,工筆繪畫,不得潦草。」

眾人聽了以後,都恭敬肅立,思惟這樣的法相。菩薩就說:「各位弟子,人人有個覺明妙行,既不近,也不遠。在你們這些人摸索不著的地方常常出現。現在明白了,再不必設置畫像進行供養,希望相見於將來的某一天吧!」

 

【原文】

查定宏因喪子,欲棄家為僧。菩薩曰:「汝且莫妄想是事,是事汝作不得。汝但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斷無益之事,絕無益之友,皈心大覺,願出迷途,挹[yì]彼洪波,滋我燥土,精求加被èi],驅諸障緣。汝向畏,祈壽保身,當注力於此,勿多言也。」定宏乃問:「奉教持《金剛經》,但諸字句有不同者,當從何本,得無差謬?」菩薩曰:「『金剛般若波羅蜜』七字,並無差謬。」

【白話文】

查定宏因為孩子死了,想要出家為僧。菩薩說:「你先不要妄想這件事,這件事你作不得。你只須用正見、正念,來對治邪見、邪念;用正業、正命,來消除邪業、邪命;斷然不作沒有益處的瑣事,停止交往沒有益處的朋友;皈心大覺世尊,發願走出迷途,取來佛法的洪波,滋潤我焦渴的心靈,精心祈求佛力加被,驅散各種業障因緣。你一向心存畏懼,而祈求長壽保身,應當多花點力氣在我說的這些方面,不要多說話。」

查定宏就問:「遵照教導,誦持《金剛經》,但是一些字句有不相同的地方,應當遵從哪個版本,才能沒有差錯?」菩薩說:「『金剛般若波羅蜜』七個字,並沒有差錯。」

 

【原文】

沈天宇有疾,設供求示。菩薩曰:「汝今有疾尚未即死,當息諸牽累,安心端坐。念身無常,念世無常,所有妄緣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彌陀佛,自然六塵不生,一心清靜。不唯愈汝今生之疾,即生死病根亦從此拔出矣。汝今設供求示,不過望我有甚好方與汝,口訣傳汝,可愈汝疾。豈知菩薩無是等虛偽之法,但此阿伽陀葯教汝而已,汝若信而行之,真一服上品還丹妙藥也。付汝一偈:『病從己作,還由己除。攝心清靜,得常安樂。堅久不變,同無量壽。』」

【白話文】

沈天宇有病,上供請求開示。菩薩說:「你現在有病,還不能馬上就死。應當放下各種牽掛拖累,安心端坐。思念身體無常,思念世間無常,把所有虛妄的因緣統統放下。寬鬆舒緩地念一句阿彌陀佛,自然『六塵』(六根所接觸的六種對象,即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由六塵起六識,形成妄想分別執著,能污染意根,故謂法塵)不生,一心清靜。不僅可以治好你今生的病,就是導致生死的病根,也可以從此拔出來了。你現在擺設供品,祈求開示,不過是希望我有什麼好『藥方』送給你,好口訣傳給你,可以治好你的病。哪裡知道,菩薩沒有這些虛偽的招法。只有佛法這一副萬應靈藥教你罷了。你如果相信並且照做,那就真是一服上品的『還丹妙藥』了!送給你一個偈語:「病從自己所作,還由自己去除。攝心清靜無念,可得常久安樂。堅持經久不變,等同無量佛壽。」

 

【原文】

菩薩示達本曰:「汝欲究明心地,極為有志。但你一肚皮沙鉛水火、本來面目、真空真凈等話,實實塞卻,如何做得?你若要做,必須將此一絡索,拋向東洋大海始得。不然,枉卻用心,誤卻工夫矣。不如的的確確念一句『阿彌陀佛』,明心在是,生極樂在是,一舉而兩得,極是便宜也。」

【白話文】

菩薩對達本開示說:「你想參究明白自己的心性,極為有志氣。但是你一肚子沙鉛水火(煉丹術所說的丹藥,金沙即金丹,鉛即腎炁中的真陽,心炁中的真陰即真汞,水是腎水,火是心火,意守下丹田叫「火入水中」,以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為結金丹、結胎和脫胎做準備)、本來面目、真空真凈等等話題,結結實實把個心塞滿了,如何做到見性?你如果要做,必須將這一堆羅嗦,丟進東洋大海才行。不這樣的話,就白費心思,耽誤工夫了。不如確定無疑地念一句『阿彌陀佛』,要明心見性,由阿彌陀佛決定,要生極樂世界,也由阿彌陀佛決定!一舉而兩得,真是太便宜了!」

 

【原文】

無朽問:「如何仰酬祖父?」菩薩曰:「世間所謂孝者以何為上?」曰:「能敬養,能為善,以無忘先德。」菩薩曰:「此雖孝而有限,唯能發大願,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滿,豈但福及九祖,即歷劫怨親俱蒙解脫,汝能專修凈土是為大孝。」

【白話文】

無朽問:「怎樣上報祖父的恩情?」菩薩說:「世間所說的『孝』以什麼為主?」無朽說:「能恭敬贍養,能多做善事,以不忘祖先的恩德。」菩薩說:「這樣雖然是孝,但卻有限。只有能發大願,修行超越生死的佛法。如果道業成就,功果圓滿,豈止是讓歷代祖宗享福受益,就是過去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也都能得到解脫。你能專修凈土就是大孝!」

 

【原文】

定茂問:「持咒云何明心,云何究竟?」菩薩曰:「心不離咒、咒不離心,是持之意。汝當於一切時,觀此咒體與我心體是一是二,若雲二者,云何心能持咒、咒能顯心;若雲一者,云何忘則咒無、憶則咒有?則知此咒與心離諸名相,畢竟空寂,是名究竟。若但持而不究竟,即無妙解,平等大慧云何顯發?平等大慧不現,何由照生死之昏迷,達三界之實際乎?」

【白話文】

定茂問:「持咒怎樣才能明心,怎樣才能達到究竟?」菩薩說:「心不離開咒、咒不離開心,是持的含意。你要在一切時,觀察此咒的本體,與我的心體,是一個還是兩個,如果說是兩個,那麼為什麼心能持咒、咒能顯心?如果說是一個,為什麼忘了的時候咒就沒了,想起來的時候,咒就有了?就會知道這個咒與心,遠離各種名相,是畢竟空靈而寂靜的,這就叫作究竟。如果只是持誦,而不究竟,那就沒有領會持咒的妙義,平等解脫的大智慧如何顯發?平等大慧不顯現,怎能照破生死長夜的昏暗迷失,如實地到達『三界』的盡頭(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後到達滅界,即了脫生死的涅槃境界)呢?」

 

【原文】

達本問:「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菩薩曰:「汝一念佛便雲火發,何故汝終日向人說話便沒一毫火起耶?當知此火,乃汝無量劫來,無明煩惱之所積聚。由汝今日信之不真,故念隨火起、火逐妄生,以燒汝法身慧命耳。昔牟尼世尊為大法,故於無量劫捨身求道,所以得成無上寶王。今汝年力已衰,日夕勤行猶嫌遲暮,尚乃戀著塵勞希圖丹藥,以求延年益壽。汝不聞非非想天尚有報盡,劫火洞燒,壞至三禪,況區區水火鉛汞,假緣和合之法,而求其永無變滅耶?汝今聞我所言,當如夢初覺、如醉初醒,精修凈土,正念往生。彼世界之壽命無窮無盡,成就法身,得一切智,非淺淺長生久視之術可同日而論也。」

【白話文】

達本問:「出聲念佛往往容易發炎上火,可不可以默念呢?」菩薩說:「你一念佛,就說上火發炎,為什麼你一天到晚向人說話,就一點兒不上火呢?應當知道,這個火,就是你無量劫以來,無明煩惱所積聚成的。因為你今天信佛信得不真切,所以念佛伴隨著無明火的生起,無明火追逐妄想心而產生,以此來焚燒你的法身慧命罷了!從前,釋迦牟尼佛為了覺悟無上佛法,因而在無量劫的時間裡捨身求道,所以成為無上大寶法王。現在你已經年老力衰,夜以繼日地勤奮修行,還嫌太遲太晚。竟然還要貪戀執著世俗煩惱,希圖金丹大葯,以求延年益壽。你沒聽說過『非想非非想天』還有福報受盡的時候,災劫毀壞世間時,大三災中的火災透天而燒,(加之水災風災)乃至摧毀整個三禪天(根據《長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三災品》,火燒初禪天乃至二禪下三天而不燒光音天,水淹乃至三禪下三天而不淹遍凈天,風吹四禪下三天而不吹果實天)?更何況一點兒微不足道的『水火鉛汞』,假緣和合的煉丹小法,卻想求它永遠不會變化毀滅嗎?你現在聽了我的話,應當就像從睡夢中剛剛明白過來,或者像醉酒後剛剛清醒,從而念佛專修凈土法門,正念往生極樂世界。那個世界的壽命無窮無盡,成就法性之身,獲得一切種智,不是淺淺長生不老的道術可以相提並論的。」

 

【原文】

查定宏問:「持咒時多生恐怖,求示方便。」菩薩曰:「誰來怖汝,誰是受怖者?由汝夙生習氣不凈,故從微想中忽現此相耳。汝但精誠誦持,自當除滅,得如意順善,能折服煩惱而造入玄微,何恐怖之有!」

【白話文】

查定宏問:「持咒的時候,多半會產生恐懼感,求菩薩指示一個對治的方法。」菩薩說:「誰來嚇唬你,誰是被嚇唬的人?由於你前生遺留下來的煩惱陋習沒有打掃乾淨,因而從微細的妄想中,忽然現出這種假相而已。你只要真心誠意地持誦下去,自然會消除恐懼心理,獲得如意的順利吉祥。更能折服煩惱,達到寂靜微妙的境界,有什麼可怕的呢!」

 

【原文】

陳定育為母疾致禱,問:「作何功德可獲痊癒?」菩薩示偈曰:「孝首萬德,孝貫三才。大哉孝行,人倫之師。汝以好心,求愈母疾。汝當安適,念母痛楚。汝食美味,念母減食。汝衣輕軟,念母膿血。污其衣襟,露其胸脅。如是思維,夙夜靡處〔mǐchǔ〕。歸命大聖,精誠不二。力行眾善,仰答四恩。願母福益,願母壽增。願母病癒,願母體康。覺明菩薩,為汝依怙〔hù〕。苟如其言,無願不果。」

【白話文】

陳定育為求母親病好而進行祈禱,問:「作什麼功德,可使病情好轉,恢復健康?」菩薩寫下一首偈頌,開示說:「孝為萬德之首,孝通天地人間。偉大啊,孝行!人道倫常之師!你以美好心靈,祈求母親病癒。當你安穩舒適,念母痛苦不安。你吃美味飲食,念母吃不下飯。你穿輕軟之衣,念母流膿淌血。染污她的衣襟,裸露她的胸肋。如此這般思想,日夜無法自安。歸命佛和菩薩,精誠沒有二心。努力實踐眾善,尊敬報答四恩。願母福分增加,願母壽命延長。願母疾病痊癒,願母身體健康。覺明妙行菩薩,是你可靠依賴。倘照此話去做,無願不可實現。」

 

【原文】

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請問。菩薩曰:「汝欲舍持咒而念佛,一志專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為持齋好善之人,不得名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舟,欲馳千里必擇良馬。故念佛人先須具大手段,割絕牽纏,打開塵網,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為念佛人也,汝應善解此義。」

【白話文】

定茂想要放棄持咒,而專門念佛,特意請問菩薩。菩薩說:「你想放棄持咒而念佛,一心專修,這是最妙的了!但是你不懂得佛法的要義,只可叫做修持齋戒,樂於行善的人,還不能叫做念佛的人。為什麼呢?因為要在海洋上航行,必須具備大船;要馳騁千里,必須選擇好馬。因此,念佛人首先必須具有大本事,割斷和杜絕牽掛糾纏,打破人世間各種束縛,當下一念是佛,佛就是佛性,乃至於離開當下的是與非,頓時契入佛法寶藏即佛性。這樣才能叫做正念念佛,可以稱為念佛的人了!你應該好好地理解這個意思。」

 

【原文】

有年少僧四人進謁〔yè〕。菩薩曰:「諸年少,眾生無始時來,因於恩愛,故成眷屬。而眷屬中父母於子,又為恩之至重、愛之至切,難割難捨。今爾等出家離俗得為比丘,當知父母於爾,又有恩上之恩,非言所喻。故應趁此壯年盛力,勤辦道業,答父母最初割恩斷愛一片苦心,方不愧出家兩字。若復放逸懈怠,以至終身廢墜,是不孝中之不孝,為天地間極重罪人矣。當因吾語,猛生痛念。」

【白話文】

有四位年輕的僧人前來拜見。菩薩說:「各位年輕人,眾生從沒有起點的太古之時以來,以恩情和愛戀為因,所以成為眷屬。而在眷屬當中,父母對於子女,又是恩情之中最重大的恩情,愛戀之中最親切的愛戀,難分難捨。現在,你們出家離俗,成為比丘。應當知道父母對於你們,又有恩上之恩,不是言語所能比喻的。因此,應當趁著現在年輕力壯,勤辦道業,報答父母最初割恩斷愛的一片苦心,才不愧『出家』兩個字。如果還是放逸懈怠,以至於把這一生都報廢了,那就是不孝中的不孝,就是天地間罪惡極重的人了!應當聽了我的話而勇猛地生起深切的信念!」

 

【原文】

菩薩又示眾曰:「諸善男子,人之一身,父母所生、父母所育。現前爾等種種營謀,種種受用,即使父母不曾與得一錢,也還是父母生卻你身,故有今日。萬事身為大,身為本,從本而推,豈不是父母之恩難言難盡?所以佛言,於父母邊出一高聲重語,尚獲罪無量,況今有甚於此者耶?或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不得不諍。則是視父母如路人矣。只可歡然順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絕不得爭個你非我是,做逆天背倫之人。(按:先儒謂弒逆〔shìnì〕之人只因見父母有不是處,蓋小不平則小計較,大不平則大計較,積漸所至,勢固然也。然則人子日用尋常之事,有與父母計較長短之心,便已陰在弒逆路上著腳矣,可不畏哉!)」

【白話文】

菩薩又對眾人開示說:「各位善男子,人的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父母所育。現前你們的一切生活、境遇,即使父母從來沒有給過你一文錢,也還是父母生下了你的身體,因此才有今日。萬事以身為大,以身為根本,從根本上來推展,豈不是父母的大恩,難以用語言來形容,難以完全報答?所以佛說,在父母身邊說出一句高聲重語,尚且會有無量的罪孽,何況今天還有超過這個的呢?有人說:『父母有時對我的做法讓人不能忍受,不得不論個對錯。』這是把父母看成和自己無關的路人了!只可以歡喜地順承接受,父母自然會有所感觸而明白過來的時候。絕對不可以爭個你錯我對,做違背天倫的人(按語:先儒所謂弒君殺父的人,只因看見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大概小不滿就小計較,大不滿就大計較。逐漸累積而成,是勢所必然的結果。然而,為人之子,日用平常的事,有與父母計較長短的心,就已經悄悄在弒逆的路上落腳了,難道不可怕嗎)。」(譯者註:此按語應為彭紹升所加)

 

【原文】

菩薩曰:「諸弟子,當知十方諸佛心是眾生心,十方眾生心是諸佛心。是故憶佛念佛,則十方諸佛現汝心內。然亦非諸佛之入於爾心,亦非汝心出於諸佛,皆是覺妙本明,不可思議。」菩薩曰:「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髮。若汝等能綿密加工,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莫略作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又功夫雖加,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是為半途之廢,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此又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應盡形修習,造極為則,切莫作容易想。」

【白話文】

菩薩說:「各位弟子,要知道十方諸佛的心,就是眾生的心,十方眾生的心,就是諸佛的心。因此,如果憶佛念佛,那麼十方諸佛就現身在你們的心裡。然而也不是諸佛進入到了你們的心裡,也不是你們的心出生了諸佛。全是覺妙本明,不可思議。」

菩薩說:「心行處於寂滅,是諸佛常住不變的真如心;心行處在萬有,是眾生造生死業的意識心,其間容不下一根頭髮絲。如果你們能夠細緻周密地多下功夫,使這顆心沒有一點兒空隙,才能有幾分相應。不要略微地作個半年十月的,就說我能苦心修道。不知道這正是障道的地方,務必要小心對待它。還有,功夫雖然加深了,但是如果沒有達到像銅山鐵壁那樣,堅固到推不倒、移不動的地步,還不算是打成一片。切不可見到一些影子或效應,於是就停下手來不再用功。這叫半途而廢,必然會前功盡棄,沒有絲毫益處。這又是學道人的大病,不可不知。要知道佛法就像大海一樣,越往裡走越深奧難測,絕對不是小小知見所能夠窮盡的。應當以終身修習,達到最高境地為標準,千萬不要把它想得很容易。」

 

【原文】

菩薩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爾等念佛,晝夜不能如一,亂想猶復間真,皆是用心不得力處。」

【白話文】

菩薩說:「念佛三昧,是你心中的大勢力所成就的,不是由於其他因素所導致。現在,你們念佛,白天與夜晚沒有能夠做到始終如一,胡思亂想還要夾雜其中,都是用心不夠儘力的地方。」

 

【原文】

顧定成求教。菩薩曰:「汝來此庵,欲修凈業,可知道云何得生極樂?」答曰:「念佛往生。」菩薩曰:「汝知云何念佛,即得往生?」曰:「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菩薩曰:「如何是一心不亂?」定成不能對。菩薩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諦聽我語,善男子,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汝今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靜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凈業功成直趨上品。」定成再拜曰:「濁世凡夫心智淺劣,未能深達至理,更求詳示。」菩薩曰:「汝今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惻〔cè〕,稱於阿彌陀佛。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如貓捕鼠久久不失,則入正憶念三昧。更欲上進,當廣參知識,博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諦。汝今當具深信,慎毋學彼庸流聞而不受,更莫學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雖受而無誠心奉行也。」

【白話文】

顧定成求菩薩指教。菩薩說:「你來到這間草屋,想要專修凈業。可是你知道怎樣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嗎?」顧定成回答說:「念佛往生。」菩薩說:「你知道怎樣念佛才能往生?」顧定成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菩薩說:「怎樣是一心不亂?」顧定成不能回答。

菩薩說:「我知道你只能說說這個,不一定能按照佛法去做。你注意聽我說。善男子,真心本來沒有妄念,妄念是隨著想像產生的。這個想像是虛妄不實,流轉生死的。你現在應當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從想像產生的,也不是從妄念而有的;既不住在心內,也不住在心外,沒有任何相貌,就是滅盡了各種妄想。諸佛如來清靜微妙的真實法身,不是一個,也不是兩個,是不可以分別的。這樣念佛,世俗事務的煩惱既沒有斷除,也沒有束縛。只是一心念佛,必然得到一心之果。才可叫做『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凈業的功夫成熟了,就會直接往生上品蓮花。」

顧定成再次禮拜,說:「五濁惡世的凡夫俗子,心中智慧低下,不能深入領會最高真理,再求詳細指示。」菩薩說:「你現在應當發下大願,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然後,誠懇痛切地稱念阿彌陀佛。一定要使佛聲發自內心,內心隨著佛聲,佛聲與心意緊密相依。好比貓要捉老鼠那樣,久久專註,不失觀照,才能契入正憶念三昧。再想上進,應當多向知道的人蔘學,多向高明的人請教,自己體悟『即心是佛』的微妙真理。你現在應當具足深切的信願,切不可學那些平庸之輩,聽了也不接受。更不要學那些半真半假、半疑半信的傢伙,名義上雖然接受了,實際上卻沒有誠心遵照實行!」

 

【原文】

菩薩謂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兒孫時常抱持,恐有不凈。」菩薩曰:「汝謂不凈,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則獲罪無量。莫計凈與不凈,只管念去可也。」

【白話文】

菩薩對查定宏的母親說:「你怎麼不堅持多多念佛?」查母回答說:「因為添了兒孫,時常抱小孩兒,又怕不幹凈。」菩薩說:「你說不幹凈,念佛恐怕有罪。不知道不念佛,反而卻有數不清的罪過。不要考慮乾淨不幹凈,只管念下去就行了。」

 

【原文】

陳永壽問結局,菩薩示偈曰:「節慾戒嗔,是保身法。收斂安靜,是作家法。隨力婚嫁,是省事法。行善念佛,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結局通達。」

【白話文】

陳永壽問最後的結果。菩薩給他寫了一個偈語,說:「節制性慾,剷除怒氣,是保身的方法;收斂妥當,安定清凈,是治家的方法;依據財力,談婚論嫁,是省事的方法;行善積德,一心念佛,是解脫的方法。遵守這四個方法,結局自然會通達。」

 

【原文】

顧善記問終身及行善之法。菩薩曰:「汝若存正心、行正事,得個正終身。你若存邪心、行邪事,還你個邪終身。至於善之一字,隨時隨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又兼戒殺放生、隨力舍貧施苦、持念阿彌陀佛迴向極樂,日日不間,如是三年不改,方許你好心行善四字。」

【白話文】

顧善記問一生的命運,以及行善的方法。菩薩說:「你如果存正心、辦正事,就能得到個正終身;你如果存邪心、辦邪事,就回報你一個邪終身。至於『善』這個字,隨時隨地可行,大事小事都是。再加上戒殺放生,隨力施捨貧苦,持念阿彌陀佛,迴向極樂世界,天天不間斷,像這樣三年不改,才可以送你『好心行善』四個字。」

 

【原文】

菩薩示無朽曰:「大抵修凈業人,行住坐卧、起居飲食,俱宜向西,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餘物件。庭中亦掃除潔凈,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凈業。蓋汝生時撇〔piě〕得乾淨,拋得乾淨,念頭上不存一些子根節,大限到來,洒洒落落,不作兒女子顧戀身家子孫之態,豈不是大丈夫舉動。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別無沾滯,正為此一大關目也。至於修凈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汝今晨起,即誦《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迴向,念一心歸命文,以此文言簡而意賅〔gāi〕也,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於迴向時,禮佛百拜,亦可分做四時,此為每日常課,余工不必計較。或默或聲,但攝心諦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花,登不退地。若余年未盡,猶得以其所證,為四眾開導,報佛深恩。汝若於我所說,一一遵依,方不負覺明菩薩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方不負三昧和尚為汝剃度,授汝大戒。此非小小因緣,汝莫自生輕慢,慎之慎之。」

【白話文】

菩薩對無朽開示說:「大體上修持凈業的人,行住坐卧、起居飲食,都應該朝向西方,靈機感應就容易形成,根基與境界就容易成熟。室內只供一尊佛、一部經、一個香爐、一張供桌、一張床鋪、一把椅子,不可再放一件多餘的東西。庭院中也要打掃乾淨,使散步經行(行禪,在一定的直線距離緩慢專心地往返步行)沒有障礙。要使這顆心沒有一絲牽掛,把各種思慮全都忘光,空空洞洞地,不知道有我身、不知道有世界,同時也不知道我現在所作的是修行的事。這樣才能與佛道日益親近,與世間日益遠隔,可以歸向凈業。大概在你活著的時候,把煩惱撇得乾乾淨淨,念頭上沒有一點兒根系枝節,大限到來,才能洒洒落落,不作出像婦女孩童那樣,顧戀身家子孫的態度或表情,豈不是大丈夫的舉動?所以要你一心修行,不要有其他掛礙,正是為了這一個重大而且關鍵的項目啊!至於修持凈土的方法,不會超過『專勤』二字。專,就是不再做一件別的事;勤,就是不浪費一丁點兒時間。

你現在早晨起來,就誦《阿彌陀經》一遍,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千聲,向佛前迴向,念《一心歸命文》。因為這篇文字話不多,但意思都有了。這是一個時辰的功課。如果剛剛起來,或者身心不寧,每天只作四個時辰。稍稍安寧了一些以後,漸漸增加到六個時辰,再逐漸增至十二個時辰。合計誦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要在迴向的時候,禮佛一百拜,也可分解為四個時辰。這是每天日常的功課。其餘的工夫不必計較,或默念或出聲念,只要收攝身心,認真持念就好。還有,持名念佛的方法,一定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能夾雜一分一毫的世間俗念。日久天長,念得成熟,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端坐於七寶蓮花之中,登上不退成佛的境地。如果世間的壽命還沒有到頭,還可以用自己所得到的成就,為僧俗四眾來做開導,報答佛的深重大恩。你如果按照我說的一一去做,才不辜負覺明菩薩指給你一條正道,讓你出家;也才不辜負三昧和尚為你剃度,授給你具足戒!這不是小小的因緣,你不要自己產生輕慢心理,而要慎之又慎!」

 

【原文】

菩薩示常攝曰:「汝向持大悲神咒,祈觀音冥加,速得入道,甚好。但不得一向延緩,使志事不立。要須並日而作,兼程而進,自今當刻定期限,約准數時,杜絕人事,安止一室,每咒百卷作一時,兼禮四明所立《懺法》一卷,懺諸業障,助發勝功,為一時。晝夜分為六時,以五時持咒,一時禮懺,余時安坐修禪,深入不思議慧。何言乎不思議慧?了知心外無法,法法無名,直下纖塵不立,一念圓融,不可以思思,不可以議議,故名不思議慧。依此妙慧則心攝於微,攝無攝相,所謂攝無所攝,而不礙於攝,名善攝心也。由攝心故,無事不辦。總而言之,無時無在而不心心流入,為持咒攝心之本,自然夙障冰消,定心朗現,或得三昧開發,契本妙心,庶無虛靡歲月,可以刻期進道。不然,今日明朝,來年後月,若作不作,欲前不前,保汝百年後仍如目前行止,斷不能移易寸步也,慎之勉之。」

【白話文】

菩薩對常攝開示說:「你一向持誦《大悲神咒》,祈求觀世音菩薩暗中加以護持,使你快些融入佛道,這非常好!但是不可以一直拖延遲緩,使立志要做的事不能成就。必須將一日當作兩日用,以加倍的速度前進。從今天起,要定下課程表,規定好時間、進度。杜絕人情應酬的瑣事,安心住在一個房間。以每次持咒一百篇(遍)作為一個課時。再加上禮拜佛菩薩,誦念四明尊者所作的《大悲懺法》,以懺悔所有業障,幫助發起殊勝的功德。以此作為一個課時。一晝夜分為六個時段,以五個時段持咒,一個時段拜懺,剩下的時間安坐修禪,深入不可思議的智慧

為什麼說是不可思議的智慧呢?就是清楚地知道,一切萬法不在妙明本心的觀照之外,每一個法相,本來沒有那些概念分別的假名。當下那些分別妄執之見一毫不立,一念之間破除偏執,圓滿融通。不可以世智辯聰去思惟,不可以語言邏輯去論議,因此稱作不可思議的智慧。依照這種微妙的智慧,就是將心收攝於精微一處,雖然收心卻沒有收心之相。所謂攝無所攝,而對於收心沒有障礙。這叫善於收心啊!由於把心收在一處的緣故,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辦到。

總而言之,沒有任何一個時刻、一個所在,而不使每一個心念,都向內流入心中。這是持咒收心的根本。自然可使過去的業障像冰一樣融化,而使如如不動的本心朗然現前。或者得到『正定』的開發,契入本有的真如妙心!幸而沒有白白浪費歲月,可以刻定日期向成道邁進了。不然的話,今天推到明天,來年推到後月,好像在作而又沒作,想要前進卻沒有前進,保管你一百年後,仍然像目前一樣的舉止,決不能移動寸步啊,要謹慎自勉!」

 

【原文】

菩薩又示常攝曰:「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汝一生大事。在今日,決不是牽郎拽弟,打哄〔hǒng〕過日之時矣。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

【白話文】

菩薩又對常攝開示說:「只是『強順人情,勉就世故』這八個字,誤了你的一生大事。在今天,決不是牽著兒子,拽著弟弟,哄小孩兒玩『過家家』的時候了。道業還沒有成功,無常(死亡的婉稱)會迅速來到,應該趕緊收斂行跡,藏起聲名,一心歸向佛道,不能再耽誤!」

 

【原文】

達本奉教出家,菩薩示曰:「汝老年出家,不得泛學餘事。但誦彌陀經,日課佛名一萬二千,自少至多,真真切切求生極樂,此是一了百當之法。莫學世俗愚流高談闊論,說性說心,見人念佛便一概抹去,及叩其所行,不及三家村裡一個不識字的漢子,十字街頭一個念《三官經》的乞兒。枉使擲卻光陰、誤卻大事。因汝平日喜說禪而不達要妙,又未必能深信凈土,老實念佛,故發此論。」

【白話文】

達本遵照菩薩的教導出家為僧,菩薩開示說:「你是老年出家,不可以泛泛地去學別的事。只誦《阿彌陀經》,每天的功課,就是專持佛名一萬二千,從少到多,真真切切地求生極樂世界。這是根本問題解決,其他都可以隨著解決的好方法。不要學習世俗愚人,喜歡不著邊際地大發議論,不是說見性,就是說明心。看見別人念佛就一概抹掉。等到詢問他的所作所為,還趕不上三家村裡一個不識字的村夫,十字街頭一個念《三官經》的乞丐。白白讓人丟了光陰、誤了大事。因為你平時喜歡說禪,卻不明白要點和妙義,又不一定能深信凈土,老實念佛,所以發出這些議論。」

 

【原文】

菩薩又示無朽曰:「彌陀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不要增不要減,只依著我作去。但經要勻勻凈凈、不緩不急、不疾不徐。佛要聲聲心心、不澀不掉、不浮不沉念去。至於迴向,不是但誦舊文一過,須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大菩提願,至誠懇切普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而我心無著,如虛空等,是名迴向。又靜坐時,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無能無所,如是諦觀,更無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見。如是坐一時便起經行,又更持誦,有個次序。切忌忙忙促促一氣趕去,謂可完卻一日課誦,便有苟且了局之念,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學道人,不遵知識明誨,決定勞而無益,未久必敗,慎之慎之。又諸經中所談依正莊嚴,須講誦明白,倘坐中、或經行、或禮誦時,凈土現前,便可覺了,不為異境所惑。」

【白話文】

菩薩又對無朽開示道:「《阿彌陀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不要增加,不要減少,只管依著我的教導一直做下去。但是,誦經的時候,進度要均勻,心裡要清凈。不要鬆懈,也不要急迫;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念佛的時候,要一聲佛號一片真心,聲心相依。不要滯澀,也不要溜號;不要浮躁,也不要沉重地念下去。

至於在『迴向』的時候,不是只念誦一遍現成的文章,走一遍過場就完了。而是必須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的覺悟成佛的願望。極其誠懇而深切地,普遍地祝願所有眾生,共同往生極樂世界。而我心無所執著,像虛空一樣平等,這叫迴向。

還有在靜坐的時候,應當反觀自性,深入參究,佛就是我的本心,這個本心就是佛。不用向外追求,只需如心而住,沒有能觀的心和所觀的境界。像這樣仔細地反觀深究,再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叫修行正定。千萬不要坐忘身形而滅掉覺照,又落入外道邪魔的知見里。

像這樣靜坐一個時辰,就起來經行。接著再念佛、誦經,有個次序。一定要避免急急忙忙,一口氣兒地追上去,說是可以完成一日的課誦,便有了敷衍了事的念頭。這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了。多半學道的人,不遵照善知識的明白教誨,決定是白費力氣,卻收不到效益,用不了多久,必定失敗,所以要小心再小心。

還有,各種凈土經典中所談到的,依報如生活環境和正報如功德神通等莊嚴美好的境界,必須講授和誦讀清楚。倘若在靜坐中,或者在經行、禮拜、念誦的時候,凈土顯現在眼前,便可以覺悟明了,不被與凈土不同的境界所迷惑。」

 

【原文】

菩薩示陳大心曰:「爾道念增矣,世念亦不減。凡世間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來,始為牽連塵網。但心上略帶些子,即屬障道因緣。爾須要明白。爾但身禮阿彌陀、口誦阿彌陀、心念阿彌陀,不涉分毫別想,便得洗滌乾淨,打破塵網,生極樂國,爾須要明白。」

【白話文】

菩薩對陳大心開示道:「你的道心增加了,塵世的念頭也沒有減少。凡是世間的一切虛名假相,包括人相、我相、名相、利相、生氣相、高興相等等,不只是在身上做出來,才是被各種束縛所拖累。單單是心上稍微帶那麼一點兒,就屬於障礙正道的因緣。你須要明白。你只要身禮阿彌陀佛、口誦阿彌陀佛、心想阿彌陀佛,不牽扯一分一毫其他的想法,就可以洗凈身心,打破塵世羅網,往生極樂世界,你須要明白。」

 

【原文】

或問終身,菩薩曰:「汝問終身耶?我這裡沒有斷終身的法,為因菩薩歷劫修行不曾學得這事。然汝亦太愚痴,終身便不過如此,問他何益?汝何不問頭兒白了,面兒皺了,身子軟了,無常將次到了,閻羅大王面前,如何抵對他一言半句,免得披枷帶鎖去,這事汝何不問問?」

【白話文】

有人來問一生的命運如何。菩薩說:「你問這輩子的命運嗎?我這裡沒有推斷一生命運的方法,這是因為,菩薩經過多劫修行,從未學過算命的本事。不過,你也太愚痴了,終身就是這樣,問了有什麼好處?你怎麼不問問小頭兒白了,小臉兒皺了,身子發軟了,死期快要到了。在閻羅大王面前,如何答對他一字半句兒,免得披枷帶鎖地去受罪,這事你怎麼不問問?」

 

【原文】

僧法緣,將結期禮彌陀懺,先來求示。菩薩曰:「彌陀懺是近代慈雲懺主所集,亦具事理一心,事一心,專於一事,若四相不生,湛若虛空,名理一心,此一心難到。外則勤修懺法,以除夙障;內則依理修觀,馴致一心。既得一心,何患不能入道。汝今在期,莫管為自己、為施主,亦莫管長久不長久,只要掃除習氣,打盪身心,不成三昧誓不休息便了。又汝在彼雖然次第,但不是個修行地面。若真正要修行,將萬緣放下,一缽依於十方,一身依於大地,真真切切求度生死,乃為正修行法。若區區三載懺期,又夾雜世故,而欲成凈業、出生死,譬如吸風吞霧而求飽足,世上必無之事,汝莫作此太愚痴想,以至凍餒〔něi〕而死也。」

【白話文】

僧人釋法緣,將要集中利用一段時間,專修彌陀懺法。事先來求菩薩開示。菩薩說:「彌陀懺,是近代慈雲懺主所編集的,也具足事理一心。事一心,就是專做一件事。如果修到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的雜染,心如虛空一樣清澈,名叫理一心。要達到理一心是比較難的。外邊要做的,是勤修懺法,以消除前世的業障;內心要做的,是依照教理,修一心(能觀的心)三觀(空觀、假觀、中觀),馴服心猿意馬,最終達到一心不亂。得到了一心不亂,還用擔心不能入道嗎?你如今在懺期里,不管是為自己、為施主,也不管長久不長久,只要掃除習氣,洗滌身心,不修成『正定』發誓決不休息就是了。

另外,你在那裡雖然有排場,有氣派,但不是一個修行的地方。如果真正想要修行,就將萬緣一齊放下,一缽依託於十方,一身依託於大地,真真切切地只求度過生死苦海,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如果在有限的三年懺期里,又夾雜一些人情世故,而要成就凈業、出離生死,譬如呼吸空氣,吞吃雲霧,而希望填飽肚子,世上必然沒有這種事,你不要有這種太過愚痴的想法,以至於凍餓而死。」

 

【原文】

王師初下三吳,湖寇突發,闔[hé]城奔竄,久之事定,稍稍復集。菩薩示曰:「後六月十三之變得無驚恐耶?汝等當知,此皆無始劫來不能修善,廣造惡業,所以生生世世不離此禍。如梁武皇時,八人以兵亂各散。今日又遭兵變,逃竄無地。可見眾生不能超三有、獲無生,畢竟因緣業報分寸難免。汝等幸而不死,亦大險矣。三世業果可驚可怖,汝等尚不一心辦道,早出苦輪,隔世他生,正未了在,奈何奈何?」

【白話文】

順治皇帝的軍隊剛剛佔領蘇州一帶,太湖起義軍突然攻入蘇州城,全城的人紛紛奔走逃命。過了很久,事變才平定下來。漸漸地大夥又聚到一起。菩薩開示說:「閏六月十三日事變,能不驚恐嗎?你們應當知道,這都是無始劫以來,不能修善,廣造惡業,所以生生世世不離這樣的災禍。如同梁武帝時,你們八個人因為兵亂各自離散,今日又遭兵變,要逃竄都無地可逃。由此可見,眾生不能超越三界,獲得解脫,到頭來因緣業報,要免掉一分一寸都難。你們所幸還活著,也是大險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所造作的業因果報可驚可怕,你們還不一心修學佛道,早日逃出生死苦海、六道輪迴,來生後世也決定不可能了結。怎麼辦怎麼辦?」

 

【原文】

菩薩示沈元輝曰:「大凡修凈土人,最忌是夾雜。何為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作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難以見佛往生,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作,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今授汝一偈,依而行之:『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聲與心相依,念茲復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白話文】

菩薩對沈元輝開示道:「大體上修凈土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什麼是夾雜?就是又念經,又作法會,又好說些無關緊要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這些正是夾雜。既然是夾雜,心就不能專一,心不專一,就難以見佛往生。可不是空費了一生的事嗎?你如今一概別作這些事,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決定求生極樂世界,日久功成,才不會錯了。現在教給你一個偈語,照著去做:『一句阿彌陀佛,總攝一切萬法。佛聲相依心聲,念佛心就在佛。感應不可思議,蓮開七寶池中。』」

 

【原文】

菩薩示定愷曰:「汝既遭大難,幸而得免。自今當痛思前過,斷其後愆〔qiān〕。更無躁心競氣,逞志使能,貽厥〔jué〕身災。今為汝立名曰:愷。愷者何?慈也、仁也,慈以立身,仁以及物。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憂。唯務培育善心,堅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白話文】

菩薩對定愷開示道:「你已經遭過了大難,所幸得以免除。從今天開始,應當痛切地反思以前的過失,斷除今後的罪過。再不要心情浮躁,爭勝鬥氣,炫耀得志,賣弄才能,給自己留下傷身的隱患。現在為你立個名字,叫做『愷』。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慈和仁。慈是用來立身的,仁是用以惠及萬物的。功名得到時不值得歡喜,失去了也不值得憂愁,只有務必培育善心,堅持善行不動搖,以此上報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和三寶恩而已。」

 

【原文】

一時,菩薩降臨法會,士庶三十餘人,未決心疑,咸來咨請。菩薩憫茲眾等,雖同秉誠心,而不識修行正路,乃垂示曰:「今日之會可謂有緣,但若與爾等說佛法,非所習聞,恐難信入。不若舉一則世典儒書,與眾等一話,或能信得一句兩句。《中庸》說:『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今日看來,安與利且莫說起,即勉強而行者亦不可得。即如爾等,自遇我之後亦曾發心,勉強為善,乃有一旦棄捐,或漸至懈廢者,其故何在?只是將善之一字看得太緩,謂行善無功,不如為惡之有效耳。不知為善若果無功,何以古來聖賢之徒,斷不作些微小惡,善則儘力盡心,必要做到十二分滿足?若果為惡有效,又何故古來仁人君子,不唯有效是求,反作無功之事?且現見為惡之人,眼前雖得便宜,到頭幾個有好結局、好斷送、好名聲、好子孫,以延其世代?

又如世間數歲小兒,見說個好人便知讚美,豈不是為善有大利處;見說個惡人便要嗔怪,豈不是為惡無大利處?此事極易曉,非是爾等不聰明,真不知得。但是不能死心向善,故一時不細察耳。所以,平日間舍一錢也要向人說一遍,都是從外邊作手腳,全不體會大聖大賢用心切己處,覺得沒滋味便拋棄了。汝等今日,若果將真真實實的心,行真真實實的事,無一毫妄想覬覦〔jìyú〕於其間,坦坦然樂天知命,守其在我,不見有終身可祈、結局可問、五行八字之窮通可卜、吉凶得失之可得而趨避,自然無禍不消、無福不至,道與時增,德與歲積,成聖成賢無難矣。此爾將來一定的實事,所以說:『及其成功,一也』。反此,則生為無忌憚之小人,死為腐爛之草木,可不痛哉!」

菩薩說是語已,默然而住。時眾猶仰望有待,更有再拜而致禱者。菩薩曰:「甚哉!爾眾之愚也,聞如是言,竟不生希取之心、反顧之念,只要將胸中兒女身家之事,一問而後已,苦哉苦哉!然菩薩大慈無已,當更說些古話,醒豁爾等痴夢。一者,學道之士,情不正,性則離;心不堅,德乃闕。往往慎於斯須,而變於頃刻。若是者,謂之造就無地之流,難以入道。非聖人之誨人或倦,而故絕之也。眾中有識者思之。

一者,天下又盡有聰明向上之士,卻為自是之見所障,不成大器。蓋人一自是,決不肯虛心就正有道。其平日所交所接,定是一等庸下之徒,互相稱譽,凡有所為,不能面聞其過,而德業殆矣。眾中有識者思之。

一者,世人貪得,都務強求,不知一錢之獲尚有命焉,而況功名富貴之大?曰吾智力可求。若然,則蒼蒼者天,赫赫者神,將無用乎?即使強求而得,亦是命數合有,不因爾用卻許多齷齪〔wòchuò〕心機,天憫而與之也。然則勉強而求者,有辱無榮,有失無得,有戮身之禍,無利物之功,有損德之災,無進善之福。天厭之,神棄之矣。眾中有識者思之。

一者,天下大而莫過父母,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父母而歿,猶可追報也。試思此身從何而來,何由而長?乃不能反本尋源,盡心儘力,敬事承順,而至有結怨於父母而不顧,自利其妻子而不養。更甚至有病而不知、死而不葬,或一言亦報復如平人者,是皆禽獸所不若也。嗚呼!人而禽獸不若耶?可畏哉!眾中有識者思之。」

【白話文】

一段時間,菩薩降臨法會,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三十多人,不能決斷心中的疑問,都來諮詢請教。菩薩憐憫這些人,雖然同樣懷著虔誠的信心,而不能識別修行正路,於是賜下開示,說:「今日的相會可說是有緣,但是如果和你們說佛法,不是平常所聽到的,恐怕難以深入地相信,不如舉一則佛教以外的經典,或儒家經書,和你們說一說,或許能信個一句兩句。

《中庸》說:『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為了利益去做;有的人不情願但還是儘力去做。』今天看來,安心與為利,先不必說了。就是勉強能做的人,也找不到。就好比你們,自從遇到我之後,也曾發自內心地勉強去做善事,就有的忽然就不做了。或者逐漸懈怠下來,直到該做的也不做了。原因在哪裡?只是將『善』這個字,看得太不要緊,覺得做善事見不到功效,不如作惡那樣有效罷了。不知道做善事,要是果真沒有功效,為什麼自古以來,那些學習聖賢的人,絕對不做一點兒壞事,善事卻要儘力盡心,一定要做到十二分才算滿足?為什麼自古以來,那些好心腸的正派人,不只追求有效的惡行,反要作看不見功效的善事呢?且說現在就能看得見的,做惡的人,眼前雖似得了便宜,到頭來幾個有好結果、好前途、好名聲、好子孫,讓他世代相承地延續下去?

再比如,世間的幾歲小孩兒,見誰提起個好人,就知道讚美,怎麼能說行善沒有大好處?見誰提起個壞人,就要責怪,難道不是說作惡沒什麼大好處?這些事極其容易明白,不是你們不聰明,真不知道。只是不能死心塌地地立志行善,因而暫時沒有仔細觀察罷了。所以,平日里施捨一分錢,也要向人說一遍,都是只作表面文章,完全不體會大聖大賢的用意在於切合自己實際,覺得沒有滋味就拋棄了。

你們今天,要是真能用真真實實的心,做真真實實的事,中間不摻雜絲毫妄想和非分的企圖,坦坦然然地安於自己的命運,沒有任何憂慮地固守善行,立身處世靠我自己,不看什麼終身,不問什麼結局,不推算什麼五行、八字,是窮困還是發達,也不看什麼吉凶得失,去整天盤算著趨利避害,自然是沒有什麼災禍不能消除的,沒有什麼幸福不能來到的,道行與時間一起增加,品德與年歲同步積累,成聖成賢就沒有困難了。這是你們將來一定可以實現的真事兒。所以《中庸》說:『做到成功了,結果是一樣的。』反之,就成了活著的時候是無所顧忌的小人,死了以後變成腐爛發臭的草木,難道不令人痛心嗎?」

菩薩說完這些話,就沉默了,鸞筆也停下來。這時,眾人仍然仰望著,有所期待,更有再拜而進行祈禱的。

菩薩說:「嚴重啊,你們的愚痴!聽了這些話,竟然沒有希望進取的心和悔悟的念頭,只是要將心中兒女身家的事,一律問過才算完。苦啊苦啊!然而,菩薩大慈大悲沒有限量,應該再說些古人的話,醒悟你們的迷夢。

一者,學道的人,情趣不正當,脾氣秉性就會偏離正道;良心不堅固,品德修養也難免有缺失。往往謹慎做人不一會兒,而變壞卻在片刻間。像這樣的人,可謂是無法造就之輩,難以入道。不是聖人教導人有所厭倦,而有意與他斷絕。眾人當中有見識的人,想想這些道理。

一者,天下又有說不盡的聰明上進的志士,卻被自以為是的見解所障礙,不能成就大才。大概人一自以為是,決不肯請求有德有才,或通達事理的人指正。他平日所交往、所接觸的,一定是些平庸下流的傢伙,互相讚美對方,凡是有所作為,不能當面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因而德行與功業就危險了。眾人當中有見識的人,想想這些道理。

一者,世人貪求財物或權益,都執意要去勉強追求。不知道一分錢的獲得,還要有這個命啊,何況功名富貴那樣大呢?說我靠著智力就可以求得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悠悠久遠的上天,赫赫威嚴的神明,都將沒用了嗎?即使強求之後得到了,也是命中的運數合該你有。不是因為你用了許多骯髒的心計,老天爺可憐你,而白送給你!如此勉強追求的人,只有恥辱,沒有光榮;只有弊病,沒有利益;只有殺身的禍患,沒有利益於萬物的功德;只有損德的災害,沒有進善的福報。上天討厭他,神明拋棄他了!眾人當中有見識的人,想想這些道理。

一者,天下最大的沒有超過父母的,父母還在,就是家中的活佛;父母已故,還可以追思報答。試著想一想,這個身體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能夠長大成人?竟不能回過頭來尋找根源,盡心儘力,遵奉順從,反倒跟父母結怨,而不照顧,只圖利養老婆孩子,而不贍養老人;更加嚴重的,甚至父母有病也不知道,死了也不埋葬;或者一句話不對心情,也要像對待一般人那樣去報復,都是禽獸所不如啊。哎呦!人連禽獸都不如嗎?可怕啊!眾人當中有見識的人,想想這些道理。」

 

【原文】

或欲求官,問可得否?菩薩曰:「做官一事,你更莫想。你須知道,通經史之謂文,練韜略之謂武,膂力過人之謂勇,智能出眾之謂才,汝自思量有一於此否,若四中不具其一,要做官,不過圖僥倖而已。要圖僥倖,念頭先已不正,一做了官,便去假威仗勢,一味虐疲民而飽我腹,決不思為國為民作些好事。以至積惡日深,不知改悔,來世定做牛馬駝騾有力報人等畜。如目前兵戈戰陣中一類畜牲,皆夙世冒祿貪功,無一毫功德於天下之徒也。且報應之理遠近無期,或致禍於現世,或殃及於子孫。如目前一等,罪犯囹圄〔línɡyǔ〕,身受屠戮;繼嗣不肖,或絕滅無傳者是也。

又,損害良民而取其財貨,謂之不仁不義之物。以之祀祖先,而祖先益愆;事神明而神明加怒;供諸佛聖賢,必為之墜淚;奉仁人有道,反為之生慚。即罪惡不極,而怨結相酬,後世定做豬雞犬,無力報人之畜,及世間一等貧窮下賤、劇苦之人。又此圖僥倖一輩,在官即作些好事,亦未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惡。罪福影響,不漏絲毫。貪有限之榮名,受累生之惡果。僥倖做官,溺心利慾,如上所談,勢所必至,可不畏哉?」

【白話文】

有人想求個官職,問是否可以得到?菩薩說:「做官這件事,你不用再想。你需要知道,通達各種經史典籍,叫做能文;熟知兵法謀略,叫做能武;體魄和力氣超過常人,這叫有勇;智慧和能力超過眾人,這叫有才。你自己思量一下,這幾樣你具備一樣沒有?要是四樣里不具備其中一樣,想要做官,不過是企求非分的成功罷了。要圖僥倖,首先在念頭上,就已經不正派了。一旦做了官,便去狐假虎威仗勢欺人,一意地虐待疲睏的平民百姓,而中飽私囊,決不考慮為國為民作些好事,以至於積累下來的罪惡日益深重。不知道認識錯誤,加以改正,來世決定轉為牛、馬、駱駝、驢、騾等等有體力償還主人的畜生。

譬如目前在槍林箭雨的戰場中服役的一類畜牲,都是前世冒領俸祿,把功勞歸於自己,對天下蒼生卻沒有一毫功德利益的傢伙。而且因果報應的法則,或遠或近,沒有一定的日期,或者現世降下災禍,或者連累後代子孫,譬如目前就能看到的一類,因為犯罪而蹲監坐牢,現身遭受屠殺;後代品行不好,沒有出息;或者斷子絕孫,沒有後人等等,就是報應啊!

還有,損害安分守己的百姓,而奪取他們的財物,這叫不仁不義之物。用它祭祀祖先,反而增加祖先的罪過;拿它事奉神明,神明反會對他增添惱怒;供養諸佛聖賢,也必然為他而落淚;敬奉有德、有道的人,反會替他感到慚愧。即使罪惡沒有達到頂點,然而結下怨仇互相報復,來世一定轉為豬、雞、犬等等無力報答別人的畜類,以及世間第一等的貧窮下賤、劇烈痛苦的人。

還有,這種圖僥倖的一類人,在職為官即便做了些好事,也免不了公中有私、善中有惡,罪孽與福德所受的報應,不會漏掉一絲一毫。貪圖有限的榮譽和美名,遭受多生的惡果,僥倖做官,將心靈沉溺在對私利的慾望中,如上所談,按照事物的發展趨勢推測,必然會導致這種結果,難道不可怕嗎?」

 

【原文】

王定佑求子。菩薩曰:「汝自今莫殺生命,勿食異物,勿多欲逞忿。何以故?殺生傷天地之慈,乖長養之道;食異物必增淫穢,或至惡疾;多欲逞忿,則戕損壽命、暴折元和,又多犯陰陽之忌。汝當永戒此三。一意奉養老母,推惠行慈,濟貧拔苦,廣行陰德,積累不廢,天必錫汝佳胤也。」

【白話文】

王定佑想求個孩子。菩薩說:「你從今天起,不要殺害生命,不要吃稀有異常的食物,不要縱慾和任意發怒。因為什麼?因為殺生,有傷天地神靈的慈悲精神,背離生育的法則;吃些稀奇古怪的食物,必然增加淫穢心理,或者導致惡病纏身;縱慾和任意發怒,則會傷損壽命,突然折損元陽和氣,多半還會觸犯陰陽兩界的忌諱。你應當永遠戒除這三項,一心一意地奉養老母,推行恩惠和慈悲,接濟窮人,救助受苦的人,廣積陰德,日積月累不停地做下去,上天一定會賞賜你美好的後代。」

 

【原文】

菩薩示陸定息偈曰:「親近老成,莫狎(xiá)惡少。君子上達,汝曹當效。勸母修行,是為大孝。畢誠畢敬,遵菩薩教。」復示曰:「回去向爾母親,諄諄切切,勸她至心念佛,求生極樂。即不能素食,莫勉強她,但不可殺生。她若肯歸向彌陀,自斷血肉,此是世間第一等孝行,汝宜勉之。」

【白話文】

菩薩給陸定息寫了一偈,說:「親近年高有德的人,不要接觸年輕無賴。君子修德通達仁義,你們應當效仿學習。勸導自己母親修行,這是一切孝中大孝。要十分誠懇恭敬地,認真遵守菩薩教導。」又開示道:「回去向你的母親,輕聲細語反覆勸導,勸她至心念佛,求生極樂。就是不能素食,也不要勉強她,但是不可殺生。她要是肯于歸向阿彌陀佛,自然會斷絕血肉,這是世間第一等的孝行。你應當鼓勵她。」

 

【原文】

爾時,菩薩化緣已終,因遍召諸弟子,各授以訓。示定勉曰:「汝名定勉,當號自開。勉力修行,自得開悟,無上菩提。作善知識,續佛慧命,汝毋自棄。」

定開問「一心三觀」之旨,菩薩曰:「台宗三觀妙在圓心,圓心若知,其道盡矣。」令與定勉並立,付偈曰:「一開二開,今日重來。菩提有種,妙手雙栽。」

【白話文】

那時,菩薩勸化的因緣已經到了最後時刻,因此將眾弟子全部召集起來,分別給以教誨。對定勉開示道:「你的名字叫做定勉,應當再起個別稱,叫做『自開』,以此勉力你修行,自得開悟無上菩提,為眾生做好朋友、好伴侶,延續佛教的智慧生命。你不要自甘落後,辜負自己。」

定開問「一心三觀」(依空觀、假觀、中觀而觀諸法具足三觀,隨觀一法,莫不具三。三觀圓融於一心,了悟如來藏的中道性)的宗旨是什麼?菩薩說:「天台宗的一心三觀,妙就妙在圓滿一心。圓心要是知道了,它的門道就都掌握了。」讓定開與定勉並肩站在一起,寫給一偈說:「一遍不開二遍開,今日彼此又再來。未來佛果已有種,就靠妙手兩雙栽。」

 

【原文】

示上德曰:「頭既禿,當知足。念無常,斷愛欲。南無阿彌陀,念念恆相續。」示耳之曰:「勤則不病,不勤則病。勿謂夙業,其報甚近。慈父彌陀,數數親覲。可以永年,況乃卻病。」

【白話文】

對上德開示道:「腦袋已經禿了,應該知道滿足。常念死期將至,斷除愛欲淫情。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相接連續不斷。」對耳之開示道:「勤奮就沒有毛病,不勤奮就是毛病。不說是前世罪業,因果報應非常近。大慈父阿彌陀佛,要多多親近朝拜。能這樣就可長壽,何況是防病祛病!」

 

【原文】

示陳大心曰:「老不撇脫,死定兜搭。兒女債完,可以怡悅。極樂非遙,勿自隔絕。」示沈元輝曰:「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敗。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禍福吉凶,汝自作怪。」

【白話文】

對陳大心開示道:「到老了還不洒脫,臨終時一定麻煩。兒女債償還完畢,就可以自得其樂。極樂世界並不遠,你不要自己隔絕。」對沈元輝開示道:「深入潛藏不顯露,這樣才可叫持戒。如果浮淺露在外,不用多久就會敗。念頭既然不夠真,身心便不得自在。是禍是福是吉凶,都是自己在作怪。」

 

【原文】

示杜義見曰:「善則為義,不善不義。義善無二,所見唯義。以義為見,不見非義。見非義時,見無見義。」示女弟子意安曰:「汝因病不念佛耶?噫〔yī〕,病癒甚,念愈勤,乃好也。若病到念不得的時節,卻是錯了也。」

【白話文】

對杜義見開示道:「善行就是道義,不善就是不義。義善沒有分別,所見只是道義。以道義為正見,不見非義之見。見非道義之時,見而無見是義。」對女弟子意安開示道:「你因為有病就不念佛嗎?唉!病得越重,念佛越勤,才好啊。要是病得念不了佛的時候,卻是錯了啊!」

 

【原文】

示無朽曰:「尺璧豈寶,寸陰當惜。正念彌陀,信光赫奕。莫貪舊遊,前途永失。」

【白話文】

對無朽開示道:「直徑一尺的璧玉哪算是寶貝,一寸光陰金不換才最要珍惜。正心誠意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信仰的光輝必將會燦爛顯赫。不要貪求迷戀於往日的交遊,才不會永遠失去美好的前途!」

 

【原文】

示常攝曰:「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

【白話文】

對常攝開示道:「有口要像啞巴,有耳要像聾子,遠離人群俗世,道行才能崇高。」

 

【原文】

示常源曰:「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廢者,身後多憂。」

【白話文】

對常源開示道:「你修行不要懈怠,懈怠了不是比丘。那些自我荒廢者,來生後世憂悲多。」

 

【原文】

示定茂曰:「汝是道人,當凈其心。能凈心者,可以超群。」

【白話文】

對定茂開示道:「你是學佛的人,應當凈化心靈。能夠凈化心靈,可以超出常人。」

 

【原文】

示定隨曰:「老實是寶,又有不好。若只如此,止堪溫飽。何用出家,願離痴惱。當發誠意,莫空過了。」

【白話文】

對定隨開示道:「老實雖說是寶,也有不好之處。如果只是老實,就僅夠個溫飽。哪裡需要出家,願你遠離痴惱。可要發出誠意,不要虛度時光。」

 

【原文】

示查定宏曰:「菩薩說偈,家常茶飯。歸告汝母,己事早辦。」示陳定顓曰:「惟天最高,無所不見。護汝初心,慎勿少變。」

【白話文】

對查定宏開示道:「菩薩宣說偈頌,如同家常茶飯。回去告訴你媽,自己的事早辦。」對陳定顓開示道:「只有上天最高明,沒有天看不見的。保護你最初發心,切不可稍有改變。」

 

【原文】

示達本曰:「達本無本,萬緣應息。胡不寧處,猶是汲汲。一朝撒手,男耕女織。回想生前,汝自哭泣。」

【白話文】

對達本開示道:「達本沒有抓住根本,萬般攀緣應該歇息。何不收心安然自處,還是急切向外追求?一旦撒手離別人世,再來人間男耕女織。自識宿命回想生前,你會自己傷心哭泣!」

 

【原文】

時,菩薩一一示已,復告諸人曰:「我自降此以來,凡所言說皆修行要妙,汝等能時時體會,極力遵行,決生上品。菩薩從此不復再來矣,諸弟子宜各努力,勿虛此會。」時,諸弟子聞菩薩語,皆涕泣悲戀,不能仰視。菩薩謂曰:「諸弟子,汝等謂菩薩不復再降,恐生懈怠,從此失足,然實不爾。何以故?從是以後,汝等精進,只是自己精進,舍塵途而登聖域,大智大賢之所為也。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污泥,無知下愚之所為也。諸弟子,但須前進,莫生繫戀,但急著力,無事悲哀。」

頃之,復諭曰:「汝等不得更作菩薩再降想,所以者何,鸞乩之設,本為神鬼所依憑,非大菩薩應化常事。汝等若奉教無失,於菩薩生恭敬之心、難遭之想,即是大報恩處。」時,諸弟子雖聞法諭,猶故圍繞不忍散去。菩薩又諭曰:「諸弟子,菩薩往昔因中,與汝等具有大緣,從此雖不再降,然不得作遠離想。當知覺明妙行時時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汝等慎無一日廢弛,自舍卻覺明妙行也。」少頃又諭曰:「諸弟子,法會既終,宜各散去,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莫只獃獃守著。菩薩定不在一幅紙兒上也。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誠作禮,頂戴奉行,可矣。」【《西方確指》終】 

【白話文】

這時,菩薩一一開示完畢,又告訴眾人說:「我自從降臨這裡以來,凡是我所說的話,都是有關修行的要領和妙義。你們能夠時刻體會,儘力遵照去做,決定往生上品蓮花。菩薩從此不會再來了。各位弟子,應當各自努力,不要空費這次法會。」這時,眾弟子聽了菩薩的話,全都哭泣起來,悲傷和依戀,使他們淚眼模糊,不能仰視。

菩薩對眾人說:「各位弟子,你們認為菩薩不會再降臨,怕產生懈怠,從此會失足墮落。但是,實際不會那樣。因為什麼?因為從此以後,你們精進,也只是自己精進。舍離世俗之路,而上升聖人的境界。這是有大智慧、大德能的人所做的事。要是懈怠,也是自己懈怠。背離大道而進入污泥,這是無知的、極愚蠢的人所乾的事。各位弟子,只須前進,不要生起牽掛和依戀。只須努力,沒有必要悲傷難過。」

過了一會兒,又開示道:「你們不要還想著菩薩能夠再降臨。為什麼呢?因為鸞筆和乩堂的設立,本來是給神鬼所提供的憑藉,並非大菩薩隨宜教化所常有的事情。你們如果遵守我的教導而沒有失誤,對於菩薩有恭敬的心和難遇的想法,就是從大的方面報恩了!」當時,眾弟子雖然聆聽菩薩如法的開示,還是依舊圍繞著,捨不得散去。

菩薩又開示道:「各位弟子,菩薩在過去世的緣起之中,和你們都有很大的緣份。從此雖然不再降臨,但是也不要產生遠離的想法。應當知道,覺明妙行時時刻刻都在你們的眼前,伴隨著你們不會舍離。你們千萬不要有哪怕一天的荒廢懈怠,自己捨棄覺明妙行啊!」

過了一會兒,又開示道:「各位弟子,法會已經結束,應該各自散去了。菩薩來的時候,無所從來,走的時候也沒有所去之處。不要只獃獃地守著,菩薩必定不在這一張紙兒上啊!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至誠頂禮,尊重照做就可以了。」【《西方確指》終】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70)
姚來旺仗勢欺人 胡小哥怒斬奸商
金剛般若蜜多經白話述義王驤陸居士著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34)
白話《華嚴經》十地品之九善慧地

TAG:西方 | 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