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24丙班課堂筆記發菩提心——入大乘門的唯一標誌(下篇)
(8月14日)
四、入大乘門與斷除十種不善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最關鍵的必須得入大乘數才可以,否則不可以,所以這個發心是非常殊勝的。師父曾在開示中談到三聚凈戒。三聚凈戒經論中:「第三戒差別分三: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誓斷一切惡是什麼?攝律儀戒;誓修一切善是什麼?攝善法戒;誓度一切眾生是什麼?饒益有情戒。所以我們每天常常念這個偈子,比如《四分律行事鈔》對施興治篇中說:「傳雲,凡食不得過三匙,為斷一切惡故進初匙,為修一切善故進中匙,為度一切眾生故進後匙,乃至迴向佛道進余菜茹等。」也就是說,每次吃飯的時候,之前都先吃三口:第一口,觀想誓斷一切惡;第二口,觀想誓修一切善;第三口,觀想誓度一切眾生。每天都要發這個願,大家別忘了每天都要串習。
剛才我們看的就是願心的殊勝功德,這已經到了行心的階段了。行心,行六度萬行,發了菩提心就要起行。「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在律儀戒中最主要的斷什麼?性罪。哪些是性罪?具體說就是殺、盜、淫、妄。犯了性罪佛不制戒都有極大的罪過。
「設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也就是說,不管是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歸到最後要斷十種不善。哪十種?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什麼?殺、盜、淫;口四是什麼?惡口、綺語、妄語、兩舌;意三什麼?貪、嗔、邪見,這十種不善。最後都是歸到這十條,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道次第中,「於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對於一個初發心、初學的人來說,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應該斷的,應當從現在至心修學,要去努力。「特當了知十不善業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於自受律儀諸根本罪,猶應勵力,速起防護。」就是努力地去防護這個心。但是呢?「故於彼等善護三業,雖等起心莫令現起,」所以為了善護這個業,等起心都不要讓它現起。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怎麼樣?等起心有過失,就是常常一對境煩惱就現起來了,所以要速速起防護心。懺悔是對治已經發生的,防護是對治未來將要發生的,只懺悔不防護,未來還會發生,防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個會產生什麼情況呢?比如會斷絕未來的發起菩提心之因,《大寶積經迦葉問品》中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其中第一個「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第四個「於他人所現行諂誑非增上心」。什麼是諂誑?「諂是矯隱真實過惡。」矯隱是什麼意思?「於自過矯設方便令不顯露。」所以不但要懺除過去的罪,對於現在的未來發生的也要防護,這個是非常重要。
五、海青的故事
在這裡舉一個小小的喻:今天丁同學到我房間,拿著一件海青。
他說:「這件海青是從家裡帶來的,比較薄,現在天熱,穿上這件比較涼快。」我看他一頭大汗,心裡也是很同情他的。
我說:「你原來穿的麻紗的不是也挺涼快的嗎?」
他說:「麻紗的沒這件涼快,這件更涼快。」說著就穿上了,在鏡子面前一站,挺莊嚴的。
我說:「那麼我同意了,你要找賢甲法師看他同意不同意。」
後來我才知道,丁同學的等起心又起過失了。實際那件海青並不是從家裡拿來的,是從甲同修那裡硬要過來的。
然後我叫他過來,問道:「今天你有沒有犯什麼錯誤?」
他回答:「沒有!」
我說:「我再問一遍,有沒有錯誤?」
「沒有!我根本就沒有錯誤,我今天就吃了一碗泡麵,在那個消防隊那兒……」
我說:「提醒你,我這一次給你機會,並不是我不慈悲,我也不是一個非得要找人過失的人,我是不會打妄語的,既然問到這份上了,你說你有沒有?」
「沒有!」他還是說沒有。
「雖等起心莫令現起」,在現實生活中等起心常常現起。不是不令現起,而是常常現起。我又說好幾遍,我是不會打妄語的,已經問到這份上了,如果你沒有做的話,說明我打妄語了。
我說:「那海青哪裡來的?」一說到這份上,他就不吭聲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後來他說了一句話使我原諒了他,沒有讓他公開懺悔。
他說:「法師,我在家的時候常常犯,很習慣了,現在您要讓我一下子擋住,我也擋不住,您要給我一個機會,我慢慢地改」。我聽到他說這句話,我就原諒他了。今天略提,藉助我們上課的這個因緣,一方面他自己也可以懺罪,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警策和學習的喻。雖然原諒他了,但是得寫個保證:「保證以後於師長、三寶、法師前儘力做到不打妄語,在同行前努力防護與對治」,記在檔案上。我相信丁同學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清凈的。
【法師引導】
法師:這裡師父在談什麼呢?世間善法和戒律的差別,大家發言,你自己理解的世間善法跟戒律有什麼差別?
甲同學:「世間善法他有些雜染的成分。」
乙同學:《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法師開示】
六、善與戒的辨析
在《四分律戒本疏》裡面有談,「問:一切善做儘是戒否?」比如說我做一個大慈善家,把一切的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全部持守好,是不是戒律呢?「答:律儀所攝善名為戒。」律儀所攝的善才是戒。這就破了很多邪執。有很多人說:「我出家幹什麼?受戒幹什麼?我做這麼多好事了,救人無數,你們出家人受了這麼多戒,救了幾個人?」
「律儀所攝善名為戒。自於十業,單稱為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等等十善就是善,善不名為戒。宋元照律師對《四分律戒本疏》作的註解《濟緣記》中說:「戒有二意,一有本期誓」,就是說要想有這個戒,必須在內心當中依著宗旨或說所受的戒條,在一定期限內,對著戒師發誓,盡形壽守好這些戒條。世間善沒有發這個誓,換句話說,沒有簽這個合同。簽沒簽合同是兩碼事。戒律就是簽這個合同,非常清楚。「二遍該生境」,遍是周遍、普遍、普遍法界,生是有情,境是非情。也就是說我們發這個誓所對的境是法界一切的情與非情的境,包括一切的有情和一切的山河大地水木草等等。「余善反之」,其他的善跟這個不一樣。為什麼受了戒有大功德?區別在此。如《四分律羯磨疏》引經云:「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類通情非情境故也。」
當然我們也有持戒不清凈的時候,比如說殺、盜、淫、妄四條有一條持的不清凈,有沒有罪過?有。但是其他三條還是清凈的,就好像一個人犯了某條法律,其他的律條對犯人來說是清凈的。這叫什麼?別解脫——別別解脫,一條一條地解脫,你這一條沒有了,其他的戒條還是完全清凈,所以你的功德也是一個俗人完全不能比的。要不然我出家幹嘛?你看丁同學擠破頭要出家,他知道有這個好處才出家。
相關鏈接:
初入佛門的「黃金五年」
學業、道業、事業
是故未敢言管理,為修自心服務他
深信業果——清凈持戒、解脫煩惱的前提
把握當下——以點滴、持續的進步來獲取成就
警策——從改善習慣做起,讓心靈趨向極樂
依師學法——改變內心相續
發願——生命的格局與力量
心胸格局——菩薩度眾生就是引領時代服務別人——對管理和領導最善巧的理解
依師——修學佛法的鐵門檻
消除障礙——在點滴的生活當中觀照自己的內心
生命要以什麼樣的形態存在
發菩提心——入大乘門的唯一標誌(上篇)
發菩提心——入大乘門的唯一標誌 (下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