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論文
06-01
百善孝為先 ——家庭教育中落實德行教育的根本 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說:人類要想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尋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對2500年後今天的我們仍有著很深遠的影響和啟示。他以孝悌人倫為基本目的,提倡君臣有義、夫婦有別、父子有親、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在為人的根本中,他把孝放在首位。
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概括了家庭教育的真正根本所在。
現代社會,我們家長們正面臨著空前的、史無前例的、嚴峻的獨生子女教育問題。老祖宗沒給我們這代人留下教育獨生子女的經驗,以前,都是多子多福的概念。一個家庭里有幾個孩子,經常為一件事「爭搶」。孩子們之間「搶著」吃飯,已司空見慣。在父母的面前「搶」著做好,以贏得父母的認可。而我們的下一代,幾乎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事事讓著孩子,連喂飯都是家長追著孩子一口一口地喂。飯桌第一筷子菜是夾給他的;摔倒時,做家長的恨不得8個人一起去扶他;玩遊戲時,孩子只能贏不能輸;孩子喜歡什麼,家長就送到身邊,不喜歡的東西,家長就不讓它出現在孩子面前…… 這樣的家庭教育帶給我們的是什麼呢,教給孩子的又是什麼呢?? 記得曾在一次處理學生的打架事件中,一個個子最大的學生髮脾氣箍住班上一個個子矮小身體又有小毛病的學生,我在喊他、拉他,他都死不肯放手時,情急之下對著他的手打了一下,而令我沒想到的是孩子居然對我還了手。當天叫來他父親,看著他父親不以為然的表情,聽著他父親給兒子的辯解,他把所有的過錯就歸結為一句話,說是兒子從小就脾氣大,他們也沒辦法。後來在一次與孩子的交談中,我還聽到孩子說有次父親把他惹發火了,他一拳對父親打過去,把他父親鼻血都打流了。我終於明白了孩子為什麼當初敢對老師有那樣的舉動,因為他尊敬長輩的德行教育已經在家庭中扭曲,父母都沒有這樣的認識。 作為老師的我,每天面對著眾多家庭出來的孩子,在他們身上,我看出了各種不同的家庭教育之間的差距。有的孩子聽話,尊敬老師,對人有禮,聽課守紀,這樣的孩子他很少讓老師操心,甚至於學習他都會拿出自己最好的態度來。有的孩子常發脾氣,事事不能吃虧,缺乏責任感,千方百計地逃避,上課不安心聽講,作業磨磨蹭蹭甚至不能完成、不肯做。聽不得批評,對老師、對長輩沒有一個恭敬禮貌的態度,甚至頂撞老師,這樣的孩子,他的學習讓人憂心,他的行為讓人倍感疲憊。 一樣的教室,一樣的老師,孩子們行為習慣上的差別在哪裡呢?其實,就在我們的家庭教育里!家庭教育才是德行教育的根本和主陣地。而如今這些令人擔憂的獨生子女們身上所暴露的問題,不得不讓我們反思、讓我們追尋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缺失在哪裡?在「孝道」上!如今的孩子,都是做長輩的、做家長的給他行著倒孝,很多孩子都是以自我滿足為中心,他們甚至不知道要孝順父母,要如何孝順父母。其實,一個懂得孝順父母的孩子他必然懂得「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一個孝順父母的孩子他必然也懂得敬重師長,尊敬長輩。《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獻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因而我們的家庭應是培養孩子德行的地方,而所有的德行的基礎就是「孝」。一個外表很有德行的孩子,如果連自己的親身父母都不孝順,他的德行何在呢?他做善事都是做給別人看的,為了他的名、利。因而,如果我們的孩子連我們都不尊重時,你能指望他成龍成鳳後光宗耀祖嗎? 作為家長的我們,是否認識到教孩子孝的重要性呢?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我們又該怎樣落實孝的教育呢? 一、 以身作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做家長的要教給孩子什麼就要首先給孩子做出這樣的榜樣。我們的老一輩們他們也許沒有多少文化,可是他們具有一點很可貴:很多時候,他們不用語言,而是用行動做出來讓後輩人去效仿。你不能嘴裡教著孩子要孝順長輩,自己卻對著長輩高聲說話。 記得有個小故事說得很有寓意:一個村子裡流行一個習俗,就是當老人們不能再幹活時,他的子女就會把自己的父母背到深山老林里扔掉。一位中年父親當他帶著兒子背著自己的老母親去山中扔掉時,回來的路上,兒子對父親說要把背奶奶的背簍拿回家,父親問他為什麼,他說要留著以後背父親。可見,我們做長輩要教給孩子什麼,我們自己首先要以身作責。電視的公益廣告中有一則很感人也很有寓意的廣告,放的是一位做母親的給自己的老母親洗腳,等她回屋,自己幾歲的兒子也就同樣給她端來一盆洗腳水。是啊,身教重於言教,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道理給孩子講了很多遍他還做不到,可能我們應該在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我們做家長的給他做了示範沒有?!
二、讓孩子學會感恩。 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他才會懂得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懂得感激父母之恩孩子,他同樣也才可能懂得感激知遇之恩、提拔之恩,他今後的人生也才可能走得順暢。 如何讓孩子懂得感恩呢? 首先,對孩子不要過於寵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要讓他自己去做。 記得有次聽人家講了這樣一件事:一位十三、四歲的少年,在家裡就因為一點小事和媽媽頂撞起來,離家出走了。當他在大街上晃蕩了一整天,肚子也餓得不行了,而口袋裡卻沒有錢,實在走不動了就在一戶人家門前坐下來休息。這家的老奶奶看見他疲憊不堪的樣子,就扶他進屋,還給他下了一大碗面端給他吃,這孩子實在餓壞了,就毫不客氣的一口氣就把那碗面吃光了,然後,他深深的感謝老人救了他。老人簡單的了解了這個孩子的遭遇後說:「你是一個善良、也懂得感恩的孩子。我今天只是給你下了一碗面,你就能對我這麼感激,可是你真正應該感激的人還是你的父母,從小到大,他們不知為你下過多少碗面,為你做了多少比我更能表達關心愛護你的事……」老人的話還沒說完,這孩子就雙膝一跪,感謝老人的教導,然後飛快的跑回家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很多時候,受恩時間越久,越容易忘記,所以受人家一頓飯則感激不盡,若是吃久了,就會生起好吃不好吃的想法。當孩子已具備了某些做事能力,而做父母的還是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後勤服務,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做孩子的哪會知道父母的辛苦,哪會珍惜父母的愛。這種沒有理智的、沒有原則的溺愛,只會讓孩子一次次錯過了行孝的機會。父母給孩子包辦地越多,孩子會認為你對他好是理所當然的事,哪一天,就算你幫他做的十件事中,有九件都做得好,只有一件不能讓他滿意,那孩子可能就會說你不好,沖你發脾氣。所以,過於寵愛的孩子必定不孝。我想「慈母多敗兒」,這個「慈」字說的就是寵愛和溺愛的意思。 因此,孩子能做的事絕不能讓他麻煩別人,更不能包辦,比如以下情形:孩子做作業遇到問題,叫媽媽過來一下,你有沒有要求他自己走過來問?孩子在看電視,看見你走過來,說媽媽你順便幫我拿杯水,你能拒絕他嗎?孩子說媽媽,我今天上體育課打籃球,手都有點抖了,你能不能幫我洗雙襪子,你會幫他做嗎?如果非常不幸,這一切你都幫他做了,你會發現日後的生活,你總是隨手幫孩子做了一切,而他也許從來沒有隨手給你倒過一杯水。 所以就讓我們就從倒水開始,讓孩子從勉強——願意——習慣——自然。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絕不能麻煩別人。 其次,讓孩子分擔家務。孩子的責任心只有在承擔中才會增長,在做事中也才會有承擔,記得我小的時候,因為是家中最小的,所以做的家事不多,飯桌上有時還會嫌母親做的菜不夠可口。等到後來工作,去鄉下教書,自己一個人住校,自己弄飯菜,成家後負責一日三餐的打理時,才想起幼時母親的不易。
記得同事的一個小孩很懂事,一次同事回家,女兒已給她弄好了飯菜,女兒第一次給父母做飯菜後,她所感悟到的是母親的辛勞與不易。而一個能感受到別人辛勞的人,才會對別人的付出懷有感激、感恩之心。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千萬不要對孩子的一切都包辦,要讓孩子在分擔家務的過程中不斷增長自己的能力。一個懂得付出的人才會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的孩子也才會懂得要孝順父母。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 不能用物質來增長孩子的功利心。 現在,很多家庭里,生活條件都比較好,物質生活很優越,這本是件好事,但處之不慎,卻可能成為孩子教育的大忌。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孩子小學時很頑皮,很懶惰,所以她對孩子可以說是什麼方法都用過。記得有次,看了《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後,她用裡邊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把家裡大小的事都用錢來跟他計算,拖一次地1塊,洗一次碗5毛,等等。開始果真很見效,一個星期後她很高興,說孩子像變了個人似的,變的特別勤快,覺得這個方法真是好。可是又過了一周後聽她說,有天她回家特別累,躺在沙發上便對孩子說:「媽媽今天特別累,你去把洗好的衣服晾一晾。」忙著玩的兒子卻回答道:「我也很忙,我今天不想賺了。」所以,家庭不是教利益的地方,而是應該給孩子扎德行教孝道的地方。 我帶的是一個電腦班,孩子的家庭條件普遍很好,班上有一部分孩子,我看在眼裡,擔憂在心裡。很多孩子還沒學會掙錢呢,已經很會花錢了,小小年紀就開始與別人比物質上的擁有。有時帶著很貴的電動遊戲到學校,帶著很貴的賽車來學校,他為什麼帶這些東西來學校,因為在別的同學面前可以炫耀。看見別的孩子有什麼,馬上給家裡打電話也非要一個不可,一個孩子帶手機發展到一二十個孩子帶手機,有的孩子的手機甚至一年幾換。家長們在一味滿足孩子這些慾望的同時,孩子們增長的是什麼呢?他們增長的是攀比、是傲慢。如果我們家長們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這些慾望,只會增長她更多的慾望,俗話說「欲是深淵」啊! 記得2005年有一則報道,說的是湖北2005年考上北大的一個孩子,父親是搞建築的,從一個小工到成立自己的建築工程公司,在兒子讀小學三年級時,他已經成為擁有500多萬資產的富翁。當他富裕之後就在武漢買了房子,花錢給兒子上了一所最好的小學。 兒子在轉學之前成績很好,父親很高興,對兒子的要求也有求必應。在兒子轉學後的第一天回來,就對父親哭訴,說同學們都笑話他說一口土話,說他穿得破爛。父親深知被大城市人瞧不起的滋味,於是第二天就給孩子把書包、衣服、鞋都換成了名牌。給孩子很多的零花錢。 一段時間後,再也沒有別的孩子欺負他了,連過去欺負過他的武漢同學都跟在他屁股後聽他使喚。只是,父親做夢也沒想到,從此以後,用他的血汗錢撐腰,兒子變成了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紈挎子弟,跟同學打架,頂撞老師,花錢請人去揍跟他有過節的同學,成績一落千丈。完全變了個人。 父親很苦惱,後來在朋友的提醒下,偷偷把公司賣了,把所有財產隱瞞起來,演了一齣戲,讓兒子和妻子親眼目睹他破產到身無分文的境地。然後搬回老家,租了一處很差的房子,帶著兒子去轉學,可當時的老師看了他孩子的成績,都不肯收他,兒子就看著父親為了他上初中,只差沒給人跪下四處求人無望,最後還是他父親中學的一個班主任收留了他。兒子開始覺得很內疚。父親出去找不到工作,就給人家拉板車送貨,有一天,兒子看見父親做的這些事,把自己吃早飯的錢拿來給父親買了一瓶水放在父親的車上。兒子的成績也一天天的好了起來,可有時兒子還會反覆,管不住自己,於是父親每天都去接兒子下晚自習。這其中,曾有過兒子上網吧,父親通宵達旦的去找,找到剛準備打兒子時卻暈了過去;曾有過兒子考上重點高中,父親卻出了車禍,借錢上高中的事……正是這些事感化了兒子,使兒子勤奮學習考上了北大。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慎於開始,寧肯花時間花精力多陪伴孩子,也不能一味花錢給孩子。我認識一個教器樂的,他說,在他那器樂學的好的,往往都是工薪階層、父母用心、父母陪伴的孩子,而家裡很富有的,交再多的錢,也買不到孩子的用心。 至要莫若教子,我們的中晚年能不能好命,能不能安享晚年,就在於我們現在有沒有把孩子教好。 四、恩威並用、理智觀機 我曾在聽弘揚傳統文化的一位蔡老師的幸福人生講座時,他提到他認識的一位相當成功的企業家盧叔叔。說有一次,女兒上小學第一次忘記帶作業本時,給盧叔叔打電話叫幫她送去。盧叔叔告訴女兒說:「沒有帶作業是自己造成的,要自己承擔,被老師懲罰是應該的。」說完就把電話掛了。那天晚上女兒回家後表現的很沮喪,盧叔叔就把女兒叫到面前說:「今天有沒有被老師懲罰?」女兒點點頭,他說:「爸爸告訴你一個方法,你這一輩子就不會因為忘掉東西被老師懲罰了。」女兒一聽精神就來了。他告訴女兒說:「只要你以後每天晚上睡覺前,用這個聯絡簿,把要帶的東西一樣樣清好,裝在書包里,睡覺就會很塌實,不會再出錯。」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盧叔叔把電話掛下去代表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則,這叫「威嚴」。女兒回來之後不要繼續罵,「威嚴」已經有了,接著就要「施恩」,恩威並進,讓孩子從中吸取教訓。往往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是教育她的機會點,如果這個時候家長馬上發起脾氣來,那這個機會就斷掉了。所以教育孩子絕對不能感情用事,所謂「善用威者不起怒,善用恩者不忘施」。你真正施恩德給孩子,絕對不是三天兩頭給他買東西,買到最後,他不是因為盡自己應盡的本分而去用功、做事,他用功的目的:小學時為了他的肯德基、遙控汽車;中學時為了一台高檔自行車;高中為了他的數碼相機;大學時為了他的出國旅遊;畢業後,為了他的房子,為了他的妻子。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千萬不要亂施恩給孩子。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恩惠在哪?在給予他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走入了一個誤區,家庭成了學校教育的延續,家長圍著學校考試在轉,學校老師也是圍著考試在運轉。所有的一切都是考試,而忽視了家庭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正確的政治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派的生活工作作風等。道德教育在現代家庭中的缺失是值得擔憂的現象。因此,我們有必要學習歷史上優秀的家庭教育思想,以史為鑒,來指導我們當代的父母對孩子進行更好的家庭教育。 願每一個家庭都把培養孩子的德行、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長養孩子的善心,長養孩子的德行,長養孩子為人處世的態度放在首位;願每一位父母都拿著「孝」這把開啟孩子德慧大門的鑰匙。 願每一個家庭都和樂,每一位父母都健康、每一個孩子都子如父願!
推薦閱讀:
※如何讓自己去奮鬥?
※怎麼理解 愛因斯坦說的:「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
※【燕平隨筆】漫談工作感觸
※每天堅持在圖書館學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法律制止得了壞人做壞事,卻阻止不了父母做「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