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支點,可以解決身體大部分疾患

脊柱診治精要淺談

病從口出,痛由心生,症自脊來!脊柱對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生命中具有支柱性的作用。據統計,60%-80%的頸、腰、腿疼痛疾病與脊柱障礙有關;腦、胸、腹盆腔臟器及全身系統之少有108種疾病與脊柱障礙或關節應力失衡所產生的微小移位有關。傳統醫學認為,脊柱是人體督脈必經之地,經常激發疏通,有意氣息運動,血脈流暢可滋養全身器官。是人體的中心軸,運動脊柱能產很強的生物鐘電能,給臟腑和腦部以至全身輸送補充能量。而且對病毒的侵襲有很強的免疫力。可以說「脊柱乃健康之基,亦是萬病之源」。

神經系統網路的原發點在脊椎開始。脊椎是由七個頸椎體,十二個胸椎體,五個腰椎體及一塊大薦椎骨體組成,神經即從由脊髓通過椎體間的空隙走出來,一旦脊椎體發生移位,或產生壓迫或甚至周圍肌肉,韌帶組織緊張,都會直接影響通過的神經,間接引起神經供應的末端器官,肌肉或分泌腺體。

所以,脊椎不穩、錯位或脊柱旁軟組織損傷等,均可通過脊神經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相關部位及臟器的病症。脊柱相關疾病的臨床表現癥狀與脊柱節段的支配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因此,脊柱相關疾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脊神經(包括交感神經)支配的區域來進行脊柱節段的定位。

一、脊柱節段所支配器官及相關癥狀一覽表

醫學簡稱,C代表頸椎,T代表胸椎,L代表腰椎,S代表骶骨

神經 控制部位及臟器 神經被壓迫或受累之後果
C1 頭、臉、眼、耳、鼻、咽喉、舌下腺、頜下腺、交感神經 高血壓、頭痛、偏頭痛、神經痛、失眠、健忘、記憶力減退、倦怠、眼冒金星、眼花、視力下降、面癱、發燒。
C2 頭、眼、耳、鼻、喉、聲帶、舌、舌下腺、頜下腺 眼疾、斜視、近視、眼花、耳聾、鼻竇炎、失聲、譫語、煩躁、頭昏、胸悶、排尿異常、竇性心動過速、扁桃腺炎、腮腺炎。
C3 咽、肩、心臟、肺、橫膈、交感神經 慢性咽喉炎、肩酸痛或僵、神經炎、神經痛、濕疹、痘疹、粉刺、高血壓、咳嗽、呼吸困難、視物不清、胸悶、牙痛、甲亢、竇性心動過速
C4 頭部肌肉、臂、咽、甲狀腺、氣管、食管、橫膈膜、血管運動神經 頭部肌肉痛、肩酸痛、臂無力、咽喉腫痛、粘膜炎、鼻塞、牙痛、弱視、失聰、三叉神經痛、呃逆、心動過緩。
C5 咽、喉、甲狀腺、心臟、氣管、食管、橫膈膜、肘 咽喉炎、扁桃體炎、喉痛、音啞、氣管炎、哮喘、口臭、食道不通、火氣大、肘痛。
C6 頸部肌肉、肩、食管、氣管、肺、心臟、甲狀腺 頸部僵硬、五十肩、肩痛、上臂痛、手指麻木、低血壓、心動過緩、扁桃體炎、氣管炎、百日咳、甲狀腺炎(癌)。
C7 甲狀腺、食管、氣管、肺、心臟、肱肌 傷風、甲狀腺炎、闌尾炎、喉梗塞、吞咽困難、貧血、低血壓、心房纖顫、肩部僵硬指痛、肱肌酸痛。
C8 眼、氣管、支氣管、肺、心臟 指尖氣管炎、食道不暢、口吃、斜頸、上肢肌肉酸痛、尺骨、無名指痛小指痛、灰指甲
T1 眼、耳、支氣管、肺、心臟 氣喘、咳嗽、氣短、呼吸困難、心臟病、肩膀僵硬、手軟無力
T2 支氣管、食道、心臟、肋間神經、胸膜、血管運動神經 咳嗽氣滯、食道炎、心臟功能障礙、心肌炎、心瓣膜炎、胸悶、胸痛、心臟病、肩臂手痛、手麻木
T3 支氣管、肺、心臟、肝臟、胸膜、橫膈膜、肋間神經 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胸膜炎、血管或器官堵塞、感冒、不安感、手軟無力、腋下痛、心臟病
T4 肺、支氣管、膽囊、心臟、胸膜、肋間神經 氣喘、肺炎、黃疸、癬、背部僵硬、胸膜炎、胸痛、乳房痛(乳腺炎)、氣喘、肋痛、皰疹
T5 肝、膽、脾、胃、胸膜、橫膈膜、肋間神經 肝炎(癌)、膽囊炎、脾腫大、胃(賁門)炎、易倦、胸部疼痛、貧血、低血壓、血液循環不良、背部僵硬、關節炎
T6 肝、膽、脾、胃、十二指腸、胸膜、血液 胃(胃體)炎、胃痛、胃灼熱感、嘔吐、消化不良、口內火氣大、十二指腸潰瘍、Ⅱ型糖尿病、背痛、胸部疼痛
T7 肝、膽、胃、十二指腸、胰、肋間神經、腹膜 胃(幽門)炎、胃痛、胃潰瘍、胃下垂、消化不良、口臭、十二指腸潰瘍、Ⅱ型糖尿病
T8 脾、胃、胰、膽管、膽、腎上腺小腸、腹膜、肋間神經 肝病、嘔逆、胸悶、糖尿病小腸炎、尿頻、抵抗力弱
T9 胰腺、腎上腺小腸、血管運動神經 過敏症、皰疹、蕁麻疹、水痘、喉干、腎上腺炎小腸炎、手腳冰涼
T10 肋間神經、腹膜、橫膈膜、胰、脾、腎、膽、輸尿管 腎炎、腎虧、易倦、血管硬化、闌尾炎、風濕病、神經性皮炎
T11 腹膜、橫膈膜、胰、腎臟、膀胱、輸尿管、大小腸 腎炎、大腸炎、性功能低下、皮膚病、濕疹、痔瘡、尿血、臉、手腳腫脹、消化不良
T12 腹膜、橫膈膜、腎、膀胱、輸卵管、尿道、大小腸 風濕痛、假性甲狀腺症、膀胱炎、不孕症、腎炎、尿頻小便不出、氣脹、頭部腫脹、食欲不振
L1 卵巢、子宮、膀胱、輸尿管、陰莖、大小腸脫垂 結腸炎、便秘、瘧疾、腹瀉、下腹部疼痛、輸尿管炎、血尿、疝氣、腰痛、腰軟無力
L2 子宮、卵巢、輸卵管、陰莖、輸精管、盲腸 卵巢炎、輸卵管阻塞、腹痛、闌尾炎、便秘、痙攣痛、呼吸困難、皮炎、靜脈曲張小腸脫垂、腰痛
L3 膀胱、子宮、卵巢、輸卵管、膝、前列腺、陰莖、輸精管 膀胱炎月經不調、流產、膝痛無力、腰兩側痛、腹痛
L4 坐骨神經、下腰、膀胱、子宮、前列腺、乙狀結腸、直腸 坐骨神經痛、腰痛、腿痛、腳痛、膀胱炎、排尿痛月經不調、痔瘡、腹瀉、腹脹、便秘
L5 子宮、膀胱、前列腺、精囊、乙狀結腸、直腸、足 坐骨神經痛、痔瘡、膀胱炎、腿腳部血液循環不良、腿麻、腳趾麻無力、踝關節痛小便不利、遺精月經不調
S1 子宮頸、陰道、陰莖勃起、射精、直腸、肛門、膀胱、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炎、脊柱變形彎曲、痛經、排尿異常、前列腺炎、性功能低下
S2 子宮頸、陰道、陰莖勃起、射精、直腸、肛門、膀胱 胃病、疥癬、痔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S3~5 子宮頸、陰道、陰莖勃起、射精、直腸、肛門、膀胱 骶髂關節炎、脊柱變形彎曲、痛經、排尿異常、前列腺炎、性功能低下、胃病、疥癬、痔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C0 直腸、尾椎、肛門 肛門炎、尾骨痛、直腸炎、痔瘡、肛門瘙癢症。
骶 髂 關 節 右側移位:副交感神經緊張(如肝、膽、胃腸功能低下,消瘦、腹瀉、婦科疾患等)
左側移位:交感神經緊張(如心、肺功能低下,肥胖、低秘、易患感冒等)
雙側移位:偏食,體重變化,便秘或腹瀉交替出現)

二、脊診的精要:

頸椎:頸三,肩四,肘五,腕六,手七,

頭上癥狀一、二找。

腰椎:膝關節上下樓疼可在腰二、三;

腰疼找三、四;

腿的外側疼痛找四、五;

腿的後側疼痛找腰五和骶一;

休息後加重,活動後減輕找椎間盤;

休息後減輕,活動後加重找椎管狹窄;

大小便異常、髖關節障礙、大腿內側受限找骶髂。

三、脊柱病變的診斷方法:

1、望耳垂診斷頭頸疾病:從前後都能看出兩邊的耳垂不在一水平線上的人,一定有頸椎病,偏離的越大,則疾病越嚴重。左耳垂高,右耳垂低為右側頸椎出現問題;頸椎病主要看有否頭暈;3~5年後有白頭髮,掉頭髮等癥狀;脊髓型主要癥狀有下樓梯有踩棉花的感覺·走路不穩。要動手法複位,平時練牆功。同樣右高左低則左頸椎病。

2、望雙肩是否等高,可診斷胸椎將出現問題會引起的疾病。正常講,雙肩不等高,內臟肯定有問題;右肩低,左肩高者,一般有肝膽病,其它可參見脊椎病的對應表。

3、看髖骨高低即知骨盆或腰骶有無毛病。凡骨盆有毛病者,下蹲時必前後左右歪斜不能平穩或蹲到一半既跌倒在地。據我觀察,有婦科病的女人80%都有骨盆移位的存在,輕則感覺身體特別怕冷,重則可引起婦科惡症或輕易流產。骶椎是男女椎病非常重要的。

4、從面部一樣可以看出骨盆是否移位。臉部左右兩側大小不平衡,眼睛一大一小,眼皮一雙一單,眼臉一個腫一個不腫,兩個鼻孔不在同一個水平上。

5、俯卧時,右臀部隆起,右腿比左腿短則為右骨盆移位或偏歪。胃在第三頸椎·胸椎七·八有反應點。

6、俯卧時叫病人兩腿自然交疊,左腿很自然地放在右腿上,左腳趾離床近,右腳趾離床遠為右骨盆移位。骨盆或骶椎移位或偏歪則絕大部分的人都有腰骶部酸麻,腰疼的感覺。肩頭骨不在一水平上,胸椎肯定有問題。

7、腰3~4椎間盤突出

①受累神經。腰4或腰5神經根。

②疼痛部位。腰背部、骶髂部、大腿外側及小腿前側。

③壓痛點。腰3、腰4棘間及棘旁。

④麻木部位。小腿前內側及膝關節前部。

⑤肌力改變。伸膝無力。

⑥萎縮肌肉。股四頭肌。

⑦反射改變。膝反射減弱或消失。

8、腰4~5椎間盤突出

①受累神經。腰5神經根。

②疼痛部位。骶髂部、大腿及小腿外側。

③壓痛點一腰4、腰5棘旁。

④麻木部位。小腿前外側及足背內側和足底。

⑤肌力改變。拇趾背伸肌無力。

⑥萎縮肌肉。小腿前外側肌群。

⑦反射改變。無。

9、腰5~骶I椎間盤突出

①受累神經。骶1神經根。

②疼痛部位。骶髂部、大腿、小腿及足跟外側。

③壓痛點。腰5骶1棘旁。

④麻木部位。小腿後外側及包括外側三足趾的足背。

⑤肌力改變。拇趾及足跖屈無力。

⑥萎縮肌肉。小腿後肌群。

⑦反射改變。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10、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

①受累神經。腰4~5、腰5~骶1的馬尾神經。

②疼痛部位。腰背部、雙側大腿及小腿後側。

③壓痛點。腰5骶1中心

④麻木部位。馬鞍區、雙側大腿、小腿後側、足底及會陰部。

⑤肌力改變。膀胱及肛門括約肌無力或麻痹,大小便功能障礙。

⑥萎縮肌肉。不確定。

⑦反射改變。跟腱、肛門反射消失。

四、脊柱常見壓痛點

(1)棘間隙壓痛點:即上下棘突之間凹陷處的壓痛,主要見於椎間盤突出及棘間韌帶損傷(或勞損)等。

(2)棘突壓痛點:即在棘突上出現壓痛點,多系棘上韌帶損傷、棘上滑囊炎。跌傷或撞擊傷時,可見棘突骨折(較前者少見)。

(3)棘突旁壓痛點:即在棘突之兩側1.0~1.5cm處壓痛,此系脊神經根背側支受累之故,主要見於椎管內疾患,以發作期頸椎病、椎間盤脫出(或突出)症及腫瘤等多見。

(4)頸肩部壓痛點:枕大神經受累時,壓痛點位於乳突和樞椎之間,前斜角肌症候群則位於鎖骨上窩;肩周炎時多位於肩關節四周及岡上肌等處。

(5)背部壓痛點:胸背部纖維織炎時,壓痛點多位於胸7~9棘突處;胸椎結核時一般在病椎骨棘突處。

(6)腰肌壓痛點:以下方髂嵴之腰肌附著點處為多見,或見於棘突之兩側,並伴有側向肌張力試驗陽性(即向肌張力增加的一側活動時疼痛加劇,而放鬆時減輕)。

(7)第3腰椎橫突壓痛:多因腰椎第3橫突肥大致側後方繞行之神經根(或後支)受壓所致。

(8)坐骨神經出口壓痛點:相當於環跳穴,如坐骨神經盆腔出口處有粘連、狹窄等病變,則可出現明顯之壓痛及沿坐骨神經放射痛。

(9)骶髂關節壓痛點:可雙側或單側表現壓痛征,前者多見於產後緻密性骶髂關節炎,後者以骶髂關節結核及外傷者多見。

(10)臀上神經出口壓痛點:位於坐骨神經出口上方2~3cm處,並向骶部放射,多見於局部肌纖維織炎者。

(11)梨狀肌壓痛點:介於坐骨神經出口及臀上神經之間的橫條狀壓痛點,主因梨狀肌纖維織炎或外傷所致,並伴有坐骨神經放射痛。

(12)腰三角區壓痛點:即第4、5腰椎旁6~8cm處可觸及點狀壓痛或皮膚過敏區,此主要由於腰深筋膜纖維織炎或脂肪脫垂(中年婦女為多見)致末梢神經受卡壓所致。

五、傳統醫學手法整脊簡要

在醫學實踐中,醫生憑藉手的指、掌、腕、臂的勁力,靈敏感覺和千變萬化的動作技巧,刺激或調整患者體表的特定部位,使該部位的物質結構狀態以及體內的信息通道和能量傳遞發生變化,以實現調節平衡,完成治療的作用。

傳統醫學將其作用機制歸納為以下幾點:

1、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肢體損傷後,由於不同程度血管破裂或組織液滲出,而致氣血瘀滯。手法能舒理肌肉、活血散瘀,促進血液循環,促進瘀血吸收,利於組織修復(如關節扭傷)。

2、舒筋活絡、解除痙攣

當急性或緩慢損傷後,人體肌肉功能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輕則痙攣,重則功能喪失。通過手法起到放鬆肌肉筋絡效應,解除損傷所引起的反射性痙攣(如彈筋手法拉長痙攣的肌肉筋腱,以解除痙攣,達到止痛目的)。

3、順理筋絡、整復錯位

由於跌仆閃失外傷造成筋出槽、骨錯縫,也就是臨床上肌腱韌帶滑脫、關節半脫位、腰椎間盤突出等,通過手法,整復錯位,具有順理、整復、歸位的作用。

4、松解粘連、通利關節

能松解軟組織損傷粘連、通利關節。因損傷後血腫機化、組織粘連、關節活動障礙,按摩推拿使僵硬的肌筋膜恢復正常的張力,關節功能障礙者經手法使關節滑利,配合鍛煉恢復正常功能。

5、通經活絡,驅風散寒

肌體損傷用點穴按摩,循經取穴,能發揮鎮痛、移痛、消痛、止痛之功效。

醫生在痛處按壓減輕疼謂鎮痛。

在鄰近取穴「得氣」,傷處疼痛輕謂移痛。

陳舊性損傷所致局部疼痛,用強刺激手法致局部疼痛消失謂消痛。

對風寒所致經絡不通、氣血不和,產生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理筋手法可以溫通經絡、驅風散寒、調和氣血。

「整骨不整肌,根本不懂醫;整肌不整椎,病痛一大堆」。通督按摩就是通過扳法、推法、按法等手段,循督脈(主要指脊椎)辨證施治,調理其錯動歪斜的關節,甚至於鼓動或調整腹內氣機(即丹田中的元氣),以通其經絡、振奮陽氣、安內攘外,從而恢復臟腑、經絡的本來機能,使其返樸歸真、各司其職,屬一種正本清源的推拿療法,值得我們好好深究。

以上資料綜合了各類資料,僅供有識之士參閱。不婁之處權當飯後閑聊。

關注「阿標天下」,喜歡請點贊,歡迎評論、指正、推薦或收藏轉發。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王剛:解禁年代的身體搖擺
據說身體這處的毛越多財運或越旺?
身體好不好看鞋底就知道?據說看完文章大家都低頭去看鞋底了
舌苔胖大有齒痕是身體什麼信號?

TAG:身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