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下游乾旱怪中國?這個四國官方組織說了公道話
近年來,中國在湄公河上遊興建的一些水利設施持續受到部分媒體非議,尤其是湄公河流域最下游的越南,對中國在湄公河上游柬埔寨和寮國境內援建水電站的舉措幾乎總是持反對態度。
但近日,由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四國聯合成立的政府間合作組織,湄公河委員會發表一篇文章,為水利設施正名。
南海網6月9日消息,6月6日,湄公河委員會網站發表文章稱,湄公河的乾旱並不是上游電站造成,相反,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發生乾旱時候,上游大壩的蓄豐補枯有著重要作用。
湄公河委員會文章截圖
湄公河委員會(下文簡稱MRC)是旨在促進湄公河流域可持續管理合作的政府間組織,其成員包括柬埔寨,寮國,泰國和越南。MRC向其成員國提供河流監測服務,包括洪水預報。MRC作為水外交和區域合作的平台,儘管國家利益不同,成員國也享有共同水資源的利益,並應對了流域的跨界壓力。它還作為一個基於科學證據促進區域合作和決策的知識中心。
圖(a)清盛站Chiang Saen和圖(b)桔井站Kratie從1960年至2013年旱季流量變化趨勢
MRC較為客觀、正面的描述了上游電站改變下游的水文情勢。可以說是對此前一些質疑聲音的最好回應。
自1993年以來,中國在湄公河流域上游的瀾滄江上建立了六座幹流大壩。這些大壩的運行引起了湄公河流域社區的關切,他們關注這些大壩如何影響河流和人民的生計,也引起了一些擔憂和惡意的猜測。早在2004年,路透社就妄稱,中國在瀾滄江上游建水壩,「會對東南亞國家的農民和漁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威脅……對水文狀況帶來毀滅性的變化。」
類似的質疑聲音一直沒有消停,FT中文網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稱,湄公河下游第一座擬建大壩項目使當地人們愈加不安。中國在湄公河上游修建的大壩僅完成了一部分,但是將會對旱季流量、沉積量、以及河流的整體管理造成日益嚴重的影響。
2015年2月,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報道稱,寮國和柬埔寨等國家擔心中國將在旱季引流走更多水源,文章稱,理論上中國可以在自己願意的情況下隨時放行或截流水源。水源管理的不透明已經導致中國的東南亞鄰國相信,對水源的控制也許不僅是為了滿足中國的用水需求,還會被用來作為逼迫它們的一種手段。
外媒的這些臆斷並無事實根據,這次終於被官方「打臉」。MRC在這篇文章中強調:中國境內大壩確實影響了下游的水文情勢,但並不是像一些媒體渲染的負面影響,而是總體而言雨季流量減少,旱季流量增加。
今年5月,越南再次敦促寮國慎重考慮湄公河上游北賓大壩項目(湄公河及其延伸區域的近半數水壩都由中國建造)
中國外交部曾聲明,中國在瀾滄江水電開發過程中積極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也充分照顧到下游國家的關切,作負責任的上游國家,中國堅持絕不會做有損下游國家利益的事。有實實在在的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MRC特別提到了2016年中國大壩給下游國家的緊急補水效果。
2016年,越南九龍江平原各省出現嚴重乾旱以及海水倒流現狀。據越南農業部報告,有近16萬公頃的水稻受損,其中大部分絕產。為此,越南日前向中國提出請求,希望雲南景洪水電站開閘放水以緩解湄公河三角洲平原旱情。
湄公河上、中游水壩示意圖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當時應越南方面請求,自3月15日至4月10日通過雲南景洪水電站對湄公河下游實施應急補水,除了越南,此舉還惠及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當時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就此事表示,應瀾滄江—湄公河下游國家請求,中方克服自身受災的困難……為下游實施應急調水,對下游國家緩解旱情發揮了積極作用,也受到有關國家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考慮到下游國家仍有抗旱需求,中方決定自4月11日也就是昨天起,繼續對下游實施應急調水,直至枯水期結束,具體水量將根據上游來水情況和流域各國實際需求做適當調整。這是中方充分考慮和照顧下游國家實際利益作出的特殊安排。
陸慷還說,我也想指出,通過中方前後兩階段調水行動也充分說明,必要的水利設施是有利於流域國家減輕洪澇和旱災影響的。中方願繼續就應對極端氣候、共同保護和利用跨界水資源與瀾湄流域各國加強合作。
(整理/王書央 綜合微信公號「東南亞問題研究」、騰訊、新華網等相關報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