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大和尚授三皈五戒
授三皈五戒 明海大和尚 (2009年7月25日下午於文殊閣) |
---|
各位營員: 大家辛苦了,今天下午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三皈五戒。 前幾天大家已經學了很多,關於禪、關於禪的修行這些知識,也很有一些體驗,事實上這是佛教最精華的那一部分。在這個最精華的這一部分里,我們了解到它最直接的和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心性相關聯,在那裡好像我們真的感覺不到什麼,通常我們稱為叫宗教的那些東西,那些課本。但事實上,我們要接觸,我們要體驗,我們要深入禪的修行,必須要經過一些次第,經過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再通過一些形式,才能逐漸地接近它最核心的部分。 這裡所講的這些形式、這些理論,可能是我們通常認為屬於佛教做為宗教這一部分特定的,這是一個整體,不能分開。我個人學佛大概是這樣,先看書,在大學裡面,然後打坐,實際上我開始打坐不是按佛教坐,不是按佛教的方法,是道教的方法,在佛教看來是外道。後來接觸佛教,接觸佛教後呢,從自己學佛的一些過程來說,就到寺院去。我那天和我們組的成員分享過我的善緣,我學校的老師介紹我認識了我的師父,到廣濟寺啊,我去拜佛,我以前不拜,從來沒有學會拜。我記得很清楚,我在廣濟寺第一次拜佛的心態,在圓通殿嘛,看一下身邊有沒有人,沒有人就趕緊拜,這樣子。 認識我們師父以後很長時間,不懂得禮拜,就是皈依他以後也不懂得要禮拜師父,要頂禮師父,甚至連怎麼稱呼他也不懂,很長時間都不懂,師父也沒有急於糾正我們。那時候,我們大學生不如你們,不如你們現在,80、90後。可能那時候我們顯得有點狂妄,所以師父他要先方便,讓你先走進來,到一定時候再告訴你這些。所以很長時間我都不知道怎麼稱呼,我稱呼他是帶名字的,這是很沒禮貌的啊,但師父都能夠接受。這是在外面的這些活動方面,在修行上就念阿彌陀佛。我開始是這樣的,打坐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一陣,覺得很有感覺,然後自己發明了一種理論,就是說阿彌陀佛像一個電視台,我這裡是接收器,一念就接收了他的能量、他的光明了,也確實有那種感覺。那麼後來就接受禪了,這已經是很久以後了。 看禪宗的書,看禪宗的書啊,是一頭霧水,不懂,但不懂好像又有一點兒懂,所以就堅持看。堅持看的結果實際上我估計肚子裡邊積累了很多的疑惑,這個疑惑還不至於成為困惑。比如說,我看公案裡面也有講,有一個禪師啊,了不起,境界很高。冬天很冷,他把木頭的佛像劈了來烤火。我不理解,但是還不至於說讓我非常困惑,有一點兒不理解,但又有一點兒理解,就那樣一種感覺,就蘊在心裏面,後來又知道打坐。出家以後在寺院,冬天我們要打禪七,聽師父開示,當我們聽到最核心的禪的修行的時候,就如同剛才我跟你們講的,就好像它是一個直接關於我們心靈的問題,沒有什麼宗教的啊!但後來慢慢地就明白了,實際上宗教呢,在佛教這裡,禪是它最核心的那一部分,你要到達這一部分。我是在廣濟寺皈依的。我說怎樣才能成為佛教徒啊,他們說要皈依,所以就皈依,去參加一個儀式,去皈依,乃至於念阿彌陀佛,跟這些經驗啊,它都是一個整體,它不能割裂的,在我來說可能是這樣的啊。所以我跟你們講這一個自己實際的過程啊。 今天我們要了解一下,就是說佛教,我們要走近它,走「近」——先靠近,然後再「進」去,再走進去,深入到它裡頭,它實際上也是有一些程序的,就像你們上大學。當我們在大學的課堂上聽老師講,那就是最直接的知識,最直接的學問,但是你之所以能坐到那裡去聽他講,在此之前你經過了考試,經過被錄取,拿通知書去報到,註冊,分宿舍,分班級,選課程,這一系列過程,最後才坐到老師下面去聽他講,得到那最核心的學問和知識。所以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個三皈依,就是這樣一部分內容,就是一個註冊,就是你要走到佛教殿堂裡面去,你要坐到那兒去直接學,要有這樣的一些個過程。一般來說,這個過程呢,不可省略。那就是我們在這裡,前幾天老聽到說諸法因緣生,因緣嘛,這些因緣,這些過程,不可缺,所以我們要講講三皈依。 三皈依在那天晚上普茶的時候,香港的衍空法師做了很精彩的開示,我在那裡聽著都非常受用。我覺得一個人,佛教裡面幾句話,今天老和尚講,人身難得,就是我們要得到一個健全的人身,六根具足,不聾不啞,這樣一個人身,這個是非常珍貴的。所以佛教教導我們要珍惜這個生命,珍惜這個人身。同時得到這珍貴的人身,又能夠碰到三寶,碰到佛教,碰到佛法,這個也是非常稀有的。在佛教里有一個比喻,比喻這種稀有的概率,他說就像大海上有一根木頭在漂流,這木頭上有一個孔,大海下面有一隻烏龜,這隻烏龜五百年把頭伸出來透一口氣,當它把頭伸出來透氣的時候,正好它的頭伸到那根木頭的孔裡邊去,這概率就是這麼小,遠遠要小於你們七百個人報名夏令營錄取三百人。所以碰到佛教很不容易,如果我們生活在文革期間就更難。我知道現在佛教界有很多的師父,很多年輕的師父,很有意思啊,南京棲霞山棲霞寺的方丈,叫隆相大和尚,我聽他講,他為什麼會出家呢?實際上他出家是兄弟兩個一起出的,為什麼啊?乃是因為在五六十年代,很多出家人被迫還俗,他們家有一個親戚,應該是他姑姑,被迫還俗了。但是人還俗,她的心、她的信仰沒有還。所以回家以後呢,他們從小就受她的影響,後來有機會佛教在世間興旺,他又有機會去學,後來想出家,就出家了。所以說碰到三寶,生起信心,想皈依,成為佛教徒,這都需要很多的因緣。我想起我自己在廣濟寺,去拜師父,認識很多和尚,然後要皈依,這都是很不容易的。 當年,也許是自己的業障重,善緣不夠,皈依時竟然錯過了舉行儀式的時間。提前呢,我們師父,老和尚就說,你們在某月某日上午幾點來。那天我要舉行皈依儀式了,哎呀,很興奮啊,就盼那一天。那天是個周末,就早早地從北大坐332路公交車,好像是332路,到動物園,從動物園再轉車,轉103路還是102路到廣濟寺。很早就來了,結果來得太早了。因為那天師父約了很多人,其他的人主要是北京機場的人,他們也要皈依。我和那個老師劉毅,到得太早,一去師父的屋裡呢,師父那邊有一個居士,在幫他填皈依證,我們就把照片交給他。那時候我們很羨慕師父身邊的那個居士,羨慕得不得了,羨慕得有點兒嫉妒,覺得他離師父很近。然後師父說:「哎呀,你們來得太早了,去客堂等一下吧。」廣濟寺有兩個客堂,有一個是現在中國佛教協會有時接待外賓的那個客堂,接待VIP,那個很大,比較豪華的那個客堂。還有一個客堂就是傳統的,再往南邊有個很小的像我們寺院的那種。師父說你們到客堂去等,我們就理解為在南邊的客堂等,就跑到那裡,還打坐哪,盤著腿,興奮吶,調整心態,坐著等。等,等,等,非常有耐心,等,等,等…… 哎,怎麼總沒有人來啊,這是怎麼回事,就我們兩人,不可能啊!這個現在廣濟寺的住持,衍覺大和尚,那時候是當家,他就住在客堂裡邊的一間屋裡邊。他說你們兩人坐這裡幹嘛?我們說我們師父讓我們坐這兒等著,等著要皈依。他說是在這兒嗎?我們說應該是吧,他說是在客堂嘛。又等,等了半天,後來我說不對頭啊,是不是咱們把地方搞錯了,劉毅你快去看看。這老師雖然是老師,但是他聽我的,他就跑到那個VIP的那個客堂。果然,我們鬧錯了,皈依儀式在那裡舉行。當我們明白過來的時候,儀式已經舉行完了,哎喲,我的眼淚啊,當時就到了眼眶裡面。那種憂傷啊,那種沮喪啊……然後當我們兩人跑去,皈依已經結束了,在跟師父合影。那種難過……後來師父說:「哎,你們兩個到了,去哪了,剛才?」我們說一直在那裡等,以為在那裡皈依呢。你看,錯過!哎呀,那種傷心……但是師父很慈悲,所以自己沒有善緣,但是碰到好師父了,可以彌補一下。師父說:「那這樣吧,我給你們說個方便皈依吧!」所以後來又單獨地為我們兩個人舉行了一個皈依儀式。你看,就是這種機緣,錯過!還好師父能給我們補上,要是師父不給我們補上呢,那就是遺憾啦。所以我皈依有這麼一個經歷,給我印象極深。現在也有很多人到柏林寺皈依,我也遇到過類似於我這種經歷的人,有時候很累,也咬牙為他們補一補。 你遇到佛教,能生起信心,能皈依,這個很不容易的,很不容易的。我們要懂得珍惜我們人生中這些善緣,這些財富。皈依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那天衍空法師講了,他側重講了一個字,叫「依」,「依」就是依託、依止、依靠。他講到,其實我們在社會上生活,我們在人生路上,都需要依靠。基本上,我們心裡一定都有所憑仗,就是這個意思。有所憑寄,有所憑仗,有所依賴。你靠錢,靠組織,靠家庭,靠朋友,「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你看他都要有所依恃的。我們想到眼前有一個困難的時候,我們心裡不亂,乃是因為剎那之間,你心裡回頭想,我有個東西。比如你在路上走的時候,突然變天了,要下雨了,你不會慌,為什麼,我手上有把傘,不怕。那麼你坐飛機到美國,到波士頓去上學,如果你沒有親戚,沒有朋友在那裡,你心裡是會有點兒茫然。當你到那裡的時候,心裡非常泰然,可能是因為你在那個城市有一個朋友,有一個同學,有一個親戚,你可以投靠,你心裡馬上又安然啦。你們仔細地觀察一下我們的生活,觀察我們的心理,我們都是需要依靠的。有的時候,你說其實我沒有什麼依靠啊,你們有沒有發現,當你沒有什麼依靠,你的心也很泰然,你依靠的是什麼呢?我告訴你,兩個字,你依靠的是心中的信心。你們到柏林寺參加夏令營,我估計也有很多人,在這個寺院不認識任何人,跟這個寺院沒有任何的關係,於是你們就買票來了。為什麼你們敢安然前來呀?你們還是有一個信心的,你們相信在趙縣有一個柏林寺,在那等我呢,你們也相信,這柏林寺不會騙我們,不會宰我們。你們也相信,柏林寺的師父,辦的這個夏令營,辦了十幾屆,沒有問題,信心!所以不管你是有依靠還是沒有依靠,總而言之,當你有信心,你的心就會平靜。這不講宗教,這是一般來說我們生活裡面都是這樣。 衍空法師那天的開示有個很重要的信息,他讓我們去思維和觀察,什麼是真實的依靠。一個母親,她有一個兒子,她對未來的生活很有信心。為什麼?未來可以靠這個兒子,她覺得這是她真實的依靠。但是也許未來出現一種無常,她的兒子依靠不住,這個是完全有可能的;一對青年男女在一起生活,互相依靠,這個「互相」的每一方也有可能靠不住,即使互相的每一方靠得住,外部的社會生活,這個世界都是在不斷地變化中,各種因素的出現,使他們本來的靠得住成為靠不住,也有可能;我們依靠錢,錢會貶值;我們依靠我們手上有很多股票,那個更玄乎,有時候看著像一堆金山,有時候就是一堆泡沫。所以佛教信仰的第一步是要解決我們內心這個真實的依靠。這個「依」就有依託、依止的意思,「皈」有回來的意思,這個字就很深了。回來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家,就是說你依靠的是你的家。佛教是我們的依靠,它是我們精神的家園,事實上這個精神的家園也不純粹是精神的,它也有物質的。它不僅僅在精神層面展開,它也會表現為外在的事物上,就像我們十幾年的夏令營,也有一些營員因為參加活動,信仰佛教,最後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事業目標等等。所以「皈依」就是家,到家,然後依靠它,這就是「皈依」的意思。那麼這個皈依的過程是要在內心完成的,要在內心深處完成。 在內心深處完成,但是又要通過一個外在的形式啟動它,表達它,這就是我們要舉行皈依儀式的原因。由一位出家人主持,通過一個儀式,對著佛像,你跟這位比丘,跟這位師父一起念「我願意把我的生命皈依佛法僧三寶,我願意以佛法僧三寶為我的精神家園」這樣意思的話。當你這樣念的時候,在你的內心就產生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我們叫皈依體。這種力量,它會影響我們,會支配我們,會成為我們以後修行的力量的源泉,這就是這個儀式的重要性。現代人通常會認為儀式是一個形式,沒有什麼太多的必要。不然,在儀式中,我們參與的時候我們有身口意的造作,身就是行為,口就是跟師父念,意就是心念。這種造作實際上是一個事件,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事件,這個事件的發生會影響我們生命未來的走向。因此佛教既重視內容也重視形式,沒有離開內容的形式,也沒有離開形式的內容。在儀式中,我們表達我們要皈依三寶意願的時候,其實那皈依的體就產生,皈依的體就是內容。所以有的人說,為什麼我非得參加這儀式呢?我心裡信就好了。心裡信固然比心裡不信要好,但是當你的信不通過一個形式表達出來,不通過一個形式穩定下來,確定下來,那你隨時可以反悔。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生意場上的兩個人,談生意,他們兩人都有合作的意願,合作的意向,這種意向只有在雙方通過一個形式,簽一個協議,扣上章的時候,它才啟動了一個業,這個流程啟動了。他只是嘴上說,在生意上只是嘴上說是不算數的,一定要有契約,最後把這種意向表達出來,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對雙方形成制約,然後繼續往前推進。所以這個做比喻,比喻我們通過一個儀式,表達我們願意選擇三寶,作為我們心靈的皈依,生命的皈依處,選擇我們皈依三寶的意向,確定這個意向,它是不可少的。至於說——我稱為叫做皈依的啟動,啟動式,把一個程序啟動,啟動以後它要運轉。至於說這個運轉呢,那就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可以說一直到你成佛,這個程序都會運轉,所以在我的講義上我說:皈依,從我們能皈依的人來說,認同於接納三寶,是生命的回歸;從我們所皈依的對象,就是佛法僧來說,實際上它給與我們救護,給與我們幫助。我們要在佛教,在三寶這裡,找到救護,找到保護。為什麼我們要找這個保護呢?有個比喻,就像有人獲罪於王,古代有很多王國,你在一個王國犯罪,跑到其他的國家,在那個國王的保護下,他說你只要在我的國境內,按我的教導去做,我一定幫助你。比喻我們眾生也是一樣的,我們在生死魔的掌握下,注意這個「魔」不是一個神格的,它是指一個生死輪迴,生死輪迴的力量很強大,我們在它的掌握下。現在我們把我們寄托在三寶這裡,所以這個生死輪迴的力量就不能控制我們了,魔拿我們無可奈何,拿我們沒有辦法。 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思維下面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皈依?為什麼有這種意願?這種迫切性?有三種對人生的觀察,是我們要注意的: 第一個我們要思考、思維「暇滿人生」。「暇滿人生」是一個佛學術語。「暇」的意思是什麼?空閑,「滿」是圓滿。所以一個人生越圓滿,他應該越有空閑。在佛教里講,我們的生命遠離以下這八種情況,就是暇滿人生,它是一個否定式的表達。第一種情況,我們沒有在地獄的境界中。地獄的境界在佛教里講是純痛苦的境界。你們也不要把它神秘化,我們佛教徒相信,由純粹在痛苦中的生命組成的一個世界,這是地獄,有那樣的世界。即使是人類社會,人類的世界,很多人同時都在痛苦中,也是地獄,這樣的人是有的,每天在痛苦中煎熬,他的心靈已經沒有閑暇來思考和享受其他的東西。第二,我們沒有在餓鬼道。餓鬼在佛教裡邊是表達什麼呢?表達在饑渴狀態。人在一種強烈的饑渴狀態,他也是無暇的。在佛教里,餓鬼有一個形象的,由於他的形象有一個特徵,就是肚子很大,喉嚨很細。肚子大,表明他的慾望很大;喉嚨細,表明他得到的總是不能滿足他的需求,所以咽喉里就冒火。那麼這是一種生命境界,永遠不滿足,貪慾。第三,我們沒有在畜生道。畜生都很愚痴,前天游老師講了他們家的狗,他的狗算是很幸福的,但是我們知道,也很愚痴。第四,我們不是盲聾瘖啞。聾啞人在學習佛法修行的時候,他有障礙,障礙很大,學起來不方便。他念阿彌陀佛,他聽師父講,除非師父學啞語,一般來說,他的障礙就會大一點。第五,我們沒有世智邪辯。世智邪辯是指什麼呢?就是錯誤的人生觀。有很高超的智慧,很聰明,學問很高,但是沒有關於人生的正見。這樣的人,有時候看著他可能很有福報,很有社會地位,很有名聲,我們要說還說不過他,但是他沒有正見。很多信邪教的人,很多邪教的教主,是屬於這一類。第六,非正法滅盡時。就是我們出生在一個有佛法、有三寶的時代,有機會接觸佛教。第七,我們沒有生於邊地。凡是出家四眾弟子比丘、沙彌、比丘尼、沙彌尼足跡未到,沒有佛法教化的地方,稱為未開化地,也叫做邊地。佛教認為,有一個世界叫北俱瀘洲,北俱瀘洲的眾生啊,只有快樂,沒有痛苦。所以在那個地方呢,由於人們沒有關於生命正面和負面的這一種比較、感受、思維,所以他不容易生起智慧,也沒有皈依,沒有三寶出現。第八,我們沒在無想天。我上次跟你們講了,就是有一類人,有一種妄想,認為把思想消滅就是解脫。無想天就是在這種錯誤的思想支配下修行所進入的境界,這種境界時間很長,但是它是虛妄的。以上講的這些叫八有暇。 在坐的諸位,我們大家都獲得了八有暇。因為我們沒有生在地獄、餓鬼、畜生道,我們也不是盲聾瘖啞,我們也沒有邪見,我們能遇到佛教,我們生在中國,生在人間,生在這個有缺陷的人間。注意,上午關老師講苦難對她的成長,對她的成就的意義,藝術成就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生活中有一些負面的經驗,那恰恰是我們的養料。所以好在我們沒有生在一個只有快樂的地方。生在一個什麼都不缺,只有快樂地方的人呢,慢慢的他會變得,就是那種傻樂。這類人的性格也有特點的,這一類人不大太關心別人,情緒很敏感,情感很脆弱。你跟這一類人交往呢,要特別小心,他很容易被傷害,他那種平靜很容易被打破,所以,有一點苦是好的。有一些豪門的子女,是這種感覺,在這種狀態,但未必個個都是,他也沒有想去學什麼,或者是想去探究一下生命的真諦啊,沒有這種衝動。 具足了八有暇之後,我們還要具足十圓滿,十圓滿是得聞佛法的十種因緣。我們生身為人,可以皈依可以修行;我們生在中國,生在有佛教的,有男女二眾的出家、在家人的地方;我們諸根具足,身體很圓滿,沒有大的缺陷;我們沒有障礙學佛的業;我們能夠理解,我們沒有邪智,信解障就是邪智,我們沒有錯誤的見解,我們能遇到三寶,能碰到寺院,聽聞正法——經書啊,僧團啊,寺院啊,佛像啊,這些施設出現在我們生命中。我們看見趙州塔,每天有很多營員去繞塔,去拜塔,正好有塔,正法施設。聖義正法,這有點專業,我大概講,你們不要因為它太專業而畏懼。聖義正法是說佛法的修證的傳承,正行不滅,這種修行的法門以及你如果要修行佛法,需要一些條件,這些資糧,都很具足。 第二個要思維的就是我們生命的另外一個特徵——無常。死亡來臨到人間,死亡降臨到我們身上,不會打招呼。去年5.12四川大地震讓很多人明白了這一點。大家記得吧,前天晚上我們茶會的時候,全場正在發言,突然聽到磬聲,必須全部停下來,你們有沒有印象?這個一敲磬都得停下來,大家是不是感到難以接受啊?這個現代社會下的人覺得太無理了「等我把這句話講完了」,我們的規則是你們講半句,你說:「我……」,停下,下面講「們」,停下!全部要停下來。按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好像有點兒難以接受,但是這符合生命自身的規律,生命自身的規律它哪裡會給我們打招呼呢?5.12大地震下午2:28之前,哪有人跟我們打招呼啊!突然就來臨了。無常就是這樣的,打招呼就不是無常了,就是「常」。那麼死亡這個東西就是這樣的,它也不會跟人打招呼的。這就太多太多的案例了,人不一定非要老,非要壽滿才死,很多人會夭折,而且好像世界上我們也找不出一樣東西跟死沒有關係的,你們能找到嗎?你們能找到一樣跟死沒有關係的東西嗎?找到了先給我,我出高價錢買下來,我就抱著它。我們知道以前很多皇帝,就要找這個東西,找這個讓他避免死的東西,花很大的代價,尋長生不老葯啊,找不到。不僅找不到這樣一樣東西,而且身邊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可能讓我們死,包括醫生和葯,一切。我們說水,我們說火,我們說空氣,它隨時都有可能跟死相關聯。有的人說大米讓我們生活,讓我們活著,那你吃多了也會撐著,有撐死的。我們平時不願正面地去看,佛教幫助我們去看這些問題,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生命,懂得珍惜,懂得把自己生命的問題趕緊解決。 我們還要思維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生命的這種墮落的境界,他們的痛苦。 這個是皈依的思維。我們思維了這些呢,我們皈依的意願就會生起來。通常我會跟人們說不要安排,不要說等我把什麼事幹完或退休以後再皈依。你是這樣計劃,但是生命隨時在變化中,這個變化就有可能打破你的計劃。皈依的本質,前邊講到了,就是生命的回歸。這種回歸啊,我又對它做了幾種闡釋,幫助大家來理解,這種回歸是一種連接。我們一個人來到世界上,是很孤立的,孤獨的,皈依是要讓我們和我們生命最大的背景——皈依佛法僧,發生連接,就像一個燈泡和一個電網發生連接,當這種連接建立之後,一個人的生命就有了方向感,有了力量的源泉。皈依呢,也是一種學習,皈依是學習的一種捷徑。我們知道,通常的學習是積累,像螞蟻搬家一樣的積累,而皈依是把我們的生命直接地和一種智慧的傳承發生連接,直接插到插座上。打個比喻,這就像一個人直接地繼承一筆財富,那要比你在街上擺小攤,掙一點小費,慢慢攢錢,再做大生意快得多。所以皈依是讓我們直接地接受來自於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當然接受這個智慧還有一個消化、運用的過程,但是當你接收了它,你就定向了。所以皈依的人,有了信仰的人哪,他的人生會省掉很多無謂的浪費,無謂的摸索,他的生活會變得單純,變得清晰,他不會再浪費時間,碰很多壁,感受很多痛苦以後,再明白一點點。因此呢,有皈依的人,是有福的人。前天給我們講課的那個游老師,他七歲那年,他媽媽帶他皈依廣欽老和尚,所以到目前為止,他的生命基本上都是投入在學佛啊,修行啊,為佛教界工作啊,講課呀這上面。非常清晰、專一,沒有太多的曲折。 這個是用現代的語言講,在佛教的經典裡面,關於皈依還有一些表述。這是我的以前的一個課件,我也不妨跟大家大致講一下,「皈依了以後,你就是佛子」。佛子是什麼?這個詞很有意思啊,可以說是小佛,未來你會成佛,也可以說你是佛的子女,佛的弟子,受佛的保護;第二呢,在三皈依的基礎上,我們能生起各種戒的善法;第三呢,我們能消除很多障礙。 在《增一阿含經》中有一個故事,在忉利天宮有一個天子,他發現自己五衰相現,要生在豬中。天上的人一掉下來,注意啊,你們可能會說這個天上的人掉下來,怎麼也得弄一個人中的富人當一當吧!你把這事想得太簡單了,你以為很大的官犯錯誤他也會關照一下,把他的官位銷減一下?不是,有時候天上的人一掉下來,直接就掉到最低的地方去了,所以他會生到豬中。天上的人在墮落之前呢,還有幾種現象會出現,比如頭上的花冠會枯萎,腋下有臭氣,坐在位置上不安,老會起來,身邊的天女減少,然後就是身上垢穢不凈等等,五種衰相。這五種衰相也給我們一些啟發,你們平時要注意,頭髮要弄好,要注意整潔。這個天人的五衰相現,可能會生在豬中,「愁憂之聲聞於天帝」,天上的人痛苦就在這兒了,他本來很快樂,他發現自己要生到豬中,這個跟人道不一樣,人道不知道要生到哪裡,天人知道,他知道就更痛苦了。「聞於天帝,天帝聞之,喚來告曰,汝可三歸,即是汝教,便免生豬。二至歸矣,生長者家,還得出家,乘於無學」。 天人他們也有領導,那個天子趕緊去找領導。他還有運氣,他碰見的這個領導,說不定是某一個菩薩的化身,他懂三皈依,說你趕緊皈依三寶,然後趕緊就按照領導教的去皈依佛,皈依法,三皈依還沒念完呢,他就死了,就沒有生到豬中嘍,生到長者家。長者在佛經裡面是指富豪,生在富翁的家中,而且呢,還能出家,最後呢,修成了阿羅漢果。 佛經裡面還說,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有這麼多的如來,有人在兩萬歲中用四事供養——飲食、卧具、衣服、醫藥,佛去世以後,造七寶塔,這個獲得的福是很多的,但不如有一個人用純凈心作如是言:「我現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勝數。就是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有像稻、谷、麻那麼多的佛,在兩萬歲中,有人用飲食、衣服、卧具、醫藥供養他們,等他們去世以後給他們造塔,得到很多的福,也不如有人用純凈心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皈依以後不墮惡趣,人與非人不能為災。我經常接待信徒,有一些信徒是在得了重病,得了癌症的時候來找我,要皈依。皈依以後我通常喜歡跟他們講一句話,我說:「你現在不需要害怕了,你現在是佛的人了。」對那些得了癌症的人,給了他們很大的鼓舞。所以有時候我在思考,我們這個世界,我有時候也會胡思亂想,這個古代沒有這麼多癌症,是吧?現在有很多癌症,癌症這種現象的出現,很有點像天上的人要死之前,因為他知道自己一定要掉下去。那麼癌症相當於是一個死緩,就是判了死刑,反正活不了多長時間,在中間這種恐怖啊,這種擔心啊,真是我們大家可能都理解不到。這很有點像天上的人,因為我們現在地球上的人呢,消耗了太多的東西,我們的這種消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這種受用啊,很像佛經里講的天人,所以也出現這種現象,死啊也像天人。「隨願皆成」,最後當然最重要的是覺悟,皈依是覺悟的開始啊,所以「速得成佛」。 前面講到了皈依,在佛教裡面,他也講,我們把我們交給誰啊,皈依通俗地說,也可以說把自己交給佛法僧,不是隨隨便便的。前面說皈依,是一個智慧的學習和傳承,而且他非常快捷,凡是快捷的,他一定都是有危險的,有風險。你注意,在經濟學上叫什麼?收益和風險成正比。這皈依,前面一講,哎喲,有那麼多的福啊,這供養如來……這皈依收益太大了!風險也大呀。你要是皈依錯了,你不是皈依三寶,你可能皈依法輪功,皈依一個其他的,你覺得要快捷,有可能你的代價就大了。所以在佛教這裡呢,我們要皈依什麼,要觀察的。這上面都是來自於佛陀的教導,是佛陀教導我們皈依以前要進行觀察,對你皈依的對象,不要稀里糊塗地盲從。這種觀察,從他的行為、身業,從他的語言,從他的意識,從他的情感——大悲心是情感,從他的成就來觀察。 同時我們有兩種方式知道,佛法僧三寶是我們真實不虛的皈依。第一個以聖言量。就是說現在我們所依賴的佛教,經論裡面的文字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我們依邏輯來推理,如果我們懷疑佛經,整個傳承兩千多年,有人在實踐、有人在研究的這個經論系統的話,我們也應當依理對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人類文明,主流的文明進行懷疑,包括我們在學校里學的這些公理、定律。但是,顯然不是這樣。所以做為人類中的一員,接受這文明傳承中的瑰寶,它是順理成章的。 第二個依現量,現量就是現世。這就是佛教之為教,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兩千多年來,一直有僧團在這個世間住持佛的教法,一直有一些人出家、持戒,修行證果。現在坐在你們面前的和尚,雖然是普通的和尚,但是他有師父,他見過他們師父,他師父有師父,師父也見過他師父的師父,他師父的師父也有師父,如此上溯,可以到哪裡呢?到釋迦牟尼佛,都見過。注意,只是用Email,不行,要面對面見過,這叫傳承。在一起修行,在一起生活,這個是生命的傳承。因此佛教有個比喻,就像一個燈,一個燈到另外一個燈,這個油燈把另外一個油燈點著,這樣傳下去,傳承至今。這就是為什麼在三皈依中,要有出家人來主持,這是非常感性的一個人,非常感性的,披著袈裟坐在你面前,現量,所以他給我們信心。同時,即使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許你面前的這個師父,看著一般,但是我們知道,就是在我們所處的時代,還有那麼多高僧大德,他們的功德,他們的慈悲,他們的智慧,讓我們能夠想到佛,想到釋迦牟尼佛的功德,想到他的智慧,他人格的圓滿。所以有的人說,不是說現在是末法嗎,佛法不興盛嗎?打一個比喻來說,電從石家莊傳到趙縣,他的電流量可能衰減了,但是他會變成水嗎?不會,他還是電。所以即使現在,也許佛教不如佛陀的時代興旺,但是它仍然是佛法。當然就像那天衍空法師講的,在出家人中,凡聖交參,我們也不知道哪一位是凡,哪一位是聖。我們心中想到的是,他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以佛的戒律修行住世,所以這個團隊的全體,象徵了佛法,傳承了佛法。這個是讓我們生起信心的另外一種思維的方法。 下面我們要解釋一下皈依的三寶。「寶」,那天衍空法師講得很好了,就不講了,我們就講這個「三」,佛法僧這三個元素,實際上是構成佛教的三大要素。三大要素中第一是佛,佛是覺者,Buddha,覺悟的人。那佛的覺悟有三個定義,第一個是正覺,第二個是等覺,第三個是無上覺。正覺就是意味著說,它不是錯誤的,它是正的,他的方向是正的;「等」的意思是普遍的,普遍的意思;「無上覺」是說圓滿,佛陀就是覺悟的人。 在佛教裡面,佛陀不是一個造物主,大家注意。有人問佛教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這個要對「神」做一個解釋。在西方哲學中,「神」是指的萬物的因,第一因,造物主,哲學上解釋「神」,是這樣解釋的。在佛教恰恰不認為萬物有第一因,也沒有創造者,佛陀也不是這樣的一個造物主,佛陀是發現了宇宙真理的人,覺者。我們看佛經中的釋迦牟尼佛,大家在讀佛經的時候,稍微留心一下,佛經中的釋迦牟尼佛,他充滿了人格魅力,他非常親切,他給人的教導都是啟發式的。佛經里有很多這樣的句子:「於汝意云何?」什麼意思啊?「你認為怎麼樣?」所以來自於佛的教導都是啟發式,探討式,不是訓誡式,知道嗎?它不是一種神秘的:「你們……」它是一種討論式的。所以我曾經在想,不同的宗教的人格,他是有各種的特性,各種的形式,佛陀對於我們凡夫眾生來說,他是我們的依靠,這一點像我們的慈父。但是這個慈父呢,同時又是我們的老師和朋友,僧團中的佛陀,還會掃地,僧團中有比丘生病,佛陀還會為他擦身體,去照料那病人。每每在僧團中,比丘也可以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意見,對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意見,佛陀於是召集大家開會,商討決定,同時他也藉助於開會,制定了很多制度——大家開會的制度,僧團中的制度,議事的制度。僧團中的出家人犯錯誤的時候,應該怎麼批評和教育他呢?佛陀有很多制度,你們可能都不知道,很多的制度和現代法律的精神、民主制度的精神是一樣的。比如說,當說一個比丘的過錯的時候,必須要他在場,不要背著他說,他在場,他承認等等。所以我們讀佛經的時候,稍微留意一下,佛陀的這種人間佛陀的人格魅力,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所以在我的感受中,我覺得佛離我很近,他很鮮活的,活的。 第二個是「法」,「法」是什麼,「法」是法則,梵文叫達摩,「南無Buddha耶,南無達摩耶」。我們唱《三寶歌》「人天長夜……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就是「法」。漢語里這個「法」含義太豐富了,簡單地說吧,一切的存在都是法,物質的、精神的存在。在佛教里對「法」有一個解釋:「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任持自性」的意思是它有一個特徵,同時它有一個法則在裡頭,它有一種特性,第一是有一種外相,第二是有一種特性,從外相到特性;「法」同時也指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通達宇宙規律的方法和道路,所以教理行果。 「法」有文字層面的,有義理層面的,有實相層面的。文字層面的,可能是梵文,可能是漢語,可能是藏文,可能是巴利文,可能是英文;義理層面的,有方便,佛陀有方便說,有究竟說。方便說有根據不同人的對象,在具體的時間、空間和情景下,應用於眾生的需求。究竟說呢,是佛陀直接講述他所親見、親證的宇宙的真相。法有實相層面的,就是整個的萬事萬物生滅變化的規律,這個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甚至也不以佛的意志為轉移,佛的生命就是體證了這種規律。所以有佛出世,沒佛出世,這個實相的法則一直在那裡存在,在那裡起作用。 第三個是僧,僧這個字也是梵文,Samgha,翻譯成漢語是和合眾。四個人以上,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比丘。這個就是佛教的三大要素:佛、法、僧。我們稱為三寶。 寶的意思衍空法師講了,我就不講了。三寶的內涵其實豐富,不是我們想像得那麼簡單,簡單地講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是事相的層面,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他講的法是法寶,他身邊的阿羅漢是僧寶——事相。今天,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但是我們能見到佛像;我們不能直接從佛那裡聞法,但是我們能讀佛經,從師父那裡聽到佛法;我們不知道誰是阿羅漢,但是我們能見到出家持戒的僧團。這個叫住持三寶,這兩個方面都是事相的。 但是佛法僧三寶有更深邃的內涵,這更深邃的內涵就是理上的理體。這個理體在佛那裡是這樣,在我們身上也是這樣,是平等和普遍的。我們皈依佛,並不是皈依某一個人格,某一個神格,而是皈依他圓滿的生命;我們皈依法,我們是皈依宇宙的法則;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聖賢僧的功德,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個人。等一下我們舉行一個皈依儀式,你們不要搞錯,不是皈依我,也不是皈依老和尚,是皈依全部僧團,包括釋迦牟尼佛時代,到今天,乃至到未來的僧團。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僧是一個符號,你們把我當符號看,是一個鮮活的符號,可以這麼來說。所以說如果你要出家為僧,也是要想好,你願不願意當這個鮮活的符號,這個話本身就是個矛盾,你是鮮活的,你又要做符號,你把這兩個很完美地統一了。你願不願意承擔這件事情?你說我願意鮮活,我不願意做符號,幹嘛非穿袈裟呀,這麼熱,穿一件T恤得了,那你不要出家。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內心本來就有的,那天衍空長老也講了,我們的心本來都有啊,我們的覺性、我們的法則,我們生命自身就有一種和諧,這個是三寶的內涵。 我們在皈依儀式中,我們看著佛像,我們跟著師父念三遍之後,我們產生了這樣的一個力量——皈依體,皈依體得到以後呢,你要保護它,讓它增長,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皈依三寶以後不要再皈依其他的天神,這並沒有排斥別的,你要皈依其他的,可以呀,你就不要皈依三寶了,皈依要專一。當然我們希望你皈依三寶,這是我們正確的選擇,但你選擇以後,要專一,一個人一次只能走一條路,在這條路上堅持走就能到達。 第二,皈依後,不能對有情損害、捨棄。 第三個問題,涉及到我們和其他宗教的關係,注意不要誤解。現在講宗教對話,我們要尊重其他的宗教,這種尊重,有一個詞叫「和而不同」,我們不要說其他宗教的壞,也不要說其他宗教的好,這是佛的教導。議論他的壞,他會生氣。你議論他的好他也會生氣的,為什麼?因為你可能說的不在點上,有一個人鼻子很高,你覺得很美,你去讚美他:「哎呀,你鼻子真高,真美呀!」其實他自己很自卑,因為鼻子高,很自卑,你說他好說的不在點上,這是一個;第二個呢,說他好的這個話語權,他可能不願意讓別人佔有,知道嗎?這也是個話語權。佛陀告訴我們,和其他宗教共處的時候,不要論其好壞,要和而不同——尊重、平等、包容。佛陀專門議論過這個問題,因為古代印度有很多宗教。 第四,皈依以後必須恆心皈依,經常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我說的要加強你的生命和三寶的連接。皈依以後,縱遇命難不舍皈依,當你皈依的時候你要下定決心,以生命做賭注,不放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絕大多數人不大可能遇到命難,但是我們這樣決定的時候力量就強大了。 第五,皈依以後要供養三寶,這個供養,包括為佛法的興旺出錢出力,更重要的是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人、做事,要以法供養,那是真實的供養。這叫皈依體。 皈依以後我們要怎麼修行呢?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要親近善知識。什麼意思?如果你們皈依,學佛,是要團隊的,不要單幹。善知識包括老師,比你強的老師,跟你一樣的同修,幫助你成就你修行的朋友、家人等等,所以要有一個團隊,通常我們一個人單幹呢,就顯得有點勢單力薄。 第二,聽聞正法。佛教講信也講智,佛教不是一個把「信」絕對化的宗教,它講智慧。智慧首先是理論的,要學習;是知識的,要了解;其次智慧是要通過修行體驗的。智慧要內化於我們的生命,變成我們生命的品質,變成我們心理的品質,這就要落實。 第三個是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你光聽不行,你還要思維,你要把你聽到的、學到的,拿來去和生活對號入座,用佛法去消化你遇到的問題,觀察社會、觀察人生、觀察自己。這是一個很快樂的過程,學佛以後,你就慢慢地開始學會用佛法的理念,去理解社會,理解你對照的人和事,這一份理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秩序,注意啊,帶來秩序,這種秩序多麼重要。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後,我們知道這種地震確實是非常慘痛的,很多人在突然之間就失去了親人。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想辦法安慰這些失去了家人,在痛苦中的人。那時候我就有個想法,如果沒有佛法,最起碼如果沒有宗教信仰,這樣的事情讓人來接受確實是很難的。讓人來消化,讓人的生命不要因為這件事而發生扭曲,發生一些負面的影響,確實是很難的,很難!所以我自己,那天我坐在我的房間的時候,我想,我也來安慰這些人吧,我還寫了一首歌詞,但這個歌詞從來也沒有發表過,從來也沒有找人譜曲,就是自己看了看,覺得寫的太晦澀了,今天給你們分享,我的題目叫《生命之樹》: 生命之樹——為汶川地震傷痛者而作 當狂風吹斷了綠葉的夢想, 生命回歸大地; 當風暴終於走向了遠方, 落葉化作春雨。 啊! 生命之樹, 生與死是你的呼吸! (大和尚念誦時插話:生命本來不能光生啊,還得有死。樹上葉子都不掉,那行嗎?) 榮與枯是你的記憶, 繁華與苦難 (大和尚念誦時插話:兩個東西都需要) 養育你不老的身軀。 那燦爛的笑臉, 已變成群星, 閃耀在浩瀚天際。 而曙光已經出現在東方, 枝頭長出了生機! (大和尚念誦時插話:就是說生生死死) 當你沉浸在過去的痛苦中的時候, 你看,草綠了,花開了, 春天來了,世界在變化中。 啊,生命之樹, 演繹著生命的奇蹟, 述說著生命的奧秘, 眼前的別離呀, 準備了下一次的歡聚。 我試圖用佛法來理解這件事,但是把它用這種形象的一個比喻來表達,作一個嘗試。所以我們學佛以後呢,要懂得學會用佛教的智慧來理解我們遇到的一切,遇到的人生遭遇,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當你擁有的時候,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當他失去的時候,你也能接受,這樣你心量會變大。這就是剛才講的「如理作意」,「作意」就是思維。 第四個,要按照佛法去行——「法隨法行」,去實踐、落實,這個是皈依以後的正行。 這是三皈依,我要跟你們介紹的就是這些,下面我要給大家介紹五戒。戒,昨天有同學問我:「怎麼樣達到覺悟呀?」就是戒定慧三學。三學中「戒」是基礎,「定」是關鍵,「智慧」是目標,智慧是我們的目標。智慧要生起來,需要戒和定,所以我特別想跟同學們講講戒,戒很重要,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管是戒的內容還是戒的精神對我們來講都相當的重要。 通常我們認為,戒是一種約束,讓我們不自在,恰恰相反,戒是讓我們自在,讓我們自由的,給我們自由。為什麼說戒給我們自由呢?它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規律,懂得哪些行為會給我們帶來利益和快樂,哪一些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走,這不就是自在嗎,自由嗎?如果我們不懂得,隨便的去走,我們會遇到痛苦。所以我有時會打個比喻,就像一個人在結了冰的湖面上走,有一個人在上面散步,很逍遙的散步,很自在,為什麼?因為他知道哪裡冰薄,哪裡冰厚,哪裡能去,哪兒不能去。我們看他在那兒很自在,我們也去那裡瞎走,因為你不知道那裡厚那裡薄,於是你就掉進去了,同樣是在上面走,你看,結果不一樣,前面那種人就是有戒保護他,這是戒給我們的自由,戒是我們的保護傘。戒保護我們,可以打個比喻,戒怎麼是我們的保護傘呢?我們修行的路有點像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我們修行的對手是煩惱,是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弱點和煩惱不是那麼容易就被我們調伏的,它不會束手就擒,它不斷地向我們發動還擊、發動進攻。戒,是我們的鎧甲,有了戒的保護——戒的這個保護是剛性的,注意,你說我不用戒的保護,我到時候靈活處理吧,那就是慧,慧的保護是柔性的。剛性的保護就是盔甲,勇士上戰場為什麼要戴盔甲呢?他把面部,把胸部保護起來,我們說「你不要了,沒有箭射過來」,「管它有沒有,我先保護上」,哪一天箭就從這裡射過來了。當我們按戒生活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有一個信心,有個正確的評價,我們知道我們按照佛的教導去生活了,不會有問題,所以關於自己,關於未來有信心,有歡喜心。如果沒有戒,我們拿不準,如果我們犯了錯誤,我們心裡不安,後悔,那生命的質量就打折扣了,那就是這種很糟糕的狀態。戒還會讓我們修行得更快,比如我們開車,高速公路和鄉間小路,是鄉間小路的約束多,還是高速公路上的約束多呢?高速公路約束多,高速公路有很多的牌子,說「不要左拐」、「不要右拐」,然後「快車道」、「超車道」,在這個地方下不了,必須要到下一個出口,很多約束。鄉間小路就沒這些,沒有牌子,沒有什麼,左轉右轉關係不大,但是在哪一條路上快呢?高速公路快。所以受了戒的人,在修行的路上前進的時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一樣,指示他的牌子很多,很明確,他可以把車開到120邁、150邁、180邁。從北京到柏林寺,有一個人過來,開了兩個多小時,我說你開了多少邁?「180邁!」因為他在高速公路上,他知道,在我這邊沒有車迎面沖我過來,迎面沖我過來的車在那邊,我在快車道上,他遵循了高速公路的很多戒律,很多規則,所以他開180邁沒有問題。但是你在鄉間小路開180邁,十分鐘之內就會出問題,所以戒讓我們的修行進步快。 戒,同時是我們身心的一種訓練,這就是通常我們的目的了。戒,是我們身心的訓練方法,戒在佛經裡面有一個翻譯的文字叫「學處」,學習和訓練的地方——處。因此,你不要說等我都做好了再來受,那你就不需要再訓練了。那意味著說,我們持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糾正自己,校正自己,調整自己的過程。我們也會犯錯,由於犯錯,我們不斷地調整,讓自己進步。所以按戒律去生活,是一種什麼生活呢?是一種有教養的生活,是一種安全的生活,是一種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利益和快樂的生活,是一種清凈的生活。所以戒律也就是一種清凈生活的方式,因此我覺得我們有機緣接觸佛教,有機緣看到佛陀為我們制定的戒律是莫大的福報。 戒,也是我們的老師。受戒以後很長時間內,你會感覺到不如以前自在,有很多人跟我說:「哎呀,我怎麼受戒以後比以前還不自在了?」再做事老是疑神疑鬼了,以前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現在搞得老是有思想負擔。我說:你這是進步的表現。經過這個過程以後你會更加自在,這是一個訓練的過程,開始會有點麻煩,就像你身邊有一個人老在指責你,「不對」「往左」「、往右」,戒實際上就是老師,受了戒的人等於自己帶了個老師,帶了個教練,老提醒你,所以剛開始有點不習慣,誰願意老有人提醒呀,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麻煩!但是這個過程是需要的,沒有這個過程更麻煩。那天有個同學問我:「老說開悟,多累呀!」這個同學那天小參時也碰到我了,我說我把真實的答案單獨告訴你,我說:「不開悟更累。」有人說受戒、持戒多累啊!不持戒,更累!我們為很多的事都累過了,為了高考、為了家庭、為了工作,為了很多……受過很多的苦,但是從來都沒有為自己受過苦,為了修行呀,為了我這個智慧要增加呀,還有為了我們未來的幸福啊,為了這些我們受苦了嗎?受得不夠。你想我們無量劫生死輪迴中受的那些苦,這些苦算什麼,而且這個苦是為著讓我們最後斷苦的,到時候還以這種苦為樂呢!所以這是我們對戒的另外一種認識。 五戒就是釋迦牟尼佛為在家人制定的一個生活品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古人把它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做對比,不殺生,是仁;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偷盜,是義;不飲酒,是智。為什麼是智呢?因為飲酒以後,理智受傷害的,就亂來了。在佛教裡面講,這五條行為準則,前面的四條是比較重要的,這個行為,如果你不受戒,你做了,也不好呀。後面的不飲酒,是遮戒,如果你犯了第五條,就可能會使你犯前面的四條,所以叫遮戒,相對的它要輕。 我想告訴大家,這五條戒可以全受,叫滿分受;可以多分受,就是四條,三條;也可以少分受,我只受一條,都可以。注意哦,這是佛陀規定的哦,不是我規定的。所以在我對佛教的學習和認識中,我覺得佛教太民主了,特民主,其實你們可以把我當成從你們中間產生的一個和尚,相當於你們中間派了一個人,說:「去,派你去了解一下,給你十七年的時間了解一下。」現在我已經了解完了,給你們報告,特好! 我回來給你們報告我了解的情況,非常民主的,在佛教這裡一切都可以商量,說出家,自覺的,你不出家也沒關係,在家也可以修;說我突然要還俗呢?OK,可以,這都可以的。說五條戒,有的人說「我做生意有應酬啊,不飲酒做不到」,那沒關係,那你就受四條吧。 這五條戒,你受了以後,這裡面有個心理學,要跟大家解釋一下,你受了這五條戒中的四條、三條乃至一條之後呢,你只要不違犯這條戒,不破這條戒,本能的、自然的會在你的心中生起一種正面評價,這種正面評價就是信心,因為你遵循了佛陀教導的行為準則,而對自己有正面評價,這是從內心來說;從外在來說,由於你遵循這條戒,你不會在外面給自己造成麻煩,因為這些行為,從外面給你自己造成障礙,這不會。所以遵守戒本身,在佛教講,它生起功德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有的人說,我一向是正人君子,我不一定要受戒,我按照做就行了。當然這肯定是好,但就不如說,受了戒,按照戒去做更好。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如果你受了戒,你違背這一條,兩重意義,第一這個行為本身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第二個是,在你的內心會對自己有一個負面的評價,什麼評價呢?「我違背了對佛的承諾」這兩個錯,這兩層過錯。所以說受五條戒,受四條、受三條的意思,並不是說,你就遵循你受的,別的不受的你可以去做;而是說,你不受的在你來說也是自願遵守,沒有戒的層面的遵守,沒有持戒層面的意義,如果你不殺生,你沒有受戒,你不殺生的話,你只是一個品德,世間的一種善,它沒有持佛的戒的意義。 這是佛教的戒律,它能夠使這個社會的道德得到維持,同時它能引導眾生趨於覺悟和解脫,這個是戒。 下面我來講五戒的主要內容。 這個內容非常之豐富,因為連我們出家人兩百多條戒都是由這五條戒展開的。這五條戒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想得到滿分的人生——我們的人生還可以,剛才說的,六根具足,但未必是滿分,有的人說,我還可以,但是有的指標你分數高,有的指標你分數低。你說「我很聰明,我上名牌大學」,但可能你健康差點兒;你說「身體很健康」,可你人際關係不好;「我人際關係很好」,可是你很窮,沒錢;你說「我很有錢」,可沒有太多人相信你,沒有社會地位;你說「我很有錢,身體也很健康,但是我智慧不高」,就是剛才講的傻樂那種,你發現人生總是缺陷多。如果你好好的受持五戒呢,這個人生的分數會高。 上午我們聽關老師講課,我們學了佛教的因果,學了戒,有時候就很有意思,就理解一個人,我們就能懂得,他的修行,他的生活,他的事業,那種風格,你就會增加對他的理解,就是他是很全面的,內、外都是很全面的。有的人很有智慧,但是沒有福報;有的人很有福報,但是缺乏智慧。你看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要把五戒持好,我們的人生會均衡發展。這五戒我不展開講,在佛教裡面,它非常的科學、非常嚴謹。 第一,不殺生。注意,主要說的是不殺人。每一個戒,它有根本犯,有方便犯,就是有重犯有輕犯,我們首先要做到不要重犯。在戒律裡面講就是有可悔——這是輕犯,可懺悔;不可悔——當然這是相應戒律建立,所謂不可悔也是可悔的,但是在戒律的範圍內我們要設定這個最嚴重的,犯了就沒治了,你小心點,這是不可悔。其實在整個佛學體系中,我們仍然說它可悔,但是比較難。以不殺生來說,重犯就是殺人嘍,所以不要殺人。不要笑,這個問題很嚴肅。那麼我們怎樣才算犯這條戒呢?大家看一下,(演示幻燈)有五個條件,戒律不是稀里糊塗的,很嚴謹的,五個條件都具備,就是了。第一,是人,你面對的對象是人;第二,人想,這個意思是什麼呢?主觀對客觀的認識符合,面對的是人,我也知道他是人;第三,有殺心;第四,就是通過一種方便手段進行;第五,造成的結果,就是他的命斷掉了。 以上這五個條件都具備,就犯了根本犯的這條戒。根本犯這條戒,這五個條件,啟發我們一個什麼問題呢?面對的是人,假如我們面對的不是人呢?是畜生什麼的,那就輕了;還有第二個條件,它啟發我們說,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人,但我們不知道他是人,我們以為那是棵樹呢,我們沖他射了一箭,他死掉了,一看,是個人,哎呀,麻煩了,犯了殺人戒,沒有,這不算。當然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比如對方家裡人找你這些事情,但在戒律上是構不成殺人戒的;第三是發心,這一條啟發我們什麼呢?就是動機想讓他死。所以在醫院裡面,如果你們有學醫的,在手術台上,一不小心你的病人死掉了,你說犯戒了,壞了!沒有,因為你沒有殺心,你面對的是人,你也知道是人,你是希望通過手術讓他的病好,但是出現事故,這不算;第四個,通過手段,一定要通過一種手段,有時候我們對一個人很生氣,我們說:他死了才好呢,在這裡咒他。當我們在這裡這樣想,或者在嘴裡念的時候,那個人在遠處突然心肌梗死就死了,假如說是這樣的話,那你說是犯了殺人戒嗎?沒有,因為你沒有用什麼方法,比如用刀啊、電啊、葯啊,你只是有那種念頭,不算;第五,命斷,是結果。假如你對的是人,你知道是人,你想讓他死,你用一種方便,結果他受傷了,也沒有構成完整的殺生——重犯的殺生戒。 我跟大家說這幾個例子,就是讓大家明白,戒律的設定非常之精確,從手段、結果到你的動機都要考量的。 殺人的情況很多,自己親自殺,派人殺,讓別人殺,或者設陷阱,用藥,當我們犯了這條戒,就有三種可能性:第一種是最嚴重的根本犯;第二種是方便的,是比較次重的;第三種是最輕的。有的人說,我走路不小心踩死一個螞蟻,這個因為你沒有殺心,沒有什麼問題,不要因為這個鬧得有思想包袱。在殺生裡面最嚴重的是殺父母、殺聖人,殺父母就不光是殺生了,在佛教裡面叫忤逆,逆罪,它讓我們的生命有很大的缺陷,以後受戒受影響,也不能出家。 殺父母這種情況大家一定要小心一點,因為有安樂死這樣一說,安樂死,看講義上第四條:「有善心殺父母,令離苦、無善心、無記心」都是不行的,安樂死實際上是個善心,出發點是說希望讓他離開這個病苦,不可以。戒律裡面這樣講,「無善心」當然更不對了,「無記心」,既沒有善,也沒有惡,這個戒律的態度是這樣的,這個大家要注意。但是如果你父母生病,你是給他飯吃,造成死亡,這個不算,注意,沒有問題,因為你不是故意的。比如母親生病,你喂她粥,她吃了以後去世了,沒有問題,這樣誤殺父母也不是逆罪,也是屬「誤殺父母」,也不是逆罪。這是不殺生。 第二,不偷盜。 不偷盜比較複雜,有六條:第一個,是有主的東西;第二,知道它有主;第三,有盜心;第四,有相當的價值,這個價值在戒律里講是五錢以上,在現在用法律來說,我特別問了一下,當然這個解釋律師有不同的見解,我自己傾向於這樣一種見解,就是你偷他的東西,價值以國家的法律過問的量——現在量是六百塊錢,現在你偷到六百塊錢以上呢,就有可能受行政處罰,或者再往上就是刑事案件;第五,通過一定手段;第六,讓它離開本處。這六個條件就構成「盜」了。「 盜」取的方式:親自取,要別人取,派人取,都是盜。 關於這個「有主物」,說東西有主沒主呢?有一種情況不算偷,你們同學同住一個宿舍裡面,你把另外一個同學的東西拿來用,因為你覺得同學在一個宿舍,大家都很親密,這個叫「做親厚想」,這個不算;子女把父母的東西拿來用,不算;徒弟把師父東西拿來用,不算。親厚,因為我們關係太好了。還有一種叫「暫用想」,暫用,用一下再還給你,在同一個屋裡面,這個同學的手機我拿來用一下,再還給你,這不算偷;還有一種叫做「糞掃想」,「糞掃想」就是我認為這個東西是無主的,還以為是不要的呢,這叫「糞掃」,糞,掃到糞堆里的東西不要的,以為沒有人要的,所以我拿了,這個不算。「有主物」,有一個註解,特別要注意,這個主可能是人,不僅僅指人,也包括畜生,比如有一匹馬,這個馬有個鞍很漂亮,你拿了,也是盜。 「離本處」就很複雜,離本處一般講就是造成位置的移動。你說,我把它偷了,我也沒有拿到家裡,我把它拿到廟裡供佛了,也不行;你說,我把它偷了以後我拿去做慈善,不行,也是偷。這是離本處,離本處有非常複雜的情形,從空中到地下,從水中、水面到水底,比如說我們偷了人家的地,可能是把人家的地的界限移動了,不是移動地,地我們移動不了,對吧?是說我們把地的界限移動;如果是詐騙別人,我們兩個簽了協約,欺騙別人了,協約一簽,就是離本處了,實際也沒有發生什麼移動,這是戒律裡面對移本處的註解。我知道現在事實上離本處的情形更加豐富,你們如果在電腦上,攻破了一個銀行的密碼,把別人賬上的錢動了,其實就點了幾下滑鼠,離本處,那就是犯戒了;別人寫的一本書,我換上我的名字出版了,這是離本處了;有一個廠的產品,非常好賣,我生產的產品冠它的名,然後我賣,也是離本處。這都是構成「盜」的幾種情況。 盜戒由前面幾種情況,構成它的輕和重。還有的人說,偷的價值達到國家法律過問的數額,那我分幾次偷呢?這都是戒律裡面說的,不是我編的,要不我們說佛是一切覺者,他把很多地方都看到了,逃不掉,逃不掉他的法眼。分幾次偷呢,這種情況有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我剛開始去取,比如說,我們還用六百塊錢來比喻,現在在大陸標準是六百塊錢,我剛開始去偷的時候,就想偷一百塊錢,結果偷了一百塊錢以後覺得,哎呀,真好,就連續的再偷兩百,再偷一百……我這個中間的念頭是延續的,這就是可以累加構成不可悔,構成重犯;假如說,我第一次偷了兩百,我就想,不偷了,金盆洗手。過了一天,心裡又想起來了,不行,再偷,又偷三百,然後說,不偷了!過了幾天,又想,不行,再偷一次,又偷一百——六百。這個就構成三次的輕,三次的輕犯,而不是一次的重犯;然後一開始就想著,我分五次,那就更是重犯了。 戒律裡面還說,如果你在美國偷的東西值一百,拿到中國值六百怎麼辦呢?按六百算。如果在石家莊偷的東西值六百,拿到趙縣值三百怎麼辦呢?按六百算。這些都是戒律裡面講了,他考慮了這些情況。還有一種偷呢,是說,我沒有偷,我把它搞壞,那也是不可以的。如果你同學有件衣服很漂亮,你想要,又不敢拿,最後塗上墨水,把它弄壞,讓他穿不了,時裝,廢了,不行的,這相當於偷。你說師父說的移本處,沒有移啊,我只是給他加了點顏色,不可以!毀壞一個東西相當於偷。因此我們要懂得,我們同學們在學校裡面使用公共的設施,要懂得不要毀壞它,讓它維持原狀,用完以後讓它保持原來的樣子,這個是有好處的。還有一種情況,你說,偷六百塊錢是犯了重犯,我們六個人每人偷一百呢?合起來呢?全部! 我們六個人合起來偷六百塊錢呢?全部都是重的。不會因為你是六個人就把這重的分成六份,不會。拐賣婦女兒童都是偷,拐賣小孩,偷! 第三,不邪淫。 這是現在大家要重視的問題,以在家人來說,就是和沒有婚配關係的人發生性關係,這就叫邪淫,包括同性的和異性的。性關係的身體部位,在戒律裡面講到,三個——在女性是三個部位:小便道、大便道、口道;在男性是兩個部位,就是小便道、大便道。我們要嚴肅的考慮這個問題,你們大家要注意,這個是部位。因此有的同學要問,師父我談戀愛和女朋友親嘴算不算呢?顯然就不算。如果是在家人結婚以後,這是有婚配關係的,這個大家可以理解,但是和自己的妻子也會有犯這個錯誤,這個錯誤就是講義上講的:非道、非處、非時,非道就是沒有在正常的部位,而是在大便道、口道,沒有在房室中,注意,也不可以;然後是時間,時間是,當你的妻子懷胎、餵奶,如果她是佛教徒,受了八關齋戒,她那一天要過出家人的生活,那一天也不可以。所以說自己婚配關係之內,也有可能犯這個錯誤。 邪淫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如果在這一點上,你比較認真的去約束自己,未來你的家庭會非常的幸福,會非常的穩定,你的婚姻含金量會高。如果你在這個問題上不重視呢,你的婚姻就會含金量很低,而且你發現你的身心會在一種負擔中,會在一種失去平衡中,含金量很低,於是你就不穩定嘛!你老思遷哪,見異思遷哪!就會造成一種混亂。把這一條戒如果持好的話呢,會有很多的功德。現在我們社會的問題,我覺得我們現在中國有好多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太嚴重了,造成我們的家庭不穩定,我們的家庭不穩定,再影響社會不穩定。我們很多青少年,由於家庭的離異造成性格的問題,人格的問題,乃至於犯罪,非常可憐。中國社會現在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就是因為過去我們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我們的信仰,對我們的道德,破壞得太嚴重了,簡直是連根拔起。改革開放以後,通過經濟騰飛,大家的物質生活又好起來,經濟物質條件好了,而我們的信仰,我們的道德建設又跟不上,兩個不平衡,就出現各種問題。我告訴大家,我去歐洲特別的觀察,就是我們改革開放,有時可能我們把人家沒落的東西學會了,好的沒學會,我覺得我們有誤區。 我去年到法國去了很多次,但是通常是在佛教的範圍內,就是去年我突發奇想,到我的一個朋友那裡,他也是營員,老營員,在那裡留學。我說我們幾個人,你給我們買幾張巴黎的歌舞之類的這樣的票,我們去看看。從我來講,我並沒有想去看歌劇,其他幾個跟著我的人,我只是想讓他們開開眼界,看看西方人的社會生活,我個人的想法就是想在那樣的公共場合觀察一下外國人的生活。結果,當時是夏天,他買了一個露天的芭蕾舞,他們消夏,在湖邊上,搭著台,露天的,也看不懂,我們買的靠後,能看清楚,但是看不懂。他是紀念一個他們的芭蕾舞大師,但是是現代派的,所以有好些那種怪異的,但是我就用心的去觀察,因為是夏天,天黑的很晚,我觀察來看戲的那些法國人,百分之七十以上是老夫老妻、少夫少妻,這是什麼意思呢?他們的家庭很穩定,他們很重視家庭生活,他們很用心的經營自己的家庭生活。我也很注意一些老夫老妻,我能看出來這個男的是陪他太太來看,他自己倒無所謂,我能看出來。所以說歐洲人,他們家庭很穩定。那麼美國人呢?我沒有去過美國,但是有朋友講,他們結婚以前是不穩定,但是一旦結婚,那是相對穩定的。今年我們到德國去,德國人更穩定了,他們家庭很穩定,他們很重視,德國人不管是朋友還是家庭,都很穩定。我們跟他們是好朋友嘛,我就問他們身邊的朋友,他身邊有很多朋友,我說你們認識多少年?二十年!他們很重視情誼,把友誼當個事兒,把家庭當個事兒。現在很奇怪呀,現在我們有些中國人沒有把它當個事兒,把掙錢當個事兒,就是沒把家庭當個事兒,也沒把友誼當個事兒,這是個好大的問題。我也接觸一些女孩子,一些比較有條件的女孩子,以至於她能夠經常出國這樣的,以至於這一些女孩子抱怨現在這個中國的男人:「靠不住啊!」想要嫁外國人,他們更願意跟外國人結婚,很簡單,就是穩定,就是有保障。當然,這個問題可能也不是單項的,這是我聽到的一些女眾的感受和議論,可能反過來我跟男青年聊天,她們也許會有類似的這種議論呢。總的來說,我們現在這些問題有一點嚴重了,我聽了以後心裡非常不安,這問題變得嚴重了。這個問題要解決呢,我們必須要有家庭責任,我們在不邪淫戒這條要認真一點,因為這個淫慾,它讓你的身心浮躁,你身心浮躁就飄起來了,你的注意力就扭曲了,你的情趣就粗俗了,你本來用於事業,用於其他方面的精力受到影響,無序。總而言之,身心無序,把這條戒持好,你的身心會有序。有序的情況下,就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穩定,家庭的穩定,這是我給你們的建議。但是小參時,也有的同學問我,學校裡面,因為還年輕嘛,生理的衝動,好像很難調伏它。這個在佛教里講,一切都是因緣法,就是人的那種性的能量,它也不是孤立的,它是由很多條件促成的。你吃食物清淡一點,不要接觸那種刺激你的黃色的那些信息,讓自己的感官接觸很清凈、很高雅的信息,這是因緣吧。另外你在年輕的時候要注意鍛煉身體,有時候年輕人做一些劇烈鍛煉是需要的,讓你大汗淋漓,這個是需要的。從絕對的衛生來說,我們中國的太極拳哪,這些很有益於我們身心的一種穩定、清凈,通過這些鍛煉來讓你的能量均勻分布,合理分布,就是讓你的性的能量均勻分布、合理分布,更多是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面。當然如果你能學會打坐,通過靜坐來轉化它,體驗到一種無欲的快樂,那就更好了。諸多的方面你都同時注意,就不會給你造成很大的困擾。這個是不邪淫戒。 第四,不妄語。妄語最重的是修行上不誠實,你不是佛,你說你是佛,我已經成聖人了;沒有禪定你說有禪定;沒有神通,你說你有神通;沒有開悟你說你開悟,這就是大妄語。大妄語的形式有時候是說話,有時候是示意。居士們有時候愛過分地讚歎我們,說:「師父啊,你一定是開悟了。」對我來說很有負擔,我得表態,我不表態麻煩了!我要是故作深沉,做沉思狀,最後讓人家誤認為「哎呀,我說的是對的」,經常我要表態,否則就有妄語的過錯,起碼是嫌疑。最重的,最根本的在修行上的誤導,發布錯誤信息,一般時候不會,但是如果涉及到邪教這就會了,邪教的教主,他有一個特徵就是愛大妄語,「地球的鑰匙在我這兒」,「地球要爆炸了,現在開關在我這兒」 或者「你們信我,包你們個個都能升到凈土」,「我保證把你們送到極樂世界,拉著衛星的尾巴上天」,這是大妄語。這個東西傷害很大,因為它誤導很多人,是很重的。 生活中的就是小妄語,為了利,為了名,但是有一種妄語是為了別人的好,為了利益對方,這叫方便妄語。可能醫生說某人病很重,為了安慰他,為了利益對方,你會說:「醫生說了,很快會好。」這些沒有關係。還有的人來參加夏令營,也許你的父母不是很同意,你說一個其他的,你說:「我們學校,夏天讓我們去實踐,社會實踐。」說到這裡我加一句,你們在坐的都是在校的學生,如果你們學校夏天有社會實踐的任務的話,你們參加夏令營,可以算社會實踐,我們可以給你們寫證明,寫一個什麼東西,反正你們要拿回去交差嘛!可以的,這樣的沒有關係,叫方便妄語。因為夏令營是一種實踐,類似於這種不傷害別人的,這不是妄語。但是方便妄語不要經常講,講多了就變成習慣了。一個人養成不妄語的習慣非常重要,誠實很重要。一個人誠實,誠信度很高,相信他的人很多,他說的話大家都相信,他就能成功,很重要的。 第五,不飲酒。酒嘛,就是有酒精的飲料和食品,都不要喝。在戒律裡面是什麼呢?它的界定是什麼呢?就是有酒色,有酒味。因為在古代,它沒有化學,不好說裡面有沒有含酒精,驗一下,有酒色和酒味,就犯這個戒。 有的同學受了這個戒,但是遇到一些情況不得不喝的時候,那你喝之前我建議你舍掉這條戒,舍這條戒很容易,可以對身邊的任何一個聽懂你話的人說,「我再不持不飲酒戒了」,就算舍了,你再喝沒有犯戒的過錯,這是戒律裡面允許的。 五戒的內容是這樣,我現在給你們五分鐘的時間提問,然後咱們就舉行儀式了。儀式是自願的,不參加的人可以在一邊看著。 營員:我們有時候要下載一些盜版軟體,這是不是犯盜戒? 明海大和尚:如果你知道它是盜版的,能夠不用就不用。 營員:如果已經受過戒,因為不知道犯了戒,而做了,應該怎麼辦? 明海大和尚:懺悔,可以在佛前懺悔。 營員:(略) 明海大和尚:我知道你問的問題,因為以前有的營員也問過。我下邊把這個問題講一下。有的同學說:我們沒有自己下載,但是我們中國跟美國一直都有知識產權糾紛,這是因為我們中國有很多軟體,是盜用美國的。這個問題很複雜的,我們知道我們有一個領導人在美國訪問,他就說了,我們四大發明,我們中國很多文化的東西,全世界都用,我們中國被侵權的多了。這是什麼意思呢?盜不盜用,這個遊戲規則誰制定的,這個遊戲規則最早並不是中國人定的,這點你們知道的。所以這個「盜」裡面,它說的,社會中我們知道是按照國家的法律,說是誰的、不是誰的,那麼關於這種知識產權,這種名譽歸屬權,那個遊戲規則,也就是說在我們中國改革開放,我們才接觸這個遊戲規則。我們簽署那種協議,我們中國有個過程的,那興許我現在,通過我們中國的法律,把我們中國人以前的一些東西,我們也制定說,有保護,然後你要用的話你就算侵權,是不是很多其他國家的人都損害我們,盜我們的了呢?因此呢,這個地方是有點彈性,有點模糊地帶,那一旦中國最後接受這種遊戲規則,我們也簽了相關的協議,它變成一種法律,在國內、在國際通行的話呢,那就需要認真對待。因此,社會的變革中嘛,它有一個模糊地帶,有個模糊的時候,這個是我要給你們解釋的第一點。第二點,作為一個個人離不開國家和社會,離不開群體,所以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共業中,很多東西,不是發自於你自己意志能夠主宰的,你只能接受,這就是我解釋以前我們在這個方面,我們大家可能都多少有點「盜,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情況出現,但是我們去這麼理解它。 營員:大和尚,我問兩個問題。我已經皈依了,皈依時您說過兩條,一個是不能對有情損害、捨棄,那麼學生物專業和基礎醫學專業學科的時候,比如說做實驗要用到一些小動物什麼的。還有一個是不能與外道共住,比如說,我們如果去文廟或者去道觀,是不是就不能參拜了? 明海大和尚:這一條「不與外道共住」,你們就按照我剛才解釋的那幾條去做,不議論外道的好與壞,然後尊重他們。尊重的意思實際上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意思就是稍微有一點點距離感的、有一點分寸感的,這種分寸感、這種距離感,有這麼個意識。 做實驗的問題,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共業,釋迦牟尼佛關於戒律有一個原則,前面講的都是具體規定,他還有一個原則,就是當我的戒律在一個國度,和那個國家的制度、法律相抵觸的時候,依那個國家的法律和制度來。我所要求不能做的,那個國家的法律和習俗要做,那麼依那個國家的法律來;我所要求要做的,在那個國家的法律不允許做,那麼你就不要做。佛陀有這麼個原則,這個原則實際上他讓佛教和每一個國度的法律能夠融洽,在這個地方呢,佛教沒有把自己置於世間的權力之上,沒有唯我獨大,沒有這樣,他是一個寬容的、一個有彈性的。因此在這個原則下我們就能理解,什麼計劃生育也好,你說的這個實驗也好,當然你如果要堅持這條戒,你是這個行業的人,你發起一個——關於這個問題我建議你們去看一本書,叫《動物解放》,你從網上查一下,是個美國人寫的,就是我們人類為了研發藥品用動物做實驗,我們浪費了大量的動物的生命,這個行為本身後來演變了,變性了、變質了,同樣的動物實驗,重複、浪費了很多的動物的生命,出現了很多其他的不合理的現象,把動物的生命作為工具的這種現象,所以這個美國人,寫這本書就想扭轉這種錯誤。所以你在這個行業內,我就堅持我這個,也許因為你的堅持,會對這個社會在這個問題上有小小的推動,那就是你的貢獻了。 營員:大和尚,阿彌陀佛!寧捨生命不舍皈依,做完皈依之後什麼算舍皈依?舍皈依是否無罪? 明海大和尚:舍皈依的意思應該是你自己說,你在心裏面非常決定的放棄佛法僧三寶,這是舍皈依。 營員:問一下大和尚,我特別想受五戒,但是由於一些情況,三皈依能不能暫時不受? 明海大和尚:戒是以三皈依為依託的,所有的戒都以三皈依為依託,三皈依是個載體,非常重要,也許你是個黨員幹部,我覺得不要緊。如果你沒有三皈依也得不到五戒,五戒的戒體實際上就是三皈依的體。 營員問:大和尚,我請教一下,不殺生這一條戒,是不是要吃素,這是一樣的嗎? 明海大和尚:受不殺生戒不等於要吃素,這是很多人的誤解。不殺生就是剛才說的戒律上詮釋的,注意啊,我詮釋的就是它,你不要人為的增加,當然你也不要減少。在吃素這個問題上,你受了五戒以後,注意,不要吃活鮮的就可以,佛教叫三凈肉:不見殺,沒有聽到它被宰殺掙扎的聲音,不是專門為你殺的,這都可以,半成品的,但是不要吃活鮮的為好。所以你們受了五戒以後,在你們工作環境下有人請客,你要提出來,或者你迴避。這裡面受戒、持戒有很多技巧,比如說不妄語,有的時候要用沉默來掩飾或者迴避打妄語;有的時候要環顧左右而言他,在佛陀那裡都教給我們,比如說有一隻鹿被射傷了,被一個獵人追著,從你跟前過,往東邊跑了,獵人氣喘吁吁地過來說:「你看見一隻鹿了嗎?」你怎麼回答呢?佛陀教我們,佛陀說:你就不要回答他的問題,你就說:「哎呀,累了吧,來喝茶。」包括你告訴他,你說別的,你說:「從哪裡來呀,坐一坐,歇一歇。」他弄得不耐煩了,走了,就好了唄!所以說持戒有一定技巧,有的時候需要沉默,有的時候顧左右而言他,有時候而迴避,等等。總而言之你要知道,你這樣做是為了保護你自己,你能保護自己,你才能去幫助別人。問最後一個問題。營員:大和尚好,我想問一下,如果偷窺算不算犯盜戒?比如偷看人家洗澡之類的。還有如果是被強姦算不算是破了淫戒? 明海大和尚:偷窺,這看你窺的是什麼?如果你窺的是國家機密,商業機密,那就是有問題,假使你這個窺的結果,到達六百以上,那就犯戒。如果是一個人的日記,他不願意讓你看,你偷偷的看了一頁,算是盜,但是不算很嚴重。他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戒律裡面有類似的問題。它不是講眼睛,它是講鼻子。有一個比丘在蓮花池那裡偷偷聞香氣,它講這個個案。所謂偷嘛,就是人家不允許,你去做,你悄悄地做,這個心態就有點陰暗的,陰暗的心態就不要有。第二個強姦的問題,戒律裡面有講到,被迫的,被人家所逼,被有力量的人所逼迫,在佛陀是戒律裡面他不一定讓你為了生命去怎麼……但是,他又說:在被逼迫中,你有受樂的意思,心念上受樂,有主動受樂的意念,那也算。 營員:請問大和尚,抽煙為什麼不在五戒之中呢?因為我覺得煙比酒還不好,因為它不僅害己還害人。我覺得很奇怪。明海大和尚:抽煙在戒律裡面沒有這一條,因為酒傷害我們的神經系統,它是傷害理智,傷害神經系統以後就會犯殺盜淫妄。但是沒有聽說哪個人,煙抽多了以後去殺盜淫妄,沒有這樣的情況。那麼他抽煙,當然是傷害他的健康,我們希望他不要抽,但是戒律裡面沒有。 戒律的問題不能想當然,是什麼就是什麼。所以在南傳佛教,在泰國、緬甸也有居士拿煙去供養那裡的師父,當然有的師父不要,可能也有個別的師父會抽,你不要認為師父怎麼還抽煙?因為他們認為戒律里沒有這一條呀。因此人類互相之間的傷害和自我傷害,道德的這種害,戒,可以說是全部囊括了。別看這五條,佛陀的大智慧,全部把它囊括在裡面。好了,我們現在舉行儀式,大家站起來,想參加的就留下,不想參加的可以出去,也可以在邊上站。 好,現在我們念一段經。(誦《心經》) 好,剛才我已經給大家講了三皈五戒的意義,你們諸位選擇,自願選擇,在這裡皈依三寶是非常難得、非常稀有的。我非常讚歎,我希望大家有一個殷重心,一個難遭難遇的心,下來我念一句,大家跟我念,用心念就可以: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營員隨念) (三皈五戒儀軌略) 就是這樣,很簡單。我給你們留個作業,「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每天念一千遍,念一個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一遍,每天念一千遍大概要半小時,堅持一個月,目的是讓你在內心深處真正的把你的心念和佛法僧發生一個連接——剛才我講的那種連接。連接到什麼程度?連接到你睡覺做噩夢,一想到佛,好了!那你就好了。你在生活中遇到危險,遇到困難,遇到絕望,你要首先向佛祈禱,向佛法僧來呼救,那就三皈依了,目的是讓你建立一個連接。 大家注意!現在我們迴向,隨我一起念: 受戒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今天下午的受戒圓滿,恭喜大家! |
推薦閱讀:
※體光老和尚開示2
※和尚談情說愛
※虛雲老和尚:在忙中修行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講義(17)
※想當和尚的順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