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簡說佛家思想

ZT

最後一個值得關注和學習的中國傳統思想學派:佛教和禪宗。

1 概述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由。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講究自內證覺悟。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

2 佛教與佛

距今約2553年前由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凈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據經典記載,釋迦牟尼圓寂時,世壽80歲。

「佛」是一個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佛教與其它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教要我們修行,追求成佛解脫去西方極樂世界,否則墜入六道輪迴。

佛教中存在很多矛盾的說法,這主要是了義經和不了義經的衝突,不了義經是為了宣傳佛法(了義經)而針對不同的人採用的不同說辭。但是佛法本身是不衝突的,他們是所謂的真理(佛教哲學上的真理)。

3 傳入中國本土化為禪宗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到了後漢末葉桓靈二帝的時代(147—189年),記載才逐漸翔實,史料也逐漸豐富。其時西域的佛教學者相繼來到中國,如安世高、安玄從安息來,支婁迦讖、支曜從月氏來,竺佛朔從天竺來,康孟詳從康居來。由此譯事漸盛,法事也漸興。

禪宗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發揚光大者。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釋--禪宗尚靜悟,貴解脫,以入定為工夫,以參證為法門,能於此而有所悟入,而後性靜心空,脫離一切掛礙。無掛礙斯無恐怖矣,無恐怖則神清,神清則氣足,氣足則應變無方、隨機生巧。如是而後,明於法而不拘於法,沉其心而不動其氣。

4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4.1 佛是人而不是神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於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4.2 佛是真平等者

我說佛是真平等者,並不是信口胡說的,我們先就當時印度的社會背景來觀察:誰都知道釋迦牟尼時代的印度,社會分成婆羅門、貴族、平民、奴隸四大階級,而貴為太子的釋迦牟尼眼見社會階級的不合理,毅然樹起平等的旗幟,主張廢除階級對立,倡言眾生平等。

4.3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釋迦牟尼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萬萬的人類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證果。釋迦牟尼——他祗是人類無數的先知先覺之一,而我們是後知後覺者。

4.4 佛教不承認有頑劣不可教化的人

佛教承認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認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惡,而是無知,一切罪惡都是由於無知(佛教叫『無明』)所引生出來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開導、啟發眾生,就變成佛的責任了。

4.5 佛不是獨一無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佛與眾生,只是在於覺悟時間的先後而已。『佛』只是對一個覺悟者的通稱而已。就像我們稱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為『教師』一樣,教師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師,處處可以有教師。同樣的道理,佛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一個人,人人可以成佛,處處可以有佛。

4.6 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萬物的神

『神』也是人類思想的產物,人類憑著自己的觀念和形像造神。而人類創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釋『宇宙人生的起源』。佛教根本否定『神創造萬物』的假設,根本就不承認宇宙有第一個『開始』。所謂一件事的『開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結束』而已。在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與我在天道中的說法關於永恆的變化和生存競爭的提法是完全一致的:變化是生存競爭的結果,也是生存競爭的起因)

佛教認為萬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這些有形體可見的東西,簡稱它們叫『色』,因為它們只是『因緣暫時的聚合』而已,並不是真實不變的,所以說它們是『空』的——沒有永存不變的實體。

4.7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對眾生說法,都是針對不同的根機,隨著時空的不同而設教。佛因為教化的對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

4.8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講的道理,雖然最終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並不抵觸。因為一個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備聰明智慧之外,還要有廣大的誓願悲心去普渡眾生。要以這兩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地才能成佛。

4.9 佛教沒有排他性

而佛教認為一切宗教,祗有教義深淺的區分,很少有好壞邪正的差別的。『真理』在佛教看來是沒有國界的,它不須任何宗教的『商標』。它也不屬於任何一個宗教,或屬於任何時代中的任何一個人。佛教認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恆不變的道理的都是『佛法』(是在說天道嗎?佛是具有一定科學精神的,但其驗證方法存在一定問題)。

4.10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真理是不容許強迫別人接受的,勉強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愛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覆地思辨,才能更加地顯出它的精神和價值。

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與經典是允許被懷疑、討論和追究的。

5何為正法(如何驗證佛法)

能掌握佛陀教法之真正精神——三法印、一實相印,即得正法之精髓。

三法印系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印者,認可、驗證之意。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別印證法之正邪

5.1 正邪佛法的檢驗方法

諸行無常:意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

諸法無我:意指世間諸法,無論有為、無為,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恆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

涅盤寂靜: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

一實相印者:指真實無二,離諸虛妄之大乘義理。即吾人所謂真如、法性。

5.2 獲得正法的方法

欲以有限生命,開啟永恆慧命,當以法四依為根據,藉此入道。

⊙依法不依人:正法有二,一為世俗正法,系指文字三藏,事相上的大藏經,一為勝義正法,指證得無漏(真空無生)之理。行者應以教法、真理為憑,不可盲目信賴緣起幻有之臭皮囊。蓋法可脫在纏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則難免主觀我見,若不契佛說,則當舍離。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三藏中有了義經與不了義經,前者指中道實相之諦理,後者乃為弘法而權巧之方便宣說。兩者權沖,自當依了義經方能究竟解脫。

⊙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為傳達義理之工具,其作用在詮釋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可捨本逐末,率爾依循表相文字,斷章取義,而輕忽其中所欲傳達之內在意涵。

⊙依智不依識:智者,非世智辯聰,而是真實圓滿之般若智慧。識者,乃迷惑妄心攀緣塵境所生之虛幻認知及覺受。行者當以般若為依憑,不應以人間情識為指歸,方可得證究竟涅盤。

6 如何面對死亡

佛教認為人生是苦海,人的生死也是苦,而且人要持續不斷的面臨生死輪迴,持續地受苦.只有實現涅磐才能脫離苦海.那麼佛教認為只有人覺悟了,就可以成佛而脫離苦海.所以佛教對待死亡的方法是,人只要成佛,就可以脫離死亡.佛教告訴你他們是這樣解決問題的.

7 十大宗派: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密宗、禪宗、及凈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實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

佛法本一味,原無大小乘之分。但因應不同根器,對厭離世間之苦,只求自了者,說解脫生死之小乘法。對悲願深重,欲自覺覺他者,說大乘法。

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嶺,在於:小乘認同四大為實,但以析空觀破此執著;大乘則認為,四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凈自性所影現的假相,無實體可得。小乘的觀空,卻非易事。欲達到大乘的圓滿大寂滅處更難。兩者並無對錯,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只要契機,便能受益。

8 佛教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它的信仰深入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忠實的寫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蕩,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60714/
推薦閱讀:

道家重修行,佛家重覺悟?
在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學習是什麼體驗?
佛家養生體驗:至誠、慈悲、智慧的寂靜法師
為什麼壞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而好人卻很艱難?
如果說佛家要求戒色,也就是禁慾,那麼人類無法繁殖,終將滅絕,對於此他們作何解釋呢?

TAG:思想 | 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