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皈依的真義

皈依的真義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  錄入: 管理員  上傳時間:2008-08-21  點擊次數: 692

  當一個人選擇佛教作為他(她)的信仰時,在皈依前先要把兩個問題弄清楚:

  1.什麼是皈依?

  2.我為何要皈依呢?

  什麼是皈依?

  回答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皈依?在我們的生活中要有正確信仰,信鬼神是一種信仰,信上帝也是一種信仰,信真主也是一種信仰,信大梵天也是一種信仰。對宗教有正確信仰的人,知道宗教是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圓滿,更有意義,能在現實生活中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必須對宗教作正確的認識和選擇。佛教傳來中國已超過兩千年,它已是我們信仰的主流。佛教是一種理性的信仰,不是迷信。我們要追求心靈的自由,尋找善良的心;迷信使我們原本已不自由的心靈更為局限,無法凈化心靈,也無法解決我們人生的苦惱。我們怎麼可以將我們有限的生命交給鬼神、神棍、或騙子呢?

  信佛先要認識佛教的經典教理,不要誤解佛的教法,佛教在中國二千年的長久時間裡,朝廷曾多次滅佛,因而使佛教趨向神化,融入民間生活,圖求生存,但卻使民俗迷信也混入佛門,把寺院團體和佛菩薩當成是駕御愚民和斂財的工具,使佛門外人對佛教生起錯誤的看法。外道的神、上帝、或大梵天都是高高在上,支配著人,形成不平等的尊卑關係,只有佛教重視個人的自主權,人人具有佛性,眾生都能成佛。修行人一定要深入了解佛陀的教義,使我們的生活密切貫徹佛陀的教理。宗教信仰是要使我們更能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實現生命的真義,使我們能過著更理性的生活,這才可以稱為正確的信仰。

  當我們看到佛像、聖物,或大法師時生起凈信是清凈信。好比一個人相信因果,當他做了好事,心瑞安樂,就一直做好事。由凈信而得到內心的寧靜與安祥,這是清凈信。當我們祈望脫離痛苦、生於善道、或能斷惡修善,並對此深具信心是樂求信。好比一個人皈依後天天持戒,努力調伏內心所起的煩惱,少欲知足,這是樂求信。當我們了解三寶是我們唯一的皈依處,是究竟的皈依處後,並對它生起信心時,這是虔誠信。當我們通過修持佛法,如理思惟和觀察,反覆思擇,了解萬法緣起的道理,這是智解信。當我們有煩惱困難病患時,知道祈求神祉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來解決,比如思惟解決的辦法、找有經驗的人幫忙、懺悔惡業、放生、修觀照、行善事、患病時看醫生等等,這樣才能解決困難,這才是正信。

  對佛教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了解教義的人。

  皈依是歸向、依靠、歸依的意思。它和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洗禮不同。歸依有如孩子幼小時歸依父母,在危困時歸依能引導我們度出危難的領航人。歸依就像是歸向自己的家,回到自己的家,感覺到非常的安全和親切。佛教的歸依是歸依三寶,現在我們來看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

  皈依佛---佛(Buddha):佛陀,意為覺者。在現在是指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大乘佛法里還有十方諸佛,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等。

  皈依法---法(Dhamma):達磨,意為佛陀覺悟的真理。經律論等三藏是記錄佛陀教導的方法,是屬於世間法。

  皈依僧---僧(Sangha): 僧伽,意為和合眾,是指聖賢僧,至少是初果聖人。一切凡夫僧是修行道上的行者。  

  皈依佛

  在南傳的課誦本里,有讚頌佛寶的文句如下:「讚頌佛寶:至尊的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以最高智慧,親證而後一律平等的開導於此界的天神、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與人們,使他們依教奉行;他所指示之法,前善、中善、後亦善。詞義具足,教示梵行,清凈高尚,了解經義,配合修行,以證完善與圓滿的行為。」

  有一句話「信為道源功德母」,說明了我們身為佛弟子,對佛陀的虔誠信心和對他所教誨的道理有真實的信念,依法修行能夠達到究竟圓滿覺悟境界的功德。佛陀是三界里圓滿的覺者,他所覺悟的道理不是我們凡夫能夠馬上明白的,唯有通過修行,才能深化我們對佛陀的信念。

  佛陀是自己覺悟生死輪迴之真相,並擺脫輪迴之苦和渡過輪迴苦海的大聖者,他能宣示四聖諦及教導八聖道修行法的無上正等正覺者,他也是值得受人類及天神供養的應供者,他已調服及斷除所有大小微細的煩惱,故此他無有任何世間的系縛。因此他有十個名號;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有些列出的十個名號是;,阿羅漢,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也號稱為兩足尊,即人中最尊勝者,或福德與智慧兩皆具足。佛陀三德圓滿(斷德、悲德、智德),於這五濁(劫濁、命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惡世中,開示給我們這稀有的寶貴道理,猶如在黑暗之中擎起明燈,引導眾生走上清凈之古仙人道。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而自稱「弟子」,我們與佛是師生的關係。佛陀教導我們破除無明,離苦得樂。眾生的苦惱,乃是起因於不能明白自己與生活環境關係的真相。因為這錯誤的想法和見解,帶給我們累世的輪迴,遭受眾多的苦難。學佛修行就是要糾正這錯誤的想法和見解,把苦消除,找到心靈的安祥與快樂。這是佛教的宗旨,佛教的最高目的!

  「皈依佛」是我們從眾多迷惑顛倒邪見中依正見正思惟來生活,這才是真正皈依佛的意義。

  要能修行達到解脫,唯有在人道才能辦到。雖然現在是末法時期,去佛已遠,但正確佛的教法仍然可以聽聞到,我們應該爭取這千載難逢的良機,人生難得,佛法難聞,趕快激厲自己,精進求度,以三寶為最上最究竟的歸依處。不要等將來佛法滅後,求度無術,長劫輪迴,那不是對自己很不利嗎?

  在[增壹阿含經](卷24, (三)大正藏2冊,p674a)里佛言:

  「諸比丘!承事禮佛有五事功德:云何為五?

  一者端正。

  二者好聲。

  三者多財饒寶。

  四者生長者家。

  五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所以然者,如來無與等也。如來有信,有戒,有聞,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復以何因緣禮佛而得端正?以見佛形像已,發歡喜心,以此因緣而得端正。

  復以何因緣得好音聲?以見如來形像已,三自稱號: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因緣得好音聲。

  復以何因緣多財饒寶?緣彼見如來而作大施,散華,然燈,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緣獲大財寶。

  復以何因緣生長者家?若見如來形已,心無染著,右膝著地,長跪叉手,至心禮佛。以此因緣生長者家。

  復以何因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諸佛世尊常法,諸有眾生,以五事因緣禮如來者,便生善處天上。是謂∶比丘!有此五因緣禮佛功德。是故,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慾禮佛者,當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因此禮敬佛的利益是很大,家裡供奉佛像,皈依和禮佛時,要想我們的佛性。在污濁的六塵境界里當六根接觸它們的時候要懂得修行,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禮敬佛像時提醒我們修行,不要像外道指責我們那樣在拜木頭,拜偶像。我們天天供燈、香、花、水果等,向佛磕頭,若沒正確修行,那沒有用。這些是禮敬佛的功德。

  皈依法

  法寶有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法印等。在南傳的課誦本里,有讚頌法寶的文句如下:讚頌法寶:「世尊所善妙及詳盡解說之法,須經學習和奉行,親自體會和自見,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時間與空間;請來親自查看, 向內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證知。」

  「法」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認識與見解,當我們生起真實智,想法和見解才是正確的;要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我們的想法和見解都是錯誤的。

  四聖諦是解釋世間苦的真相及眾生解脫苦的方法。苦諦說明眾生所受身心之苦,有身體的生老病死苦,心理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集諦說明苦的產生原因是源於眾生個別的愚痴;滅諦說明苦的滅盡;道諦說明滅苦的方法或道路。

  「皈依法,離欲尊!」道諦里的八支聖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與戒定慧三學與三十七菩提分法密切聯繫著的。為什麼要修習八正道呢?在[相應部.道相應]里佛陀舉出八種理由:

  (一)  為了遠離貪慾;

  (二)  為了斷諸結;

  (三)  為了永斷隨眠;

  (四)  為了遍知行路 (行路指的是修道);

  (五)  為了滅盡諸漏;

  (六)  為了現證明解脫果;

  (七)  為了智見;

  (八)  為了無取般涅槃。

  要修習八支聖道,每一位行者要具足什麼條件呢?在[相應部.道相應]里佛陀舉出七個有利的條件:

  (一) 善友;

  (二) 戒具足;

  (三) 志欲具足;

  (四) 我具足;

  (五) 見具足;

  (六) 不放逸具足;

  (七) 如理作意具足。

  皈依僧

  在南傳的課誦本里,有讚頌僧寶的文句如下:讚頌僧寶:「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良好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直接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正確地修持佛法以求脫離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適當地依教奉行,修習清凈梵行;他們即是四雙八輩行者,那才是世尊的追隨者僧伽,應當虔誠禮敬,應當熱忱歡迎,應當布施供養,應當合什敬禮,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僧是僧伽(Sangha)的略稱,義為和合眾,亦即僧團。佛三十五歲成道後,弘法四十五年,出家弟子有數千人,在家眾更不計其數。早期的出家眾心地純潔,如耶舍與他的四位好友,舍利弗,目犍連,迦葉三兄弟(優留毗迦葉,江迦葉,象迦葉),阿難陀,阿那律,優波離,大迦葉,羅雲,富樓那,須菩提,大迦旃延,馬師,摩訶拘絺羅,難陀,周利般兔,鴦掘魔,須深等,一心只為解脫而精進修道,僧團中四姓平等同為釋子;後期因為弟子們四向弘化後,僧團里人數增多,有許多弟子佛都沒見過,龐大的僧團得到眾多顯赫國王及平民的供養,貧窮者便以出家為名而加入比丘行列以圖飽腹,如此僧團就參雜了許多好吃懶修的份子,比如惡名昭彰的六群比丘,他們雖生於貴族,與其頭子提婆達多,及六比丘的徒弟(未足二十歲便出家)十七位少年比丘等,屢造惡行;招至佛陀及在家居士眾的訶責,佛陀在僧團不清凈的情況下開始制定眾多戒條,以約束比丘眾的行為,並採納外道的方法於每半月布薩(誦戒)懺悔,以維持僧團的清凈與團結,擴展教化梵行的艱辛使命,以及僧團弘法利生的目的。

  制戒是為了十種利益,所謂:

  (1)為使僧能和合,

  (2)攝護修行的僧眾,

  (3)調伏惡人,

  (4)使慚愧者得安樂,

  (5)斷現世漏,

  (6)滅後世漏,

  (7)令未信者信,

  (8)已信者令增廣,

  (9)使正法久住,

  (10)推廣毗尼(Vinaya僧律)使梵行久住。

  「皈依僧,眾中尊」,「僧」是清凈、和合的意義。「眾」是指團體、社會單位。世界上團體很多,小則一個家庭,大則一個國家。學佛人的團體,在世間一切團體里,是最值得尊敬與讚歎的,因為它是模範團體,可以作為所有團體的榜樣。它的特點是團體里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處,是一個和合的團體。這團體以僧律和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守、利和同均、身和共住、語和無諍、意和同悅」來建立共識,是所有團體中最尊貴的。我們要以互相愛護,容忍,關懷,耐心與真誠的相處,互相幫助,互相督促,走上解脫之道。我們僧人,無論修持那一個宗,那一派,那一法門,都是扶持佛法,因為不能兼顧眾多法門,所以各領一門,佛在世時已經如此,當時隨優波離的都是學律的,隨大迦旃延的都是學議論的,隨大迦葉的都是學頭陀行(Dhutanga)的, 隨目犍連的都是學神通的等等。各門派里難免有一些流弊,這是因為學人仍有未斷的煩惱,所以應以佛教大局著想,不好誹謗。

  我為何要皈依呢?

  回答第二個問題,我為何要皈依呢?讓我們來先了解輪迴。輪迴(Samsara) 之說在古印度為人們普遍接受。佛陀以他卓越的天眼通與宿命通,肯定多生輪迴的存在,並以此教誡弟子們。這絕不是迷信,或以輪迴來嚇唬弟子們。近代更有心理學家用催眠術讓病人說出前世的苦難與惡業,所帶來今生病痛的例子,以證明輪迴的存在。所以輪迴並非宿命論,它有積極的倫理與道德的價值。

  在[彌蘭王問經] (Milindapa?hā)第六品九經里龍軍比丘答彌蘭王:「大王,比如有人食熟芒果後種植其核,從此生出一大芒果樹而結果。其人再食彼熟芒果後又種植其核,從彼又生出一大芒果樹而結實,似此則其樹之終盡不可知。大王,生於此者即死於此,死於此者即生於他處,生於他處者即死於他處,死於他處者又生於另一處亦復如是。大王,如此即是輪迴。」

  在[雜阿含]九三八經中佛指出,我們從無始以來,生死流轉受苦所流的血淚,比四大海洋的海水還要多。「佛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恆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為多,為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為多?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甚多,過於恆水及四大海。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甚多,非彼恆水及四大海(能比)。所以者何?汝等長夜喪失父母,兄弟,姊妹,宗親,知識,喪失錢財,為之流淚,甚多無量。汝等長夜棄於冢間,膿血流出,及生地獄,畜生,餓鬼,諸比丘!汝等從無始生死,長夜輪轉,其身血淚(所流)甚多無量。」

  在[一切都在燃燒經](āditta Pariyaya Sutta)里佛為事火的三位迦葉兄弟和他們的一千位徒眾這麼說:「比丘們!一切都在燃燒!是什麼在燃燒呢?眼在燃燒、色相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眼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受在燃燒。它是如何點燃起來呢? 我宣示它是由貪慾、嗔恚、愚痴、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而點燃起來。

  比丘們應如是觀,聖弟子於眼生厭、於色相生厭、於眼識生厭、眼觸生厭、眼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受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識、意觸、意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受生厭。生厭故遠離,,遠離故解脫,解脫故自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他們聽完後都證得阿羅漢果。

  在[增支部]一支十九經里佛言:「諸比丘 ! 於此閻浮提洲,只有少數之樂園、樂林、樂地與湖泊。而多為險峻懸崖地,難越之河川,茂密之荊棘林,難登之山嶺。

  如上同理,眾生中只有少數人死後再生為人。……或生於天神中。而多於死後生於地獄、傍生與餓鬼中。

  如上同理,眾生中只有少數天神死後再生為天神。……或生於人中。而多於死後生於地獄、傍生與餓鬼中。

  如上同理,眾生中只有少數在地獄、傍生與餓鬼中的眾生死後再生為天神。……或生於人中。而多於死後生於地獄、傍生與餓鬼中。」因此要再生為人或天神是極稀有之事。

  人道(Manussa),巴利文意為有敏銳心思者。這是因為人能造善或不善業,並能修證成佛,但也能犯下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而下無間地獄。因人聰明,故佛來生人中。[長阿含。世紀經]仞利天品里說閻浮提的人以三事勝於其它眾生,即欲天、阿修羅、龍、金翅鳥、餓鬼等;那即是人:(1)勇猛強記能造業行,(2)勇猛強記能修梵行,(3)勇猛強記佛出其土。 人的殊勝還勝過天神,因天神耽於欲樂,身壞命終,還要墮在惡道。唯人能於佛、法、僧、戒生起凈信。所以人道是善趣。

  要是我們明白三寶的莊嚴殊勝,應生起希求之心。再思惟長遠在六道三界輪迴的苦痛,以及我們極少造善業,死後必墮在惡趣的危險,任何一位有智慧的人,就會考慮皈依三寶,尋求從三界解脫出來的方法,更何況地獄、餓鬼、畜生道及長壽天神等眾生都無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資格修行,這也是佛做菩薩時從兜率天投生人間的原因。因此能生為人是很殊勝的,佛言能生為人也極稀有,就如百年盲龜頸項入漂浮於海面的木軛孔一般稀有,我們生為人又幸遇三寶,那又更稀罕了。世間財富權位名譽都是無常,死了又帶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死後也難免因善業耗盡而墮落在三惡道中,而這世界在遙遠的將來會被七個太陽焚毀,你看將怎麼辦?那唯有尋求皈依!

  皈依三寶會有下列的功德與利益:

  1.成為佛門弟子。

  2.是受戒的基礎。

  3.能棄惡向善。

  4.減輕業障。

  5.能積集廣大福德。

  6.不墮三惡趣。

  7.人與非人都不能嬈亂。

  8.眾多天神護法隨身護持。

  9.諸善願皆能成就。

  10.成辦佛道。

  這裡我只舉第8項來說明,在[長阿含經]仞利天品里佛指出: 「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有一神護耳。比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若有人修行善法, (正)見正信行,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比如國王,國王大臣,有百千人衛護一人,彼亦如是。」世人皆欲天神保佑,只要天天皈依,就有數十天神守護;若再守戒行十善業,就能得百千天神免費護佑;這不是最吉祥的事嗎?比起你花錢去請保鏢還要好。

  皈依三寶儀式

  皈依三寶一定要舉行皈依的儀式。這就是「三皈」的傳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入門。依南傳佛法的傳統,這隻需要一個簡易的儀式,五分鐘就結束。在佛、法、僧三寶面前,由一位具德比丘僧人主持見證,至誠皈依,我們才能得三寶的加持,這種皈依三寶儀式的傳承具備了不可思議的功德和功能;如果隨便皈依,無僧人主持見證,事後恐怕心裡會有掛礙。漢傳及藏傳的三皈傳授儀式隆重而莊嚴。信佛是一定要皈依的,接受三皈五戒,不然就不能被當作是佛教徒。假如不皈依的話,那就說明我們對學佛還缺乏誠意。有些只肯皈依但不願持五戒,而說只要心善良就行了,這都是缺乏誠意的借口。至於要不要做早晚課看個人的時間與精進的程度,不需要強制。

  南傳皈依儀式

  禮佛

  男眾

  雙足跟豎立,雙手合十,作孤括形,如蓮花瓣,置於胸前。

  雙手提至額前,雙拇指觸至鼻樑。

  五體投地,全身撲下,雙手平置地面,置於額角,

  雙手距離不過五寸,雙足豎立 (三拜)

  女眾

  雙足跟平放,雙手合十,作孤括形,如蓮花瓣,置於胸前。

  雙手提至額前,雙拇指觸至鼻樑。

  五體投地;全身撲下,雙手平置地面,置於額角,

  雙手距離不過五寸,雙足平放。(三拜)

  禮敬三寶

  世尊、遠離塵垢、斷盡無明煩惱的阿羅漢, 自證成正等正覺,

  我禮敬佛陀、世尊。 [一頂禮]

  法, 世尊已善妙及詳盡解說,

  我禮敬法。 [一頂禮]

  世尊之追隨者, 良好修行於道的僧伽,

  我禮敬僧伽。 [一頂禮]

  三皈(與隨分)五戒

  求受者跟比丘念:

  尊者大德我(們)向您求授三皈(與隨分)五戒

  第二次尊者大德我(們)向您求授三皈(與隨分)五戒

  第三次,尊者大德我(們)向您求授三皈(與隨分)五戒

  贊佛偈

  禮敬於世尊,應供、正等正覺者。( 三稱 )

  三皈依

  我以佛為皈依處,我以法為皈依處,我以僧伽為皈依處。

  第二次我以佛為皈依處,第二次我以法為皈依處,第二次我以僧伽為皈依處。

  第三次我以佛為皈依處,第三次我以法為皈依處,第三次我以僧伽為皈依處。

  比丘說: 三皈已授完畢。

  受戒者答 : 是的,大德!

  授五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殺生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偷盜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邪淫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妄語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飲酒戒 (任何能使神志迷亂之物皆屬酒類之範圍)。

  這就是五項應該學習持守的戒律。

  比丘祝福如下:

  因持戒將給你帶來安樂,

  因持戒將給你帶來財富,

  因持戒將使你達證涅槃,

  故此,你(們)應該嚴持此凈戒。

  受戒者俯首回答 : 善哉。

  佛說:

  「人為怖畏苦,皈依趨山巒,

  樹林和林莽,及諸神廟堂(Cetiya)。

  彼非安穩依,非最上依處,

  皈依於彼處,不能離於苦。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與僧,

  依於正知見,得見四真諦(苦、集、滅、道四聖諦)。

  苦諦苦集諦,苦滅諦道諦,

  滅苦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導至苦寂滅。

  此皈依安穩,此皈依最上,

  此乃真皈依,能脫離眾苦。」(南傳法句經新譯188-192偈)

  在藏傳的皈依儀式後,通常主持儀式的法師還會補充下列事項,這是值得參考的。

  在誓願三寶方面:

  (1)皈依佛,寧捨生命,絕不放棄皈依。

  (2)若遇任何困難或痛苦時,除了三寶外,絕不依賴其它的對象。

  (3)要常向三寶和佛像、聖物等做身口意的供養。

  (4)除了自己要遵守三皈五戒外,還要盡量帶領別人來皈依三寶。

  (5)應該早晚向十方諸佛禮敬。

  在皈依三寶方面:    

  (1)皈依佛後,不再皈依世間或世俗的神祇,因為他們不是究竟的皈依處。世俗的神祇好比大梵天、帝釋天、濕婆神、山神、鬼王等,他們自己均還在輪迴當中,又如何能幫助我們從輪迴中解脫呢?

  (2)皈依法後,不應傷害眾生。眾生是指一切具有意識的生物。我們不應殺生或偷盜,絕不使用暴力。(吃素與否看個人的意願,佛允許吃三凈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我而殺)

  (3)皈依僧後,便不再與惡友為伍。因惡友令我們造惡業,而非善業。

  在恭敬三寶方面:

  (1)在皈依佛後,要對佛以及一切與佛有關的象徵聖物恭敬,其中包括將佛像置於清凈高處,並向佛頂禮、做供養等。

  (2)在皈依法後,要對佛法以及一切與法有關象徵聖物恭敬。甚至裡面寫著有關於佛法或種子字的信件亦不例外,更何況佛經或佛書。

  (3)在皈依僧後,要對僧伽以及一切與僧有關的象徵聖物恭敬。若在街上發現只是一小塊的藏紅色僧服布塊,也應把它當成是僧伽的代表,而以恭敬的方式處理之。

  犯戒與對治

  在南傳的課誦本里,有關於業的省思偈文如下:「我乃業之主人,繼承自已之業,由自己業而生,是己業的親族,依己業而存活,不論我造何業,善的或是惡的,我都必將承擔。」

  在[中阿含.思經]里佛說道:「若有故(故意)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報,或後世報。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於中身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口有四業,意有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

  身三惡業是殺生、偷盜(不與取) 、與邪淫;口四惡業是妄語(虛誑語)、兩舌(離間語)、惡口(粗惡語)、綺語(雜穢語);意三惡業是貪慾、嗔恚和痴(邪見) ;加起來是十惡業。儘管如此,但業力不是一切世間現象運作的全部原因,它是二十四緣之一。若把一切現象的運作都說成是業力的控制,那就無望去修行,去斷惡修善了。正因為我們生為人,感受苦樂參半,能思惟善惡的道理,不像畜生一樣愚痴,不像餓鬼地獄眾生一般的受長期折磨的苦楚,不像天神那樣只知享樂而耽於欲樂,失去理智。因此我們才有希望通過修行,改變自己,漸漸地修到和佛與阿羅漢一樣,無時不以正念控制自己的一切行為,才能從煩惱與業的輪迴中解脫出來。犯戒有故意作業,也有不故意或無心的。故意造作的罪業較重,屬於重業或定業。因此罪業的輕重取決於最初的動機,若無意踩死一隻螞蟻,它是不定業,業報較輕。可以通過懺悔,使這不定業變得很輕。不過我們還是要常提起正念,不要以為是小惡業而輕待它。佛說:「莫輕視小惡,雲我無殃報,小水漸滴落,亦能盈水瓶,愚人積小惡,乃至罪滿貫。」(南傳法句經新譯121偈)

  初皈依的人最常犯的是妄語戒,妄語業須具備下面四個條件:(1)已知不是真實,(2)有欺騙的意念,(3)以言語欺騙的行為,(4)完成欺騙的事實。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及方便妄語之分。若沒有欺騙的意圖,即沒有故意作業,都是不定業。大妄語是世間五大盜之一(一是惡比丘受人信施,二是盜佛法,三是惡比丘誹謗清凈梵行者,四是盜取伽籃物,五是惡比丘妄言得上人法)。小妄語是眾人常不經意犯的,方便妄語雖不是要傷害和欺騙別人或為了個人的利益,但這樣的虛假語多說了會成習慣,還是以正念攝持自己好些。

  犯戒的對治是:(1)提高正念。(2)思惟造業與犯戒的條件。(3)在佛前懺悔或找一位法師詢問和發露,懺悔後就安樂。(4)若破戒要重新拿三皈五戒。

  業力與果報的關係是這樣的,造業是因,果報(異熟Vipaka)是緣聚時得業果。果報有現世受、異熟受、後世受。現世受的業造了在今生就得到果報,異熟受的要等到下一世才得到果報,而後世受的要在未來世才得到果報。

  業有如種子,果報有如種子長大開花後所結之果。隨彼業因,業報也有好壞之分。因果是自然的規則,不受任何力量控制,也無上帝或大梵天王的主使。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葯事]里記載:「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在[涅槃經]中佛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無追悔。」不過我們造的惡業,可以通過行善守戒,不再造惡,來增加我們的善業功德,這樣子我們的惡業就相對減少了。

  法增比丘寫於佛歷二五四九年臘月於台北。

  願眾生安樂。


推薦閱讀:

加行開示 皈依(四)
在家居士不得不吃非「三凈肉」,如何解決此矛盾?
宗教信仰發生重大改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六、皈依的學處
如何皈依佛門?

TAG: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