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之--鹿茸
【處方用名】鹿茸——鹿科
【經文】鹿茸,味甘溫。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生齒不老。
鹿茸為名貴常用中藥。商品中分梅花鹿茸和馬鹿茸,系梅花鹿和馬鹿的匈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梅花鹿Ceruus Nippon Temminck,當年幼鹿不生角,第二年開始生角,不分叉第三年開始分叉,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幹成一鈍角,第二叉與眉叉相距較遠。梅花鹿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地區。四川主要分布在川西海拔2500~3500m針葉和闊葉混交林。以東北及四川西部產者為最優。我國有六個亞種Ceruus nippon hortulorum swinchone,華南亞種Ceruus nippon pseudaxis ( kopschi) Eydoux & Soulcyct or Ger-vais9四川亞種Ceruus nippon sjchuanicus Guo,chen & Wang ,台灣亞種Ceruus nippon taiouanus Blyth,山西亞種Ceruus nippon grassia Heude"
河北亞種Ceruus nippon manderinus Milne-Edu-ards.
馬鹿Ceruus elaphus Linnaeus.在鹿茸基部即分出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幹幾成直角。主幹長,稍向後傾斜,並略相內彎;第二叉起點緊靠眉叉,第三叉與第二叉的距離遠,有時主幹末端復有分叉。馬
鹿分布於東北、寧夏、新疆、甘肅、青海、四川西部與西藏東部。我國現存七個亞種:東北亞種Ceruus elaphus xanthopygus Milne-Eduards阿爾善亞種 usCeruus elphus alashanicus Bocock,西藏亞種Ceru elaphus wallichi Cuvier,阿爾泰亞種Ceruus elaphus sjbricus Severtzov, 天山亞種 Ceruus elaphus songaricus
Severtzov,塔里木亞種Ceruus elaphus yarkandensis Vlanford.
梅花鹿鹿茸的加工規格分為二杠鋸茸、三叉鋸茸、二杠砍茸、三叉砍茸、再生茸和初生茸。
馬鹿鹿茸的加工規格分為三岔鋸茸、四岔鋸茸、再生茸、初生茸。
鹿茸收購時間,一般在6~9月,收購鹿茸分鋸茸和砍茸兩種方法。鋸茸是在活體鹿空腹時將茸鋸下,傷口及時採用藥物止血和結紮壓迫止血。砍茸,先將鹿處死,取下鹿頭,然後將鹿茸連同頭蓋骨一起加工。
本經要義
味甘溫:鹿茸《本經》言:性溫,味甘。全國統編教材《臨床中藥學》言其性溫,味甘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載:性溫,味甘、咸。歸肝、腎經。
漏下:婦人雜病,表現為月經不按時而下,淋漓不盡,或月經過多,或崩漏,亦即:「漏下惡血」等。其病機為肝腎不足,沖任不固。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婦人雜病諸候·漏下候:「漏下者,由勞傷血
氣,沖任之脈虛損故也。沖脈任脈為十二經脈之海,皆起於胞內。而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經也此二經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婦人經脈調適,則月下以時。若勞傷者,以沖任之氣虛損不能制其脈經,故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謂之漏下也。」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婦人雜病諸候·崩中漏下候:「崩中之狀,是
傷損沖任之脈,沖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勞傷過度,沖任氣虛,不能制約經血,故忽然崩下,謂之崩中;崩而內有瘀血,故時崩時止,淋瀝不斷,名曰崩中漏下。」
悪血:指瘀血,是體內血液瘀滯於一定處所的病症。其中溢於經脈外,積存於組織間隙的壞死血液,稱之「敗血」或「惡血」;因血液運行受阻,淤積在經脈管內或器官內的稱之為「蓄血」,屬瘀血範圍。或泛指非正常狀態,或非正功功能的病變之血。《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九·婦人雜病諸候·瘀血候:「此或月經否澀不通,或產後余穢未盡,因而乘風取涼,為風冷所乘,血得冷則結成瘀也。血瘀在內,則時時體熱面黃,淤久不消,則變成積聚癥瘕也。」
寒熱:指惡寒發熱癥狀的簡稱。「寒」,是由寒邪引起,或陽氣衰弱,陰氣過盛而導致身體功能與代謝活動衰退,抵抗力減弱而出現的證候。「熱」是由熱邪而引起之陽氣亢盛,出現的一系列熱之症候群,如身熱、煩躁、面目紅赤、不惡寒反惡熱、口乾咽燥、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脈數等。「寒熱」指忽寒忽熱,寒與熱相互出現。《諸病源候論》卷十二·黃病諸候凡二十六論·寒熱候:「夫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陽者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肉肌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不通則寒獨留於外,故寒慄也······」
驚癇:詳見牛黃「本經要義」驚癇條,可互參。
益氣強志:「益氣」指補益腎氣。「強」為增強、增加之意。「志」表意志,記憶。《說文·心部》:「志,意也。從心,之聲」表「志願」。《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表「神志。《宋玉·神女賦》:「罔兮不樂,悵然失志。」《本草綱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葯·健忘:龍眼,安志強魂,主思慮傷脾健忘,怔忡,自汗驚悸。「益氣強志」即神益腎陽,益精補血,增強記憶力。
生齒不老:鹿茸主入肝腎。肝主筋,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服用鹿茸,通過補益肝腎,筋骨痿弱,陽事不舉得以治療,故而達到「身體強健,生齒不老」之功。
藥物解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鹿茸為鹿科動物梅花鹿
Ceru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u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性味歸經】性溫,味甘咸。歸腎,肝經。
【功能主治】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用於腎陽不足,精血虧虛,陽痿滑精,宮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暈,耳鳴,腰脊冷痛,筋骨痿軟,崩漏帶下,陰疽不斂等。
【鑒別要點】
1.藥材鑒別
梅花鹿茸習稱花鹿茸。呈圓柱狀分枝,具一個分枝者習稱。二杠外,主枝習稱「大挺」,長17~20cm,鋸口直徑4~5cm,離鋸口約lcm處分出側枝,習稱「門庄」,長9~15cm,直徑較大挺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上端較密,下端較疏;分岔間具1條灰黒色筋脈,皮茸緊貼。鋸口黃白色,外圍無骨質,中部密布細孔。體輕。氣微腥,味微咸。具兩個分枝者,習稱「三岔」,大挺長23~33cm,直徑較二杠細,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縱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紅黃色,茸毛較稀而粗。體輕,氣微腥,味微咸。
馬鹿鹿茸:習稱馬鹿茸。較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側枝一個者習稱「單門」,兩個者習稱「連花」,三個者習稱「三岔」,四個者習稱「四岔」或更多。馬鹿茸按產地分為「東馬鹿茸」和「西馬鹿茸」。
東馬鹿茸「單門」大挺長25~27cm,直徑約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黃色,鋸口面外皮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細孔,質嫩;「蓮花」大挺長可達33cm,下部有棱筋,鋸口面蜂窩狀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質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頂端多無毛,習稱「捻頭」。
西馬鹿茸:大挺多不圓,頂端圓扁不一,長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縮乾癟,分枝較長且彎曲,茸毛粗長,灰色或黑灰色。鋸口色較深,常見骨質。氣腥臭,味咸。
2.飲片鑒別
鹿茸片為大小不同規格的薄片,分為血片、蛋黃片、骨片。血片:切面呈紅黃色至紅棕色,飲片外圍無骨質,中部密布細孔。蛋黃片:切面呈黃白色,外圍可見輕度骨質,中部密布細孔。骨片:切面呈灰黃色,外圍骨質化,中部略顯骨質化,中心可見稀疏細孔。
【拓展閱讀——中藥材鑒別專用術語】
大挺:特指鹿茸主枝。
二杠:花鹿茸具一個分枝。
三岔:特指鹿茸具兩個分枝。
門庄:特指鹿茸離距口約lcm處出的側枝。
血片:又稱血茸片。特指梅花茸尖部切片,質量最優。
蛋黃片:又稱鹿茸粉片。特指梅花茸中上部的切片,質量次之,用鹿茸粉片加工成粉末人葯,稱鹿茸粉。
骨片:特指梅花茸下部的切片,質量最次。
【臨床藥師、臨床醫師注意事項】
鹿茸性溫,主升,補陽助火,故凡陰虛陽亢,內熱火旺者忌服。
鹿茸一般不入煎劑,常研成細粉,入丸散劑,或用淡鹽水吞服。
醫籍論選
鹿性純陽,息通督脈,茸乃精之餘,從陰透頂,氣味甘溫,有火土相生之義。主治漏下惡血者,土氣虛寒,則惡血下漏。鹿茸稟火氣而溫土,從陰出陽,下者舉之,而惡血不漏矣。寒熱驚癇者,心為陽中之太陽,陽虛則寒熱。心為君主而藏神,神虛則驚癇。鹿茸陽剛浙長,心神充足,而寒熱驚癇自除矣。益氣強志者,益腎臟之氣,強腎藏之志也。生齒不老者,齒為骨之余,從其類而補之,則腎精日益,故不老。
——明·張志聰《本草崇原》
鹿未仙獸而多壽,其卧則口鼻對尾閭以通督脈。督脈為通身骨節之
主,腎主骨,故又能補腎。腎得其補,則志強而齒固,以志藏於腎,齒為骨余也。督得其補,則大氣升舉,惡血不漏,以督脈為陽氣之總督也。然角中皆血所貫,沖為血海,其大補沖脈可知也。凡驚癇之病,皆挾沖脈而作,陰氣虛不能寧謐於內,則附陽而上升,故上熱而下寒。陽氣虛不能周衛於身,則隨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鹿茸入沖脈,而大補其血,所以能治寒熱驚癇也。
——清·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
鹿茸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人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肝藏血,脾統血,肝血不藏,脾血不統,漏下惡血矣。鹿茸氣溫可以達肝,味甘可以扶脾,所以主之也。寒熱驚癇者,驚癇而發寒熱也,蓋肝為將軍之官,肝血虛,則肝氣亢,挾濁火上逆。或驚或癇矣。鹿茸,味甘可以養血,氣溫可以導火,所以止驚癇之寒熱也。益氣者,氣溫則益陽氣,味甘則益陰氣也,甘溫有益陰陽之氣,氣得剛大而志強矣。鹿茸,骨屬也,齒者骨之餘也,甘溫之味主生長,所以生齒。真氣充足,氣血滋盛,所以不老也。
——清·葉天士《本草經解》
鹿茸之中,唯一點胚血,不數日而即成角,此血中有真陽一點、通督脈,貫腎水,乃至靈至旺之物也,故入於人身為峻補陽血之要葯。又其物流動生髮,故又能逐瘀通怕血也。
——清·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作者:祝之友 整理:祝之友洪雅工作室 迪亞拉 許清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