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五年過去了,他們為什麼依舊恨西方?| 911十五周年


1948年,美國西部科羅拉多州小鎮格里利(Greeley)。晚間祈禱過後,當地一間教堂里 ,牧師把燈光調暗,播上一曲《寶貝,外面太冷了》(Baby it』s cold outside)。教堂里男女信眾相依跳起舞來。
「(女聲)我真的不能留下, (男聲)寶貝,外面很冷; (女聲)我真的要走了, (男聲)寶貝,外面很冷……」
歌詞稍帶無害的曖昧。

▲ 2015年9月11日,美國紐約,一個消防員把手放在9.11國家紀念博物館的紀念碑上。攝:Andrew Kelly/REUTERS
當時,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三年。世界從廢墟中緩緩復原,仍需慰籍。這樣的舞會在當地非常普遍,每每吸引大學生參加。
那一晚的情景,卻令在場一名埃及留學生震驚、憤怒。
「勾在一起的腳和充滿挑逗的腿,手臂環繞腰肢,嘴唇對嘴唇,胸貼胸,整個氣氛充滿慾望……」這個名叫賽義德·庫特布(Sayyid Qutb, 1906-1966)的留學生寫道。

在埃及,他自幼接受的教育是男女在社會上嚴格分離,直至結婚。在他留學美國兩年間,還有一次乘船遇到風浪,坐在對面一名金髮、低胸裝的女子一下子栽到他懷裡,嚇得他驚慌失措。


這個留學生日後被本·拉登稱為「精神導師」,也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宗師之一。他寫的《基石》一書,指導伊斯蘭建國思想。而他在美國留學的見聞,被收錄進《我所見到的美國》(The America I Have Seen)一書中。他把美國描繪成一個「物慾橫流、道德淪喪」的國度。這本書曾在基地組織成員中廣為流傳。

▲ 薩義德·庫特布


恐怕不能說一場舞會、一首美國歌曲掀起了地覆天翻的恐怖浪潮,但是庫特布直面美式生活那個時刻的格格不入,可以看成兩個世界尖銳對立的縮影。
庫特布的世界,是一個恪守伊斯蘭教義教規、生活方式力求接近宗教源頭,或稱之為「原教旨」的世界。他出生在埃及農村,母親酷愛《古蘭經》(Quran),要求孩子們熟練背誦。父親更是教導子女如何在日常中實踐教義。
庫特布 42 歲時遊歷美國和歐洲,確立了對西方的理解。他回到埃及之後,在 1950 年代初期加入穆斯林兄弟會;幾乎同時,納賽爾發動政變,終結封建王朝。

面對民族前途的選擇,納賽爾主張「世俗與親西方」,而庫特布堅守「伊斯蘭才是答案」。結局是後來成為穆斯林兄弟會領導人的庫特布,在1966年被納賽爾以「顛覆政府罪」絞死。


文化衝突,與伊斯蘭信仰的外化性
2001 年發生的 911 事件,以撼天動地的方式,驚醒人們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對西方的仇恨。十五年間,鋪天蓋地的分析,向我們解釋「文明衝突」、「宗教對抗」,「原教旨主義對抗」。布萊爾和小布希給出的答案是「他們恨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自由,我們的民主」。

▲ 「911」後,美國時任總統喬治布希在空軍一號與副總統切尼通電話。攝 : Eric Draper/The White House

整個二十世紀,古老文明都受到西方文明的衝擊。西式生活方式在文明古國或多或少都遭遇抵制或反對,直至今日,但為什麼在其他文明中,很少被拿出來當作攻擊的主要目標?


或許有一個長期以來為人們忽視的角度:伊斯蘭教並不是純精神的宗教,相反,它是一套相當詳盡的生活典範。它規定信徒穿什麼、吃什麼,每日禮拜多少次,社會關係社會地位等等不一而足。在先知穆罕默德受到天啟而傳教的時代,伊斯蘭教通過對個人生活的約束,來凝聚信徒、增強戰鬥力,最終實現社會革命。
與其他一神教相比,伊斯蘭信仰的外化程度相當高。

▲ 穆斯林在英國倫敦一間清真寺內進行禮拜。攝:Rob Stothard/Getty


舉例來說,上帝授「十誡」於猶太人的先知摩西,而十條戒律的內容,主要都是「內化」的,需要內心來遵守,而與信徒的外部樣貌無關。今天,儘管正統猶太教徒仍戴小圓帽,不剃鬚發,但在幾個世紀的流散過程中,大部分猶太人的外表裝束已經世俗化,與現代西式裝束無異。而基督教由於歷史成因,從一開始就沒有非常明顯的宗教標誌,後來才發展出了十字型圖案,可彰可隱。
反觀今天穆斯林,雖說年輕一代大部分也是西式裝束,但符合伊斯蘭教規的裝束和外表,仍被一些人解釋為信仰是否純正的標準之一。
全球化的今天,城市旅行已經鮮有驚奇。但如果你去阿拉伯半島,一落機就能體驗到撲面而來的不同:清真寺的線條,召喚禮拜的聲音、男子白袍與女子黑色面紗……不需要去到特定的旅遊區,在日常生活中,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外表差異,可以非常明顯

當法國頒布禁令,不準在公開場合佩戴宗教標識,很多人誤以為是針對伊斯蘭頭巾和罩袍。其實禁令涵蓋了十字架、猶太小帽、佛珠等等,只是伊斯蘭宗教裝束更大更明顯,所以首當其衝。

▲ 伊朗德克蘭的婦女在回教齋戒月後參與祈禱會,婦女們在會後一起聊天。攝:Majid/GETTY


本·拉登把 911 襲擊歸於政治原因。因為美國在世界各地行不義。美國舞會震撼了庫圖布,海灣戰爭則令本·拉登大受刺激——異教徒的裝甲坦克登上了聖地所在的阿拉伯半島。但在《給美國的一封信中》,本·拉登指出,救贖美國人的方法,便是歸順伊斯蘭的生活方式。而他自己,在組建、招募基地成員的過程中,也要藉助生活方式的外衣:帶頭實行回歸伊斯蘭初期的簡樸生活。
數個世紀之前,面對蒙古人鐵蹄蹂躪,穆斯林信仰渙散,人們開始崇拜風、樹等旁門左道,當時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先驅就主張,在生活方式上回歸祖先。他們相信,嚴苛的外化手段,能夠滌盪心靈。
「911」發生 15 年後,我們驚訝地看到:正是由於伊斯蘭教的外化特性,它很容易令伊斯蘭國(ISIS)的追隨者披上宗教的外衣
網路年代,加劇生活方式的對抗
隨著本·拉登死去「基地」式微,近年來冒起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乾脆拋棄了誰對誰錯的政治主張,直接宣稱他們與西方的生活方式,是意識形態對立。因此,必須決一死戰。
調查指出,許多伊斯蘭國戰士根本沒有讀過《古蘭經》。在奔赴敘利亞、伊拉克的路上,他們訂購了《傻瓜書之古蘭經》。即便如此,只要換上長袍,蓄起鬍鬚,奴役女性,他們便立刻宣稱自己在替神行道。比如,法國尼斯國慶慘案後,施襲者的鄰居們反映,他從來不是一個嚴格的教徒──他喜愛喝酒、流連夜店。但伊斯蘭國找上他這個沒有案底的人之後,他竟可以「迅速激進化」,這顯然有違伊斯蘭教的本義。

▲ 2016年7月16日,法國尼斯,有市民將悼念字句擺放於恐襲發生地點。攝: Carl Court/GETTY


本·拉登的目標始終是美國,伊斯蘭國的戰場卻常在歐洲。這並不是因為伊斯蘭國「放過」美國──不,伊斯蘭國公開宣稱,最終要引誘美國大兵前來決一死戰。但從戰術上來講,美國令他們鞭長莫及。

一來,「911」襲擊之後,美國本土防範異常嚴密,駐外使館的安全措施都成了「鳥飛不過」。二來,美國地理上為太平洋大西洋分隔,吸收中東穆斯林本來就少:全美穆斯林佔比不到1%。


伊斯蘭國招募、培訓、策動的,常常是地緣上更加接近的歐洲。隔地中海相望,歐洲歷來是中東穆斯林的第二故鄉。那些為伊斯蘭國效力,不惜在曾經收容他們的法國、德國、比利時發起襲擊者,往往是社會上的失意人

▲ 法國尼斯恐襲嫌犯居住的位於尼斯東部的公寓。攝:師小涵

一方面,穆斯林身分確實可能是他們的玻璃天花板,僅僅是一個穆斯林打扮裝束,乃至名字,就可能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他們將自己的失意歸結為穆斯林身分──儘管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比如上文提到的尼斯襲擊者,他只是在響應伊斯蘭國的號召時,找到了一種身分上的歸屬感。


從基地到伊斯蘭國,期間互聯網的發展,也加劇了不同生活方式間的對抗

網路令不同階層、不同地方的人們透明地相互看見。這種相互看見造成了2011年以來阿拉伯中產階層要求更多政治權利、要求同西方中產一樣享受民主的浪潮。而它同樣令生活在歐洲的穆斯林,更加透明地看見,來自網路上不需要政治正確、煽動仇恨的言論。

▲ Twitter 曬貓,網店賣T恤,伊斯蘭國建立了另類的宣傳機制。此為 Twitter 界面截圖。


在比利時,他們生活在一個又一個泡沫(bubble)之中,與當地主流人群彼此看見,卻不能觸及。比利時穆斯林聚居的莫倫比克(Molenbeek)被稱為現代「隔都」。同時,這種「泡沫」又保護他們之間的交流不為外人知。如巴黎恐襲中,施襲者通過網路遊戲相互串連。更不用說 deep web (深網,或暗網)中傳授的暴力手段。
今年德國一連串「獨狼式」襲擊,更讓人看到傳統媒體、社交媒體交互宣傳之後,產生的模仿(copy cat)效應。歐洲一些媒體間,已達成協議,不再報導此類案件的細節、犯人名字,免得精神障礙或有報復社會傾向的人爭上頭條
有人將伊斯蘭世界所有的失落感,歸結於承載這種文明的、最後一個實體帝國鄂圖曼的崩潰。像印度、中國的古老文明雖然遭到西方衝擊,但文化的承載仍在,在與西方融合的過程中,難免屈辱、對抗,但不至於走向激進。
如果這種理論成立,那麼今天的土耳其更加令人惋惜:它本是伊斯蘭世俗化最充分的先鋒,在埃爾多安的操縱下日漸偏離凱末爾踏出的道路。生活方式之爭,甚至引發了它自己國內的矛盾,導致 2013 年,土耳其城市中產對埃爾多安不滿的大爆發。東西之間舉棋不定,也令土耳其削弱了自身在伊斯蘭世界的地位。而伊斯蘭世界缺乏真正的領袖,只會讓激進勢力一再搶奪話語權。

▲ 2016年3月5日,土耳其伊斯坦堡,警察施放催淚彈驅散在《Zaman》報總部外集會的示威者,示威者爭相走避。攝:AP


生活方式之爭,看似細枝末節,對於原教旨主義而言,卻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種意識形態得以依附的全部。土耳其作為伊斯蘭世俗化的範本無法確立,伊斯蘭世界還將陷入長久的內部爭鬥。正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預言,「到最後,不是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矛盾,而是溫和穆斯林與極端穆斯林之戰」。
根據《古蘭經》的說法,末日到來時,真正的信徒與非信徒將有一戰。而穆斯林陣營也會分化,其中一派將幫助異教徒攻伐信徒。這與尼克松的預言,乃至當前世局的發展驚人吻合。
- END -浪遊者 | 周軼君資深戰地記者長期從事中東及國際熱點地區報道曾任鳳凰衛視時事觀察員

一群浪遊在「 別處 」的人 行走列國洗滌三觀捍衛開放社會熱愛並嘲諷人類▲ 長按掃描上方二維碼可關注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煩請留言獲取授權
歡迎將你喜愛的文章分享至朋友圈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特朗普作為總統當選人的第一個月?
如何評價「外媒:西方的優越感將隨著中印崛起終結」?
世界幾大歌劇院製作歌劇的特點、風格、宗旨?
風水解讀:為什麼東方風水講究靠山,西方風水一般靠窗
西方青年是否比中國青年更包容開放?

TAG:西方 | 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