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 第 3 節 鑒賞表達技巧 板塊(考題)精練

第 3 節  鑒賞表達技巧

板  塊  精  練

板塊 1  抒情手段

1、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柳州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秦淮雜詩

王士

年來腸斷秣陵①舟,夢繞秦淮水上樓。

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煙景似殘秋。

【注】 ①秣陵:今南京。

兩首詩都寫到「春如秋」,對比分析兩詩表情達意上的不同。

【解析】解題時要聯繫兩首詩的內容,柳詩重在寫景,通過凄迷的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的凄苦;王詩重在懷古,借南京昔盛今衰來抒發興替之感。

【參考答案】柳詩借景抒情,王詩借古抒懷。柳詩用花謝、葉落、鶯啼來渲染一種悲涼的氛圍,抒發了詩人被貶離鄉之情。王詩以「雨絲風片里」「濃春煙景」等意象表達出作者對南京古城低回不盡昔盛今衰之感。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赴官壽安泛汴①

張 耒

西來秋興日蕭條,昨夜新霜緝縕袍②。

開遍菊花殘蕊盡,落余寒水舊痕高。

蕭蕭官樹皆黃葉,處處村旗有濁醪。

老補一官西入洛,幸聞山水頗風騷。

【注】 ①這首詩是詩人赴洛陽府就任壽安縣尉,途經汴河之作。②縕袍:以亂麻為絮的袍子。

(1)詩歌的首聯「西來秋興日蕭條,昨夜新霜緝縕袍」的含意和作用是什麼?

(2)詩歌中間兩聯把詩人豐富的情感寄托在景物的描寫中。請結合具體詩句對此作簡要分析。

【解析】(1)第一問理解句子的含意,一般應首先分析重要詞語的含義,然後整體理解句子意思。對詩句作用的分析要看詩句的具體位置,詩歌開篇的作用往往是:統領下文、渲染烘托、鋪墊引出、確定全詩的情感基調等。

(2)這首詩首聯描寫了季節的特徵,表明天氣已經開始寒冷;中間兩聯主要描寫了汴河兩岸的景象,這兩聯表現了詩人複雜的情感;最後一聯是詩人複雜情感的具體體現。

【參考答案】(1)含意:秋天來了,西風瑟瑟,到處蕭條一片;昨夜下了霜,人們已經開始做棉衣了。作用:首聯描寫了蕭瑟的環境,暗示了詩人悲涼的身世,營造出一種蕭條冷落的意境,為全詩定下情感基調。

【參考答案】(2)中間兩聯描寫了霜秋時節菊花的殘蕊、留有舊痕的河床、黃葉飄飛的樹木等,表現了詩人在年紀比較大的情況下做一個小官的落寞情懷;而「處處村旗有濁醪」是落寞情懷中的一種振奮,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美景的期待。景物的多重性體現了詩人複雜的情感。

                               

3、(2010·保定調研)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謁荊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檣流,煙草茸茸一片愁。

吹盡柳花人不見,春旗催日下城頭。

請從情景關係的角度鑒賞此詩。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題目已限定了鑒賞的角度,即「情景關係」。那麼,解答此題時,考生首先要分析詩中寫了什麼景,通過對「景」的描寫抒發了什麼「情」。最後再說詩中「景」和「情」的關係,如「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等。

【參考答案】通過春江、煙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景物描寫渲染蒼茫迷離的氛圍,表達了作者訪友不遇的悵惘之情。本詩採用以景寫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4、(2010·宜昌二調)閱讀下面這首詩歌,然後回答問題。

和晉陵①陸丞《早春遊望》

(唐)杜審言②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③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④,歸思欲沾襟。

【注】 ①晉陵,即今江蘇常州。②杜審言,初唐著名詩人,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先代已遷居洛陽鞏縣。作此詩時,作者在江陰縣任職。③淑氣,春天溫暖氣候。④古調,這裡指陸丞作的《早春遊望》。

詩的首聯為抒情埋下了伏筆,頷頸、頸聯兩聯與尾聯在抒情方式上有什麼不同?

【解析】此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方式和概括詩歌主旨的能力。解答前一問時,首先要明白詩歌有哪些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其次,分析具體詩句,看所問的詩句分別運用了什麼抒情方式。解答後一問時,可先找出詩歌中表達感情的句子,如本詩中的「歸思」,再分析詩歌各聯所表達的感情,最後確定本詩抒發的感情。

【參考答案】頷聯、頸聯承「物候新」展開描寫,借寫他鄉春色,暗點懷鄉之思,這是借景抒情;尾聯則直抒胸臆,點明「歸思」的主旨。

                                                        

板塊 2   描寫手法

1、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詩,完成後面各題。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江 上

董 穎①

萬頃滄江萬頃秋,鏡天飛雪一雙鷗。

摩挲數尺沙邊柳,待汝成陰系釣舟。

【注】 ①董穎是個窮困潦倒的詩人,一生為生計所迫而奔走異鄉。

(1)試從動靜角度對兩首詩前兩句的寫景特點加以分析。

 (2)兩首詩的第四句分別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題干中「前兩句的寫景特點」的限定。組織答案時,可以先試著自譯一下有關詩句的大意,然後從「動靜角度」進行分析,比如「卻低徊」「一雙鷗」顯然屬動態描寫,而景物的背景則是靜態的。

【解析】(2)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忽見千帆隱映來」承「青山繚繞疑無路」而出,可以讓我們自然地聯想到陸遊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待汝成陰系釣舟」中,重點詞無疑是「系」(表示惜別)和「釣舟」(暗示著漂泊),再聯繫小注中對董穎生平的介紹,答案也就基本明確了。

【參考答案】(1)王詩:陰雲中,含雨的晚雲似在低垂慢移,靜中有動,悠遠含蓄。董詩:萬頃秋江之上,雙鷗飛舞,忽高忽低,靜中有動,空闊寂寥。(言之有理即可)

【參考答案】(2)王詩闡述了困難與黑暗中往往蘊涵著希望和光明的哲理。董詩不僅寫出了作者惜別的心情,也表達了對安定生活的嚮往。(言之有理即可)

                        

2.(2010·濰坊二檢)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憶秦娥 邯鄲道上望叢台有感

曾 覿

風蕭瑟,邯鄲古道傷行客。傷行客。繁華一瞬,不堪思憶。  叢台歌舞無消息,金樽玉管空陳跡。空陳跡。連天衰草,暮雲凝碧。

【注】 1169年隆冬,在去金國進貢時,作者路過邯鄲望見六國時期趙王宴樂之所——叢台,遂作此詞。

(1)請分析「繁華一瞬,不堪思憶」在結構上的作用。

(2)「虛實結合」是這首詞的突出手法,請結合全詞加以簡析。

【解析】(1)回答此題首先要注意這句詞在詞中的位置,還要聯繫上下文內容,把握住重點詞「傷」「繁華」「思憶」,則不難看出是過渡作用。

【解析】(2)解題時要結合全詩來看,哪一部分是「虛」,哪一部分是「實」。下闕中頭兩句想像以前的繁華景象,後兩句實寫眼前荒涼。此外,虛實相生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此處是以虛襯實。

【參考答案】(1)承上啟下(過渡)。承上文的「傷」,點明了引發傷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闋對趙國故都繁華奢靡景象的思憶。

【參考答案】(2)運用想像虛寫了古時繁盛一時的叢台歌舞奢靡的畫面,實寫了邯鄲古道上蕭瑟秋風中衰草連天的凄涼景象。以虛襯實,寄寓了詞人對宋王朝割土分疆、國勢衰微的悲痛之情。

                                     

3、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淡黃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凄涼,與江左異,惟柳色夾道,依依可憐。因度此闋,以紓客懷。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 金人南侵,南宋偏安江南,合肥當時已成邊區。

詞的上闋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是怎樣營造的?試從描寫的角度加以簡析。

【解析】解題時要首先把握整首詞的情感,結合詞前小序中「凄涼」二字不難看出上闋意境。如何營造意境,要注意詞中的重要意象及其描寫角度,如「曉角」「吹」是從聽覺來寫,「寒惻惻」是從觸覺來寫,「看」則說明是從視覺來寫。另外,回答時要結合詩人情感。

【參考答案】凄涼(凄清、岑寂)。詞人從聽覺角度描寫了「曉角」,從觸覺角度描寫了天氣的寒冷,從視覺角度描寫了「空城」和柳色,這些描寫寫出了巷陌的凄清和詞人的孤寂。

                      

4、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結合全詩,簡析作者用什麼手法寫「溪居(農村)」景象的?所寫景象有什麼特點?

【解析】回答本題時需注意抓住整首詩描寫景物的技巧和語言。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塗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透過這一切,我們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鬚、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略到他那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閑適舒坦的心情。

【參考答案】詩人用白描的手法,為我們繪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鄉風景畫:臨水的村莊,春日無閑人,大人都幹活去了,只剩掩著的柴門、疏落的籬笆、汩汩的溪水、飄蕩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寧靜,靜中有動,一切都和諧而富於詩意,充滿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

                      

5、(2010·汕頭月考)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宿洞霄宮①

林 逋

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雲。

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注】 ①洞霄宮:在今浙江餘杭縣西南大滌洞,一向是遊覽勝地。道家認為大滌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觀,北宋改名洞霄宮。

此詩頷聯寫景極有特點,請結合詩句從兩個方面作具體賞析。

【解析】解題時要注意寫景角度和手法。如聲色結合,視角的變化,動靜結合等。還要注意描寫手法的作用,以及所描繪出的意境。

【參考答案】①色彩絢麗。用了「碧」「紅」「青」「白」四字,鋪開一幅彩繪,見得秋山秋水,一派鮮艷,毫不枯淡。②對比強烈。澗是碧色,卻流紅葉;樹是青的,卻映白雲。③動靜相生。「流紅葉」何其匆匆,「點白雲」何等悠閑。④俯仰相襯。「碧澗……」是向下看,「青林……」是抬頭看,俯仰之間何等空闊自然。

                                                                     

板塊 3  修辭手法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虞美人

秦 觀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亂山深處水瀠回,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 輕寒細雨情何限,不道春難管。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時候斷人腸。

【注】 ①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蘇門四學士」之一,一生多次

被貶。

(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句中的「碧桃」和「凡花」指什麼人?這裡

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2)「亂山深處水瀠回,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寄寓了詞人什麼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解析】解題時要聯繫小注的內容來知人論世,另外,結合詩中意象特點來聯繫詩人實際情況,可以看出詩人寫花,實則傷己,以花喻人來抒發自己的憤懣。

【參考答案】(1)分別指傑出人才(品德高尚的人)和一般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

【參考答案】(2)身為仙品奇葩卻開放在亂山深處,雖美麗如畫,卻無人來欣賞。這裡詞人以如畫的碧桃自況,委婉地表達了懷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

                         

2、(2010·佛山一檢)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未展芭蕉

錢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本詩突出的特點是連用了幾個比喻,請任選一處分析其意蘊及表達效果。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詩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答題時先明確詩歌哪裡運用了比喻修辭,因為詩歌題目是「未展芭蕉」,而詩句並沒有出現芭蕉這一意象,由此可知詩句中的「燭」「蠟」「芳心」「書札」就是「芭蕉」的喻體。回答其意蘊及表達效果時需要結合有關詩句,並緊扣比喻修辭的特點。

【參考答案】將未展芭蕉比作蠟燭。比喻非常新穎,蠟燭通常給人的感覺是紅亮、溫暖,這裡卻說「冷」「綠」,「冷」使人感到那緊緊捲縮的芭蕉上面似乎籠罩著一層早春的寒意;「綠」則給人以美麗的聯想。

或: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捲縮著「芳心」的芭蕉,彷彿是一位含情脈脈的少女,由於寒意襲人的環境的束縛,只能暫時把自己的情懷隱藏在心底,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嬌怯羞澀的神情出神入化地傳達出來。

或:將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書札。未展芭蕉像是深藏著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書札,嚴守著內心的秘密。「會被東風暗拆看」,既準確地傳達出大自然的微妙變化,又惟妙惟肖地寫出了少女嬌羞的情態,形神兼備,意味無窮。

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來 鵠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

三、四兩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一邊是禾苗行將枯死,一邊是白雲悠悠,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可看出詩人賦予雲更多的人的色彩,是對與雲一般的不問百姓死活的權勢者的諷刺。

答案:三、四句運用了擬人、對比的修辭手法。一邊是大片禾苗行將枯死,急盼甘霖,一邊卻是雲朵高高在上,悠閑從容,化作奇峰。表現了作者對見死不救的雲的憎恨以及對「不問蒼生」的權勢者的抨擊。

                                

4.  (2010·江西五校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紅影上簾鉤。

窺人鳥喚悠揚夢,隔水山供宛轉愁。

有人說三、四兩句很有藝術表現力,請你說說詩人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把握思想感情,可抓住一個「夢」字和一個「愁」字。由於沒有交代寫作背景,所以鑒賞時可以迴避政治失意之類的措辭,就事論事地說「憂愁」。表達技巧上可從擬人、對比、襯托等方面思考。

【參考答案】①詩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鳥和山都人性化,表達了作者的憂愁。②採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用「窺人鳥」的無情來反襯「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揚」「宛轉」,前者是雙聲,後者是疊韻,因聲見情,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纏綿不絕的情愫。④三、四兩句對仗工整,語意連貫:詩人因鳥喚而夢醒,因夢醒而見山,因見山而人愁,展現了一個相當複雜的心理過程。(答對兩點即可)

                         

5、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問題。

書 事

(唐)王維

輕陰閣①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華子崗

(唐)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注】 ①閣:同「擱」,停止。

兩首詩雖然所寫景物各不相同,但在寫法上卻極為相似,請對此作簡要分析。

【解析】本題要找出擬人的修辭並不困難,關鍵是審題時要抓住「分析」二字,就是要做具體的分析,哪裡用了擬人,有什麼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賦景物以生命。如王詩中一個「欲上」寫細雨後的青苔好像是從地上蹦跳起來的天真爛漫的孩子,親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來。裴詩中一個「侵」字,寫雲光追逐自己的足跡,寫出了夕陽下詩人一步一步下行的生動情景;一個「拂」字,寫山色好似輕拂詩人衣衫,狀其蒼翠欲滴,青翠可愛。

                                                               

板塊 4   構思技巧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歲 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淡,風含笑語涼。俯窺憐綠靜①,小立佇幽香。

攜幼尋新的②,扶衰坐野航。延緣③久未已,歲晚惜流光。

【注】 ①綠靜:指水。②新的(dì):菊花始開。③延緣:徘徊流連。

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尾聯的作用。

【解析】解答時要注意詩句的位置,因為是尾聯,所以對詩歌主旨的揭示、深化作用必不可少。不僅如此,還要解答出尾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由敘及情,揭示主旨。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景色的喜愛和對美好時光的留戀與珍惜之情。(意思對即可)

                                

2、(2010·武漢4月)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龍興寺老柏院

張 在

南鄰北舍牡丹開,年少尋芳日幾回。惟有君家老柏樹,春風來似不曾來。

(1)「春風來似不曾來」有兩層意思,請具體說明這句詩含有哪兩層意思。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結合全詩內容簡要回

答。

【解析】(1)此題考查對詩中關鍵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題干已明確提示詩句含有兩層意思,考生要先找准回答這兩層意思的角度。抓住詩中的兩個對象(柏樹和觀賞者)及句中關鍵詞「似」,就能夠準確解答此題。

(2)此題考查對詩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題,一要準確回答出詩歌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二要分析詩歌是怎樣運用反襯的,三要分析詩歌運用反襯的表現手法對表現詩歌主旨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1)一層意思是就老柏樹自身而言的,表現老柏樹不受自然條件的干擾,無論春風來還是不來,它都始終保持自己原有的風姿;另一層意思是就觀賞者而言的,表現人們對它視而不見的態度,即使是春風吹來的時候,人們也不會去關注它。

【參考答案】(2)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這首詩用世人對牡丹的趨之若鶩來反襯對老柏樹的 視而不見,突出了老柏樹孤獨寂寞的處境,表達了作者對老柏樹不以姿色取悅世人、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質的讚歎。

                           

3、(2010·湖北重點中學4月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南溪早春

楊萬里

近家五度見春容,長被春容惱病翁。高柳下來垂處綠,小桃上去末梢紅。

捲簾亭館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風。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當好時豐。

詩人為什麼說「春容惱病翁」?這句話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解析】鑒賞詩歌應從語言入手,觀察分析其形象語言及情感語言,注意情與景的和諧統一。賞析本詩首聯的關鍵,就是「春容」與「病翁」的鮮明對比,這也是鑒賞本詩的第一個問題。接著兩聯,具體描寫春天美景,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以及人老心不老的豪情。尾聯主要寫新春雨水充沛,預示今秋收成要比去年更好,從而表達詩人對農人的關切之情。

【參考答案】春容的鮮妍與病翁的衰老形成對照,所以說「春容惱病翁」。這句詩在對自己年老體衰的感嘆中,隱含著對春天的喜愛和不服老的情緒。作用:為下文抒發熱愛早春景色、憧憬豐收年景埋下伏筆。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臨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鳳凰城破②後,擘釵破鏡③分飛。天涯海角信音稀。夢回遼海北,魂斷玉關西。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①朱敦儒:兩宋之交時的詞人。此詞約作於金朝滅北宋後十四年。②直自鳳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佔。③擘釵破鏡:常代指夫妻在戰亂中離散。

這首詞在表情達意上運用了「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

【解析】此題考查鑒賞詩詞所運用的表達技巧的能力。在分析「以小見大」的手法時,一定要分析出作者寫了哪些方面的小的內容,表達了什麼大的主旨,有沒有現實意義等。內容概括要詳細,主旨剖析要深刻。

【參考答案】詞的上闋敘述了金兵攻佔汴京後作者離妻別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闋則寫對重逢的嚮往,表達了自己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詞所寫夫妻離散的個人愁緒之深、之重,反映了整個時代的社會悲劇;所抒懷念親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懷念故土的愛國意義。

                                  

5、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卜運算元

劉克莊

片片蝶衣輕,點點猩紅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種千般巧。

朝見樹頭繁,暮見枝頭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風吹了。

這首詞上、下片就天公與花事的關係進行發問,結論互相衝突,卻蘊涵哲理。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互相衝突的內容及其寓意。

【解析】先推演出上、下片結論,再揭示寓意。上片說如果天公不愛惜花,那麼花片如蝶翅舞動,花朵如猩紅照眼,千姿百態,爭奇鬥豔,難道不是天公所為嗎?這裡結論是「天公惜花」;下片說,如果天公真惜花,那麼樹頭繁花,無端風雨,一夕頓盡,難道不是天公摧殘的嗎?這裡結論是「天公不惜花」。

【參考答案】衝突:上片的結論是「天公惜花」,下片的結論是「天公不惜花」。寓意:歲歲花開,年年花落,榮枯勝衰,是自然界的客觀運行規律,「萬物興衰皆自然」。

                           

6、閱讀下面一首詩和一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題都城南庄

崔 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生查子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這兩首詩採用了相似的手法,請指出來並作簡要分析。

【解析】解題時要首先指出所運用手法,然後結合詩句說明這種手法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最後要點出詩人的情感。如崔詩中的「去年」和「今日」的對比,歐陽修詞中「去年」和「今年的」對比。

【參考答案】兩首詩都採用了今昔對比手法,表達了極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詩用「人面」「桃花」作為線索貫串,通過「去年」尋春艷遇和今日重尋不遇,雖同時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對比,把詩人因此而生的惆悵,曲折盡致地表達出來。歐陽修詞上片說「去年」,下片說「今年」,寫元宵夜、花、柳、燈、月依舊,就是「不見去年人」,繼而用「淚滿春衫袖」將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感傷表現得相當動人。

                                

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春 思

賈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注】 此詩作於貶謫巴陵時(詩人曾任岳州司馬)。

有人評價本詩後兩句時,說它「無理而妙」,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解析】本詩說自己愁重難遣,而怨東風冷漠無情,不為遣愁;不說自己因愁悶而百無聊賴,度日如年,卻反過來說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長。立意新奇,遣詞巧妙。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詩人以前兩句反襯後兩句,使所要表達的愁恨顯得加倍強烈。回答此題,要弄清楚「無理」是指什麼,「妙」體現在什麼地方。詩人怨恨的對象是「春風」「春日」,本來毫無情感的事物,卻成了詩人怨恨的對象;「愁」「恨」是詩人的內心情緒,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出來,令人回味。

【參考答案】後兩句寫自己的愁恨,作者不說自己愁重難遣,卻埋怨東風冷漠無情,不為他吹散愁雲;不說自己愁悶無聊,度日如年,卻怪春日惹恨,把恨引長,詩人怪風怪春,毫無道理,但卻把自己的愁苦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說是「無理而妙」。

                                  以上對應創新設計P                     

絕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這首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的前兩句寫景,簡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馳的風景畫。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一團團燃燒著的旺火,多麼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與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光的紅艷,青與紅相互鬥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托而逾顯其白;一個「欲」字,則以擬人化賦花朵以動態,使之搖曳而多姿。看來詩人是運用了多種技巧來描寫這幅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畫。//然而詩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後面兩句:「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今春」之景不可謂不美,但「看又過」包含著時光流逝,歸期遙遙,遠春景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這樣看來全詩更主要的技巧是以樂景襯哀情,極寫春景之美,更能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思之深。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不在於辨識作品運用了哪些技巧,而在於分析、評述作者運用這些表達技巧所產生的表達作用、表達效果。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是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是南唐李後主亡國入宋以後寫的一首詞。這首詞通篇不對當時的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寫夢境,寫夢中游上苑的熱鬧景象和「花月正春風」的美好景色。為什麼這樣寫?是用夢境來反襯現實。夢境寫得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後的悲哀越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便越顯得今日處境的凄涼,「恨」的含意便表達得越充分。

                           小  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首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這是不難看出來的。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寫什麼樣的人呢?托「小松」諷刺什麼呢?這便是鑒賞應該完成的任務。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寫它的生活環境和生命力。剛出土的小松樹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頭」——長著松針的頭雖細但直而硬,一個勁地向上衝刺,銳不可當。「蓬蒿」是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衝出了蓬蒿。這裡的「出」與上句「刺」相呼應,很有力度。「漸覺」用得有分寸,既寫出「出」的過程,又是愛護小松的細心人觀察所得。不關心小松的人對它的「出」則是視而不見的。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感慨:「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第一句的「凌雲木」指小松,後一句的「凌雲」是指長成參天大樹的松。「時人不識凌人木」,是說世俗之人沒有眼光,沒有見識,不知小松將來要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樑之材。一直等到它長成「凌雲」大松以後才說「這樹真高」。原來詩人寫小松實際是寫不被人所識的年少而有發展前途的之人,寫出他們的不幸命運,諷刺的是那些「不識」人才的人。到了這一步,算是完成了對這首詩表達技巧的鑒賞。

                                      

1.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空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秋風本無形,詩人為什麼用「見」?請說說你的理解。

        答:                                                

   (2)「行人臨發又開封」這是一個成功的細節描寫。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一細節描寫的成功之處。

答:                                             

【參考答案】1.(1)秋風無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黃,百花凋零,給自然帶來秋光秋色,因此雖無形卻可見。用「見」可將秋風及其帶來的秋景聯繫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

  (2)這一細節看似平常,但它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承「復恐」,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惟恐言之不盡的複雜而微妙的心理。能讓讀者體味其中濃濃的鄉思之情。

2.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1)這首詩寫了幾種畫眉鳥?是怎樣寫畫眉鳥的?

        答:                                                  

   (2)作者寫畫眉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參考答案】2.(1)這首詩寫了兩種畫眉鳥,一是林中的,一是籠中的。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畫眉鳥。前者在林中「隨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後者鎖於金籠之中,完全沒有自由。

  (2)這首詩借鳥詠懷,表達了對自由的讚美之情和對束縛個性、窒息性靈的憎惡之意。

3.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東欄梨花

      蘇  軾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1)詩人為什麼見「東欄一株雪」而「惆悵」?請聯繫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                                                 

   (2)有人認為「梨花淡白」與「一株雪」相重複,主張將「梨花淡白」改為「桃花爛熳」。你對這一主張有什麼看法?

         答:                                      

【參考答案】3.(1)詩人見梨花而「惆悵」是因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開、柳色深青遠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傷春之感;「人生看得幾清明」便是直接感嘆人生短促)

  (2)不能改為「桃光爛熳」,因為「梨花淡白」是緊扣詩題寫景,如果改為「桃花爛熳」本詩就變成寫桃花了。「花滿城」也就成了「桃花滿城」了。

   4.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渡湘江

       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審言,唐代詩人,唐中宗時曾被貶到極為偏遠的降州。這首詩是他被貶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吳喬說:「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試據此對「今春花鳥作邊愁」一句作評析。

   答:                                                                 

                                                              

  (2)簡析「獨憐京國人南竄」在整首詩中的作用。

  答:                                                 

   【參考答案】4.(1)「今春花鳥作邊愁」是從憶昔游轉到今春的邊愁。鳥語花香本應給人以歡樂,然而詩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發遠去邊疆的哀愁。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詩人緣情寫景,因而景隨情,且句中「花鳥」更反襯出邊愁。

   (2)這是全詩的中心,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兩句憶昔游而悲,見花鳥而愁;後一句為江水北流而感嘆。這都是詩人遠離京城,正在南竄途中的感慨。這三句都是從「獨憐京國人南竄」生髮出來的。

5.閱讀下邊一首詞,完成(1)—(2)題。

鵲橋仙 夜聞杜鵑

    陸  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鳴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鄉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①驚殘:驚醒。②故鄉:即家鄉。

  (1)這首詞「茅檐人靜」等三句描寫了什麼景象?有什麼作用?

       答: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鵑」兩句運用了什麼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答:                                               

【參考答案】5.(1)這三句描寫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於為杜鵑出場作鋪墊,也為後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的心境作鋪墊。

  (2)運用烘托手法,其好處是以「靜」襯托出杜鵑啼聲的悲切。(「總無聲」襯「啼杜宇」,而啼聲「催成清淚」)。

                                                                    

2008年高考語文遼寧卷

12、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8分)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①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②。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注〕①周德清(1277-1365),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②淀:即藍靛,藍色染料。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參考答案】(1)(3分)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泄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一字排開的飛鴻比作一條線等。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2)(5分)從寫景的順序看:一、二兩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兩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兩句則是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由地面轉到天空。從動靜的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三、四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的。答出遠近順序的,給2分;答出白天夜晚順序的,給1分;答出靜動角度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解析】這首元散曲寫潯陽的景色。潯陽,即今九江市。長江流經此地這一段又名潯陽江。在一個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極目,飽覽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興遄飛,發出了深情的詠贊。一上來就連用四個屬對工整的排句,鋪敘江天的景色,有如貼錦、刺繡一樣,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動人。萬里長江止息了它卷的驚濤,靜靜地向東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銀色的光澤,宛如平鋪著一條白色的綢帶。遠處的青山肅穆地矗立在江邊,蒼茫的夜色把它映襯得更加翠綠。

如果說一、二句描繪山水是從大處落墨,取神於靜穆的話,那麼三、四句則著眼於刻畫具體景物的動態美,使之大小相形,動靜相映,增加其層次和變化的美感。幾片征帆東去如箭,一泓山泉直瀉如電,這是多麼健捷的景觀啊。置身其間,能不令人神觀飛越嗎?「晚雲」兩句也是排偶句法,轉寫天際的秋色,同樣充滿了詩情畫意。晚霞收盡,天氣變涼,水氣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雖未團圞,卻也有欲圓之勢。因為團扇是圓的,用它來形容待圓之月,故曰「初學扇」。寫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輪到秋天的寵禽――鴻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際、目送征帆的當兒,回首北顧,只見一行塞雁隱現天際。它是那樣高、那樣遠,看上去宛如懸在雲端的一縷細線。當詩人把我們的目光引向無盡的碧天時,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這種結法韻味高遠,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尋味的。

從藝術手法上講,它採取大排偶法,將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齊地組織在一起,用所謂意象疊加的技法,直敘景物,不加評議。純用形象來感動讀者,征服讀者。在這一點上是很成功的。

                                      

2008年高考語文山東卷

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①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上闕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2)「憑欄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4分)

【參考答案】這兩句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寫動作描寫也可。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也可。

【解析】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賦《畫堂春》。這首詞就是寫他落第後的不快心情。應是一首傷春之作。

詞的上片寫春歸景物。先寫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時間分明已進入殘節令了,天氣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會下起小雨,說晴不晴,說陰不陰,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樣。觀看杏園已失去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動人景色,它像一個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顏顯得憔悴而沒有光澤了。再聽枝頭杜鵑鳥兒,傳來聲聲「不如歸去」,泣血啼喚,多麼令人傷感。杜牧詩有:「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這句可能化用小杜詩意。片末,總括一句「無奈春歸」,其無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寫中得到充分表現。

詞的下片,側重寫人。寫她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倚欄杆,手捻花枝。這句似由馮延巳:「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詞意化來。她信手捻著花枝兒,一會兒又放下花枝,默默無語上視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見遠處一道殘陽從雲縫露出來,把霞輝灑在她滿是愁容的臉上。她心中的「恨」有誰能理解呢?誠然,詞人沒有寫她「恨」什麼。但從詞人給我們描繪的這幅春歸圖裡,分明看見她面對春歸景色,正在慨嘆春光速人易老,感傷人生離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詞蘊藉含蓄,寄情悠遠。真是義蘊言中,韻流弦外,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餘味。

                        

2008年高考語文四川卷

12.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8分)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後所作。②趲:趕快。③苫:用草覆蓋。

(1)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4分)寫了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嚮往歸隱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陰如箭之嘆,由鳥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後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嚮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層,寫歸隱後的物質生活:「床邊」之後的幾句為第二層,寫歸隱後的精神生活。

                    

(2)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參考答案】(4分)①對偶,如「秋月」句對「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將「人情」比作「雲」,「風景」比為「箭」等;③誇張,將「風景」比為「箭」的同時又兼用了誇張的方法。

【解析】此題考查詩歌內容和表達技巧的鑒賞。第(1)問考查考生讀詩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鑒賞詩歌,讀懂詩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鑒賞詩歌的瓶頸。前四句寫景,抒發時光飛逝的情感;後四句寫事,抒發悠閑的田園生活。第(2)問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詩歌的表達技巧一直是詩歌鑒賞的重點,答題格式一般為:指出表達技巧,在詩歌中找到具體詩句,加以闡釋,再說表達技巧的效果。

元代散曲中,「嘆世」這一題目,往往包含著感嘆人生和讚美歸隱兩個內容。此曲正是如此。嘆世,即慨嘆不合理的社會現實。這類題材,往往有憤世嫉俗之意。此曲則著重在慨嘆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歸隱,擺脫名利羈絆,求得閑適自在。這就給作品塗上了一層消極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卻透露出作者其實並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兒落]後八句是[得勝令],因兩調音律可以銜接,而作者填完前調意猶未盡,故兼而連帶填後調,是謂「帶過」。內容亦可分兩層。

  [雁兒落]寫嚮往歸隱的緣由。開頭兩句是說,春暖花開不久,杜鵑鳥就來送春了。秋月正好時,飛燕卻要回去了。這一聯形容大好時光之短促。動詞「聞」「看」,反映作者的觸景傷情。第三、四句寫人情世態變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寫了歲月流逝,人生無常,人情冷暖,世事滄桑,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苦悶,也隱約地反映了作者對元代不合理社會的不滿情緒。同時,也為後面的正面鼓吹歸隱提供了依據,作了有力的鋪墊。

  [得勝令]寫田園隱居生活。歌頌村居生活,極力渲染歸隱的樂趣。不再付出買花的錢,趕緊走入種著桑樹的田園。住的是茅草蓋項的三間大屋,吃的是數百畝肥沃田裡長出來的糧食。床邊放著書,悠閑地躺在床上讀……其中表達了作者作者對陶淵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處於異族統治下未能積極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園的痛苦心理。

  此曲運用白描手法,平易淺近,流暢自然。無一典故,無一華艷文詞,純用白話口語,讀之純乎天籟,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其表現手法賦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興,直陳其事,看似寫景,實則在於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鮮明。另外,這支曲子全部是對偶句,卻銜接緊密,轉換自然,並不顯得生硬。除此之外,應該注意其中還運用了誇張,如把將「風景」比為「箭」。

     

                                    

2008年高考語文江蘇卷

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並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慨。(4分)

【解析】(1)頷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抓住關鍵詞「吳宮、晉代」,可知寫的是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時的情況。頸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抓住關鍵詞「山、青天、水、白鷺洲」可知寫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後一句是今,目的顯而易見,古今對比,抒發作者古今興亡盛衰之感。

【參考答案】(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迹,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恆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2)「總為浮雲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2)結合作者經歷及詩歌內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浮雲」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姦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長安,自己不得見長安,自然不會被統治者所重用。

【參考答案】(2)比喻。①憂君王為姦邪所蒙蔽,憂姦邪為非作歹;②憂賢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民。

                              

2008年高考語文福建卷

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死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注]這首詩寫於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這首詩景中含情。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人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了燕子的可愛之態,又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

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第 3 節  鑒賞表達技巧

考  題  精  練

1.(2009·湖北)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題西溪無相院

張 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放修蘆礙月生。

(1)這首詩多處寫到「影」,有的是明寫,有的是暗寫。請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並加以說明。

 (2)第二聯是怎樣寫景的?請簡要分析。

【命題考向】(1)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的能力。(2)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

【解析】第(1)小題,明寫好找,暗寫相對難些。「暗寫」也就是側面描寫,結合詩歌和平時所學,一般不難判斷。

【參考答案】(1)①過橋人似鑒中行,暗寫人影(或橋影)。②莫放修蘆礙月生,暗寫月影(或蘆影)。

【解析】第(2)小題,題目考查寫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從修辭、寫景的順序、角度,鍊字等方面作答。

【參考答案】(2)上句著眼於視覺,寫浮萍破處,山影在水中顯現出來,呼應了第一聯的「清」字。下句則著墨於聽覺,以細微的草聲襯托出環境的寧靜,呼應了第一聯的「靜」字。

                                                           

2.(2009·安徽)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後面各題。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頡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②。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 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羅江。

(1)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請分別結合上闕和下闕作簡要分析。

【命題考向】(1)考查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的能力。(2)考查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的能力。

【解析】第(1)小題,涉及的歷史人物是屈原,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誰復吊沅湘」是「空惆悵」的原因,聯繫到前面眾人的喜慶就可以作答。「無人解」要抓住「《離騷》讀罷總堪傷」來分析,可以看出詞人的孤寂和對屈原的崇敬。

【參考答案】(1)空惆悵:慨嘆世人忙於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了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解析】第(2)小題,要注意「最突出的表現手法」,可以回答對比或反襯,並要結合具體內容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2)手法:對比。/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3.(2009·重慶)閱讀下面的曲詞,回答問題。

【折桂令】

問秦淮

孔尚任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

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1)「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2)「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命題考向】(1)本題考查分析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

(2)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概括分析和對作者感情的把握的能力。

【解析】(1)「粉黛」是用女子化妝用品代女子,「笙簫」是用演奏時的樂器代歌女。而「何處笙簫」實意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簫的歌女了」,因此為反問。

【參考答案】(1)借代、反問。

【解析】(2)這是兩問,前一問可抓住描寫景物的詞語分析出秋天的季節特點,後一問可抓住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詞語分析詩句所蘊含的感情。

【參考答案】 (2)通過「白鳥」「綠水」「嫩黃花」「新紅葉」等描繪了初秋景色。又通過「飄飄」「滔滔」「有些蝶飛」「無個人瞧」等表達了因昔盛今衰引發的冷寂落寞之情。

                                               


推薦閱讀:

職場社交,7大心理技巧
掌握商務洽談技巧 ———細節篇
這些徒步技巧幫你輕鬆踏遍千山萬水
壞男人教你追女孩的三個技巧,用對了就沒有追不到的女孩
連海底撈都沒有的餐飲品牌運作技巧

TAG:詩歌 | 表達 | 技巧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