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楞嚴經】(第71----87集) 聖宇法師主講

《楞嚴經》第七十一集

 

上一課我們講到眾生相續,從這一段經文的學習,知道什麼因什麼果了,該選擇哪樣的一條路,這個就不用跟佛菩薩商量了,也不要說求平安了,求保佑了,對不對?你不種惡因,自然就平安,自然就保佑了。我今天跟那個同修是親眼看到,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子,從屋頂上四米高摔下來,砰的一聲,突然間站起來,幹啥呢?沒什麼感覺又走了,連坐在地下一分鐘都沒有,掉下來馬上站起來,幹嘛呢?不是跳下來的哦,是摔下來的,不疼也不痛,幹嘛呢,就這樣站起來馬上走了,四米高了,屋頂上哦,沒感覺,問他怎麼樣?不知道啊。掉下來還不知道,我有看到這樣的,小孩的時候,那小孩都在床上睡覺啊,從床上掉下來哦,以前的古床最少也有八十公分對不對?快一米高啊,摔下來了,砰一聲,很大的聲音,他爬到床底下睡著了,沒感覺。

希望諸位同修這一點就知道,什麼叫作因果循環,因果報應業力所感。我有一個朋友那一天出去坐車,他就給那個司機說,停車停車。他那個司機停下來了,停下來,後面有一個年紀比較大的六十多歲的女眾,你讓我上啊,你年輕的先不要上啊,我這個朋友那個時候三十多歲吧,現在四十多了,他說我也很緊張啊,我也在趕時間哪,這個老人家說,你還年輕你讓我上吧,我這個朋友還行,那上你就上吧,我等下一趟車了,他就讓她先上車,大概有六七百米吧,開車開六七百米一分鐘差不多吧,在馬路上,看得很清楚哦,他就站在這個地方不動,看到那一輛車開過去突然間爆炸了,砰一聲,死了二十多個。他站在那個地方,沒上去,要上去他也死了,本來他要上去的,後面這個老人家說,你不要上我先上。你想一下,他親眼看到爆炸是什麼,是過年的時候,人家放很多鞭炮和炸藥,買回家要自己做鞭炮那一種炸藥,一爆炸起來二十多個死了。他整身一直流汗,好像一分鐘過去,就這樣二十多人死了,你說這個是自己的果報,還是保佑?能保佑得了么?懂這個道理的果報。那個老人家你那麼拚命幹什麼啊,使勁跑,你等一下,讓我先上,好,你要上就上唄,如果給她說,不要上不要上,上去會爆炸,她不聽的,對不對?那個時候她是一個念頭,上就上。為什麼?這種力量就像磁鐵,兩個磁鐵在一起,你看,在一起,你拉開又聚在一起了,那個地方要爆炸了,她跟那些人共業,她有一種一直吸過來的果報,叫萬法皆空。下一句?因果不空。看到這個眾生相續底下這一段講的,業果相續。我們請看經文就知道了:

 

「富樓那 想愛同結 愛不能離 則諸世間 父母子孫 相生不斷 是等則以 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 則諸世間 卵化濕胎 隨力強弱 遞相吞食 是等則以 殺貪為本」

 

這一段,看到這段經文慢慢知道了,一看就明白了,釋迦佛陀告訴富樓那,大家知道,富樓那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就是告訴我們,人家早就成就了,不要說告訴富樓那,跟我們沒關係,那我們就沒救了,告訴富樓那,告訴阿難,就是告訴我們。「想愛同結」你看這四個字,男見母,女見父,叫作名同想。這一個成愛乃為結縛之因,因為想愛既深,不能舍離,則深結生緣,世間人發的願,石頭會爛掉,海水會幹,情愛不變,這個就叫作想愛同結。還有一句話叫百年合好。好,你就慢慢去好吧,有什麼辦法?那這個地方諸位同修就知道了,世間人的思想是什麼思想?煩惱的思想,對不對?慾望的思想,執著的思想,這一點哪,佛家的思想呢?幾個人能相信,幾個人能了解,了解又能幾個人做到!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這些道理,講到世間輪迴的痛苦根本,禪宗四個字,頓入空門,那麼佛門講一句話,出家乃大丈夫行為,非王侯將相所能當。為什麼?當越大的領導,他那個執著慾望少不了,而出家乃大丈夫行為,要知道啊,他放不下出不了的。所以在戒律裡面講的啊,《戒律綱要》講得很清楚,破戒的比丘仍足夠當人天之師,這個是戒律裡面講的,現在很多學習佛法就瞧不起三寶,不用修了,肯定下去的。這一點沒學過戒律的同修,兩個字,可憐。特別是現在很多居士沒有學習過戒律,誹謗三寶,太嚴重太嚴重了。那一天有一個居士很瞧不起出家人,我就給他講,既然你有這個能力,為什麼你不出家,既然你有這個本事,為什麼你不自己親自出來為大眾服務,不要在後面說三道四,這本來就是顛倒思想,對不對?所以沒有將經法搞明白,搞清楚,自己在造業,自己不知道。經文三藏十二部自己去看,白衣霸佔道場,羅漢到處流浪,你們去看《法滅盡經》,《法滅盡經》、《楞嚴經》先滅,就這個道理。所以佛法講到這個地方,諸位同修,世間人那個思想隨順煩惱習氣,佛陀思想,隨順真理菩提,沒辦法溝通的,沒辦法的了。所以這個地方「愛不能離 則諸世間」因此世間的父母子孫,生生世世相續不斷,一代又一代,這樣啊,「是等則以,欲貪為本」這四個字,慾望啊,愛欲啊,貪著,愛欲情深,執著慾望,愛欲生死輪迴之根本,講到這個地方,中峰國師那一首偈語,能想得起來了,諸苦盡從貪慾起,不知貪慾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記住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自性就是阿彌陀佛,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這個是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這一本講得很清楚,你們看了以後就知道了。這一本的白話解,言簡意賅,一語道破夢中人,用現在的一句話,一針見血,開門見山,開門見山有時候講快了,都給它倒過來講,就這個道理。所以禪宗叫什麼,直指人心。意思就是說,一句話直接的到心地,直指人心,不會客氣的。所以禪宗在禪堂裡面不是用勸的,你得慢慢坐,坐這樣坐這樣,沒有的,叫你坐好,你不坐好,糾察拿什麼?香板,砰,打下去了,不服,不服拉出來,跪在那個地方跪香,我們在禪堂打坐就這樣的。大家都坐下來,眼睛不能睜得太開,七分合三分開,糾察師拿那個香板就這樣的,這樣長,我都很注意的。為什麼?一不小心他就打過來了,很注意的,然後等糾察師過去,慢慢再,什麼樣子的了,看他怎麼做,怎麼學習。但在禪堂沒被挨打過。學習哪有一個一個教啊,沒有的,自己慢慢慢地去模仿,慢慢地學習,我們在禪堂打坐,就這麼樣的坐,然後碗怎麼樣放,湯匙怎麼樣放,怎麼樣端怎麼樣拿法,沒人教的。但可注意,那個糾察師過來了,就這樣。好像很講修行的樣子,其實我在觀察,你過去我也過去,偷偷在看你在做什麼,禪宗不客氣的。念佛堂也是這樣,你就念下去,不懂,聽經。聽經念佛,念佛聽經,沒有其他的,念佛堂就這樣哦,念不下去出來聽經,我聽經聽得身體很難受,去拜佛聽經,拜佛,誦經,念佛,念佛堂是這樣的,四個都要。

 

這個在《往生論》裡面講,五門第一禮拜門,《往生論》你們讀一讀就知道了,五個這樣哦,拜佛,聽經,誦經,念佛,還有有時間為大眾服務,就這個。《往生論》寫得很明白很清楚。那禪堂就坐在那個地方,你不要想,一想就是妄想,你不要動,一動就是妄動,所以在禪堂是這樣。坐在那個地方坐不住了,挨香板,旁邊那個人一動都不動,他也挨香板,我沒動為什麼挨香板,動的是無明,不動的是妄想,就這樣。你動的是無明,開始動了,妄想開始動了。你不動呢,你已經落在無明,什麼都不懂,兩個都打,確實兩個都打,動也打,不動也打。《虛雲老和尚年譜》你們去看一看,他坐到吐血,當場吐血了,糾察師拉出來,繼續坐,沒有讓他休息哦,繼續坐,後來虛雲老和尚真正明白了。《虛雲老和尚年譜》哦,所以這些祖師大德,那一種用功和那一種苦行,記住,苦行是把內心的妄念雜念怎麼樣,強給它推開了。

 

舉個例子:講禪宗不好講,講念佛,阿彌陀佛,……念念不間斷的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外面的進來的雜念彈開了,阿彌陀佛彈出去了,內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雜念沒有了,念到習慣了,有一種自然性的,對不對,有一種自然習慣,凈念相繼。為什麼?生死輪迴之根本叫作欲貪為本,所以在家人修布施,我們出家也要大布施,不是小布施哦,是大大的布施,將此深心奉塵剎。如果不這樣請看底下經文「貪愛同滋」這個意思就是說,由於貪愛則有身命,有這個身和這個命叫貪愛同滋。「貪不能止」既有身命就必須要滋養自己的身命,貪心自然不止。貪心停不下來了,有這個身有這個命,就要怎麼樣呢?養身,滋養這個身體,貪心自然不止。「則諸世間」於是世間上的這些卵化濕胎,我這個經本應該是錯一個字了,卵應該擺在前面了,我給它改一下,叫卵胎濕化,這裡還是沒寫好,卵化濕胎,他這裡打的字沒打對,卵化濕胎,這就四生。「隨力強弱」隨力量的強弱叫作以強欺弱,老虎吃什麼?綿羊,綿羊吃什麼?山上的花草樹木。世間一句話,大魚吃小魚,小魚吃什麼?蝦米,蝦米吃什麼?啃爛泥。沒辦法了,蝦米啃爛泥,以強欺弱。《無量壽經》第三十五品講得很清楚這一段。互相爭奪,互相殘害殺傷,經典就講到這個地方,這個就是惡習,惡性輪迴根本,叫作「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互相殘殺,互相吞食這個意思。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什麼為本呢?墮落為本,生死為本,痛苦為本哪,這一類眾生是以殺貪為根本。諸位同修,看看今天社會,看看今天的人類,看看今天的世間,現在的這一代,想一想是不是這樣的,特別是我們東北哦,注意底下這一段啊,講得很清楚啊。請看經文: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看到了這段經文,很多人喜歡喝羊湯,你就喝吧,喝到最後誰喝誰還不知道呢,對不對?經文寫的「以人食羊」這個地方記住哦,牛為什麼不說,豬為什麼不說,其它的動物,為什麼不說,而單單說羊,想一想,為什麼呢?像魚呀、鴨呀、公雞呀,很多對不對?為什麼說羊?你也許說羊吃草的啊,牛也吃草哦,為什麼呢?記住,羊有跪乳之恩,這就說明羊它有這個孝道,它還有跪乳之恩,它都墮落為羊了,人如果沒有孝道,又來殺害眾生,死了以後比羊還不如,墮落比羊還深,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老烏鴉病倒了,小烏鴉不能叼東西回來給老烏鴉吃,養它的晚年,叫作烏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歷史到現在講這句話。所以翻譯經典的時候,它沒有說以人食牛,直接講以人食羊,小羊剛出生的時候,吃羊母那個乳水跪著吃的,如果有因緣看看,羊剛剛出生的一剎那,就看出來了,還有牛剛出生的時候,如果平常時注意觀察,如果平常時有注意看這些,牛剛出生,正常拜十二拜,母牛將小牛生下來,一落地拜十二拜,後腿沒有跪下去,兩條前腿一直跪下去,然後再趴下去,起來再趴下去,十二拜,這一點可能連養牛的人都沒注意到的。也許同修說,師父,你怎麼知道的,你就不要問了,我能給你講的,盡量給你講。牛有十二拜的,所以羊有跪著吃羊乳,羊有跪乳之恩,這就代表什麼呢?羊非常懂得孝道,但是它因為懂而沒做,懂孝道而沒落實孝道,墮落到哪裡,羊身畜生道。人,一個高級動物的人類,如果懂孝道,沒有孝道,不落實孝道,叫作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肯定下去不如羊。所以以人食羊,羊死了為人,果報還完了,那人死了為羊,這個就說明什麼?人吃魚,魚吃人,人吃牛,牛吃人,一樣的道理。為什麼這樣講呢,底下講十類「如是乃至十生之類」十生是什麼呢,這個地方我們簡單講一下,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就四個了,有色生,無色生,有想生無想生,就八個了,非有想生非無想生都是這樣的互相殘殺,互相糾纏,你打我,我打你,你吃我,我吃你,這個叫作「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互相吞食。

 

這就比較好懂了,就互相食啖,惡意是與生俱來的,底下這四個字更厲害,注意看「互來相啖,惡業俱生」就是惡習惡業,惡的心念惡的思想,窮未來際,沒完沒了的。所以用惡報解決不了惡報,用殘殺解決不了問題,新聞也好,報紙也好,注意看到這一些,「窮未來際」。那麼在《梵網經》裡面應該能想得起來,菩薩戒本,父親被殺了,母親被殺了,親人被殺了,都不可以報仇,有沒有?還有講到自己被殺了,也不可以報仇,這是佛經講的,自己被殺掉了都不可以報仇,為什麼?佛經講兩個字,因果。那一般社會現在講到說家人被殺了,那還得了,世間思想跟佛家思想完全不一樣,當時我們學習《梵網經》裡面講到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然後講到不能互相仇殺,不能互相吞啖,從這段經文,慢慢就知道了,仇恨解決不了仇恨,儒家怎麼講,以德服人方無言,以勢服人心不然,這是儒家講的。所以這些書為什麼要多讀一讀,後來《三字經》後面那一句話想得起來嗎,《三字經》,人教子,經滿贏,我教子,唯一經。後面的,你們沒讀過啊?沒讀過等一下看看,《三字經》最後那一段,人教子留下什麼,金銀財產,寶貝啊;覺悟的人,明白的人,我教子唯一經,這一經是什麼經呢,其實就是講,講什麼?儒家的根本是什麼?孝,儒家的根本,佛家講的是慈悲,要懂這個道理。所以用仇恨解決不了仇恨,今天我們是剛剛來學習《楞嚴經》,如果說有一個很良好,大的環境呢,舉辦以儒家學習為基礎,再來以佛家經典為鋪開,這就非常好了,先開儒課,再講佛經,這樣一段大概要有十年的學習,十年的學習。為什麼這樣說,我是九七年剛好到今年十年,先三年學儒學,古文學習以後,佛經才能看得懂,沒有學習古文,佛經看不懂。來三年學儒學,儒家的思想,第一個行慈盡孝,講到孝道,和儒家那一種對歷史的了解,文章的了解,三年打基礎,再用三年學佛家的基礎,這樣四年來一門深入用十年的時間,佛經很輕鬆。為什麼這樣說,我個人是有一種感受和體悟,九七年開始人家睡覺哦,自己讀《了凡四訓》,讀《論語》,讀《弟子規》,讀《三字經》,慢慢讀,讀一段時間,但我沒有全部背起來,只知道怎樣來學習,給自己學習出一條什麼,學習出一條學習道路.但最好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有山有水,然後十年開課,這樣是最好,可是現在有幾個人耐得住十年呢,對不對?也許三五天,嗯,可以,三五個月還行,三五年得考慮考慮,十年一般就沒有這個耐性,我們在學校根本沒學這些的,後來自己給自己開課啊,從儒家基礎開始。然後你想一下,用這樣的時間,三年讀儒學,三年讀佛家的基礎,佛家基礎,像這些《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些,還有《沙彌律儀》,戒律,要先懂啊。然後四年開始一門深入,用十年的時間,沒有這樣的基礎啊,看到這個地方,不知道在看什麼,看不懂,我如果沒有這十年的學習,今天給同修報告,這一本經本裡面有的經文都沒有,白話解有的都沒有,只有看經文給同修報告。應該說了學習這幾年,講這部《楞嚴經》對講稿,我是自己注拼音的,只有注這個拼音,其他沒有時間去看,這段經文剛才那一句,我沒有對好,所以的話,幾個字倒過來,我都沒查到,要有十年的時間,自己給自己文化底蘊,古文底蘊,佛經底蘊,紮好六年時間,才六年級小學剛畢業,還沒初中畢業哦,再加四年的時間,一門深入,選擇啊,就是說你要學禪宗可以,你要學凈宗可以,學律宗可以,都在這六年的基礎上,你任選一門,但要有環境,也要有道場,也要有志同道和的同修,現在只有一個人或者幾個人慢慢做,現在年紀也小,所以現在多讀書,多深入經藏,慢慢慢慢年紀也長大了,自己的文化基礎底蘊也慢慢慢慢隨著長大了。這一點你看這四個字,惡業俱生,與生俱來的,窮未來際,沒完沒了。

 

諸位同修,這個果報太嚇人了,人死了就當什麼,當羊了,羊死了為人,那好。我們以前有沒有吃過羊肉?有沒有吃過豬肉?十類眾生有沒有吃過雞肉魚肉?死了就它來吃我們,這叫作吃人家半斤,還它八兩,以前一斤十六兩,還八兩夠不夠還?不覺悟不行啊,不斷惡修善不可以呀,看到這一段,「是等則以」就是凡夫,「盜貪為本」,這個就講到殺盜淫妄,四大根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互相還來還去的殺來殺去。看到這一段,你欠我的命,叫汝負我命,我還汝債,意思就是說你欠我的命,當還我的命,我欠你的債,當還你的債。記住哦,人家欠我們的,不要了,我們欠人家的,拚命還,千萬不要說要往生極樂世界了,到一半不行,還有人十塊錢沒還給我,又掉下來了,就太不應該了。就像剛才講的,那個香燈師他在寺院裡面往生離開人間,應該遇緣很好助緣很好對不對?就留戀那個黃金又下來了,所以別人欠我們的,不要了;我們欠別人的,拚命還。沒有冤親債主,那麼再斷了自己貪瞋痴,轉覺正凈,菩提就現前了,妄沒有了,真就出來了,這個地方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沒完沒了啊。下面講的「汝愛我心」說你愛我的心,「我憐汝色」我憐愛你的美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這段經文,經百千劫「常在纏縛」。說有的老公打太太,有的太太打老公,為什麼?纏縛,誰欠誰,沒完沒了,所以你們回去被老公打一巴掌,啊,確確如來一巴掌,使我因果都了,能明白嗎?有的說,哼!他怎麼樣哦,錯了,常在纏縛。儒家講,吃虧就是福,為什麼?了了,不再有那些後報,沒有後患,後顧之憂沒有了。所以我們,今天出家師父誦經念佛做好事,全部做出去,所結的是什麼,以前有跟他過惡,現在覺了。以前什麼都沒有,因緣而存在,現在送東西送法寶給他,結什麼,結善緣。很好,拚命做,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不做不行啊,為什麼?因果就這麼樣的,清楚告訴我們底下這八個字,「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沒完沒了的,就在這裡面滾來滾去,能出去嗎?誰能出去呢?誰放下誰出去,《楞嚴經》後面會講到四個字:歇即菩提。放下了,停下了,歇即菩提,叫作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道理。

所以在座同修,學習到這段經文就明白了,一切煩惱皆自取,跟別人沒關係,墮落地獄墮落畜生道餓鬼道人道,都是自己因緣果報,這就好懂了。改變命運,改變自心;改變命運,改變思想;改變命運,改變行為。所以能做的會做的一定要肯做多做,沒有一絲毫的保留,這一點要懂。底下看這段經文: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這一段什麼意思呢?世界相續,眾生相續,還有這一個業果相續,給它作一個小小總結。後面這一小段總結一下,叫作相續通結,釋迦佛陀就說,「富樓那如是三種」哪三種?就剛才講的那三種,「顛倒相續」這些都是顛倒,「皆是覺明明了之性」也就是說 ,都是於真覺而起妄明,依真而有,認假為真。這哪裡來的呢,都依真覺本性,但他不認真覺本性,認妄明無明,這個叫作皆是無明,明了之性,也就是說因這個妄,無明發生,發生以後,業轉現三相,業力,念頭,思想,開始轉變,有這個妄念、雜念、惡念、噁心、惡思想,這個是業變動,變動以後怎麼樣,越來越糊塗,越來越糾纏,越來越顛倒,變什麼現象?底下這四個字,山河大地出來了,「皆是覺明 明了之性,因了發相」發生變化了。開始三妄見,從見生,從這個妄心、執著、顛倒,生了什麼呢,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好了,這句話好懂,山河大地,江山一切妄相生,那真心本性生什麼?如來藏,生極樂世界這個道理。我們每天在叢林念的那個撞鐘,大家知道,金色世界,銀色世界,琉璃世界都是清凈透明的,就這個道理。而現在的山河大地是什麼,從妄見生,真心是極樂,妄見是娑婆,這就好懂了。想要到極樂世界去那很簡單,舍妄歸真,誰放下妄,誰歸真,誰往生,沒有理由的,道理就這樣,沒為什麼的。那要不要往生,不是阿彌陀佛的事,要不要成就,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事,釋迦牟尼佛說法爾如是,道理就這樣,那佛經都擺在我們眼前,想往生要真放下就這六個字,想往生,真放下。那不用說,每天的話,沒時間也天天跟人家,我要這個,我要那個,不用,把內心放下,往生了,提高了,馬上就提高了。舉個例子:把北京比喻為極樂世界,農村比喻為娑婆世界,想到極樂世界,徹底放下農村,就那麼簡單。徹底放下農村,搬到北京去,在一起的都是中國,極樂世界,娑婆世界,也就這個道理。徹底放娑婆,影現出來就是極樂世界,我們凡夫今天念佛怎麼念,你知道嗎?舉個例子:北京和農村,我們現在就自己不離開農村,想要到北京去,怎麼能去?在自己門口寫個北京,那其實還在農村,能明白嗎?自己農村的門口寫個北京,嘴裡面寫個阿彌陀佛,心裏面還在娑婆世界,好懂嗎,就這個道理。嘴裡面南無阿彌陀佛,內心還是在娑婆世界,門口貼一個這裡是北京,其實自己還是在農村。現在人就這樣的思想,真正要到北京去,把農村放下,搬走到北京去。你不用解釋的,我是北京人,不用解釋的,人家會說,你已經是北京人了,對不對?好,這個地方就好懂了,把內心轉過來,極樂世界的菩薩,你早就極樂世界的人了,那麼在門口貼這是北京,嘴在念佛,我是念佛人,極樂世界的菩薩說,你不是,你是那個嘴在念佛,不是你的心在念。就像農村裡面,自己貼個北京,我是北京人,人家說不是,那是你門口貼個北京,不是你是北京人,這能懂了。現在看到這段經文相續通結,看了以後,妄顯娑婆,真顯華藏極樂世界,現在的念佛人大部分都是門口貼北京這個道理。這一張嘴,南無阿彌陀佛,你給我等著,等我下課,你知道,你不要看我吃素,吃素還挺有力量的,是不是?煩惱一大堆,無明一大堆,習氣一大堆,內心充滿著嫉妒、慳貪、吝惜,還想往生。沒被羊吃掉就不錯了,還想往生呢!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是前面的經文,對不對,所以念佛,祖師大德都說了,真念佛,放下念佛,叫作放下身心世界,求生凈土。放下身心世界沒有放下,吃飯睡覺要懂啊,所以改變我們這個身心、念頭、思想、知見、心地、行為啊,改變過來,搬走了,農村搬到北京去了,那北京農村都是中國,就這樣倒換一下,你到北京,不用給人家說,我是北京人,不用說,人家一看,你早就是北京人。

所以真正念佛人,不用說,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我要念佛,不用,你把心倒過來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我心,我心即阿彌陀佛,此方即凈土,凈土即此方,真心感應不可思議,自然流露,妄見所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真心所生,清凈法界,極樂凈土。這一段經文慢慢地體悟,慢慢地看,修行就是修改變這顆心,舍妄歸真,令心不增不減,這就修行了,這就修對了。所以修行你說很辛苦也很輕鬆,改變自己而已,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下面這些經文除疑解惑,內心的疑惑給他解開了,請看底下經文: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這一段經文含義太深了,什麼意思呢?富樓那就開始問釋迦佛陀,「若此妙覺」也就是說,這一個真心本性,說如果眾生本具的妙明覺體,原本是妙而明覺的,這個叫「本妙覺明」原本是妙而覺明的,「與如來心不增不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本性智慧德相,都一樣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增不減都一樣的。清凈妙心一樣,「無狀忽生」這裡面講的卻無緣無故地忽然生出山河大地,這一句話就很有道理。什麼道理?凡夫就這樣,以自己的思想來看對方的思想,用這樣講不太好懂,用一個最好懂的叫作掩耳盜鈴,想得起這個名詞了,自己耳朵聽不到,以為別人也聽不到,掩耳盜鈴,自己看到山河大地,以為如來也看的是山河大地,這個就叫作以自己的心來衡量誰,如來的心地。你看哪,你說我們的真心本性跟你一樣,但是我們看到山河大地,你也看到山河大地,這個就是『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如來看到山河大地,跟我們看到山河大地,不一樣,就像在家人怎麼說?出家沒什麼了不起,不用出家了,他對出家不了解,妄說出家人的情況,現在人是不是很多都是這樣的?佛法大部分是這樣的,勸人家斷惡修善就對了,他就以為這一個,所以自己看到山河大地,也以為如來所看到的都是跟他們一樣的山河大地,以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現在人就是這樣的,只看自己掩耳盜鈴,衡量別人同自己一樣,就這個道理,就是說斷惡修善就可以了,行善就好了,多做好事就好了,出家幹什麼,吃素菜乾什麼,有沒有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心好就好了,出家幹什麼?還有一句,佛祖心頭坐,酒肉穿腸過,出家幹什麼?有沒有?就這個道理。以自己的心來看別人的心,這個富樓那了不起呀!把末法時代凡夫這些邪知邪見,完全表演出來了。

 

一個有讀書的人,看這裡面的文字是不是很輕鬆?那沒讀書的看這一本看不懂,對不對?那好,一個沒覺悟的人看山河大地是山河大地,一個大覺悟的人看山河大地就非常的不可思議境界,叫作什麼?華嚴境界,山色無非廣長舌,溪聲儘是清凈音,他看的不是山河大地,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懂得文字的人,這一本書越看越有道理,不懂文字的這本書一看沒意思扔掉,是不是?這一點,富樓那尊者的用心用在這個地方,了不起。羅漢就是羅漢,我們是單身漢,不能夠相比的,人家真阿羅漢,我們是真單身漢,都是一個"漢"字,不能相比。

你看底下這一句,如來今得妙空明覺,這句話注意,含義很深。一切有為法的話,那如來現在已經證得妙性的真空,妙明的本覺。記住哦,如來妙空明覺,方便說叫作什麼?修出來的,這叫方便說。真實說是什麼?本具的。不是修出來的,能修出來能怎麼樣,還會滅掉,要懂。這個東西給它雕刻出來了,這是雕出來這樣子,能雕出這個木魚相,長時間還是怎麼樣,毀掉這個相,能懂嗎,有能雕就有所滅,無能雕就無所滅,所以富樓那說,你今天修出來了這個道理呀。但佛陀給他講,後邊會講到,不是修出來的,本有本具,這能明白,本有本具不是修出來,能修就能滅,要知道能修出這個東西來,就會滅掉這個東西,這個地方注意,極樂世界不是修出來的,是什麼?本具的。極樂世界如果修出來,還會滅掉,本具真心,本具極樂,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所以無量壽就是真心,我若成正覺,我成佛了,以真心為名,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眾生聞到這個號,要明白極樂世界本具,具來我剎中。所以我們以為說什麼極樂世界修出來的,這個觀念是方便的,真實極樂是本具的,華藏是本具,本具本有,叫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如果修出來叫增,還會減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道理,富樓那尊者就問,「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能懂嗎?說你今天修出來了,修出來以後啊,什麼時候再倒過去,這就知道啊,這就好懂了,這個就是富樓那的問,問這個,你什麼時候又恢復凡夫了,現在凡夫開始修,修成佛,成佛多長時間,又開始變成凡夫,叫作何當復生。底下請看,佛陀回答富樓那。時間已經到了。

===========================================================

                                       《楞嚴經》第七十二集

 

請放掌,上一課我們講到,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三種相續。講完了有個相續通結,然後除疑解惑,富樓那尊者問,既然是這樣,始妙覺,本妙覺明這一個,那麼現在是凡夫,我們修道成佛了,得修多長時間成佛?成佛以後多長時間又變眾生這個問題。有很多居士一直問出家師父這個問題。《華嚴經》也講,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而不能證得。然後很多人就問,那多長時間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去掉就成佛了,對不對?成佛以後又多長時間倒過來變眾生呢?但今天給同修報告,很多學佛同修搞不明白這個道理,對呀,本來是佛啊,現在是眾生啊,眾生修成佛,佛又變眾生啊,怎麼一回事呢?不了解本具的,本具的佛性,本具的如來境界,本覺本明,他是不用修的,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要修了才出來,要修了才有這個本覺,那肯定麻煩,多長時間他還是回來的,回來什麼?凡夫。而這個本覺是本具,要知道,舉個例子大家比較好懂:地底下的黃金跟石頭在一起,是把那些石頭、沙子去掉,剩下來的這個是什麼?黃金。黃金是本具的,不是這個石頭給它雕成黃金的,這就好懂吧。如果把石頭雕成黃金,多長時間它還是變回來石頭對不對?現在的本覺本正本凈是本具的,既然是本具的,只要把它石頭、泥沙去掉,黃金就出來了,這就好懂了。所以富樓那尊者他就問: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什麼時候倒過來又變成這些凡夫相呢?這個地方就懂了,我們成佛,莫非就是恢複本性而已的,本性是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啊,它這個東西不是修,給它修成這個樣子,那就麻煩了。有修這個樣子,有得就有失,凡有所得,凡有所失,有希望就有失望,有來就有去。那這個地方就懂了,極樂世界是真心本具的,極樂世界不是靠自己說給它修成一個極樂世界,放在那個地方,自己再上去,麻煩了。這還是生滅心,還是生滅法,極樂世界是真心,一心,一真法界,不生不滅。這個地方知道極樂本具,華藏世界本具,自性本具,那我們就把這些障礙去掉就成功了,倒過來就可以了。從這一點,很多人現在在念佛念不明白,所以禪宗他弘揚念佛,讚歎念佛,隨喜念佛。而禪宗本身自己修定,為什麼?他知道,我定功現前本覺現前了。他對任何法門都讚歎,但是他禪宗自己還去什麼?觀心,放下自己。他就是說,我什麼叫禪宗呢,頓悟,頓除雜念,悟無所得,悟無生忍,這個就是禪宗講這個。那凈土宗教我們就老實念下去,念長時間就知道了,可是就不老實,我們那些念凈土的就不老實,經也不聽,佛也少念,拿什麼能成佛?也就是說倒不過來,就成不了佛。所以這一點好好地要領悟一下,領悟明白以後,記住,不是把這邊的東西來雕成那邊的東西,這樣已經有來去了,所以富樓那尊者問這個問題。好了,現在如來你已經修成功了,什麼時候倒回來變眾生?那釋迦牟尼佛給他講這一個,不來不去,本具的道理。下面我們看底下經文就好懂了。請掀開經本,底下的經文: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再一次叫到富樓那,譬如有一個迷人,有一個人迷了一個地方,在某一個地方,某一個村落迷失了方向,誤以為南方向為北方向,這個叫做迷惑,南以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這個迷是因迷而有哦,要知道這個迷是因迷而有還是因悟而出呢?這句話釋迦牟尼佛問哪,是因迷而有,還是因悟而出啊?富樓那回答說了,這樣的人,迷人啊,既不是因迷而有,也不是因悟而出。為什麼呢?迷本身就沒有根源,也無自體,怎麼能說因迷而有呢!悟和迷是相對的,悟自然不能生迷,怎麼可說因悟而出呢?這一段的意思看了以後,富樓那說了,如是迷人,亦不因迷,既不是因迷而有,又不因悟,也不是因悟而出,這是為什麼啊?這個地方講,「何以故」是為什麼?「迷本無根」迷本身就沒有根源,也無自體,那「云何因迷」這個地方講的,怎麼能說因迷而有呢!「悟非生迷」悟和迷是相背的,這兩個方向。「云何因悟」悟自然不能生迷,怎麼可以說因悟而出呢!那麼這一段經文開始講到這個迷,底下佛陀怎麼說呢?接著請看經文: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

 

這一段釋迦佛陀說了,「彼之迷人」就是那個迷人啊, 那個迷人是誰?就是我們。「正在迷時」現在迷得不得了了,不知道生從何來,老了何去,正在迷時。當然我們有好多種講法,先用文字來解釋,正在迷的時候倏有悟人,這個字念倏shu,什麼意思呢?你說古文不讀能行嗎?倏有悟人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用白話解釋一下了,忽然有一個覺悟的人,就好懂吧,忽然有個覺悟的人,指示他令他明白,忽然叫做倏,或者還有一個解釋,極快的意思叫做倏。說忽然有一個明白的人,指示正確的方向使他明白,這個叫做「倏有悟人指示令悟」。佛陀再叫富樓那,你看你的意見如何,「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說在這聚落當中迷失了方向,經人提示才知道,叫做「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他已經知道了,知道方向了,知道怎樣走出來了,他還會不會迷惑呢?還會不會走錯?你們想一想會不會?不可能了,對不對?我們也經常這樣嘛。在外地路走偏了,不知道方向了,對方給我們說往那邊走才對了,然後第二次還會走錯嗎?不會啦,知道路怎麼走了。這是佛陀問富樓那,富樓那怎麼回答呢,「不也世尊」不會再迷啦,不會再把南北顛倒了,他明白他知道了。好,這個地方記住,富樓那說:不也世尊,意思就是說,既然本性是佛,自性是佛,極樂世界本具的,那我們要知道,開發自己的心性,自己的心性流露了,這個就是佛法,這個就好懂了。當然了,在這個時代,真正要悟明本心的太不容易了,為什麼?前面已經看過經文了,眾生那個執著,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不會聽勸的,叫做聽騙不聽勸,用我們東北話講,賊犟賊犟的,犟得不能再犟了,不聽勸有什麼辦法?後來釋迦牟尼佛就講了一句,佛度有緣人。誰願意開發自己的本性,本性流露了,成佛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墮落不是我給的,往生也不要我拉你上來的,叫做公修公得,不修不得,佛陀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阿難尊者,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跟阿難是親兄弟啊,要知道提婆達多墮地獄,釋迦牟尼佛只能教他方法跳出地獄,都沒辦法將他拉出來,對不對?如果佛陀有辦法將提婆達多從地獄拉出來,那麼就沒地獄了,把地獄的所有的眾生統統拉出來,他能拉一個肯定能拉兩個,對不對。能拉兩個就能拉無量無邊的眾生,來來,統統出來。不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在房間裡面自己給自己關住了,不出來,誰都沒辦法,再講深一點,有沒有聽過自殺的人?有了,自己上吊,自己吃毒藥,自己給自己殺死了,那個時候沒人害他,沒人說他,沒人障礙他,他自己給自己殺死了。那好,再用這個例子給它拓開,我們的死亡怎麼來的?也是自己給自己殺死的,你說誰叫我們輪迴?誰叫我們墮落?誰叫我們生死?從這個地方給它拓開,自己再輪迴。有業而感,前面經文都講了,這個地方拓開自己,回歸自性。所以普賢菩薩最後那一句,普皆迴向,叫做迴向實際,迴向菩提,叫普皆迴向。迷的人走錯方向了,經過給他指點了一下,他不會再走錯方向了。下面佛陀又舉一個例子,我們接著看經文: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這一段應該有點感悟了吧,釋迦牟尼佛說「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什麼意思?成佛了,真正明白了,不會再迷了。「此迷無本」意思就是說,這個迷妄的無明,根本就無自體。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經常看到,畢竟空,這裡也講,「性畢竟空」。從前在眾生的時候,也本來沒有無明,就是說眾生迷惑顛倒的時候,本性也沒有無明,本性也是本具;成佛以後,本性也是本具。這就好懂了,叫「昔本無迷」在還沒成佛之前,當凡夫時候,不了解真心本性的時候,本來沒有無明,是真心本來沒有無明。「似有迷覺,覺迷迷滅。」不過自己在迷時有種相似的妄覺而已,若起智慧來觀察,覺知無明是妄,當體即空,則心中無明即滅。用這句話就比較好懂,當他了解的時候,就用這一個珠,不用那個櫝,買櫝還珠,能想得起來嗎?裝珠的那個盒子,有一個人買那個珍珠,看盒子太好看了,看來看去,珠不要,就要這個櫝,就這個盒子。對方說這個珠比較有價值呢!他說我不要,我就要這個盒子就好了,所以叫做買櫝還珠,有沒有想得起來那個公案。你們忘記了,確實忘記了,買櫝還珠,記住啊。現在我舉個例子:這個是個寶珠,外觀裝飾品再好看,珠也這個樣子,對不對?外觀再醜陋,這個珠也是這個樣子。而眾生就要這個外觀,而不要這個珠,這就好懂了,所以這一段的意思,就在這個地方。當凡夫的時候昔本無迷,當凡夫的時候本性不迷,當佛陀的時候,本性也不迷,就這個道理。那這樣說起來,佛不是修出來的,本具的。如果佛是修出來的,那肯定還要倒過去成凡夫。你看這一句經文「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剛才講的買櫝還珠,我要這個盒子,不要這顆珠,這一個覺不生迷。

舉個例子:這一顆珠不在對方外表的裝修,外表的裝飾,放在這個地方,珠也是這樣的,給它放在盒子,珠也是這樣的,「覺不生迷」那本覺本正本凈,就是極樂世界了,還要怎麼修?所以凈宗特別說,一定要念佛,念佛就是念這個本覺,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換句話說,開心是正常的,不開心是不正常的。就像我們五臟六腑吃飯消化這叫正常,吃了飯不消化那一定是有問題,那就有病了,那本覺本性是極樂世界,不住極樂住那個娑婆,這個叫有問題。然後祖師大德他就說了,什麼叫娑婆世界,翻譯中文叫堪忍,娑婆世界翻譯為堪忍。極樂世界,清靜平等覺,不住,來住什麼?住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堪忍,能忍得住,這個就這個道理。我用舉個例子比較好懂,健健康康不來生活,偏偏給自己灌醉了,醉了以後身體也難受,五臟六腑都難受,胃也難受,在床上哎呦哎呦難受,但是他難受完了醒過來,覺得健康沒啥意思,還給自己再灌醉了。有沒有這種人?這個就叫迷糊顛倒,他也知道,知道喝醉了很不好,很難受,但是還是喝下去。我親眼看到的,有一個喝酒醉的人,在床上睡覺很難受,那頭這樣歪了一下,摔破了,這個地方流血,慢慢慢流下來,用手這樣摸一下,幹嘛呢?他還不知道血哪來的,幹嘛呢?然後棉被一抓過來蓋住了,因為太醉了太困了,血就流在棉被流在床上,呼嚕呼嚕睡著了,到他睡醒了,誰弄那麼臟,把血弄在床上,弄在這個棉被,他不知道,健康的時候還不知道,那個血是自己流的。好,我們現在就這樣,在這個時候,不知道造的業哪裡來的,把自己造的業,把自己的墮落和無明和煩惱強加給予別人,不知道剛才那個血是自己迷惑顛倒流出來的,喝酒流出來的,迷惑顛倒造的業,不知道強加給予別人。但是堪忍這個迷惑顛倒,健康的時候覺得沒意思,再喝點酒給自己灌醉了,灌醉了就現在迷惑顛倒了,造業了,醒過來的時候,怎麼回事啊?你怎麼罵我呢?忘記你以前罵過別人。現在東西被別人偷了,忘記了什麼?以前偷過別人的東西。現在被別人誹謗被別人罵,忘記了他以前罵過別人偷過別人。是不是凡夫這樣的?凡夫是不是這個樣子的,是不是?用這個例子我現在觀察這些世間的問題,然後對經典,就這樣,自己把血流出來了,床都弄髒了,幹嘛呢,誰把床弄髒呢?誰把血流在這個地方,這個不講衛生,還以為小孩流鼻涕,不知道那個是自己喝醉流出來的。我們現在受到身體有病,心情不好,貧窮、受苦、受報,老天爺啊,你怎麼不給我一點福報?忘記以前乾的壞事,就這個道理。能想得起來啦,這個規律就這個樣子。所以俞凈意公在以前哪,俞都年輕的時候就這樣,開始老天爺啊,我究竟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啊?為什麼這麼樣子的窮困潦倒啊?然後經過了灶神給他指點,明白過來,就知道了統統自己的果報,而在這個時候記住,反過來的時候,醒過來的時候,他覺得沒啥意思,還得喝點酒,叫做「亦如翳人」見眼睛有病的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這個地方就知道了,眼睛看到天上的東西,看到那個空中的華,眼睛好了,華也沒有了。舉個例子:眼鏡誰給你們戴的,這個就好懂了,到眼睛好了,還需要戴那個眼鏡嗎?這一段經文就講這個,叫做翳病若除,華於空滅,自然就沒有啦,「忽有愚人」愚痴的人就是我們,「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從這個地方講到這一段,在空華消滅的空地上,等待空華重生,你看這個人是愚痴還是有智慧呢?說喝酒喝醉了,醒過來以後,知道剛才喝酒很痛苦,酒醉很傷身,然後醒過來的時候,還要喝,還要給自己灌醉了。這樣的人為愚為慧,這樣的人是智慧還是愚痴呢?大家都知道,這肯定是愚痴,對不對?富樓那尊者怎麼回答呢?請看經文:

 

「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這一段看到以後就明白,富樓那說了, 虛空原本沒有華,好記住,真心本性原本無妄念,這就好懂吧,真心本性原本無煩惱、無是非、無恩怨、無執著、無墮落,也沒往生,也沒墮落。這個地方記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改變自己,拓開心地。很多人以為往生是從娑婆世界升到極樂世界,一直用這樣一直上去一直上去,有上去就有什麼?有下來。所以極樂世界的往生,是從自己內心拓開,拓開明白了,哦!原來放下娑婆就是極樂這一點。「空元無華」那個眼睛有病,給它看出華來了,極樂世界清凈本然,華藏世界亦復如是,然後自性也這樣,虛空原本沒有華,妄見生滅,只是妄見空中有華有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看到了,見到空中的華已經沒有了,已是顛倒,這能明白么?見到虛空中的華,這是眼睛有病,看到華的生滅,已經是顛倒,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不是?「敕令更出」就命令的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說還要讓華再出現,喝酒醉醒過來了,還要再喝再醉,這個叫什麼?你看底下那四個字「斯實狂痴」也就是說,實在是病狂,為什麼還要說這樣的狂人是愚痴還是智慧?他根本就不用智慧,是大狂愚痴,這個叫做斯實狂痴,這個意思,斯實就是真實,就比較好懂了。狂痴,大狂病狂,愚痴,也就是說,這樣的人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智慧,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不值得一談,不值得一提這個意思。為愚為慧這一點,為什麼還要說這樣的人是狂人還是有智慧的呢?不值得一提!那釋迦牟尼佛馬上問了,佛言「如汝所解」好,像富樓那你這樣一說,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到成佛了,他怎麼還要會去搞這些空中的狂華,「何當更出山河大地」他清凈本來的法界怎麼還會現出這一個山河大地的假相,這樣的人也是「斯實狂痴」。這段能領悟嗎?他都已經清凈本然了,怎麼還會現出這一個山河大地?用《無量壽經》來講,他都已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怎麼還會墮落呢?

舉個例子:他都已經投胎為人身了,怎麼會變成畜生身呢,對不對?這個就好懂了,已經投胎為人身了,怎麼還會去變畜生身呢?已經都到極樂世界了,他怎麼還會墮落呢?這一段就好懂。「何當更出山河大地」所以《楞嚴經》一定要讀,更要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阿彌陀佛說,國無惡道願,只要到極樂世界,不但惡道沒有,連惡的名字都聽不到。所以所有的經論講來講去都要讓我們悟明本心,我們就悟不明白,打死了還很難悟明白,打死了悟明白,死了也高興是不是?你看這一段經文,所以《楞嚴經》的經文太精華了!都四個字的在一起,下面佛陀又用一個例子,請看經文: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亦復如是」

 

看這一段就更好懂了,把金礦的黃金煉成了,成黃金了,記住,黃金是金礦裡面本有的,可不是石頭變黃金,對不對?那好,把黃金已經煉成什麼?精金純金,「其金一純」那麼這一個黃金會不會變成泥土?你看「更不成雜」這一點,只要純金一煉成後,就不會再跟其他的物質而成為金礦了。石頭泥沙裡面有黃金,叫做金礦,不是泥土石頭變金礦變黃金,不是的,黃金本具。只是把那些泥土沙石去掉,黃金就純多了,這個意思。還有「如木成灰」把木頭給他燒成木炭,比較好懂,火灰能不能倒過來變木頭?「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本覺本具的,菩提涅槃,他怎麼會變成凡夫?「諸佛如來菩提涅,亦復如是」所以禪宗講,佛在哪裡?禪宗說你就是佛,這禪宗祖師大德講,凈宗講真心就是佛。達摩祖師還沒出家之前,問一個修行人,你在這裡幹什麼?這個人說等你,我不認識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給他聽糊塗了,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不明白。這句話我們能聽明白嗎?再解釋一下,佛佛道同聽過嗎?我的本性跟你的本性是一不是二,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能明白嗎?我這邊一百塊,你那邊一百塊,我把一百塊給你,你把一百塊給我,這一張是你的也是我的,為什麼?都一樣,兩張。反正你拿這張一百塊,我拿這張一百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這個叫佛佛道同。一百一百相同,能清楚吧!佛佛道同,如果連這一點小小的問題都搞不清楚,還要成什麼,成佛?成什麼知道嗎?就把那個佛性比喻為一百塊,我手中一百塊就是你的一百塊,你的一百塊就是我的一百塊,咱這兩張能不能換來換去,絕對能換來換去,那這個就叫做佛佛道同,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就這麼簡單。搞到最後的話,不知道搞什麼,我有的時候被這些同修的話沒辦法,根器,根器,所以佛門講悟性,不講文化多深,文化只是幫助,文化不代表於解脫。記住哦!文化知識高的人,文化深的人,不代表於解脫,要明心見性才能解脫,這就懂了。什麼叫明心見性?放下煩惱慾望的人,這就好懂。全部放下了,這樣的人能解脫,不是你當大款的,當領導的能解脫,不是這樣的。所以希望諸位同修看到這段經文,慢慢就明白了,「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亦復如是。」黃金在地底下它跟石頭在一起還是黃金,跟泥沙在一起還是黃金,只是多和少的問題,多和少的問題,它多了給它開採出來,少了人家就不去開金礦了,金礦黃金不是泥土石頭,雕成黃金,這本具黃金開金礦,把黃金給取出來,我們要修不開悟有什麼辦法?

 

所以有一個老和尚,看兩個小徒弟在那個地方辯論,很認真,這個徒弟來:師父,剛才我跟他怎樣怎樣。師父說,嗯,你對。他很高興,徒弟走了。第二個徒弟又來了,師父,我剛才這樣那樣,師父說,嗯,你對。你去辯論吧,要開悟不是我說得算的,你要不要開悟不用師父說,你自己就深入經藏了。所以有很多父母親記住,小孩不讀書,打死了都不讀書,對不對?小孩要讀書,不用父母親教,自然就去讀書了,是不是這個道理?這個是一定要認識,什麼叫本能,我們兩天不吃飯,叫你不要吃飯,你都說不行啊,肚子實在餓了,我先吃飯了,因為我肚子實在餓了,他就想吃了,肚子不餓,想吃嗎?肚子飽飽他就不想吃了。把深入經藏道理搞明白,真的假的,虛的妄的搞明白,他自自然然就修行了,你叫他不修不好使。對不對?肚子餓了,不要叫他,他自己都吃飯,叫他不要吃飯,他說不行,我一定要吃飯,能懂嗎?所以這個地方諸位同修,修行修到為什麼要多創造條件,自己好好用功,是這個道理。自己深入經藏了,你想墮落都墮落不下去了。為什麼?深入經藏道理明白了,你明白道理,肯定要取那個菩提涅槃,本來具足。何其自性,本來具足,能生萬法,本來清凈。你肯定要取這個真,不取這個妄,為什麼?你懂了,肚子餓了,人自然他就找東西吃,不用人教的,道理明白肯定取真,不取妄,取妄的人肯定還沒明白,對不對?這個不是用強逼的,要不深入經藏,明白這些道理是很難的。釋迦牟尼佛有一天跟大家見面,開一個座談會就比較好懂,大家在一起,然後大家談的都很開心,有些問題請佛陀開示,佛陀講的大家都明白了,然後同學跟同學討論。那釋迦牟尼佛突然間手這樣的,一直這樣的,看得懂啊?來來,過來,過來,一直笑,同學突然間看到,釋迦牟尼佛幹什麼?很開心,很開心,來來,過來,過來,大家不明白乾什麼,弟子就不討論了,他就說佛陀,你這個是幹什麼呢?然後佛陀說你看那個地方,大家一看,空中一隻小鳥,飛呀飛呀飛,飛走了,不來。哦,同學看到了,原來釋迦牟尼佛是看到那一隻小鳥,過來,過來,不來。然後同學問他,弟子問他了,那你為什麼笑笑呢?他說,五百世之前這一隻小鳥是我的母親,所以她有養育我,照顧我,我今天勸她,過來過來,笑笑地對她。很多弟子就不明白,既然是你母親,為什麼她墮為野鳥之身?當時我要出家,她障礙不同意又反對。那你為什麼不超度她呢?你們不要把釋迦牟尼佛看成那麼樣的嚴肅,沒有哦!有些問題,有的同學比老師還凶呢!佛陀有什麼事說吧,很兇的哦,佛陀說,我也很想超度她,當我把這個東西送給你,你不要怎麼辦?我得拿回來啊,我想超度她,勸化她不聽,我有什麼辦法?過來過來你們看,飛走了吧!沒辦法。當場表演給那些弟子看,他手再起來,小鳥飛過來,飛過來,那一隻鳥走了,不搭理他。這佛經有記載,說我曾經是她的兒子,她障礙我修行,障礙我出家,障礙我用功,所以她投為野鳥身,我想盡辦法超度她,她都不接受,不是我不想超度她,不接受。就是說我想送這個東西給她,她自己不吃,有什麼辦法,肚子還是餓,對不對?自己不要接受,那只有把這個東西送回來。想到這個地方,在座同修,靠誰超度?靠誰?靠誰助念?靠誰接引?那麼這樣說起來,我們自己該揍不該揍?就明白了。所以外面的一切完全具足,阿彌陀佛說了,因緣具足,善根福德自己修。什麼意思,我已經修給你們看了,極樂世界已經成功了,我也發願來接引你們了,極樂世界就這樣形成了,我們不修有什麼辦法?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得生彼國就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邊都是善人,你那邊還要在娑婆世界,殺盜淫妄酒,阿彌陀佛說,不是我不讓你來,是你來不了。好,就像釋迦牟尼佛,過來過來,不是我不超度你,不是我不講佛經給你聽,那一隻野鳥不聽。它說我在空中飛,是自由的,我在這裡野外是自由的,飄啊飄,游啊游,你那個地方不好玩,沒辦法。希望諸位同修,菩提本性能生萬法的道理,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然就懂了,他就用真放下,是假的嘛。舍識用根,舍妄歸真,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所以真正學佛的人心量一定大,一定是慈悲的,因為他知道量大福大,慈悲心就是無煩惱,無墮落,瞋恚嫉妒下去了,受苦的還是自己。下面這一段富樓那尊者講很多問題,佛陀一個一個回答,楞嚴法會不是一般的法會,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六十二歲開講這一部《楞嚴經》,下面請看經文: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看到這段經文,我們就了解山河大地怎麼來的,就明白什麼叫業力而來,剛好我們今天下大雪,下得很大很大,你們都看到了,請問新加坡有下雪嗎?今天,你們可以看電視報,請問南方今天有下雪嗎?這就懂了。這就明白了,這個下雪也是因為眾生的業因果報所感的這一場下雪,對不對?那好,如果眾生的心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十倍,那不是下雪,比下雪更嚴重是什麼,有可能是冰雹,有可能冰塊,對不對?好,如果眾生在這個現在的心基礎上,加十萬倍十億倍,所下的是什麼?上火徹下,下火徹上,哪一部經講的?《地藏經》。能明白嗎?這個叫業力而感。所以這段經文我們還沒講詳細,時間到了,下一堂課在這一段經文補充一下,我們將經文剛念完,慢慢地來學習,知道這一個楞嚴大法,確確實實開智慧楞嚴。

==============================================================================================

                                         

《楞嚴經》第七十三集

           

請放掌,上一課念一段經文我們沒有詳細地解釋,剛好時間到,這一堂課將上一堂課經文解釋一下。在座同修,經文不是說書讀多就能了解的,佛門有一句話叫做:「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意在言外。萬法不能離開自心,萬法不能離開本性,所以看經文不能以文字的角度,這一方面來解釋佛經,如果是這樣,會有很多地方嚴重的錯誤,像皈依佛兩足尊,那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不是兩條腿最尊貴。那依文解意,確實兩條腿是最尊貴,皈依佛兩足尊,足是兩條腿,尊是尊貴。但佛經不是這樣解釋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一念回心,阿彌陀佛一念回心自性,跟自性相應,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南方沒有阿彌陀佛,依文解意就是南方沒有阿彌陀佛,所以很多讀書人以為這麼簡單,不用怎麼聽了,意在言外。希望同修看到經文以後,看看祖師大德的註解,然後聽講,以後慢慢地深入進去,經文這一段,「富樓那 又汝問言」富樓那,你又問我了,這個我是誰?釋迦佛陀自稱。地水火風這四個字,這地水火風四大本性都圓融無礙,皆充滿法界,這好懂,「本性圓融,周遍法界」就是充滿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懷疑呀!水火二性原本相剋,陵滅是相剋的意思,又征虛空及諸大地,為什麼不會互相陵滅呢?又要問虛空和大地,一通一礙。好,今天我們開車司機開車出去的時候覺得,道路怎麼這麼不好開呀,下雪怎麼會這麼大呢?那麼南方的司機會不會這樣說,今天這裡怎麼會這麼不好開?會不會這樣說,今天這裡怎麼會下這麼大的雪呢,會不會?南方司機沒這一回事,他開得很輕鬆,開得很快,為什麼?它沒下雪,道路沒有障礙。那我們今天這邊的司機開車開得很慢,就會說,說什麼?今天雪怎麼下這麼大呢?就不懂得我們的業感感來了下雪,障礙了這個交通,這個交通的障礙是自己的業報而引起的果報,這能明白了。不了解這個下雪,還是自己的業因果報。你說南方根本沒下雪,那好,地水火風,山河大地,諸位同修,在我們凡夫眼睛看來,是地水火風,山河大地。在極樂世界是什麼?七寶池八功德水,微風吹動,及諸寶樹,有沒有?人家是那個境界,這就好懂。所以不懂得這個下雪是自己的業感,自己的果報,我們看到山河大地,地、水、火、風,不懂得是自己的業力變現,如果這麼講還不太明白。再舉個例子:我們現在這個肉身,長這個樣子是父母親故意生我們這個樣子嗎?不是,是自己業力所感。所以這個地方,「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問虛空,征,這個意思就是問的意思,征問,提問,叫做征,「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虛空和大地會不會打架,我是虛空,你是大地,你怎麼障礙我虛空呢,會不會?不可能的事。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這段經文,釋迦牟尼佛說,富樓那你呀注意。「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虛空原本沒有任何相狀,叫做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而不拒絕其他眾相的發揮。「所以者何?」為什麼啊?「富樓那,彼太虛空」這個太虛空,日光普照,就光明,叫做「日照則明」日光普照時就光明。「雲屯則暗」屯應該知道了,聚積的意思,雲聚積在一起叫做屯。我們東北不是有的地方村莊念屯,對不對?但這個地方念屯tun,不念屯,就是說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意思。「雲屯則暗」為什麼念tun,不念屯,屯是有意的,吞是無意的,要懂啊。人和人在一起是什麼意思,有意的,雲和雲聚集在一起是什麼?無意的,這就好懂了。但我查了這個拼音,也念屯tun,這一個,我們對這個文詞稍微了解一下,一邊教書,一邊講課,我也很高興,這個義務教學就在這個地方,教學相長。所以,我如果現在要來跟大家共同學《弟子規》,開個課,用經典的思想來講《弟子規》,非常之好。《弟子規》裡面講,出必告,反必面。這個說明什麼,講仁義,講道德,講信用,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下面,奚可焉,就講不妄語,對不對?所以,我們現在是在講《楞嚴經》,如果說有一個比較相應的環境開始講這些古書,講這些儒學,用儒學來講到佛學,用佛學思想來講儒學,儒道釋同一家,什麼意思?同是教育,我們用最好懂的,儒家就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所以儒家的儒是什麼,單人旁,加一個什麼,需要的需,人人必須教育,這就好懂得了吧,什麼教育呢?孝道的教育。儒家以孝道為主,人人必須孝道教育,這個叫做儒家人格教育。道家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清凈的意思,從內心來講叫清凈,從文字上來講叫道德。道德的教育,這個是道家。佛家,佛加單人旁,旁邊那個字不要的意思,人的煩惱,人的慾望,人的無明,人的執著,人的貪嗔痴統統不要,智慧的教育。佛是智慧、覺悟,智慧的教育所以叫做儒道佛同一家,同是教育,這個意思看法不一樣。所以有時候想想這些問題,我們有時候到外面跟同修看一個問題,看法不一樣,希望同修看到這一段,雲屯則暗,烏雲密布在一起,確實黑暗,但記住,雖然是黑暗,虛空光明怎麼樣?不變。「風搖則動」這一段好懂了,別的地方有颱風,我們這個地方很少聽到有颱風,對不對?那颱風哪裡來呢?它也是業力所感,「霽澄則清」什麼叫霽呢?雨過的時候,下雨了,停止了,下雪停止了叫做雨過天晴。雪停晴空,這個叫霽。「霽澄則清,氣凝則濁」所謂的氣凝是什麼,到處烏煙瘴氣,這就好懂了,用現在一句話,所有的工廠,水泥廠,鋼鐵,所有的工廠,冒出去那個煙這個就叫做氣凝則濁。「土積成霾」這個字念霾(mai) ,霾是什麼意思?空中大量大量的煙,那前面注意看,氣凝則濁,是從地底下冒出來的叫做濁。而這個霾是什麼?是空中是上面的,一直在上面雲集,雲集了大量的煙而形成了渾濁的現象,用現在一句話,霧蒙蒙的看不清楚,這樣的叫做土積成霾。「水澄成映」儒家也講一句話,水清則無魚,像井水裡面很難養魚,水到清凈的時候看得很清楚,映,這子字應該念(ying),映,映現出來的意思,水澄成映,這個字就是說,水到很澄凈,很清凈的時候,映現出東西。「水澄成映,於意云何」這個意思就是說,你的看法如何呢?於意云何,以前讀書都是四個字的,帶有一種什麼?文辭,現在講話不一樣了。以前,你兒子在嗎?不用這樣講,令郎在否?這麼講的。令郎,現在,你兒子在嗎?所以以前那一種文辭講法很多的,現在這一方面沒有怎麼讀了,都是直來直去的,不會怎麼拐彎,我們讀書的時候也沒怎麼讀古文。後來看到這些經典古籍,寫得很好,不像現在沒什麼禮貌。最起碼的,以前就這樣了,握握拳,彎腰一下,開始請問了。現在,喂,請問一下,這個就不錯了,用手指,這樣指過去了,以前絕對不允許。都這樣的,兄台您好,兄台知道嗎?尊稱對方。台也就是說這個人非常有道德,非常有名望的人叫做台,而你的年齡比我大,我尊稱你兄台您好,這個講法。在下,稱呼自己在下。我們現在沒有學這些,除非在讀古書裡面有講一點,以前講了,說,我沒有出去遠迎,失敬多多,請您海涵。我們看到這些,我都不敢用這些語言,詞語,成語,來對這些所謂出去互相彼此的招呼,如果用這些,人家會覺得哪來的人,怪怪的,是不是?知道,但是在這個年齡和現在彼此之間的溝通不像以前那樣了,所以這一點,於意云何,就是說你的意見如何,「如是殊方」這四個字,這明等不同的七種有為相,這上面講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這幾種非常明顯的,有為相,諸有為相,如是殊方,這個就叫做,這個非常明白的不同叫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是從日等七緣所生還是虛空自有,問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哪裡來呀,這個比較好懂。「富樓那,且日照時,即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佛陀叫富樓那,就以太陽照的時候為例吧,既然是太陽的光明,那麼十方世界就是應該同屬日的顏色,這個叫做十方世界,同日為色。云何空中為什麼在虛空當中,更見圓日,又看見一個圓日呢?這一點,若是空明,如果明是虛空自有,空應自照,云何中宵虛空是恆常的,雲霧之時,明應常照,為什麼半夜雲霧時,中宵是半夜,宵是夜的意思,晚上的意思。我們十五那天叫什麼?元宵對不對?元宵是指晚上,可不是指白天,要知道,宵指晚上,指夜,黑夜的夜,指晚上,不是指白天。這個地方說,「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這一點,為什麼半夜雲霧時只見昏暗,不見光明。所以應該知道,明相不是定屬於日,也不是定屬於虛空,但也不離日和虛空。我們講這樣,另外一種方法來講吧,今天現在幾點呢,好,現在九點了,快到了,我們就講九點,現在九點,晚上對不對?你馬上打電話到美國去,他們剛好早上的八點,天是亮的,你不信,現在可以馬上掛電話到美國,到紐約那個地方去問一下,他們這個時候,天亮一會兒而已。好,這樣講起來,我們這個地方的黑暗又是怎麼一回事,慢慢就懂了。我們這個地方零下已經好幾度了,你現在坐飛機到印度,到距離赤道最近的地方,看看有沒有像我們這個地方零下幾度,這就好懂了。那麼在夏天的時候,南方有的地方達到四十多度,北方剛好怎麼樣,二十五度,非常舒服。從這一點就知道地球會怎麼樣,這樣就好懂了,轉動。那麼太陽,陽光呢?太陽系呀,它照的時候,眾生的業力,業力是什麼?業力也是動的,什麼叫業力?內心的波動,內心的念頭,念頭一動,然後業力就變,然後什麼樣的業力就感來什麼樣的環境。這就好懂了。有的農村窮得要命,長大以後搬到城市,富有了,發財了,業力轉了,所謂的命運轉了,有的大城市剛開始富有,大福報,搞到晚年窮困潦倒,心態變了,業力轉了,命運變了,這就好懂了。從這個地方就看到這一段經文,這一段經文講的,我們體悟到了,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所以明相不屬於日,也不是定屬於虛空,但也沒離開,這一點。我們投胎到哪個地方,這個就是我們的業力,想要轉變自己的業力,就得轉變自己的心地,命運轉了,業力就轉了。心地一轉,一切都轉了,那很簡單,心地轉了,一切都轉了,要轉什麼心地?是轉好的還是轉惡的?要轉好,不要轉偏了,轉偏了就麻煩大了,對不對?是要轉佛國土,還是要轉地獄去,那就看自己怎麼轉了。所以人是一個動性的動態的,這個地方,我們看到這段經文,人生慢慢就了解了,所以學佛是開智慧的,學佛不是學到傻乎乎的,一定要懂。這也不懂,那也不懂,那不叫學佛人,有佛法就有辦法。底下這段經文直接回答了,請看下面: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以詰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真妙覺明亦復如是」

 

看到就知道了,這一段經文,「觀相元妄」四個字直接講出來了,講什麼啊?這一個形相是個妄所生,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從這一點慢慢地體悟,說既然是個虛妄的觀相,根本上就是虛妄,「無可指陳」什麼意思,不是實在的事,這個叫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你若邀空華,還得結空果,這個就佛對當機而說的,「云何詰其,相陵滅義」詰其就是追問的意思,「觀性元真」 所以佛陀教我們依真,依真明妄,依這個真的了解這個妄的,「唯妙覺明」這一段看了以後就知道了,這個性唯獨就是不可思議呀。 性覺妙明,妙是不可思議的這種真理。「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這就說到佛的心裡,先非水火,先當本質講,根本就不是水火,叫做妙覺明心,根本就不是水,不是火。這樣比較好懂,你還問水克火,火多了來滅水,把水燒乾了滅水,水火是怎麼樣呢?水太多了會滅掉火對不對?但是火太大了,水太少了,會把水怎麼樣?燒乾了。所以佛陀就問了,妙覺明心,根本就不是水火,而富樓那你呢,還要問這個問題,所以水火不相陵滅,這是說到性根本上,而富樓那,你要是在相上找麻煩,那你要注意,這是我們看錯,而像空中見華那樣,從這一點呢,凡夫跟聖人就不一樣了,在此地阿羅漢代表,這個富樓那代表什麼?凡夫。我們就在這個相上搞來搞去。

 

舉個例子:兩張五十塊的多少?加起來一百,一百這個一張,一張一百,這邊兩張,性都一樣的,但這兩張五十塊根本不是一百,怎麼講,性是一百,相呢?根本不是,這能明白嗎?它明明的兩張,兩張是相,但加起來一百,這邊加起來一百,這邊一百,這就等於一樣的。地、水、火、風,這個是相,相有地、水、火、風,就比喻一張二十五塊呀,那這四張一百塊,四張不是一百呀,要加起來,四張形象不是一百,但是四張加起來就一百,加起來等於這一個一百,地水火風的性等於一百,等於真心本性,但形象上根本不是,形象上四張,地、水、火、風,這個地方就講這一句叫做「妙覺明心,先非水火」形象上根本不是水火,但是它的根本的水性、火性、風性,妙覺明心。這好懂嗎?這樣能聽明白嗎?四張的相根本不是,因為它是相,四張的性加起來等於一百,形象不是。為什麼?它一百,它二十五,對不對,它明明二十五,它卻是一百,你能夠一樣嗎?但加起來性就一樣了,從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地相,水相,風相,火相,但是地、水、火、風的根性、本性、法性,講法性比較好懂,它是講法性的,有情眾生講佛性,這些地、水、火、風,礦物、植物講法性。

 

今天再給同修舉個例子:這麼多的煙就等於那個火在燃燒的那一點點,那麼這個形象確實不是那個煙頭,但是,這個形象的根頭就是那個煙頭,而這個形象不是那個煙頭,好懂嗎?這個形象煙,注意看,這個形象的源頭就是那個煙頭,這個形象的煙相不是那個煙頭,就講到這一點,那我們要看這個那就沒辦法了。釋迦牟尼佛講這一段,太直接講出來了。「云何復問,不相容者,真妙覺明,亦復如是。」今天注意看,煙頭跟這個煙會不會衝突,就看這個就懂了,所以平常時在生活當中,得會觀會看,那這樣說起來,家裡的老公,現在這個形象是老公,他的本性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得以尊敬阿彌陀佛那個心,來尊敬老公,這個叫做修行。如果以分別之相來對待老公,說你是個凡夫,我們心先有病,不能往生,這裡要懂。那我們學佛的同修,包括出家同修也一樣,所有的眾生都是佛,雖然有男相女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但是要以阿彌陀佛的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之心,來觀芸芸眾生皆是佛,這個叫佛心,佛心看性不看相,成佛果,成涅槃,成菩提,這樣轉一下。當然了,晚上不用睡覺的時候,在棉被裡面轉一下,不是叫你們這樣,明白這個觀念,轉觀念,不要被觀念卡死。這個經文《楞嚴經》太好太好了,下面佛陀再用一個比喻,請看經文: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現,云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這一段看到以後慢慢就了解了,「汝以空明」意思就是說你循著感空的業,「則有空現」就有空的相出現了。「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其他地水火風各循不同的業,則各各現,就各以不同的相顯現,這個就講到觀念,講到個人的執著。「若俱發明,則有俱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這八個字,如果都各循其業,在同一時處而同現諸大之相,這樣講,用講個故事比較好懂。

在哪一個朝代,應該是在宋朝的時候,唐朝下來,宋朝,有一個老和尚非常苦修行,很老實,很用功,聽說雲南雞足山,有個迦葉尊者,入定在雞足山,守衣入定,他去了,朝拜。那以前都走路,走路的時候是不是要一些行李,挑著一個擔慢慢走,當他到華守門的時候,他看到什麼,那個門不是關著的,是開的。開的時候裡面很多人,然后里面有一些護法,進來,趕快進來,他就到那個山底下,那一個擔子放在旁邊,他進去了,進去以後,迦葉尊者這麼多人,這個地方我以為是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沒想到還很多人,旁邊有個人說,你趕快進來,趕快進來。他說,行,我先出去一下,幹什麼?山底下還有一個擔子沒挑上來,出來了,出來到山底下,把那一個擔子挑上來,怎麼沒門?那個華守門關著的,你們看過就知道啊,走去拍,開門吶,沒動靜,進不去了。這個是在宋朝有個老和尚,那明明我剛才進去,現在進不去了。後來他就坐在門口想一想,唉呀!我就為了這一個擔子沒進去!剛開始有一片心,什麼心?我要見迦葉,我要見迦葉尊者,我要見摩訶大迦葉,只有這個念頭,所以這個念頭,只有一個念頭,沒有這些東西障礙。突然間出來挑那個擔子,雜念就起來了,進不去了,我們現在一般到迦葉尊者,那個地方都想見迦葉,什麼樣子的呢?在那個地方,妄念一大堆,見不著,確實見不著,如果沒妄念,迦葉尊者就坐在那個地方,時時刻刻的。諸位同修,這個老和尚後來可後悔了,挑那個擔子幹什麼呢!聖人不見,挑那一個擔,到他出來再進去,進不去,這個地方我們慢慢就了解了,了解以後,關鍵都是在心的作怪。

 

我舉個例子,這樣講還比較好懂一點,你們在做夢的時候,夢得很認真,突然間醒過來了,醒過來,能不能再進去做夢,能不能?就這個道理。剛開始進去了,突然間醒過來了,再挑擔,沒辦法了,如果那個擔不要挑就進去了,走進去就進去了。也許同修說,那走進去什麼樣子的呢?這個沒辦法說,為什麼?我沒進去過,除非你自己進去,我沒進去過。這個就是說我們做夢,夢得也有開心的,也有樂的,也有哭的。醒過來什麼樣子,再進去,再做夢,你躺下去,沒辦法了,是不是?這個境界就好懂了,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迦葉尊者從來沒有離開的,就坐在那個地方,等啊,等五十六億七千多萬年,彌勒菩薩降生,把衣缽送給他,這個經上寫得很清楚的。從這一點我們回過來再來看,這段經文說,「云何俱現」一個月亮很多水,那水裡面是不是現了很多月亮,用一百碗水供在地上,月亮一個,地上一百碗水,是不是一百個月亮,對不對?你說那這一百個月亮是真的還是假的?慢慢就明白了,地下這一百碗水現出了一百個月亮,那這一百個月亮是真的還是假的,大家肯定知道,這個是水中月亮,依一個真心而有的,這些山河大地依一個真心而有的,這些水中的月亮是個虛幻的,這就好懂了,夢中佛事,水中道場,夢幻泡影,懂到這一點呢,這個地方說,「若俱發明,則有俱現」如果都各循其業在同一時,同一處,而同現諸大之相,怎樣叫做俱現呢?「富樓那,汝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如一水中,就是說在一個水的地方映現一日影,兩人同看水中日影,然後兩人各向東西而走,就各有日影分別隨兩人而走,一東一西,一個東邊走,一個西邊行,叫一東一西。原本就不能說,一定誰是實有,兩個人影都是假相,對不對?兩個人影不應當問,這日影既然是一,為什麼各有一日影分別隨兩人行呢!這個影是自己現出來的,不是月亮給你的,這個道理比較好懂。「云何各行」或者說念各行了,這個「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各隨行的日影,既然是兩個,為什麼水中只現一個日影,這樣反覆輾轉說一個,說兩個,無非都是虛妄,實在沒有一定的依據,這個叫做宛轉虛妄。「宛轉虛妄,無可憑據」,真和妄實在是不好懂。

 

諸位同修,用舉例的乾脆,我們做夢的時候是不是個假相,大家知道是個假相,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山河大地也是假相,但我們不會承認的,我們現在在做白日夢,晚上叫夜晚,黑夜夢,白天叫白日夢,晚上的黑夜夢大家比較好懂,白天我明明清醒的,怎麼叫做白日夢呢?等有一天開悟了就知道了,現在還是在做白日夢,自己不明白,有什麼辦法?我們晚上自己做夢自己能相信,相信晚上是做夢,為什麼醒過來了才知道晚上在做夢對不對。現在有人給我們說還是在做夢,只是做白日夢,我們不會相信,有一天開悟了,啊!現在還是在做夢,夢幻泡影,如果在做夢的時候,夢裡有個人給我們說你做夢,他不會相信的,醒過來才明白,那現在我們白日夢,什麼叫白日夢?妄想就是白日夢,觀念就是白日夢,慾望就是白日夢,現在所追求的東西都叫白日夢,而覺悟的人說,統統是假相,統統沒作用,虛受輪迴,我們說,開啥玩笑呢!到覺悟的時候才知道,確確實實,現在是錯誤的觀念,錯誤想法,這個叫做白日夢。

所以同修看到這一段,你看電視裡面那個人在講話,這個是個映現的,但我們看得很真,確實他是一個人像,實際上你把電視關掉,人在哪裡,對不對?所以,我們現在的觀念統統是錯誤的,現在的觀念就等於電視裡面那個人,電視關掉等於什麼?空,對不對?把觀念,把思想,執著一關掉,等於什麼?空。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從這一段經文慢慢地明白,我們要把現在的觀念,把現在的思想和現在的自己那個執著放下,智慧就出來了,我沒有執著了。怎麼現在叫執著呢?女眾頭髮要梳這樣的,男眾頭髮要梳這樣的,這本身就是執著了,我喜歡穿這個顏色的,他喜歡披那個顏色的,這本身就是執著。前幾天講念頭本身就是執著,要知道,所以把這些一放下,光慢慢就出來了,希望同修在這段經文當中的學習,經文所講的這一些讓我們明白,真心本性和外面的虛妄相,「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這十二個字,我們就明白了,性元真,本來就是真,唯妙覺明,不可思議,妙覺明心。所以從這一點就知道,唉呀!那修行就不要那麼樣的天天搞到很辛苦,搞到很麻煩,搞到最後都是輪迴業,本來就是佛,本性具足佛性,要知道,那既然這樣,把其他拋開,本性顯現,用佛性,不用妄性,用真心,不用妄心。這就對了,底下這一段: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固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看到這一段經文好懂了。釋迦佛陀在叫,富樓那,你要注意,這個地方你一定要清楚,「汝以色空」什麼意思呢?你們因為一念無明妄動而成的色空,互相傾奪於如來藏,也就是說,用你個人的觀念,這好懂一點。我們《楞嚴經》盡量講到大家能聽明白,不要講那些佛學名詞,你們指我們一些眾生,沒開大智慧的用自己的觀念來看如來,這個道理,「而如來藏,隨為色空」而如來藏隨緣與妄心相應,則起色空等境,周遍法界,是故於中,所以在如來藏,本無諸相一真法界之中,這個地方,這一句話更深,十法界和一真法界是怎麼樣,記住,還是對立的。十法界這邊沒有了,一真法界也沒有了,講一真法界,還是方便說的,這一點經文就說了,「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你說什麼都可以,你說什麼都是也可以,你說什麼都不是也可以。本如來藏,清凈湛然。就這個道理。舉個例子:如來藏,就像月光,在照著底下的花草樹木,水池旁邊,你說這個是月光照出來的,那個影子或者說這個月亮跑到水底下,底下不管你怎樣辨別,人的影子也好,樹的影子也好,水裡面的月亮也好,這些你隨便說,風隨便刮,上面的月亮怎麼樣,正常放它的光明,不間斷。所以這個如來藏,你說它空也好,說它有也好,說它什麼都可以說,但是它如來藏卻是如如不動。《華嚴經》講四個字,湛寂虛凝,體湛寂,外面隨著,你要說什麼都行,虛凝。這個地方,「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底下這四個字怎麼樣子呢?「背覺合塵」不看空中的光,來看地下的影子叫做背覺合塵,不依本性而依外面的形色,「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種種的形象出來了,不依真而來影現出這種種的形象,諸有勞相,「故發塵勞,有世間相」那這樣說起來,如來藏是什麼?如來藏什麼都不是,如來藏什麼都是,講到這一點,它本來沒名字,你給它取如來藏,可以,它也是這樣的,你給它取一本書也可以,本來無名字,本來無一物,何必為了這個形象而爭奪,何必為了形象而計較,何處惹塵埃,叫做如來藏妙明不滅不生,不增不減。

這一段經文,當然《楞嚴經》聽一遍兩遍還不是那麼明白,學講十遍也不是那麼明白,要一門深入,常時熏修,慢慢地了解。底下是妙合藏心,我們等下一堂課再向同修報告。

========================================================================================

                                                                                    

《楞嚴經》第七十四集

 

請放掌。《楞嚴經》第四卷我們還沒講完,講到了妙合藏心。學習《楞嚴經》要知道怎樣悟明本心,明白以後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用心。所以《楞嚴經》學習以後不是等到老了來修行,等到快要不行了才來修行,不是的。明白以後,當下就得用這個如來藏本心,所以《楞嚴經》的修行,教我們當下悟明本心,下面我們請看經文,我念一下同修對一對經文: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

 

這一段同修看了以後應該有所感悟,我以本覺妙明,不生不滅的真性,合如來藏,契合如來藏性,而如來藏,唯妙覺明。意思就是說,而如來藏,惟是妙凈本覺湛明的真心,圓照一真法界,圓照的,不是說哪個地方差一點,哪個地方照多一點,不是的。那這樣講起來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覺悟了會怎麼樣呢?在任何的環境都行,為什麼?處處清涼地,處處妙法生,那今天可以給同修報告,有很多人選擇師父,不懂得選擇妙心,這還是沒有聽明白《楞嚴經》,所以阿彌陀佛法身遍一切處,諸佛的法身都遍一切處,我們自己真心本性也遍一切處,為什麼不來選擇本心而來選擇外面呢!一清凈一切清凈,一自在一切自在。當時我們在開會,就講到這個問題,小和尚要依靠誰,他們說依靠大和尚,另外有一個同修說,依靠居士,我這些都不太怎樣敢講。為什麼?咱年紀小,後來有一個師父就問我,您的看法?我說這幾年在外面的學習,看到大和尚老和尚會死,居士會遠離,大和尚靠不住,居士靠不住。他就問了,那依您之見靠什麼?我說,依我之見,我沒有知見,為什麼呢?沒開悟,不敢說知見,如果說有知見就是妄見,對不對?那你的看法呢?只能說依真理,依覺悟能靠得住。大家想一下,看到這段《楞嚴經》是不是這樣?依真理,依覺悟,能靠得住的。依大和尚,大和尚死了靠誰?居士走了靠誰?靠海,海乾靠石頭,石頭也會爛掉,是不是?所以這一點要知道,圓照法界的真心本性,下面說「是故於中」所以在一真法界當中叫是故於中。「一為無量」什麼意思?一心能生萬法,叫做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萬法惟是一心,這個叫無量為一。這樣經文就好懂了,「小中現大」小中能現大相,大中能現小相,彼此不相妨礙。

 

用這樣講舉個例子:這個燈光比較小,對不對?那個燈光比較大,上面那個更小,這些燈的形象有大小,對不對?但是燈光放光以後,光和光會不會障礙,這個叫做小中現大。你看,我雖然小,但我的光明也照得不小,對不對?你雖然大,照到的呢,照到這個地方,大中現小,大小這個地方,彼此不相妨礙,看燈光就能看出來,光和光,紅光、綠光、白光、黃光,青色青光,白色白光,不會障礙。看了以後,我們的真正會障礙的就是自己那個執著。

底下這一句「不動道場,遍十方界」不動道場,即可遍滿十方,用電視比較好懂,一個光碟在衛星轉播一下,全球的大眾都能看到它,影現出無量無邊的形象,不動道場,即可遍滿十方。我們今天如果把錄像機,就像人家大型演講的那一種,把錄像機接到衛星轉播,全球是不是全部看到?這個叫不動道場,遍滿十方。這個地方知道了,為什麼叫做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呢,就這個道理。一個念頭就遍滿十方。希望諸位同修看到這一段慢慢就能體悟到真心本性。請看經文: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這一段,「身含十方」為什麼?真心本性,沒障礙,一即一切,所以這個地方講,看到這一段,法身含藏十方虛空,可以在一毛端上現出寶王剎,坐在微塵里轉大法輪。當時我們學習講到說,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確實不懂。芥子你們懂,跟螞蟻頭那麼大差不多,沒有擴大,而須彌山那麼樣的高大,叫妙高山,沒有縮小,彼此之間能容納,當老師這樣說,這是華嚴境界,我們確實也聽不懂,他就這樣講了,這個就是華嚴境界。咱確實不知道什麼叫華嚴境界,講到這裡,就沒講了。後來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另外一個法師這樣說,芥子和須彌,形象上有大小,但是它的本性、法性、空性,空性和空性,就能夠互相的容納而沒障礙,這就好懂吧。

我舉個例子:一滴水,能夠容納海水,把一滴水比喻為芥子,海水比喻為須彌山,水這一點點,這一滴倒在海里,這一滴水變什麼?海水,對不對?這一滴就變海水了,那為什麼能容納呢?性一樣,那麼結冰了就容納不了,這一滴水和那個另外的水結冰,它也結冰了,就容納不了。這就能懂了,須彌山的相和芥子的相,相等於水結冰了,沒辦法容納,對不對?但是須彌山的本性,講法性,芥子的本性法性,就相等於這一滴水,跟那麼多的大海水容納無障礙,這應該能體悟了。所以我看了很多家庭夫妻打架,原因都看他的相,不看他的本性,堅持自己的思想,堅持自己的觀念,我須彌山就是大,你芥子就是小,好,有大就有小,有小就有大,產生什麼?對立,分別,開始起來了。所以佛佛道同。他都是看同樣的本性,佛佛不會打架,凡夫會打架,會吵鬧。從這一點,你說海水多還是那一點水多?在性上講一樣的,我那一滴水滴在海底,海裡面統統叫海水,為什麼?海水也是由那一滴而形成那麼多的水,對不對?說沒有大小,本性沒大小。當時有個道場建起來以後,大鐘,大家就知道那個大鐘,有個老菩薩慢慢走,拿硬幣五分錢,現在好像比較少了,供養道場,沒人接收,幹什麼呢?五分錢沒有人接收。後來他那五分錢就隨便放在抽屜里。他那個五分錢才奇怪,還已經扁扁的了,那五分錢舊的,已經壓得扁扁的,硬幣是圓形的,對不對?大家就看他五分錢,不理他了,隨便扔在抽屜里。到大鐘掛起來的時候,凹了一個地方,怎樣補都補不過,後來有一個人想起來,好象個扁扁的,抽屜有一個硬幣很像,拿起來按下去剛剛好,再沒有那麼標準的了,好像這個硬幣就是從那個模具裡面取出來,按下去一點縫都沒有,剛剛好。我們人就從這個地方不會領悟到那一個深處的地方,所以,諸位同修看到這一段身含十方,如果從形象上來講,我們今天住在這個地方面積不算大,但是飛機飛出去能全世界旅遊旅遊,對不對?這就好懂了。用形象上來說了,這個肉身就可以遍滿全世界,講肉身,如果講心性呢,一念遍虛空,身含十方,無盡虛空這個道理。所以在這一毛端上現出寶王剎,坐在微塵里轉大法輪,佛的境界就這樣了。那好,既然是這樣,阿彌陀佛來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不要來?想一想就知道了。一毛端現寶王剎已經身包太虛了,坐微塵里轉大法輪,底下這四個字含義很深,佛菩薩怎樣能轉大法輪呢?四個字「滅塵合覺」 所以能一切無礙。只是背塵合覺,這樣就能轉大法輪,以一毛端現寶王剎,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前幾天都講了,真正的親近善知識就是改掉自己毛病,這才叫親近善知識,改掉自己心量狹小,改掉自己雜念妄念這個意思。如果自己不改變自己,佛菩薩在身邊,兩個字:沒救。哪裡找大善知識?《華嚴經》讀了以後就知道了,善財童子眼睛看到的統統是大善知識,但是老師給他講一句話,你要往南方過去,南方走,很多人就以為往南方那個方向,把南方認為是方向,這就錯了,南方是什麼呢?與赤道比較相近,南方代表光明,代表覺悟,北方屬水,南方屬火,火是代表光明,代表智慧,代表覺悟,只要你自己覺悟了,自己有智慧了,一切眾生都是大善知識。五十三參《華嚴經》好幾套,這裡藏經也有,自己可以看。八十華嚴後面,普賢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剛開始我們也看不懂,後來讀完《華嚴經》以後,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道理,慢慢地學習。故發真如妙覺明性,也就是說,只要背塵合覺,就顯發了真如妙凈本覺的湛然本性,只要合覺,自然就流露了,自自然然的,沒有為什麼的。所以希望在座同修看到這段經文,學佛的同修,前幾天不是講的嗎?有一個出家師父,住在農村裡面,二十多年坐著走了,他不在意別人高僧大德,也不在乎於別人什麼樣的業障鬼,都不在乎,只在乎自己,是心是不是佛心,若是佛心,即當成佛,在乎這個而已。打罵無所謂,讚歎誹謗無所謂,什麼東西都無所謂,真正成就了。所以在這個時代不是沒有善知識,是自己不願意改過,願意改過一切眾生統統是大善知識,只要滅塵合覺,故發真如,自然流露,妙覺明性。我們只要把煩惱習氣,把自私自利一放下,所做的事都符合佛道,這一點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很多念佛的同修沒念明白,以為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地方,這就叫嚴重的錯誤思想,西方極樂世界是遍滿十方,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凈土,凈土是十方凈土,不是一方凈土,要懂這個道理呀。那麼,藥師佛就不是凈土嗎?千佛萬佛就不是凈土嗎?現在我們學凈土,這個非常嚴重錯誤的思想把極樂世界以為是凈土,其他的地方就不是凈土,這已經產生了對立方向了,極樂世界的凈土,十方世界統統是凈土,為什麼?身含十方,無盡虛空。舉個例子:阿彌陀佛能不能到地獄去度化眾生?非常簡單,非常容易,對不對?那麼阿彌陀佛到地獄去的時候,阿彌陀佛的感受,是極樂世界的感受還是地獄的感受?這就好懂了。如果阿彌陀佛是地獄的感受,他不可能度化眾生,他還是極樂世界的感受。所以凈土是十方的,不是一方,十方都是凈土,所以一毛端當中現寶王剎,懂了這一點,我們今天學習到《楞嚴經》八個字就是: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轉化自己,轉過來。但是要轉確實不容易,為什麼?妄心用習慣了,所以我們看到這段經文,下面這一段請看,接著底下這一段: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跟《般若心經》經文讀一讀就知道了,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這個地方,說如來藏依然是本來元妙,圓滿清凈之心,不立一法,要知道的。你要問如來是什麼境界?如來沒境界,如來沒有境界才能影現無量無邊的境界,這要懂。所以不立一法,不是心,也不是空,不是地,也不是水,非心非空,非地非水,不是風,也不是火,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聲香味觸法,也不是眼識界,如是乃至,也不是意識界,不是明,不是無明。這個地方注意,為什麼?如果是明,明跟什麼對立?跟無明,跟黑暗是對立的,對不對?好,如果是空,空跟什麼對立?跟有。水跟火對立,本心無障礙,本覺、本正、本凈,前一段時間講到那個對立的方法,耳根和耳識,動和靜,空和有這個地方,上面我們幾堂課都講過了。非明無明啊,就是說,不是明,也不是無明,也不是明與無明滅盡,如是乃至,不是老,不是死,也不是老死滅盡。這一段在《般若心經》裡面講得非常得清楚,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講到這段,我們如果說如來藏是暗的,也錯誤。為什麼?暗和明是對立的,但我們可以講一點點,比較好懂。明白明,明白暗,這就好懂了,他不是明,不是暗,但他明白明,明白暗,明白能知道這個地方,所以慢慢地體悟到這個地方,我們還要跟外面的境界過不去幹什麼?是不是這個道理?你看底下這一段經文,接著看下去: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

 

這一段,非苦非集,又不是苦,集、滅、道及非智非得的聲聞乘法,這個叫做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德,非檀那,什麼意思?檀那,就是布施。非屍羅,屍羅就是戒律,持戒,戒律。非毗梨耶,毗梨耶就是精進。非羼提,羼提是忍辱的意思,翻譯過來叫忍辱。非禪那,就是禪定,非般剌若,就是般若。這個地方講到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非波羅蜜多。看到這一段我們就知道,要講如來藏性,用名字,叫如來藏性,叫第一義,叫真心,叫本性,叫如來藏,名詞很多很多,那麼要講到根本,本來無一物,什麼如來藏,藏如來,沒有的。六祖講了,本來無一物,什麽名字都沒有,不得已取一個名字。舉個例子:小孩剛出生,什麼名字都沒有,對不對?父母親給他取個張三,李四,王五,趙六,小孩根本沒名字。所以靈山會上,釋迦牟尼佛講法,迦葉尊者站起來,笑一笑,講到心性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拿花這樣搖動一下,搖擺一下,佛陀拈花迦葉微笑,為什麼?沒辦法說出來,說出來已經落在文字了,說出來已經落在念頭了,但是不能不表示一下,不表示一下是不懂,懂了又沒辦法說出來,文字沒辦法代表。舉個例子:諸位同修,開車出去的時候看到紅燈,內心就知道,不能闖紅燈,看到綠燈能過去了,紅燈有沒有講話,綠燈有沒有,我是綠燈,有沒有這樣講?沒有的。大家一看,啊,意在言外,這心性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我們怎樣聽,就聽不開悟,罵也不開悟,打還是不開悟,你說怎麼辦?從這個地方,深深地了解,妄念太多了,而自己不知道。下面這一段佛陀講了,接著看經文: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非常非樂,非我非凈,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這一段。怛闥阿竭,給它翻譯過來就是如來的意思,這幾個字,非阿羅訶,阿羅訶,翻譯中文叫應供,這好懂了。三耶三菩,就叫做正遍知,非大涅槃,大涅槃,涅槃這兩個字,翻譯過來叫做不生不滅,用最好懂的一句話,智慧之心,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 非凈,為什麼?有常,對面就無常,有樂,對面就是苦,有我,對面是無我,有凈,對面是骯髒,污穢。這個在《大般涅槃經》裡面講了,最清楚最明白,講得最多。所以說常樂我凈是方便說,離開了常樂我凈,真常真樂真我真凈,也就是說,常和無常都要離開,真常,只能這樣講了,心地法一定要兩邊不能讓它對立的,兩邊讓它對立就完全錯誤了,我們今天學習凈土的悲哀,在什麼地方?這個娑婆這個極樂,注意看,娑婆極樂產生什麼?對立。在心地法,不是這樣說,念念覺而不迷,處處就是凈土,心地法這樣講,念念覺而不迷,處處就是凈土。中峰國師講得很清楚,我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我心,此方即凈土,凈土即此方,沒有這個對立,拓開了。我們今天念佛的同修,差就差在這個地方,好,這個是娑婆,來,這邊,高一點,極樂世界,這個地方,變成對立了,如果兩個在一起變對立,兩個拉開變什麼,變距離,一拉開變距離,一靠近變對立,這是絕對的錯誤。心遍十方,極樂世界是真心影現的,娑婆世界是妄心影現的,降伏妄心,倒過來就是極樂世界,所以我們今天嚴重的錯誤思想,念佛不懂得求心清凈,悟人念佛自凈其意,迷人念佛求生於彼,用我們現在一句話,我們自己修得好,用功認真,管他對方修不修,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多少學習凈土的同修,這個師父修行,那個居士用功,這個師父不如法,那個居士是大德,管你什麼事?而自己快要到地獄了還不知道,是不是這個道理?不懂得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完全形成了對立法。廣欽老和尚在開示錄講得非常清楚,一定要消業,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帶業往生,你們自己去看,帶業往生不了,這就是廣欽老和尚講的。後來廣欽老和尚又回答,又說帶業往生不了常寂光土,記住,帶任何業往生不了常寂光土。說帶業能往生,是帶清凈業往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而帶業永遠沒辦法往生常寂光土。帶的清凈業多,也就是說清凈心越大,往生實報莊嚴土,清凈心再小一點,方便有餘土,清凈心剛剛得到,往生哪裡?凡聖同居土。這個講法,我們世間人都以為帶惡業,帶那些那些殺、盜、淫、妄種種的惡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明明講,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所以廣欽老和尚這個相片,你們看到,現在看得很清楚了這個,他這個相片是明天要往生,今天拍下來這一張,九十七歲,臨終之前的前一天,拍下來這一張。他講得很清楚,而念佛往生一定要伏住煩惱,雖然還沒斷,但是煩惱起不了作用,叫作功夫成片。用現在一句話,絕對沒有是非心,恩怨心沒有了,就一心一意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你打死我我都這個心態,就不改變,你罵死我,我也是這樣的一心一意要往生極樂世界,打死我是你的事,罵死我是你的事,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煩惱不起作用,分別不起作用,執著不起作用,所以帶業往生,是帶清凈業往生極樂世界的。帶得多,往生高一點,帶的剛剛一點點清凈業,凡聖同居土。再高一點,方便有餘土,確實有很多人功夫不錯,心地很清凈,實報莊嚴土。後來廣欽老和尚強調一句,帶業不能往生,是指帶業不能往生常寂光土。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經文看到這一段,常跟無常對立,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對立。明白這個道理,那好,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對立。請問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會不會對立?這個地方想一想,釋迦牟尼佛,你也不夠意思,你在娑婆世界幹什麼?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佛,你也不夠意思,你在極樂世界幹什麼?然後釋迦牟尼佛帶一幫弟子,阿彌陀佛帶一幫弟子,兄弟們上,會不會這樣打起來了,會不會?絕對不會的,不可能的事情,是不是?人家是佛佛道同,所以,佛佛道同互相讚歎,既然是這樣,那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想想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說,我本來就在極樂世界,何須再往生呢,是不是?所以這個對立法,看到這一段,一定要認識,一定要明白。希望在座同修,惡業,執著,煩惱,邪知邪見是往生不了極樂世界,帶這個清凈業而走的,如果說還有煩惱,還有無明,這個不起作用,就像大石頭壓草,把草壓住了,不起作用了,不障礙了。再舉個例子:我欠你一百萬,你不要了,確實我還欠你一百萬,可是你不要我還了,我欠你一百萬,等於什麼?沒有,對不對。你不要我還了,雖然確實我欠你一百萬,你不要我還這一百萬,等於我沒有欠你了,這有欠你和沒欠你是一樣。煩惱無明雖然沒有全部斷掉,但它已經壓住了,起不了作用了,等於什麼,沒有煩惱了,等於沒有無明了,雖然還沒有全部斷掉,起不了作用。那從這個地方記住,帶業往生的是帶這個清凈業,往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看誰的境界高,心地清凈,往生高一點,到最後,帶業絕不能往生,指常寂光土,為什麼?常寂光土本覺本正本凈,還往生什麼?這一點,佛陀講這一句,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就是如來,非阿羅訶,就是應供,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非大涅槃,不生不滅,非常、非樂、非我、非凈,常樂我凈,這個還是有對立的。有男就有女,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壞,有一個同修跟我說,我拜佛都是要拜大尊佛,我問他為什麼?小尊佛不拜,小尊佛也是佛,為什麼不拜,大佛管小佛。你有什麼辦法?他說這一尊佛很大尊,來管這一尊很小尊的,大人管小孩,我一聽,你就這個認為,我就說你繼續拜,為什麼?拜佛總比不拜好,對不對,沒辦法了,所以念經總比不念好,為什麼?念經口善總比罵人好。很多人就沒有深入經藏,就這樣的.所以有一個老居士問一個法師,師父你好,我一邊殺公雞,一邊念《往生咒》行不行?這位法師回答一句,也好。你怎麼回答?說行,麻煩大了。那個法師說的,一邊殺雞可以一邊念《往生咒》,一邊念《往生咒》可以一邊殺雞;說不行,雞照樣殺,《往生咒》不念了,我在現場,那個法師回答,也好,就這兩個字:也好。

 

希望在座同修,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的人求生凈土的人,自凈其意,念念覺悟,此方即凈土,凈土即此方,生者決定生,去者實無去,《無量壽經》第二十五品往生正因,後邊就講到修其他大乘法門,往生凈土的情況,所以我們今天學凈土的,那一種沒學明白沒學清楚,凈土是其心清凈,則土清凈,不懂得清凈其心,產生了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對立的邪知邪見和嚴重的錯誤。障佛、障法、障僧,障三寶,這個就是念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種哪裡?阿鼻地獄,下去了,沒搞明白,障三寶。我聽他們說有三十多個居士捧著一本經典,到人家道場去,你們得念這一本經,不念這一本經就是魔子魔孫,一下子被道場哄出去了,還罵人家魔子魔孫。我不要說地方,不要說詳細地址,三十多個居士這種嚴重的知見,可惡的知見,那釋迦牟尼佛說,也好。為什麼?要上去,自己上去,要墮落也是自己墮落的。從這一點希望諸位同修把這一段經文慢慢地讀了,就知道了。所以《般若心經》天天要讀的這一本《般若心經》,我們就讀不明白呀!這個地方講了,色不亦空,空不亦色。什麼意思?空和色是對立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般若心經》天天讀,不垢不凈,為什麼?垢和凈是對立的,不增不減,增減還是對立的,這一點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耳鼻舌身意,無色生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一段經文跟《般若心經》這一段完全一樣,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一段後面講的什麼呢?是大神咒,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為什麼?真心本性,清凈本然,這個苦是妄念,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後面講到這一些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菩提就是覺悟圓滿,薩婆訶。我們今天在這個娑婆世界,在極樂世界,在各行各業都產生了對立法,自己給自己捆死了,世間法就很執著了,學了佛再來執著佛法,多一個執著,世間就夠煩惱,再來煩惱,出世間的問題,多一個執著,本來是要求解脫,不但沒解脫,多一個執著。希望在座同修把底下這一段經文看一下就更明白了: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  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

 

這一段看到了,兩邊都舍下,真心就現前,能影現了一切,就明白了。這個地方就講苦和樂,離開苦離開樂,才叫作真樂,明白苦明白樂,才叫智慧。這就好懂吧,離開苦離開樂。為什麼?離苦得樂,樂極生悲,離苦離樂,叫真樂。明白苦明白樂,這個就是智慧。從這一點慢慢地明白:口念彌陀不是佛,心存彌陀之心,看一切眾生就是佛,這能聽明白嗎?口念彌陀不是佛,要知道心存彌陀的心看一切眾生,花草樹木統統都是佛,哪裡有講?華嚴,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多少人沒念佛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念的是自性佛,不是在口念的。多少口念佛,而不能往生呢?就這個道理。希望在座同修,大勢至菩薩不是普通人,大家知道,中國念佛初祖慧遠大師,娑婆世界念佛初祖,普賢菩薩,盡虛空遍法界念佛初祖是誰?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四個字:「凈念相繼」,以這個心來念一切看一切,都是佛。我們今天就不以心地里念佛,靠這一張嘴,說好聽的話叫一張嘴,說不好聽的話還比不上那個念佛機,念佛機還能念二十四個小時,我們這一張嘴還念不到二十四個小時,動不動我念佛的,真念佛嗎?希望同修看到這段經文,確確實實兩邊都不能執著,要明白兩邊,這一段是講心性的道理和悟明本心的,落一邊就偏了,極樂世界真心本性,真心具足極樂了。所以在《地藏經含玄義》裡面講得很清楚,一真法界和十法界是對立的,把十法界放下,一真法界也沒有了。

 

舉個例子:一真法界是醫生,十法界是醫藥,身體健康,醫生也不用,醫藥也不要了,能好懂嗎?到真正覺悟過來,十法界也不用,一真法界也明白了。原來他們都是用方便的說法了,明白的時候就是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這個道理。所以《楞嚴經》不讀怎麼能了解到這些真實相,叫做什麼?首楞嚴大定,叫做什麼?開智慧的楞嚴。底下這段經文講得很深,我們等下一堂課再向同修報告。  

===================================================================================

       

《楞嚴經》第七十五集

 

請放掌,上一課我們講到千萬不要落在對立,不要落在兩邊。從這一點,現在的學佛大部分的病根落在什麼地方?沒有深入經藏,這些都是沒有深入經藏的緣故,產生無量無邊的煩惱。希望同修在這個地方要知道,學佛每天都打三皈依,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偏偏就不深入經藏,那佛的話都不聽了,我們算什麼呢?當然呢,《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叫什麼?其國不逆違,易往而無人,自然所遷隨,有沒有?習氣、業障,妄念,自己的知見,佛門講要走進佛門要認識,那是空門,先把你以前的想法通通放下,放下再進來。空門兩個字,不二門。我就想起了李炳南老居士教學生的方法,不管你以前跟誰學習,跟哪個高僧大德居士,在家出家,不管什麼人都好,在我這個地方,兩個字:放下,全部放下。要來就來,不來東話北一句,叫什麼?拉倒吧,就這個道理,要來就來不來拉倒。

 

我今天明白了,李炳老,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諸位同修,一年級的學生好教,還是高中生好教,你們想一想,小學生教他一二三四,ABCD,他就馬上書本拿起來,一二三四,ABCD,他沒有這個對立的心。講一不說二,講三不對四,大人就問,為什麼要講三?為什麼要講四?所以童心可愛啊,童年活潑啊,要知道這個道理。我也聽了一些大德在講,說有一些收徒弟,收了一些初中的水平比較好教,收了一些高中的水平,那水平零碎很多,收了大學的啊,說好聽的叫大學,說不好聽的沒救了,確實就這個道理。知見太嚴重了,知見嚴重不要緊,還衡量了聖賢的問題,沒辦法。還好,我書讀得不算多,真正認真讀的時候,都讀佛經,世間那些書,還真讀得不多。當時說,五年學戒,五年遵守規矩,鍛煉根本智,我用十年的時間,讀一部經,《無量壽經》,十年啊!九六年開始讀《無量壽經》,你們算一算,以《無量壽經》為主,其他的《弟子規》《論語》是輔助的,這樣學習了十年。

 

我們今天的頭腦有問題。舉個例子:喝醉的人,你跟他說,你喝醉了,他怎麼說?沒醉,他不承認自己喝醉了對不對?沒醉,再來一杯,到倒下去了,他也不承認醉了,他說他自己睡著了,到真正醒過來了,才知道剛才確實喝醉了。我們今天到神經病院,對那些神經不正常的病人,你神經有問題,他也說,你也有問題,你信不信?我們說,你頭腦不太好,他說,你神經不正常,是不是?

 

阿羅漢在我們面前,菩薩在我們面前,說我們,你們頭腦不正常,觀念不正確,我們會說阿羅漢,會說菩薩,你不正常,你也不正確,是不是?這個地方慢慢就懂了,對立法千萬不能有,一有永遠出不去,為什麼?對立法是有範圍的,執著一邊有範圍,堅持觀念有範圍的,那麼,有範圍有觀念,就被自己的觀念和範圍卡住了,而真心本性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沒有範圍的。有範圍和沒範圍,還是對立,對不對?所以你說想開悟,那麼容易開悟嗎?當時有一個法師問我,放下什麼,你說吧。我很認真說了,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放下種種的一切,慳貪吝惜,放下執著牽腸掛肚,他眼睛眯眯地,嗯,我眼睛看他,他眼睛閉下,嗯嗯,我說完了,他跟著說一句話,你還沒放下。我說我都講這麼多了還沒放下?他再說一句話,你念頭如果沒有了,怎麼會講這麼多話?哎呀!這句話能明白嗎?你念頭如果沒有怎麼能講出這麼多?高!真高!後來我知道了,高和低還是對立的。他一直就是說,雖然形象上這些說放下,念頭還沒放下,真正放下的人,那些都講不出來,講什麼?連放下那兩個字都放下了,空蕩蕩,不但那些要放下啊,連放下這兩個字都放下,放下,放下,再放下。一句話!從那一天開始,我就雙手合掌!諸位同修,講到這些地方,慢慢就明白了,師父要做,隨便做,有什麼好做的,有什麼不能做的,又有什麼可以做的,又有什麼不能做的,這些都是對立法。能做不能做都是對立的,對不對?所以六祖是這樣的,有人問他:他隨即應答,沒人問他,如如不動,用一個鏡子,大家這比較好懂了,照東西的時候怎麼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照東西的時候乾乾淨淨如如不動。我們沒辦法,照也亂,不照也亂,做也亂,不做也亂,做累了煩惱,不做了也煩惱,現在是這樣。不信讓你睡覺,睡個三天,我很想睡覺,好你睡吧,連睡三天,睡覺也累,對不對?肚子餓的不得了,你認真吃,吃多了也煩惱,這一段經文慢慢體悟。底下這一段:

 

「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即常即樂即我即凈,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這一段看了以後慢慢知道了,什麼叫「以是俱即」呢?因為一切皆是,為什麼所有的一切離不開真心本性的影現,那麼「世出世故」這四個字概盡世間和出世間一切法的緣故,為什麼?離開本心一法不立,這個要知道。所以從這段經文,我們對《楞嚴經》的學習知道了,念念覺而不迷,就叫念佛。念念正而不邪,就是念法。念念凈而不染,就是念僧。自性的覺正凈流露了,這個才叫做念佛。外面這個念阿彌陀佛是個餌,啟發我們本覺的如來藏,要懂這個道理,所以念佛是念明白自己的心,本覺的心,不是給別人。我很修行,念阿彌陀佛,你不修行不念,修行和不修行還是對立,所以前幾天給同修報告,出家受大戒是給弘法度眾,三皈五戒,大戒以前自己修行,受了大戒,披二十五條衣,是要弘法度眾,為什麼?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出家相和在家相還是對立的,要懂這個道理。接著經文一段一段地學習,慢慢就明白了。下面: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即如來藏」即是如來藏,妙明心元,體隨清凈。「離即離非」但有隨緣普現之用,這個叫離即離非。如來藏妙明心元,體是清凈的,但他有這個作用啊,什麼作用?隨緣普現之用,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這個意思啊,本妙本明的真心,離有離空,即空即有,空有雙照,二邊不著,這樣講有點帶佛學名詞,不是空不是有,明白空明白有,能懂嗎?說空和有對立,說有和空對立,但是,他遇到空遇到有,明白空明白有,明白什麼叫真空,明白什麼叫妙有這個道理。好象還是聽不太明白,一個手中拿一百斤,一個手中空手,我們雖然手上什麼東西都沒拿,前面這個拿一百斤,這個什麼都沒有,我們明白他拿一百斤,明白它什麼都沒拿,這就對了。我們自己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拿,明白左邊這個拿一百斤,右邊這個什麼都沒有,空手,明白這個兩個,這個就對了。當然慢慢悟,看能不能悟明白,要講明白估計口乾舌燥也不是那麼容易了,我看你們眼睛好象還是沒睡醒的樣子,不容易啊,真不容易!下面說如何世間三有眾生,什麼叫三有?第一是凡夫,第二聲聞,第三緣覺。「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這一句話跟《無量壽經》講的是不是完全一樣?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有沒有?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都通。為什麼?本是同根生這個道理。你看聲聞緣覺還有世間人,以所知心,以自己那一點小小的聰明,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打個比方:小孩口袋裡五塊錢,爸爸媽媽拿給他五塊錢,然後小孩就跟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我這裡五塊,他自己得到五塊,很高興,爸爸媽媽很不好意思說,好好好,你開心就好。五塊錢還是爸爸媽媽給的,而爸爸媽媽的錢超過了五塊不知道要多少了,而小孩不知道爸爸媽媽錢有多少,爸爸媽媽我這一張五塊的,高興得不得了。用自己的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啊!用世間語言想悟入佛的知見,叫做「用世語言入佛知見」想用自己那個很渺小很狹窄的心量來了解如來菩提。用世間的一句話吧,心善就好啦,出家幹什麼?心中有佛就好啦,吃素菜出家幹什麼?叫做佛祖心頭坐,酒肉穿腸過,就是這樣。用世間的語言來入佛知見。那佛是什麼知見呢?我們稍微了解一下佛是什麼知見呢?這個問題也不能不注意,是不是?所以同修看這段經文,慢慢地一定要入進去。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一點現在很多學佛一定要跟佛學習,否則宣化上人有講,說莽撞傳莽撞,一傳就兩莽撞,這個道理,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你來啦,你也來啦,都差不多。佛陀明明講得那麼清楚:依法而不依人,但是,你要相信釋迦佛陀還在講一句話,五濁惡世,邪知邪見的眾生,後面《楞嚴經》會講到什麼叫五濁?下面: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這一段用比喻,雖然這些樂器,「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這個是樂器,有美妙聲音,如果沒有巧妙的手指,就始終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這些樂器被我們彈下去,跟打鐵差不多,為什麼?一個好好的真心本性,被我們用出墮落輪迴的痛苦。這一段釋迦佛陀說,終不能發美妙的聲音。沒有正確的方法,來用這個真心本性,「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寶覺妙明的真心,所有一切眾生本來各各具足,圓滿具足。所以這個地方講唯佛有妙智,故而才發妙用,「如我按指,海印發光」叫做海印三昧。發光這些講三昧,所以這個樂器大家都看到了,箜篌琵琶,這些都經常有彈這些樂器,現在也有啊,佛拿樂器作比喻,琴七弦,瑟是二十五弦,在堯舜的時候大家知道,講琴瑟這兩個。互相友好,人要辦喜事就用琴瑟兩字。什麼意思呢?那是堯帝的兩個閨女,都給舜帝做妻子,堯帝兩個女兒嫁給大舜,大女兒叫娥皇,二女兒叫女瑛。說舜帝他能彈琴,而這個娥皇和女瑛兩位公主彈什麼?彈瑟,這兩個女人彈瑟,然後舜帝彈琴,這樣加起來叫琴瑟,不能分開,代表吉祥,代表美妙,代表美好,這一個從那個地方開始的。然後如果有一些聯邦要結聯友的時候,開始送這些樂器,代表兩國和好,有來往啊。那這個地方就要知道啦,舜帝非常喜歡彈琴,還有前幾天講的,誰喜歡彈琴?孔老夫子,非常喜歡彈琴。文武七弦琴,對樂器有學習的人就能知道了,加文帝加武帝,變七條了,本來五條而已。彈下去令心清凈。琴也禁也,彈琴禁止惡念邪念。那麼這個地方佛陀說,寶覺真心,各各圓滿,雖然圓滿但沒有這個寶指,美妙的彈法,也彈不出美妙的聲音,要我們彈就像打鐵一樣,叮噹,叮噹,這樣而已的。好好的一個如來藏性,好好的如來本心,我們不用,用在什麼?用在輪迴,用墮落。釋迦佛陀舉這個例子,希望同修就是說有寶覺真心,也要有什麼?也要有如來妙指啊,就是說有了這個琴,也要有那個瑟,琴瑟箜篌琵琶。這一點你看佛陀的智慧了解的,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什麼都懂,什麼都明白。我們今天學佛什麼都不明白,傻傻的啦,怎麼辦?所以以前的出家人,文武雙全,什麼都懂,文武雙全,所謂的一代高僧風範,文武雙全,氣質非凡,仙風道骨,阿彌陀佛,是不是這樣的?現在不但沒修開悟,修到全身都是病出來,哎呀!替他擔心,整身都是病還修什麼?還度什麼?還沒出來,還沒講話,我這個業障鬼,我這個業障身,有什麼辦法?確確實實,以前那才德兼備,文武雙全,通天文達地理,無所不知,有佛法就有辦法,所以學佛的人是聰明到頂點,聰明過頭了,當然聰明過頭不是傻,是覺悟了。我們現在學到這也不知道,問一不知道二,問三不知道四,儒家講舉一不能反三,孺子不可教也,沒救了。出家真的一定要有學問的,不要出去兩句話就被人家問倒了,然後蹲在牆角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效果。一定要懂,是不是這個道理。現在多少學佛學到被人家問幾句話,蒙了。我遇到一位四五十歲的老菩薩,人家女兒問他,媽媽,白天念佛,晚上念佛,好事念佛,壞事念佛,究竟念佛什麼意思?念佛就是念佛,還有什麼意思?不懂什麼意思,被女兒問倒了。白天念,晚上念,好事念壞事也念,結婚念死人念,究竟阿彌陀佛是好還是壞,見到人也念,見到鬼也念,究竟阿彌陀佛是什麼?不知道。所以現在很的人拿起電話來阿彌陀佛,對方嚇了一跳,你怎麼了你呀?什麼叫阿彌陀佛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太多太多了。該念的時候不念,該念佛的時候就不念了,煩惱來的時候不念了,是非來的時候不念了,怎麼辦?所以很多佛教徒,當人家的妻子開會的時候,穿得朴樸素素的,也不化妝,也不打扮。到念佛堂,到道場,開始塗塗料了,使勁一二三四五六開始塗了,沒什麼效果,這都沒學明白,是不是?你上道場穿樸素一點,可以呀,是不是?那要開會呢,該化妝還是化妝一下,該修理一下還是修理一下啦,是不是?我們出家人也一樣,大場合,公開場合,穿得可以過得去就行;在自己的山上,小山,小道場山上啊,普通一點,破爛一點,無所謂啦,破爛不要緊啊。要出門啊,到外面的時候,頭髮得刮一刮,衣服差不多,是不是?不要把破破爛爛也帶給外面去呀。我讀書的時候,有一個老師,家裡條件可能當時不是很好,但看他外表確實穿得還可以啊,西裝革履,有一天,那個用以前寫粉筆的寫這個,突然間這個地方,啪,掉一個東西下來,一看,哇!原來呀,這個裡面的衣服這個袖補得很厲害,那個線斷掉,掉下來啦,外面這個西裝很好看,但裡面的破破爛爛的,把破爛衣服穿在裡面,誰都看不著,外面很大氣,很大方。你們去看看毛主席,諸位同修,現在他穿的這個衣服,留下來的這個,還有這個領子,還有這個手套,都還在,裡面穿得很破,很舊,外面這個地方看起來,要開會了,這個地方夾一個,那個白襯衫夾領這一類,很好看,誰能知道呢?其實,他真正把外衣卸下來,裡面的衣服都是破的。遵義那個地方還有,毛主席留下穿過衣服的那些。我們今天不是這樣的,把新的穿在裡面,外面的破破爛爛,裝假修行啊。我們今天就這樣的,裡面一件好多錢,外面破破爛爛,好象很講修行,直心就是道場,希望在座同修場合要相應啊!

 

打個比方:在念佛堂可以穿海青進去,到歌舞廳穿海青幹什麼,對不對?要懂這個道理。所以看看場合的相應,學佛是學靈活,不要學傻了好不好?不應該呀不應該呀,沒辦法,很多在家居士,外面我吃素的,不敢吃肉,回家以後吃肉,這都不正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應該能想得起來啊,濫竽充數,大眾當中吹笛子吹得很好,一個人吹不了。所以有很多人家裡養得白白胖胖的,今天出來道場,你看我修得多好,白白胖胖。你們在道場,黑不溜秋的,有什麼辦法?現在就這樣了,在家裡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睡得好,一切都休息良好,然後養一個月半個月的,看到道場這個出家人你看也黑,那個出家人也怎麼樣,那個也怎麼樣,你為什麼不住道場住一段時間看一看。要住道場,沒空。我們有十多個出家人,三百多個居士,聯手起來打佛七,他說,師父不去念佛,我們就不要去,他三百多個累了,他就下去休息。十多個和尚釘著,實在不行不行的了,我兩個月瘦了十一斤多,晚上又過午,他們能吃飯,我們不能吃。問他,為什麼?和尚應該過午,你來吃飯幹什麼?他們自己碗那麼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他們肚子吃得飽飽的,我們實在不行,兩個手就這樣捂住胃,兩個月十一斤多,一個比丘師父兩個月十三斤,那個臉啊,本來圓圓胖胖,突然下去沒有了,兩個月瘦了。吃一口飯他說魔子魔孫,你說怎麼辦?他們就是說,出家人晚上就不能吃飯了,我們在家的人吃得肚子鼓鼓的,就像那個鼓那樣的啦,有什麼辦法?後來我們十多個出家人聯手起來啦,今天就死在念佛堂,豁出老命,和尚命一條啊,要別的沒有,命只有一條,豁出去了,但後來實在堅持不了,吃那個壓縮餅乾,一小塊拿起來,十多個出家人在一起,居士一過來,走開。幹什麼?出家人講話你聽什麼,給他趕走,偷偷吃一小塊,一小塊就可以了,吞下去,沒辦法了,真的沒辦法了,三百多個在家居士,看著我們十多個和尚,他們循環的,幾個人沒來,我們根本不知道啊,落掉二十個人我們還不知道,我們看著三百多個看不了,他們三百多個看著我們十多個,十多個和尚命差一點被收起來了,太厲害了,晚上都不能吃飯。有的居士厲害到什麼程度呢,我們供養咒還沒念完,他們吃飽了,晃出來了,中午這個地方供養,他站在我們背後,怎麼出來不吃飯?吃飽了。我都親眼看到,親自在現場的,你說這樣要不要按住他的頭,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不好使的,真沒辦法。眾生就這樣啊,後來自己心態調平了,有的餓到胃都受不了,胃炎,餓到過度,就上火了,上火就開始有點感冒了,有的一摸,零上三十九度,發燒了,實在不行了,當然不能零下了,零下三十九度,肯定死亡,對不對,都發燒好幾個,為什麼?不吃飯,肚子餓,強忍,拿著引磬,南無阿彌陀佛,又不能這樣看一下,也不能這樣看一下,都不可以的,他們要求出家人站如松,坐如鐘,卧如弓,沒辦法,行如風,還有一句,差一點露掉。三百多個盯著你,盯著你十多個人,後來我們十多個出家人講一句話,中國人有一個優點,最辛苦的時候要最團結,行,十多個團結起來了,沒辦法啦。後來我們中午也不休息了,誰都不可以離開,出家人十多個上去念佛,連打七個七打完了。打完了以後再聽經,不能睡覺,出家人坐在前面,實在打瞌睡了,真坐在前面,叮噹會這樣的,那些居士,你看,和尚在打瞌睡,我們也是滿面通紅啊,不好意思。後來堅持啊,堅持差不多的時候,他要睡覺,拽一下啊,後來我們十多個出家人,就不會這樣一直點頭了。有一天後面,叮噹,幹什麼?有個居士睡著摔倒了,在拜墊上睡著,這樣給我們嚇了一跳,以為什麼東西倒下來了,是一個居士摔倒了,在那個地方睡著了。後來兩個多月以後慢慢緩和一下,不要這樣,這樣個個受不了,叫做過緩過急同是病,強想一心心愈亂。後來時間調短一點,剛開始每天十六個小時,後來調到十二個小時,這個道理要懂,強想一心心愈亂,過緩過急同是病,太飽不行,不吃也不行,對不對?從這個地方,我們對佛經的學習以後,諸位同修,你看底下經文:

 

「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這一段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說了,可是你隨舉一念,早已落入意識分別了,起個念頭就錯誤了。「汝暫舉心,塵勞先起」這一句話就跟禪宗講的,開口亂道,動念即乖,念頭已經錯了。下面「由不勤求無上覺道」這個意思就是說宇宙萬象皆從此有,不能自在,就是我們因為自己不尋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貪愛小乘的道果,得少為足的緣故,不認真求大乘法,來求什麼?小乘法。在以前,佛法傳到中國,直接弘揚大乘,很少講小乘法,為什麼?儒家的學問相當於小乘法,儒家的學問,所以有儒家的基礎,大乘佛法直接鋪開,弘揚沒有障礙,到了慈禧太后以後,儒家的學問慢慢慢地很少人重視學習了,這一點。以前一百多年前,小學生寫的信,現在的大學生看不懂,都寫文言文。《論語》裡面講,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很簡單,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三個字,那現在文章不這樣的,都用白話文,從這個地方,釋迦佛陀說,現在的修行第一個念頭就錯誤了,再來,如果他發心來修的時候是修小乘,而不修大乘,由不尋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啊!釋迦佛陀講到這個地方,富樓那又開始提問了,接著底下經文: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凈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這一段富樓那說了,佛陀啊,「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凈心,無二圓滿」真心本性怎麼一回事呢?通通一樣啊,就跟《華嚴經》講的道理一樣,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一個各個具足,寶覺圓明,真妙凈心,同樣的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這個跟《華嚴經》講的,但以一切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而我昔遭,往昔遭遇,過去遭受無始無明所耽誤,故久在輪迴,現在雖證得了四果阿羅漢,由未得究竟果位,久在輪迴。今天現在證果了,四果阿羅漢,富樓那是阿羅漢吶。「猶未究竟」還沒明心見性,還沒有大徹大悟,菩提妙果還沒得到啊。「世尊,諸妄一切圓滅」這個地方說妄惑妄業妄報叫諸妄。願消三障諸煩惱,諸妄就是三障,叫妄禍妄業妄報,三障滅除以後,三障圓滅無餘,獨得妙覺真心,那請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敢問如來,請問為什麼有妄想呢?「自蔽妙明」為什麼會有這無始妄想?自蔽妙凈圓明的真心以至枉受輪迴,沉淪於生死苦海之中。這一段能明白嗎?富樓那提問這個問題,我們稍微解釋一下,沒大徹大悟的看這一段,往往我們又落一邊去了,我們今天只能依佛,來給同修報告一下,三寶的加持,同修注意看這一段,富樓那講的這個肉身在輪迴,肉身在輪迴,肉身有生死,也以為真心有生死。《楞嚴經》學習到這個地方應該知道,肉身有生死,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滅亡的,要知道。記住,生死的肉身,痛苦啊遭難啊,同時那個一剎那的同時,真心本性是不受生死,不受那個災難。要懂啊!所以富樓那怎麼問呢?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這個地方就明白,富樓那還沒明心見性,阿羅漢沒明心見性,要知道的。

 

舉個例子:肉身墮落地獄,而真性也是不生不滅的,富樓那的意思是說,肉身墮地獄,那個真心本性也墮地獄。然後肉身受苦,真心本性也受苦。這一點如果是這樣理解的話,記住,肉身的壽命一百歲,那真心本性就等於什麼?一百歲。這能知道嗎?那肉身一死,真心本性也就死了,所以富樓那現在就代我們提問這個問題,這一點要分開,一定要懂。怎樣墮落,真心不變,怎樣成就,真心不二。要懂,就當官也好,當乞丐也好,男人也好,女人也好,牛羊馬豬狗雞,本性不變,不增不減,講不變不好懂,不增不減。所以從這個地方,富樓那就說:既然真妙凈心無二圓滿,跟佛陀您都一樣,為何自蔽妙明,受此淪溺,把真心本性和這個肉身怎麼樣?肉身死真心死,肉身在真心在,這個道理。所以看經文一定要會看,有一個人問,法師,我對父母親不好,這樣是不是給父母親消業障?先不要回答是不是消業障,直接給他回答,你肯定墮地獄,為什麼?這個叫惡知惡見,這個叫大逆不道,這個叫邪知邪見的嚴重到可惡的惡知惡見,能不能消業障都不要回答,是不是消業障不要回答,不值得回答,直接跟他講墮地獄,為什麼?你墮地獄,因為惡知惡見,邪知邪見,忤逆不孝,大逆不道。這都明白嗎?回答問題有些事情根本不用跟他回答太多,一句話給他講清楚,這個就是墮地獄,不用回答。你給他回答那麼多幹什麼?是不是?還有人說,法師,出家人不講修行,我們想過去給他,意思就是說,批評批評,我說墮地獄,為什麼?出家人不是你管的對象,別人兒子犯錯,你能不能管?能不能?不可以。自己兒女一定要管,別人兒女管不了。那出家人有老和尚管,老和尚管小和尚,天經地義,居士跟出家人之間什麼關係?師生關係,就是父子母子關係。你在家居士批評,死路一條,墮落。不是自己管的範圍,叫做民主超過範圍,該管不管,不該管亂管,瞎管。用東北話講,整蒙了,自己給自己整蒙了。確實就這樣啊,這個叫做拿毛巾,拿毛巾幹什麼,洗臉障礙鼻子,一邊洗臉,我鼻子長在這裡幹什麼呢?鼻子本來就長在臉上,他就是說拿起毛巾,先把鼻子拿掉再來洗臉,鼻子拿掉你也沒臉可洗了,就這個道理了。你佛門裡面修行,罵出家人,批評出家人,你也不用修行啦,對不對?你要批評出家人,你還要修行幹什麼,你有批評一念之心,你有對立一念之心,這都叫不正確的心態,不正確的心態就是下去。洗臉是洗掉臉上的灰塵,你管它鼻子長出來這麼一點,管它幹什麼,洗你的臉上的灰塵,擦乾淨,好了,一切健康,這個叫洗臉障礙鼻,鼻子障礙洗臉。在佛門修行不修行,看居士修行不修行,看出家人修行不修行,這個道理,天天在洗臉,這個道理要懂,不要把刀拿過來,鼻子割下來了,放在旁邊,再來洗臉,這絕對的錯誤。先把出家人批評一下,再來修行。絕對的墮落。經上一定要懂,肉身生死,真性不生不滅,如果真性跟肉身,是一樣的話,記住,肉身死真性也死,這個叫末伽離,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就是大涅槃,這叫外道,前面經文都講了,末伽離外道。要懂這個道理,所以《楞嚴經》真的多讀幾遍,慢慢有體悟啦,體悟以後我們就懂了,以下這一段經文: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演若達多,這個地方講這個,「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也就是說,你雖然斷煩惱了,但是無明妄念,妄想還沒斷盡,「余惑未盡」無明妄想還沒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這一句話,但對無明妄想起疑惑了,我用世間現前的事,再來問你,講這個世間的一些情況,比較好懂了,講「汝豈不聞室羅城中」這個室羅城裡面有一個人,名字叫演若達多。演若達多用中國話來講,叫做祠授。這一個人早上起來突然間拿鏡子照臉,照一照,「愛鏡中頭」意思就是說喜愛鏡中的那個頭。為什麼喜愛?眉目清秀,叫做眉目可見哪,看得很清楚,嗔恚自己,責怪自己,怪自己什麼?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頭,以為魑魅,這個就念chi魑魅,不念離魅,什麼叫魑魅呢?下一課再向同修報告。

 ================================================================================                             

                         《楞嚴經》 第七十六集

《楞嚴經》第四卷,我們上一堂課講到,釋迦佛陀告訴富樓那尊者說,富樓那你雖除疑,但是疑惑還沒全部斷盡。那麼佛陀用世間的,一個讓富樓那看得到,大家都知道的室羅伐城,有一個演若達多,有一天早上起來照鏡子,肯定鏡子裡面有一個人了,他自己看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看來看去,他非常喜歡鏡子裡面這個人,有頭,有眉毛,有鼻子,有耳朵,他突然間想起來了,自己怎麼沒有頭呢?開始向外面的人請教。嗔責己頭,不見己面,以為魑魅,魑魅是古時候傳說當中,森林裡面的怪物,像人但注意看還不是,是魑魅。無狀狂走,無緣無故亂奔跑,見到人就問,你看看,然後對方就問了看什麼?看看我的頭在哪裡?演若達多這樣一問,對方覺得好奇,你的頭就在你頭上啊,演若達多說沒有啊,我的頭在鏡子裡面啊。他說鏡子裡面也是你的頭,你的頭還是在你的頭上。演若達多繼續問,既然在我的頭上,為何我看不到自己的臉呢,證明我頭上這個不是我的頭,鏡子裡面這個才是我的頭。那麼在當時的室羅伐城,大家看演若達多,他是見一個問一個,走到哪問到哪,演若達多出名了。沒有名芳千古,變成什麼,人家講的,名聲落地比較好聽一點,不要講太不好聽了。大家都知道他變神經有問題了,精神不正常了,叫神經短路了,線沒結好了,出名了,整個室羅伐城都知道有一個,神經不正常的演若達多。

那麼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問富樓那包括問大眾,你們大家看看,演若達多這個人,何因無故狂走,為什麼呢?富樓那說,演若達多這個人是人心狂病,有病,更無他故。沒有其他原因,就是病,什麼病,狂病,用現在的話叫做神經不正常。無狀狂走,魑魅魍魎,這種人狂走,找自己的頭,大家說他是狂妄的,是人心狂啊,更無有其他的緣故。那麼這個道理了解了,記住真心就在我們身中,真性就在我們身中,佛性自性就在我們身上。六根門頭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隨君,我們今天內心的內在的真心本性不來追求,來追求什麼?外在的東西,這個就叫做演若達多。釋迦牟尼佛講,心外求法叫外道,祖師大德更不客氣的講,心外求法叫邪法,有的祖師大德講,心外求法叫魔法。意思就是說頭上有頭,在外面找個頭,這個就叫心狂。真心本性就在自身當中,周遍法界。這個肉身還是依真而有的,天天去找,天天去向外弛求,異念紛弛總是魔。好,極樂世界就在真心裏面,就在一念覺悟當中,向外面找那個極樂世界,這也是心狂。這一定要懂,為什麼?佛經講四個字自性彌陀,唯心凈士。我們今天沒有將真心本性影現出來,向外弛求,這統統叫魔法。《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是名魔業。也就是說,沒有觀照自己內心的念頭,而來向外分別對方的是非,包括對方修行如法不如法,統統叫魔法,統統一律四個字,邪知邪見。是人心狂,演若達多,講到這個地方。

佛門佛法講內法,講心法,講見性之法。六祖講得非常清楚,這一本壇經,六祖裡面講幾句話,講得非常非常之好。他教我們怎樣來修,從內心上來斷除貪嗔痴。六祖講,真如自性是真佛。六祖肉身還在廣東韶關南華寺,邪見三毒是魔王。邪知邪見,貪嗔痴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宿舍的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正見的時候佛就在堂上,就在當下。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念自除三毒心,正念起來三毒心,貪嗔痴就沒有了。舉個例子,開水和冷水,不是把冷水倒掉,再來找開水,不是的。要把冷水加熱變開水了,這個叫不增不減,開水冷水,不增不減,還是那麼多,但是感受不一樣。所以我們不是倒掉冷水找開水,是把冷水加熱變開水了,這個叫做正見自除三毒心。只要菩提心發起來,正知正見的心,三毒心就沒有了,魔變成佛真無假。好,這個地方要知道,佛是魔變出來的,魔沒有了,顯現的就是佛,佛沒有了顯現出來就是魔,開水和冷水一鍋。《六祖壇經》裡面講了,魔變成佛真無假,魔沒有了,顯現佛了。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方便說三身,六祖這麼說。這個就在《普門品》裡面講的,應以什麼時候說什麼法,就自然的為他說什麼法,應該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性中能自見了,不要再找那個頭了,那個頭這個就是了,不要再找外面那個佛,真心本性就是佛,向外弛求就是魔,本從化身生凈性,凈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這個六祖講得太好太好了,今生若遇頓法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見性就成佛了。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愚痴的痴,自己不來從內心找,向外找個阿彌陀佛,找個釋迦牟尼佛。這個六祖講了,總是大痴人,愚痴大大的愚痴,所以六祖的自見本心,自成佛性的偈語,講得太好太好了,又有幾個人能領悟,莫向外求啊。所以這些祖師大德,一代一代這樣傳下來,確實沒幾個人領悟啊。當時的達摩祖師這樣傳下來,他師父般若多羅尊者,傳給菩提達摩尊者了,傳了以後,叫他建自修室,內心建這個自修室。慧可來見達摩祖師,希望達摩祖師給他傳法,你向我求法,為何不反醒自己,一句話開悟了。本具佛性能生萬法,還有什麼法可傳?本具佛性,本來圓滿,還有什麼缺陷?還有什麼不夠的?所以我們今天啊,就是演若達多!演若達多就是我們哪!演若達多不是別人。希望同修在學習當中,離假即心真,假的沒有了,心就是真的。所以冷水給他溫一下,溫度夠的時候自然就開了,開水冷水,但是作用不一樣。從這個地方,我們不要再向外覓求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些都是祖師大德講的,下面這一段經文,我們這堂課來看底下的經文: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這一段記住這一句話,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真理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是釋迦牟尼佛發現的,雖佛發明,他發現的不是他創造的。這個地方佛陀說,妙覺圓明的真心,本自圓融而妙明,既稱他為妄,自然沒有實在的體性,又怎麼會有生起的原因呢,如果有生起的原因,就一定有實在的體性,又怎麼叫他為妄呢。這個地方,自從妄想出動,於是妄上加上,輾轉相依,迷上加迷,重重相續,由此生死不休,經歷微塵劫數,叫做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雖佛種種啟發說明,仍不能反推無明之因何在,實在是因為無明無因,所以不可說。因為無明就沒有一個自體,要知道無明無自性。舉個例子,空中的烏雲,他的體是什麼?想一想是什麼東西,所以無明煩惱,沒有自體,都是自找麻煩了。就像這個煙,你看,這樣我手一抓沒有了,沒有自體,從這一點我們就沒辦法。舍妄歸真,只要舍妄自然就歸真了。所以佛陀講要用定力、定功,沒有定功不行,那世間人迷啊。自諸妄想,妄想哪裡來,不是別人給的,自己起諸妄想,然後有這個妄想以後,輾轉相因,妄想是假的他取假不取真。從迷積迷,迷上加迷,用墨水來洗臉,越洗越黑,越塗越黑。以歷塵劫,雖佛發明,怎樣啟發,怎樣來說明,講到最後還是沒辦法,說出無明的因,要知道啊,無明是妄動,這一點慢慢就知道了,無明無因,它這個地方是有妄念。看到這段經文,你說我們還要做什麼呢,今天給大家說了,說好聽叫做大家很辛苦,說不好聽的話都在搞生死,越搞越生死,越搞越生死,為什麼?雜念哪,妄念惡業,沒辦法放下自心,但向塵中了自心。下面這一段: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看這一段很好懂了,富樓那你還要問什麼因由呢,還要問什麼原因,這個問題 「因」 哪裡來的,自己有的啊。自諸妄想,因迷自有,這個妄因,正因為迷惑,不知道妄啊,根本無因的原故,便常常錯認為是實有,其實只是似有而已,好像有確實根本就沒有,好像有生死,確實沒生死。所以在生死裡面講兩個,第一分段生死,想得起來了,佛學名詞裡面。第二變異生死。讀讀佛學院還是有幫助的,這些佛學名詞,特別能清楚,什麼叫分段生死,畜生死了投胎做人,這個就叫分段生死,人死了,再投胎到別的地方去,這個叫分段生死。變異生死呢,阿羅漢提高境界當菩薩,菩薩提高境界當佛,這個叫做變異生死。就像一年級畢業了,讀完了,讀二年級,二年級讀三年級,這個叫變異生死,這一點。那麼解脫這兩個生死,這個地方一看就知道了,因迷自有,好像有妄想,好像有那麼一回事,好像有生死實際沒有,這個叫什麼?生滅相。諸位同修,這句話要知道,都是不生不滅的。一般真的不太好懂,舉個例子吧,我們現在看到那個調音台,看到這個攝像機,好像死的,對不對?你們說吧,它是活的還是死的,但說活和死,還真的說不過去,說活不能動,說死跟活是對立,見聞覺知它能起那個作用,這就好懂吧,這個能起作用,這個也是能起作用,這樣就知道。房子會舊,鋼筋磨來磨去,也磨沒有了。從這一點,妄無所依,所以妄也無所依憑啊,尚且沒有生妄之因。妄本空,前幾天講了,達妄本空,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意思就是說還要滅個什麼呢。前幾天有個法師講,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底,無論闖哪裡,都在棺材裡,還要去哪裡,還要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跑來跑去都在棺材裡,心還是解不開。我看到佛門很多學佛的弟子,在家很多,出家很多,有的都學佛好多年了,心還是解不開,你說受苦的是誰,這個想一想受苦是誰?人家學佛是真開心,我們學佛是鬧心,沒有心開意解。所以這一句經文,識迷無因,萬物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底下,得菩提者,這四個字,證得菩提聖果的人,如睡覺醒來的人,說夢中事,如寤時人,寤是睡醒了。我這一本經文也是打錯的,他打寐,寐是熟睡的了,睡得很香很甜叫寐。寤是剛睡醒的。心縱精明,心中雖然精明,能說出夢中景象,欲何因緣就是說,用什麼方法,能把夢中境界,夢中的人物,夢中的情況,拿出來給別人看呢,欲何因緣取夢中物,你們有沒有辦法將夢裡面的境界,拿出來讓大家看一看。釋迦佛陀講得很清楚,那開悟了,得聖果了,這個道理就懂。清醒的時候,說夢中事,那夢中裡面有沒有山河大地,確實有,人、事、物、高樓大廈、小轎車了,什麼東西都有,醒過來什麼東西拿不出來,為什麼?夢幻泡影。好,我們今天看到這些山河大地,很多東西,有一天,哦開悟了,開悟以後,能不能把這些東西拿出來,一樣的道理,欲何因緣取夢中物,這一點慢慢慢的領悟了。好,這個地方再講一個,現在母子關係,母女關係,死掉以後就懂了,這個肉身死掉以後沒關係了,只有業力相隨跟著走,代替不了,世間人的愚痴,六祖講了頓悟法門,見性法門,這樣講成佛法門,遇到沒成佛,這就太可憐了,可憐閔者。

下面這一段佛陀又說了: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看到這一段很好懂,夢中所見之物,本無所有,本來就沒有,本來無一物,本無所有。諸位同修要知道,現在我們這些山河大地也是個虛妄相啊,你們也許看了以後,明明前幾天那個地方是一座山,過幾年那個地方山就沒有了。開發商開發一下,山推平了。我們坐車出去,兩年前那邊是海邊,現在到那個地方,海沒有了,山也少了很多,開發商一開發一下。所以本無所有,因業而起,因緣而起,諸法因緣生。如彼城中,演若達多,什麼意思?豈有因緣,自怖頭走,意思就是說,像室羅伐城的演若達多,那裡有什麼因緣,自己恐怖自己的頭而狂走,忽然狂心停止,知頭仍在並非外來呀,沒有遺失這個頭啊。那麼這個地方,富樓那無明妄想的體性,也是這樣的,尚不可得,哪有什麼生起的原因呢。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無量壽經》天天在念,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空是沒有,寂是不動,叫湛寂,空靈湛寂,這就好懂了。有些根器好的《楞嚴經》一堂課,他就明白怎麼做了。根器不好的,聽了怎麼樣,行人看門道,不是行人幹什麼?湊熱鬧。根器好一堂課就可以了,根器不好《楞嚴經》會背了,還不知道在講什麼。什麼叫根器好,放下多了就叫根器好,不放下的就是爛根。這一段經文釋迦佛陀說,演若達多的頭,就在他的身上,亦何遺失,哪有遺失那個頭,給富樓那說,狂心如是,因何為在,下面講病根了,講墮落的病根,生死的病根,痛苦的病根,請看經文: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啟修證】

到這裡這一小段,看了以後,同修不會開悟,我也沒辦法了,你去找佛爺吧,老佛爺說我也沒辦法了,那就麻煩了,那就受苦不得了了。你看這一句,汝但不隨,這一段經文講的,你只要不隨順妄想境界,而起分別妄心,這個叫做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底下講三種相續,用心地來講什麼叫三種相續?貪心,嗔心,痴心,這個叫做三種相續,用心地上講比較好懂。三緣斷故,講這個如果這三種貪、嗔、痴相續能出去嗎,不可能啊,而且是永遠在受苦。那貪嗔痴的因造什麼,什麼是三緣呢?殺盜淫這個叫做三緣斷故。如果三因不生,三因就是貪嗔痴,三種心不生了。則汝心中,演若達多,那個狂性那個妄念,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經文講到這裡好懂了,勤修戒定慧幹什麼,就是要滅掉這個貪嗔痴,貪嗔痴滅掉,狂性即歇,歇即菩提,貪嗔痴沒有了,自自然然就覺正凈,就這麼一個轉換作用。貪嗔痴沒有了,殺盜淫就沒有了,這個地方注意,戒定慧得到了,覺正凈就出來了。戒定慧來對治什麼,貪嗔痴。那麼覺正凈呢,對殺盜淫,就這一個道理啦。冰沒有,水就出來了,很簡單的道理。前面講這八個字,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個地方講八個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若失本心,即當懺悔,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菩提一現前,聖境明心。看到這一段啊,這菩提心本自殊勝無比,用最好懂一句話,萬德萬能,周遍法界,本周法界。記住底下這四個字,不從人得。不是你給我的,不是我給你的什麼意思?本具呀,是自己本有家珍,不從外得,明白到這一點。佛法講來講去就講一個字,心的問題。真心什麼問題,真心是如的問題,妄心動,真心如,真如,真如是,叫做如是我聞。真妄妄生滅,就這麼簡單,真如就是,真妄生滅了,叫動妄生滅。真如就是了,講這兩個字,一個心真心如,一個妄心是什麼動念?妄念了。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你說你們回去還要放不下,那你等著吧,等著什麼,等著修理,誰修理?自己修理自己,從來沒有人修理你的。有很多人,師父我很煩惱,我會祝福你,活該。就這麼簡單,我會恭喜你,還是那一句話,活該。有什麼辦法?你要煩惱就煩惱唄,一切自作皆自受,一切因果皆自取呀,一切煩惱皆自造啊。所以很多女眾,哎呀很累呢,很辛苦,我會給她祝福,永遠祝福你,她說師父你怎麼這樣,那你看我怎麼樣,我能代替嗎,你能給我嗎,你能給我一斤一百萬,煩惱一斤一百萬我買,拿不出來,拿不出來你自己享受,就這麼簡單。你煩惱拿不出來,一斤一百萬還不賣,那你自己享受吧,那不是活該還有什麼道理呢?所以講到這個地方,我經常提醒大家,修理修理摩訶修修理,你不明白有什麼辦法。每天念的,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法,一切唯心造,我們不用真心造,偏偏用妄心來造,有什麼辦法。所以這個地方,深深要了解,那佛法已經學習到了,如貧得寶第三十七,這是《無量壽經》講的了,我們今天也是如貧得寶了,那還要繼續的牽腸掛肚,還要繼續的那樣的,從內心去起矛盾,不承認因果,不承認事實真相,永遠在那個地方蹲著,沒辦法了。師父我要閉關,好很好,牢房裡面很多人都閉關的。師父我要坐一下子,坐兩天三天不站起來,好,癱瘓的人一輩子不站起來,隨便你,你要怎麼樣怎麼樣,有什麼辦法?師父,我要靜修,我不見人,我不說話,有很多人這樣的,啞吧一輩子沒說過話,懂這個道理。心中除三惡啊!自性自現前,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很多學佛同修,沒有從這個地方轉變自己的觀念,這樣倒一下了,你們晚上睡覺,掉在床底下不要找我,就轉這個觀念,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楞嚴經》講得那麼清楚,還要每天愁眉不展,還要七孔捏成一孔,沒辦法,你就苦吧,要苦就自己苦吧。所以眉毛是草字頭,這個地方是一橫,加一豎加一個口,草字頭底下一個古,變什麼,苦,越看越苦。所以女人再加上畫眉毛叫,苦中加苦,沒辦法本來眉毛就夠苦了,再描一下,哎,這個樣子,苦上加苦了,有什麼辦法,然後再畫畫口紅,一個口就夠苦了,紅得更苦,沒辦法。這個就是經文這一段所講的,在座同修,要覺悟啊,一定要覺悟。所以你們說年底了,怎樣工作,還要做那個,做那個,內心不覺悟,做什麼都是糊塗,對不對,內心覺悟了,今天給同修說內心覺悟,打一巴掌都是佛法,對不對。達摩祖師曾經打過幾個人,打那幾個人出家去了,打開悟了。內心不覺悟,念阿彌陀佛都難以往生,是不是。心情好的時候,剩飯剩菜吃得肚子鼓鼓的,心情不好,什麼寶貝,什麼燕窩,什麼良品吃不下去,就這個道理。心情好,打你幾巴掌,打開悟了。沒開悟的時候,內心沒開悟,南無阿彌陀佛,不好使。經文講那麼清楚,不從人得啊,這個地方,不是從外來的啊。何藉劬勞,這個字念(QU),什麼意思呢,有時候講講經文,有時候講講古文,劬就是勞累的意思,也就是說你為什麼還要這麼勞累呀?何藉劬勞,肯啟修證,只一句叫作,為什麼還要這樣的,勞筋動骨的修證呀,這八個字,勞筋動骨的修證,本來就是佛,放下狂性,歇即菩提,為什麼還要搞得那麼樣的辛苦。釋迦牟尼佛講,正念觀之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這個佛經裡面講的,莫惱世間諸有情啊。正念觀之欲竟空,無益之苦當遠離,大覺悟的道理,就在當下一念心。不是不吃飯,不是不睡覺,什麼都正常,改變自己的內心。所以很多人,學到佛法不上班,到最後家裡窮光蛋了,佛爺怎麼沒錢,釋迦牟尼佛說我剛好那一段不在,沒辦法了,你不窮死了嗎,有什麼辦法,改變自己內心不改,不上班不工作,有什麼辦法?你看這一段,何藉劬勞,肯啟修證,為什麼要搞到那麼樣的勞筋動骨,來修證啊,人家學佛是學得越來越有福報相,越來越洒脫,樂乎乎的晃出來了,慢慢晃出來了,我們是修到人家扶著出來的,抬著出來的,還修了幾個小徒弟,四個人抬出來了,你說怎麼辦,沒辦法了,哎呀,一言難盡了。這是我經常看到的,修到很認真,有一天不行了,然後趕快打密碼,那個密碼就叫120,過去了。120就來了,來了以後幾個徒弟就抬著走了,這個叫秘訣120,自己悟了。希望在座同修,真不容易呀,我們出家人也很可憐你知道嗎,有時候修到最後,確實自己不知道在修什麼,不深入經藏難啊,難度很大。這一句話,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修行很簡單的事情,不是很辛苦。不從人得,為什麼,真心本性周遍法界,叫本周法界,這句話講得更直接,更乾脆,本周法界,自然的了。《無量壽經》講: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這個道理。從凡夫轉過來就是佛,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這段經文,慢慢的體悟一下,是本周法界的了。修行很輕鬆的事,現在很多念佛的同修,我一定要到念佛堂念佛,這樣啊,這樣你就快死了,為什麼?被自己觀念卡住了,念不出去的,當下覺悟的心就是,這個就是佛。然後他就很認真要到念佛堂念佛,看到念佛堂有是非,開始誹謗三寶了,念佛堂怎麼有是非,對不對,開始回家,他就這樣了,把自己心臟捶扁了,沒辦法,這樣的人叫沒救了。哪裡沒是非?有人就有是非,人就是兩撇,一撇東一撇西,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對就是錯,就這麼簡單。兩撇天天撇,這個姿勢給你看,一個頭兩撇,有什麼辦法,不會領悟啊。所以老是要找念佛堂念佛,處處都是念佛堂,當下一念覺悟的心,處處都是念佛堂。當下要改過,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善知識,當下一念覺悟,所有眾生都是佛,就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歇即菩提,真心本性,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不是從外來的,為什麼還要借這個因緣,借那個因緣呢,修到那麼樣的辛苦,勞筋動骨的修證呢,楞嚴在法高,慢慢一段一段來學習,下面這一段接著看經文: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至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舉了這個例子,有人出去外面走了,然後身上帶個如意寶珠,這個在經上有講。皇帝的兒子,當然不是指太子了,很多兒子其中一個,出去外面旅遊,皇帝偷偷給他放一顆如意寶珠在身上,然後旅遊來旅遊去,錢花完了,找不到自己的父親,一直求救,給我一點錢,我回那個父王身邊,再拿錢還給你們。他自己身中有一顆如意寶珠,自己不知道,窮露他方,乞食時走,就是乞丐。這個故事很多經典,都有提到這一個,自己不知道寶貝,自己不知道真心,貧窮得不得了,到處奔走,雖然不是真正的貧窮,但他自己不知道如意寶珠,珠不曾失,在他貧窮的時候,流浪的時候,討飯的時候,珠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旁邊有個人給他指點,你身中有寶貝,你怎麼不拿起來用啊,而要流浪他鄉異地呢。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只要你把寶珠拿起來,你要什麼有什麼,隨心所欲,這個叫所願從心,至大饒富,大富長者啊,成了大富。他自己拿出了這一顆寶珠,方悟神珠,非從外得,這一顆神珠比喻什麼?「真如本性」,所以自性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一明心見性,哦,樣樣具足啊!缺什麼?什麼都不缺,叫做方悟神珠,非從外得。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一切具足,一切圓滿了。

    我們今天就不了解這個道理,出佛門大窮,貧窮啊,入佛門大富,為什麼?知道這個道理,開發本有家珍,摩尼寶珠,如意神珠,非從外得。所以沒福報要出家也挺困難的,這個地方諸位同修要知道,我們這一輩子現在來學佛,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遇到了。晚上要睡得著,覺得太可惜了,很開心一直開心,開心到天亮睡不著了,對不對?百千萬劫難遭遇,終於遇到了無上甚深楞嚴法,我們明白了,學習了無上甚深的微妙法,這個楞嚴法。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說依教奉行來努力了。方悟神珠,非從外得,所以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就好懂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本具而有的,不是外來的,所以為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叫作回老家,經常聽說這句話了,就這個意思。回老家了,為什麼?本覺本有,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原本的家鄉啊,看到這段經文,希望同修放下娑婆,就是極樂,放下妄心就是真心。狂性若歇,歇即菩提,但是記住,狂性怎麼歇?自歇自己放下,歇即菩提。講到這個地方,底下的經文,開示迷悶。一段一段的開示迷悶,等下一課再向同修報告。

================================================================================                    

《楞嚴經》 第七十七集

上一堂講到演若達多,釋迦牟尼佛說,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這一堂課來給同修報告,開示迷悶,底下請看經文: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這一段我們簡單講一下,即時阿難,現在不是富樓那了,阿難又站起來了。諸位同修你想一下,佛陀沒有圓滿的高度智慧,被富樓那、阿難問都問倒了,你說當教師容易不容易,有很多當教師被學生問倒。所以你們要收徒弟我隨喜,但記住萬一被問倒的時候,怎麼辦呢?現在有很多收徒弟真的被徒弟問到,不知道怎麼回答。釋迦佛陀大智慧,圓滿智慧。所以阿難尊者,富樓那尊者怎樣問不要緊,隨時隨地都可以問的。學講經的最怕回答問題,學講經的人我遇到好幾個,學講經的同修最喜歡給人家回答問題,我說你等著,總有一天你會出問題。後來真的我在現場,他給人家回答問題,然後對方一直問,他一直答,他一直答,一直問,答到最後答不出來了。我在後面干著急,因為我給他講,問題可以回答,但你要記住,不要離開本心。他講來講去,講到最後回答不了了,好幾個問他回答不了了,這是我遇到一個同學這樣的。所以諸位同修,萬法總歸心,記住這一個,離開自性,一法不立,所以回答問題一定要有一個綱、根本。打個比方剛學佛的人,請問法師釋迦牟尼佛講什麼?你要一次性的一句話讓他明白,講讓你明白。我現在還不明白,深入經藏就明白了,沒有其他可說的。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什麼?宇宙人生真相,一句話宇宙人生真相。我明白了,你明白了,不會這麼問的,你這麼問,還是你不明白怎麼辦?深入經藏。回答問題不用太多了,跟他講那麼多幹什麼。有的是來考試的,我遇到有一個男眾居士,學佛十多年了,請問法師,眼睛瞪這麼大瞪著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是不是《華嚴經》講的,我說對,那為什麼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你這一問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啪」下去頂禮三拜。你這一問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念頭何來的問,念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拜三拜走了,非常高興。還要給他解釋那麼多幹什麼,你要解多,解釋到天上的,地下的,人間的,講一大堆,他覺得沒水平,十多年他也學過《華嚴》,也聽過幾個法師講經,一句話問這個,剛開始兩個手還放這樣的放在背後,眼睛這麼大瞪著我,後來一句話眼睛下來了,撲通下去了三拜。這幾年前的事,當時我年紀比現在小一點點,後來邊走邊回頭看「有志不在年高」我說我沒帶年糕過來,把他氣得要命。這個地方知道不能離開本心,本心就是本覺,本覺能生萬法,什麼問題你一定要圍繞這一個。但記住懂歸懂,不懂就不懂。我們學習講經的人,不是萬靈的,不是萬能的。我們是你我他來學佛,不是勸你來學我,不是這樣的,不可以有這樣的思想。實在回答不了,三個字「對不起」,不懂就不懂,知而知之說也,知而不知學也。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學習,千萬不能裝懂,裝就好像飽讀經書那一種感覺。不懂就是不懂,懂了要回答。不懂就說我這個問題確實沒學過,謹尊賜教。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所以我們不要說,唉呀學佛了,就好像什麼都懂,不可有這樣的思想。學問越深的人,越有修養的人越謙卑,滿招損,謙受益,對不對?這一定要了解。

希望同修看到這段經文,富樓那問完了,接著是阿難再問。阿難尊者在大眾當中站起來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這個地方講內心的貪嗔痴,三因不生,三因就是貪嗔痴。三種心,貪心、嗔心、痴心,三因不生心中達多,什麼意思?經文都四個字的,就是說心中的演若達多,最好懂就是心中的妄念狂念,貪、嗔、痴、傲慢種種的雜念,不善之念,叫作心中達多。演若達多是自己的妄念,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不是從外面來的。失則因緣,今天所說的因緣,三緣俱斷,皎然明白,皎然就是潔白明亮的意思,突然間明白了,這個叫皎然明白了。你看這個「皎」交給白的,就叫作潔白明亮,中國古書文字,相當有意思。皈依的皈寫一寫,反這個地方還有一個白,反黑就是皈依,反黑是什麼,就是白,這個叫皈依。所以這個文字太有意思了,慢慢地去看,慢慢地了解,從文字當中開發智慧。云何如來頓棄因緣,這個地方為什麼如來又忽然捨棄因緣呢,我是從因緣心得開悟的世尊,那麼釋迦佛陀您為什麼這個地方又捨棄因緣呢?底下佛陀回答: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這段經文好懂,阿難尊者從因緣心得開悟,那就問佛陀了: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我等年少,這一點,阿難尊者這樣一問,這因緣的義理,不僅僅我們年少的有學聲聞得到受益,現在這個大會當中,將有幾個大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長老,從老梵志,梵志清凈的意思了,用現在最好懂一句話,這些老修行,老長老。清凈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這四個字要注意看,一發心就開悟,很簡單一個,一發心就開悟了。所以這個地方說發明心地,何得開悟,證得無漏聖果,現在說歇即菩提,不由因緣,不勞修證。這一個我實在不懂,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拘舍梨是什麼?外道。這個地方外道所說的自然,豈不成了第一義諦,惟垂世尊,親垂大悲,開發迷悶。從這一點,外道他們講的道理,先把外道講清楚,人死了到天上,這個是自然,他說沒有理由的,他講這個自然。也就是說現在很多人,說什麼人一死,那個神或者哪一個天,就帶我們到天上去,這個是自由的,這個是自然的,這個就叫外道。這個時代多少人這樣說,《無量壽經》講了四個字,邪見業王,沒辦法。所以從這些慢慢的體悟,遇到佛法不是那麼容易的。他們說天上第一,惑盡見佛,第四十一講的很清楚。他說天上第一,釋迦牟尼佛說了,這樣的人淺薄,認為西方極樂世界不如天界,那麼彌勒菩薩問,這樣的人要不要再受輪迴,釋迦牟尼佛說,這樣的人邪見業王離不了三界,所以外道所講的道理和佛道是不一樣。所說自然,從第一義,外道這樣說,這個人投胎下來奴隸,就永遠當奴隸,女人永遠當女人,畜生永遠當畜生,所以他變成什麼,四大階級,當時印度四大階級,他講到這一點。那請佛陀開示,惟垂大悲,開發迷悶。這些現在很多人沒辦法了,諸位同修,眾生這樣啊,聽騙不聽勸,你真心實意給他講,佛法開發自己心地,不學習天天求天天拜,大慈大悲大願地藏王菩薩保佑我全家吉祥,保佑我家裡的災難給別人,有什麼辦法,拜地藏王菩薩這麼拜,說自己全家吉祥,災難給別人,你說地藏王菩薩能這樣做嗎,這個就叫邪知邪見,對不對?所以世間多少人都這樣的,明白就好,這個世間四個字,五濁惡世,有什麼辦法,聽騙不聽勸,下面佛陀對阿難尊者的回答,接著看經文: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這一段稍微得講一下,不然有點不明白了。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如城中的演若達多,演若達多狂性是障蔽菩提的因緣,這一個叫作狂性因緣,障蔽了這一個菩提因緣。若得除滅,狂性若能除滅,則不狂性,則不狂的本性,這個叫作則不狂性。這八個字我們講一下,若得滅除,狂性若能除滅,把經文拉長多幾個字,則不狂性,則不狂的本性,《楞嚴經》四個字四個字的,所以我們把經文加幾個字就好懂了。自然而出,這一句話,則不狂的本性自然而出,自然流露了,自然而出,這個就是自然顯露因緣自然,你所謂的因緣自然道理最多不過如此,叫作理窮於世,你所說的因緣自然,你怎樣講怎樣說,道理最多不過如此 ,就是這樣講的叫作理窮於世。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演若達多的頭,如果本來是自然,本自其然,這個地方加一句,就應該常常自然。這一句話頭本自然,如果頭本來是自然,本其自然就是說,應該常常是自然,叫作本自其然無然非自,無一此而不自然,叫作無然非自,無一此而不自然。何因緣故,為什麼原因呢?這個叫何因緣故,又是什麼原因呢?怖頭而走,使他忽然恐怖自己的無頭,而狂奔去,尋找自己的頭呢,這個叫作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如果自然本有之頭,這個叫作若自然頭因緣故狂而不自然,因緣故失,這個地方說由照鏡的因緣,狂怖無頭,為什麼?不以自然本有的頭,由照鏡的因緣,就真的失去他的頭。底下講本頭不失,本有之頭,雖因照鏡,因緣狂走,其頭依然不失,其頭還在叫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狂歇與本有之頭無關,用一句話,神經病和那個頭沒關係呀,神經病是神經病,頭還在呀,這個意思。本頭不失,神經病頭還在,不是神經病頭就沒有了。這個道理能明白嗎?本頭不失,狂怖妄出,他狂是精神有問題,精神有問題頭還在,曾無變易,沒有絲毫改變。何需憑藉於因緣,這個道理。這都屬於論點,所以佛學院在開《楞嚴經》的時候,很長時間哪,正常來講上半年,要一上半年的時間,才開一部《楞嚴經》,講得很慢,慢慢的解釋。這個地方一定要把它分開,神經病和頭是兩個概念,這個人神經病但頭還在,懂這個道理。那既然神經病頭還在,何藉因緣呢?借什麼因緣,借頭的因緣,叫作曾無變易。神經病頭還在,沒有丟失,何借這個頭,說是神經病呢,這個道理。才說出因緣,何借因緣來說出問題。下面講,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這一小段。本狂自然,本有狂怖,如果說狂本來是自然的,就應該本來藏有狂怖,未狂之際,那在狂還沒有發作的時候,叫作未狂之際,狂何所潛,狂又潛藏在什麼地方呢?不狂自然,如果說狂不是出於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狂怖之時,頭本不失,就應當常常的無狂怖,有何因緣而狂走呢?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回答。

下面,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佛陀講這句話,如果悟到頭,本來就沒有遺失掉,識知狂走,認識狂走是無緣無故的,這個地方要知道,狂走是無緣無故的,則因緣自然,都是戲論,俱為戲論。是故我言,所以我說三種分別之緣斷了,即是菩提心。這一個講三因,貪心、嗔心、痴心。三緣,殺、盜、淫。三因三緣斷了即菩提心。但這個地方注意,我們講一下就比較好懂,菩提心裏面沒煩惱,菩提心裏面沒妄念,菩提心裏面沒雜念,菩提心裏面沒貪、嗔、痴、慢、疑這些,那念佛是怎樣念佛,發這個心念佛,菩提心念佛,這是所有經典都這樣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很多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了,這些道理沒搞清楚沒搞明白怎麼能開悟!佛經都是這樣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麼狂心,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懂這個道理。哪有什麼說因緣不因緣,認識狂走是無緣無故的,沒有什麼因緣哪。底下這一段經文看了以後慢慢就領悟了。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到這裡看這段經文,菩提心生,生滅心滅,什麼意思呢?這個地方也就是說菩提心一生起來了,那其它的心就滅掉了,生滅心滅了。此但生滅,菩提心生,其它的妄心沒有了,滅生具盡,這個地方還要注意這一點,菩提心如果說生起來,還是什麼?對立法,記住這一點,因為有生起菩提心,就會什麼樣?還會退掉,退失。菩提心還是本具的,一定要懂,所以發菩提心就是用這個菩提心,這個叫發菩提心,這就好懂了。佛法一定要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才能明白什麼叫真如本性,本覺本有的道理。如果說今天生菩提心,明天不生了,那不生菩提心到哪裡去,對不對?那不生菩提心,菩提心變生滅法,生了菩提心又退失菩提心,那菩提心本身就是生滅法,怎麼能解脫呢?所以這一點也得領悟,菩提心本具,這個叫作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本具的菩提心不是外來的,無功用道,這個地方就是說本具的菩提心,不是修得來的,不是你給我的,不是佛陀給的,不是修出來的。無功用道,若有自然,但也不可,作自然想,如是則明,自然心生,若有自然,也成對待,生滅心滅,此亦生滅,則分明自然心生,對比生滅心滅,這個自然也是生滅之心,不是真的無功用道。講到這個地方就講到心性的問題,菩提本具,本來圓滿,無功用道。現在我們都說把這個心給它修一修都是錯誤的,所以修心養性這個叫修德,明心見性才叫性德。這一點釋迦佛陀講了,無生滅者,名為自然。這八個字看出來了,這才是真正的自然,無生滅者,如果認為是無生滅心叫作自然,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就好像用世間各種事相,雜合而成一體,名和合性,叫作和合性,非和合者,相對這和合性而講,稱本然性,並和合性,非和合性叫本然性,本然非本然,叫是本然非然,就是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這個地方本然非本然俱離,離與不離,兩邊都不執著,這個地方到此方名無戲論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就這樣說了,菩提心本具,但是沒辦法說明白,那個本具的那一個,乾脆用兩個字,哪兩個字?無生滅者的那個叫自然。但是還要離開,那個自然的相,如果離開了這個,其它的執著在自然,自然還有一個非自然,對不對。離開自然,再離開非自然,不著兩邊,中間不著,這個道理。《楞嚴經》講到這個地方,很多人搞來搞去搞不明白,很容易落一邊,要懂這個道理。所以講到這一點,不得已而求其次,講一個自然,但自然和非自然,還是對立法,還要得放下,這個自然非自然才叫真正的自然。下面經文我們再講一段,接著看底下經文:

【菩提涅盤,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凈妙理,如恆河沙,祇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菩提涅槃,這個就是不生不滅。尚在遙遠什麼意思呢?不是你阿難尊者歷盡千辛萬苦修證的,說你的細惑還沒除盡,釋迦佛陀說,你內心裏面的細惑、煩惱、妄念還沒除盡,距離那個菩提涅槃還很遙遠,叫作尚在遙遠。而菩提涅槃,並不是你歷了無量劫辛辛苦苦的修證,不是這樣的。有修還是有得,有得還是有失,幻有所得,幻有所失。雖復憶持這幾個字,你雖然能憶持,這個地方要知道,阿難尊者的頭腦像現在的錄音機一樣的。阿難尊者你雖然能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十二部經》第一長行,第二重頌,第三孤起,第四因緣,第五本事,第六本生,第七未曾有,第八譬喻,第九論議,第十無問自說,第十一方廣,最後授記。這個叫作《十二部經》分類,就是說把《三藏十二部》分一下就比較好懂了。阿難你能記《十方如來十二部經》其中清凈妙理,像恆河沙那麼多,能記得住。下面這四個字祇益戲論,什麼意思呢?只不過增加戲論的資料啊。澄觀法師就是清涼國師講一句話,只解無行,增加知見,只行無解,不知道做的是什麼,增加無明,這是清涼國師講的。在《華嚴經疏鈔》裡面有記載,只行無解,認真干方向不知道,增加無明。只解,一直理解,一直理解像誰?蘇東坡,增加知見,用現在一句話,增加學問,並不是解脫。所以四個字要懂:學佛、佛學。這要懂啊,學佛跟佛學不一樣。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呀雖然能說,能道,能講,因緣自然清楚明了。人間稱汝,不是聖人稱汝,不是出世間,是人間而已,稱汝阿難什麼呢?多聞第一,這個人了不起,學問怎麼這麼廣,知識面怎麼這麼淵博,通古博今,但是煩惱還在還沒斷。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修行毛病,知識面很廣,但是煩惱一大堆,習氣從來沒減少,這一個釋迦佛陀了不起,阿難也會相應的表演哪。末法時代就這樣,表面好象我學問很深,我是什麼樣的身分,煩惱一大堆,世間稱呼什麼?多聞第一。這一點在座同修注意,學佛和佛學。以此積劫,這個地方講,然於這累劫多聞的熏習,叫作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什麼意思,不能避免,摩登伽女的魔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也就是說還得等待我,叫文殊師利菩薩,念佛頂神咒,就是<楞嚴神咒>,<五會神咒>來解救你,救你阿難,此摩登伽女,心中的淫火頓息,頓歇就是頓息,熄滅了,頓就是當下熄滅了。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快講到了<五會神咒>,慢慢慢慢就能講到<五會神咒>。第幾品第幾卷<五會神咒>?第七合起來了,現在是講第四卷,慢慢增加了,你們要打磕睡,等一下給你們念點<五會神咒>就不會睡了。要知道了<大悲咒>不行,就念<五會神咒>修理一下,對不對?這個地方講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這個地方講在我佛法當中,不經歷初果、二果,就速證三果的第一人,摩登伽女是這樣沒有經過初果、二果,直接當下證三果,了不起呀,不修是妓女,一修是聖人,就這個道理。所以有時候不要看外面那些人,你不要看我現在在造業,那我修行一下子就聖人了,他都可以講這一句話,對不對?當然佛經有記載,阿難和摩登伽女,五百世之前是夫妻,感情非常好,恩愛得不得了,也發過願石頭會爛掉,海底會幹,感情不變,麻煩大了,就發這個願,該發的不發,不該發的亂髮了。後來阿難成就了,摩登伽女也成就了,兩個人來示現這一段因緣,他們真實的身份早就修成就了,再來示現,生生世世的這一段因緣。但他確實曾經在無始劫以前,在五百世以前,曾經有一段恩愛的夫妻,業因還在這一生了業果了,全部了了。摩登伽心,淫火頓歇,這個字是頓字,不是慢慢慢慢來的,得阿那含。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這是第三果,於我法中,成精進林,不須要經過初果、二果的了。由於她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才使你解脫。愛河千尺浪,怎麼辦?覺海虛空起,要從大徹大悟的,覺海裡面起來的,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業習,習氣呀,這些佛菩薩在表演!諸位同修確確實實不容易,這一點慢慢的領悟到這段經文,我們才深深的了解。這一點在叢林早晚功課,為什麼把<楞嚴咒>擺在第一,印光大師蘇州靈岩山,大家知道他對叢林早晚功課沒改變,但是念佛堂是念佛,大眾,大雄寶殿,還是念<楞嚴咒>,為什麼我們只能講一個我們好懂的,<楞嚴咒>懂不懂先不要提了,怕《楞嚴經》滅掉這就好懂了吧。所以大眾大雄寶殿個個念<楞嚴咒>,只要<楞嚴咒>念著的時候,《楞嚴經》就不會滅掉,所以印光大師大眾當中,他念佛堂裡面就念佛,一年不間斷的打佛七,但是在大雄寶殿那個地方,統統早課<楞嚴咒>,只要<楞嚴咒>不滅《楞嚴經》就不滅,《楞嚴經》不滅正法就還在。印光大師這個思想了不起,大勢至菩薩,菩薩就是菩薩,凡夫思想不一樣。凡夫的思想看在鼻子這個地方,菩薩的思想怎麼樣?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所以誹謗<楞嚴咒>就是毀滅《楞嚴經》,這個就是滅法。記住從這個地方深深的了解這一條<楞嚴咒>的作用,<五會神咒>的不可思議,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是佛頂神咒。希望同修看到這段經文體悟了,下面經文接著看: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這一段經文好幾個字這裡都錯了,偶爾一不注意就念錯了,這個地方這一段錯了三個字我這一本。這一段經文是故阿難講到這一段,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你雖然歷劫,能憶持如來,秘密妙嚴,密而不宣的密法了,不如一日作什麼?修無漏業。所以千年不解不如一日能悟,於千日能悟不如一日能證,要知道這個道理,不如一日修無漏業呀。這個地方莊嚴大乘的清凈妙理,還不如一日之中,修習圓頓道業,捨棄戲論。我們今天就在這個地方,沒有解行並進,只解或者只行,這都落一邊。希望同修看到這段經文,阿難尊者的表演,一定要自己深深的了解,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怨憎會苦,還有什麼?愛別離苦,這個叫憎愛二苦,遠離世間愛恨二苦。如摩登伽。第一卷都講了,這一段宿為淫女,就是說她曾經是什麼?一個不好的女人,這樣說一下比較好懂,曾經當過不好的行業了。由神咒力銷其愛欲,念<楞嚴咒>,法中今名,大家好懂了,法號叫什麼,性比丘尼,與羅睺羅母親叫作耶輸陀羅,耶輸陀羅也出家了,後面看到也出家了,那麼在戒定真香,裡面唱得很清楚,昔日耶輸消災難,這個消災免難,這一點。同悟宿因,兩個同時都明白了。知歷世因這一句,同悟過去生中的因,知道歷劫以來,受女身之報,都因為貪愛心深重這個意思。這句話還不能認真說呢,認真說在座同修還不高興呢,但經文確實這樣說,生生世世怎麼樣?貪愛心深重,自縛自苦,這個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這就是說認真的學習,熏修,無漏的大善,這個原故。摩登伽女解脫愛欲纏縛,耶輸陀羅,蒙佛授記這個意思。耶輸陀羅蒙佛授記,如何自欺,為什麼你阿難一個大丈夫,還要自暴自欺,或者說自暴自棄,還要留戀見聞分別,自取流轉呢,尚留觀聽就叫作自取流轉。也就是說人家不明白之前造了業,明白以後,摩登伽女還有耶輸陀羅兩個都放下了。一個解脫了,一個蒙佛授記了,你阿難尊者是個大丈夫,怎麼還留戀那個了,用我們東北話講,還磨嘰什麼?知道嗎?就乾脆一點,還要留戀什麼,尚留觀聽啊。講到這一段,阿難尊者突然間明白了,要幹什麼呢?要作什麼呢?求最上乘。包括所有的大眾,怎樣求最上乘呢?下一課再報告。

================================================================================================

《楞嚴經》 第七十七集

上一堂講到演若達多,釋迦牟尼佛說,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這一堂課來給同修報告,開示迷悶,底下請看經文: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這一段我們簡單講一下,即時阿難,現在不是富樓那了,阿難又站起來了。諸位同修你想一下,佛陀沒有圓滿的高度智慧,被富樓那、阿難問都問倒了,你說當教師容易不容易,有很多當教師被學生問倒。所以你們要收徒弟我隨喜,但記住萬一被問倒的時候,怎麼辦呢?現在有很多收徒弟真的被徒弟問到,不知道怎麼回答。釋迦佛陀大智慧,圓滿智慧。所以阿難尊者,富樓那尊者怎樣問不要緊,隨時隨地都可以問的。學講經的最怕回答問題,學講經的人我遇到好幾個,學講經的同修最喜歡給人家回答問題,我說你等著,總有一天你會出問題。後來真的我在現場,他給人家回答問題,然後對方一直問,他一直答,他一直答,一直問,答到最後答不出來了。我在後面干著急,因為我給他講,問題可以回答,但你要記住,不要離開本心。他講來講去,講到最後回答不了了,好幾個問他回答不了了,這是我遇到一個同學這樣的。所以諸位同修,萬法總歸心,記住這一個,離開自性,一法不立,所以回答問題一定要有一個綱、根本。打個比方剛學佛的人,請問法師釋迦牟尼佛講什麼?你要一次性的一句話讓他明白,講讓你明白。我現在還不明白,深入經藏就明白了,沒有其他可說的。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什麼?宇宙人生真相,一句話宇宙人生真相。我明白了,你明白了,不會這麼問的,你這麼問,還是你不明白怎麼辦?深入經藏。回答問題不用太多了,跟他講那麼多幹什麼。有的是來考試的,我遇到有一個男眾居士,學佛十多年了,請問法師,眼睛瞪這麼大瞪著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是不是《華嚴經》講的,我說對,那為什麼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你這一問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啪」下去頂禮三拜。你這一問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念頭何來的問,念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拜三拜走了,非常高興。還要給他解釋那麼多幹什麼,你要解多,解釋到天上的,地下的,人間的,講一大堆,他覺得沒水平,十多年他也學過《華嚴》,也聽過幾個法師講經,一句話問這個,剛開始兩個手還放這樣的放在背後,眼睛這麼大瞪著我,後來一句話眼睛下來了,撲通下去了三拜。這幾年前的事,當時我年紀比現在小一點點,後來邊走邊回頭看「有志不在年高」我說我沒帶年糕過來,把他氣得要命。這個地方知道不能離開本心,本心就是本覺,本覺能生萬法,什麼問題你一定要圍繞這一個。但記住懂歸懂,不懂就不懂。我們學習講經的人,不是萬靈的,不是萬能的。我們是你我他來學佛,不是勸你來學我,不是這樣的,不可以有這樣的思想。實在回答不了,三個字「對不起」,不懂就不懂,知而知之說也,知而不知學也。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學習,千萬不能裝懂,裝就好像飽讀經書那一種感覺。不懂就是不懂,懂了要回答。不懂就說我這個問題確實沒學過,謹尊賜教。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所以我們不要說,唉呀學佛了,就好像什麼都懂,不可有這樣的思想。學問越深的人,越有修養的人越謙卑,滿招損,謙受益,對不對?這一定要了解。

希望同修看到這段經文,富樓那問完了,接著是阿難再問。阿難尊者在大眾當中站起來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這個地方講內心的貪嗔痴,三因不生,三因就是貪嗔痴。三種心,貪心、嗔心、痴心,三因不生心中達多,什麼意思?經文都四個字的,就是說心中的演若達多,最好懂就是心中的妄念狂念,貪、嗔、痴、傲慢種種的雜念,不善之念,叫作心中達多。演若達多是自己的妄念,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不是從外面來的。失則因緣,今天所說的因緣,三緣俱斷,皎然明白,皎然就是潔白明亮的意思,突然間明白了,這個叫皎然明白了。你看這個「皎」交給白的,就叫作潔白明亮,中國古書文字,相當有意思。皈依的皈寫一寫,反這個地方還有一個白,反黑就是皈依,反黑是什麼,就是白,這個叫皈依。所以這個文字太有意思了,慢慢地去看,慢慢地了解,從文字當中開發智慧。云何如來頓棄因緣,這個地方為什麼如來又忽然捨棄因緣呢,我是從因緣心得開悟的世尊,那麼釋迦佛陀您為什麼這個地方又捨棄因緣呢?底下佛陀回答: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這段經文好懂,阿難尊者從因緣心得開悟,那就問佛陀了: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我等年少,這一點,阿難尊者這樣一問,這因緣的義理,不僅僅我們年少的有學聲聞得到受益,現在這個大會當中,將有幾個大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長老,從老梵志,梵志清凈的意思了,用現在最好懂一句話,這些老修行,老長老。清凈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這四個字要注意看,一發心就開悟,很簡單一個,一發心就開悟了。所以這個地方說發明心地,何得開悟,證得無漏聖果,現在說歇即菩提,不由因緣,不勞修證。這一個我實在不懂,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拘舍梨是什麼?外道。這個地方外道所說的自然,豈不成了第一義諦,惟垂世尊,親垂大悲,開發迷悶。從這一點,外道他們講的道理,先把外道講清楚,人死了到天上,這個是自然,他說沒有理由的,他講這個自然。也就是說現在很多人,說什麼人一死,那個神或者哪一個天,就帶我們到天上去,這個是自由的,這個是自然的,這個就叫外道。這個時代多少人這樣說,《無量壽經》講了四個字,邪見業王,沒辦法。所以從這些慢慢的體悟,遇到佛法不是那麼容易的。他們說天上第一,惑盡見佛,第四十一講的很清楚。他說天上第一,釋迦牟尼佛說了,這樣的人淺薄,認為西方極樂世界不如天界,那麼彌勒菩薩問,這樣的人要不要再受輪迴,釋迦牟尼佛說,這樣的人邪見業王離不了三界,所以外道所講的道理和佛道是不一樣。所說自然,從第一義,外道這樣說,這個人投胎下來奴隸,就永遠當奴隸,女人永遠當女人,畜生永遠當畜生,所以他變成什麼,四大階級,當時印度四大階級,他講到這一點。那請佛陀開示,惟垂大悲,開發迷悶。這些現在很多人沒辦法了,諸位同修,眾生這樣啊,聽騙不聽勸,你真心實意給他講,佛法開發自己心地,不學習天天求天天拜,大慈大悲大願地藏王菩薩保佑我全家吉祥,保佑我家裡的災難給別人,有什麼辦法,拜地藏王菩薩這麼拜,說自己全家吉祥,災難給別人,你說地藏王菩薩能這樣做嗎,這個就叫邪知邪見,對不對?所以世間多少人都這樣的,明白就好,這個世間四個字,五濁惡世,有什麼辦法,聽騙不聽勸,下面佛陀對阿難尊者的回答,接著看經文: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這一段稍微得講一下,不然有點不明白了。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如城中的演若達多,演若達多狂性是障蔽菩提的因緣,這一個叫作狂性因緣,障蔽了這一個菩提因緣。若得除滅,狂性若能除滅,則不狂性,則不狂的本性,這個叫作則不狂性。這八個字我們講一下,若得滅除,狂性若能除滅,把經文拉長多幾個字,則不狂性,則不狂的本性,《楞嚴經》四個字四個字的,所以我們把經文加幾個字就好懂了。自然而出,這一句話,則不狂的本性自然而出,自然流露了,自然而出,這個就是自然顯露因緣自然,你所謂的因緣自然道理最多不過如此,叫作理窮於世,你所說的因緣自然,你怎樣講怎樣說,道理最多不過如此 ,就是這樣講的叫作理窮於世。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演若達多的頭,如果本來是自然,本自其然,這個地方加一句,就應該常常自然。這一句話頭本自然,如果頭本來是自然,本其自然就是說,應該常常是自然,叫作本自其然無然非自,無一此而不自然,叫作無然非自,無一此而不自然。何因緣故,為什麼原因呢?這個叫何因緣故,又是什麼原因呢?怖頭而走,使他忽然恐怖自己的無頭,而狂奔去,尋找自己的頭呢,這個叫作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如果自然本有之頭,這個叫作若自然頭因緣故狂而不自然,因緣故失,這個地方說由照鏡的因緣,狂怖無頭,為什麼?不以自然本有的頭,由照鏡的因緣,就真的失去他的頭。底下講本頭不失,本有之頭,雖因照鏡,因緣狂走,其頭依然不失,其頭還在叫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狂歇與本有之頭無關,用一句話,神經病和那個頭沒關係呀,神經病是神經病,頭還在呀,這個意思。本頭不失,神經病頭還在,不是神經病頭就沒有了。這個道理能明白嗎?本頭不失,狂怖妄出,他狂是精神有問題,精神有問題頭還在,曾無變易,沒有絲毫改變。何需憑藉於因緣,這個道理。這都屬於論點,所以佛學院在開《楞嚴經》的時候,很長時間哪,正常來講上半年,要一上半年的時間,才開一部《楞嚴經》,講得很慢,慢慢的解釋。這個地方一定要把它分開,神經病和頭是兩個概念,這個人神經病但頭還在,懂這個道理。那既然神經病頭還在,何藉因緣呢?借什麼因緣,借頭的因緣,叫作曾無變易。神經病頭還在,沒有丟失,何借這個頭,說是神經病呢,這個道理。才說出因緣,何借因緣來說出問題。下面講,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這一小段。本狂自然,本有狂怖,如果說狂本來是自然的,就應該本來藏有狂怖,未狂之際,那在狂還沒有發作的時候,叫作未狂之際,狂何所潛,狂又潛藏在什麼地方呢?不狂自然,如果說狂不是出於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狂怖之時,頭本不失,就應當常常的無狂怖,有何因緣而狂走呢?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回答。

下面,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佛陀講這句話,如果悟到頭,本來就沒有遺失掉,識知狂走,認識狂走是無緣無故的,這個地方要知道,狂走是無緣無故的,則因緣自然,都是戲論,俱為戲論。是故我言,所以我說三種分別之緣斷了,即是菩提心。這一個講三因,貪心、嗔心、痴心。三緣,殺、盜、淫。三因三緣斷了即菩提心。但這個地方注意,我們講一下就比較好懂,菩提心裏面沒煩惱,菩提心裏面沒妄念,菩提心裏面沒雜念,菩提心裏面沒貪、嗔、痴、慢、疑這些,那念佛是怎樣念佛,發這個心念佛,菩提心念佛,這是所有經典都這樣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很多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了,這些道理沒搞清楚沒搞明白怎麼能開悟!佛經都是這樣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麼狂心,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懂這個道理。哪有什麼說因緣不因緣,認識狂走是無緣無故的,沒有什麼因緣哪。底下這一段經文看了以後慢慢就領悟了。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到這裡看這段經文,菩提心生,生滅心滅,什麼意思呢?這個地方也就是說菩提心一生起來了,那其它的心就滅掉了,生滅心滅了。此但生滅,菩提心生,其它的妄心沒有了,滅生具盡,這個地方還要注意這一點,菩提心如果說生起來,還是什麼?對立法,記住這一點,因為有生起菩提心,就會什麼樣?還會退掉,退失。菩提心還是本具的,一定要懂,所以發菩提心就是用這個菩提心,這個叫發菩提心,這就好懂了。佛法一定要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才能明白什麼叫真如本性,本覺本有的道理。如果說今天生菩提心,明天不生了,那不生菩提心到哪裡去,對不對?那不生菩提心,菩提心變生滅法,生了菩提心又退失菩提心,那菩提心本身就是生滅法,怎麼能解脫呢?所以這一點也得領悟,菩提心本具,這個叫作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本具的菩提心不是外來的,無功用道,這個地方就是說本具的菩提心,不是修得來的,不是你給我的,不是佛陀給的,不是修出來的。無功用道,若有自然,但也不可,作自然想,如是則明,自然心生,若有自然,也成對待,生滅心滅,此亦生滅,則分明自然心生,對比生滅心滅,這個自然也是生滅之心,不是真的無功用道。講到這個地方就講到心性的問題,菩提本具,本來圓滿,無功用道。現在我們都說把這個心給它修一修都是錯誤的,所以修心養性這個叫修德,明心見性才叫性德。這一點釋迦佛陀講了,無生滅者,名為自然。這八個字看出來了,這才是真正的自然,無生滅者,如果認為是無生滅心叫作自然,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就好像用世間各種事相,雜合而成一體,名和合性,叫作和合性,非和合者,相對這和合性而講,稱本然性,並和合性,非和合性叫本然性,本然非本然,叫是本然非然,就是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這個地方本然非本然俱離,離與不離,兩邊都不執著,這個地方到此方名無戲論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就這樣說了,菩提心本具,但是沒辦法說明白,那個本具的那一個,乾脆用兩個字,哪兩個字?無生滅者的那個叫自然。但是還要離開,那個自然的相,如果離開了這個,其它的執著在自然,自然還有一個非自然,對不對。離開自然,再離開非自然,不著兩邊,中間不著,這個道理。《楞嚴經》講到這個地方,很多人搞來搞去搞不明白,很容易落一邊,要懂這個道理。所以講到這一點,不得已而求其次,講一個自然,但自然和非自然,還是對立法,還要得放下,這個自然非自然才叫真正的自然。下面經文我們再講一段,接著看底下經文:

【菩提涅盤,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凈妙理,如恆河沙,祇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菩提涅槃,這個就是不生不滅。尚在遙遠什麼意思呢?不是你阿難尊者歷盡千辛萬苦修證的,說你的細惑還沒除盡,釋迦佛陀說,你內心裏面的細惑、煩惱、妄念還沒除盡,距離那個菩提涅槃還很遙遠,叫作尚在遙遠。而菩提涅槃,並不是你歷了無量劫辛辛苦苦的修證,不是這樣的。有修還是有得,有得還是有失,幻有所得,幻有所失。雖復憶持這幾個字,你雖然能憶持,這個地方要知道,阿難尊者的頭腦像現在的錄音機一樣的。阿難尊者你雖然能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十二部經》第一長行,第二重頌,第三孤起,第四因緣,第五本事,第六本生,第七未曾有,第八譬喻,第九論議,第十無問自說,第十一方廣,最後授記。這個叫作《十二部經》分類,就是說把《三藏十二部》分一下就比較好懂了。阿難你能記《十方如來十二部經》其中清凈妙理,像恆河沙那麼多,能記得住。下面這四個字祇益戲論,什麼意思呢?只不過增加戲論的資料啊。澄觀法師就是清涼國師講一句話,只解無行,增加知見,只行無解,不知道做的是什麼,增加無明,這是清涼國師講的。在《華嚴經疏鈔》裡面有記載,只行無解,認真干方向不知道,增加無明。只解,一直理解,一直理解像誰?蘇東坡,增加知見,用現在一句話,增加學問,並不是解脫。所以四個字要懂:學佛、佛學。這要懂啊,學佛跟佛學不一樣。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呀雖然能說,能道,能講,因緣自然清楚明了。人間稱汝,不是聖人稱汝,不是出世間,是人間而已,稱汝阿難什麼呢?多聞第一,這個人了不起,學問怎麼這麼廣,知識面怎麼這麼淵博,通古博今,但是煩惱還在還沒斷。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修行毛病,知識面很廣,但是煩惱一大堆,習氣從來沒減少,這一個釋迦佛陀了不起,阿難也會相應的表演哪。末法時代就這樣,表面好象我學問很深,我是什麼樣的身分,煩惱一大堆,世間稱呼什麼?多聞第一。這一點在座同修注意,學佛和佛學。以此積劫,這個地方講,然於這累劫多聞的熏習,叫作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什麼意思,不能避免,摩登伽女的魔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也就是說還得等待我,叫文殊師利菩薩,念佛頂神咒,就是<楞嚴神咒>,<五會神咒>來解救你,救你阿難,此摩登伽女,心中的淫火頓息,頓歇就是頓息,熄滅了,頓就是當下熄滅了。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快講到了<五會神咒>,慢慢慢慢就能講到<五會神咒>。第幾品第幾卷<五會神咒>?第七合起來了,現在是講第四卷,慢慢增加了,你們要打磕睡,等一下給你們念點<五會神咒>就不會睡了。要知道了<大悲咒>不行,就念<五會神咒>修理一下,對不對?這個地方講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這個地方講在我佛法當中,不經歷初果、二果,就速證三果的第一人,摩登伽女是這樣沒有經過初果、二果,直接當下證三果,了不起呀,不修是妓女,一修是聖人,就這個道理。所以有時候不要看外面那些人,你不要看我現在在造業,那我修行一下子就聖人了,他都可以講這一句話,對不對?當然佛經有記載,阿難和摩登伽女,五百世之前是夫妻,感情非常好,恩愛得不得了,也發過願石頭會爛掉,海底會幹,感情不變,麻煩大了,就發這個願,該發的不發,不該發的亂髮了。後來阿難成就了,摩登伽女也成就了,兩個人來示現這一段因緣,他們真實的身份早就修成就了,再來示現,生生世世的這一段因緣。但他確實曾經在無始劫以前,在五百世以前,曾經有一段恩愛的夫妻,業因還在這一生了業果了,全部了了。摩登伽心,淫火頓歇,這個字是頓字,不是慢慢慢慢來的,得阿那含。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這是第三果,於我法中,成精進林,不須要經過初果、二果的了。由於她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才使你解脫。愛河千尺浪,怎麼辦?覺海虛空起,要從大徹大悟的,覺海裡面起來的,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業習,習氣呀,這些佛菩薩在表演!諸位同修確確實實不容易,這一點慢慢的領悟到這段經文,我們才深深的了解。這一點在叢林早晚功課,為什麼把<楞嚴咒>擺在第一,印光大師蘇州靈岩山,大家知道他對叢林早晚功課沒改變,但是念佛堂是念佛,大眾,大雄寶殿,還是念<楞嚴咒>,為什麼我們只能講一個我們好懂的,<楞嚴咒>懂不懂先不要提了,怕《楞嚴經》滅掉這就好懂了吧。所以大眾大雄寶殿個個念<楞嚴咒>,只要<楞嚴咒>念著的時候,《楞嚴經》就不會滅掉,所以印光大師大眾當中,他念佛堂裡面就念佛,一年不間斷的打佛七,但是在大雄寶殿那個地方,統統早課<楞嚴咒>,只要<楞嚴咒>不滅《楞嚴經》就不滅,《楞嚴經》不滅正法就還在。印光大師這個思想了不起,大勢至菩薩,菩薩就是菩薩,凡夫思想不一樣。凡夫的思想看在鼻子這個地方,菩薩的思想怎麼樣?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所以誹謗<楞嚴咒>就是毀滅《楞嚴經》,這個就是滅法。記住從這個地方深深的了解這一條<楞嚴咒>的作用,<五會神咒>的不可思議,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是佛頂神咒。希望同修看到這段經文體悟了,下面經文接著看: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這一段經文好幾個字這裡都錯了,偶爾一不注意就念錯了,這個地方這一段錯了三個字我這一本。這一段經文是故阿難講到這一段,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你雖然歷劫,能憶持如來,秘密妙嚴,密而不宣的密法了,不如一日作什麼?修無漏業。所以千年不解不如一日能悟,於千日能悟不如一日能證,要知道這個道理,不如一日修無漏業呀。這個地方莊嚴大乘的清凈妙理,還不如一日之中,修習圓頓道業,捨棄戲論。我們今天就在這個地方,沒有解行並進,只解或者只行,這都落一邊。希望同修看到這段經文,阿難尊者的表演,一定要自己深深的了解,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怨憎會苦,還有什麼?愛別離苦,這個叫憎愛二苦,遠離世間愛恨二苦。如摩登伽。第一卷都講了,這一段宿為淫女,就是說她曾經是什麼?一個不好的女人,這樣說一下比較好懂,曾經當過不好的行業了。由神咒力銷其愛欲,念<楞嚴咒>,法中今名,大家好懂了,法號叫什麼,性比丘尼,與羅睺羅母親叫作耶輸陀羅,耶輸陀羅也出家了,後面看到也出家了,那麼在戒定真香,裡面唱得很清楚,昔日耶輸消災難,這個消災免難,這一點。同悟宿因,兩個同時都明白了。知歷世因這一句,同悟過去生中的因,知道歷劫以來,受女身之報,都因為貪愛心深重這個意思。這句話還不能認真說呢,認真說在座同修還不高興呢,但經文確實這樣說,生生世世怎麼樣?貪愛心深重,自縛自苦,這個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這就是說認真的學習,熏修,無漏的大善,這個原故。摩登伽女解脫愛欲纏縛,耶輸陀羅,蒙佛授記這個意思。耶輸陀羅蒙佛授記,如何自欺,為什麼你阿難一個大丈夫,還要自暴自欺,或者說自暴自棄,還要留戀見聞分別,自取流轉呢,尚留觀聽就叫作自取流轉。也就是說人家不明白之前造了業,明白以後,摩登伽女還有耶輸陀羅兩個都放下了。一個解脫了,一個蒙佛授記了,你阿難尊者是個大丈夫,怎麼還留戀那個了,用我們東北話講,還磨嘰什麼?知道嗎?就乾脆一點,還要留戀什麼,尚留觀聽啊。講到這一段,阿難尊者突然間明白了,要幹什麼呢?要作什麼呢?求最上乘。包括所有的大眾,怎樣求最上乘呢?下一課再報告。

================================================================================================

《楞嚴經》 第七十八集

《楞嚴經》第四卷,我們還沒講完。上一堂課講到釋迦佛陀對阿難尊者的開示,叫作開示迷悶。釋迦佛陀對阿難尊者說,摩登伽女聽到<楞嚴咒>證到三果阿羅漢,在比丘尼當中,法號叫作性比丘尼,與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她們都證果了。然後佛陀對阿難尊者說,耶輸陀羅,佛為她授記了,性比丘尼,已經證到三果羅漢,叫作阿那含果啊,你阿難還要留戀做什麼呢?為什麼你阿難當為大丈夫,還要自暴自棄,還要留戀見聞分別,自取流轉?叫作尚留觀聽,這是我們上一堂課向同修報告。底下這一堂課,阿難尊者及一切大眾知道了,求最上乘佛法,就是佛的境界了,求這個。下面請看經文: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凈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

這一小段,阿難尊者非常的感恩,以及大會所有的大眾,聽了佛的開示教誨,疑惑消除了,原來真心本性,本覺本有。煩惱妄想無明,不覺本無啊。疑惑銷除,心悟實相,極樂世界,是真心影現的真實相,馬上得到什麼呢?身意輕安,馬上快樂很開心。不像很多同修,學佛學到苦惱的不得了,你看這段經文,所以學佛第一個身體健康了,心情好了,快樂現前了,智慧流露了,這都是現前的花報,往生凈土成佛作祖,那是果報啊!這一點慢慢的理解深入進去,知道身意輕安非常舒服,精神爽朗,人逢喜事精神爽啊。很多學佛同修,修行修到躲在牆壁旁邊,牆角傍邊,不知道在幹什麼?滿面憂愁修偏了。希望同修要知道,對照經文了解自己了。得未曾有啊,這個時候阿難非常感恩,大眾感恩,感恩佛陀。重複悲淚,阿難再度流淚感恩佛陀,頂禮佛足,長跪合掌,向釋迦牟尼佛秉白說,無上大悲,無上大慈大悲的清凈寶王,這個是佛陀您哪,最善於開啟我及一切眾生的心智,能以各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引導沉淪黑暗當中的眾生,脫離生死苦海。所以佛來到這個世間,就做這一件事,幫助眾生,脫離苦海。那從這一段經文就知道,佛教徒只有利益眾生,這才叫真正佛教徒,傷害眾生不叫佛教徒,希望同修,經文一段一段的看了以後,怎樣來做一個學佛的人,下面這一段接著看: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凈寶嚴,妙覺王剎,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唯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這一段看了以後,在座的同修,現在你看阿難尊者明白了,明白要修行了,怎樣修呢?請問世尊啊,說:我今雖承,如是法音,明白究竟法,大乘法,一真法,知如來藏,妙覺明心,現在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我們也知道了,對不對?也知道,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我們也知道了,也知道,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凈寶嚴,妙覺王剎,我們也可以說學到《楞嚴經》明白了,但是怎麼用功呢?從哪裡下手呢?入門往哪裡走呢?如來複責,意思就是說,釋迦佛陀您對我多聞無功,說明這個問題,不如一日修習無漏道業。不逮修習,逮是什麼意思呢?達到的意思,沒有達到修習。修行什麼呢?無漏道業。我阿難好像旅泊之人,就像旅遊的人,忽然蒙天王送一個寶貝,賜給我華麗高廣的房屋,突然間明白了,有個真心本性,這個才叫真,雖獲大宅,這麼華麗的房屋獲得了,但要有辦法入門哪,要因門入啊,我現在不得其門而入,惟願如來,不要捨棄大悲心。就像電腦送給你,不教你,真的還不懂,就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有電腦了,沒人教不行哪。阿難尊者他說:我現在獲得這一個華屋,不知道怎麼入?知道這個如來藏性,妙覺明心,但我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哪裡入門,惟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開示我及在會的迷昧大眾,能捨棄小乘,畢竟獲證如來無餘涅槃哪。然後本發心路,本發心路什麼意思?根本發心之路和下手起修的門徑。令有學者,諸有學的大眾,還沒解脫的了,還沒得大自在的大眾,就是我們哪,怎麼做呢?有何種方便收攝?有學者從何攝伏,有什麼方便,從哪個地方入門?疇昔攀緣,疇昔就是往昔,攀緣,對立之心。得陀羅尼,陀羅尼叫總持法門,令得大總持法門,今天講總持,用現在一句話,把握,怎樣能把握大自在,怎樣能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樣能把握成佛作祖?這個叫作得陀羅尼。這就好懂吧?把握了在自己的內心當中,非常有信心,又能得到了,又能把握了,入佛知見,悟佛知見,開佛知見。所以佛知佛見叫正知正見,這個地方要知道。我們在修行當中,不知道怎麼修,忙來忙去,忙了一輩子,修什麼?不知道了,這個才是冤枉的了,得陀羅尼,把握生死,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馬上拜下去了,在會一心,注意這一個地方,真心達到了極處了,誠心達到了一處了,真心,一心。佇佛慈旨,佇什麼意思?等待的意思,等待佛陀開示講法,慈悲的法音,這一個佇佛慈旨。

這一段阿難尊者今天明白了,當然現在的學佛,表面上都是在學佛,根本都在學自己,什麼意思呢?用自己的觀念,來經營自己的人生,根本沒有放下自己的思想,放開自己的觀念,來跟佛陀學習菩提妙道。你們不信可以外面看一看,外面走一走就知道了,都用自己的思想觀念來經營自己一輩子的人生,這樣的人生不會大自在的。為什麼?有所求之心,即一切妄念,要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很多人學佛,剛開始還不錯,學到最後煩惱的不得了,妄念加觀念,觀念加知見,知見加什麼?再加妄念,越加越多,從這一點看到這一段經文,阿難尊者說了,他來求什麼呢?入佛知見。這是最根本的,用一心來聽釋迦佛陀宣揚妙法,我們今天修的是什麼?是佛知見嗎?入佛知見嗎?這些都要自己來領悟。

所以在座同修遇到《楞嚴經》的人很多,應該說了,道場也好,念佛堂也好,很多家庭也好,有好幾本《楞嚴經》,但是真正學《楞嚴經》的有幾個?真正悟進去的又有幾個?當然,諸事不成,反求諸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自己,這個就好了。那麼佛陀怎樣來開示阿難尊者,及大眾包括我們呢?這是底下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的,入門現在知道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怎樣入門?從哪個地方開始下手,教我們修行方法,接著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哀憫會中,圓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這一段講到二決定義,決定的決定,而且是絕對的絕對,是什麼呢?看到這段經文就知道了。釋迦佛陀非常憐憫這些沒大成就的眾生,特別也提到了末法眾生,指我們哪!憐憫、哀憫會中緣覺聲聞,那聲聞緣覺都大哀憫了,那我們還沒達到聲聞、緣覺,羅漢、辟支佛,對我們是更加的哀憫。對於菩提妙心,尚沒親證,未得自在者,還沒發菩提心,還沒證到菩提心的了,一發菩提心,就明心見性了,叫作發心住。這一點講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第一個就叫發心住,菩提心一發,十住再上去十行,十行再上去十迴向,十迴向再上去十地,到登地菩薩了。《華嚴經》講的很清楚,登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藕益大師講了,一心一意,專心一處,念佛求生凈土,就是發菩提心。你打我,「阿彌陀佛」,不跟你計較,你罵我,阿彌陀佛,讚歎、誹謗,嫉妒、陷害、污衊,什麼都好,整死也不要緊,我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跟你計較,不跟你報仇,不跟你分別,阿彌陀佛。很多人念佛,口在念佛,沒有發這個菩提心來念佛,別人讚歎,嗯,還可以。別人誹謗一下,「你再說一句,你等著」準備去報仇了,哪有菩提心去念佛!他誹謗一下,這個手就有點力量了,再第二句,拳頭就起來了,第三句,過去了。這個就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以菩提心來念佛。這一段經文,講到入門的根本,那麼佛陀說了,可憐這些眾生,包括末法的眾生,還有佛滅度後,末法時期這些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也就是說,有發菩提心的開演最上乘的圓妙修行路徑,宣示阿難,佛向阿難和大眾說明:你們既已決定發菩提心,汝等決定,發菩提心,也就是說明,要修大乘法,要修佛法,決定要發菩提心,這是佛陀說,入門的方法,所以佛門叫空門,不二門,頓入空門,頓除雜念,入不生不滅、清凈妙覺之門。記住菩提心是永遠沒煩惱的了,沒是非的了,哪怕被人家揍一下,「阿彌陀佛」,再揍一下,「阿彌陀佛」,不要緊,像誰呢?六祖。六祖大師那個光碟是經過出家人鑒定過的,演的非常好啊,不管獵隊怎樣欺負他,裡面又怎樣折騰他,打得叫做遍體鱗傷了,整身都受傷了,六祖呢,不要緊,然後自己拿一缽水,噴一噴,調一調,調伏身心,你怎樣打我都不要緊,為什麼?菩提心不生煩惱。那不生煩惱生什麼?生智慧。那生煩惱的,就不是菩提心,後來雄飛問他:「你為什麼要救我?」六祖說:因為你是我的好朋友。這個就說明,佛佛道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打我是你的妄心,但你的真心並沒有打我,對不對?你打我是你的妄念,你的真心是一切眾生,都對他慈悲,你是我的好朋友。大乘法學佛,從這個地方入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從這個地方入手,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因,第二十五,一樣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凈業三福也講,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麼想要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也就是說,只要菩提心一發,決定往生,念佛不念佛都往生,為什麼?菩提心一發,就是佛心,而菩提心一發,肯定念佛,自然就念佛,沒有為什麼的啊,菩提心一發,你叫他不念佛他都念,所以菩提心一發,你就不要管他念佛不念佛了,他念佛也往生,他不念佛也往生,為什麼?他知道自己念佛了,這個叫自性佛要懂這個道理。念佛功夫越深,往生品味越高,念佛功夫越深,蓮花開得越大品位越高,菩提心一發,決定往生。圓發菩提心,能不能往生,就問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什麼意思呢?有沒有將煩惱放在心上,有沒有將是非放在心上,有沒有將對立、仇恨、恩怨放在心上,放下這些恩怨對立的心,把這些放在心上,決定往生不了。心存煩惱,心存恩怨、對立,這些往生不了,所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講的很清楚,信願行。信,信真正自己能往生,信有阿彌陀佛,信有極樂世界。願,四十八願相應。行,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信裡面有願有行,信願行不能分開的。《無量壽經》講的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點釋迦佛陀在《楞嚴經》,這個地方叫二決定義,入門、下手之處,汝等決定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絕對往生,這一點要知道。所以什麼叫本願法門呢?諸位同修記住哦,以發菩提心為本願法門。這是《無量壽經》不能搞錯,不能搞偏,菩提心一發,決定能念佛,決定會念佛。那念佛的人,不一定發菩提心,一定要懂道理的。《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心心迴向,至心信樂,至心就是菩提心,一念乃至十念決定往生,很多人只看那個一念十念,從來沒有看前面那個至心迴向,至心信樂,心心迴向,沒看這一個。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補充明白,菩提心一發絕對往生,念不念都往生,因為他自然就懂了,自然就念了,你教他也往生,不教他他也往生,念佛的人沒有菩提心,能不能往生呢?那就看他的遇緣,看他的認識,從這個地方啊,心為根本。希望同修,本願法門指發菩提心,有人不相信,你可以給他講,《楞嚴經》裡面,自己去看,這是修大乘佛法,釋迦牟尼佛金口玉言哪,宣說:汝等決定發菩提心。下面這一段呢:

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這一小段看到了,釋迦佛陀說了,你們既已決定發菩提心,對於修習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要精進,應當先明了,發菩提心為最初最初的因地。好,以發菩提心為因,這個地方,最初的因地,叫作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什麼是初發心的二種先決條件呢?云何初心,二義決定,下面就開始講啊,兩個決定義,第一個決定義: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這一小段如果讀完了以後,不用講太多了,以生滅之心,求不生滅之果,能不能?無有是處。以拜佛、拜菩薩之心,求平安,保佑升官發財,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無有是處。以誦經念佛,求健康、吉祥如意,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釋迦佛陀講這一段,太了不起了啊。諸位同修,我們慢慢的解釋一下:阿難,第一義者,第一決定義,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你們若想捨棄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第一個,教我們怎樣做?捐舍聲聞。釋迦佛陀教阿難及與會的大眾,連聲聞緣覺都得放下,那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你說不放下娑婆能往生嗎?不可能。對不對?佛陀都說了,不但娑婆世界要放下,連那個阿羅漢叫定性聲聞都要放下,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觀察因地的發心,審觀因地發心,就是觀察因地,我們以什麼為因?是以貪心為因,還是以菩提心為因?所以《觀無量壽佛經》太重要了,重要什麼?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以阿彌陀佛的成就為因,以念佛為因,那成阿彌陀佛就是果。

我舉一個例子,人家掙五百萬,一輩子掙五百萬,我們以他五百萬為因,那我們的因,就等於他一輩子,對不對?阿彌陀佛修了那麼長時間,示現也好,表演也好,我們以阿彌陀佛的成就為因,那我們的成就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因果同時,全修在性,稱性起修,所以念佛,為什麼登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們是以煩惱的心來念佛,執著的心、恩怨的心、對立誹謗的心來念佛,沒有跟阿彌陀佛的那個地方相應,所以往生不了。佛陀說:要以清凈、不生不滅,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叫什麼?無量光無量壽,對不對?《無量壽經》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以佛為因,以這個為因,當下成佛。釋迦佛陀講到這一段,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我們是以什麼為因?為那個根?有很多說,這一輩子當法師,死了以後還要當法師,因,不是佛因,什麼因?當法師之因。不是以佛為因,這就好懂了,或者說學佛以後呢,想要做大生意作為因,最多能掙一些錢,這些都身外之物,肉身都帶不走,何況是身外之物。這不是大覺悟之人,大覺悟之人是什麼?以佛為因,念佛成佛,念菩薩成菩薩,所以為什麼勸大家《五經一論》認真去讀,要懂這個道理。因地發心,這不能不明白,因地的發心和果地的覺是相同,還是不相同,叫作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我們今天自己發心,跟那個所要達到的果,佛果,為同為異,是否一樣呢?那我們今天要往生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都是佛,一生補處,一生究竟圓滿成佛,如果不以佛為因,怎麼能成佛呢?這一點認真的體悟,記住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不管任何人的誹謗和障礙,不要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要以佛為因,因果同時,修行就這樣一個道理。廣欽老和尚為什麼能成就?以阿彌陀佛為因,鍋漏匠為什麼能成就?以阿彌陀佛為因,《凈土聖賢錄》那麼多成就的,為什麼能成就?以阿彌陀佛為因,結的是阿彌陀佛之果,因果同時,這個就好懂,但記住,他們發菩提心,他們的心不雜這一些恩怨、執著,煩惱、是非。

下面這一句,阿難,若於因地,就是說如果在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用生滅妄心為本修因,而想求登不生不滅、真常果覺是永遠不可能的。以是非心念佛,念到死了,他還是是非,要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不要表面上看他「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非因放在心上往生不了。為什麼前幾天給同修報告,心量一定要大。所有的水,到海里統統變海水,是非對也好,到這裡,錯也好,到這裡,統統變什麼?佛因,念佛的因,當下就往生了。念佛法門叫什麼?萬修萬人去。為什麼?以念佛為因,成佛是果。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底下是讀誦大乘,了解這個道理,還要弘揚,還要讓大家知道,叫作勸進行者,往生極樂世界,就這兩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那《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從這個地方,以生滅之心來求無上佛果,無有是處。釋迦佛陀這個地方講,這個是第一決定。下面這一段: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這一段講到自己要放下了,以是義故,因為這個緣故,這一句話,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就是說,你呀,應當用心智,真心智慧來觀察,一切器世間,什麼叫器世間呢?我們現在看到這些都是器世間,有情世間,還有一個智正覺世間,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叫作器世間,有情世間指凡夫。智正覺世間指什麼?聖人,超脫了,就是說解脫了,超越了,這一個。阿難你看一看,一切器世間,凡是可造作的法,都是要變遷、壞掉的,皆從變滅。世間有什麼東西不變,你說一說,山河大地,對不對?黃金一塊,磨來磨去,也磨沒有了,是不是?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東西器世間。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意思就是說,你觀察世間可造作的有為法,哪一法是不壞的?叫作唯誰不壞。在這些有為法當中,山河大地,什麼東西不壞呢?然終不聞,爛壞虛空,有沒有聽說虛空壞掉?這個就是說,你們這麼多年,包括在外面,有沒有聽說過虛空爛了?虛空壞掉了?從來沒有了。這就說明,外面的一切會壞掉,而真心本性怎麼樣?不會壞掉的,這就好懂了。何以故?是為什麼呢?因為虛空不是可造作的,虛空不是造作的,那好,真心本性,本覺本具不是造作的,不是修出來的,要懂真心本性不是雕塑,不是修出來的,本有的、本具的,這個地方就好懂了。極樂世界為什麼不生不滅呢?極樂世界為什麼無量光無量壽呢?本具的,這就懂了。所以他無量光無量壽,虛空也是這樣的。由是始終,無壞滅故,然而這個地方講,所以始終不會爛壞消滅,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中,堅相為地,像骨頭,肉,這一方面,堅硬的屬地;潤濕的為水,水大;溫度,體溫,為火大;喘氣,轉動為風大。所以我們肉身叫作什麼?四大假合,現在自己就能知道。下一句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由這四大互相纏結,組成身體,既有身相,則妄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分你湛然,圓遍妙覺,真心分開了,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在這個地方叫作為視為聽,在眼為視,在耳為聽,在耳舌身為覺,在意,意根是觀察,照察。如是心與色和合,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這個地方,五疊是什麼?就是五色,五蘊比較好懂了,色受想行識,加上這一個,叫五疊渾濁了。然後變成什麼?五重渾然不清而變成濁相了,色受想行識,再加上去,就自己給自己整糊塗了,就這個道理呀。這個是釋迦牟尼佛講到,身體那一種虛妄相,所以很多人說很美,用這段《楞嚴經》一看,都是地水火風,美什麼呢?只有深入經藏,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下面講什麼?五重渾濁。底下這一段呢:

云何渾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這一段簡單的報告一下,什麼叫渾濁?叫云何渾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水清澈潔凈,是它的本質,叫作清凈本然。即彼塵土,那些塵土灰沙之類,本質是留礙的,這二者體性迥然不同,各不相干,但是有一個人,叫作二體法爾,性不相循,土跟水不相干。有世間人,取彼土塵,突然間來了一個很調皮的人,拿一點土,投於清水。土失留礙,把塵土放在水裡面,土失去了它留礙的本質,用留礙講固定就比較好懂,一點點的土本來是固定的,放在水裡,土溶化了,土失去了留礙,失去了堅固,而水失去了清潔,就這個道理,叫作土失留礙,水亡清潔。下一句,容貌汩然,汩這個字在這個地方叫作變樣的意思,容貌變樣了,或者說容貌改變,汩然,也就是說,跟原來的不一樣了,然是原來的意思,汩是變化,把原來的樣子給它改變了,叫作容貌汩然。名之為濁,這個就叫做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從這一點,阿難你這個地方要知道,五重渾濁也是這樣。哪五重呢?下面就講第一劫濁,接著看經文: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織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這一段釋迦佛陀開始講五濁了,第一劫濁,說:你看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虛空和見同時遍滿十方世界,這一點要記住,前面講了,見性遍虛空,這個叫作虛空遍十方見性也是遍十方,叫作空見不分,虛空周遍法界,見性也是周遍法界,叫作空見不分。有空無體這四個字,如果只有虛空而沒有見,那虛空無體可得,叫有空無體。有見無覺,如果只有見而沒有虛空,那見就沒有覺這個意思。相織妄成,這個念織(zhi)不念識(shi),見與虛空交織不分,叫作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慢慢的了解了,世界哪裡來的呢,沒有離開這一個心性,劫濁見濁,這樣產生了這一個,現在所看到的。下面這一段講什麼?見濁。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釋迦佛陀自己講出來,汝身現摶,這個字念摶(tuan),你現在這個身體摶取四大,地水火風,假和合以後為自體。既有身相則有六根,見聞覺知,由是分一精明,而成見聞覺知等六精。壅令留礙,本無留礙,而成留礙,也就是說,見性本性周遍法界,這個大家懂了,我們不以這個見性為體,以什麼為體?現摶四大為體,以現在這個肉身為體這個是錯誤的。要知道,見聞覺知,壅令留礙了,產生了什麼?障礙了。這個地方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本無留礙,而成留礙了。水火風土四大,旋令覺知,水火風土四大本是無知之物,被六精之性所轉而成了有知覺,知與無知相互交織,妄成六根,領納六塵而起身見,擾亂真性是第二重見濁。我們現在,看真性妄性,自己給自己擾亂了。那麼見性本性,這為體。看成四大為體,這個就講到,邪知邪見,知見不正了,這是現在人的人生看法,那麼從這個地方就知道,凡夫都是邪知邪見,妄認四大為體,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本來無障礙,給他執著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修行,你說怎樣修呢?放下妄的,真的就顯現。剛才講了,決定的第一發菩提心,為什麼?菩提心是真的,煩惱的妄相是假的,為什麼是這樣說?夫妻打架打得可厲害了,過幾天好了,對不對?這個就假的了,然後妻子死了,老公再娶別人,好,也是假的,老公死了,妻子嫁別人,這也是一個妄相。這個地方就好懂,世間就由於這個妄相,妄念取四大為體,不了解真心本性菩提心,這才叫真正的實相,底下煩惱為什麼呢?錯誤的知見,錯誤的心地,起了煩惱叫作煩惱濁。等下一課再來報告。

================================================================================================

《楞嚴經》第七十九集

上一課講到發菩提心是第一決定義,以發菩提心入手,講到五濁惡世,五濁第一劫濁,第二見濁,因為邪知邪見看法錯誤,觀念錯誤,產生了什麼?煩惱濁。下面我們請看經文:

[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

這一段又汝心中,就是說在你的六識妄想心中。底下這四個字,憶識什麼意思呢?常憶念過去,牢記不忘,識取現在所緣境,愛戀不舍。這一點在這裡吃虧的人就太多太多了,還要留戀過去,還要想像過去,就這一句話,憶識誦習。《金剛經》能想得起來,過去心不可得,為什麼?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到,他會變化,也是不可得。現在這個妄念妄心,也是不可得,為什麼?現在、過去、未來有時間、有空間的限制,這不叫真心,真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限制,所以叫作三心不可得。那這個地方要知道,不管以前做過什麼錯誤的事情不要管它了,不要再憶識,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訓》講得很清楚,過去不管犯了什麼樣的罪,不要再管它,不要再想它,過去種種譬如啊,就是說統統給它放下。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從這個地方開始,昨日的事情讓它過去,不要重蹈覆轍,這個道理。所以很多人的煩惱哪裡來呢?這一句就是煩惱的根,憶識誦習,過去的還給它拿回來,再痛苦一下,這個叫愚痴,這是經上所講的了。誦習,就是說重新再讀誦一遍,再學習一遍。性發知見,六識之性托於六根,發為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妄想,叫作根不用,用那個識,覺悟的人是舍識用根,迷惑的人舍根用識,就這個道理。所以聖人求心不求佛,迷人求佛不求心,這個地方就是說真正覺悟的人對於利害過失不會放在心上,吃虧也好,得到什麼都不會給它放在心上,令心不增減。凡夫怎麼樣?吃虧很煩惱,遇到好的東西很開心,儒家講一句話:寧願與君子同生死,不願意與小人共合謀啊,這句話用現在最好懂的,寧願得罪君子,也不願跟小人作朋友,這能明白嗎?因為小人是沒辦法估計他的,隨時隨地都會暴發。所以這個地方說凡夫用塵不用根,凡夫怎麼樣,容現六塵,離塵無相,六識如果離六塵境界,則識相不可得。離覺無性,六塵如果離開六識妄覺,則塵性不可得,叫作相織妄成。妄識妄塵相互交織是第三重叫作煩惱濁,這個地方就是凡夫和聖人的用心不一樣了。凡夫怎麼樣,緣塵想念貪戀不休,擾亂真性,自己給自己捆住了,自己給自己怎麼樣呢,挖坑埋自己,所以六道絕對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給自己害得可慘了。後邊會講到六賊,妄塵,六賊,而極樂世界是本具的他不要,而來用這一個妄塵,《無量壽經》講,其國不逆違,易往而無人。眾生就這樣,自然所牽隨,這個習氣妄念煩惱啊!從這個地方慢慢的了解了。一切煩惱皆自取,自找麻煩。下面第四眾生濁,請看經文: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第四重名眾生濁】

 

這一段朝夕好懂了,那個心從早上到晚上,妄念相續。人家祖師大德是凈念相繼,我們是妄念相續,這是佛陀說的了,生滅不停,妄念相續,於是有無邊的煩惱,無邊的生死,這一個叫作留於世間,這個就是生死了。在世間裡面流浪,叫作娑婆老人,死了再投胎,投胎再死,死了再投胎,一直在留戀這個世間。你說修行要解脫,現在想一想,內心沒覺悟太難解脫了,我有時侯聽到這些公案看一看,不容易呀,留戀一點點都出不去,放不下出不去的,留戀什麼執著什麼就到哪裡去,為什麼?業運每常啊,這個地方講無奈呀,被業力運轉哪,不能自主隨業果報捨生趣生,從這個國土流浪到那個國土,這個叫作業運每常。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那不能自在作不了主,遷於國土,有時侯投胎在這個國家,下一輩子投胎到哪裡去能知道嗎?相織妄成,這是第四重名眾生濁。我到國外的時侯也很熟悉,就知道上一輩子可能在國外也呆過,流浪來流浪去,走來走去,生生世世,如果人死掉骨頭不會壞掉,高於須彌山,人死掉血不會幹,一個人流出來的血多於四大海,佛經裡面有講到這一點,生生世世,現在地下的土,就是自己的骨頭啊。所以這一段經文,這四個字,流於世間,業運每常。經常聽到這些輪迴的故事,一個姓胡的古月胡,做大生意在中國做,做陶瓷的年紀大了,想回家去搬不走,只有把應該拿的東西,拿回國外去了,把所有的家產一切呢統統給身邊這個所謂的總經理,他說我這些帶不走給你吧,他回去了,老了就在國外死亡了。因為他自己是回到自己家鄉,這個總經理髮了一批財,結婚以後生一個小孩,調皮的不得了,花錢很厲害,有一天要他父親的錢,父親不給,這個小孩說一句:錢也不是你的,為什麼不給我,父親聽說愣了一下,錢明明是我的,為什麼說不是我的呢?後來觀察這個小孩動作形象跟那個老外的完全一樣,才知道這個老外回國以後死了,再來投胎做他的兒子,繼承他的家業。為什麼?他回國以後,就想我中國還有很多很多的家產都沒搬回來,那個價值得多少萬,念念不忘那個家產,那家產交給誰,給他身邊的總經理,他就來投胎在總經理家,當他的兒子,那上輩子是他自己掙的錢,這一輩子拚命花了。所以七歲的小孩給他父親說錢也不是你的,但他沒說出這個是我的,為什麼?再投胎有迷惑了?留戀什麼,就是在那個地方,繼續輪迴,叫作業運每常,這樣轉。在座同修現在想一想,我們留戀什麼,可得考慮考慮,一不小心繼續輪迴呀。遷於國土相織妄成,這個是第四重名眾生濁,底下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看這一段經文,你們的見聞等六精原是一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同一個根源,本無異性,眾塵隔越,只因攬塵結根,無狀異生各開門戶,耳朵開耳朵的門,鼻子開鼻子的門,各開門戶。就像一對父母親,生了六個兒子,分了什麼,六家,無故將一體隔離為六精的差別產生,性中相知,以性中而論,六用原是一體。同異失准,同異失去一定的標準,叫同異失准。相織妄成,這個地方是說一同一異密織不分,擾亂真性,這是第五重名為命濁,短命,互相干擾。這個地方用一個例子比較好懂,父母親生六個小孩,六個小孩各立門戶,立了門戶互相爭奪,打架爭奪財產,把父母親怎麼樣,氣得不行了。六根這一個眼、耳、鼻、舌、身、意,用真不用,用那個妄的。給那一個真的,忘記了擾亂了,這就好懂了,叫作同異失准,也就是說眼睛失去了眼功能,眼功能是什麼?看遍法界的佛眼,法眼見真,佛眼具足。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現在失去了本能,沒有用本能,用什麼?妄塵,形成了這五濁。現在修行怎樣修,澄濁復湛,把五濁轉過來恢復,底下這一段經文: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這段太重要了,教我們怎麼樣成就,其實有點古文基礎的同修一看就知道了,說阿難汝等現在想要成就,五濁的這個地方,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遠遠契合如來的常樂我凈四德。應當先擇死生根本就當下,決擇什麼呢?哪是生死根本的攀緣識心、妄心,哪是真心本性,哪個是生滅的,哪個是不生滅的,叫作死生根本。要明白依不生滅圓湛性成,要知道要明白這個道理。以湛旋其,虛妄滅生,這個地方說用這個不生滅湛然之根性,迴光返照本源心性,自可轉虛妄生滅的五濁,成為清凈的真常,叫作以清凈之真心。轉什麼,虛妄滅生這八個字,要以真的來轉過來,自能給他轉過來。伏還元覺了,恢複本來的覺性,得元明覺,得回本來的妙明本覺,無生無滅的體性,為因地心。所以前面經文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轉換一下,就像出家相和在家相,這兩個例子明白就好懂了,在家相一剃頭,怎麼樣?變出家相了,出家相留起長頭髮來,一穿在家衣服變什麼?在家相。所以只要用這一個湛旋,也就是說不生不滅湛然之根性,迴光返照本源心性,自自然然就轉化了虛妄生滅的五濁。

這個經文直接的教我們以無生滅性為因地心,也就是說以菩提心為心,為根本。用凈土宗來講,以阿彌陀佛為因,結阿彌陀佛之果這個道理。然後圓成果地修證,然後可以圓成,究竟圓滿無上菩提佛果這個意思。那釋迦牟尼佛講得多清楚,怎樣成佛多麼明白,那我們要不成佛沒辦法。釋迦牟尼佛說,我都給你講清楚了,你不明白有什麼辦法呢!講到因地,因真果不招迂曲,這個道理。因假當然要受果報了,所以很多問題,世間和出世間,離不開兩個字因果生滅因生滅果,真因清凈果,就這個道理。很多修行人不看自己這一個是否用的是真心本性,而去看道場的是非與煩惱,這個都叫大愚痴之人。覺悟的人我用自己的真心本覺,用彌陀之因,你管他是與非。所以夏蓮居老菩薩,他說一句話三字真傳「老實念」。念「阿彌陀佛」就這一句話。三字真傳老實念,沒有其他的,這是現在佛門很多同修沒有心地的相應,菩提心的相應來念佛,求生凈土,怎麼能成佛呢!所以《觀無量壽佛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沒有為什麽?因果同時,因果自然這個道理。那我們因只要種上去了就不要管它了,為什麼?自然成熟。但最考慮的是不是種下正確的因,有一句話眾生凡夫怕果,菩薩畏因。凡夫就看那個果報來了害怕了,菩薩畏因,他非常注意非常重視這個因的問題。我看了很多老師父非常辛苦的建道場,那麼道場有時候遇到颱風遇到地震刮到了,傷心的不得了,為什麼?它本身物質是生滅的,你不被颱風颳倒,不被地震震倒,他總有一天怎麼樣,毀滅的。因為物質本身生滅相,對不對。真心是不生不滅的,佛陀教我們想要修成這個佛國,要以無生滅性為因地心。那很簡單,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以這個為因地,以菩提心,以阿彌陀佛為因,自然就結阿彌陀佛之果了,因果同時。所以舉個例子:現在這個燈光,我們需要五百光,只要那個燈泡五百光,一點就是五百光,對不對,裡面如果是一百光的,你怎麼點都點不到五百光,我們這樣講不太好懂,二十瓦,買的三瓦的,怎麼能點出二十瓦的亮度呢,對不對,很簡單的道理。以煩惱之心,生滅之心,妄心輪迴之心,是非執著之心念阿彌陀佛,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呢!極樂世界一真法界,不生不滅,真心本性流露,清凈法界。所以很多現在念佛同修,念到很煩惱悟不進去,就用這一個生滅心念佛,悟不進去。以無生滅性為因地心,越念越法喜,身心輕安,前面那一段經文講的,開心的不得了。為什麼?我不會死了,什麼不會死,本性不會死,肉身那一天走,無所謂了,這樣說起來,在座同修還會害怕死嗎?連死都不怕了,還有什麼可考慮的,還有什麼可憂愁的,生死當下解決。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不是等未來來解脫生死,絕對不是,是當天、當下、當念,第一個念頭就教我們要解脫生死,不是等到明天,也不是等到老了,那都不是佛陀本意。

我遇到很多年輕的同修,現在都沒出家,他就說我也想出家,我就問他,那為何還不出家,讓我考慮考慮,琢磨琢磨,一年過去,兩年過去,現在都沒出家。那有的人聽說出家很好,我出家出去了,出成功了,就像那個跳水溝,你們知道不要考慮,忽然間跳過去,真過去了。有的人在量一下,多深,多寬,我能不能過去,還得再準備一下,那樣的人跳不過去,跳到一半,掉下去。不用商量,不用考慮,直接衝過去了。我有很多同學都這樣的,我也要出家,沒有一個出成功的。後來在寺院裡面,很多年輕的都說,我也要出家,給那些旁邊的同修說要出家現在得當下,不要商量,不要後悔,不要回頭,當下,她給我說行,我回家三天以後出家,我說我等你電話,第三天沒來電話,第四天有個同修給我說,師父她已經結婚了,我問她為什麼,那個女孩子一回家,剛剛好第二天,父母親馬上跟人家定了一家親事,沒辦法。我說你要出家當下,不要商量的,她說行,三天就過不了了,今年可能才三十多歲,今年到寺院去看看這些老師父,年輕的師父,這些老師父說怎麼樣,兩個字「很累」,她講很累,這是我認識的以前一個學佛的同修。這個問題就是說當下決定下去,當下一念心。所以很多問題,我們今天念佛用的都是那些妄想、分別、執著的心,念到老了還是憂愁的不得了,愁眉不展,兩眉修鎖,哪有開心樣子,是不是?不了解這個道理,當下即菩提。這個道理搞明白了,在座同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用生滅心為因,還是要用這個,無生滅性為因地心,自己選擇。六祖確實了不起,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心,人家聽了這八個字而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明白了,一切不要住在他那個地方,他那個地方是個幻相,而生清凈之心,智慧之心。所以六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做事情說做就做,成功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慢慢的了解,到這一輩子,到現在,我們很多的吃虧,很多的失敗,都自己給自己障礙了,同修看到這一段選擇好,以什麼為因,佛陀是教我們不生不滅的心地,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了。發菩提心為因,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底下這一段經文:

【如澄濁水,貯於凈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

看到了,釋迦佛陀用一杯水,我們這個地方沒有放水,一杯水當中渾濁的,放在桌子上,慢慢的會怎麼樣,靜身不動,不要動這一杯水,沙土自沉,自然就沉定下來了,沙土沉下去,清水現前,這個大家都好懂的。名為初伏,伏什麼?煩惱。客塵煩惱,輕安了,就像那個足球,你不要拍它,它不會動,你越拍它,足球彈得越高,對不對。這一杯水也一樣,你不要動它,動它會有波動,慢慢靜下來了,名為初伏,客塵煩惱沒有了。但注意底下的泥土還要給它去掉,去泥純水,名為永斷,只有上面這些清水,沒有底下的泥土,沙土,名為永斷。跟井水不一樣嗎,對不對?井水你不要動它,地底下是沙土,上面是什麼,清凈的井水,這一點根本無明沒有了。明相精純這個地方很好懂,客塵煩惱去掉泥土而獲純清水,就叫永斷根本無明。去掉泥土了,去掉煩惱了,永斷根本無明。水去掉泥土則清澈純精的明相現前,這一點叫做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什麼意思?只要把底下的泥土給它倒掉,剩下這一杯清凈的水,也就永遠再不會渾濁了,為什麼?泥土倒掉了,一切變現無為煩惱,也就是說佛已經圓滿菩提得到了,雖示現一切世界,入生死苦海,絕不會在成為煩惱了。這一段經文比較好懂,把底下那個泥土倒掉,這一杯水不管怎麼倒,搖來搖去,都是清水,叫做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這個道理在座同修看到這些經文,我們是不是今天有一種感覺,沒學《楞嚴經》太可惜了,太遺憾了,那我們今天遇到《楞嚴經》學習了,百千萬劫難遭遇。修行就是說把自己這些統統給他放下,妄想煩惱放下,真心的就出來了。所以祖師大德講一句話,在廚房裡面,洗米棄沙明祖意,廚房不有洗米嗎,米底下有那個沙粒,把沙粒給它倒掉,剩下來是米,這一鍋米倒來倒去,就是米沒有沙。明祖意,明白佛陀的本意,把煩惱倒出去,剩下來是什麼?清凈妙德。洗米去沙明祖意,搬柴運水悟禪機,這個是在廚房裡面貼的一對對聯,中間寫南無大聖緊那羅王菩薩,中間寫這個或者寫這個字,監齋菩薩,這個老叢林,老寺院,古叢林這樣寫法。那世間人怎麼寫,上天說好話,下地保平安。廚房裡面灶神,世間人就這樣寫,跟佛家寫的不一樣,這句話就在這裡,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這樣說起來修行是不是很輕鬆的事,改變自己內心,修行是不是很快樂的事?

  所以前幾天給同修報告的真正持戒律的人,是瀟瀟洒灑的,內心充滿著智慧,充滿著吉祥,持戒就對了。如果持戒律持到這也難受,那也難受,記住不是持戒,那叫持自己的觀念,堅持自己的觀念,不是持戒律,因為戒律是解脫的。你說釋迦牟尼佛會不會說一個戒律讓眾生煩惱,說一個戒律讓眾生痛苦,煩惱痛苦就是墮落,那墮落是佛陀的本意嗎,佛陀講戒律是讓一切眾生解脫了,大自在。《楞嚴經》講持心戒降五魔。五魔就是五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五十種陰魔,得首楞嚴大定,開妙慧。《楞嚴經》講這個叫悟本心,持心戒,首楞嚴,開妙慧,沒講其他的,就這麼簡單一個道理。我們始終在裡面徘徊,徘徊一輩子,這個地方要知道。我在光碟學習一句話,戒為功德,善為福德。所以修行不管哪一宗,哪一門,哪一派,是無上甚深微妙法,解脫當下的,解脫未來際,快樂的不得了,輕鬆的不得了,越學越開心,越學越自在,叫什麼?辯才無礙。絕對不會學佛法,學到眼睛發愣,不是那樣的,傻傻的,不是這樣的。有很多人說,他很老實,不是老實,那是愚痴。不要把老實當做愚痴,不要把愚痴看做老實。所以在戒、定、慧裡面,講的非常清楚,一而三,三而一,充滿著吉祥,充滿著開心,發起本性具有的智慧,有佛法就有辦法,沒有一個問題佛法解決不了的,連生死都全部解決了,還有什麼解決不了。所以現在動不動遇到困難的時候,隨緣了,這個叫推卸責任當作隨緣,不應該呀,不應該留下了這個千古的遺憾。事情很難,沒辦法做了,他是沒能力做了,講兩個字,隨緣吧。現在人這個思想是不是這樣的,真正隨緣得自在,自在能隨緣,隨緣心清凈,清凈念彌陀,彌陀自相應,自在隨緣,隨緣自在。現在沒能力都推成為隨緣,悲哀,沒辦法了,這個知見有問題呀!所以釋迦佛陀講什麼,第一決定義,發菩提心,以不生不滅真心本性為因,修妙莊嚴路。底下是第二決定,請看經文: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這個是第二義者,前面講第一義者怎麼做?發菩提心。第二義者還是發菩提心,那這樣說起來修行的根本就是發菩提心,沒有別的,成就的根本,成就的決定就是發菩提心,誰說的?佛說的,哪裡說的?《楞嚴經》說的,有根有據,證據在手,胸有成竹,他不信,你叫他看《楞嚴經》,如果《楞嚴經》都不信,不用跟他說,向後轉回頭跑,為什麼?連佛都不信,你管他幹什麼?連佛所講的話都不聽了,你著急幹什麼,人家墮地獄都不著急了,為什麼為他而著急呢!這個道理要懂啊,真要學習佛法的人,罵他打他都學習,你信不信,不學習佛法的人,怎樣勸他鼓勵他,不學習,是不是這個道理。舉個例子:吃肉和吃素的人,真要吃素的人,你打死他他都不想吃肉,真要吃肉的人,你怎樣勸他,最多給你個面子,一頓不吃,回家好好給他補回來了,全部補回來了,所以佛法講度有緣人。諸位同修不用著急,要學佛法,打他罵他,怎樣修理他都學佛,不學佛,怎樣勸,勸不了。我可以講個公案,慧可跟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去看,慧可講經說法天花亂墜,然後達摩祖師說,你這樣講,沒有講到本性,慧可很不高興的拿起那個佛珠,這個佛珠鐵的了,慧可大師武功非常好,拔掉扔過去,把達摩祖師前面兩顆大牙打掉了,這兩顆打掉了,達摩祖師看一下,牙齒掉在這裡,吞下去,從口裡面吞下去了。他走的時候很多人,替他什麼,用世間的思想,很可憐他了,被人打到牙齒都打下來了,問他,你為什麼將這個牙齒包括血都吞下去,他說聖人流血的地方,三年乾旱,所以他一定,要把血帶牙齒吞下去,叫做打斷牙齒含血吞,就是達摩祖師。那個地方講出來,所以聖人流血的地方確確實實,眾生災難,為什麼?聖人不相信他,還打他,證明那一帶的人怎麼樣,人心極惡。這個地方注意,四大名山在以前人民兇惡的不得了,四大菩薩示現在四大名山,極惡的地方,極貧窮的地方,你不信可以到九華山去看一看那些偏僻的地方,極貧窮,極惡的地方,菩薩在那個地方給眾生種善因,度化眾生。現在就是因為以前的眾生開始種因,種因,現在四大名山變成什麼,四大非常好的景點,有因有果嘛,這能明白了。那麼達摩祖師走的時候,他說他還會來找我,慧可大師有一天做惡夢,閻羅王派黑無常白無常抓他,他說我是個修行人,他說你修行也得死亡,那怎麼辦才能不會死,找那個黑和尚,惡夢醒過來嚇壞了,他講經講到天花亂墜,還要死亡,怎麼能解脫呢?找黑和尚,達摩祖師,黑的不得了,他開始找啊找,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心不安,達摩祖師問他,你來幹什麼,給我安心,你把心拿出來,我替你安。慧可大師明白了,明白以後,他那個地方知道,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懺悔往昔所造的罪業,也為了自己表示求法心切,借刀就像現在匕首,匕首借刀手砍斷了,代表求法之心,也表示懺悔之過,在達摩祖師的指點下開悟了。要求法的人,叫做為法獻軀,或者說為法捐軀,打他,罵他他都學習,沒有這個心要學習的,寶貝送給他,他都不要。所以諸位同修還沒成就之前,先把自己修成就,修成就以後才有能力度化眾生,因為《地藏經》講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釋迦佛陀說,示現度化眾生,十有一二,十個能一兩個聽話,就不容易了。把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的責任交給誰?地藏王菩薩,拓開心地。所以釋迦佛陀這個地方再說,第二義者,汝等必欲,這個地方說了,你們決定發菩提心,第二個先決條件,必定的,發菩提心,於菩薩乘對菩薩行,生大勇猛心,決定棄捐,決定捨棄,以生滅心為本修因,《無量壽經》能想得起來,第四品法藏因地,法藏比丘,舍家去欲,行做沙門,號曰法藏,決定要捨棄,捨棄什麼?生滅因,這個叫做決定棄捐。諸有為相,也就是說應當詳細審查煩惱的根本所在,這個教我們捨去了這個生滅因,諸有為相,仔細的認真的審詳、審查,根本煩惱在哪裡呢?他是在生滅因裡面現出來的,根本煩惱記住,生滅因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妄心出煩惱,真心出智慧,真心生智慧。此無始來,以無始劫以來,發起現形的業用,這個地方發業潤生,誰作誰受,捨生受生,到底誰作誰受呢?自己想一想誰作誰受,自作自受,對不對。這個地方現在所有的果報,你看誰作誰受,沒有人代替。《無量壽經》講無有代者,自作自受,煩惱為因,結煩惱之果,真心為因,結菩提之果,那很簡單的道理。那這樣講起來,佛家講來講去,兩人字最好懂,因果。叫如是業因,如是果報,如的因就如的果,不如的因,就不是好果,如是我聞好懂吧,就這麼簡單。所以很多同修說,還要搞那些奇奇怪怪的,我都盡量勸他最好不要,最好放下,他不聽有什麼辦法,對不對?這一段經文,兩個決定義,下面的經文一段一段的我們來學習就能明白,以後要以什麼為因,到現在最起碼最簡單的,菩提心為因,阿彌陀佛為因,真心為因,不生不滅本性為因,自然結妙果,菩提果,對不對?下面的經文還很長很多,慢慢來講解,時間已經到。

================================================================================================

《楞嚴經》 第八十集

《楞嚴經》上一課講到二決定義,釋迦佛陀教我們一定要以菩提心為正因,以發菩提心為修因,不生不滅的因才能結菩提涅槃妙果,所以這些道理明白以後,我們要知道不生滅,圓湛為因,叫作無生滅性為因地心,起修全修在性,這樣的努力用功,勸化我們發菩提心,以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放下那一個世間,不但放下世間的觀念,還要放下小乘法的思維,把煩惱根本去掉,這是上一堂課向同修報告的,底下我們請看經文: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這一段佛陀講的這麼清楚說:阿難,汝修菩提,這一句話,你既然決定要修證無上菩提,若不審觀,如果不詳細的觀察煩惱的根本,則不能知道虛妄的根塵,什麼地方顛倒不知道,連什麼地方顛倒,什麼地方為妄都不知道,從何處起顛倒,顛倒起何處都不知道,怎樣去降伏呢?降伏不了自己的妄心雜念,怎樣取如來涅槃妙果呢?擒賊先擒王但你先要認識那個賊王是誰,不要莫名其妙的,佛陀就說不要盲修瞎練,練到最後會出問題,這一段經文直接的說明白了,現在多少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好像都在學佛,根本的煩惱不知道,成佛的用心不知道,因地不明白,果位不清楚,釋迦佛陀說不知煩惱根塵,也不知道何處起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金剛經》須菩提長老人家明白,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他講到心這是根本。我們今天誦經念佛拜佛,問他拜佛幹什麼?他不知道。拜佛是降伏自己傲慢習氣,降伏了真性現前了,所以《楞嚴經》把修行這些墮落的原因,不能成就的原因,都舉出來了,叫做首楞嚴大定,開智慧的《楞嚴經》。現在南北、國內、國外,很多學佛,確實不知道顛倒之所在,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有什麼辦法呢?世間的因緣是這樣的,下面佛陀講了六賊劫寶,六賊打劫了自家珍寶請看經文: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這一小段釋迦佛陀說,阿難哪,汝觀世間,就講我們這一個解結之人,如果看不見起結的地方起結之處,怎麼能知道解結呢?怎麼能夠給它解開呢?不聞虛空,沒有聽說虛空被你破壞裂開,叫作被汝隳裂,隳這個字的意思叫作毀壞,這比較好懂了,被汝隳裂,毀壞裂開,何以故,為什麼呢?空無形象,無結解故,這一點就是說因為虛空無形象,本來無結也沒有解,不用解了,為什麼?本來無結。下面講了六個,佛陀一一的給我們指示明白,這個地方就是說本心本具,不是修德來也不用解開,要知道的,能生萬法,清凈本然,要解開的是什麼?六賊哪六賊呢?下面說了: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這一小段釋迦牟尼佛直接講,你現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什麼?叫作吃內的向外的,用現在一句話「奸臣」。依哪?依真心本性,外面惹禍這個所以佛陀講六賊,六為賊媒,用這個名詞,就像朝庭裡面啊,以前看那個故事,電視表演六個大奸臣賣國賊,這就比較好懂,他哪來的呢?依真心而有,但專門去惹禍,專門幹壞事,佛陀講六為賊媒,自劫家寶,自己挖自己家裡的寶貝。從此以後,由此無始,從此無始以來,於眾生有情世界妄生纏縛,有情眾生妄生纏縛了,開始起煩惱了,於器世間妄生掛礙,不能超越,有情跟有情起情執,有情跟無情起什麼?慳貪吝惜掛礙,物質寶貝這些身外之物的無情眾生叫器世間,無情眾生叫器世間,有情眾生是凡夫,智正覺世間是佛菩薩,智正覺,智慧的智是佛菩薩,那麼有情眾生起情執,慳貪吝惜常掛妒,留戀器世間。於器世間,不能超越,六為賊媒,專門挖自家珍寶,然後又放不下又留戀,像高樓大廈了,小轎車了,外面的名聞利養了,種種物質財產了,這些佛陀將這個六個叫作賊媒,我們今天不了解,下面講眾生世界,一段一段看就知道了: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如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迭,一十百千,總括始終。

這一段佛陀講什麼?眾生世界,又叫到阿難尊者,云何名為眾生世界呢?也就是說什麼叫作眾生世界?世是遷流不息之義,界是方位之義,這個地方講世為遷流,界是方位之義,界為方位,汝今當知,現在呀要知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叫作十方也叫作界,這個地方上下為界,十方所以我們講的經常念到,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這個十方,《楞嚴經》就講得很清楚,什麼為十方呢?東西南北四方,東北西北六方,這樣,東南西南八方,上方、下方十方這個為界了,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叫作世界,方位有十,流數有三,遷流有三,所謂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之身,叫作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織妄相成,都是由四大六精,交相組織,虛妄而成有情之根身這一個道理。這是佛陀講到眾生世界,身中貿遷,什麼意思?在根身當中,界相貿易不定,世間遷流不定,世界相涉,世與界彼此互相涉入,而此界性,雖然這個界,設立有十,雖設有十方,定位可明,但舊其有一定方位,可以表明的世間人,只說東西南北了,上下無位,而不取上下,因為上下沒有固定的位置,只能說東西南北了,上下很少說的,那佛講到了十方,終無定方,四數必明,也不取東南東北,也不取東北西北,只取東西南北,但這個地方要注意看,與世相涉,三四四三,這個就是說,與三世,包括現在、未來、過去叫作三世。三是什麼?過去、未來、現在。世是什麼?東西南北,叫作三四四三,這個地方,沒注意看,還看不太明白,講三就講三世,講四就講東西南北,宛轉十二,三乘四,等於十二,這個地方講,這樣從一疊遷流演變到三疊,由十而百而千,一直在這裡面循環來、循環去的,三乘四等於十二,流轉三疊,一直增加,一直增加了,然後總括始終,總括,從始至終,六種根性,個個具有一千二百功能德用,這一段經文。那麼經文講到眾生世界,我們連自己的世界都不知道,為什麼?連自身都不知道,自身不知道怎樣能了解世界?世界不知道,自身不知道,怎麼能了解了那個煩惱的根所在呢?顛倒的根所在呢?那麼不知道煩惱的根,顛倒的地方,怎麼能降伏?降伏不了怎麼能成就?就這個道理了。所以為什麼以前的在家出家學佛都文武雙全,現在學到這也不行了,那也不行了,沒辦法!你看底下,講了六種功德,剛才講這一段是眾生世界了,下面講六種功德,也就是說六根功德了:

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

這一小段經文,六根之中本來有多少功德?每一根一千二百,所以剛才講的那個演算法,這樣算起來就好懂了,四乘三就十二個,宛轉十二啊,一直增加了,增加到十到百到千,剛才講了流變三疊,就是三世,流動變化重疊三世,這樣的講法,所以這個地方講到各個功德有千二百,那麼從眼根開始,我們先看第一個:

汝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這個地方釋迦佛陀問阿難尊者,他說:那六根之中你看一看,看看它們的優劣了,哪個為優哪個為劣?先看到眼根,差一點,為什麼呢?前面看的很清楚,後腦勺看不著,大家都知道的,這個後腦勺沒長眼啊,後面看不見,前面可以看見,南方、東方、西南都能看見,後方看不見啊,北方、東北、西北都看不見,東方、西方兩旁都能看見,所以眼睛只能看見三分之二的區域,三分之二還有一分看不到,統論眼根所作功德不全,以三分而論功德,缺了後方這一分功德,所以眼只有八百功德,這是佛陀說的了,然後教我們怎樣入手,從什麼地方來修學,那麼上一堂課講了,內在由什麼開始?發菩提心,對不對?這是內在的啊,心地開始,現在是向外的,從什麼地方來結束,向外的這個地方,佛陀在《楞嚴經》裡面,講修學方法全部講明白了。第二講耳根: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看到了啊,所以看經書不如聽光碟,聽的效果比較好,舉個例子啊,一個光碟大概是一萬個字,講一個小時大概一萬多個字,你看一遍一萬多個字,不如聽一遍的效果,所以從這個地方,如耳周聽,全部聽到了,十方無遺,沒有缺陷的,動若邇遙,什麼叫邇?在這個地方,你們想一想,什麼叫邇?底下給師父加油了,你看師父加油了,我現在還沒講,你們看看邇什麼意思?我也給你們加加油了,邇是近的意思,動若近圓,這個叫作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前後左右上下,完全能聽得到,後面觀音菩薩會選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後面觀音菩薩還有大勢至菩薩選這個耳根。第三鼻根缺劣,鼻根也差一點: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缺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這一段耳根一千二百,鼻根八百功德。第四舌根,舌根比較多也是一千二百功德: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這個舌根也不可思議,我聽光碟有一個地方,專門請吃飯就成佛了,他那個地方叫香積國,不用什麼講法,不用怎麼樣的麻煩,請他吃飯成佛了,用舌頭舌根成就--香積國,我那天聽到這個光碟,我們這個地方吃飯很難成佛,為什麼?迷住了,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迷住了,香積國的眾生不用,吃一下馬上能夠跟舌根相應成佛了,所以世界很多,星球很多,不單單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要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講到這一個舌根,一千二百功德,為什麼呢?這個舌根可以說出了無量無邊的妙理,可以多說也可以少說,理無窮盡,舌頭說出話來顯出理來可就無窮無盡了。第五身根缺劣,講到第五身根: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缺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那我們看到這個地方,耳根一千二百,舌根一千二百,眼根八百,鼻根八百,身根也是八百功德。最後一個意根多少呢?也是一千二百功德,請看經文: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意根為什麼呢?這個默容就是默默之中,能容納十方的世界,這個叫作默容,十方方向,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都能容納默默之中,容納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都在心裡,唯聖與凡,無不包容,連聖人的法,凡夫的事情,都能包得過來,盡其涯際,盡其邊際都包含無餘,所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這是把六根簡單的報告一下。下面這一段最主要,悟圓通根,底下這段經文悟明白圓通,悟明白圓滿,悟明白根性,悟圓通根,接著看經文: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看到這段經文,釋迦佛陀叫阿難尊者,又提到一聲說:你呀,現在想逆生死欲流,窮究生死欲流的根源,希望到達不生滅的境地,也就是說,你想當下當生成佛,至不生滅,當下當生成佛,當驗此等,應當先審,審察、審驗,驗什麼呢?這六受用根,也就是說先審察六根,哪是要與境合,才能夠快速的成就,就是說教我們誰合誰離,哪個地方和境界離開,哪個地方和境界相合這個意思,誰合誰離誰深誰淺,合知難修,離知易修,那麼離知的眼耳意三根,誰淺顯易明,也就是說這六根當中,我們怎樣來選擇。意思教我們在佛法學習當中認準一門深入,這個地方是講什麼?講到眾生的根性,不管根器深的,根器淺的,修行的根本基礎第一,內在發菩提心這是根,再來對外,對外就看環境了,看年齡了,看身體了,看自己文化水平了,看自己的知識面了,來選擇了。所以很多人,選擇法門沒有選擇好,拚命的修行,法門沒錯但是沒成就只能種種善根,這個就叫種種善根這個道理。舉個例子: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扛一百斤很輕鬆,一個八十歲的老人,要扛八十斤就很辛苦,所以佛陀先將這六根講出來,眼根八百功德,耳根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八百功德,舌根一千二百功德,身根八百功德,意根一千二百功德,先說明這些根器,我們是哪一種根器,很多人學佛,舉個例子,不知道自己的根器,這個叫攀高,確實人的根器不一樣,有的生下來相當聰明,有的生下來很愚笨這個就是根器,就像學校讀書,有的讀書非常用功讀不好,有的根本不用怎麼讀,隨便看一看就懂了。這個就根器,那我們現在在家出家,選擇法門就要了解自己的根器,這六根這一點要知道,很多女眾同修年紀都很大了,也要跟人家打坐,兩條腿就像鋼筋那樣的硬,有什麼辦法?不是打坐不好,實在年齡太大了,這個要知道的,不是哪個法門不好,是我們年齡、環境、能力、根器不相應的,記住所有的法門,條條大路通北京,六根不管是八百也好,一千二百功德也好,統統到達如來本性,是不是?但是鼻子確實就不如耳朵,舉這個道理大家就好懂了,眼睛只能看前面,看不了後腦勺,看不到上,除非他抬頭,這已經要借用別的力量,但是六根是合作的,要知道這代表什麼?一元文化,多元文化,叫一元化多元文化。當時有講到一個鼻子,這張嘴,眼睛,耳朵,六個開始不和睦了,耳朵就說,我耳朵很有作用啊,我能聽很多地方,眼睛說:沒有我你沒地方走,我能看很遠哪,舌頭說:沒有我辨別香和臭,辨別冷和暖,你怎麼能知道呢?鼻子說:香臭我辨別的比你更好,個個都有本事,看來看去說,那眼耳鼻舌身意,個個都有本事了啊,誰沒本事?眉毛。說那個眉毛沒什麼作用了,六根有作用啊,眉毛沒作用,不要了,眉毛說:行了,既然你不要我,我就走了。那眉毛走了以後,到哪裡去呢?放在這邊?嗯,不像個人,放在底下,唉,也不像個人,放高一點放在這裡,還不像個人,後來這個眉毛實在讓人討厭,你走開吧,眉毛垂頭喪氣,走就走唄走了。走了以後有這張臉,沒有眉毛了。有一天,出去幹活,耳朵也聽到了,鼻子牙齒眼睛都起作用流汗了,流汗下來頭髮,頭皮一流汗,直接流到哪裡?眼睛,眼睛實在受不了了,開始影響到鼻子說:我受不了了,鼻子也不靈了,鼻子說趕快報告耳朵,耳朵說:我也聽不著,你難受我也聽不著了,趕快報告這張嘴,這張嘴說:我不自在,沒辦法說了,沒辦法傳播了,眉毛沒有了,六根怎麼樣?起不了那個圓滿的作用了,趕快去找趕快去找,將眉先生給他找回來,一粘上去恢復一個人,講到一個小公案,不要看輕這一對眉毛啊,不信你們晚上統統給他剃掉,明天看看什麼樣子,人沒有這一對眉毛,光禿禿的可不好看了,我真的看過男人沒有眉毛,那一天我不注意,表面看真有,注意看是畫的了,剛開始我還沒注意了,因為那一天我們坐車,所以面對面大概有半個小時,我才看出來的,一般人還真沒注意,沒有這一對眉毛,差很大很大,牙齒也一樣把牙齒凹進去也不能講,所以這個牙齒沒有了你說能講什麼?不能缺少,這個叫互助合作。但是要知道根器確實不一樣,有的八百,有的一千二百,那釋迦佛陀怎樣教我們來選擇,底下這一段: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

釋迦牟尼佛說得很清楚,說什麼?大根器的人,根本就不用,大根器的,舍妄歸真,舍識用根,但我們是什麼?但汝下劣,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們是什麼根?下下根了,根器很差很差的,下下根器,那麼這樣的根器怎麼辦啊?沒辦法。未能於中,圓自在慧,這個地方所講的了,所以教我們一門深入,釋迦佛陀說,不能於諸法之中,得圓融自在之慧,所以我宣揚根有優劣,讓你選擇一個最圓通的根,只在一門深入,入到一真無妄的境地,那麼一根返源,就是六根同時清凈,皆得解脫,選擇一門,那麼諸佛他不是這樣的,諸佛怎麼樣子呢?我今被選六湛圓明,釋迦佛陀說:已經為你們完全顯示,六根當中本來都具備什麼?六根當中本來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數量如是,那麼在迷的時候,因被根和境界所受影響了,所以有三個只有八百,有三個只有八百有了差別,本來都一千二百的,所以我當為你說明,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四諦解決了,一步一步的漸次深入,令你直前不退,十方如來於十八界,十八界上一堂課都講過了,六根六塵加六識,叫作十八界,教我們一一修行,門門可以入道,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但是我們是什麼根呢?下劣根器,根器不好,從這個地方知道,只有選擇一門深入,入一無妄,選擇進去了,入到一真無妄的境地,那麼一根返源,六根同時清凈,皆得解脫,這個就是前幾天給同修報告的,我們是學凈土經典的思想,來學習《楞嚴經》,《楞嚴經》幫助我們對凈土更加的理解,深入學習,這不是我編的,這一段經文在零一年,應該是在兩千年吧,《楞嚴經》我學習過三遍,後來想一想,要選擇一門來學習,選擇《無量壽經》凈土法門,然後呢,選擇好以後,其他的經典我看到了,都來輔助對凈土的了解,這個叫主次分明,正助雙修,這就好懂了吧,自己住一個地方,外面的旅店,賓館那是臨時的過客過路,像當客人一樣當過路人,所以以凈土《五經一論》為主修,像《金剛經》、《地藏經》、包括《圓覺經》,其他的經典學習以後,來幫助對凈土五經的理解,深度了解,希望同修這個地方自己的修行,也要有所依有所靠,這是對經典的學習,那念佛呢?念阿彌陀佛為主,遇到人家念釋迦牟尼佛,我們也要念,遇到人家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我們自己總不能,一個人跟著人家唱對台戲,不好這也要明白。我看了很多地方念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有一個居士南無地藏王菩薩,不好的,人家大眾都念佛,他一個人去念地藏王菩薩,不好對不對?所以主就念阿彌陀佛,遇到什麼因緣,跟人家隨喜功德這個很簡單。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你說釋迦牟尼佛講的多清楚,講的多明白。大根器的人不用,什麼都可以,六根隨便,但我們確實不是像大根器那樣的人,釋迦佛陀直接點出我們什麼?但汝下劣,不是上根利智的,同修看到這段經文,學習佛法要有一定的基礎,要有一定的認識,那麼現在我們學習凈土,以凈土《五經一論》,像這些儒家的書做做基礎,學習一下來幫助,這很簡單,就像吃飯以大米飯為主,其他的蔬菜水果湯,吃多少就來多少,是不是很簡單的道理。現在修道忙得不得了了,累得不得了了,有一個女眾學佛了很辛苦啊,女兒給她說:媽媽,你的學佛比我上班還累了好幾倍,為什麼?早上三點讀經,讀到晚上十點還沒讀完,中午沒休息,累不累?讀到《金剛經》太好了,讀完以後聽說《六祖壇經》也在讀,讀完以後聽說還有那個《法華經》,叫成佛的法華讀完了,讀完已經累得不得了了,《華嚴經》是經王,經王啊,《華嚴經》一直讀,讀到晚上十點了,兒女都準備睡覺,她還在那個地方一直看,一直讀還沒讀完,她說:媽媽,你的學佛比我上班還累了好幾倍,然後女兒問:媽媽,這一部經講什麼?不知道,忘記了。剛才那一部也忘記了,沒有一部記得起來的,沒有主次沒有次第,你看釋迦牟尼佛,根就是心地,主就是心地,以發菩提心為根,以發菩提心為主,這個是以無生無滅,這樣的心地來學習,再來了解煩惱的根,顛倒的根在什麼地方,下來選擇法門,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講得多清楚,所以現在出家人很可憐,在家人也可憐,為什麼?自己沒有一個修行的正確道路很可憐,不知道在修什麼,好像很認真,好像很用功,實際上內心亂得不得了,沒主沒次,每一部經都好得不得了,釋迦牟尼佛都交代,一定要弘揚,一定要去讚歎,到最後選擇哪一個?舉個例子呀,我們今天到大藥房,所有的醫藥都能吃,對不對?藥房葯庫裡面的葯都能吃,但記住所有的葯摻加在一起,葯多了變什麼?中藥毒了。葯有相剋中毒了,那《三藏十二部》這麼多,沒有抓住那個根,根是什麼?本如來藏,這個是根,從這個地方流露出來,再來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這十個字的綱不抓住,你去閱藏,看到最後這樣,唉!咋回事呢?會這樣的,迷迷糊糊的,這個叫作認認真真入寶山,搖搖晃晃走出來,多少人就這樣,閱藏閱不懂,剛開始很認真很認真使勁讀,讀到最後這咋回事呢?究竟幹啥呢?搞不明白,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這個,一會兒說那個,那這釋迦牟尼佛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還有人懷疑,釋迦牟尼佛晚年的時候,也是年紀大了,智力不夠了,說話有點顛倒了,還有人這樣說,怎麼辦?這個叫以凡夫之心,看諸佛菩薩,我聽了有一些大教授,他說《金剛經》也沒什麼可講了,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就像兩桶水一樣的倒來倒去,這也難怪了,釋迦牟尼佛年紀大了,偶爾說說也有可能啊,有什麼辦法,說釋迦牟尼佛年紀大了,活到八十歲,偶爾說說也有可能,這些都是大教授有什麼辦法?所以我們看到這麼多的葯,所有的葯都拿下來吃,你受不了的,我親眼看到一個出家師父,今年七十歲差不多,身體非常難受,那一天晚上難受了,也沒有找醫生,也沒有找居士,突然間他以前病就很多,感冒發燒頭痛牙齒痛了,骨折類風濕了,什麼病都很多,胃病了,房間的葯一大堆,到疼得過度的時候,把所有的葯都抓出來一點點,那邊葯抓出來拿一點點,所有的葯都拿幾個,大概用這個手就是說一堆,就像吃那個米飯一樣吃下去,灌了兩三杯開水,吃下去以後自己呆一會兒,疼是不會那麼疼了,但是大地在轉,他抓著牆壁,怎麼牆壁在搖晃?後來倒下去,到天亮的時候沒來上殿,沒來上殿正常,年紀已經都六十多了,不要管他了,沒人管他,但到吃飯的時候,沒來吃飯,咋回事呢?到中午還是沒來吃飯,那畢竟身邊有一些比較熟的,去給他敲門,把門打開一看,躺在那個地方還在睡,後來注意給他拍一下,不是在睡是暈倒在那個地方了,醒過來以後到現在,身體是沒什麼大病了,頭腦已經結冰了,結冰知道嗎?不靈活了,現在還活著,這個師父男眾還活著,頭腦不像以前那麼靈活了,人家東西拿給他,他接過來先愣一會兒 ,先看看對方,這兩隻眼睛如如不動愣住了,對方說 :我拿給你了。啊啊啊,啊啊是這樣的,一次性的把所有的葯都吃下去,這個就是我們現在修行同修,這也好那也好沒有一個不好的,確確實實統統是好的,但是你全部灌在自己的身上,沒有那個能力和智力來辨別,這個是最麻煩的,《無量壽經》第一堂課講,親近善知識,第一個光碟,李炳老講了良師益友,沒辦法了這個時代,我們今天學禪宗,不是要改掉凈土,學凈土不是要改掉禪宗,不是的,學禪宗對其他的法門隨喜讚歎,隨喜弘揚,其他的法門對禪宗的有幫助的,禪宗不改變而來弘揚其他的宗門,隨喜讚歎。學凈土,我們看到禪宗讚歎,密宗讚歎,律宗讚歎,哪個地方只要一句話,對凈土我們有了解了,都要給他吸收這個道理,不是對立,不是排除,現在學凈土排除其他宗派,學其他宗派排除凈土,這本身都是對立,對立法非佛法,這句話要注意,法無定法,對立法非佛法。所以我們今天學習凈土的同修,認真學習凈土,更認真隨喜各宗各派,弘揚這個叫作發揚,但是你自己不是要改掉,改掉自己的宗派宗門,以本心為宗。前幾天不是講了嗎?以什麼為宗?本心為宗,以戒為綱,以凈為歸。戒,持心戒,戒本心,在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和根,一時清凈,釋迦佛陀教我們這個方法,底下是修斷虛習,底下我們等下一堂課再來學習。

================================================================================================

《楞嚴經》 第八十一集

上一課講到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在佛門裡面看到很多同修是這樣的,剛開始學禪宗,聽說凈土非常好,他禪宗不學了來學凈土,凈土宗學了五六年了,遇到密宗了,聽說密宗即身成佛,非常高興,凈土不學了學密宗,密宗學了兩三年,感覺一般般吧,聽說持戒律才能成就,戒為無上菩提本,密宗不學了學戒律,經過了二三十年的折騰沒搞明白,搞到最後呢一無所有,一無所成。就象小時候讀書,一隻猴看到香蕉,開始就拿香蕉,香蕉一拿回去看到桃子,香蕉不要了,桃子摘完以後看到西瓜,桃子不要了,捧著一個大西瓜,抱著西瓜走啊走,走到看到水裡面有魚,西瓜扔掉追魚了,西瓜沒有魚也跑了,那一隻猴在那個地方哭鼻子。現在的修行同修很多就這樣的,香蕉也沒有了,桃子也沒有了,西瓜也沒有了,魚也跑了,禪不懂得禪,凈不懂得凈,密沒體會到,戒律沒搞明白,一無所成。諸位同修可以去看看凈宗十三祖,以凈土為主,其他的法門他懂不懂?其他的法門他通不通?象永明延壽,他也是從禪堂裡面開悟了,後來專學凈土,法照法師也是禪宗裡面的大德,後來文殊師利菩薩教他五會念佛,他是凈宗的祖師,但他對禪宗極力弘揚,印光大師對戒律很精通,印光大師對儒家更精通,還有藕益大師、蓮池大師還有對沙彌律儀的註解,你們看過沒有那一本,以戒為綱以凈為歸。藕益大師也是這樣的,以戒為綱以凈為歸,他們以凈為主其他為助,你看看江味農居士,以般若為教以凈土為歸,江味農居士是這樣成就的,這麼幾十年當中,注得比較詳細的《金剛經》,江味農居士注得比較詳細,般若為教,凈土為歸,這樣的作法他們修成了。

最近的倓虛法師,他是天台宗的祖師,也是這樣的,以般若為教,以凈土為歸,所以倓虛法師,大家知道晚年的時候念佛坐著往生,倓虛老和尚這個地方有他的相片,在上冊這一本書,下冊有他的德相法相,從這個地方我們在座同修,今天講到這一課,如果還要放下香蕉摘桃子,扔下桃子抱西瓜,拋開西瓜抓金魚,你就去抓吧,到時候魚也沒抓著,搞到整身都是水,為什麼?那一隻猴看到水裡面有魚,看得准准撲通下去,魚沒抓著,起來的時候兩隻眼睛睜不開了。我在南北看了,很多在家出家的同修就這樣,心中無主宰,無定性,降伏不住,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修行。這個詳細內容誰有表演呢?善財童子《華嚴經》最後五十三參,他跟文殊師利菩薩學習,根本智得到了,什麼叫根本智?沒煩惱了,內心降伏住了,出去參學後得智,先修根本智,後修後得智,一接觸樣樣通樣樣明白。我當時學習《華嚴經》的時候,原來善財童子是這樣而成就的,先有根本智,後修後得智,這個是修行的大根大本,那最好的修根本智是什麼?在《無量壽經含玄義》裡面講得很清楚,兩個字,「背經」,最好的方法。為什麼呢?如果不背經,來先修根本智,雖然看經懂得文字,看不懂意思,不信你們現在《大藏經》隨便請看一看什麼意思,看不懂看不出來,為什麼?妄念朝朝不斷起,起了妄念,看了就忘記了,就象前幾天所講的內容,現在大部分也都忘記了,這個就沒有根本智的那個訓練,先修根本智,後修後得智。

這個是釋迦佛陀先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然後到一定的程度,水出來了智慧現前了,象挖井一樣,一口井十米沒水,繼續挖不要換,如果挖兩口二十米,十口一百米,十口井還是沒有水,你不要換,一口井就挖一百米,肯定有水對不對,這個道理。認識了明白了,根本智得到了,這些《三藏十二部》一看就通,一看就懂,我個人深深的有感受,深有體會。十年讀一部經的經驗,九六年讀《無量壽經》到現在,今天晚上啊,那個小朋友過來了,我看一下,我說,你今年怎麼樣,不用商量的,他就有一個自然的反應規律,這個是規律。意思就是說這個燈光是健康的,自然怎麼樣,放光,根本智得到了,接觸到外面的很自然反應,什麼叫根本智呢?這個是鏡子,現在來磨一直磨,磨到裡面乾乾淨淨,磨到一個灰塵都沒有了,你不動它是怎麼樣子的?清凈的,照這邊清楚明白,照那邊清楚明白,但是這裡面如果還有黑點,還有骯髒的東西,粘在上面沒磨掉,照得不清楚,看得很糊塗。所以所有的出家人,今天和在家居士最缺陷的就是這一個沒有修根本智,表面上知識面很廣,好象懂得很多,但是煩惱沒有辦法斷,前面經文不是講了嗎,釋迦牟尼佛說阿難哪,你學廣學多聞,多聞第一,但是你沒有修無漏那一個菩提,所以雖然廣學多聞煩惱還在。這個就是根本智和後得智的作用,今天是很多的,不是一個兩個,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再講一句,教我們修斷熏習。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凈。

這一句阿難尊者不明白,向佛陀問世尊,什麼叫逆流?云何逆流啊。深入一門,為什麼一門深入。能令六根,就是說一根返源,令六根都清凈。六根是同根生,要知道所以當時的宣化上人,我突然間想起來,有個徒弟拜他作師父,可以但有個條件,《楞嚴經》《法華經》背起來再說。我當時看不太明白,是不是你徒弟收多了,要求高了還是怎麼回事,後來看到《楞嚴經》才知道,訓練根本智,五年時間這兩部經背起來,如果記憶力好的根本不用,年紀越大是越困難的,什麼意思?年紀越大習性習氣越多,越難改,想改也是越難改,當然在這個時代,遇到這些佛菩薩,再講到這些《三藏十二部》,我們好象對它現在沒有深入!不了解修行方法,總感覺修行方法是怎樣怎樣,這樣,那樣的。佛菩薩講的很清楚,看了經藏就知道,特別是《楞嚴經》。底下這一段,佛陀回答: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

這一小段經文,釋迦牟尼佛說,你現在已證得須陀洹果了,已經滅了三界以內眾生世間的分別我執,入見道位了這個意思。從這一點釋迦佛陀說,阿難尊者已經證得須陀洹果,然而還不知,現前根中歷生無始虛習,就是虛妄習氣,這習氣要因修道位,就是說從這個修道當中所能斷。彼習要因,就是說,生生世世的習氣,修所斷得了,在這個修道當中才有辦法給它斷掉。這個習氣諸位同修如果對凈土法門,特別有信心,我還是勸大家多讀經,這個頭腦慢慢慢讀,讀到什麼。舉個例子吧:經常讀經,晚上睡覺作夢都在讀經,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但要量自己的體力,記住過緩過急同是病,強想一心心愈亂,讀到太累了休息,有時間體力恢復了再繼續讀下去,讀到一半間斷都不要緊,一次性讀完叫修戒定慧,讀到中間一半,接待客人接電話,出去辦點事,叫熟讀經文都可以,但是效果不一樣,最少以我現在學習的一種心得,五年訓練最少,五年不代表成就,要知道不代表煩惱沒有了,最少要有五年的訓練,能達到十年就更好了,訓練把這個腦袋洗一洗,但我們現在,在這個時代要修行,今天給同修報告,靠自己找環境,不是環境創造好,讓我們去修行,一定要懂。沒有創造一個很好的環境呢,唉呀!這個地方可以你讀經,這個地方可以你念佛,沒有這樣的環境,只有自己在任何地方,任何環境,自己給自己找環境,五年十年的訓練,當時我們學戒律的時候,確確實實也是這樣的,資料給你不懂去問,這幾年當中訓練,以什麼為主,以什麼為次,主次開始努力,開始自己去修行。

沒有這個修行,想要斷掉習氣是太難太難了,這是佛陀講的彼習要因。這習氣要因為修道當中所能斷,說阿難你現在只證得須陀洹果,但是你還沒有得菩提涅槃,應該說了,只剛剛斷掉三惡道,剛剛斷掉三惡道,那如果不再精進,不再努力,還要怎麼樣,在天上人間七次來回,這一個我今天也看到很多同學,出家同學,真的這個修行方面,他們知識面都比我很廣學習的,但是主次就沒有象我這樣學習,五經一論為主,為綱,為要,為本。然後其他的遇到什麼學習一下,對於凈土的幫助,掌握方法,明白以後這個方法記住,不要聽人說為什麼,我的方法不代表你的根器,你的方法不代表我的相應,這個方法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可不是說我說了就可以,不一樣的。根器不相同,男人有男人的根器,女人有女人的根器。我一頓飯吃兩碗,你不見得要吃兩碗,也許你吃多,也許你吃少。所以選擇法門跟自己的根器,什麼意思?看自己年齡,看自己文化,還有老的時候,臨終的時候,用哪樣的最方便,能夠隨心所欲,選擇以後不要改變,開始用功主次分明,斷掉這一個生生世世的習氣。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講的這麼清楚。下面這一段: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齊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根,佛言,汝耳知聞,何關身口】

釋迦牟尼佛講到這個地方,問題一個一個我們來了解,何況始終就是說,何況這其中的生住異滅,頭緒分繁,分齊頭數叫頭緒分繁。今汝且觀,你現在注意觀察現前的六根,到底是一還是六,這是佛陀說,你注意看阿難尊者代表我們,為一為六,是一還是六,阿難,若言一者,這個地方說如果說是一,耳為什麼不能見?目為什麼不能聽?頭為什麼不能走?足為什麼不能言?若使六根決定成六,如果說六根決定成六的話,那麼像我在這大會為你們宣揚微妙法門,你的六根哪一根來領受呢?阿難說我用耳聞,耳朵來聽,佛說那麼你用耳知聞,又於你身口意有什麼關係?你用耳聞跟眼睛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又用口問意,既然你用耳朵來聽,那用耳朵來問就好了,為什麼要用這一張耳朵和這一張嘴,何關身口啊。就剛才給大家講的,耳朵、眼睛、鼻子,互相怎麼樣,耳朵不舒服,眼睛也難受,整身都不舒服,它不是說耳朵不舒服,眼睛就開始,哈哈,你該倒霉了,我終於看到你不舒服了,牙齒疼的時候,鼻子說我說我比你強你不信,現在你終於牙齒痛吧。牙齒痛整身都難受,這個就好懂了。你說是一還是六,這個道理慢慢就領悟了,從這個地方,諸位同修記住,我們跟誰學習記住,不要像前幾天那個居士說跟法師學習,你死路一條,法師死了你要不要跟他死,我們跟佛學習,所有的出家師父也是師父,要知道這是我們當居士同修一定要懂的,我們的根本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所有的出家師父都是我們的師父,這樣六根互用。現在不是這樣,我就認準這個師父是我的師父,別的師父我就開始產生什麼,這樣對立死路一條,沒有一個不墮落的,為什麼?將出家人對立了,這我師父那不是我師父,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你看哪,注意看這個身,這個頭比喻為釋迦牟尼佛,這些出家人比喻為這一隻手,這些手指,我就認準這一隻手,其他都不是,刀拿過來砍掉,砍了這一隻手,就砍了釋迦牟尼佛,就這麼簡單。這個身都是佛,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個比喻就好懂了。把這一隻手不要了,我就認準這一隻,這一隻比較有力量這個師父,我認準這個師父,其他的師父不是師父,把刀拿過來砍掉,釋迦牟尼佛你砍錯了,你把我手砍掉了,那這邊還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好使,現在居士修行就犯這個毛病,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講這個道理,記住所有的師父都是師父,根本老師釋迦佛陀,這個知見扭不過來,這個念頭轉不過來,卡死在自己的知見和念頭裡面。四個字「死路一條」。這是我們對《楞嚴經》一定要看懂的,所有的都要從這個地方,現在佛門產生了,這些對立和那些內心的不平,都是自己障礙,我師父比你師父厲害,很多人就這樣。

太虛法師和圓瑛法師,兩個人一個在廈門,一個在上海,居士跟居士打起來了,我師父厲害,我師父是南普陀方丈,另外這居士說,我師父是專學《楞嚴經》,楞嚴壇主,比你師父厲害。居士打起來了,有一天圓瑛法師和太虛法師見面,互相問訊阿彌陀佛,手拉手上樓泡茶去了,居士傻了,咋回事呢?我師父怎麼不給我,就是說給我一個什麼說一下呢?說你們這樣做對,他們那邊是錯誤的,為什麼不說呢?現在人就這樣,兩個師父都沒解釋,要打就打吧打死活該,就這麼簡單的一個道理,打死活該有什麼辦法,勸不聽,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所有的師父都是師父,你偏偏要將釋迦牟尼佛和這個出家人怎麼樣,幾個對立的,釋迦牟尼佛和這個出家人產生對立。佛的對立,法的對立,僧的對立,這個就三惡道。佛法僧三寶一體的,偏偏要將佛法僧三寶對立,有什麼辦法?

這個今天發生問題太多,你說聽的時候,耳朵來聽,跟嘴有什麼關係,那耳朵聽你的,有問題耳朵去問就好了,拿嘴出來問幹什麼。你看釋迦牟尼佛怎麼講,汝耳知聞,何關身口。不懂得一元化的道理,本周圓的道理,當然了覺悟也好,不覺悟也好,看個人因緣,有時候你真心好意的勸化對方,對方「哼」!我才不聽你那麼多呢,有什麼辦法?所以學佛同修心平氣和,東北話講愛咋地咋地,沒辦法,牙齒難受,牙齒疼痛,整身難受。打個比方啊:這個手指疼的時候,應該手指放在那個地方睡覺,睡得很好,那手指疼的時候能不能睡著,這個身給這個手指說你疼吧,我要睡覺不管你了,會不會這樣了。你手指一疼,整身都難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呀。這個一定要懂。下面釋迦牟尼佛又怎樣說,接著看:

【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這一小段經文我們先來解釋一下,口來問義,這一段看了以後,就是說用口來問義理這個意思,那麼為什麼又用口問義,馬上站起來了,身起欽承,身起欽承就是說,所以應該知道,若說六根不是一,而究竟是六,既是六,就干護不相干,為什麼耳聽法,口問義,身起敬呢?這個地方若說六根不是六,而畢竟是一,既是一就應該互相通用,為什麼耳不能見,目不能聽,這個地方就是說,你說六也錯誤,你說一也錯誤,終不汝根元一元六,所以終不能說你的六根,本來是一,或本來是六,為什麼?這個地方想一想,《楞嚴經》學習到這個地方想一想,為什麼不能說一,說六呢?有一就有二,有三就有四,變什麼?對立、衝突。從這個地方,這個是見聞覺知,你說六根清凈,六根是一,一跟誰對立,跟二對立,你也不能說六,你也不能說空,空跟有對立,從這一點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輪替,因為在根未截以前,本無一、六數量。本來沒有一和六的數量叫作故於元湛,故在圓滿湛然的真性當中,妄有一,六的分別意義產生,說你雖然證到須陀洹果,但是雖得六銷,猶未亡一。這個地方仍然執著在一涅槃在,後面注意連涅槃都不可以執著,《金剛經》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一和六都是一個數目,而真心本性裡面,要知道一和六是一個分別,在圓滿湛然的真性當中沒有這樣的數目,那這樣的數目只能說依因緣而生,不得已求其次。說一個一,說一個六啊,來說明這個問題。

這是《楞嚴經》所講的第一句話,都達到本性的道理,那我們講一講眼耳鼻舌身意六,火化以後是什麼?什麼都沒有了。眼睛在骨頭裡面能找到嗎?剩下一堆骨頭,所以我們就不能隨著那一個,懷讓禪師講那一句話,分別亦非意,你說六,「好」那你說六吧。你說一也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現在就是說,沒有將煩惱給它降伏住,束縛煩惱得輕安,沒有啊,然後斷掉,去掉泥沙永斷煩惱,得涅槃。

上一課講的,我們今天始終都在這相上一直搞,離不開緣相,也就是說離不開那一個妄心,你們明天如果出去外面的時候,想一想慢慢體悟,領悟一下,根器呀!從這一點我有一種體會,確實有的根器好,《楞嚴經》聽幾遍,心境改變了,對物質的認識,眾生的認識,觀念統統改變了,這幾天看你們講話當中沒什麼感覺,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觀念沒改變,保持原來的執著。說好聽的一句叫:不錯,說不好聽還是那四個字:一無所有,前功盡棄,到最後死路一條。為什麼?自己給自己觀念卡住了,沒有辦法別人代替你,這一點一定要知道,人生關鍵就一句話:觀念認識,認識觀念,你說這麼多天了,《楞嚴經》都學到第四卷快學完了,下去就第五卷了,觀念思想還沒拓開,有這樣聞經的機會,一輩子又有多少?又有多少個人象這樣的遇到這樣的楞嚴妙法,可以說是:楞嚴妙法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這幾天當中觀念還沒轉,等著吧,等著什麼,等著修理摩訶大修理,個個大修理,怎麼修理,受報修理輪迴修理,這一點悟明本心的道理,不是在我的語言,不是在你的語言,是在於自己的內心,徹底的開發智慧,悟明本心,觀念改變不了,那個思想一直被自己那個強烈的執著卡住了,楞嚴定都推不開,這一個自己的觀念賊犟賊犟的,沒辦法了。所以這一方面呢,修行當中學習到《楞嚴經》,釋迦牟尼佛特別特別的說一句話,你呀你,須陀洹的阿難,雖得六銷,猶未亡一,你還執著在這涅槃裡面,什麼意思?記住念到心空佛亦忘,念佛,念法,念僧,念到心空,眾生沒有了,佛也沒有了,念到心空佛亦忘,我們今天就看到這個娑婆,娑婆不要了,來取個涅槃,涅槃本來也是執著一,你看猶未亡一,這能明白嗎?還是落在這個地方,《金剛經》明明講法尚應舍,連佛法,連最高的妙諦,都要從內心放下,為什麼?內心本具,清凈心能生,本來圓滿,你執著這個佛法,就內心影現不出來那個光明那個智慧,這能明白嗎?舉個例子:晚上的時候需要手電筒,要不要白天的時候拿這個,白天一片光明,你還拿個手電筒,夾在這個地方,我親眼看到的,很多開摩托車的人,前面那個車燈還亮著,就不懂這個道理。我也親眼看到,拿手電筒的人掉在糞坑裡面,手電筒很亮,夾在這個地方,然後這個地方有瓜籽,用手來抓嗑瓜籽,走啊走掉在糞坑裡面,拿手電筒摔倒了,你說怎麼辦,就是拿手電筒摔倒,後來去洗兩三個小時,整身都是臭的味道,我們現在好像晚上,已經慢慢要天亮了,手電筒還拿著,天亮就不要手電筒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明白到這個道理。觀念一轉過來,用佛法不用自己觀念,不要被自己觀念卡死,猶未亡一,什麼我都不要了,我就取那個菩提涅槃,你就死在菩提涅槃裡面,它還是對立,所以釋迦佛陀講到這個地方,六根準備讓它起用,讓它現相,佛陀的苦口婆心,在這個地方,我們還是沒感覺。有什麼辦法!底下釋迦佛陀再舉一個例子,接著看: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到這裡這一段看了以後,如太虛空,講這個例子:譬如在太虛空當中,放著各種形狀的器具,因為器具有方的,有圓的等等不一樣,虛空也就隨器而立出方空,圓空等異名,名字亦空,除器觀空,這個地方說若除去器具來觀虛空,就說虛空是一相,而太虛空無始以來就是如此的,太虛空從來沒改變,云何為汝成同不同,豈會因你除去器具和安住器具就真的變成了同和不同,何況更說什麼是一,什麼不是一,豈不是妄上加妄嗎,意思就是說虛空本來就這樣,然後放幾個器具,把虛空說成什麼?說成什麼圓的、扁的,真心本性的德能就這樣,然後再鼻子它發揮的作用,我們就認為鼻子的問題,耳朵作用就說耳朵的問題,那麼太虛本來就這樣,真心本性本來就這樣,我們就強給它說一,說二,說六。有人問我師父啊,為什麼打佛七不打佛八呢,我說你問得很好,他說,佛八比佛七大,我說佛九是不是比佛八還大,九比八大對不對,十大圓滿呢,他問這個問題,佛六,六六吉祥,八八大發,為什麼偏偏打佛七呢,問這個問題,他不了解七是東西南北上中下,代表圓滿表法的作用。那這個地方用六根來說明這一個,真心本性本如來藏,具足了一切功能,在耳能聞,在眼能看,在鼻能嗅,在舌能觸,就是說感覺,能感覺得出來,這個比較好懂,因為真心本性本如來藏,不是死木,不是死的木頭不是石頭,他說萬德萬能,能生萬法,本來就有這個德能,那有什麼辦法,眾生就這個自己的觀念,下面講六受用根:

【第一因色成見,由明暗等 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這一小段經文看了以後,由於明暗二種色塵互相彰顯,在妙覺圓湛,本性當中粘起了湛然之體,發為見靜就是八識,屬於八識見分,由此見精,對映色塵,於是攬取色塵結外,結外面的色相,而成為內四大的勝義根,這個地方此根是浮塵,此根是浮塵根的本元,是清凈四大,和色香味觸四塵所成,這個地方開始自己迷惑了不明白了,認妄為真,叫作浮根四塵,流溢奔色,只看那個色,不知道色從何來,只看到那個相,不知道相因何起,相依什麼而起,這個地方就是說只知道自己煩惱,不知道煩惱哪裡來,只知道眼睛看得那麼遠,不知道為什麼能看那麼遠。舉個例子:像有病,只知道有病,不知道病根在哪裡,那世間一句話最好懂,病從哪裡來,口入,禍從口出,那好你說單單這一張口去惹禍嗎,那如果這一張嘴惹禍,就打這一張嘴就好了,打他身幹什麼,病從口入,如果病從口入,應該得病的時候是這一張口,不應該整身都難受,那口的根又在哪裡,要想一想,講根源就一環扣一環,一直扣下來,整身的根源,就是心--妄心,錯誤的觀念,錯誤的知見,錯誤的想法,作出錯誤的行為,作出錯誤的一些因,種下的因,形成那個錯誤的果,產生了這個煩惱。

世間不是一句話嗎,男人最怕選錯行,女人最怕嫁錯郎,這個觀念錯誤方向錯誤,產生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記住煩惱是果,痛苦是果。但是有果你要這樣,一步一步扣回來,一環一環接到自己,最根本的那個就是思想,心地、念頭、觀念,所以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講一句話,罪從哪裡起?內心。錯誤的內心,妄心,懺悔果報,將心懺,那《楞嚴經》學到這個地方,如果還不了解到這個地方,一直要保持自己的觀念。你等著不用別人修理,自己就給自己修理了,為什麼?第一煩惱自己受,天天沒有那一種良好的心情,快樂的心情,健康的身體,智慧的現前,覺悟沒有了,別人都不用罵他,不用說他,他自己怎麼樣--煩惱,我怎麼這麼難受老天爺呀,有效果嗎?沒效果。都不用別人欺負他,都不用別人指責他,他自己就悶心,用我們現在比較好懂的話,鬧心。從這些道理搞明白搞清楚以後,一鬧心就開始取外相,愈取外相愈動,愈動愈鬧心,就象那個足球,你怎麼停不下來,一拍彈得更高,再用力彈得更高,不動它慢慢慢慢靜下來,越打越厲害,現在人心就這樣的,多少的同修在這個修行當中,我要用功,我要苦修,苦到最後變什麼樣子,想像不到的事情都發生了。所以當時達摩祖師,看幾個人打坐,各個不說話,眼睛一眯,三天三夜,達摩祖師問他,你們在幹什麼?修禪,禪在哪裡,這樣坐下來如果叫作禪的話,這個木魚從來沒有動過,這一本書也從來沒有動過,達摩祖師講的心法太深了,《達摩四行觀》、《達摩血脈論》講得都很清楚,後來達摩祖師拿個鏡子,拿個石頭,在桌上磨啊磨,你磨這個幹什麼,我磨這個石頭成鏡子,石頭怎麼成鏡子,他說石頭成不了鏡子,你坐在那個地方,心地不了解,不明白能成佛嗎?那個觀念和思想一定要知道。

六月初六是什麼日子--曬經節,以前寺院裡面的經書都是手寫的,然後六月初六那一天,把所有的經書統統搬出來曬太陽。很多居士出家師父都出來,晒晒那個經書,有一天一休和尚,他光著膀子穿著短褲跑出來,躺在那個草鋪上,很多居士就說他,你太不講究文明了,怎麼光著膀子在這個地方躺著,他說不要干擾,為什麼?我在這裡曬經書,經書在哪,肚子裡面都是我的經書,一休和尚。你可以看看他的公案,穿著短褲跑出來外面四腳朝天曬經書。很多人就不了解,他為什麼跑到外面光著膀子這個叫曬經書,很多居士就開始說了,太不講文明了,六月初六那一天,佛門有個大德叫一休和尚,那真了不起,這個公案你們想一下,是什麼意思?光著膀子曬太陽叫作曬經書,然後給他那些居士說,你們曬經書我也曬經書,能明白嗎?自己悟,不明白,就自己悟,天天講還悟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下面繼續看經文: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粘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粘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粘湛發覺,覺精映觸,搏觸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這一大段講到因聲成聞,因香成嗅,因味成嘗,因觸成覺,因法成知,這個地方就講到了六根的妙用。這個六根妙用,我們不會用,用煩惱。所以在這個六根當中,他的妙用不可思議,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一門深入,拋去煩惱,放下執著,轉化觀念,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六根清凈,這佛門經常聽到,六根清凈。念佛就是這樣的一門深入,得到反妄歸真,六根清凈,所以修凈土宗的同修,為什麼說一定念下去,懂不懂都念下去,但是記住四個字--老實念佛。懂也念不懂也念。也就是說罵也念,打也念,批評也念,老也念,年輕也念,忙也念,空閑也念,一直念下去老實念佛。這個就是說一門深入,深入到一定的深度,跟什麼相應?跟真相應,所有都屏除,這個就是念佛不可思議,最簡單、最方便、最直接、最穩當、最可靠、最圓滿。講到這個地方時間已經到。

===============================================================================================

《楞嚴經》第八十二集

這一段大家經過了學習《楞嚴經》,就知道修行的方法,成佛的方法,怎樣離苦得樂,怎樣跳出六道輪迴,怎樣來成佛做祖,釋迦佛陀在《楞嚴經》裡面講得清清楚楚。講兩個根本,第一個根本就是發菩提心,內在的根本。第二個根本明白外相的因緣,放下執著,轉變觀念,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我們今天在座的學佛同修怎樣修行,《楞嚴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第四卷我們還沒講完,第五卷講到二十五聖圓通,第五卷,第六卷講清凈明誨章,第七卷<楞嚴咒>。所以《楞嚴經》將宇宙真相,世界眾生,業因果報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那我們遇到《楞嚴經》如果說不成佛,那是自己不想成佛,不是成不了佛,我們講上一堂課所講的經文接著來看,下面請看經文: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到這裡為一小段。這段經文看了以後,釋迦牟尼佛非常明顯地給阿難尊者說了,阿難你們一會兒明一會兒暗,不知道明暗都是生滅法,一會兒看見一會兒看不見,一會兒動一會兒靜,這都是在相上分別,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為什麼?真心本性本來無一物啊。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了,叫做無滅無生。本性就是這樣的,無滅無生,我們還要搞一個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有我有你,有他有一切,這個叫做自找麻煩,自甘墮落。所以從這些經文看了以後,深深地理解,我們被妄念被自己的觀念卡死,卡死以後受苦了受累了,還要怨天尤人。《俞凈意公遇灶神記》寫得很好很好,剛開始自己造業了,還認為自己不錯了,果報來了還怨天尤人,經過灶神指點明白了斷惡修善。跟袁了凡先生一樣的,袁了凡先生是遇到雲谷禪師指點,真改過了真得福德了,福報現前了。那我們今天,有沒有遇到人指點,有沒有遇到雲谷禪師,遇到灶神指點呢,有沒有?想一想有沒有?我們遇到的不只是灶神啊,不只是雲谷禪師啊,是誰?是釋迦牟尼佛啊,來指點我們,來開示我們,這是釋迦佛陀親自指點我們的,如果還不轉觀念、轉心地、轉思想、轉悟,怎麼能成就呢!從《楞嚴經》學習到這個地方,用我個人學習的心態,以後多讀誦經、念佛,外面的事情能做多少就算多少,為什麼世間有一句話,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沒辦法。《無量壽經》講,惑道者眾,悟道者少,給他講《楞嚴經》不可思議,十方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三藏十二部》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現在我就看到這樣的一個對象,有些地方學密宗來謗凈土,這個是絕對的邪知邪見,有的地方學凈土來謗密宗,這個是嚴重的錯誤邪知邪見,學佛法是以佛法的角度來降服自己,對不對?哪有學佛法來產生對立矛盾之法呢!我看到很多學佛是這樣的,學了《楞嚴經》來誹謗其他經典,這個就嚴重的錯誤,有的學《無量壽經》誹謗其他經典,這也是邪知邪見,有的學《阿含經》經來誹謗《楞嚴經》誹謗大乘經典,這都是嚴重的惡知惡見。學佛法是來降服其心啊,不著外相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對不對?變成學佛法來對立佛法,我這一本經典是真的,你們那一本是假的,你們那一本經典是真的,我這一本是假的,搞成佛法對立,這都是無間地獄、拔舌地獄。南北方遇到太多太多,所有的經典統統要降服其心,拔除雜念,轉迷為悟,轉成聖人。

所以在這個時代各位同修,遇到《楞嚴經》可以說是我們百千萬劫修來的福報,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遇到以後自己把心態轉過來,那麼對方有要求,很感興趣,很想學習,給他說多學習佛法,實在不聽,有一句話叫做什麼呢,獨木橋陽關道各走一路,不是挺簡單的事嘛!不相信佛法你就走你的吧。你要誹謗佛法就誹謗吧,沒辦法,墮落的時候看誰墮落,世間人太難太難了。前幾堂課講的幾個字,五濁惡世,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楞嚴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講得那麼清楚。所以佛陀這個地方就說了本性,這個地方講的無生無滅,了知安寂,我們怎麼還要去搞外面的動靜了,離合了,通塞了,這都是死路一條,無路可走啊。這個地方從這一點教我們怎樣做,諸餘五黏,應拔圓脫,把這一個色受想行識拔掉,圓證菩提,圓脫。下邊這一段佛陀又說了,我們這一段經文講得快一點,然後二十五聖圓通講詳細一點。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這一小段是教佛陀怎樣說呢,六根互相為用,相有分別,性沒分別。用六祖那一句話,人有南北,性無南北。好,這個地方好懂了,從六根來說有眼耳鼻舌身意,對不對,從本性來說,沒有這個名字,本來無一物,哪有來得眼耳鼻舌身意呢,這就好懂了。從這個地方慢慢領悟了,我們要學會順其自然,什麼叫順其自然?形象上隨變化,而有一個不變的地方,不生不滅之處就是一切眾生本來面目,那這樣學佛就很自然了。也所謂的講一句話,外面隨因緣,內心而不亂,這是《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其實我們坐車的時候有看得出來,車在跑,外面花草樹木都走過去了,但是車也在動,車的本身沒有那些是非恩怨了,這就好懂了,但是它確定達到目的地了,這點體悟到了以後,學佛是極容易的一件事,極簡單的一件事,搞到事情多多,神神秘秘,搞到麻煩的不得了,說一句不好聽的,搞到神經兮兮的了,有什麼辦法。如果去看一看廣欽老和尚那一種生活,今天來拜見師父,廣欽老和尚坐在那裡,好好好,師父我們怎樣修行,認真念佛,師父時間到了,吃飯,好好,來吃飯,阿彌陀佛,師父今天有空嗎?做什麼,旅遊旅遊,好好好阿彌陀佛,來走一走,一切非常非常自然的,用《無量壽經》講,外若遲緩,內獨駛急,這最好懂了。  

我們今天修行不是啊,奇奇怪怪的,神秘得不得了,好像佛法非常難懂。佛法非常好懂,六祖講不離世間覺,覺悟過來,所有的世間法就是佛法。現在很多人以為離開世間,找一個佛法這個是對立的,這個是對立啊,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產生對立錯誤,明白世間法就是佛法,不明白佛法就是世間法。所以這些觀念啊,被這些愚痴無知卡得緊緊的,有什麼辦法呢,所以諸位同修遇到《楞嚴經》一定要開心智、開心慧,要知道。舉個例子:我們到香港去,香港同修住的環境非常之小,但是被自己我是香港人卡住了,其實住的環境比大陸緊張得很厲害,我們大陸隨便住得很寬敞很輕鬆,但是香港那個地方經濟太緊張了,住得很緊很緊的,很小面積,但出來的時候,我是香港人,其實自己累得要命,這就好懂了。你看我們學佛的,你幹什麼,我是學佛的,自己內心苦得要命,就這個道理。人家那些書多讀一點的,外面多走一點的,內心拓寬了,雖然我們沒報學佛,但是我們內心很敞亮,內心坦蕩蕩,你們這些學佛的學到內心憂心忡忡就這個道理。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沒住在香港,但是我們住得很寬敞很舒服,這個就是自己被自己的觀念所束縛了。我們今天出家的師父這樣,我是出家人,被出家這兩個字關住了,累得要命非常辛苦,底下釋迦佛陀講,六根互用,這很了不起,六根怎樣能互用下面請看經文: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這一段講到六根互用了,阿那律尊者大家都知道,七天七夜沒睡覺,眼睛瞎了看不到,釋迦佛陀教他修照明金剛三昧,後來得到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無目而見,能看到一切,而且天眼第一,三千大千世界全部看的清楚明白,用什麼?本性具足,觀照十方。眼珠呢,我們現在的肉眼生滅的,簡單用一塊布蒙一下,看不著了,但是根性,眼根呢,根性周遍十方。跋難陀龍,這一個無耳而聽,龍本來是無有耳朵,但是它能聽,要知道舉的例子。蛇,諸位同修你們看到蛇有沒有耳朵,但是你不要碰它,碰它它對你不客氣,這一點就好懂了。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殑伽神女,就是河神,她沒有鼻子,但是她能聞到香味。底下驕梵缽提,異舌知味,他的舌頭與旁人舌頭不同,他吃飯的時候能知道天上的美味,這邊吃飯,天上究竟什麼問題怎麼回事他知道。舜若多神,無身覺觸,舜若多神是誰,《地藏經》《華嚴經》經常講到風神,這個就知道了,風神或者叫做虛空神,為什麼叫虛空神?因為無身才叫虛空神。《地藏經》還有《華嚴經》講得很清楚,《華嚴經》講了1700多類呀,讀了華嚴知道佛家富貴呀,沒讀華嚴自己不知道,好象自己學問不錯,讀了華嚴才知道自己那麼渺小。舉個例子:大學生感覺,嗯,讀大學畢業了,遇到老教授才知道自己是個幼稚園,我們現在感覺讀得不少了,遇到《華嚴經》才知道自己是那麼樣的渺小像幼稚園。現在個子感覺很高,一量一米兩米高,比螞蟻高的多多了,一上飛機才知道自己比螞蟻還小,看不到自己的身就這個道理。飛機在空中飛,所以這一個虛空神,風神就叫做舜若多來,它無有身體可以感覺出那些痛了、癢了、冷、熱這個了,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

下面講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摩訶迦葉是大迦葉,久滅意根。原來雲南雞足山山洞裡的守衣入定摩訶迦葉,他達到什麼境界呢,久滅意根,功夫確定有功夫,他能夠在雞足山那麼長時間,等到56億7000多萬年親自出來,把衣缽傳給彌勒尊佛,為什麼他能夠那麼長時間呢,可以說無量劫都沒問題,因為久滅意根,在雞足山他們是念南無雞足山,紅色界,所有雞足山外面山土統統紅的,全部紅的那些土紅色界,守衣入定,摩訶迦葉尊者,不可思議啊。從這一點我們要了解迦葉尊者這個修行,久滅意根。好,那我們就懂了。我們今天的受苦了輪迴了,意根這個意識心在作祟,前面經文都講了,都用意識心,所有的妄心在作祟,迦葉尊者沒有妄心,斷滅妄念。所以我們今天很累很辛苦,就像打坐,你們坐在那個地方,如果心情很好,身體很輕鬆,感覺兩個小時就是五分鐘,如果今天心情很不好,身體很難受,坐五分鐘像一天的感覺,這個就是意根的問題。迦葉尊者一坐能夠五十多億7000多萬年還能出來,把衣缽傳給彌勒尊佛,這個問題深深地了解了,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所以我們現在修行就是斷掉雜念,修行就是降服其心啊。六祖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那個清靜心智慧心,不是來批判哪一部經,不是對立哪個法門呢,如果這樣沒有不墮落的了,從這個地方慢慢地體悟了,體悟以後這個地方修行只有靠自己,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這個叫因果自然的道理,如是業因,如是果報啊。下面這些經文我們接著看: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這一段先講一下,釋迦牟尼佛說,今汝諸根若圓拔已,也就是說把妄念的煩惱推開了,內瑩怎麼樣,下面兩個字,智慧馬上現前「發光」,如是浮塵器世間,外面的物質諸變化相是什麼?妄相,這個外面的相是叫變化相,生滅相,不是真實的相。如湯銷冰,熱湯倒在冰的上面,冰就銷化,一銷化變成什麼?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是將我們現在的念頭轉成了佛的念頭,什麼念頭?清凈啊。舉個例子比較好懂:以前貪嗔痴慢疑,現在覺正凈,清凈平等。以前專為自己而享受利益,現在為一切眾生而服務,這個就好懂了。所以以前的貪嗔痴,現在將此深心奉塵剎,在這塊冰的基礎上給它澆熱湯,冰一融化成無上知覺就是這個道理,不是離開哪個地方再找個佛法再找個成佛,不是這樣講,要這樣找不著了,就像出家和在家,頭髮一剃掉,現出家相。釋迦佛陀講得多麼直接,外面的器世間是浮塵是變化相,用熱湯把這些冰一銷化,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很自然的一個問題。天天要找大善知識,天天要求佛法,到死也找不著了,大善知識就在一念改過,改過了就是大善知識。所以儒家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還講一句,世間出世間第一等大善就是改過,世間出世間第一等大善改過,承認自己的錯,願意改自己的錯。《弟子規》講,有心非名為惡,無心非名為錯,還有《十善業道經》講,常念善法、思維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凈夾雜,這些經文讀了以後,講來講去就是講自己內心的問題,沒講其他的,若能轉內心轉為清靜之心,一切為心造,清凈之心造極樂世界,貪心造鬼道,愚痴造畜生,嗔恚造地獄,五戒造什麼?造現在的人身。每天讀華嚴,一切唯心造,我們就不用好的心來造,就不用顆真心來造,所以此地釋迦佛陀直接講,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下面這一段: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這段經文釋迦牟尼佛現在就說明,在暗的時候,在光明的時候白天看到頭、看到手、看到腳,對不對。在黑暗無比的情況之下,舉個例子,手伸出去剛好握到男人的手,握到女人的手,但全部看不著,我們剛剛握到對方的手,也不知道這一隻手是男人的還是女人的,就是握到手對不對,白天就知道這一隻是男人的手,這一隻是女人的手,起了什麼,男人手女人手,但是極度黑暗的時候根本就只知道什麼,這是一隻手,這就好懂了。摸頭啊,摸到這個頭的時候,也不知道這是男人頭還是女人頭,對不對,但是白天一看,啊,男人女人,反證了什麼?分別相,就是這個道理。下面教我們悟疑斷滅,教我們怎樣的明白來斷掉這些生滅心哪。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凈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到這裡看到這樣的經文,諸位同修內心要知道,阿難尊者開始問了,白佛言就是問哪,說在因地覺悟的初心叫做因地覺心,欲求常住,欲求不生滅常住的佛果,要與果位名目的意義相應才行。這個經文把它文字解釋一下,如果位中,世尊,就如果位中有講什麼?講菩提、講涅槃講真如還有佛性,還有講到庵摩羅識,這個翻譯中文叫做無垢識,庵摩羅識,空如來藏,還有一個大圓鏡智,是七種名,這些都講到自性,為什麼自性本來無名字,在不同情況下給它取個名字,讓大家好懂。就像小孩子剛生下來根本沒名字,無姓無名,爸爸媽媽起個名字讓大家好認識,稱謂雖別,這個地方說,這七名佛的果德名稱雖不同,但都是清凈圓滿,體性堅凝。體性堅凝就是說沒有障礙了,如金剛王,像金剛王一樣永遠常住不壞,阿難尊者也講到這一點,若此見聽什麼意思呢?若這見聞離開明暗,動靜、通塞,畢竟沒有實體的話,豈不同於識心離開的塵,本無所有,講到說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為什麼將此斷滅,為本修因而想求如來七常住聖果呢,這是阿難尊者的提問。這個修因我們講一個比較好懂,講這一段性德和修德,性德是本具,性德是什麼?不是修德來的,本具而有的。而這個修德呢,有次地從基礎上從因上來修,但是在佛陀他是這樣講的,本具的性德佛德不是修出來的,但眾生迷啊,迷不懂這一個本具的性德,怎麼辦,得講一個因修而有,修出來的,那阿難尊者就把以為修出來的這個地方,這個因以為是什麼?性德的果,弄錯了。

阿難尊者這個地方還是弄錯了,搞不明白了,欲獲如來七常住果。所以阿難尊者現在就這樣了知道了,說如來常住果也知道菩提了,涅槃了真如了佛性了,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這個從哪裡來的呢?從修裡面出來的。但是佛陀給他講的還是在前面那一段,富樓那尊者,他說這個不是修出來的,是本有的,你不要把本有的和修出來的,這個給他混淆在一起。下面佛陀怎樣回答,阿難尊者怎樣提問,我們接著來看經文: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悕】

這一段說我還是不太明白,求無上覺呢,如來先說了,湛精圓常啊,他說您都講過了,佛陀您都講過了,說湛精圓常,但是我還是不太明白。這個地方其實不太明白的是我們,可千萬不要說阿難尊者是真不明白,人家是在台上表演,不明白的是我們啊。釋迦佛陀看到這樣,阿難尊者問,這不是違背誠信之言嗎?終成戲論了嗎?怎麼能相信如來是說真實語的聖者呢!說你這樣講好像成戲論,也就是說好像不值得一談那樣的道理,希望如來大慈大悲再為我及一切眾生,開我蒙悕啊,開啟我蒙昧的錯誤執著,講到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乾脆不用講了,叫羅睺羅過來,做什麼呢?撞鐘呢!講不明白了,用自己去悟了,讓他看看,能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叫羅睺羅過來,下面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用這個撞鐘的方法,我們這個地方都沒拿鍾過來了,拿鍾過來敲一下就知道了,我們用這個木魚就好懂了。(法師敲擊木魚)聽到了哦?(法師只做敲到的手勢),聽到沒有?我們就說沒。(再次敲打木魚)聽到了嗎?(再次做敲打的手勢)再聽到沒有?沒有。現在用這一個,現在的大眾就這樣聽到撞鐘,聲音很響亮,啊,聽到了聽到了,一會兒鐘聲沒有了,釋迦牟尼佛才問有沒有聽到,沒有。沒有再撞一下,聽到沒有,聽到了,你看釋迦佛陀怎麼說這些,有漏的啊,有漏的修行同修哇,叫做未盡諸漏,還是有漏啊,下面:

【如來又敕羅睺羅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睺羅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這一段,剛才問的和現在不一樣,剛才是問聞到沒有,就是聽到沒有,對不對?現在這一段問什麼,鐘有沒有聲音,這一個那麼撞一下,阿難和大眾說,有了,鍾又有聲音了。然後慢慢地聲音消掉了,問有沒有,他說沒有,一個聞,一個聲,釋迦佛陀直接地說阿難及大眾問題。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這一段從這個地方也看得出來,佛法確實是教學,老師台上講課,學生阿難眾等底下聽課,不明白了馬上提問,問個明白,搞個清楚。釋迦佛陀說,汝等大眾,因何自語矯亂,阿難尊者馬上就說我們沒有矯亂啊,哪有亂啊。那佛陀就說,你看一會兒說聽到,一會兒又說沒聽到,一會兒有聲,一會兒有無聲,這不是矯亂是什麼呢?師父是這個道理,現在我們看這段經文,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講了一句話太有道理了,好人好事,本來無事好人好事,從那一句話我就慢慢明白,什麼叫矯亂啊?現在本來很好很好的,講一些什麼災難啊,講一些什麼天災人禍。《楞嚴經》裡面講的,後邊會說到妖言惑眾,本來大家都挺好的,搞的心情很不好妖言惑眾。《楞嚴經》是破五十種陰魔啊,講到十種天仙。有一次我在東北學講清凈明誨章,有幾個附體的馬上不高興站起來,他說難道大仙不好嗎?第一句話難道大仙不好嗎,我說不是不好,大仙如果你跟他學習,最高境界全部圓滿還是大仙,而在《楞嚴經》裡面講的大仙還是在六道里,也就是說你學習他全部學會了,100%且成功了,還是在六道裡面,何況你根本學不好100%,不是大仙不好,只是他對自己還沒有究竟圓滿,聽完以後,啪,當場三拜了。拜完以後有幾個居士,當天好像附體的居士有5個,都是當地很有名氣的,大仙大仙那樣的,三個回去以後在大仙台旁邊燒香,我不跟你學習了我要學佛了,您就做佛教的護法,燒香禮拜磕頭了,三個人同時做夢,很奇怪的,我不要講他們的姓名,三個同時做夢,他說師父講的沒錯,既然這樣我們也要去修行了離開了。白天他們都做生意的,在超市裡面賣東西,幾個人在一起,他說很奇怪啊,我昨天做夢夢到說,俺家的保家仙要走了,他說我也做夢了,三個人一說,同時一個夢都一樣的,這師父講得沒錯,我們確實要離開要修行去了。兩天以後,臉色馬上變過來了,現在才40多歲,你們如果不信我帶你去,路費你們負責,如果是騙你們的,路費我負責好不好。很簡單一個人的話幾百塊就夠了,帶10多個人過去,讓我們三個人一起說,但是五個人當中兩個人不信,兩個人現在還是大仙附體,現在不是過去的。《楞嚴經》後面會講到10種天仙,不究竟啊!這個地方今天我們看到這樣的經文確實就這樣的,凡夫自己矯亂自己,又傷害別人還不知道,自己沒有修好,矯亂眾生,還自己是個大善知識。釋迦佛陀講到這一段,阿難尊者這個時候已經證什麼果位了,前面講了須陀洹果了,摩登伽女證到三果阿那含,大眾裡面很多很多,釋迦牟尼佛直接講四個字,自語矯亂,說明沒有達到正覺,沒有正覺還是沒有正知正見,那我們連一個果都沒有,說有是煩惱果。說喜歡吃蘋果,只能這樣說,哪有果啊。佛陀講這一句話就是我們今天的病根,自己矯亂自己還覺得不錯,不信我馬上舉個例子:吃飯沒有,吃了。再過幾個小時,吃飯沒有,沒吃。很簡單的道理,自己矯亂自己,所以我們用妄念的知見、妄心的錯誤觀念來生活,不是真如本性的。六祖講的那一句,應無所注,而生其心。汝今云何自予矯亂,我們還覺得不錯,像阿難尊者代表,你看我沒有啊,我今云何名為矯亂哪,是不是?是不是佛陀講錯了,是不是阿難不是那麼容易好調的啊,你不要認為阿難那麼老實啊,這代表我們其性剛強不是那麼好調的啊,釋迦佛陀說裡面自語矯亂,阿難說沒有啊,我們沒有矯亂啊,也是反駁知道嗎?

好一個釋迦牟尼佛,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否則被阿難問就問倒了,佛陀就問,那你們說沒有矯亂,一會兒說有聲一會兒說沒聲,一會兒說有聞一會兒說無聞,不是矯亂是什麼,下面釋迦牟尼佛再問阿難尊者,接著看經文: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這一段釋迦佛陀說了,有聲無聲那個叫聲神,外面的神像,講外面的情況這個就好懂了。而能聞所聞的這個聞性是不生不滅的道理,就像白天看到的是光明,晚上看到的是黑暗,(法師敲打木魚)這樣聽到的聲音,(法師做敲擊木魚的手勢)這樣聽到靜的音,靜音,(法師再次敲打木魚)這個是動音啊,這就好懂了。動音和靜音,靜音無聲,無聲雖然是無聲,但是聞性不滅聞性不斷啊,這個就好懂了。我們今天就顛倒形式、錯亂是非,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的迷惑顛倒,所以今天念佛的一個嚴重邪知邪見是什麼?認為西方極樂的就是阿彌陀佛,其他的就不是阿彌陀佛,這就叫邪知邪見,這能明白嗎?正知正見是一切眾生皆是阿彌陀佛,是心是佛是心做佛,一切眾生皆是佛。我們今天念佛的邪知邪見自己不知道,一會兒這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是木魚,這尊阿彌陀佛,這個不是,這個就跟這裡自語矯亂一樣的道理,這能明白嗎?  

這個是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娑婆,然後產生對立,這邊阿彌陀佛,這邊凡夫,產生對立。這樣叫邪知邪見,自語矯亂。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個個都是佛,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休息一下。

========================================================================================

《楞嚴經》第八十三集

上一課我們講到眾生自己矯亂而不明白,釋迦佛陀說阿難尊者,及諸有漏,講到這一個。自己沒悟明本心,阿難尊者再問,我們根本就沒有啊,佛陀就說明了,一會答有,一會兒答沒有,一會兒答有聲,一會兒答無聲,這不是矯亂是什麼啊?所以現在很多同修念阿彌陀佛沒悟明本心,沒有了解實相,本身邪知邪見,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是正知正見,這個問題太嚴重了。我是念佛的,既然是念佛,很簡單念佛要念阿彌陀佛的存心,念阿彌陀佛的用心,對不對?我親自遇到的,道場掛一個「出家人不可以掛單」,外面掛個牌,我當時問他,你們居士哪裡來的,出家人給我們皈依的了,那出家人給你皈依,出家人不可以掛單,那是不是叫做過河拆橋。你現在一皈依了,當居士頭了,然後就不讓出家人掛單了。後來他說,出家人不講修行,我再問他,還沒掛單,你怎麼知道他修行不修行?還沒進來住,連一杯水都沒喝著,你怎麼知道他修行不修行。很不客氣地我就問他這一句話,所以這些問題自己還以為在主持正法,還自己以為在弘揚佛法,你說怎麼辦?後來我很嚴厲地說這個問題,我說你想一下吧,出家人不讓他掛單,然後你們自己又在裡頭搞什麼?如果你能主持正法很好,那請問什麼叫正法?能講出來我聽聽嗎。所以這些問題太嚴重了,後來不敢了把那個牌收起來了。我說趕快拿去燒開水吧,把那個牌燒開水供養大眾。出家人不可以掛單那個牌收起來,沒辦法的。這些地方認為出家人不修行,用什麼拿修行為標準,再說一句,修行不修行又關你什麼事?是不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一生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和無量無邊錯誤的知見,自己都不知道。我那一次跟他結法緣以後,後來明白很多。我說你想一下,阿彌陀佛他是不是像你這樣的存心,是不是像你這樣的知見,那我們所念阿彌陀佛,是不是要念阿彌陀佛的存心,念阿彌陀佛的知見,念阿彌陀佛的心量,念阿彌陀佛的智慧,對啊,既然是對,為什麼自己要陽奉陰違。這個地方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現在產生最大的對立就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是娑婆世界,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產生了嚴重的對立,這個叫做邪知邪見。一定要知道,《楞嚴經》是這樣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把娑婆世界倒過來就是極樂世界,把冰融化就是水,把煩惱推開就是菩提是這個道理。《觀無量壽佛經》特彆強調,是心是佛,一切眾生皆是佛。講到這一點,我們今天就念這一尊釋迦佛陀,這一尊阿彌陀佛,其他都是凡夫,佛和凡夫什麼樣?還是對立。聖人和凡夫還是對立,釋迦佛陀在《三藏十二部》講多少次,不增不減是真心本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講了多少次多少遍,那我們以為我是念佛的,用自己的觀念在念「我」不是念佛,用自己的觀念念「我」這個字,不是念「佛」這個字。

當時我在北京特別講這一課,我們是學「佛」這個字,還是學「我」這個字,念佛的人,佛的心是什麼?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念佛的人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叫念佛的人,念阿彌陀佛的存心,具有阿彌陀佛的知見,這才叫做念阿彌陀佛。祖師大德講的一句話,念念不迷這個才叫做念佛,念念不迷才叫做念佛,憑什麼說這句話,憑《無量壽經》第二品賢供尊修普賢大士之德。那麼這一句話,普賢大士之德,一者禮敬諸佛,一切眾生皆是佛,有形眾生是佛,無形眾生也是佛,賢供專修,沒有一個不修這個的,普皆迴向,一切眾生皆是佛才叫做念佛,講得多清楚,講得多明白。

所以你說凡夫自己自語矯亂還不承認怎麼辦呢?兩個字「沒救」。後來五祖給六祖講了一句話,「自悟」,什麼意思?你今天得這個菩提果,不是我五祖給你的,是要從你內心悟明本心,師師惟付密義,佛佛惟傳本心。後來五祖講了「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那本心就是佛心,佛心一看一切眾生皆是佛,這個就是念佛,這個道理要懂,千萬不要把聖人和凡夫產生對立,千萬不要把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產生對立,因為極樂世界是周遍十方的,既然周遍十方肯定也包含我們的娑婆世界。為什麼我們看的是娑婆世界,我們業力而感。這個地方要知道,從這一點慢慢地體悟到,須陀洹果的阿難尊者,這個地方還沒達到正覺,知見還不正。所以祖師大德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楞嚴經》的心法,《楞嚴經》所講的心地功夫,拓開這一個自己的觀念。當然現在很多人,在學佛法當中,沒有次第的修行,沒有人指點,憑自己的感覺,特別是打坐的同修,經過一段時間會感覺很舒服的,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感覺就像一兩分鐘,身體很舒服精神很好,內心沒什麼雜念,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這個時候在打坐裡面就講了,最好,為什麼?很舒服,最壞肯定是出魔障了。而學凈土的同修在這個時候,念念不忘阿彌陀佛,還是要保持凈念相繼,兩個小時確實很快就過去了,很舒服很舒服的,停留在這個地方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在經文上的學習,沒有過來人我們根本就不行的。

那今天同修都知道誰是過來人,釋迦佛陀就是過來人。經典講的那麼樣的清楚,那麼樣的明白,這個地方說了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了,沒有這個聞的功能了,同為枯木啊,跟木頭有什麼兩樣,跟石頭有什麼兩樣啊。所以我們今天在學習佛法確實太多的觀念,不知道錯誤到哪裡去了。釋迦佛陀就問了,你說無聞,如果直是無聞,就是聞性已斷滅了,跟木頭是一樣的了,你又怎麼能聞之知有聲知無聲,原是聲塵在聞性當中,或無或有,豈是聞性呢。聞性是不滅的了,你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無這個不是聞性,聞實雲無,誰知無者,也就是說聞性若真正的會隨著聲塵而消滅,那還有誰能知道哪?知道這個無聲,這個叫做誰知無者,這些道理得慢慢悟,確實佛經真的沒有自己認真讀搞不明白,那我們在每個地方千萬不要產生對立,一產生對立就矛盾,矛盾就衝突,衝突就有煩惱,一煩惱起來造業了,一造業受報了。所以今天千萬在修凈土的同修一定要知道,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絕不可以有對立,念阿彌陀佛跟眾生絕不可以對立,這個是誰,那個叫阿彌陀佛,這叫做對立,二心。沒有懂得咸共尊修普賢大士之德,一者禮敬諸佛,這個道理。下面接著看經文: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這一段說你不要將那個聞性跟那個聲塵混在一起,那個聲塵自己是變滅的。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你的聞性是不動的,不壞的,而這個聲塵自己產生了生和滅,而生滅的是這個聲塵,不是我們自己的聞性,自己昏迷。下面引夢驗賞,說夢的方法來給大家知道了。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這段經文用比喻,重睡的人睡得非常深,熟睡了,又如沉睡的人眠熟床枕,他的家人當他沉睡時,搗練舂米,這個搗是砸的意思,捶打的意思,舂米大家應該知道把那個米的外殼給它搗練出來。搗練舂米我看過,現在都用機器的了,以前在沒有機器之前,用人工做的。其人夢中,這個人在睡夢當中聽到什麼?舂搗聲,舂米搗練的聲音,別作他物,認為是其他的聲音,或為擊鼓,或為撞鐘,這個地方應該要知道。舉個例子:這個人在裡面睡覺,外面在舂米,舂米看過聲音很大,拿起來紮下去有「砰」那樣的聲音,這個深睡的人以為外面在打鼓,外面在撞鐘,其實那不是鼓也不是撞鐘,是什麼?舂米的聲音!這一個「砸地」就比較好懂了,舂米他自己以為在擊鼓、在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這個地方說在他夢中感到很奇怪,為什麼銅重皮鼓,會發生木頭石頭的聲音。他醒過來了懷疑,他很奇怪,這個鼓和鐘聲音怎麼變了,變木頭的聲音,石頭的聲音這個意思。於時忽寤,寤什麼意思?睡醒了,突然間睡醒了,遄知杵音這個字念chuan,什麼意思呢,快、極快、迅速,這一個杵是什麼呢?舂米或捶衣服那個木棒,就像韋陀菩薩拿的那一隻金剛寶杵,你沒看過電影,以前洗衣服有一個木棒,這個就叫杵,這個地方舂米用的那個叫做杵,這個是古文不好懂,也就是說很快地、迅速地傳來這個聲音,是什麼聲音,搗米的聲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擊鼓,他就給家人說了,我正在睡覺做夢的時候,惑這舂搗音是鐘鼓在響。下面這一段: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凈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這個地方好懂了,睡覺的時候,他睡得很熟沉睡了,外面的舂米那個聲音,聽作打鼓撞鐘的聲音,說明肉身已經睡熟了,就是不動了,靜下來了,但是聞性還能夠聽到外面舂米的聲音,也就是說這個肉身休息了,聞性不斷地還是起作用就這個道理。那這個地方就是說,外面的情況不管怎麼樣,但是這個聞性不生不滅。釋迦佛陀舉這個例子大家都知道,你看我們現在坐這個地方,上面聽到飛機剛剛過去,並沒看到對不對,樓房隔住了,但我們一聽能聽到外面飛機飛過的聲音,這個就是聞性,不生不滅。你再注意一個問題,坐火車,在火車上睡著了,火車有那個跑動的聲音,自己知道,其實已經睡著了,一醒來,到哪了?因為跑一個小時,跑一個晚上,一醒過來就「這裡到哪了?」肉身已經被火車拉那麼遠了,那個聞性還問到哪了,這個就是聞性不滅。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稱性起修,用這個性,不要用這個外相,外相生滅,外相生死。而佛陀說聞性是周變法界的,你也許現在不很了解。我馬上舉一個例子:你家裡的人民幣放在什麼地方,馬上想起來了,在那個地方,別人都不知道,你自己馬上知道。但是你距離家裡多遠,你算一算,向我問說:出生的地方在哪?一下子,飛機得飛好幾個小時,但是一下子馬上知道,飛機飛那麼長時間,一剎那馬上就知道了,這出生的地方在什麼地方,這就是聞性周遍十方。去過國外的就知道,新加坡馬上就知道飛機從這個地方飛過去,大概七個小時以外那個地方有一個新加坡,那麼聞性的這個作用要不要一秒鐘,為什麼不用,聞性知覺是同時的就這個道理。所以釋迦佛陀為什麼能周遍法界眾生有一點點的念頭,他馬上就知道,他就用這一個,全部明白了。那我們要知道,最起碼得飛機飛過去,要七個小時,還得調查一下,了解一下。釋迦牟尼佛不用,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個就叫我們念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的心念阿彌陀佛,這個就叫阿彌陀佛。這個最好懂了,用阿彌陀佛的心來念阿彌陀佛這個叫念佛,那阿彌陀佛的什麼心呢,我們講好懂一點的,無雜念的、無妄想、無貪嗔痴、無牽腸掛肚、無是非、無恩怨、無分別、無對立、無矛盾,這個就比較好懂了,以阿彌陀佛的心念阿彌陀佛絕對成佛,那用文字來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的心來求生凈土,當下所有的就是凈土,叫做是心清靜,佛土清靜的道理。知見不能偏,一偏往生不了。希望同修看到這一段,釋迦佛陀用舉做夢還能聽到聲音這個道理講聞性。第四卷最後一段接著給它講完。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第四卷到這些地方,底下的經文是第五卷,這一段經文,釋迦佛陀說了這一段我們能領悟出來嗎,若棄生滅,什麼意思呢?這一段是發明守性故常,堅守的守,守性故常,守於真常。那從這個地方就知道了,真心本性的道理,聞性的道理,若能捨生,舍這個生滅無常的識心,叫做若棄生滅。舍掉了,其實講舍掉還真的不好懂,為什麼?要用轉過來,冰扔掉水也沒有了,若能轉無常的意識心,謹守真實常住的根性,勤修學習,這個意思叫做守於真常。依真常、依真心來修行,常光現前,就是智慧現前,也就是常住真心,本有的大智慧光明一旦現前,這個道理。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根和塵意識心自然一時銷落沒有了。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佛陀講這一段,教我們要摒除雜念、拋開雜念,這些都是心地的。那從這一點知道,佛法講心法,沒有講外面的這些,如果說講外面的這些是一種遇緣助緣而已的,心解脫一切就解脫了,想相為塵,應知所想的,湛一之境,是一種最細最難除之塵,就是內心的雜念也就是最難降服和最難轉過來的。想相為塵這句話用好懂的說一下,真正的冤親債主就是自己的妄念分別,這個叫做冤親債主。外面的冤親債主好懂了,自己的煩惱就是冤親債主,自己的慾望就是冤親債主,那釋迦牟尼佛說,真正的塵垢和真正的干擾、塵相就是分別相,是什麼?想相為塵,就是內心的雜念。釋迦牟尼佛講深一點點,都講到內心那一點點的問題,我們今天以為外面的山和大地來障礙,錯了!是自己的妄念來障礙。識情為垢什麼意思?意識心還有情執這是嚴重的染污、嚴重的污垢。污垢我們的湛精,也就是清凈本然,二俱遠離,二俱就是妄心意識心還有那個情執,二俱遠離,如果能把二俱遠離,則我們的法眼就會應時清明,法眼清凈,慧眼照真,法眼清凈,佛眼具足,肉眼簡擇,天眼通達,《無量壽經》講的,能把情執意識心遠離掉,法眼應時清明。這個道理看明白了看清楚了,修行莫非都是自己的事,和別人毫無相干。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意思就是說能把這二俱遠離了,就會得到清明六根清凈,如何不能成就無上的正知正覺佛果呢!把這些煩惱、妄想、是非全部拋開了,全部轉過來了,怎麼不能成佛呢!把這個心態轉過來了,一切眾生皆是佛若能轉物,則成如來,說娑婆世界轉極樂,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呀。所以祖師大德講得一句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容易,得人身困難,為什麼?因為得人身不是一個人的事,要父精母血,要多少人的養育之恩,培養這一個肉身,得人身是相當困難的啊,但得人身以後往生極樂世界是自己的事,而得人身不是一個人就能得到人身,如果得到人身沒有父母親的撫養,早就死了,哪能活到今天。所以祖師大德特別說明,得人身困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容易,《無量壽經》講:其國不逆違,易往而無人,不是往生不了,而是自己不想往生。

這段經文釋迦牟尼佛說了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怎麼不能成佛呢,不能成佛是自己不想成佛。但記住,雖然不想成佛,佛性還是本具,墮地獄了,佛性也本具。在《涅盤經》裡面這樣講,佛性非善根,斷善根沒斷佛性,《大般涅盤經》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大般涅盤經》這樣說,所有的果報沒有離開方寸,方寸是什麼,心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地,所以所有的方寸都是自己造的,要拓開也好,要自己狹窄也好,跟別人毫無相干。那好這個地方極樂世界已經成就了,阿彌陀佛發大願來接我們,如果自己不修行自己不用功,有了因緣而沒有善根和福德往生不了。極樂世界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從這一點很多修行的同修啊,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問他怎樣往生,念佛就往生,他什麼叫念佛都不懂,以為每天一張嘴每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叫念佛,心不相應啊不行。所以發菩提心是根本,心存彌佛心是根本,心存佛陀心,心同佛心自然造佛果。但知道世間這些都是虛妄相,明白以後就得放下了,不放下會怎麼樣?不放下就會繼續受報啊。所以這個時代很多人說修行說鼓勵,記住鼓勵修行不是真正要修行,真正要修行不用人鼓勵的,為什麼?修行是自己的事,解脫也是自己的事,鼓勵什麼?你說哪一個祖師大德要鼓勵,他們自己知道自己明白,明白人生的事情怎麼一回事。所以達摩祖師一得道以後,馬上就要過來中國,師父給他說不要著急,等過幾十年以後,你才到中國過來。達摩祖師問為什麼?緣分還沒到,你現在過去中國,弘揚禪宗也沒人搭理你,等於白講。達摩祖師說好,他知道了,晚年的時候才過來中國,剛開始也接觸了很多出家在家,梁武帝也請他到宮廷演講,達摩祖師沒講什麼,梁武帝聽不進去有什麼辦法?

那這個地方說,有沒有佛,一切眾生都是佛,佛就在身邊,而我們自己不想成佛,那就沒辦法了。後來達摩祖師跑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後山面壁,等啊繼續等啊,等二祖慧可禪師,等了九年才等一個。那麼想一下,達摩祖師的本意是要度一個還是要度無量無邊眾生,想一想這個問題,肯定要度無量眾生對不對,那麼這麼多年才等一個,等一個慧可禪師,還不是他剃頭的,別人剃頭了,收別人的徒弟來傳法,難道達摩祖師不想多收一些嗎?釋迦牟尼佛不想所有眾生當下開悟嗎?沒辦法,所以我們今天在學《楞嚴經》,要知道你送法寶給人家,對方是否要斷惡修善。斷惡修善是要轉變這個內心而已的,不是叫你不吃飯,不是叫你不睡覺,轉變這個觀念。怎樣轉變,印光大師講,一切眾生皆是佛菩薩,惟有我自己是凡夫,印光大師講多少次對不對?教我們凈念相繼,都攝六根,正常生活規律沒改變,改變自己的心地。《楞嚴經》講,轉物轉心轉思想,所以從這個地方很多人說去度眾生,眾生要學習佛法,你打他罵他他都要學習,他不學習你拿一百萬給他他都不學習。我們在外地也遇到了很多像這樣的情況,這個就是認識問題,就像出家同修,他要出家,父母親怎樣阻擋、怎樣不同意他還是出家去;他如果不出家,你打死他罵死他,他都不會出家的,你就是再多給他利益,他都不會出家的,這個就是認識,這個就是對人生當中看法不一樣。那我們今天要用怎樣的看法,要反省這一輩子活到現在得到什麼?說好聽的,叫有家產有兒女子孫,說不好聽的,一無所有。那好,人生一無所有包括現在的得到很多東西,晚年是什麼?四個字有也好沒有也好,死路一條,個個都要死路一條的。那祖師大德講,酒色財氣四垛牆,人人都往牆裡躲,誰能跳出牆垛外,不活百歲壽也長,因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帶著自己覺悟的思想,帶著自己覺悟的心地,智慧流露到清凈法界去,選擇不一樣。

我以前對有一些學佛同修剛剛要學佛很高興,現在心地不一樣了,心態不一樣了,你願意來學一起來學習,你不願來學習自己認真學習,這個東西一定要有認識的。很多做父母親的人,兒女不讀書,給他錢給他東西啊,給他什麼,不讀書就是不讀書,給再多還是不讀書,要讀書的兒女自己白天打工,去打工掙錢,放假的時候打工掙錢,自己讀書就是這個道理。還有什麼好憂愁的,要相信業力呀,所以無明煩惱慾望這些都是一種自己的因緣、自己的業力和循環。再說一句,哪一個人不想開悟,也很想開悟,開悟不了就生生世世的一種業力牽著,那麼覺悟的人明白的人怎麼樣?了果,受報了果高高興興的。有一個出家人在山上修行,誦經念佛打坐,非常用功很老實,收了可能幾百個徒弟,為什麼?這些徒弟對這位師父非常恭敬,非常有道,但是這些徒弟不知道他師父什麼人物,就是說對師父的學問和用功值得學習讚歎。徒弟收多了,大家都在外面學習,有一天這些徒弟回來給師父拜年,師父不在到哪裡去了呢,抓起來了在牢房裡面。這些徒弟在外地都是名氣很好的,響噹噹的,開始去找師父,然後問師父你怎麼被抓了?師父就說出因緣,在五百世前,五百世很長時間,我在種田,看到一位出家人,在那個地方誹謗,剛好有一個人牛跑丟了找牛,我說是那個出家人偷的又誹謗,就是說,用一種陷害,我當時是無意的了,哪知道那位出家人是什麼人呢,隨便說幾句了,說的很不好聽,不要說說出來就造業了,記住了啊,講到這裡就好不要說出來,一說出來你就造業了,然後我就陷害他了。這個果報沒想到我現在出家了,前幾個月也有一個人來找牛,跑道寺院來,我剛好在洗棉被,棉被在鍋里煮,棉被在水裡面突然變牛皮了,我看的是棉被,而那個農夫看的是牛皮,鍋里的水變紅色的,我看的是開水,他看的是紅色的血水,他說我殺了他的牛,偷了他的牛,我在入定當中觀察一下,五百世之前的業報現前了,不可以解釋,不可以推卸責任,我就認認真真地老老實實來接受這個牢獄之災十二年。然後這些徒弟說,師父我救你出來,我們這些人上邊有領導,下面有熟人,身邊又有錢,救你出來,師父說,千萬不可以,我已證阿羅漢果,要出來我自己早就出來了,我要出來任何人抓不住,但是我一走出來,又犯了什麼,也屬於偷盜,越獄也屬於偷盜,這是我的果報,我不還將來的罪越來越深,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我在牢獄裡面沒有牢獄之苦,就是說心地已經怎麼樣?解脫了,我的身雖然是肉身在這個牢房裡面,但是我的心地沒有牢獄之苦,這個肉身要接受果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十二年我一定要待到滿。到十二年到了,徒弟就迎接,第一師父了果圓滿了,第二師父是阿羅漢啊,第三十二年沒見師父,出來現在接師父對不對?非常高興,但是一般人從牢房裡面,坐牢有什麼可迎接的呢,世間人跟覺悟的人不一樣,迎接出來師父他就說緣已經到了,跟娑婆世界的緣已經到了,坐化了。接回去交代好事情,你們好好用功,好好修行,交代完以後,一坐走了。阿羅漢還在接受這個果報,講出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該還還得還,而且內心高高興興地還,沒有逃避,佛家永遠講兩個字,積極,什麼都積極,認真去做。你說阿羅漢誰能抓得住,不要說人抓不住了,天人都抓不住,他已經跳出六道輪迴了,對不對?他不躲避因為不可以躲避,覺悟的人認賬,對就對。阿彌陀佛,認賬就這個道理,沒有什麼道理,沒有為什麼,一了後世就皆了了,不了越積是越多。那我們今天在學《楞嚴經》的同修知道,記住以阿彌陀佛的心來念阿彌陀佛,一切眾生皆是佛,對我誹謗很好感恩戴德,不但要自己要承認,要感恩戴德了了。安士高也是這樣來了果報的,果報了了,煩惱沒有了,執著沒有了,剩下的是什麼,前面都講了,就是菩提涅盤,講到大圓鏡智就出來了。這一點唯有內心去鍛煉啊,當然等一下下課也不要自己找麻煩,來來來給我打一巴掌,不要這樣不要自討苦吃。內心的轉化,能轉過來就是如來,能轉娑婆就是極樂,能轉煩惱就是菩提,學佛就是能轉自己,沒有其他的。這是我們第四卷,講到這個地方經文剛好到這裡說「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下一堂課我們來講第五卷,第五卷裡面講到了二十五聖圓通,個個怎樣修成就的。從第五卷學習就知道了,前面講到,色聲香味觸法,一個一個的在每個環境當中學習,就能知道佛法了,明白了一切都是佛法,二十五聖圓通講到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下面我們下課。

================================================================================================

《楞嚴經》 第八十四集

《楞嚴經》第四卷我們剛講完,晚上來向同修報告第五卷,下面請掀開經本第卷五,《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這一段阿難尊者繼續的請佛開示,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世尊,如來前面說第二項先決條件的時候,要我們從根來解結,現在看世間解結之人,如果不知道結的根源所在,我相信這個人始終不能解開這個結,世尊,我和會中得有學聲聞也是這樣,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與無明俱滅俱生。這個地方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意思就是說,雖得歷劫多聞熏習的善根,名為出家,出家也不是想出家就能出的了的。諸位同修現在很多人瞧不起出家,這個很容易看得出來了的,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譬如盲人恆處暗,不能開導於他路。現在很多人瞧不起出家,這個就自己的業障。阿難尊者說了,歷劫多聞熏習的善根,名為出家,但這個地方注意,出家不代表於解脫,而我們這個地方要注意看會看的,猶隔日瘧,瘧什麼意思呢?有一種病叫瘧疾,中醫裡面有記載,什麼叫瘧疾呢?治療的時候就好了,不治療看不出什麼大嚴重,但是一個禮拜發冷一次,隔一個禮拜,發燒一次,發燒起來很嚴重,發燒一會兒就好了,發冷整身好像在冰櫃出來一樣,發冷一個禮拜一次,一期冷一期熱的,這種屬於傳染病很不好治,瘧疾那這個地方就是說明,猶隔日瘧,過幾天就發病,過幾天就發病這個意思。惟願大慈指佛陀了,哀愍淪溺,還沒跳出六到輪迴的眾生,都在受報沉淪六道。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問這一個,開示我們現在的身心哪裡是結,從何處下手呢,來解開這個結這個意思。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從這句話,阿難尊者講出來了,就知道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器一代不如一代了,也就是說真正用功修行的是越來越少了,什麼叫正法呢?大家依教奉行叫正法,一半依教奉行,一半無所謂叫相法,大部分不依教奉行,小部分修行這個叫末法,法都一樣的。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什麼叫三有呢,一般講四恩三有,解脫三有苦,第一欲界有,第二色界有,第三個大家知道無色界有。三有一般如果不注意都看成什麼三途是不是,這裡講的的三界。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不是阿難一個人,在會的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看到這一段求法親切啊。淚水像下雨那樣嘩啦嘩啦的,從悲心衝出來了,虔誠敬仰叫做翹誠。佇佛如來,就是說等候長時間的站著,這個叫佇佛如來。無上開示,恭敬聆聽無上的開示,現在佛門對開會對開光比較認真,信徒比較認真,對聽經深入經藏了,擺在第二了,這個叫本末倒置。所以我們現在學到《楞嚴經》以後,你看阿難尊者和與會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那現在舉行會議是特別認真,要舉行深入經藏學習經典,隨隨便便的了,這一方面用我個人的學習心態很感慨,當然這應該說是個人對佛法的認識不同了,也只能說眾生的因緣是這樣的,沒有什麼可說的了。下面佛陀怎樣開示呢: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看到這一段了,釋迦佛陀生大憐憫之心,憐憫一切眾生及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所以佛法叫出世間法了,為世出世修證一乘之因心,不至於錯亂休行,以作將來修行大乘佛法之眼目。以閻浮檀紫金光手,這個地方是說佛用閻浮檀紫金光色的手,摩阿難頂頭頂,下面這一句可得注意看,即時十方普佛世界,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想一想有沒有東方琉璃世界,想一想底下沒說,為除西方東方兩個方佛,沒有啊,十方普佛世界,阿彌陀佛也到了,藥師佛也來了。從這個地方諸位同修,要懂心法為正法,萬法歸自性為正法,現在有人反對《楞嚴經》,就反對十方諸佛非常明顯,有人說《楞嚴經》是偽造的,他就批判十方諸佛,這是我親眼親耳親自遇到的,幾個同修學法門,自己沒有認真學明白來批判《無量壽經》,來批評《楞嚴經》統統是偽造的,有什麼辦法,西方有路不上去,地獄無門自開來,自己開地獄之門。《楞嚴經》這個地方從經文明確的說明,十方普佛世界,六種振動,那麼批判《楞嚴經》就批判十佛諸佛,他所學的都不是佛法。前面經文講了,以緣慮之心,塵緣之心聽法此法亦緣,所以這個時代表面上好像很多人在學佛,究竟是學佛還是謗佛還搞不清楚,究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墮落阿鼻地獄還不明白,這是我親自遇到好幾個,說這些大乘佛法是偽造的。

我在講台上學講課的時候,很多紙條特別寫到這一點,他說我們學習哪一部經,然後你們這些所謂的大乘佛法都是偽造的,提到這個問題,然到另外學凈土的同修就說了,師父他們這樣說,我們怎樣來理解。我說你是想墮地獄還是想到極樂世界去,你先說自己,他說那我肯定想到極樂世界去,那就不要搭理他,就這麼簡單,你不要跟他辯,不要跟他論,是非不辯為解脫,你跟他辯跟他論,本身也是是非心,他能聽勸他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做,他不聽不要理他就行了。我當下就問他,你要到極樂世界去,還是要到地獄去你選擇,他說那肯定要到極樂世界去,修好自己不要搭理他,能聽就這一句話,這個回答一定要注意的,不用解釋太多能明白嗎,辯論還是是非心,你管他幹什麼,他連佛所講的話都不聽,我們算什麼,連十方佛都敢跟他對立了,我們算什麼,沒被他收起來就不錯了,沒被他打死就不錯了,還要跟他說什麼?一定要有善巧方便,我看到這段經文很感慨,佛陀講《楞嚴經》的時候沒有一尊佛不到的,全部到了,講《地藏經》所有的佛也全部到了,講《地藏經》的時候一尊不落,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從這個地方就能知道《楞嚴經》的分量,首楞嚴大定,開智慧楞嚴啊。下面說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就是我們娑婆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光光相照,佛佛道同了,這個地方呢,凡是住在世界上的各有寶光都從頂門出,頂門代表至高無上,這些寶光同在一時於彼十方世界,來祇跎林,同時到灌如來頂,灌釋迦如來之頂這樣的祥瑞之相。底下大眾講一句話,是諸大眾,沒辦法說了,也沒辦法形容了,更沒辦法表達了,說什麼?從來沒看過,就是瑞相太好了。自己怎麼樣,看到傻了,沒看過。我就聽到說窮人突然間拿到很多錢,自己懵了一直發抖,從來沒看過這麼多錢,就這個道理。很貧窮一下子幾百萬,自己不知道怎麼辦了。好,這個地方這些大眾從來沒看過這麼殊勝的楞嚴妙會,楞嚴大定,莊嚴殊勝,十方諸佛一灌頂釋迦如來頭頂,是諸大眾,眼睛發楞了,沒看過得未曾有。所以作一個學佛的同修,沒有學習《楞嚴經》終生遺憾,你可以去看一看李炳南老居士《楞嚴經》開課開了很多年,他有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後來開《楞嚴經》,開好長時間,換句話說學講經的人如果不學習《楞嚴經》,危險就太大太大了,很容易產生對立法,不是批判自己就批判別人,不是批判別人就落在一方。所以我是剛開始先學習楞嚴,出來再學講《無量壽經》的,為什麼?開智慧楞嚴,成佛法華,富貴華嚴這要知道,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這段經文是諸大眾得未曾有,大家一看十方的佛從十方放光來灌在釋迦佛陀頭頂上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沒有見過,沒有一尊佛落掉的,十方諸佛來灌頂,那麼這個時代很多人沒有學習《楞嚴經》又來反對,又來批判了,這個罪還得了。什麼罪最重呢?謗法的罪最重的,為什麼?《無量壽經》講了,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能往生,心不善,心對立,他心不善才會謗,謗佛謗法謗僧,從這一點祖師大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楞嚴咒》擺在早課,這就好懂了。

所以我們這一段來學習《楞嚴經》都要先念楞嚴咒,念完了再來講《楞嚴經》,慢慢就體悟到了,也許同修說但我也沒什麼感覺,也沒什麼開智慧,學了好幾天沒什麼改變,沒什麼兩樣,每天在吃飯,不知道飯菜好吃,一兩天沒吃飯,剩飯剩菜都好吃,這一道理能懂嗎,我們現在經書法寶太多了,天天都有,等有一天自己這一個楞嚴大定,楞嚴妙法,這個種子讓他起作用的時候就知道那個不可思議,讀書用時方知少,讀書的時候,總感覺老師太嚴格了,怎麼這樣的批評,這樣的嚴格,真正要考試了,真正要用得上的時候才知道讀的太少了。我遇到很多同學,在學校裡面調皮加搗蛋不想讀書,現在都30多歲了,見面的時候非常後悔,我如果要有文化,我會怎麼樣怎麼樣的,來不及了,為什麼?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終身遺憾終身後悔。我們《楞嚴經》現在學習,種子已經種下去了,總有一天讓他開花結果的時候,你才知道自然就明白了,從這地方慢慢的領悟,這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準備要講二十五聖圓通。十方諸佛放光灌如來頂,第五品講到第七品的時候,第七卷再次的十方如來又出現了,光中極尊開始化佛各個出來了,後面經文我們會慢慢看到,底下來看看十方諸佛怎樣說。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這一段於是阿難及諸大眾,那不是一個人聽到也不是一個人看到全部看到,俱就是同時的意思,全部的意思叫做俱。俱聞十方微塵如來,諸位同修看到這一句,同時聞到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一段經文可以給同修報告的,能把《楞嚴經》從如是我聞,聽到信受奉行的就不多了,我深深有這種體會,外面講《無量壽經》,每天幾百個人,有的在前面聽到了,後面家庭障礙沒有時間聽,有的剛剛知道來聽了,聽到到圓滿,但是前面沒聽著,這種情況是太多太多,而對於我們出家同修,沒有深入經藏那就太遺憾了,所以我想有時間多講幾部包括其他的經典,這一輩子深入經藏是我們的正業,要知道我們想要正定,得先要有正業、正命、正精進,慢慢的就懂得什麼叫正知正見了,可以說深入經藏以經典學習,也可以說正知正見。我們不敢說煩惱斷除了,阿羅漢了最起碼這個是正確的,為什麼?《三藏十二部》佛法釋迦牟尼佛自性流露的,所以這一點得慢慢的領悟,我看到這一段經文內心是很感慨的,俱聞我們也聞到了,諸位同修我們讀到《楞嚴經》也聞到了,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訴阿難尊者,善哉阿難,就是說很難得的阿難,很難得的意思。汝欲識知俱生無明,這一句話也就是說你想知道俱生無明,為何使你輪轉六道嗎,這一句話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同說的。怎樣來解開內心的無明,你想知道俱生無明嗎?那輪迴怎麼樣輪迴的呢,也就是因為無明,造業來輪迴的。經文說了,使汝輪轉生死結根,為何使你流轉呢,就是輪轉六道生死結的根源就是你的六根這個意思。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不單單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而說,十方如來共同說明,更無他物,這句話注意不是別人害的,不是別人障礙的,也不是別人來破壞的,這個地方說除此別無他物,那麼輪迴就是自己的六根啊!六根不用,用意識心妄心。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你若想知道就告訴大眾,告訴阿難尊者,告訴我們,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你想知道如何令你速證安樂解脫,或者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說成佛作祖,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寂靜妙常的本覺真心,亦汝六根也是你的六根,並非他物。換句話說造業墮落也是六根,成佛作祖還是六根,用一句話比較好懂。六根性成佛了,六妄心妄識意識心墮落了,不是其他的,擒賊先擒王,前面不是講了六賊為媒呀!講到認賊為父,意識心就是賊,認賊為父。十方如來所說的,成佛是這六跟,墮落也是這六跟,更非他物。下面看看阿難尊者怎樣的反映。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這一段阿難尊者聽到這地方以後有點悟明白了,懷著感恩的心,如是法音我是聽到了,但是我還是不太明白,心猶未明跟我們一樣,還是不太明白,趕快稽首白佛,禮拜十方佛,云何令我怎樣使我生死輪迴,也就是說超越生死輪迴,解脫生死輪迴,生死輪迴的六跟解脫了,證安樂妙常的也是這六根,並非他物我還是不太明白,這是阿難的反應,從這個地方境界還是有相差的,因為阿難只證了初果須陀洹了,那十方如來的境界高他太多太多了,下面釋迦牟尼佛說明了: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釋迦佛陀講這一句,冰和水同個根源,菩提煩惱同個根源,在家出家同一個人,這就好懂了。根塵,根我們講根性,塵講煩惱,同緣本是同根生,這一點不是拋去煩惱找菩提,煩惱一拋去,菩提自然就出來了,就我們這個空間現在把所有這些燈光閉掉當下黑暗,同坐在這裡燈光打開全部光明,用菩提的就全部光明覺悟了,用妄心的全部黑暗了這麼一個道理。用利於自己的就是塵,煩惱妄想。利於眾生的叫作善,記住:利於眾生只叫做善,利益眾生而清凈,利益眾生而離相,那才叫作凈,凈才是佛道,修善離相叫做凈叫做功德,修善不離相叫做福德,只是在善道還不是佛道。根塵同源看到這一句話我們要注意了,根塵本是同源,源是一體,佛陀無二,結縛之源和解脫之本都是六根,識性虛妄也是說明識性是前塵虛妄相上所起的妄想,全無實體,猶如空花。下面佛陀作比喻了: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這一段應該多讀幾遍,釋迦牟尼佛直接講了,由塵發知意思就是說:阿難由有六塵才發六根,因為六根方顯六塵之相,相見無性,六塵之相和六根之知,都沒有獨立的自性,同於交蘆,蘆呢是蘆草,這個地方蘆草同修有個可能沒看過,是故汝今,底下這一句話:知見立知,為無明本,經典寫的是即無明本。所以無明哪裡來的呢?知見立知。當然我們這個地方講知見還不太好懂,第一眼看到的叫知見,起個妄念叫立知,禪宗講叫動念即乖,開口亂道,也是依這一句而講的,第一眼看到聽到這個叫知見,聽到以後馬上有妄念有雜念這個叫立知,立知即無明本,像我們看到這本書,看的清楚明白這個是知見,馬上立一個一本經書,這個就作叫立知,本來無名字,給那裡一本這一本叫經書,立一個名這為無明本,開始有這個執著,有這個念頭事情就出來了,有個同修買餅乾,餅乾很多現在,走啊走啊走啊,走到寺院去拿起來,準備到大雄寶殿去供佛,突然間這個餅乾一看不可以啊,為什麼?裡面寫兩個字雞蛋,那這個餅乾不能供佛了,開始找一個法師,這個法師確實看這個地方寫兩個雞蛋,有那個麵粉和其他的調料還有雞蛋,他說法師啊怎麼辦呢,這個法師跟他說有辦法,你先去拜佛,拜完佛下來就好了,他說行還是法師慈悲,他到大雄寶殿拜完佛,回來以後,法師我佛已經拜好了,這個餅乾怎麼處理,把餅乾拿出來,你拿去吧可以吃了,為什麼?我把雞蛋那兩個字貼住了,拿一張小小的紙條將雞蛋兩個字粘住了,你現在看到的是一張白紙條沒有看到雞蛋,可以吃了,這個地方一定要領悟,這個就叫立知,我們現在煩惱就煩惱在這個地方,後來這個同修就問師父為什麼這樣呢,這位師父跟他講,眾生的煩惱和執著,你要堅持現在這一袋餅乾裡面,這一小包這兩個雞蛋,你不拜佛你不供佛又不吃,請問你什麼能吃,想吃和能吃和不要吃,這個心是什麼心,我想吃這個和不想吃這個都是煩惱心,以煩惱心來拜佛有什麼用處,為什麼不以拜佛的心來開智慧來明白這些大道理呢!這個法師慢慢跟他講你看,有雞蛋的就不吃這個餅乾,沒雞蛋的就吃,有和沒有都是對立法,那你來拜佛肯定看到這一尊佛,就拜看到這個地方就不拜,看到高興就高興,看到不高興就煩惱這不是解脫,是你個人的觀念,我將雞蛋這兩個字給你貼住了,你就可以吃了。那我現在給你貼住你就看不到雞蛋,請問日常生活當中吃了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多少,對不對。打個比方走出去踩死螞蟻,小蚊子,你自己不知道,以為沒造業,發了一個不善的念頭,自己不知道以為很清凈,照顧了家裡的人,這本身就是狹隘的心腸,這個以為自己很清凈,這都屬於邪知邪見。用雞蛋這兩個字說明一番的道理,這樣能明白嗎?好象我吃素菜,吃素菜諸位同修,難道不殺生嗎,想想這個道理。沒有農夫的種田,沒有貧民百姓付出的努力,貢獻我們能吃的素菜嗎,他叫做直接的殺生,殺那些蚊蟲,我們叫間接的殺生,一定要懂。間接的殺生舉的例子:殺豬的人直接要殺豬,吃豬肉的人,間接的殺豬,沒有吃豬肉哪還去殺豬,沒有吃素菜哪會去種田,間接的殺生,我們現在被自己的觀念卡住了,我吃素的就沒殺生,用心地法來講,動一個念頭就是殺生,殺了什麼?自性之清凈本然,動念及乖的道理。

所以很多人以為,我一輩子吃凈口素,殊不知也是間接的殺生,講這一段話可以不相信,但是自己看《地藏經》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有沒有?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出家師父每天早上起來,從朝寅旦直至幕,一切眾生自回護,若以無意喪其形,願汝即時生凈土,五十三咒其中一條,應該想的起來,我們學佛的同修出家師父都懂,吃素菜是帶給眾生減少痛苦,但是嚴格來講吃素菜也是間接的殺生,那乾脆不吃,身體餓死了,餓死也是殺生,因為肉身父母所生,自己餓死了,就等於殺父母,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自己餓死了,不吃不喝了等於殺父母,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肉,這個就是《地藏經》講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我們今天學佛沒有一種感恩三寶的心,感恩佛陀的心,總認為自己修的不錯了,然後被自己的觀念卡這了,我自己吃素的,什麼叫吃素呢?很多人以為吃素菜較素,錯!清靜心叫做齋,不是吃素菜叫做齋,這是佛門的本意,想一想,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是十方如來同時宣說的,從這個地方什麼叫出家?有我的念頭就不叫出家,無我的念頭才叫出家,這佛經本意是這樣講。有我的念頭,有我還有範圍,不是出家,出六道之家,出三界之家,這一點相當困難的。很多人給我說,心出家就好了,何必身出家,除非他佛菩薩再來,如果他不是佛菩薩再來,這叫邪知邪見!為什麼?你既然心出家了,怎麼還會執著這個身出家不出家,心出家已經無身了,講無身還說不太好懂,心出家已經不執著那個家,也不執著這個身,那你為什麼還執著這個身出家不出家的道理呢,除非佛菩薩再來,以心出家現在家相,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沒有這個境界,不是佛菩薩成願再來,就是惡道出來的邪知邪見破壞佛法。講心出家身不出家,後面講到五十種陰魔講到的,心出家就好了,何必身出家呢?這叫惡知惡見魔之魔見,《華嚴經》講妄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都是魔業,所以在《華嚴經》講戒為無上菩提本,能生一切諸善法,這個華嚴的經文,懂到這個地方還有很多同修錯誤的知見,心好就好了,吃肉不要緊,既然心好怎麼還要吃肉,他吃肉的心怎麼能好心?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所以佛門講到這一些,是非不辯為解脫,正己化人這個人,這個是百丈禪師所定的規矩。當時他定叢林規矩,把有些戒律跟中國相應的留下來,跟中國環境不相應的,沒有納許在百丈清規裡面,很多人也是辯論也是反對,馬祖建叢林,道一禪師姓馬,在家姓馬,所以叫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都是六祖的徒孫,叫六祖要叫師公。一個建叢林怎麼建法,非常有邏輯性的,前後左右怎麼建法,現在不懂得叢林的建築,三殿七堂,前後左右憑著自己想怎麼建就怎麼建,我看了很傷心沒辦法了,給幾個同修建議咱是小和尚,沒人納受到最後出問題的時候又有什麼辦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後悔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懺悔罪已經造了,沒辦法。所以百丈禪師,第一句話講叢林以無事為興旺。第一條清規裡面,叢林以無事為興旺,這一句話含義就太深了,他定了很多條,那本書很厚,可以買的到的,還有其中一條,是非不辯為解脫,修行以正法為入道。所以這個地方慢慢的領悟到了,這一點確確實實難啊,《地藏經》講的其性剛強難調難伏,立知這個就是無明本,所以這個法師說雞蛋我已經紙條給你貼上去了,看不到了,你現在可以吃了,後來這個居士慢慢慢慢的明白了,指點以後明白了。什麼叫殺生?妄念就叫殺生,我們這邊有一本書,你們想看我會找出來,看能不能找的到,寫什麼?銀行有存款都屬於偷盜,我愣了一下,那明明大家自己掙的錢,銀行存款還屬於偷盜,怎樣想都想不明白,後來我找到很多資料,偷了自性之盜不是偷了別人之盜,自性本來無一物體。講到這一點,為什麼楞嚴為心戒?攝心為戒,持心戒,自性本來無一物,能生萬法本來清凈,哪有銀行存款,雖然不是偷了別人之盜,偷了自性為盜,我看到那一段呢,要下去的人可就不少了,第一個是誰?就是自己,為什麼還有念頭,還有雜念還有妄念,這都叫立知都叫無明本。所以《楞嚴經》和戒律一般都是老法師有名氣的法師來講的,像我們無名小卒講出來誰要相信呢,電視機前的同修不要罵了,阿彌陀佛。我是遇到了這些問題才慢慢的對經典學習,知見立知為無明本,你看毛巾,那麼想一想本來有沒有這個名字,看的清楚,看的明白叫知見,「毛巾」開始立知了,無明本來了,無明本就產生妄念產生煩惱,我說毛巾,你說巾毛,兩個人辯論了,明明是毛巾,為什麼你說巾毛,兩個人就干仗了,打起來了,有個對立,嗔恚之心矛盾統統出來了,這個我叫水,你說不是叫木魚,我說不是叫水,兩個人爭辯得沒辦法可說,《地藏經》裡面有講到,爭論地獄,使勁爭論使勁斗,斗到最後死了,風一吹再活過來,再爭論再辯鬥,《地藏經》有講辯論辯鬥就這樣的,到最後辯最後打了,從這個地方慢慢的明白了,所以萬般將不去為什麼說,唯有業隨身呢,就是這個觀念而隨身,禪宗祖師講百花從中過,片葉不粘身,你說毛巾,好就是毛巾,不跟你辯不跟你論。所以阿羅漢有一天,對菩薩不是很服氣,我們都證阿羅漢果了,你證菩薩沒什麼功夫啊,差不了多少?為什麼我叫阿羅漢你叫菩薩呢?有一天到寺院去十八個人開始吃飯,那個典座非常慈悲,看外地來得十八個和尚,非常認真做飯給他吃,怎樣吃吃不飽。飯吃完了,十八個人說,還沒吃飽,還沒吃飽再煮再吃還沒吃飽,煮了大鍋了大鼎了,怎樣煮都吃不飽,那這個典座就麻煩了,這十八個人究竟怎麼回事吃不飽,外面再來一個胖胖的和尚,他說不要緊慢慢吃我來打飯,他自己那個鍋怎樣打打不完,怎樣舀就是就是把米舀出來舀不完,十八個人一看不得了,這個胖胖的和尚這麼厲害,這個鍋打不完,怎樣吃吃不完,吃吧,你要吃再來,吃不完。後來十八個人說,何方神聖呢?搖身一變觀音菩薩,叫十八羅漢斗觀音,十八個羅漢鬥不過一個觀音菩薩,我這個地方講觀音菩薩要知道的,鬥不過他。後來阿羅漢還有一幫,阿羅漢很多,他就講到說菩薩功夫也不會怎麼樣,維摩詰居士知道了,他說好既然這樣你們就進來,他開始講經。講經的時候天女散花,維摩詰居士叫空中的天女散花,大家知道當時兩尊佛下來示現,一尊釋迦牟尼佛現出家相,一尊維摩詰居士現在家相,兩尊都是古佛來示現的,他講經的時候天女散花,菩薩身上一朵都沒有,阿羅漢那個花還粘在身上,維摩詰居士,你們自己看,誰是阿羅漢誰是菩薩,菩薩看一看確實沒有花,阿羅漢雖然內心沒煩惱,雖然內心有功夫,跳出六道輪迴,但是花還是在身上,百花從中過,片葉不粘身,這個是菩薩。百花從中過,片葉不離身,這個就是羅漢。希望在座同修知見立知,立知即無明本,這段還沒怎麼講,時間已經到了,我們下一課再補充一下。

 ==========================================================================================

《楞嚴經》 第八十五集

上一課講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講到這一點,我們今天被自己的觀念就是立知,給自己卡的緊緊的,總感覺是正確的。

前幾天有一個老和尚,他說他建兩個道場這麼幾十年當中,這個觀念是正確的,當然這個地方再講的例子大家比較好懂,十歲的小孩,和大人在一起,兩個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十歲的小孩叫他讀書,他喜歡玩,說這讀書下去你將來會怎麼樣,我拿多少給你,打個比方五百萬,你現在拚命讀書考上大學,我將來五百萬給你,再來你現在出去玩我拿五百塊給你,這十歲的小孩選擇馬上五百塊出去玩,還是要讀到大學拿到五百萬你想一下,這個十歲的小孩肯定五百塊拿到手跑啊,幹什麼?玩去了,他不會選擇讀完大學再來拿這五百萬,你說大學也讀了五百萬也有了,他不要,他要當下你五百塊給我,我出去到網吧打遊戲機開始玩,為什麼?他的認識就這樣。如果再一個兩歲的小孩把五百塊放在地下,把冰糖放在地下,兩歲小孩要哪一個,肯定是冰糖,不要那幾百塊,對不對?因為這是他的認識,他的水平就這樣的,再來舉的例子,一條狗在那個地方,把黃金價值的東西擺在前面,把骨頭放在前面,他要哪個,那要咬黃金還是咬骨頭,肯定要骨頭,不要黃金,這個就是他的認識。講到這個地方,修行人同修,這個地方注意認識,有的到極樂世界,有的想成佛作祖,有的想往生天上,有的想投胎做人,有的想大福報,有的想很大的名氣,個個的心態認識不一樣,為什麼沒有跟如來一樣呢,因為如來沒有立知,我們現在想有一個什麼,這個都是立知。但佛陀講了立知也不見是一件壞事,只要你方向立對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孔老夫子講的,如果我們立知來立在佛的果位,這未嘗是一件壞事,可是的是什麼,我們的立知立在無明這個地方,立在煩惱這個方,立在自己的觀念這個地方,這可是最麻煩的。

所以今天看到這段經文,特別在《華嚴》《法華》《楞嚴經》講的很清楚,還有一部叫《楞伽經》也講的很清楚,我們今天的立知是立在自己的觀念,這個是最悲哀的地方,出不來產生了無明本,無明就是黑暗,一黑暗就怎麼樣,產生了妄動妄念雜念,雜念起來就衝突對立,一對立起來開始造業了,造業就受報了。所以儒家講一句話,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當小人,君子認真斷惡修善,越斷惡越修善,越積功累德,福報幸福光明越來越大越來越殊勝,小人霸佔欺騙控制佔小便宜,越來越窮越來越累,越來越坎坷,越坎坷越貪越偷,越殺盜淫妄,到最後越墮落,《無量壽經》講了,《地藏經》也講了墮地獄,這個地獄壞了再到別的地獄,此界成後輾轉而來,輾轉受報,《地藏經》講到這一點,所以叫做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當小人。這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我們今天就被自己的觀念想,強行給自己了卡死了,舉個例子:這個是木魚我給他雕一下,馬上就不是木魚了,我馬上這個地方一掰開,你說這個是什麼,什麼都不是,你也說什麼都是,也可以這樣說。什麼叫做涅槃呢?地下這四個字「知見無見」,清凈之見沒有雜念,知見無見這個就是涅槃,這個就是無漏真凈。若證悟本俱的真知真見不需要知見,這就是無漏真凈涅槃,用凈土的同修來報告比較好懂,真心本具的極樂,不要想外求個極樂了,也就是說將內心的十惡業全部的斷掉,過十萬億個佛國土當下就是,如果內心十惡存在殺盜淫妄酒,貪嗔痴無明存在,永遠距離十萬億個佛國土產生了距離,把內心一降服轉過來十萬個佛國土,當下就到了。最大最遠的距離,不是國與國之間是心地,心地是最大的距離,如果心地拓開了沒有距離。打個比方兩個人是敵人,面對面都不會說話的擦肩而過。兩個人是好朋友,一個在美國,一個在中國,做飛機都要過去你說有距離嗎。所以世間有一句話叫做有緣千里令相逢,無緣對面不認識,這就是心地的距離和障礙,拓開了沒對立了,沒有對立極樂世界就是當下,一念覺悟之心影現了清凈法界、清凈蓮花世界極樂世界,這很好懂了,我討厭他,坐在旁邊都不想跟他說話,我喜歡他,在美國都想座飛機到那個地方去,有一天真坐飛機去了,美國和中國距離那麼遠,其實根本沒距離。討厭的人在身邊一看就討厭,明明沒距離也產生了無量無邊的距離,最大的距離就是心,這個就好懂了。

所以我們講《楞嚴經》,你要學習《楞嚴經》,我講的很差很沒有水平,你覺得師父很了不起,如果你不學習《楞嚴經》,我就講到口乾舌燥我把頭砍下來放在桌子上,你也說這是魔子魔孫,為什麼?這個就叫什麼叫立知,什麼叫無見,你對我沒意見,我罵你都是佛法,師父罵我太好了,罵我的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考驗的當下鍛煉的,為什麼你對我沒有這個立知,如果你對我沒意見,我確實打你罵你,你都說師父在考驗我,如果自己給自己立知了,我就把《楞嚴經》雙手捧在你面前,你會說兩個字免談。就這樣的,我跟你沒談的,我跟你沒什麼可談的沒門,就這樣的。這個就是立知和無見的道理。你我之間沒有彼此之間的那個我執我見,罵你都是佛法,打你都高興恨不得師父多來幾巴掌,越打越爽,當自己卡死在自己觀念的時候你會懷疑,這個和尚這麼年輕講的《楞嚴經》是否正確,我得考慮考慮,我得琢磨琢磨,我喜歡聽一下,不喜歡電視機關掉,不要緊你關掉我不知道,你關掉就關掉,所以這四個字知見無見就是佛。我看到你沒有自己的觀念,你就是佛,我看到你是佛,我也是佛,對不對。我看到你是佛,看到他也是佛,看到這個也是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自己也就是佛了,知見無見所以四大煩惱裡面,我愛我痴我慢我疑,四大煩惱長相隨,無慢無愛無痴無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沒有一部經分開的,全部貫在一起。換句話說講《楞嚴經》就是講《三藏十二部》,可以這樣說,為什麼?源跟在一起的,源跟就是說就像水龍頭同根生,開了很多孔,同一個地底下的井水,所以講《楞嚴經》就是講《三藏十二部》,就是講十方一切諸佛的妙法,講《無量壽經》也一樣,講《地藏經》、講《彌陀經》都是一樣的,都是《三藏十二部》,從這一點慢慢去體悟啊!《金剛經》的破我相,破四相,破四見,無見及涅槃,即無漏真性。有見叫我知我見,知叫作立知,這個就是自己的觀念。人與人之間就這樣,讚歎的時候是優點,討厭的時候是缺點,讚歎的時候所有缺點都是優點,討厭的時候所有的優點都變成缺點,我看了很多很多的。南北方走了這麼多,要讚歎真的連他流口水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為什麼這是口水代表什麼?他都很有味道的,要討厭的時候看他念佛都不高興,人就這樣這個就是人,一瞥東一瞥西不是好就是壞,不是覺就是迷,不是佛就是魔,你看你慢慢撇吧,晚上睡覺一瞥東一瞥西,自己慢慢去撇,哪有什麼善知識?哪有什麼魔,是心是魔是心作魔,是心是善一切皆善,依報隨著正報轉,依正不二這個道理。領悟到這一點修行莫非就是轉心,《無量壽經》講四個字洗心易行不求他悟就這麼簡單,經題明明講無量壽莊嚴,這個就是性德本具,清凈平等覺這個是修德,修德有功本性自然就流露了,知見立知我們今天卡的緊緊的了。所以領悟到這一點,什麼叫立知,什麼叫無見。下午我們下課的時候,我看那個明末清初的時候,那個抗議了解了,都死在觀念裡面,好幾幫派都堅持自己的幫派是正確的,到最後所有的幫派全軍覆滅了,有一個女孩子說你不要去了,你一去會死,那個男人說到我知道我去我會死,但是我不能不去,後來那個女孩子看到那個男眾死了,她也傷心的不得了,為什麼?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死在自己觀念里通通死了,我看到就是這樣。剛好今天講到這一段,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無見之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拓不開自己又怎麼辦法呢,是不是?所以從這個地方領悟到這一段經文,只有放下自己那個執著,有一句話叫做,有錢人講話石頭是軟的,你要跟他說,嗯是軟的,領導說啥就聽啥就這麼簡單,沒有什麼可辯論的。從這一點六祖講這些心法的時候,確確實實他講仁者心動,就這個道理。風動帆動,風自然而動,帆也自然而動,如果我們不要立知,不要卡在自己的觀念,你管他風動還是帆動呢,本來沒有那麼風動和帆動的爭執與煩惱,我就堅持風動,你就堅持帆動,煩惱起來了,對立起來了。所以六祖直接講一句,仁者心動,也就是說你不要立知,只要無見,風動也好,帆動也好,仁者心不動,這個叫無見。無見就叫斯即涅槃,無漏真凈就這個道理。我看《六祖壇經》講到這個地方,六祖所講就是說放下自己知見,放下自己立知。這一段經文很深呢,在日常生活當中呢慢慢去領悟,慢慢去證實和了解,雲和是中更榮他物,底下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一句先講一下,看看這一段重要不重要,釋迦牟尼佛重新在講一遍,但不是用長行的演講,因為很多大眾都聽過了,如果用長行的演講,兩遍有點重複,用偈頌的方法也就是說有的同修剛剛來的,他聽一遍用偈頌方法,有的同修從開始楞嚴法會他都參加了,用偈頌的方法雖然兩遍但是意思能明白,沒有重複的感覺,這個就是經文的那個精采偈頌的方法,偈頌有五言律詩也有七言律詩,七個字和五個字的這樣而說偈言,下面請看: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到這裡看了以後慢慢能領悟到嗎?依真如佛性而顯的,有為法是緣生性空,屬於幻有而非真有,叫做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它不是真有,依真心起來的幻有。無為無起滅,看到這一句,因對有為法有生滅而立無為法無生滅,要知道有為有生滅,那無為無起滅這好懂了。現在都說這個年輕有為,麻煩了有為就有漏,有為就有漏氣,年輕有為很多人不喜歡年輕無為,無為才高,無為而無不為,有為而什麼?而有煩惱。那現在都說這是年輕人了不起,年輕有為麻煩了,年輕有缺點叫做有為,無為就無煩惱了,無為而無不為,有為而不能為,世間話就這樣了,慢慢領悟。確確實實無為無起滅,始一真性而顯的無為法,要知道真性無為,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不實如空華,也不實如同空華了,不真實的東西向空華一樣夢幻泡影。言妄顯諸真,這一句說有為法是妄,已顯無為法是真,目的為什麼講有為法呢?希望能顯這個真無為法,叫做意在言外,拋磚引玉,拋磚不是目的,取出寶貝才是目的,這個就好懂。言妄顯諸真,紅樓夢有一段故事,其中有一句魘呼小玉本無事,祗讓君認得生,你們去看看紅樓夢有這一句,小玉小玉你過來,他的君知道了,為什麼?未婚妻叫小玉的目的,讓他明白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不好意思說,小玉小玉我在這裡,後來底下給他寫,願呼小玉本無事,只讓君認得聲,他未婚夫在外面找不到他,一聽她在那個地方,講有為法的目的是引發明白,真心本性,無為無漏,這個就明白了。

念阿彌陀佛,念出什麼?真心本性,念阿彌陀佛真念出來了,念到能念所念皆是阿彌陀佛,剛開始用所念的佛,來念能念的心,能念的心又念出所念的佛,能所兩忘自性佛出現了。念到眾生念到佛通通沒有了,自性佛現前了能所兩忘。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不思議這個道理。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是引發,啟發能念的那一個阿彌陀佛,這個叫自性彌陀,這句話言妄顯諸真太重要了,舉的例子吧:法師你好,這句話不重要,希望自己當法師這才是主要的,阿彌陀佛你好這句話不重要,希望自己當阿彌陀佛才主要,念阿彌陀佛的目的希望自己當阿彌陀佛這就好懂了,明白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一個阿彌陀佛希望自己當阿彌陀佛,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這一句話注意看,妄真同二妄,什麼意思呢?因為妄和真是對立的,所以有為的忘和無為的真二者同樣是對立了,十法界和一真法界通通要放下,世法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就直接講了念到能念所念,皆是內心影現這就對了。所以念咒不如念佛,念佛不如無念,念到無念的時候真性佛出來了。下一句猶非真非真,這個地方真性絕對的真,妄性不是真,但不得已求其次,說出這個真來說明,猶非真非真,這個地方叫做真無為。非真是有為,這個有為無為,通通都得明白,云何見所見,無為之真,尚非實有叫做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根塵中間沒有各自獨立,真實自性,根塵互相以已如同交蘆,這個地方就明白說我們現在學佛,不落這邊有落那邊,不落精進就落在懶惰了,沒有把握好那個中庸之道,《大學》《中庸》裡面都講了,不用說佛家了,儒家都講了,所以祖師大德講,過緩過急同是病,多少出家人開始精進的不得了,後面出問題了不行了,後面講一句,初心不退成佛有餘,剛開始在家可聽話了拜佛,佛在身邊。第二年佛在大殿,第三年佛在天邊。第四年老油條了。所以釋迦佛陀說故若交蘆,本是同根生明白到這個道理,知道本來無一物這個道理。下面: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這一段結縛和解脫同依六根,更無他物,叫做結解同所因,同是六根更無他物,六結就六根,六根結則為凡夫,六根解則為聖,也就是說六根打結了變凡夫,六根解開變聖人,聖凡無二路,解開六根就是聖人,打結六根結住了就是凡夫。汝觀交中性,什麼意思呢?你仔細而且觀察交蘆的性,空有二俱非,若說空,蘆相宛然,若說有,中物實體,所以說空說有都不可以,能見的根和所見的塵也是如此。迷晦即無明,這個地方要知道湛然一心還有空還有雙絕,迷晦此理即無明也就是說迷暗迷惑暗淡,湛然一心,迷惑暗淡就叫無明。發明便解脫,若發明這個道理明白了,變成解脫了。迷惑晦暗這個是無明,發明明白了超越了轉過來了,便解脫了。本是同根生,慢慢就知道了,中峰國師講,原夫西方極樂世界了,他講原夫十方世界,儘是山光水色,似空合空,盡大地是清泰故鄉,但是眾生造業就沒辦法了,極樂世界變十方了,國師在白話文講的很清楚,這個我們講《無量壽經》有講到了。下面這些句我們慢慢來讀: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這一段佛陀又說了,解結因次第,結有次第結成。一個一個打結了,但是這個地方,六解一亦亡,解也因次第來解開,六結既解開則六結之相沒有了,那這一條毛巾之名也不應存在,叫做六解一亦亡。後面講到用毛巾來結這個六結的,現在把他打成這個結大家看到,一個一個打,但是要解開的時候也是一個一個來解開對不對?這個地方說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打六個結要解六次。根選擇圓通這個是說,解結當於六根之中。入流成正覺,選擇圓通根作入流功夫可速成正決,圓通根就是圓滿的根性,本具的佛性,用前幾天那一句話,用不生不滅為因心地,用不生不滅為因地心這個就對了。如果以生滅為因地心,那結什麼果?生滅果。以無聲無滅的因地心,結成無於涅槃妙莊嚴果就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地方說,選擇圓通根,那麼《楞嚴經》講到這些,前面那些都一樣的,只是文字不一樣。佛陀的意思,講明白那個道理。陀那微細識,阿脫那識是很微細,由習氣種子熏變能引生諸趣了,成為生死瀑流,瀑流就是流浪了,繼續流浪生死輪迴,這個那陀微細識慢慢就明白了。由小小的習氣由小小的念頭種子,慢慢熏便能引生諸趣。下面真非真恐迷,這個意思是真妄和合其體雖真,不過參雜無明習氣之妄,若說是真,恐其迷妄為真,如果說是妄,恐迷真為妄了,恐怕迷真為妄了。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真和假,這個習氣是依真而有的,真非真恐迷了,如果說真這個地方講的,他就講什麼其體雖真,體是真的,但是參雜無明習氣之妄,如果說是真有怕誤解了看成妄了,若說妄但是他確實其體是真的,這個叫做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很少講這一段,為什麼呢?怕大家誤解了,所以我不隨便的為人開示演說,釋迦佛陀所講到這個道理。自心自取心,這個見相二分唯一自心,妄以能見之見分,妄取所見之相分,於是在本來無幻法中,本來無幻也就是說本來無幻法,虛夢的,在這個當中妄成一切幻法,夢幻泡影那個幻叫做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明達了解了一切法即心,既然不生取這些執著,不但沒有虛幻的法,就連非幻的真法也沒有,真心本性現前了。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本來都是虛幻的,它立什麼呢,叫做一切法無我,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這個都是緣生緣滅道理,緣生緣滅東西為什麼把他看成那麼固定,執著他是真實呢,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無量壽經》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所以我們要開悟,你說拿什麼開悟啊!想開悟本身就妄念,這也是頭上安頭,演若達多,因為本心本悟本心本覺,頭在頭上還要找個頭,這個就叫做演若達多。下面釋迦佛陀再用一首偈語: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這一段是名妙蓮華,什麼意思?佛們經常用蓮花來比喻,蓮花是因果同時,花有了,籽也就有了,蓮花裡面注意看能看得出來,花和那個蓮花籽同時的,叫做因果同時。用妙蓮華來比喻。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也是說明無修而幻修,修如幻定慧,真心本具啊。彈指超無學,彈指就一剎那,超越了無學,無學是阿羅漢。此阿毗達磨,阿毗達磨是印度話翻譯中文叫做無比法。用一句無上甚深微妙法,究竟圓滿大法,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妙法,無可比這個叫無比法,梵文叫阿毗達磨,智高無上無妙法。十方薄伽梵什麼意思呢?這個地方我們稍微對幾個字比較好懂,薄伽梵是佛得勝慧,也就是說十方諸佛都是由這一條路修出來了,一路涅槃門,薄伽梵講十方諸佛比較好懂了,有時解釋這些佛學名詞,多一個字少一個字就聽不太懂了,十方究竟圓滿佛一路涅槃門,這個地方修出來的,所以<楞嚴咒>語叫十方一切諸佛心咒,<楞嚴咒>裡面翻譯好幾句,翻譯過來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沒有翻譯那個<楞嚴咒>,但是有書你注意看有好幾句寫南無阿彌陀佛,就像<往生咒>南無阿彌陀多婆耶,這個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慢慢去看那些咒,還有那個慈雲灌頂禪師翻譯的寫到很多。我們這套書有講到這個翻譯<楞嚴咒>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都是依這個而修成就的,佛法之中無彼法,所有佛法之中都比不上他這個意思,為什麼?因為佛法是圓融的,下面開始幻根六結,什麼叫幻根六結呢?拿一條成子把他打成六個結,然後示眾讓大家看到,請看經文: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

明白了好不容易明白了,那我們有沒有明白了,還是差不了多少,根器不夠,我們確實根器不夠,當然了,剛剛學習《楞嚴經》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剛看第一遍《楞嚴經》連白話文都看不懂,後來看第二遍,慢慢一點一點很重要,非學不可,第三遍在增加一點點,以前學過三遍《楞嚴經》,所以這一點才知道說,我們讀書萬遍其義自現。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悲教誨宣說以後,有再糅和經義,除以諷誦前後照應,文華精彩法俱瑩明,妙理清澈,妙理清澈就是說明使內心心開目明,開朗了明白了,心目開明。嘆未曾有,這才是學佛法的享受呢,無憂無慮了。知道人絕對沒有生死,所以有時候這些學佛同修,遇到佛法不學習,到痛苦的時候才喊天叫地「老佛爺啊」平時不燒香,或者說平時不燒香不燒戒定慧,臨死報佛腳這都來不及了。下面阿難請問了,代一切眾生請問了: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凈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這個地方,阿難一心來禮請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釋迦佛陀這一個大悲之心,以無遮大悲開示,性凈妙常真實法句,《無量壽經》怎麼講,惠以真實之利。《往生論》真實句是什麼?清凈句,這是《往生論》裡面記載的。在《楞嚴經》講性凈妙常真實法句,《無量壽經》《往生論》裡面所講的這個道理。心猶未達六解一亡,這一個真實法句是以真實語所說的方法妙章句,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流露這個意思。心中還不明白,六解一亡的真義,舒結倫次,如何是舒結結縛的倫次論,怎樣來打結怎樣來解開,怎樣來解開自己的心地妄念,釋迦佛陀聽到這樣的請法,馬上表演了,給與會的大眾看,阿難再講一句:

【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這一段阿難的慈悲啊,確確實實從這個地方就知道了,一再二,二再一,一再二,二再三,三再四的禮請,一次又一次的惟垂大慈大悲的世尊,再慈悲再憐憫我們,及諸將來指我們,施以法音宣示妙理,洗滌塵垢,內心的塵垢給它洗掉了,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開始拿毛巾了,當然他所拿的毛巾絕對不是我們這一條了,這一條釋迦牟尼佛拿過,那一條就寶貝了,拿什麼下面看經文: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七寶幾,引手於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

這一段第一句,於是如來於師子座,獅子百獸中王啊,百獸中王這個地方代表大智慧,圓滿的大智慧,整涅槃僧什麼意思呢,調一調這個地方,內衣這個地方稍微挪動一下,涅磐僧是內衣,印度話這要叫斂僧伽梨,整這個動作,我這個動作就做斂僧伽梨大衣,外面的衣服大衣叫做收斂大衣,斂僧伽梨這個意思,內衣和外衣調一下,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六十二歲了,講那麼長時間也得把衣服調整以下,有的動作,作來作去,那麼講法當中有動靜,內衣外衣有些調動一下,就非常明顯的說明,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非常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老人家,絕對不是那麼神秘的不得了。攬七寶幾,七寶是什麼?金銀琉璃還有玻璃,赤珠,硨磲、瑪瑙所做的那個毛巾,引手於幾就是手拿過來,取劫波羅天,波羅天很少聽說過,這個在佛學名詞裡面特別少,我後來查資料了原來叫做夜摩天,夜摩天大家經常聽到,一天天的時間,一天的時間人間兩百年,天年兩千年,身上放光夜摩天的天人,已經離地了,修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再加上禪定工夫,上升天界離地了夜摩天。這個地方講波羅天所奉華巾,從來沒有請人家講經的人,桌子上不會放一條毛巾的,經常請人家講課的同修就知道,桌子上面都要放一條毛巾,有很多種作用,講最俗氣的一句話擦擦汗。講修行的角度表表法。那這一條花金是七寶所作,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綰是什麼,捲起來,把長長的東西給他打成一個結,就是這個意思,就像這個毛巾讓他過來,放在中間開始打結了,釋迦牟尼佛就在現場,大眾面前像這樣開始打結了,毛巾很長,他那個不是毛巾是花巾,都七寶作的打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大眾和阿難都說了,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花巾,再系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系六個,這樣的結,系六個,整成六結,一一結成,皆系手中拿著了,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持問阿難,就拿來這樣的,阿難你們大眾大家看過來,就這樣的現場的演講跟我們差不了多少,只是他是佛,我是凡夫了,差這個地方了。他拿的七寶的花巾,我拿的綿質的毛巾啊,差這個地方,此名何等,這叫什麼呢?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什麼叫酬,這個字答覆的意思,一遍一遍的答,佛陀有問他們就回答,次第回答佛這個叫酬佛,此名為結,六個結,這六個結已經打成了,現在下面是要解開這個結了,怎樣解開這個結,然後解開這個結的意思,表法用心何在?時間已經到了,等下一堂課再來說明這個結的作用,打開的目的,打開結的用意用心,我們等下堂課一段一段的來學習。

====================================================================================================

《楞嚴經》  第八十六集

《楞嚴經》第五卷我們還沒講完,晚上這一堂課來接著上一堂課的經文,我念一下同修對一對: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複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祇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祇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這個地方經文比較長,諸位同修看到這一段很明顯,阿難跟佛說,佛也跟阿難說,彼此之間的對話非常明顯,現在我們看到,現在世間的對話,同樣對話用心不一樣,怎麼說呢,世間的對話利益所在,佛和阿難之間的對話是為了什麼?解脫之道,成佛之道。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對話,但是目的不一樣,用心不一樣,所以迷者和悟者,就在一念之間,一念悟一念覺佛菩薩,一念迷凡夫俗子,他凡夫迷什麼?利益,佛菩薩悟什麼?智慧。

這個地方佛陀用毛巾來向阿難說明,汝知此巾元止一條,在這一條毛巾當中打個結,形成了這個結,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河大地種種的形象,失卻本心只看形象。釋迦佛陀說此疊華巾,先實一條,這樣的情況那眾生不看本來面目,而分辨外面形象,一結、兩結、六結或者說百結,這個地方佛陀說巾體是同,因結有異,跟六祖講的那個道理很相應,人有南北,性無南北,巾體是同,本是同根生因結有異三世諸佛共同一法身,所以菩薩為什麼能成佛,他知道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開始落實菩薩道,修行菩薩道了,本是同根生的道理。阿難尊者說,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六結若都存在,這第六之名終不是第一,縱然我阿難竭盡全力,用我歷生的聰明辯才來辯論,也不能使這六結的名次錯亂這個意思。所以看到這段經文,我們今天所有講的規律,佛家講得非常清楚。人生就這樣,偶爾有一年當中非常坎坷,過了第二年非常幸福,第三年又非常平坦,第四年又發大財,第五年輸光光了,為什麼?這一段就講這個道理,因為我們種的因,不是天天種吉祥因,不是天天種清凈的因,好的種一點,壞的也種一點,這一會兒來個吉祥,一會兒來個不如意。這六結一個一個打,這個毛巾一結一結打,就像我們種因,一個一個種,打一結再來打第二結,第三結。人生就這樣,一個念頭一個因,如是業因,如是果報。那這個地方,想要了這個果,想要打開這個結,得慢慢來一個一個給它打開,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果報,得一個一個地接受,想要了脫得從內心一個一個地解開,這個就好懂了。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出家了,這幾年沒吃肉了,這幾年也沒有去殺生了,但在家的時候,你們吃過了對不對?將來受報,那一段也得報,吃人家半斤得還八兩啊,那一段也得報啊。不是出家以後,果報就沒有,不是這樣講的。大目犍連成阿羅漢了,到晚年的時候,那一天在打坐知道了,給佛陀頂禮佛陀也知道了,頂禮完以後,大目犍連出去了,他說佛陀我要走了,佛陀說你走吧,大目犍連走到那個地方,外道從山上石頭滾下來,砸成肉餅粉身碎骨。佛陀叫弟子來,一起將大目犍連的屍體,慢慢地收起來了。很多弟子就問,成阿羅漢還要砸成肉餅出家幹什麼,佛陀講了,神通抵不過業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解脫是內心得解脫,但是生生世世的果報還得要還。還果報的人,凡夫和聖人不一樣,凡夫是什麼?恩將仇報,有這樣的,如果不是恩將仇報會怎麼樣?仇上加仇,嗔恨嫉妒沒完沒了。而聖人還果報感恩戴德,高高興興。所以當目犍連知道今天要走了,跟大家告別了,肉身還要接受這個果報,弟子就問他為什麼?因為在上輩子他在海邊長大的,當過漁夫專門抓魚的吃魚殺魚,現在這些大魚、小魚投胎為人,就是剛才傷害他的外道。如是業因,如是果報,沒有為什麼。一個一個種因,得一個一個來還,還完了就沒事了,這是聖人和凡夫來還這個因果的念頭、思想、知見、心態不一樣。聖人還得很開心,感恩戴德,凡夫還得怎麼樣,還要報仇,忘記了自己本來對人家的傷害。所以這六個結也講因果,也講心地。有了念頭就是業,有了業就要報,怎麼辦呢?下面經文釋迦牟尼佛也教我們: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這一段釋迦佛陀說了,六結不同,雖然是不同,但是循環本因,一巾所造。那我們講因果,今天講果報,循環本因是什麼?一切為心,很簡單的道理,但眾生不承認的,不承認這個果報是自己造的。有一天有個男眾,心情很不好,我問他,你怎麼啦?今天騎著自行車出去,沒想到路邊有塊石頭,給他擋了一下摔倒了,我說非常正常,也非常應該,他眼睛看著我很不高興,他說為什麼,我說這塊石頭給你擋路你摔倒了,你忘記了你小孩的時候有沒有拿很多石頭放在路中間,突然間想起來有啊經常啊。好,那麼你拿石頭在路中間,讓別人摔倒了,你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啊,剛好今天被那塊石頭摔倒了,別人也不知道你在痛苦你在難過,不是剛剛好嗎,心平了。他小時候確實經常拿石頭,放在路中間,讓人家走路摔倒了,讓人家騎著自行車摔倒了,等到他長大的時候,自己那個騎自行車也被那個小石頭給他摔倒了,今天摔倒忘記小孩種過的因,很簡單的道理。

所以有很多出家人,不是這一輩子就出家了,上一輩子出過家,沒修大成就,這一輩子再來了,有的居士這一輩子剛剛種因,下一輩子很有可能就出家了,很有可能啊,記住不是絕對的可能。在《百業經》裡面講得非常清楚,佛門有一本叫做《百業經》,在迦舍佛那個地方修行種因,很多都是在釋迦牟尼佛,這一尊佛開悟的,而開悟是果,迦舍佛那一尊種因,那麼長時候一直修,一直種因,種因到那裡,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地方結果了。後邊會講到二十五聖圓通,也會講到這一點,那麼很多人現在在釋迦牟尼佛這個地方修行讀經誦經念佛用功,有的確實沒開悟,可以說大部分沒開悟,那有的因緣成熟了,在哪一尊佛,那個地方開悟,彌勒尊佛。希望我們不要等到彌勒佛,那個地方開悟,這一生的用功,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地方因果循環講什麼,佛陀就講這句話了六結不同,形象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我們也是這樣形象不一樣,個頭不一樣,男相女相不一樣,講到根本本是同根生,三世諸佛,同是一法身,所以眾生就看這個結,看這個形象,沒有看到那個根,本因。下一段釋迦佛陀教我們,解開這個結的方法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這段經文看了以後,一切因果皆自取,一切煩惱各自造,總不能再怪別人。經文就這樣直接地講,釋迦佛陀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用什麼心,由汝無始劫以來心性狂亂,所以在座的同修,想要等到老,年輕人來孝順,兒女子孫來孝順,衷心的警告兩個字沒門。沒門為什麼?想想自己,父母照顧我們多,還是我們照顧父母多想一想,父母照顧我們多。那我們照顧父母少,下一代的人照顧我們也少,說好聽的一句話叫做兒女子孫滿堂,說不好聽的冤親債主一大堆,就這個道理。多子多孫,一般社會這樣講,其實多子多勞,多孫多憂,想要兒女子孫來孝順來養老,等著吧為什麼?世間的眾生用這個心,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真正能解脫靠佛,這個佛記住,不是靠釋迦牟尼佛,靠覺,釋迦牟尼佛就是覺,好,靠覺也對,靠釋迦牟尼佛也對,為什麼?如來者實語者,不異語,不誑語,對不對?兒女子孫再孝順也要離開人間的一天,還是死路一條。所以百劫修來一世享,百劫修來的福報,一世給它享掉,後邊因果自己了,這能明白嗎?我們生生世世修來的福報,在這一世得人身了,這一世給他享福享完了,後面因果自己了,兒女代替不了。不是我編的,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所以靠兒女來解脫,靠兒女來幸福,靠兒女子孫,來給晚年的美滿,晚年的幸福不可能。希望在座同修看到這段經文要覺悟了,我看到清宣老和尚到晚年的時候,七十二歲關門謝客,七十二歲那一年開始,不聽外面俗事,不管身邊風雲,風雲跟他沒關係開始念佛,念了九年吉祥而走。九年的時間,二零零三年走的,七十三歲開始念佛,八十二歲走的,二零零三年,今年應該算八十六歲了,他走了四年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學佛的同修,真正能依靠的就是本覺,本覺本有,其他身外之物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怎麼說,一切世間山河大地,就包括我們吃住用的環境全部在裡面了,怎麼來的呢?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要覺悟的人,這句話就好好徹底地改變自己,給自己晚年做一個覺悟的抉擇,做一個智慧的選擇。如果不這樣做等著,等著誰?等著自作自受,很簡單的道理。我是看到老和尚好幾個到晚年的時候都回家去,我問他為什麼身邊沒人?自己內心也煩,內心也悶,所以呢怎麼辦?內心一煩,內心一鬱悶靠誰,那為什麼不在寺院呢?他在寺院的規矩比較多,不是那麼方便的,乾脆走回家,死在家裡算了好幾個,我也給人家到他家裡去給他助念過,為什麼平時沒有深入經藏,關鍵的時刻,內心怎麼樣?解不開,待家裡也煩惱,待寺院里也煩惱,不待也煩惱,沒有一個地方不煩惱,煩惱哪裡來,皆即狂勞顛倒華相。也看到很多在家到老的時候,煩惱得不得了,煩惱到最後就在煩惱當中而死亡,他離開人間一片的黑暗,哪裡去?貪嗔痴,地獄、惡鬼、畜牲三惡道去,所以釋迦佛陀說得人身者失人身,就像大地的土,得人身者再得人身,就像手中一把土,不成比例。誰要覺悟,誰看這一段就知道了,佛陀親口所講的,親自所講的,無始心性狂亂,不但這樣知見妄發,前面講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個地方講知見妄發,不但這樣,發妄不息,不停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看到這樣的經文怎麼辦呢?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知見無見,才叫正知正見。這一點要知道知見無見,就能隨順一切,知見立知,就是知見妄發,妄發起來,隨著自己的妄念,開始造惡業,開始造因,造因下去山河大地,然後狂勞顛倒華相,自己給自己障礙了怎麼辦?下面佛陀又說了,說了以後阿難又問,我們接著底下經文: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這一段稍微有古文的基礎很簡單能看得懂,我們毛巾太短了,只打一個結,你就給它看成六個結,阿難言,佛陀這個結怎麼來解,這個地方講此勞同結,什麼意思呢?此狂勞顛倒所起的華相,從一至六,同名為結,但要怎樣才能解除,就內心的煩惱鬱悶,同這個結,此勞同結,云何解除。釋迦佛陀馬上將那個七寶所做的花巾拿起來,我們就拿這一條作為代表一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這個字「掣」,什麼意思?拽的意思,拉過來的意思叫做掣。這樣理解一下好懂了,將所結巾偏掣,就是說往左邊一拉,這個叫偏掣其左,問阿難言,這樣解開否,阿難回答,否也世尊。旋復以手繼續地,繼續地再用手將毛巾用這樣,偏牽右邊拉過來,剛才左邊現在拉過來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否,阿難回答,否也,世尊。這個花巾是這樣的,左邊的也解不開,右邊的也解不開,而且一拉會怎麼樣?越緊。怎麼解開呢?下面經文: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這一句太重要了,看到這個拽來拽去都解不開。佛陀問阿難尊者,汝設方便,你想想看怎樣把它解開呢?阿難問以後佛陀問,彼此之間的問答,阿難問這一句話,也回答這一句話,當於結心,把這個心解開,這裡一拉拉開了,從中間拉開了,解即分散,分開了。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就是這樣解開的。若欲除結,當於結心,「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這個道理。心空罪滅,從這個地方,心一空罪就滅了,懺悔這個叫懺悔。很多動不動懺悔了,經常講懺悔的人,注意聽肯定經常犯錯誤,你注意聽,哎呀對不起啊,懺悔啊懺悔啊,肯定經常犯錯,一天最少二十遍還不止,五十遍還在嘮叨,一百遍是正常的,為什麼?不懂得解結是解心,他在解這個饞,嘴裡面很饞,不念這一句話很饞啊,解口了不解心。我在南北是經常看到,越講修行的人毛病越多,注意這句話,越講修行毛病越多。大修行就是大毛病,不修行就是沒毛病。釋迦牟尼佛只有一個字「行」不用修,為什麼?沒毛病,大修行是大毛病,老修行就是老毛病,不懂得修行是修心,心一拓開就這麼簡單。就這麼樣地用功,心一拓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簡單。錯了承認了,他就不用「對不起了」,怎麼辦呢?開始對佛菩薩,我不上了我弄錯了,又怎麼辦呢,你死路一條了,怎麼辦呢?南北見得太多太多了。有時候看到這些,我是緊張得沒辦法說的了,動不動懺悔懺悔懺悔,一會兒又來懺悔,懺悔懺悔,這樣的人表面上都在修行,一點都不認識佛法。南北都有的,怎麼辦呢?太難太難了,換句話說沒有深入經藏,沒有深解意趣,沒有解開心地啊。大修行就是大毛病,我剛開始在南方學習,很多師父也經常彼此之間讚歎,哎呀,你是大修行,我啊,隨喜隨喜,他是大修行。學了《楞嚴經》大毛病,佛只有行,你看修菩提行,行普賢行,《無量壽經》講修菩提行,菩提是覺悟,行普賢行利眾生修這個行。我們今天專修毛病的行,不修沒毛病越修毛病越多。哎呀這個不行,哎呀那個不行,有時自己算了算了,不能夠生氣,一生氣會上當的不要生氣,生氣就不行了。冷的時候自己不穿衣服,怎麼這麼冷呢?熱的時候不少穿一點,怎麼這麼熱呢?這都毛病。有時候說不明白了,沒辦法讓他去吧,真是沒辦法。所以修行歷來都是解開心地而能成就。現在都解開眼睛,讓我眼睛看得很舒服,他就肯修行,讓我耳朵聽得很爽順耳他就叫修行,是不是這樣的。我看了不爽他就不修行,我聽得不舒服他就很討厭。都順著自己毛病脾氣,那一種執著觀念,死路一條。不客氣地講,也許電視機前的同修聽了很不舒服,對不起實話實說,你不舒服我也沒辦法,你罵我聽不著不要緊,但是造口業是你我不知道,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電視機前的同修也得這樣的,以《楞嚴經》的標準,當於解心這才叫成就。心開意解,當下得道心開意解,所以說有時候這些修行同修,沒修真的沒毛病,修到最後毛病一大堆,增加佛法這一個問題,佛法是解開問題,他是增加佛法的問題,這個是最難最難的了。禪宗的祖師大德收徒弟,有問題都是用打的,香板拿起來打過去,你再問再打,繼續問繼續打,打到你跑了,打不跑他真教你。禪宗祖師大德是這樣的,有問題「啪」打過去。問什麼問呢,有什麼好問的!禪宗祖師大德就這樣的,打幾年以後還不跑,問他你怎麼不跑,徒弟會問,師父你怎麼不打,可以了根基夠了,你怎麼不再打,師父一看,這已經什麼,罵不走打不跑了,可以傳心法。禪宗祖師就給他講,心法惟心悟,悟明本心,內心沒是非、沒恩怨、沒雜念,這個時候悟明本性,本性本心就是佛。頂禮成功了。禪宗祖師沒有講的,不立文字的,為什麼?他說一句話念佛是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再來禪堂寫一個「參話頭」,都貼在牆壁上,要問糾察就拿香板過來,誰問的?我問的,一板就過去了,你怎麼打我?又一板啊。就這麼教的,打到一個人都沒有禪堂關門。打到最後一個都不跑開始傳心法,要不要門關起來開始打,根器不行啊。我雖然學習的不是很多,但是有一天我在打木魚,小木魚,眼睛咪咪的,突然間木魚沒有了,為什麼?我木魚打錯了,被別人搶走了不知道,突然間手中這兩個木魚沒有了。從那一年開始我就知道,以後怎樣學習,等別人拿木魚,我就注意看,開始怎麼拿法,手鼓琵琶口引磬,照鏡鐺子木魚胸,木魚就會拿也就會打。就不會像他們,南無阿彌陀佛,不是這樣的,我注意看了,打法器禪堂規矩,念佛堂規矩,行堂的,三殿七堂,注意看人家怎麼做的。所以今天中午跟同修在探討這一些,你以為有人說來來來我教你木魚得這樣拿,沒有。看人家啊,很認真這樣拿,以後就知道,這樣拿太高擋住,太低佝頭不好看,表示什麼拿得很好學會了。都平常時看人家怎麼做學過來的。所以禪堂就這樣的打一個字「打」,兩個字「打罵」,不是打就是罵,打不死罵不跑,可以了,傳心法。現在得鼓勵人家學佛,不是那個根器,將來也會在佛門裡面出問題,本來的事情,對不對?

那一天給大家講為什麼要出家?沒為什麼,本來的事情,為什麼要吃飯?沒有為什麼,肚子餓了就吃飯,為什麼要學佛?沒有為什麼,人應該學佛,佛就是覺悟,不覺悟就是愚痴,水往低下流,人往上面走這是規律。學佛就是學覺悟沒有為什麼,就這麼簡單一個道理。就像我們在座的出家師父,為什麼出家?本來就得出家,就這一個認識。打死了打死還出家,罵死了罵死也出家,火化了還是用這個出家相去火化,為什麼?本來就這樣的,沒有為什麼,不是自己發心出家,有發心就有退道。像吃飯,你們是自己發心吃飯,還是應該吃飯,想一想,應該吃飯還是發心吃飯。所以這個觀念這個地方往上轉一轉,把他頭腦裡面這個觀念轉一下,你說是發心吃飯,還是那個應該吃飯很簡單,應該吃飯,本來就得吃飯,肉身需要。那出家應該要出家,在座的同修,學佛很簡單,在家居士護持佛法護持三寶,本來就得這樣,沒有為什麼,沒有理由的。爸爸媽媽教育小孩,兒女子孫孝順老人天經地義。否則不是人道,自然規律的了。所以這個地方修行真的沒搞清楚,沒有搞明白這些道理,修到毛病一大堆,修到自己的知見一大堆。佛陀所講的剛才那一句話知見妄發,發妄不息。沒有學佛之前還沒什麼傲氣,學佛以後增加自己的傲氣。我學佛了,就這樣沒辦法。有個法師在講經講得很認真,講得很精彩,講到這個地方,在座的同修,誰要發心出家,有一個男眾手馬上舉起來,後面一個女眾(咳嗽一聲),他的太太坐在後面,他老公在前面聽得很認真,很全神貫注在裡面,突然間聽到做好人是應該,手舉起來了,一舉起來,太太看他,老公手舉起來馬上放下來了。這個道理說明什麼,人就這樣聽的時候懂了,遇到事情糊塗了。所以佛法講這個當於結心,心開意解,能生萬法也從這個地方開始。沒有為什麼,記住今天的快樂沒為什麼,今天的受報也沒為什麼,都是兩個字應該或者說自受。為什麼自受?自作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了不起,在《三藏十二部》開經前面第一句話,如是我聞,如是如是,一切如是如是,往生如是,墮落了也如是,自造的一切唯心造,他的墮落也是他的自造,他的往生亦復如是,如是我聞。《三藏十二部》的第一句清楚而明白,上去也如是,下去也如是,為什麼?上去他是清凈心而上去,下去妄心妄見狂發而下去。如是業因,如是果報,沒有為什麼。吃飽了不吃了如是。肚子餓了想吃飯如是。沒為什麼,所以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本心,叫做離開本心,一法不立。或者說離開自性,一法不立

就這個道理種的什麼因,就結什麼果。今天如果種的虛空法界的因,那享受虛空法界的果,就這麼一個道理。什麼跟虛空法界相應,真心本性包容虛空法界,那跟真心本性相應,就容納虛空法界,是不是很自然就這個道理啊。從這些道理啊慢慢就明白,明白以後這裡面一小段的經文,講了兩次的當於解心,阿難尊者講一遍,釋迦牟尼佛也講一遍。佛告阿難,如是如是,看到就這個道理若欲除結,當於結心,把這個結給它打開,打開就好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有很多女眾被老公打哭哭啼啼,有什麼辦法呢?我說有辦法,什麼辦法?活該就是辦法,給她氣得不行不行的,我說你不用生氣,你嫁給他,他打你理所當然,這是你們果報,沒有為什麼,果報啊。生生世世的果報就這樣。不是你打他,就是他打你,打來打去打自己。有一對夫妻打架,家裡的東西電視冰箱通通砸碎了,過兩天以後,東西都破了,還得來買一買,你看兩個聯手砸,他砸一個她砸一個,來吧要砸一起來吧,砸碎了氣消了,過兩天好了捨不得,還得出去買,砸來砸去不是砸自己嗎,這不是活該嗎,世間人就這個道理。記住我們也是世間人,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所以很多同修這一點慢慢去領悟心地。我昨晚打坐的時候感覺,真的沒悟明白道理,否則現在不是這個樣子,如果真的修得好真的悟明白了,早就到極樂世界去了,何必到現在還在當個娑婆老人,這一輩子加上一輩子,上一輩子再加上一輩子,娑婆老人流浪生死,所以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希望在座同修看到這樣的經文,講兩遍八個字,當於解心。阿難講佛陀接著講,當於解心,這個是根,心解了一切都解了,下面呢: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這一段,釋迦牟尼佛說阿難你注意因緣法的問題,我是簡單講一下,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什麼意思呢?都離不開這個本心,一滴之雨或者說山河大地,或者說恆沙界外的所有一切,包括一滴之雨,亦知頭數,都是心中之物。要了解都是心中之物這個意思!然後教阿難尊者怎麼做呢,現前種種松直棘曲,松林是直的,棘林曲的,曲的是彎的意思,鵠白,什麼叫鵠呢?這是一種鳥叫做鵠鳥,鵠鳥也有人叫做天鵝,看過天鵝了,在海邊白天鵝,空中飛白色的,烏玄就是烏鴉,天鵝是白的,烏鴉是黑的,這個叫鵠白烏玄。皆了元由,這一點我們就很好懂了,我皆了之來由叫做皆了原由。是故阿難又叫阿難尊者,佛的智慧是這樣的,所以阿難你當確信不可懷疑,佛所說的解結之法,和所許取之,就是說所講的道理,這個地方叫做隨汝心中選擇六根這個意思。選擇六根中最圓之根,一門深入,隨你心中,自己選擇。自己選擇這個意思叫隨汝心中,六根怎麼選擇呢?自己選,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妄念雜念若除掉,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這個地方說唯一絕待真心也就自然現前了,叫做不真何待,妄沒有真的就出來了,諸妄銷亡,真心流露,實相現前,知一切法,離一切相這個道理。知法離相,知見無見,真菩提就這個道理。所以學《楞嚴經》就當下要悟明本心,悟明白以後,你說煩惱來了,很好我終於能解決這個問題。快樂來了,今天因果就是這樣都解開了。不會討厭也不會排除。煩惱來痛苦來,就這樣該受了,該修理修理了,快樂來的時候,因果就這樣,沒有逃避煩惱,沒有逃避痛苦,逃避煩惱逃避痛苦這也叫做膽小鬼,不是佛教徒。所以現在很多學佛,一個麻煩的心態是什麼,都想吉祥如意,沒有一個想災難重重的,都想大吉祥大如意,這個本身就是貪。一定要懂,這個本身已經迷了,已經貪了,學佛的人是面對逆境高興接受,果報來了亦復如是,我得接受。快樂來了,因果就這樣,如是業因,如是果報,繼續種因。痛苦來了逆境來了,當下了果轉心。所以比丘長帶三分病就是這個道理。以為比丘真的要有病,真的站不起來了,在地下爬了不是這樣,那這樣修行幹什麼,逆來順受,有沒有聽過這句話,逆來順受,了了。順來續因,順來繼續造因,知緣惜緣再造緣,知福續福再種福就這個道理,沒有逃避沒有躲開完全面對現實,該怎麼樣做怎樣做,心開意解,這就知道了吧。有佛法就有辦法,底下這一段經文我們還得等下一課再來報告,報告完我們再講二十五聖圓通。

================================================================================================

《楞嚴經》八十七集

我們在《楞嚴》當中的學習,一定要深深地了解面對現實,現實就是日常生活環境,包括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有個男眾很辛苦,坐車坐到10多個小時來找我,師父我出離心很強,想住在寺院裡面。我說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就一直想要住在寺院裡面,問他,家裡幾個人,第一個老婆離婚了,現在跟第二個老婆在過,還有爸爸媽媽。他說爸爸媽媽身體不太好。有沒有兄弟?大哥神經不正常,嫂嫂不負責任,所以我想住在寺院裡面,因為出離心很強。我說對不起,你這個叫做出驢心很強,不是出離心。如果出驢心很強你不懂,我再給你講一句你這個出馬心很強,牛心力量更大,很不客氣。他眼睛一直看著我,我對他很不客氣地講這個問題,爸爸媽媽有病年紀大了,哥哥神經不正常,嫂嫂不負責任,第一個老婆離婚了,第二個老婆經濟也是勉強,還有一個孩子,你這樣一個男人沒有挑起家庭的全部責任,還叫做出離心很強?我說馬比驢有力量,牛比馬更會幹活。那天晚上我就很不客氣地跟他講,回去好好工作,照顧父母,照顧家裡的內內外外,等到父母百年以後,你家庭也全部安排好了,兒女長大了,到那個時候你身體行、環境允許、條件允許,事後再考慮要不要出家,要不要住在寺院裡面,到那個時候還不可以決定,一定要住在寺院裡面考慮再考慮。當下我講得很嚴格,說出我的責任,說對是我的責任,說錯是我的因果。現在由你自己決定,這簡直是頭腦灌水了,你知道嘛,海水裡面撈起來的頭腦都比這個清醒,入水也不要入到這樣,一頭霧水。全家不照顧,他說出離心很強,這叫逃避,這叫消極,這叫悲哀,沒有面對現實,這種人你說他在寺院裡面能發起大心嗎?能幹苦活嗎?不可能。你看六祖,五祖叫他舂米去,到後面舂米,六祖說行,一個人舂米不夠大家吃飯。腰帶再系個石頭,六祖身高大概是一米七左右,在唐朝時代不算高,唐朝時代的人正常在二米三,所以六祖他的身體當時為什麼叫他南蠻子,就是個頭太小了,個頭小,一米七左右,體重大概也是在一百四十斤,七十公斤左右,這樣的身材而已。那麼多人吃飯,靠一個人舂米重量不夠,腰間系石頭。以前舂米的工具你們看過沒有,石頭挖一個坑,然後接過來,人踩在這個地方,翹起來,捶下去,我還做過呢,小時候看過也用過。五祖說你將身心都奉獻給眾僧,將來肯定能在佛門裡面為眾僧服務,作為一個什麼,佛門叫法門龍相。家裡那麼困難,那麼不如意,自己逃避還認為叫出離心,那叫做邪知邪見,昨天晚上當下就給他講叫出驢不叫出離,他很不高興,我說對不起,在我面前我會給你講這些,信不信由你。坐車十多個小時,好不容易見到我,被我說了一頓,他以為這次見到法師肯定很鼓勵我的,支持我住在寺院,因為我有一顆出離心,沒想到給我一顆出驢心,後面我看他垂頭喪氣出去了,很不高興。當時我抱著一個責任感,說錯了是我的因果,說對了是我的應該,選擇由他自己,沒有辦法。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幾條人命都在他身上,我看到一個出家師,現在還在,他出家以後大概有五六年,家裡不如意了,哥哥嚴重的神經病,嫂嫂當下嫁給了別人,不要他哥哥了,爸爸死了,媽媽眼睛瞎了,一年之間就這樣。哥哥傻了,父親死了,嫂嫂走了,媽媽瞎了眼睛,他馬上回家照顧九十歲的老母親,照顧神經不太正常的哥哥,把頭髮留起來,沒結婚到現在,可能差不多六十歲了,每天早晚功課,每天誦經念佛沒改變。換一個身,沒有換一個心,家裡住的條件很差很差,那天我們專門開車到他家去,特別去看他,但我離開已經五六年了,他媽媽到現在還能活著,應該在九十八歲左右,究竟有沒有不知道了。人家一看到這樣,馬上回來照顧母親照顧哥哥,這個叫做入世修行,入世間的世。出家人叫做獻身弘法,要知道獻身弘法這個問題一定要考慮清楚,要考慮明白。所以在座同修,我們要知道,看到《楞嚴經》面對事實,面對當下,快樂就知道了。繼續種因,痛苦認真接受,當下了果,不是逃避,不是拘謹,不是遠離。現在很多佛教徒嚴重錯誤的思想,都要求吉祥的果報,眼前那點痛苦不要了,這是錯誤的思想。

希望同修一定要認識,從這些慢慢地領悟知道,在任何環境解開心地,任何環境就是道場,能達到心直,能達到意開心凈成功了,這個就是佛國土。佛陀是從內心解開,是心清凈、國土清凈,當下的環境過不去,別的地方也過不去,為什麼?一波未平一波起,這個人生的道路沒有平坦的,坎坎坷坷沒有間斷的,當下解開了,不要緊沒問題,第二關也沒問題。再講一個故事,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第一關斬了,過第二關了,第二關斬了,過第三關了,過五關斬六將,通通斬掉了,出來了沒事了,如果第一關過不了他能斬第二將嗎?對不對。我們對逆境、對順境,逆來順受,順來去因,因果相續達到凈念相繼,就這樣的做法。這是《楞嚴經》學習一定要懂的,解開這個結,從結心解開,一開,智慧現前了,叫做諸妄銷亡,不真何待,妄的沒有了,真的就出來了。下面我們請看下面經文: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雲和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依復如是】

這段好懂了,非常明顯,六解同體,同一個根出來的,結不同時,要解開也沒辦法同時,叫做結不同時,則解結時,云何同除。還是一個一個來,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這個就教我們一門深入。講到這一點《三藏十二部》,一門深入開始,還是把《三藏十二部》全部來學習。現在醫院分類很清楚,五官科、內科、外科、皮膚科,單位也這樣,什麼部門什麼部門分得很清楚,那麼佛教講《三藏十二部》,講八大二小,禪密律凈各宗各派,叫有宗無派,有教無類,宗就是真心,派是個人因緣,派不是對立,而是個人因緣。有宗無派,有教無類,這八個字。所以自己選擇以後一個一個學習,當這一個學習明白以後,《三藏十二部》通通明白了。當你在醫院裡面知道這個地方是眼科,眼科完全搞明白了,你就知道還有耳朵,還有牙齒在什麼地方治療怎樣治療,找誰自己都知道了。

因為你在醫院裡面,就是說待一段時間熟悉了,自己知道了,那麼我們深入經藏一門深入明白了,從心解開了,其他一個一個都解開了,熟悉了明白了,所以叫做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解結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我們這一條毛巾打六個結,到第五個結,到最後這一個,得一個一個來,到最後一個解開了,好了,要一個一個來。一門深入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這是祖師大德教下來的,這是佛菩薩傳下來的,希望在座同修要學佛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要聽話,記住這不是我編的,是佛說的。下面接著看經文: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這一段,心解開了,煩惱也明白了,事實真相也知道了,這一段叫做此根初解,於此根中先解粗的,三結即證得人空,人空即我空。那麼下面說空性圓明,再解二結即法空,人空法未空;第二,空性圓明,再解法空成法解脫,也就是說我法二空了。俱空不生,依舊迴光返照,是名菩薩,成三摩地得無生忍。用這樣比較好懂,人空就是我空,我空證阿羅漢果,法空證菩薩果,也就是說我執沒有了得阿羅漢,法執沒有了證菩薩了,這個道理。

我們今天都執著得不得了,解脫法已據空不生,菩薩從三摩地,三摩地是定,得無生忍,八地以上的菩薩無生法忍,花開見佛悟無生。《無量壽經》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皆得阿惟越致菩薩,不得誓願不取正覺,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這個道理。阿惟越致七地以上的大菩薩,這段經文就是我執和法執,堅持自己的觀念,太嚴格、太厲害,那麼有福報的人到哪個地方都享受,沒福報的每天在銀行裡面他也是貧窮。在這個時代只要認真改過,到哪個地方都吉祥如意,如果不改過佛菩薩來了都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很多同修在這個時代講哪個地方怎樣怎樣,環境怎樣,聽到以後沒辦法,真的沒辦法,世間五濁惡世劫濁見濁,見濁就是邪知邪見,能覺悟不容易。浙江有一個寺院,一位老和尚非常用功,他打坐的時候能達到妄念雜念沒有,很想把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佛法傳下去,找不到人。為什麼,眾生只求眼前利益,升官發財,吉祥平安保佑。什麼叫佛法心法,解開煩惱無明,沒人要學習,到八十多歲,有一天打坐,看一看我快要走了,還有一小段的時間要走了,但自己看自己的座下,沒有接法弟子,沒有徒弟,在家的很多,皈依的很多,但是沒有一個得法的弟子,打坐當中自己這樣感嘆一聲,沒想到,忉利天所有的燈光蠟燭通通吹滅了,所謂的玉皇大帝,釋提桓因怎麼回事?蠟燭都沒有了,吹燈拔蠟了怎麼回事,叫太白金星,李太白下去看一看,一個老和尚找不到傳法的人,趕快天上派一個下去接他的法,這個小孩七歲聰明得不得了,過目不忘,後來這個小孩七歲,來接這個老和尚的法,接完以後寺院改為天童寺。人間沒人,沒辦法,這麼多佛教徒,沒有一個人能接,為什麼?世間人迷於財,迷於物質,迷於名利,不解開心地,這個老和尚沒辦法,「哈」的一聲,天上的蠟燭被他吹滅了。這幾位師父晚上打坐多哈幾聲,把天上的蠟燭通通給他吹一下,你就會能收到一個得法的弟子,但要記住,這個老和尚在打坐,你們也要打坐,哈一下,一個人不要兩個人,這個天童寺現在還在,在浙江寧波。所以這一段,我執和法執一空得無生法忍,我看這些經典,很感嘆,後來自己想,得哪裡找老師,得哪裡找環境,有一天認真深入經藏,這個就是老師教我的,不是無師自通,是有老師的。

從這一方面看到這段經文,下面就要接著學習二十五聖圓通,二十五聖圓通很深,我們請看下文: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服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惟錘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這一段,阿難尊者確確實實真心求法,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承蒙佛大慈大悲開示,已得慧覺圓通,多聞第一了。雖未真修親證,但今已決定明了了,知道怎麼做了,得無礙慧,都無疑惑了。一時合掌當下頂禮雙足,我等今日身心皎然,身心皎然就是說身心舒坦了,身心明亮了,身心潔白。快得無礙,差一點點就無礙了,有菩薩的無礙,還有佛的無礙,他沒有說哪一種無礙。雖服悟知,一六亡義,這個是說雖服悟知一門深入六根齊脫的義理,然猶未達圓通本根,要從哪個地方修啊,世尊我輩飄零,飄零就是不知道往哪裡走,有點像東張西望束手無策那個意思,飄零生死苦海流落六道,積劫孤露,累劫以來像孤兒一樣,淪落他鄉異地這個意思。何心何慮,何感奢望與佛陀稱兄道弟,釋迦佛陀是阿難的堂哥,現在說不敢再說和佛稱兄道弟,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就是序列天倫,已出望外,今又從佛出家常隨左右,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像小孩跑丟了,突然間遇到了母親,忽遇慈母,若復因此際會道成,若能因此幸遇而得眾菩提道果,方不負此所遇緣、不辜負佛的一片苦心。所得密言,就是說,今已聞佛常不開講的法,很少講的,叫做所得密言。所得密言,很少講的,六十二歲才講《楞嚴經》,佛祖很少講,這是第一次。還同本悟,若仍像從前一樣叫還同本悟,循文逐義,徒守知解,不求行證,那與未聞者沒有差別,這個叫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如果今天聞到了之後還要保持原來那樣,跟沒聽差不多,是這個意思。現在學佛同修就這樣,聽到了,不改,聽到了,不深入,聽到了,不依教奉行,跟沒聽差不多。

我也害怕自己是這樣的,所以這幾年選擇學講經,拚命地講,拚命地學習,講《無量壽經》50多部了。如果不學講經,也許只聽一遍不聽了。昨天有個居士給我打電話,師父您《無量壽經》講幾遍了,我說學講52遍了。有什麼境界?我說沒有境界。他說師父您謙卑。不是謙卑,是事實,沒有境界。我希望沒有境界,有境界是有念頭、有執著,本來無一物。所以我們以為境界可高可高了,越學佛越應該放下自己,不是學得很高,很有要去拿回來的東西,這是錯誤的。這要明白,妄除真顯,迷破悟來了。所以阿難尊者講這十二個字,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我如果今天不再認真努力跟沒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惟錘大悲,惠我密嚴,惠示開示我密嚴就是說,秘密嚴凈的妙法,成就如來究竟開示的全功。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退下來了,退回本位,心中默默地祈禱,佛陀啊,你趕快說,佛陀,你趕快說,默默地祈禱叫做退藏密機。內心希望佛陀您慈悲來說,冀佛冥授,冀是希望的意思,希望佛陀哀愍攝受這個意思。還有一個意思,希望佛不必顯說,兩種講法。一個就是說佛統統給我們授記,不必顯說,一個是說哀愍攝受。佛陀看到阿難這樣地祈請和大眾這樣地認真學習,怎樣做呢?下面這一段: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這一段經文,爾時就是這時,世尊普告眾中,向大家說,諸大菩薩們,還有大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在我佛法當已證得了菩薩果,阿羅漢果位,我今問汝,現在問你們,你們怎樣修成功的?最初依何法而發菩提心,悟知十八界,六根、六塵和六識,誰是圓通本根入三摩地,怎樣修出來的,問這個問題。釋迦佛陀是老師,菩薩羅漢是學生,老師一問學生要怎麼樣回答,那麼這麼多的菩薩這些多的羅漢,他們各個來說明自己修行成就的方法,但注意這個地方,講到十八界,六根是根本啊,六根清凈就成就了,六根六塵和六識,十八界再加七大,十八加七剛剛好二十五,二十五聖圓通。這些全部明白了,全部解開了,就是究竟圓明佛。所以二十五聖圓通,不是隨便編的,六根六識六塵加七,地水火風空見識。在所有弟子當中誰是第一得度的,《無量壽經》講了,憍陳如長者,在這個時候他肯定得先起來回答了,因為他是第一得度,他肯定要站起來說,六塵圓通第一個陳那比丘,陳那比丘就是憍陳如長者,他一個人代表五比丘。我們佛門今天很多問題都要搞明白,打個比方,你們在座幾位師父去外面開會,位置大位次位三四五六你坐吧,你坐吧,你坐吧,推來推去不像樣子,我看就不高興,該你坐你就坐,不該你坐你就不要坐,很簡單的道理。現在推來推去,成佛也是推來推去,你先成吧,你先成吧。從這些很簡單的問題中就看出來了,居士之間的假慈悲,根本不是真正慈悲,推來推去,忍讓來忍讓去搞到最後事情多多,根本不叫智慧,不叫忍讓。堅持自己觀念,釋迦佛陀講到這裡,憍陳如長者第一個站起來了,這個時候該我說了,佛法講什麼?講自然。什麼自然?因果自然。跟外道自然不一樣啊,這個時候該我憍陳如出來了,我得出來,那個時候該阿難尊者出來就得阿難尊者出來,提問的一定要阿難,阿難尊者是佛陀的侍者,如果你不提問,有失本職,你坐在這個崗位,不做好這個就失職了,徹底查辦了。居士護持三寶這個就是本職,居士不護持三寶,這個就叫瀆職查辦。有一些同修做一些事情都得勸,帶動一下,有帶動我就做,沒帶動我就不做,這都不叫佛教徒。諸位同修,《俞凈意公遇灶神記》你去看一看,別人做好我就隨喜做一點,別人不做,擦肩而過,後來家破人亡,死掉好幾個小孩。隨喜一下,回來該殺生殺生,回家該幹壞事幹壞事,這邊放生那邊釣魚,俞都就這樣一釣很多,這邊放生那邊釣魚,這邊隨喜那邊造業,而且都是無奈的那種感覺,別人都開口了還裝著君子,這個俞都後來都懺悔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憍那比丘,一定要知道,這個工作應該你做的就不用推來推去,這個果報應該是自己的,也不是忍讓就能解決問題。佛門第一講戒蠟,第二講戒齡,這樣,所以在這些道理當中,我們看到六塵圓通,第一陳那聲塵,下面請看經文: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百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這一段,第一個憍陳那五比丘,憍陳那是第一,額鞞第二,跋提第三,十力迦葉第四,摩訶俱男第五,五比丘,這個佛學名詞你們可以找的。這五位直接就站起來,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野苑,我們看到的這個地方鹿野苑,很多修行人在裡面修行。鹿野苑也是有因緣的,提婆達多示現一隻鹿王,釋迦牟尼佛也示現一直鹿王,在鹿野苑裡面生活。有一位國王天天到鹿野苑打鹿,打獵,這兩頭鹿王商量這也不是辦法,搞到我們沒辦法生活,這樣吧,你帶一隊我帶一隊,輪班輪流來供養,商量好以後,決定由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這兩頭鹿王去和國王講話,給國王嚇了一跳,他說你這樣來打獵太辛苦了,我們每天送一隻給你們吃,不用你來打獵,又能吃新鮮的,否則打死太多了,將來沒小鹿了,又浪費了。國王聽了很有道理,好,每天送一隻過來,自己的啊,今天輪到它,明天輪到它,有一天有一隻母鹿懷孕了,再過幾天就生小鹿了,它要求了自己的鹿王,能不能派另外一隻去代替一下,過幾天等小鹿生下來它自己再去,否則一死兩條命,這個事情有辦法商量嗎?所有的鹿都不同意,提婆達多說沒辦法了,那沒辦法這樣吧,你去找一找對方那一群,來找到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這一群,那個山鹿都在山上生活,沒有一隻願意去,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這一頭鹿王說我去,你們都不去我去,它自己走了。到國王面前跪下去今天輪到我了,你們殺吧,國王嚇了一跳,你們鹿都亡了嗎,都死光光了嗎,為什麼你鹿王要來呢?鹿王就說,他們那一隊有一隻母鹿,經過說給國王聽,國王聽了以後很感慨,說了一句話,你是鹿頭人,我是人頭鹿,我人身沒有人心,沒有善心,你是鹿身,你有善心人心,我叫人頭鹿你是鹿頭人。從今以後下命令下聖旨,任何人不得到鹿野苑打獵打鹿,這個封號下來,現在印度還有鹿野苑,當然不像以前鹿那麼多了,也是保護對象,也是文物保護區,但是不像幾千年那樣的風景,鹿野苑到現在還有。後來釋迦牟尼佛說,當時那兩頭鹿王是我跟提婆達多兩個示現的各帶一隊,經上有記載,我們現在學到《楞嚴經》,前面那一段經文羊死為人,人死為什麼?經文講的,人死為羊。憍陳那五文丘站起來了,我在鹿苑,及於雞圓,觀見如來,最初成道,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開悟了。當時我有到新加坡去問,為什麼一定要在晚上示現呢?法師說,晚上代表黑暗,眾僧沉淪不覺悟,明星代表智慧光明,菩提樹代表覺悟,所以釋迦佛陀是晚上夜睹明星而開悟的,晚上代表長夜沉淪,眾僧沒有覺悟。與佛音聲,悟明四諦,苦、集、滅、道這四諦,悟不明白。了解了,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阿若多翻譯過來就叫做初解,妙音密圓,我與音聲得阿羅漢,憍陳那五比丘各個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憍陳那五比丘並不是念阿彌陀佛,他得阿羅漢果,為什麼?這心若開時悟菩提,心明白了,心覺悟了,修哪一門統統成就,心覺悟的時候所有的法統統是佛法。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同修不懂得內心要放下雜念、煩惱、慾望,以為念阿彌陀佛這樣就往生了。煩惱一大堆,慾望一大堆,往生不了的。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直接地教這些同修各個念阿彌陀佛,其他不用講了。釋迦牟尼佛沒有帶他們到禪堂,也沒有帶他們到念佛堂,直接講心講明白、講清楚了,各個明白所有的法統統是佛法,悟明本心。五比丘以什麼開悟,我於音聲得阿羅漢,念阿彌陀佛的同修也以音聲而往生,但有個秘訣,一定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口念彌陀凈心聽,聽來彌陀句句真。我聽你們念《楞嚴咒》,念經呼嚕呼嚕就過去了,囫圇吞棗,好像口裡面含一個摩尼寶珠,軲轆軲轆的感覺,沒念清楚沒念明白,這個是最大的弊病。而在佛門的四眾同修,我遇到好幾個,念經念咒這個嘴跟著不動,口張開了,這麼念的,念到最後很多病,我親眼看到好幾個,念《往生咒》他嘴張開「啊啊啊」就這麼念而已,好像不會講話的聲音,後來病得很嚴重,現在還病著。嘴張開,舌頭在滾滾動,念來字句凈心聽,聽來句句要分明,希望看到這一段不要再耽誤自己了,不再改等於沒有聽到。所以他們為什麼能夠音聲得阿羅漢呢?在《無量壽經》也講了,道一法師回到家鄉度化眾生沒人聽,一看這是某某人的兒子,有什麼好聽的,大嫂知道,要求小叔講佛法,他說你能聽嗎?我能聽,回家在家裡,房子中間系一個雞蛋,紅線系雞蛋,天天聽,聽到小雞出來就可以了,你能相信回家自己做。她白天幹完活不休息,耳朵靠近雞蛋,但沒有碰到一點點,全神貫注聽,晚上全神貫注聽,聽雞蛋小雞出來,一個月沒有,兩個月沒有,一年還沒有,兩年還沒有,坐在那個地方全神貫注,三年了,雞蛋那一條線紅線慢慢下垂了,斷掉了,「砰」的一聲開悟了。耳朵聽音聲,我以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我們今天念佛就這樣囫圇吞棗也好沒念也好,沒有全神貫注,「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念著搖搖晃晃的,我還看到有人念佛這個地方撞到牆壁,碰一包還不知道,腫一包這麼大,像開智慧這樣子這麼大包,沒辦法,這一點釋迦牟尼佛說,只要心覺悟,修什麼法各個開悟。所以憍陳那,憍陳如五比丘他沒有念其他的,耳朵來聽聲音,音聲得阿羅漢,音聲為上,那佛法怎樣修,說明佛法是所有的法,一覺悟過來統統叫佛法。六祖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什麼樣的環境都得接受,什麼樣的環境都得過得去,過不去就麻煩了。宣化上人講,「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需再重頭練」,有沒有看過這首偈語,我們今天看到第一個陳那聲塵,希望在座同修能悟明本心,處處菩提當下清凈,極樂現前,多勞無益,無益之苦當遠離,這是第一尊得度第一,底下第二尊叫做優婆色優婆尼沙陀,下面這一尊優婆色塵,他怎樣成就的?我們時間已到。

========================================================================================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13.凈界法師講楞嚴經
《首楞嚴經》講解第一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

TAG:法師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