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角度出發,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哪個更真實?
【心理學角度解讀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耐心看完喲,絕對有收穫)
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都是個情字,那兩者到底差異在哪裡呢?今天呢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希望對困惑中的你有幫助喲!
一、什麼是一見鍾情?
1、我們先來看一下一見鍾情,這一見指的是多長時間呢?可能快到你都想像不到,是30秒。
來看一項實驗研究,這個是一個英國專家所進行的大規模的快速約會實驗,實驗要求100名尋找終身伴侶的單身族每人與十名異性快速約會,同時對約會對象進行魅力評分,並決定是否再與對方接觸。結果發現,多數人在30秒內就作了決定,並且女性選擇的時間更短。研究表示,男性經常被批評只重女性的外表,但實驗的結果卻正好相反,對於外表,女性比男性更挑剔。也就是說,男性如果想獲得芳心,只有幾秒鐘的時間。
實驗中,對那些比較優秀的參與者,約會對象幾乎百分之百希望再和他們見面,而約有30%的人連一個再約會的機會都沒有,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眼光太高或是約會時言詞笨拙。
2、一見鍾情的解釋:一見鍾情的心理學解釋也是有好幾種。
精神分析學派:精神分析流派強調潛意識的影響,在3-6歲是性蕾期,在這個階段,孩子有了性別的意識,精神分析學家認為,在三歲之後,兒童開始表現出對某些人有著深情的偏愛。如兒童採納的是父母的價值觀和標準,在選擇對象的時候,他們會更多的選擇與母親或者父親相似的人,當偶然我們碰到這樣的人,其深處的反應就是對某位貌似父親或母親的異性「一見鍾情」
社會認知理論:一見鍾情是由於第一印象和暈輪效應的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識的人在首次交往時形成的初始印象,主要是根據對方的表情、姿態、身體、穿著等形成的印象。這個印象在過程中會產生「先入為主」的作用。隨即暈輪產生,就是我們由於第一印象效應的這個感受好,進而得出,這個人就是好的,他所有的品質也都是好的,這樣我們就會欣賞並願意和這種人更多的在一起,於是就產生「一見鍾情」。
一見鍾情是一種奇妙的情感,除了心理方面的解釋之外,還有很多生理方面的解釋。比如是體內基因通過散發氣味而致互相吸引(我們一直講的費洛蒙)。還有「愛情物質」多巴胺(我之前在問答中也回答過這方面的問題,大家可以翻閱查看)
二、日久生情是怎麼回事呢?
1、我們再來看看日久生情,日久生情顧名思議,就是相處的日子長了,就會產生感情。反之於一見鍾情,區別在於喜歡上對方的速度。
人性中我們渴望了解別人,也渴望被人了解。和互相了解的人相處,我們會感到欣慰與安心。然而生活中這樣的人對我們來說少之又少,於是我們苦苦尋覓,我們不是神,不可能一眼看穿一個人的本質,不管是自己被了解還是了解一個人我們都需要一樣東西——時間。時間能讓我們了解一個人,也能讓我們被別人了解,日久生情講的就是這個理。
2、日久生情的心理學解釋
美國心理學教授斯滕伯格首先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的組成是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主要是通過做愛,獲得情緒上的分享,親密強調的一種相互喜歡的體驗,承諾則是期許的心理延續,一種認知心理。
日久生情更多的是親密的感覺,而一見鍾情更多的是激情的因素。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曝光效應,講的就是,人們會對看的更多、接觸更多的事物產生好感和偏愛,這是普遍的心理傾向。
心理學家榮茨曾進行過一次實驗,要求一群大學生觀看相冊。相冊里出現的人對大學生而言都是陌生人,有不同的出現頻率,有的出現一次,有的出現十次,甚至二十次。觀看一段時間後,要求大學生對相冊里的人進行評價,結果是,出現頻率越高的人,
被喜歡的程度也更高。
這個實驗充分驗證了心理學曝光效應,反覆出現和接觸的人更容易讓人喜歡,接觸的時間久了,你會對一個本不喜歡的人產生好感,甚至愛上對方,這也是日久生情的心理學本質。
當然日久生情也是有前提條件的,研究發現,增加曝光次數可以增加人的刺激感,但是頻率過高,如果過高出現,則會有負心理反應,即喜歡程度下降,出現厭惡、噁心的感覺,所以要學會合理利用曝光效應。
回到問題上,哪種更真實呢?
一見鍾情這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僅僅依靠一見鍾情決定婚姻生活是不理智的,因為生活是複雜的。當然那些始於「一見鍾情」的戀人,如果能逐漸由淺入深地彼此了解,從虛幻走向現實,把崇拜變為自信與互信,讓愛情豐滿和成熟起來,就可望有幸福的結局。
所以,最好的感情如果是始於一見鍾情,終於日久生情,這樣或許是最完美的愛情了。
喜歡點贊加關注喲~~
推薦閱讀:
※為什麼定義轉一圈是360度,而不是100或10000度,這樣就不會有一小時時對應60分這種難換算的東西了?
※工業的力量!從剪輯角度,就能說明漫威票房稱霸的原因
※從八字角度來解析婚姻不順的人
※全方位角度,帶你論「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