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話宋高僧傳

宋高僧傳

題解

《宋高僧傳》,又稱《大宋高僧傳》或《高僧傳三集》。稱《宋高僧傳》者,蓋因編纂者贊

寧系北宋之僧人,故名。若就收錄之對象言,所收者多為唐、五代之高僧,因此之故,近人

楊文會認為稱《宋高僧傳》頗不妥,遂改之為《高僧傳三集》。

本書之體例、結構,一如《唐高僧傳》。全書亦分為十科:一曰譯經,卷一至卷三,共三卷

:二義解,卷四至卷七,亦四卷:三習禪,卷八至卷十三,共六卷;四明律,卷十四至卷十

六,共三卷;五護法,卷十七,一卷;六感通,卷十七至卷二十二,共五卷;七遺身,卷二

十三,一卷;八讀誦,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五,共二卷;九興福,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共三

卷;十雜科,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共二卷。

此外,此書每科之末尾,亦置作者之評論,總論一科之大旨,提綱挈領,畫龍點睛,頗值得

一讀。與《唐高僧傳》略有不同的是,此書於某些傳末,常附以筒短之「系」或「通」。所

謂「系」者,有如現今之「案語」,乃作者對該傳所記之人或事所作的評論,如於窺基傳後

,作者「系曰:性相義門,至唐方見大備也。奘師為《瑜伽》、《唯識》開創之祖,基乃守

文述作之宗。唯祖與宗,百世不除之祀也。」

所謂「通」者,則取問答之形式,以發議論、明意旨,如於元曉傳末,作者在「系曰:海龍

之宮自何而有經本耶?」之後又置「通曰:經雲龍王宮殿中有七寶塔,諸佛所說諸深義,別

有七寶篋滿中盛之,謂《十二因緣》、《總持三昧》等。良以此經合行世間,復顯大安、曉

公神異,乃使夫人之疾為起教之大端者也。」此是對傳中所言海龍王將經散為碎片藏於新羅

使者腿肚中,讓他帶回請大安「銓次綴縫」、請元曉「造疏講釋」一事所發之議論。

這些「系」與「通」,類似每科之後之總論,多屬作者自己的觀點、見解,不唯對於了解傳

中之人或事有所幫助,也是研究贊寧其人、其學的寶貴資料。

就起迄時限和收錄僧數說,《宋高僧傳》上續道宣之《唐高僧傳》,起於唐高宗乾封二年(公

元六六七年),終於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前後凡三百二十年,所收錄僧人正傳五

百三十二人,附見一百二十五人,其中十之八、九為唐僧,余則五代和北宋之僧人。從傳中

所收錄的僧數和內容看,此書之特色在「習禪」和「感通」二科。其中「習禪」為六卷,收

禪僧正傳一百零三人,附見二十九人,所佔篇幅和所收錄僧數皆佔全書的五分之一,禪宗歷

代祖師,包括分燈後之五祖,除雲門文偃外,都列有專傳,因此,此書對於人們研究唐、宋

禪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其次是「感通」,此科所佔之篇幅(五卷)和所收僧數(正傳八十九人,附見二十三人)皆僅次於

「習禪」篇,而遠遠超出「譯經」、「義解」諸科。如果從純學術研究的角度說,則有如某

些學者所指出的「所記神異感通事迹過多」,但若從護法弘教方面立論,則自有其宗教之價

值。

此書之作者贊寧,是北宋之僧人,俗姓高,祖籍渤海,其祖先隋末徒於吳興之德清縣。生於

唐天佑十六年(公元九一九年),後唐天成年間出家,博涉三藏,尤精南山律,有「律虎」之

譽。對於儒道二家學說,亦多所涉獵,頗有造詣,很受當世王侯、名上仰敬。吳越錢弘欽其

德操,委以兩浙僧統之任,並賜以紫方袍並「明義宗文大師」之號。後來,宋太宗對他也禮

遇有加,賜以「通慧大師」之號,並先後任翰林史館編修、左街講經首座、西京教事、右街

僧錄等職,宋咸平四年(公元一○○一年)入寂,世壽八十三。

對於贊寧其人,史上褒貶不一,有人甚推贊之,有人對他則頗有微詞。褒之者,主要讚頌他

精通律學、頗善文辭,於僧史、僧傳之編纂、整理多有貢獻;貶之者,則認為其人、其書有

媚世附俗、與時俯仰之嫌,例如著名學者陳垣就把《宋傳》與《梁傳》和《唐傳》作了比較

,認為,前二傳皆提倡高蹈遠遁、主張沙門不應禮拜俗事,而贊寧既身為僧統、僧錄,又主

張僧侶當與國王接近,至於《宋傳》,更是奉詔而作,故非但其書不能與前二傳媲美,其人

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個「名僧」,而不可稱之為「高僧」(詳見陳垣著《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第

四十五頁至四十六頁)。

《宋高僧傳》雖因「奉詔而作」而多少有隨俗浮沈、與時俯仰之偏弊,但由於是皇帝交給的

任務,贊寧不敢有絲毫怠慢,故自太平興國七年(公元九八二年)至端拱元年(公元九八八年),

歷時六載,作者兢兢於此,加之朝廷又為他提供較優越的條件,使得《宋傳》對於僧人之收

錄比較全面,資料之搜集也比較周詳,因而在諸多僧傳中,它一直與《梁高僧傳》和《唐高

僧傳》一起,被視為僧傳中之名著。贊寧對此書也自視頗高,他雖然撰寫了不少著作,但尤

其注重此書,在此書的「後序」中,他說:「俾將來君子,知我者以《僧傳》,罪我者亦以

《僧傳》。」可見贊寧把此書看成是自己的代表作,其用力之勤,費神之巨是可以想見的。

作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部重要僧傳,自宋之後,幾乎各種重要的藏經都予以刊載,金陵刻經

處也有單刻本,稱《高僧傳三集》,中華書局於一九八七年出版了由范祥雍點校的鉛印本,

此書則以范祥雍點校的中華書局版為底本。

1序

譯文

賢劫久長,世間宏闊,萬物日新而不已,天地綿綿無絕期,靈秀之氣創於中,大聖之師居於

上。釋迦入滅之後,彌勒下生之前,其間多有賢哲聖人出世,降跡沙門,示現僧相,言行可

觀,諸書著錄。是故王□有《僧史》之撰,孫綽有《道賢》之書,此皆類似俗家史書之列傳

,列其事迹,傳之後代,教導世人,仰賢希聖。

後有裴子野著《眾僧傳》,釋法濟撰《高逸沙門傳》,陸杲述《沙門傳》,寶唱立《名僧傳

》,世俗之朝廷雖屢有更迭,然撰著僧傳者代有其人。

至梁慧皎總結以前諸僧傳,以「高」代「名」,出《高僧傳》,唐道宣續而作之,又有《續

高僧傳》面世。由於這些僧傳,使得自漢至唐六百餘年間諸高僧大德之言行事迹得以顯揚於

世。……

自道宣《續傳》之後,又陸續出現了許多高僧大德。他們之亮節高風,言行事迹,有待整理

記錄。臣等不揣鄙陋,謬膺此職,無奈空門不出於董狐,弱手難探於禹穴,只好遵循道宣所

立之十科舊例,輯錄諸大德之言行。此中之所出者,或來諸誄銘,或出自志記,或諮之於臣

僚、使者,或問詢於先民遺老,按照有關體例,輯成三帙,列諸高僧之德行,使世知佛家之

代有高人。……其正傳五百三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分科撰述,因事言時,其號曰《大宋

高僧傳》。……端拱元年(公元九八八年)乾明節臣僧贊寧謹上。

原典

臣聞賢劫①綿長,世間宏廓,天與時而不盡,地受富以無疆,最靈之氣(左並右刄)②於中,

大聖之師居於上。偉哉!釋迦方隱,彌勒未來,其閑出命世之人,此際多分身之聖,肆為僧相

,喜示沙門。言與行而可觀,槧③兼觚④而爭錄。是以王□⑤《僧史》,孫綽《道賢》,摹

列傳以周流,象世家而布濩,蓋欲希顏之者,慕藺之儔,成飛鍚⑥之應真,作曳山之上士。

時則裴子野著《眾僧傳》,釋法濟撰《高逸沙門傳》,陸杲述《沙門傳》,釋寶唱立《名僧

傳》,斯皆河圖作洪範之椎輪,土鼓為咸池之壞器。焉知來者,靡曠其人。

慧皎刊修,用實行潛光之目;道宣緝綴,續高而不名之風,令六百載行道之人弗墜於地者矣

。……慨茲釋侶,代有其人,思景行之莫聞,實紀錄之彌曠。臣等謬膺良選,俱乏史才,空門不出

於董狐⑦,弱手難探於禹穴⑧。而乃循十科之舊例,輯萬行之新名。或案誄銘,或徵志記,

或問輶軒⑨之使者,或詢耆舊之先民,研磨將經論略同,讎校與史書懸合。勒成三帙,上副

九重,列僧寶之環奇,知佛家之富貴。……其正傳五百三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矧復逐科

盡處,象史論以據辭;因事言時,為傳家之系斷。厥號《大宋高僧傳》焉。庶幾乎銅馬為式

,選千里之駿駒;竹編見書,實六和之年表。觀之者務進,悟之者思齊,皆登三藐之山,悉

入薩雲之海;永資聖歷,俱助皇明,齊愛日之炳光,應嵩山之呼壽云爾。時端拱元年乾明節

臣僧贊寧等謹上。

注釋

①賢劫:全稱「現在賢劫」,音譯「波陀劫」、「陂陀劫」等,與「過去莊嚴劫」、「未來

星宿劫」合稱「三劫」,謂現在之二十增減住劫中,有千佛賢聖出世化導眾生,故稱。

②(左並右刄):創的異體字。

③槧:古代用木削成以備書寫用之版片。

④觚:古代用來書寫之木筒。

⑤王□:有些版本作「王巾」,即《僧史》之作者。

⑥飛鍚:指僧侶行腳、遊歷各處。

⑦董狐:春秋時晉史官,以直筆著稱,後多作為直書不諱良史之代稱。

⑧禹穴:今浙江紹興之會稽山,傳說為禹之葬地。一說為禹藏書處。

⑨輶軒:古代帝王之使者多乘輶軒,後因之稱使臣為「輶軒使」。

分享到一鍵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冊開心網騰訊朋友百度貼吧豆瓣網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頁QQ好友和訊

微博QQ收藏我的淘寶百度空間MSN搜狐白社會奇藝奇談美麗說蘑菇街點點網花瓣愛樂活手機

快傳堆糖和訊鳳凰微博飛信有道雲筆記麥庫記事輕筆記鳳凰快博人民微博新華微博飯否郵件

分享搜狐隨身看搖籃空間若鄰網推他鮮果天涯社區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遊戲

社區139說客linkedin複製網址列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鍵分享QQ空間新浪微博百度雲收藏人人網騰訊微博百度相冊開心網騰訊朋友百度貼

吧豆瓣網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頁QQ好友和訊微博更多...百度分享 站內搜索: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庫首頁 ┊ 智慧悅讀 ┊ 基礎讀物 ┊ 漢傳佛教 ┊ 藏傳佛教 ┊ 南傳佛教 ┊ 古 印 度 ┊ 白

話經典 ┊ 英文佛典 ┊ 隨機閱讀 ┊ 佛學問答 ┊ 佛化家庭 ┊ 手 機 站 佛教故事 ┊ 禪話故事 ┊ 佛教書屋 ┊ 戒律學習 ┊ 法師弘法 ┊ 居士佛教 ┊ 凈業修福 ┊ 凈

宗在線 ┊ 阿含專題 ┊ 天台在線 ┊ 禪宗在線 ┊ 唯識法相 ┊ 人物訪談 分類標籤 ┊ 素食生活 ┊ 佛化家庭 ┊ 感應事迹 ┊ 在線抄經 ┊ 在線念佛 ┊ 佛教文化 ┊ 大 

正 藏 ┊ 藏經閱讀 ┊ 藏經檢索 ┊ 佛教辭典 ┊ 網路電視 ┊ 電 子 書     宋高僧傳 2 譯經  --------------------------------------------------------------------------------[宋高僧傳·白話文] [點擊:3363]  [放大] [正常] [縮小] [加粗] [列印] 宋體宋體微軟

雅黑黑體隸書幼圓楷體楷體_GB2312 仿宋ArialVerdana  [字體:17px]  [手機版]  背景色                              2譯經

唐京兆大薦福寺義凈

譯文

釋義凈,字文明,俗姓張,范陽(今河北涿縣)人。童年即辭別雙親,落髮出家。他逼訪名匠

,博覽群籍,內書外典,悉皆研讀,見多識廣,博古通今。十五歲時,就十分仰慕法顯、玄

奘,萌發了遠遊西域、尋經求法之念頭。爾後更加勤奮好學,手下釋卷,二十歲時受具足戒

,弘揚佛法之意志更加堅定。

咸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當他三十七歲時,終於邁出了他西行求法之第一步。起初,他到

了廣東之番禺,與十幾個同道準備一起前往,但臨上船時,其它的人都退縮了,義凈只好一

個人上路。一路上,他歷盡艱辛,除了克服了種種艱難困苦外,他還學習了各地之方言。所

到之處,均頗受禮遇。至印度後,不論是鷲峰、雞足,還是鹿苑、祇林,他都周遊瞻仰,各

地聖跡,無不親觀。歷時二十五年,所過三十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六九五年)仲夏,回到洛陽,帶回梵

文經典近四百部,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武后曾親自到上東門外迎接

他,各寺院之僧眾,打著幡旗、唱著歌樂在前面做引導。後被武后敕住於佛授記寺。

起初,他與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一起翻譯《華嚴經》。久視(久視元年為公元七○○年)之俊,

他組織譯場,自主譯事。從公元七○○年起到公元七○三年,他在洛陽福先寺及長安西明寺譯

《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咒王》、《莊嚴王陀羅尼》

、《長爪梵志》諸經:《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攝

》諸典:《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以及《龍樹勸誡頌》等,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門阿你真那證梵文義,沙門波侖、復禮、慧表、智積等任筆受、證文,沙門法寶

、法藏、德感、勝庄、神英、仁亮、大儀、慈訓擔任證義,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監護,繕寫進

呈武后。武后為其制〈聖教序〉,標於經首。

至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七○五年)於洛陽內道場譯出《孔雀王經》,又於大福先寺譯出《勝光

天子》、《香王菩薩咒》、《一切莊嚴王經》等四部,沙門盤度讀梵文,沙門玄傘任筆受,

沙門大儀任證文,沙門勝庄、利貞擔任證義,兵部侍郎崔湜和給事中盧粲從事潤文、正字,

秘書監附馬都尉楊慎交充當監護。中宗李顯崇尚佛法,親自撰寫〈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

又駕臨洛陽西門,向眾官員宣示新譯經典。

神龍二年,義凈隨駕回到長安,在大薦福寺建立翻經院,並住於翻經院內。神龍三年,中宗

下詔,令其入皇宮內與翻經諸沙門一起坐夏。中宗以前曾寄居寺院,曾祈念藥師佛,蒙佛護

佑,故他甚重《藥師佛經》,令法徒於大佛光殿重新翻譯該經,譯成二卷,稱《藥師琉璃光

佛本願功德經》。皇帝親臨法席,自任筆受之職。

睿宗景雲元年(公兀七一○年》,於大薦福寺譯出《浴像功德經》、《毗奈耶雜事二眾戒經》

、《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十部:吐火羅沙門達磨未磨、中印度沙門拔弩擔任證梵義

,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東印度首領伊舍羅居士證梵本,沙門慧積、中印度居士李釋迦

度頗多讀梵本,沙門文綱、慧沼、利貞、勝庄、愛同、思恆任證義,玄傘、智積擔任筆受,

東印度居士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任證譯,修文館大學士李嶠、兵部尚書韋嗣立、

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餘人從事綴文潤色,

左僕射韋巨源、右僕射蘇瓌充當監護,秘書大監虢王邕也同為監護。

景雲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又於大薦福寺譯出《稱讚如來功德神咒》諸經,太常卿薛崇嗣任

監護。自武后久視(公元七○○年)至睿宗景雲年間(公元七一一年),共譯出經典五十六部,二百

三十卷。另外,又撰寫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等著作。於律儀方

面,他又撰寫了《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行法》、《護命放生軌儀》等凡五部,共九

卷。

又譯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亦即諸律中有關品類、章節,約七十八卷。義凈雖逼翻三藏

,而尤精律部,譯事之餘,也收徒授學。其為人行事,特別審慎,注重行儀,唯恐失度。其

門人學徒,逼於京洛,乃一代之高僧也。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入寂,世壽七十九,法臘五十九。葬事由官方操辦。其所譯之《跋

窣堵》只存真本,未及覆疏就入寂了,但義凈傳譯經律之多,可與玄奘相抗衡;而如果僅就

自己的著述言,義凈則比玄奘還多。此外,他對密咒也非常精通,是一位多才多學之高僧。

其塔今在洛陽龍門北面之高崗上。原典

釋義凈,字文明,姓張氏,范陽①人也。髫齓之時,辭親落髮,徧詢名匠,廣探羣籍,內外

閑習,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加以勤

無棄時,手不釋卷,弱冠登具,愈堅貞志。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發足。初至番禺②

,得同志數十人,及將登舶,余皆退罷。凈奮勵孤行,備歷艱險。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

遇酋長,俱加禮重。鷲峯③、雞足④,咸遂周遊;鹿苑⑤、祇林⑥,並諧瞻矚。諸有聖跡,

畢得追尋。

經二十五年,歷三十餘國,以天后證聖元年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

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天后親迎於上東門外,諸寺緇伍,具旛蓋、歌

樂前導,勑於佛授記寺安置焉。

初與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翻《華嚴經》。久視之後,乃自專譯。起庚子歲至長安癸卯,於福先

寺及雍京西明寺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呪王》、《

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等經,《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

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及《龍樹勸誡頌》,

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門阿你真那證梵文義,沙門波侖、復禮、慧表、智積等筆受、證文,沙

門法寶、法藏、德感、勝庄、神英、仁亮、大儀、慈訓等證義,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監護,繕

寫進呈。天后制〈聖教序〉,令標經首。

暨和帝神龍元年乙巳,於東洛內道場譯《孔雀王經》,又於大福先寺出《勝光天子》、《香

王菩薩呪》、《一切莊嚴王經》四部,沙門盤度讀梵文,沙門玄傘筆受,沙門大儀證文,沙

門勝庄、利貞證義,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盧粲潤文正字,秘書監駙馬都尉楊慎交監護。帝

深崇釋典,特抽睿思,制<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又御洛陽西門,宣示羣官新翻之經。

二年,凈隨駕歸雍京,置翻經院於大薦福寺,居之。三年,詔入內與同翻經沙門九旬坐夏⑦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祈念藥師,遂蒙降祉,荷茲往澤,重闡鴻猷。因命法徒更重傳

譯於大佛光殿,二捲成文,曰《藥師瑠璃光佛本願功德經》。帝御法筵,手自筆受。

睿宗唐隆元年⑧庚戌,於大薦福寺出《浴像功德經》、《毗柰耶雜事二眾戒經》、《唯識寶

生》、《所緣釋》等二十部,吐火羅⑨沙門達磨未磨、中印度沙門拔弩證梵義,罽賓沙門達

磨難陀證梵文,居士東印度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度李釋迦度頗多讀梵本

,沙門文綱、慧沼、利貞、勝庄、愛同、思恆證義,玄傘、智積筆受,居士東印度瞿曇金剛

、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證譯,修文館大學士李嶠、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

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餘人次文潤色,左僕射韋巨源、右僕射蘇瓌

監護,秘書大監嗣虢王邕同監護。

景雲二年辛亥,復於大薦福寺譯《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等經,太常卿薛崇嗣監護。自天后久

視迄睿宗景雲,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

歸傳內法傳》⑩。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行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

九卷。

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律中犍度、跋渠之類,蓋梵音有楚夏耳,約七十八卷。凈

雖徧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譯綴之暇,曲授學徒。凡所行事皆尚急護。漉囊滌穢,特異常倫

。學侶傳行,徧於京洛,美哉,亦遺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臘五十九。葬事官供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然其傳度經律,與奘師抗衡。比其著述,凈多文。性傳密呪,最盡其妙,二三合

聲,爾時方曉矣。今塔在洛京龍門北之高岡焉。注釋

①范陽:古縣名,在今河北省涿縣。義凈祖籍一說為齊州,今山東歷城。

②番禺:今廣東省番禺縣。

③鷲峯:又稱「靈驚山」、「靈山」,音譯「闍崛」,在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佛陀曾

於此說《法華》等經,遂成佛教勝地。

④雞足:又作「雞腳山」、「尊足山」等,在中印度摩揭陀國,乃摩訶迦葉入寂之地。

⑤鹿苑:即「鹿野苑」,在北印度瓦拉那西市北,為釋迦牟尼初轉*輪之處。

⑥祇林:全稱「祇樹給孤獨園」,乃祇陀太子與給孤獨長者贈送給佛陀說法之園林,佛陀經

常於此處說法,與王舍城之竹林精舍並稱為佛教最早之兩大精舍。

⑦坐夏:又作「安居」、「夏安居」,指於夏季之雨期禁止外出,僧人聚集於一處致力修行

⑧唐隆元年:應為景雲元年,依《佛教史年表》載,唐隆元年乃唐中宗之年號。

⑨吐火羅:又作「吐呼羅」、「土豁羅」、「睹貨羅」等,在蔥嶺西、烏滸河以南一帶。

⑩南海寄歸傳內法傳:應為《南海寄歸內法傳》之筆誤。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譯文

釋跋日羅菩提,漢地稱為金剛智,是南印度摩賴耶國(今印度半島西南馬拉馬爾一帶)人。此

國漢語叫光明國,位於觀音聖地補陀落伽山附近。其父是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

金剛智幼年時,就能日誦萬言,且能終身不忘。十六歲時,就通曉佛理。他不滿意尼楗子的

學說,遂削髮出家,此乃過去世所植善緣之結果。後來隨其師父到中印度那爛陀寺,學習佛

教經論。自從受戒之後,遍受十八部律,又到西印度學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多

年時間內,他就精通三藏。之後,又到斯里蘭卡國去遊學,登楞伽山,並游化於佛誓、躶人

等二十餘國。聽說中國佛法隆盛,遂隨船來東土,一路上歷盡艱辛,頗費時日,先後花了幾

年時間才來到中土。

唐開元己未年(公元七一九年)到達廣州,皇上下敕迎他住止於慈恩寺,不久又移居大薦福寺

。他每到一個寺院,必建大曼陀羅灌頂道場,化度四眾弟子。其時,大智、大慧二禪師及不

空三藏等,都對他執弟子禮。後來,隨皇上到了洛陽。抵達洛陽那一年,自正月至五月,連

續乾旱,滴水不降,雖做了很多祈雨之祭祀,但均無靈驗。朝廷乃下詔讓金剛智結壇祈雨。

金剛智就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其住處起壇,並親自繪畫七俱胝菩薩像,定下開光日期,

並說至開光之後,就能下雨。皇帝特派遣一行禪師配合他。

至第七天,烈日炎炎,天無片雲,午後,頓起西北風,風勢極大,一時間飛瓦拔樹,過後,

就下起了滂沱大雨,萬眾歡呼。而在他結壇之處,屋頂被雷擊穿一個大洞,地上洪水滔滔,

一直涌到道場。京城的民眾都說:這個洞是金剛智捕獲的那條龍,當時從屋頂飛出去時留下

的。」這種說法一傳開,每日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想去觀看此洞。當時,皇帝愛好道家及道教

學說,對佛教並不很重視,曾聽從官員之所奏,下敕把西域僧人遣送回國。侍者把這事轉告

金剛智,金剛智說:「我是印度僧人,並非西域之僧人,因而不是朝廷所要遣返的對象,我

不打算回去。」過了幾天,忽然傳令要將他送到雁門關一帶去,他遂向皇上告辭,皇上一聽

,大吃一驚,遂親下手詔把他留在京城。

其時,第二十五公主很受皇上的寵愛,不料染上重疾,久治無效,皇上遂把她移至咸宜外館

居住,有十天時間,公主均閉目不能語,皇帝又敕令金剛智授之戒法,此乃斷定公主已無救

葯,所以才有此敕令。金剛智奉敕至公主住處後,遂在宮中選了二名七歲女子,用紅綢子纏

住其面,讓她們卧於地上,又使牛仙童寫敕書一紙,在她之住所焚燒,金剛智又念動咒語真

言,二女子竟然默默記住了,不漏一個字。金剛智又入定,以不思議力令二女子拿著敕書至

閻魔王那裡去,過了一會兒,閻魔王令公主已故之褓姆劉氏隨二女子把公主之靈魂護送回來

,於是公主馬上就坐了起來,開口說話,言語如常。皇帝聽到此事,連侍衛也沒帶,就直奔

公主住處。公主對父王說:「定數已難改變,此次回來,只是再睹一次聖顏而已。」再過半

天時間,就逝世了。自此之後,皇帝對金剛智更加崇敬。

又,當時宮中有一武貴妃,皇上對她之寵愛超過其它任何一個妃子,平日身體也沒多大毛病

,但金剛智卻請她趕快營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當時身體還很好之河東郡王也於毗盧遮那

塔中繪畫菩薩像,並對門人說:「此二人已不久於人世了。」只過了幾個月的時間,二人果

真相繼而亡。其先知先覺,多類此。

金剛智於事理很通達,所言之事都很靈驗,於經論戒律咒術秘籍,亦都很精通,有登其門者

,金剛智一睹其面,即能永記不忘。此外,他喜怒不形於色,為人深不可測,與他接觸過的

人都十分佩服、讚歎。

自開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初抵廣東番禺,後逐漸游訪各地,廣傳密教經典,建了很多曼陀

羅,如法的完成,也都頗有靈異祥瑞之兆。沙門一行欽尚其學,曾多次向他請益求教,金剛

智一一傳授於他,無所保留。一行後來自立壇灌頂,傳弘其法,並請金剛智把這部經典翻譯

出來,以流通濟眾。開元十一年,奉敕於資聖寺譯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

》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擔任譯語之職,嵩岳沙門溫古任筆受。開元十八

年,又於大薦福寺譯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

擔任譯語之職,僧一行任筆受,刪綴成文。凡發現舊譯本中有缺少章句者,即給予補足。金

剛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靈驗,密法的流行亦最廣。洛陽、長安一帶,不論在家出家,從

其受學者甚眾。開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左右,金剛智在洛陽廣福寺對門人說:「月圓之時,

我當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幣後退本院,焚香發願,頂戴梵夾並所譯佛典,咐囑

過後,寂然而化,世壽七十一,法臘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於河南龍門伊川之右,門人

為他建塔旌表,傳教弟子不空三藏上奏朝廷,皇上敕謚國師之號,灌頂弟子中書侍郎杜鴻漸

,向來對他十分崇敬,為之撰寫碑文,記其德行。

原典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①人也,華言光明,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陀落

伽山。父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智生數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無忘。年十

六,開悟佛理,不樂習尼楗子諸論,乃削染出家,蓋宿殖之力也。後隨師往中印度那爛陀寺

,學修多羅、阿毗達磨等。

洎登戒法,徧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餘年全通三藏。

次復游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躶人等二十餘國。聞脂那②佛法崇盛,泛舶而來,以

多難故,累歲方至。

開元己未歲,達於廣府,勑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羅③灌項道場

,度於四眾。大智、大慧二禪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後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

迨於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乃詔智結壇祈請。於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

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帝使一行禪師謹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天無浮翳。午後,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生,飛瓦拔樹,崩雲泄雨,

遠近驚駭。而結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明,京城士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

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斯乃壇法之神驗也。於時帝留心玄牝④,未重空門,所司希旨

,奏外國蕃僧遣令歸國,行有日矣。侍者聞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幹明勑,

吾終不去。」數日,忽乘傳將之雁門,奉辭,帝大驚,下手詔留住。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鍾其愛,久疾不救,移卧於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旬朔。有勑

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繪纏其面目

,卧於地,使牛仙童寫勑一紙,焚於他所,智以密語呪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

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勑詣琰摩王⑤。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隨二

女至,於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馳騎往於外館。公主奏曰:「冥

數難移,今王遺回,略覲聖顏而已。」可半日閑,然後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

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河東郡王於毗盧遮那塔中

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非久矣。」經數月,皆如其言,凡先覺多此類也。

智理無不通,事無不驗,經論戒律秘呪余書,隨問剖陳,如鍾虛受。有登其門者,智一覿其

面:水不忘焉。至於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

服矣。

自開元七年,始屆番禺,漸來神甸,廣敷密藏,建曼拏羅,依法製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

欽尚斯教,數就諮詢,智一一指授,曾無遺隱。一行自立壇灌項,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請

譯流通。十一年,奉勑於資聖寺翻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

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於大薦福寺又出《曼殊室利

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復觀

舊隨求本中有闕章句,加之滿足。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秘密流行,為其最也.兩京

稟學,濟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相繼。

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於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

,旋遶七幣,退歸本院,焚香發願,頂戴梵夾並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

臘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於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傳教弟子不空奏舉,勑謚國師

之號。灌頂弟子中書侍郎杜鴻漸,素所歸奉,述碑紀德焉。

注釋

①摩賴耶國:又作「麻離拔」、「沒來國」、「八羅孛國」等,印度古國名,今印度半島西

南馬拉巴爾一帶。

②脂那:即支那,指中國。

③曼拏羅:又作「蔓陀羅」、「漫荼羅」等,意譯為壇,印度修密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

而畫圓形、方形之區域,或建立壇。

④玄牝:《老子》語:「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此指老莊學說及道教。

⑤琰摩王:閻摩王,梵名Yama-raja,又稱閻羅王、琰魔王。略稱閻羅、閻王、死王。為冥界

之總司,地獄之主神。

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

譯文

釋不空,梵名阿月佉跋折羅,漢地稱為不空金剛,本北印度婆羅門種族,幼年父母俱亡,隨

叔父來到東土。十五歲時,師事金剛智三藏。金剛智授他予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

沒有多久時間,他就都通曉悟解了,金剛智大感詫異,與之授菩薩戒,把他引入金剛界大曼

陀羅,用擲花等試驗之,知他非平凡之輩,日後必大興佛法。自從受具足戒後,善於理解一

切有部的學說,能懂異國書語,因此金剛智在翻譯佛典時,常令他一起翻譯。其學《聲明論》,沒有多長時間

,就通曉了。讀誦《文殊普賢行願》,也很快就掌握了。其聰穎敏利,皆類此。他欲求學新

瑜伽、五部、三密法,連續鑽研三年,都無須金剛智點撥、教示。後來,他準備回去印度,

其師夢見京城諸佛菩薩像皆東行,乃知其乃真法器矣,遂同意了他的要求,並授予五部灌頂

、護摩、阿闍梨法及《毗盧遮那經》、蘇悉地軌則等。後來,金剛智往洛陽,不空隨侍,直

至其入寂,即開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料理好師父之喪事後,不空又奉遺旨,前往師子

國(即今斯里蘭卡)及印度。

剛到南海郡時,採訪使劉巨鄰請求灌頂,遂於法性寺相繼度眾成千上萬。不空自對本尊,祈

請十幾天,終於感得文殊現身。到了快登船出發時,採訪使召集番禺境內之蕃客大首領伊習

賓等,對他們說:「現在不空三藏要到斯里蘭卡去了,一定要囑咐船主,將三藏及其弟子含

光、慧(上功下言)等三十七人安全送到彼地,千萬不能有絲毫閃失。

開元二十九年十二月,隨崑崙國(南海諸島之總稱)的船隻,離開了南海郡,開往訶陵國(即今

爪哇島),路上遇大風,船上眾商人十分恐懼,各各以本國之法術禳災祈求平安,但皆無靈驗

。只好拜求於不空,慧(上功下言)等亦失聲大哭。不空對大家說:「我有法術,你等自無須

擔憂。」遂以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經》夾,隨之作法,口誦「大隨求」

一遍,即時風平浪靜。後來,又遇到一條大鯨魚,從口中所噴出之浪像山那麼高,比前次所

遇之大風浪更加危險。眾商人見此情景,以為此次再沒活命之希望了,只好默默聽從命運之

安排。不空三藏像前次那樣,作法念咒,令慧(上功下言)誦《娑竭龍王經》,沒過多久時間

,眾難俱息。

到達斯里蘭卡後,國王派使者來迎接他們。將入城時,有許多步騎侍衛,站立於街道兩旁,

國王見到不空後,行禮足之儀,並請他住於宮中,七日供養。每一天都以黃金斛盛滿香水,

國王親自替不空洗浴。隨後,太子、嬪妃、諸大臣等,都像國王那樣侍候不空。不空見到普

賢阿闍梨後,遂奉獻金寶錦繡之類的禮品,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

建立壇法,並准許含光、慧(上功下言)等同受五部灌頂。自此之後,不空學無常師,廣求密

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並剖析其性相,探尋其意旨,窮究其底蘊。有一天,國王作調象戲

,非常危險,大家都登高而望,無人敢近前,其時不空三藏口誦真言,手結印契,入於禪定

,只見那些大象頓時跪伏於地,變得十分溫順,國人都極感驚奇。後來,他游化於印度本土

,屢現靈瑞。

至天寶五年(公元七四六年),不空回到唐之京城長安,向皇上獻上了師子國之屍羅迷伽表及

金寶瓔珞、般若梵夾、雜珠、白(疊+毛)等珍貴禮物,奉敕暫時住於鴻臚,過了不久,就奉

詔入宮內立壇,為皇帝灌頂。後來又移住於凈影寺。那一年盛夏大旱,皇上敕令祈雨,並說

:「時間不能拖得太長,而且雨也不能一下子下得太大。」不空上奏請求建立孔雀王壇,不

到三天時間,就普降喜雨。龍顏大悅,親自持寶箱賜予不空以紫袈裟一副,並親自為他披掛

,又賜絹二百匹。有一天,忽然颳起大風,皇上又下敕令不空行法止風。不空遂用銀瓶一隻

,作法加持,沒片刻功夫,風就停了下來。不料,有一隻鵝把作法之瓶碰倒了,頓時又狂風

大作,比原來更加厲害。皇上又敕令再作法止住大風,不空隨即再作法,大風又立即停止了

。皇帝遂賜予他「智藏」之稱號。

天寶八年,准許返回本國,不空一行乘五匹馬,到南海郡,皇上又下敕追到,讓他繼續留住

。天寶十二年,應節度使哥舒翰之請,敕令他往河西一帶。天寶十三年,到了武威住於開元

寺,節度使等皆願意從他受灌頂,數千士庶也咸登道場,弟子含光等亦從他受五部尊法。又

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授法,並傳授金剛界大曼陀羅。是日道場發生地震,不空說:「羣心真

誠之所致也。」

天寶十五年,下詔召他還京,住於大興善寺。至德初年(公元七五六年),安祿山攻陷長安,

肅宗到了靈武鳳翔,不空仍與肅宗保持聯繫,肅宗亦暗派使者求教秘密之法,後來京城收復

了,不空更受禮遇。干元年間,皇帝詔不空入宮,建立道場護摩法,為皇上行轉輪王位七寶

灌頂。上元末(公元七六一年)皇帝身體不適,不空以「大隨求真言」為之消災袪病,過了七

天,龍體康復,皇帝對他更加崇敬。後來,不空上奏請求入山修行,李輔國宣讀皇帝敕令,

讓他於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不空於念誦佛典真言時,感得大樂薩埵舒毫放光,並以相證驗

,果位已近悉地。不空曰:「眾生未度,我怎敢自度呢?」

唐肅宗去世之後,代宗即位,對不空禮遇有加。這一段時間,他譯出了《密嚴》、《仁王》

諸經,代宗親自為之作序。在向全國各地頒布此二經那一天,祥雲頓現,舉朝同慶。永泰元

年(公元七六五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大曆三年(公兀七六八

年)於興善寺立道場,敕賜錦繡褥十二領,綉羅旛三十二首,又賜道場之僧人許多齋糧,敕近

侍大臣、諸禁軍使等併入受灌頂。大曆四年冬,不空奏請於天下所有食堂內置文殊菩薩為上

座,皇上一敕准奏。此舉蓋不滿意於憍陳如乃小乘中之最初受度者。大曆五年夏,有詔請不

空往五台山修功德,其時出現了彗星。法事做完之後,彗星亦隨之消失。那一年秋天,不空

從五台回來,皇帝遣中使以師子騘及御鞍轡出城迎接他,並賜沿道供帳。

大曆六年十月二日是皇帝誕辰,不空進呈所譯之經表云:「我自幼年出家,師事金剛智法師

,十有四載,秉受瑜伽法門,後又游訪五印度求取所未授之法並諸經論,計五百餘部。天寶

五年來到長安,先皇詔入內宮,立灌頂道場,所帶來之經論盡許翻譯:肅宗於內宮立護摩及

灌頂法,奉兩代皇帝之令,搜集外國梵文,遇有缺漏脫落者則給予補齊,凡未翻譯者則進行

翻譯。陛下恭遵遺旨,又下敕令我等繼續進行傳譯,以利濟羣品。自天寶年間至大曆六年,

所譯經典凡一百二十餘卷,七十七部,連帶目錄及擔任筆受諸僧俗之名字,兼所出之《略出

念誦儀軌》等,一併寫上,值此皇上誕辰佳節,悉具奉上。」皇上下敕詔示天下,並把它編

入一切經目錄中。李憲誠宣敕賜不空錦絹八百疋,與不空一起翻譯經典之諸大德,各賜三十

疋。沙門潛真上表致謝。僧俗弟子所賜略有差別。

後來,京城又遇大旱,皇上又下詔請不空祈雨,並說:「如果在三日內下雨,則是法師術之

力;如果是三天之後才下雨,則非法術之力也。」不空受敕立壇,至第二天便下起大雨,皇

帝賜紫羅衣並雜彩百匹,弟子衣七副,設千僧齋,以報答法師之功德。後來,不空進表請求

建造文殊閣,皇上准奏,下敕朝廷從內庫拿出約三干萬錢,貴妃、韓王、華陽公主等也一起

出錢出力,共襄盛舉。不空後來又譯出《孽路荼王經》,朝廷又制頒天下,賞賜連連不斷。

到大曆九年,不空自春至夏,弘法不輟,諄諄教誡門人,精進修行,常語及《普賢願行》、

《出生無邊法門經》,並勸眾弟子讀誦修持。那些較早入門之弟子,不空常勸他們留意菩提

心本尊大印,直詮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囑咐再三。有一天夜裡,命弟子趙遷道:「持筆

硯來,我略出《涅槃荼毗儀軌》,以傳諸後代,並以此為我送終。」趙遷稽首再三:「懇求

法師慈悲久住,不然,眾生何所依託?」不空笑而不答。過了不久,就染患示疾,遂上表告

辭,皇上下敕慰問,親賜醫藥,並敕贈「司空」,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不空固辭無

效,甚是不悅,曰:「出家之人但求功德圓滿,我今當逝,何以臨終時更竊名位?」乃留下

先師所傳之五股金剛鈴杵及銀盤子、菩提子、水精數珠等,作為告別,請中使李憲誠代以進

奉。是年六月十五日,用香水沐浴,東首倚卧,北面瞻望宮廷,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世壽七

十,僧臘五十。

不空入寂之後,弟子慧朗繼其法位,此外,其知名弟子還有含光、惠果、元皎、覺超等。不

空之入滅,使代宗深感悲痛,他停止上朝三天,賜了許多絹布雜物並錢四十萬,另賜造塔錢

二百餘萬。敕功德使李元琮監理喪事。不空臨終時,諸僧夢見千仞寶台摧陷,文殊閣倒塌,

金剛杵飛上天;又,興善寺後池無緣無故而乾涸,竹中生出果實,庭中之花凋謝。七月六日

火化,皇帝下敕高品劉仙鶴就寺置祭,贈予「司空」之位,謚號「大辯廣正智三藏」。火滅

之後,收得舍利數百粒,以其中之八十粒收藏於宮中,其頭頂骨火化時不燃燒,中有舍利一

粒,半隱半現,皇上下敕於本院起塔立碑。……

原典

釋不空,梵名阿月佉跋折羅,華言不空金剛,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羅門族,幼失所

天,隨叔父觀光東國。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初導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浹

旬已通徹矣。師大異之,與受菩薩戒,引入金剛界大曼荼羅,驗以擲花,知後大興教法。洎

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諳異國書語。師之翻經,常令共譯。凡學《聲明論》,一紀之功,

六月而畢。誦《文殊普賢行願》,一年之限,再夕而終。其敏利皆此類也。欲求學新瑜伽、

五部、三密法,涉於三載,師未教詔。空擬回天竺,師夢京城諸寺佛菩薩像皆東行,寐寤乃

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授與五部灌頂、護摩、阿闍梨法及《毗盧遮那經》、蘇悉地軌則

等,盡傳付之。厥後師往洛陽,隨侍之際,遇其示滅,即開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謚已

畢,曾奉遺旨,令往五天①並師子國②,遼議遐征。

初至南海郡,採訪使劉巨鄰懇請灌頂,乃於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萬眾。空自對本尊祈請旬日

,感文殊現身。及將登舟,採訪使召誡番禺界蕃客大首領伊習賓等曰:「今三藏往南天竺師

子國,宜約束船主,好將三藏並弟子含光、慧(上功下言)等三七人、國信等達彼,無令踈失

。」 

二十九年十二月,附崑崙舶③,離南海至訶陵④國界,遇大黑風。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禳

之,無驗,皆膜拜求哀,乞加救護,慧(上功下言)等亦慟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憂

。」遂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經》夾,作法誦「大隨求」一徧,即時風偃

海澄。又遇大鯨出水,噴浪若山,甚於前患。眾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上功下言)

誦《娑竭龍王經》,逡巡,眾難俱息。

既達師子國,王遣使迎之。將入城,步騎羽衛,駢羅衢路。王見空,禮足請住宮中,七日供

養。日以黃金斛滿盛香水,王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妃、輔佐,如王之禮焉。空始見普

賢阿闍梨⑤,遂奉獻金寶錦繡之屬,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

法,並許含光、慧(上功下言)等同受五部灌項。空自爾學無常師,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

部本,三味耶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標幟、文義、性相,無不盡源。一日,王作調

象戲,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空口誦手印,住於慈定,當衢而立,狂象數頭頓皆踢跌⑥

,舉國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屢彰瑞應。

至天寶五載還京,進師子國王屍羅迷伽表及金寶瓔珞、般若梵夾、雜珠、白(疊+毛)等,奉

勑權止鴻臚。續詔入內立壇,為帝灌頂。後移居凈影寺。是歲終夏愆陽,詔令祈雨。制曰:

「時不得賒,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壇,未盡三日,兩已浹洽。帝大悅,自持寶箱賜紫

袈裟一副,親為披擐。仍賜絹二百匹。後因一日大風卒起,詔空禳止,請銀缾一枚作法加持

,須臾戢靜。忽因池鵝誤觸缾傾,其風又作,急暴過前,勑令再止,隨止隨効。帝乃賜號曰

智藏焉。

天寶八載,許回本國,乘驛騎五匹,至南海郡,有勑再留。十二載,勑令赴河隴節度使哥舒

翰所請。十三載,至武威,住開元寺,節度使洎賓從皆願受灌頂,士庶數千人成登道場,弟

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⑦。別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受法,並授金剛界大曼荼羅。是日道場地震,空曰:「羣心之至也。」

十五載,詔還京,住大興善寺。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鳳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肅宗亦密遣使

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干元中,帝請入內,建道場護摩法,為帝受轉輪

王位七寶灌頂。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隨求真言」祓除,至七過,翼日乃瘳,帝愈加殊

禮焉。空表請入山,李輔國宣勑令於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誦之夕,感大樂薩埵舒毫髮光

,以相證驗,位鄰悉地,空曰:「眾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肅宗厭代⑧,代宗即位,恩渥彌厚。譯《密嚴》、《仁王》二經畢,帝為序焉。頒行之日,

慶雲俄現,舉朝表賀。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大曆三

年,於興善寺立道場,勑賜錦繡褥十二領、綉羅旛三十二首,又賜道場僧二七日齋糧。勑近

侍大臣、諸禁軍使併入灌頂。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薩為上座,制許之,此蓋慊

憍陳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五年夏,有詔請空往五台山修功德,於時彗星出焉。法事告終

,星亦隨沒。秋,空至自五台,帝以師子騘並御鞍轡遣中使出城迎入,賜沿道供帳。

六年十月二日,帝誕節,進所譯之經表云:「爰自幼年,承事先師三藏十有四載,稟受瑜伽

法門。復游五印度求所未授者,並諸經論,計五百餘部,天寶五載卻至上都。上皇詔入內立

灌頂道場,所齎梵經盡許翻度。肅宗於內立護摩及灌頂法。累奉二聖令鳩聚先代外國梵文,

或絛索脫落者修,未譯者譯。陛下恭遵遺旨,再使翻傳,利濟羣品。起於天寶迄今大曆六年

,凡一百二十餘卷,七十七部,並目錄及筆受等僧俗名字,兼《略出念誦儀軌》,寫畢,遇

誕節,謹具進上。」勑付中外,並編入一切經目錄中。李憲誠宣勑賜空錦彩絹八百疋,同翻

經十大德各賜三十疋。沙門潛真表謝。僧俗弟子賜物有差。

又以京師春夏不雨,詔空祈請,如三日內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

空受勑立壇,至第二日大雨雲足。帝賜紫羅衣並雜彩百匹,弟子衣七副,設千僧齋,以報功

也。空進表請造文殊閣,勑允奏。貴妃、韓王、華陽公主同成之,舍內庫錢約三千萬計。復

翻《孽路荼王經》,宣賜相繼,旁午道路。

至九年,自春抵夏,宣揚妙法,誡勖門人。每語及《普賢願行》、《出生無邊法門經》,勸

令誦持,再三嘆息。其先受法者,偏令屬意觀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詮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

,若指諸掌,重重屬累。一夜,命弟子趙遷:「持筆硯來,吾略出《涅槃荼毗儀軌》以貽後

代,使准此送終。」遷稽首三請「幸乞慈悲久住。不然,眾生何所依乎?」空笑而已。俄而

示疾,上表告辭。勑使勞問,賜醫藥⑨,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固讓不

俞。空甚不悅,且曰:「聖眾儼如舒手相慰,白月圓滿,吾當逝矣。奈何臨終更竊名位?」

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所傳者,並銀盤子、菩提子、水精數珠留別,附中使李憲誠進。六月

十五日,香水澡沐,東首倚卧。北面瞻望闕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臘五十。

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余知法者數人。帝聞,輟視朝三日,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造塔

錢二百餘萬。勑功德使李元琮知護喪事。空未終前,諸僧夢千仞寶台摧,文殊新閣頹,金剛

杵飛上天。又興善寺後池無故而涸,林竹生實,庭花變萎。七月六日荼毗,帝詔高品劉仙鶴

就寺置祭,贈司空,謚曰大辯廣正智三藏。火滅,收舍利數百粒。八十粒進內。其頂骨不然

,中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勑於本院別起塔焉。……

注釋

①五天:即五天竺,古印度全境分為東、西、南、此、中五區,故名。

②師子國:即今之斯里蘭卡。

③崑崙舶:「崑崙」乃南海諸島之總稱,此指崑崙國之船隻。

④訶陵:又作「波陵」,唐代南海中之闍婆島,即今之爪哇島。

⑤阿闍梨:又作「阿舍梨」、「阿祇利」,意譯為教授師、導師、軌範師等。

⑥踢跌:頓時跪伏於地。

⑦五部法:又作「五部尊法」,密教之五種修持方法:㈠息災法,㈡增益法,㈢降伏法,㈣

愛敬法,㈤鉤召法。

⑧厭代:指帝王去世。

⑨醫藥:「醫」字同於「醫」,以下統一用「醫」。

唐洛京聖善寺善無畏

譯文

釋善無畏,本中印度人,釋迦牟尼佛之季父甘露飯王之後裔,梵名戍婆揭羅僧訶,漢地稱凈

師子,意譯為善無畏。又稱輸波迦羅,漢語稱為無畏,亦是意譯。其祖先居於中印度,因國

難分成許多小國,屬鳥荼國(今印度奧里薩)。其父叫佛手王,因善無畏出生時有神姿異相,

身有宿世所植德藝,故常以諸事試之。十歲時讓他統率軍隊,十三歲繼位,得軍民之情。其

兄弟嫉忌其才能,起兵作亂,兄弟相爭於內,他親自率領軍隊征討,臨陣時被流矢所傷。動

亂被平息之後,依軍法其兄弟當斬,但他忍而赦之,流著眼淚對母親及羣臣說:「前之親征

,恩已斷矣;今欲讓國,全其義焉。」遂讓王位於兄,自己則希望入道修行。因他決心已定

,母親只好同意他的要求,又暗地把傳國寶珠給了他,猶如諸國之分器也。

他離開王宮後,往南到了海濱,遇一殊勝寺院,得法華三昧。他於海邊聚沙為塔,近一萬所

,黑蛇傷其指頭而不顧。後來,就隨商船往游諸國,密修禪誦,口放白光。有一次商船遇到

強盜,一船人都危在旦夕。善無畏哀憐眾徒弟及諸同伴,遂默默念誦真言,於時,七俱胝尊

現相,群盜最後為其它的寇賊所殲,遂化險為夷。後又穿越荒灘、毒水,才到了中印度境內

,並見到該國國王。此國王后,乃善無畏之姐姐,就向善無畏問起放棄王位之事,善無畏如

實敘說,王后一聽,極表讚歎。

善無畏其人,風神俊逸,聰穎超羣,精通五乘,道該三學,總持禪觀,妙達其源,藝術技能

,無不精練。起初,他去了那爛陀寺。此寺名意譯為施無厭,乃佛法之重鎮,眾聖之所會。

善無畏乃把母親送給他的傳國寶珠鑲於大像之額上,白天如月,夜裡如日。寺中有一達摩掬

多法師,最精定學,表面上看只有四十多歲,實際上已是八百多歲了。玄奘西遊時曾見到他

。善無畏遂拜他為師。有一次,善無畏侍食時,見旁有一中國僧人,視其缽中之食物,餘溫

尚存。達摩掬多法師說:「中國白馬寺新建成一閣殿,我剛受過供養回來。」眾僧一聽,都

大為讚歎,只有善無畏默默無語,達摩掬多便對善無畏說:「你能無言,真可學也。」後把

總持瑜伽三密教及諸印契都授予善無畏,並為其灌頂,為人天師,稱三藏法師。

夫三藏之義者,則內為戒、定、慧,外為經、律、論,以陀羅尼總持之。陀羅尼者,是菩提

速疾之輪,解脫吉祥之海,三世諸佛均生於此門,慧照所傳,一燈而已。根殊性異,燈也無

邊。因此而有百億釋迦、微塵三昧菩薩以綱總攝於諸定,頓升階位,近於佛果。

那一個時期,善無畏不辭艱辛,巡禮聖跡,周行諸國,游訪參學。又入雞足山,為迦葉剃頭

,受觀音摩頂。他曾於靈鷲山結夏安居,其時有猛獸在前面作引導,深入山穴。穴中明亮如

同白晝,所見之釋迦牟尼佛像及左右侍者,栩栩如生。

當時中印度大旱,大家請善無畏祈雨。當善無畏在做祈雨法事時,只見觀世音菩薩出現於日

輪中,手持凈瓶,向地上注水,一時間,萬眾歡騰,場面甚是壯觀。他又曾把金鍛煉成貝葉

形狀,寫《大般若經》,又鎔金鑄塔,與佛身一樣高。因善無畏在外游化甚久,其母以為他

已經過世,因而悲傷痛哭,以致失明,等到善無畏捎信回去問安,方知他還活著,眼疾等也

隨之痊癒。

在當時之印度,自釋迦滅後,外道盛行一時,多達九十六宗,各各呈其邪見。善無畏遂一一

加以破析,引導眾生舍迷津,上正道。不論貧富貴賤,都普施教化,使釋迦一代教法,又重

放光芒。有一天,其師達摩掬多對他說:「善男子,你與漢地有緣,現在可以到那裡去了。

」善無畏遵從師旨,便動身到中土來。

一開始,先到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地區)。有一天傍晚,有一條大河擋住他前進的道路,

河上又無橋樑,善無畏便浮空過了河。又有一天,善無畏受請於一長者家裡,忽然有一羅漢

從天而降,對他說:「我乃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薩。」乃推樽讓席,善無畏施之以名衣

,羅漢便升空而去了。到了烏萇國(今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地區)有白鼠溫順地環繞其左右,

日獻金錢。他到突厥後,便開講《毗盧》,又於樹下坐禪。當時突厥國之宮女,以手按乳,

頓時有三道乳汁直注善無畏之口,善無畏合掌端容,讚歎道:「實乃我前生之母也。」

在游化路上,善無畏曾遇到寇賊,舉刀三次砍殺他,而分毫無傷,那些舞刀弄劍者在往善無

畏身上砍時,只聽到銅聲而已。再往前走,便到了雪山。善無畏身體染疾,其時,其師達摩

掬多自天而降,對他說:「菩薩身同世間,不捨生死,你早已離相,又何疾之有?」說完後

,又升空而去了。此後,善無畏的病竟然痊癒了。

路過吐番時,與商人同行,那些商人貪求財貨,一起圍攻他。他密運心印,那些商人不敵,

紛紛請罪求饒。到大唐西部,夜裡有神人對他說:「自此以東,非弟子界,乃文殊師利菩薩

所護衛之神州。」說後禮足而去。善無畏以駱駝馱著經典,至西州過河時,駱駝陷入水中,

善無畏也跟著沒入水中,直至龍宮,並於龍宮住了三天,宣揚佛法,開悟甚眾,後又牽駱駝

上岸,所帶經典,均無受潮。

起初,善無畏途經北印度時,其聲譽已傳至中國,唐睿宗乃下詔,派西僧若那及將軍史獻出

玉門關迎接。開元初(開元元年為公元七一三年)唐玄宗曾夢見一梵僧,相貌非常,就親自把

夢中所見梵僧之形象畫在殿壁之上。當善無畏到中國後,一看,與所畫梵僧非常相似,龍顏

大悅,讚歎有緣,遂重新裝飾道場,尊之為教主,自寧王、薛王以下,皆跪席捧器,並於宮

內大宴賓客羣臣,禮之以國師,佛門之盛,莫過於此。當時有術士握鬼神之契,參變化之功

,承詔來到宮內,與善無畏比試神力。其時,善無畏恬然不動,而術士已手足無措。

開元四年,帶著梵夾剛到長安時,敕於興福寺南院安置,後移住西明寺,問勞再三,賞賜甚

厚。至開元五年奉詔於菩提院翻譯經典。善無畏請名僧同參梵漢之對譯等。先譯《虛空藏求

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任譯語,無著擔任筆受綴文,繕寫進呈皇上。深得皇上讚賞,下敕

把善無畏所帶之梵本盡數呈上。過去有沙門無行西遊印度時,參學游化俊準備回國,剛到北

印度時,不幸而卒。其所帶之梵夾貝葉經典等都在京城之華嚴寺中。善無畏與一行禪師在其

中選得數本,有一總持妙門,以前從來未曾譯過。

開元十二年,隨皇上到了洛陽,又奉詔於福先寺譯《大毗盧遮那經》,該經梵文有十萬頌,

善無畏所譯出者,只是攝取其精要部分,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共七卷,沙門

寶月任譯語,一行擔任筆受,刪綴辭理,文質兼半,妙諧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機,利益

要門,斯文為最。後又譯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揭羅經》三卷,二經具足毗奈

耶,即秘密禁戒。若未曾入曼陀羅者,不適宜於讀誦,猶如尚未受戒之人,而偷聽戒律也。

其所譯出之《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即《金剛頂梵本經、成就

一切義》圖略譯了一部分。

善無畏性愛恬簡,靜慮怡神,時開禪觀,獎勵初學,奉儀形者蓮花開於眼前,秉言教者甘露

潤於心田,超然覺明,時有人矣。法侶請求拜謁,唯尊奉長老寶思惟三藏,其餘的皆行門人

之禮。一行禪師,乃一代高僧,深為帝王所敬重,時賢所推崇,定慧之餘,陰陽之妙,如有

所未決者,也經常向他諮詢、請益。

善無畏曾於本院鑄銅為塔,技藝精湛,妙出人天,寺眾擔心熔鍛燒鑄時,因庭院太小,遇有

風吹,很容易發生火災。善無畏笑著說:「此事自無須擔憂。」到熔鑄那一天,忽然下起大

雪,當靈塔出爐時,雪花紛紛揚揚,眾人無不嘆為奇妙。

又,有一年夏天,久旱無雨,皇帝派高力士速召善無畏前去祈雨。善無畏曰:「這次大早,

乃運數當然,若苦召龍降雨,必然暴至,反而不好,很是不宜。」皇帝不聽勸告,硬是要他

祈雨,並說:「眼下大家被盛夏久旱折騰得夠苦的了,即使來一場狂風暴雨,也是件樂事。

」有關官員隨之為他準備了祈雨之道具等,善無畏看後笑道:「這樣祈不來雨。」眾人趕快

把這些道具撤了。善無畏就盛了一杯水,用小刀攪之,用梵語念咒數百言,片刻功夫,只見

有物如龍,大小如手指,呈赤色,到水面吃了一會兒水,又潛到缽底,善無畏一邊攪動缽中

之水,一邊念誦咒語,此時,只見有白氣從缽底升起,直上數尺後,慢慢飄飄走了。善無畏

就對高力士說:「快去,大雨下來了。」高力士趕快往皇宮跑去。當他回頭看剛才那股白氣

時,此時已如一匹白馬,騰空而上,隨後,濃雲密布,雷電大作,高力士剛跑到天津橋時,

大雨就傾盆而下,街中大樹不少被大風颳倒了,高力士進宮時,身上的衣裳都被淋濕了。皇

帝十分高興,稽首迎接善無畏,向他致謝再三。

又,邙山曾出現一條巨蛇,善無畏見後,嘆道:「欲作難於洛陽城嗎?」爾後,念天竺咒語

數百聲,過了幾天,大蛇就死去了。此乃安祿山謀反作亂之象徵也。

又說善無畏曾寓居於西明寺道宣律師房間里,現粗相,道宣頗嫌鄙之。到了夜半時分,道宣

捉虱子投於地,善無畏連呼:「律師撲殺佛子也。」道宣方知是大菩薩。到第二天早上,乃

攝衣致禮。若照此說,道宣入滅至開元中已五十多年了,善無畏之出沒無常,實凡人之所莫

測矣。

開元二十年,善無畏要求返回西域,皇上不同意。二十三年十月,右脅累足,奄然而化,世

壽九十九,僧臘八十。佛界哀慟,皇心震悼,贈鴻臚卿。朝廷派鴻臚丞李現、賓律師等料理

喪事。開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於河南龍門西山廣化寺之庭。由其定慧之力所熏,死後全

身不壞。會葬之日,都城哀號四起,山川為之震動變色,僧俗弟子寶畏禪師、明畏禪師、榮

陽鄭氏、琅邪王氏等,曾親蒙教化,頗多利益,更是如喪考妣。……

原典

釋善無畏,本中印度人也,釋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之後,梵名戍婆揭羅僧訶,華言凈師子,

義翻為善無畏;一雲輸波迦羅,此名無畏,亦義翻也。其先自中天竺,因國難分王烏荼①。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齎德藝,故歷試焉。十歲統戎,十三嗣位,得軍民之情。昆

弟嫉能,稱兵構亂,鬩牆②斯甚。薄伐臨戎,流矢及身,掉輪傷頂。天倫既敗,軍法宜誅,

大義滅親,忍而曲赦。乃抆淚白母,及告羣臣曰:「向者親征,恩已斷矣。今欲讓國,全其

義焉。」因致位於兄,固求入道。母哀許之,密與傳國寶珠,猶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濱,遇殊勝招提,得法華三昧。聚沙為塔,僅一萬所,黑蛇傷指而無退息。復寄身商

船,往游諸國,密修禪誦,口放白光。無風三日,舟行萬里。屬商人遇盜,危於並命。畏恤

其徒侶。默諷真言,七俱胝尊全現身相,羣盜果為他寇所殲。寇乃露罪歸依,指蹤夷險。尋

越窮荒,又逾毒水,纔至中天竺境,即遇其王。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因問舍位之由,

稱嘆不足。是日攜手同歸,慈雲布陰,一境丕變。

畏風儀爽俊,聰叡超羣,解究五乘,道該三學,總持禪觀,妙達其源。藝術伎能,悉聞精練

。初詣那爛陀寺,此雲施無厭也,像法之泉源、眾聖之會府。畏乃舍傳國寶珠瑩於大像之額

,晝如月魄,夜若曦輪焉。寺有達摩掬多者,掌定門之秘鑰,佩如來之密印,顏如四十許,

其實八百歲也,玄奘三藏昔曾見之。畏投身接足,奉為本師。一日侍食之次,旁有一僧,震

旦人也,畏視其缽中見油餌尚溫,粟飯猶暖,愕而嘆曰:「東國去此十萬餘里,是彼朝熟而

返也?」掬多曰:「汝能不言,真可學焉。」後乃授畏總持瑜伽三密教也,龍神圍遶,森在

目前,其諸印契,一時頓受。即日灌頂,為人天師,稱曰三藏。

夫三藏之義者,則內為戒、定、慧,外為經、律、論,以陀羅尼總攝之也。陀羅尼者,是菩

提速疾之輪,解脫吉祥之海,三世諸佛生於此門,慧照所傳,一燈而已。根殊性異,燈亦無

邊。由是有百億釋迦、微塵三昧菩薩以綱總攝於諸定,頓升階位,鄰於大覺,此其旨也。

於時畏周行大荒,徧禮聖跡,不憚艱險。凡所履處,皆三返焉。又入雞足山,為迦葉剃頭,

受觀音摩頂。嘗結夏於靈鷲,有猛獸前導,深入山穴。穴明如晝,見牟尼像,左右侍者如生

焉。

時中印度大旱,請畏求雨。俄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軍持注水於地。時眾欣感,得未曾有。

復鍛金如貝葉,寫《大般若經》。鎔中金為窣覩波③,等佛身量焉。母以畏遊方日久,謂為

已歿,旦夕泣淚而喪其明,洎附信問安,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滅後,外道崢嶸九十六宗,各專其見。畏皆隨所執破滯析疑,解邪縛於心門

,舍迷津於覺路。法雲大小而均澤,定水方圓而任器,仆異學之旗鼓,建心王之勝幢,使彼

以念制狂,即身觀佛。掬多曰:「善男子,汝與震旦有緣,今可行矣。」畏乃頂辭而去。

至迦濕彌羅④國。薄暮,次河而無橋樑,畏浮空以濟。一日,受請於長者家,俄有羅漢降曰

:「我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薩。」乃讓席推尊,畏施之以名衣,升空而去。畏復至烏萇

國⑤,有白鼠馴遶,日獻金錢。講《毗盧》於突厥之庭,安禪定於可敦之樹,法為金字,列

在空中。時突厥宮人以手按乳,乳為三道飛注畏口。畏乃合掌端容曰:「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舉刃三斫而肢體無傷,揮劍者唯聞銅聲而已。前登雪山大池,畏不(佘+心),

掬多自空而至曰:「菩薩身同世間,不捨生死。汝久離相,寧有病耶?」言訖衝天,畏洗然

而愈。

路出吐蕃,與商旅同次,胡人貪貨,率眾合圍,畏密運心印,而蕃豪請罪。至大唐西境,夜

有神人曰:「此東非弟子界也,文殊師利實護神州。」禮足而滅,此亦猶迦毗羅神送連眉也

。畏以駝負經,至西州,涉於河,龍陷駝足,沒於泉下,畏亦入泉。三日止住龍宮,宣揚法

化,開悟甚眾。及牽駝出岸,經無沾濕焉。

初畏途過北印度境,而聲譽已達中國,睿宗乃詔若那及將軍史獻出玉門塞表以候來儀。開元

初,玄宗夢與真僧相見,姿狀非常,躬御丹青,寫之殿壁。及畏至此,與夢合符,帝悅有緣

,飾內道場,尊為教主,自寧、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賓大士於天宮,接梵筵於帝座,禮

國師以廣成之道,致人主於如來之乘,巍巍法門,於斯為盛。時有術士握鬼神之契,參變化

之功,承詔御前,角其神異。畏恬然不動,而術者手足無所施矣。

開元四年丙辰,賷梵夾始屆長安,勑於興福寺南院安置。續宣住西明寺,問勞重迭,鍚貺異

常。至五年丁巳,奉詔於菩提院翻譯。畏奏請名僧同參華梵,開題,先譯《虛空藏求聞持法

》一卷。沙門悉達譯語,無著筆受綴文,繕寫進內。帝深加賞嘆,有勑畏所將到梵本並令進

上。昔有沙門無行西遊天竺,學畢言歸,方及北印,不幸而卒。其所獲夾葉悉在京都華嚴寺

中,畏與一行禪師於彼選得數本,並總持妙門,先所未譯。

十二年,隨駕入洛,復奉詔於福先寺譯《大毗盧遮那經》⑥。其經具足梵文有十萬頌,畏所

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刪綴

辭理,文質相半,妙諧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緣,利益要門,斯文為最。又出《蘇婆呼童

子經》三卷、《蘇悉地揭羅經》三卷,二經具足呪毗柰耶也,即秘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

羅者,不合輙讀誦,猶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也。所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

持法》一卷,即《金剛頂梵本經.成就一切義》圖略譯少分耳。

畏性愛恬簡,靜慮怡神,時開禪觀,獎勸初學。奉儀形者蓮華敷於眼界,稟言說者甘露潤於

心田,超然覺明,日有人矣。法侶請謁,唯尊奉長老寶思惟三藏而已,此外皆行門人之禮焉

。一行禪師者,帝王宗重,時賢所歸,定慧之餘,陰陽之妙,有所未決,亦咨稟而後行。

畏嘗於本院鑄銅為塔,手成模範,妙出人天。寺眾以銷冶至廣,庭除深隘,慮風至火盛,災

延寶坊。畏笑曰:「無苦,自當知也。」鼓鑄之日,果大雪蔽空,靈塔出爐,瑞花飄席,眾

皆稱嘆焉。

又屬暑天亢旱,帝遣中官高力士疾召畏祈雨。畏曰:「今旱,數當然也,若苦召龍致雨,必

暴,適足所損,不可為也。」帝強之曰:「人苦暑病矣,雖風雷亦足快意。」辭不獲已,有

司為陳請雨具,旛幢螺鈸備焉,畏笑曰:「斯不足以致雨。」急撤之。乃盛一缽水,以小刀

攪之,梵言數百呪之。須臾有物如龍,其大如指,赤色矯首,瞰水面,復潛於缽底。畏且攪

且呪,頃之,有白氣自缽而興,徑上數尺,稍稍引去。畏謂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

士馳去,回顧見白氣疾旋,自講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風震電,力士纔

及天津橋,風雨隨馬而驟,街中大樹多拔焉。力士入奏而衣盡沾濕矣。帚稽首迎畏,再三致

謝。

又邙山有巨蛇,畏見之,嘆曰:「欲決瀦洛陽城耶?」以天竺語呪數百聲,不日蛇死。乃安

祿山陷洛陽之兆也。

一說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師房。示為麤相,宣頗嫌鄙之。至中夜,宣捫虱投於地,畏連呼「律

師撲死佛子」。宣方知是大菩薩,詰旦攝衣作禮焉。若觀此說,宣滅至開元中僅五十載矣,

如展出沒無常,非人之所測也。

二十年,求還西域,優詔不許。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右脅累足,奄然而化,享齡九十九

,僧臘八十。法侶凄涼,皇心震悼,贈鴻臚卿。遣鴻臚丞李現具威儀,賓律師護喪事。二十

八年十月三日,葬於龍門西山廣化寺之庭焉。定慧所熏,全身不壞。會葬之日,涕泗傾都,

山川變色,僧俗弟子寶畏禪師、明畏禪師、榮陽鄭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喪考妣焉。干

元之初,唐風再振,二禪師刻偈,諸信士營寵,弟子舍於旁,有同孔墓之戀。今觀畏之遺形

,漸加縮小,黑皮隱隱,骨其露焉。累朝旱澇,皆就祈請,徵驗隨生,且多檀施。錦繡巾帊

,覆之如偃息耳。每一出寵,置於低榻,香汁浴之。洛中豪右爭施禪帊凈巾澡逗,以資浴事

。今上禳禱,多遣使臣往加供施。必稱心愿焉。

注釋

①烏荼:又作「烏爹」、「烏里舍」等,今印度奧里薩。

②鬩牆:指兄弟相爭於內。

③窣覩波:又作「窣覩婆」、「浮屠」等,即塔。

④迦濕彌羅:又作「羯濕彌羅」、「伽葉彌羅」、「迦濕密羅」等,今克什米爾地區。

⑤烏萇國:又作「烏伏國」、「烏纏國」等,今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地區。

⑥又有一說,《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乃善無畏、一行於開元十三年合譯。

唐洛京大遍空寺實叉難陀

譯文

釋實叉難陀,又稱施乞叉難陀,漢語稱為學喜,蔥嶺北於遁(即于闐)人。智度恢宏,風格不

羣,善大小乘,旁通異學。

武后崇信佛法,推重大乘,以《華嚴》舊譯,不甚完備,遠聞于闐有梵本,遂遣使求訪,並

尋請譯人。實叉難陀帶著經典來到京城,於證聖元年(公元六九五年)在洛陽大遍空寺翻譯該

經,武后親臨法席,並為之作序,親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義凈二人,同宣梵本,

後付沙門復禮、法藏等於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聖歷二年(公元六九九年)譯畢。久視庚子年(

公元七○○年),武后駕臨潁川三陽宮,下詔請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武后又再親自為

之作序。又於京師清禪寺及洛陽佛授記寺,譯出《文殊授記》等經,共有十九部。沙門波侖

、玄軌等任筆受,沙門復禮等綴文,沙門法寶、恆景等擔任證義,由太子中舍賈膺福監護。

長安四年(公元七○四年),實叉難陀因母親年事已高,欲回家探視,上書兩次,終於准奏,敕

御史霍嗣光送至於闐。唐中宗即位後,再次邀請他到長安來,景龍二年(公元七○八年)再次來

到長安,唐中宗屈萬乘之尊,親自到開遠門外迎接他,整個京城的僧侶,都上街參加歡迎儀

式。皇上下敕,讓他騎著青象入城,止住於大薦福寺。此次再到長安,還未來得及進行翻譯

工作,就身染重疾,於景雲元年(公元七一○年)十月十二日,右脅累足而終。世壽五十九。皇

上下詔,依外國儀式安葬。十一月十二日於開遠門外古燃燈台火化,薪盡火滅,其舌尚存。

十二月二十三日,門人悲智、敕使歌舒道元,護送其遺骸及靈舌還歸於闐,起塔供養。後人

又於火化處,起七層寶塔,號稱「華嚴三藏塔」。原典釋實叉難陀,一雲施乞叉難陀,華言

學喜,蔥嶺北於遁①人也。智度恢曠,風格不羣,善大小乘,旁通異學。

天后明揚佛日,崇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梵本,發使求訪,並

請譯人。叉與經夾同臻帝闕,以證聖元年乙未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翻譯。天后親臨法座,煥

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凈同宣梵本,後付沙門復禮、

法藏等於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聖歷二年功畢。至久視庚子,駕幸潁川三陽宮,詔叉譯《大

乘入楞伽經》,天后複製序焉。又於京師清禪寺及東都佛授記寺譯《文殊授記》等經,前後

總出一十九部,沙門波侖、玄軌等筆受,沙門復禮等綴文,沙門法寶、恆景等證義,太子中

舍賈膺福監護。

長安四年,叉以母氏衰老,思歸慰覲,表書再上,方俞,勑御史霍嗣光送至於闐。暨和帝龍

興,有勑再徵。景龍二年,達於京輦②,帝屈萬乘之尊,親迎於開遠門外。傾都緇侶,備旛

幢導引。仍飾青象,令乘之入城,勑於大薦福寺安置。未遑翻譯,邁疾彌留,以景雲元午十

月十二日,右脅累足而終,春秋五十九歲。有詔聽依外國法葬。十一月十二日於開遠門外古

然燈台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十二月二十三日,門人悲智、勑使哥舒道元送其餘骸及

斯靈舌還歸於闐,起塔供養。後人復於荼毗之所,起七層塔,土俗號為華嚴三藏塔焉。

注釋

①於遁:即于闐,今新疆和田縣。

②呆輦:古代皇帝所乘之車稱輦,因稱京城為京輦。

唐洛京長壽寺菩提流志

譯文

釋菩提流志,南印度人,婆羅門種姓,姓迦葉氏。十二歲時,就外道出家,師事波羅奢羅,

學聲明、僧佉諸論,對曆數、咒術、陰陽、讖緯等,無所不通。至六十歲時,才知外道之乖

謬,遂回心轉意,皈依佛門,隱居山谷,修習頭陀行。起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諸經論,其後

遊歷五印,遍聽法席。唐高宗李治聞其盛譽,於永淳二年(公元六八三年)遣使迎他來華,武

後年間,更受尊崇,敕住於洛陽福先寺,翻譯《佛境界》、《寶雨》、《華嚴》諸經,凡十

一部。

中宗神龍二年(公元七○六年)又移住西京(長安)崇福寺,譯出《大寶積經》。中宗去世,睿宗

繼位,敕於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續其譯事。該經翻譯出來後,皇上親自為之作序。此經新舊

共四十九會,總一百二十卷。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譯畢,四月八日進呈皇上。在此譯場

中,沙門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梵文,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沙門履

方、宗一、慧覺任筆受,沙門深亮、勝庄、塵外、無著、懷迪任證義,沙門承禮、雲觀、神

暕、道本任綴文。此外還有潤文官盧粲、學士徐堅、中書舍人蘇瑨、給事中崔璩、中書門下

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說、侍中魏知古,儒釋二家,同襄是舉,共成譯事。《

大寶積經》的翻譯雖然調動了多方面的人,但菩提流志用力最勤。

其功最大,所不足者,古今所譯《一切陀羅尼》末句稱「莎嚩訶」,都不詳加考訂,遂使命

章各異。或雲「薩婆訶」,或雲「馺皤訶」,稱呼各異,多諧梵音,悉無本旨。這不是梵僧

傳誦不準確,而是執筆者之誤寫,實應以「莎嚩訶」為正矣。

開元十二年,菩提流志隨皇上到了洛陽長壽寺,開元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囑誡弟子五日齋時

,令侍者散去,右脅安卧,奄然而逝,世壽一百五十六。皇上聞訊,深表哀悼,敕試鴻臚卿

,謚號「開元一切逼知三藏」。派內侍杜懷僧監護喪事,所需錢物,由內庫供給,務令優贍

。出葬那一天,旌旗幡幢,塞滿道路。十二月一日,遷葬於洛陽南面之龍門西北的原野上,

並起塔立碑。

原典

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也,凈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年十二,就外道出家,事波羅奢羅

,學聲明、僧佉等論。曆數、呪術、陰陽、讖緯,靡不該通。午逾耳順①,方乃回心,知外

法之乖違。悟釋門之淵默,隱居山谷,積習頭陀。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諸經論,其後遊歷五

天,徧親講肆。高宗本帝聞其遠譽,挹彼高風,永淳二年,遣使迎接。天后復加鄭重,令住

東洛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凡十一部。

中宗神龍二年,又住京兆崇福寺,譯《大寶積經》。屬孝和厭代,睿宗登極,勑於北苑白蓮

池、甘露亭,續其譯事,翻度雲畢,御序冠諸。其經舊新凡四十九會,總一百二十卷。先天

二年四月八日進內,此譯場中沙門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梵文,天竺沙門波若屈多、

沙門達摩證梵義,沙門履方、宗一、慧覺筆受,沙門深亮、勝庄、塵外、無著、懷迪證義,

沙門承禮、雲觀、神暕、道本次文。次有潤文官盧粲、學士徐堅、中書舍人蘇瑨、給事中崔

璩、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說、侍中魏知古,儒釋二家,構成全美。

《寶積》用賢既廣,流志運功最多。

所慊者古今共譯《一切陀羅尼》末句雲「莎嚩訶」,皆不竊考清濁,遂使命章有異。或雲「

薩婆訶」,或雲「馺皤訶」等,九呼不倫,楷定梵音,悉無本旨。此非梵僧傳誦不的,自是

執筆之誤,故剋取「莎桑巴反嚩無可反訶呼個反」為正矣。

志開元十二年,隨駕居洛京長壽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囑誡弟子五日齋時,令侍人散去,

右脅安卧,奄然而卒,春秋一百五十六。帝聞軫悼②,勑試鴻臚卿,謚曰「開元一切徧知三

藏」。遣內侍杜懷信監護喪事,出內車物,務令優贍。用鹵簿、羽儀、幡幢、花蓋,闐塞衢

路。十二月一日,遷窆於洛南龍門西北原,起塔,勒石志之。

注釋

①耳順:《論語》有「六十而耳順」之語,後多以耳順為六十歲之代稱。

②軫悼:沈痛哀悼。

分享到一鍵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冊開心網騰訊朋友百度貼吧豆瓣網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頁QQ好友和訊

微博QQ收藏我的淘寶百度空間MSN搜狐白社會奇藝奇談美麗說蘑菇街點點網花瓣愛樂活手機

快傳堆糖和訊鳳凰微博飛信有道雲筆記麥庫記事輕筆記鳳凰快博人民微博新華微博飯否郵件

分享搜狐隨身看搖籃空間若鄰網推他鮮果天涯社區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遊戲

社區139說客linkedin複製網址列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鍵分享QQ空間新浪微博百度雲收藏人人網騰訊微博百度相冊開心網騰訊朋友百度貼

吧豆瓣網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頁QQ好友和訊微博更多...百度分享 站內搜索: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庫首頁 ┊ 智慧悅讀 ┊ 基礎讀物 ┊ 漢傳佛教 ┊ 藏傳佛教 ┊ 南傳佛教 ┊ 古 印 度 ┊ 白

話經典 ┊ 英文佛典 ┊ 隨機閱讀 ┊ 佛學問答 ┊ 佛化家庭 ┊ 手 機 站 佛教故事 ┊ 禪話故事 ┊ 佛教書屋 ┊ 戒律學習 ┊ 法師弘法 ┊ 居士佛教 ┊ 凈業修福 ┊ 凈

宗在線 ┊ 阿含專題 ┊ 天台在線 ┊ 禪宗在線 ┊ 唯識法相 ┊ 人物訪談 分類標籤 ┊ 素食生活 ┊ 佛化家庭 ┊ 感應事迹 ┊ 在線抄經 ┊ 在線念佛 ┊ 佛教文化 ┊ 大 

正 藏 ┊ 藏經閱讀 ┊ 藏經檢索 ┊ 佛教辭典 ┊ 網路電視 ┊ 電 子 書     宋高僧傳 3 義解  --------------------------------------------------------------------------------[宋高僧傳·白話文] [點擊:3112]  [放大] [正常] [縮小] [加粗] [列印] 宋體宋體微軟

雅黑黑體隸書幼圓楷體楷體_GB2312 仿宋ArialVerdana  [字體:17px]  [手機版]  背景色                              3義解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 

譯文 

釋窺基,字洪道,俗姓尉遲,陝西長安人。尉遲氏之祖先與後魏同時興盛、崛起,稱尉遲部

,有如古代之諸侯國,入華以後則以部為姓。魏平東將軍說之六代孫孟都生於羅迦,隋時鎮

守代州一帶,即窺基之祖輩。其父尉遲宗,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鄂國

公尉遲敬德則是窺基之伯父,《唐書》有傳。其母裴氏夜夢月輪 ,因而有孕,及出世時,與

眾兄弟不盡相同,聰明異常,神悟超拔。 

長大之後,有一次玄奘法師在田野上偶然看到他,見他眉清目秀,舉止大方,便說:「不愧

是將軍之後代,若能度其出家,則佛法有寄矣。」回想當年在印度時,曾於尼揵子處佔得一

吉卦,曰:「法師東歸之後,將會有很傑出的弟子繼承你的事業。」於是,玄奘就登門造訪

窺基其父,希望能讓窺基出家。其父曰:「我這個兒子甚是粗悍,那堪造就?」玄奘曰:「

此之器度,非將軍不生,非我不識。」其父終於同意了,但窺基本人卻不願意出家,經再三

激勵,雖勉強同意,但提出了三個條件,即「一不斷世間情慾,二不斷葷食,三日過中仍可

以吃東西」。玄奘本著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精神,假裝答應了他的要求。 

起初,窺基出門時常有三車相隨,前車載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食饌,故關中一帶

稱之為「三車和尚」,此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的事。但據窺基於書之自序中曾說

:「九歲時喪母,平時常感到很孤單,漸漸厭離世俗。」如果此說合乎實際,則「三車和尚

」的說法恐怕就言之太過了。 

到十七歲時,才正式受度為玄奘弟子,開始時住在廣福寺,後來皇上欲選一些聰穎學徒入大

慈恩寺,他就被選送至大慈恩寺師事玄奘,從玄奘學天竺語及佛學義理等。他修習刻苦,見

解精到,見者都讚嘆不已。一般的百十品之經典,他一覽無差,過目成誦,二十五歲時,應

詔參加譯經,並講解大小乘經論達三十餘本。他精通經典,勤勤著述,造疏計達百部之多。

玄奘所譯之《唯識論》,起初與神昉、嘉尚、普光四人同受,或潤色,或執筆,或檢文,或

纂義等,幾年後,窺基提出要退出此譯事,玄奘問其故,他說:「大家一起從事翻譯,雖能

得法門之糟粕,但失卻玄源之純粹,我不喜歡做這種雜糅性的工作,若獨立完成,一者自己

想法能夠得到表達,再者有責任則自己承擔。」玄奘遂同意他之要求,請另外三個人退出此

譯事,交窺基獨立完成。這乃是量材授任也。那一段時間,窺基隨侍玄奘左右,隨受隨錄,

撰寫所聞,玄奘常給他獨自講解唯識之學。 

其時,西明寺有一圓測法師,亦是聰穎異常之輩,曾派人暗中偷聽玄奘給窺基獨自講授的唯

識之學,之後自己加以串通詮釋。玄奘為窺基剛講解完畢,圓測也在西明寺鳴鐘集眾,講解

起《唯識論》來了。窺基知道此事後,很慚愧自己竟居其後,甚是惆悵。玄奘就勉勵他說:

「圓測雖造疏,通唯識之學,但不懂得因明理論。」於是就為窺基講解陳那的因明理論。窺

基精通了陳那的「三支作法」等新因明學說,縱橫立破,述義命章,一時沒有人能與他相抗

衡。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曰:玄奘為窺基獨自講解《瑜伽師地論》,又被圓測派人偷聽先講,

玄奘就對窺基說:「他雖會《瑜伽論》,但「五種種性說』我只傳授給你,只有你能弘通,

別的人則不行。」 

後來,窺基親游五台山,登上太行山,在西河古佛寺中寄宿時,曾夢見自己身處於半山上,

岩下有很多人叫苦連天,慘不忍聞。登上山頂後,見到處都是琉璃色,可遍覽諸國土。仰望

一城,城中傳來叫聲,曰:「住住!咄! 

基公不合到此。」過後,兩天童自城中出來,問他道:「你見到山下之罪苦眾生嗎?」窺基

答道:「我只聽到聲音但未見其形。」童子遂給了他一把劍,說:「剖腹則可見矣。」窺基

遂拿劍剖腹,腹一打開,有兩道亮光直映山下,看見許多人在下面遭受極苦,其時兩童子又

進城去了,拿出二捆紙和筆給他。到天亮時,窺基憶想昨晚所夢,驚異不已。第二天夜裡,

寺中有一道光,很久都不失滅,循著亮光找去,得到一本《彌勒上生經》。聯想昨晚所夢,

料是彌勒菩薩令我造疏弘通,遂提起筆,卻見筆端掉下了幾粒舍利,有含桃那麼大,呈紅色

,隨後又掉下幾粒舍利,狀如黃粱粟粒。 

還有一種說法,曰:窺基到太原傳法時,有三車相隨,前乘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

女僕、食饌等。在路上碰到一位老父,問他車中所乘何人。窺基答道:「是家眷。」老父曰

:「你對佛法很精通,但卻攜帶家眷,恐與佛法不相稱!」窺基聽後,頓悔前非,爽然獨往。

有說此老父乃文殊菩薩之化身。這些都是外界的傳說。窺基跟隨玄奘在玉華宮翻譯經典時,

若有三車,又安放於何處呢? 

窺基隨處弘法,利益羣生。東行至博陵,有人請他講解《法華經》,遂造《法華經疏》,等

他回到本寺後,常與以前一起從事翻譯的道友交遊,多次會見道宣律師。於永淳元年(公元六

八二年)患疾,至十一月十三日入寂於長安慈恩寺翻經院,世壽五十一,法臘未詳。葬於樊村

北渠,靠近玄奘塋隴。弟子哀悼,葬禮隆重,僧俗二界送葬者滿山遍野。 

窺基生前精進不懈,曾造彌勒像,對著像每日誦一遍《菩薩戒》,表示願生兜率內院。又於

五台山造玉石文殊菩薩像。寫金字《般若經》。其弟子對他很崇敬,視之如玄奘法師。大和

四年(公元八三○年)七月,遷塔至平原。大安國寺沙門令儉檢校塔亭,移棺時見基齒四十餘顆

不斷如玉,有說此乃是佛三十二相中之一相也。後來,中國 

佛教界多稱窺基為「百部疏主」。但窺基其人,相貌魁梧,有桓赳之氣,而心地慈善,誨人

不倦。至於窺基之名諱,各書記載不盡相同,《慈恩傳》中稱:「玄奘法師於龍朔三年(公元

六六三年)在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聞,請皇上

制序。」此處稱之為「靈基」;而《開元釋教錄》又稱之為「窺基」,或稱之為「大乘基」

……,今海內僧俗二界多稱之為「慈恩法師」。原典 

釋窺基,字洪道,姓尉遲氏,京兆長安人也。尉遲之先與後魏同起,號尉遲部,如中華之諸

侯國,入華則以部為姓也。魏平東將軍說六代孫孟都生羅迦,為隋代州西鎮將,乃基祖焉。

考諱宗,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其鄂國公德則諸父也,《唐書》有傳。

基母裴氏夢掌月輪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誕彌,與羣兒弗類 

,數方誦習,神晤精爽。 

奘師始因陌上見其眉秀目朗,舉措疎略,曰:「將家之種,不謬也哉。脫或因緣相扣,度為

弟子,則吾法有寄矣。」復念在印度時計回程次,就尼揵子邊佔得卦甚吉,「師但東歸,哲

資生矣。」遂造北門將軍,微諷之出家。父曰:「伊類麤悍,那勝教詔?」奘曰:「此之器

度,非將軍不生,非某不識。」父雖然諾,基亦強拒。激勉再三,拜以從命,奮然抗聲曰:

「聽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斷情慾、葷血、過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佯而

肯焉。 

行駕累載前之所欲,故關輔語曰「三車和尚」①即貞觀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歲丁

艱,漸疎浮俗。」若然者,三車之說,乃厚誣也。 

至年十七,遼預緇林。及乎入法,奉勑為奘師弟子,始住廣福寺。尋奉別勑選聰慧穎脫者人

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五竺語,解紛開結,統綜條然。聞見者無不嘆伏。凡百揵度②跋渠

③,一覽無差,寧勞再憶?年二十五,應詔譯經,講通大小乘教三十餘本。創意留心,勤勤

著述,蓋切問而近思,其則不遠矣。造疏計可百本。 

奘所譯《唯識論》,初與昉、尚、光四人同受,潤色、執筆、檢文、纂義,數朝之後,基求

退焉。奘問之,封曰:「夕夢金容,晨趨白馬,雖得法門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願

立功於參糅。若意成一本,受責則有所歸。」奘遂許之。以理遣三賢,獨委於基,此乃量材

授任也。時隨受撰錄所聞,講周疏畢。 

無何,西明寺測法師亦俊朗之器,於《唯識論》講場得計於閽者,賂之以金,潛隱厥形,聽

尋聯綴,亦疏通論旨。猶數座方畢,測於西明寺鳴椎集僧,稱講此論。基聞之,慚居其後,

不勝悵怏。奘勉之曰:「測公雖造疏,未達因明。」遼為講陳那之論,基大善三支④,縱橫

立破,述義命章,前無與比。 

又雲,請奘師唯為己講《瑜伽論》,還被測公同前盜聽,先講。奘曰:「五性宗法⑤,唯汝

流通,他人則否。」 

後躬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夢身在半山,岩下有無量人唱苦聲,冥昧之間

,初不忍聞。徙步 

陟彼層峯,皆瑠璃色,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

斯須,二天童自城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聲而不見形。」童子

遂投與劍一鐔曰:「剖腹當見矣。」基自剖之,腹開,有光兩道暉映山下,見無數人受其極

苦。時童子入城,持紙二軸及筆投之,捧得而去。及旦,驚異未已。過信夜,寺中有光久而

不滅,尋視之,數軸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

理耳。遂援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色可愛。次零然而下者,狀如

黃粱粟粒。 

一雲,行至太原傳法,三車自隨,前乘經論箱帙,中乘自御,後乘家妓、女僕、食饌。於路

問遇一老父,問乘何人。對曰:「家屬。」父曰:「知法甚精,攜家屬偕,恐不稱教。」基聞之,頓悔前非,翛然獨往。老父則文殊菩薩也。此亦巵語

矣。隨奘在玉華宮參譯之際。三車何處安置乎? 

基隨處化徒,獲益者眾。東行博陵,有請講《法華經》,遂造《大疏》焉。及歸本寺,恆與

翻譯舊人往還,屢謁宣律師。宣每有諸天王使者執事,或冥告雜務。爾日基去方來,宣怪其

遲暮,對曰:「適者大乘菩薩在此,善神翼從者多,我曹神通為他所制故爾。」以永淳元年

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長往於慈恩寺翻經院,春秋五十一,法臘無聞。葬於樊村北渠,

祔三藏奘師塋隴焉。弟子哀慟,餘外執紼會葬,黑白之眾盈于山谷。 

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徧,願生兜率。求其志也,乃發通身光瑞

,爛然可觀。復於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薩像,寫金字《般若經》畢,亦發神光焉。弟子相繼取

基為折中,視之如奘在焉。大⑥和四年庚戌七年癸酉。遷塔於平原,大安國寺沙門令儉檢校

塔亭,徙棺,見基齒有四十根不斷玉如。眾彈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圖形,號曰

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贊。一雲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氣,而慈濟之心,誨人不

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則項負玉枕,面部宏偉,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諱上字多出沒不同者

,為以《慈恩傳》 

中云:「奘師龍朔三年於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

聞,請御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馮義宣由。」此雲靈基,《開元錄》為「窺基」,或

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蓋慧立、彥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聽泰耳,猶謹

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內呼慈恩法師焉。注釋 

①三車和尚:窺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斷世欲,出門則三車相隨,前車載經論,中車自乘,後

車載家妓、食饌等,故有「三車和尚」之稱。 

②犍度:又作「犍度」、「建陀」、「干度」,指分類編纂於一處,相當於品或節。 

③跋渠:又作「納息」,即品、章、篇、部等。 

④三支:即「三支作法」之略稱,系陳那及其弟子商羯羅主等新因明論師所立,依宗、因、

喻而成立因明論式。 

⑤五性宗法:即「五種種性說」,法相唯識系把種性分成五種:㈠聲聞乘種性,㈡緣覺乘種

性,㈢如來乘種性,㈣不定種性,㈤無出世功德種性,認為有一類眾生不具佛性:永遠不能

成佛,與性宗所立之「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說迥然有異。 

⑥大:應為「太」之誤,《東方年表》、《國譯一切經》均載「太和」。

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 

譯文 

釋普光,未詳何許人也。自幼聰穎明敏,後師事玄奘法師,修學精勤,眾莫之比,至於智解

,更是異出群倫, 聞少證多,得玄奘默許。後來參加譯經,玄奘之許多譯典,均是普任筆受

,功莫大焉。 

起初,玄奘嫌舊本《俱舍論》義多不全,他就用印度帶回的梵本,重新翻譯,譯完之後,密

授予普光。普因撰《俱舍論疏》三十卷詳解之。一說此疏至圓暉時略為十卷。 

又,他曾隨玄奘往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用力甚巨,功不可沒,時稱之為「大乘光」。玄

奘自貞觀十九年開創譯場,至麟德元年終於玉華宮,凡二十年,總出大小乘經律七十五部,

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此中,十分七、八是 

普光筆受,是玄奘譯場中可與窺基比肩的最大功臣之一。有說是嘉光和普光的功勞,但如果

以隨從辯機同樣參與翻譯工作來說的話,那就是普光了。原典 

釋普光,未知何許人也。明敏為性,爰擇其木,請事三藏奘師。勤恪之心,同列摩及。至於

智解,可譬循環,聞少證多,奘師默許。末參傳譯,頭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 

初,奘嫌古翻《俱舍》,義多缺然,躬得梵本,再譯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記憶西印薩婆多

師口義。光因著《疏》解判。一雲其《疏》至圓暉略之為十卷,如漢之有沲歟? 

又嘗隨奘往玉華宮譯《大般若經》,厥功出乎裨贊也,時號大乘光。觀夫奘自貞觀十九年創

譯,訖麟德元年,終於玉華宮,凡二十載,總出大小乘經律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十分七、八是光筆受,或謂嘉光、普光也。若驗從辯機同參譯務,即普光是也。唐京師西明寺圓測譯文 

釋圓測,姓氏、祖籍均不詳(一說圓測為朝鮮王族出身,俗姓金)。自幼聰穎異常,慧解出眾

,三藏法師玄奘為慈恩窺基講解新翻《唯識論》,圓測賄賂守門者偷聽,回來後就編纂義章

,當玄奘剛為窺基講完時,圓測就在西明寺撞鼓鳴鐘,聚眾先講,弄得窺基甚是不快。後來

,玄奘為窺基再講《瑜伽師地論》,圓測又採取老辦法,叫門人去偷聽,然後先講,窺基拿

他沒辦法,十分懊惱。後來玄奘獨自給他講「五種種性說」,作為家傳秘法。 

到了高宗末年、武后初年,朝廷挑選義解之僧人,他入選到譯經館,很受大眾推贊。在翻《

顯揚聖教論》、《唯識》諸論時任證義,與薄塵、靈辯、嘉尚等同為玄奘之得意弟子。所著

《唯識疏鈔》、《解深密經疏》等,流行於世。

原典 

釋圓測者,未詳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縱橫。三藏奘師為慈恩基師講新翻《唯識論》,測

賂守門者隱聽,歸則緝綴義章。將欲罷講,測於西明寺鳴鐘召眾,稱講《唯識》。基慊其有

奪人之心,遂讓測講訓。奘講《瑜伽》,還同前盜聽受之,而亦不後基也。 

迨高宗之末、天后之初,應義解之選,入譯經館,眾皆推挹。及翻《大乘顯識》等經,測充

證義.與薄塵、靈辯、嘉尚攸方其駕。所著《唯識疏鈔》,詳解經論,天下分行焉。

唐京師安國寺元康譯文 

釋元康,不詳姓氏,貞觀年間遊學於京城,頗負盛名。其人身材短而胖,但靈性很高,聞少

解多,為時人所推許。起初他隱居深山,常讀誦《觀音經》,求加慧解,遂感得一鹿之一只

角分叉為八支,其形絕異,元康見之,便上前撫摸它。該鹿十分馴眼,元康便把它養起來,

並作為坐騎,無論騎多久,該鹿均毫無倦色。 

元康曾把「三論」放於鹿背之上,把小卷經典綁在鹿之尾巴上,牽著上市:意為執有之徒不

達性空,我以經軸輾之,令其解悟。 

又,他常穿大布,戴竹笠,笠寬二尺多,裝飾怪異,人皆稱奇。既入京城,見一法師在集會

講經,元康遂參加其法席,並坐在那個法師旁邊。那法師剛說罷,他便詰問經義,兩人常往

返數百言,在座的人都讚歎其雄辯。他又戲弄法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那

法師對曰:「輪王千個子,巷伯勿孫兒。」此意在譏誚元康之無信眾、學徒。元康曰:「丹

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隨汝之赤者非纁絳,入汝之黑者非鉛墨。」大眾都稱善,視之為垂

跡大士。

皇帝聞訊,十分高興,把他召入安國寺講「三論」他遂廣造「三論」註疏,精解中觀之理。

另撰有《玄樞》兩卷,總明《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之宗旨。後不知所終。

原典 

釋元康,不詳姓氏。貞觀中遊學京邑,有彭亨之譽。形擁腫而短,然其性情酋勇,聞少解多

,群輩推許。先居山野,恆務持誦《觀音》,求加慧解,遂感鹿一首角分八歧,厥形絕異。

康見之,撫而馴伏,遂豢養之,乘而致遠,曾無倦色。 

以「三論」之文荷之於背,又以小軸系之於尾,曳入上都,意為戲弄:說有之徒不達空性,

我與輕軸碾之,令悟真理。 

又衣大布,曳納播,戴竹笠,笠寬丈有二尺。裝飾詭異,人皆駭觀。既入京城,見一法師盛

集講經化導。康造其筵,近其座,便就所講義申問,往返數百言,人咸驚康之辯給如此。復

戲法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講者曰:「輪王千個子,巷伯勿孫兒。」蓋譏康

之無生徒也。康曰:「丹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隨汝之赤者非纁絳焉,入汝之黑者非鉛墨

焉。」舉眾皆云:「辭理渙然,可非垂跡之大士也?」 

帝聞之,喜曰:「何代無其人!」詔入安國寺講此「三論」。遂造疏,解中觀之理。別撰《玄

樞》兩卷,總明《中》、《百》、《門》之宗旨焉。後不測其終。

唐京兆大慈恩寺嘉尚譯文 

釋嘉尚,未知何許人。慧性天資,氣質朗拔,勤於進修,善於翻譯。師事玄奘法師,精研《

瑜伽師地論》、《佛地論旨》、《成唯識論》,深得義趣。隨玄奘法師於玉華宮譯《大般若

經》,任證義之職,兼事綴文,博學多才。玄奘法師患疾時,令嘉尚錄所釋經論計七十五部

,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錄俱胝畫像一千幅,造十俱胝像,寫經放生燃燈,令嘉尚宣讀。

玄奘十分高興,合掌道:「這些都是我之心愿,你代我做了,今生無所遺憾也。」玄奘入滅

後,著述疏鈔出雜集,義門眾多。武后時,與薄塵、靈辯等,任譯場證義,功績卓著。 

起初,嘉尚隨侍玄奘在玉華宮譯經,當譯至〈嚴凈佛土品〉,說諸佛菩薩以神通力盛大千界

上妙珍寶諸妙香花,及意樂所生五塵妙供養莊嚴說法處,與寺主慧德夜裡見到玉華寺內廣博

嚴凈,聞伎樂陣陣,又聽到三堂處在說法。第二天把這向玄奘報告,玄奘十分歡喜。嘉尚其

人後不知所終。

原典 

釋嘉尚,未知何許人也。慧性天資,瓌奇氣質,篇聚堅守,性相剋攻,勤在進修,務於翻譯

。遠棲心於奘三藏門,見宗廟之富,窺室家之好。久稽考《瑜伽師地》、《佛地論旨》,《

成唯識論》,深得義趣。隨奘於玉華宮譯《大般若經》,充證義綴文,多能傑出。及三藏有

疾,命尚具錄所翻經論合七十五部,總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錄俱胝畫像一千幀,造十俱胝

像,寫經、放生、燃燈,令尚宣讀。奘合掌歡喜曰:「吾心中願也,汝代導之,得沒而無悔

焉。」奘卒,著述疏鈔出雜集,義門伙多。天后朝同薄塵、靈辯等預譯場證義,功績愈繁。 

尚初侍奘師在玉華宮翻經,至初會〈嚴凈佛土品〉,說諸佛菩薩以神通願力盛大千界上妙珍

寶諸妙香花,及意樂所生五塵妙境,供養莊嚴說法處,與寺主慧德夜覩玉華寺內廣博嚴凈,

伎樂盈滿。又聞三堂講法。明日白奘,歡喜符合。尚不知所終。

唐淄州慧沼譯文 

釋慧沼,不知何許人也。少年時就十分聰慧機敏,起初在鄉校里學習詩書,後出家歸依佛門

,從不違背戒律,遂被時人稱為沼闍梨。後來,他精研經論,善於傳譯。自從玄奘到京城後

,恆修習其所傳之新譯經典,後來從窺基受學,更加精勤。菩提流志於崇福寺譯《大寶積經

》時,慧沼入選,任證義,朝鮮勝庄法師執筆。參加譯事之沙門大願、塵外等,也都是當時

佛教界之精英。其時武平一為使者,盧藏用、陸景初為譯場總管。中書侍郎崔湜因行香到了

翻經院,讚歎道:「清流盡在此矣,豈應見隔?」遂奏請同到該譯場任潤色之職。 

起初,慧沼於義凈之譯場任證義,對其中之錯訛多所刊正,義凈都聽從他的意見。後來著有

《能顯中邊慧日論》、《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等,號稱「淄州沼」。

原典 

釋慧沼,不知何許人也。少而警慧,始預青衿,依於庠序,誦習該通。入法修身,不違成范

,乃被時諺沼闍黎焉。次攻堅於經論,善達翻傳。自奘三藏到京,恆窺壺奧。後親大乘基師

,更加精博。及菩提流志於崇福寺譯《大寶積經》,沼預其選,充證義,新羅勝庄法師執筆

,沙門大願、塵外皆一時英秀,當代象龍。於時武平一充使,盧藏用、陸景初總預斯場。中

書侍郎崔湜因行香至翻經院,嘆曰:「清流盡在此矣,豈應見隔?」因奏請乞同潤色新經。 

初,沼證義於義凈譯場,多所刊正,訛言舛義,悉從指定,無敢踰制。後著諸疏義,號淄州

沼也。

唐京兆大慈恩寺彥悰譯文 

釋彥悰,未詳何許人也。貞觀末年,到京城去觀光,求法於三藏法師,但他的才學不及普光

、法寶等,偏長於讀習綴文,於玄儒之理見解也頗精微、獨到,文筆之雋永、流暢,則尤為

出眾。當時,有魏國西寺沙門慧立才性卓絕,以護法為己任,撰有傳記五卷,專寫三藏自貞

觀年間至西行求法及在西域所歷夷險等事,號《慈恩傳》,蓋以玄奘所住之慈恩寺為題。完

稿後,欲傳諸後世,遂把它藏於地穴之中,臨終時,令門人從上中掘出之後就斷氣丫。 

此傳在外流傳了數年,後經搜購才找到。玄奘之弟子們令彥悰重新整理,或言未允,或事稍

虧者,則加以修訂,曰《箋述》,使得該傳更加完善,有如鄭玄之箋毛傳也。曾有人與他開

玩笑曰:「你與隋朝之彥琮相比,相差幾何?」他回答道:「賜何敢與回比,《詩經》上說

:『真正的君子,性情溫潤如玉。』我期望自己也是像顏回那樣的君子啊!」當時很多人都稱

許彥悰,可惜後來他就不知道往哪裡去了。原典 

釋彥悰,未知何許人也。貞觀之末,觀光上京,求法於三藏法師之門。然其才不迨光、寶,

偏長綴習學耳。於玄儒之業,頗見精微。辭筆之能,殊超流輩。有魏國西寺沙門慧立性氣包

烋,以護法為己任,著《傳》五卷,專記三藏自貞觀中一行盛化及西域所歷夷險等,號《慈

恩傳》,蓋取寺題也。及削藁雲畢,慮遺諸美,遼藏於地穴。 

至疾亟,命門徒掘土出之而卒。 

其本數年流散他所,搜購乃獲。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之,或文未允,或事稍虧,重更伸

明,曰《箋述》是也,乃象鄭司農箋毛之詁訓也。或有調之曰:「子與隋彥琮相去幾何?」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雖長卿慕藺,心宗慕於玉宗,故有以也。《詩》曰:『言念君子,溫

其如玉。』自許亦顏之士也。」或人許焉,悰不知終所。

唐新羅國黃龍寺元曉 

譯文 

釋元曉,俗姓薛,東海湘州(今朝鮮)人。童年出家,隨師就業,四處遊方,居無定所,精通

義理,文才卓著。因仰慕玄奘法師,曾與義湘法師欲渡海來唐,但沒能成功,遂四處游化。

他發言狂悖,行跡乖疏,曾同居士入諸酒肆,游各妓院,如志公之遊戲人生。有時則制疏以

說法,或撫琴以樂祠宇,或露宿街頭,或坐禪山水,隨緣任運,一無拘束。當時國王置百座

「仁王經大會」,逼搜碩德名僧,本州島名德均推舉之,但京城僧人惡其為人放蕩,進贊於

國王,勸國王不要讓他參加。 

沒過多久,王后患腦疾,國醫也無可奈何,國王及諸王子都祈禱于山川靈祠,想盡一切辦法

欲醫治好她的病,但都一無應效。有巫醫進言:「若派人到他國求葯,此疾才有望治好。」

國王乃遺使泛海入唐求醫術。船在海上隨波起伏,忽然見一老翁自波浪中出來,並登上船,

邀請使者入海去覲見龍王。龍王名叫鈐海,對使者說:「你國王后是青帝第三女,我宮中過

去有《金剛三昧經》,專示本覺始覺之菩薩行,今以你國王后之病為因緣,欲附此經出彼國

流布。」於是將三十來紙之經典付予使者,並說:「此經至海中,恐怕會遇到魔鬼擾亂。」

遂令人用刀切開小腿肚子,把經藏在裡面,用蠟紙纏好,並塗上藥縫起來,表面上看與原來

沒有什麼兩樣。龍王說:「可令大安聖者依次綴補,請元曉法師造疏講釋,王后之病就無大

礙了。此比雪山之阿伽陀葯更靈驗。」龍王把使者送出水面,使者遂登舟歸國。國王聽到使

者報告了事情的經過,十分高興,遂先召大安聖者進行粘補。 

大安者,不測其人,形服特異,常在市井中,手敲銅缽唱道:「大安!大安!」故有大安之

號。國王先令大安綴補經典,大安道:「請將經拿來。」他不願到王宮去。大安得經之後,

排成八品,皆合佛意。他綴補完畢,就對來拿經的人說:「速付元曉講釋,其它的人則不行

。」元曉拿到該經後,正在故鄉,他對使者說:「此經以本、始二覺為宗,請為我準備牛車

、案幾,在兩角之間置筆硯。」他始終在牛車上造疏,最後成五卷。國王請他立即在黃龍寺

開講。當時有盜賊竊走新疏,把這事報告國王之後,下令推延三日,重新錄成三卷,號為《

略疏》。 

其時王公大臣雲集法堂,元曉乃宣講該經,儀態莊嚴,條理清晰,稱揚彈指,聲沸於空。元

曉於法會上高聲唱道:「昔日采百椽時,雖不預會,今朝橫一棟處,唯我獨能。」當時諸名

德面呈愧色,服膺懺悔。起初,元曉蹤跡無常,化人不定,或擲盤而救眾,或噴水而撲火,

或數處現形,或六方告滅,亦杯渡、志公之輩也?而其解性,則出類拔萃。其《疏》有廣略

二本,俱行本土。略本流入中國,後來有譯經三藏改之為論。原典 

釋元曉,姓薛氏,東海湘州人也。□(上髟下采)之年,惠然入法,隨師稟業,游處無恆。勇擊

義圍,雄橫文陣,仡仡然,桓桓然,進無前卻,蓋三學之淹通,彼土謂為萬人之敵,精義入

神,為若此也。嘗與湘法師入唐,慕奘三藏慈恩之門,厥緣既差,息心游往。無何,發言狂

悖,示跡乖疎,同居士入酒肆倡家,若志公持金刀鐵錫,或制疏以講雜華,或撫琴以樂祠宇

,或閭閻寓宿,或山水坐禪,任意隨機,都無定檢。時國王置百座「仁王經大會」,徧搜碩

德,本州以名望舉進之。諸德惡其為人,譖王不納。 

居無何,王之夫人腦嬰癱腫,醫工絕驗,王及王子臣屬禱請山川靈祠,無所不至。有巫覡言

曰:「苟遺人往他國求葯,是疾方瘳。」王乃發使泛海入唐,募其醫術。溟漲之中,忽見一

翁由波濤躍出登舟,邀使人入海,覩宮殿嚴麗,見龍王。王名鈐海,謂使者曰:「汝國夫人

是青帝第三女也,我宮中先有《金剛三昧經》,乃二覺圓通示菩薩行也。今托仗夫人之病,

為增上緣,欲附此經出彼國流布爾。」於是將三十來紙重沓散經付授使人。復曰:「此經渡

海中,恐罹魔事。」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膓①而內於中,用蠟紙纏滕,以葯傳之,其腨如故。

龍王言:「可令大安聖者銓次綴縫,請元曉法師造疏講釋之,夫人疾愈無疑。假使雪山阿伽

陀藥力亦不過是。」龍王送出海面,遂登舟歸國。時王聞而歡喜,乃先召大安聖者黏次焉。 

大安者,不測之人也,形服特異,恆在市鄽,擊銅缽唱言「大安!大安!」之聲,故號之也。

王命安,安雲「但將經來」,不願入王宮閾。安得經,排來成八品,皆合佛意。安曰:「速

將付元曉講,餘人則否。」曉受斯經,正在本生湘州也,謂使人曰:「此經以本始二覺為宗

,為我備角乘,將案幾,在兩角之間置其筆硯。」始終於於牛車造《疏》,成五卷。王請剋

日於黃龍寺敷演,時有薄徒竊盜新疏,以事白王,延於三日,重錄成三卷,號為《略疏》。 

洎乎王臣道俗雲擁法堂,曉乃宣吐有儀,解紛可則,稱揚彈指,聲沸於空。曉復昌言曰:「

昔日采百椽時,雖不預會。今朝橫一棟處,唯我獨能。」時諸名德俯顏慚色,伏膺懺悔焉。

初曉示跡無恆,化人不定,或擲盤而救眾,或噀水而撲焚,或數處現形,或六方告滅,亦杯

渡、志公之倫歟?其於解性,覽無不明矣。《疏》有廣略二本,俱行本土。略本流入中華,

後有翻經三藏改之為論焉。注釋 

①腨膓:即小腿肚子。

唐中嶽嵩陽寺一行譯文 

釋一行,俗姓張,巨鹿(今河北省巨鹿縣)人。本名遂,系唐初佐命郯國公公謹之支孫。童年

即聰穎超群,有老成之風,讀書過目成誦。那時,普寂禪師大弘禪法,很多人都皈依了他,

一行也拜普寂為師,披剃出家,所誦經法,無不精究。普寂禪師曾設大法會,遠近沙門都如

期前去參加,達一千多人。當時有徵士盧鴻,隱居於別峰,道高學富,朝廷屢次徵召,都婉

言謝絕。大會主事先請盧鴻寫一導文,讚頌盛況。 

那一天,盧鴻從袖中拿出導文,放在案幾之上。大會開始後,盧鴻對普寂禪師說:「我作了

一篇導文,其字冷僻,其文古奧,可請機靈博學者宣讀,我必須當面做一些指點。」普寂禪

師遂叫一行宣讀。一行打開一看,面帶微笑,又把導文放在桌上。盧鴻對其不以為然頗感詫

異。主事把僧眾都召集到法堂上,一行從容走上台去,朗朗讀來,一無遺漏,盧鴻愕然,視

之良久,十分讚歎。回頭對普寂禪師說:「此子非你所能教導也,當讓他自行遊學。」自此

之後,三學名師,無不諮詢。 

曾往當陽一帶,遇到僧真法師,纂成〈律藏序〉,深得毗尼意旨。此外,他對陰陽讖緯之書

,也都多加探究,併到處尋訪那些精通天文曆數者,舉凡略有些名氣的,他都前去參訪。後

來,在天台山國清寺見一庭院,古松參天,門枕溪流,寂靜異常,一行站立於門外,聽到里

面有用籌子算數者,其聲蔌蔌然。當時院中的僧人對侍者說;「今日當有弟子從很遠的地方

來向我學曆數,大概已經到門外了,難道沒有人引他前來嗎?」即投一籌,又對侍者說:「

門前的水若西流,是人當至。」一行聞其言後,便進入屋裡,稽首請法,該僧盡授其法,門

前的水又向東而流。自此之後,聲名大振。 

唐玄宗知道後,就把他召入宮內,問一行道:「你有什麼才能?」一行答道:「略能記覽,

其它的就沒有什麼特長了。」玄宗遂命太監拿來典籍讓他看,一行草草看了一遍,就把書合

上,背誦流利,如以往早就熟讀過的一樣。只背誦了幾篇,玄宗不知不覺從座上下來,稽首

道:「法師實聖人也。」嗟嘆不已。後來,就經常詔他入內,與之對談,請其占卜吉凶禍福

,所說多有靈驗,對皇上多有補益。 

當時有一稱為邢和璞的道士,凡人難窺其玄奧,曾對尹愔說:「一行和尚真聖人也。漢代造

曆法之洛下閎曾說過:『現在之曆法八百年會出現一日之誤差,將來必有聖人出來訂正它。

」看來時機已經到了。其所作之《大衍曆》,正好訂正了以往曆法之誤差,洛下閎之言可信

也。非聖人焉能至此!」 

一行又曾從金剛智三藏學「陀羅尼秘印」,又同善無畏一起翻譯《毗盧遮那佛經》,對密藏

頗是精通。睿宗、玄宗都曾請他入宮內之集賢院,後又敕住於興唐寺。他曾就所翻之經典,

著《疏》七卷,又著《攝調伏藏》六十卷(一說十卷)、《釋氏系錄》一卷、《開元大衍曆》

五十二卷。其歷編入《唐書?律曆志》,以為不刊之典。又曾於院內製造黃赤二道游儀等,

以鐵製成規,在寺院內製作。 

有一個叫王媼之鄰里老嫗,在一行貧困時曾經常幫助他,等到一行成名顯貴之後,常想報答

她。有一天,此老嫗來拜訪他,說:「我的兒子因殺人,就要被定罪問斬了,當今之帝王很

敬重你,想請你向皇上求個情,免我兒子的死罪,以便贍養我。」痛哭流涕,請一行一定幫

這個忙。一行說:「國家之刑法,豈有以情求赦之理!」遂令侍僧給此老嫗一些錢物,請她放

棄這個念頭。此老嫗見狀,破口大罵道:「你我做鄰居時,我曾經常幫助於你,你小的時候

,我就儘力哺養你,現在顯貴了,竟如此忘恩負義!」一行畢竟是一副菩薩心腸,經她這麼

一說,終日悶悶不樂,於是運籌而算,後召集在寺中服凈務之人,對他們說:「你們拿著這

個布袋到街坊某個閑靜之處,坐在那裡稍等一會,如果遇有生物走入袋中,速速帶回。」 

第二天,果然有一頭母豬領著七頭小豬前來,大家分頭追趕,母豬逃脫,他們就帶著幾頭小

豬回來。其時,一行準備好一個大瓮,逐一把小豬趕入瓮中,然後蓋上蓋子,並用泥巴封住

瓮口,又念動咒語真言。不久太監傳皇上詔書來問一行,曰:「有奏昨日北斗七座星全不見

,不知何故?」一行答道:「過去後魏時也曾出現過熒惑星不見的事,後來果然有不吉利的

事情發生,此乃上天以天象譴告陛下。依僧看來,最好能大赦天下。」玄宗聽後,遂依一行

所奏,大赦天下,那一天夜裡,七星中的一星又出現了,七日後,七星恢復如初。其法術真

是深不可測。 

又,開元年間,曾經發生大旱,皇上下令祈雨,一行道:「當得一器物,上有龍狀,方可致

雨。」遂下敕太監到內庫中尋找,都說內庫中無這種器物。幾天之後,指著一個古鏡,鼻盤

龍,大喜,曰:「此真龍也。」遂將此鏡入壇場,當天就祈來一陣大雨。其異術通感若此。 

唐玄宗在大明宮時,向一行問及社稷吉凶運祚長短諸事,一行避而不答。玄宗一再追問,不

得已乃說:「陛下當有萬里之行。」又說:「社稷畢竟會終於吉也。」玄宗大悅。後來,他

又送給玄宗一個金盒子,形如彈丸,內藏有東西,搖之有聲,但又拿不出來,並對玄宗說:

「遇有急事,再把它打開。」後來,安祿山作亂,玄宗逃至四川,因走得很匆忙,把一行的

話都忘記了。等到成都後,才想起此事,遂把那盒子打開,見裡面原來是中藥「當歸」。玄

宗曰:「一行知道此葯產於此地,又知我必遇難逃至此地也。」後來,見到萬里橋,曰:「

一行之言真如神也!」遂命太監焚香祝之,以表謝意。及昭宗初封吉王,至太子德王,唐為梁

滅,又應了一行所說的:「社稷畢竟會終於吉也。」 

開元十五年九月於華嚴寺患重疾,遂向玄宗辭別。玄宗乃召集京城大德建立道場,為一行禳

災祈福,一行之病果有小愈,其受恩寵,一至於此。是年十月八日隨駕至新豐,身無任何病

痛,也不曾說過什麼,忽然沐浴香水,更換衣服,結坐正念,怡然而滅。 

另有一說法,曰:一行辭別玄宗後,自己去到嵩山參謁本師,即普寂也。當時河南尹裴寬正

好也去參拜普寂,普寂禪師曰:「有一點小事,未能與你多談,請你稍事休息。」裴寬乃屏

退隨從,自己進入旁舍,看看普寂有什麼事。只見普寂讓人打掃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

。過了片刻功夫,只聽見叩門聲,通報道:「天師一行和尚到。」一行入內後,好像很匆促

的樣子,行禮足之儀後,又附於普寂的耳朶說了一些密語,其狀甚是恭敬。只見普寂頻頻點

頭,並說:「無不可也。」說完,就吩咐侍者:「速敲鐘,一行已入滅了。」左右趕忙走過

去,只見一行瞑目而坐,一摸,其氣已絕。四眾弟子悲號痛哭,哀動山谷,遂把其遺體停放

於罔極寺。自他入滅至埋葬,有三個七日,但其爪甲絲毫不變,鬚髮甚至還在繼續生長,形

色怡悅,大眾都嘆為奇異。皇上聞奏,極感悲愴,曰:「禪師舍朕,良可哀也。」喪事一由

官府承辦,下詔葬於銅人原,賜謚號曰大慧禪師,皇上親自為之撰寫塔銘,天下釋子,都以

此為榮。原典 

釋一行,俗姓張,鉅鹿①人也,本名遂,則唐初佐命郯國公公謹之支孫也。□歲不羣,聰黠

明利,有老成之風。讀書不再覽,已暗誦矣。因遇普寂禪師大行禪要,歸心者眾,乃悟世幻

,禮寂為師,出家剃染。所誦經法,無不精諷。寂師嘗設大會,遠近沙門如期必至,計逾千

眾。時有徵士②盧鴻,隱居於別峯,道高學富,朝廷累降蒲輪,終辭不起。大會主事先請鴻

為導文,序贊邑社。 

是日鴻自袖出其文,置之機案。鍾梵既作,鴻謂寂公曰:「某為數千百言,況其字僻文古,

請求朗雋者宣之,當須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紙覽而徽笑,復置機案。鴻怪其輕脫

。及僧聚於堂中,行乃攘袂而進,抗音典裁,一無遺誤。鴻愕視久之,降嘆不能已,復謂寂

公曰:「非君所能教導也,當縱其遊學。」自是三學名師,罕不諮度。 

因往當陽,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達毗尼。然有陰陽讖緯之書,一皆詳究,尋訪筭③術

,不下數千里,知名者往詢焉。末至天台山國清寺見一院,古松數十步,門枕流溪,淡然岑

寂。行立於門屏,聞院中布筭,其聲蔌蔌 

然。僧謂侍者曰:「今日當有弟子自遠求吾筭法,計合到門,必無人導達耶?」即除一筭子

,又謂侍者曰:「門前水合卻西流,弟子當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請法,盡授其決焉,

門前水復東流矣。自此聲振遐邇,公卿藉甚。 

玄宗聞之,詔入,謂行曰:「師有何能?」對曰:「略能記覽,他無所長。」帝遂命中官取

宮籍以示之,行周覽方畢,覆其本,記念精熟,如素所習。唱數幅後,帝不覺降榻稽首曰:

「師實聖人也。」嗟嘆良久。尋乃詔對無恆,占其災福,若指於掌,言多補益。 

時邢和璞者,道術人,莫窺其際,嘗謂尹愔曰:「一行和尚真聖人也。漢落下閎造歷云:『

八百歲當差一日,則有聖人定之。』今年期畢矣。屬《大衍曆》出,正其差謬,則落下閎之

言可信。非聖人孰能預於斯矣!」 

又於金剛三藏學陀羅尼秘印,登前佛壇,受法王寶,復同無畏三藏譯《毗盧遮那佛經》,開

後佛國,其傳密藏,必抵淵府也。睿宗、玄宗並請入內集賢院,尋詔住興唐寺。所翻之經,

遂著《疏》七卷,又《攝調伏藏》六十卷 、《釋氏系錄》一卷、《開元大衍曆》五十二卷。

其歷編入《唐書?律曆志》,以為不刊之典。又造游儀黃赤二道,以鐵成規,於院製作。 

次有王媼者,行鄰里之老嫗,昔多贍行之貧,及行顯遇,常思報之。一日拜謁云:「兒子殺

人,即就誄矣。況師帝王雅重,乞奏減死,以供母之殘齡!」如是泣涕者數四。行曰:「國家

刑憲,豈有論請而得免耶?」命侍僧給與若干錢物,任去別圖。媼(卓+戈)手曼罵曰:「我居

鄰周給迭互,綳褓閑抱乳汝。長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愛,終夕不樂。於是運筭畢,召凈

人④戒之曰:「汝曹挈布囊於某坊閑靜地,午時坐伺,得生類投囊,速歸。」 

明日,果有猳彘引獨七個,凈人分頭驅逐,猳母走矣,得(犭+屯)而歸。行已備巨瓮,逐一

入之,閉蓋,以六乙泥封口,誦胡語數契而止。投明,中官⑤下詔入問云:「司天監奏昨夜

北斗七座星全不見,何耶?」封曰:「昔後魏曾失熒惑星,至今帝車不見,此則天將大儆於

陛下也。夫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猶隕霜天早,盛德所感,乃能退之。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

釋門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見,七夜

復初,其術不可測也。

又開元中嘗旱甚,帝令祈雨,曰:「當得一器上有龍狀者,方可致雨。」勑令中官同於內庫

中徧視之,皆言弗類。數日後指一古鑒,鼻盤龍,喜曰:「此真龍也。」乃將入壇場,一日

而雨。其異術通感為若此也。 

玄宗在大明宮,從容密問社稷吉凶並祚運終畢事,行對以他語。帝詢真之不已,遂曰:「陛

下當有萬里之行。」又曰:「社稷畢得終吉。」帝大悅。復遺帝一金合子,形若彈丸,內貯

物,撼必有聲,發之不得,云:「有急則開。」帝幸蜀,倉黃⑦都忘斯事,及到成都,忽憶

啟之,則葯分中當歸也.帝曰:「伊葯產於此,師知朕違難至蜀當歸也。」復見萬里橋,曰

:「一行之言,信其神矣。」命中官焚香祝之,乃告謝也。及昭宗初封吉王,至太子德王,

唐為梁滅,終行之言「社稷畢得終吉」也。 

開元十五年九月於華嚴寺疾篤,將輿病入辭,小間而止。乃詔京城名德致大道場,為行祈福

,危疾微愈,其寵愛如是。十月八日隨駕幸新豐,身無諸患,口無一言,忽然浴香水換衣,

趺坐正念,怡然示滅。 

一云:辭告玄宗後,自駕前東來嵩山謁禮本師,即寂也。時河南尹裴寬正謁寂,寂云:「有

少事,未暇與大尹款話,且請踟躕休息也。」寬乃屏從人,止於旁室,伺寂何為。見潔凈正

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斯須,叩門連聲云:「天師一行和尚至。」僧號天師,始見於此

,言天子師也。行人,頗怱切之狀,禮寂之足,附耳密語,其貌愈恭。寂但頷譍言:「無不

可者。」語訖又禮,禮語者三,寂唯言:「是!是!無不可者。」行語訖,降階入南室,自閉

其戶。寂乃徐召侍者曰:「速聲鍾,一行已滅度。」左右疾走視之,瞑目而坐,手掩伺息,

已絕。四眾弟子悲號沸渭,撼動山谷,乃停神於罔極寺。自終及葬,凡經三七日,爪甲不變

,髭發更長,形色怡悅,時眾驚異。帝覽奏悲愴曰:「禪師舍朕,深用哀慕!」喪事官供,詔

葬於銅人原,謚曰大慧禪師。御撰<塔銘>,天下釋子榮之。

注釋 

①鉅鹿:河北省鉅鹿縣。一說一行為河南省南樂縣人。 

②徵士:不應朝廷徵聘之士。 

③筭:計算用的籌。

④凈人:指寺院中未剃度而服凈類作務者。 

⑤中官:指宦官,即太監。 

⑥倉黃:同「倉皇」,匆忙的意思。

唐京兆西崇幅寺智升譯文 

釋智升,未詳何許人也。二乘俱學,精通義理,而尤擅長於律學。他博達古今,才華橫溢。

常不滿意於聶道真、道安乃至明佺、道宣所著之大藏目錄中記其所翻的年代人物,也就是所

謂《晉錄》、《魏錄》、《漢錄》等,遂於開元十八年(公元七三○年),撰著《開元釋教錄》

,凡二十卷。在所有經錄中,此《開元釋教錄》最為精要。 

以往諸錄,對於同本異出、舊目新名等,都很混亂,或一經著兩錄,或支品作別翻。《開元

釋教錄》對於這些都一一予以校勘、訂正。如舊錄中江泌女子所誦出之經,此錄則不予保留

,可說是藻鏡,對杜塞妖偽的乳源,有獨斷的見解。後來圓照之《貞元錄》也遠不如此錄。

麟德年間道宣所出之《大唐內典錄》十卷,靖邁出《圖紀》四卷,智升各續一卷。經法之譜

,沒有超出智升者。

原典 

釋智升,未詳何許人也。義理懸通,二乘俱學,然於毗尼①,尤善其宗。此外文性愈高,博

達今古,每慊②聶道真、道安,至於明佺、宣律師各著大藏目錄,記其翻傳年代人物者,謂

之《晉錄》、《魏》、《漢》等錄,乃於 開元十八年歲次庚午,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

最為精要。何耶? 諸師於同本異出、舊目新名,多惑其文,真偽相亂。或一經為兩本,或支

品作別翻,一一裁量,少無過者。如其舊錄江泌女子誦出經,黜而不留,可謂藻鑒。杜塞妖

偽之源,有茲獨斷。後之圓照《貞元錄》也,文體意宗,相 

岠不知幾百數里哉。麟德中道宣出《內典錄》十卷,靖邁出《圖紀》四卷,升各續一卷。經

法之譜,無出升之右矣。注釋 

①毗尼:意譯為「毗奈耶」、「毗那耶」、「鼻奈耶」,亦即「律」、「律藏」。 

②慊:不滿、不滿足。

唐代州五台山清涼寺澄觀 

譯文 

釋澄觀,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時,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誦《法

華經》,十四歲時,披剃得度,隨後便住此寺。澄觀俊朗高逸,不拘小節,曾遍尋名山,旁

求秘籍,既有了梯航之具,便可進行深入探研。乾元年間,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

」。後回本州,依曇一習南山律學,又往金陵玄璧法師處,受學關河「三論」。「三論」之

盛於江南,澄觀之力也。 

大曆年間,在瓦官寺修習《大乘起信論》和《涅槃經》,又於淮南法藏處學新羅僧元曉之《

大乘起信論疏》,後又從天竺詵法師學《華嚴經》。大曆七年(公元七七二年)往剡溪,從成

都慧量法師再度探研「三論」。大曆十年,往蘇州從湛然法師修習天台《止觀》、《法華》

、《維摩》諸經疏。澄觀崇尚智解,注重天然,不拘於所學之文。 

此後,又拜謁了牛頭山慧忠法師、徑山道欽法師、洛陽無名氏師,諮遍南宗禪法。後來又參

訪慧雲禪師,探習北宗禪法。澄觀曾說:「五地聖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於後得智中起

世俗念,學世間技藝,而我乃學地僧人,豈能不博學廣習?」遂用心博覽經、傳、子、史乃

至小學、文字訓詁、天竺悉曇、五明、秘咒、儀軌等等,多能之性,自天縱之。 

大曆十一年,發誓親游五台,巡禮各處聖跡。後往峨嵋,求見普賢菩薩,涉險登高,務觀聖

像,後又往五台,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當時寺主賢林,請他講解《華嚴經》,並弘

演諸論。他慨嘆《華嚴》舊疏,文繁義約,私下就想:普賢主理,文殊主智,二聖合為毗盧

遮那,萬行兼通,此即華嚴之義也。我既游普賢之境,臨文殊道場,不疏毗盧,則有負於二

聖矣。就準備撰《疏》。後於夢中見一金人站立於自己面前,用手迎抱之,他卻不知不覺把

那金人吃掉了。夢醒之後,滿身大汗淋漓,自喜這乃吞納了光明遍照之象徵。 

自興元元年(公元七八四年)三月起,到貞元三年(公元七八七年)十一月止,完成了《華嚴經疏

》之撰著,共二十卷。後常考慮傳授後人,忽有一天,夢見自己化為一條龍,頭枕於南台,

尾盤于山北,其鱗閃閃發光,過了不久,慢慢化為千百條小龍,分散而去,此乃佛法分支之

徵象也。 

貞元四年正月,寺主賢林請他講解新疏;七年,河東節度使又請他於崇福寺講解該疏。唐德

宗時,曾派中使李輔光宣詔,召他入都,與罽賓三藏般若共譯烏荼國王所進呈之《華嚴》後

分四十卷。其時,澄觀苦苦請求,讓他明年去京城。皇上准奏。後來,當他動身到京城去時

,在蒲津,受中書令梁公之請,於該地夏坐,住於中條山棲岩寺。該寺有一禪客,濃眉剪髮

,號為痴人,身披短褐,手操長板,狂歌亂舞,但所說都很靈驗。澄觀未到之前,該狂僧曾

催促眾僧洒掃庭院,曰:「不久菩薩將到此地。」又於壁上畫散脂大將及山怪之像,而自澄

觀到了此地之後,此二事盡皆停息。 

五月,宮中中使霍仙傳詔催澄觀入京,並詔令造《華嚴經疏》,遂於草堂寺造疏十卷,皇上

敕令兩街各講一遍澄觀所撰之《華嚴經疏》。當時堂前池中生出五枝合歡蓮花,一花皆有三

節,人人讚歎。後來,又令譯《守護國界主經》,澄觀任綴文潤色之職。順宗在當太子時,

曾令澄觀為之講《了義經》一卷、《心要》一卷及《食肉得罪因緣》。到長安後,皇上頻加

禮接,朝中諸大臣亦多歸依於他,齊相國抗、韋太常渠牟,與之是深交,故相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德輿

、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襄陽節度使嚴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等

,都十分仰慕其道行,均從之受戒。於元和年間入滅,世壽七十餘。有著名弟子一百多人,

一般徒眾一千多人。 

澄觀曾於新建之雲花寺般若閣畫「華藏世界圖相」,著有《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四

十卷、《華嚴經綱要》一卷、《法界玄鑒》一卷、《三聖圓融觀》一卷,對《華嚴》、《法

華》、《楞伽》、《中觀論》等,也多有疏釋:另有《小鈔疏》計三十卷。其所寫經典,所

繪佛菩薩像等,不可勝數。門人清沔記述澄觀事迹的〈行狀〉稱:「澄觀常發十願,一長止

方丈,但三衣缽;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三目不視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執受,

長誦《法華》;六長讀大乘經典,普濟羣生;七常講《華嚴》大經;八一生晝夜不卧;九不

邀名惑眾;十不退大慈悲普濟世界。」澄觀直至入寂之前,一直依願修行。

原典 

釋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①人也。年甫十一,依寶林寺今應天山。霈禪師出家,誦《法

華經》。十四,遇恩得度,便隸此寺。觀俊朗高逸,弗可以細務拘。遂徧尋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壺奧必臻。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本州依曇一,隸南

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三論」之盛於江表,觀之力也。 

大曆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於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卻復天竺

詵法師門,溫習《 華嚴》大經。七年。往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十年,就

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解從上智,性自天然,所

學之文,如昨拋舍,鮑靜記井,蔡邕後身,僧可知矣。 

又謁牛頭山忠師、徑山欽師、洛陽無名師,咨決南宗禪法。復見慧雲禪師,了北宗玄理。觀

自謂己曰:「五地聖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於後得智中起世俗念,學世間技藝。況吾學

地,能忘是心?」遂翻習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四圍、五明

、秘呪、儀軌,至於篇頌筆語書蹤,一皆博綜。多能之性,自天縱之。 

大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禮,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見普賢,登險陟高,備觀聖像

。卻還五台,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並演諸論。因慨《

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聖合為毗盧遮那,萬行兼通

,即大華嚴之義也。吾既游普賢之境界,泊妙吉②之鄉原,不疏毗盧,有辜二聖矣。觀將撰

《疏》,俄於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

吞納光明徧照之徵也。 

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乃飯千僧以落成也。後常思付授,忽夜

夢身化為龍,矯首於南台,蟠尾于山北,拏攫碧落,鱗鬣耀日。須臾,蜿蜒化為千數小龍,

騰躍青冥,分散而去。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請講新疏。七年,河東節度使李公自良復請於崇福寺講。德宗降中使

李輔光宣詔入都,與罽賓三藏般若譯烏荼國王所進《華嚴》後分四十卷。觀苦辭,請明年入

。勑允。及具行,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遂於中條山棲岩寺住。寺有禪客,拳眉剪髮,

字曰痴人。披短褐,操長策,狂歌雜語,凡所指斥,皆多應驗。

觀未至之前,狂僧驅眾僧洒掃曰:「不久菩薩來此。」複次壁畫散脂大將及山麋之怪,往往

不息。觀既止此寺,二事俱靜。 

五月,內中使霍仙鳴傳宣催入。觀至,帝頗敦重,延入譯場刊正。又詔令造《疏》。遂於終

南草堂寺編成十卷。進呈,勑令兩街各講一遍為《疏》。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一華皆

有三節,人咸嘆伏。尋譯《守護國界主經》,觀綴文潤色。順宗在春宮③,嘗垂教令述《了

義》一卷、《心要》一卷並《食肉得罪因緣》。洎至長安,頻加禮接。朝臣歸向,則齊相國

抗、韋太常渠牟,皆結交最深。故相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

徽、兵部侍郎歸登、襄陽節度使嚴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咸慕高風,或從戒訓。

以元和年卒,春秋七十餘。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余堪講者千數。 

觀嘗於新創雲花寺般若閣下畫「華藏世界圖相」,又著《隨疏演義》四十卷,允齊相請述《

華嚴經綱要》一卷、《法界玄鑒》一卷、《三聖圓融觀》一卷,《華嚴》、《法華》、《楞

伽》、《中觀論》等。別行《小鈔疏》共三十卷。設無遮大會十二中,其諸塑繢形像。繕寫

經典,不可殫述。門人清沔記觀平時〈行狀〉云:「觀恆發十願:一長止方丈但三衣缽,不

畜長;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三目不視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執受,長誦《法華

經》;六長讀大乘經典,普施含靈;七長講《華嚴》大經:八一生晝夜不卧:九不邀名惑眾

伐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觀逮盡形期,恆依願而修行也。

注釋 

①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 

②妙吉:文殊菩薩又稱「妙吉祥」。 

③春宮:即東宮,太子所居之所。

唐處州法華寺智威(附慧威)

澤文 

釋智威,俗姓蔣,處州縉雲(今浙江省永康縣北)人。少年時就離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

師於軒轅氏煉丹山,聽說天台教學很盛,遂負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謁灌頂法師,蒙灌頂指示

心要,遂了定慧雙開、寂照相半之理。

他博學廣聞,多才多藝,文辭雋永、秀麗,著〈桃岩寺碑〉,與〈頭陀寺碑〉等,氣度非凡

。後傳法予慧威。當時曾傳智威是徐陵後身,其利智雄才,可見一斑。 

又,釋慧威,俗姓留,東陽(今浙江金華)人。幼年就厭惡塵俗,斬斷愛網,毅然出家。進入

空門後,不滯一方,四處遊學。聞縉雲智威法師勵弘禪法,遂前往參學。他修習刻苦,盡得

智威之法要,很有成就,頗受時人之推崇,當時之佛教界稱之為小威。他為人好居山靜坐,

很少與世人交往,傳法授徒,門下有不少對佛學頗有造詣的高足,其中左溪玄朗則是其中之

一。慧威平時常修習止觀,夜以繼曰,堅持不懈,講說與修行並重,坐禪與觀照兼舉,頗得

天台止觀並重學說之真傳。

原典 

釋智威,姓蔣氏,縉雲①人也。穎脫塵蒙,心游物表,少事師於軒轅氏煉丹山。聞天台宗教

盛,遂負笈往沃洲石城寺,親灌項禪師求請心要。既而得一融道,體二居宗,定慧方均,寂

照相半,雖雲自了,急在利他。天與多能,富有辭藻,著〈桃岩寺碑>,與<頭陀寺碑>氣度

相表。後以法眼付授慧威焉。時傳威是徐陵後身,其利智雄才, 斷可知矣。 

又釋慧威,姓留氏,東陽人也。(上髟中匆下心)角之年②,露其舊習,抉開愛網,徑入空門

,不滯一方,仍參三益。聞縉雲大威禪師盛行禪法,裹足造焉。刻志忘勞,覩威牆奧。一日

千里,罔不推稱,至有成業,時謂小威。然其樂靜居山,罕交人事。指教門人,不少傑出者

,左溪玄朗矣。威常修止觀,匪棄光陰,說與行而並馳,語將嘿而齊貫,落落然汪汪然,人

無得名焉。

注釋 

①縉云:今浙省永康縣北。 

②(上髟中匆下心)角之年:指童年、少年。

唐台州國清寺湛然 

譯文 

釋湛然,俗姓戚,常州晉陵荊溪(今江蘇省宜興縣南)人。自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十三世,至龍

樹才開始用文字弘揚第一義諦,承繼弘揚此系學說的稱為法性宗。北魏、北齊年間有慧文禪

師,深得其旨,隨後傳授給南嶽慧思,由此而有三觀之學。自從智者大師建立起天台宗後,

其道進一步得到弘揚,從這一點看,湛然乃龍樹之嫡孫、智者之五世孫,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 

其家本崇尚儒墨之學,而他卻獨有邁俗之志,童年時就超出羣倫,二十多歲時,受學於左溪

。左溪與之談話後,對他之才學極表讚賞,過後問湛然說:「你可曾做過什麼夢?」湛然曰

:「過去我曾夢見自己身披僧服,脅掖二輪,游於大河之中。」左溪道:「這預示著你日後

當以止觀二法濟度羣生。」乃授以其師傳授給他的止觀學說。湛然風神俊拔,深思好學,自

從左溪受學後,就以在家居士傳揚佛法,四方學者從之如流。 

天寶初年才在宜興凈樂寺出家(有說湛然於天寶七年出家,即公元七四二年)。後遂往越州(即

浙江紹興),師事曇一律師,廣究律部。後又至吳郡開元寺修習止觀。不久,左溪朗公入滅,

湛然遂到東南一帶盛弘天台教法。他曾對門人說:「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代至人靜以

觀其本,動以應乎物,二俱不住,乃蹈於大方。現在之人,或盪於空,或膠於有,自病病他

,遂使道法不振,將欲取正,捨我其誰也?」於是祖述所傳,撰「天台三大部」的註疏等凡數十萬一言

,顯揚宗義,對抗他家。天台止觀學之中興再顯,湛然之力也。 

天寶末年、大曆初年(公元七四二至七七九年),玄宗、肅宗、代宗等帝前後下詔徵召他,他

稱疾固辭。先在江蘇武進縣一帶弘法,後遷居天台國清寺,弘法不輟,誨人不倦。在天下動

亂、大兵大飢之際,前來從之受學者更多。一生慈悲為懷,清淡寡慾,平常大布而衣,一床

而居,以弘揚佛法、中興天台為己任。 

建中三年(公元七八二年)二月五日,示疾於天台山佛隴道場,曾對學徒們說:「道無方,性

無體,生之與死,其旨一貫。我歸骨此山,要與汝輩談道而訣。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

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藝炷則前後同相,涉海則深淺異流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你們應當切記之。」說完之後,奄然而化,世壽七十二,法臘三十

四。門人悲號,奉全身起塔於智者大師塋兆西南面。囑累弟子為吳門元浩。 

湛然一生弘法不輟,著述宏富,撰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

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

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論》一卷。此外,還有《止觀義例》、《止

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著作,也都盛行於世。湛然其人,自天寶至建

中年間,數十年內,以自證之心,說未聞之法,真有如經上所說的「於少時大作佛事」也。 

他的門徒其多,其中較著名的弟子有道邃、行滿、元浩等,而朝廷顯貴中真得其道者,只有

梁肅學士,故梁肅對他之評論最為中肯、確切。梁肅曰:「嘗試論之,聖人不興,其間必有

命世者出焉。自從智者大師以天台教法傳灌頂,灌頂再傳至左溪,這一段時間,天台學不甚

景氣,至荊溪湛然,天台學才得到中興。從湛然受業而有所成就者有三十九人,許多朝廷顯

貴、世俗學者對他也極表尊崇,從之受學者也有數十人。一時間,天台之教學又成為顯學,

四方學者,紛紛歸依,若非命世之人,何能至此!」讀梁肅學士之評,誠至論也。……宋開寶

年間,吳越王錢氏又追謚湛然以「圓通尊者」之號。原典 

釋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晉陵之荊溪①,則常州人也。昔佛滅度後十有三世,至龍樹,始用

文字廣第一義諦,嗣其學者號法性宗。元魏、高齊閑有釋慧文默而識之,授南嶽思大師,由

是有三觀之學。洎智者大師蔚然興於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則然乃龍樹之裔孫也,

智者之五世孫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家本儒墨,我獨有邁俗之志,童□邈焉異於常倫。年二十餘,受經於左溪,與之言,大駭。

異日謂然曰:「汝何夢乎?」然曰:「疇昔夜夢披僧服,掖二輪,游大河之中。」左溪曰:

「嘻!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羣生於生死淵乎? 」乃授以本師所傳止觀。然德宇凝精,神鋒爽拔,

其密識深行,沖氣慧用,方寸之閑,合於天倪。至是始以處士傳道,學者悅隨,如羣流之趣

於大川也。 

天寶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曇一律師法集,廣尋持犯開制之律范焉。復於吳郡開

元寺敷行止觀。無何,朗師捐代,挈密藏獨運於東南,謂門人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

。古先至人靜以觀其本,動以應乎物,二俱不住,乃蹈於大方。今之人或盪於空,或膠於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於是大啟上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

於無閑。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乃祖述所傳章句凡十數萬言。心度諸禪,身不踰矩

,三學俱熾,羣疑日潰,求珠問影之類,稍見罔象之功行。止觀之盛,始然之力也。 

天寶末、大曆初,詔書連征,辭疾不就。當大兵大飢之際,揭厲法流,學徒愈繁,瞻望堂室

,以為依怙。然慈以接之,謹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艾②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顧語學徒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

。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輩談道而訣。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

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 

墊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爾其志之!」言訖隱几,泊如而

化,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四。門人號咽,奉全身起塔,祔於智者大師塋兆西南隅焉。入室

弟子吳門元浩,可謂邇其人近其室矣。 

然平日輯纂教法,明決前疑,開發後滯,則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

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咯維摩疏》十卷

、《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 十五卷、《金錍論》一卷,及《止觀義例》、《止

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盛行於世。詳其然師,始天寶,終建中,以自

證之心,說未聞之法,經不云乎,「云何於少時大作佛事」,然師有焉。 

其朝達得其道者唯梁肅學士,故摛鴻筆成絕妙之辭。彼題目云:「嘗試論之,聖人不興,其

閑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傳灌頂,頂再世至於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發。乘此寶乘

,煥然中興。蓋受業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紳③先生高位崇名,屈體承教者又數十人。師嚴

道尊,遐邇歸仁,向非命世而生,則何以臻此,」觀夫梁學士之論,儗議偕齊。非此人何以

動鴻儒,非此筆何以銘哲匠?蓋洞入門室見宗廟之富,故以是研論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

然之道!詩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謂歟,有會稽法華山神邕作

真贊,至大宋開寶中吳越國王錢氏追重而誄之,號圓通尊者焉,可不是歟!

注釋 

①荊溪:在江蘇宜興縣南,以近荊南山得名。 

②耆艾:古代稱六十歲為「耆」,稱五十歲為「艾」,指老年。 

③捂紳:又作「縉紳」,原指官宦之裝束,後多以作官宦之代稱。

唐圭峰草堂寺宗密譯文 

釋宗密,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縣)人。家本豪富,少年即通讀儒書,欲從政以利生

濟世。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八○七年),偶然拜謁了遂州大雲寺道圓禪師,道圓禪師未曾和他

說話,宗密十分欽慕之,遂從他出家。就在這一年,從拯律師受具足戒。後來,他又拜訪了

荊南張,張對他說:「像你這樣的傳教之人,應該在京城一帶傳揚佛法。」至洛陽後,又參

見了照禪師,照很賞識他,曾說:「此乃真菩薩人也,不知誰人能識之?」後來,他又參見

了華嚴澄觀,澄觀曾對他說:「此華嚴之學,能隨我遊學其中者,只有你了。」 

從前在四川時,宗密曾得到一本《圓覺經》,共十二章,深達其中之義理,立誓弘傳該經。

後來在漢水一帶,有一病僧託付給他《華嚴》句義,他不曾預習,隨之開講,其後乃著《圓

覺經》、《華嚴經》、《涅槃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唯識論》、《盂蘭盆

》、《法界觀》、《行願經》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等。又搜集諸宗

禪言為禪藏,並總而序之,出《禪源諸詮集都序》。又曾撰《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

二卷等,計二百多卷。凡此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理事,超羣有於對待,冥物我而

獨運矣。 

宗密又曾多次被邀入內殿,請問佛法大意。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皇上曾賜紫方袍,並敕

號「大德」,後來,他請求返歸山林。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正月六日坐滅於興福塔院。

入滅時容貌恰悅,有如平日。七日後,移遺體於函中,形狀、顏色一無變化,可見其自證之

力非同一般。是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於圭峰,二月十三日火化,得舍利數十粒,色體

白而大。後來,門人凡於灰燼中求其舍利者,都能得到,其慈悲普濟可知矣。世壽六十二,

僧臘三十四,曾遺囑把自己的遺體放到野外,讓羣鳥啄食,其骨火化後分撒掉,不要建塔,

不要瞻仰,以免惑亂禪觀。宗密在生前,每年清明節上山時,必講道七日而後才下山。常常

要求弟子行事儀則須合戒律,若有違犯者,則非其之弟子。 

當宗密學道有成,聲名顯赫之後,與朝廷之顯貴多有交往。元和、長慶年間,太監擅權,內

外猜疑,人主危殆。其時宰相李訓與宗密交往甚密。至開成年間,朝廷發生事變,中官率領

禁軍五百多人捕殺朝中大臣,當時,王涯、賈餗、舒元輿正在中書會食,聽到消息後,慌慌

忙忙地逃至終南山投靠宗密,李訓且要求削髮出家,把他隱藏起來,隨從制止了他,李訓遂

改投鳳翔。這事後來被仇士良知道了,就把宗密抓了起來,當面指責他不告之罪,準備殺害

他。宗密泰然自若,曰:「貧道認識李訓已經很久了,亦知道他反叛之事,但佛法以慈悲為

懷,遇苦即救,並不太多考慮自己的身命。」中尉魚恆志很讚賞他,奏請皇上赦免其罪,朝

士聞知此事,皆扼腕流涕。 

曾有人問:「宗密之學在禪呢?還是在律?或者在弘經講論?」答曰:「宗密其人,學無常師

:其學,包羅廣博,乃是一個大智圓明、自證利他之大菩薩,是故裴休贊之曰:『有些人以

宗密不守禪行,而講經解論,四處游化,以興建為務,則認為他為聞解之所役。嘻!這些人

焉知大道之歸趣?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

行未嘗不是一心之所現,一心又何嘗違背萬行!禪乃六度之一而已,怎能總攬諸法?且如來以

正法眼藏付迦葉,並不是以言行來傳授,得之者則於法自在矣,見之者則於教無礙也。本非

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能以行相立論? 

『自迦葉至於富那奢凡數十祖皆羅漢,所度者也都是羅漢;而馬鳴、龍樹、提婆、世親始說

大乘,著論疏經,摧滅外道,為菩薩之軌範。但也有如闍夜者,獨以戒力而為尊神,尊者摩

羅則以苦行而成道。其它諸祖或廣行法教,或專心禪寂,或禪蛻而去,或火化而滅,或攀樹

以示終,或受害而償債。是乃法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舊轍者並非善行,守規矩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非超常者無以為大士,故師

之道者,以知見為妙門,以寂凈為正味,以慈忍為遁甲,以斷慧為劍矛。破內魔之高壘,陷

外賊之堅陣,鎮邪棄雜,解累釋籠,遇窮子則勸其歸家,見貧女則導見寶藏。窮子不歸,寶

藏不見,吾師恥之;二乘不興,戒律不明,吾師恥之;忠孝不全,人倫不洽,吾師恥之;執

著名相,生其增慢,吾師恥之。故一生遑遑於救濟,汲汲於開誘,不以一行而自高,不以一

德而自舉。有依歸者,不等恭請而自往;有求益者,常常主動予以開導。不因幼童而有所怠

慢,雖狂妄之徒,也諄諄教誡勸勉。其以弘法度生,助國家之教化也如此。 

『故親師之法者,貧則施,暴則斂,剛則隨,戾則順,錯則開,墮則奮,自榮者能慊,自堅

者則化,循私者可漸生公心,溺情者能漸識義理。正因為如此,士俗遂有舍其家庭,與妻子

同歸佛門、夫妻分寺而居者,有改換行業、不再葷食、到寺院居住修行者,有受其學說之影

響,以濟世救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供養為行者。

『此外,僧俗二界,不遠萬里前去歸依他,而終獲大利益者,更是數不勝數。真真是如來付

囑之菩薩也。』其對宗密之了解、崇拜者若此。宗密僧俗二界之朋友很多,但真正知宗密者

,裴休其人也。」

至宣宗時追謚「定慧禪師」,號其塔曰「青蓮」。其四眾弟子達數千人之多。

原典 

釋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①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負俊才而隨計

吏。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圓未與語,密欣然而慕之,乃從其削染受教。此年進具於

拯律師。尋謁荊南張,張曰:「汝傳教人也,當宣導於帝都。」復見洛陽照禪師,照曰:「

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末見上都華嚴觀,觀曰:「毗盧華藏, 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齊次受經,得《圓覺》十二章,深達義趣,誓傳是經。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

句義,未嘗隸習,即爾講之。由是乃著《圓覺》、《華嚴》及《涅槃》、《金剛》、《起信

》、《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願經》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

圖傳、纂略。又集諸宗禪一言,為禪藏,總而序之,並酬答書偈議論等。又《四分律疏》五

卷、《鈔懸談》二卷,凡二百許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

羣有於對待,冥物我而獨運矣。 

密累入內殿,問其法要。大和二年慶成節,征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

日坐滅於興福塔院,儼若平日,容貌益悅。七日,遷於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

日,道俗等奉全身於圭峰,二月十三日荼毗②。得舍利數十粒,明白而潤大。後門人泣而求

諸煨中,必得而歸,悉斂藏於石室,其無緣之慈可知矣。俗齡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遺誡令

舁屍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後去

。其餘住持儀則當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烜赫,內眾慕膻既如彼,朝貴答響又如此。當長度元和已來,中官立

功執政者孔熾,內外猜疑,人主危殆。時宰臣李訓酷重於密,及開成中偽甘露發,中官率禁

兵五百人出合,所遇者一皆屠戮。時王涯、賈餗、舒元輿方在中書會食,聞難作,奔入終南

投密。唯李訓欲求剪髮,匿之,從者止之,訓改圖趨鳳翔。時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軍

,面數其不告之罪,將害之。密怡然曰:「貧道識訓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師教法,遇苦

即救,不愛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魚恆志嘉之,奏釋其罪。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密師為禪耶?律耶?經論耶?」則對曰:「夫密者四戰之國也,人無得而名焉,都可

謂大智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是故裴休論贊云:『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論。游名

邑大都,以興建為務。乃為多聞之所役乎,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

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

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

為法,隨願而起者為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於萬法。得之者則於

法自在矣,見之者則於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跡而尋

哉? 

『自伽葉③至富那奢幾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閃摩訶衍④著

論釋經,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闍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

其它諸祖,或廣行法教,或專心禪寂,或蟬蛻而去,或火化而滅,或攀樹以示終,或受害而

償債,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故師之道

也,以知見為妙門,寂凈為正味,慈忍為甲盾。慧斷為創矛。破內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

,鎮撫邪雜,解釋縲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

不富,吾師恥之。二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並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

避名滯相,匿我增慢,吾師恥之。故遑遑於濟拔,汲汲於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

聳。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簡於應接,雖驁佷不

怠於叩勵。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 

『故親師之法者,貧則施,暴則斂,剛則隨,戾則順,昏則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堅者

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活業、絕血

食、持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為行者

。 

『其餘憧憧而來,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眾,不可以紀。真如來付囑之菩

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人⑤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議

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為識達大人之所知心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無如昇平相國

之深者,蓋同氣相求耳。」 

宣宗再闡真乘。萬善咸秩,追謚曰定慧禪師,塔號青蓮。持服執弟子禮四眾數千百人矣。

注釋 

①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縣。 

②荼毗:又作「闍維」、「耶維」等,意為火化、火葬。 

③伽葉:「伽葉」《大正藏》本及《國譯一切經》均作「迦葉」 

④摩訶衍:即大乘。 

⑤四依之人:又稱「四依大士」、「四依菩薩」。小乘以出世凡夫、須陀洹、阿那含、阿羅

漢為四依之人;大乘或以十地等覺為四依,或以第十法雲地為四依。

分享到一鍵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冊開心網騰訊朋友百度貼吧豆瓣網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頁QQ好友和訊

微博QQ收藏我的淘寶百度空間MSN搜狐白社會奇藝奇談美麗說蘑菇街點點網花瓣愛樂活手機

快傳堆糖和訊鳳凰微博飛信有道雲筆記麥庫記事輕筆記鳳凰快博人民微博新華微博飯否郵件

分享搜狐隨身看搖籃空間若鄰網推他鮮果天涯社區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遊戲

社區139說客linkedin複製網址列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鍵分享QQ空間新浪微博百度雲收藏人人網騰訊微博百度相冊開心網騰訊朋友百度貼

吧豆瓣網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頁QQ好友和訊微博更多...百度分享 站內搜索: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庫首頁 ┊ 智慧悅讀 ┊ 基礎讀物 ┊ 漢傳佛教 ┊ 藏傳佛教 ┊ 南傳佛教 ┊ 古 印 度 ┊ 白

話經典 ┊ 英文佛典 ┊ 隨機閱讀 ┊ 佛學問答 ┊ 佛化家庭 ┊ 手 機 站 佛教故事 ┊ 禪話故事 ┊ 佛教書屋 ┊ 戒律學習 ┊ 法師弘法 ┊ 居士佛教 ┊ 凈業修福 ┊ 凈

宗在線 ┊ 阿含專題 ┊ 天台在線 ┊ 禪宗在線 ┊ 唯識法相 ┊ 人物訪談 分類標籤 ┊ 素食生活 ┊ 佛化家庭 ┊ 感應事迹 ┊ 在線抄經 ┊ 在線念佛 ┊ 佛教文化 ┊ 大 

正 藏 ┊ 藏經閱讀 ┊ 藏經檢索 ┊ 佛教辭典 ┊ 網路電視 ┊ 電 子 書     宋高僧傳 4 習禪  --------------------------------------------------------------------------------[宋高僧傳·白話文] [點擊:3161]  [放大] [正常] [縮小] [加粗] [列印] 宋體宋體微軟

雅黑黑體隸書幼圓楷體楷體_GB2312 仿宋ArialVerdana  [字體:17px]  [手機版]  背景色                              4習禪

唐蘄州東山弘忍 

譯文 

釋弘忍,俗姓周,淮左潯陽(今江西九江一帶)人,一說是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人。其父一生

未入仕途,其母剛懷孕他那一段時間,滿室生光,即使是夜晚也如同白晝。他剛出世時,異

香襲人,舉家嘆異、歡欣。到他能說話時,說話之神氣、所說的話語,與其它兒童很不一樣

。到童年時,不喜歡一般的玩耍、遊戲之類。其父對他頗偏愛,遂令其誦書,他過目成誦。

每次出門,常呈徘徊狀,像在等什麼人似的。

有一次,東山道信禪師偶然遇到他,就問他叫什麼名等?他回話敏捷,對答順暢,道信禪師

嘆道:「此小孩非同一般,從其相貌看,三十二大人相中只缺七相,如果日後入於佛門,必

將大弘佛法。」遂派人隨他去到他家裡,把道信禪師的想法告訴他父母,並說想度他出家。

其雙親高興地說:「禪師乃佛界大德、沙門俊秀,遐邇聞名,歸者如雲,豈能看上這樣的頑

童?如果他果真堪教,我們當然很願意讓他從您受學。」當時弘忍才七歲,便從道信受業。

他修習刻苦,夜則斂容而坐,恬淡好寂。 

道信常授之以頓漸之旨,弘忍聞言察理,觸事忘情,學習起來如饑似渴,道信知其可教,把

其道都傳授給他。又令他建浮圖,建成之後,密付以法衣以為憑據。後來,弘忍果然大弘禪

法,四方學者,紛紛前來參學、問道,其禪法號稱東山法門。 

於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入寂,世壽七十四。入寂那一天,天昏地暗,

山崩地裂。後來,弟子神秀等把他埋葬於東山之山崗上。 

咸亨初年(公元六七○年),弘忍令眾弟子各進一偈以表其心得,神秀先作一偈,曰:「身是菩

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和之,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

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為慧能之見解比神秀高出一頭,遂把法衣傳授給他

。慧能得到法衣後,就到南方弘揚其所學之禪法,而神秀則弘法於湖北荊門、河南洛陽一帶

,禪宗之分南北二宗,自此開始。 

又,道信禪師曾於九江遙望雙峰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開六支,就對弘忍說:「你

知道這象徵著什麼嗎?」弘忍答道:「師父門下旁出一系,將傳承六世。」道信贊同他的說

法。後來,法融於金陵牛頭山立牛頭宗,後傳至慧忠共六人,號牛頭六祖,此則四祖道信門

下旁出之一系也。但是,與弘忍相比,法融一系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開元年間,太子文學閭丘均為之撰寫塔碑。代宗敕謚號「大滿禪師」,賜其塔曰「法雨」。

蘄州一帶自唐末遭割據後,至開寶年間王師平定江南這一段時間,弘忍之肉身常流淚就如血

珠一般,僧徒不識其意,此乃悲李唐之將滅也。現在每年初冬,該州及鄰郡之人奔集作忌齋

,而每當其諱日將近時,必陰雨霏霏,或雨雪交加,但一到那天,則晴空萬里。 

原典 

釋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潯陽①,一雲黃梅②人也。王父暨考,皆干名不利,賁於丘園。

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終夕若晝。其生也灼爍如初,異香襲人,舉家欣駭。迨能言,

辭氣與鄰兒弗類。既成童□③,絕其游弄。厥父偏愛,因令誦書,無記應阻其宿熏,真心早

萌其成現。一旦出門,徙倚④間如有所待。

時東山信禪師⑤邂逅至焉。問之曰:「何姓名乎?」對問朗暢,區別有歸,理逐言分,聲隨

響答。信師熟視之,嘆曰:「此非凡童也!具體占之,止闕七大人之相⑥,不及佛矣。苟預法

流,二十年後必大作佛事,勝任荷寄。」乃遺人隨其歸舍,具告所親,喻之出家。父母忻然

,乃曰:「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緇門⑦俊秀,歸者如雲。豈伊小騃,那堪擊訓,若垂

虛受,固無留悋。」時年七歲也。至雙峯,習乎僧業,不逭⑧艱辛。夜則斂容而坐,恬澹自

居。洎受形俱,戒檢精厲。 

信每以頓漸之旨,日省月試之。忍聞言察理,觸事忘情,瘂正受塵、渴方飲水如也。信知其

可教,悉以其道授之。復命建浮圖,功畢,密付法衣以為質要。將知齕雪山之肥膩,構作醍

醐;餐海底之金剛,棲傾巨樹。擁納之侶麕至蟬聯,商人不入於化城,貧女大開於寶藏,入

其趣者號東山法門⑨歟。 

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滅,報齡七十有四。是日氛霧冥暗,山石崩圮。門弟子神秀

等奉瘞全身於東山之崗也。 

初,忍於咸亨初,命二三禪子各言其志,神秀先出偈,惠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慧能,受衣化

於韶陽。神秀傳法荊門、洛下,南北之宗自茲始矣。 

又信禪師嘗於九江遙望雙峯,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開六歧。信謂忍曰:「汝知之乎?

」曰:「師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信甚然之。及法融化金陵牛頭山,貽厥孫謀,至於

慧忠凡六人,號牛頭六祖,此則四祖法又分枝矣。然融望忍則庶孽耳,安可匹嫡乎? 

開元中,太子文學閭丘均為塔碑焉。代宗勑謚大滿禪師,塔曰法雨也。蘄春自唐季割屬偏霸

,暨開寶乙亥歲王師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墮淚如血珠焉。僧徒不測,乃李氏國亡之應也。今

每歲孟冬,州人鄰邑奔集作忌齋,猶成繁盛矣。其諱日將近,必雨霧陰慘,不然霰雪交霏,

至日則晴朗焉。 

注釋 

①淮左潯陽:今江西九江一帶。 

②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

③童□:「□」,形容兒童束髮成兩角狀。「童□」指童年。 

④徙倚:流連徘徊。 

⑤東山信禪師:即四祖道信。 

⑥七大人之相:佛教認為,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此相好,在家為轉輪聖王,出家則

得無上正覺。此指弘忍只缺三十二相中之七相,日後必成法器。 

⑦緇門:「緇」即黑或紫色,僧侶多穿緇衣,因以「緇門」指佛門。 

⑧逭:避之意。 

⑨東山法門:五祖弘忍住蘄州黃梅縣之黃梅山,因該山在縣之東面,又稱之為東山,而把於

此地傳弘之弘忍學說稱為東山去門。 

唐韶州今南華寺慧能 

譯文 

釋慧能,俗姓盧,南海新興(今廣東省新興縣東)人。祖家在范陽(今河北涿縣),唐武德年間,

其父行瑫被貶至嶺南(今廣東新興縣)為平民百姓,後終於該地。貞觀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慧

能出生,雖身處蠻荒之地,但秉性清純,聰穎異常。年紀還很小時父親就去世了,家中只有

一個老母親,既無產業,家中屢空,慧能只好靠砍柴賣薪,以度日、養母。 

有一次,偶然在市井聽到有人讀《金剛經》,慧能一聽就凝神駐足,久久不願離去。遂問那

讀經之人:「你是從那裡受學此經的?」那人說:「從蘄州黃梅馮茂山處學來的。那裡有位

弘忍禪師,勤修此法,並說若能精通此法,即得見性成佛。」慧能一聽到這情況,如久旱之

希甘露,類渴夫之欲寒漿,匆匆趕回家裡,把老母親安頓好之後,就踏上尋法之路。 

咸亨年間,到了韶陽,遇到同村之劉志略。劉志略有一個姑姑叫無盡藏,經常讀誦《涅槃經

》,有一天,慧能又聽到無盡藏在讀《涅槃經》,隨即替她解說經中之義理。那無盡藏知道

慧能並不識字,而聽他講義理時卻頭頭是道,就感到十分奇怪,不料,慧能卻對她說:「諸

佛理論,不關文字,若取文字,則非佛意。」無盡藏深為嘆服,稱之為行者。有人就勸他到

寶林古寺修道,慧能就暗地對自己說:「本來我是為求師才出來的,如果現在一改初衷住寺

修道,有無異於像剛出門的人,沒走幾步又回家去了。」後來,他又至樂昌西石窟從智遠禪

師學禪。幾經接觸,智遠禪師發覺慧能乃非等閑之輩,就勸他到蘄州黃梅東山弘忍處受學。 

到了黃梅東山後,就去參見弘忍。弘忍見慧能其貌不揚,就試探問他:「你從何處而來?」

慧能道:「我從嶺南新州而來,來這裡向師父學作佛。」弘忍道:「嶺南人沒有佛性,那裡

能成佛?」慧能隨口應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則沒有南北之分。」弘忍又問:「你欲作

何種功德?」慧能道:「唯願抱石舂米,供養大眾」於是弘忍就派他到碓房去作雜役。慧能

乃貧苦出家,在碓房很能吃苦,什麼雜活都爭著做。了知生死與涅槃是平等的。 

有一天,弘忍叫寺中的眾門徒各人都作一偈,以看看各人之識見、道行。神秀先作一偈,題

於壁上,各人看後,都十分讚歎,慧能卻不以為然,後來自己也寫了一偈,很得弘忍的賞識

,遂把法衣傳給他,並囑咐他:「歷代承繼衣缽者,都命如懸絲,要他趕快離開該地,到南

方去先隱居起來,等待時機成熟後,再出來弘法。」慧能遂半夜離開黃梅東山,到南方去了

。 

慧能回到家鄉後,隱匿於四會、懷集一帶。後來見時機已漸漸成熟了,就開始出來活動。先

到南海之法性寺。那一天正好印宗法師開講《涅槃經》,萬眾雲集,時有幾個僧人對著一幅

隨風飄動之幡在那裡議論,有的說那是風在動,有的說那是幡在動,慧能插嘴道:「既不是

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聽者都大吃一驚,深為嘆服。印宗聞訊,乃為其削

發剃度,後於智光律師處受具足戒,受戒時所登戒壇,乃南宋求那跋摩三藏所立。跋摩已登

果位,他當初曾預言:「日後會有肉身菩薩於此壇受戒。」此外,梁朝末年之真諦三藏也曾

於此壇之旁種菩提樹,並對徒眾說:「此後一百二十年,有大菩薩於此說無上乘,度無量眾

。」到慧能時,果然於此地大弘東山法門,懸應前讖。 

上元年間,正當大弘禪法時,忽慘然不悅。徒眾就問他:「禪師何以忽然情緒異樣?」慧能

答道:「生滅無常,遷流不息,我師今日入滅矣。」後果然很快就傳來噩耗。過不久,移居

寶林寺。其時刺史韋據請他往大梵寺,他苦苦辭卻,乃至雙峰曹溪,大弘禪法,四方學眾紛

紛投止,從之受學者如雲,一至於當時天下言禪道者以曹溪為口實。就連當朝的皇帝,如武

太后、孝和皇帝,都親下詔書,請他入朝說法,此乃神秀禪師所推薦,但慧能屢屢稱疾,婉

言謝絕。皇上遂賜摩納袈裟一件,缽一口,以及許多絲綢綾絹,作為供養。又舍新興舊宅為

國恩寺,神龍三年(公元七○七年)皇上下敕,令善加修建慧能所居之寺的佛殿及方丈,並賜匾

額曰「法泉」。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七月,令弟子於國恩寺建浮圖一所,並催促儘快建

成。於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八月三日示疾。其時,異香滿室,用食之後,沭浴更衣,片

刻時間,就氣微目瞑,奄然入寂。一時間,山崩地裂,川流枯竭,鳥啼猿咽,四眾悲慟。一

代宗師就此撒手人世,世壽七十六。該年十一月遷葬於曹溪。 

原典 

釋慧能,姓盧氏,南海新興①人也,其本世居范陽②。厥考諱行瑫,武德中流於新州百姓,

終於貶所。略述家系,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貞觀十二年戊戌歲生能也,純淑迂懷,惠性間

出。雖蠻風(豸+尞)俗,漬染不深,而詭行么形,駁雜難測。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屢空

,業無腴產。能負薪矣,日售荷擔。 

偶聞鄽肆間誦《金剛般若經》,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問曰:「誰邊受學此經?」曰:「

從蘄州黃梅馮茂山忍禪師勸持此法,雲即得見性成佛也。」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

忙歸,備所須留奉親老。 

咸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略有姑無盡藏,恆讀《涅槃經》。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

怪能不識文字,乃曰:「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尼深嘆服,號為行者。有勸於

寶林古寺修道,自謂己曰:「本誓求師,而貪住寺取乎道也,何異卻行歸舍乎?」明日遂行

,至樂昌縣西石窟,依附智遠禪師,侍座談玄。遠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吾不知,吾

不知之甚矣!」勸往蘄春五祖所印證去,「吾終於下風請教也」。 

未幾造焉,忍師覩能氣貌不揚,試之曰:「汝從何至?」對曰:「嶺表來參禮,唯求作佛。

」忍曰:「嶺南人無佛性。」能曰:「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曰:「汝作何功德?」曰

:「願竭力抱石而舂,供眾而已。」如是勞乎井臼,率凈人而在先;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

等。 

忍雖均養,心何辨知?俾秀唱予,致能知汝。偈辭在壁,見解分歧,揭厲不同,淺深斯別。

忍密以法衣寄託曰:「古我先師轉相付授,豈徒爾哉。嗚呼!後世受吾衣者命若懸絲,小子

識之。」 

能計回生地,隱於四會、懷集之間,漸露鋒穎。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集,論風旛之語

,印宗辭屈而神伏,乃為其削椎髻於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

跋摩三藏之所築也。跋摩已登果位,懸記云:「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斯受戒。」又梁末真諦三

藏於壇之畔手植菩提樹,謂眾曰:「種此後一百二十年,有開士於其下說無上乘,度無量眾

。」至是能爰宅於茲,果於樹陰開東山法門,皆符前讖也。 

上元中,正演暢宗風,慘然不悅。大眾問曰:「胡無情緒耶?」曰:「遷流不息,生滅無常

,吾師今歸寂矣!」凶赴至而信。乃移住寶林寺焉。時刺史韋據命出大梵寺,苦辭,入雙峯曹

侯溪矣。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納之客③擁塞於門,四部

之賓④圍遶其座。時宣秘偈,或舉契經,一切普熏。咸聞象藏;一時登富,悉握蛇珠;皆由

徑途,盡歸圓極,所以天下言禪道者以曹溪為口實矣。洎乎九重下聽,萬里懸心,思布露而

奉迎,欲歸依而適願。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璽書,詔赴京闕,蓋神秀禪師之奏舉也。續遣

中官薛簡往詔,復謝病不起。子牟之心敢忘鳳闕⑤,遠公之足不過虎溪,固以此辭,非邀君

也。遂賜摩納袈裟一緣、缽一口、編珠織成經巾、綠質紅暈花(帛+糸)巾、絹五百匹,充供養

雲。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焉。神龍三年,勑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並方丈,務從嚴飾,賜

改額曰法泉也。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於國恩寺建浮圖一所,促令速就。以先天二年八月三

日俄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氣微目瞑,全身永謝。

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鳥連韻以哀啼,猿斷腸而叫咽。或唱言曰:「世間眼滅,吾疇依

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遷座於曹溪之原也。 

注釋 

①南海新興:今廣東新興縣東。 

②范陽:今河北涿縣。 

③五納之客:僧侶所穿衣服多為種種衣片綴納而成,其中自具五色,故稱五納衣。五納之客

,即指僧眾。 

④四部之賓:指佛教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⑤鳳闕:漢代宮闕名,後泛指皇宮、朝廷。 

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 

譯文 

釋神秀,俗姓李,東京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早年遍覽經史,博學多聞。年稍長即立志離

俗,削髮出家。後遇蘄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弘忍,以坐禪為務,乃讚歎曰:「此真吾師也。」

遂決心從弘忍受學,以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以求法。 

在北魏末年有天竺沙門菩提達磨,得禪宗妙法,此法始自釋迦咐囑迦葉之後,代代相傳,以

衣缽為憑據。達磨從海路來到東土,曾到梁朝會見梁武帝,因見解很不投合,遂一葦渡江,

北上嵩山,止息於嵩山少林寺。入寂後不久,魏使宋雲曾於蔥嶺遇到他。後來,其門徒掘開

其墓時,墓中只有衣冠而已。達磨以法付慧可,慧可傳僧粲,僧粲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

忍與道信均住於東山,故其法又稱東山法門。 

神秀既師事弘忍,頗得弘忍之賞識,曾對人說:「吾一生度人甚多,就觀照和對佛法理解之

深刻說,沒有超過神秀的。」弘忍於上元年間(公元六七四年)入滅,神秀遂往江陵當陽山修

行、弘法。四方學徒,聞風而至,道譽深隆,名聞天下。 

武后得知神秀其人其學後,遂下詔召他入京,令人用轎子抬著他上殿,親加跪禮。把他供養

於內道場,時時問道致意,並下敕於他過去所住之山建度門寺,以表彰其德行。當時,王公

以下諸臣僚及京城士庶等,競相參謁禮拜,人數之多,每天都達數以萬計。中宗即位後,尤

加寵重,中書令張說曾經向他問法,執弟子禮。後來他說:「禪師身長八尺,濃眉秀目,法

相莊嚴,實有王霸之氣度。」 

起初,神秀的同學慧能與他的道行不相上下,之間常互相發明,共弘禪道。神秀曾經上奏武

後,詔慧能入京,慧能稱病固辭。神秀又上書,希望皇上再次徵召慧能,但慧能始終沒有接

受。他曾對使者說:「我形貌不揚,我擔心北方人重人而不重法;又,師父曾囑咐我與嶺南

有緣,我不可違背師父之遺囑。」故他一生不度大庾嶺,但其所闡揚之禪法卻傳遞大江南北

。後來禪宗有南北二宗之分,稱「南能北秀」,即神秀為代表的禪法稱北宗,慧能為所弘揚

的禪法稱南宗。 

神秀於神龍二年(公元七○六年)入寂,僧侶二界都有許多人參加他的葬禮。皇帝下詔謚號「大

通禪師」。又於相王舊宅造報恩寺,歧王范、燕國公張說、徵士盧鴻都曾為他撰寫碑誄。其

門人普寂、義福等,並為朝野所重,實際上也是對神秀禪法之尊崇。 

原典 

釋神秀,俗姓李氏,今東京①尉氏人也。少覽經史,博綜多聞。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

後遇蘄州雙峯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禪為務,乃嘆伏曰:「此真吾師也。」決心苦節,以樵

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未有天竺沙門達磨者,得禪宗妙法,自釋迦佛相傳,授以衣缽為記,世相傳付。航海而

來,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②,達磨貴傳徑門心要,機教相乖,若水投石。乃之魏,隱於嵩丘

少林寺,尋卒。其年魏使宋雲於蔥嶺見之。門徒發其冡,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可付

粲,粲付道信,信付忍。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秀既事忍,忍默識之,深加器重,謂人曰:「吾度人多矣,至於懸解圓照,無先汝者。」忍

於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當陽山③居焉。四海緇徒,向風而靡,道譽馨香,普蒙熏灼。 

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④,親加跪禮。內道場⑤豐其供施,時時問道。勑於昔住

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競至禮謁,望塵拜伏,日有萬計。洎中宗孝

和帝即位,尤加寵重。中書令張說嘗問法,執弟子禮,退謂人曰:「禪師身長八尺,龐眉秀

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 

初,秀同學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⑥,互得發揚無私於道也。嘗奏天后請追能赴都,能懇而固

辭。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征之,終不能起。謂使者曰:「吾形不揚,北土之人見斯短陋,

或不重法。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緣,且不可違也。」了不度大庾嶺而終。天下散傳其道,謂

秀宗為北,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 

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來送葬,詔賜謚曰大通禪師。又於相王舊邸造報恩寺,歧王范、燕

國公張說、徵士盧鴻各為碑誄。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門人普寂、義福並為朝野所

重,蓋宗先師之道也。 

注釋 

①東京:唐時指洛陽,此宋時指開封。神秀之祖籍一說在河南尉氏縣。 

②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據有關資料記載:菩提達磨來華抵梁京城時,曾與梁武帝有過一次

交談,梁武帝因在寫經、度僧、造像等方面多有作為,就問菩提達磨:「我做了這些事,有

什麼功德?」菩提達磨說:「功德屬於內在修行,這些都是有為之事,並無功德。」兩人談

得很不投機,菩提達磨就離開梁朝到北魏去了。 

③江陵當陽山:今湖此省當陽縣東南。 

④肩輿上殿:指乘坐轎子上殿。 

⑤內道場:指皇宮內之禮佛道場。 

⑥相埒:相當、相等之意。 

唐洛京荷澤寺神會 

譯文 

釋神會,俗姓高,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年幼時,就聰穎異常,從師傳授五經,頗曉經中深

奧義理。後來又研學老莊之學,洞入幽微。讀《後漢書》時,始知有佛教學說,遂留戀佛法

,而無仕進之意。後辭別雙親投國昌寺顥元法師門下出家。諷誦諸經,博覽群論,精通戒律

,但不喜講說。聽說嶺南曹溪慧能在大弘禪法,學人云集,乃仿效善財之五十三參,不遠萬

里,前往曹溪投拜慧能。 

當他見到慧能時,慧能問他:「從何處來?」神會答道:「無所從來。」慧能又問:「你不

回去嗎?」神會又答道:「一無所歸。」慧能再問:「如此豈不來無蹤,去無跡?」神會答道

:「學生一生隨緣任運。」慧能又問:「現在還未到達你所想到的地方吧?」神會答道:「

已經到了。」自此之後神會在曹溪慧能處修習數載,後又遍尋名山古寺,參訪問道。 

開元八年(公元七二○年),敕住南陽龍興寺,後又到洛陽一帶大弘禪法,聲譽日隆。起初,兩

京(即洛陽、長安)一帶皆宗神秀,自從神會闡揚慧能南方主頓禪法後,逐漸扼制住主漸之北

方禪法,禪法南北二宗之分開始明朗化。致使弘傳神秀禪法的普寂之門盈而後虛。天寶年間

,御史盧弈為了討好普寂,上奏誣陷神會聚徒惑眾,圖謀不軌,玄宗下詔召其入京。後來皇

上駕臨昭陽湯池,神會應詔與皇上談論佛法,深得皇上賞識和歡心,遂下敕移住均州。天寶

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敕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居住。

十四年,范陽安祿山作亂,兩京動蕩,皇帚逃至四川,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征討,但軍晌短缺

,採用僕射裴冕的建議,大府各置戒壇度僧,以度牒所收錢物充作軍晌。起初洛陽先陷落,

當時神會在鄉下,而盧弈為賊所殺,大家建議請神會來主持度僧之事。是時寺宇宮觀都毀於

兵火,乃暫建一寺,只用一些草編之物作屋頂,室中築一壇,所獲財帛用作軍須。代宗、郭

子儀收復兩京,多有神會濟助軍須之功。肅宗時召神會入內道場供養,並為之造禪寺於荷澤

寺中。神會之弘法,頗能闡發慧能之宗風,大盛一時,使得神秀一系相形見絀。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年)五月十三日,囑咐門人,避座望空,頂禮後歸方丈,那一天夜裡即入

滅,世壽九十三。後來,遷塔於洛陽寶應寺,敕謚號曰「真宗」,塔號「般若」。 

原典 

釋神會,姓高,襄陽①人也。年方幼學,厥性惇明。從師傳授五經,克通幽賾。次尋庄老,

靈府廓然。覽《後漢書》,知浮圖之說。由是於釋教留神,乃無仕進之意,辭親投本府國昌

日寺顥元法師下出家。其諷誦羣經,易同反掌。全大律儀,匪貪講貫②。聞嶺表曹侯溪慧能

③禪師盛揚法道,學者駿奔,乃斅④善財南方參問⑤,裂裳裹足,以千里為跬步之間耳。 

及見,能問會曰:「從何所來?」答曰:「無所從來。」能曰:「汝不歸去?」答曰:「一無

所歸。」能曰:「汝太茫茫。」答曰:「身緣在路。」能曰:「由自未到。」答曰:「今已

得到,且無滯留。」居曹溪數載,後徧尋名跡。 

開元八年,勑配住南陽龍興寺。續於洛陽大行禪法,聲彩發揮。先是,兩京⑥之間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魚鮪附沼龍也。從見會明心六祖之風,盪其漸修之道矣。南北二宗時始判焉,致

普寂之門盈而後虛。天寶中,御史盧弈阿比於寂,誣奏會聚徒疑萌不利。玄宗召赴京,時駕

幸昭應湯池,得對言理允愜,勑移往均部⑦。二年,勑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陽安祿山舉兵內向,兩京版盪,駕串巴蜀。剮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然于飛挽索

然⑧。用右僕射裴冕權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僧稅緡謂之香水錢,聚是以助軍須。初洛都

先陷,會越在草莽,時盧奕為賊所戮,羣議乃請會主其壇度。於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乃

權創一院,悉資苫蓋,而中築方壇,所獲財帛頓支軍費。代宗、郭子儀收復兩京,會之濟用

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詔入內供養,勑將作大匠並功齊力,為造禪宇於荷澤寺中是也。會之敷演,顯發能

祖之宗風,使秀之門寂寞矣。 

上元元年,囑別門人,避座望空,頂禮歸方丈,其夜示滅。受生九十三歲矣,即建午月十三

日也。遷塔於洛陽寶應寺,勑謚大師曰真宗,塔號般若焉。 

注釋 

①襄陽:今湖北省襄陽縣。 

②匪貪講貫:不喜講說之意。 

③嶺表曹侯溪慧能:即曹溪慧能。 

④斅:通「學」。 

⑤善財南方參問:善財乃佛弟子名,據說他南行參五十三善知識而證入法界。 

⑥兩京:即東京與西京。唐時長安稱西京,洛陽稱東京。 

⑦均部:即均州。 

⑧飛挽索然:指軍餉短缺。 

唐溫州龍興寺玄覺 

譯文 

釋玄覺,字明道,漢末祖侃公第五子,燕公九代孫,後移居永嘉,遂為永嘉人。童年就削髮

出家,心源本凈,智慧出眾,善解深奧之經典及義理,精通我與無我、空與不空諸玄理。其

兄宣法師,亦一代名僧,他與其兄之子同時進入佛門。 

起初住於龍興寺,修習精勤,為同門之僧眾所歸信,善達空理,不污客塵。他看到該寺旁邊

別有勝境,遂於岩下自造一禪庵,臨水靠山,獨自在那裡刻苦修習,以大布為衣,以甘露作

飯,孤然獨處,一心禪觀。後來,他覺得如此孤居獨處,對於修習也許不一定有利,正如古

人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遂與東陽策禪師結伴,遊方詢道,參謁韶陽能禪師(即慧能

)而得南宗禪之要旨。 

也有一種說法,曰:當玄覺去參拜慧能時,振錫攜瓶,繞慧能三匝。慧能就說:「沙門具三

千威儀,八萬細行,你從何地而來,竟生如此大慢?」玄覺答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慧能又說:「何不體取無生,了達無速?」玄覺道:「體既無生,了本無速。」慧能說:

「正是這樣,正是這樣。」其時在座的僧眾聽他們此一番議論,無不愕然。而玄覺剛參拜過

慧能後,就要辭別而去。慧能就問他:「回去得太快了吧!一玄覺說:「本來就沒有來,不存

在回去得太快問題。」慧能道:「誰知道本來就沒有來?」玄覺道:「所謂來去,只是你自

己所妄生之分別。」慧能道:「你甚得無生之旨意。」玄覺進一步說:「無生豈有旨意!」

慧能道:「若無旨意,誰當分別?」玄覺道:「分別亦非意。」慧能讚歎道:「善哉!善哉!」

因玄覺在與慧能對話後,慧能曾留他住一宿,故史上有「一宿覺」之稱。玄覺雖然亦曾問法

於神秀一系之禪師,但其所得於心者,則是慧能之南宗禪。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十月十七日於龍興別院端坐入寂,怡然不動,僧侶悲號。十一月十

三日葬於西山南面,世壽四十九。 

玄覺生前在西岩修習時,曾望所住寺院而喟然長嘆,曰:「人物輻湊,花木蒼萃,又何用之

有!」其門人吳興興法師、朝鮮國宣法師等都聽到他的這一慨嘆,但都不解其意。後來他又

說:「過去有一禪師,帶著諸弟子遊學,遠望一山,忽然嘆道:『人物多矣。』弟子不解其

意。後來此禪師入滅了,葬於他所望的那座山。」玄覺所葬之西山,離寺院有一里多路,出

殯那一天,人山人海,其道行動眾,一至於此。又,未終之前,有雁千餘只從寺西飛過,侍

者說:「這些雁是因何而來的?」當時只聽到空中有聲音道:「為禪師擇墓地,故從海那邊

飛過來了。」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等,皆傳其禪法,為世所重。後來李北海邕守括

州遂列玄覺之事迹於碑文之中,稱之為神道。玄覺平生所說禪語,後來慶州刺史魏靖編輯成

冊,號《永嘉集》。 

當時,玄覺與左溪朗公為道友,朗公曾致書玄覺,請他到他所住之山棲息、修習,玄覺覺得

朗有滯于山,著情於講解,曾回書勸朗公,基言辭甚婉轉,而寓意很明確。可見其學融山中

世間、出世入世於一爐,有識之上都十分讚歎其人其學。後受謚號「無相」,其塔曰「凈光

」。 

原典 

釋玄覺,字明道,俗姓戴氏,漢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孫諱烈,渡江乃為永嘉①人也。總

角②出家,齠年③剃髮,心源本凈,智印全文,測不可思,解甚深義。我與無我,恆常固知

。空與不空,具足皆見。既離四病④,亦服三衣⑤。德水沫其身,所以清凈;良藥治其眼,

所以光明。兄宣法師者,亦名僧也,並猶子⑥二人,並預緇伍。 

覺本住龍興寺,一門歸信,連影精勤,定根確乎不移,疑樹忽焉自壞。都捐我相,不污客塵

。覩其寺旁別有勝境,遂於岩下自構禪庵。滄海盪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萊仙客,歲月往還

;華蓋煙雲,晨昏交集。粵若功德成就,佛寶郁興:神鍾震來,妙屋化出。覺居其間也,絲

不以衣,耕不以食,豈伊莊子大布為裳,自有阿難甘露作飯。覺以獨學孤陋,三人有師,與

東陽策禪師肩隨,遊方詢道,謁韶陽能禪師而得旨焉。 

或曰「覺振錫遶庵答對⑦」,語在別錄。至若神秀門庭,遐征問法,然終得心於曹溪耳。既

決所疑,能留一宿,號曰一宿覺,猶半徧清也。 

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於龍興別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動。僧侶悲號,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殯

於西山之陽,春秋四十九。 

初覺未亡前,禁足於西岩,望所住寺喟然嘆曰:「人物駢闐,花舉蓊蔚,何用之為!」其門人

吳興興師、新羅國宣師數人同聞,皆莫測之。尋而述之曰:「昔日有一禪師,將諸弟子游賞

之次,遠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測。後匪久此師舍壽,殯所望地也。

」西山去寺里有餘程,送殯繁擁,人物沸騰,其感動也若此。又未終前,有舒雁千餘飛於寺

西,詩人曰:「此將何來?」空中有聲云:「為師墓所,故從海出也。」弟子惠操、惠特、

等慈、玄寂,皆傳師之法,為時所推。後李北海邕為守括州,遂列覺行錄為碑,號神道焉。

覺唱道著明,修證悟入,慶州刺史魏靖都緝綴之,號《永嘉集》是也。 

初覺與左溪朗公為道契,朗貽書招覺山棲,覺由是念朗之滯見於山,拘情於講,回書激勸,

甚辭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靜互用,趣入之意,暗詮於是,達者韙之。終,勑

謚號無相,塔曰凈光焉。 

注釋 

①永嘉:今浙江永嘉縣。 

②總角:古代未成年人把頭髮紮成髻,此指童年。 

③齠年:指童年。 

④四病:佛教認為人在追求最高覺悟過程中,容易犯四種毛病:㈠作病,生心作種種妄念;

㈡任病,即隨緣任性,放蕩無所歸;㈢止病,止妄即真之意,即欲永息諸念以求圓覺之病;

㈣滅病,即欲永滅一切煩惱心身,令根塵永寂以求圓覺之病。 

⑤三衣:指印度僧團准許僧人擁有的三種衣服,即僧伽梨(大衣)、郁多羅僧(上衣)和安陀會(內

衣)。 

⑥猶子:即侄子。 

⑦覺振鍚遶庵答對:《永嘉集》有楊億撰所寫〈無相大師行狀〉:「初到,振錫攜瓶,繞祖

三匝。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

速。』祖云:『如是!如是!』 

唐京兆慈恩寺義福 

譯文 

釋義福,俗姓姜,潞州銅鞮(今山西省沁縣)人。年紀還很小時,就嚮往空門,遂盡去世俗之

事,止住於藍田(今陝西省藍田縣)化感寺,在方丈室一住就是二十餘年,很少走出丈室之外

。後來移住於慈恩寺,德高望重,遐邇聞名。 

開元十一年(公元七二三年)隨駕往東都洛陽,經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虢州(今河南省西南部

)時,刺史及沿途之官吏、仕女等,皆持幡舉花迎接他,歡迎者人山人海,塞滿道路,爭相觀

瞻,禮拜頻頻。 

開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入滅。後敕謚號曰「大智禪師」,葬於伊闕(今河南龍門)之北。送

葬者數萬人,中書侍郎嚴挺之親披喪服,如其弟子一般,並為之撰寫碑文。神秀禪門之俊傑

而又得帝王之崇重無以復加者,義福其人也。他雖有禪行,但未嘗聚徒說法,至普寂才開始

於都城傳教授徒二十餘年,四方學者都十分崇仰。 

義福臨終時,在東都洛陽召集其門人說法,並對他們說:「我很快就要入寂了,現在同各位

訣別。」那一天,平時對他一直很敬重之兵部侍郎張均、太尉房管、禮部侍郎韋陟等,都到

了他住處。聽了義福的話後,張均就對房管說:「我平時常食金丹,何不也拿一粒來讓法師

一吃。」言訖,張均遂悄悄離去。義福突然對房管說:「我與張均交遊已久,張公將來必有

非常之過失,名節俱虧,若能終此法會,則可免此災禍,真是太可惜了!」遂提起房管的手,

曰:「閣下日後必是中興之名臣,好好努力吧!」言訖而終。後來張均為敵軍所擄獲,並擔任

了偽臣;而房管輔佐二朝,終立大功,正應義福之言。 

原典 

釋義福,姓姜氏,潞州①銅鞮②人也。幼慕空門,黍累世務,初止藍田③化感寺,處方丈之

室凡二十餘年,未嘗出房宇之外。後隸京師慈恩寺,道望高峙,傾動物心。 

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蒲④、虢⑤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賷旛花迎之,所在途路

充塞,拜禮紛紛,瞻望無厭。 

以二十年卒,有制謚號曰大智禪師,葬於伊闕之北。送葬者數萬人,中書侍郎嚴挺之躬行喪

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神秀禪門之傑,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而未嘗聚徒開

法也。洎乎普寂始於都城傳教二十餘載,人皆仰之。 

初福往東洛,召其徒戒其終期,兵部侍郎張均、太尉房管、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是日皆

預造焉。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且曰:「吾沒日昳,當為此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

「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福忽謂房曰:「與張公游有年矣。張公將

有非常之咎,名節皆虧。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惜哉!」乃提房手日:「必為中興名臣

,其勉之!」言訖而終。後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皆終福之

言矣。注釋 

①潞州:今山西省長治縣。 

②銅鞮:今山西沁縣。 

③藍田:今屬陝西省。 

④蒲州:今山西永濟縣。 

⑤虢州:今河南西部。 

唐京師興唐寺普寂 

譯文 

釋普寂,俗姓馮,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幼年時就離俗出家,精研經律,於經律義理之

理解,遠出群倫。聽說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弘法,遂前往師事之。在神秀處參學了六年,頗得

神秀之讚賞,盡將其道傳授給他。久視年間,則天武后召神秀到東都洛陽講經弘法,神秀就

推薦普寂,遂剃度為僧。待神秀入寂之後,天下釋子學人,紛紛師事於普。在神秀年事已高

時,中宗曾下敕令普寂代統法眾。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又敕普寂於都城居住。當時王公大臣競相前來禮謁。普寂其

人寡言少語,為人嚴肅持重,前去拜謁者很難看到他的笑容,大家反而因此更尊重他。開元

二十七年,終於上都興唐寺,世壽八十九。京城上庶在前去瞻仰其遺容時,皆著弟子之服。

後敕謚號曰「大照禪師」。出葬那一天,河南尹裴寬及其妻、子,都披麻帶孝,京城僧俗二

界都前去送葬,一時間萬人空巷、慟哭之聲,震天動地。 

裴寬之崇重普寂,事出有因。蓋普寂在其弘法期間,頗多神異,裴寬皆親眼目睹,又曾得其

心印,故歸向越深。當時社會上頗有譏誚之語,但裴寬日夕拜謁,執弟子之禮毫不差脫。有

一次他去拜謁普時,普寂預知其弟子一行將入寂。普寂遷化後,裴寬如喪考妣,親率妻、子

披麻帶孝,把普寂送出城門,由是社會上更生譏誚。 

原典 

釋普寂,姓馮氏,蒲州①河東人也。年纔稚弱,率性軒昂,離俗升壇,循於經律。臨文揣義

,回異恆流。初聞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寂乃往師事,凡六年。神秀奇之,盡以其道授焉。久

視中,則天召神秀至東都論道,因薦寂,乃度為僧。及秀之卒,天下好釋氏者,咸師事之。

中宗聞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師統其法眾。 

開元二十三年,勑普寂於都城居止。時王公大人競來禮謁,寂嚴重少言,來者難見其和悅之

容,遠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年,終於上都興唐寺,年八十九。時都城士庶謁者皆制弟子之

服。有制賜謚曰大慧禪師②。及葬,河南尹裴寬及其妻子,並縗麻列於門徒之次。傾城哭送

,閭里為之空焉。 

裴尹之重寂,職有由矣。寂之闡化,神異頗多,裴皆目擊,又得心印,歸向越深。時多譏誚

,裴日夕造謁,執弟子禮曾無差脫。一日詣寂,寂懸知弟子一行之亡。及寂之終滅,裴之悲

慟若喪所親,縗絰③徒步出城,妻子同爾,搢紳之譏生於是矣。 

注釋 

①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 

②大慧禪師:《大正藏》本作「大慧」,《望月大辭典》及《國譯一切經》均作「大照」,

疑「大慧」為訛誤。 

③縗絰:此指穿喪服。 

唐南嶽觀音台懷讓 

譯文 

釋懷讓,俗姓杜,金州安康(今陝西漢陰縣)人。十歲時,就喜讀佛書,很有靈性,形神也頗

異常人,占家言其是出家之相,不是被世俗富貴污染的人……。二十歲去荊南玉泉寺,師事恆

景律師,並從之剃度受戒。曾嘆道:「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比這更為殊勝的。」

當時坦禪師乃勸他往嵩丘參謁安公,安公啟發他,讓他去曹溪參拜慧能。後從慧能受學南宗

禪法……。慧能入寂後,懷讓就往南嶽衡山,止住於觀音台。當時有僧玄至被捉入牢,希望懷

讓禪師能救護於他。後來該僧果然脫難,認為是被觀音菩薩所救,其台則因此而得名。禪師

入寂之後,傳法弟子有道峻、道一,都是當時較著名的禪師。其後道一禪師振法鼓於洪州,

其門下弟子曰惟寬、懷暉。道一將入滅時,曾對懷寬道:「吾師之道,極是微妙,無待而常

,不住而至。金口所生,從法而化,我乃其法子,而你等則是其法孫,一燈代代相傳,將永

無盡期。」懷讓於儀鳳二年(公元六七七年)生,至天寶三年(公元七四四年)終於南嶽,世壽六

十八,僧臘四十八,其後學道一禪師為之建塔於別峰。 

元和年間,惟寬、懷暉至京城,弘揚其學,宗門大啟,傳燈百千。京都一帶禪法隆盛,其時

為最。至元和八年(公元八一三年)衡陽太守令狐權問及懷讓禪師生前之事迹,並舍衣財以作

忌齋。自此之後,每年八月為觀音忌日,寶曆年間,敕謚號曰「大慧禪師」,塔號「最勝輪

」。元和年間中常侍歸登又為之撰寫碑文。 

原典 

釋懷讓,俗姓杜,金州安康①人也。始年十歲,雅好佛書,炳然殊姿,特有靈表,識者占是

出家相,非染俗貴。人寶來瑞,國慶無疆,方之麟凰龜龍,無萬數也。天地無全功,氣序有

盈虛,綱維缺壞,補塞不足,皆冥維密佑,惟應度者乃燭厥理,非庸庸所知也。弱冠詣荊南②玉泉寺,事恆景律師,便剃髮受具。嘆曰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經之所謂出四衢道露地而坐也。」時坦禪師乃

勸讓往嵩丘覿安公,安啟發之,因入曹侯溪,覲能公。能公怡然,無馨無臭,洪波泛臻大壑

之廣乎?韶濩③合奏大樂之和乎?讓之深入寂定,住無動道場,為若此也。能公大事緣畢,讓

乃躋衡岳,止於觀音台。時有僧玄至拘刑岳,舉念願讓師救護。讓早知而勉之,其僧脫難,

雲是救苦觀音,得斯號也亦由此焉。化緣斯盡,傳法弟子曰道峻,曰道一,皆升堂覩奧也。

其後一公振法鼓於洪州,其門弟子曰惟寬、懷暉。道一大緣將訖,謂寬等曰:「吾師之道存

乎妙者也,無待而常,不住而至,能事集矣。金口所生,從法而化,於我為子,及汝為孫,

一燈所傳,何有盡者?」 

讓以儀鳳二年生,至天寶三載八月十日終於衡岳,春秋六十八,僧臘四十八。一公建塔於別

峰。 

元和中,寬、暉至京師,揚其本宗,法門大啟,傳百千燈。京夏法寶鴻緒,於斯為盛。至八

載,衡陽太守令狐權問讓前跡,權舍衣財以充忌齋。自此每歲八月為觀音忌焉。寶曆中,勑

謚大慧禪師,塔號最勝輪。元和年中常侍歸登撰碑雲。 

注釋 

①金剛安康:今陝西省漢陰縣: 

②荊南:今湖北省江陵一帶。 

③韶濩:也作「韶護」,古樂名。 

唐潤州幽棲寺玄素 

譯文 

釋玄素,字道清,俗姓馬,潤州延陵(今江蘇省武進縣)人。生有異常之氣度,幼年即深仁而

樂靜。童年即希離塵俗,求歸釋門,父母從之,遂出家為僧,於如意年間,止住於江寧長壽

寺。受具足戒後,戒行精進,定業勤修,思入幽微,三學俱修。既悟得色空,經常希慕宗匠

。晚年乃入青山幽棲寺,師事威禪師,經過幾年潛心修行後,道業大有長進。威禪師常誨以

勝法,終於承受其不刊之旨。自此之後,他更加伏形苦節,銳意修習,破衲布衣,寒暑不易

,貴賤怨親,皆所不顧。時人稱之為「嬰兒行菩薩」。道業既高,前去參學問道者日多。 

開元年間,受注密之延請,移住京口;郡牧韋銑對他十分崇敬,四方學者,紛紛前往禮謁,

一時僧俗二界人士,充塞寺院。玄素平時衲衣空床,足不出戶,王侯致禮,不為所動,視世

間之名譽利祿,猶如空花幻影。忽然有一天,有一屠夫前來禮謁,自生感悟,悔恨以往所犯

之罪過,要求玄素接受他的供養,玄素欣然同意,後來,又親自到他寓所,眾人都大惑不解

,皆稱「異哉!」玄素道:「佛性對一切人都是相同的,只要是可教化、濟度的,我都濟度之

,何異之有?」 

天寶初年,吳越一帶前去瞻仰、問道者如雲。揚州僧人希玄請他至江北,他夜裡悄悄而行,

到了江邊,江水浩淼,風浪甚大,加之,雲重天黑,伸手不見五指,眼看很難過江。突然間

天空出現一道白光,他遂駕舟渡江,不一會兒功夫,就到了對岸。江北之人十分高興,爭相

前去聽他說法。……當時,李愷為揚州牧,對玄素十分崇敬,禮拜甚勤,自從玄素走了之後,

揚州一帶的人很思念他,希望能再聽到他的弘法傳教,遂把玄素再請回揚州。但沒有多久時

間,江北人士又前來請玄素,往返再三,遂致兩岸人士因此而起紛爭,玄素本人也不知如何

是好。李愷就說:「大家都是誠心奉道,結果反成紛爭。」因此就決定請玄素自己決定住何

處,玄素考慮再三,最後還是回到江南。 

天寶十一年(公元七五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夜裡,玄素無疾而化,世壽八十五。傾城悲慟,哀

號震天。於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於黃鶴山西所住之地。當地的官吏們,都行喪師之禮,

率眾致哀,朝野震動。玄素往日坐禪之寺院里,高松參天,枝葉如蓋。當他謝世那一天晚上

,房前之兩棵梧桐樹突然枯萎,識者都稱這是「雙林」之變。…… 

玄素的弟子有法鑒、法欽,此二人後弘傳其學,其事迹另具別傳。從之受菩薩戒者,有吏部

侍郎齊澣、廣州都督梁卿、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御史中丞李舟、禮部

崔令欽等,這些人都是在家大德,朝中要員,對玄素都十分敬重。自大和年間以後,僧俗二

界又遠慕其遺風,崇尚其德操,朝廷又追謚「大律禪師」之號,塔號「大和大寶杭之塔」。

後人多因他俗家之姓馬氏而稱之為「馬祖」,或以姓名兼稱,曰「馬素」。 

原典 

釋玄素,字道清,俗緣馬氏,潤州延陵①人也。生有異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靜。髫齓希尚

,求歸釋門,父母從之,出依凈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名於江寧長壽寺。進具已後

,戒光騰燭,定水澄漣,思入玄微,行逾人表。既解色空,常慕宗匠。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

寺,因事威禪師,躬歷彌載,撞鐘大鳴。威誨以勝法,得其不刊之旨。從是伏形苦節,交養

恬和,敗納襯身,寒暑不易,貴賤怨親,曾無喜慍,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道業既高,人希

瞻禮。 

開元年中,僧注密②請至京口,郡牧韋銑屈居鶴林,四部歸誠,充塞寺宇。素納衣空床,未

嘗出戶,王侯稽首,不為動搖。顧世名利,猶如幻焉。忽於一日,有屠者來禮謁,自生感悟

,懺悔先罪,求請素明中應供,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士庶驚駭,咸稱「異哉!」素曰:「

佛性是同,無生豈別?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異之有? 

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揚州僧希玄請至江北,竊而宵遁。黑月難濟,江波淼然,持

舟擬風。俄頃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獲全。楚人相慶佛日再耀。傾州奔赴,會於津所

。人物拒道,間無立位,解衣投施,積若山丘。略不幹其懷抱,令悉充悲田之費。禮部尚書

李憕為揚州牧,齋心虔虔,二時瞻近。未幾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仍移牒渡江,再請還郡。

二處紛諍,莫決所從。李時謂人曰:「本期奉道,反成愛憎。」因任從所請,卻歸南郡,其

感物慕德,罕有與倫。 

以天寶十一載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化,春秋八十有五。哀感人倫,慟徹城市。以其月

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於黃鶴山西所住之地。方伯、邑宰,盡執喪師之禮,率眾申哀,江湖震

響。素往於寺內坐禪之所,高松偃覆如蓋,及移他樹,還互如前。又當舍壽之夕,房前雙桐

無故自枯。識者以為雙林之變。但真乘妙理,絕相難思,嘉瑞靈祥,應感必有。經云:「隨

緣赴感。」即其事也。 

有門弟子法鑒及吳中法欽,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余具別傳。受菩薩戒弟子吏部侍郎齊澣、廣

州都督梁卿、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御史中丞李舟、禮部崔令欽,並道

流人望,咸欵師資,亦嘗問道於徑山,猶樂正子春於夫子,洗心瞻仰,天漢彌高。水鑒明心

,悟深者眾矣。洎大和中,遠慕遺風,高其令德,追謚大律禪師,大和大寶杭之塔。後人多

以俗氏召之曰馬祖,或以姓名兼稱日馬素是也。 

注釋 

①潤州延陵:今江蘇省武進縣。 

②注密:「注」字,《大正藏》本及《國譯一切經》均作「汪」字。 

唐均州武當山慧忠 

譯文 

釋慧忠,俗姓冉,越州諸暨(今浙江諸暨)人。生卒年月不詳,或說他活了一百多歲。慧忠肌

膚白晰,神宇峻爽,少而好學,受法於雙峰(即五祖弘忍) 

,傳禪宗心印,行無住相,遍訪名山,四處參學。五嶺、羅浮、四明、天目,他無所不至。

或松下安居,或石窟打坐……,游化於吳楚各地……。 

開元年間,刺史前中書侍郎開國公王琚、司馬太常少卿趙頤貞等,對他十分崇敬,上奏玄宗

,玄宗遂下敕詔之錫住龍興寺。自此之後,王公、大臣等無不膜拜、致禮,從之問道。慧忠

博達訓詁,廣習經律,弘法降物,莫之能比。其之為人,不可以威懼,不可以利動,剛直淡

泊,勁節清風。…… 

唐肅宗在即位時,聞其高德,於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正月十六日敕內給事孫朝進迎請他

進宮。肅宗手詔曰:「朕聞調御上乘以安中土,利他菩薩共濟群生。法師道行高深,境界圓

明,善開秘藏,廣弘正法。大悲不倦於津梁,至善必明於兼濟。尊雄付囑,實在朕躬。願法

師如道安,廣弘慈悲之大法,利濟群生,盛傳像教之玄理,拯救凡愚。誠懇希望法師能仗錫

來京,以遂朕心。時下春意猶寒,法師請多保重,致書難得盡說,余不一一。」…… 

慧忠入京後,甚得肅宗之崇敬,待以師禮。皇帝每有諮詢,則奏治國治民之要,暢述唐堯、

虞舜之風,皇上都細心聆聽,十分恭敬。後來皇上特允許他乘轎上殿,坐而論道,不受世俗

禮儀之限制。其後,皇帝令驃騎朱光輝宣旨,敕住千福寺,相國崔渙又從之問道,理契於心

,談之朝野。有識之上,也紛紛前去參學問道。再後來,又下敕內侍袁守宏把慧忠迎至臨近

皇宮之光宅寺居住,供養豐渥。慧忠雖然榮極當時,朝臣常去參拜致禮,玉帛珠寶盈於寺院

,但他恬淡澹然,視若泡影,世俗之利祿聲名絲毫不動於心。……於佛教學說上,他主張佛性

無所不在,無情也有佛性。常以因慧思大師曾說:「若欲得道,衡岳、武當。」遂上奏皇上

請求於武當置太一延昌寺,白崖山黨子谷置香嚴長壽寺,各請藏經一本,度僧護持……大曆八

年(公元七七三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眾中精通經、律、禪者,添滿三七人。一時,佛法隆

盛,國人蒙益。 

後來,慧忠前往南陽,陷入賊境,再三請求迴避,皆不同意,臨白刃而容不改色,無所畏懼

。賊人首領見其禪德淡若,風韻高逸,遂投劍致拜,請師事之。當時,避賊遇賊的人眾多。

後來,又遇群盜,遂杖錫沿江而去。慧忠其人,內德充盈,道行高深,一般人很難窺其深奧

。…… 

大曆十年,慧忠忽然身患疾病,國醫也無力醫治,自知不久於人世。眾人就請慧忠留下遺囑

,他說:「佛有明教,大家依之而行可矣,我又需要說什麼呢?」此年十二月九日子時,右

脅累足,泊然長往。官府上奏皇上,皇上甚是悲痛,特遣中使臨吊致哀,饋贈十分豐厚,並

敕謚號「大證禪師」,下詔歸葬於黨子谷香嚴寺。一切費用,均由國庫開支。僧侶二界參加

其葬禮者甚眾,痛哭之聲,震天動地。興唐寺沙門大濟很早就從之受學,雖非其法嗣,但悲

痛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在家弟子開府孫知古、並其弟內常侍朝進、居士景超兄弟、僧弟子千

福寺志誠、光宅寺智德、香嚴寺寺主道密等都悲痛萬分,譯經沙門飛錫為之撰寫了碑銘,以

志紀念。 

原典釋慧忠,俗姓冉氏,越州諸暨①人也。孰辨甲子?或謂期頤②之年。肌膚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學,法受雙峯,默默全真,心承一印,行無住相。歷試名山,五嶺、羅浮、四明、天

目,白崖倚帝,紫閣摩穹,或松下安居於九旬,或嵌空息慮於三昧。既懸明月之戒,亦凈瑠

璃之心,已度禪定之門,不起無生之見。嶷若蘇盧,八風莫能動;清如凈鑒,萬象何所隱?

可止也我,則武當千峯狎於麋鹿;可行也我,則虎溪一徑分衛人間。薄游吳楚,以至於順陽

川焉。卜居黨子之林泉,四十餘祀;深入法王之聖定,八萬廣門。道聲洋乎,力量充矣! 

開元年中,刺史前中書侍郎開國公王琚、司馬太常少卿趙頤貞,信潭以清,聞風而悅,稅駕

扣寂,杳然虛空。禮足散金銀之華,不異彌伽長者③,執手見微塵之佛,等毗目仙人④。上

奏玄宗,征居香剎,則龍興寺也。由是罷相、節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順風,從而問道

。忠博達詁訓,廣窮經律,降魔制外,孰之與京?不可以威畏,不可以利動,曒日而食,對

月澄心,清風飛霜,勁節凌竹,辭檢理詣,折彼幔幢。…… 

肅宗皇帝載定區夏,聞其德高,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勑內給事孫朝進馹騎迎請。其手詔曰

:「皇帝信問,膚聞調御上乘以安中土,利他大士共濟羣生。師以法鑒高懸,一音演說,藏

開秘密,境入圓明。大悲不惓於津梁,至善必明於兼濟。尊雄付囑,實在朕躬。思與道安宣

揚妙用,廣滋福潤,以及大千。傳罔象之玄珠,拔沈迷之毒箭,良緣斯在,勿以為勞。仗錫

而來,京師非遠。齋心已久,副膚虛懷。春寒,師得平安好!遺書指不多及。」忠常以道無不

在,華野莫殊,遼高步入宮,引登正殿。霜杖初下,日照龍衣,天香以焚,風飄羽蓋。時忠

驤首接武,神儀肅若。 

天子欽之,待以師禮。奏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帝聞竦然,膝之前席。九龍灑

蓮華之水,萬乘飲醍醐之味。從是肩舁上殿,坐而論道,不拘彝典也。尋令驃騎朱光輝宣旨

住千福寺。相國崔渙從而問津,理契於心,談之朝野。識真之士,往往造焉。洎夫寶應臨御

,以孝理國,匪移前睠,劃開萬里之天,若見三江之月。又勑內侍袁守宏迎近闕下光宅寺安

置,香飯雲來,紫衣天降。雖使臣擁禪門而不進,御府列玉帛而盈庭,了之如泡。觀之若夢,澹然閑任,自樂天倪。……常以思大師有言:「若欲得道,衡岳、武當。」因奏武當山

請置太一延昌寺,白崖山黨子谷置香嚴長壽寺,各請藏經一本,度僧護持……至大曆八年,又

奏度天下名山僧中取明經律禪法者,添滿三七人。道門因之,羽服緇裳,罔不慶懌。數盈萬

計,用福九重也。 

忠往在南陽,陷於賊境,固請迴避,皆不允之。臨白刃而辭色無撓,據青雲而安坐不屈。魁

帥觀具禪德淡若,風韻高逸,投劍羅拜,請師事焉。於時避寇遇寇者眾矣。無何,羣盜又至

,乃曰:「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鍚發趾,沿江而去。有斅其先蹤,堅住不避者,盡被誅戮

。則知雲物氣象,有如先覺,存而不論,道何深也!金籍曰「般若無知而無不知」,斯之謂歟

!內德既充,外應彌廣,自藏珍寶,人莫之窺。於戲,論龍奮迅,而毱多不知,忉利雨花,而

明徹莫譏。前賢厭世,正眼隨滅,不亦悲夫! 

忽疾將亟,國醫罔効,自知去辰,眾問後事,乃曰:「佛有明教而行之,則無累矣,吾何言

哉?」粵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時右脅匯足,泊然長往。所司聞奏,皇情憫焉。中使臨吊,賻贈

甚厚。勑謚號曰大證禪師。有詔歸葬於黨子之香嚴寺,循其本也。威儀手力,所在支給,具

飾終之禮,哀慟梵場也。勑常修功德使、檢校殿中監、興唐寺沙門大濟,早接道論,豁如披

雲,雖非門人,哀逾法嗣。凡有敷奏,聖旨允焉。在家弟子開府孫知古並弟內常侍朝進、居

士景超昆季等,僧弟子千福寺志誠、光宅寺智德、香嚴寺主道密等,凡數萬人,痛石室之末

籌,悲雲峯之聳塔,晨鐘徒擊於高殿,夕梵空奏於前山。哲人云亡,疇將仿仰,譯經沙門飛

錫為碑紀德焉。 

注釋 

①越州諸暨:今浙江諸暨。 

②期頤:指百歲之人。 

③彌伽長者:意譯為「能降伏」,善財童子所參五十三善知識之一。 

④毗目仙人:又稱「毗目瞿沙仙人」,善財童子所參五十三善知識之一。 

唐南嶽石頭山希遷 

譯文 

釋希遷,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高要縣)人。其母懷孕時,不喜葷食。希遷生下來後,

自小就很懂事,不曾給家人帶來什麼麻煩。二十歲時雖頗自許,但從不以氣色忤人。其鄉當

時屬邊遠地區,當地百姓敬畏鬼神,多淫祀,常用牛酒作祭品,希遷對這種祭祀很反感,曾

搗毀當地的祠堂,把要祭祀的牛牽回來,有時一年之中牽回數十頭牛,鄉里的長者也拿他沒

辦法。當他聽說大鑒禪師(即慧能)南下弘法時,從之受學者甚多,希遷就前往投學。見到慧

能後,慧能曾拉住他的手,同他開玩笑道:「如果要做我的弟子,當做得象樣些。」希遷笑

而答道:「好的。」自此之後,靈機一發,好像雨後初晴一樣,往返於羅浮,穿梭於三峽。 

開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在羅浮山受具足戒,當年歸就山,夢見與慧能同乘一龜,泳於

深池。醒後占夢曰:「龜是靈智之物,池是性海,我與慧能師父同乘靈智游於性海已久,又

何須作夢?」後來聽說吉州青原山行思深得慧能禪法心要,又前往依之受學。當時行思之門

,學人云集,待希遷到後,行思則說:「角雖多,一麟足矣。」 

天寶初年,始往衡山南寺。該寺之東有一石,其狀如台,乃結庵其上,故後來有石頭希遷之

號。起初,岳中有固、瓚、讓三禪師,皆慧能門下,都對他們的徒眾說:「那個石頭和尚,

乃真獅子吼也,定能使你等大開眼界。」因此幾位禪師之門人都很崇仰他。有人向他詢問解

脫事,他說:「誰能縛你?」問凈土事,曰:「誰能使你污垢?」其答對之直截了當,皆類此

。廣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應門人之請,至梁端弘揚禪法。當時,江西崇重馬祖道一,湖

南推崇石頭希遷,學人以不見二大士為無知。 

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寂,世壽九十一,僧臘六十三。門人慧朗、振朗、

波利、道悟、道銑、智舟等相繼建塔於東嶺。塔成後三十年,國子博士劉軻素明玄理,欽尚

祖風,與道銑相遇,盛述先師之道。劉軻追仰前烈,為其樹碑紀德,這乃長慶年間的事。後

敕謚號曰「無際禪師」,塔曰「見相」。 

原典 

釋希遷,姓陳氏,端州高要①人也。母方懷孕,不喜葷血。及生岐嶷,雖在孩提,不煩保母

。既冠,然諾自許,未嘗以氣色忤人。其鄉洞(豸+尞),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

聖望。遷輒往毀叢祠,奪牛而歸,歲盈數十,鄉老不能禁其理焉。聞大鑒禪師②南來,學心

相踵,遷乃直往。大鑒衎然持其手,且戲之曰:「苟為我弟子,當肖。」遷逌爾而笑曰:「

諾。」既而靈機一發,廓若初霽。自是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 

開元十六年,羅浮受具戒,是年歸就山,夢與大鑒同乘一龜,泳於深池。覺而占曰:「龜是

靈智也,池是性海也。吾與師乘靈智游性海久矣,又何夢邪?」後聞廬陵③清涼山思禪師為

曹溪補處,又攝衣從之。當時思公之門,學者麏至。及遷之來,乃曰:「角雖多,一麟足矣

。」

天寶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東有石狀如台,乃結庵其上,杼載絕岳,眾仰之,號曰石頭和

尚焉。初,岳中有固、瓚、讓三禪師,皆曹溪門下,僉謂其徒曰:「彼石頭真師子吼,必能

使汝眼清涼。」由是門人歸慕焉。或問解脫,曰:「誰能縛汝?」問凈土,曰:「誰能垢汝?

」其答對簡速,皆此類也。廣德二年,門人請下於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④,往

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 

貞元六年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春秋九十一,僧臘六十三。門人慧朗、振朗、波利、

道悟、道銑、智舟相與建塔於東嶺。塔成三十載,國子博士劉軻素明玄理,欽尚祖風,與道

銑相遇,盛述五師之道。軻追仰前烈,為碑紀德,長慶中也。勑謚無際大師,塔曰見相焉。 

注釋 

①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縣。 

②大鑒禪師:即慧能。 

③廬陵:今江西吉安縣。 

④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大寂,即馬祖道一,唐憲宗謚其號為「大寂禪師」;石頭,即

希遷。 

唐洪州開元寺道一 

譯文 

釋道一,俗姓馬,漢州(今四川廣漢縣)人。華以喻性,不生於高原:浪以辯識,發明於大海

。道一生而凝重,多有異相,根塵雖同於法體,相表自異於幻形。既是在凡之境,就當隨機

應教。才在童年,有脫塵離俗之氣慨。後來削髮於資州唐和尚處,並於渝州圓律師處受具足

戒。…… 

聽說南嶽有懷讓禪師,乃六祖慧能之後學,於是越過重重險阻,出川參訪懷讓。到南嶽,遂

結庵坐禪,一坐數日,懷讓就問他:「坐禪圖什麼?」他說:「圖作佛。」懷讓聽後,就拿

一塊磚在庵前石頭上磨。道一莫明其妙,就問他:「磨磚作什麼?」懷讓說:「磨磚作鏡。

」道一就說:「磨磚豈能作鏡?」懷讓趁機開導他:「磨磚既不能作鏡,坐禪豈能成佛?」道

一聞後,豁然有悟。後侍奉其師十年後才離開南嶽,到臨川(今江西撫州)棲止南康(今江西贛

縣)、龔公山游化。在此以前,龔公山有許多鬼神怪物,人跡罕至,有進此山者馬上遭殃,但

自道一至此山坐禪之後,肓一紫衣神靈向他致禮道:「願舍此地為清凈道場。」說完後就不

見蹤影。自此之後,此山中的毒蛇猛獸等,都變得十分溫順。 

當時之郡守河東裴公,一家世代崇奉佛法,他對道一十分崇敬,常常向他請教禪法。後來,

裴公調任廬江(今安徽合肥)、壽春(今安徽壽縣)後,仍然時時向道一請益,精勤修習。大曆年

問,蒙皇上恩賜,他移住於開元精舍。其時連率路公對他也很崇敬,頻頻向他請益:鍾陵(今

江西省進賢縣)一帶,學者雲集,道一之禪法,至此盛極一時。其著名弟子有智藏、鎬英、崇

泰等一百多人,後來遍布天下,各為一方宗主。 

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身體康健,舉措如常,而忽然請求沐浴。沐浴後更衣結跏趺坐,

奄然而化。世壽八十,僧臘五十。……弟子智藏、鎬英、崇泰等傳其法嗣。憲宗時追謚曰「大

寂禪師」,丹陽公包佶為之撰寫碑文,權德輿為之撰寫塔銘。 

原典 

釋道一,姓馬氏,漢州①人也。華以喻性,不植於高原;浪以辯識,發明於溟海。生而凝重

,虎視牛行。舌過鼻準,足文大字。根塵雖同於法體,相表特異於幻形,既雲在凡之境,亦

應隨機之教。年方稚孺,厭視塵躅②,脫落愛取,游步恬曠,削髮於資州唐和尚,受具於渝

州圓律師。示威儀之旨,曉開制之端,浣衣鍜金,觀門都錯。大龍香象,羈絆則難。權變無

方,機緣有待。 

聞衡岳有讓禪師,即曹溪六祖之前後也,於是出岷峨玉壘之深阻,詣靈桂貞篁之幽寂。一見

讓公,泯然無際。頓門不俟於三請,作者是齊於七人。以為法離文字,猶傳蠹露,聖無方所

,亦寄清源,遂於臨川③棲南康、龔公二山,所游無滯,隨攝而化。先是,此峯岫問魑魅叢

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災釁立生。當一宴息,於是有神衣紫玄冠致禮言:「舍此地為清凈梵

場。」語終不見。自爾猛騺毒螫,變心馴擾④;沓貪背憎,即事廉讓。 

郡守河東裴公家奉正信,躬勤諮稟。降英明簡貴之重,窮智術慧解之能。每至海霞斂空,山

月凝照,心與境寂。道隨悟深。自明者在乎周物,博施者期乎濟眾。居無何,裴公移典廬江

⑤、壽春⑥二牧,於其進修惟勤,率化不墜。大曆中、聖恩溥洽,□名於開元精舍。其時連

率路公聆風景慕,以鍾陵之壞,巨鎮奧區,政有易柱之弦,人同湊轂,禪宗戾止⑦,降祥則

多,順而無違。居僅十祀,日臨扶桑,高山先照;雲起膚寸,大雨均沾。建中中,有詔僧如

所□,將歸舊壤。元戎鮑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歲,舉措如常,而請沐浴訖,儼然加趺歸寂,享年八十。僧臘五十。……弟子智藏、鎬

莢、崇泰等奉其喪紀,憲宗追謚曰大寂禪師,丹陽公包佶為碑紀述,權德輿為塔銘。注釋 

①漢州:今四川廣漢縣。 

②厭視塵躅:指厭惡塵俗之事。 

③臨川:今江西撫州市南。 

④馴擾:順服之意。 

⑤廬江:今安徽省合肥縣。 

⑥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⑦戾止:來到之意。 

唐荊州天皇寺道悟 

譯文 

釋道悟,俗姓張,婺州東陽(今浙江金華)人。秉天地之靈氣,生而神俊。十四歲時,就萌生

離俗之志,請求出家。父母對他甚是寵愛,捨不得他離開,便沒有同意他的請求。他見父母

沒答應,就堅持每天只吃一頓飯,久而久之,身體逐漸虛弱,但其離俗出家之意志更加堅定

。父母看到這種情況,只好同意了他的請求。他遂往明州出家,二十五歲,依杭州竹林寺大

德受具足戒。自此之後,他六度兼修,梵行愈堅。常以為要治療重病,須上等妙藥,如欲開

冥濛,當求善知識,不借於舟楫,焉能渡河?遂投徑山國一禪師。他禮拜過後,國一禪師知

他是大法器,乃授之宗要,頓時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直見佛性。在徑山止住五

年,盡得門師印可。羽翼豐滿之後,他就很想翱翔於太空之中,於是在大曆十一年(公元七七

六年)前往餘姚大梅山。 

那個地方懸崖絕壁,人跡罕至,他七日不食,感動了那些珍禽異獸,爭相向他饋贈野果。有

一次,有樵夫前去該地砍柴,偶然遇到了他,十分詫異,趕快回去報告鄉鄰、官府,大家都

感到很神奇。消息傳開後,沒多長時間,前去朝拜的人絡繹不絕。大家幫他在山岩上蓋起房

舍,給他帶去了廚具、糧食、菜蔬等,他就在那裡修禪靜坐,老虎經常來到他的座側,十分

溫順地卧在他旁邊。夫悟法者無階漸,修道者有深淺,木愈鑽而火愈生,鏡愈磨而照愈明,

此乃理之必然也。所以他掃塵累,遁岩藪,服形體,不分晝夜,精勤修習,欲直趣無上道。

如此修習了三、四年。 

將欲翱翔太空,怕羽翼之頹折,希翼直趣寶所,恐路途之乖錯,因此他擬四方尋訪,會其真

宗。建中初年(公元七八○年),遂前往鍾陵拜謁馬祖道一。建中二年,又前去禮謁石頭希遷。

自徑山而衡岳,三遇哲匠,至此道悟之於禪法,如造父之御乘,郢匠之運斧,爐火純青,出

神入化。孔尼謂顏子曰「亞聖」,燃燈予釋迦授記,根果成熟,名聲普聞。自此之後,他四

處弘化,大闡禪法。始於灃陽,次居澋口,最後錫住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柴紫山,即五百

羅漢翱翔之地。是處山形險峻,松柏參天,溪水清澈,百鳥雲集,至人必居勝地,誠如是也

。四方學者,紛紛前往參訪、問道,一時間,人來人往,門庭若市。…… 

當地有一天皇寺,位於該郡旁邊,也是當時天下一名剎,但被祝融光顧,毀於一旦。道悟受

該寺之延請,駐錫該寺,重震禪風。當時之江陵尹裴公,乃縉紳之士,崇重佛法,名重一方

,經常向道悟請教禪法。道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每每不卑不亢,坐而揖對。裴公對他之

峻拔極表讚歎,曰:「抗俗之志本當如此也。」道悟認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豈能如

世俗一般,尊貴而卑賤呢?」元和丁亥年(公元八○七年)患背疾,令弟子先期告終,於當年四

月月末奄然入滅,世壽六十,僧臘三十五。當年八月五日葬於郡東邊,眾弟子奉龕起塔。 

道悟身高七尺,神韻朗拔,手紋魚躍,頂骨隆起。行在於《瓔珞》,志在於《華嚴》,度人

說法,雄健猛利。其禪法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垢凈共住,水波同體。觸境迷者,浩然忘歸

。三世平等,本來清凈。一念不起,即見佛心。」其悟解超頓,一至於此。 

原典 

釋道悟,姓張氏,婺州東陽①人也。受天粹氣,為法王子,生而神(亻+雋),長而謹願。年十

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啟白尊老,將求出家,慈愛之旨,不見聽許。輒損薄常膳,日唯

一食,雖體腹羸餒,彌年益堅。父母不獲已而許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

竹林寺大德具戒。以勇猛力,抉牢強心,於六度門,修諸梵行。常以為療膏盲者資上妙藥,

開暗冥者求善知識。不假舟檝,其濟渡乎?遂蹶然振策,投徑山國一禪師。悟禮足始畢,密

受宗要。於語言處,識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無畏自在,直見佛性,中

無緇磷。服勤五載,隨亦印可,俾其法雨潤諸叢林。悟蓄力向晦,□入深阻,實冀一飛摩霄

。乃轉遁於餘姚大梅山,是時大曆十一年也。 

層崖絕壑,天籟蕭瑟,皇無鄰落,七日不食。至誠則通,物感乃靈,猱挺谷玃,更饋橡栗。

異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覩,駭動悚息,馳諭朋曹,謂為神奇。曾不旬朔,詣者成

市。憑嵌倚峭,且構危棟,貲糧供具,環遶方丈。猛虎眈眈,侶出族游,一來座側,斂折肢

體,其類馴擾可知也。夫語法者無階漸,涉功者有淺深,木踰鑽而見火,鑒勤磨而照膽,理

必然矣。是以掃塵累,遯岩藪,服形體,遺晝夜,精嚴不息,趣無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

四年矣。 

將翔雲表,慮羽毛之頹鎩;欲歸寶所,疑道塗之乖錯。故重有諮訪,會其真宗。建中初,詣

鍾陵馬大師,二年秋,謁石頭上士。於戲!自徑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②習御,

郢人③運斤,兩虛其心,相與吻合。白月映太陽齊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謂顏子亞聖,

然燈與釋迦授記,根果成熟,名稱普聞,如須彌山特立大海。繇是近佛,恢張勝因,凡諸國

土,緣會則答。始卜於澧陽,次居於澋口,終棲於當陽④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檉

松蓊鬱以含風,崖巘巉岩而造天,駕瀲灔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鸞鳳不集於蓬藋,至人必

宅於勢勝,誠如是也。洪鐘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虛往實歸。或接武於林樾,或駢肩

於廬舍,戶外之屨,爛其室盈矣。荊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動億萬計,莫不擎跪稽首,向風作

焉。崇業上首以狀於連帥而邀之,不違願力,聿來赴請。屩及於虛落,鍚及於都城。白黑為

之步驟,幡幢為之轇轕,生難遭想,得未曾有。彼優波鞠多者,夫河足雲! 

有天皇寺者,據郡之左,標異他剎,號為名藍,困於人火,盪為煨燼。倌坊主靈鑒族而謀之

,以為滿人攸居,必能福我。夫荷擔大事,蔑棄小瑕。乃中宵默往,肩轝而至。二寺夕有所

失,朝有所得,諍論鋒起,達於尊官。重於返復,畢安其處。江陵尹右僕射裴公,搢紳清重

,擁旄統眾,風望眄睞,當時准程,驅車盛禮,問法勤至。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徐以軟

語,為之獻酬,必中精微,洞過肯綮。又常秉貞操,不修逢迎,一無卑貴,坐而揖對。裴公

訝其峻拔,征其善趣,謂「抗俗之志當徑挺如是邪?」悟以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豈効

世諦,與人居而局狹邪?」裴公理冥意會,投誠歸命。既見仁者,我心則降,如熱得濯,躁

憒冰散。自是禪宗之盛,無如此者,元和丁亥歲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終,以夏四月晦⑤

,奄然入滅。春秋六十,僧臘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東隅,靈龕建塔,從僧禮也。 

悟身長七尺,神韻孤傑,手文魚躍,頂骨犀起。行在於《瓔珞》,志在於《華嚴》,度人說

法,雄健猛利。其一旨云:「垢凈共住,水波同體,觸境迷著,浩然忘歸。三世平等,本來

清凈。一念不起,即見佛心。」其悟解超頓,為若此也。 

注釋 

①婺州東陽:今浙江金華。 

②造父:古代善御者。 

③郢人:即郢匠,古代楚國郢都之巧匠。 

④當陽:今湖此省當陽縣,在湖北省西部。 

⑤晦:陰曆月末。 

唐新吳百丈山懷海 

譯文 

釋懷海,閩(福建省福州市)人。少年出家,長游頓門。聞大寂禪師在南康(今江西贛縣)大弘禪

法,就前往參學,後果然成一代宗匠。大寂禪師入滅之後,受信眾之請,往新吳(今江西奉新

縣)一帶弘法。那裡有一座山,極是險峻,高達千餘尺,號稱「百丈」,懷海就住在那座山上

,不久,四方學者,紛紛前來求學請益,盛極一時。有人說:「我們所行乃大乘法,怎能以

諸部教法為隨行呢?」也有人說:「《瑜伽論》、《瓔珞經》,是大乘戒律,怎能不依隨呢?

」懷海道:「我對大小乘的有關內容進行糅和折中,所制定的禪規以令人歸善為準則。」乃

不循舊制,刻意創新,別立禪居。 

自菩提達磨傳法至六祖慧能以來,得法要者稱為長老,有如西域稱那些道高臘長之高僧為須

菩提一樣。所不同的只是,多居住於律寺之中、僧堂之內,堂中設長連床,卧必斜枕床唇,

謂之帶刀睡,這主要用於長時間的坐禪之後,略事歇息。大眾朝參夕聚,飲食隨宜,以示節

儉。常行普請法,以示上下均力。 

長老居方丈,如同維摩之一室。不立佛殿,只建法堂,表示法超言相。其諸制度,與傳統律

制頗多差異,當時的禪宗,皆遵從這些清規,其始創者,懷海其人也。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

年)正月十七日入寂,世壽九十五。穆宗長慶元年(公元八二一年)敕謚「大智禪師」,塔曰「

大寶勝輪」。 

原典 

釋懷海,閩人①也。少離朽宅,長游頓門,稟自天然,不由激勸。聞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

附,虛往實歸,果成宗匠。後檀信②請居新吳界,有山峻極,可千尺許,號百丈歟?海既居

之,禪客無遠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③教為隨行邪?」

或曰:「《瑜伽論》、《瓔珞經》,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乎?」海曰:「吾於大小乘中博

約折中,設規務歸於善焉。」乃創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 

初自達磨傳法至六祖已來,得道眼者號長老,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

,唯別院異耳。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堂中設長連床,施椸架掛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

,謂之帶刀睡,為其坐禪既久,略偃亞而已。朝參夕聚,飲食隨宜,示節儉也。行普請法,

示上下均力也。 

長老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諸制度,與毗尼師

一倍相翻,天下禪宗如風偃草。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

,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長慶元年,勑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焉。注釋 

①閩人:福建省福州人。 

②檀信:即檀那,意譯為布施,此處指施主。 

③阿笈摩:亦作「阿含」,意譯為教法、法藏。 

唐南陽丹霞山天然 

譯文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其人秉性耿直,很小的時候就進入佛門,拜謁了石頭希遷,禪師默

而識之,並為之立名曰天然。起初,天然在石頭禪師處做雜役,三年後才蒙落髮為僧。後於

南嶽希律師處受戒,不久,又往造江西大寂禪師。大寂以言誘導之,他對答雅正,大寂甚感

詫異。再後,他居於天台華頂三年,又禮謁國一大師。 

元和年間,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後于慧林寺時,因天氣十分寒冷,遂燒木

佛像以禦寒,遂遭到大眾的非議,但他卻說:「我燒木佛是為了求舍利。」當有人對他說:

「木頭那有舍利時?」他則說:「既然如此,燒之又何妨?」元和三年,一大早他到天津橋,

橫卧於橋上,正好留守鄭公從那裡經過,見有人橫卧於橋上,就大聲呵斥他。他慢悠悠地說

:「我乃無事僧也。」鄭公頗感奇異,乃送了他兩件素衣,並每月供給他米面,自此之後,

洛陽一帶有不少百姓歸信於他。 

至十五年春,他說:「我嚮往林泉矣。」遂往南陽丹霞山結庵,於長慶四年六月告訴門人曰

:「請準備熱水等以供我沐浴,我要去了。」乃戴笠策杖穿屐,剛垂下一足,還未落地,就

奄然而化,世壽八十六。膳部員外郎劉軻為之撰寫碑文,記其德行。後來皇上下敕,賜謚號

曰「智通禪師」,塔號「妙覺」。 

原典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少入法門,而性梗概,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思召其自體得實

者,為立名天然也。乃躬執爨①,凡三年,始遂落飾。後於岳寺希律師受其戒法,造江西大

寂會。寂以言誘之,譍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後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御之。

人或譏之,曰:「吾荼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三

年,晨過天津橋,橫卧,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無事僧。」留守異之,乃

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洛下翕然歸信。

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下南陽丹霞山結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

,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員外郎劉軻撰

碑紀德焉。勑謚智通禪師,塔號妙覺。 

注釋 

①爨:燒火煮飯。 

唐池州南泉院普願 

譯文 

釋普願,俗姓王,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人。其法系出自江西大寂,大寂的師是南嶽懷讓

,而懷讓則是曹溪慧能之傳人,對於普願來說,慧能禪師稱得上是法祖了,可見普願之禪法

頗有淵源。普願還在娘胎里時,其母親就不喜歡吃葷。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跪於父母

面前請求出家,且有一種非走不可之氣概,父母遂同意了他的請求,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禪

師,從之受業。他任勞任怨,修行十分刻苦,其師感到很奇異。 

大曆十二年,普願三十歲時,往嵩山會善寺依暠律師受戒,習相部舊章,研究戒律篇聚之學

。後來參加了許多法會,上楞伽頂,入華嚴會,參究諸論,領悟玄機,也經常參加各種論辯

,皆所向披靡。 

大寂門下有弟子八百餘人,每次聽師說法之後,大家各陳師意,是非紛錯,唯普願默默無語

,大家才領悟到:「不言者才是真言也。」自此之後,普願更木訥寡言,直似啞吧一般。有

人以為他沒有什麼好說的,就多方試探他,他執意不言。或有暗中觀察他,引誘說點什麼的

,他也只言其一,不說其二,很難得其要領,眾人才知道他並不是沒有什麼好說的,而是時

機未到而已。 

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駐錫於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南泉寺,填谷伐木,以構禪宇。之

後,他常頭戴蓑笠,上山放牛,有若牧童。開山種田,自給自足。三十年間足不下南泉一步

。此乃洪鐘不必強撞方才發聲矣。 

太和年(公元八二七年)初,宣城使者陸公亘、前池陽太守皆知其抗跡塵外,乃四方法眼,與

護軍彭城劉公等迎請他下山,對他極是禮敬,還不到一年時間,從之受學者不下數百人。 

太和甲寅年(公元八三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貫於禪室後之山峰

上,占卜曰:「可能是南泉要謝世了。」那一天西峰巨石崩落,聲徹數十里外,有小虎繞禪

林悲號,大眾都極感詫異。二十五日天剛亮,他對門人說:「星翳燈幻亦久矣,不要認為我

有去來。」言旋而化。世壽八十七,法臘五十八。契元、文暢等九百多人,皆布衣黑巾,泣

于山門,前去參加葬禮者塞滿道路,哀號之聲震蕩山谷。乙卯歲(公元八三五年)門人奉全身

於靈塔。膳部員外郎史館編修劉軻對他更是欽敬無比,撰文追德頌美。 

原典

釋普願,俗姓王,鄭州新鄭①人也。其宗嗣於江西大寂,大寂師南嶽觀音讓,讓則曹溪之冢

子也,於願為大父,其高曾可知也,則南泉之禪有自來矣。願在孕,母不喜葷血。至德二年

,跪請於父母乞出家,脫然有去羈鞅之色。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禪師受業,苦節篤勵,胼胝

②皸瘃,不敢為身主,其師異之。 

大曆十二年,願春秋三十矣,詣嵩山會善寺暠律師受具,習相部舊章,究毗尼篇聚之學。後

游講肆,上楞伽頂,入華嚴海會,抉《中》、《百》、《門》觀之關鑰,領玄機於疏論之外

。當其鋒者,皆旗靡轍亂。 

大寂門下八百餘人,每參聽之後,尋繹師說,是非紛錯。願或自默而語,群論皆弭,曰:「

夫人不言乃爾耳。」自後舍景匿耀,似不能言者,人以其無法說,或扣其關,亦堅拒不泄。

時有密賾其機者,微露頭角,乃知其非無法說,時未至矣。 

貞元十一年,掛錫池陽③南泉山,堙谷刊木,以構禪宇,蓑笠飯牛,溷於牧童。斫山畬田,

種食以饒。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夫洪鐘不為莛撞發聲,聲之者,故有待矣。 

太和年初,宣使陸公亘、前池陽太守皆知其抗跡塵外,為四方法眼,與護軍彭城劉公同迎請

下山,北面申禮。不經再歲,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數百人。 

太和甲寅歲十月二十一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貫於禪室後峯,占之者:得非南泉

謝世乎?是日西峯巨石崩,聲數十里。當晝,有乳虎違禪林而號,眾咸異之。二十五日東方

明,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言訖而謝。春秋八十七,僧臘五十

八。契元、文暢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門。赴喪會葬者相繼於路,哀號之聲震

於崖谷。乙卯歲,門人奉全身於靈塔,從其教也。膳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劉軻欽若前烈,追德

頌美焉。注釋①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 

②胼胝:俗稱「老繭」,手掌或足底因長期勞動或奔波留下之厚繭。 

③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 

唐趙州東院從諗 

譯文 

釋從諗,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童年時就有異常倫,厭惡塵俗,斷然離開雙親,投本州

龍興寺從師落髮。後來又往嵩山琉璃壇受戒。師父勸他多讀誦、聽習,但他常一聽而已,不

多留意。聽說池陽普願禪師禪法隆盛,遂往而投之,於普願禪師處,他刻苦鑽研,深究禪法

。普禪師遂密付道旨,他既得心印,卻又裝得若無所得,坦然安樂。後來於趙州郡開物化迷

,大弘禪道。……他常以「公案」問答、示眾,(如「狗子佛性」、「趙州柏樹子」等》都膾

炙人口,天下流傳。 

原典 

釋從諗,青州臨淄①人也。童稚之歲,孤介弗群,越二親之羈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

伽藍,從師翦落。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師勉之聽習,於經律但染指而已。闈池陽願禪師道

化翕如,諗執心定志,鑽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滅跡匿端,坦然安樂。後來趙郡開物化迷

,大行禪道。以真定帥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過制,而偏歸心於諗。諗

嘗寄塵拂上王氏曰:「王若問何處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盡者物。」凡所舉揚

,天下傳之,號趙州法道。語錄大行,為世所貴也。 

注釋 

①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 

唐大溈山靈佑 

譯文 

釋靈佑,俗姓趙,祖父與父親均是福州長溪(今福建省霞浦縣)人。靈佑童年在前庭遊戲時,

仰見瑞氣祥雲在頭上盤繞,又似有天樂齊鳴,真身降靈,街上的人都往他頭上看,連那些長

者也不明白究竟是什麼原因。後來,有一相貌似西域人的長者對他家的長輩說:「此是眾聖

顯靈的標誌,此小孩乃真佛子,日後必定大弘佛法。」過後,彈指數四而去。後來,靈佑頭

結髮髻,身穿短褐,在本郡法恆律師那裡做事,做得很賣力。二十歲時披剃出家,三年後受

具足戒。當時錢塘義賓法師授其律科。 

後來,他去了天台,在路上遇到寒山子。寒山子對他說:「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

,賑恤諸子。」靈佑一路上都在思考著寒山子對他說的這番話。到天台國清寺後,又遇見拾

得,拾得又對他說了類似的話,遂往泐潭拜謁大智禪師(即懷海)。在那裡,他很快就領悟了

懷海的禪學思想。 

元和末年,隨緣往長沙,過大溈山時,就產生了在那裡棲息的念頭。此寺離郡有十舍之遙(古

時以三十里為一舍),渺無人煙,到處是狼穴獸窟。他就寓居於群獸之中,以山果為食。過了

一段時間後,有山民發現了他,告知鄉里百姓,諸信眾遂替他營建寺舍。當時襄陽連率李景

讓統管湘潭一帶,頗讚賞靈佑之禪法,遂上奏請求賜其山門號同慶寺。後來,相國裴休崇尚

其道,與他關係頗密切。會昌法難時,又有相國崔公慎由對他崇重加禮。 

大中七年(公元八五三年)正月九日,靈佑洗漱完畢,敷坐瞑目而入滅,世壽八十三,僧臘五

十九。後來其墓遷至山右之梔子園,散騎常侍盧簡求曾為他撰寫碑銘,李商隱為之題寫匾額

。 

原典 

釋靈佑,俗姓趙,祖父俱福州長溪①人也。佑□年戲於前庭,仰見瑞氣祥雲,徘徊盤郁,又

如天樂清奏,真身降靈,衢巷諦觀,耆艾莫測。俄有華巔之叟,狀類罽賓之人,謂家老曰:

「此羣靈眾聖標異。此童,佛之真子也,必當重光佛法。」久之,彈指數四而去。佑以椎髻

②短褐,依本郡法恆律師執勞,每倍於役。冠年剃髮,三年具戎。時有錢塘上士義賓授其律

科。 

及入天台,遇寒山子於途中,乃謂佑曰:「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諸子。」

佑順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詣泐潭謁大智

師,頓了祖意。 

元和末,隨緣長沙,因過大溈山,遂欲棲止。山與郡郭十舍而遙,夐無人煙,比為獸窟。乃

雜猨猱之間,橡栗充食。浹旬,有山民見之,羣信共營梵宇。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攝湘潭,

願預良緣,乃奏請山門號同慶寺。後相國裴公相親道合。佑為遭會昌之澄汰,又遇相國崔公

慎由崇重加禮。 

以大中癸酉歲正月九日盥漱畢,敷座瞑目而歸滅焉。享年八十三,僧臘五十九。遷葬于山之

右梔子園也。四鎮北庭行軍、涇原等州節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為碑,李商隱題額焉。 

注釋 

①福州長溪:今福建省霞浦縣。 

②椎髻:椎形之髮髻。唐朗州德山院宣鑒 

譯文 

釋宣鑒,俗姓周,劍南(今四川涪江以西)人。出生之後,就厭惡葷腥,少年時聰穎機敏,以

宿植慧根故,從小就希望離俗出家。大龍不屈於小庭,昆鵬當翱翔於太空,既離塵俗,當預

僧流。起初,精研律藏,聞重湖間禪道大興,乃前往參學游訪,拜謁龍潭信禪師。信禪師屬

石頭希遷之法系。起初他獨居一室,宣鑒強求前去侍候他。 

有一天傍晚,龍潭禪師持一枝火授予宣鑒,宣鑒接過後行走了數步,說道:「久聞龍潭到來

,龍之與潭,俱不見矣?」信禪師道:「子親到矣。」他在方丈室侍候龍潭三十多年。後來

去了澧陽,住沒多久,遇到會昌法難,武宗滅佛,他避難於獨浮山之石室。 

大中初年(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應武陵太守薛延望之請,始居德山,盛弘禪法,大振宗風

,四方學眾雲集,蔚為天下一大叢林,不論三伏臘月,堂中徒眾常有數百人。其道風險峻,

常人難窺其涯際。雪峰曾參見他,頗受宣鑒之賞識。於咸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十二月三日

,忽告大眾曰:「捫空追響,勞汝神邪?夢覺覺非,復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世壽八十四

,僧臘六十五。死後身據床坐,七日如生。天下言激箭之禪道者,有德山之門風。現在襄、

鄧、漢東一帶,還有他的許多弟子,宗風猶盛。 

原典 

釋宣鑒,姓周氏,劍南①人也。生惡葷膻,少多英敏,宿賷異操,懇願出塵。大龍不屈於小

庭,俊鶚必騰其層漢,既除美飾,當預僧流。從受近圓,即窮律藏,其諸性相,貫習偕通。

聞重湖間禪道大興,乃抗志雲遊,造龍潭信禪師,則石頭宗師之二葉也。始唯獨居一室,鑒

強供侍之。 

一夕龍潭持一枝火授鑒,鑒接而行數步,且曰:「久聞龍潭到來,龍之與潭,俱不見歟?」

信曰:「子親到矣。」機與教符,日親丈室三十餘年。後止澧陽,居無何,屬武宗搜揚。洎

大中還復法儀。 

咸通初②,武陵太守薛延望堅請,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禪徒輻湊。伏臘,堂中常有半

千人矣。其於訓授,天險海深,難窺邊際。雪峯參見,鑒深肯重。以咸通六年乙酉歲十二月

三日,忽告諸徒曰:「捫空追響,勞汝神邪?夢覺覺非,復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春秋八

十四,僧臘六十五。身據床坐,卓然七日如生在焉。天下言激箭之禪道者,有德山門風焉。

今襄、鄧、漢東法孫極盛者是歟。 

注釋 

①劍南:今四川涪江以西、大渡河流域,以在劍閣之南故名。 

②咸通初:應為大中初年之誤。 

唐真定府臨濟院義玄 

譯文 

釋義玄,俗姓邢,曹州南華(今河北省大名府東明附近)人。早年曾四方參學,不憚艱苦。後

於黃檗山希運禪師處豁然頓悟,遂返歸鄉里。後應趙人之請,住於城南臨濟(今河南省正定縣

)。他反對讀誦經論,而重示人心要,頗與德山宣鑒相類。 

於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四月十日入滅。後敕謚「慧照大師」,塔號「澄虛」。其禪法後

來頗盛行,被稱為臨濟宗。 

原典 

釋義玄,俗姓邢,曹州南華①人也。參學諸方,不憚艱苦。因見黃檗山運禪師②,鳴啄同時

,瞭然通徹。乃北歸鄉土,俯徇趙人之請,住於城南臨濟③焉。罷唱經論之徒,皆親堂室,

示人心要,頓與德山相類。 

以咸通七年丙戌歲四月十日示滅。勑謚慧照大師,塔號澄虛。言教頓行於世,今恆陽號臨濟

禪宗焉。 

注釋 

①曹州南華:在今河北省大名府東明縣東南。 

②黃檗山運禪師:黃檗山,在今福建省福清縣城西,又稱南山,希運禪師曾住此山,大弘禪

法,故史上稱他為黃檗山斷際禪師。 

③城南臨濟:寺名,即真定臨濟院,在今河南正定縣。 

唐洪州洞山良價 

譯文 

釋良價,俗姓俞,會稽諸暨(今浙江諸暨)人。少年時從師於五泄山寺,二十一歲時,才往嵩

山受具足戒。後來,就到各地游化參學,謁見南泉普願禪師,深領玄旨;過後又參拜雲岩禪

師,前疑俱消。大中末年,於斯豐山大弘禪法,後來,又到豫章高安洞山(今江西南昌附近)

大揚宗風。 

咸通十年(公元八六九年)令剃髮披衣,並鳴鐘,隨後奄然而化。時眾弟子悲號慟哭,忽然又

睜開雙眼,並坐起來說:「出家之人,心不依於物,勞生息死,又有什麼好悲哀的?太執著

於情,那就太粗俗了。」遂召主事僧,令營齋,並說:「齋過之後,我就要入滅了。」終因

眾弟子戀慕,遂延長了幾天,到第七天早晨,諸僧替他準備好餐具,他看了之後對眾僧說:

「此齋名『愚痴』也。」意思是責怪諸僧無般若智慧,等諸僧請良價隨意時,他才說:「出

家人好寂靜,臨行之際,何以如此喧囂?」到第八天沐浴之後,端坐而化。世壽六十三,法

臘四十二。後敕謚號「悟本」,塔號「慧覺」。 

原典 

釋良價,俗姓俞氏,會稽諸暨①人也。少孺從師於五泄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

。登即遊方②,見南泉禪師,深領玄契。續造雲岩③,疑滯頓寢。大中末,於斯豐山大行禪

法。後盛化豫章高安洞山④,今筠州也。 

價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髮披衣。令鳴鐘,奄然而往。時弟子輩悲號,價忽開目而

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於悲何有?淪喪於情,太麤著乎?」召

主事僧令營齋:「齋畢,吾其逝矣!」然眾心戀慕,從延其日,至於七辰,餐具方備。價亦

隨齋,謂眾曰:「此齋名愚痴也。」蓋責其無般若歟?及僧唱隨意,曰:「僧家勿事大率。

臨行之際,喧動如斯。」至八日浴訖,端坐而絕。春秋六十三,法臘四十二。勑謚禪師曰悟

本,塔號慧覺矣。 

注釋 

①會稽諸暨:今浙江諸暨。 

②遊方:學人為求開悟而遍游名山,四方參禪問道曰遊方。 

③雲岩:即雲岩曇晟。 

④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在江西南昌附近。 

唐福州雪峰廣福院義存 

譯文 

釋義存,長慶二年(公元八二二年)生於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曾氏家。其家世代崇佛,清凈安

和。義存出生之後,對葷腥之物有本能的厭惡之感。還在襁褓之中,每聞到鐘鼓之聲,或見

到僧侶佛像,必動容歡笑。九歲請求出家,父母親怒而未允,十二歲從父游蒲田玉潤寺,有

律師慶玄,道行高潔,義存一見他,就禮拜道:「我師也。」遂留在寺里給慶玄律師當童侍

。 

十七歲時正式落髮為僧,拜謁芙蓉山恆照大師。大師見而奇之,遂止住該寺。至宣宗中興佛

教時,他歷游吳、楚、梁、宋、燕、秦諸地,受具足戒於幽州寶剎寺,之後,他又四處游化

,各地名山大德,他相繼游訪。後至武陵德山宣鑒處,頗受宣鑒之賞識,後承其法系。有徒

數百,全不測其道行之高深。 

咸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歸於芙蓉之故山。……後有行實者,對義存說:「我之道巍巍乎,

法門環繞之所,應該認真選擇。此地西南二百餘里有一座山,峭拔萬仞,到處是怪石古松,

實是龜鶴幽棲之勝境。其山之巔,未冬先雪,盛夏卻寒,實閩、越之勝地,雖武夷、霍童無

以加之,以前從未有人去居住,正有待於我也,希望禪師到那裹去。」是年七月,爬山越嶺

,幾經跋涉,終於到了該山。一到那裡,義存大為讚歎,道:「真是我等居住之好地方也。

」第二天,晴空萬里,煙霞飛動,於是在此構築精舍,大弘禪法。行實又請名此山為雪峰,

以其冬雪夏寒,取鷲嶺、猴江之義。這是庚寅(公元八七○年)至於乙未(公元八七五年)的事。

自此之後,義存在此山大弘禪法,山則因義存而聞名天下。天下之釋子,不論華夏,趨之若

騖。 

干符年間,觀察使京兆韋公、中和中司空穎川陳公等,常上山禮謁請益,但常來去匆匆,未

能盡興,遂再三懇請義存到他們府中,義存隨緣前往。當時有內官把義存之宗風傳至京城,

稱其禪法拔俗悟空,僖宗聞之,派翰林學士詢訪於閩人陳延效,得其實奏,於是僖宗乃賜其

「真覺大師」之號,並賜紫袈裟一件,由陳延效轉授。義存對這些身外之物並不看重,他受

之若不受,衣之如不衣。在雪峰山住了一段時間後,辛亥年(公元八九一年)他又杖錫外游,

眾弟子問他欲往何方,他默不作答,後來諸弟子就跟隨他到丹丘、四明等地游化,並弘法於

軍旅之中。 

二年後,他由吳返閩,很受閩王之禮遇,凡構剎齋僧等,均請問於義存,並為其所在寺院增

建寺舍,繪畫佛像,鑄造鐘鼓等,以莊嚴其寺院,增多其徒眾,並在王府附近為之建館,經

常請他來館舍居住、弘法,他自己則經常去向他請益。 

戊辰年(公元九○八年)示疾,閩王為他請來醫生,醫生授之以葯,他說:「我並沒有病,無須

吃這些東西。」執意不吃藥。後來作偈遺法子,致書予閩王。是年五月二日,鳥獸悲鳴,雲

水慘咽,其夜入滅,世壽八十七,僧臘五十九。於其月十五日立塔葬之。那一天,閩地之僧

尼士庶,萬人空巷,閩王更是悲慟涕零,曰:「法師何以就這樣撇下我們呢?」派王子延稟

親自前去祭奠,並大建齋會,以酬眾僧。 

義存行化四十餘年,四方僧人前去向他參學問法者不可勝數,每開法席,聽者常不下千五百

人。其法嗣弟子,一曰師備,後在玄沙一帶弘法;二曰可休,後在越州洞岩修行;三曰智孚

,聚徒於信州鵝湖;四曰惠稜,擁徒於泉州招慶;五曰神晏,止住於福州鼓山。而其眾弟子

中,以玄沙師備為著名,號宗一大師。由於眾弟子之弘傳,義存之禪法大揚於天下。 

原典 

釋義存,長慶二年壬寅生於泉州南安縣曾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親佛,清凈謹願。存生而

鼻逆葷血。乳抱中,或聞鐘盤,或見僧像,其容必動,以是別垂愛於膝下。九歲請出家,怒

而未允。十二從家君游蒲田玉潤寺,有律師慶玄,持行高潔,遽拜之曰:「我師也。」遂留

為童侍焉。 

十七落髮,來謁芙蓉山恆照大師,見而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中興釋氏,其道也涅而不緇

,其身也□然①而出。北游吳、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於幽州寶剎寺訖,巡名山,

扣諸禪宗,突兀飄颻,雲翔鳥逝。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於珍重而出。其徒數百,咸莫測

之。德山曰:「斯無階也,吾得之矣。」 

咸通六年,歸於芙蓉之故山。其年圓寂大師亦自溈山擁徒至於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其徒

孰孰師已嗣德山。累累而疑關,存拒而久之。則有行實者,始以存同而議曰:「我之道巍巍

乎,法門圍遶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布金之形勝可矣。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環控四邑

,峭拔萬仞,崷崪以支圓碧,培塿以覛群青。怪石古松,棲蟄龜鶴;靈湫邃壑,隱見龍雷。

山之巔,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樹皆別垂藤蘿,(上艹下羊)茸而以為之衣,交錯而不呈其

形。奇姿異景,不可殫狀,雖霍童、武夷,無以加之。實閩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誠

有待於我也。祈以偕行去。」秋七月,穿雲躡蘚,陟險升幽,將及之。存曰:「真吾居也。

」其夕山之神果效靈。翌日岩谷爽朗,煙霞飛動。雲庵既立,月構旋隆。繇是柅*輪於無為

,樹空門於有地,行實乃請名其山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鷲嶺、猴江之義。斯則庚寅逮

於乙未,存以山而道任,山以存而名出。天下之釋子,不計華夏,趨之若召。 

干符中。觀察使京兆韋公、中和中司空穎川陳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飲,交使馳懇,存為之

入府,從人願也。其時內官有復命於京,語其道其儕之拔俗悟空者,請蛻浮華而來脫屣。僖

宗皇帝聞之,翰林學士訪於閩人陳延効,得其實奏。於是乃錫真覺大師之號,仍以紫袈裟俾

延効授焉。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居累夏,辛亥歲朔,遽然杖屨,其徒啟而不答,雲

以隨之,東浮於丹丘、四明。明年,屬王侍中之始據閩越,乃洗兵於法雨,致禮於禪林,馥

存之道,常東望頂手。 

後二年自吳還閩,大加禮異。及閩王王氏誓眾養民之外,雅隆其道,凡齋僧構剎,必請問焉

。為之增宇、設像、鑄鐘以嚴其山,優施以充其眾。時則迎麵館之於府之東西甲第。每將儼

油幢聆法論,未嘗不移時。僅乎一紀,勤勤懇懇,熊羆之士,因之投跡檀那;漁獵之逸,其

或弭心鱗羽。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閩王走醫,醫至粒葯以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不

餌之。其後札偈以遺法子,函翰以別王庭。夏五月二日,鳥獸悲鳴,雲木慘悴。其夜十有八

刻時滅度,俗壽八十有七,僧臘五十有九。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爾日奔走,閩之僧尼士

庶,巷無居人。閩王漣如出涕,且曰:「師其舍予,一何遽乎!」遣子延稟躬祭奠之,復齋僧

焉。 

存之行化四十餘年,四方之僧爭趨法席者不可勝筭矣。冬夏不減一千五百。徒之環足,其趨

也馳而愈離。辯而愈惑。其庶幾者,一曰師備,擁徒於玄沙今安國也;次曰可休,擁徒于越

州洞岩;次曰智孚,擁徒於信州鵝湖;其四曰惠稜,擁徒於泉州招慶;其五曰神晏,住福州

之鼓山。分燈化物,皆膺聖獎,賜紫袈裟,而玄沙級宗一大師焉。 

注釋 

①□然:原指禾苗漸長貌,此指出眾。 

唐袁州仰山慧寂 

譯文 

釋慧寂,俗姓葉,韶州須昌(今廣東省南雄縣西南)人。十五歲時,懇請出家,父母親不同意

。到十七歲時,再次請求雙親,父母親猶豫不決,那一天晚上有二道白光從曹溪發來,直貫

其房舍,其時父母親才悟到這是兒子至誠之所感。慧寂乃斬下左手無名指和小指,用器皿盛

著跪捧至其雙親面前,曰:「感謝父母的哺育之恩。」父母親知道留他不住,遂同意其出家

。慧寂遂往南華寺通禪師門下,依之披剃出家,其年他剛十八歲,故先為沙彌。他在寺里先

是管理道具,參學禪法。其後,他參見了耽源,向他學了幾年禪法,略有所得。 

爾後,又往大溈山參拜靈佑禪師,禪師頗賞識他,多加提攜、誘導。他在大溈山住了十四、

五年。因慧寂之足跋,時人稱之為「跋腳驅烏」。凡是有人向他請教禪法,他都向他示現其

相。其時,韋胄向他要伽陀(即偈頌),他遂在紙上畫一圓圈,圓圈下注云:「思而知之,落

第二頭;雲不思而知,落第三頭。」把紙封好後派人送予韋冑。此後,他又經常以類似的方

法教示門人及參學者,時人稱之為仰山門風。一時間,向他求教禪法者,不計其數,其中,

常有一些來無蹤去無影的神異之士。慧寂入滅後,被追謚號曰「智通」,塔號「妙光」。代

表其禪法之《仰山法示成圖相》後來曾頗流行。 

原典

釋慧寂,俗姓葉,韶州須昌①人也。登年十五,懇請出家,父母都不聽允。止十七,再求堂

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

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勞!」如此,父母知其不可留,舍之。依

南華寺通禪師下削染,年及十八,尚為息慈②。營持道具,行尋知識。先見躭源。數年,良

有所得。 

後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跋,時號跋腳驅烏。凡於商攉,多示其相

。時韋胄就寂請伽陀③,乃將紙畫規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雲不思而

知,落第三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門風也。海眾摳衣④得道者

,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倐來忽去,人皆不測。後勑追謚大師,曰智通,塔號妙光矣

。今傳《仰山法示成圓相》,行於代也。 

注釋 

①韶州須昌:今廣東省南雄縣西南。 

②息慈:梵語沙彌之舊譯。 

③伽陀:即偈頌。 

④摳衣:提裳而行,以示敬謹之意。 

粱撫州曹山本寂 

譯文 

釋本寂,俗姓黃,泉州蒲田(今福建省蒲田縣)人。其家鄉唐代多出文人學士,儒風甚盛,呈

稱「小稷下」。本寂少時曾受儒學之薰陶,讀了不少儒家的書,稍長之後,已頗有學問。十

九歲時,二親才同意他出家,遂到福州雲名山參學。二十五歲時,受具足戒。他少年老成,

凡諸舉措,有如老比丘。 

咸通初年,禪學興盛,尤以大溈山靈佑之禪風為最,而石頭希遷、葯山惟儼之學稍歇,其時

洞山良價闡揚石頭之禪風,往來請益,有如儒家諸弟子之請教於孔子。當時,本寂在諸多學

眾中木訥寡言,處眾如愚。後來被請往曹山,向他參學者逐漸多了起來。他之示人,以「五

位君臣」著稱。後來,他又注釋《寒山子詩》,文辭秀麗,頗有才氣,十分流行,此皆因他

自小就博覽詩書之故。後來入滅於曹山,世壽六十二,僧臘三十七,弟子奉龕起塔。後來南

岳之玄泰曾為之撰寫塔銘。 

原典 

梁撫州①曹山本寂傳釋本寂,姓黃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僑寓,儒風振起,號小稷下焉。寂少

染魯風②,率多強學,自爾淳粹獨凝,道性天發。年惟十九,二親始聽出家。入福州雲名山

。午二十五,登於戒足,凡諸舉措,若老苾芻。 

咸通之初,禪宗興盛,風起於大溈也。至如石頭、葯山其名寢頓,會洞山憫物,高其石頭,

往來請益,學同洙泗③。寂處眾如愚,發言若訥。後被請住臨川曹山,參問之者堂盈室滿。

其所詶對,激射匪停,特為毳客標準,故排五位以銓量區域,無不盡其分齊也。復注對《寒

山子詩》,流行寓內,蓋以寂素修舉業之優也。文辭遒麗,號富有法才焉。尋示疾,終於山

,春秋六十二,僧臘三十七。弟子奉龕窆而樹塔。後南嶽玄泰著塔銘雲。 

注釋 

①撫州:今江西省撫州市。 

②魯風:此指儒家學說。 

③洙泗:即洙水與泗水,在今山東省曲阜之北。, 因孔子曾在這一帶講學,後多以洙泗指孔

學。 

周金陵清涼院文益 

譯文 

釋文益,俗姓魯,餘杭(今屬浙江)人。七歲時,就離塵出俗,削髮於新定(今浙江淳安縣)智通

院,依全偉禪師出家。二十歲時,于越州(今浙江紹興)開元寺受具足戒。自此之後,遠離塵

累,遨遊法海。曾在鄮山(今浙江鄞縣)育王寺從希覺律師修習律學,甚得律學之精要,希覺

律師頗讚賞他,稱他是佛門之子游、子夏。 

後來盡棄雜務,玄思煥發,遊方弘化於江南,於長慶禪師處悟得禪要。又與之結伴同遊湖南

、湖北。因山洪暴發,為避洪水,曾在西院暫住了二個晚上,遂參訪宣法大師。此宣法大師

曾止住於福建漳浦,世稱「漳浦羅漢」。羅漢知文益已在長慶禪師處悟得禪法大要,遂接待

了他,並進一步開導他。因玄沙禪師與雪峰禪師之禪法傳承各異,文益大受教益,疑山頓摧

,群滯皆釋,以進了一個境界。後來,又遊學至臨川,住於崇壽寺,四方禪眾,紛紛前去參

學、求益,盛極一時。南唐中主李升很崇尚他,迎他住於報恩禪院,稱號「凈慧」。 

後於周顯德五年(公元九五八年)七月十七日示疾,南唐國主親自到方丈室問疾。該年閏七月

五日,剃髮沐浴,與大眾辭別,結跏趺坐而化,好幾天內形貌皆如同生前,世壽七十四,僧

臘五十五,南唐國主謚號「大法眼禪師」,塔號「無相」。城中各寺院之僧眾都具威儀為之

送葬,其弟子奉其全身至江寧縣丹陽鄉安葬並起塔。 

文益文筆秀麗,喜作偈頌,其傳法弟子天台有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鐘山道欽、潤州光逸

、吉州文遂等。南唐李國主為他撰寫碑銘,頌其道操,韓熙載為之撰寫塔銘。 

原典 

釋文益,姓魯氏,餘杭①人也。年甫七齡,挺然出俗,削染於新定智通院,依全偉禪伯。弱

年,得形俱無作法于越州開元寺。於時謝俗累以拂衣,出樊籠而矯翼。屬律匠希覺師盛化其

徒於鄮山育王寺,甚得持犯之趣。又游文雅之場,覺師許命為我門之游夏②也。 

尋則玄機一發,雜務俱捐。振鍚南遊,止長慶禪師法會。已決疑滯,更約伴西出湖湘,爾日

暴雨不進,暫望西院寄度信宿,避溪漲之患耳,遂參宣法大師。曾住漳浦羅漢,閩人止呼羅

漢。羅漢素知益在長慶穎脫,銳意接之,唱導之。由玄沙與雪峯血脈殊異,益疑山頓摧,正

路斯得,欣欣然掛囊棲止,變塗回軌,確乎不拔。尋遊方卻抵臨川,邦伯命居崇壽。四遠之

僧求益者,不減千計。江南國主李氏始祖③知重,迎住報恩禪院,署號凈慧。 

厥後微言欲絕,大夢誰醒?既傳法而有歸,亦同凡而示滅,以周顯德五年戊午歲秋七月十七

日有恙,國主紆於方丈問疾。閏月五日,剃髮澡身,與眾言別,加趺而盡,顏貌如生,俗年

七十四,臘五十五。私謚曰大法眼,塔號無相。俾城下僧寺具威儀禮迎引,奉全身於江寧縣

丹陽鄉,起塔焉。 

益好為文筆,特慕支湯之體,時作偈頌真贊,別形纂錄。法嗣弟子天台德韶、慧明、漳州智

依、鐘山道欽、潤州光逸、吉州文遂。江南後主為碑頌德,韓熙載撰塔銘雲。 

注釋 

①餘杭:今浙江杭州。 

②游夏:即子游、子夏。 

③江南國主李氏始祖:公元九三七年,李昪稱帝於金陵,國號齊,後改為唐,史稱南唐。

 分享到一鍵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冊開心網騰訊朋友百度貼吧豆瓣網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頁QQ好友和訊

微博QQ收藏我的淘寶百度空間MSN搜狐白社會奇藝奇談美麗說蘑菇街點點網花瓣愛樂活手機

快傳堆糖和訊鳳凰微博飛信有道雲筆記麥庫記事輕筆記鳳凰快博人民微博新華微博飯否郵件

分享搜狐隨身看搖籃空間若鄰網推他鮮果天涯社區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遊戲

社區139說客linkedin複製網址列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鍵分享QQ空間新浪微博百度雲收藏人人網騰訊微博百度相冊開心網騰訊朋友百度貼

吧豆瓣網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頁QQ好友和訊微博更多...百度分享 站內搜索: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庫首頁 ┊ 智慧悅讀 ┊ 基礎讀物 ┊ 漢傳佛教 ┊ 藏傳佛教 ┊ 南傳佛教 ┊ 古 印 度 ┊ 白

話經典 ┊ 英文佛典 ┊ 隨機閱讀 ┊ 佛學問答 ┊ 佛化家庭 ┊ 手 機 站 佛教故事 ┊ 禪話故事 ┊ 佛教書屋 ┊ 戒律學習 ┊ 法師弘法 ┊ 居士佛教 ┊ 凈業修福 ┊ 凈

宗在線 ┊ 阿含專題 ┊ 天台在線 ┊ 禪宗在線 ┊ 唯識法相 ┊ 人物訪談 分類標籤 ┊ 素食生活 ┊ 佛化家庭 ┊ 感應事迹 ┊ 在線抄經 ┊ 在線念佛 ┊ 佛教文化 ┊ 大 

正 藏 ┊ 藏經閱讀 ┊ 藏經檢索 ┊ 佛教辭典 ┊ 網路電視 ┊ 電 子 書     宋高僧傳 5 明律  --------------------------------------------------------------------------------[宋高僧傳·白話文] [點擊:1866]  [放大] [正常] [縮小] [加粗] [列印] 宋體宋體微軟

雅黑黑體隸書幼圓楷體楷體_GB2312 仿宋ArialVerdana  [字體:17px]  [手機版]  背景色                              5明律

唐京兆西明寺道宣

譯文

釋道宣,俗姓錢,丹徒(今江蘇丹徒)人。一說道宣之祖籍在浙江吳興湖州。其祖乃廣陵(今江

蘇揚州)太守張讓之後代,其父陳時曾任吏部尚書,堪稱官宦世家。其母懷孕時夢月貫其懷,

又夢見梵僧對她說:「你所懷者,乃梁朝僧佑律師,而僧佑亦即南齊剡溪隱岳寺之僧護也。

他出生之後,應該讓他出家,以弘揚佛法。」懷胎十二月,於四月八日降生,九歲時能吟詩

作賦,十五歲時則厭惡塵俗,誦習佛典,後依智頵出家,十六歲落髮,修習於日嚴道場。二

十歲時,專心致志於弘護佛法,遂感得舍利現於寶函之中。

隋大業年間,從智首律師受具足戒。武德年間依智首律師學律,才聽一遍,就談論修禪,其

師斥之曰:「凡事自近而遠,由微見著,修習須持之以恆、功願圓滿,豈可如此就放棄學律!

」又說,律師叫他聽二十遍,然後乃讓他于山林中修習定慧。後來,他常止住於終南山一山

谷中,所居之處缺水,有一神人指點,他遂就地掘地尺余,湧泉如注,因稱為「白泉寺」。

該山中之猛獸對他十分溫順。他每至一處,名花芬芳,奇草蔓延。隋代末年移至崇義精舍,

過了年余,又遷住於豐德寺。

在一次獨坐的時候,有一護法神告訴他:「清官村凈業寺,是一塊寶地,在那裡修習,道業

可成。」他聽了之後,遂燒香入定。其時,有群龍前去禮謁他。這些龍化為人形,若男若女

,與他同時打坐之沙彌有人就左右張望。這些龍就發怒,將搏擊那些左右張望的沙彌,後來

,又呈後悔之狀,往井口吐過毒氣後,就各自散去。道宣立即讓人把井口封閉,如果有人偷

打開井蓋,就有煙往上冒,呈其神變。……

當時,孫思邈曾隱居於終南山,與道宣經常往來,結林下之交。兩人每次在一起時,都長時

間暢談,甚至於通宵達旦。當時發生了一場旱災,有一西域僧人於昆明湖池結壇祈雨,皇上

敕當地官員準備香燈供具等。七日之後,池水日漲數尺,有一老人夜裡到道宣處,向他求救

,顯得很匆促的樣子,並說:「弟子即是昆明池中之龍。前段時間不下雨,乃是天意,我也

無可奈何。現在西域的僧人取利於我,而欺騙皇上說是他乞來之雨,弄得我命在旦夕,乞請

法師垂憐,以法力相護。」道宣曰:「我沒法救你,你可求救於孫思邈。」那老人遂至孫思

邈石室,向他申訴再三,說:「宣律師對我說只有你能救我,故前求你。」孫思邈曰:「我

知道昆明湖龍宮有仙方三十首,你若能把這些仙方拿來給我,我就可以救你。」那老人說:

「此仙方上界不許隨便傳授,不過現在已沒有別的辦法了,我也顧不得那麼多了。」遂回去

選取了其中的一部分,拿回來給了孫思邈。孫思邈說:「你趕快回去,不必再懼怕那個西域

僧人了。」自此之後,湖水繼續上漲,沒幾天,水便溢岸,那個西域僧人的法術也不再起作

用了。

後來,西明寺建成了,皇上下詔召道宣任上座。玄奘法師到這裡後,又令他參予三藏之譯事

。後來,又令他送真身舍利至扶風無憂王寺。後來,曾撰《法門文記》、《廣弘明集》、《

續高僧傳》、《三寶錄》、《羯磨戒疏》、《行事鈔》、《義鈔》等二百二十餘卷。道宣一

生身唯三衣,食唯稻菽,行則杖策,坐下倚床。曾築一壇,後有一長眉之僧人於此談道,所

說即是賓頭盧尊者。後又有證阿那含果之梵僧於此贊道:「自佛滅後,像法住世,弘傳律學

,唯師一人。」

干封二年(公元六六七年)春,冥感天人來談律相,言鈔文輕重儀中多有舛訛,此皆翻譯之過

,非師之咎也,請他予以訂正。故後來道宣之著述,多是重修之作。又有天人曰:「曾撰《

祇洹圖經》,約有一百卷左右。」道宣苦告口占,一一抄記,分為上下二卷。他又曾口傳偈

頌,號《付囑儀》十卷。

貞觀年間,曾隱居於沁部雲室山,有人看見天童侍候其左右。他於西明寺夜行時,曾從階上

跌下來,但好像有什麼東西扶住了他一樣,一無傷害,定神一看,乃一少年也。道宣乃問:

「是什麼人這麼晚了還在這裡?」那少年說:「我不是平常之凡夫俗子,乃毗沙門天王之子

那吒也,侍護和尚已很久了。」道宣曰:「貧道修行,沒有什麼事需要麻煩太子;太子威神

自在,西域若有可作之事者,願為致之。」太子曰:「我有佛牙寶掌,因年代久遠,頭目已

損壞,豈敢不奉上。」遂把那佛牙寶掌授予道宣,道宣把它妥為保護供養。

有一天,有一天神自庭前來禮謁道宣,對他說:「律師當生兜率天宮。」並給他一苞,稱是

棘林香。數十天後,道宣安然坐化,即干封二年十月三日,世壽七十二,僧臘五十二。他曾

囑累門人把他葬於壇谷石室,其後建塔三座。唐高宗下敕,令繪畫道宣之像,由塑匠韓伯通

塑造,以追仰其道風。

道宣自受具足戒,至入滅,其間受法傳教,弟子成百上千,受其親度者有大慈律師,傳其法

者文綱。以前天人所贈之佛牙,他密令文綱掌護,後送往崇聖寺東塔。大和初年,丞相韋公

處厚建塔於西廊。道宣之持律,聲譽遠揚至西域、天竺;道宣之編修,馨滿天下。所以無畏

三藏到東土來朝謁,皇帝問他:「你不遠萬里而來,實是辛苦,打算往那裡棲息?」三藏奏

曰:「在印度時,常聽講西明寺道宣律師,秉持第一,願前往依止。」皇上下敕准奏。道宣

持戒嚴謹,捉到虱子後,用紙包好後,投於地上。

到代宗大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皇上下敕此寺三綱,曰:「據說你寺有大德道宣律師傳授

得釋迦佛牙及肉舍利,應即把它從右銀台門送至我處,我要觀禮。」至大曆十一年十月,又

下敕曰:「每年內出香一合,送西明寺故宣律師堂,為國焚之禱祝。」至懿宗咸通十年,左

右街僧令霄、玄暢等上表乞追謚號,其年十月下敕謚號「澄照」,塔號「凈光」。道宣生前

久居終南山,故其所創之宗派稱為南山律宗。天寶元年靈昌太守李邕、會昌元年工部郎中嚴

厚本,各為其碑題頌。

原典

釋道宣,姓錢氏,丹徒①人也,一雲長城人。其先出自廣陵太守讓之後,洎太史令樂之撰《

天文集占》一百卷。考諱申府君,陳吏部尚書,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盛德百代,君子萬

年。母娠而夢月貫其懷,復夢梵僧語曰:「汝所姙者即梁朝僧佑律師,佑則南齊剡溪隱岳寺

僧護也。宜從出家,崇樹釋教。」雲。凡十二月在胎,四月八日降誕。九歲能賦。十五厭俗

,誦習諸經,依智頵律師受業。洎十六落髮,所謂除結,非欲染衣,便□日嚴道場。弱冠,

極力護持,專精克念,感舍利現於寶函。

隋大業年中,從智首律師受具。武德中依首習律,纔聽一徧,方議修禪。頵師呵曰:「夫適

遐自邇,因微知章,修舍有時,功願須滿,未宜即去律也。」抑令聽二十徧已,乃坐山林,

行定慧,晦跡於終南仿掌之谷。所居乏水,神人指之,穿地尺余,其泉迸涌,時號為白泉寺

。猛獸馴伏,每有所依,名花芬芳,奇草蔓延。隋末徙崇義精舍,載遷豐德寺。

嘗因獨坐,護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凈業寺,地當寶勢,道可習成。」聞斯卜焉,焚功

德香,行般舟定②。時有羣龍禮謁,若男若女。化為人形。沙彌散心,顧盼邪視。龍赫然發

怒,將搏攫之,尋追悔,吐毒井中,具陳而去。宣乃令封閉,人或潛開,往往煙上,審其神

變。……

有處士孫思邈嘗隱終南山,與宣相接,結林下之交,每一往來,議論終久。時天旱,有西域

憎於昆明池結壇祈雨,詔有司備香燈供具。凡七日,池水日漲數尺。有老人夜詣宣求救,頗

形倉卒之狀,曰:「弟子即昆明池龍也。時之無雨,乃天意也,非由弟子。今胡僧取利於弟

子,而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護,」宣曰:「吾無能救爾,爾可急求孫先

生。」老人至思邈石室,寃訴再三,云:「宣律師示我,故敢相投也。」邈曰:「我知昆明

池龍宮有仙方三十首,能示余,余乃救爾。」老人曰:「此方上界不許輒傳,今事急矣,固

何所悋?」少選,捧方而至。邈曰:「爾速還,無懼胡僧也。」自是池水大漲,數日溢岸,

胡僧術將盡矣,無能為也。

及西明寺初就,詔宣充上座。三藏奘師至止,詔與翻譯。又送真身往扶風無憂王寺。遇勑令

僧拜等,上啟朝宰,護法又如此者。撰《法門文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三

寶錄》、《羯磨戒疏》、《行事鈔》,《義鈔》等二百二十餘卷。三衣皆紵,一食唯菽。行

則杖策,坐不倚床,蚤虱從游,居然除受,土木自得,固己亡身。嘗築一壇,俄有長眉僧談

道,知者其實賓頭盧也。復三果③梵僧禮壇贊曰:「自佛滅後,像法住世,興發毗尼,唯師

一人也。」

干封二年春,冥感天人來談律相,言鈔文輕重儀中舛悞,皆譯之過,非師之咎,請師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又有天人云:「曾撰《祇洹圖經》,計人間紙帛一百許卷

。」宣苦告口占,一一抄記,上下二卷。又口傳偈頌。號《付囑儀》十卷是也。

貞觀中,曾隱沁部④雲室山,人睹天童給侍左右。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

履空無害。熟顧視之,乃少年也。宣遽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

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之久矣。」宣曰:「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願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寶掌雖久,頭目猶舍

,敢不奉獻。」俄授於宣,宣保錄供養焉。

複次,庭除有一天來禮謁,謂宣曰:「律師當生覩史天宮⑤。」持物一苞,雲是棘林香。爾

後十旬,安坐而化,則干封二年十月三日也,春秋七十二,僧臘五十二。累門人窆於壇谷石

室,其後樹塔三所。高宗下詔,令崇飾圖寫宣之真相。匠韓伯通塑繢之,蓋追仰道風也。

宣從登戒壇及當泥曰,其間受法傳教,弟子可千百人。其親度日大慈律師、授法者文綱等。

其天人付授佛牙,密令文綱掌護,持去崇聖寺東塔。大和初,丞相韋公處厚建塔於西廊焉。

宣之持律,聲振竺干,宣之編修,美流天下,是故無畏三藏到東夏朝謁,帝問:「自遠而來

,得無勞乎?欲於何方休息?」三藏奏曰:「在天竺時常聞西明寺宣律師,秉持第一,願往依

止焉。」勑允之。宣持禁堅牢,捫虱以(帛+系)紙裹投於地。三藏曰:「撲有情於地之聲也。

」凡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矣。

至代宗大曆二年,勑此寺三綱⑥:「如聞彼寺有大德道宣律師傳授得釋迦佛牙及肉舍利,宜

即詣右銀台門進來,朕要觀禮。」至十一年十月,勑:「每年內中出香一合,送西明寺故道

宣律師堂,為國焚之禱祝。」至懿宗咸通十年,左右街僧令霄、玄暢等上表乞追贈。其年十

月勑謚曰澄照,塔曰凈光。

先所居久在終南,故號南山律宗焉。天寶元載靈昌太守李邕,會昌元年工部郎中嚴厚本,各

為碑頌德雲。

注釋

①丹徒:今江蘇丹徒。一說道宣之祖籍在浙江吳興(湖州)。

②般舟定:又作「般舟三昧」,定行之一種,據說在特定時間內修行此定,得見諸佛站立面

前。

③三果:即阿那含果。

④沁部:即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

⑤覩史天宮:即兜率宮。

⑥三綱:寺院中統領僧眾、掌管事務之僧職:㈠上座,㈡寺主,㈢都維那。

唐京師恆濟寺懷素

譯文

釋懷素,俗姓范,祖籍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曾祖名岳,於高宗時選調為絳州曲沃縣丞,

其祖父名徽,曾任廷州廣武縣令,父親名強,任左衛長史,乃京兆(即長安)人。母親李氏夢

雲雷震駭,因而懷孕。出世那一天,神光滿室,見者求占,曰:「此子之長相極其莊嚴,日

後必會成為王者之師。」幼年時就十分聰明,器度恢宏,識之者曰:「學必成功,才華超俗

。」稍大之後,耳聞口誦,有老成之風。十歲時,忽發出家之意,但為二親所阻,未能遂願

貞觀十九年,玄奘法師剛從印度回來,誓求為師。遂尋找經典,無所不讀。受具足戒之後,

專攻律部。其時,鄴郡有法礪律師,乃一方名僧,五律宗師,四方學者,紛紛從之受學。該

律師著有註疏十卷,見解頗是精到。當他見到懷素之後,一經交談,料定他日後必成律匠。

懷素自專心佛典後,發現三藏中多有錯訛,乃喟然嘆道:「古人之譯典、註疏,未能盡善矣

。」

咸亨元年(公元六七○年),立志別述《開四分律記》,至上元三年(公元六七六年)返京,奉詔

住於太原寺旁聽道成律師講律,其間不輟編纂、輯錄。到永淳元年,纂成十卷,卓然成一家

之言。他還彈糾舊疏,指出它們大約十中即有六個過失。懷素所出新義有數百條,後廣為流

傳,影響頗大。

其後,他又撰著《俱舍論疏》十五卷、《遺教經疏》二卷、《鈔》三卷、《新疏拾遺鈔》二

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兩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每天誦《金剛經》三十卷,講

《大律》及疏五十多遍,其它之書經畫像,不可勝數。後來忽然示疾,但精力尚很旺盛,對

秀章說:「我律行多缺,今即將謝世。」當時空中天樂暸亮,他隨後奄然而逝,世壽七十四

,法臘五十三。出葬那一天,有鴻雁繞塔悲鳴,到那天晚上才散去。

懷素之撰述,宗薩婆多部(即說一切有部)……。其所出之疏,稱為新章。開元年間,嵩山賓律

師造《飾宗記》解釋之,是相對於法礪的舊疏。此系又因傳習的地點不同,稱東西塔律宗。

大曆年間,相國元公載上奏,請於成都寶園寺建戒壇,傳新疏,並出俸錢以抄寫新疏四十本

、《法華經疏》三十本,由寶園寺光翌傳行之。後來元公又令如凈公為懷素作傳,南康韋皐

建戒壇,傳授毗尼新疏記,凡傳習者,皆刊名於上。其辭婉麗,文字優美,為蜀中之人所稱

頌。

原典

釋懷素,姓范氏,其先南陽①人也。曾祖岳,高宗朝選調為絳州曲沃縣丞。祖徽,延州廣武

縣令。父強,左武衛長史,乃為京兆②人也。母李氏夢雲雷震駭,因而娠焉。誕育之辰,神

光滿室。見者求占,此子貴極,當為王者之師傅也。幼齡聰黠,器度寬然,識者曰:「學必

成功,寧當逸格③。」耳聞口誦,皆謂老成。年及十歲,忽發出家之意,猛利之性,二親難

沮。

貞觀十九年,玄奘三藏方西域回,誓求為師。雲與龍而同物,星將月以共光,俱懸釋氏之天

,悉麗著明之象。初尋經論,不費光陰。受具已來,專攻律部。有鄴郡法礪律師一方名器,

五律宗師,迷方皆俟其指南,得路咸推其鄉導,著疏十卷,別是命家。見接素公,知成律匠

。研習三載,乃見諸瑕,喟然嘆曰:「古人義章未能盡善!」

咸亨元年,發起勇心別述《開四分律記》。至上元三年丙子歸京,奉詔住西太原寺傍聽道成

律師講,不輟緝綴。永淳元年,十軸畢功,一家新立,彈糾古疏,十有六失焉。新義半千百

條也。傅翼之彪,搏攫而有知皆畏;乘風之震,砰輷④而無遠不聞。所化翕然,所傳多矣。

復著《俱舍論疏》一十五卷,《遺教經疏》二卷,《鈔》三卷,《新疏拾遺鈔》二十卷,《

四分僧尼羯磨文》兩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日誦《金剛經》三十卷,講《大律》已

疏計五十餘徧,其餘書經畫像,不可勝數。於本寺別院忽示疾,力且薾⑤然,告秀章曰:「

余律行多缺,一報將終。」時空中有天樂瀏亮,奄然而逝,俗齡七十四,法臘五十三。葬日

,有鴻鶴遶塔悲鳴,至暮方散。

素所撰述,宗薩婆多⑥。何邪?以法密部緣化地部出,化地從有部生,故出受體以無表色。

又斥二宗云:「相部無知,則大開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南山犯重,則與天神言論,是自言

得上人法也。」大抵素疏出,謂之新章焉。開元中,嵩山賓律師造《飾宗記》以解釋之,封

礪舊疏也。又謂為東西塔律宗,因傳習處為名耳。

大曆中,相國元公載奏成都寶園寺置戒壇,傳新疏,以俸錢寫疏四十本,《法華經疏》三十

本,委寶園光翌傳行之。後元公命如凈公為素作傳。韋南康皐作靈壇,傳授毗尼新疏記,有

承襲者,刊名於石。其辭酋麗,其翰兼美,為蜀中口實焉。

注釋

①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

②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縣一帶。

③逸格:超俗之品格。

④砰輷:指響聲宏大。

⑤薾:旺盛之意。

⑥薩婆多:即印度部派佛教之說一切有部。

唐揚州大雲寺鑒真

譯文

釋鑒真,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揚州江陽)人。少年時就聰穎異常,器度恢宏。有一次隨父

去大雲寺,見佛像而感動夙心,因而求父親讓他出家。父親對其志趣頰感奇異,就同意了。

後依智滿禪師,依其修習。武后長安元年(公元七○一年),下詔天下度僧,鑒真作為沙彌配住

本寺,後改住龍興。中宗孝和帝神龍元年,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雖然出家不久,但有老成

之風。隨後遊學兩京(洛陽、長安),遍訪名師,三藏典籍,多所精通,於律學尤有所得,遂

以律學化誘學人,終成一方宗匠。

當時,日本國有沙門榮叡、普照等東來求法,用以補日本之所缺者。於開元年間,到達揚州

,並拜謁了鑒真法師,曰:「我國在海中,距齊州有幾千萬里之遙,雖有法而無傳法之人,

此猶整個夜晚在暗室中尋求,而無燈終難有所獲一樣。敢問法師可願意捨棄此方之利樂,至

我國去弘揚佛法?」鑒真觀察其人,聽其所言頗是懇切,乃問之曰:「我過去曾聽說南嶽慧

思禪師後來生於貴國為國王,興隆佛法,果是如此?又聽說貴國長屋(即相國之別名)曾造干領

袈裟來施中華名德,並於衣緣綉偈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由

此看來,貴國果然是與佛法有緣之地。」遂同意了日本僧人的要求,並準備出發去日本。

他招募了思托等十四位比丘,購置了船隻,於天寶二年(公元七四三年)自揚州帶經律離岸,

經越州(今浙江紹興)浦,並於暑風山稍事歇息。夜裡鑒真作了許多奇異之夢。後來,船才出

海,便遇狂風惡浪,船中的人怕船隻沉沒,就準備把船上之棧香木投進水中,只聽空中有聲

音道:「不能投啊!」隨後見各船上都有神將站立於甲板之上,片刻間,風浪就停下來了。

再向前航行了一段時間,船隻漂進了一個蛇海,那裡的蛇有三丈多長,色呈錦文:後來又漂

入魚海,魚長尺余,翻騰飛躍於空中。

又至一處,則只見飛鳥都停在船上,壓得船差一點沉沒。駛出鳥海後,船中已沒有淡水了,

不久,船開進了一個小島之上,島上有一池,池水甘美,一船人都上去開懷暢飲了一陣。經

過幾次的磨難和風險,終於到達了日本。日本國國王把他隆重地迎進城去,止住於大寺。起

初在盧遮那殿前立壇,為國王受菩薩戒,後相繼為王后、王子等受戒,爾後,又傳法於日本

國較有聲望的沙門十人,度沙彌澄修等四百多人。有王子舍宅造寺,號曰「招提」,布施水

田一百畝。

自此之後,鑒真在日本大弘律藏,從之受教不計其數,被稱為「大和尚」,為日本國律學之

始祖。於日本天平寶字七年(公元七六三年)五月五日,無疾坐化,死後好幾天身體都不腐壞

,至今其身不爛,國王、貴人、信士等常以寶香塗之。世壽七十七。僧思托曾著《東征傳》

,詳述鑒真東渡弘法之事。

原典

釋鑒真,姓淳于氏,廣陵江陽縣①人也。緫□俊明,器度宏博,能典謁矣。隨父入大雲寺,

見佛像,感動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許焉。登便就智滿禪師,循其獎訓。屬天后

長安元年,詔於天下度僧,乃為息慈配住本寺,後改為龍興。殆中宗孝和帝神龍元年,從道

岸律師受菩薩戒。景龍元年,詣長安。至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於實際寺依荊州恆景律師邊得

戒。雖新發意,有老成風,觀光兩京,名師陶誘。三藏教法,數稔該通,動必研幾,曾無矜

伐。言旋淮海,以戒律化誘,郁為一方宗首。冰池印月,適足清明;猊座揚音,良多響答。

時日本國有沙門榮叡、普照等東來募法,用補缺然。於開元年中,達於楊州,爰來請問,禮

真足曰:「我國在海之中,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雖有法而無傳法人,譬猶終夜有求於幽室

,非燭何見乎?願師可能輟此方之利樂,為海東之導師乎?」真觀其所以,察其翹勤,乃問之

曰:「昔聞南嶽思禪師生彼為國王,興隆佛法,是乎?又聞彼國長屋曾造千袈裟來施中華名

德,復於衣緣綉偈云:『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之,誠是佛

法有緣之地也。」默許行焉。所言長屋者,則相國也。

真乃慕比丘思托等一十四人,買舟自廣陵賷經律法離岸,乃天寶二載六月也。至越州②浦,

止署風山。真夜夢甚靈異。纔出洋,遇惡風濤,舟人顧其垂沒,有投棄棧香木者。聞空中聲

云:「勿投棄。」時見舳艫③各有神將介甲操仗焉,尋時風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長三丈余

,色若錦文。後入魚海,魚長尺余,飛滿空中。

次一洋,純見飛鳥集於舟背,壓之幾沒。洎出鳥海,乏水。俄泊一島,池且泓澄,人飲甘美

。相次達於日本,其國王歡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初於盧遮那殿前立壇,為國王受菩薩戒。次

夫人、王子等,然後教本土有德沙門足滿十員,度沙彌澄修等四百人,用白四羯磨法④也。

又有王子一品親田舍宅造寺,號招提,施水田一百頃。

自是已來,長敷律藏,受教者多,彼國號大和尚,傳戒律之始祖也。以日本天平寶字七年癸

卯歲五月五日,無疾辭眾,坐亡,身不傾壞,乃唐代宗廣德元年矣。春秋七十七。至今其身

不施苧漆,國王、貴人、信士時將寶香塗之。僧思托著《東征傳》詳述焉。

注釋

①廣陵江陽縣:今江蘇揚州江陽。

②越州:今浙江紹興。

③舳艫:「舳」指船之後持舵處,「艫」指船頭剌棹處。此指許多船隻。

④白四羯磨法:又作「白四」、「白四法」,即告白之意。「羯磨」,意為業、作法等。白

四羯磨法指僧中所作事務。如授戒之作法,授戒時,三師中之羯磨師向僧眾告白某某提出出

家要求,此即為「白」。其後,三問僧眾贊成與否,稱為「三羯磨」。如無異議,則准予受

戒為僧。合一度之白與三度之羯磨,故稱「白四羯磨」。

6護法

唐朗州葯山惟儼

譯文

釋惟儼,俗姓寒,絳縣(今山西省南部)人。一說惟儼之祖籍在江西信豐縣。童年時就聰敏超

群,慷慨大方。十七歲時,至南康師事潮陽西山惠照禪師,大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依衡岳

寺希澡律師受戒,乃曰:「大丈夫當離法自凈,不能拘於細小之禮儀行事。」後拜謁石頭禪

師,密證心印,止住於葯山。有一天夜裡,皓月當空,他在帶泥土的石山的山坡上大笑一聲

,聲震澧陽東九十多里遠,那天夜裡澧陽人都聽到其笑聲,都以為是鄰居發出來的,但第二

天早上一問,都說不是自家人的笑聲,一直追問到葯山,僧眾們說:「這是惟儼禪師昨天夜

里在山坡上大笑所致」自此之後,聲名大振。

元和年間,李翱為考功員外郎,與李景儉頗有交誼,李景儉推薦他當諫議大夫,後來,李景

儉受譴,李翱也被貶至朗州任刺史。李翱閑時就上山拜謁惟儼,終於領悟了禪法大意。起初

,當李翱去山上拜訪惟儼時,惟儼照舊讀經典,連頭都不抬起來。侍者報告說:「太守來看

望你了。」李翱性子較急,就說:「見面不如聞名。」此時,惟儼才向李翱打招呼,並對他

說:「太守因何貴耳賤目?」李翱拱手稱謝,並問他:「何謂道呢?」只見惟儼指指天空,又

指瓶子,曰:「雲在青天水在瓶。」據說李翱聽了此話後,茅塞頓開,羣疑冰釋。過後作了

一偈曰:「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還有

一偈曰:「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起初,李翱與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為文會之友,經常在一起議論古今、談說經典,文章

反對浮華,崇尚理致,故當時言為文者,皆推韓、柳、劉。吏部尚書則稱:「仲尼既沒,諸

子異端,荀、孟抑異端而繼承、弘揚孔子之學,至於楊、墨之流,唯害道而已。到周隋之世

,王道不興,故文中之有作,與諸子差不多。李唐一代,自房玄齡、魏徵逝世之後,崇尚浮

華,有失道旨。至於武后之弊,安史之殘,更使儒道不興。我約二、三子一起恢復孔孟之道

,不可因清言而妨礙了儒道之發展,放任佛教的蔓延,今後如有誰歸心釋門,則是有背此盟

,必定重災,不得永年。」

後來,李翱邂逅於惟儼,頓了本心,於任戶部尚書、襄州刺史及充任山南東道節度使時,又

遇紫玉禪師,日進其道,遂著《復性書》上下二篇。主要談人之心性本來明白無垢,只是由

於情慾所致,才迷而不知返,不能見性,現在應該復其本性,此亦即佛教之所謂返本還源也

。其書既露又隱,其文多引《周易》、《中庸》等儒家經典,沒有公開引用佛經的話,但其

思想則與佛教毫無二致,以舍妄從真、去情復性為宗旨。韓愈和柳宗元看了他的《復性書》

後說:「吾道萎矣,連李翱也逃離儒門而入於釋門了。」

惟儼於護持佛法方面,功實不可沒,其能爭取儒學大家歸向佛教,非有拔山扛鼎之力不可。

又,相國崔群、常侍溫造等,相繼向他問道,而惟儼善於開發道意,故贏得許多學人士子之

崇敬。太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臨終之前,對大眾說:「法堂即將頹陷矣。」大家不明白其

話所指,有人就扛起木頭去頂住法堂,惟儼看後,撫掌大笑道:「你們都理解錯了。」說後

合掌而寂,世壽七十。

原典

釋惟儼,俗姓寒,絳縣①人也。童齓慷愷,敏俊逸羣。年十七,從南康事潮陽西山惠照禪師

。大曆八年,納戎于衡岳寺希澡律師所,乃曰:「大丈夫當離法自凈,焉能屑屑事細行於布

巾②邪?」遂謁石頭禪師,密證心法,住葯山焉。一夜明月,陟彼崔嵬,大笑一聲,聲應澧

陽東九十許里。其夜澧陽③人皆聞其聲,盡雲是東家,明辰展轉尋問,迭互推尋,直至葯山

,徒眾云:「昨夜和尚山頂大笑是歟?」自茲振譽,遐邇喧然。

元和中李翱為考功員外郎,與李景儉相善。儉除諫議,薦翱自代,及儉獲譴,翱乃坐此出為

朗州刺史。翱閑來謁儼,遼成警悟。又初見儼,執經卷不顧。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

性褊急,乃倡言曰:「見面不似聞名。」儼乃呼,翱應唯,曰:「太守何貴耳賤目?」翱拱

手謝之,問曰:「何謂道邪?」儼指天指凈缾曰:「雲在青天水在缾。」翱於時暗室已明,

疑冰頓泮。尋有偈云:「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天水

在缾。」又偈:「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峯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初翱與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為文會之交,自相與述古言、法六藉④,為文黜浮華,尚理致

,言為文者,韓、柳、劉焉。吏部常論:「仲尼既沒,諸子異端,故荀孟復之,楊墨之流洗

然遺落。殆周隋之世,王道弗興,故文中之有作,應在乎諸子左右。唐興,房魏⑤既亡,失

道尚華,至有武后之弊,安史之殘,吾約二三子同致君復堯舜之道。不可放清言而廢儒,縱

梵書而猾夏,敢有邪心歸釋氏者,有渝此盟,無享人爵,無永天年。先聖明神,是糺是殛!」

無何,翱邂逅於儼,頓了本心。末由戶部尚書、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使,復遇紫玉禪

翁,且增明道趣,著《復性書》上下二篇。大抵謂本性明白,為六情玷污,迷而不返,今牽

復之,猶地雷之復見天地心矣。即內教之返本還源也。其書露而且隱,蓋而又彰,其文則象

系⑥《中庸》,隱而不援釋教;其理則從真舍妄,彰而乃顯自心。弗事言陳,唯萌意許也。

韓柳覽之,嘆曰:「吾道萎遲,翱且逃矣!」

儼陶煉難化,護法功多,回是子之心,拔山扛鼎,猶或雲易。又相國崔羣、常侍溫造相繼問

道,儼能開發道意。以太和二年將欲(歹+冬),告眾曰:「法堂即頹矣。」皆不喻旨,率人

以長木枝柱之,儼撫掌大笑云:「都未曉吾意。」合掌而寂,春秋七十雲。

注釋

①絳縣:今山西省南部。一說惟儼生於江西信豐縣。

②布巾:原指覆蓋祭祀食品上之帛布,此指禮儀之事。

③澧陽:今湖南澧縣。

④六藉:即六經。

⑤房魏:即房玄齡、魏徵。

⑥象系:指易象傳與繫辭傳。

7感通

唐升州莊嚴寺惠忠

譯文

釋惠忠,俗姓王,潤州上元(今江蘇省江寧縣)人。其母懷孕時,曾遇到一僧人,那個僧人對

她說:「你所生貴子,日後必定成大法器。」惠忠出生以後,不食葷腥,秉性敦厚,與一般

的兒童多有不同。二十三歲時,即神龍元年(公元七○五年)出家為僧,住莊嚴寺。他修習刻苦

,志節高簡,聽說牛頭山威禪師承達磨禪法,得佛法印,遂前往拜謁。威禪師見到惠忠後,

就說:「山主來矣。」並為他說法,他頓悟上乘。威禪師既得傳法之人,如老子之遇尹喜,

就傳燈授法,並把山門委託給他管理,自己則飄然而去。

惠忠住持牛頭山寺後,兢兢於道業,常修頭陀行,泉飲蔬食,寺中大眾同吃一鍋飯,用過之

後就把鍋吊在樹上,自己才打坐禪修。終日如此,從不間斷。他一年四季同穿一納,四十年

間不曾改易。當地的官員、學子,頻頻上山禮謁,參學問道,並經常請他至城裡為大眾講法

,普施教化。

天寶初年(公元七四二年),開始止住於莊嚴寺。惠忠認為,梁朝故都,莊嚴最盛,但因幾經

滄桑,當時該寺已經凋殘頹廢,他立志修整,遂於殿東修建法堂。那裡原來有棵古木,有喜

鵲在上面築巢,在工人剛要砍樹時,惠忠說:「且慢,等喜鵲把巢搬走後再砍。」說完就在

樹下默默地對喜鵲說:「因此地要造法堂,請速速移至別處棲息。」剛說完,那些喜鵲真的

競相把巢中之柴草銜至別的樹上,一時僧俗二界,觀者如潮,莫不嘆為奇異。又,在地基尚

未確定之時,忽然有兩個神人示現,地基才定下來。奇蹟連連,神異不斷,四方學僧,紛紛

而至。

大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山門石室前有惠忠之掛衣藤,那一年夏天,忽然枯萎,靈芝仙菌

,均不復生。到九月,惠忠在高座說法,無故水出繞座而轉。至大曆四年六月十五曰,集眾

布薩,到那天晚上,令侍者剃髮洗身。就在這天晚上,寺院上面瑞雲朶朶,天上樂聲連連,

十六日早上怡然坐化。其時狂風大作,雷雨傾盆,花落樹倒,和州延祚寺僧侶那天傍晚都看

見有白虹由東向西,直貫山中,百鳥悲鳴,林壑岩間哭聲不斷。岳牧韋公損聞而哀愴,派遣

使者致意,並厚贈財物,並令上元令劉君以隆重之禮儀送其遺體歸山。其時天氣炎熱,至七

月七日,忽然下起雨來,頓時涼爽異常。八日出殯,一路上纖塵不飛,有群鶴徘徊於輿上,

一直送至山門。埋葬之後,一連好幾日墳里放光,直照山林。

大曆五年春,依外國習慣,火化遺骨,得舍利無數,圓細如珠,閃閃發光。附近僧俗二界人

士,有的因不曾分得舍利,就於灰燼中尋找,結果數百人都得到了舍利。是知法身圓應,感

物無窮,聖力潛通,光騰千古。門人建木塔以作紀念。世壽八十七。惠忠其人,身高超過七

尺,儀容偉俊,神氣挺拔,有若梵僧。所居之處,不持蚊帳,但蚊蠅無犯。曾在幽靜處禪居

,松竹深邃,曾有虎鹿在旁邊產子,遇之毫無懼色。

開元二十七年(公元七三九年),上元令長孫遂曾親自上山探訪,剛到半山時,有猛虎當路吼

叫,遂大驚,不知如何是好。惠忠趕快出來,老虎一見惠忠,頓時十分溫順,伏於林中,長

孫遂合掌禮拜致謝後,就回去了。又,惠忠尚未到吳郡時,該地具戒寺中有凌霄藤,盛夏枯

萎,有人要砍掉它,威禪師曰:「不要砍,等惠忠來俊,此藤還生。」當時大家都不相信,

待到那年秋天,惠忠抵此院後,該藤果然繁茂異常。……

惠忠也有不少著作傳世,較著名的有《見性序》和《行路難》,皆旨意深邃,文字精鍊,盛

行於世。

原典

釋惠忠,俗姓王,潤州上元①人也。初在母孕,忽遇異僧,謂曰:「所生貴子,當為天人矣

。」誕育已來,不食葷腥,有異常童。稟性教厚。年二十三,以經業見度,即神龍元年也,

遂配莊嚴寺。志節高簡,為時輩所推。聞牛頭山威禪師襲達磨蹤,得佛法印,遂造山禮謁。

威見忠,乃曰:「山主來矣。」因為說法,頓悟上乘。威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②,乃命

入室付法傳燈,並委山門之事,遂出鄽聚。

忠即繼踵茲峯,夙夜精勵。常頭陀山澤,飲泉藉草,一食延時,每用一鐺,眾味同煮。用畢

懸於樹杪。方復繩床晏坐,終日如杌,衣不易時,寒暑一納,積四十年,遂彰靈應非一。州

牧明賢,頻詣山禮謁,再請至郡,施化道俗。

天寶初年始出止莊嚴。忠以為梁朝舊寺,莊嚴最盛,今已歲古凋殘,興懷修葺,遂於殿東擬

創法堂。先有古木,鵲巢其頂,工人將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鵲移去,始當伐之。」因

至樹祝曰:「此地造堂,當速移去。」言畢,其鵲競銜柴遷寓他樹。合郭道俗觀者如堵,莫

不嘆異。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為上其處,因乃定焉。雖汲引無廢,神曠不撓,四方之侶

,相依日至。

以大曆三年山門石室前有忠掛衣藤,是歲盛夏忽然枯悴。靈芝仙菌,且不復生。至九月,忠

演法高座,無故水出遶座而轉。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眾布薩,至晚乃命侍者剃髮浴軀。是

夜瑞雲覆剎,天樂聞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時風雨震蕩。樹木摧折,和州廷祚寺僧徒其夕咸

見白虹直東西,貫于山中,鳥獸哀鳴,林壑岩間哭聲數日方止。岳牧韋公損聞而哀愴,遣使

贈賻,並令上元令劉君備威儀送歸山。於時炎蒸,至七月七,天降雨絕涼。八日神柩出,纖

塵不飛。又有群鶴徘徊舉上,送至山門。瘞後數日,墳內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國法荼毗,獲舍利不可勝計,圓細如珠,光彩瑩徹。遠近道俗有恨無所克獲,

咸於焚身處煨燼中至求,凡百千人。皆得舍利。故知法身圓應,感物無窮,聖力潛通,光騰

千古。門人起木塔。春秋八十七矣。身逾七尺,霜眉徑寸,儀容殊偉,燕頷龍腮,神氣孤拔

,色如金聚。含光玉潤,若梵僧。所居帳幃弗張,蚊蚋不犯。曾居蘭若幽棲,松竹深邃,嘗

有虎鹿並各產子,馴遶人室,曾無懼色。

開元二十七年,上元令長孫遂初脫略異聞,躬造山詢驗。及到山半,猛虎當路瓟吼,遂乃驚

怖,莫知所為。忠聞出林曉喻,虎因寢聲,伏於林中。遂恐懾,合掌禮謝而回。忠又向吳郡

,具戒院中有凌霄藤,盛夏萎悴。人擬伐之。威大師曰:「勿翦。惠忠還日,其藤更生。」

人不之信,及秋,忠還,其藤重茂矣。又昔有供僧穀倉在庄,夜有強盜來竊之,虎乃吼喚逐

之。盜棄負器而逃。其類伙多,良難驟述。

忠著《見性序》及《行路難》,精旨妙密,盛行於世。

注釋

①上元:在江蘇省江寧縣。

②尹喜:周代之關令。相傳老子西遊至函谷關,尹喜強留之,老子遂授以《道德經》五千文

唐洪州黃檗山希運

譯文

釋希運,福州人。少年時,其聰明靈俐就頗受鄉鄰、老師之讚譽,長大後投高安(今江西省高

安縣)黃檗山寺出家。長大後,身量比王商少一尺,希運的額頭上有一塊肉隆起,號稱「肉珠

」,其人倜儻不羈,人莫測其深淺。後來遊方弘化入於天台山,偶遇一僧,與之同行,言笑

自若。希運就偷偷觀察他,只見那僧雙目時常閃爍,灼然有光。二人一路走去,忽遇前面有

一條河擋住去路,那個僧人催希運渡過去,希運就用辦法激他,曰:「師父要渡自己先渡過

去。」話音剛落,只見那僧揭起衣裳,從河面上躡波而過,如履平地,衣裳全然無濕,片刻

間到了對岸。上岸後,回過頭來向希運招手,喊道:「快渡過來啊!」希運用手指著他說:「

自了漢,如果早知道你有這等能耐,應該把你的腿砍下來才對!」那個僧人嘆道:「真是大乘

法器,我輩所不及矣。即使能夠傷害到我,也是自取其辱而已。」之後,就不見蹤影了。希

運頓時覺得不知如何是好。

待他到京城游訪,到一戶人家門口行乞時,開始時躲在一棵大樹後,只聽見裡面有一老太太

曰:「太過於貪心了吧!」希運道:「施主倘不曾施捨,何來貪求?」那老太太喚希運入內,

施以食物,並對他說:「我曾拜謁過慧忠禪師,你可前往百丈山向懷海禪師參學,他乃是真

真正正的大乘法器。」希運聽從那老太太的話,前去拜訪了懷海禪師,大受教益,頓了本心

,之後,聲譽日隆。

後來居於黃檗精舍,相國裴休對他十分欽敬,曾親自去向他求法請益,贈與詩偈。詩偈曰:

「曾傳達士心中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隨高步

,萬里香花結勝因。願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此謂裴休得法,乃出自希運之門

大中年間,終於住寺,皇上敕謚號曰「斷際禪師」,塔號「廣業」。其著述《黃檗山斷際禪

師傳心法要》及《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等,廣泛流傳於世。

原典

釋希運,閩人也。年及就傅①,鄉校②推其慧利。乃割愛投高安③黃檗山寺出家。迨成長也

,身量減王商裁一尺所,額問隆起,號為肉珠。然倜儻不羇,人莫輕測。而乃觀方入天台,

偶逢一僧偕行,言笑自若。運偷窺之,其目時閃爍,爛然射人。相比而行,截路巨磎,泛泛

涌溢,如是捐笠倚杖而止。其僧督運渡去,乃強激發之曰:「師要渡自渡。」言訖,其僧褰

衣④躡波,若履平陸,曾無沾濕,已到他岸矣。回顧招手曰:「渡來!」運(卓+戈)手訶曰:

「咄!自了漠,早知必斮⑤汝脛。」其僧嘆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縱能傷我,只取辱

焉。」少頃不見。運(忄+敞)怳⑥自失。

及薄游京闕,分衛⑦及一家門,屏樹之後聞一姥曰:「太無厭乎?」運曰:「主不慁賓,何

無厭之有?」姥召入,施食訖。姥曰:「五障之身忝嘗禮惠忠國師來。勸師可往尋百丈山禪

師所,惜巍巍乎堂堂乎真大乘器也。」運念受二過,記莂攸同,乃還洪井見海禪師,開了心

趣,聲價彌高。

徇命居黃檗精舍,昇平相裴公休欽重躬謁,有詩贈焉。「曾傳達士心中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鍚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願欲事師為弟子

,不知將法付何人!」則裴相得法,出運之門。

以大中中終於所住寺,勑謚斷際禪師,塔名廣業,語錄而行於世。

注釋

①就傅:指從師受學。

②鄉校:指鄉學、鄉學教師。

③高安:今江西省高安縣。

④褰衣:揭起衣裳。

⑤斮:「斫」的異體字。

⑥(忄+敞)怳:迷糊、恍惚之意。

⑦分衛:即托缽、乞食。

唐明州奉化縣契此

譯文

釋契此,不詳何方人氏,或雲四明(今浙江寧波)人。肥頭大耳,言語無常,隨處寢卧,常以

杖挑一布袋串街走巷,遇人則乞。所乞之物不拘魚肉,剛要送入嘴,則分少量裝入袋中,故

號為長汀子布袋和尚。曾經卧於雪中,而身上無雪,人們以此對其人頗感奇異。當時曾流傳

「彌勒真彌勒,時人皆不識」等偈句,人們都說這是慈氏(即彌勒佛)垂跡於世。

他曾站立於大橋上,有人問他:「和尚站在這裡做什麼?」他說:「我在這裡找人。」他所

帶的袋中常裝有許多供身之具,示人吉凶,必現相表徵。炎陽高照時,他常穿一高跟木屐,

在市橋上豎膝而眠:下雨時,他則腳穿一雙濕草鞋,人們有時以此來預報天氣。天復年間終

於奉川,眾鄉鄰把他埋葬起來。後來有人在外地也遇見此公,同樣以杖挑一布袋四處游化。

江浙一帶有許多他的畫像。

原典

釋契此者,不詳氏族,或雲四明①人也。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語無恆,寢卧隨處。常以

杖荷布囊入鄽肆,見物則乞,至於□醬魚葅,纔接入口,分少許入囊,號為長汀子布袋師也

。曾於雪中卧,而身上無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彌勒真彌勒,時人皆不識」等句。人

言慈氏垂跡也。

又於大橋上立,或問:「和尚在此何為?」曰:「我在此覓人。」常就人乞啜②,其店則物

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凶,必現相表兆。亢陽③,即曳高齒木屐,市橋上豎膝

而眠。水潦,則系濕草屨④。人以此驗知。以天復中終於奉川,鄉邑共埋之。後有他州見此

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間多圖畫其像焉。

注釋

①四明:今浙江寧波市南。

②啜:吃、喝之意。

③亢陽:日頭高照、陽光熾盛之意。

④屨:麻、葛製成之單底鞋。

8遺身

唐汾州僧藏

譯文

釋僧藏,西河(今黃河上游南北流向一帶)人。幼年時氣茂神清,有超塵離俗之氣慨,但為人

十分謙恭,甘居人下。每見祠堂,必定禮拜,若有僧俗向他致敬,則低頭彎腰,如遇見長者

一樣。做起事來,猶如在寺院里做凈務的人一樣,既勤快又無所計較。若見他人衣服髒了,

就偷偷幫人洗滌,別人衣裳破了,就主動幫人縫補。每到炎夏,乃脫衣入於草叢之中,讓蠅

蚊蟲蟻吸血吃肉,他雖疼痛無比,但都忍住不走。口中常念阿彌陀佛聖號,從不間斷。當他

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對去看望他的人說:「貧僧有幸,得諸天前來迎接我。」……爾後

合掌念佛,安然而寂。

原典

釋僧藏者,西河①人也。弱齡拔俗,氣茂神清,允迪循良,恪居下位。迨沾戒善,密護根塵

。見仁祠必禮之,逢碩德則盡禮。苟遇僧俗施拜,乃俯樓而走,如迴避令長焉。若當眾務也

,則同凈人②,屈己猶臧獲③焉。見他人故衣,則潛加澣濯,別事紐縫。至於炎暑,乃脫衣

入草莽間,從蚊蚋(蟲+盲)蛭唼嚙繭芥,血流忍而汗洽。而恆念彌陀佛號,雖巧曆者不能定

筭數矣。確志冥心,未嘗少缺。及預知報盡,謂瞻病者曰:「山僧多幸,得諸天人次第來迎

。」藏又言:「吾瞑目聞往凈土,聚諸上善人散花,方回此耳。正當舍壽。」合掌念佛,安

然而終矣。

注釋

①西河:黃河上游南北流向一帶。

②凈人:末剃度而在寺院中作種種凈務之人。

③臧獲:古代對奴役之賤稱。

9讀誦

唐并州石壁寺明度

譯文

釋明度,未知何方之人,姓氏也不詳。曾博覽經論,三業精勤。經常讀誦《金剛經》,以資

凈業。貞觀末年,有鴿於楹上築巢,哺育兩隻小鴿,明度經常喂以粥食,又念咒曰:「乘我

經力,羽翼速成。」有一次,兩隻小鴿忽然學飛,沒飛起來,墮於地而亡,明度趕快把牠埋

葬起來。過了一段時間,夢見兩個小兒曰:「兒等本是卵生小類,蒙法師養育,讀誦加持,

今已轉生人道,生於距此東十里地某個人家裡。」明度暗暗記住,到十個月後,去那個人家

里拜訪,果有兩個小孩誕生。他遂入里去看他們,呼之「鴿兒」,兩個小孩皆回過頭來向他

致意。一歲多一點就能說話,後皆長大成人,而明度其人則不知所終。

原典

釋明度,未知何許人也。經論涉學,三業恪勤。誦《金剛般若》資為凈分,慈濟為心。迨貞

觀末,有鴿巢於屋楹,乳養二鶵。度每以余粥就窠哺之,復呪之曰:「乘我經力,羽翼速成

。」忽早學飛,墮地偕殞,度乃瘞之。旬余,夢二小兒曰:「兒等本受卵生小類,蒙上人為

養育,誦持迴向,今轉生人道,距此寺東十裡間某家是也。」度默志之,至十月滿,往訪此

家,男婦果孿生二子。入視之,數日遂呼曰「鴿兒」,一時回頭應諾。歲余能言,皆得成長

。度未知終所。

10興福

大宋錢塘永明寺延壽

譯文

釋延壽,俗姓王,本錢塘(今浙江杭縣)人。曾為吏,督納軍須。其人秉性純直,口無二言,

精讀《法華經》,堅持不懈。其時,翠岩參公盛揚佛法,延壽乃割捨情愛,辭別妻、子,出

家為僧,依參公受戒。曾在天台山天柱峰修習禪定,有鵪鶉棲息於其衲衣之中,其入定之功

力可見一斑。後得韶禪師進一步開導,對佛法之造詣更為精深。不久,隱遁於雪竇山中,除

教授弟子外,常於林中瀑布前靜坐。平生只穿粗布衲衣,所食多屬野果蔬菜。

南唐後主錢氏對他十分崇敬,延請他行方等懺,贖有情物類以放生。情性慈柔,心如古井,

凡事不動於心。誦《法華經》計一萬三千多遍,常勸人營造塔像。自己從不儲蓄,雅好詩道

,曾著有《萬善同歸集》、《宗鏡錄》等數十萬言。朝鮮國國王曾讀到他所著的《宗鏡錄》

,十分讚賞,派人送金線織成之袈裟、紫水精數珠及金澡罐等給他。

於開寶八年乙亥(即公元九七五年)於寺中入寂,世壽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於大慈山,建

亭以志紀念。

原典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①人也。兩浙②有國時為吏,督納軍須。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

《法華經》,聲不輟響。屬翠岩參公盛化,壽舍妻孥,削染登戒。嘗於台嶺天柱峯九旬習定

,有鳥類尺鷃,巢棲於衣襵中。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遷遁於雪寶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

諷禪嘿。衣無繒演,布孺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

漢南國王錢氏③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泛愛慈柔,或非理相干,顏貌不動

。誦《法華》計一萬三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貯畜,雅好詩道,著《萬善同歸》

、《宗鑒》④等錄數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珠、金澡罐

等。

以開寶八年乙亥終於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於大慈山,樹亭志焉。

注釋

①錢塘:今浙江杭縣。

②兩浙:即浙東與浙西。唐時錢塘江以南稱浙東,以北稱浙西。

③漢南國王錢氏:即吳越王錢鏐(一說:錢俶)。

④宗鑒:即《宗鏡錄》。

唐湖州杼山皎然

譯文

釋皎然,字晝(一說皎然字清晝),俗姓謝,長城人,康樂公謝靈運之十世孫。幼年時就有異

常之才能,秉性與道相合,後遂離俗出家,削髮為僧。於靈隱寺戒壇依守直律師受戒,對律

學特別留心。常作詩賦以詠情性,文章雋麗,時人曾譽之為釋門偉器。後來博訪名山,遍尋

大德,常入法席,四處參學。他不但精研佛典,且對子史經書等,都頗為精通。所到之處,

都極受尊崇。京師之諸王公、大臣對他禮遇有加,諸郡之達官貴人對他欽敬非常。其之化人

,每每先以詩句相鉤牽,後令之入佛智。中年之後,遍謁諸禪祖,明了心地法門,與武丘山

元浩、會稽靈澈交誼相厚,故當時有諺語曰:「釋皎然,能清秀。」

貞元初年,居於東溪草堂,欲屏息詩道,認為此非禪者之意,乃自誨曰:「即使有孔子之博

識,胥臣之多聞,終日談道論義,卻只能亂我之真性;不如孤松片雲,禪坐相對,無言而合

道,至靜而同性。我將入於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之《詩式》及諸多名篇,皆是不刊之

作。曾面對筆硯道:「你役我疲,你困我愚。數十年間,了無所得。況你是外物,何必累於

人呢?住既無心,去也無我,將放你等各歸本性,使物自物,與我了不相干。豈不樂哉!豈不

樂哉!」遂令弟子去硯罷筆。至貞元五年(公元七八九年)五月,正當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受貶,移作湖州太守,兩人一

見如故。皎然素知李洪精通佛法,乃向他求教請益,先問宗源,次詢心印,李洪笑而後答。

他日語及《詩式》,皎然俱陳昔日之志。李洪曰:「不然。」遂令門人檢出草本,一覽而嘆

道:「過去沈約《呂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所論均不及此,如何卻學小

乘偏見,以昔日之志為辭呢?」遂舉該郡辭人吳季德,乃梁常侍均之後裔,其文有祖傳之家

風,我十分讚賞他。皎然與陸鴻漸也相交甚善,堪稱莫逆之交。相國於頔、顏魯公真卿令裨

贊《韻海》二十餘卷,好為《五雜徂篇》,用心奇險,實不愧為康樂公之後裔矣。

皎然其志清凈,其心高邁,浮名薄利,素不關心,唯山林是托,與道者交遊,故終身無墮於

色慾情網之中。曾建冥齋,事施鬼神,捐衣贈舊居興國寺等。軍吏沈釗,本德清人,有一天

傍晚從城中乘馬至駱駝橋,是夜月色皎如,見有數人穿著很華麗之服裝,沈釗感到很奇怪,

就問道:「你等如何也到此地?」這些人答道:「項王祠東之興國寺皎然禪師修造冥齋,故

我等在此等候。」沈釗第二天再前去察看,果然是鬼物。又,長城赳胥錢沛服役,乘船至呂

山之南,見有數十百人,都手提食器、束帛,相互談笑,與之擦肩而過,問其故,都說:「

去赴然師之冥齋也。」當時顏魯公真卿為刺郡,與之早有交遊,此後,對他更為崇敬。

貞元年間,皎然終於山寺之中。他有詩集十卷,於頔為之作序。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正

月敕寫其文集於秘閣,榮顯於天下。觀皎然之文,既合乎格律,又十分清麗雋永,實令人百

讀而不厭,乃一代之奇才也。皎然生前常與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

、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達等,交誼頗深,過從甚密。大家在一起或吟詩,或論道,故有

《儒釋交遊傳》、《內典類聚》(四十卷)及《號呶子》(十卷)之著,當時曾頗為流行。

元和四年(公元八○九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同過舊院,在影堂里傷悼良久,題辭曰:「

道安已返無何鄉,慧遠來過舊草堂。余亦當時及門者,共吟佳句一焚香。」皎然之道行德操

,後來有很多學人士子都十分景仰。

原典

釋皎然,字晝①,姓謝氏,長城人,康樂侯②十世孫也。幼負異才,性與道合,初脫羈絆,

漸加削染。登戒於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特所留心。於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

造其微矣。文章雋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哉。後博訪名山,法席罕不登聽者。然其兼攻並進

,子史經書,各臻其極。凡所遊歷,京師則公相敦重,諸郡則邦伯所欽,莫非始以詩句牽勸

,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茲。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與武丘山元浩、會稽

靈澈為道交,故時諺曰:「書之晝,能清秀。」貞元初,居於東溪草堂,欲屏息詩道,非禪者之意,而自誨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識,胥

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擾我真性。豈若孤松片雲,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

至靜而性同哉?吾將入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並寢而不紀。因顧筆

硯曰:「我疲爾役,爾困我愚,數十年間了無所得。況汝是外物,何累於人哉?住既無心,

去亦無我,將放汝各歸本性,使物自物,不關於予,豈不樂乎?」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譴,再移為湖守,初相見未交一言,怳若神合。素

知公精於佛理,因請益焉。先問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後答。他日言及《詩式》,具陳以

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門人檢出草本,一覽而嘆曰:「早年曾見沈約《呂藻》、

慧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奈何學小乘褊見,以宿志為辭邪?」送

舉邑中辭人吳季德,梁常侍均之後,其文有家風,予器而重之。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相

國於公頔、顏魯公真卿命裨贊《韻海》二十餘卷。好為《五雜徂篇》,用意奇險,實不忝江

南謝之遠裔矣。

晝清凈其志,高邁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巒,與道者游,故終身無墯色。又興

冥齋,蓋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晝舊居州興國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嘗有軍吏沈釗

,本德清人也,夕從州出,乘馬到駱駝橋,月色皎如。見數人盛飾衣冠,釗怪問之:「如何

到此?」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然公修冥齋,在茲伺耳。」釗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長

城赳胥錢沛行役,泊舟呂山南,見數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負束帛,恰然語笑而過。問其故

,云:「赴然師齋來。」時顏魯公為刺郡,早事交遊而加崇重焉。

以貞元年終山寺。有集十卷,於頔序集。貞元八年正月勑寫其文集入於秘閣,天下榮之。觀

其文也,亹亹而不厭,合律乎清壯,亦一代偉才焉。書生常與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

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或簪組,或布衣,與之交結,必高吟樂道

。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釋交遊傳》及《內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

卷,時貴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同過舊院,就影堂傷悼彌久,遺題曰:「道安已返無何

鄉,慧遠來過舊草堂。余亦當時及門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遺德,後賢所慕者相繼有焉

注釋

①晝:有些版本皎然之字又作「清晝」

②康樂侯:即謝靈運。11雜科

梁成都東禪院貫休

譯文

釋貫休,字德隱,俗姓姜,金華蘭溪登高(今浙江金華蘭溪縣)人。七歲時,父母把他送到本

縣和安寺出家,給圓貞禪師當侍童。日誦《法華經》一千字,所聞不忘於心,後來與處默一

起削髮,鄰院而居,常常隔籬論詩,互相酬唱,僧人見之,都十分詫異。受具足戒後,詩名

轟動當時。後往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帶》傳《法華經》、《大乘起信論》等,甚精通其義理,

講說不輟。本郡太守王慥對他很敬重,後任之太守蔣壞開洗懺戒壇,令貫休為監壇。

干寧初年,拜訪了吳越王錢氏,並獻詩五章,每章八句,十分秀麗雋永,吳越王對他饋贈亦

十分豐厚。後來吳越王被朝廷封為功臣,為其樹碑立傳,遂把貫休之詩刻於碑石之上,其見

重如此。

貫休善小筆,甚得六法,長於水墨畫,形似而傳神。曾受眾安橋強氏藥鋪之請,畫羅漢一堂

。他每畫一尊羅漢,必祈夢得羅漢真身容貌,方動筆畫之。故其所畫,與常體多有不同。

此後,他又游化於黟歙(今安徽省南部)一帶,與唐安寺蘭闍梨志同道合。後來想登南嶽,拜

謁了荊帥成汭。起初成汭甚器重他,把他安置在龍興寺。當時內翰吳融受貶後與貫休相遇,

兩人情趣頗相投,遂常在一起談詩論道。後來吳融曾為貫休之詩集作序,此是干寧三年時事

。不久有人在成汭面前誣陷貫休,成汭遂黜貫休於功安,他鬱鬱不樂,對硯題字曰:「入匣

始身安。」弟子勸他入蜀。當時,王氏準備謀反,邀集各方賢上,得到貫休後十分高興,對

他極崇重,賜號「禪月大師」,蜀主常稱他為「得得來和尚」。

貫休所長者在歌吟,諷刺時弊,存於教化,其詩體式、格調不下李白、白居易、賀知章。至

梁干化二年(公元九一二年)終於居處,世壽八十一。蜀主十分悲傷,下令葬事一由官方辦理

,賜塔號「白蓮」,干化三年於城都北門外建塔。

貫休有草聖之稱,其弟子曇域,癸酉年(公元九一三年)出其師文集,吳內翰為之作序,曇域

作後序。韋莊曾贈詩曰:「豈是為窮常見隔,只應嫌酒不相過。」又,廣成先生杜光庭與之

相交甚善,乃同鄉人。貫休之筆跡有人稱之為姜體。曾親眼目睹過貫休的人,說他體形肥大

,個子不高,蜀宰相王鍇曾為之作贊。

其弟子曇域戒學精微,篆筆雄健,曾重集許慎之《說文解字》,在川蜀一帶很流行。也有詩

集,與其師之體相類。

原典

釋貫休,字德隱,俗姓姜氏,金華蘭溪①登高人也。七歲,父母雅愛之,投本縣和安寺圓貞

禪師出家為童侍。日誦《法華經》一千字耳。所蹔聞不忘於心。與處默同削染,鄰院而居,

每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僧有見之,皆驚異焉。受具之後,詩名聳動於時,乃往豫章,傳

《法華經》、《起信論》,皆精奧義,講訓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彌相篤重。次太守蔣瓌開洗

懺戒壇,命休為監壇焉。

干寧初,齎志謁吳越武肅王錢氏,因獻詩五章,章八句,其愜旨,遺贈亦豐。王立去偽功,

朝廷旌為功臣。乃別樹堂立碑,記同力平越將校姓名,遂刊休詩於碑陰,見重如此。

休善小筆,得六法。長於水墨,形似之狀可觀。受眾安橋強氏葯肆請,出羅漢一堂,云:「

每畫一尊,必祈夢得應真貌,方成之。」與常體不同。

自此游黟歙②,與唐安寺蘭合棃道合。後思登南嶽,比謁荊帥成汭,初甚禮焉,於龍興寺安

置。時內翰吳融謫官相遇,往來論道論詩。融為休作集序,則干寧三年也。尋被誣贊於荊帥

,黜休於功安。鬱悒中題硯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勸師入蜀。時王氏將圖僭偽,邀四

方賢士,得休甚喜,盛被禮遇,賜齎隆洽,署號禪月大師。蜀主常呼為「得得來和尚」,時

韋藹舉其美號。

所長者歌吟,諷刺微隱,存於教化。體調不下二李、白、賀③也。至梁干化二年,終於所居

,春秋八十一。蜀主慘怛,一皆官葬,塔號白蓮。於城都北門外升遷為浮圖,乃偽蜀干德中

,即梁干化三年癸酉歲也。

休能草聖,出弟子曇域,癸酉年集師文集,首安吳內翰序,域為後序。韋莊嘗贈詩曰:「豈

是為窮常見隔,只應嫌酒不相過。」又廣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鄉人也。休書跡,好事者傳

號曰姜體是也。嘗覩休真相,肥而矬,蜀宰相王鍇作贊。

曇域戒學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許慎《說文》,見行於蜀。有詩集,亞師之體也。

注釋

①金華蘭溪:今浙江金華蘭溪縣。

②黟歙:今安徽省南部。

③李、白、賀:即李白、白居易、賀知章。

源流

《宋高僧傳》作為中國佛教史上一部重要僧傳,宋及宋之後的各部重要大藏經都有刊載。宋

藏載於「旦」函至「營」函,元藏亦載於「旦」函至「營」函,明南藏載於「祿」函至「富

」函,明北藏載於「宅」函至「阜」函,清藏載於「縣」函至「給」函。日本所刊印的幾部

大藏經,亦都收入了此傳,其中《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入第五十卷,藏經書院刊印的《大藏

經》載於第三十套,第三至五冊,弘教書院刊印的《大藏經》載於「致」函第四冊至第五冊

。近代佛教學者楊文會創辦的金陵刻經處,有此傳之單刻本,稱《高僧傳三集》,一九八七

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由范祥雍點校的《宋高僧傳》。此中華版點校本以現今僅存之宋刻本(即一

九三六年上海影印之宋版《磧砂藏》)為底本,並參校揚州本和《大正藏》本,錯訛相對少些

,故本書以中華版之點校本為底本。

此《宋傳》是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三部僧傳之一。它上承《梁》、《唐》二傳,其後又

有不少僧人學者以弘揚佛法、表彰僧業為己任,陸續編纂了好幾部僧傳。

接續《宋傳》之僧傳,當首推元僧曇噩所撰之《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又稱《六學僧傳》,

凡三十卷。曇噩此傳之作,起因於對以往三個僧傳體例編排之不滿。他認為,以往三傳(即《

梁高僧傳》、《唐高僧傳》和《宋高僧傳》》皆立譯經等十科,此種「體制衰弱,略無先秦

西漢風。」在他看來,「佛法非僧業弗行,僧業非佛法弗明。必佛法以之行,僧業以之明,

其六學十二科而正矣。」也就是說,必須按佛法之「六學十二科」來重新組織、編排僧傳。

所謂「六學」亦即「六度」。每一學又各有二科,共十二科。因此,他按「慧學」(中含「譯

經」、「傳宗」二科)、「施學」(中含「遺身」、「利物」二科)、「戒學」(中含「弘法」、

「護教」二科)、「忍辱」(中含「攝念」、「持志」二科)、「精進」(中含「義解」、「感通」二科)、「定學」(中含「證悟」、「神化」二科)來重新編排僧傳,以《梁傳》、《唐傳

》、《宋傳》所收錄之僧人事迹為基本素材,兼采禪宗諸燈錄中的一些數據,加以取捨、整

理,編纂成一部始自東漢終於北宋共收錄一千二百七十三人之僧傳。

繼曇噩之後,明如惺又撰《大明高僧傳》,或曰《明僧傳》,凡八卷。此傳收錄自北宋宣和

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至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前後四百餘載的僧人一百八十二人(

其中正傳一百十二人,附見七十人)。此書之體例既不完整(全傳僅分「譯經」、「義解」、

「習禪」三科),材料亦不全面(非是為撰寫僧傳而專門搜集的,而是作者在閱讀史志文集時

,見載有名僧時,「隨喜錄之」的),因此,作為一部僧傳,與以前幾部實不可同日而語。

明人所撰之僧傳,值得一提的還有一部,即明華嚴宗僧人明河所編纂的《補續高僧傳》。與

如惺寫《明傳》是在校、輯古籍偶見名僧時「隨喜錄之」不同,明河編纂《補續高僧傳》費

力甚巨。據明河弟子道開在該傳的「跋」中說:他為了編纂此傳,曾「南走閩越,北(阝+歨

)燕台,若雁宕、石樑、匡廬、衡岳,絕壑空岩,荒林廢剎,碑版所作,搜討忘疲。募勒抄寫

,彙集成編,而後竭思覃精,筆削成傳。」明河於此書先後花費了三十年心血,但他對初稿

仍不太滿意,又忙於講經弘法,故未能最後定稿就入寂了,後由其弟子道開補綴而成。全書

共二十六卷,亦仿《宋傳》分為十科,收錄僧人正傳五百四十八人,附見七十二人。此中之

所收錄者,一為「補」,二為「續」。所補者是那些本屬《宋傳》收錄範圍而被遺漏者,所

續者則是《宋傳》之後至明之高僧。因《補續》之作者不知有如惺之《明傳》,故其所「補

續」者,非《明傳》。

到了清代又有徐昌治編纂《高僧摘要》。此書篇幅較小,僅四卷,時間跨度很大(自東漢至清

初),而收錄的僧人甚少(僅一百七十三人)。就內容說,此書主要把《梁傳》、《唐傳》、《

宋傳》、《明傳》及其它僧傳中的事迹作一提要,史料價值不大。但就體例言,此書自成一

格,按道、法、品、化四科編排,這是本書之特點。

趙宋及宋之後的僧傳,除以上述及的幾部外,還有一些單宗、單人或地區性的僧傳,如北宋

惠洪所撰之《禪林僧寶傳》、南宋祖琇之《僧寶正續傳》、清自融、性磊之《南宋元明禪林

僧寶傳》及北宋戒珠之《凈土往生傳》、明朱棣之《神僧傳》、清彭希涑之《凈土賢聖錄》

和南宋元敬、元復之《武林西湖高僧事略》、明宏之《續武林西湖高僧事略》等等。

總之,自《宋高僧傳》後,編纂僧傳者,代有其人。雖然這些僧傳在歷史上的影響均遠不及

《梁》、《唐》、《宋》三傳,但因各自從不同側面保存了宋及宋之後各代僧人弘化的有關

情況,因而對於人們了解、研究此一時期之佛教乃至當時的社會實不無裨益。

 解說

中國古來就有「道由人弘」的說法,意謂任何一種學說、主張乃至任何一種宗教、文化,都

有賴於人的傳揚、弘化。如果說,佛教「三寶」中的「法」即是指的佛之「道」,那麼,此

中之「僧寶」,在相當程度上就擔負著弘揚「佛道」之使命,此正如元代僧人曇噩在《六學

僧傳·序》中所說的:「佛法非僧業弗行,僧業非佛法弗明。」也就是說,佛法之行,有賴於

僧業之明。而僧業又如何才能明呢?從歷史上看,編纂僧傳,表彰高僧之道行、德操,使時

僧有所依仿,令後人得到啟迪,從而讓佛法發揚光大——這也許就是歷代僧傳編纂者們本意之

所在。

自六朝至宋明各部僧傳中所輯錄的歷代高僧,或以傳譯經典、闡釋義理而使慧燈長傳,或以

神通利物、遺身濟眾而使佛法深入人心,有的以精進修禪為四方叢林作則,有的則以戒律嚴

謹而成天下學僧之模範,凡此等等,歷代《高僧傳》確實具有「明僧業而弘佛法」之宗教意

義。

其次,作為僧傳,各部《高僧傳》之史學價值更是毋庸置疑的。不難想見,如果沒有這代代

相續之各部《高僧傳》,治中國佛教史者恐將無從下手。不但如此,由於各部《高僧傳》都

是作者或花費幾十年心血,甚或傾注畢生精力才完成的,他們或南走閩越、北陟燕台,或身

臨大川、足履危岩,碌碌奔波於荒山廢剎之間,苦心搜討於各種碑銘墓誌之上,因此,僧傳

中所記錄的許多資料,往往為正史所不載,而又是研究當時許多思想家特別是佛教思想家所

不可或缺的。就此而論,各部《高僧傳》不唯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學術價

值。

進而論之,自慧皎倡高蹈遠遁,易「名」以「高」,以高風亮節為選錄傳主之標準後,各部

《高僧傳》多注重僧人之道行德操,正因為如此,每個有緣讀到《高僧傳》的人,從書中所

得到的,就不僅僅是一些佛教知識和歷史資料,而可以在思想上得到洗鍊或熏陶,從這個意

義上說,《高僧傳》還具有溫渥人心、凈化心靈的作用。

另外,正如宗教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高僧傳》之文化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在《

梁》、《唐》、《宋》三部僧傳中,人們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匯

,從法顯之《佛國記》到玄奘之《大唐西域記》再到義凈的《南海寄歸內法傳》等,都在中

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雖然從主觀上說,他們也許是為求法而西行或為弘教而

東來,但在客觀上他們為中印文化之交流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再如譯經,把印度佛典

翻譯成漢語,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高僧傳》中屢屢語及的佛經翻譯的歷史

衍變及譯經之規則——諸如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隋彥琮的「八備」、唐玄奘的「五不翻

」及宋贊寧的「六例」等,對於今日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傳播與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當然,《高僧傳》作為古代僧人的著作,一如所有的歷史著作一樣,都難免有其二重性。例

如傳中在讚頌高僧之道行時,往往過分渲染其神通,以至於挪動嵩岳於千里之外也易如反掌

等等,這些都有待讀者、歷史地去閱讀及見證:又如傳中雖然提供了許多甚至連正史也都不

曾言及的十分寶貴的歷史資料,但是,史實不當、記載錯誤之事亦屢屢有之,這就要求讀者

應該於去偽存真、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開卷有益。


推薦閱讀:

高僧預測:苦命雞的畢生壽命,尤其是1969年虛歲49歲的,太可怕!
【佛學】唐代高僧異於常人的修道用功法門
俗家弟子 (也許算不上 )念了幾天金剛經之後就能有通靈能力 ?
靈峰蕅益大師自傳
佛門九大高僧勸人戒淫

TAG:白話 | 高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