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歸園田居》讀陶淵明的清高品格

舊課重讀

從《歸園田居》讀陶淵明的清高品格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清高」,不是貶義詞,而是褒義詞。清高的「清」,指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見不得人的勾當。清高之「高」指孤高。「清高」之名自然會落到遺世寂居的隱士頭上。

不過,真正的清高,在古代詩人中往往是絕無僅有的。在金開誠先生看來,陶淵明是清高的樣版,是純正的清高。因為他不僅有清高之「實」,而且有清高之「名」。「陶淵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還能寫一手好詩,用來言志抒情,因而實至名歸,成為清高的典型。」

「清高」談起容易,要做到卻很艱難。

回到《歸園田居》這首詩中來,筆者覺得我們的學生可以讀出其歸隱之趣。請看: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歸隱的田園有色彩,有聲音,何等恬靜、優雅、空闊、朦朧。

可學生們不一定能讀出陶淵明的清高。這樣的「讀」自然是不深入的,「清高」遠比「歸隱」重要。

我們現在就從詩中讀讀陶淵明的「清高」: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無」的是適應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熱愛自然的本性。這裡的「韻」和「性」指的是人的品格和精神氣質。

「清則明。」詩人陶淵明一開始就強調自己學不會,也不具備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本事,他是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有著一種內在的相通之處。

這裡的「無」與「有」表明了詩人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衝突,是他對歸隱前十多年的生活的反思與總結。

這裡的「無」與「有」為全詩定下了基調,埋下了伏筆,表露出詩人陶淵明清高孤傲、與世不和的性格。

這裡的「無」與「有」是詩人陶淵明進入官場,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接下來是主體: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無」的是什麼,詩人陶淵明沒有明說,由「拙」我們可以得知:「無」的是「巧」,有的是「拙」。具體地說,「無」的是世俗的虛偽機巧,「有」的是真誠拙愚。

這裡的「無」與「有」,表明了詩人陶淵明不會追隨世俗潮流的態度與行動,他要固守自己的節操。

從詩中呈現的田園景象,可以見出原始本真的特點,在詩人的心中蓄滿了詩意。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這是寫詩人陶淵明田園生活的感受。

「無」的是「塵雜」,指的是沒有官場上的亂糟糟的事,無虛偽客套與應酬;「有」的是「餘閒」,有充分的時間勞作、讀書、寫詩。

這裡的「無」與「有」是詩人在官場求而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最後是結尾: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裡沒出現「無」與「有」,但透過詩意,我們仍能找到。這就是:無「樊籠」的禁銦與網羅,「有」返自然的自由,有回歸本性的無窮快樂。

可以說,我們從《歸園田居》中捕捉到「四無」與「四有」,就是詩人陶淵明「清高」的集中體現。

「清高」在陶淵明身上表現為一種高貴的境界,一種讓人仰慕的風度。詩人的超然處世,不糾纏人世庸俗,蔑視官場卑鄙與醒齪,表現出的是坦然和淡然的修養;詩人陶淵明他認真反思,高遠而清醒,他要固守志道,決不不媚俗,決不隨波逐流,這是一種人生行為的高度自律與為人處世思想的高度自覺。從這個角度來說,「清高」,就是陶淵明自律的操守。

讀完《歸園田居》,我們可讓學生讀讀下面故事,以加深對陶淵明清高品格的理解與認識。

陶淵明四十一歲時,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縣吏說:「當束帶迎之。」就是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


推薦閱讀:

陶淵明:孤標傲世偕誰隱 獨向田園覓超然
《歸園田居》(其一)——辭官歸隱的陶淵明
陶淵明懸案揭秘 三
一生獨愛「陶淵明」
陶淵明與蘇軾的相似處

TAG:陶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