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發願:修行重在願力,口業不可思議:真心發願,必定兌現!
3、「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我們相信之後就要發願,願生西方。你若不發願,信了等於沒信。
不但有願,而且還要迫切,如死囚犯逃離死牢,溺水者逃離深海,刻不容緩。一方面是出離火宅之迫切心,另一方面是求生凈土的迫切心,兩者同時具足欣厭,迫切到究竟程度;若願不究竟,拖泥帶水,那麼臨終時心裡還在掛礙塵世,那麼往生的把握就很小。 已發願的人、今發願的人、將來發願的人,因為受持阿彌陀經起了信心,而發了願力,就得到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因諸佛護念而攝受之,必得往生極樂國土。所以,已發願的人,已經生到極樂國土。現今發願的人,現今就能生到極樂國土。當來發願的人,當來決定能生到極樂國土。總而言之,有願必生,只要你發願往生西方,一定能往生西方凈土。有願必生之故,不但你們要發願,一切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都應該趕快發願,往生極樂國土! 深信發願,求生凈土,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凈土指南。(藕益大師) 可見發願是關鍵。因為有願有才有信心、目標和動力,因為有願才能一心念佛。 今人不信因果,不知業力,身語意業,肆無忌憚;污言穢語,家常便飯,觀此文乃知果報之可怕也。 南無阿彌陀佛!上篇·歷代祖師談願力 蓮池大師談願力 呂文正公每晨興禮佛,祝(禱告)云:「不信三寶者願弗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後呂氏所出(生),若(呂)公著,若(呂)好問,若(呂)用中,皆貴顯而奉佛。夫文正亦只是人世之善願,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絕;況求生凈土,為出世間之大願乎?文正之願,取必於子孫者,得否未可知;況求生凈土,取必於自己者乎?故知凈土不成,良以其精誠之未至耳! 昔有貴室,供養一僧,問僧云:「師百年後,肯來某家否?」僧一笑,遂為其子。近世總戎范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類(相似)。夫一時之笑諾,即孕質於豪門;豈得積久之精誠,不託胎於蓮品?因果必然,無容擬議矣! (敬錄《竹窗二筆》)徹悟大師談願力我輩修習凈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正修凈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凈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其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凈業,凈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凈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果得染緣已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凈業已熟,則臨終時,雖欲彌陀凈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後佛現,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夫臨欲命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謂千古修凈業者之標榜矣。 ——徹悟禪師法語 凈土門中,以願為最。凡有願者,終必能滿。如郁頭藍弗,習非非想定於水邊林下,每定將成,多為魚鳥所驚,因發惡願曰:「吾他日後,當作飛狸,入林食鳥,入水食魚。」後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壽八萬大劫。天報既終,遂墮為飛狸,入林水以食魚鳥。此惡願也,與性相違,尚有大力用,八萬劫後能滿,況稱性之善願乎。 《神僧傳》載,一僧於石佛前,戲發願曰:「如今生生死不了,願來生作威武大臣。」後果作大將軍。此戲發之願也,尚終得遂,況至誠所發之願乎。 復載一僧,博通經論,所至無所遇。乃咨嗟嘆息。傍一僧曰:「汝學佛法,獨不聞:未成佛果,先結人緣。汝雖明佛法,其如無緣何?」其僧曰:「我即終於此乎?」傍僧曰:「吾代汝為之。」問其僧有何所蓄。曰:「無他,僅餘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變價置買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鳥昆蟲甚多之處,置食於地,復教以發願。乃囑曰:「汝二十年後,方可開法。」其僧如所囑,至二十年後始開法,受化者多為少年,蓋皆受食之禽鳥昆蟲(轉世)也。此願力之不可思議也。尚能以他人之願,攝彼蟲鳥,脫異類而入人道。豈自願不能自度耶。佛以四十八願,自致成佛。而我所發之願,正合佛攝生之願。此則直(只)以發願,便可往生(經雲「應當發願,生佊佛國;今發願今往生」)。而況佛有不思議大慈大悲。如瑩珂,酒肉無擇之人,後閱往生傳,每讀一傳,為一首肯,遂斷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現身,慰之曰:「汝陽壽尚有十年,當好念佛,吾十年後來接汝。」珂曰:娑婆濁惡,易失正念,願早生凈土,承事諸聖。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後來接汝。三日後果得往生。
又懷玉禪師,精修凈業。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執銀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進,志在金台,今胡不然。銀台遂隱。玉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後,復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前持銀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 劉遺民,依東林,結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見佛現身。劉念曰,安得如來手摩我頭乎,佛即手摩其頭。復念曰,安得如來衣覆我體乎,佛即以衣覆其體。嗚呼,佛之於眾生,無所不至,真可謂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頭即摩頭,欲衣覆體即覆體。佛既慈悲一切眾生,豈獨不慈悲我乎。佛既滿一切眾生之願,豈獨不滿我之願乎。大慈悲心,無有揀擇,安有此理。是以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願行三種資糧,唯一願字盡之矣。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 一念凈,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凈業。倘置佛名而別修三乘聖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鈞之弩,為鼷鼠而發機。況造六凡生死之業乎!倘置凈業,而別取權乘小果,亦是虛度光陰。亦是以如意寶珠,而貿一衣一食。況取人天有漏之果乎! 如是珍重,如是愛惜,則心專而佛易感,行勤而業易精。果得真生凈土,親見彌陀,時承開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證法界,延一念為長劫,促長劫為一念。念劫圓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愛惜之報乎! (敬錄《徹悟禪師語錄》) 無異禪師談願力法門無量,願為先導 敬錄《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二 願力品第六 問:發菩提心,最勝功德,利他自利,為菩薩行。如諸比丘對佛菩薩發大願誓,為是義故,其如宰官當權住世,一切易辦。至或卑微分力欠薄,作何願力,而為功德? 師云:法門無量,願為先導,世出世法,無願不成。願者,好也,欲也。欲舍離一切惡法故,欲破除無明結使故,欲入諸菩薩甚深法門故,欲廣行善法,饒益有情故,欲化諸眾生同成佛道故。若無有願,如畫無膠,如馬無轡,如陶家器,雖成其坯,未經火鍛,終不堪用。是故,初心學者,及諸菩薩,以願為基本,故更以弘誓堅之——弘者廣也,誓者制也,以弘誓願,廣制其心,令無退墮。 釋迦文佛,因地中發四弘誓願,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願度生,必能自成矣。發此誓願,須以勇猛智力,資以自強,如有力人無有怯弱,地有退轉,徑入佛道,斯誓願最為有力也。是故,金剛藏菩薩,於華嚴會上,令諸菩薩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法界眾生,皆令得入不思議智慧之門。又,諸菩薩因地有大智力,發大誓願,謂能摧怨敵故,不可屈折故,知是處非處,無因惡因等。 儒云:「終日乾乾。」此亦剛毅之象,以自強不息而入道故。初心者,勇猛智力,降伏魔外,入深法門故,若無願力者,譬如種子無陽,悉爛壞故。此願力非但比丘能發,即一切長者居士,乃至最卑微無勢者,皆悉當發此誓願。自度度人,凈所修功德,悉皆迴向法界眾生,同生凈土,同成佛道,此即覺心。覺心者,即菩提心也。此心不可分發,當全發;不可間發,當時時發,數數發,對佛發,對菩薩發,對聖僧發,對善知識亦發,對一切僧友及有情一切眾生前悉當發。以此大心,直至成佛,皆願力故。故知願力乃佛法先導。如有一人,我欲參禪,決不退墮,即願力故。豈但善願,即世間所欲,皆以願力成故。 昔有一推車人,不信佛法,一日推車至塔邊過,見火燒寶塔,心不忍壞嚴飾故,進前救之已,戲發願言:「佛說有果報,我救此寶塔,願我來世為一最長大有力者。」其人舍此身已,即生阿修羅道,其身最長大有力。此戲發願,亦滿足不虛(若發願來世成佛,普度眾生,則必定如願以償,至善至美),況真實心、至誠心而發願,無有不滿足者!如初心發願,慎不可生卑劣想,當發菩提心。凡所修最微善根,及最殊功德,悉皆發願迴向法界眾生,同生凈土,同成佛道。縱於其顛倒退墮,亦藉願力相資。如無目人,有牽引者,能前進故。修凈土者,以信行願為資糧,參禪者安得不以願力為導此耶!在家欲舍塵勞,欲離火宅,欲出生死,欲免輪迴,非願力堅強,則不能也。是故,當發大願,豈以卑劣而不發心乎!若達平等實相,一微細眾生,與毗盧遮那佛等無有異。《華嚴疏》謂:「遮那如來入一微細眾生身中入定,全身不散。」此眾生不覺不知,謂佛生同體故,理無分齊故。《維摩經》謂:「供養難勝如來,與最下乞者等,斯達實相之理,無所分別。」以此觀,人有貴賤,位有尊卑,而心無高下也。是故當發大心,以願力維持,直成佛道,似不可須臾有間也!
龍舒上人談願力 身口意,謂之三業。大藏經所云,果報多因口業者,以口易發也。云:昔有人,恨其母送飯來遲,乃云:「生於母腹,不如生於鹿腹。」後果托生於鹿腹中。又有人,以食與之,若不如意,則雲「不如與狗」,後乃生為狗頭。是皆口業果報也。 所謂惡口者,直為穢語矣。惡口果報,固已不佳。若穢語,則地獄畜生之報也。世人多不知此,乃以惡口穢語為常。奉勸世人力以戒此,常念阿彌陀佛,以洗滌口業之穢惡。聞人惡口穢語,亦常念此佛名,以洗滌耳根之穢惡。願以此生念佛之善業,洗滌累世以來之穢惡。如此則善念日熟,惡業日消,又能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則災難可消,福祿可永,身後必於凈土中上品生矣。 (敬錄《龍舒凈土文》)明法比丘談發願 發善願可導至今生、來世的善向、善果,發善願時,內心即刻有和平、溫馨之感; 發惡願可導至今生、來世的惡向、惡果,而未傷害人、物時,已即刻傷害自己。 《中部》第六經《願經》,佛陀說比丘祈願(發願)「為同行者所愛、所敬重」「得衣.食.床.葯」「施衣.食.床.葯者得大果報」…乃至祈願克服恐懼、得禪、斷結、得神通、解脫,都應守戒、修禪定、修觀禪,才能滿願。比丘(或在家眾)在正當的基礎上,無不可祈求世俗的名聲、資具等,但須知善果乃是自己種因之報,而非他力所致。 佛經中也有為一切眾生祈求的善願,特別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如《慈經》說:「無論眾生是強的、弱的、長的、粗的、中的、短的、小的、大的、可見的、不可見的、遠的、近的、已生的、未生的一切眾生,願他們吉祥平安!…」修慈心觀,是佛教徒每日要祈願念誦的經文。不管是為自己祈求或為他人祈求,卻含有無明的成份的「後有愛」,將引生未來的果報。但是對於善願,佛陀並不反對,甚至鼓勵。 佛陀在過去,曾因發願行菩薩道及有強大的意欲行持,才致使成佛。佛陀出家時發四種願,即:願濟眾生困厄,願除眾生惑障,願斷眾生邪見,願度眾生苦輪(《普曜經》卷四)。佛陀所開示的「四神足」就有欲神足。願或欲,可引發修行的動力。修凈業人宜發願 敬錄 《凈土資糧全集》卷三 古杭雲棲寺蓮池禪師 袾宏 校正 槜李桐邑凈業弟子 庄廣還 輯 凈土誓願章論修凈業人宜發願(梵網經有不發願戒)
《歸元直指》曰:慈照宗主云: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無願無行,空住閻浮(地球)。有願有行,直入無為。此乃佛祖修凈業之根本也。何以故?理由智導,行由願興。行願得均,理智兼備。夫願者,樂也,欲也。欲生西方凈土,樂見阿彌陀佛,必須發願,乃得往生(佛說阿彌陀佛經,前後四次勸令發願,慈悲至極,且雲已發願已往生,今發願今往生,當發願當往生,何其簡便易行。是故祖師云:人不信凈土,非愚即狂)。若無願心,善根沉沒。《華嚴經》云:「不發大願,魔所攝持。一切佛事,從大願起。」欲成無上道,故須得願波羅蜜。所以普賢廣無邊願海,彌陀有六八願門。是知十方諸佛,上古先賢,皆因願力而成就菩提。 經曰: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還)謹按:此經乃發願之大綱。後願文,備諸節目耳。綱以立其體,目以達其用,發願其庶幾哉。 論發願人宜發誓(梵網經有不發誓戒) 《戒疏發隱》曰:期其志而必到者,「願」為之先導也;堅其願而不退者,「誓」為之後驅也。故疏稱誓為願中勇烈意。吾願雖發,若無大誓,安克有終。 《楞嚴經》曰:若我滅度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爇一香炷。我說是人,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蓮池禪師曰:燒身燒臂,大乘經中屢開。此得忍大士所為,非初心境界也。求生西方凈土者,若能用然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惡習,則所然亦多矣。古雲善學柳下惠,不其然歟。(還)謹按:諸佛菩薩,皆有誓願以為究竟之地。今人生於濁世,而求最上乘,不可無決定心。欲發決定心,不可無誓願。予故不效諸經(然臂)之事,而學佛菩薩誓願之規。其以學柳下惠者,而學蓮師歟。
宜發誓 《阿含經》云:比丘不發誓者,終不成佛道。誓願之福,不可稱計,得至甘露滅盡之處。故願後必須發誓也。四弘誓願云: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隱曰。問:願多期望之語,誓類咒咀之詞。修行本擬出離,云何動稱地獄。 答:誓,願中之勇烈意也。咒呾,怨中之毒害意也。柰何以願為怨,以勇烈為毒害乎?世有魔師,教授魔種,閉門塞竇,險語以堅其信根,惡咀以閉其外問。終身蔽錮,累劫牢籠,而莫之能出也。哀哉!善學柳下惠 魯男子獨處一室,鄰婦之屋,夜為風雨所敗,求寄宿。男子閉門不納。婦曰:「汝獨不聞柳下惠之覆寒女乎?」男子曰:「在柳下惠則可,在我則不可。」以我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故曰,善學柳下惠。西方誓文(弟子廣還撰)
弟子(某)謹於(某)年(某)月(某)日,發願修持凈業,立誓於佛菩薩之前曰: 弟子(某)修持凈業,願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比然臂事,發決定心。奉持齋戒,遵行日課,圓通宗法,必期如西方願文而後已。否則情隨事遷,終致退轉,空過一生,輪迴永劫,可不痛哉!自今已後,若違初願,不加精進者,是則欺誑十方如來,必受譴罰。若得往生,見佛聞法,了證無生法忍,成就一切功德,而自利自足,不普度法界眾生者,亦同前誓。惟佛昭明,尚其鑒之。 凈土發願文 弟子眾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凈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下篇·信願行中願最強 念佛發願,決定往生(道源上人) 諸上善人:諸位的信心,已很堅固;諸位的行門,已很精進。但是在凈土法門之中,還有一個最要緊的條件,這就是必須『願力懇切』!所以今天講話的題目是:『念佛決定願往生』。再分三段來講: 一、往生西方全憑願力 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端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我們在這兩句話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沒有信願。換句話說,只要有信有願,無論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見信願二字,是何等重要了!所以,昨天對諸位講『念佛切勿起疑念』,就是講的信字。今天講『念佛決定願往生』,就是講的願字。如果但有信心,沒有願力,亦是不能往生,所以願力很重要!比方說:你們在自己家裡,聽見朋友說:靈山寺的大殿是如何的巍峨,講堂是如何的高廣,佛像是如何的莊嚴,僧眾是如何的修行;現在打念佛七,參加的人是如何的眾多,每天講經說法是如何的玄妙。你們聽了之後,信是信了,可是你們願不願去靈山寺呢?如果願意去,那『信』才有用處。如果不願去,就是沒有願力,縱然相信,也是『白信』。有信而無願,終究去不了,那『信』有何用處呢?所以『信』固然要緊,而『願』更要緊!
再舉個例說: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聖人。但是孔子何以會成聖人的呢?這答案在『論語』中,孔子自述其修學成就之階段,頗為簡明。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距』。我們在這一段書中,可以知道,孔子之所以成為儒家聖人,是由於他一生精進修學,方能成就的。但是我們不可忽略了『志於學』這三個字。因為他能立志以求聖人之學,才有以後幾十年的修行,方能達到聖人之地位。然而我們何以知道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志於聖人之學呢?這在孔子的一生所言所行,皆是聖人之作略,固然可以證明;而在『論語』中,另有『言志』一章,尤足以證明。有一天,顏淵和子路,侍立在孔子旁邊,孔子說:『盍各言爾志?』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接著請問孔子:『願聞子之志』?孔子即發表其志向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直以安信撫天下人為己任,非人間聖人而何?在『論語』中,更有兩句話可以證明;有一次,孔子對子夏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若為救人救世而求學,將來一定做君子;若為升官發財而求學,將來一定做小人。同是一樣讀書人,而其結果,有雲泥之分,可見『立志』最要緊!世法中所謂『立志』;即是佛法中所謂『發願』。能否成為一個人中傑,但看是否曾立人中傑之志?能否成為一個世間聖人,但看是否曾立世間聖人之志?同樣的道理,我們能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看我們是否曾發生西之願?有願,決定能生西方;無願決定不能生西方。這是沒有絲毫猶疑之餘地的! 茲再引經證明:佛說阿彌陀經,乃凈土三經之一,亦即我們每天必誦的功課。以信願行為一經之要旨,亦即所謂往生西方的三資糧。蕅益大師即以此三資糧把阿彌陀經的『正宗分』分為三大科: 第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經文由『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起,至『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止。我們看這一段『勸信』的經文中,卻沒有明顯地說出一個『信』字,只是把『勸信』的意思,含在文義之內而已。 第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看這一段『勸願』的經文中,不但明顯地說出兩個『願』字,而且詞意懇切,足見佛的本意,在指示我們要注意『發願』。所以蕅益大師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勸』二字。 第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經文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起,至『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止。我們看這一段『勸行』的經文中,佛的結詞仍然是勸願,可見『發願』的重要性。 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經文的結尾處,世尊仍然再三地勸我們發願。經文說:『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我們再看看這一段經文:凡是能發願的人,於無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轉。何以能得到『不退轉』呢?是因為已發願的已生彼國,今發願的今生彼國,當發願的當生彼國之故。須知只有阿彌陀佛國土,才有『不退轉』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難得不退轉的。然而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國土呢?經文上不是說的很明白嗎:已發願者已生,今發願者今生,當發願者當生;但有發願,無不生者。這『發願』二字是何等的重要啊! 總之,往生西方全憑願力;若無願力,則西方是生不去的。 二、願不懇切行不真誠 我們既知發願很要緊,發願的心一定要懇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隨隨便便發的願,則念佛的行門也就不會真誠了。願既不懇切,行又不真誠,所以現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將來臨命終時,要想『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恐怕很難了! 因為凈土門中,發願最重要,所以過去諸大祖師,作了很多發願文。在念佛七中用的發願文,和平常用的不一樣;在『大迴向』時,跪念:『弟子眾等,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授。弟子眾等,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凈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阿彌陀佛』。起立,繞念彌陀、觀音、勢至、清凈大海眾、各聖號後,再跪念:『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台安我足。一剎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蓮花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我願如斯佛自知,畢竟當來得成就』。 在『佛七儀』文中,有幾句注語,說是:『此文古今大有靈驗!或有於正發願時,見諸瑞相。或於睡夢之中,得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感應事繁,不能具述。惟勵意行之者,方信不虛矣』!我們於正發願時,何以未得見諸瑞相?乃至於連夢之中,亦未得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呢?這就是因為在發願之時,未能懇切地『觀想彌陀,恩德無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之故。當我們念發願文時,只是口裡念念,心中毫不懇切。像小孩子背書一樣,不知書里的意義。不能『隨文作觀』,發願文成為『具文』,如何能起作用?如何能生力量?既不能『勵意行之』,所以也就得不到感應了。 以願引行,以行填願;『願』有引導之力,有懇切之願,方能引出真誠之行。我們發願既是隨隨便便,我們念佛自然也就悠悠泛泛了。如何能念得成功呢?! 三、有行無願終不往生 前面是說,沒有懇切之願,一定不會有真誠之行。這裡是說,縱令有真誠之行,沒有願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說:『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彌陀佛好了。』如果是這樣,決定不能往生!前面說過,『願』具有引導之力;不但現在能引導真誠之行門,而且將來能引導至於西方。今既無引導之願力,雖有實行,終無法出三界至極樂。果真是只知念佛不知發願,則這個人對於凈土法門亦沒有信心。『信願』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於眼目,『行行』等於腿足。必須足目相資,方能生西。今有行無願,等於有足無目,太危險了! 有人說:『阿彌陀佛乃萬德洪名,我只多多念佛,自有無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麼危險』?念佛有功德是不錯的,但你既不知發願生西,即是沒有智慧;有行無慧,把念佛的功德都變成來生的痴福了!第二生在享受痴福之時,必然依福造業,第三生一定墮落三塗,非危險而何?念佛信願行,發願最重要(智諭法師) 大家都知道,念佛三資糧,是信願行。不過各位是否知道,信願行三個當中,那一個最重要?大家要知道,三資糧之中,願最重要! 「信」不過啟發這個「願」,只有信,沒有願,這樣沒有用。信有阿彌陀佛,信有西方極樂世界,卻不願往生,不願見佛,那就沒有用。至於「行」,行持名念佛叫行,這個行,是完成你的願心。如果沒有願,你持名念佛,不願往生,沒有用。 大家記住,念佛一定要發大願心,厭離娑婆,欣往西方。經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往生彼國。」 我們念佛的人,就是要以我們的願力,超過我們的業力,才得度,才往生。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業力太重,只有一個力量,可以超過它,那就是願力。如果我們念佛的願力有十分,業力有八分,就有往生的希望。如果你的業力有十分,願力僅僅二三分,那往生就沒有希望了。如果你的願力超過業力,你就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至誠懇切發願往生西方凈土。時時刻刻地,佛號一起,願心就起,願生西方,願見彌陀。根據善導大師講,每天晚上都應該念發願文,就是晚上大迴向發願文。如果僅是念佛,沒有發願,那是修舌根,不得往生。 有人說,他一天念幾萬聲佛號,我問他:「你發願往生沒有?」他說:「沒有。」那幾萬聲佛號是結善緣,不能往生。佛以悲願心度眾生,眾生以欣願心求生西方凈土,這樣才能感應道交。 我們發願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很苦很險。如果你感覺你現在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你往生的願心就發不起來,所以要知娑婆苦,才能欣往西方樂。古德教我們要「厭離娑婆,欣往西方」。厭離娑婆,就是佛所說的苦、集二諦;欣往西方,就是佛所說的滅、道二諦。古德如此說,確實是深體佛旨。 大家可不要起虛妄心,說「我聽人家說,學佛要不欣不厭、不取不舍。所以我念佛啊,既不厭離娑婆,也不欣往西方,聽其自然。」這種人是太愚痴!他不知佛法有真諦、俗諦。無取無舍是真諦邊說,不從俗諦邊說。我們大家還是凡夫,就要想不厭不欣、不取不舍,那叫隨業流轉,是自然外道,印度有一種自然外道。 你們大家想想看,「轉凡成聖」,轉凡是厭下,成聖是欣上。「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諸惡不作就是厭下,眾善奉行就是欣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欣上,下化眾生使眾生離苦,就是厭下。「離生死,求解脫」,離生死就是厭下,求解脫就是欣上。所以說,從修道這邊來說,沒有不是厭離,沒有不是欣往。總之,從凡夫以至聖人,從聖人以至菩薩,菩薩以至等覺,無不是厭下欣上的。必至妙覺,過盡德圓,始無取捨也。從修的一邊說,就是「修德」;得到究竟果位了,那叫作「性德」,那時才沒有厭離沒有欣往。 請問大家,各位是不是究竟佛呢?不是!所以我們要厭離娑婆,欣往西方。這樣才起信願行,念阿彌陀佛。 有一種動作必須避免,就是只數念珠不念佛。有些人拿著念珠,天天數,可是他心裡一點佛號沒有,也不厭離娑婆,也不欣往西方;也不諸惡不作,也不眾善奉行;也不上求佛道,也不下化眾生。這種人是叫「等死」。所以大家記著,如果你也是不念佛,天天數念珠,心裡什麼都沒有,那不是念佛,趕緊改過來! 當你佛號一起的時候,就必須厭離娑婆苦,欣往西方樂。佛號一起,你那個心須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佛號一起,要存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這樣念佛,是發大菩提心。 今天跟大家講的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記得,不要空空白過,沒有願力念佛。現在我們開始念佛。 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麼念。念佛的時候,要把嘴巴張開,把你的聲音放出來。這時候,有一種開朗的感覺,容易得到受用。如果你嘴巴張不開,聲音放不出來,有一種鬱悶的感覺,得不到受用。怎麼說得不到受用呢?你的聲音灌不滿你的耳朵,換句話說,你的聲音和你的心不能相應,怎麼能和阿彌陀佛相應呢?你的聲音和你的心相應,自然和阿彌陀佛相應。
念佛,最要緊的是以願為主(智諭法師) 我們要發甚麼大願呢?我們要發「願生西方,願見彌陀」的願。如果大家有這樣堅決的願,將來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大家都知道凈土三資糧是「信願行」,而三資糧當中,以願為主。必須以願導行,以行助願,才得成就。所以古德說:「有願無行,其願必孤。有行無願,其行必虛。」 但是有願,一定要有持名念佛的「行」。如果只有願,而不念佛修行,這個願便不能實現。如果只念佛,不發願不求生,也不能往生。 妙葉大師說:「念佛三昧,一言以盡之:願也。」信是啟發願的,念佛的行,是完成這個願的。要想往生凈土,有願則生,無願不生。如果念佛人不得往生,不怪別的,怪他沒有願心。所以有願必成,無願不成。 任何事情都是一樣,一切成功,都從願心開始。要是沒有願心,任何事情都沒有成功的希望。 明朝末年,軍隊被清朝打垮了。有一個軍官,是在軍隊里作一個小頭目。他小的時候,走到街上看見一個出家人。那個出家人,威儀非常莊嚴。小孩看了,不知不覺起一種敬慕感,心說「將來我一定出家當和尚。」 所以說,佛以三十二相度化眾生。比丘也是一樣,一定要有莊嚴的威儀,這也是度眾生的方便。像舍利弗,目犍連,就是見馬勝比丘威儀莊嚴,以此因緣,便發心依佛出家了。 當時小孩對比丘起了敬慕心,所以再走過廟門口的時候,不由自主地,便要站住看一陣。不期然而然地,泛起恭敬心。同時看見出家人,自然而然地恭敬,沒有一點輕慢心。 到他作了軍人,走進廟裡,一定要脫帽致敬。這種恭敬心,就是從那個比丘種下來的。 軍隊被打散以後,他一個人逃到深山裡,吃沒吃的,喝沒喝的,逼得走投無路。 他看見有一所小小廟宇,便走進去恭恭敬敬地拜佛。 廟裡只有一位出家人,見他進到廟裡,便笑笑說:「你來啦。」他點點頭。不知怎麼,他忽然問出家人說:
「師父!我出家可以吧?」實際上他是走投無路,被逼得生出出家的念頭。 出家人笑笑說:「好哇,你可以出家,我收你作徒弟。」 就這樣,他真的出家了。 出家以後,在深山的廟裡,只有他們兩個人,冷冷清清,非常凄涼。夜裡,他獨自走到院子里,天上月亮正圓。他看著月亮,嘆氣說:「唉,想不到我某某人,今天竟落到出家的地步!」 這時他師父早已站在他後面,說道:「你不要怪呀,當初你發願出家,今天怎麼又後悔呢?」 他回頭看看師父,說:「我幾時發願出家來?」 他不知道,師父已經是得道高僧了。老和尚說: 「當初某年某月,你在甚麼地方,看見一個比丘很莊嚴,你不是發願要出家的嗎?我今天剃度你出家,是滿你的願呀。」 他一下想起來了,趕緊跪了下來。 你們看,那個小孩,不經意地發願,結果都能滿願。何況我們天天念佛,念念求往生,怎麼不能滿願? 所以大家佛七以後,回到家中,往生的願心,一定要不放不舍。恭敬三寶,至誠念佛,保證各位一定得往生。 願力非常的大,甚至可以超過業力。我們求往生,便是要以願力超過業力。 我們留在娑婆,輪轉六道,就是讓業力拖住了。可見這個業力多麼大了。 以前有一位婆羅門問釋迦牟尼佛說:「世尊!你的神通力這麼大,有沒有比你神通力還大的?」 佛回答他說:「有啊,業力就比神通力大。再過一年,我就要入涅槃了。」可見業力是很大的。 但是願力比業力還要大。為甚麼呢?因為願力是業力之始,業力是願力的增上。 我們求往生的願,是凈願。凈願若起,染業則止,所以凈願可以超過染業,這樣就得往生了。 但是這種凈願,必須相繼不斷。如果凈願一斷,染業又生。如果凈願始終不停,染業也就始終不起了。 同時你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的願力,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自然可以得到感應道交了。 你要是留心,便可發現,凈土各經,乃至贊偈,發願文等,都是充滿了願心和願力的。 譬如大迴向的文,一開頭便是「願我臨終無障礙。……」,所以我們作大迴向時,要充滿了求生的願才行。 如果不以願心念佛,便不容易蒙佛加被,最多不過是種遠因罷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往生啊。如果念佛同時有發願心,那便如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必得往生了。 如果廣說其願,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我們專禮阿彌陀佛。禮阿彌陀佛也就是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我們專稱阿彌陀佛。因為稱阿彌陀佛,也就是稱讚諸如來。為甚麼呢?因為一佛一切佛,一切佛一佛嘛。 有人說「我們不應該棄眾生不管,自己求往生。應該留在娑婆度眾生才對呀。」 龍樹菩薩說,菩薩有兩種,一種獲得無生忍,便有能力度眾生。一種未得無生忍,便沒能力度眾生。何況我們具縛凡夫呢? 你說留在娑婆度眾生,先問你破無明斷煩惱了沒有?因為不破無明,就不得無生忍,不得無生忍就不能度眾生。所以,聲聞緣覺都不敢入生死度眾生,就是怕掉進來,出不去。因為他們未破無明,未證無生。所以自疾不療,能療他疾,無有是處。 如果你破了無明,證了無生,那你是大菩薩,我沒話講。如果你亦是個具縛凡夫,煩惱具足,和其它人一樣。你說你能度眾生,那麼眾生也能度你呀。 你具足煩惱,一切外道也具足煩惱,大家一樣。你說你能度眾生,當然一切外道皆能度眾生。 如果一切凡外皆能度眾生,那麼要佛出世作甚麼? 再說你留在娑婆,有把握保住人身嗎?如果有把握不失人身,那是證到解脫知見的人,是得到大自在的人。如果沒有把握保住人身,萬一掉到地獄裡去,怎麼能度眾生呢? 所以還是求生西方,見佛聞法,獲得無生忍,再來娑婆度生,才是對的。所以說「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 奉勸大家,至誠念佛,發願求生西方,獲得無生法忍,再來娑婆維持。 有兩種力量不可思議:一個是業力不可思議,一個是願力不可思議。我們求往生,便是要把願力勝過業力。如果一個人求往生的願心切,臨終時有病痛也不會感覺的。因為有旺盛的願力支持他,縱有病痛也可以忍受的。 命終後一剎那間,自己的願力和阿彌陀佛願力相應,便可隨願往生了。佛有四十八願,願願求度眾生。如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如果病人體弱無力,不能出聲念佛,也不可勉強他,使他起煩惱,可以時時提醒他默念。弘一大師說,如果病人臨終時左脅而卧,也不勉強他右脅卧,或是強自翻動他。那樣會令他煩惱墮落,於他無益。只宜安慰他,開導他,助他安祥往生。 願力不可思議,古德說,若熱渴死的人,若入畜生道,多入水蟲中。若被凍死的人,若墮地獄中,多生熱地獄。這都是隨其願力受報的。所以愛酪沙彌,死後還墮酪中作蟲;愛財長者,命終還生家中作守護犬(愛書的人,死後容易成為書蟲)。佛在世時,一位長者子家中有一隻狗,天天卧在門口當中,有人出入,它便吠。有一天,佛到長者子家中來,狗見佛入門便吠。佛對狗說:「某某長者,你現在作了狗,還那樣愛財嗎?」狗聽了非常慚愧。長者子聽了很奇怪。佛告訴他說:「這隻狗是你父親,以惡業因緣,死後落入畜生道。因為愛他生前的錢財,所以還到你家來作狗。」 長者子不信。佛讓他把他父親生前的食器,盛了飯擺在桌上,狗便跳上桌去吃飯。佛又告訴長者子:「因為你父親生前,埋了寶藏在地下,就在門口當中。所以這隻狗天天守護在門口當中。」長者子去掘地,果然得回寶藏。 可知願力不可思議!如果我們切願往生,與阿彌陀佛的悲願相應,一定得生西方。所以我們要切願念佛,力求往生。 東林寺 http://www.donglin.org 弘化社 http://www.honghuashe.com 弘願寺 http://www.hongyuansi.org 指歸凈土 http://www.nmwlgrl.cn凈土經典 http://a.bonze.cn 凈土專頁 http://www.jingtu.org 凈土導航 http://www.jt8421.com 凈土資料 http://www.pureland.info 凈土典籍 http://www.zhibeifw.com/jingtu.htm 凈土文集 http://www.dizang.org/bk/jt/index.htm凈土著作 http://www.fofaseng.cn/article_15.htm凈土修學 http://www.fowg.cn/fjzy/List/List_159.html凈土專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2Dread/004/ 凈修叢林 http://www.jxcl.org/信願念佛 http://www.xynf.com覺海慈航 http://www.amtfamtf.net/ 教育在線 http://www.nmamtf.cn 蜀中凈土 http://www.szjt.org/ 回家 http://www.huijia.com呼喚 http://www.huhuan.net推薦閱讀:
※睡覺前躺在床上,或者說不用打坐的姿勢可以一心持佛號嗎?會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嗎?
※一條妙修行路---「念佛三昧」
※通過做善事可以改變命運,這算不算是種迷信?
※關於末法時代?
※如何評價米晶子道長的金剛八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