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凌霸的關鍵是壞人的秩序——駁《人民日報:救濟匱乏是校園欺凌屢發的關鍵》一文
校園凌霸的關鍵是壞人的秩序
——駁《人民日報:救濟匱乏是校園欺凌屢發的關鍵》一文
來源:作者投稿 作者:寂路目者 編輯:學妹
導讀如果把校園凌霸只看作小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那就顯得太過自欺欺人了。青少年雖然沒有成人世界諸多規則與價值觀的掣肘,畢竟他們「還只是個孩子啊」,但有過童年的我們都會明白,10-16歲的少年已經擁有個人身份與等級的覺醒,對於團隊與個人的互動關係也有了與幼兒時期完全不同的認知。同時,由於心智處於還未成熟的狀態,對於「對」、「錯」的認識極易受外界的影響與規制。所以極端惡性的凌霸行為可能是偶然的、突發的,但冷暴力、群嘲與集體的不合作卻是「凌霸」在非暴力衝突形態下長期的表現形式,也是對受害者個體侵害更為隱蔽實際更為關鍵的部分。
凌霸產生的真正原因
什麼人會被凌霸,是因為孤僻還是其他的原因?校園凌霸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筆者認為凌霸看似偶然、輕微,但它的發生有深層次的原因,對受害者個體人格的侮辱及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各種校園凌霸行為產生的原因中具有的共性有以下幾點:
1、等級:「每個班都有一個弱智。」
兒童的世界應該是兩小無猜的,但是因為義務教育本身功利性的因素,學生根據成績、家庭被劃分為三六九等,具有了新的特權與身份。這種等級劃分下來,最差的人自然是挑戰教學秩序的刺頭、拖垮教學成績平均線的「後進生」或者是無法有效「關懷」老師的窮人子弟,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並不知道,他們在校園中的一舉一動同樣會影響到老師們的收入與生活狀況。在筆者的記憶中(千禧之年)每個班級都有一個智力相對大多數人底下的同學,他/她難以合群、成績落後,乃至不講衛生,這樣的人是等級制的受害者,也往往是凌霸行為最直接實施的對象。
2、權威:「老師宣判你死刑。」
所有校園凌霸報道中刻意迴避或者為人所忽略的是,老師對集體秩序中施暴者的縱容以及對受害者個人影響力的有意施壓是凌霸產生的決定性因素(這一點是非偶然的),可以說,老師(班主任)對於凌霸雙方平日人際關係的干涉直接決定了凌霸是否會產生。對施暴者的縱容往往來源於教師對刺頭處理的棘手以致聽之任之,有時候施暴者並不是絕對的壞學生,而是成績優秀、「調皮聰明」的好同學(但在任何時代,成績、金錢與品德並不是直接掛鉤),這一點照亮了施暴者在教師心中的形象。
更為關鍵的是教師對受害者的態度。因為受害者對教學業績的負面影響或者家庭因素,教師往往是第一個對受害者進行冷暴力侵害的人,刻意將其樹立為「班級秩序」中的反面例子,成為保持班級團結、學習奮進的犧牲品以及活躍班級氣氛的笑話「調劑品」。筆者將這種行為稱之為「形象的衝突」,教師刻意將學生從形象的「舒適區」中拉出來、予以鞭策(很多時候是激勵),久而久之與學生在班級中自身定位的形象產生很大的衝突與反差。網路上有很多歐美教師鼓勵失敗學生的視頻熱傳,東西文化在教學模式和人格塑造上有很大的差異,正視失敗、共同面對逐漸成為東亞社會對青少年教學的主流意識。而在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中,多次形象的衝突之後,這個學生的在同學們中的形象(甚至他自己心中的人格投影)都是非常負面的,為凌霸創造了正當性。
3、懲罰:「你是錯誤的,因為你本身就是錯誤的。」
一個「錯誤」的人、低能、異類乃至反叛,團隊又應該如何對待他呢?這個成人世界的問題在兒童中同樣存在,如果你被老師或者其他權威宣判為「錯誤」,比如「你好笨」、「你是個傻子」、「你怎麼那麼多動」、「你連補習班都不去」,那麼你的任何舉動都會非常危險,哪怕小心翼翼的舉動也會被認定是不合適的,這使得凌霸發生偶然性大大提高,並且這種凌霸是帶有正當性的,反面人物不天然是凌霸的對象,因為他可以很強力;而被凌霸的學生則是反面的同時又不強力的,施暴者予以肉體上的施暴(毆打、耳光),人格上的侮辱(將廁所中的衛生紙潑到身上、在課桌上撒尿),這實質上是對受害者某種錯誤的懲罰,在施暴者看來這是「應該的」(老師支持),如果能「開心的」(看他人出醜時的變態心理)那就更好了。施暴者以前文所述的正當性來掩蓋自身獸慾的宣洩是諸多凌霸事件中學校人格教育失敗的重要表現,正因為他們「還只是一個孩子」,處在人格塑造期間,這種失敗才是真正致命的。
4、浪潮:「歷史的浪潮下,我只是一朵浪花,與他們一同拍打你。」
在以往的媒體報道中,施暴者總是個別人,但筆者認為凌霸現象與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與風氣並不是毫無聯繫的。一方面宣揚服從、聽話的蘇式教育使得受害者區別於大多數學生而成為學校對外宣稱時「若隱若現」的異類;另一方面,得到權威默許、乃至支持的凌霸行為會使得「沉默的大多數」也加入凌霸的過程中,對受害者的冷漠、隔離、嘲笑乃至直接參与施暴,「隨大流」、「人多欺負人少」這樣的叢林法則成為了校園潛規則,美其名曰:「提前體驗社會」,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遊俠精神」蕩然無存,為受害者出頭或者制止凌霸的人會成為下一個「另類」,並不誇張的說,這和中國男性在少年時期即遭受「精神閹割」的社會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實際上,這本身就是中國男性在成年之後集體陽痿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每一期校園凌霸並不是偶然的、短暫的,而是長期存在,有深刻的社會因素與教師導向,這是一套秩序中「惡的附屬品」,與其說被凌霸的學生是暴力的受害者,還不如說是秩序的受害者。將凌霸看做偶然或將事件的關鍵著眼於事後救濟(見:《人民日報:救濟匱乏是校園欺凌屢發的關鍵》),都無法避免或者減少全國範圍內校園凌霸事件的減少,這是需要正視的。
凌霸的危害筆者認為凌霸會產生諸多危害,其中為人所忽視的是:
1、心理陰影:我們仍然沒有確切的數據證實變態殺手在童年時遭受凌霸與其罪行的正相關性,但童年人格的扭曲、對社會的仇視、蔑視規則及殘忍的個性可能都與凌霸有關(最近的例子是聶樹斌案中的真兇王書金,在人生自白的最後他仍然對自己童年的遭遇耿耿於懷)。校園凌霸的製造者需要為幾十年後的社會不穩定負一定責任。同樣的,媒體報道的凌霸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施暴者因為沒有報道而未予處置,走上社會之後其對錯觀念、暴力思維都會有很大可能複製校園凌霸中的表現,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
2、心智抹殺:凌霸是秩序中的一部分,最佳的避免策略是成為秩序的建設者之一。筆者並不鼓勵每個兒童都成為反建制的叛逆少年,而面對秩序失靈的時候,如果不挺身而出維護正義(對於兒童來說這個詞顯得非常宏大,這不正是學校教育需要做到的嗎?)、不參與凌霸保持價值觀的清醒與獨立,那麼當他走向社會的時候又是以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呢?又有哪個家長在送孩子上學的第一天就期望這個人只是未來庸碌不作為者中的一部分呢?
反制凌霸只有真正正視校園凌霸才能對症下藥,筆者認為從學校、施暴者、受害者的角度來說,反制凌霸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1、學校是校園凌霸發生的主要責任方。學校需要對未成年人在上課期間(包括放學途中)的人身安全負責,其心理培養也不可聽之任之。如果一個學校教師的教學業績考核制、校園暴力潛規則成為尾大不掉之勢,就存在校園凌霸的誘因及基礎,建議上級主管部門提前干預避免地方形象上可能發生的波動,也建議家長不要選擇這樣的學校就讀。
2、施暴的學生畢竟「還只是個孩子啊」,家長作為對這樣的行為需要承擔主要責任。在過往媒體報道的凌霸致死事件中,遇害一方往往是施暴者,在家庭教育中言傳身教地教育兒童如何正確、友善地面對他人是一門重要的課題,對於未來幾十年自身的安全與成長、與他人關係的愉悅程度都有深刻的影響。同時,家長也需要認識導基本的是非對錯觀念、人最基本的權利與成績一樣重要,,面對凌霸哪怕你不是受害者也要選擇機智地說「不」。
3、受害的學生與家長需要共同面對這個問題,提早介入絕對比事後扯皮更有價值。凌霸事件發生了,對孩子心智及生理上的負面影響很難快速抹平,甚至可能影響終身。在凌霸有一定苗頭的時候(前文所述的原因即是苗頭閃現的背景),如放學無人同伴、回家表情獃滯、家長與老師難以有效溝通、身體服裝異樣等特徵時,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在學校層面與班主任或更高級別的領導保持有效的接觸,在同學層面與較為靠近(或曾經靠近)的同學家長作相應的側面了解,在孩子層面可以選擇一個新場所(如景區、遊樂園)作一次輕鬆的人生經驗交流,有條件的家庭飼養寵物幫孩子「製造」一個朋友;在必要的時刻將錄音筆及定位裝置放置於孩子的衣物中以採集證據。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意識到遭受凌霸並不是他的錯,面對這個世界的「惡」他需要在身體和心理上勇敢的回應。
校園凌霸是一個社會現象,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社會的未來,社會不能在扭曲的童年中成長起來。只有正本清源、釐清風氣,才能真正的面對、乃至解決校園凌霸問題。
推薦閱讀:
※政治秩序重構 倫理學的春天或已來臨
※有些人佔小便宜,鑽法規空子的惡習如何才能摒棄?
※在旅行中,讓你最反感的不文明行為是什麼?
※449|《同步:秩序如何從混沌中湧現》(1)同步的第一因:渾沌中找到規律化因子
※和老闆做朋友,是好主意還是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