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文明】——蒙古族歷史
兩種始祖的傳說
說起來,游牧民族裡流傳著天地、人類的創造及各種神仙的超自然活動。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並不是神話,唯獨蒙古民族有關於自己祖先的兩種傳說。
其一是說:有個受九天之命而生的蒼色狼以慘白色的鹿為妻,渡過叫騰汲思的湖水,定居在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山。這就是比成吉思汗世家更早的遠祖到十二世紀的祖先。就是所謂狼鹿配婚的傳說。
其二是說:成吉思汗的遠祖孛端察兒的母親阿闌豁阿在其丈夫朵奔蔑兒干逝世以後,每天夜裡從蒙古包的天窗照射進一束光,照在她身上,因而懷孕生了三個孩子。從末子孛端察兒生殖了成吉思汗世家的孛兒赤斤氏。
這就是感光生子的傳說。
第一種傳說,出於十世紀前後。蒙古民族由東方遷移到斡難、客魯漣二河上游。在這裡接觸了土耳其血統的高車、突厥等民族以後所得。
第二種傳說是扶余或者高勾麗等民族也有的感生傳說。如:夢見太陽或光照女子胎內而懷孕等超自然的出生,是同一系統的傳說。這是蒙古以及東方到處可見的固有傳說。據說蒙古民族是把兩者混合起來了。也反映了蒙古民族由東向西遷移的歷史事實。
還有第三種傳說:這隻有在西方伊斯蘭史料中才能看到。這就是:在成吉思誕生的兩千年前,蒙古民族被其他民族全部殺害,只剩男女各四人。這些男女避難於額爾古納峰的山洞裡。後來由於人口繁殖不得不出山洞。在山中採鐵礦,用木材冶煉,用七十隻風囊(即風匣)加大火勢,引以爆破,從而能到廣闊的土地上。這同古代凱羅庫·乞葉兒塔相附會是顯而易見的。拉施德據此說明了各部族的起源。這就是額爾古涅--昆的傳說。
無論是根據《蒙古秘史》,還是根據拉施德《史集》的部族考,對各部族的由來都有詳細的說明。但是根據後者,第二種傳說以阿闌豁阿感光所生之子作祖先的系統有(1)尼侖(十六個氏族)(2)客斡惕又分為a:客斡惕,b:客斡惕孛兒赤斤這樣兩大部族。成吉思汗就出生於孛兒赤斤氏族,前邊已略有所敘。但最重要的還是《秘史》的傳說。
朵奔篾兒干及其妻子阿闌豁阿之間生了兩個兒子。在他們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又生了三個兒子。於是在母親背後竊竊私語:"我們的母親,在既沒有父親的兄弟,又沒有表兄弟的情況下又生了三個孩子。若說家裡的男人就只有馬阿里黑巴牙兀惕,這三個兒子肯定是他的。"阿闌豁阿聽到這種責難,在春光明媚的一天,把五個孩子叫到面前坐下,首先讓他們折一支箭。結果獨木難支,隨即被折斷。接著她把五文箭捆到一起讓折,這時眾箭難毀,誰也折不斷。於是母親把後生的三個兒子的緣故告訴他們說:"這些孩子是神的兒子。與眾不同。你們不要當作普通的人妄加評論。將來要成為萬人之王的喲。"用束起來的箭告誡兄弟必須團結的故事,在其他北方民族裡也有,只是箭數不同。
在那以後經過若干世代,這個氏族就生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年幼時因為自己釣的魚被搶奪而與異母兄爭吵的時候,他母親就引用這些遠祖的故事,誇耀自己的氏族是黃金氏族,同其它氏族的傳統、素質不同。當確立了王權的時候,這種傳說就成為開國的佳話。說明自己的氏族優越於其他氏族,成為王權神授說的起源。於是皇帝--可汗就成為"天命所生",從而也被看作"神聖"。
成吉思汗在他父親去世以後,即使陷入一貧如洗、茹苦含辛的境地,這個驕傲也經常起著作用。而在任何時候都起鼓舞作用的是他賢良智慧的母親的教育。
"他的父親也速該,只不過十戶長"的記載。但不管怎樣,他有把阿禿兒的稱號,是有某些牧地、家臣和奴隸的草原貴族。
母親是訶額侖夫人,是也速該"搶親"成家的妻子。《秘史》根據這個傳說,以韻文詩的形式作了生動的描述。
在風和日麗的一天,也速該到斡難河上狩獵,可巧碰到蔑兒乞惕部名叫也客赤列都的青年,從斡勒忽納兀惕部百姓那裡取了妻子訶額侖回來。因為新娘的容貌美麗無比,便產生了搶親的想法。跑回自己的蒙古包領著哥哥捏坤太石和弟弟答里台斡惕赤斤回來一看,也客赤列都大驚失色,於是快馬加鞭,越過丘陵,竟自逃命。三個人跟蹤追趕。當也客赤列都拐了個山咀又回到新娘車旁時,訶額侖自知已經逃脫無術,就說:"你注意那三個人了嗎?他們不是一般的表情,是傷害你性命的臉色。只要能保全你的性命,哪個棚車裡也有姑娘,每一輛車上都有人妻。只要能保全你的性命,總能娶到心滿意足的妻子,那時你就給她起我的名字,象愛我一樣地愛她吧。請你現在就逃跑。當聞到我的香味的時候就想起我吧。"
這樣邊說邊從身上脫下自己的襯衫作為臨別贈品送給了他。也速該三人追到山咀,也客赤列都已經逃到斡難河上游去了。
三個人一直追過七座丘陵,還沒追住才回來。於是,也速該牽了韁繩,哥哥捏坤太石在前引路,弟弟答里台斡惕赤斤在車轅旁護著車,領著訶額侖踏上歸途。這時候,新娘訶額侖哭訴道:
"我的情郎赤列都,連逆風都沒吹拂過他的髮辮,在荒原野外連飢餓都未曾想起,現在你可怎麼樣了呀。兩條髮辮,一條搭背後,一條垂胸前;一根投於前,一根擲於後。該是怎樣個逃跑的模樣呢?"邊哭邊訴。只哭得斡難河水波濤起,只哭得山林河原響回聲。答里台斡惕赤斤從旁勸慰道:
"你所哭的人已經越過重重丘陵,你為之流淚的人涉渡過的道道河流在奔騰。即使你呼喚,他回頭探望也看不清。即使你追蹤,不知道路也難行。再不要哭了吧。"
這節押首韻的詩,是《秘史》英雄敘事詩的一部分,是作者傾注感情著意歌唱的地方。
這個故事見於1630年以後所著的《黃金史》上,作為珍貴的奇傳保存著。對於了解蒙古風土是頗為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也速該和哥哥弟弟們去狩獵。突然有一隻白兔奔跑鑽入草叢隱去。仔細一看那裡有車轍。有婦女小便的痕迹。也速該對弟弟說,看這尿的痕迹,那姑娘一定能生好兒子。邊說邊沿車轍走去。只見赤列都陪伴著新娘在歸途中。這幾乎與《秘史》相同。這裡的看到姑娘尿痕就判斷能生好兒子的傳說,在亞庫特旅里也有。
成吉思汗
1162年,在蒙古斡難河畔名垂百世的帖里溫孛勒塔黑地方,在一頂被風雪吹拂著的蒙古包里,有個嬰兒呱呱落地。這個男嬰兒右手握著血塊,"眼神如火,容顏生光"。按當時的蒙古諺語,這是吉祥的象徵。然而,究竟有誰曾經預料到這個嬰兒就是後來以成吉思汗的威名,在中世紀擔負了世界大征服者的命運了呢?神是返復無常的。在荒涼的北亞細亞草原的一個角落,生下了震撼全球,改變歷史進程的英雄。
成吉思汗,名鐵木真,十二世紀中葉出生在蒙古草原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早年喪父。他和寡母以及兄弟、妹妹過著一貧如洗的艱難生活。在他賢良智慧而勇敢的母親訶額倫夫人的教養下成長。
當時,蒙古各部族之間,正進行無休止的部族戰爭。人民倍受戰爭的苦楚,渴望和平、統一。時勢造英雄,鐵木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中生活、成長的, 他立志要改變這種局面。後來,次第削平群雄,果然統一了蒙古各部族,停止了內戰,實現了和平,人民得以安生。在他的旨意下創製了蒙古文字,發展了文化,頒布了法律"大札薩"。成吉思汗非常練達,知人善任,不問出身,不記前仇,量才錄用。他特別重視有技能的工匠。他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
當然,歷史上任何杰出人物都不可避免地由於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而有其缺點和弱點方面,對此應當採取科學的態度加以分析。
宿衛的輪流值班制度
蒙古的封建制度
確立司法審判制度 札 薩
訓 言
別 乞 制 度 撒滿闊闊出的被打倒
1206年這一年是亞洲歷史不能忘懷的一年。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一年宣布了成吉思由部族聯盟之長開始成為全蒙古民族的可汗。經受沒完沒了的部族戰爭,受盡了無窮苦難之後而來的是以蒙古包為家的全游牧民族光輝的統一。
這一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頭,召開會議。豎立起九游白纛,再次舉行莊嚴的儀式就皇帝位。共裁成吉思可汗尊號。
關於九游白纛,旗幟附記一言。蒙古人以白色為吉祥的象徵,黑色為凶禍的象徵,"九"不言而喻是他們的聖教。他們相信這個旗里存在著守護神(蘇魯德)。守護神守護軍隊,經常引導走向勝利。所以征戰消必定祭祀它。勝利後也犧牲擺供祭祀。據傳,成吉思汗的儀衛存有純白大旗備用。國王用九尾白旗,中間畫著黑色月亮。這次即位,與1203年一樣也利用了撒滿。幼年時代做自己的監護人,因而稱為父親的晃豁坦氏族蒙力克之子闊闊出就是撒滿。他坐在冰上,騎著白馬升天與天來往云云,吸引著樸素的游牧民的信仰。他傳旨宣稱:"常生天授天命,派遣鐵木真來統治全民族"。以此獲取單純、無知而迷信的蒙古官民的心靈。這是成吉思汗設法讓他這樣的呢,還是撒滿迎合著這樣宣稱,沒有必要追問。然而,根據神的委託成吉思汗君臨全體蒙古人民,相信他是天命則是無疑的。
"朕受長生天之命,統治一切國"是他喜愛用的話,這就是表現"依靠永恆的天力",用漢字寫成"長生天底氣力",這是某種公文書函的格式。最後就演變成皇帝(可汗)是"受天命而生的天子"。
成吉思汗作為草原貴族"黃金貴族"之長,成為包括家臣、部民在內的全蒙古的可汗,從而對他來說蒙古全體大眾,也就成了他及其氏族--孛兒赤斤世家的私產。據說只承認可汗的絕對權,而很少考慮為民眾的政治。從他的律令、布告、傳旨里看不到為民眾的思想及其努力的體現。任何時候都是為自己及其氏族、諸皇子、那顏、把阿禿兒等。但學者各持已見。不能忘懷的這個虎年(1206年)的即位,也沒有涉及民眾的一句話。巴魯特里多教授也沒有忽略這一點。據說成吉思汗沒有古代土耳其國王丘魯·的斤那種"若天賜惠,是我之幸,如有我軍,喚醒只有一死之我民。給與裸體之民以衣服,給貧困之民以富裕,使少數之民、繁殖增多",這種王者為民眾著想的事。而只注意徹底的君主絕對權利的體制。
第二次即位,對成吉思汗世家帝國有決定性的意義。
一同出力建國,同甘共苦者,組織成千戶制度。任命了千戶官,論功行賞。
論功行賞之後,完成並加強了親衛制度。若指出其要點就是:
1.任命了八十八個千戶長。
2.親衛的數目增加到一萬人。即宿衛一千人,箭筒士一千人,侍衛八千人。
3.總管上述一切的是四個人,(宿老)、《元史》稱作四怯薛長的被任命擔任此項職務。對職掌親衛制度、成吉思汗有敕語、詳裁於《秘史》。
入侵唐兀惕 --- 由於地理的關係,客烈部與乃蠻部很久以來,就同這個國家有來往。同時,這裡也是鄰居畏兀兒商人的好市場。通過他們,蒙古人對西夏的情況了如指掌。於是蒙古人就把噴發能量的出口,指向了這個國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當作運動比賽前的準備動作。1205年進行第一次入侵。《元史》和拉施德所說的里吉里、斤魯斯(阿撒斤魯斯)這兩個城市的正確位置不太明了,但是掠得了許多人民和駱駝等戰利品而回師。
第二次入侵是1207年從秋季到冬季。以兀剌孩城作為目標,第二年春季回師。第三次入侵的時間,有不同的說法,其一是說在1209年春(《元史》、多桑),其二是說在1210年:秋(《聖武親征錄》、拉施德)。其三是說在1211年(《大金國志》)有這樣三種說法。
從各種情況判斷,1209年接近實際。入侵的目的頭兩回是掠奪兼作準備以後正式進攻。後一次進攻可以想像為給從1211年到1216年對金國共同作戰迫使他們締結軍事協定。這個推斷來自忽必烈就進攻日本,對高麗的李箴用說過的話:
"早先,成吉思皇帝時代,合申(唐兀惕) 納女求和時說:皇帝如果征伐女真(金)我將作你的右手。如果征討回回(撒兒塔死勒)我將作你的左手……"
根據朝鮮史料的這個記載,可能是正確的。
不管哪種情況,第三次入侵遭到了西夏方面的激烈抵抗。他們從黑水域以北,兀刺孩以西進入河西,俘虜了西夏將軍威明令公。國王李安全與其世子一同在兀剌孩城抗戰。中興府, (蒙古語叫阿里卡牙,即今寧夏)為水攻所苦。最後,力不能支,不得不納公主察合投降。 根據蒙古史料,西夏國王是不兒罕 (佛的意思)。這時不兒罕說的話與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有關,《秘史》對築城定居的唐死惕人的生態有所描述:
成為您的右手,給您增添力量,……我們對成吉思汗的皇威驚恐不已。爾今您御駕親徵到來,我們敬畏皇威。我們唐兀惕人民想成為您的右手儘力吧。可是我們有定居的土地,建造的城池;想成為朋友,儘快出征,參加激烈的戰鬥吧,可是不能緊急動員,也不能立即赴戰。若蒙您成吉思汗恩賞,我們唐兀惕人民願意把在芨芨草叢裡生長的眾多駱駝敬獻給您。把毛氈布匹敬獻給您。把馴化好了的獵鷹,挑選好的敬獻給您。獻上收不勝收的眾多駱駝。 雖然約定成為成吉思汗的右手、左手,但作為定居國家,不能有游牧民那樣的機動性, 協助作戰。因此願獻土產、駱駝、毛織物,狩獵用的鷹等這就出爾反爾,到時要按兵不動,對唐兀惕人狡猾的口吻,描寫的生龍活現。
這樣,唐兀惕沉默了一時。給成吉思汗發起對金國的作戰以充裕的時間。但是到1213年再次反叛。因此,1227年秋季進行了第四次進攻。但無論如何,這個國家的滅亡延遲了幾年。奇怪的是這一年與成吉思汗的逝世正好是同年。
蒙古民族遠征歐洲,的確是中世紀震撼世界的大事件。1219年成吉思汗開始西征,斡闊台(太宗)時代1240年到1241年拔都第一次侵入歐洲,旭烈兀征服西亞;1258--1259年諾該與阿里不哥第二次侵入歐洲;無論是哪一次其氣勢之雄偉,影響之巨大,寫一部巨著都嫌不足。對遠征的經過,作為史料不管詳盡到什麼程度,又正確到什麼程度,無疑都需要。但是對我們來說,不管在什麼場合,最重要的還是戰爭的原因及其結果。
那麼,到底為什麼遠征呢
是因為殺人越貨么?還是因為對方無理的破壞和平,而引起的正義戰爭呢?對求戰者來說不論什麼戰爭,都不說是非正義的。對成吉思汗遠征歐洲,多數史學家認為:成吉思汗為與花剌子模沙之間建立和平通商關係,派遣了通商使節,但對方虐殺使節,復仇是原因。只有帝俄中將耶穆·伊。伊萬寧認為成吉思汗是奸詐百出的人。這一行使節是間諜,而且預先知道他們的命運。他們的財物一被搶奪,生命一被虐殺,他們的親友、官員忍不住憤怒,在開會時就贊成立即促成宣戰決定。因此,一開始就向其西方大國花刺子模王以傲慢的態度銳"朕視卿為最愛之赤子。"現在我們不先考慮伊萬寧的想法,但也不能完全無視它。對於戰爭,不能只考慮一個原因。對征服已經踏上了危險的衰退道路的花刺子模國的誘惑,和平貿易使節的被虐殺,不過是導火線。
成吉思汗的容貌 --- 成吉思汗的容貌到底什麼樣?對他的少年時代曾說:"眼神如火,容顏生光,"是機敏俊俏的相貌。到晚年時也有幾個記錄。請看北京故宮博物館所藏《元帝象冊》的畫像,是六十開外的模樣。豐滿的臉龐,富態的耳朵。慈祥而銳敏的眼睛。在安詳的嘴邊長著稀疏而白色的鬍鬚。這就是把世界投入恐怖深淵的征服者的相貌。
同時,這個相貌可以推定為六十歲左右。趙珙說:
鐵木真身材魁偉,前額頭寬闊,長鬍須,身體健壯,與眾不同。
伊斯蘭史家,把成吉思汗來到呼羅珊市的時候,當作六十五歲的容貌。親眼目睹者留下了如下記載:
身材高大,頑強的體格。口須和顎須都是白色,象貓一樣的眼睛。充滿著精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朱加尼)
這同現今還保留著的畫像完全相同。
教 養 --- 據傳,他本身一生沒學過文化。假如是這樣,那就和莫卧兒王朝的名君阿庫巴魯是一樣的。然而也有與此相反的記錄。這就是忽必烈時代(1271年)實行的海青符上有"太祖皇帝御署"(親筆簽字)。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為提高成吉思汗的權威偽造的。但是不能不說他能夠書寫自己的名字。不管怎樣,1204年,他在滅乃蠻部時俘虜塔塔通阿的一段故事是引人注目的。塔塔通阿精通本國的畏兀兒文字。成吉思汗就任用他創製了蒙古文字。使用印章。同時命太子,皇子學習畏兀兒文字國語。從此開始聘請有學問的畏兀兒人從事宮庭子弟的教育。此事見於《元史》列傳。
乃蠻部是土耳其血統的民族。受畏兀兒文明的影響,在全蒙古諸部里是最開化的部族。關於蒙古語文的起源問題,在蒙古語言史上是個難題。最初曾求助於乃蠻部語言的起源,但這個部是土耳其血統,不適合。其後才又改在蒙古系統的克烈部中尋找語源。不管哪一個正確,在這裡不作為問題。以征服乃蠻部任用塔塔通阿為界限,蒙古民族從此開始以文字施行公事文牘。記住這一點就好。然而,應注意成吉思汗本身並沒有學它。
很早以來就有漢族政治流亡者來到漠北宮廷。漢字曾在公用文書中使用過。但其字畫的複雜,漢語結構與蒙古語結構的差異懸殊。用它書寫蒙古語,在表示意韻上很不完全等缺點,因而採用了畏兀兒字,通用了畏兀兒蒙古文字。連畏兀兒字都沒有學的成吉思汗,那麼可以說對漢字是全然無緣的。
性 格 --- 世界上大概再也沒有比稱作英雄這種人的性格再複雜的了。如果只看他的一個側面,可能是超人的、天才的。可是從另一個側面看又可能是惡魔式的,甚至是瘋狂的。曾經橫跨歐亞,震撼中世紀世界的這個征服者的性格,從被征服者的眼光看是無限憎恨的。用詛咒的眼睛看他,連人類的慈悲心也沒有的殘忍的、血腥的惡魔。
而從征服者的立場看來,則評價為真正的寬厚仁慈。勿庸贅言,在評價古人的行為的時候,我們要置身於那個時代,如不置身於那個環境,猶如身臨其境是不行的。現在,我們排除自古以來就扣在他身上的的殘忍、享樂主義的烙印,來考慮他。
首先他是個享樂主義者么?試看拉施德所傳的一書。有一天,他問孛兒出,人間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孛兒出回答道:在陽光明媚的春天,跨上駿馬,手臂上跨著鷹去狩獵,看獵鷹把飛鳥擒來。接著成吉思汗又用同樣的問題問及其他將士。他們的回答,或似孛兒出,或附合孛兒出。成古思汗昂然說道:
我說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是擊敗敵人。窮追到底,奪其財寶,看到他的親人悲傷,聽到他們的哭聲,乘其馬,奪其妻小帶到後官。
如果是這樣,他就是沒血沒淚的男子漢。然而我們還可以試看他的遺訓的記錄;"美人和名馬,誰都是喜愛的。然而只醉心於這些,那就要身敗名裂。"
在這裡他指出了人間的弱點。教育人們有自製心的必要。誠然,他也愛酒、愛色、愛馬,但是最喜愛的還是狩獵。然而他有嚴格的節度。
斡耳朵制度 --- 自古以來,傳說英雄好色。有人說他有五百人的妃妾。那不僅是蒙古女子,從各色各樣的征服民--即有白皙明眸(白潤的皮膚明亮的眼睛)的伊朗美女,也有同樣膚色的朝鮮女人。據說有選拔"秀女"--奉獻皇帝的慣例。然而這是不可信的。《元史》后妃表有三十九個人的名字。我們認為即使這樣寫也嫌言過其實。為了解實際情況有必要知道蒙古宮廷的斡耳朵制度。
成吉思汗的主要皇后、妃子以四人為代表。就是流傳的四大斡耳朵。她們各自作為行官的主人。其下有隨同伴住的皇后、妃子。
大皇后是翁吉剌惕氏族的孛兒帖。她是大斡耳朵的主人。在這裡的有六個皇后、一個妃子。位於客魯漣河河中島上。
第二斡耳朵--忽蘭是主人。其下有三個皇后,四個妃子一起生活。在撒阿里草原的喀羅台敖茂湖附近。
第三斡耳朵--也逐是主人。其下有六個皇后,三個妃子,在王罕的舊營地土拉河上游,黑林(在今日土拉河南、汗山)。
第四斡耳朵--以也速干為主人的斡耳朵,也就是長春真人所見的乃蠻國斡耳朵。在塔陽汗的舊營地。俄羅斯學者孛塔寧說在色楞格河上的依德爾河畔,大約在現在的傑納·雜斯克。
這些斡耳朵一直延續到以後。他在大本營時,就由這些艷麗的婦女陪伴。出征時,按蒙古自古以來的習慣,由一位皇妃或兩人以上陪伴。趙珙有親眼目睹的記錄。
"北使(指宋的使者)入於彼,國王者相見,即命之以酒。同彼妻賴蠻公主及諸侍姬稱夫人者,皆共坐。凡諸宴飲無不同席。所謂諸姬皆燦白、美色。四人乃金虜貴嬪之類,四人乃韃人。內四夫人者甚姝麗,最有寵,皆胡服胡帽而已。"(趙珙《蒙韃備錄》第十三頁)
同上書還說: "國王出師,辦以女樂隨行,率十七八美女。極慧黠。曲拍為節甚低。其舞甚異。"
酒與色 --- 從現在習慣於一夫一妻制的人看來,也許認為好色多淫。成吉思汗是武將,特別是作為奔放、樸素的草原人,決不是多淫的。不能不考慮當時作為武將的首領,把女人當作"物"類賜給部下有功之臣的情況很多。
他在任何時候也沒有忘記自製,倘若不是這樣,正如符拉基米爾索夫所指出的決不會保持六十歲以上的長壽,也不可能直到死去以前不久還樂於狩獵。
從他留下的遺訓中,無論如何也感覺不到他是荒淫的。
"若想治身,必先修心。責人之前,必先責己。"關於喝酒,也有同樣的言論,作為他的律令:"若不能禁止飲酒的話,一個月里喝三次為宜。三次以上是違犯。兩三次為好,喝一次最好。逐漸規戒。但是會有完全不喝的人。"
同時對於酒害舉例不少,說: "帝王,武將飲酒過度,有損健康,敗壞事業。連統帥部下也成為不可能。"
成吉思汗這樣告誡了人們。
關於他和酒有一段奇聞。在陰山附近(今內蒙古)居住著汪古惕部的阿剌忽出的斤弗里。乃蠻部的塔惕罕派遣使者來此商討共同打擊朔方(蒙古)。他拒絕此請。反而帶了樽酒來到成吉思汗處,告知乃蠻部的圖謀。這時朔方無酒。太祖喝三杯而止說:"此物少喝則興奮,多喝則亂性。"當時漠北無酒,--不是馬奶酒,說不知用穀物釀的酒,與事實不符。游牧民從漢代開始就知道這種酒,但不常用。在此只喝三杯而止,說"多喝則亂性"是他善於自製,他什麼事都不過度。這是說明他性格的一證。
殘忍性 --- 曾經屢次說到他的殘忍性。果真象《秘史》所傳的那樣,從少年時代,因爭奪獵物而射殺異母兄弟別克帖兒開始,到西征的一路上,敢叫屍骨成山,血流成河的慘狀就是證據么?
然而,所謂戰爭是處於異常環境下的非人道行為。今昔都無變化。誰能非難中世紀無智的游牧民的行為是殘暴的呢。何況成吉思汗是首先勸降,只是對那些始終頑抗到底者才加以殲滅。(少數例外是在阿富汗的帕米揚進攻受挫,察合台之子他的愛孫中流箭而死,他出於仇恨,殺其民、毀其城,化為無人區,因而被稱作"可詛咒的城市")。
假如在都市受到抵抗,必定殺罰,是蒙古自古以來的慣例(《元史》耶律楚材傳)。他只不過沿襲了這個習慣而已。事實上,在沒有武力抗爭的場合都是饒命的。
畏兀兒人朵本隨從他進攻燕京之際,在其部下的軍士中,有隨意殺人的。因此朵本告誡他們:"國以民為本,殺了人即使奪了地與國何益。況且殺害無罪者也就促使敵人增強其抵抗的決心。這不是可汗的本意。"聽了這話成吉思汗大為喜悅。如果成吉思汗是嗜血成性的魔王,朵本的話能不成問題么?
他在激動的時候也善於自我剋制。若是舉例豈止二、三事?他叔父答阿里台以宿敵王罕為友,抵抗成吉思汗的時候,他想把他處死。但是近臣孛兒出說:這是父親留下的唯一遺屬,若是把叔父殺了"如同滅了自家的爐火。等於滅了自己的家"。他傾聽了這個諫有,寬恕了答阿里台。
還有巴魯特里多引用的朱加尼所傳一例。
有一天,回教法官瓦黑多·阿茲·丁·布山吉惕與成吉思汗談論伊斯蘭問題。碰巧談及花剌子模沙殺害成吉思汗的通商使節的非行。成吉思汗對此進行了報復。同時對自己的榮譽和流傳後世的顯赫功績訊問法官的看法。瓦黑多·阿茲·丁·布山吉惕法官說,假如你保障我的生命,我就回答。成吉思汗保障其安全。法官就回答說,沒有一個人把蒙古皇帝的名字掛在嘴上。這是因為皇帝的將士殺害萬民。成吉思汗聽了這話把手裡的弓箭插在大地上,怒氣衝天地站起身來走了。法官以為這一下可能要被處刑。然而他回頭向法官說,假如給摩訶未(即花剌子模沙)以保護,那將遭蹂躪。但是異國的民眾和異國的國王將永遠記著我的名字吧!
嫉妒和猜疑 --- 有人說成吉思汗是嫉妒的人。當他征伐篾兒乞惕部的時候,將兀窪斯氏的答亦兒兀孫領首自己的姑娘忽蘭想獻給成吉思汗。走到途中被兩軍所挾阻。巴阿林氏族的納牙說,在這個混亂中送女兒前去,答辦兒兀孫可能被殺害,姑娘也會被士兵姦汙。於是等待了三天三夜,三個人一起到達可汗的所在地。護送三天三夜的是青年。被護送的是美麗的姑娘。在這期間說不定發生了不正常的關係。成吉思汗胡亂猜疑納牙一定沾污了忽蘭,說要處罰。這時忽蘭說"如果可汗允許,請檢驗受上天之命由父母所生的身體。那樣就會明白我保持著潔白的貞操。"成吉思汗當天檢驗結果,她果真沒被沾污。於是她成了第二斡耳朵的皇后,備受寵愛。成吉思汗對納牙說:"你是說真話的人。從此,朕將委大任與你",給了他恩賞。
同類事例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塔塔兒部出身的兩個皇后,也遂與也遂乾姊妹、有一天,坐飲對話的時候也遂發出了嘆息。見此情景成吉思汗產生了懷疑,環視周圍看見離蒙古包不遠的地方有個青年,汗問:你是幹什麼的。青年說:
我是塔塔兒部也克·扯連的女兒也遂的前夫。在當敵人俘虜的時候,我害怕得逃跑了。現在局勢已經穩定,以為我混雜在這當中不會被人注意,想看她一眼就來了。
一聽這個答話,知道他是敵人塔塔兒部的男子,把他立即斬首了。
從這裡可見他對女性的嫉妒猜疑的感情異常強烈。
這種感情,是他對視為已有的一切,顯示他有強烈的佔有慾。為此也許會問為什麼在一種場合下就自我剋制,而在另一種場合就不行。這就是在純樸的人間--草原人世間可以看得出來的共同的弱點。
他有堪稱征服者的小心謹慎的一面。格言(必力格)里就有:"欲成事,必謹慎。"(拉施德)當追擊忽出魯克的哲別傳來獲勝的捷報時,他特意派遣使者告誡哲別:"決不可因勝而驕。王罕、塔陽罕、忽出魯克等皆因驕而亡。"
還有,察合台赴任鎮守西域時,他命孛兒出給予教育,孛兒出說:"人經過艱險才能獲得良好的土地。決不能安閑自在逍遙渡日。"成吉思汗聽了這話說:"你說的同我想的完全一致。"
草原人的性格 --- 那麼,我們對成吉思汗這個人給個什麼樣的評價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他的一生從始至終都是一個草原人。既不為絢麗的中國文明所誘惑,也不屈從於畏兀兒文明。更不醉心於西方伊斯蘭文明。終生沒學外國語。按生來的原樣始終信仰撒滿。經常敬畏上天,這樣他作為草原人屬於何種類型呢?說起來蒙古人是"其俗淳樸而專心。因此不自食其言。其法,謊言者死。故莫敢詐偽。"(彭大雅:《黑韃事略》第十頁有所記錄)甚至敵視和憎恨蒙古人的小亞細亞史家,也能數落出蒙古人的若干美德。
"他們憎恨盜竊,盜竊者殺。決不容赦。(吉拉考斯)雖然無神也無法律,但他們自動尊從自然法,他們對所有污濁的罪惡,不道德的行為是憎恨的。盜竊,撒謊被視為極端可恥的行為。""對主人是忠實順從的,也是誠實、公正的",敖魯別里安這樣稱讚他們。拉施德懷疑這是宮庭史家的言詞。然而,蒙古人憎恨盜竊,討厭欺詐,忠順於主君,是游牧民共同的性格。尊敬上天,款待客人與生活光明磊落都是成吉思汗所具備的。
象定居社會那樣:禮儀三千式的形式主義,在草原是見不到的。在他們西征以前,迎接宋國的將軍趙珙的情景就可見一斑。有一天,成吉思汗遣使對趙珙說:"今天打馬球怎麼不見來?"趙答:"因無陛下召喚所以未來。"成吉思汗說:"既然來到我國,那就如同家人。在宴會、打馬球、狩獵的時候請不客氣的一同遊樂好了。何必每次都特意派人請呢?"
成吉思汗說著大笑起來,罰了趙珙六杯酒,見他大醉而止。
樸素的草原人 --- 宋使離開漠北之際,成吉思汗告知迎接使說:"在良好的城市要讓多停留五、六天。有了美酒,要讓痛飲。有了美味的菜肴要盡情招待。讓內行的樂隊,好生吹奏款待。"其樸實的程度只有生活在草原的人們才能見到。
"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是可恥的"。
這話是訓誡撒滿闊闊出的父親時說的。他是嚴格遵守誓言約束的意志堅強的人。
作為君主的鐵木真,脫下自己的衣服送給他人。把自己的乘馬贈送別人等等,未必只是他個人的美德。這種大方的氣派或多或少是蒙古人共有的特徵。
他對背叛君主的人的態度是,讚賞納牙拒絕追捕他的主人塔魯忽太、乞里脫黑,並且讓他逃跑。反之札木合的五個家臣抓住札木合送到他跟前的時候,成吉思汗說:"不能容忍對正當的君主下毒手的人。這種人不能做任何人的朋友。對正當的君主下手的人及其子孫都要斬罰。"為此而憤怒等事例,不僅出於封建軍事國家鐵的守則的必要,而且來自草原人忠順於主人的性格。
與他同時代的中國人記載著自己觀察的結果。
"其人英勇果斷,有度量,善於容眾,敬天地,重信義。"
沒有度量,不守信義,只靠力量,不可能創立那樣偉大的軍事國家。當成吉思汗把妹妹帖木侖嫁給孛托的時候,問及需要奉獻多少家畜的事。那時也普干說有馬三十匹,把一半作聘禮是十五匹時,成吉思汗生氣地說。"結婚的時候把財產掛在嘴上,那不是和商人一樣么?古人說:作到同心同德實在難,我希望的是"同心"不是財產。"毫無虛偽的掩飾,注重人生義氣。是大多數草原人的心情。
從流亡政治家、學者所受的影響
造成成吉思汗的品質和操行的事物中不能漏掉很早以來就到漠北宮庭的文化國的流亡政治家、學者的影響。事實上從他直到太宗[斡闊台]時代都有許多漢人、契丹人、畏兀兒人來到朔北。活躍在這個游牧國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當時就有記載:
近年以來,有女真叛逃之臣,或近二年來金國叛逃、降附之臣,因無容身之地,來請他(成吉思汗)任用。他就用他們持以文書,與金國反而用漢字來往。
到了太宗朝代更有具體記錄:稱宰相的有按只得(黑韃人)、移剌楚材(契丹人)、粘合重山(女真人)、鎮海(一般都說是畏兀兒人),楚材更稱漢式中書侍郎,重山稱將軍,前三者掌管對漢人的政務,鎮海掌管對回回關係的事務,(黑韃事略)。天生就聰明的成吉思汗,從這些畏兀兒人、漢人、契丹人等,吸取了未知世界的知識,而達到頂點的是耶律楚材。有這樣一批金國的亡臣分析判斷漢人的政治道德原理,為成吉思汗服務。下邊再舉幾個楚材以外的好例證。
如上所引粘合重山,是女真貴族出身。他知道金國要滅亡,逃到漠北為成吉思汗作事,"天子是以天下之憂而憂者。不知天下之憂而能治天下者無。忘天下之憂,而能治天下者也無。酗酒作樂者乃忘天下之憂之謬方也。"他用這些話進諫:制止胡亂舉辦酒宴。成吉思汗傾耳細聽,採納了諫言。
同時耶律阿海說:"好生(憐憫生物)是聖人的大德,天下創業之始,願制止殺掠,應天之真心。"帝聞此言喜納之。這只不過數例而已。
他對文武百官有訓言。很早以來流傳於蒙古的一節,其比喻之巧妙,及慣徹始終的情節,很象出身於草原的君主,引證如下:
閑暇的時間,要象牛犢。嬉戲的時候要象嬰兒,馬駒!
拚殺衝鋒的時候,要象角鷹一樣突進!
攻擊敵人的時候,要象雄鷹一樣!
高興的時候要象三歲牛犢一般歡快!
同敵人對陣的時候要象黃雀一樣節節躍進,
飢餓的老虎一樣,憤怒的鷲鳥一樣!
在明亮的白晝要象雄狼一樣深沉細心!
在黑暗的夜裡,要象烏鴉一樣,有堅強的忍耐力!
時間、地點的處置,態度的表現,象是後世的作者揮筆而成,但對表現成吉思汗的性格,還是無誤的吧,假如與符拉基米爾索夫在一起,用一句話評價他的為人,也許可以說是草原所生的"天才的草原人"吧。
蒙古族的起源 --- 興起前的蒙古高原各族
蒙古族形成以前,大漠南北地區先後出現過匈奴、東胡、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室韋一達怛等北方民族。他們的活動對蒙古族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匈奴 --- 公元前三世紀,匈奴興起於漠南黃河河套及陰山(今內蒙古陰山)一帶,與當時的趙、秦、燕三國為鄰。匈奴騎兵經常騷擾三國邊境。秦始皇時將匈奴擊退至漠北。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貴族冒頓自立為匈奴單于以後,國勢日盛,擊敗了周鄰一些部族,建立了我我國歷史上
公元前三世紀,匈奴興起於漠南黃河河套及陰山(今內蒙古陰山)一帶,與當時的趙、秦、燕三國為鄰。匈奴騎兵經常騷擾三國邊境。秦始皇時將匈奴擊退至漠北。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貴族冒頓自立為匈奴單于以後,國勢日盛,擊敗了周鄰一些部族,建立了我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游牧民族政權,統治區域東到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貝加爾潮,南達長城。
西漢初期,匈奴不斷入侵漢朝邊境,漢朝不能擊敗匈奴的進攻。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劉邦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戰敗,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後來,匈奴仍不斷侵犯漢朝邊境。漢武帝時(公元前140-87年)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戰爭,將匈奴擊敗,匈奴國力大為削弱。
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匈奴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五單于爭奪最高領導權的混亂局面,廣大匈奴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爭戰的結果,郅支單于戰勝了呼韓邪單于,佔領了漠北廣大地區。呼韓邪單于遂南下投降漢朝,接受漢朝的封號,開始了漢匈兩族和平友好的新時期。
由於郅支單于西遷至今伊犁河一帶,呼韓邪單于又率部眾回歸漠北。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呼韓邪單于再次南下朝見漢朝皇帝,漢元帝根據他的請求,將宮女王嬙(字昭君)嫁給他為妻,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進一步促進了漢匈兩族經濟、文化的交流,鞏固和加強了和平友好關係。
東漢初期,匈奴又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繼續與漢朝保持友好關係,逐漸進入內地,與漢族融合。漢朝與南匈奴聯合,先後對北匈奴發動大規模出擊,北匈奴勢力日益衰敗,有一部分投歸南匈奴,有一部分遷到西方,殘留在漠北的十餘萬戶後來與鮮卑融合。從此,活動在大漠南北約三百年的匈奴族從歷史舞台上消失了。
匈奴是蒙古地區第一個見於史乘的阿爾泰語系的游牧民族,它的某些制度和習俗在蒙古高原各民族中世代流傳。左右翼和十進位的軍事行政劃分對後來的突厥、柔然、蒙古等民族都有影響。
烏桓 --- 烏桓是東胡人的一支,居地在今老哈河流域。匈奴強盛時期,烏桓人遭受匈奴的壓迫和掠奪。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將霍去病大敗匈奴左賢王兵,使烏桓人從匈奴的壓迫下解脫出來。漢武帝把烏桓遷徒到上谷等五郡邊塞外居住,設置"護烏桓校尉"管轄烏桓各部。
烏桓降附於漢,經常在漢朝的統領下共同攻擊匈奴。同時,烏桓又時而"與匈奴連兵為寇",在漢朝的邊境地區攻殺和擄掠。
東漢時,在上谷寧城(今河北宣化市西北)仍置護烏桓校尉,代表漢朝政府管理烏桓各部。同時,東漢王朝用烏桓騎兵征討匈奴、鮮卑,甚至用烏桓打烏桓人,用烏桓騎兵鎮壓起義農民。
公元二世紀末期,中原地區爆發黃巾大起義,烏桓統治者蹋頓在漢獻帝初平年間(190-193)統一烏桓各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親征烏桓,大破蹋頓於柳城(今遼寧遼陽南),得降眾二十餘萬人。這些烏桓人被遷入內地,逐漸與漢族融合。少數留居塞外的烏桓人,很快又為鮮卑人所征服。
柔然 --- 約在公元四世紀末葉,柔然興起在大漠南北。它初居於烏蘭察布高原,後進入漠北。柔然的統治核心是東胡苗裔郁久閭氏族,但大部分臣民是突厥語族各部。
柔然在首領社侖時,勢力開始強大起來,在漠北弱洛水(今蒙古土拉河)建立汗庭。公元402年(北魏天興五年),社侖自稱為丘豆伐可汗。柔然政權強盛時,疆域東接高句麗,西至天山,北達今貝加爾湖,南臨陰山一帶。柔然汗國與北魏王朝長期攻戰,柔然勢力被削弱。公元410年(北魏永興二年)社侖為北魏所敗。
公元五世紀後半葉,柔然內部連續發生被奴役部落的反抗和逃亡。敕勒族一次有十餘萬戶西遷,脫離柔然貴族的統治,對柔然政權的影響很大。此後柔然與敕勒展開了三十多年的拉鋸戰爭。到公元六世紀初,役屬於柔然的突厥族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反抗柔然貴族的統治。552年(西魏廢帝元年)柔然首領阿那瑰為突厥所敗,柔然汗國亡。
柔然的語言是東胡後裔諸語言的一種方言,但在蒙古高原突厥語世界中逐漸被同化。
回鶻 --- 原稱回紇,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唐初,漠北有九姓鐵勒,回鶻即其中之一。回鶻部落聯盟中以葯羅葛為首,後來的回鶻各可汗,大多出自這個氏族。駐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溫昆河(今蒙古鄂爾渾河)流域。
隋唐時期,回鶻受突厥政權統治。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回鶻聯合仆骨等部族起來反抗,終於擺脫突厥的統治,逐漸強大起來。公元646年(唐貞觀二十年),回鶻配合唐軍攻滅了薛延陀政權,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轄,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回鶻政權。這時回鶻控制的地區,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阿爾泰山,勢力日益強盛。
公元840年回鶻政權被黠戛斯推翻後,大部分回鶻人向西遷徒。一支遷到蔥嶺以西,一支遷到河西走廊,一支遷到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西州回鶻又向西發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後來改稱為"畏兀兒",也就是今天維吾爾族的先人。
突厥、回鶻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突厥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動物名稱作符號以計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屬於突厥語世界。突厥和回鶻草原貴族都力圖加強對內蒙古東部地區契丹人、室韋一達怛人的統治,在契丹、室韋駐有官員。後突厥還似乎曾向興安嶺一帶移民。突厥、回鶻勢力進入內蒙古東部地區,便向室韋一達怛等族打開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門戶。突厥和回鶻對室韋一達怛人的經濟文化都有影響。
室韋-達怛 --- 室韋-達怛人的居地在呼倫貝爾草原,大興安嶺東西,額爾古納河與黑龍江兩岸。六世紀時,室韋一達怛人分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統治,後與唐朝保持密切關係。
732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年)所立的《闕特勤碑》中的"三十姓達怛",大概指的就是室韋一達怛人的主要部落。室韋、達怛這兩個名稱在漢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室韋一達怛人。
室韋一達怛人的主要生產活動是從事游牧經濟和狩獵。靠近森林的部落,多是"射獵為務,食肉衣皮",他們"冬則入山,居土穴中",有些人居住在用樺樹皮蓋的棚屋裡。呼倫湖周圍是廣闊的天然牧場,居住在這裡的室韋一達怛部落,盛產良馬,可見他們已有較發達的畜牧業。
室韋一達怛人的語言,保持東胡後裔語言和方言的特點,這種語言和方言,應當叫作原蒙古語。《元朝秘史》中保留的一些原蒙古語的辭彙和語法現象可以證明,這種原蒙古語與後來經過突厥化的古蒙古語有很大差別。
蒙古民族的名稱起源於蒙古地區東北部的一個室韋部落--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的最早的漢文譯寫,見於《舊唐書.北狄傳》。蒙兀室韋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後來,關於蒙古一詞的不同譯寫還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寫作"蒙古",最早見於《三朝北盟會編》所引《煬王江上錄》。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這個詞是"質樸、無力"的意思。它開始只是一個氏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才成為一個新興民族的共同稱謂。
十四世紀用波斯文寫成的《史集》一書,記載了一個蒙古族的古老傳說: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戰敗,遭到殘酷的屠殺,只活下來兩個男人和兩個女人。他們逃到了一個地方,周圍都是山林,中間有良好的草原。這個地方叫做"額爾古納·昆"--"險峻的山坡"。他們在這裡生息繁衍,世代相傳。這個傳說里的"額爾古納",就是流經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
東胡 --- 戰國時期,在今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它就是東胡。東胡經常對鄰國進行戰爭。在燕昭王時(公元前311-279年),東胡曾打敗燕國,後來,燕國又戰勝東胡,迫使東胡向北退卻一千餘里。燕國便在東胡退出來的地方設置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等五郡,並修築長城,以防東胡。
東胡與趙國也發生過戰爭,曾被趙國戰敗。東胡勢力強大以後又擄掠過趙國代郡的人眾,勢力達到趙國的東邊。公元前273年(趙惠文王二十六年),趙國出兵打敗東胡,奪回東胡強佔的代郡地方。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元年),趙國又一次擊敗東胡。
東胡勢力強盛時,不斷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財物,經常與匈奴兵戈相見。匈奴冒頓單于時,乘東胡輕敵毫無準備之機,突然發動進攻,大敗東胡。從此東胡勢力大衰。
鮮卑 --- 鮮卑與烏桓一樣,都是東胡的後裔,居地在今西拉木倫河流域。
東漢時,鮮卑受匈奴的役屬。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歸附漢朝。東漢王朝採取聯合鮮卑、孤立打擊北匈奴的政策。從漢光武帝末年到漢明帝、漢章帝三、四十年間,鮮卑一直歸附漢朝。公元85年(漢章帝元和二年),鮮卑與南匈奴、丁零等族共同向北匈奴發起進攻,鮮卑騎兵發揮了重大作用。公元87年(漢章帝章和元年),鮮卑再次攻入匈奴腹地,大敗北匈奴,佔據漠北地區。從此,鮮卑逐漸強盛起來。
公元二世紀中葉,鮮卑首領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陽高縣)北三百餘里的彈汗山建立牙帳,組成了"南抄漢邊,北拒丁零、東卻夫余,西擊烏孫"的部落大聯盟,分東、中、西三大部,有十二大人,勢力盛極一時。公元181年(漢光和四年)擅石槐死後,軻比能興起,兼并漠南各部,再度統一鮮卑。到公元三世紀中葉,鮮卑分裂為許多部落,其中強大的有慕容部、拓跋部和宇文部。拓跋鮮卑的祖居地在今呼倫貝爾高原。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鄂倫春旗嘎仙洞發現的石室,就是拓跋鮮卑祭祀祖先的地方。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人進入內地,鮮卑貴族建立了前燕、後燕等好幾個割據政權,後來拓跋鮮卑統一了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東胡的語言是古老的阿爾泰語系語言,鮮卑語屬東胡後裔諸語言,這些語言與蒙古語有共同的祖源。
突厥 --- 突厥是鐵勒族的一支,初游牧在今葉尼塞河上游,後來遷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五世紀中葉,柔然族攻佔了高昌,突厥人被迫遷居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麓。公元552年,突厥首領土門滅柔然,遂以漠北為中心,建立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木杆可汗時(公元553-572年),突厥勢力更加強盛,轄境東自遼水,西至裏海,南達阿姆河,北抵貝加爾湖。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二部。隨後東突厥向隋請和,585年(文帝開皇五年),沙缽略可汗率領部眾,駐牧在漠南一帶。東突厥在始畢可汗(609-619年)的統治下,勢力又強大起來,曾率領十萬騎兵圍隋煬帝於雁門(今山西代縣)。公元628年(唐太宗貞觀二年),役屬於突厥的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政權。630年(貞觀四年),唐朝聯合薛延陀,向突厥大舉進攻,東突厥政權亡。
682年(高宗永淳元年),南遷至漠南的東突厥族骨咄祿叛唐,重新建立了一個突厥政權(通稱"後突厥")。後突厥在漠北於都斤山(今蒙古杭愛山)建立牙帳,在漠南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設南牙帳,派官駐守。公元745年(天寶四年),回紇首領率部眾滅後突厥。
土門弟室點密在公元562年自立為可汗,號稱"十姓部落",在今新疆一帶建立西突厥政權。隋末唐初,西突厥政權控制了中亞及我國西域廣大地區。公元640-648年間,唐朝在對突厥的戰爭中,先後佔領了天山以北地區,並在西域設置了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等軍事據點。公元651年(高宗永徽二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叛唐,並攻掠西域各地。唐朝遂於651-657年屢次發兵平亂,終於657年(高宗顯慶二年)擊滅西突厥政權。
契丹 --- 契丹族很早就居住在潢河(西拉木倫河)、土河(老哈河)流域。他們的子孫組成八個部落。
北魏時,契丹各部落已開始對外擄掠,並以馬匹、皮毛與北魏交換物品。唐朝初年,契丹八部開始組成部落聯盟。聯盟長由大賀氏選充,有勝兵四萬。唐朝在契丹住地設松漠都督府,加號大賀氏聯盟長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武則天統治時期,契丹背唐,依附於突厥。唐玄宗時,突厥逐漸衰落,契丹再度附唐。
契丹貴族涅里背唐自立,重建部落聯盟,劃分為乙室、迭刺兩個大部,自遙輦氏貴族中推選聯盟長,號稱可汗。涅里任軍事首長,稱夷離堇。這時,契丹處在回鶻汗國的統治之下,長達一百多年。
遙輦氏鮮質可汗時,契丹不斷向外擴張,擄掠鄰近部族和漢人地區的居民。痕德堇可汗時,迭刺部貴族耶律阿保機當選為聯盟的夷離堇,多次帶兵攻掠唐朝州郡,俘獲牲口。906年(唐天佑三年),耶律阿保機充任聯盟長可汗。此後,他又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反抗,在916年,建元神冊,建立了契丹國家。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自916年契丹建國至1125年為女真所滅,統稱為遼朝。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重建遼國,史稱西遼,又稱哈刺契丹(黑契丹)。
契丹的語言是東胡後裔的語言,它和蒙古語親屬關係密切。遼代陵墓和墓葬壁畫中契丹人的身材和臉型,酷似今天內蒙古東部區蒙古族。中間剃光,留下邊沿頭髮的髡髮髮式,體現了東胡後裔諸族的特徵,這種髡髮髮式在烏桓人、鮮卑人中也很盛行。契丹人後來大部分同化於漢人,一部分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鐵木真建汗斡耳朵 --- 1162年,鐵木真誕生在蒙古高原上的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畔。當時,他的父親也速該剛好俘獲了塔塔兒首領鐵木真,便用俘虜的名字為自己的兒子命名,以紀念勝利。
乞顏孛兒斤氏鐵木真出身於蒙古貴族世家。五世、四世叔祖曾為遼屬部官令穩、詳穩,曾祖合不勒汗及其弟咸補海汗、伯祖父忽圖刺汗都做過蒙古部主。父也速該,有巴阿禿兒的稱號,是一個有實力的貴族。
1170年,也速該帶著九歲的鐵木真到弘吉刺部求婚。弘吉刺貴族特薛禪把女兒孛兒帖許給了鐵木真。當也速該返回時,在途中被塔塔兒部人用毒酒害死。 也速該被害後,鐵木真一家陷入團境.他的母親月倫帶著幾個孩子和少數部眾靠採集野果、打土拔鼠和釣魚度日,家裡的財產只有九匹馬。原來與乞顏部結盟的泰赤烏部貴族帶領部眾離去,一些乞顏氏貴族也投附了泰赤烏部。
鐵木真逐漸成長起來,善於射獵,勇於爭鬥。泰赤烏貴族害怕鐵木真家族勢力復振。派兵襲擊了月倫的住地,抓走了鐵木真。鐵木真得到泰赤烏屬民鎖兒罕失刺的營救,才逃出敵營。
要抵抗泰赤烏貴族的壓迫,鐵木真必須尋求一個強大勢力的庇護。於是,鐵木真投靠和臣屬於克烈部主脫里汗,並和脫里汗結成義父子的關係。從此,鐵木真在脫里汗的幫助下重振家業,部眾也多了起來。
不久,三姓蔑兒乞人襲擊鐵木真住地,搶走他的妻子孛兒貼和家人。鐵木真到克烈部去求援,脫里汗立即答應出兵援助。鐵木真又約定他幼年的安答--札答闌部札木合協同作戰。脫里汗札木合和鐵木真在斡難河畔會師,分路出擊,大敗蔑兒乞人。奪回了孛兒帖和被掠家人,蔑兒乞部長敗逃。
這次戰鬥之後,鐵木真獲得了大批的屬民和牲畜,壯大了自已的力量。他再一次與札木合結拜為安答。後來,兩人產生不和鐵木真率領原屬乞顏部的一些部民離開了札木合。鐵木真擺脫札木合的控制,繼續招徠人馬,實力漸漸增強。
約在十二世紀八十年代,乞顏氏貴族推舉鐵木真為汗,鐵木真隨即以自己的那可兒來擴充和強化在他周圍擔任宿衛的"怯薛"組織,按著作戰和生產的需要,設置了許多專門的職務。有帶弓筋的箭筒士(豁兒赤),帶刀的雲都赤,負責軍情偵察的遠箭士、近箭士,管理飲膳的博兒赤,專管馭馬的阿黑塔赤等專職人員。最早投附鐵木真做那可兒的博爾術和者勒蔑,被任命為眾人之長。鐵水真經過艱苦頑強的鬥爭,終於建立了自己的斡耳朵。
元王朝的建立 --- 1260年三月,忽必烈受到東道諸王塔察兒、西道諸王合丹等的擁立,在開平召集忽里台,即大汗位,建元中統。同時任用漢族士人建立了中書省、十路宣撫司等政務行政機構,鞏固了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
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召開忽里台,稱汗,據有漠北地區。駐軍六盤山的蒙古軍主帥渾都海、陝西的劉太平,以及四川蒙古軍的一些將領,擁護阿里不哥為汗,企圖以秦蜀之地響應。
忽必烈遣廉希憲為京兆等路宣撫使,殺劉太平和四川軍中依附阿里不哥的將領。不久,諸王合丹、汪良臣等合軍,擊敗渾都海和逾漠南下應援的阿藍答兒,完全控制了關隴川蜀地區。
七月,忽必烈親率大軍去和林征阿里不哥。九月,阿里不哥敗逃,追至吉利吉思。忽必烈命宗王移相哥統領一軍留駐和林,以待阿里不哥。
1261年秋,阿里不哥率軍襲擊移相哥軍,乘勝南下。忽必烈急忙率領張柔等七處漢軍,並令董文炳率射手千人,塔察兒率軍士萬人從征。十一月,忽必烈軍與阿里不哥戰於昔木土腦兒(今蒙古蘇赫巴托省南部)。諸王合丹等為右軍;諸王塔察兒等將左軍;諸王哈必赤將中軍,合勢進攻。塔察兒與合必赤分兵奮戰,大破阿里不哥的斡亦剌軍。阿里不哥後軍阿速台復至,再戰,兩軍各有傷亡。阿里不哥北撤,忽必烈也還軍。
因忽必烈切斷了漢地對漠北的物資供應,阿里不哥陷於窘境,便派阿魯忽(察合台孫)前往主持察合台汗國政務。但阿魯忽取得汗位後,拒絕向阿里不哥提供物資,並扣留其使者,於是阿里不哥舉兵而擊阿魯忽,進駐阿力麻里,阿魯忽西走撒馬爾罕。
1264年(至元元年),阿里不哥眾叛親離,走投無路,向忽必烈投降。
中原漢地成為忽必烈政權的重心,他依靠漢族士大夫,推行"漢法",改革蒙古統治者對漢地的統治方式。1262年,山東行省大都督李檀趁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戰之機,結宋為外援,佔據濟南,並企圖策動華北各地諸侯響應。忽必烈調集重兵圍攻濟南,七月城破,李檀被殺。忽必烈因勢利導,罷世侯,置牧守,分民、兵之治,廢州郡官世襲,行遷轉法。專制一方的世侯勢力受到限制和削弱,加強了中央集權。1271年(至元八年)十一月,忽必烈詔告天下,正式建國號為"大元"。1272年二月,改中都為大都(今北京),宣布大都為元朝的都城。
元朝的滅亡 --- 元朝末年,吏治腐敗,財政破產,軍備廢弛。蒙古貴族伯顏獨秉國政,任中書右丞相,被封為秦王,總領蒙古、欽察、斡羅思諸衛軍都指揮使。任命的官員多向伯顏行賄,台憲官也都議價得官。伯顏一次所受賜田多達五千頃。大批蒙古貴族、官僚通過受賜、占奪等方式轉化為大土地所有者。漢族地主也大肆兼并土地,廣大農民破產流亡。
在元朝歷代宰相中,伯顏權勢之顯赫,是少有的。他排斥蒙古諸王,仇視漢人,揚言要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他還下令廢止科舉,禁止漢人、南人學蒙古、色目文字。
1340年(後至元六年)二月,伯顏侄脫脫得到惠宗支持,乘伯顏出外行獵,將他貶黜。惠宗起用脫脫當政。次年,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恢復科舉取士,開馬禁,減鹽額,修遼、金、宋三史,政治一度較為穩定。到脫脫第二次出任中書右丞相時,國庫空虛,災荒頻仍。為解救危機,他變更鈔法,拯救河患,但這些都未能緩和已全面激化的社會矛盾。元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極端尖銳化,終於導致了元末農民起義。這次起義規模大,時間久,以紅巾軍為主力的農民起義軍沉重打擊了元朝在全國各地的統治,終於在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推翻了元王朝
1368年,元惠宗妥歡貼睦爾退至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蒙古貴族在退回北方草原後繼續保持著政權,這個政權史稱"北元"。北元政權持續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與明朝相始終,最後統一於清王朝。
南北對峙的開始 --- 統治全國的元朝滅亡之後,蒙古貴族仍然企圖重新入主中原,不斷組織力量反攻。明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蒙古採取征討和招撫並用的策略。其結果,雙方都沒有能夠如願以償,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北元初期,蒙古貴族依靠的力量主要有三枝: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又名王保保)率領十餘萬軍隊,佔據山西、甘肅方面。北元丞相納哈出擁二十餘萬眾據守遼東。元梁王管轄之下的雲南還有十餘萬軍隊,策應北元皇帝的軍事行動。此外,北元與東面的高麗、西面的畏冗兒地區仍舊保持著政治經濟的聯繫。
1368年冬,惠宗命擴廓帖木兒從山西出兵奪回大都,軍行途中,明將徐達乘虛襲擊他的後方太原。擴廓帖木兒回師救援,正中計謀,被明軍襲破大營。折兵四萬,僅率十八騎逃入甘肅。山西被明朝佔據。
1369年春夏,北元遠相也速幾次進攻通州(今北京通縣),都被明軍擊退。明軍乘勢北進。惠宗從上都退往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西岸),宗王慶生、平章鼎住被明軍追及擒殺,一萬將士被俘。上都陷落。
1370年四月,駐守在沈兒峪口(今甘肅定西縣北)的擴廓帖木兒與徐達率領的明軍激戰。擴廓帖木兒大敗,僅與妻子和少數隨從北渡黃河,跑到漠北和林,八萬六千多官兵全部被俘僅與妻、子和少數隨從北渡黃河,跑到漠北和林。陝西、甘肅也被明朝佔據。
是月,惠宗死於應昌。五月,明軍圍應昌城,一日而下,惠宗之孫買的里八刺及后妃、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解往京師。惠宗之子愛酞識理達臘率數十騎逃往和林,與擴廓帖木兒會合。
這一年,愛酞識理達臘即皇帝位,稱必力克圖汗,年號宣光(137I一1378),後諾昭宗。
北元節節敗退,明朝打算乘勝徹底打垮它的勢力,以絕後患。1372年,明軍十五萬分東西中三路進攻北元。東路軍一直進至臚朐 河(今克魯倫河)、土刺河、阿魯渾河(今鄂爾渾河)和稱海(今蒙古西北哈臘烏斯湖南),打敗了所遇到的北元軍隊,但因征程遼遠,常乏水草,又遭到北元軍頑強的抵抗,自身的損失也很嚴重。西路軍在甘肅永昌、掃林山〔在肅北〕等地擊敗數枝北元軍,並進至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降其守軍,再入瓜州(今甘肅安西東)、沙州(今甘肅敦煌西),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中路軍由徐達統率,在土刺河打敗擴廓帖木兒的軍隊,隨後擴廓貼木兒與北元將領賀宗哲合軍,向徐達的主力發起進攻,將徐打敗,明軍死亡萬餘人,中路軍的另一枝軍隊也被打敗。總的看來,這一次明朝對北元的戰爭,以失利告終。明朝在短時期內再不敢深入北方草原作戰,北元則爭取了喘息時間,雙方在邊境地區不斷發生拉據式的衝突,其中以北元方面的失敗居多。1375年〔宣光五年,洪武八年〕,北元皇帝倚為股肱的擴廓帖木兒死於漠北,使北元軍隊失去了一位能征慣戰的驍將。這一年納哈出進攻明朝遼東州城,屢被擊敗。l380年.北元國公脫火赤等經常進擾明邊,在亦集乃遭征討被俘。次年,北元平章乃兒不花在邊境地區被徐達擊敗。
1381年,據守雲南的元軍遭明朝大軍的征討。白石江(今雲南曲靖縣東北)一戰,元軍十餘萬潰敗,被俘二萬。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見大勢已去,帶著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殺。與漠北蒙古貴族逐相呼應的這支力量被消滅了。明朝在不惜勞師費財屢征北元的同時,對主動投降和戰爭中被俘的大批北元貴族、官吏和軍民,都給予優厚的待遇並予安置。明朝希望藉此招引更多的北元人馬。明初幾十年問,確實有大量的蒙古人和漢人從北方跑到內地,成為明朝的臣民。當然,明朝的最終目的是招降北元皇帝。朱元漳曾封昭宗愛獻識理達臘之子買的里八刺為崇禮侯,不久將他送還漠北,並幾次遣使給愛酞識理達臘送信,勸他及早歸降。但是明朝皇帝從來沒有得到北元皇帝的迴音。
清朝統治下的蒙古
明代,女真族在東北地區興起,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及其繼承者,對蒙古各部採用武力征服和政治招撫等手段,臣服內外蒙,征服衛拉特,在蒙古地區建立了一整套統治新秩序。
後金國是清朝的前身,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清代蒙古史(古代部分)可分如下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606年--1635年,這一時期大約30年。蒙古部始稱努爾哈赤為汗,後金國建立,科爾沁等部歸附後金。
第二時期:1636年--1757年,這一時期約120年。蒙古各部逐步歸附清廷,從戰亂逐漸走向安定,使經濟逐步恢復,並且有了發展。
第三時期:1758年--1840年,這一時期約80年。蒙古社會較為安定,多種經濟逐步形成,同時清朝對蒙古地區的統治加強和鞏固。
第二和第三兩個時期,是清代蒙古史的重點;就其地域而言主要是內蒙古、外蒙古和新疆、青海等地區的蒙古各部落所居地區。
近現代蒙古
辛亥革命前夕蒙古族同盟會成員及其活動 --- 1905年8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開始進入高潮。它對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革命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辛亥革命前夕,山西革命黨人來內蒙古西部從事革命活動,除吸引漢族青年知識分子參加同盟會外,還吸收了蒙古族青年知識分子加入同盟會。1905年底,同盟會山西主盟負責人谷思慎從日本回省,以武寧中學作為革命策源地,秘密進行革命活動。這時,山西大學中齋留學日本的學生劉懋賞、徐子澄、孟元文等也回到太原,帶來《民報》、《猛回頭》、《革命軍》和《大義錄》等進步書刊,在各地秘密傳播。而首先來到內蒙古西部進行革命活動的革命黨人,有同盟會員王建屏(偽裝算卦先生),來土默特一帶進行地下工作,發展會員。最先有蒙古族青年雲亨(字嘉惠,土默特旗水澗溝門世北小沙爾沁村人,1884年生,少年家貧,在村塾讀書,後在包頭讀書8年;1902年入歸綏中學堂學習,1905年畢業後,在包頭與巴文峒交往密切,專覽革命書報;1910年9月考入北京殖民學校;辛亥革命爆發後,立即參加了起義)加入了同盟會。"他的會員證是用白市布裱糊的,封面印有三十四號字樣"(經革陳《我所了解的雲亨先生辛亥革命事略》,《內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73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不久,經過雲亨的介紹,經權(蒙古族,字子衡,土默特美岱召村人,幼讀漢書多,漢文根基深,當過塾師;曾任薩拉齊廳咨議員)加入了同盟會。從此,他們就積極開展革命宣傳活動。他們最初宣傳的內容,"主要是根據同盟會發下來的《十二糊塗歌》,反對纏足,反對留辮子等。"期間,還有蒙古族知識青年安祥、巴文峒等也加入了同盟會。其中,蒙古族同盟會會員巴文峒(巴文峒,字煥章,土默特旗人,後遷包頭居住,1905年仲考附生,曾任包頭第一屆咨議局議員。家裡好藏書,經常把當時流傳的"康有為、梁啟超著作及同盟會印行的秘密刊物"介紹給雲亨、經權等人習讀。由此使這些蒙古族知識青年認識到清廷的腐敗無能,樹立起傾覆清朝統治者的抱負和理想。
辛亥革命前夕,內蒙古東部的蒙古族青年學生到全國各大城市和留學東洋日本的學生日益增多。他們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熏陶下,也逐漸傾向革命,走上民族覺醒的道路。
早在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清廷實施新政期間,首先在卓索圖盟喀喇沁右旗先後創立崇正、守正、毓正學堂。由於該旗"逼近熱河文化較優"之地,還有很多蒙古族學生考入承德府之"蒙漢文師範學堂"。1902年,熱河、察哈爾都統、綏遠城將軍會商奏請設立"蒙漢文師範學堂"於承德府,考選諸蒙旗共200人,學習速成二年畢業後,分配內蒙五十一旗任教,每旗可得4人,俟後"按年續招,以為推廣"。因此,在喀喇沁右旗人才輩出,不僅為東部各旗培養了教育師資,而且也為本旗後來遴派留學日本和到北京、天津、保定、上海等地上學創造了有利條件。至辛亥革命前夕,"今蒙旗延聘塾師多喀喇沁旗人"(《科爾沁調查意見書》第9頁)。喀喇沁右旗是內蒙古蒙旗興辦西校較早的地區之一。後來,"喀喇沁中左兩旗,土默特左右兩旗和賓圖等旗,綏遠土默特旗,都打破了不準讀漢文的禁令,在私塾中讀書的蒙古子弟也產生了不少的革命志士"(吳恩和《辛亥革命時期回憶錄》,《內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7頁)。
20世紀初,蒙古族青年開始正式接觸西方文化。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喀喇沁右旗親王貢桑諾爾布選送本旗蒙古青年德克精額、恩和布林、特睦格圖諾仍丕勒等4人,入北京"東省鐵路俄文學堂",專攻俄文俄語。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至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冬,先後有兩批8名蒙古族青年學生去日本留學,其中有3名女學生,分別入振武學堂、實踐女學堂,學習軍事、語言、歷史、醫學等科。他們在日本留學6年後回國,成為中國近代蒙古族第一批留日學生。同時,蒙古族青年還到北京、天津、瀋陽、保定、上海等地遊學。至1909年(宣統元年),僅在瀋陽蒙文學堂里學習的蒙古族青年就有120餘名(《內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0頁)。是年,當全國學生請願召開"國會運動"之際,瀋陽蒙文學堂的蒙古族青年學生博彥滿都、薩音巴雅爾被選為代表,積极參加了奉天省學生代表大會。聽取了革命黨人關於《興中會》和《同盟會》的兩個宣言,接受了同盟會的革命思想。此時,這兩位蒙古族青年學生「把頭上的辮子剪掉,利用寒暑假機會到各校或回到自己的家鄉喀喇沁右旗開展革命宣傳活動」(《內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1頁)。與此同時,在北京「豫章中學」、「貴胄陸軍學堂」和「殖邊學校」的蒙古族青年學生王宗洛、雲亨等人,不僅同情革命,而且還以實際行動參加了「蒙古隊」的宣傳活動。其中,「王宗洛利用星期日的空隙,借雍和宮暗中聚會蒙古隊里的同學,宣傳蒙古民族獨立的思想」(王宗洛《辛亥革命的點滴聞見和對我的影響》,見《內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3頁)。
從此,蒙古族青年學生隨著時代的潮流不斷地湧入革命運動的行列。"哲里木盟賓圖等旗,也派遣學生到奉天等大都市留學,培養了不少蒙古民族革命戰士"(《內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7頁)。後來,他們"以個人方式,或以部分集體活動,堅持不懈地進行反對滿清王朝的革命活動"
同盟會革命時期,一些蒙古族青年知識分子接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是與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進行的廣泛宣傳分不開的。《民報》從1905年11月創刊後,為了「排滿革命」曾發表了不少有關民族主義思想方面的文章,進而揭露漢族統治者和清王朝實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當時,汪精衛提出「反滿革命」說:「漢族人之所以排滿者,以其伏我中國,攘我主權也,非謂國家之內不許他民族存在,排滿不已,更進而排蒙、排回、排藏也。況漢人非惟無排斥蒙、回、藏之心,且將實行平等制度」(汪精衛《研究民族與政治關係之資料》,見《民報》第13號,第33頁)。他通過揭露清朝的一族居主人的地位,而他族悉為之奴隸"的不平等民族關係,藉此號召他族起來,達到反清之目的。誠然,他所提倡的民族主義思想,儘管是以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平等觀念為號召,即從大漢族主義立場出發,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號召和團結國內各民族和社會各階層的積極作用。
「排滿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早期民族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從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範疇的。當時,除了汪精衛最熱衷宣傳「排滿革命」之外,還有其他革命者在反滿宣傳中,猛烈地抨擊了清王朝所實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指出清王朝的統治是造成各民族一切罪惡的淵藪。1908年《民報》發表的《遼東義軍檄文》,文中提出聯合漢、滿、蒙軍民,共同推翻清朝反動統治的口號。並且還指出「瓦爾喀人、鄂倫春人、馬涅克爾人、達湖爾人、索倫人、畢拉爾人,分族雖異,受治則同。若能開展誘導,使進文明。」號召北方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平等、聯合建立民主政治而奮鬥。同年,《民報》還發表了以蒙裔多分子署名,題為《蒙古與漢族結合共伸討滿復仇大義之宣言書》一文。文中以「悲憤之情」揭露了滿族統治者壓迫蒙古民族的罪惡。深刻指出滿族統治者,「分割我蒙古部落,建漢封王,以相牽制,使勢力消散」除此之外,「置將軍、都統、辦事大臣於各地方,以握我實權,制我死命";而」喇嘛教一端,設計之毒「,」以滅我蒙古種族「。」其間歷史事實極長,非數萬言不能罄「實與」吾蒙古不共戴天之仇也「(蒙裔多分子《蒙古與漢族結合共伸討滿復仇大義之宣言書》,見《民報》第20號《來稿》,第113頁)。
這篇文章還提出,蒙古民族要想擺脫壓迫,必與漢族人民聯合的政治主張。作者強調指出,」吾蒙族不排滿復仇則已,如排滿復仇,舍與漢族結合,其誰與歸。今吾與漢族同患難、同死生,同謀大舉,則異日漢族之與我同幸福、同樂利、同居平等地位;同建一共和政府,同行一共和憲法。「(同上,第118頁)。作者還大聲疾呼:」自今以往,吾蒙族之生命,生則與漢族同生,死也願與漢族同死。吾蒙古之土地,存也願與漢族同存,亡也願與漢族同亡。兩族一心,同謀復仇,同謀排滿。則滿廷傾伏,共和政府成立之日,即吾兩族志願已達之日。"誠然,這篇出於蒙古族所撰之文稿,雖然帶有單純「排滿主義」的民族主義之情感,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敢以一言誓與漢族」、「和衷共事」、「共抱驅滿主義」(《附錄來函》,見《民報》第20號,第119頁),欲與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來函投稿,發表「蒙族之意見」,卻也難能可貴。當時《民報》記者對這篇來稿特地加以編者按語說:「蒙古滿洲,積怨已久,蒙漢二族,實有同情;"則蒙古者,真漢族之北方良友也。回部、西藏,當準此觀之」(《民報》記者對蒙裔多分子來函所加編者《按語》,見《民報》第20號,第119頁)。
當1911年(即辛亥年)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日本後,當時留學日本千葉醫科大學的蒙、漢數十名留學生,「大家組織救護隊,要往武漢前線服務,參加救護病、傷戰士的工作。」(《內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0~81頁)。此外,還有蒙古族留學日本千葉醫科大學學生吳恩和,他以「蒙古民族獨立活動為念」,親自到東京,「找上在東京農科大學留學的本旗(指卓索圖盟喀喇沁右旗)學生伊德欽和金永昌,一同回到上海,與南洋公學的學生楊時秀、汪長春、於啟明和務本女學的女學生吳秀貞、葉婉貞等聯繫,約定他們五人前後陸續回旗,共同進行獨立運動。"
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以及同盟會所宣傳的」排滿革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喚起蒙古族的覺醒和走向民族解放道路,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發行版)。
蒙古歷史大事記
公元544年,蒙古先民失韋遣使與東魏建立聯繫。
公元7世紀,蒙古以"蒙兀室韋"之稱載入《舊唐書》。
1162年,鐵木真出生。
1171年,鐵木真父王耶速該巴特爾被塔塔爾人毒害,蒙古部落聯盟解體。
1189年,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部汗。
1201年,合答斤等11部推舉札答蘭部札木合為"古兒汗",聯兵攻打鐵木真。
1202年,答蘭捏木兒格思戰役,鐵木真滅塔塔爾部。
1203年,鐵木真滅克烈部,王汗被乃蠻邊將執殺。
1204年,鐵木真滅乃蠻,太陽汗受傷致死。
1205年,鐵木真征西夏。
1206年,鐵木真即汗位,號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國。
1207年,成吉思汗長子朮赤征服林中百姓。成吉思汗再征西夏。
1208年,太陽汗之子屈出律逃往西遼。
1209年,畏兀兒國歸附。成吉思汗三征西夏,夏主李安全納女請和。
1211-1214年,蒙古首度伐金,破河北、山東、山西90餘州,圍攻中都。金獻岐國公主及金帛、馬匹請和。蒙古撤兵。金遷都汴京。
1214年,蒙古與南宋建立夾擊金朝同盟。
1215年,佔領中都,破金城邑多處。
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總理伐金事宜。圖馬惕部叛亂,博兒忽陣亡。
1218年,哲別攻西遼。殺屈出律,西遼滅亡。
1219年,成吉思汗親征中亞大國花剌子模。
1221年,花剌子模國亡。巴剌率軍追擊札蘭丁進入北印度。
1222年,哲別、速不台征服阿哲兒拜占、谷兒只(喬治亞),越太和嶺(高加索),敗阿蘭、欽察聯軍。
1223年,蒙古軍攻入南俄,在迦勒加河敗羅斯、欽察聯軍。
1225年,成吉思汗回師土拉河。
1226年,成吉思汗進兵西夏,圍攻中興府。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西夏亡。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監國。
1229年,舉行大會,推舉成吉思汗子窩闊台為汗。
1230年,窩闊台汗親伐金,派綽兒馬罕征討西亞。
1231年,窩闊台汗召集官山會議,決定兵分三路伐金。立中書省,理漢地財賦。
1232年,三峰山戰役,托雷大敗金兵,連取河南10餘州。
1233年,速不台破金南京,哀宗逃往蔡州。
1234年,蒙、宋軍破蔡州,哀宗自縊,金亡。
1235年,建哈剌和林城。長子軍西征。皇子闊端、闊出分道攻宋。
1236年,初行交鈔。立燕京編修所和平陽經籍所。西征軍降不里阿耳,南征軍占襄陽,破成都。綽兒馬罕軍占谷兒只(喬治亞)。
1237年,西征軍破欽察、羅斯也烈贊。
1239年,西征軍征服阿速。綽兒馬罕占阿美尼亞。
1240年,西征軍占乞瓦(基輔),進兵孛烈兒(波蘭)。《蒙古秘史》成書。阿美尼亞王赴蒙古朝見窩闊台汗。
1241年,西征軍敗馬札兒(匈牙利)軍,進至維也納附近。窩闊台汗逝世,皇后乃馬真氏稱制。綽兒馬罕離世,拜住繼統其軍。
1242年,金帳汗國正式成立。西征軍東還。拜住攻佔魯迷(小亞西亞)。宗王察合台謝世。
1243年,拜住敗魯迷算端凱亦·豁思魯,進佔西瓦思(今土耳其錫瓦思)。凱亦·豁思魯稱藩納貢。
1244年,西征蒙古軍東還本土。西里西亞王海一世遣使向拜住請求歸附。
1245年,蒙古軍佔領底格里斯河上游。大馬士革王向蒙古納貢。
1246年,貴由汗即位。羅馬教皇使者普蘭·迦爾賓抵哈剌和林。谷兒只(喬治亞)女王之子大衛兄弟入和林朝覲,貴由命兄弟二人分治其國。
1249年,三月,貴由汗駕崩,皇后海米司稱制。
1251年,蒙哥汗即位。
1252年,蒙哥汗處置政敵,殺海米司、鎮海等。將窩闊台兀魯思瓜分數塊,授予窩闊台系諸王。魯布魯克入哈剌和林朝覲。
1253年,旭烈兀西征。忽必烈軍分三路攻雲南,進入大理國。
1254年,兀良合台攻大理,俘烏蠻王。
1256年,忽必烈建開平城。旭烈兀滅木剌夷國。
1257年,兀良合台平雲南,置郡縣。兀良合台攻安南(即交趾)。安南國成為蒙古藩屬。
1258年,旭烈兀破報達(巴格達),阿拔斯王朝亡。蒙哥汗親征南宋。
1259年,蒙哥汗圍攻合州釣魚山,中流矢,故于軍中。忽必烈接受賈似道劃長江為界和議,南宋獻貢保安。
1260年,忽必烈稱汗於開平。其弟阿里布哥在哈剌和林稍先被推舉為汗。同室操戈,大爭汗位。忽必烈建元中統。以吐蕃八思巴為國師。立十路宣撫司。
1261年,立翰林國史院。封皇子真金為燕王,領中書省事。
1262年,金帳汗別兒哥與旭烈兀為爭奪南高加索地區發生內訌,旭烈兀敗。
1263年,改開平府為上都。
1264年,阿里布哥被迫受制於忽必烈。忽必烈立諸行中書省。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立翰林國史院。改燕京為大都。
1265年,並六部為四部:吏禮部、戶部、兵刑部、工部。定:以蒙古人充各部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色目人充同知。
1266年,忽必烈遣里德出使日本。
1267年,擴建中都城,定蒙古軍制。
1268年,海都、八剌二王反。罷諸路女真、契丹、漢人為達魯花赤者。
1269年,詔以八思巴新制蒙古字頒行天下。立國子學和諸路蒙古字學。
1270年,設諸路蒙古字學教授。遣趙良弼出使日本。
1271年,選隨朝百官近侍蒙古、漢人子孫及俊秀者入國子學。大蒙古國號改為大元。
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
1273年,正月,以國字書宣令。以翰林院纂修國史,敕採錄累朝事實以備編集。
1274年,宮闕告成,忽必烈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諸王、百官朝賀。元軍征日本。
1275年,分置翰林院,專掌蒙古文字。伯顏分軍為三,趨臨安。宋二次遣使請和,不納。
1276年,元軍至臨安,宋帝上表降元。命作《平金錄》、《平宋錄》及《諸國臣服傳》,耶律鑄監修國史。
1277年,雲南行省派兵征緬國,招降200餘寨。
1278年,遣使至杭州等處,取在官書籍版刻至京師。命虎符舊用畏兀兒字,易以國字(八思巴字)。
1279年,宋帝廣王投海自盡。南宋亡。禁中書省文冊奏檢用畏兀兒字書。
1280年,二征緬國。
1281年,遣軍十萬二征日本。遭颶風,船毀,軍士多亡。
1283年,宗王相吾答兒統軍攻緬甸,緬王請和。
1284年,遣鎮南王托歡攻佔城國,其主遣使獻象,款服。托歡軍分六道進安南。
1287年,宗王乃顏反。
1288年,宗王火魯火孫、哈丹圖魯反。遣皇孫鐵穆耳擊敗之。安南王遣使貢金人贖罪,遂罷兵。
1291年,頒行《至元新格》。
1292年,爪哇歸附大元。
1294年,忽必烈汗逝世,其孫鐵木耳即位於上都。
1301年,海山敗海都、篤哇軍。海都亡。
1304年,命諸王、駙馬所分之郡邑達魯花赤惟用蒙古人,漢人、女真人、契丹人罷之。
1308年,武宗海山帝命翰林國史院纂修《順宗實錄》、《成宗實錄》。
1309年,將成吉思汗以來執行的九千餘條政令,刪除繁冗,使歸於一,編為定製。
1311年,武宗海山離世,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命翰林國史院修先帝實錄及累朝皇后和功臣列傳。
1314年,詔行科舉。
1316年,海山帝之子起兵關中,事敗,奔金山。
1320年,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駕崩,其皇太子碩德八剌即位。
1321年,察合台汗國分裂為蒙兀兒斯坦和馬維蘭納爾兩部分。
1323年,頒《大元通制》,凡格例二千五百三十九條。發生"南坡事件",御史大夫鐵失等殺英宗碩德八剌帝。晉王也孫鐵木兒即位。
1328年,也孫鐵木兒帝亡,倒剌沙在上都立其子阿剌吉八為帝。燕鐵木兒迎海山子懷王圖帖睦爾至大都即位。齊王月魯帖木兒兵圍上都,倒剌沙出降。圖帖睦爾遣使北迎其兄和世酥。
1332年,圖帖睦爾帝駕崩。
1333年,妥歡帖木兒即位。
1335年,罷科舉。
1337年,禁漢人、南人學蒙古、色目文字。
1340年,復科舉取士制。
1343年,命修遼、金、宋三史,以右丞相脫脫為總裁。《至正條格》成。
1352年,郭子興起義,朱元璋參加起義。
1353年,伊利汗國滅亡。
1358年,紅巾軍攻陷上都。
1361年,元將孛羅帖木兒與察罕帖木兒發動內亂。
1363年,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樞密院事圖堅帖木兒叛,投奔孛羅帖木兒。
1364年,元惠宗解除孛羅帖木兒兵權,孛羅帖木兒舉兵逼京師,復其職。
1365年,妥歡帖木兒遣人殺孛羅帖木兒。
1368年,妥歡帖木兒趨上都。明軍佔大都。
[資料來源]: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編著《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發行版〕
蒙古族的馬與馬文化
蒙古民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譽稱。如果說北方草原是蒙古人的歷史搖籃,那麼矯健的蒙古馬就是蒙古人創造歷史文化的主要工具。馬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在民族的成長發展中的確是太重要了。因此,從古至今,蒙古族不論從事什麼職業,對馬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在蒙古族的生產勞動、行軍作戰、社會生活、祭祀習俗和文學藝術中,幾乎都伴隨著馬的蹤影,聽得到馬蹄的聲音。由此,就自然而然地在民族生活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馬文化。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世界上較古老的馬的品種之一。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等,都有過發達的養馬業。蒙古民族自古以游牧狩獵為生,在長年的生產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飼養和馴化的經驗,一代一代的不斷培育出優良的馬種——蒙古馬。
蒙古馬又在蒙古高原的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優良品種。在錫林郭勒草原上有著名的烏珠穆沁馬、阿巴嘎馬、皇家馬的後代上都河馬;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有白岔鐵蹄馬;在鄂爾多斯高原有善走沙漠的烏審馬。其中以烏珠穆沁馬和上都河馬為蒙古馬的代表品種。蒙古馬與新疆伊犁馬,為世界馬種的兩大振,可見其負有盛名。
蒙古馬的特點是:體形較小,外貌不很好看,性格也較溫順,但體質健壯,胸廓身長,被毛濃厚,不怕寒冷,不擇食,極耐勞苦。而且跑的速度快,耐力久,遠行出征,途中不用喂飲。《黑韃事略)中記載:「因其馬養之得法,騎數百里,自然尤汗,故可以耐遠而出戰。尋常正行路時,並不許其吃水草,蓋辛苦中吃水草,不成膘而生病」, 「戰時參戰後,就放回牧場,叫它飽食青草」。蒙古馬中的外蒙馬體貌較佳,毛多栗色;內蒙馬黑、白、栗色均有,除烏珠穆沁馬外,以灰白色為多: —般自二歲起即可騎乘;四歲即可勞役;五六歲發育完全:成吉思汗在垂訓中曾說:「馬喂肥時能疾馳,肥瘦適中或瘦時也能疾馳,才可稱為良馬。不能在這三種狀態下疾馳的馬。不能成為良馬」所以蒙古族不淪官方或民間,都[『分注意對馬的管理和飼養、馴化,給予精心的愛護。既把馬看作足財富,更把馬看成是朋友。
歷史之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每逢農曆的3月21日、5月19日、9月12日和10月3日,成吉思汗的後裔達爾扈特蒙古人都要在此舉行盛大的祭奠活動,其中以3月21日這次最為隆重,氫說這一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功的日子。
旅途拾遺-成吉思汗陵的傳說
成吉思汗一生戒馬倥傯,率軍東征西討16年,統一了蒙古草原各部,建立了強盛的蒙古汗國。1727年7月,這位「天之驕子」在征服西夏時,病逝於六盤山的清水縣。
成吉思汗死後究竟安葬在何處,這是一個歷史之迷。據史科記載,蒙古族當時的習俗是,貴族死後,埋入地下,不起墳壟,由數人騎著馬驅趕萬馬繞墓穴,直至踏平(電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里有這樣的場景,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死後,便用這種方式安葬),然後派人守護,等第二年春草長出,守護的人移賬離出。綠草茫茫,誰也不知道埋在哪裡了。據史學家講成吉思汗死後,也是按照這種習俗安葬的,所以真正的墓地在哪,人們始終無從查考。至於現在人們看到的伊金霍洛成吉思汗陵,那是從清朝順治年間就有的,當時只是一個祭奠成葉思汗的陵的地方。那麼,人們為什麼到這裡來祭奠成吉思汗呢?傳說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率軍西征途經草肥水美的一片高原(當時無名)之時,被這裡的迷人景色所陶醉,勒馬沉思良久,無限感慨地說道:「這裡是衰亡之朝復興之地,太平盛邦久居之處,梅花幼鹿成長之所,白髮老人安息之鄉。我看這個地方很美,死後就把葬在這裡吧!」傳說雖然神密美麗,但終究不是史實。但我們從「鄂爾多斯」和「伊金霍洛」這兩個地名來看,這個傳說又是十分完美的,鄂爾多斯譯成漢語就是「宮賬」,而成吉思汗的靈柩最初確是安放在8座宮賬里的,而現在認為具體安葬成吉思汗靈柩的伊金霍洛,譯成漢語就是「主人的陵園」。這樣,本無實據的渺然史實就被傳說證明得天衣無縫了,但越是完美的天衣無縫越使人們感到撲朔迷離。
關於撲朔迷離的成吉思汗陵還有一段漂泊遷轉的故事,這倒是確鑿的史實。1939年,日本侵略勢力伸入伊拉克昭盟境內,蒙奸德王企圖盜劫成吉思汗陵。在蒙古民族抗日愛國人士的共同呼呈下,國民黨政府出面,於5月把成吉思汗陵寢移往甘肅。6月21日,路徑延安時,延安各界一百多個單位的一萬多人舉行了盛大的祭內,中共中央代表謝覺哉,八路軍總部代表滕代遠、八路軍聯絡部部長王若飛等同志參加了盛典,中共中央、毛澤東同志、八路軍總部和陝西甘寧邊區政府,都敬獻了花圈。後來,成吉思汗陵又遷移遷到青海,直到1954年4月5日,才遷回內蒙古原址。兩年後,在這裡建起了這座宏偉的成吉思汗陵園。
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偉大的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製造出這樣的人物來。
卡爾-馬克思
蒙古民族和成吉思汗
蒙古,最早只是一個部落的名稱。這個名稱最初見於唐代記載,稱「蒙兀室韋」。當時蒙古部落在今天的額爾古納河南岸幽深的密林里生活著,大約在9—11世紀,一部分逐汽車西遷,到了鄂嫩河、克魯倫河和迭剌河三河上源一帶,分成尼魯溫蒙古和迭兒列廳蒙古兩大分支,每一分支又分成大大小小的許多氏族部落。當時,蒙古高原上還有蔑兒乞、塔塔爾、克列、乃蠻、斡亦剌等部落,他們與蒙古部落時而結盟成友,而對立為仇;而蒙古部落內部的大小部落之間也是互不歸屬,你爭我奪,戰事不休。
公元1126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誕生了。
這一年,蒙古乞顏、孛兒只斤氏的首領也速該俘虜了塔塔爾部落的酋長鐵本真-兀格。當他凱旋時,妻子正好生下一個男孩,為了紀念出征勝利,也速該便給孩子起名鐵木真。鐵木真長到9歲,父親想給他找個妻子,就帶他到親戚家去。途中遇上了熟人特薛禪,特薛禪也答應把自己的女兒孛兒貼許配給鐵木真。定親後,也速該把鐵木真留在薛禪家,隻身路上歸途,半路遇上一群塔塔人舉行宴會,也速該喝了仇人下了毒的酒。回家後不入便死去。也速該死後,原來歸隊也的部落分紛叛離,其中蒙古泰赤烏部擔心鐵木真長大後報復,就把他抓起來。鐵木真後來趁他們宴會酒醉之機逃回家中,然後與母親和三個弟弟一起遠逃不兒罕山(今肯特山),過起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日子。
鐵木真長大後,決心要為父親報仇,不料又遭蔑兒乞部落襲擊,妻子孛兒貼被擄走。挫折使鐵木真成熟起來,他開始運用謀略實現自己的計劃。他首先向父親的兄弟蒙古克列部首領脫里罕求援,把妻子的嫁妝黑貂裘獻給他,接著又爭得朋友扎木合的支持,擊敗了蔑兒乞部落,奪回了妻子,獲得了大量牲畜等戰利品。鐵木真初戰告捷,聲名大震,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靠攏過來,他的力量便逐漸壯大起來。
在長期的部落紛爭之中,鐵木真不僅學會了謀略,還日趨諳熟兵法。據說,鐵木真每次發出集合隊伍的號令後,便端座氈中,瞑目數算,當計算數到一定數目時,突然睜開二目,軍隊剛好集合完畢。鐵木真能運帷幄,決勝千里,也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他軍紀嚴明,戰術靈活。他的騎兵衝鋒時,如同草原上勢不可擋的風暴,令敵人聞風喪膽。就這樣,他先後打跨了抓過來的蒙古泰赤烏部,消滅了毒死他父親的塔塔爾部,聯合脫里罕打敗了扎合木,緊接著又消滅了脫里罕,最後戰勝了當時蒙古高原最強大的部落乃蠻,從而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至1206年,蒙古高原各部落在鄂嫩河畔聚會,一致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尊稱「成吉思汗」。「成吉思」即蒙語「強大」之意,「汗」即「王」。這樣,一個強大的蒙古帝國建立起來了,原來只是一個部落名稱的蒙古,便成為各部落通用的民族通稱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吉思汗被稱為蒙古民族的祖先。
蒙古帝國建立後,成吉思汗致力於帝國的鞏固和擴張,在政治和軍事上取得了歷史性的建樹。他建立並推行千戶軍政制度,制定頒布了法律「大扎撒」,統一了文字,統一了近在百個大小不一的游牧部落,為北方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在軍事征服方面,列顯示了他偉大的天才。成吉思汗的西征,一度衝破了歐亞各國的疆界,使羅馬教庭及整個歐洲一片驚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西文化交流。西方史學家格魯塞評價成吉思汗西征說:「將環繞禁院的牆垣吹倒,並將樹木連根拔起,卻將鮮花的種子從一個花園傳播到另一個花園。」成吉思汗以其軍事家的雄才大略,為後來的繼承者結束「安史之亂」以來形成的割據分裂局面,建立統一全國的大元王朝,並使蒙古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推薦閱讀:
※關注不文明出遊行為(下)(讀者聚焦)
※從伊戰看西方文明的偉大與局限
※不違法的前提下,低素質人群是不是無敵的存在?
※中華文明基本脈絡
※技術大停滯——範式春夢中的地球工業文明(2.1) | 資水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