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賞石簡介
中國觀賞石簡介(01)·北京觀賞石 1、房山太湖石 房山太湖石,也稱北太湖石,出自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該石為石灰岩,形狀大體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渦、溝、環、洞的變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無共鳴聲,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體態麟峋透露,質地堅硬,一般用作修築疊石假山。 北京房山區蘊藏著豐富的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層里,因紅色山土的作用,新開採的多呈土紅色、橘紅色、土黃色,日久後表面帶些灰黑色。質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韌性。外觀比較沉實,渾厚雄壯,和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清秀、玲瓏有明顯區別。 2、金海石
金海石,出自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下游一帶的峽谷河床中。該石屬卵石類圖紋石,質地堅硬,形體完美,成渾圓和各種形狀,色彩艷麗,多呈黃褐或淺紅等色,紋理豐富,構成的畫面生動、獨特,格調高雅,清新明快。 金海石的原岩是十幾億年前的石英砂岩類岩石,在遠古時代受火山岩漿中含鐵、錳礦液侵染、滲透而使高價鐵和低價鐵間隔分布,經漫長的風化而碎落江河,被不斷翻滾運移、水沖磨礪形成褐黃色、暗紅色、黑褐色、墨色、紅紫色等色彩豐富的卵石。其褐黃色、暗紅色多數呈現群巒疊翠的山峰、谷崖、湖浪等。黑褐色、黑色的紋理則有古柏、山川草花、森林湖泊、人物動物等。 金海石紋理縱橫交錯,變化萬千,多呈山巒疊嶂或水浪洶湧等氣勢磅礴的山水畫卷,但也不乏風拂秋草、天鵝顧影等清幽寂靜的圖案。畫面濃淡相宜、虛實相生、疏密得體,紋理清晰細膩,布局參差極富變化。金海卵石多需進行打磨拋光,才能顯現出美麗的紋理。 金海石因產於金海湖一帶而得名。另外也有叫獨勒石的,因在獨勒河也曾經採過這種石頭。 3、軒轅石 軒轅石,又名北辰石,出自北京市平谷區東北燕山南麓的丘陵地帶。該石質地堅密,純正細膩,含鐵量高,堅硬如鐵;多呈淺灰微綠、灰赭色調,古色古香;通體遍布小龜裂紋,呈凹凸不平的"鱷魚皮"狀結構;外表古樸雄奇、渾厚沉穩,質素純凈,石體有形態各異的眾多溝裂洞竅;造型變幻多端,巍峨雄渾,有的狀如山巒,群峰峻拔,重巒疊嶂,突兀險峻,有的形似高原,台高壑深,古堡樓閣,雄渾凝重,還有的象各種動物,靈動活潑。軒轅石兼具瘦、皺、漏、透於一體,朴掘成趣,大者可置於園林庭院,小者可置於文房几案,自然成景,其狀如山巒者也是製作山石盆景的佳石。此石最初發現於廟山,因山上有座軒轅廟,故名軒轅石。 軒轅石為硅質灰岩,肌理縝密,原岩在風化破裂後,孕育於紅粘土中,經水浸溶蝕後多皴皺溝壑、孔洞縱橫,因含鐵成分高,裸露的岩石表面有黑色豆狀小突起的鐵質凝聚體。軒轅石外表古樸,色如鐵鏽,石形奇特,體態玲瓏;肖形狀景,狀物類形,皆神韻動人。軒轅石一般都在岩石、土石縫中,需揭土才能挖得。 4、燕山石 燕山石,出自北京市房山區燕山。該石主要是指產於燕山的灰岩、白雲質灰岩類奇石,如雲紋石、虎皮石、燕石卵等,其中以雲紋石、虎皮石更具特色,亦較為常見。 雲紋石,也稱折帶石,呈灰黃色或灰白色,石肌頗多皺摺,脈絡紋理凹凸參差,如行雲流水,或成雲層,或成壁畫,色調逼真,造型古樸凝重,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尤其適宜作盆景。雲紋石的原岩為灰岩或白雲質灰岩,且分層性較好,在地質構造變動過程中,表面薄層岩石受擠壓而褶皺變形,呈現雲層緞錦狀的效果,故也稱雲錦石。雲紋石石源較少,在河北省淶水縣一帶也有分布。
虎皮石,呈灰黃、灰藍、黃藍相間等色,貌似虎皮,故名。石體多稜角,形狀變幻豐富,常形成突兀險峻的峰巒景觀或逼真生動的鳥獸形象等,頗具觀賞性。虎皮石的原岩為白雲質灰岩,質地堅硬,常有方解石脈和燧石條帶充填,經流水的長期沖刷浸蝕,發生差異風化,使其形成尖利脆薄的稜角和千姿百態的造型。虎皮石在京郊房山、門頭溝和昌平等地均有分布。 燕山地質結構異常複雜,具備典型喀斯特鍾乳岩地層,更有石灰岩層和石英岩、千頁岩、板岩、海蝕岩、沉積岩等,賞石資源非常豐富。燕山所產的石種甚多,有幾十類,包括瓦井石、黃蠟石、上萬石、霧雲石等,也有將其統稱為燕山石。各類賞石多見有灰青、褐色、褚紅夾青、純白、青灰夾黃等,紋理逼真,富有變化,質感古樸,光澤凝重,其形態極為豐富,以象形狀物者較為多見。 5、京西菊花石 京西菊花石,出自北京市西山紅山口菊花石溝及周口店等地。該石基底為黑色炭質板岩,花瓣由束狀、放射狀灰白色紅柱石礦物組成;花形較小,質地灰黑,松疏,花瓣為緊密放射狀;呈灰白色、褐色或淺紅色;玻璃光澤,摩氏硬度6.5~7.5,風化後稍低,比重3.16~3.20。 京西菊花石是紅柱石菊花石,存在於紅柱石岩中。紅柱石(A12SiO5)是變質岩,產於石炭——二迭系炭質頁岩與侵入岩體的接觸帶上,在地質學中屬接觸變質成因而非沉積成因,主要為富鋁岩石(如頁岩、高嶺土等)分解再結晶而成,單晶體呈柱狀,橫切面近於正方形,集合體呈放射狀。西山地區所產的紅柱石質地很好,且紅柱石的柱狀集合體還常呈放射狀形如菊花的花紋,奇特别致。 6、木化石 木化石,出自北京市延慶縣千家店鎮下德龍灣。該石大多垂直地面出露,最大的直徑2.5米,小的有幾十厘米,一般為0.5~1.0米。顏色有灰白色、灰色和褐色。其橫斷面上,有清晰地一圈圈規則美麗、疏密相間的年輪;在縱斷面上,有細微的縱向紋理和凹凸不平、厚約1厘米左右的化石樹皮。 下德龍灣木化石大多是裸子植物中的松柏類,保存在下德龍灣侏羅系後城組砂頁岩地層中,至今已有1億3千萬年曆史。那時成片的森林由於燕山運動及火山噴發被埋入地下,在缺氧高壓環境中,富含二氧化硅的地下水慢慢滲透到樹木的內部,二氧化硅分子與樹木的有機質成分進行置換,而樹木的結構則被完整地保留下來,變成了木化石,隨著地表抬升,木化石又露出地表。下德龍灣木化石,在方圓幾平方公里內,出露的約有40多株,有的高出地表近2米,其出露面積之大、數量之多、樹徑之粗在國內都較為少見。 7、漢白玉石 漢白玉石,出自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高庄、石窩等地。該石屬沉積變質型大理岩,質地細膩、潔白溫潤,內含閃光晶體,熠熠生輝,是一種具有觀賞性的建築和雕刻材料。高庄、石窩漢白玉礦,開採歷史悠久,從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七百年。
高庄和石窩地處低山丘陵帶,地層產狀平緩,礦層位於元古界薊縣系霧迷山組第二段下部,共有兩個含礦層,7個礦體,長約790~1190米,平均厚度0.7~1.63米。白雲石大理岩,即為漢白玉,質地優良,顏色較淺,色澤純正,色調和諧。另有灰質白雲石大理岩的"艾葉青"和含藻類化石灰質白雲石大理岩"螺絲轉"兩個品種,其品質也具有潔如流雲、潤如羊脂等觀賞特性。 8、上水石 上水石,出自北京市房山區西南部的十渡。該石狀似蜂窩,上面有大小不一的孔穴,吸水性較好,採回後把外表的黃泥沖涮洗凈,石上可栽樹植草,是製作山石盆景的佳材。 拒馬河畔的十渡鄉,距京城約100公里。從張坊至平峪,拒馬河蜿蜒奔流,沿途要過橋渡水十次,十渡因此得名。十渡為岩溶峰林和河谷地貌,兩側崖壁連綿,奇峰峻美。一渡位於東端的張坊,順流而下過二渡渡橋,在千河口的五指山一帶的山坡上,遍地都是上水石。 9、京密石 京密石,出自北京市近郊山區密雲縣乾涸的古河道內。該石是由岩塊經流水剝蝕和沖磨而形成的卵石,稜角圓渾,外形千姿百態,造型奇特、色彩美麗,石表風化輕微,石漿石皮較好,稍光滑,自然顏色和畫面較清晰,石上紋理粗獷豪放,呈現出山水風光、動物植物等圖案。 京密石與金海石的形成年代、地質結構和礦物成分大致相似,但硬度略高於金海石,京密石的成分多為鈣質石炭岩、方解石、鈣鎂質白雲岩的碳酸鹽及石英岩、硅質岩。其中硅質岩者堅硬細膩、光潔滑潤。而單色卵石的成分多為以二氧化硅為主的硅質或硅酸鹽,其質地尤為細密、堅硬。石中筋紋主要以方解石脈、石英脈、鐵質脈等構成。並有部分瑪瑙質卵石。 京密石有圖紋也有單色、有平紋也有凸紋。其顏色主要由所含的致色元素和帶色礦物種類的狀態及含量決定。圖紋卵石多為風化過程中的次生染色,石體五顏六色,主要致色因素是亞鐵和高鐵離子,構成平紋卵石的褐色、棕黃色、暗紅色風化紋暈,凸紋卵石之凸紋亦是亞鐵及部分高鐵離子的風化染色所致。單色卵石則多為原生色,以景觀和象形為主,顏色有紅、黃、蘭、綠、紫、白、黑等,色澤深淺不一,也有黃、黑相間的染色膜或色暈等。 京密石蘊存於古河道十餘米深的沙層中,近年采沙者取沙後,大量的卵石沿附近河道堆積長約十幾公里,亦為京密石的採集地。 10、拒馬河石
拒馬河石,出自北京市房山區拒馬河中。該石屬河卵石,多為硅質岩或硅質灰岩,摩氏硬度一般在5~6;石上紋理明晰,對比度高,經河水長期搬運磨蝕後,有些石膚鬆軟部位呈明顯的溶蝕痕迹,水洗度較好。 拒馬河古稱淶水,發源於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境內,從太行山谷奔騰流入北京房山。在房山區境內,拒馬河約有30多公里,河谷拐了10個灣,人稱十渡。此段河床時寬時窄,兩岸峭壁奇峰連綿,河床中有約60米厚的卵石層。 11、西山石 西山石,出自北京市西山,《素園石譜》有記載。 北京西山古稱"太行山之首",又稱小清涼山;屬於太行山余脈,南起拒馬河,北至關溝;歷房山、門頭溝、石景山、昌平等區縣,永定河(古稱無定河)貫穿其中。 12、鐘乳石 鐘乳石,主要出自北京市房山區張坊十渡屏幕山一帶。該石是在石灰岩溶洞中經漫長地質歷史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晶瑩剔透,絢麗多姿,造型奇絕,或精妙、或偉岸、或玲瓏,極具觀賞價值。 屏幕山有眾多的岩溶洞穴群,山洞內神秘清幽,廳堂深邃廣布,暗河縱漫,有的水旱洞連通。洞中鐘乳石、石筍、鵝管、蓮花等沉積物品類齊全,象形狀物,巧奪天工。管狀而中空的鐘乳石,其長尖部份又稱「鍾乳鵝管石」。 13、魚化石 魚化石,出自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魚嶺。該石為淡水魚化石,大多魚體、鰭的形狀完整無缺,有的還保留著鱗片。魚化石一般約15~25厘米長,最短的6厘米,最長的有40厘米。魚化石品種有短頭?、席提刺?、雲南?、四川?,後兩種屬現生種。
魚嶺在猿人洞西南約1.5公里處的一個山樑上,因發現魚化石而得名。魚化石產地是一個澡盆狀的石灰岩洞穴,長21米、深10多米,高出周口店河床60多米,堆積層由黃色成層的細砂岩和紅褐薄層粗砂及小礫石組成,魚化石多蘊存在中下部早上新世時沉積的黃色成層的細沙岩中,有的重疊在一起,分布稠密。 14、永定河石 永定河石,又稱北京盧溝石,出自北京市西南永定河。該石屬河卵石,磨圓度較好,有紅、黃、綠、藍、黑、白、紫等顏色,其礦物成份有玉髓、碧玉岩、燧石、石英岩等多種。品類有圖紋石、也有造型石。 永定河舊稱盧溝河,現已斷流,沉積著的礫石層厚度約60米,卵石資源豐富。其中玉髓類卵石富含二氧化硅,質地堅硬,構成圖案者晶瑩剔透,意境深遠,但蘊藏量較少。石英岩類卵石,因原生岩中有石英脈貫入其中,常形成飛瀑、流泉、動物等自然景緻。礫岩類卵石,具有自然花紋,形成獨特的景觀,似如雪花石等。有些原生岩因鐵錳等礦液侵染,經風化及水流侵蝕後,形成獨特的似黃山雲霧,寒夜古寺等圖紋。永定河圖紋石色彩秀麗,紋理維妙,呈景自然逼真;造型石或似人狀物,或妙在似像非像之間,獨具特色。 15、潭柘紫石(硯石) 潭柘紫石,又稱潭柘寺石、谷稱紫石,出自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鎮西部的高山上。該石屬紅柱石鐵、泥質板岩,形成於距今2.6億年前二疊紀紅廟嶺組地層中,質地細潤,顏色深紫,間有綠色條紋,亦是製作硯台的上乘原料。 潭柘紫石與端、歙硯石料同屬一大類,由於其紅柱石代替了石英,研出的墨汁更加均細光亮。成硯稱潭柘紫石硯,或潭柘寺石硯、潭柘寺硯、紫石硯,為中國明、清兩代的一種宮廷御硯。石質細膩,晶瑩溫潤、研之無聲、易於發墨,具有不吸水、不耗墨、不損筆毫等特點,堪與端硯媲美。 北京故宮太和殿寶座基石,乾坤殿的銅龜,銅鶴底座以及乾隆花園九根石柱都是紫石建築,紫石硯也曾是皇家的貢品。 附錄: ㈠、北京玉石
◇京白玉,又稱晶白玉,昔稱硬水玉,出自北京市門頭溝區。京白玉屬石英岩類玉石,石質緻密細膩;顏色均一,多為純白色,有的帶有微藍、微綠、灰等色調,無雜質;經拋光後,光澤油潤,酷似羊脂玉。可用於雕琢玉器、首飾。 京白玉是由石英小顆粒組成的岩石,賦存於震旦紀地層中。石英含量在95%以上,石英粒徑一般小於0.2毫米。摩氏硬度約為7,密度2.64~2.66克/立方厘米,折射率1.54,半透明至微透明,半油脂光澤,性脆,斷口處有顆粒狀。質差者有砂性特點,質優者具有晶石亮度特點,但不如羊脂玉滋潤。 ◇京黃玉,又稱京黃岫玉,出自北京市十三陵老君堂。京黃玉為蛇紋岩類玉石,玉質細膩,呈淡黃色或黃色,質優者呈美麗的檸檬黃色。 京黃玉由蛇紋石組成,賦存於接觸變質大理岩中。歷史上開採情況不明,二十世紀60年代有過開採,由於蘊藏量較少,現已停采。 ◇京粉翠,又稱桃花玉、桃花石、西湖石、粉翠,出自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西湖村的西側。該石礦物名稱是薔薇輝石,化學成分為(Mn,Fe,Mg,Ca)SiO3,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常呈緻密塊狀。摩氏硬度5.5~6.5,比重3.5,折射率約1.73,不透明至半透明;顏色有淺紅、粉紅、紫紅、褐紅等色,偶有黃或無色,其上有黑色斑點和細脈分布,黑色是由錳質氧化所致,可構成多種風景圖案;常用於製作玉雕品。 京粉翠的透明單晶體為珍貴的寶石,塊狀的則以色艷而又緻密堅韌者為佳,有時含有白色的方解石、石英等。其中由薔薇輝石與石英組成者,粉紅色薔薇輝石如花瓣散落在乳白色半透明石英之間,亦稱紅白花京粉翠,有「白地桃花染」和「粉地白花染」之分,尤以兩種顏色對比清晰為優。 ㈡、動植物化石 北京地區蘊藏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它對研究古代生物生存及環境演變具有科學價值,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是一種珍貴的資源。除前述之魚化石、木化石外還有: 微古植物化石及藻類化石:主要存在於昌平區十三陵地區中、上元古界地層中。有南口關溝剖面中的微古植物化石和藻類化石;以及在中、上元古界霧迷山組和楊庄組地層含瀝青質密波紋藻疊層雲岩和柱狀藻疊層雲岩中,以假裸枝疊層石—杯疊層石—錐疊層石為代表的巨厚藻礁系和主要由球形、橢球及絲狀的單細胞藻類組成的微生物化石群;此外,在龍門澗張公洞附近厚層白雲質灰岩的光滑表面上,也有大量藻類疊層石化石,不僅結構清晰,而且非常美麗,如切開石頭,縱切面上呈現筒狀、橫剖面上呈現規則同心圓狀的圖案。 大灰廠化石群:大灰廠地處丰台區山前帶。在白堊系東狼溝組地層中有小型腹足類、雙殼類、微體介形蟲、魚類鱗片和骨板以及孢粉等化石;大灰廠組地層中有腹足類、雙殼類、葉肢介、介形蟲、昆蟲、魚類等化石,其中包括狼鰭魚、東方葉肢介、三尾擬蜉蝣等;老第三系地層中有淡水腹足類、哺乳類、魚類等化石。
灰峪化石群:灰峪位於門頭溝區東部。在灰峪採石場及東山樑的中上石炭系泥質灰岩中,含有豐富的方格長身貝、石燕、海百合莖、珊瑚及舌形貝(海豆芽)的化石群;在石炭系、二迭系砂頁中,有距今2~3億年前的大量上古生代陸生植物化石,如脈羊齒、楔羊齒、科達樹和鱗木等;此外,在灰峪村北屬裂隙堆積的紅粘土中,還有眾多的大型哺乳動物化石和嚙齒動物化石,如賈式獾、次兔等。化石保存很好,有一定的欣賞價值。 嚙齒類化石:蘊存在房山區周口店太平山北坡更新世晚期地層中,距今73~92萬年,其種屬包括艾克氏變異倉鼠、擬變異倉鼠、翁氏野兔和姬鼠等。 三葉蟲化石:大量賦存在門頭溝區下葦甸—丁家灘地層中。三葉蟲是前寒武紀初期出現的一種節肢動物,至晚寒武紀它已進入鼎盛階段,志留紀以後逐漸衰亡,到二疊紀末完全絕滅;此化石對劃分早古生代地層具有重要示意,同時亦頗具觀賞價值。 (02)·天津觀賞石 1、蝦米石 蝦米石,出自天津市薊縣的燕山山脈。該石呈灰色,石上有黑色斑紋,紋理清晰,圖案很像一隻只栩栩如生的小蝦米,故稱「蝦米石」。其垂直剖面上的斑紋韻律生動,形態更加逼真,酷似蝦米在水裡游來游去,頗具觀賞價值。 蝦米石是中上元古界疊層石的一種,由蘭綠藻等生物作用和沉積作用的相互影響,在海底沉積15億年以上而形成,其充填物的形狀特像活蹦亂跳的蝦。幾番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之後,在薊縣穿芳峪鄉穆柯寨村北山一帶,沿山體自西向東多有分布,很容易採到。 2、鐘乳石 鐘乳石,出自天津市薊縣山區。該石形成於石灰岩溶洞中,顏色有白色、淡黃色、棕黃色、琥珀色等多種,質地晶瑩剔透,形狀瑰麗多姿。
薊縣下營鎮桑樹庵村熊灰嶺半山腰的溶洞,洞深百餘米,洞口處的地勢呈漏斗狀,地面呈60度角傾斜,洞內地勢險峻,裡面的鐘乳石大廳有20多米高,穹頂上生長著無數奇形怪狀的鐘乳石。 薊縣羅莊子鎮洪水庄村氣鼓山上的溶洞,地處中上元古界長城系洪水庄組白雲岩地層,約形成於12億年前,洞長1.2公里,洞內遍布鐘乳石、壁流石等,造型狀物,千奇百怪。(03)·河北觀賞石 1、唐堯石 唐堯石,出自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境內的西北山區。該石質地堅硬、造型千姿百態、塊勻態奇,顏色各異,獨具神韻。且儲量豐富,為北方罕見的奇岩怪石。高者數米,重者數噸,如真山群峰,小者可以立於盤中,置於庭院。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是園林點綴和庭院觀賞的上佳石種。今河北唐縣至望都一帶,曾是古代堯部族活動居住的地方,故稱出於唐縣的怪石為"唐堯石"。 唐堯石神韻恢弘,一般卧於地下或半露於地面,是經酸性水長期蝕化而形成。玲瓏剔透,佝僂扭曲,集瘦、透、漏、皺於一身。瘦則石態窈窕,突兀嵌空,剛硬苗條,不腫不疲;透則洞豁貫穿、玲瓏剔透,多孔多洞,靈動飛舞;漏則空穴委曲,上下貫穿;皺則皺轂疊浪、岩竇縱橫,石膚若披麻,如斧劈千仞,似海浪層層。一石一景、一石一物,塊塊形神兼備。 2、模樹石 模樹石,古稱松石、醒酒石、婆娑石,出自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該石順著一定的紋理剖開,分成兩片的岩面上就會出現兩幅幾乎完全相同的圖案,狀似樹形、枝葉、密草,千姿百態,美如畫卷,當地稱之為"龍骨畫"。作為觀賞用的有呈板狀、片狀生長在一個層面上的模樹石,也有顯現石上多個面的模樹石,亦具有立體感。 模樹石多由距今4億年前的板岩變質而成。在遠古時代的地質活動中,鐵、錳的氧化物在地下水及溫度和壓力作用下,沿岩石的節理、裂隙及層理等空隙處滲透,歷經長期沉澱結晶形成板岩上的畫面,多呈現松樹形、柏枝形或樹與草密集成群的圖案,由於其形狀很像樹枝狀植物化石,故有"假化石"之稱。受沉澱物多寡的影響,其圖案呈墨、紅、黃、青、灰等多種色彩,猶如天然彩墨石畫。 ◎模樹石是指一個外來的礦物在另一個礦物的表面上結晶而形成一種分叉的樹狀圖案。在我國分布較廣,北京房山、遼寧本溪思山嶺、吉林四平與農安、江蘇蘇州石牆、河南信陽、四川中部、貴州山區、安徽、內蒙古等地均有出產。 3、興隆菊花石
興隆菊花石,出自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該石是一種特殊的流紋岩菊花石,外觀與普通流紋岩無異,但岩石上有許多宛如菊花狀的清晰花紋。其中菊花紋是長石與石英質的雛晶和一些含鐵和鎂的礦物集聚組成,加上岩漿流動而使雛晶形成懸滴,凝聚後則形成放射性花狀。 流紋岩是一種酸性噴出岩,成分與花崗岩相當,絕大部分呈斑狀結構,斑晶多為石英和鹼性長石,有時有少量斜長石黑雲母或角閃石,基質為緻密的隱晶質或玻璃質。 4、雪浪石 雪浪石,出自河北省保定市定州、曲陽等地。該石質地堅潤,黑地白脈,紋理清晰。底色為黑、灰黑色,原石裸露的部分常呈黃褐色,白色的紋絡如雪花勻撒於石上,清晰而不張揚,有些石上則有著明快的白色花紋,形似溪水瀑泉、浪涌雪沫,亦如幅若隱若現的山水畫卷。雪浪石儲量較豐富,體量大者幾噸、幾十噸,可作園林景觀石,小者幾公斤,可供賞玩。"雪浪"之名源於宋代大文豪蘇東坡。 宋代名石"雪浪石":高76厘米,寬80厘米,底圍196厘米,現置於定州市"雪浪亭"中,全石晶瑩黑亮,黑中顯縷縷白浪,彷彿浪涌雪沫,頗具動感。 宋·杜綰《雲林石譜》雪浪石:「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土中出石,色灰黑,燥而無聲,混然成質,其紋多白脈籠絡,如披麻旋繞委曲之勢。東坡頃帥中山,置一石於燕處,曰之為雪浪石。」 5、曲陽雪浪石 曲陽雪浪石,出自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西部山區河谷中。該石是質地堅潤的花崗岩,屬水沖石,表面大都相對平整,紋理線條流暢,石上黑白相間的色彩花紋顯得肅穆古樸,凝重深沉,黑者若大地如懸崖峭壁,白者類雪花似雪練飛瀑。體型多在1至5米左右,重量從幾噸到幾十噸不等,也有1米以下的鵝卵石狀者,重量在1噸左右。曲陽雪浪石有一個以上的觀賞面,較好者從任何角度均可觀賞,特適宜點綴各種園林綠地。 曲陽雪浪石為千萬年來洪水溪流攜帶卵石流沙不斷沖刷而形成,石面平滑,具有奇特的色彩和花紋,其儲量非常有限。 6、太行豹皮石 太行豹皮石,也稱虎皮石,出自河北省石家莊西部太行山區。該石外表光潔滑潤,有狀似虎皮、豹皮一樣的斑斕色彩,紋理、色澤亦都很美。 7、竹葉石 竹葉石,又稱豆瓣石,出自河北省邢台縣太行山區。該石呈金黃、深紫、青藍等色,石體上鑲嵌著似竹葉狀的條紋,其紋理有的平整,有的凸起於石面,清新素雅。 8、淶水雲紋石 淶水雲紋石,出自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該石屬沉積岩,其雲紋由岩石不同物質的層狀構造經自然風化後形成,常呈現各種似深山繞霧狀的景象。 9、千層石 千層石,也稱積層岩,出自河北省唐山遵化市新店子鎮沙石峪村一帶。千層石屬於海相沉積的結晶白雲岩,石質堅硬緻密,外表有很薄的風化層,比較軟;石上紋理清晰,多呈凹凸、平直狀,具有一定的韻律,線條流暢時有波折、起伏,偶成圖案;顏色呈灰黑、灰白、灰、棕相間,其棕色稍顯突,色澤與紋理比較協調,顯得自然、光潔;造型奇特,變化多端,多有山形、台洞形等自然景觀,亦有寶塔形、立柱形及人物、動物等,既有具象又有抽象,神韻秀麗靜美、淡雅端莊。小者2~3厘米,大者高1米以上。千層石可用於點綴園林、庭院,或作廳堂供石,也可製作盆景,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沙石峪村位於遵化市東南20公里處,其千層石形成於距今12~13億年的晚元古代薊縣紀,當時的砂岩、硅質岩、白雲岩、鐵、錳等物質海相沉積後,經地質構造運動,滄桑變遷,而成為如今的千層石。 10、上水石 上水石,出自河北省邯鄲市磁縣、保定市易縣等地。該石上水性能強,盆中蓄水後,傾刻可吸到頂端。石上可栽植野草、蘚苔,青翠蒼潤,為製作盆景的佳石。 磁縣地下的上水石蘊藏豐富,分布在京廣鐵路以西地區,埋藏深度0—30米,厚度4—6米。此上水石系古苔蘚蟲化石,距今約一億三千萬至一億九千萬年。石質堅硬,呈黃、褐、白等色,外形美觀多姿,大部分呈管狀、中空、條紋式,獨具特色。易縣上水石產於城西北16公里處的千佛山一帶,山坡溝谷均有分布,屬石灰岩,質地上乘。 11、邢石 邢石,出自河北省邢台市西太行山。《雲林石譜》:「邢州西山接太行山,山中出石,色黑,峰巒奇巧,可置几案間。土人往往采以為研,名曰烏石,頗發墨。又一種稍燥。蘇仲恭有三研,樣制殊不俗。」 12、滄州石 滄州石,出自河北省滄州市海岸沙中。《雲林石譜》:「滄州海岸沙中出石,其質長短不等,色白如粉,以細條瑩織石面,謂之絡絲石,甚軟燥而無聲。每見裝綴假山,余無所用。」 13、狼鰭魚化石 狼鰭魚化石,出自河北省北部地區。該石為遠古淡水魚化石,賦存於侏羅紀淺色頁岩中,距今約1.3億~1.5億年。蘊藏量較多,常成群出現。保存在岩板上的一條條狼鰭魚,姿狀十分精美,神態安然自若,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很高的科研價值。 狼鰭魚屬硬骨魚亞綱,身長5~12厘米,眼大,背鰭位置靠後,幾乎和臀鰭位置正對,尾巴正型,生活在侏羅紀晚期。 近幾年在承德市各縣(區)不時發現古生物化石,冀北古生物群主要分布在豐寧、灤平、圍場一帶,其核心區域約有500平方公里,主要在豐寧縣四岔口、外溝門鄉一帶。豐寧縣外溝門鄉騾子溝村東土窖後山,有一處大面積古生物化石群,大約形成於1.3億年前的白堊紀時代,多為狼鰭魚化石,其圖案十分清晰、精美。 14、橄欖石 橄欖石,出自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縣大麻坪。該石常呈橄欖綠色,顆粒大小十分懸殊,最小可小於0.5毫米,最大可達20毫米以上,大多數顆粒在10毫米以下,超過10毫米的很少。大麻坪橄欖石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大規模開採,產量大,顏色好,最大的可達150克拉以上,其中一顆名為「華北之星」的橄欖石,重量236.5克拉,是我國之最。 大麻坪橄欖石蘊存於鹼性玄武岩中下部尖晶石二輝橄欖岩深源包體中,當二輝橄欖岩為粗粒結構時,內部往往有寶石級橄欖石產出,這種包裹體容易風化,一擊即碎,容易採集。顆粒較大的橄欖石在包裹體中多呈條帶狀分布,也有呈不規則團塊狀。 資料:橄欖石化學成份為(Fe,Mg)2SiO4,寶石級的橄欖石Fe/(Fe+Mg)<30%。晶體形態完好者為短柱狀,但完好晶形很少見,大多數為不規則粒狀。顏色呈中到深的草綠色(即略帶黃的綠色,亦稱橄欖綠)。有些偏黃色,有些偏褐色。色調主要隨Fe含量多少而變變,含Fe越高,顏色越深。屬自色礦物,顏色相對穩定。多色性微弱。大部分透明,少量因包體或裂隙而呈半透明,最常見的是「水百合」狀包體。玻璃光澤。折射率為1.654~1.690,隨含Fe量增加而增大。雙折射率高達0.036,可通過檯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面小棱邊的雙影。性脆而易碎,硬度6.5~7,隨Fe含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大。比重為3.28~3.51。 15、硅化木 硅化木,出自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保定市曲陽縣等地。該石是樹木經過強大的地殼運動或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宣化縣境內的硅化木形成於距今1.7至1.45億年左右的侏羅紀後期,零散分布於山上,沿山脈呈由北向西走向,有十餘組大小不一的硅化木群,覆蓋面積較廣;保存基本完好,上邊有著清晰的樹木紋理,最粗者直徑達1米,頗具觀賞價值。 曲陽縣的硅化木分布於城北10公里處,西大洋水庫以南與唐縣交界的一片丘陵地帶,蘊存在南北長二三公里的數個山坡上,許多裸露的岩石上有年輪清晰的樹木化石。 16、易水石(硯石) 易水石,又稱易州石、易石,出自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易水河畔。該石是一種色彩柔和的紫色水成岩,石上天然點綴有綠色、黃色斑紋,質地細密柔膩,硬度適中,色澤柔和。相傳開採始於唐代,是河北傳統名石,多用於製作石硯及各種石雕作品。 用易水石製成的硯台稱「易水石硯」或「易州石硯」、「易州硯」、「易石硯」、「易硯」,石面光澤,細潤如玉,發墨快,不傷毫,墨汁流潤而不易蒸發乾涸,具有發墨、儲墨、潤筆、勵毫之特性。 註:易縣古稱易州,因境內易水河而得名。 附錄: 河北印石 ◇豐潤石,出自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該石呈青綠色,微透明,質軟,較細膩,但不易受刀,又常有崩裂,質優者可為制印之材。(04)·山西觀賞石 1、歷山梅花石 歷山梅花石,出自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歷山鎮同善、宋家灣及譚家鄉一帶。該石石質細密堅硬,摩氏硬度為5~7;色彩鮮艷絢麗,呈紅、綠、白、黃等色,石上紋理似天然"梅圖";其形態或疏影橫斜,或挺拔勁秀;石底分褐紅、墨黑、粟黃等色,有紅梅、綠梅、黃梅、白梅、墨梅、鴛鴦梅等品種。紅梅石中之白色紋斑為方解石,其化學元素為炭酸鈣;紅色"梅花"狀為高嶺土反映結構或長石構成;白色"雪花"狀為瑪瑙小杏仁體,其化學元素為二氧化硅;綠梅、黃梅花狀的成分均為綠簾石。 歷山位於垣曲縣境內,海撥2358米,梅花石就產出於歷山腳下。歷山梅花石基質為安山岩,也稱中性火山溶岩。是岩漿與部分結晶礦物質膠結在一起,快速冷卻後而形成,距今約20億年。 2、大寨石 大寨石,出自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大寨及周邊地區。該石石質堅硬,叩之有聲;色質沉厚,光澤鮮亮,如墨染漆釉,樸實無華。形狀奇特,多孔洞相連,漏透萬千,風致高雅;可作庭院觀賞石、廳室供石,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大寨石的原岩生成於4.39億年前的奧陶紀,地層單元屬奧陶系中統、峰峰組;岩性為中厚層狀海相沉積石灰岩,俗稱青石;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經地殼運動和長期的流水侵蝕、風化,發生形變。由於當地雨量充沛,坡陡流急,石頭被雕刻得千姿百態,橫七豎八地半露在山表。奧陶系石灰岩在山西境內分布廣泛,僅在大寨及周邊較小的地理區域內,形成孔洞發育,形態奇特,呈大小不等具天然造型的單體岩塊群。 3、垣曲石 垣曲石,出自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該石主要為歷山石和黃河彩石,有造型石、圖紋石。其圖紋石色澤鮮艷,形象逼真,石上紋理構成山水、文字、動植物等圖案。 垣曲石大多采自山嶺、河溪、溝岔。黃河流經垣曲縣有48公里,縣內的歷山亦多奇異之石。黃河水研磨出的黃河石,加上縣境內另有5條河流,使卵石遍布,千姿百態的觀賞石資源十分豐富。 4、河曲黃河石 河曲黃河石,主要出自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黃河灘頭。河曲縣境內,出露地層有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等,基岩多見於溝谷之中,地質多為砂頁岩構造。黃河由北環西向南流經河曲縣蜿蜒70多公里,河床最寬處約五華里。河曲地表直入黃河的較大支流有4條,中小河溝37條。山溝里的大量礫石經雨蝕風挪、流水搬運,被沖入黃河,與黃河上游帶來的卵石一起淤積於黃河各個灘頭。河曲黃河石多蘊存在位於縣城東北15里黃河中流的"娘娘灘"和距娘娘灘十幾里的"太子灘"。 河曲黃河石有圖紋石、造型石、化石、卵石等多種,其圖紋石色彩絢麗,石上紋理紛繁,天然成畫,觀賞價值很高;造型石多是黃河水系流域之山裡的塊岩和泥土中的泥姜石,山石造型多層巒疊嶂,有似凌雲絕壁,姜石則物象多端,似動物、器物等,惟妙惟肖;古生物化石主要有魚類的"開河魚",貝類化石及硅化木等,多產於河畔村和有煤層地方的黑色石頭中;河曲黃河卵石其石質多數為石英砂岩和石灰岩,質地堅硬,摩氏硬度達5~7,造型圓滑,石膚光潔,體積精巧,適於把玩。 5、臨縣黃河石 臨縣黃河石,出自山西省呂梁地區臨縣磧口鎮黃河灘頭。該石色澤明快、紋圖多變,石表光華,多呈橢圓型,亦有奇形怪異者。黃河石的紋理,多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岩石與礦物的凝結或浸染而成,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其點、線、面、塊錯落有致的布局,構成草木,山水,動物等圖案。 尤其是磧口鎮麒麟灘上到處都是形態各異,碗大的各色石子。磧,當地指黃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淺灘。麒麟灘是黃河與湫水河會合後,河道緊貼陝西一側南下,而在山西一側留下長達數華里的灘地。 6、絳州石 絳州石,出自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古稱絳州)。《雲林石譜》絳州石:「絳州石出土中,其質堅礦,色稍白,紋多花浪,頗類牛角,土人謂之角石。琢為研,滑而不發墨,惟可研丹砂。」 7、石州石 石州石,出自山西省呂梁地區離石市(原離石縣)。《雲林石譜》石州石:「石州產石深土中,色多青紫或黃白,其質甚軟,頗類桂州府滑石,微透明。土人刻為佛像及器物,甚精巧,或雕刻圖書印記,極精妙。」 8、上水石 上水石,出自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一帶。該石顏色呈棕紅、土黃、橙黃等色,質地較軟,帶有許多洞孔,顯蓬鬆狀。石體上布滿縱橫交錯的管狀孔,容易加工成「奇峰異洞」等景觀造型,但加工、砍鑿時用力不能太猛,否則容易斷裂。上水石吸水迅速,在傾刻間能將水吸至石頭頂端,浸濕整塊石體,石上可隨意植綠,是製作盆景的上佳石料。 上水石石中小孔呈豎直狀的,又稱蘆管石,吸水效果最好,但數量較少。蘆管石可分粗管與細管,「粗管」俗稱竹管石,「細管」俗稱麥稈石。而表面小孔呈橫、斜等狀者,吸水效果次之,存量也較大。硬度高、管狀部位較少的則稱岩漿石。 上水石表面布滿大小不等的小窟窿,當地人在其處放上小米、麥子、綠豆、蒜等農作物,按石頭的大小置放在盆、碗等盛水器具中,也能生根發芽,恰似綠水青山。上水石可置於客廳、陽台欣賞,較大者亦可將其放置於庭院或用於水池及駁岸造型。 娘子關位於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左右,在娘子關近處懸崖陡壁的土中及周圍山上上水石蘊藏較多,娘子關後邊的娘子關村,當地人多用此石蓋房子。過去在娘子關河灘中也遍布著上水石,現河灘已湮沒於水上遊樂園的底下,河灘里的上水石也於幾年前基本挖光。 9、烏石 烏石,出自山西省。《聊齋雜記·石譜》烏石:「出山西。色黑,堅潤,可相帶。」 10、樹化石 樹化石,又稱木化石、硅化木,出自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城西南10公里處南陳鄉團城村、蘇村、壑則村一帶的山嶺上。該石系遠古裸子植物的柏樹類化石,距今已有二億至一億七千萬年的歷史,屬於中生代三疊紀時期。樹化石中二氧化硅含量達95%以上,硬度很高,保存完好者木質紋理、樹叉、年輪清晰可辨。 在團城村的北嶺、南嶺,蘇村的東南嶺,壑則村的東嶺、東南嶺、北嶺,以及西峪村的後溝兩側,東峪村南鳳凰山下部與高平交界處溝內兩側等處,有出露地表的樹化石100餘棵。其中粗者直徑1米以上,最細的為0.35米,樹身最長者14米,最短的2米左右。分布區域範圍南北長約6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總面積21平方公里。 11、瑪瑙 瑪瑙,出自山西省臨汾市的臨汾、鄉寧等地。該石屬於隱晶質石英,是具有不同顏色的二氧化硅溶體沿岩石空洞或裂隙周圍向中心填充而形成的,摩氏硬度約6.5~7,多呈不規則球狀,色澤有紅、淡紅、橙黃、白等。 12、玉髓 玉髓,出自山西省運城市恆曲縣樓子溝和大同市天鎮縣趙家溝鄉張家山一帶。該石為隱晶質石英的集合體,質地細膩,硬度較大,形狀為不規則塊體,色澤多樣,有紅、粉、黃、橙和白色等。 13、五台山石(硯石) 五台山石,出自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城南40公里滹沱河南岸的段畝山。該石質地細密硬朗,顏色純凈,有紫、黑、綠、紅等品種,以黑綠二色居多,而紫、綠較佳。石紋遒勁疏朗,剛中有柔。紫色石,質最佳,堅實細膩,厚重古樸;綠色石,質較軟,晶瑩光亮,石上有雲紋水波隱現。 以五台山石制硯始於明代,成硯稱「五台山石硯」或「五台山硯」,簡稱「台硯」,亦稱「段硯」、「文山石硯」。其質細膩不滑,性涼如冰;用之發墨快,汁不易干,水墨交融,濃淡相宜。 段畝山,又稱文山,位於五台山西麓。《清一統志》記載:「段廟山出紫綠紋石,可為硯」。 附錄: 山西玉石 山西玉石,出自山西省運城市、太原市、陽泉市等地。山西的玉石礦藏豐富,玉質優良,其品種主要有:碧玉,產於運城市夏縣南大理鄉;婁煩玉石,產於太原市婁煩縣;綠軟玉,產於陽泉市盂縣徐峪村。(05)·內蒙古觀賞石 1、葡萄瑪瑙石 葡萄瑪瑙石,出自內蒙古阿拉善盟蘇宏圖一帶。該石堅硬如玉,摩氏硬度為6.5~7,晶瑩剔透,色彩絢麗,呈淺紅至深紫等色,半透明,造型奇特。石上通體滿布色彩斑斕、大小不一、渾然天成的珠狀瑪瑙小球,互相堆積,流珠掛玉,猶如串串葡萄,故名。有的石上偶有似魚眼睛一樣的瑪瑙珠。 葡萄瑪瑙石多產於阿拉善的蘇宏圖以北20公里處火山口附近,該火山北側戈壁灘中有瑪瑙、碧玉等高硅質觀賞石,火山口附近的葡萄瑪瑙原礦脈多深藏於玄武岩的空隙中被白粉狀高領土所包裹,所產之石的形狀、顏色、珠粒大小基本相象。葡萄瑪瑙石多蘊存在火山噴發岩堆積物中,從灘面上撿到的葡萄瑪瑙石珠大色純,玉透溫潤;從岩石中採掘而來的則未經風沙磨礪,所以石膚不光滑,需油浸後方顯出艷麗肌膚。葡萄瑪瑙石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阿拉善石友發現的新石種,由於過多的開採,現已較難尋覓。 葡萄瑪瑙石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形成於火山口附近的大型空洞中,硅膠熱液無法充滿整個空間,即以某一質點如砂粒、泥塊、水滴凝聚成珠狀球狀或水滴狀,後來者附著於先期形成的珠體上,或懸於洞頂,或長於洞底,或掛於洞壁,越長越大,構成串串葡萄狀。在此後漫長的歲月里,岩洞被粘土所充填,因此葡萄瑪瑙多埋於泥中,亦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葡萄瑪瑙石是內蒙的獨特石種,由於形成條件又十分苛刻,非常稀少。 成因參考:主要是火山噴發的時候,岩漿的黏度比較大,漿液裡面的氣泡很多,往上滾的時候,會形成一個圓的表面張裂,當結在一塊時,又沒有把它弄破,最後形成一個空洞。這個空洞形成之後,經過二氧化硅的充填,最後聚成葡萄狀瑪瑙。 2、巴林石 巴林石,出自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淪蘇木的特尼格爾圖山。該石隸屬葉蠟石,質地純凈,細膩溫潤、晶瑩剔透,色彩豐富艷麗、溫柔嬌嫩,硬度適中,易於雕琢,資源豐富,以礦床坐落於內蒙古巴林草原而得名,亦是國內著名的印章石。因其產地近鄰林西縣,過去稱之為「林西石」。 巴林石品種相當豐富,有朱紅、橙、黃、綠、藍、紫、白、灰、黑等色;有不透明、微透明。透明者有蠟狀光澤、絲絹光澤、珍珠光澤、凝脂光澤之分;石質以堅纖細密,色澤晶瑩,有新蠟感者為多;微透明、半透明、透明者均以有渾濁霧團狀痕迹為多,是其特點,也有純凈無瑕者,亦較為珍稀。 巴林福黃石,質地溫潤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瑕,通明清晰,肌里油膩,似凝質玉膚;巴林雞血石,質地溫潤堅實,犀角通靈,石上血色艷麗,聚散有致,猶如紅霞,色彩對比強烈,光彩可人;巴林彩石,色彩豐富,絢麗多姿,紋理惟妙惟肖,常形成水草松枝等天然畫面;巴林凍石,晶瑩剔透露,溫潤細膩,通透可愛;巴林彩霞凍石,潔白透明,石肌中滲有雲霞狀紅色紋理,變化無窮,猶如旭日噴薄或紅霞漫天的水彩畫。 巴林石屬含水的鋁硅酸鹽類,是以高嶺石、地開石為主的多種礦物組成的粘土岩。含少量明礬石、葉蠟石、赤鐵礦、黃鐵礦、褐鐵礦以及金紅石、鋯石、辰砂等礦物,而含辰砂者即為巴林雞血石。 巴林石顏色鮮艷,質地細膩無砂,可雕性好。通常根據顏色和質地劃分為:如白色巴林石、褐黃色巴林石、巴林凍石、青灰色巴林石、雜色巴林石等。也可以顏色、質地、花紋特徵等劃分出數十種與其它印章石相似的品種。巴林雞血石也有十餘個品種,如硃砂紅、劉關張、芙蓉凍、水草花、一點花等等。巴林石以顏色鮮艷、質地細膩、透明度高者為上品。 3、戈壁石 戈壁石,又稱風棱石、風礪石、風成石、風雕石、大漠石,主要出自內蒙古阿拉善地區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三大沙漠中的戈壁灘及灘間山坳里。經過長期的地質變遷和日晒風蝕等自然作用,戈壁石質地堅硬細密、表面光滑圓潤。外形千奇百怪,飛禽走獸、人物景觀,應有盡有。色澤絢麗多彩,有雪白、鮮紅、翠綠、金黃、黝黑等,偶有一顆石上分布兩種以上的色彩。戈壁石絕大部分質地屬於由二氧化硅組成的碧玉、瑪瑙、硅化木、蛋白石、水晶、脈石英等,摩氏硬度達到6.5~7,結構緻密,是極佳的觀賞石種。經過一二十年的開採,目前地表上具有觀賞價值的石頭已廖廖無幾。採石者開始掘地找石,其品質與地表經過風沙打磨過的風礪石相比,也遜色很多。 戈壁石因產地在戈壁灘而得名,俗成叫法有:瑪瑙石、碧玉石、黃玉髓、硅化木、沙漠漆等。 瑪瑙石,是火山晚期熱液充填早期洞穴後生成的礦物,主要由二氧化硅組成,質地細膩、堅硬、摩氏硬度6.5~7左右。色彩極為豐富,呈灰、紅、紫、黑、白等色,但常以一色為主,間含其他顏色。經風沙凌礪,石面光潤,有鮮明的通透感。造型多變,人物、動物、景觀等在戈壁瑪瑙中都很常見,一般形體小巧,為5厘米到30厘米。其中數葡萄瑪瑙為珍貴,一般都是片塊狀很少象形狀物的,顏色由洋紅至深紫等。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戈壁中的瑪瑙上有的共生著鮮紅的碧玉,或在乳白色的瑪瑙上生著黑色的碧玉球,或在紅色碧玉上共生著藍色的瑪瑙塊。 碧玉石,整個戈壁地區均有產出,是由含鐵及其它雜質的二氧化硅物質充填於火山氣孔中,經風化、剝離而成的色彩斑斕的岩石。有紅、綠、黑、棕各種顏色,綠碧玉、紅碧玉較為常見,其他顏色少見。碧玉石質堅硬,摩氏硬度6~7,石膚光滑,通常線條簡單,多呈版塊狀,外形變化不大,形意具佳的少見。其中七彩碧玉為多色分布在同一石中,艷麗奪目,極為珍罕。銀根以北浩木格爾一帶產出的綠碧玉中有帶放射狀的白色圖案,形如怒放的菊花。采於蘇宏圖附近山中的紅碧玉,多呈團塊狀,形圓潤,滑膩堅實。 黃玉髓,產於阿拉善的筍泊爾以北的戈壁中,塊度一般20厘米至50厘米。石質硬度基本與碧玉相同,只是形狀遠比碧玉多於變化,以長柱扭曲凹凸多變者為佳,能體現出瘦、皺、漏、透的姿狀,形態古拙,尤其素老端莊的黃色讓人倍感凝重典雅。 硅化木,是喬木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替代質換而形成的化石,經風沙長期磨蝕拋光而極具觀賞價值。含鈣質的多呈黃色,含氧化鐵的呈暗紅色,含氧化錳的呈黑色;瑪瑙質、碧玉質的少見。戈壁硅化木的特點以精緻、細小為世界罕見,外表光滑,樹皮逼真,枝芽清楚,其分開的樹杈幾可亂真;但象形狀物者更有價值。特別黑色硅化木,木紋清晰年輪易辯,質地黑黝發亮,造型奇特。產在阿拉善烏力吉以東的山坳里,現已很難採到,額濟納旗以西的馬鬃山地區亦有少量出產。 沙漠漆,質地為玉髓或石髓。因為表面有一層附著色,或金黃,或棕紅,或赭黑,如同烤上了一層油漆,故名。在戈壁荒漠,礦化度很高的地下水上升蒸發後,常在石體表面殘留一層油漆似的棕紅色氧化鐵、黑色氧化錳等薄膜,這些礦物質也侵入岩石的節理裂隙間和石內一定深度,在石上形成似湖泊、山水、或像各種生物體形狀的圖案。經戈壁風沙研磨後,石表細膩,極具韻味。沙漠漆不僅有單色,還有多色、複色,其中以金黃為最佳。 戈壁石種類繁多,還有積骨石、千層石、蜂巢石等,也各具欣賞特色。 積骨石,多產於巴丹吉林沙漠東北邊緣的大部分戈壁地區。是一種呈放射狀硅質框架構造石。黃白色框架中的軟質礦物在長期的自然風化中被淘掉,剩下硬度較大的放射狀框架,形如盛開的花朵,所以也稱"風成菊化石",亦有因其瘦骨嶙峋、參差錯岈的形象而叫"雞骨石"。其框架有乳色瑪瑙質的,有帶紅筋硅質瓣片的,亦有黑色玉髓質的,此石以花形完整、整朵同聚、瑪瑙或玉髓質的更具觀賞價值。 千層石,產於烏拉山東北的戈壁中,是一種10億年前海相沉積的白雲岩,在其沉積層理中,常伴有微透明的乳白色或黑色硅質條帶。其石體破碎後,經長期風蝕將比較軟的青灰色白雲岩部分掏凹而留下堅硬的硅質條帶,其狀多呈層理參錯變化的類塔形山或似風帆的形態,亦有由白色細石脈縱向穿插而如飛流湍瀑的自然景觀石。此石一般塊度為10厘米至30厘米,也有大於70厘米以上的。 蜂巢石,產於蘇宏圖地區的戈壁灘上,是一種石體遍布大小不等圓孔的玄武岩,呈紅、灰、黑、綠、赫等各種顏色,塊體10厘米至30厘米。此石除具備其它戈壁石的觀賞價值外,以其通體盡洞取勝,石上各洞相連者,似可通煙走水,極象蜂巢。 4、瑪瑙石 瑪瑙石,出自內蒙古阿拉善盟戈壁灘及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後旗等地。該石色澤鮮明光亮,有紅、黃、藍、紫、白、粉紅等色,條帶紋理清晰,在紅色條帶處可見密集排列的細小紅色斑點。塊體大小不等,有的不帶紋,有的具有天然圖案,亦有中空含水的水膽瑪瑙。 產於阿拉善戈壁灘的瑪瑙石,質地晶瑩溫潤,造型變化大,色彩斑斕,其巧色瑪瑙尤為可人。在呼倫湖東岸草原上,有一個稱"瑪瑙灘"的地方,五顏六色的大小瑪瑙石散落在地上,經陽光照耀不時折射出繽紛的色彩。位於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後旗境內的瑪瑙湖,湖底和四周鋪滿了晶瑩透亮的五彩瑪瑙石,當晚霞初降,瑪瑙湖中的瑪瑙折光似乎可將斜陽的光束染紅。 5、恐龍蛋化石 恐龍蛋化石,出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鹽池及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後旗等地。該石屬恐龍類動物的卵之化石,具有結實的外殼,大小不一,小的3厘米左右,大者長徑達56厘米,形狀通常為卵圓形,少數為長圓形或橢圓形,可成窩保存。 二連鹽池是位於二連浩特市東北18華里處茫茫戈壁中的一片鹽湖,在世界古生物的名冊中,二連鹽池被稱為"二連達布蘇組"。恐龍蛋化石分布在吉蘭泰鹽池北部毛爾圖鄂博,查汗敖包等地,多蘊藏於紫紅色砂岩中,每窩相距100~200米,排列無規律,蛋化石呈橢圓形,長徑142毫米,短徑138毫米,大小相差不多。 在烏拉特後旗白堊紀砂岩地層中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形狀完整,窩中呈放射狀排列,長形,長徑17~18厘米,短徑7~8厘米,殼厚1~2毫米,蛋的一端稍圓略大,一端稍尖略小。 6、木紋石 木紋石,出自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窯溝鄉候家圪洞村一帶。該石質地細膩緻密,色澤古色古香,石中有紅黃相間的條紋,排列有序,猶如木質紋理,故名。 木紋石花紋獨特,石中紋理均勻流暢,工藝性能良好,可進行切磨、琢刻等加工。從不同的角度切割,會呈現出不同的花紋,垂直層理切割,則似樹木年輪;平行層理切割,則狀如雲霞;如橫切或斜切,則可顯示出似幕布、虎皮、山水等奇異的圖紋。 7、碧璽 碧璽,出自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烏拉特中旗角力格太等地。該石的礦物學名稱為電氣石,是一種成分複雜的硅酸鹽晶體礦物,蘊存於鈉長石化或鋰雲母鈉長石化偉晶岩中。顏色有無色、淺黃、枯黃、棕黃、粉紅、玫瑰紅、天藍、墨藍、黃綠、淺綠、翠綠等,並見在一塊原石里同時有二至三種顏色。摩氏硬度7~7.5,透明至半透明,無解理,貝殼狀斷口。采於晶洞中的碧璽,晶體完整,透明度好,色彩豐富,以有黃鐵礦充填的晶洞所產碧璽質量最佳。碧璽個體直徑為5~30毫米,長10~100毫米,產出質佳者多為綠碧璽。 8、芙蓉石 芙蓉石,又稱玫瑰石英、薔薇石英、祥南玉,出自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陰山山脈的烏拉山。該石為石英集合體,摩氏硬度為7,結晶塊狀,呈粉紅色,半透明至透明,玻璃光澤或油脂光澤。芙蓉石以色深為佳,可用於雕琢項鏈、雞心以及小型擺件等。烏拉山的芙蓉石,蘊藏量較大。 9、黃蠟石 黃蠟石,又名蠟石,內蒙古地區有分布,但蘊藏量較少。該石因質地似玉,溫潤而堅,表層有蠟狀質感,多呈黃色光澤而得名。 10、硅化木 硅化木,也稱木化石,出自內蒙古烏蘭察布盟興和縣、通遼市霍林郭勒、烏海市海南區老石旦、大興安嶺原始林區等地。該石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是數億年前的樹木埋入地下後,地層中的二氧化硅、硫化鐵、碳酸鈣等化學物質通過地下水進入樹木內部,取代了木纖維,同時保留樹木的原始形態,經石化作用而形成。硅化木對古植物、古生物和地質、氣候變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興和縣的硅化木化石群,位於城關鎮南15公里的二檯子鄉長勝夭村0.5公里處,化石群處在距今約1億多年的中生代地層,地質剖面清晰,一層為由北向南東西沖溝,以硅化木為主,化石葉片脈絡清晰。 霍林郭勒市露天煤礦採區的硅化木化石群,是由生存於距今7千萬~2億年前侏羅紀至白堊紀地質年代的松、柏、杉、樺、銀杏等樹木形成的。大多呈長柱狀和塊狀規則分布,少量亦呈現晶體結構,顏色深淺不一,多為磚灰、褐、黑等色,樹木狀結構明顯,有的形狀和樹根完全一樣,主幹橫切面上木紋年輪清晰。 烏海市老石旦煤礦附近產出的硅化木,地質年代為石炭二迭紀。其中一顆長38米,根部直徑0.87米,是我國出土長度第一的硅化木化石。 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林區產出的硅化木,石質堅硬柔韌,木紋年輪特別清晰,木質感強,樹皮、結疤明顯,有的蟲眼密布。外觀粗糙逼真,內部石質細膩。蘊藏量較大,有一些幾人粗的樹樁和大樹,樹種不一,有的與現大興安嶺生長的樺樹皮幾乎完全一樣。 11、內蒙古黃河石 內蒙古黃河石,也稱清水石,主要出自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東北一帶的黃河灘岸,尤以胡楊島一帶河灘最豐。該石為黃河卵石,多屬粉砂質結晶白雲岩,呈米黃色,紅色條紋,與層理近於直角,有的基底顯紅色樹木年輪或瑪瑙條紋相纏繞;石形圓潤,色彩絢麗;石上圖紋有似山水風景、人物動物等,意境雋永;唯石質與蘭州黃河石相比,略顯粗糙。 黃河內蒙古段屬黃河中上游,全長830公里,流經烏海市、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6個盟市20個旗縣區;其中,黃河烏海段全長約105公里。胡楊島是黃河河心島,位於流經烏海市烏達區的黃河河道中,有七個小島組成,島上奇蹟般的生長著地球最南端唯一的一片胡楊林,原始景觀獨具特色。 附錄: 內蒙古玉石 ◇佘太翠,出自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前旗佘太鎮附近。該石是一種含白雲母和絹雲母的綠色石英岩玉,為粒狀纖維交織結構,質地緻密細潤,摩氏硬度7左右,密度2.65,折光率達1.54,底色白潤,綠色純正,半透明,呈油脂光澤,塊度1~6立方米。佘太翠屬中國古老玉種之一,是大型雕塑、古建用材的上乘原料。優質的翠綠玉石,顏色純美,光澤度高,拋光後具玻璃光澤,可用於製作玉雕品。 佘太翠礦屬淺海相沉積深變質石英岩,系白色灰黑色條帶狀石英礦和白灰綠色條帶塊狀石英礦,緊密鑲嵌的石英碎屑為山區變質重結晶而成,成份均勻。儲量豐富,裸露礦床近3000萬立方米。 ◇白雲玉,又稱白雲鄂博玉,出自內蒙古包頭市白雲鄂博稀土礦床頂部的富鉀岩系中,是一種成分特殊的鉀長石板岩,質地緻密、細膩、堅韌,鮮嫩如凍;摩氏硬度5.5~6,密度2.42~2.55克/立方厘米;折射率1.517~1.531;顯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半透明至不透明。塊度一般較大,最大者有幾百公斤。呈淺灰綠、灰綠、深綠、墨綠、灰、淺灰、青灰、乳白等色,有的在灰綠基底上散布著深灰色"柳葉紋",有黃鐵礦細脈或斑點點綴的,則閃顯出絢麗的"金線"或"金星"。質優者適於製作成硯台、筆架等文房用具及各種仿古玉器、小工藝品。 白雲玉主要由鉀微斜長石組成(80%~99%),粒徑0.001~0.01毫米,另含少量黃鐵礦、方解石、磷灰石、鈉閃石等。賦存在白雲鄂博稀土礦的東部頂板中,呈似層狀和透鏡狀產出。其中以質地緻密、細膩、均勻、堅韌,半透明,無結晶質感、黃鐵礦晶粒少見,斷口無明顯石刺,裂紋少,呈淺翠綠、果綠、乳白等色者為佳。(06)·遼寧觀賞石 1、瑪瑙石 瑪瑙石,出自遼寧省阜新市阜新縣、彰武縣。該石質地細膩,色澤光艷繽紛,紋理瑰麗,晶瑩剔透,天然麗質,是藝術雕刻之佳材。阜新是中國瑪瑙主要產地,其瑪瑙石的開採利用已有8000年歷史,歷經遼代、清代兩個繁榮時期,乾隆年間為全盛時期。 阜新市瑪瑙石儲藏量大,品種繁多。原生礦主要分布在阜新縣的老河土、十家子、蒼土、泡子、清河門、七家子,彰武縣的五峰、葦子溝等地,其中老河土鄉和十家子鄉的儲量尤多。主要品種依顏色分有:紅瑪瑙,白瑪瑙,灰瑪瑙,黑瑪瑙,綠瑪瑙等,特別是阜新縣老河土鄉甄家窩卜村的紅瑪瑙和梅力板村前山的綠瑪瑙極為珍貴。依條紋和包裹體分有:截子瑪瑙——黑白相間的層狀瑪瑙;纏絲瑪瑙——紋帶細密似蠶絲一樣層層纏繞;苔鮮瑪瑙——含綠泥石包體的瑪瑙;樹枝瑪瑙——由鐵錳氧化物生成的柏枝狀圖案;水膽瑪瑙——中心空洞中含有水液。阜新水膽瑪瑙數量稀少,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觀賞石。 阜新瑪瑙石有粒狀、短纖維狀結構,環帶狀構造,摩氏硬度為7左右,比重2.6~2.7,折光率1.54左右,斷口呈貝殼狀,玻璃光澤。顏色以白、灰白、紅、藍為主,紫、綠少量。塊度一般為1.5至5.5厘米,大者20厘米×25厘米×40厘米,最大直徑可達0.8至l米。 阜新原生瑪瑙礦產於侏羅繫上統義縣組安山凝灰岩及建昌組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中,屬火山熱液充填型礦床。其產狀一種呈礦脈狀,受裂隙控制多為楔形,上寬下窄,礦體形態變化大,脈寬約10厘米左右,向深部有幾米延伸;另一種是瑪瑙充填在火山岩的氣孔中,形成圓形,凝聚體狀,杏仁狀等不規則形態。在原生礦周圍的殘坡積層和沖積物中有瑪瑙砂礦形成,優質的瑪瑙亦集中在沉積物中。其顏色秀麗,質地細膩堅韌,中間有時有孔洞及水晶芽,塊度大的達十幾公斤。 ◎資料:瑪瑙石是具有紋帶構造的玉髓,屬一種膠狀礦物,是火山溶岩噴發時由二氧化硅沉積而成,具有同心層狀和不規則紋帶、纏絲構造。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硬度為6.5~7,比重2.65,斷口呈貝殼狀,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澤。瑪瑙質純者為白色,含有色離子或其它雜質時,會出現灰、紅、藍等色。 2、岫岩玉石 岫岩玉石,又稱岫岩玉、岫玉,主要出自遼寧省鞍山市岫岩縣。岫岩玉的主要礦物是蛇紋石,形成於鎂質碳酸岩的變質大理石中,外觀多呈青綠色,黃綠色,細分有深綠、綠、淺綠、黃綠、灰綠、黃褐、棕褐、暗紅、蠟黃、白、黃白、綠白、灰白、黑等色;具有強烈的蠟狀光澤、玻璃光澤,有的顯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岫岩北瓦溝礦岫玉開採歷史悠久,儲量豐富,為當前主要產玉礦區,產量佔全國60%左右。 岫岩玉物質成分複雜,物理性質等多有差別,亦可分為岫岩蛇紋石玉、岫岩透閃石玉、岫岩綠泥石玉。岫岩蛇紋石玉摩氏硬度為3.5~6之間,大都低於5.5度,比重2.5~2.8,質地細膩而均勻,水頭較足,透明度高,性軟而脆,帶有油脂光澤,顏色通常以青綠為主,也有青黃、白、深綠、黑灰、暗紅等雜色。岫岩透閃石玉摩氏硬度為6~6.5,與新疆的和田玉同質,其極品岫岩白玉的玉質與新疆和田"羊脂白"等同;其中的河磨玉有黃白色、墨綠色、青灰色,以黃白色為最佳,玉質純凈、溫潤、堅韌、油脂感極強,是雕刻工藝品的最佳玉料。岫岩綠泥石玉摩氏硬度近於3,發現於岫岩縣元古代遼河群大石橋組白雲石大理岩中,與蛇紋石玉、透閃石玉、滑石、菱鎂礦等共生,玉石含綠泥石90%以上,另含蛇紋石、白雲石等。 岫岩玉的顏色與鐵含量有關,一般鐵含量多時色深,鐵含量少則色淺;透明度與礦物成分及化學成分有關,當全部由蛇紋石組成時,其透明度高,當其中鐵、鎂含量高或雜質含量達5%~10%時,則透明度差;硬度與玉石本身結構及化學成分有關,平行纖維的切面比垂直纖維的切面硬度大,而鐵含量愈大、鎂含量愈小,則硬度愈高。 岫岩玉的玉石礦體主要成透鏡體狀,賦存於古代遼河群大石橋組的富鎂碳酸鹽岩層中,其中的白雲石大理岩~菱鎂礦層為最主要的含玉層位,屬於層控變質熱液交代型玉石礦床。岫岩玉在遼寧省南部遼東半島分布較廣,岫岩縣境內有10多處礦床或礦點,丹東市的寬甸縣、鳳城市、丹東等地也有岫岩玉礦床或礦點分布。 岫岩蛇紋石玉與岫岩透閃石玉,五彩繽紛,晶瑩璀璨,光澤油亮。蛇紋石玉主要產於岫岩縣哈達碑鎮瓦溝,近年在岫岩縣大房身鄉、三家子鎮也有發現。透閃石玉產於岫岩縣偏嶺鎮細玉溝,透閃石玉分為老玉、河磨玉兩類,老玉也叫細玉,產於細玉溝原生礦床,河磨玉也叫石包玉,產於細玉溝外白沙河中及其流域的泥沙中。河磨玉是細玉溝老玉礦裸露地表部分經風化破碎成塊後,被山洪衝到河水裡與卵石滾動磨勵,而成卵石狀,小者十幾公斤,大者幾十噸,大多河磨玉都有一層二、三厘米厚的紫褐色表皮,內中玉質鮮艷細膩,極個別沒有形成表皮的被稱做"露肉"。 蛇紋石玉和老玉都是從地下原生礦床開採;河磨玉則由采玉者於每年洪水過後到白沙河裡憑感覺撈取,或平時從白沙河兩岸的泥沙中採得,有時農民在院里打井或挖菜窖也偶爾挖出河磨玉。 3、金剛石 金剛石,主要出自遼寧省大連瓦房店市(原復縣)大四川、澇田溝、頭道溝一帶。遼寧金剛石質地較佳,顏色一般以無色為主,黃色次之,也有灰色或白色,還有少量褐色、淺藍色、粉紅色、黑色等;晶體多呈八面體和十二面體;顆粒大小相差懸殊,粒重零點零幾克拉至數十克拉均有,粒度大於1毫米的約佔44%,完整度達70%,含包裹體的金剛石約佔30%。 在瓦房店市以西,長28公里,寬18公里區域內,有金伯利岩體100多個,成群成帶分布,各岩體內金剛石含量一般為每立方米100至300毫克。岩管狀金伯利岩體形態比較複雜,地表出露形態有橢圓形、豆形、舌形、葫蘆形和不規則形等。岩管的長軸方向多為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傾向多為南東,傾角75°~85°,深部有時具多次膨大或變窄。岩管規模有數百至上萬平方米,其中42號岩管規模最大,岩石結構有塊狀、角礫狀和球狀三種類型。瓦房店已探明的金剛石原生礦床,有瓦房店42號岩管,澇田溝30號岩管,頭道溝51、68、74、50號岩管。該地金剛石有原生礦也有砂礦,在炮台鎮頭道溝原生礦區的沖溝溝口一帶,有長2公里、寬100至300米、有厚達0.5至3米的金剛石砂礦,金剛石含量高,一般每立方米含5.78~13.62毫克,多透明無色,寶石級金剛石達70%。 ◎資料:金剛石的化學成分為C,是晶體屬等軸晶系的一種自然元素礦物。晶體結構中,每個碳原子均被其它四個碳原子所圍繞,形成四面體。最典型的晶形是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及它們的聚形。無色透明,若含雜質則呈現黃、藍、綠、黑等不同顏色,強金剛光澤。摩氏硬度10,是已知物質中硬度最高的,但有中等八面體解理,性脆。比重3.47~3.53。在X射線照射下會發出藍綠色熒光。具半導體性能。加熱到1000℃時,可緩慢變為石墨。原生金剛石主要產於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的岩筒或岩脈中,砂金剛石產於沖積的砂礦中。 4、錦川石 錦川石,也稱錦州石、松皮石,出自遼寧省錦州市城西。該石屬沉積岩,石身細長如筍,上有層層紋理和斑點,納五彩於一石之上,更有一種純綠者,紋理猶如松樹皮,顯得古樸蒼勁,多數低於一丈,以高丈余、寬超一尺者為珍貴,大者可點綴園林庭院,小者亦可清供欣賞。 明·計成《園冶》錦川石:「斯石宜舊。有五色者,有純綠者,紋如畫松皮,高丈余,闊盈尺者貴,丈內者多。近宜興有石如錦川,其紋眼嵌石子,色亦不佳。舊者紋眼嵌空,色質清潤,可以花間樹下,插立可觀。如理假山,猶類劈峰。」 5、寬甸石 寬甸石,出自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該石外觀酷似青田石,其色青中帶黃或偏綠,微透明至半透明,光澤極強;肌理多含淺色紫紋,內部為鱗片晶狀結構;但石質燥烈,不易受刀,用力鐫鑿則有鱗狀石片剝落,呈崩碎狀,刻痕斑駁。寬甸石質細較透,硬度與葉蠟石相近,佳者亦可用作刻制印章。 6、綠凍石 綠凍石,又稱遼寧石、丹東石,當地稱岫岩軟玉,出自遼寧省鞍山市岫岩縣湯池鄉。該石屬單斜晶系綠泥石滑石岩,摩氏硬度為2.5;多呈深綠和墨綠色,偶有黃綠或草綠色者;透明至半透明,肌理隱含灰白色或黑色細點;墨綠者近黑,微透明;石質純凈,顆粒稍粗,富有光澤,但多為層片狀結構,綹性較強,石性韌,較難受刀。少數細潤、結密、純凈者可稱上品,亦可用於篆刻印章及雕刻小件作品。 此石因經由丹東市轉口,故也稱丹東石。 7、太子河石 太子河石,出自遼寧省本溪市太子河岸灘。該石質地堅硬,多呈黃白色澤,偶有棕紅、深綠、青灰、墨褐等色,且多伴有石英紋脈;石質由石英岩、灰質岩、花崗岩、變質岩等組成;形態大多圓潤,石表略有凹凸,具有抽象美;有的白色石英質紋理構成似動物、地圖、樹枝、閃電等圖案;純石英質地者,石表常無規則扭曲形成溝洞凸紋,形態怪異。有的變質岩中含鐵、汞、銅、硅、錳等礦物,經過億萬年的氧化,呈鐵紅、血紅、孔雀綠、青灰、墨褐等色,或多色相間,其質地細膩、紋理形色俱佳者亦可雕製成硯台及案頭小品。 太子河古稱衍水,南源於本溪縣草帽頂子山,北源於撫順市新賓縣紅石砬子山,太子河全長464公里,流經本溪境內173公里,其中本溪市區的河段長約27公里。 8、龍珠石 龍珠石,出自遼寧省西部的玉龍山。該石質地屬硅質岩,摩氏硬度為6~7;色澤以紫色為主,兼有灰白過渡色;石表及石縫中有許多大小不等、色彩各異的石珠,斷面顯木紋狀紋理;造型蒼老古拙,變化奇特,極具觀賞價值。 產地山體為流紋岩、凝灰質岩及角礫岩所構成,龍珠石蘊存在岩石縫的澎潤土中,其形成於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歷久彌堅,成為色彩斑斕的石珠。 9、石魚 石魚,出自遼寧省朝陽市的凌源市、北票市,錦州市義縣等地。該石為白鱘、狼鰭魚等魚類化石,《石雅》載之為「石魚」。多數沉積岩如泥岩、頁岩、石灰岩出露的地區都有分布。道路的切坡、採石場、波浪沖刷的河岸以及懸崖,常剝露出大量魚化石,是理想的採集地點;軟岩石出露之處,若岩石沒有嚴重變形也是較好的採集地;硬岩石則發掘十分困難,且不易得到完整的石魚。 凌源市宋杖子一帶的原白鱘化石,出於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地層。原白鱘為軟骨硬鱗魚次亞綱,鱘形目,匙吻鱘科。體呈紡錘形,長可達1米以上。頭長約為全長的1/4,略扁平,吻部突出,端稍上翹,眼小,口大。軀幹和尾部側扁。背鰭較大,居臀鰭之前,大小相似,尾鰭叉裂明顯,近對稱發育。 凌源市大新房子一帶的狼鰭魚化石,出於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地層。其體呈梭形,背部平直,體長約為頭長的3.5倍,頭部大小與體高相似。眼大,吻短,口裂較深。鰓蓋骨巨大,長方形。背椎41—47個,尾鰭分叉大、裂淺,常有一個尾上骨。 北票市上園鎮尖山溝一帶的北票鱘化石,出於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地層。北票鱘為軟骨硬鱗魚類,鱘目,北票鱘屬。幼鱘不足5厘米,成鱘可達90厘米。體呈長梭形,背緣較平。頭寬而平直,口寬,吻部圓鈍。尾鰭為長歪尾。 北票市上園鎮尖山溝和黃半吉溝一帶的狼鰭魚化石,出於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地層。其體小,呈紡錘形。體高約為全長1/4~1/5,頭大,吻端圓鈍,頭長與頭高几乎與體高相等。眼大,口緣有大的錐形齒。脊椎43~45個,最末三個尾椎上揚,尾鰭分叉淺。鱗片圓形。 義縣金剛山一帶的狼鰭魚化石,出於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地層。其體呈紡錘形,略側扁。頭短,頭長小於體高。額骨寬短,口緣及口內的尖錐形牙齒碩大,脊椎40~41枚。尾鰭分叉,無尾上骨。鱗片圓形,較厚大。 10、海卵石 海卵石,出自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金石灘等地的海灘。該石由硅質岩經海浪潮流成千上億年衝擊磨勵而成,形態圓潤,成色佳,璀璨晶瑩,光滑如玉,品性獨特。 旅順口柏嵐子海灘是海卵石的主要產地,其海卵石質堅、色艷,紋飾、圖案色差較好。色澤多呈淺土黃、灰白、白等色,石上紋飾為深褐色,也有深土黃、綠、藍、黑等色的條紋或斑塊,多構成似山石、樹木、日月等自然景觀畫面;石形飽滿,體量多數在10~30厘米之間,最重不過百公斤。 11、青雲石 青雲石,又稱綠雲石、紫雲石、木紋石,出自遼寧省本溪市平山區千金溝、橋頭及南芬區思山嶺一帶。該石質地緻密細膩、光滑溫潤;色澤純凈,以青綠色為基調,青藍中帶有幾縷紫紅,碧綠中夾著數道絳黃;紋理清晰,線條優美流暢,如連綿不斷的彩雲,或似隨風飄動的絲帶;自然造型大方、形奇如景,大多似山峰,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或雲霧繚繞、山路盤桓,也有具生動的象形。 青雲石屬淺海相沉積成因的泥灰質岩石,形成於六~七億年前,地質名稱「微晶灰岩」,賦存於南芬組的地層中。內含方解石、石英、粘土以及少量的鋇、硼、磷等元素,摩氏硬度為5~6。在成岩過程的氧化與還原交替中,不同時期沉積的層理、不同顏色礦物的組合,形成青綠、翠綠、絳紫、褐紅、駱青、紫綠相間等色彩,其絳紫、褐紅者亦稱紫雲石。 青雲石裸露地表甚少,一般毛石的表面都裹著一層厚的硬泥,需經清理、拋光、配座等程序,方可觀賞。青雲石也是制硯之佳材,成硯溫潤如玉,凝如膏脂,貯水不涸,既澀又滑,叩之如銅。 12、黃蠟石 黃蠟石,出自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一帶的鴨綠江畔。該石顏色有黃、紅、黑、灰等色,品種有凍蠟、晶蠟等;形態各異,大者數噸,小者如卵。其體量大而色澤飽滿者,可用於陳設觀賞和園林綴石,小而半透明者亦可作雕刻原料。 13、煤晶石 煤晶石,又稱煤精、煤玉、黑琥珀,出自遼寧省撫順市區西南部千台山北麓的撫順西露天煤礦。該石質地堅硬,結構細膩,韌性大,色澤黝黑光亮,適於刻鏤,可用於雕刻琢磨各種工藝品,開發歷史較悠久。 煤晶石是由遠古時代柞、樺、松、柏等硬木變成的特殊煤炭,夾雜於一般煤層中間,成分純凈,細密堅韌,比一般煤炭輕。 14、琥珀 琥珀,出自遼寧省撫順市西露天煤礦。撫順琥珀蘊藏在五千多萬年前的白堊紀煤層中,常與煤精伴生,品質堅韌,石化程度高,多呈黃到金黃色,亦有褐、黑、白、花等顏色,透明或半透明,尤其是包含有昆蟲、清晰美觀者,極珍貴。琥珀可用於雕制項鏈、佛珠、佛象、小動物等各種工藝品。 琥珀俗稱煤黃,分布在煤層中的琥珀帶,質量不一。西露天礦從上到下開掘最深處已達400多米,採集琥珀昆蟲並非易事。琥珀從煤層中采出時是黑不溜秋的,需經打磨拋光後才會顯現出晶瑩剔透的本質。 資料:琥珀是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掩埋地下後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樹脂失去揮發成分並聚合、固化而形成的。屬碳氫化合物,含有琥珀酸和琥珀樹脂,化學成分為C10H16O,其中碳79%,氫10.5%,氧10.5%,有時含少量硫化氫。非晶質體,多呈餅狀、豆狀、長水滴狀或不規則狀等。顏色多呈黃、橙黃、棕、褐黃、暗紅等色,也有淺綠、淡紫等色,極罕見。油脂光澤,透明至半透明。摩氏硬度2~3,密度1.1~1.16克/立方厘米。性脆,無解理,斷口貝殼狀。加熱到150℃即軟化,250℃~300℃熔融,散發出芳香的松香氣味。琥珀可溶於酒精。常含有昆蟲、種子和其它包裹體。 15、遼西化石 遼西化石,出自遼寧省朝陽市的北票市四合屯、凌源市大王杖子、龍城區上河首、朝陽縣波羅赤,錦州市義縣金剛山,阜新市阜新縣大五家子,包括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地區等地。該石屬於古生物化石,遼西地區是晚中生代熱河生物群的發祥地,古生物化石種類多、密度大、保存完整,堪稱世界之最,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遼西化石是由20多個門類、千餘物種組成的古生物種群,包括動物界的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哺乳類、腹足類、雙殼類、葉肢介類、介形類、昆蟲類;植物界的楔葉類、真蕨類、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被子植物類等。其中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動物張和獸的骨架,有地球上第一枝"花"——距今1.45億年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有世界上第一批從恐龍向鳥類過渡的動物化石——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和尾羽鳥;有保存最完整距今至少1.2億年的蛙類化石等。 附錄: ㈠、藍寶石 ◇藍寶石,出自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該藍寶石晶體,呈深藍、淺藍、藍綠等色,半透明至透明,粒徑為5~20毫米,但晶體完整者較少。 寬甸的藍寶石蘊藏在第四紀玄武岩風化而成河流沖積層中,寬甸黃椅山西麓大蒲石河河道、沿岸均有藍寶石分布,黃椅山坡上在大雨沖刷後時有藍寶石出露。該地還有大小在0.5~8厘米之間的黑色橄欖石、紅色鎂鋁榴石、無色透明的鋯石等,亦極具觀賞價值。 ㈡、遼寧玉石 除前述之岫岩玉石外還有: ◇海城玉石,主要出自遼寧省鞍山海城市孤山鎮等地。該石為蛇紋石玉石,呈灰綠色,微透明狀。可用於雕刻中低檔巨型山水工藝品。 ㈢、遼寧印石 除前述之寬甸石、綠凍石中質佳者可用於篆刻印章外,另有: ◇雲水石,出自遼寧省營口蓋州市羅屯鄉。該石晶瑩剔透,如翠似玉,鮮嫩可人;石中花紋不多,紋理流動飄逸,似雲若水;摩氏硬度在2~2.5之間,刀感非常好,宜刻白文印、細朱文印。據《古辰州縣誌》載,大唐丁酉年八月唐太宗游碧流河偶得此石,喜而曰云水石。其石產量少,是篆刻印章的佳材。 ◇大連凍石,出自遼寧省大連市郊。《福州壽山石志》:「大連凍石產於遼寧省旅大市郊,質堅富有光澤,有黃、紅、白等色。」註:1949年4月大連與旅順合稱為旅大市,1981年2月改稱大連市。(07)·吉林觀賞石 1、長白石 長白石,又稱長白玉、馬鹿玉、長白五彩石,出自吉林省白山市長白縣馬鹿溝一帶。該石石質細膩緻密,溫潤潔凈,堅而不頑;顏色有綠、黃、青、藍、深褐、紫紅、灰白等;紋理自然流暢,各色混生形成卷紋、流紋、蟒紋、龜紋、流霞紋等;光澤度好,多為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折射率約1.56~1.60;摩氏硬度約2~2.5,斷口呈貝殼狀,密度約為2.0~2.8。 長白石形成於距今1.3億多年前,由火山碎屑物質沉積、交代而成,其主要成分有葉蠟石、高嶺石、地開石等。有的長白石因局部硅化或含石英構成"石釘",或含金屬礦物構成"鐵釘",而局部受綠泥石化、絹雲母化、高嶺石化者則導致質地變軟,均有損於長白石的質量。優質長白石質地脂潤,色彩俊俏,紋飾秀麗,柔而易攻,尤以質地純凈透明度高者(凍石)為佳。長白石俏色分明,色彩對比強烈,是用於印章和雕刻的理想石料,又稱"印章石",亦可用來雕制工藝品。 長白石品種較多,各具特色,且以透明的晶石和半透明的凍石居多,肌理晶瑩、堅韌光潔。其名貴品種有白墨、長白綠凍、長白燈光凍、長白根、長白蘭、地圖石、翡翠花斑、高梁紅等,如蘭天凍、蘭花青田、白芙蓉、艾葉綠、虎皮凍等罕見名品也有發現。 2、橄欖石 橄欖石,出自吉林省吉林市的蛟河市。該石是由鐵和鎂構成的礦物硅酸鹽,因顏色多為橄欖綠色而得名。蛟河橄欖石天然顆粒大、顏色正、透明度好,直徑以5~8毫米居多,最大的達5厘米,顏色勻呈綠色至黃綠色。 蛟河市橄欖石礦,礦體賦存於第三系鹼性玄武岩的尖晶石二輝橄欖岩深源包體中,其寶石級橄欖岩蘊存在下部角粒狀玄武岩中。伴生礦物主要是頑火輝石、透輝石和少量的尖晶石、Mg—Al榴石和磁鐵礦。深源包體呈渾圓狀、橢圓狀、次稜角狀等,一般1~21厘米,大多5~15厘米,包體含量可達65%~70%。每噸含寶石級橄欖石50~200g。 橄欖石主要成份是(Mg,Fe)2SiO4;斜方晶系,晶體多呈粒狀;油脂或玻璃光澤,性脆,斷口貝殼狀;有典型的"睡葉蓮"狀包裹體;摩氏硬度6.5~7,折射率1.65~1.69,雙折射率0.036(可以看到重影),相對密度3.32~3.37;主體色澤為黃綠色,亦有草綠、橄欖綠、金黃綠等色,當其含鐵高時,顏色變深,以色似祖綠者為最佳。寶石級的橄欖石又稱貴橄欖石,呈柔和的黃綠色和較好的透明度,色鮮艷,無裂紋,顆粒直徑3毫米以上,直徑在10毫米以上為一級品。 3、安綠石 安綠石,又稱集安岫玉,出自吉林省通化市的集安市西部玉女峰下。該石質地細膩,潤澤蒼綠,花紋美觀。色澤一般呈艷麗的蘋果綠或墨綠色,微透明至半透明狀,光潔瑩純,形色似玉,手感柔嫩。因首次發現於集安玉女峰下的綠水河而得名。 安綠石屬蛇紋石玉質,賦存於蛇紋石化大理岩古老的地層中。石質協調柔和,較玉軟,也被稱為"軟玉",特適宜於雕制各種古香古色的工藝品。 《集安縣誌》:「在縣城西北五十餘里的河中,有異石似翡翠,而色渾綠……」。異石即安綠石。 4、松風石 松風石,又稱松屏石、松枝石,出自吉林省四平市、長春市農安縣等地。該石是一種呈半透明狀的石頭,石中有許多黑色的樹狀紋理,似古松、枝條、水草等形態,無規則成簇叢生。松風石多見於砂岩、頁岩的層面或裂隙中,是鐵錳物質隨地下水溶液沿岩石的縫隙中滲透、沉積,逐漸凝聚而成。 《杜陽雜編》:「武宗皇帝會昌元年,夫余國貢火玉三斗及松風石。……松風石方一丈,瑩徹如玉,其中有樹,形若古松偃蓋,颯颯焉而涼飈生於其間。」漢朝時夫余國的疆域西至洮兒河,東到牡丹江,南至輝發河以北,北至黑龍江。到三國時期,夫余國佔有松花江上游的廣大地區,轄境包括今吉林中部和西部。 5、夫余國火玉 夫余國火玉,出自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等地。《杜陽雜編》:「武宗皇帝會昌元年,夫余國貢火玉三斗及松風石。火玉色赤,長半寸,上尖下圓。光照數十步,積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內則不復挾纊。」 6、水浮石 水浮石,俗稱蜂窩石、江沫石、浮石,出自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天池附近。該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淺黃等色。多孔而質輕,能浮於水面。石上空隙九曲迴環,似人狀物,形狀奇特,時有山峰峻峭、懸崖驚險之態。石體吸水性很強,易長苔蘚,可雕琢加工,也是適宜製作盆景的山石之一。 水浮石是火山噴發出的岩漿、浮石質火山碎屑物、火山灰凝固形成的多孔狀石塊,主含二氧化硅,石中多蜂窩眼狀的空洞,因其質輕可浮於水面而得名。浮石既輕又軟,容易被流水沖刷,形成犬牙交錯、鋸齒狀的山峰。而堅硬的火山岩角礫鑲嵌在浮石的表面,則構成自然景觀。 長白山位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和白山市撫松縣境內,因其主峰白頭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浮石在長白山主峰白頭山的分布比較廣,以天池為中心,在半徑70多公里的範圍內,都有這種石頭,在火山噴發口東北方向的更為廣泛,堆積較厚。而天文峰東南側的白岩峰(又叫華蓋峰)的浮石厚度可達50多米,亦含大量粗面岩角礫。 7、柏子瑪瑙石 柏子瑪瑙石,出自吉林省四平市、長春市農安縣等地。《雲林石譜》:「黃龍府山中產柏子瑪瑙石,色瑩白,上生柏枝,或黃或黑,甚光潤。頃年白蒙享奉使北虜,虜主遺以一石,大若桃,上有鴝鵒如豆許,棲柏枝上,頗奇怪。又有一種,中多空,不瑩徹,予獲一塊,如棗大,如貯葯數百粒。」註:黃龍府,現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 8、松花石 松花石,又稱松花玉、松花江石,出自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大安鎮和白山市庫倉溝、江源縣及延邊州安圖縣兩江鎮等地。該石質堅而細膩、緻密,溫潤如玉,剛柔相間,有扣之如銅之聲,清脆悅耳;呈深綠、嫩綠、紫綠、紫紅等色澤,色嫩而純;具有微細層理,常在綠色中間雜黃、白等色之刷絲紋,亦有金線、銀線等。因原產於松花江流域,故名。松花石可隨形雕成石硯,其紋理似景觀者,或典雅秀麗或氣韻雄渾,天然成趣。用松花石雕琢硯台已有300多年歷史,300多年前的古採石坊就在安圖縣兩江鎮的二道松花江邊。成硯稱"松花石硯"、"松花玉硯"或"松花硯",既發墨而又不減其鋒,澀不滯筆、貯墨不固,為中國名硯之一。 松花石形成於六億年前的震旦紀,為沉積成因的色澤紺綠無暇、具有微細層理的細晶石灰岩。內含方解石、石英以及鋇、硼、磷、鐵等多種元素。方解石的硬度為3,石英的硬度為7,在方解石中呈星點狀均勻分布,使松花石既柔且剛。有的松花石還具有礦化現象,如含星點狀黃鐵礦等,使松花石硯可呈現出金星、銀星或金線、銀線。 松花石在渾江河北岸由通化至白山市向東有多處分布,特別是白山市江源縣境內近幾年有較多發現:其中產於東棒棰砬子村的松花石有綠、青、紫、黃、紫綠相兼、黃中包綠、帶眼等;產於三岔子林業局501處的松花石有綠、紫、黃、紫、淡綠與紫相兼、黃綠相兼等;產於北愛民村、大華村、榮華村的松花石有綠、青、紫、黃、紫綠相兼、紫黃相兼的木紋石、紫中間綠雨絲等;產於西里岔溝的松花石有綠、紫、黃、黃中包綠、紅黃白相兼(有的似木紋)等。 松花石原石在大自然作鬼斧神工的雕琢下,有的可形成皮層深厚、紋理清新、姿態優美的奇石;漫長的渾江流域河邊、峽谷亦有山洪衝下來的石塊,經多年冰霜雨雪、嚴寒酷暑的洗滌,狀景類物,形神兼備,尤顯秀麗山川之自然風貌。 松花石多采自山上的溝壑中,有些藏在地下很深。剛採的松花石包裹著很厚的泥土,有的已和松花石融為一體,有的則變成了石隔。在清理時,先要用水浸泡,然後再用毛刷去除泥土層;也有直接用電刷打掉外層硬泥,再用鐵刷細緻清理。形狀多變、皺褶較多的松花石,一般工具很難清理乾淨,因此,當地還採取噴沙方式把縫隙里的泥土噴乾淨,使其天然紋理顯露出來。 附錄: 吉林玉石 ◇樺甸玉,又稱硃砂玉、牡丹玉、硅質雞血石,出自吉林省樺甸市迎風溝等地。該石為含辰砂的石英脈岩,石質堅硬細密,不透明,摩氏硬度7,密度因辰砂含量而異;含辰砂高者可顯金剛光澤,次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呈鮮紅、紫紅、淡暗紅等色,含辰砂高的鮮紅塊體有似纏絲瑪瑙樣環紋,石中還常見有寬0.1毫米左右的石英細脈切穿色環。硬度和密度與密玉相近,可用於製作首飾和玉雕工藝品。因其浸染色紅如雞血,故亦有"雞血石"之稱。 樺甸玉主體是石英,其中辰砂主要呈星點狀、絲狀等細小而均勻地分布,局部含有重晶石,在孔洞和裂隙中有粒狀銳鈦礦充填。(08)·黑龍江觀賞石 1、火山彈 火山彈,出自黑龍江省黑河市的五大連池市(原德都縣)。火山彈有的圓如饅頭,有的長如條帶,還有的呈卵形、紡綞形等,形態各異,極為有趣。五大連池的熔岩地貌類型多樣,還有世界稀有的火山噴氣錐、噴氣碟,也有典型的繩狀熔岩、翻花狀熔岩及各種象形熔岩、浮石、熔岩隧道等。 五大連池分布著新、老期火山14座,火山地質地貌保持完整。因火山爆發,岩漿阻塞白龍河,形成五個溪水相連的火山堰塞湖,故名五大連池。隨處可見火山彈、噴氣錐、噴氣碟等,還有火山石河。在五大連池火山群中的噴氣錐和噴氣碟,是火山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其形態之美,數量之多,分布範圍之廣,實屬罕見。 火山彈是火山噴發中直衝高空的液態熔岩凝固墜落地面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岩漿熔融體受到拉伸、壓縮、旋轉、扭曲作用,構成各種離奇外貌;噴氣錐由一層層的熔岩堆積而成,裡面為空心鍾乳狀,形如寶塔,是火山噴氣口在噴氣時,帶出的物質較硬且抗風化能力強,在噴氣口中心形成高高突起的空心石柱;火山石河則是火山噴發溢出的熔岩流向外流淌時,沿著一定通道運移,當火山噴發停止後,熔岩流便形成一條低洼的長形溝槽,也稱熔岩石河。 2、遜克瑪瑙石 遜克瑪瑙石,出自黑龍江黑河市遜克縣寶山鄉。該石質地堅硬,摩氏硬度約為7;色彩絢麗溫潤,俏色豐富,顏色有粉紅、紅、深紅、杏黃、淺綠等;透明度好,塊度大;儲藏量豐富。遜克瑪瑙石可用於雕制刻人物、花卉、酒杯、項鏈等工藝品,晶瑩明亮,顏色俏麗。 遜克瑪瑙石多為紫紅色塊狀,產於第三系孫吳組鬆散砂礫層中。主要分布於遜克縣阿延河流域,寶山鄉因瑪瑙石的產量豐富、品位上乘而得名。瑪瑙石毛石的稜角線和不規則的凸起部分過度圓滑,石上平面部分,亦有當年裸露在地表上風蝕雨浸的斑斑坑窪。尤以當地10米以下的深土層中挖出者色、質最佳。1978年曾採過32.4公斤的水膽瑪瑙,還採到重達100公斤的特大瑪瑙。 遜克縣寶山鄉境內,現有面積為1352公頃的瑪瑙石縣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即天然瑪瑙石。 3、方正彩石 方正彩石,出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雙鳳山地下十多米的沙層里。該石色彩斑斕,呈白、黑、紅、綠等色,或多色相間;質地有木化石、珊瑚化石、瑪瑙等;其木化石質者木紋年輪清晰可見,瑪瑙質地者石質通透,顏色各異,有苔紋瑪瑙、紅瑪瑙、錦犀瑪瑙等。石上紋理構成似動物、群峰、波濤等圖案,具有一定觀賞價值。 4、嫩江石 嫩江石,又稱江石,出自黑龍江省嫩江一帶江岸。該石質地溫潤,晶瑩剔透,有圓有扁,各具形態,亦有七孔玲瓏或如鹿角珊瑚者。嫩江石有水陸二種,以水石為貴,通明者映日成彩。嫩江在歷史上有許多稱謂,如:那河、納水、腦溫、諾尼、嫩尼等,江水碧綠清澈,因而得其名。 嫩江瑪瑙石,俗稱江石、火石,亦稱龍江瑪瑙,是火山爆發的產物,賦存於河流石中,成分為二氧化硅,因摻有各種雜質,呈不同色彩,石質堅良,可敲火,佳者晶瑩如玉,五彩絢麗,亦可用於雕刻煙嘴、掛件、雜佩等。 嫩江空青石,又名營漿石,是一種奇特的礦石,蘊存在嫩江淤沙中,石內含有液體,似滴水,搖之則上下流動;由於生成條件特殊,極不容易見到,有較高的工藝價值。 《清稗類鈔·礦物》江石:「黑龍江之嫩江江岸一帶產石,曰江石,堅結細膩,華麗朗潤,紅、綠二色為多。紅與瑪瑙相埒,綠則蒼翠沉碧。中含苔藻、松柏之形,活潑明澈,望之如生。間有中含黑質者,如片雲,如點墨,如蝌蚪,絕無晦暗混沌之處。琢磨之,為文具,饒有佳趣。」 5、樹化石 樹化石,出自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縣、伊春市美溪區、大興安嶺地區等地。該石樹木形態完整,質地硬脆,線條剛勁。是樹木被埋入地下後,地層中的二氧化硅、硫化鐵、碳酸鈣等物質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進入到樹木內部,替換了木質成分,經過石化作用形成的化石。對於研究古地理環境和氣候、生態有重要價值。 勃利樹化石群位於勃利縣鎮郊東南1公里處,形成於300萬~6000萬年以前,樹形保存完好,年輪紋路清晰,大者長40多米,直徑1米多,化石四周為沙土岩性。 美溪碧倉庫發現的樹化石,形成年代約為白堊紀,化石上的年輪、樹節清晰可見,保存完好,周圍為灰色泥岩。同時,該地還有瑪瑙、水晶等礦石。 黑龍江的松花江中,亦有水沖硅化木分布。 附錄: ㈠紅寶石 紅寶石,出自黑龍江省牡丹江穆棱市。該石多呈紫紅、玫瑰紅、粉紅等色,透明度較好,粒度2~6毫米,大者達8~10毫米,其伴生礦有鎂鋁榴石、尖晶石、紅鋯石等。穆棱紅寶石蘊存於粘土質砂礫層中,礦床規模較小,其原生礦系鹼性玄武岩。 ㈡藍寶石 藍寶石,主要出自黑龍江省牡丹江穆棱市等地。該石顏色鮮艷明亮,呈深藍、淡藍、灰藍、綠藍、灰白等色,透明度好,不含或少含包體,不經改色即可應用,但顆粒較小。 藍寶石是指除紅顏色以外的剛玉,穆棱市的藍寶石礦源在福祿鄉境內,礦床分布範圍廣,儲量大,其礦母岩為上新統鹼性橄欖玄武岩,藍寶石粒度多數為3毫米左右。礦床中還有部分玫瑰紅色的紅寶石,紅寶石有深紅、橘紅和透明的瑰紅色,粒度多數為3~4毫米,大者達8~10毫米,重達5.5克拉。伴生礦有鎂鋁榴石、尖晶石、紅鋯石等。(09)·江蘇觀賞石㈠ 1、太湖石 太湖石,又稱洞庭石、湖石、貢石、花石,主要出自江蘇省太湖周邊的蘇州市洞庭西山、無錫市宜興黿山、禹期山等地,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青龍山、天寶山一帶亦有分布。太湖石是一種被溶蝕後的石灰岩,顏色有白、灰、青、黑等,多為灰白色;質地細密,摩氏硬度3~4,線條柔曲,千竅百孔,形態多玲瓏剔透、重巒疊嶂之姿,或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沉;其體量大者居多,最高可達三五丈,一二尺高的比較少,故是疊置假山,園林點綴的最佳石種,體量適宜者亦可用作布置廳堂;以石質溫潤青純、表面光滑圓潤、多孔多穴、自然造型奇異、可獨石成景者為佳。唐·吳融《太湖石歌》:"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太湖石的開採早於唐代,是我國古代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屬碳酸鹽類石灰岩,經過千萬年風化、水溶和波浪沖洗等多種作用而形成。因產於太湖而得名,分布於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著名。太湖沿岸遍布石灰岩石,在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碳酸長期溶蝕和衝擊下,原石上的細小縫隙逐漸擴大,相鄰的溝壑有的形成皺紋、隆鼻、凹槽等奇異形態,有的溶蝕成互通的洞穴,極具瘦、皺、透、漏的特點。太湖石石體嵌空作靨、彈窩相套、形態俊美,作孤石能成景、砌築能成山。 太湖石壘砌的假山,參差錯落,峰巒相疊,渦洞相套,韻味無窮,其代表作有蘇州的獅子林和環秀山莊。太湖石還能單設成景,常以園林立峰的形式出現,或皺瘦玲瓏、或象形狀物,蘇州留園裡高達6.5米清瘦挺拔的"冠雲峰"、蘇州十中校園內(蘇州織造署西行宮舊址)高5.12米皺瘦漏透俱備的"瑞雲峰"、上海豫園裡高約3米有72個孔洞的"玉玲瓏"並稱"江南三大名石"。無論是獨立的石峰或群石堆疊的假山,都平添了園林的幽靜之美,山林之趣。 太湖石有水石和山石兩種。水石多產於太湖中,質地堅潤細膩,由於長期受湖水波濤的侵蝕衝擊,石上形成狀態各異的一個個天然洞穴,宛轉迴環,透風漏目,其造型玲瓏秀美、文靜優雅。故水太湖石最具天然婉約之美,目前甚為難得。山石產於湖周圍山地,是50萬~100萬年前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石形奇特,稜角粗獷,自然質樸,少宛轉靈秀,是現在常採用的太湖石品種。 太湖石也有出於石匠之手,自宋代起,太湖畔的石匠就從事開採湖石生產。即先把石塊從山上鑿挖下來,然後根據其形狀、大小以及園林建築的需求,鑿為千姿百態,再放到太湖裡讓湖水衝擊,經若干年後,湖水把石灰岩侵蝕琢磨得又光又滑,似自然形成。 宋·杜綰《雲林石譜》太湖石:「平江府太湖石,產洞庭水中,性堅而潤,有嵌空穿眼宛轉險怪勢。一種色白,一種色青而黑,一種微青。其質紋理縱橫,籠絡隱起,於石面遍多坳坎,蓋因風浪衝激而成,謂之彈子窩,扣之微有聲。采人攜錘鏨入深水中,頗艱辛,度其奇巧取鑿,貫以巨索,浮大舟,設木架絞而出之。其間稍有巉岩特勢,則就加鐫礱取巧,復沉水中,經久為風水沖刷,石理如生。此石最高三五丈,低不逾十數尺,間有尺余,惟宜植立軒檻,裝治假山,或羅列園林廣榭中,頗多偉觀,鮮有小巧可置几案間者。」 2、昆石 昆石,又名崑山石,主要出自江蘇省崑山市北區的玉峰山(古稱馬鞍山)上。該石為石英晶簇體組成,玲瓏晶瑩,質地堅硬,摩氏硬度為7;色澤潔白如雪,悅目怡神;石上竅孔遍體,玲瓏剔透;外形峰巒嵌空,奇巧獨特;體型一般僅尺許左右,大者極少見;昆石因產於江蘇崑山而得名,典雅古樸,具有純潔美,以色白而玲瓏多巧為主要特徵,故又稱"巧石"、"玉峰玲瓏石"。昆石與太湖石、雨花石一起為江蘇三大名石。昆石的開採已逾千年歷史,產出極少,自宋代以來被視為供石中的上品,是我國傳統四大名石之一。 玉峰山海撥僅80.2米,組成玉峰山的岩石是近5~6億年前的寒武紀、奧陶紀時代,在深海中沉積形成的硅質灰岩和硅質白雲岩。這種以碳酸鈣為主含有硅質團塊、硅質條帶的可溶性岩石,在漫長的地質運動作用下,產生十分發育的節理斷層裂隙,從地下岩漿中分異出來富含二氧化硅的熱液,沿岩石的斷層、裂隙、節理侵入充填,有的形成潔白如玉的石英脈,有的在孔洞中結晶形成水晶晶簇,有的與石灰岩接觸交代、蝕變,重新結晶成方解石。其石英、水晶、方解石等不同礦物的組合結構,經差異風化和水的溶蝕雕鑿後,則形成晶瑩潔白的昆石。 昆石的岩性是白雲岩,晶簇體組成呈網脈狀,主要成份有二氧化硅99.46%,三氧化二鐵0.44%,氧化鈉0.08%,氧化鈣0.02%。昆石的形態結構各異,有十多個品種,多以象形命名,分產於玉峰山之東山、西山、前山,較為珍貴的有雞骨峰、雪花峰、楊梅峰、荔枝峰、海蟄峰、胡桃峰等。雞骨峰由薄如雞骨的石片縱橫交錯組成,峰孔剔透,具堅韌剛勁感,在昆石中最為名貴;雪花峰靈巧纖細、潔白如雪;楊梅峰尤如石枝上長滿晶瑩的粒粒楊梅;胡桃峰石表皺紋遍布,塊狀突兀,晶瑩可愛。 玉峰山方圓不過三華里,經過上千年不斷采覓,現在山表已很難見到石坯。現存崑山亭林公園裡"春雲出峋"和"秋水橫波"兩座一人高的昆石立峰,為明代舊物,這二株巨石,窈窕玲瓏,竅孔遍布,是僅存的巨峰佳品。 昆石毛坯外部有紅山泥包裹,原石採集回來後,大致要經過選坯、曝晒、沖洗、剔泥、雕琢、浸泡等處理,方可配座欣賞。昆石毛坯採下後,清理山泥雜質時千萬不可敲擊,以免斷裂,應先在陽光下曝晒五、六天,待粘附在外表的紅山泥乾燥發硬時浸人鹼水中,山泥則成塊剝落;再用清水反覆沖刷,並仔細剔除石孔、間隙內的泥屑石粒;然後用一定濃度的草酸(或海棠花汁敷於石表)洗去石上的黃漬;乾淨後將石頭放人清水中浸泡半個月,漂清酸鹼成份,取出晾乾即顯晶瑩似玉的色質。 昆石性喜濕潤、潔凈,因賞玩時易得塵煙,古人常以玻璃罩住,亦可配插菖蒲陳列,翠白相映,賞心悅目。 《雲林石譜》崑山石:「平江府崑山縣石產土中,多為赤土積漬,既出土,倍費挑剔洗滌。其質磊磈,巉岩透空,無聳拔峰巒勢,扣之無聲。土人唯愛其色潔白,或種植小木、或種溪蓀於奇巧處,或立置器中,互相貴重以求售。至道初,杭州阜亭山後出石,與此山無分毫之異。」 3、雨花石 雨花石,又稱彩石、文石、瑪瑙石、六合石、五色石、螺子石、江石子、靈岩石等。主要出自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東溝、竹鎮、冶山一帶和江浦、江寧、雨花台、西善橋等地以及揚州儀征市境內。雨花石形成於距今250萬年至150萬年,是經過流水搬遷作用而磨圓的礫石,石質成分為瑪瑙石、燧石、硅質岩、石英岩等。摩氏硬度為6以上,形以圓扁為主,色澤鮮艷多彩,花紋瑰麗無比,朦朧的透明中似有山川雲霞、花鳥魚蟲。是一種既比較重視外形圓滑蘊潤,又看重石體上畫面圖形的觀賞石。雨花石的欣賞、收藏已有千年歷史。 雨花石品種繁多,紋彩斑斕,形狀圓滑,晶瑩耀眼,五光十色,千變萬化,呈錦繡般的圖案。其中較為常見有晶瑩明澈的彩色瑪瑙、蛋白石等。顏色以紅、白、黃、黑、紫、褐、乳白、微黃為多,綠色、藍色極少。花紋千姿萬狀,線條圈眼,變化無窮。雨花石的主要品種有: 瑪瑙:按顏色分有紅、藍、綠、紫、青、白、醬斑、金黃以及漿水瑪瑙、五色錦屏瑪瑙等,其中以藍瑪瑙、金黃瑪瑙較稀見。 水晶:除無色水晶外,雨花石中含有煙晶、茶晶、黃晶、薔薇水晶、紫晶、鬃晶、髪晶等,以後三種觀賞效果較好,紫晶形端色鮮者為珍品。 玉髓:亦稱石髓,雨花石中常見的有葡萄狀、鍾乳狀的,色彩以灰白、乳白居多,也有少量的呈鮮紅、深紅、蔥綠諸色,火紅極艷者,較為難得。 蛋白石:雨花石中的蛋白石,質純,色艷,極具潤感,如霧如煙,撲朔迷離,有單色也有複色,色彩極具柔和感,有兩種色彩的蛋白石,色與色之間渾然天成。 化石:雨花石中的化石有動物化石、植物化石,以珊瑚化石居多,一般以有色彩、硅化程度高、形象居於石之平面的為佳品。 南京雨花石,古代人稱之為"花石子",主要產於南京周邊的六合山瑪瑙澗。形狀如鵝卵石,一般只有蠶豆大小,質地晶瑩,放入水中,便顯露出絢麗多彩的花紋顏色。因為個體小,便於收藏和欣賞。 雨花石產地一帶的山崗上,遍布有一層10多米厚蘊藏雨花石的鬆散或半膠結的古礫石層,在長江、秦淮河、滁河沿岸,特別是江河交匯地,沉積灘中夾雜著許多彩色斑斕的卵石。其中質地為瑪瑙石、蛋白石、水晶石、玉髓者,質感好,透明或半透明,玲瓏潤澤,俗稱「細石」,即狹義之雨花石;質地為石英礫石、構造岩礫石、角礫石、燧石等,質感差,不透明,粗獷不潤,亦偶有珍品,俗稱「粗石」,即廣義之雨花石,也稱彩卵石。 《雲林石譜》六合石:「真州六合縣,水中或沙土中出瑪瑙石,頗細碎。有絕大而純白者,五色紋如刷絲,甚溫潤瑩徹。土人擇紋采或斑斕點處,就巧碾成物像。」 《雲林石譜》螺子石:「江寧府江水中有碎石,謂之螺子。凡有五色,大抵全如六合縣靈岩及他處所產瑪瑙無異。紋理瑩繞石面,望之透明,溫潤可喜。」 《園冶》六合石子:「六合縣靈居岩,沙士中及水際產瑪瑙石子,頗細碎。有大如拳,有純白、五色紋者;其溫潤瑩徹,擇紋彩斑斕取之,鋪地錦如。或置澗壑及流水處,自然清白。」 4、棲霞石 棲霞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東郊棲霞區的棲霞山。石質成分主要為泥質灰岩及白雲質灰岩,細密、堅實;摩氏硬度4~5;石色以青灰、褐灰、黑灰為主,紅、黃、白、褐次之;體量大小不等,多為10厘米以上;形態千奇百怪,大多數為山形石或景觀石;石膚紋理,錯落有致,古樸典雅,渾厚沉穩,極具皺漏瘦透之姿。是石玩和製作盆景的上等石材,在元代已供作觀賞之用。 棲霞石是由含泥質碳酸鹽岩出露地表後,經長期風化作用、遇水溶蝕而形成。其石質有粗有細,質粗者嶙峋蒼古,質細者清潤亮澤;棲霞石造型有的漏、透、瘦、皺,嵯峨空靈;有的峰巒疊嶂,嶙剛峭麗;有的凌空倒掛,峰迴路轉;有的清潤秀麗,扣之如磬。棲霞石的表層紋理,深淺有度,乳凸處清潤光澤,如霞似錦,凹陷處紋理清晰,疏密有致,似行雲流水,具有獨特風采神韻。 棲霞山古稱攝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南朝時山中建棲霞精舍(棲霞寺),因之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又稱鳳翔峰,海拔286米;東峰形若卧龍,稱龍山;西峰狀似伏虎,稱虎山。從棲霞至龍潭,山丘連綿起伏,基本上屬石灰岩分布地區。 明《素園石譜》:「至正間(1341~1368),錢惟善先生游江東獲奇石,峰巒秀潤,上有古篆紋曰棲霞,心異之,作供几上,每神遊其間,便有世外之想。因仿東坡雪浪齋故事,名其室曰棲霞山房,勒銘壁中,永葆奇賞。」 ◎棲霞區境內的棲霞山、龍王山等地還盛產多種可供觀賞和製作盆景的石料,主要有:千層石,生成於山脊裸露處表層,經長期風化而成,色黛黑,質地堅硬;北石,生成在山坡土層石縫中,紋理多變,表面裹有一層灰粉,色澤近似龜紋石;礬石,多產于山坡表層,屬大理石質,有黃、白二色,色澤自然純正,質地凈者如玉,外型變化多端。 5、紅太湖石 紅太湖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郊區及鎮江句容一帶。該石呈紅色,外形千姿百態、玲瓏剔透頗似太湖石,故名。 紅太湖石與太湖石成因不同,產在碳酸鹽岩破碎帶中或與侵入岩體接觸帶附近,數量稀少。其碳酸鹽岩角礫被含有較多氧化鐵(Fe2O3)及多種成分的膠結物所膠結,當被膠結的角礫經溶蝕後,便在石頭上留下許多千奇百怪的空穴或空洞,造型美者是為石中佳品。 6、黃太湖石 黃太湖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郊區及鎮江句容一帶。黃太湖石質地鬆軟,色澤蠟黃,瘦骨嶙峋,孔洞纏連。其淡黃色很有親和力,頗具觀賞價值。 黃太湖石產在碳酸鹽岩與侵入岩體的接觸帶或附近的空洞之中,是原碳酸鹽岩破碎後,其角礫被含有微量氧化鐵(Fc2O3)的混合物膠結在一起,當被膠結的角礫經溶蝕後,便在石頭上留下大大小小的孔穴及空洞,構成透風漏目,玲瓏苗條的形態。 7、溧陽石 溧陽石,出自江蘇省常州溧陽市周城地區。該石質地細膩,多為不透明至微透明,極少數呈半透明"凍"狀;色彩艷麗,呈紅、紫、黃、綠、褐、灰、瓷白、星點紅等色,上品者以紅色為主;切面具有千姿百態的花紋和不同的色彩,有的可出現似人物、山水、花鳥等圖案;溧陽石極易加工,拋光上蠟後,光澤美麗,適宜雕刻印章及工藝品。 溧陽石石質成分為葉蠟石岩,由極細的葉蠟石礦物集合體所組成,另含有高嶺石、絹雲母、石英、黃鐵礦、褐鐵礦等礦物成份;摩氏硬度約2.5~3,局部有小於2.5或大於3者;比重約為3.0至3.2。 溧陽石可分為溧陽凍、溧陽星點紅、溧陽星點紫等品種,或按石色分為溧陽紅、溧陽紫、溧陽黃、溧陽瓷白、溧陽花石等。其中的溧陽紅、溧陽凍、溧陽花石、溧陽星點紅等較具觀賞價值,尤以"溧陽星點紅"為珍品。 8、呂梁石 呂梁石,出自江蘇省徐州市東南約25公里的銅山縣呂梁鄉山區。該石主要成分為泥灰岩、灰岩。大約形成於震旦紀,由泥岩及海藻等低等植物複合組成其獨特的壘塊形態,受自然風化後形成不規則且排列有序的豎型洞穴。石表粘附有一層古色古香的黃土顏色,並滲透其紋理,色彩與洞穴相互層疊,清晰易見。呂梁石形色渾厚,蒼古奇崛,有山石的稜角和水石的圓潤,融剛柔於一體,是較為獨特的石種。 呂梁石石質細膩,膚滑如玉,溫潤可人,扣之無聲。石體大的數米,小的寸許。外觀以黃色為主,黑、綠、紅等色點綴其間;一般為黃黑相間,黑的是岩石本體,黃的是牢牢附著在岩石上的極細泥沙;帶有紅色、紫色者屬稀少品種,若再具一定形狀則為珍品。造型以象形和景觀為主,象形者為柱狀構造組成的壘塊形態,似人物、動物、葫蘆等;似景觀者多呈層狀,構造形態往往成柱狀隆起,百態千姿,最為可觀,構成如船、樓、古堡、石窟狀等,一般為二至四層,多的達七、八層,每層帶石窟皆呈透狀,幽洞排列有序,恰似千年古堡或敦煌石窟,其石窟多呈黑色,其餘為黃色,窟的直徑有三至五厘米。似山形者,呈峰、崖、凹壁、石檐等狀,怪模怪樣,峰崖高低錯落、遠近變化自然。其避雨石,石體一側向外伸出,下能避雨,故名,亦俊險無比,如神仙閑居,靈氣橫生。 呂梁石產地一帶山區系古代泗水與黃河匯流之處。呂梁石千奇百怪的形狀,是由驚濤濁浪千百年來不斷地沖刷侵蝕而形成的,蘊藏在呂梁的虎頭山、牛山、霧山、大黑山、瘸山、花山、鵝山、紅山等諸山峰上。白樓、聖窩、三黃、蕭庄等村莊均有石農採石,尤以白樓、聖窩二村為多,始采已十幾年。石農採石多在十一月底至來年清明的農閑季節,有的深翻自家土地尋覓,有的進山挖掘。呂梁石不如靈璧石細密堅實,裸露於地表的大多風化厲害,石質較疏鬆,於地下一、二米或更深處挖出的,質地則相對較好。呂梁石採回後,需先清理、剔除附著在石頭表面和洞穴中的泥沙,有的要用清水反覆刷洗,直至顯露出原本石質,方可配座欣賞。 9、徐洲菊花石 徐洲菊花石,出自江蘇省徐州市銅山。該石屬螺旋菊花石,質地細緻,紋理清晰,石色紫紅或青灰,石中菊花狀圖案呈圓形,花紋亦有左旋和右旋之分,有的菊花花瓣的管匙從石的邊緣反卷上來,宛如浪花。 10、峴山石 峴山石,出自江蘇省鎮江市。《園冶》峴山石:「鎮江府城南大峴山一帶,皆產石。小者全質,大者鐫取相連處,奇怪萬狀。色黃,清潤而堅,扣之有聲。有色灰褐者。石多穿眼相通,可掇假山。」(10)·江蘇觀賞石㈡
11、茅山石 茅山石,出自江蘇省鎮江市的句容市茅山。該石岩性為白雲岩,呈冷白色,有類似新疆和田飯滲等玉性,佳者俗稱水石。 茅山又稱句曲山,位於江蘇省的西南部,南北約長10公里,東西約寬5公里,面積50多平方公里。橫卧於江蘇鎮江句容市、丹徒區、丹陽市,常州金壇市,南京溧水縣之間。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茅山玉晨觀北的冷水澗,舊名蒼龍溪,茅山石在澗水的長期沖刷下,其色如玉,堅潤可愛,在古代亦比崑山石聞名。 《格古要論·珍寶論》:「句容茅山石,白而有光,有水石,冷白色,或有水路,或有飯糝,好者與真玉相似,雖刀刮不動,終有石性,不溫潤,宜仔細辨之。」《清一統志》:「金壇縣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鐘乳。」《弘志句容縣誌》:「冷水澗在茅山玉晨觀北,舊名蒼龍溪,水漱石出其色如玉,堅潤可愛即茅山石也。」 ◎茅山還有太湖石、石墨石、石瑙、石鐘乳等多種怪石,其石質有的為石灰岩,有的為砂岩。 12、宜興石 宜興石,出自江蘇省宜興市。該石質地為石灰岩,造型怪異,天然輪廊具有瘦、透、漏、皺、怪等特點,狀類太湖石,玲瓏奇秀,是點綴園林、疊造假山的良好材料。 宜興張公洞和善卷洞等地,山嶺、盆地相間排列,喀斯特地貌發育,有闊大幽深的石灰岩洞,山中多怪石,或半裸於地表或蘊藏於土層中。 《園冶》宜興石:「宜興縣張公洞善卷寺一帶山產石,便於竹林出水,石性堅,穿眼,險怪如太湖者。有一種色黑質粗而黃者,有色白而質嫩者,掇山不可懸,恐不堅也。」 13、龍潭石 龍潭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龍潭。《園冶》龍潭石:「龍潭,金陵下七十餘里,地名七星觀,至山口、倉頭一帶,皆產石數種;有露土者,有半埋者。一種色青,質堅,透漏文理如太湖者。一種色微青,性堅,稍覺頑夯,可用起腳壓泛。一種色紋古拙,無漏,宜單點。一種色青如核桃紋多皴法者,掇能合皴如畫為妙。」 14、青龍山石 青龍山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東南郊的青龍山。《園冶》:「金陵青龍山石,大圈大孔者,全用匠作鑿取,做成峰石,只一面勢者。自來俗人以此為太湖主峰,凡花石反呼為「腳石」。掇如爐瓶式,更加以青峰,儼如刀山劍樹者斯也。或點竹樹下,不可高掇。」 15、瑪瑙石 瑪瑙石,出自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寶積山。該石近似雨花石。《雲林石譜》瑪瑙石:「泗州盱眙縣寶積山與招信縣皆產瑪瑙石,紋理奇怪。宣和間,招信縣令獲一石於村民,大如升,其質甚白,既磨礱,中有黃龍作蜿蜒曲屈之狀,歸置內府。」註:泗州盱眙縣,今江蘇盱眙縣。 16、宜興錦川石 宜興錦川石,又名松皮石、石筍石,出自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宜興錦川石外表似錦川、松皮,狀如砥柱,帶有眼窠狀凹陷;色澤有淡灰綠、土紅、黃、赭等色,有純綠色亦有五色兼備者;一般只長1米左右,也有大於2米者,則屬名貴。 《園冶》錦川石:「斯石宜舊。有五色者,有純綠者,紋如畫松皮,高丈余,闊盈尺者貴,丈內者多。近宜興有石如錦川,其紋眼嵌石子,色亦不佳。舊者紋眼嵌空,色質清潤,可以花間樹下,插立可觀。如理假山,猶類劈峰。」 17、石筍 石筍,出自江蘇省鎮江市黃山。《雲林石譜》石筍:「石筍所產凡有數處,一出鎮江府黃山,一產商州,一產益州諸郡。率皆卧生土中,采之隨其長短就而出之,或有斷而出者,大者三二尺,小者尺余,皆微著土。其質挺然尖銳,或匾側有三兩面,紋理如刷絲,隱起石面,或得涮道,扣之或有聲,石色無定,間有四面備者。又有高一二丈,首尾一律,因斧鑿修治而成。」註:鎮江府黃山(江蘇鎮江市黃山);商州(河南商縣);益州(四川成都市)。 《聊齋雜記·石譜》石筍:「鎮江、益州皆有。其質挺然,理如刷絲。」 18、竹葉石 竹葉石,亦稱五花石,出自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漢王鄉班井村一帶的山巒之中。該石學名竹葉狀灰岩,屬寒武系碳酸鹽類的沉積岩,摩氏硬度4~5;石面上布滿竹葉狀紋理,花紋千姿百態,分布有致,清秀典雅;呈紅、黃、藍、紫、白諸色,色澤古樸,其中紫紅色的竹葉石,主要是由鐵的氧化物滲透、浸染而成;竹葉石一般獨立成塊,大小不一,分布於半山坡上,極易覓尋。剛採集的竹葉石表面有泥漬,一般完整,不需雕琢研磨,用稀淡鹽酸清洗一下即具觀賞效果,清代時常用其研磨健身球。 竹葉石為石灰岩,源於集散海里的竹葉狀碎石,被含有鈣質的膠體粘合成岩石。竹葉石可呈各種色彩,有灰藍底色紫紅竹葉石、灰青底色白竹葉石、灰白底色紫邊黃竹葉石、淡黃底色黃竹葉石、黃褐底色黑竹葉石、青灰底色紅竹葉石等。有的石上紋理顯現出清晰的竹干、竹枝、竹葉,形似一枝完整的竹子,清新高潔,可謂珍品。 ◎竹葉石在山東省長清、平邑、臨朐、梁山、萊蕪等地及遼寧省一些地方亦有分布。 19、湖山石 湖山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山。該石多呈青黑色,花紋與骰子香楠木相差不多,性堅好。湖山在江寧區南三十里處,周圍七里,山上有湖久旱不涸。 《聊齋雜記·石譜》湖山石:「青黑,類太湖,紋類骰子、香楠,可嵌桌面。」 20、漣水怪石 漣水怪石,出自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該石嵌空玲瓏,峰巒洞穴樣樣皆備,顏色清潤,疊峰層巒,千姿百態;更奇者,石上亦布滿天雕神鏤之巧。漣水縣境內有黃河故道78公里,地形地貌獨特、複雜,多蘊存有形狀奇特的石頭。 《素園石譜》載:「米嘗守漣水,地接靈壁,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名,入室終日不出。」 21、斧劈石 斧劈石,出自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鎮江市的丹陽市。該石屬岩頁,經長期沉澱而形成,主要含石灰質及碳質;石質較軟,可開鑿分層,又稱「雲母石片」;石表皴紋與中國畫中"斧劈皴"相似;色澤以深灰、黑色為主,隨石中含鐵量及其他金屬含量成分的不同,也有灰中帶紅銹或淺灰等變化。 斧劈石形狀修長、剛勁,色澤自然,宜於造景,做劍峰絕壁景觀尤其雄秀。但表面皴紋凹凸反差不大,吸水性較差,難於生苔,現多用於大型園庭置景。 22、鎮江石 鎮江石,又稱黃山石,出自江蘇省鎮江市黃山。《雲林石譜》:「鎮江府去城十五里,地名黃山,鶴林寺之西南,又一山名峴山,在黃山之東,土中皆產石。小者或全質,大者或鐫取,相連處險怪有萬狀,色黃,清潤而堅,扣之有聲。間有色灰褐者,石多穿眼相連通,可出香。」 鎮江市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地形南高北低,市區南部自西向東分布著五州山、十里長山、東山、九華山、黃山、觀音山、雞籠山、磨笄山等,市區東郊零星分布著汝山、橫山、京峴山、雩山,城區內分布著金山、焦山、北固山、雲台山、象山等孤丘。黃山位於鎮江市南郊九華山北側,相傳山上長滿了野茼蒿,夏秋開花一派金黃,故名,山高156.6米,面積約0.55平方公里。 23、黃石 黃石,出自江蘇省蘇州市郊堯峰山,鎮江市十里長山、茅山,常州市黃山等地。該石屬於沉積岩中的一種細砂岩,石質堅硬,色黃,稜角分明,輪廓呈折線,石紋古拙,外貌塊鈍而棱銳、蒼勁雄渾。用於造園疊山粗獷而具野趣,或似自然界山林的丹霞地貌,或似沉積岩山林的風化景觀,風格別緻。用黃石疊砌的秋景山色,尤貼切景意,如揚州個園四季假山中的秋山,蘇州耦園中的東花園假山等。 黃石資源豐富,產地很多,而以江蘇省蘇州、鎮江、常州所產為著。堯峰山位於蘇州吳中區橫涇鎮境內,海拔224米,所產之黃石,又稱「堯峰石」。十里長山位於鎮江市丹徒縣谷陽鎮境內;茅山位於鎮江市句容市東南部。 明·計成《園冶》黃石:「黃石是處皆產,其質堅,不入斧鑿,其文古挫。如常州黃山,蘇州堯峰山,鎮江圖山,沿大江直至採石之上皆產。俗人只之頑夯,而不知奇妙也。」 明·文震亨《長物志》:「堯峰石,近時始出,苔蘚叢生,古樸可愛,以未經采鑿,山中甚多,但不玲瓏耳。然正以不玲瓏,故佳。」 24、雲錦石 雲錦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該石石質成分主要為文石,其次為方解石等組成,摩氏硬度為3~4,局部硅化則硬度較大。體量大小不等,多為10厘米至幾十厘米以上。呈淺黃、灰黃、黃白等色澤,石的切面具有紋狀、同心狀、環狀、角帶狀等天然雲紋,圖案美麗,頗具觀賞價值。 雲錦石成因分析:當碳酸鹽岩層產生斷裂破碎並受到侵入體熱液作用後,在岩層的破碎斷裂帶內空洞中,含有碳酸鹽的溶液在空洞中逐漸環繞某些核心沉澱後形成。 25、翠竹石 翠竹石,出自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該石為一種翠綠色的礦物晶體,屬滑石岩中的陽起石類變種。石中的翠綠色柱狀晶體,每隔一段便有一條寬1毫米左右的白色竹節橫紋,色澤青翠欲滴,形狀極似竹子,故名。 翠竹石賦存於太古界東海群變質岩系之中。嵌在灰白色滑石岩里的偉晶狀翠綠色晶體,排列稀疏,單個晶體長3厘米至6厘米,寬3毫米至7毫米左右。其翠綠色礦物集合體有時呈層狀出現在蛇綠岩中,單層厚2厘米至4厘米,長達數米至數十米不等。 26、眼睛石 眼睛石,出自江蘇省常州溧陽市七里崗至平橋龍山一帶。該石主要成分為石英,呈紫、灰、白、紅等色,石體通常呈橢圓形團塊狀,外部有紅色沸石化硅質岩,然後是一圈藍白色的瑪瑙,再向內為具一定透明度紫水晶。因其形狀極似眼睛而得名。眼睛石蘊存在膨潤土含礦帶中,在開採膨潤土礦時可以收集。 27、水晶石 水晶石,出自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該石屬非金屬礦物,主要成份為二氧化硅。晶瑩如水、質堅似玉。具有天然的六棱晶體狀,以無色透明晶體為主,也有茶、黃、紫、煙、乳白、玫瑰等色,形狀有水晶洞、晶簇、晶柱等。水晶石亦可用於雕刻佛像、項鏈、手鏈、耳墜等工藝品、飾品。 東海縣水晶礦藏豐富,主要分布於牛山、房山、八湖等地,總儲量約為25.5萬噸,年產量居全國之冠。水晶質地純正,品位高,二氧化硅含量在99.9%以上。 28、千層石 千層石,出自江蘇省太湖地區一帶。該石屬層岩積澱形成,青黑色與白色片狀岩石相間重疊,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和石英,石質極堅硬,呈深灰、土黃、褐等色,有的層中夾礫石,形狀如國畫中的折帶皴。宜用於園林散點石配置和駁岸,也適於做山水、樹石盆景。 29、金陵石罐 金陵石罐,又稱金陵神罐、石罐、空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該石質地堅硬,外觀粗糙,大多為橢圓體、球形及扁狀,內部中空,大者直徑60厘米左右,小者在10厘米左右;內壁光滑,堅硬如鐵,有紅、粉、黃、黑等色,有的內壁像一顆顆紅葡萄或似蛋黃與其他東西相拌雜,色彩豐富;內含物有水、砂或不明礦物質。 石罐一般蘊存於雨花石礦區的黃沙與礫石之中,產出數量極少,宋·蘇東坡曾稱此石罐為「石斛」,並著有「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淺灘」詩句。 30、筋紋石 筋紋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郊區。該石質地緻密,摩氏硬度為3~4。呈青灰、灰白、淺黃白、白等色調。體量大小不等,一般為十幾厘米至幾米。外表凹凸不平,高低錯落,形狀千奇百怪,多似山嶺、陡峰。因石中嵌有許多似筋紋狀的細脈,故名。 筋紋石主要成分為白雲岩及白雲質灰岩,其中細脈成分主要為方解石,呈土黃色、黃白色,寬1毫米至數厘米不等,紋飾精美。是早期沉積形成的白雲岩及白雲質灰岩產生裂隙後,碳酸鹽細脈充填於裂隙而形成的。 31、鐘乳石 鐘乳石,又稱石鐘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郊幕府山及江寧區雷公山、無錫宜興市南部山區、鎮江句容市茅山、徐州市銅山縣團山等地的石灰岩溶洞中。該石是由岩溶縫壁與洞壁上含碳酸鈣濃度較大的水溶液不停地流淌,在壁面上沉澱並層層相覆而形成的碳酸鈣塊體。表面起伏不平,石形奇姿怪狀。碳酸鈣覆蓋層的本色為乳白色,因岩石溶解或沉澱時含有如鐵、錳、銅之類成分,以及氧化程度的不同,則構成多種彩色,如含鐵質者可呈黃色、紅色或棕色,含銅者可呈綠色或藍色,含錳者可呈灰色或黑色等。鐘乳石主要由方解石或文石組成,除原石觀賞外,亦可用於製作各種造型景觀和盆景。 南京市西北郊的幕府山,西起上元門附近的老虎山,東至燕子磯,尤其江邊具有岩溶地貌特徵的陡崖之間,溶洞最為集中。江寧區湯山鎮西雷公山北坡一帶有南京地區最大的溶洞群,面積達數萬平方米,洞內奇峰異石林立,石鐘乳、石筍五彩繽紛、鮮艷奪目。 無錫宜興市南部山區的孟峰山、螺岩山、金塘山、靈谷山等處有眾多石灰岩溶洞,洞內經長期滴水溶融和凝結而形成的石柱、石筍、石幔、石花等千姿百態,形似奇幻景物。 鎮江句容市東南的茅山上有許多石灰岩溶洞,曾有二十六洞之說。積金峰附近的華陽洞,深不可測,為茅山最大的溶洞。附近還有許多小山洞,這些溶洞深邃莫測,迴廊隱現,洞中的石灰岩結晶體顏色各異,白似玉,紅如胭,翠像竹。石筍、鐘乳石到處皆是,其形狀千奇萬怪。 徐州市銅山縣城子湖村團山上的天然溶洞,洞口較小,洞內空曠幽深,怪石林立、河水潺潺,鐘乳石形態嶙峋,似景狀物,蔚為壯觀。 32、浮石 浮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八百里橋一帶火山岩群中。該石是一種多氣孔的玄武岩,呈灰黑色至深綠黑色,質輕,能浮於水上,故名。 33、硅化木 硅化木,出自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靈岩山、江寧區牛首山、溧水縣孫家村等地。該石是由於地殼發生變動,傾刻之間森林被掩埋於地層深處,經天長地久,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硅與木質有機物進行置換作用,硅質逐漸代替了木質而形成,同時依然保留著樹木外表輪廓和內部紋理結構的原貌。 靈岩山一帶硅化木形成於晚第三紀至第四紀更新世早期,賦存在砂礫層中,質地堅硬,呈褐黃色,直徑15厘米至20厘米、長50厘米至80厘米。 牛首山及溧水孫家村等地的硅化木蘊存於中生代、晚侏羅紀火山碎屑岩夾沉積岩層中,有的直徑達20厘米。 34、蠖村石(硯石) 蠖村石,又稱澄泥石、靈岩石,出自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藏書鎮附近的靈岩山一帶。該石是風化花崗岩粉末經千萬年重新沉積形成的頁岩,質地細密均勻,密度大,硬度適中,石中偶有金屬砂粒,顏色有鱔魚黃、蟹殼青、蝦頭紅等。因其質地顏色極似澄泥硯,故世人多稱作澄泥石,可用於雕琢石硯、石壺、筆筒等。以蠖村石制硯已有1500多年歷史,成硯稱蠖村硯、藏書硯、澄泥石硯、靈岩石硯,具發墨快、不滲水、久貯不涸的特點。 附錄: 藍寶石 藍寶石,出自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練山、淮安市盱眙縣林場、揚州儀征市大銅山等地。該石為藍色透明的剛玉晶體,多呈深藍、淡藍、棕灰、綠等色,透明。但其晶體常沿軸面裂開,呈薄板狀,故取料較難。 江蘇藍寶石砂礦床,以六合區練山的藍寶石砂礦床為主。藍寶石砂礦由鹼性玄武岩風化形成。礦床分馬窪、周年、小營三個礦段,分布在溝谷中。砂礦體呈似層狀,礦層主要為鹼性玄武岩和火山角礫岩礫石層,其次為含礫亞粘土層,礦層厚度0.5~3米。藍寶石品位變化大,一般顏色較深,以深藍色、棕灰色者居多,其次為乳藍色、藍灰黑色,偶見黃色、綠色者,透明度差。粒徑4~6毫米者約佔51%,6~8毫米者約佔30%,大於8毫米者數量較少,約佔11%。顆粒重量在1~4克拉之間約佔72%,4~6克拉者約佔10%,大於6克拉者約佔9%,最重有115.55克拉。藍寶石連晶、雙晶不發育,具環帶和六射結構者,約佔3%。 練山藍寶石礦位於六合城北西14公里處,含礦層為第四系坡積層,有四層礦,主礦體長1380米,寬63~120米,厚1~2米。在六合區還有中山、塔山、鳥石山等藍寶石砂礦點。(11)·浙江觀賞石㈠ 1、水沖硅化木 水沖硅化木,出自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澄潭江流域。該石較原生硅化木堅硬,表面光鮮圓純,木質紋理極為清晰;顏色以紅、黃、藍、綠、黑等色為主,或多色相間;形狀古樸典雅,姿態萬千,有的形成眾多孔洞,有的似人物、山水、禽獸等怪異靈石;體量小的如卵石大小,大的重達六、七十公斤,多為中小個頭,適宜把玩、清供。佳者質地溫潤似玉,石表包漿天然,肌理紋彩豐富,色澤秀麗,五彩斑斕,超脫以年輪樹節為特徵的硅化木鑒賞範疇,極具觀賞性。 硅化木也稱木化石,是樹木因地殼變動被埋入地下,經地層壓力與熱力和二氧化硅溶液漫長年代的作用,植物纖維被沉澱的二氧化硅填充置換,而形成的木形硅質岩石。新昌的硅化木主要是距今7000萬年至2億年前的侏羅紀至白堊紀的松、柏、杉、銀杏、樺樹等組成的原始森林形成的。水沖硅化木,是硅化木經地殼運動裸露地表後被洪水、冰川等沖入河中,與沙石一起經千萬年激流沖淘、磨礪而形成。有較好的水洗度、磨圓度,石表潤澤,色艷紋細,有的年輪、樹結和木質纖維等歷歷可辯,是硅化木里的罕見種類。 水沖硅化木資源稀少,但分布較廣,蘊存在上游有硅化木原生地的河床上或古河道沖積層中。浙江境內的嵊州、金華、永康、東陽、武義、蘭溪均有發現,尤以新昌一帶為多。澄潭江流域溪河縱橫,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水沖硅化木產地。 2、昌化雞血石 昌化雞血石,又名鳳血石,出自浙江省杭州臨安市昌化鎮西北面的玉岩山。該石是含辰砂礦物的緻密塊狀葉蠟石,具有鮮活艷麗如同雞血的色彩和亮麗剔透似美玉般的光澤,因其石色彩艷紅如雞血而得名。可用於製作印章、雕刻工藝品和原石欣賞。 昌化雞血石系辰砂與地開石、高嶺石等礦物的天然集合體。構成石質的主要成分是地開石和高嶺石,有黃、紅、紫、青、綠、白、灰、黑等基色,其透明度有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多種;石中雞血的主要成分為辰砂(硃砂),有鮮紅、大紅、紫紅、淡紅等色,呈片、團塊、條帶、星點、及象形等狀分布。昌化雞血石分凍地、軟地、剛地、硬地四大類,50餘個品種,絢麗多姿,各具特色。 凍地雞血石的成分是辰砂與地開石、高嶺石組成的天然集合體,摩氏硬度為2~3,微透明至透明,強蠟狀光澤。凍地雞血石是昌化雞血石中的名品,歷來是開採的主要對象。主要品種有:牛角凍、田黃凍、肉糕凍、桃紅凍、瑪瑙凍、羊脂凍、玻璃凍、硃砂凍、芙蓉凍、五彩凍、銀灰凍、豆青凍等雞血石。 軟地雞血石的成分是辰砂與地開石、高嶺石和少量明礬石、石英細粒組成,有一定蠟狀光澤,摩氏硬度為3~4,不透明或部分微透明。以多姿多彩的軟彩石為地,不少品種的血色、血形與色彩豐富的質地相融合形成美麗的圖紋。軟地雞血石是昌化雞血石中最常見的一類,產量約佔60%。主要品種有:黑旋風、瓦灰地、桃紅地、硃砂地、醬色地、巧石地、白玉、黃玉、青玉、花玉、紫雲、板紋等雞血石。 剛地雞血石的成分是辰砂與弱或強硅化的地開石、高嶺石、明礬石、硅質成分及微細粒石英的集合體,分軟剛地與硬剛地兩類。軟剛地摩氏硬度為3~5.5,部分質理較細潤,有玉肌感,不透明,少量微透明,質好者同軟地雞血石相似,但石質脆,易破裂,受熱、受震的情況下尤甚;硬剛地摩氏硬度大於5.5。剛地雞血石以褐黃色、淡紅色為主,大部分不宜雕刻,一般稍作加工後以觀賞其自然美。主要品種有:剛灰地、剛褐地、剛白地、剛粉紅地等雞血石。 硬地雞血石的成分是辰砂與硅化凝灰岩組成,主要含SiO2,摩氏硬度為6以上,有的大於7,不透明,乾澀少光,俗稱"硬貨"。質地顏色較單調,多呈灰色、白色,少量黑色和多色伴生。硬地雞血石難以雕刻,屬低檔品。主要品種有:硬灰地、硬黃地、硬黑地、硬褐地等雞血石。但其中在硬地表面伴生鮮艷雞血,形成單面或雙面雞血薄皮的,俗稱"皮血",則屬上檔或中檔品,且質地愈硬,其伴生的"雞血"亦愈鮮愈濃,愈不容易褪色,質好者是製作工藝品的佳材,有的只經表面拋光就極具觀賞價值。 昌化雞血石的品質,一是"雞血",二是質地,主要看石質是否潔凈、細潤。以紅色集中、面積大、鮮艷純凈,並深透石中的為上,紅色分散,呈點塊狀,顏色發紫或發淺的為次。質地細膩,潔瑩如玉,半透明,以羊脂凍為上,烏凍次之。全紅而通靈的稱"大紅袍",黑白地與雞血三色者稱"劉關張"。 昌化雞血石最早由上溪鄉邵家村(今玉岩山腳下的大峽谷鎮玉山村)的一位農民,發現於村莊對面康山嶺西側露出地表的岩石上,見其昌瑩如玉,紅似雞血,艷麗非凡,用鐵杵鑿下一塊帶回,之後邵家村和鄰近村莊的村民相繼上山採石,並迅速傳揚開來,成為中國印章石之珍貴品種。昌化雞血石的開採利用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明清時代頗為興旺。 昌化雞血石主產於玉岩山(也稱玉石山),廣泛分布於康嶺一帶,該地舊屬臨安市原三縣合一前的昌化縣昌化區,1960年併入臨安縣,1996年臨安撤縣設市。礦山走勢自大峽谷鎮的雞冠岩(原上溪鄉西北角)開始,向東北延伸,經灰石嶺、康山嶺、核桃嶺、纖嶺等山嶺,約10公里。主礦區在海拔1230米的玉岩山北坡,離昌化鎮50多公里,離臨安市駐地錦城鎮100多公里。 昌化雞血石也被稱為昌化石,但在昌化石的品種中,又以雞血石最為珍貴,其它還有白昌化、花昌化、黑昌化等,也是製作印章和雕琢工藝品的極好原料。 3、昌化石 昌化石,出自浙江省杭州臨安市昌化鎮西北面的玉岩山一帶。該石主要成分為地開石、高嶺石,含有少量的明礬石和石英,摩氏硬度為2~4,蠟狀光澤,不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極少數透明。色彩有紅、黃、褐、灰、白等,以灰白居多,有單色也有多色,紋理變幻、多姿。大部色澤沉著,性韌澀,明顯帶有團片狀細白粉點,質純凈的極其珍貴。昌化石的開採始於元末,興於明清,常用於製作印章和雕刻工藝品。 昌化石礦山走勢自原上溪鄉西北角的雞冠岩開始,向東北延伸,經灰石嶺、康山嶺、核桃嶺、纖嶺等山嶺,約10公里,主礦區在海拔1230米的玉岩山北坡。昌化石品種繁多,若按石質色象及顏色、透明度、光澤度、硬度區分,一般有雞血石、凍石、彩石三大類和從屬多個品種。雞血石是昌化石中品質最佳者,石中含辰砂礦物滲染之紅色斑塊,如雞血凝成,尤以全面紅或四面紅者為上品。 凍石,主要成分為比較純的地開石、高嶺石組成,大多有綿性。一般摩氏硬度為2~3,雕刻時易受刀。石質清亮、晶瑩、細潤,透明至微透明,具有強蠟狀光澤。有單色凍石和多色凍石,尤以單色凍為佳。原石多散佈於其它圍岩中,有的呈卵狀小團塊,與其他礦石界限清晰,大塊者較少見。主要品種有:牛角凍、羊脂凍、田黃凍、藕粉凍、桃紅凍、五彩凍、豆青凍、瑪瑙凍、藍星凍、巧色凍等。其中:牛角凍,灰黑色中略滲淺黃,帶有牛角剖面的紋理,半透明,富有光澤,石性綿,質地細膩,易受刀,有的顯深灰黑色或稍有雜質;藕粉凍,又稱肉糕凍,呈淺灰稍帶微紅,色澤較深沉,半透明或微透明,易於受刀,在凍石中產出尚多,但色彩均勻,無雜色者較少;五彩凍,呈紅、白、棕、黃、黑等多種顏色並交錯伴生,色紋變化多端,偶有形成晶瑩的彩色畫面或似人狀物者,微透明至半透明或部分半透明,產出較多,按主色塊細分有黃花凍、白花凍、紅花凍、黑花凍、銀花凍等。 彩石,產出較多,主要成分為地開石、高嶺石,含少量明礬石和石英,摩氏硬度為3~4,有一定的蠟狀光澤,不透明或局部微透明,色澤有單色也有多色。其色相絢麗多姿,紋理變幻無窮,有些構成似花鳥、動物、山水等圖案。主要品種有:黑旋風、象牙白、桃紅石、紫雲石、土黃石、桂花黃、孔雀綠、黃花石、五彩石、巧色石等。其中:黑旋風,通體烏黑,富有蠟狀光澤,色澤純凈者,如同漆染,多色者,黑地上的其他顏色界限清晰,紋理偶具一定造型,不透明,石質細綿,常選作加工雕件底座;孔雀綠,呈翠綠色,色純者較少,多為濃淡不勻之塊狀互生,色深者近墨綠,色淡者近石綠,有的石中顯灰白紋路或深棕色紋路勾畫出的山巒、泉水等圖案,石質較溫潤,易於雕刻造型;巧色石,石色系兩種以上顏色形成,不同顏色多數呈塊狀,色界較分明、反差較強,不透明,易受刀,是因色巧雕之佳材。 4、青田石 青田石,出自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方山、山口一帶。青田石主要組成礦物為葉蠟石,質地緻密細膩、堅韌,溫潤光潔;顯蠟狀,油脂、玻璃光澤,不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顏色呈青、黃、淡紅及青灰等,以淡青色居多,細分有青白、淺綠、黃綠、翠綠、淡綠、紫藍、深藍、灰藍、粉紅、灰白、灰等色;摩氏硬度為2.5~3,密度約2.7克/立方厘米,折射率1.545~1.599。青田石一般夾雜在堅石之中,大塊的石頭較為少見,因產於青田縣而得名,尤以方山的產量最為豐富。青田石色彩豐富,花紋奇特,脆軟相宜,極易受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篆刻用石,據史料記載,六朝時即有採掘利用,宋時開採較多,清代開採已具有相當規模。 青田石屬葉蠟石類,化學成分以三氧化二鋁和二氧化硅為主,約佔總含量的90%,其他有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鈣、氧化鎂、三氧化二鐵等。礦床屬火山──中低溫熱液礦床,成礦形式以交代為主,充填為次,成礦年代為距今約1.4億年的晚侏羅紀,蘊藏在浙江北部重巒疊嶂中。 青田石的自然礦石,因色澤、礦物共生組合、礦石結構構造的差異,有單色、雜色、剛玉質、紅柱石質等類型:單色青田石,呈青白、乳白、紫灰紫等色,具油脂光澤或土狀光澤,由葉蠟石、絹雲母或葉蠟石化凝灰岩等組成,是用於雕刻的主要材料;雜色青田石,常呈條帶狀,由淺色及深灰色葉蠟石或葉蠟石化凝灰岩組成,當礦石中含鐵時則出現美麗的紅色"雲霧",是石雕的重要礦石;剛玉質青田石,葉蠟石呈淺灰色,剛玉呈深藍色斑點鑲嵌其間,稱為"藍花丁";紅柱石質青田石,葉蠟石呈淺色,紅柱石呈紅色斑點分布於其間,或組成條帶分布於淺色葉蠟石中。 青田石按色澤、透明度、質地等方面的差異,可分為普通青田石和青田凍石及其所屬的多個品種,封門青、燈光凍等是其中的上品。 普通青田石,顏色艷麗,光澤強,質地緻密細膩,透明度稍差。按顏色分有白青田、綠青田、藍青田、黃青田、紫青田、紅青田、灰青田等。 青田凍石,顏色豐富鮮艷,玻璃光澤強,透明度好,光潔如玉,富含AL2O3,質稍軟。其色澤、紋理、透明度、質地各有不同,品種較多;晶瑩如玉、透明、照之燦若燈輝者稱"燈光凍"或燈明石、燈光石;顏色豐富多彩、透明或半透明者稱"五彩凍";似竹葉般青綠、透明度高者稱"封門青";此外,還有魚腦凍、紫檀凍、紅花凍、松皮凍、醬油凍、橘黃凍、菊花凍、封門藍等。 封門青:產於青田山口鎮封門山而得名,又稱"鳳凰青"、"青凍"。石質細嫩,微透明至半透明,其清綠色有深有淺,有白菜青、竹葉青、蘭花青等顏色品種。以質地純潔細膩、顏色明媚均勻無雜色者為珍。 燈光凍:產於青田圖書山(鶴山)的官司洪洞。石質細嫩,色黑而富有光澤。用燈光映照,其石頭通體透明,並呈現紅黃色或微黃色,恰似燈輝,瑩潔如玉,故名。 五彩凍:石質細膩,半透明至近透明,其上多同時呈現多種顏色,質優者顏色柔和不亂,五彩斑斕,故名,屬稀有的珍貴品種。 青田石石質結實細密,刀感軟硬適中,主調尚清、尚淡,雍容嫻靜,特富金石味。優質青田石質地緻密細膩、堅韌光潔,無裂紋、雜質、包體及其他缺陷,塊度大,顏色艷麗均一,蠟狀光澤、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強,半透明至透明。用於雕刻印章的優質青田石有豐門青、石竹花、黃石花、紫檀花、墨青花、松花皮、醬油凍,及巧色印雕等。青田石亦可用於雕刻人物、動物、植物、花鳥、器皿等藝術品。 5、新昌黃蠟石 新昌黃蠟石,出自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澄潭江一帶。該石質地細膩潤滑,光澤誘人,顏色極優,形態敦厚可愛,有狀似金牛、企鵝、鯨魚等動物,亦有如濃縮的自然山峰等,有的石頭上還有淡淡的"圈紋"、"指甲紋",此屬硅質"冰川冰磧礫石"特徵。 在河道中涉水而覓的黃蠟石,有冰蠟、膠蠟、晶蠟、細蠟、粗蠟之分,其中以冰蠟為佳,它透光性好,表面平滑油光,猶如美玉;膠蠟的表面呈油滴狀、蠟凝狀,亦富有觀賞性。 6、寧海蠟石 寧海蠟石,出自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城郊的大溪。寧海位於浙江東部沿海,處於象山港和三門灣之間,與奉化市、象山縣、天台縣、新昌縣、三門縣接壤。縣域總面積1931平方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濱海多山丘陵地區,山體系天台山脈中段。大溪,古稱石瑜溪,為白溪最大支流,前人以其溪流之大而向稱,黃壇以下稱洋溪;發源於寧海境內鎮亭山(海拔945米)南麓,南流折東,於馬婆園注入白溪;流長37.2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大溪沿途青山疊翠、碧水清流,山澗怪岩林立、溪中滿布卵石,流經洋溪段,更是連綿的卵石灘。沿溪的火成岩、變質岩和各種礦物千萬年連續不斷地在此沉澱,並在水浪衝擊中相互磨礪,蘊成的卵石類觀賞石極為豐富。尤以蠟石類質地較佳,頗具觀賞價值。 寧海蠟石石質堅硬,色澤飽滿、渾厚沉著,質地均溫潤如玉質。洋溪段的寧海蠟石一般呈單一個體夾雜埋藏在溪床沙漬或溪道沖積沉積帶的卵石灘中,當洪水沖刷過後或枯水季節,可在溪水中或卵石沖積灘上採集。主要品種有黃蠟石、白蠟石、蜂窩蠟石、紅紋蠟石等。 黃蠟石:質地堅硬細膩,石表光潔度好,觸感爽滑柔潤,色澤近於金黃、渾厚沉著;天然包漿完整,無須刻意養護;石形千姿百態,既富有局部的自然野趣,又顯現出整體上的靜雅華貴;體量一般在30~100厘米左右,宜於點綴園林、庭院和廳堂几案清供欣賞。 白蠟石:當地人稱"玉石頭",質地晶瑩剔透,石表溫潤如玉,淡雅純潔似羊脂;體量略小於黃蠟石,現已發現的一般在50厘米以下。 蜂窩蠟石:該石在水與沙的磨洗下,已淘盡雜質,僅存似玉質化的堅韌經絡。形態怪異,通體呈蜂窩狀,滿布洞穴,孔洞通幽,玲瓏宛轉;瘦、皺、漏、透致極。最適宜近觀細賞,令人回味無窮。 紅紋蠟石:質地細密,呈微透明狀;顏色微紅略帶淺黃;表面光潔,水洗度好。石體中有帶狀紅紋呈弧型分布,石表的紋路因石體的磨切面不同,有條帶狀、不規則塊狀等,尤以絲狀類雲紋者為佳。(12)·浙江觀賞石㈡ 7、松陽黃蠟石 松陽黃蠟石,出自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山澗河溪中。該石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摩氏硬度6~7,結構緻密,具韌性,石表層蠟狀感強,光澤溫潤、色彩艷麗、造型奇特。品種以黃蠟石居多,白蠟石、紅蠟石次之,其它類較少。 松陽黃蠟石的色彩豐富鮮艷,多呈黃色調,細分之有明黃、蠟黃、棕黃、嫩黃等。其中膠蠟、凍蠟質地潤澤,密度較高;尤其是凍蠟,透剔晶瑩,一些有皮殼包裹者,從沙石磨出的小口中可見到晶瑩。形狀奇特多樣,似動物者,唯妙唯俏,色彩、形象配合巧妙。體量大者逾噸,可置於園林,中者可放廳堂、几案,小者如拳,可作手玩之石。 黃蠟石的原岩為乳石英、石英沙岩、石英岩,破碎後被埋藏在黃泥山中,受山中酸性物質長期溶蝕,表層多呈蠟狀釉彩;有的隨山洪衝進山澗、河谷,經千萬年流水沖刷及沙礫摩擦,變得十分溜滑。在松陽卯山一帶黃泥山上,到處是裸露的石英岩,山中蘊存著大量表皮鮮紅的蠟石,和許多表層呈顆粒狀、色彩艷紅的蠟石,此蠟石色澤外焦里嫩,表面變化豐富,獨特罕見。松陽的水沖黃蠟石則光澤溫潤,多有奇特的造型,或狀景似物,千姿百態,或異彩紛呈,天然成畫。近年在松陰溪河床底下的黃蠟石亦多有面世。 8、武義黃蠟石 武義黃蠟石,出自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武義江流域。該石質地細膩似玉,溫潤光滑,呈黃色光澤,肌理千奇百怪,表面多呈凸起或凹陷、窩洞狀,平坦光潔者較少;紋理較特殊,有網路紋、珠狀紋、流水紋等,在一些晶蠟石中常有球狀或平面的石英晶粒群;造型極其豐富,有象形、景觀、抽象等形態,也有浮雕圖紋石、平面圖紋石,或寶氣十足,或古樸蒼然;體量大者有百十公斤,小者如拳。形神俱佳的黃蠟石,色澤鮮潤,細膩嫩滑,色附於質,神韻天然。 武義縣三面環山,峰巒連綿,中部丘陵蜿蜒起伏,武義江是境內最大河流,屬錢塘江水系的支流,全長192公里,蘊藏黃蠟石的流域在縣境內為40公里左右。武義蠟石種類較多:包括黃蠟石、白蠟石、醬蠟石、彩蠟石、綠蠟石、紅蠟石等,以黃蠟石為多,醬蠟、彩蠟次之;其質地有凍蠟、膠蠟、晶蠟、細蠟、粗蠟等,以膠蠟和晶蠟較常見,凍蠟、細蠟較稀少。凍蠟透光性好,表面如凝脂,光潔油潤;膠蠟表面有一層膠狀體石皮,偶有明顯的層次;晶蠟一般無石皮,多因含水晶體而呈現出晶瑩的光澤。 9、甌江石 甌江石,主要出自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甌江。甌江是浙江省的第二條大河,灘陡水急,上游地質結構變化大,有岩漿岩、變質岩、沉積岩,經億萬年的風化、沖刷、搬運,千姿百態、色彩斑斕的河卵石散落在八百里甌江兩岸。地處甌江中游的青田大小卵石灘星羅棋布,有的綿延5~6里長,是甌江石的主要採集地點。 甌江石的品類較多,質地有火山岩、石英、瑪瑙、玉質等,品種有黃蠟石、彩陶質石、錦紋石、卵石等,有圖紋石也有造型石,並以圖紋石為主。甌江圖紋石質色較佳,紋路細膩流暢,線條曲折多變,形成似雪山初融、瀑流飛掛、山水樹木、飛禽走獸等景物圖案,妙趣天成,生動傳神。造型石以黃蠟石、彩陶質石為主、形態圓潤自然、色彩艷麗奪目、造型多端,有似山水、人物、動物等。 10、弁山太湖石 弁山太湖石,又名弁山花石、弁山石、卞山石,出自浙江省湖州市弁山。弁山太湖石,造型奇特,形狀各異,中空剔透,具備皺、瘦、漏、透之特徵,是營造園林的佳石,兩宋時曾被作為特殊貢品。現弁山一帶仍有太湖石蘊藏,有的裸露於地表。 弁山又名卞山,位於湖州城西北9公里,雄峙於太湖南岸,盛產太湖石。據傳,當年宋徽宗"花石綱"遺留下來的,諸如蘇州留園的"冠雲峰",上海豫園"玉玲瓏"等太湖名石,均采自湖州弁山。 弁山太湖石天然形成,一般都在數千或上萬斤,宋代弁山人搬運太湖石時,先用膠泥將石孔填實,再用苧麻筋雜以泥,包裹成圓渾狀,放在太陽下晒乾使之堅實。然後用木頭將圓渾狀的太湖石推滾上船,到達目的地後再用水浸,去掉膠泥包裝,弁山太湖石就露出本來面貌。 《雲林石譜》卞山石:「湖州西門外十五里有卞山,在群山中最為崷崪,頃朱先生居之。產石奇巧,羅布山間,巉岩磊磈,色類靈壁,而清潤尤勝。葉少蘊得其地,蓋堂以就其景,因號石林。石上皆有李唐遊人題字,自顏魯公而下,悉署焉。又州之西北鳳凰山後,地名前山,於亂筱間有石生土中,下多流泉,石質嵌空險怪,往往穿眼,青翠如湖石,悉高大,鮮有小者。宣和間,嘗使土人取之,重不可致,今有數塊留道傍。」 ◎弁山以分水線為界,西北屬長興縣。長興西部一帶的山體,嵌空玲瓏、峰巒洞穴皆有怪石遍布。撥開山體泥土即露奇異之石。 11、金華松石 金華松石,俗稱松化石,學名硅化木。出自浙江省金華市婺江流域的永康、武義、金華、東陽、磐安、蘭溪等地。該石表面樹木紋理清晰,橫截面有樹的年輪,顏色各不相同,體量大小不一,最長的達十多米。 金華松石的分布狀態有兩種,一種藏於婺江、永康江、武義江和蘭江的河流中,石上紋理、年輪明顯,有瑪瑙色、灰褐色、紅黃色或似五彩石等;一種蘊存在山上,呈黑色或黃白色,多受岩石擠壓,往往跟其他岩石黏連融合在一起。婺江中的硅化木,多是撈沙者撈沙時取得;而山上的硅化木,則多被開山或爆破者所獲取。 金華松石是由火山和地殼運動,使得大片森林被厚厚的泥沙所埋沒,經地下含二氧化硅的礦物質侵入作用,木質纖維組織被二氧化硅所交代或充填,樹木逐漸硅化,而形成的石頭。 宋·杜綰《雲林石譜》松化石:「唐陸龜蒙得石枕、琴薦,因作《二遺詩》,序中言東陽、永康一路,松老皆化為石。……大者徑三二尺,尚存松節脂脈紋。土人運而為坐具,至有小如拳者,亦堪置几案間。」 唐·陸龜蒙《二遺詩序》:「東陽多名山,金華為最大。其間繞松石,往往化為石。」 12、桃花石 桃花石,俗稱紫竹石、觀音石,出自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桃花島連治山村。該石外觀與普通乳白色的石灰石相似,但在切面上有桃樹狀、海生蕨類植物狀、竹葉狀、柏樹葉狀的天然紋理,一般呈黑色、灰褐色或者墨綠色,形態奇特。體量較大的石頭,依紋理敲開後,新切面上也有同樣的圖案紋理。傳說是先秦時期隱士安期生醉墨灑于山石,遂呈桃花紋,故石稱桃花石,山稱桃花山,島成桃花島。 桃花島古稱白雲山,其西北部的散花峰有支山脈向東延伸,至距主峰約1500米處的槤槌山嘴一帶出產的桃花石,質地細膩,花紋呈墨綠色,很耐觀賞,亦可用於製作工藝品。桃花島別處出產的桃花石多為白色,花紋雖顯明,但石質較粗,故一般都以槤槌山桃花石為上品。 桃花島的主體由多節理、多裂隙的花崗岩構成,水中的鐵錳等礦物質從岩石裂縫中下滲,沉澱在以鉀長石為主要成分的淺紅色花崗岩上,形成密密麻麻褐色的花朵狀或樹枝狀圖案。有的將石中竹葉狀花紋稱為"觀音竹",而具有該花紋的岩石則稱"紫竹石"或"觀音石"。 13、天竺石 天竺石,出自浙江省杭州市天竺山。該石晶瑩清潤,嵌空剔透,玲瓏雋逸,石體稜角分明,俊美秀麗,為我國著名園石。白居易在杭州做了3年刺使,任滿離去時,別無他求,僅取兩片天竺石,可見此石之一斑。 杭州天竺山鍾靈毓秀,雲影山嵐,曲澗淙淙,主峰在西湖之西偏南約5公里處,海拔412.5米。特別是下天竺附近的蓮花峰一帶古時盛產"天竺石"。 14、武康石 武康石,又名花石,主要出自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原武康縣)東郊的丘陵山地。該石質地極為堅硬,非常不易磨損,顏色深赭,表面有許多細小的蜂窩眼,狀似朽木,古樸秀麗,千姿萬態。是修造園林的佳品,至北宋時期已具盛名。 武康石包括園林假山石、建築用材兩種。園林疊山用的武康石,習稱"武康黃石",色澤黃褐,屬於地表風化岩,紋理不清,塊狀形態不規則,累石為山,峻嶒秀潤,頗愜觀賞,如著名的上海豫園大假山等;還有一種屬於海相硅質岩,色澤灰黑,同是園林疊山的良材。建築用材的武康石,習稱"武康紫石",屬於火山噴出岩中的融結凝灰岩,多呈淡紫色,少數呈黃褐色,石表經風雨侵蝕易氧化成紫褐色,質地粗獷古樸,紋理清晰,略具吸水性;砂岩質武康石即使加工非常平整,表面仍具澀性,雨中踏上也不會滑溜,是古橋樑的優秀石材。 宋·杜綰《雲林石譜》:「湖州武康石出土中,一青色,一黃色而斑,其質煩燥不堅,無混然巉岩峰巒,雖多透空穿眼,亦不堪宛轉。採石人入穴,石多卧生甚廣,度奇巧處以鐵鏨揭取之。或多細碎,大抵石性匾側,多涮道摺疊勢。浙中假山藉此為山腳石座,間有險怪尖銳者,即側立為峰巒,頗勝青州。」 明代萬曆《湖州府志》:"武康石大而近粗,青石出黃山橋,蠻石出喬木山。"蠻石是當地對建築石材的俗稱。 15、常山石 常山石,又名常州石、空字石、石洪溪雅石,主要產自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城外南門溪。該石以形質取勝,大多石質黝黑溫潤,參差透漏,尤以象形石居多。南門溪古稱思溪。 《雲林石譜》常山石:「衢州常山縣思溪,又地名石洪,或雲空宇。石出水底,側垂如鍾乳,雜泥沙,不相連接,采人車戽深水,得之甚難。或大或小,不逾數尺,奇巧萬狀,多是全質。每一石,則有連續尖銳十數峰,高下峭撥嵌空,全若大山氣勢。亦有拳大者,又於巉險怪岩竇中出石筍,或欹斜纖細,互相撐柱之勢。蓋石生溪中,為風水衝激,融結而成奇巧。又峰巒聳秀,有洞穴委曲相通,底坐透空,堪施香燼,若煙雲縈繞亂峰間。一種色深青,石理如刷絲,捫之輒隱手。又一種青而滑,或以磁末刷治而然,率皆溫潤,扣之有聲。間有質樸全無巧勢者,石性稍礦,不容人為,非如靈璧可增險怪也。」 16、仙居木魚石 仙居木魚石,又稱響鈴石、響鈴岩、鳳凰蛋,出自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湫山鄉抱龍村響石山。該石是一種空心石塊,呈圓形,形態迥異,或像木魚或像馬鈴。一般似雞蛋或碗口大小,最大者如臉盆,重達五、六十公斤,最小者如玉米粒,重幾十克。表面灰白色,高低不平略粗糙,間有紋理圖案。其空腔內物質有的呈粉沙狀,有的呈卵石狀,有的為液體,隨手擺弄可發出聲響。尤其是原石,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仙居木魚石的質地有粗有細,石質細膩者,常有光澤,聲音清越,但造型少奇特;石質粗糙者,石色暗淡,聲音沉悶,但多有玲瓏之形態。古代文人墨客曾以木魚石為罐為硯,所盛水墨久不變質;現有的用此石並製成石琴,其音色亦不同凡響。 仙居木魚石是一種火山噴發物。火山噴發時,由於岩漿特別粘稠,其中又含有較多的氣體,因而形成了灰白色的空心石頭。響石山原名猴山,距城關約40公里,歷年來抱龍村村民在響石山上偶爾可以撿到木魚石,近年因村民大量地採挖此石,現山坡表面已基本無石可尋,但山體土層中還有相當蘊藏。 17、石筍石 石筍石,又稱白果石、松皮石、魚鱗石,出自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硯瓦山等地。該石為竹葉狀灰岩,質地堅硬;呈青灰、淡紫、褐、綠等色;外形多呈條柱狀,有寬有窄,有的尖銳,有的扁側;石中含有灰白色的白果狀礫石,其礫石有的風化後形成一個個孔穴;石體表面有風化層的,紋理尤為美觀,顯得古樸自然。石筍石藏於山土中,采出後直立地上,多呈筍狀,有長有短,以長而闊者為貴,尤以青皮白果為佳。可用於園林、庭院造景,宜作險峰。 18、常山假山石 常山假山石,出自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青石鎮。該石質地堅硬,色彩鮮明,狀似自然山巒,渾然天成,古樸典雅。可用於園林、庭院堆疊假山,也用於製作盆景。 常山假山石,是千百萬年前的各種岩石在地殼變遷過程中經自然風化而形成的,青石鎮境內遍山怪石奇岩,尤其硯瓦山村一帶有豐富儲量。 19、蕭山石 蕭山石,又稱珍粟紅石、蕭山紅石、西山石,出自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河上鎮偉民村的西山上。該石色澤紫紅,金石味足,硬度適宜,刀感好,拋光後神韻端莊、亮澤,色澤和材質獨特,為雕刻之上品。 蕭山石形成於7億年前,為目前印石中形成年代最久遠的石材。但其石質較粗,顏色變化不大,且多為大材,常用來加工巨印。蕭山石儲量豐富,不名貴,甚至被當地人拿來研磨成顏料。蕭山石所有的石材都是一致的紋理和顏色,其獨有的紅色常被稱為"中國紅"。 20、永康魚化石 永康魚化石,出自浙江省金華永康市古麗鎮附近方圓五公里的山坡上。該魚化石的輪廓近如現在淡水中的鯽魚,形體較小,最大的不過10厘米長。在灰黃色的頁岩中,原始魚類的當時形態有的呈直挺狀、有的為彎曲掙脫狀、有些則多條重疊、交揉在一起,大多魚刺、脊椎骨顯露清晰。還有類似鰻魚的化石,以及卷著長須印在頁岩上面的蝦化石。 在產地山坡上,到處裸露出一片片擠壓著的薄板狀頁岩,魚化石則蘊藏其中。挖出頁岩後,用鐵鑿沿著岩石的紋理輕鑿下去,將頁岩一片片分開後,就可找到形態各異的魚化石。 古麗鎮附近一帶的山勢平緩,分布著距今約三千萬年至六千萬年前的侏羅紀、白堊紀時代的山群。附近不遠處,至今留存著火山口的遺迹。據分析該地區古時候應是一片水域,由火山活動、地質變遷等因素引起水域乾涸,成為陸地,將原始魚類保存在水成頁岩當中。 21、寶華石 寶華石,又名花乳石、百花石、赤城石,出自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東寶華山。該石質軟細膩,紋理斑斕,丹者如霞,青者如黛,歷史上曾用於加工刻鏤印章、石枕、屏風等物。 寶華石色澤眾多,其中似大理石紋者較具特色,基底為白色,石上顯水墨變幻般的雲水紋,頗有山水畫的韻味。但寶華石質地較粗松,不宜奏刀,近年已很少用作印材,現存石印多為舊物。 《雲林石譜》寶華石:「階州天台縣,地名寶華,石出土中。其質頗與菜州石相類,扣之無聲,色微白,紋理斑斕。土人鐫礱作器皿,稍工或為鐺銚,但經火不甚堅久。」 《清稗類鈔·礦物》花乳石:「花乳石為圖書石之一種,天台寶華山所產,色如瑇瑁,瑩潤堅潔,可作圖書。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是為石印之始,至本朝而采者甚多。」 22、金華石 金華石,出自浙江省金華市金華山。金華山(又稱北山)位於金華城北,海拔150~1200米,綿延250平方公里。《雲林石譜》金華石:「婺州金華山有石,如羊蹲狀。予與僧寺見之,耳角尾足彷彿形似,高六七尺。傳雲黃初平叱石之山,與筆談中所載無異,但未見偶者。」 23、數珠石 數珠石,又名飯石,出自浙江省金華義烏市佛堂鎮的雲黃山(也稱松山)山麓。該石青白紫綠,可作數珠,質地為磷礦石。傳說梁傅大士以余飯飼虎,飯棄擲林間,化而為石,青白相雜,亦謂之飯石。 《雲林石譜》飯石:「婺州東陽縣雙林寺傅大士道場山中產石。凡有青、白、紫、綠色,皆瑩徹,謂之飯石。質細碎,堪治為素珠,或作鎮紙。」 《浙江通志·清光緒間重刻乾隆本》:「金華府東陽縣宣和石譜。婺州東陽縣雙林寺傅大士道場。山中產石。凡有青白紫綠色。皆瑩徹。謂之飯石。質細碎。堪治為數珠。或作紙鎮。」(註:佛堂鎮東臨東陽市,雙林寺位於鎮東邊。) 24、紫石 紫石,出自浙江省紹興諸暨市烏帶山。該石即為紫石英,形色如石榴子。 《會稽記》:「諸暨縣西北有烏帶山,其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之,居士謝敷少時經始諸山,往往遷昜,功費千計,生業將盡,後游此境,夜夢山神語之曰,當以五十萬相助,覺甚怪之,旦見主人床下有異色甚明澈,試取瑩拭,乃紫石,因問所從來,雲出此山。遂往掘,果得,其利不訾。」 25、千層石 千層石,出自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江山市等地。該石多呈方形,有深灰、褐、土黃等色;表面橫向層狀紋理層層疊疊,似流雲般飄逸;體量小至幾十厘米,大至幾米,單塊重量可達1噸左右;其質地極為堅硬,以硬物敲擊石體突出部位可發出金屬般的聲音;造型姿態或雄偉厚實、或細膩生動、或婉轉玲瓏,極具欣賞價值。是園林景觀、堆疊假山瀑布之佳材。 千層石是沉積岩的一種,紋理成層狀結構,在層與層之間夾一層淺灰岩石,石紋成橫向,外形似久經風雨侵蝕的岩層。因其沉積年代及硅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層理結構迥然有異,沉積年代久遠的千層石近於玉質。千層石外形平整,石型扁闊,紋理獨特。以此石疊制的假山,紋理古樸、雄渾自然,易表現出陡峭、險峻、飛揚的意境。 江山市大陳鄉北蕉村的石頭山、白馬泉一帶有較豐富的千層石資源,沉積岩中有多種類型、色彩,紋路層次好,鐵灰色中帶有層層淺灰色,變化自然多姿。(13)·浙江觀賞石㈢
26、石樹 石樹,出自浙江省台州臨海市海水中。該石是一種樹木化石,色白,《素園石譜》有記載。 唐·鄭遂《洽聞記》:「永昌年中,台州司馬孟詵奏:臨海水下,馮義得石連理樹三株,皆白石。」 27、思石 思石,出自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古稱太末縣)。該石元·陸元仁《研北雜誌》有記載。 28、涵碧石 涵碧石,出自浙江省金華東陽市城南西峴峰東北麓涵碧池一帶。唐末文學家羅隱曾取涵碧池石作硯。《雲林石譜》涵碧石:「婺州東陽縣之南五里,有涵碧池。唐令於興宗得其勝概,鑿池面瀑布,有二大石魚置池面。魚之前有石一塊,高丈二許,巉岩可觀,石之半凹然如掌。羅江東昔避地著書,嘗以為研。好事者每往遊覽,劉禹錫有詩在集中。」 29、臨安石 臨安石,出自浙江省杭州臨安市。《雲林石譜》臨安石:「杭州臨安縣石出土中,有兩種,一深青色,一微青白色。其質奇怪,尖峰巍勢,高者十數尺,小者數尺,或尺余,溫潤而堅,扣之有聲。間有質樸。從而斧鑿修治,磨礱增巧。頃歲錢塘千頃院有石一塊,高數尺,舊有小承天法善堂徒弟折衣缽得此石,價五百餘千。其石置方廨中,四面嵌空險怪,洞穴委曲,於石罅間植枇杷一株,頗年遠,岩竇中嘗有露珠凝滴,目為瑰石。……政和間取歸內府,亦石之尤者。」 30、奉化石 奉化石,出自浙江省寧波奉化市。《雲林石譜》奉化石:「明州奉化縣諸山大石中,凡擊取之,即有平面石。色微黃而稍潤,扣之無聲。其紋橫裂兩道,如細墨描寫一帶夾徑寒林煙霧朦朧之狀,或如深墨點染成高林,與無為軍所產石屏頗相類。但石質頑礦,凡鐫治旋薄,則縱橫斷裂。亦可加工磨礱為研屏,土人不知貴。」 31、方山石 方山石,又稱黃岩石,出自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方山。《雲林石譜》方山石:「台州黃岩縣有方山,山之巔狀如斗,因以得名。凡地中所產石,不以巨細,率皆方形,有數色,其質稍粗。」 方山古稱永寧山,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處,山周圍約20公里,平地突起,岩壁峻峙,四望皆方正,故稱方山。主峰黃毛山,海拔529米。支脈有九峰山、白龍山、卧虎山等。 32、琅玕石 琅玕石,出自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沿海。《雲林石譜》琅玕石:「明州昌國縣沿海近淺岸,水底生琅玕石,狀似珊瑚,或高三二尺,尤繁茂,必擊筏懸繩方得之。初出水,色甚白,經久微紫黑,紋理如姜枝,一律遍多圓圜跡,扣之有聲,稍燥。土人不甚貴,西北遠方往往以裝治假山。」註:昌國縣,今舟山定海區。 33、杭石 杭石,出自浙江省杭州市。《雲林石譜》杭石:「杭州石出土中,色多潔白,扣之無聲,其質無峰巒,多磊磈,若梅李大,尖銳或如珠砂,有稜角,望之光明精瑩。宜裝綴假山,小有可觀。」 《聊齋雜記·石譜》杭石:「白,無峰,岩多磊塊、尖銳;或如硃砂床,有棱,望之光明。以上玩設。」 34、鐘乳石 鐘乳石,出自浙江省杭州市郊的周浦鄉、桐廬縣駱駝山、富陽市胥口鎮,和金華市北山等地。該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是由含有碳酸鈣的水滲過洞穴頂縫滴落時,水中的碳酸鈣因水的蒸發而沉澱,經過幾十年乃至上百萬年的沉積而形成。多呈白色、灰白色,也有黃、棕黃、淺紅、灰褐等色澤,有的還閃爍晶瑩奪目的熒光彩。石質堅而重,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斷面較平整。鐘乳石的形狀很漂亮,多呈圓柱形或圓錐形,大小不一,有的達十幾米;有獨峰,也有群峰,線條一般較圓凈,頗具觀賞價值。 《雲林石譜》鐘乳石:「婺州金華縣智者三洞產石,巉岩如雪,間有懸石如鍾乳,色灰白嵌空。予頃於洞獲一石,大如拳,高數寸,若二龍交尾纏繞,鱗鬣爪甲悉備,中有數竅,因植溪蓀,為好事者求去,亦疑鍾乳點化所成。又洞中有石鼓石磬,擊之各如其聲。」 35、海寧浮石 海寧浮石,出自浙江省嘉興海寧市硤石鎮東山。該石質地輕疏,吸水力強,極易生苔蘚,色紅褐,具有瘦、皺、漏、透的外形,入水浮出三分一,酷似水中之島。海寧浮石可隨意雕鑿,是製作山水盆景的佳材。 硤石鎮兩側有兩座山峰,相傳古時是連在一起的,稱為硤山,秦始皇時開為東山、西山。東山坡上的浮石俯拾皆是,因近年揀采者較多,今已日漸稀少。 36、禹餘糧石 禹餘糧石,又稱魂石、響石、空青、空石,出自浙江省紹興嵊州市剡湖街道禹溪村周邊的山中。該石外殼堅硬、內核疏鬆、搖之有聲。多為圓塊狀,呈黃褐色,大小各異,有的外表褶皺象山核桃,有的狀似鐵球;石內中空,裡面有黃色無砂質感的粉末,用手搖之,其內含物振動有聲。 禹餘糧石是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的一種,主要由含鐵礦物氧化後,經水解彙集而成,蘊藏在禹溪周邊一帶的山土中,甚為稀少。相傳夏禹治水功畢,將餘糧棄於了溪邊,後化為石,故稱禹餘糧。禹餘糧石也是一種礦物藥材。 嘉泰《會稽志》:「了山在(嵊)縣東北一十二里,南有餘糧嶺,其地產禹餘糧。」 ◎在新昌縣城東20公里的大市聚鎮東峁山腳水簾洞附近,有拳頭大小的圓石,形若雞蛋,外殼或白或褐,比較疏鬆,內有如餡的石屑,鄉人俗稱石饅頭,外形比較單調粗糙。 37、越石(硯石) 越石,出自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會稽山麓上灶鄉一帶。該石質地細膩,有紫、青、黑三種顏色,色澤妍麗,絢麗多彩;石上紋理豐富,構成的花紋有青花、魚腦、蕉葉、金絲、銀絲、紫袍、玉帶、虎捺、美人紅等。石中隱現青色花紋的稱青花,隱現綠色花紋的稱蕉葉,形似虎皮紋樣的稱虎捺,中鑲玉色條紋的稱玉帶,呈紫紅色花斑的稱紫袍和美人紅,在紫紅色花斑中鑲嵌白色方解石脈條紋的則稱紫袍玉帶。以越石製作硯台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稱"越石硯"或"越硯",有呵氣成雲,研墨無聲,發墨而不滯筆等特點。 越石系下元界雙溪塢群火山碎屑岩中夾泥岩,為淺變質安山質凝灰岩及凝灰質粉砂岩,賦存於元古代雙溪塢群地層中。上灶亦稱歐鄉,距紹興城東南約11公里,石坑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其中以下岩所產為上品。 38、青溪石(硯石) 青溪石,又稱青溪龍石、青石,出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舊名"青溪")西鄉龍眼山龍潭瀑布中段。該石為灰黑色粉砂質板岩,賦存於奧陶系地層中,石質堅潤,結構嚴密,撫之如肌,磨之有峰。根據其顏色、質地、紋理的差異,青溪石可分為雲龍、雨夾雪、眉子三種:石中具有雲紋,且布滿了金星的稱"雲龍";在灰黑色石上鑲嵌著顆顆銀星的稱"雨夾雪";在石中布滿眉毛狀金絲,宛如流雲飛升的稱"眉子"。 用青溪石製成的硯台稱"青溪龍硯"、"青溪石硯"、"青溪硯"。成硯光潔墨黑,呵氣成霧,儲水不涸,發墨細膩而不損筆峰。相傳,青溪龍硯是明嘉靖三十七年~四十一年海瑞在淳安任知縣時倡刻,並命名的。 39、西石(硯石) 西石,出自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大陳嶺鄉和常山縣青石鎮一帶的硯瓦山。該石為鈣質泥岩,賦存於上奧陶統黃泥崗組中。石質結實細膩,光滑堅潤,長年浸於水中者色青,山石者色紫,其中以紫紅色為佳。根據其顏色、紋理的不同,西石可分為紫石、紫金石、金星、玉帶、青花等數十種,還有極其名貴在紫石中貫穿有一條白筋的紫袍玉帶石,和石中有黑白相暈的石眼,並緊靠石眼存一小片綠色的珍稀石品。西石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因衢州古稱西安,硯山前有一清流名西溪,故名。 用西石製成的硯台稱"西石硯"或"西硯",石質滋潤,呵氣可磨,水貯其中,久不幹涸,易發墨,不損亳,明萬曆年間為西硯生產的全盛時期。 40、開化石(硯石) 開化石,出自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開化縣等地。該石色墨堅潤,與歙石相近,可用於制硯。成硯因地而名,稱為衢硯或開化石硯,大者有三尺,但多不發墨。 《雲林石譜》開化石:「衢州開化縣龍山深土中出石,壘磈或巉岩可觀,色稍燥,扣之有聲。又地名鱉灘,亦多產石水中,色稍青潤,石質骨粗而肉細,率皆全質,間有群峰前後羅列,若大山氣勢,比之思溪,無崷崪勢,扣之亦有聲。」《長物志》:「衢硯出衢州開化縣,有極大者,色黑。」《古玩指南》:「浙江省衢州屬常山縣之開化,產黑石,堅潤有似歙石,用以制硯頗佳。大者有三尺,但多不發墨。傳統名產有金星、玉帶硯。」 41、華嚴石(硯石) 華嚴石,又名羅浮石,出自浙江省溫州市江北岸的羅浮山、華嚴山,該石質地稍潤,呈赤、黃、紫等色澤,石上橫紋微粗,色黃者間有黑斑,色赤者多有白沙點,可用於制硯,成硯稱「華嚴石硯」。 羅浮山及屏立於北面的華嚴山,昔以盛產硯石著稱。《雲林石譜》華嚴石:「溫州華嚴石出川水中,一種色黃,一種黃而斑黑,一種色紫。石理有橫紋,微粗,扣之無聲,稍潤。土人鐫治為方圓器。紫者亦堪為研,頗發墨。」《溫州府志》:「羅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為硯。」晉·王羲之《法帖》中記:「近得華嚴石硯頗佳」。宋·米芾《硯史》:「溫州華嚴尼寺岩石:石理向日視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熱無泡,發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艷不滲,色赤而多有白沙點,為硯,則避磨墨處。比方城差慢,難嶄而易磨。亦有白點,點處有玉性,扣之聲平無韻。」 42、大洪石(印石) 大洪石,又稱仙居石,出自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東南30多公里處的朱溪區大洪村。該石石質細膩、稍韌、略軟,光澤較強,色彩較灰暗,多為紫地或灰地,上有紅白凍斑,偶有通靈者,常見品種有紫石、白花石、黃花石、紅花石等。此石資源稀少,始采於民國時期,可用於雕制工藝品和篆刻印章。 43、小順石(印石) 小順石,又稱麗水石、雲和石,出自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東北17公里的小順。該石質細膩溫潤,微透明至全透明,性軟滯澀;有紅、黃、白及橘紅、橙黃、紫羅蘭等顏色,色彩明麗,花紋多姿;軟硬適中,柔潤受刀;其中小順凍按顏色分有白凍、黃凍、紅凍、彩凍數種。小順葉蠟石礦控制礦體長450米,礦體厚4~17米,早在元明時期就被開採用作篆刻材料,但沒有大材,多為不規則薄料。 44、大松石(印石) 大松石,又名大嵩石、牛祭石、羊求休,出自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咸祥鎮球山。該石多呈淺灰或灰帶黃等色,色調深沉,肌理多有墨點狀的黑斑紋,或圓圈狀的紅斑點,並有或疏或密的絮狀紋;色相紋理千差萬別,亦有紫、青、藍等色,單色者極少,多有旁色間雜。質地細膩溫潤,凝結,光潔亮澤,微透明,石性通靈,受刀韌性佳,宜用於篆刻印章。 大松石的礦物構成以葉蠟石為主,少量有地開石、高嶺石等粘土類礦物混生而成,蘊存於岩石表層或圍岩夾縫中,石材薄,形如帶狀,寬者20餘厘米,窄者僅幾厘米,大材難得。球山南北兩處偶有開採,北面為多,但產量極稀少。石體多砂、裂紋,經打磨後,質地通靈、軟嫩、溫潤。 《鄞縣通志·博物志》載:「球山為流紋岩繫上部之凝灰質流紋岩,在曾經採石之岩基中見有極清楚之斷層面,在此斷層上附有光滑之筆蠟石薄層,筆蠟石即雕刻圖章用形似凍石之石,謂球山曾產玉石者即此也。」 附錄: ㈠、排衙石 排衙石,屬自然景觀石。在浙江省杭州市鳳凰山右,極頂有石筍十餘,兩側排立如從衛拱立趨向,吳越國王錢鏐命名為排衙石;《雲林石譜》謂之排牙石;《府志》謂之石筍林;《聖果寺志》謂之隊石。 《雲林石譜》排牙石:「臨安府府署之側,一山甚高。名拜郊台,吳越錢氏故跡。山巔險峻處,兩邊各有列石數十塊,從地生出者,峰巒巉岩,穿眼委曲,翠潤而堅,謂之排牙石。」 ㈡、蘇氏排衙石 《雲林石譜》蘇氏排衙石:「鎮江蘇仲恭留台家有石,如蹲獅子,或如睡鸂鶒,羅列八九株,太守梅知勝目之為"蘇氏排衙石"。又有一石筍,高九尺有奇,渾然天成,目之為"棟隆",悉歸內府矣。……」 ㈢、浙江印石 除前述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印章石——昌化雞血石、昌化石、青田石外,以及蕭山石、寶華石、大洪石、小順石、大松石等,可用於篆刻印章的石頭還有: ◇東坑石,出自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東坑。該石質地近似青田石,較為細膩;品種有東坑青白石、東坑紅石、東坑黃石;另有一種青白底間紅黃等色平行紋,稱東坑繩紋石。 ◇泰順葉蠟石,出自浙江省泰順縣龜湖鎮一帶。該石質溫潤,色彩紋理較豐富,有紅、黃、青等色;葉蠟石主礦區3.6平方公里,儲存量億噸以上,品種多,但石中有雜質參雜其間,毫無雜質的大料很難取,多作工業用途開採,其質地較純者,可作為雕刻材料。 ◇上虞葉蠟石,出自浙江省紹興上虞市江山鄉梁嶴和橫塘鄉王家埠等地。該石呈淺綠或灰白色,性柔有滑膩感,具弱蠟狀光澤,緻密團塊狀。硬度高於青田石,比重較壽山和青田大些,質細,朱文極佳,部分極純之材類似蘭花青田。上虞葉蠟石始采於1958年,主要作工業用途,其中質地較純者,可作為雕刻材料。 ◇平陽石,《福州壽山石志》:「平陽石產於浙江省平陽縣雁盪山,質嫩鬆軟,有白、灰、黃、紅等色,間有白色細點。」(14)·安徽觀賞石㈠ 1、靈璧石 靈璧石,出自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北漁溝鎮、朝陽鎮等一帶的山腳下。該石是遠古地層中的碳酸鹽類岩石,質地堅硬細密,油潤沉厚,摩氏硬度約為3~5,比重2.73左右。外表清潤秀奇,線條柔和,坳坎變化,千姿萬態,妙趣疊出。石肌往往巉岩嶙峋、溝壑縱橫,粗獷雄渾,氣韻蒼古、凝重。有的石膚則圓潤細膩,滑如凝脂,溫潤爾雅,入手暢心怡懷,韻味十足。顏色以黑、青、灰、褐黃色為主,也有白色、暗紅、五彩等色,一般以黝黑如漆者為佳,但白靈璧、五彩靈璧也奪人眼目。體量有大有小,皆獨立成景,天然形成山形、景觀、鳥獸之狀;大者比較難覓,高廣達數丈,宜置於園林庭院,立石為山;中者可放於廳堂或作草坪、池塘坡岸綴石;小者最多,可置於案頭幾架,亦可裝點盆景;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靈璧石的開發,已有三四千年歷史,為我國歷史上的四大名石之一。 靈璧石采於土中,多為一層,尤其是表層石,受長期日照風吹雨打,其質地、形態的原始氣息最濃。靈璧石的原岩形成於距今約8億年前的震旦紀,那時這一帶為遼闊的淺海,大量藻類隨時代變遷與海水中的碳酸鹽一起沉澱下來,形成碳酸鹽層被深埋地下固結成岩,碳酸鹽結晶為方解石、白雲石,混雜於其中的藻類則構成各種色紋。在漫長的地質構造運動作用中,岩層發生褶皺、斷裂後,經億萬年雨水沖蝕,自然造就成具有瘦、皺、漏、透等特點的巧石。 傳統印象中的靈璧石,一般指產於靈璧縣漁溝鎮磬石山,並具有瘦、皺、漏、透、磬、黝的靈璧磐石。現代習慣俗稱的靈璧石,則是指主要分布於靈璧縣北部的漁溝、朝陽、下樓、朱集、澮溝等鄉鎮的70多座山脈中,屬沉積岩性碳酸鹽岩系列,無論其體積大小,皆獨立存在,並具一定觀賞性的石類,即為一種經過億萬年的地殼運動和自然風化侵蝕而形成的碳酸鹽岩類奇石。因此靈璧石的品類較多,有磬石、龜紋石、龍麟石、菜玉石、透花石、白靈璧、紅靈璧、五彩靈璧等,其中磬石最著名。 磬石:是靈璧石中具代表性的石種,主要產於靈璧縣北70里漁溝鎮的磬石山北麓平疇間。其質地為隱晶質石灰岩,由顆粒大小均勻的緻密微粒(粒徑0.0l~0.018毫米)方解石組成,內含多種金屬礦物及有機物質,摩氏硬度約為5左右。石質細膩溫潤,滑如凝脂,石中間有白脈,以墨黑色澤者為佳。石表紋理皺襞豐富,通常有胡桃紋、蜜棗紋、雞爪紋、彈子窩、黃沙紋等。形態千變萬化,有的渦洞相連,具有瘦、皺、漏、透諸美。久經摩挲把玩,石色黝黑如漆,包漿溫潤、雅緻。磬石更有獨特的音質,用小棒輕擊或手指微扣,都可發出優美清越的聲音,似銅鐘混響或金玉交鳴,且餘韻悠長。敲擊不同部位,其聲則各不相同,故又名"八音石"。古代曾被用於製作石磬,經加工拋光後,鏡面異常光滑,能顯映物影。磬石有墨玉磬石、灰磬石、三花磬石等品種,除顏色、形體差異較大外,其石態、石質等基本相似,石籍中所記靈璧石一般專指此石。 龜紋石:產於漁溝與朱集交界的白馬山東山崗下,數量極少。其質地堅硬細密,扣之有聲,石色青黑,均可與磬石媲美。石表有深淺不一較規則的圈狀紋理,造型極具呈像美,攲嵌盤屈,偃蹇俯仰,宛轉多姿。似山形景觀者峰巒聳秀,似人形鳥獸者形神百態,惟妙惟肖。 龍鱗石:又稱皖螺石,系震旦紀鈣藻化石,有紅皖螺、灰皖螺、黃皖螺等品種。其原石為凹凸形鱗狀體構成,外表如鱗片盤錯,石上似排列著無數條頭尾較完整的龍身形體。此石如切片打磨上光,其平面則顯露出一個個輪廓清晰的螺狀環體圖案,環狀色差較大,且層次分明。 菜玉石:也稱花山青霜玉,石質較硬,天然光潔,手感滑潤,石體由灰、黑兩色組成,造型似山丘、象形者居多。 透花石:產於九頂鎮紅烏山一帶,是泥質灰岩的層間、裂隙被後期有機質、鐵質浸染而成,多為圓或橢圓狀,在黑、灰底色上凸現出似動物、植物、山川、溪流、沙丘等黑色線條紋理,典雅有致,其花紋硬度略高,稍具通透感,逆強光照射,別有韻味。 白靈璧:整個石體以白色為主,夾雜其它顏色,質地堅硬,有紅白、黃白、灰白、五彩、褐白等色,底色呈現斑斑點點的白玉質,其山形石常構成似雪山、白雲等景觀。 紅靈璧:產於耳毛山一帶,石質細膩,色澤紅中透紫,鮮艷純正,有的為古銅色或棕黑相間,石表凹凸不平,紋理疏密有致、線條流暢,形狀瘦、皺、透、漏俱全,似怪獸者神態躍然,似山形者舒緩綿延。 五彩靈璧:色彩繽紛燦爛,有黃、絳、褐、紅、青等色相嵌,紋理曲折雅緻,有的可構成山川、河流、雲霞、日出日落等自然景象。 靈璧石的清理要根據石膚、石形、石紋之特點掌握,從土裡挖出來時原石上附著泥土及堅硬的鈣質、鐵質等沉澱物,需進行必要的清理,使其展露原貌,顯現出清晰的石表紋理。一些附著泥漿特厚的磬石,可先用鋼絲刷或電刷掃去外層的附著物,力度一定要把握好,不要傷到裡面的石皮;再將原石頭放在水中浸泡,用尼龍刷、竹刷或銅絲刷順其紋理細刷表面;或從頭到尾用手工慢慢刷,刷出真正石皮後,用絲瓜絡蘸細砂拋光。有些難刷的原石則頗費時,應耐心慢慢刷磨,或置於露天,任自風吹日晒雨淋,待表面硬泥略有松解時再行洗刷清理。磬石外表如遇水變成黑色時,可以看到真正的石膚,此時以硬毛刷把縫隙里的漿灰刷清,剔除孔洞里石縫中的泥沙雜質,用毛巾擦凈,自然涼干,則已頗具靈璧石的欣賞要求,只是其光澤度還有待日後養玩中形成。古人玩靈璧石純粹是用手盤,或者用熟牛皮蹭。如果是一塊非常珍貴的石頭,即用水清洗一番後以竹帚掃刷,再慢慢用手去盤,以手上的汗水和油脂來滲潤並滋養石頭。靈璧石在日常保養中,如果日久光澤見暗,只需用絲絨布擦拭即可重現亮度,經常用手盤玩則可日久顯包槳,石色更加凝重古樸。 宋·杜綰《雲林石譜》靈璧石:「宿州靈璧縣地名磬石山,石產土中,採取歲久,穴深數丈。其質為赤泥漬滿,土人多以鐵刃遍刮,凡三兩次,既露石色,即以黃蓓帚或竹帚兼磁末刷治清潤,扣之鏗然有聲。石底多有漬土,不能盡去者,度其頓放,即為向背。石在土中,隨其大小具體而生,或成物象,或成峰巒,巉岩透空,其狀妙有宛轉之勢。亦有窒塞、及質偏朴。若欲成雲氣日月佛象,及狀四時之景,須藉斧鑿修治磨礱,以全其美。大抵只一兩面,或三面,或四面全者,即是從土中生起,凡數百之中無一二。或有得四面者,多是石尖,擇其奇巧處鐫治,取其底平。頃歲,靈璧張氏蘭阜亭列巧石頗多,各高一二丈許,峰巒岩竇,嵌空俱美,然亦只三兩面,背亦著土。又有一種,石理嶙峻,若胡桃殼紋,其色稍黑,大者高二三尺,小者尺余,或如拳大,坡陀拽腳,如大山勢,鮮有高峰岩竇。又有一種,產新坑黃泥溝,峰巒嵌空,極其奇巧,亦須刮治,扣之稍有聲。但石色青澹,稍燥軟,易於人為,不若磬山清潤而堅。此石宜避風日,若露處日久,即色轉白,聲亦隨減,《書》所謂泗濱浮磬是也。」 2、景文石 景文石,原名錦紋石,又名華陽石,當地稱花石頭。出自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華陽鄉雙河村的山谷河流中。該石是帶花紋的卵石,底色多為灰白或淺黃,上顯紅棕色紋理,且深入石頭內層,表裡如一;自然形成的各色斑紋複雜多樣,極富變化,構成的圖案奇巧,有似寫意山水、敦煌壁畫、動物、草木、自然風光等;紋理線條質樸、粗獷,有的工整細膩;其內容簡潔,凝重,充滿了原始美。1994年夏,由王朝聞先生命名為"景文石"。 景文石距今約有四億多年,其質地屬泥質砂岩,是由飽和或不飽和氧化鐵溶液在岩石的裂隙、空隙中長期浸染、沉澱形成的。有紅、棕、黃、褚、紫、黑等色彩,也有二、三色相間。景文石的質地雖較鬆軟,但其別緻的石紋與色調,亦具有新穎的美。 3、紫金石 紫金石,出自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境內的八公山。該石質地細密,肌理潤澤,細膩如玉,撫之若膚,色彩凝重古雅,紋理華美多變。有紅、黃、紫、綠、青、赭、黑等色,可分為紫金、魚子紅、月白、黃金帶、紫金帶、花斑、蟹殼青、金黃、碧玉、墨玉、黑子、紅絲、紅暈、金絲帶、銀線、綠眼等多種。紫金石可用於製作硯台、印章、鎮尺、筆筒、造像、茶壺等,其中尤以紫金硯為代表。 紫金石是上乘的制硯石料,成硯稱紫金硯,亦稱壽春石硯,色赤紫而潤澤,呵氣成雲,發墨如油,澀不留筆,扣之有聲。 八公山古稱"紫金山",此山蘊藏著大量獨特的紫金石。開掘紫金石制硯,始於漢代,盛於唐宋,其後各朝代有少量製作,清末基本失傳。直到近幾年,才又重新開發。 《雲林石譜》紫金石:「壽春府壽春縣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為研,甚發墨,叩之有聲。余家舊有風字樣研,特輕薄,皆遠古物也。」註: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 4、褚蘭石 褚蘭石,出自安徽省宿州市。該石的質地、成因、形態同呂梁石相似。石質成分為泥灰岩、灰岩。造形千奇百怪,尤以似景觀者為多,貌如立體國畫,有平峰、陡崖、凹壁、石檐等,渾厚蒼勁、古拙凝重。 5、巢湖石 巢湖石,又稱巢湖太湖石,主要出自安徽省巢湖之濱的銀屏山一帶土中。該石系沉積岩中被溶蝕的石灰岩,其色澤與太湖石相似但偏紫;石中多有方解石組成的筋脈縱橫穿插,有的石上附有珊瑚等海生無脊椎動物化石;形態玲瓏剔透,多有孔穴洞穿石體,孔徑圓而壁光;體量大小懸殊,大者長約5米、高3米,重100噸以上,小者僅幾百克,尤其20噸左右的比比皆是;造型多成群山之勢,偶爾似有人物、動物狀者。巢湖石可用於堆疊大型假山,姿態峰巒疊嶂、洞穿穴繞,氣勢磅礴;其高大秀美者,亦可一石成景;小巧玲瓏者,可作廳室清供。 巢湖石石質成分為碳酸鹽岩,是受外力地質作用而形成的造型石,外觀與太湖石極相似,質地較堅脆,外形輪廓跌宕起伏,遍身奇穴怪孔,體態漏透,玲瓏精巧,具有典型的"瘦皺漏透"之特徵,北宋時期就被運往揚州構築園林假山。 6、宣石 宣石,又稱宣城石、雪石,主要出自安徽省南部宣城、寧國一帶山區。該石質地細緻堅硬、性脆,摩氏硬度約6~7;顏色有白、黃、灰黑等,以色白如玉為主,稍帶銹黃色;多呈結晶狀,稍有光澤,石表面稜角非常明顯,有溝紋,皺紋細緻多變;體態古樸,以山形見長,又間以雜色,貌如積雪覆於石上;最適宜作表現雪景的假山、也可做盆景的配石。古時宣石多用於製作園林山景或于山水盆景,少量作為清供觀賞,現產出無幾。 宣石在地質學上稱石英岩,內含大量白色顯晶質石英,顏色潔白與雪花相近,山石迎光發亮,具有雪的質感,背光則皚皚露白似蒙殘雪。宣石大多有泥土積漬,須用刷洗凈,才顯示出潔白的石質,故越舊越白。特別是經年把玩,退去"火氣"後,白而糯,有如玉般沉著。 明·計成《園冶》:「宣石產於寧國縣所屬,其色潔白,多於赤土積漬,須用刷洗,才見其質。或梅雨天瓦溝下水,沖盡土色。惟斯石應舊,愈舊愈白,儼如雪山也。一種名「馬牙宜」,可置几案。」 7、無為軍石 無為軍石,出自安徽省巢湖市無為縣。《雲林石譜》無為軍石:「無為軍石產土中,連絡而生,擇奇巧者即斫取之,易於洗滌,不著泥漬。石色稍黑而潤,大者高數尺,亦有盈尺及五六寸者,多作群山勢,扣之有聲。至有一段三二尺間,群峰聳拔,連接高下,凡數十許,巉岩澗谷,不異真山。頃年維揚俞次契大夫家,獲張氏一石,方園八九尺,上有峰巒,高下不知數,中有穀道相通,目之為千峰石。又朱芾為太守,獲異石,四面巉岩險怪,具袍笏拜之。但石苗所出不廣,佳者頗難得也。」註:無為軍,今安徽省無為縣。 8、泗州石 泗州石,出自安徽省宿州市泗縣?。《雲林石譜》泗州石:「泗州竹墩鎮瑪瑙石出砂土中,其質磊磈,外多沙泥積漬,或如灰粉籠絡,凡擊去粗面,中有本色,微青白,稍瑩徹,無刷絲紋。土人治為器物,頗不為珍貴。」 9、黃山蠟石 黃山蠟石,出自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甘棠鎮張家埂村一帶的浦溪河中,黃山區麻川河流域亦有分布。該石質地堅韌,摩氏硬度6.5~7,質感似玉。其凍蠟石狀如凝脂,精光內蘊;冰蠟石潔似冰塊,清朗通透;膠蠟石質若膏膠,微透光,摩挲生澤。顏色有白、黃、紅、烏、彩等,深淺不一,變化豐富,尤以金黃、朱紅、烏如墨、彩似虹者為佳。造型似峰似屏,似禽似獸,或似瓜果、人物,樸拙奇巧,有的可見岩穴蜂巒。石表光潔圓潤,有的似有天然釉質。石膚肌紋有的由直線、折線、弧線等構成,有的由披麻皴、馬牙皴、荷葉皴、雨點皴等褶皺構成,呈現出各種奇特的圖案。 黃山蠟石屬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其顏色是鐵、錳等礦物質渲染結合而成。浦溪河是黃山蠟石的主要產區,現河灘上很難找到有價值石頭,採石者已轉入水中尋石。 10、金川怪石 金川怪石,出自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金川鄉。該石屬石灰岩,質地細膩,扣之有聲,紋理清晰,外表圓潤多皺,孔穴頗多,形狀千姿百態,以肖形類物者居多,天然成象趣。大者氣勢磅礴,可用於園林、庭院獨立置石,小巧玲瓏者可陳於廳堂几案欣賞。 金川鄉位於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脈,距縣城62公里,東南與浙江省淳安縣毗連。境內重巒疊嶂,地質結構異常複雜,形態奇異的怪石隨處可見。金川怪石多為燒制石灰者開山取石時挖得,常有象形狀物之石被有心人捧回,置於家中。(15)·安徽觀賞石㈡
11、綠松石 綠松石,出自安徽省馬鞍山市花山區霍里鎮筆架山、雨山區向山鎮大王山、當塗縣銀塘鎮超山村等地。該石是一種含水銅鋁磷酸鹽礦物,由含銅熱液交代鐵礦脈中的柱狀磷灰石而成。其質地純凈,摩氏硬度4~5,具有溫馨的藍色光澤,色澤亦艷麗豐富,有藍綠、海藍、天藍、黃綠等。馬鞍山綠松石還有獨特的柱狀形態,其晶簇狀原礦柱體極為珍稀。綠松石原礦可配座欣賞,亦可用於雕刻各種飾品。 12、西津菊花石 西津菊花石,出自安徽省宣城寧國市西津河中上游。該石有別於傳統菊花石,其質地堅硬,石上花朵小而勻稱,猶如星星點點的小菊花,花質表裡如一,布局疏密有序。基石呈青灰、淡黃、乳白等色,石中花朵有圓、橢圓等形狀,一般花徑在20~30毫米左右,花芯呈淡黃色、青色、青灰色等,外緣似盛開的花瓣,朵朵相映,層次分明。有的花瓣邊緣嵌著星點沙金,在陽光下金光顯閃;有的花朵較細碎,一如秋風掠過,花瓣風舞,呈零星飄落之狀。 西津菊花石是隨河水的衝擊磨勵而形成的,分布於寧國西津河中上游,以胡樂上下河段為最,故亦稱胡樂菊花石。 13、模樹石 模樹石,也稱樹枝石,安徽省各地均有分布,賦存在多類岩石中。該石層面上有形如柏樹枝葉的天然花紋,是含鐵、錳質的水溶液沿岩石層理滲入內部,水份逸失後所留下的鐵、錳氧化物質構成的。石上圖案豐富多姿,有似樹、草、山、動物等,天然成形的石板經切割加工,並根據畫面配上畫框,即可欣賞。 14、昌源石 昌源石,出自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昌源河。該石為河床溪流中的卵石,屬變質岩特徵,堅而溫潤,形狀各異,色彩多樣、層紋複雜,石中有石英或方解石細脈呈網狀分布,而其中蘊含多種礦物元素的則形成多彩石。 15、棲真石 棲真石,出自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城西棲真山。該石主要由硅質岩、灰岩等組成,石中硅質岩摩氏硬度6~6.5,灰岩摩氏硬度4~5;石質基色呈青灰或淡綠色,石皮因含鐵、硫的氧化作用,多呈赭黃並間暗紅色斑;石體上有粗細不等的如芒稜角,溝紋較深,偶有千孔百穴者;石表皴紋堅硬細密、清晰有序。有的石體由兩種石質構成,黑色的灰岩上聳立大小不等、紋理有序的青灰色或赭黃色硅質岩群峰,姿狀蒼古;有的石體上灰岩全部溶蝕,剩下的硅質岩孔穴密布,溝槽深邃,嵌空委宛。佳者疊褶細密,緊勁聯綿,褶皺薄處1~2毫米一層,高低重疊,呈顯出千山萬壑、群峰疊連的景觀狀。 棲真山又名西山,位於旌德城西1公里處,海拔600米,山脈延綿數十里,一小支脈變質岩出露地表,經長期的風化水侵,蝕去了其中部分鬆軟灰岩,留下表層堅硬的硅質岩,出露帶處於自然狀態的莽山箐谷,小塊石體有的埋於泥土中,有的散落於母岩裂罅處,有的則被洪水沖入山下溪流中。 16、孔雀石 孔雀石,出自安徽省銅陵市、池州市貴池等地。該石是一種含銅的碳酸鹽礦石,摩氏硬度3.5~4.5,不透明,呈翠綠、孔雀綠等色,通常呈塊狀,具絨毛、葡萄狀外貌。 孔雀石蘊存於銅礦氧化帶地段,在銅礦採掘的廢石堆上亦偶有收集。 17、火山彈 火山彈,主要出自安徽省滁州明光市(原嘉山縣)邵崗鄉女山。該石是新生代火山噴發的產物,成分為玄武岩,呈褐黑色,形態似紅薯、紡棰等狀,蘊藏量不少,尤以有氣孔、呈扭轉包卷狀、個體完整者為佳。 當地亦有浮石和彩石產出:浮石為氣孔狀玄武岩,氣孔密集,孔徑1~3毫米,塊度10厘米左右,能浮於水面。彩石蘊存於火山口氣孔玄武岩中,晶體完好,顏色多樣,呈紅、黃紅、黑、白、綠等色彩,觀賞價值較高。 18、歙石(硯石) 歙石,出自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等地。該石主要為灰黑色板岩和灰色千枚狀粉砂岩,質地縝密堅韌、細膩溫潤;顏色以黝黑為主,水浸顯青黑色,少數呈綠或青綠色;一般光澤暗淡,當雲母、綠泥石等礦物含量較多,且其顆粒較大時,則顯強弱不一的珍珠光澤;摩氏硬度3~4,比重2.7~3.15;石中有千姿百態的天然花紋。按色澤、形態可分為多個品種,亦以金星為歙石上品。 ⑴金星石,石中分布有星點狀黃鐵礦構成的「金星」,色澤金黃,其中狀似寸點下降的金星稱為「雨點金星」,至為艷麗;⑵銀星石,石中含有星點狀白鐵礦構成的「銀星」,色澤銀白髮亮;⑶金暈石,石中的黃鐵礦或黃銅礦氧化後,呈一圈圈環狀金黃色暈彩,稱「金暈」,其中暈層似花狀者稱「金花」;⑷眉子石,石中有鐵、錳、炭、綠泥石等成分構成的眉紋,紋理顏色偏黑,也有顯青色或綠色者;⑸羅紋石,石中有似羅絹狀花紋,其中羅紋似犀牛角紋理的稱「古犀羅紋」,像松木紋者則稱「松紋」,紋細者稱「細羅紋」,外觀不明顯,浸入水中則隱約可見;⑹玉帶石,石中有條帶狀構造的紋飾,條帶顏色偏黑,寬約0.3~2厘米;⑺魚子石,石中有隱晶質綠泥石聚集構成的圓形斑點,呈魚子狀或鱔肚狀花紋;⑻紫雲石,是紫色中含有翠綠色的玉斑、玉點或玉塊,或翠綠色中夾有紫色或紫雲般的暈彩,構成紫雲玉斑花紋;⑼青綠暈石,石中有青綠色條帶狀紋飾或通體青綠,成硯具有青綠色暈彩。 歙石為中國古代四大著名硯石之一,以源於今安徽南部的古歙州而得名。歙石制硯始於唐代開元年間,成硯稱"歙硯"、"歙州硯",具有磨墨無聲,發墨如油,滑不拒筆,澀不滯筆,貯墨久不幹涸等點。歙石資源主要分布於安徽、漸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的黃山與天目山、白際山山脈之間的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婺源等縣境內,在古代,以婺源龍尾石最有名,近代婺源縣已屬江西省的轄地,現江西省用此石製作的硯台稱"龍尾硯"。 19、樂石(硯石) 樂石,出自安徽省宿州市墉橋區褚蘭、解集一帶山丘之中。該石由白雲石和方介石組成,粒徑在0.1~0.2毫米之間,摩氏硬度為3~4左右;呈淺灰、灰墨等色;產自褚蘭的屬含白雲質微晶灰岩,為淺灰色澤,產自解集的屬含白雲質隱晶質灰岩,為灰黑色澤;石上色彩斑斕,有蒸栗黃、胡桃王、艾葉綠、孔雀藍、粉青、肌黃、玄玉、胭脂紅等,且具有類似大理石之天然花紋;有些子石則自然成形,並一石多色,石狀形態各異。因敲擊石頭能發出悅耳的聲音,古代曾采之作磬,故名。 樂石質地細膩,是制硯的上好石材,亦可雕琢石壺及各種工藝品。以樂石制硯有一千多年歷史,唐宋時已負盛名,為中國古代名硯之一。成硯稱"樂石硯",叩之錚錚,聲清如玉,發墨良好,澀而不費筆,滑而不拒墨。 附錄: ㈠、紅寶石 紅寶石,出自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該石顏色較淺,呈淺紫、玫瑰紅等色,晶體為六方柱狀,半透明;一般粒徑3~5毫米,長約8毫米;個別粒徑12~25毫米,最大者長50毫米;部分半透明~不透明者具有很好的星光。霍山紅寶石主要為原生礦,規模較小。賦存於超基性岩體的內部或者其邊部接觸帶中的黑雲母斜長岩脈狀體或者透鏡體之中,出露含剛玉岩石風化後形成殘、坡積和沖積型砂礦,分布面積約2平方公里。 ㈡、安徽玉石 ◇鳳陽玉,出自滁州市鳳陽縣丘陵山中,質地均勻,結構細密,花紋清新高雅。由於所含的礦物質不同,石中花紋各異,有虎皮花、條灰、墨玉、漢白玉、雪花白、蛇紋綠、芙蓉紅、芝麻花、蘆山青等多個品種。產於府城北部鳳凰山和東部獨山一帶者近乎漢白玉;產於縣南部和西南部的韭山、猴山、窯山等山區者酷似大理石。鳳陽玉質料不甚細,可用於雕琢器皿、佩飾、神像、文玩等工藝品。 ◇紫墨玉,出自蕪湖市繁昌縣,該石結構緻密,天然黑色,以其製作的鎮紙等工藝品,純墨光亮,精光內蘊,手感舒適。 ◇墨玉,出自安慶桐城市龍眠鄉龍眠村、羅嶺鎮一帶,該石屬變質岩,礦物組成為鋁硅酸復鹽,為高泥質沉積岩在長時間高溫、高壓作用下,固結變質結晶而形成。質地細膩,密度較大,斷口鋒利,摩氏硬度約為5~6。磨光後呈深黑色,故名墨玉,可用於雕刻工藝品。 ◇菜花玉,出自安慶市岳西縣店前村一帶。 ㈢、安徽印石 ◇彩石,出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東石筍、舒城縣舒茶等地。該石色澤美麗,微透明至不透明,質地細膩者,可雕性良好,為製作工藝品及印章之原料。 東石筍彩石礦所產之石主要成份為高嶺石、伊利石、雲母和赤鐵礦,有黃綠、紫紅等色,其中在黃綠色石頭中散布著圓形、橢圓形的乳黃色及血紅色斑點者,又稱「鳳腦石」;舒茶彩石礦所產之石主要成份為高嶺石,可雕性良好,呈淺綠色,也稱「舒茶玉」。(16)·福建觀賞石1、九龍璧 九龍璧,又名華安玉,古稱茶烘石、梅花石、雲石,主要出自福建省龍岩漳平市、漳州華安縣之九龍江北溪一帶的河床及河岸。該石質地堅硬細膩,縝密溫潤,有玉質感,摩氏硬度約為6~7,肌理褶皺變化大,風格迥異,色調斑斕絢麗,紋理清晰,形態精妙獨特,雄奇高古,嵯峨萬象。九龍璧石在明、清時代就已聞名於世,曾被列為古代宮廷貢品,現北京故宮博物院仍藏有"茶烘石"(華安縣城關舊稱"茶烘")。適宜作園林景石和室外觀賞石,也可用於案上欣賞,典雅而別緻。 九龍璧學名為鈣硅質角岩,屬於一種鈣硅質熱變質岩石,原系距今約2.48億年古生代二疊紀的海相沉積岩,經距今1.63億年中生代侏羅紀陸相火山噴發變質而成條帶狀鈣硅質角岩。主要成份有石英、長石、透輝石、透閃石、陽起石等。主要礦物成分多是長條狀顆粒平行層理分布,呈現紫紅色、淡黃色、黑色、翠綠色及墨綠色條帶狀彎曲結構紋理。 九龍璧質地潤朗,猶如硅質碧玉,呈紫紅、淺紅、橙黃、古銅、翠綠、墨綠、藏青、黑、灰白等色彩,濃淡深淺不同,表裡如一,有單色或多色相間,以帶有綠意和古銅色石肌為佳,純紅、乳白、漆黑者為罕見;紋理有雲紋、水波紋、皺紋、平行紋、梅花紋、雪花紋等,色澤紋理常交融一起,構成五彩斑斕、絢麗多姿、變化莫測的各種圖案,有浮雕肌理的則更加精彩紛呈;體量大者的可達10噸以上,小者可掌上把玩;自然造型變幻奇崛,有似山形、景觀、動物及幾何等形態,九龍璧除山形石有鋸截切底取材之外,一般多為天然形態,富有古典韻味和滄桑感,體量巨大者多作為園林綴石,可一石成景,蔚為壯觀,中小者則可置於幾架案頭欣賞,尤以山川景觀氣勢生動,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九龍璧石水旱皆產,作觀賞用的多為水沖石,經億萬年激流沖刷,質地較軟的鈣質已被掏去,留下的是較堅硬的硅質部分,其石質緻密細膩,水沖度極好,表皮光潔瑩潤,毛細孔小,紋理清晰,色澤碧綠,石表肌理皺摺,溝壑縱橫,凹凸明顯,石皮有天然包漿。九龍璧旱石產于山中,一般無石皮但造型變化往往優於水石,常呈現"瘦、皺、漏、透"的形態;旱石由於有泥土和其他雜質包裹,採得後先經清水沖洗,然後還必須用沙洗(噴沙)方可清理乾淨。 九龍璧含透輝石、透閃石50%以上,堅緻似玉,如果切開加工,拋光後光潔度極高,是上等的工藝品原料。由於地殼運動,岩漿噴發,九龍璧偶爾會與蠟石、花崗岩及其他石種共生,且色彩對比一般比較強烈,自有另一番新奇和雅趣。 2、壽山石 壽山石,出自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壽山鄉壽山村及其周邊的群巒溪野。壽山村位於福州市北部旗山腳下,距市區約28公里,面積約23.3平方公里。壽山石礦床分布於壽山村周圍群巒、溪野之間,以壽山村為中心,北至黨洋,南至月洋,東至連江縣界,西至旗山,約有十幾公里方圓,可劃為壽山、月洋兩大產區。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根據礦石的品類,又可分為五大類: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壽山產區是壽山石的主產地,有高山、旗山、老嶺、猴柴山、金獅公山等山峰,東面是一條壽山溪,其田間、水際、山頭、坑洞縱橫交錯地分布著壽山石礦藏,經千年開採,依然產量豐富。月洋產區內唯一的壽山石產地是位於壽山村東南面8公里處的月洋山(又名加良山),月洋山海拔636米,山中有一條月洋溪,溪水在山麓匯積成的月洋塘畔有村落即月洋村。因為壽山礦區開採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採的礦石。 壽山石屬火山熱液交代(充填)型礦床,距今約1.4億年前的侏羅紀,由於火山噴發,形成火山碎屑岩,繼而在火山噴發的間隙或噴髮結束後,伴有大量的酸性氣體、熱液活動,交代分解圍岩中的長石類礦物,將K、Na、Ca、Mg、Fe等雜質淋失,而殘留下來較穩定的Al、Si等元素,重新結晶成礦,或由岩石中溶脫出來的Al、Si質溶膠體,沿著周圍岩石的裂隙沉澱晶化而成礦。 壽山石是以葉蠟石、地開石、高嶺石、珍珠陶石、伊利石等粘土礦物為主的單礦物或多礦物非均質集合體,含少量石英、絹雲母、水鋁石、綠泥石、紅柱石、綠簾石和黃鐵礦等。化學成分主要為:SiO2、Al2O3、H2O等,還有FeO、Fe2O3、CaO、MgO、K2O、Na2O及Sr等微量元素。主要礦物化學組成:葉蠟石為AL2[Si4O10](OH)8,高嶺石族為AL4[Si4O10](OH)8,伊利石為(K、H3O)AL2SiALO10(OH)2。壽山石按其主要組成礦物分葉蠟石型、高嶺石族型、伊利石型三種,葉蠟石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為葉蠟石;高嶺石族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為高嶺石、地開石和珍珠陶石;伊利石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為伊利石。 壽山石質地晶瑩、凝膩、溫潤、通透、色彩斑斕、剛柔適中,"細、凝、膩、潤、靈、透"六德齊俱;其結晶狀態屬隱晶質集合體,呈細粒結構、顯微鱗片變晶結構、變余凝灰結構等。摩氏硬度:葉蠟石型為1.0~2.5,高嶺石族型為2.5~3.5,伊利石型為2~3。密度:葉蠟石型為2.80~2.85,高嶺石族型為2.55~2.65,伊利石型為2.7~2.80。石色豐富,有紅、黃、綠、橙、紫、棕、褐、黑、白、乳白、紫紅、褐黃、紫黑、無色透明等,色彩走向濃度深淡變幻莫測,常以多種顏色組成。顯蠟狀光澤、土狀光澤,少數油脂光澤。多數不透明至微透明,個別近於透明。常呈緻密塊狀構造和角礫狀、縞紋狀構造等,還有特殊的絮狀、條紋狀構造,如俗稱"蘿蔔紋"等。韌度較高,適於雕刻。壽山石約有1500多年開採與雕刻加工的歷史,可用於把玩觀賞、篆刻印章或雕制工藝品。壽山石的種屬、石名很複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分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 ㈠田坑石:田坑石簡稱"田石",產於壽山溪旁水田古砂層中,是原生礦風化侵蝕後,經水流搬運到某些地段沉積下來的。它無根而璞,無脈可尋,呈自然塊狀,無明顯稜角,外形殊異,沉積於1~2米深的田地底,採掘艱難,多為當地村民深挖田土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見珍。其特徵是具有"蘿蔔紋"、石皮,色澤外濃而內淡,格紋式紅筋,在強光下透過石皮觀察石質溫潤,"蘿蔔紋"細密有序。田石按產地的不同,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礁下之分。田石的品種命名主要按色澤區分品種,輔之以石質產地。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花田和硬田等。 田黃石是田坑石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凡黃色的田石均稱"田黃",以中坂田中所產質最佳。田黃石的石質極溫潤,表皮多具微透明黃色層,肌里玲瓏透徹,且有細密清晰的蘿蔔紋,條理清晰,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石表有時裹黃色或灰黑色石皮,間有紅色格紋,歷有"石帝"、"石中之王"等美稱。尤其黃金黃、橘皮黃為上佳,枇杷黃、桂花黃稍次,桐油黃是田黃中的下品。其中的田黃凍石,極為通靈澄澈,色如碎蛋黃,產於中坂,十分稀罕。還有一種銀裹金田黃,即外表包裹白色石皮,肌理卻為純黃石,也出於中坂,更為稀貴。 田石中白色者稱為白田石,質地細膩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純白,有的白中帶嫩黃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溫潤,越往裡層,色地越淡,而蘿蔔紋、紅筋、格紋卻越加明顯,質地不遜於優質田黃石。田石中色紅者稱為紅田石。自然生成的紅田石稱為橘皮紅,是稀有石種。 壽山有一條小溪,叫壽山溪。這條淺淺的小溪,從坑頭到結門潭迤邐曲折約8公里。總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溪流及溪旁的水田,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田黃原產地。保存至今尚未開挖,也永不開挖的僅最後兩畝中坂水田。 ㈡水坑石:產於壽山溪源頭的坑頭佔山麓,因礦洞終年積水,凡坑頭各洞出產礦石,統稱"水坑石",由於洞在溪旁,礦石受地下水浸蝕,石質多呈凝凍、透明狀,質細膩,表面有光澤,壽山石中各種"晶"、"凍",多出於此。礦脈很陡,有坑頭洞、水晶洞等著名礦洞,順其延伸至溪澗。水坑石是壽山石中各種凍石的薈萃,主要品種有水晶凍、黃凍、天藍凍、魚腦凍、牛角凍、桃花凍、鱔魚凍、環凍、坑頭凍及掘性坑頭等,色澤多黃、白、灰、藍諸色。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質尤罕。 ㈢山坑石:產於壽山、月洋兩個礦區,礦布10多平方公里,是壽山石中的大宗,山坑石埋存在岩層夾縫中,往往一塊料中含有紅、黃、青、赭等多種顏色,瑰麗多彩。石質因脈系及產地不同,各具特色,質地差異較大,變化複雜,所以山坑石的品種極多,有紅高山、白高山、黃高山、蝦背青、巧色高山、高山凍、高山環凍、高山晶、高山桃花凍、高山牛角凍、高山魚腦凍、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瑪瑙高山、油白洞高山等,以及都成坑石、杜陵坑石、善伯洞石、金獅峰石、旗降石、老嶺石、月洋石、峨嵋石等等。 此外還有月洋系、旗山系。月洋系特指壽山村東南8公里處月洋村月洋山其周遭所產壽山石,品種有芙蓉石、半山石、竹頭窩、溪蛋、峨嵋石等十餘種,其中最好的是芙蓉石,被稱為中國"印石三寶"(田黃、芙蓉、雞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頂峰,石質溫潤,凝脂,細膩;旗山系壽山石礦藏豐富,品種繁多,有各色旗降石、焓紅、煨烏、汶洋石、大山石、老嶺石、豆葉青、圭背石、九茶岩、連江黃、山仔瀨、吊筧石、柳坪石、山秀園石、雞角嶺、金獅峰、房櫳岩、牛蛋黃、寺坪石、二號礦凍石、松坪嶺等,各礦洞產的石質差別很大,好者如旗降石,旗降石產於壽山村北面旗降山,石質結實,溫潤,堅細,凝膩,微透明或不透明,有光澤,色彩豐富,以紅、黃、紫、白等兩色及多色相間者常見,是壽山石中的大族。 3、莆田蠟石 莆田蠟石,主要出自福建省莆田市木蘭溪。該石主要成分是矽化安山岩或砂岩,內含鐵、石英;質地堅硬,細膩油滑,晶瑩透亮,溫潤似玉;顏色豐富多彩,有紅、黃、白、黑等,也有多色相間;造型多樣,形象秀美,體量大小不一。其品種以有黃色光澤的黃蠟石為多,質地以晶蠟和細蠟為主,凍蠟和膠蠟較稀少。莆田市境內溪澗河流眾多,溝壑縱橫,多數的溪流河床石灘上,均有蠟石分布。 橫穿莆田的木蘭溪發源於莆田市仙游縣西苑鄉仙西村,集納大小溪澗360條,流經仙游縣和莆田市,從三江口注入台灣海峽,全長105公里,流域面積1732平方公里,蘊藏有豐富的觀賞石資源。在木蘭溪枯水期,溪中許多石頭都裸露出來,較易尋覓,採回後稍經沖洗即凈,個別形象逼真、質地特好的蠟石,更具觀賞價值。 4、懷安石 懷安石,出自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明·懷安縣)山中,《素園石譜》有記載。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析閩縣置懷安縣,明萬曆八年(1580年)懷安縣併入侯官縣,1913年閩縣、侯官縣並為閩侯縣。 5、硅孔雀石 硅孔雀石,出自福建省三明永安市。該石為含銅的硅酸鹽礦物,呈綠、天青、藍綠等色,摩氏硬度2~4,性脆,顯蠟狀或玻璃光澤,微透明或不透明,質地堅韌者可用作寶石或玉雕材料。永安市的硅孔雀石十分稀少,現已較難尋覓。 6、瑪瑙石 瑪瑙石,主要出自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下角龍村、漳平市官田等地。該石呈團塊狀分布於林地組砂礫岩的斷層破碎帶中,系硅化產物,瑪瑙直徑1~10厘米,具同心紋構造,但質不甚佳。 下角龍村公路橋東北山脊上的瑪瑙礦,礦物成分為瑪瑙、燧石、玉髓、蛋白石等組成,區內出露下石炭統林地組砂礫岩,破碎帶長大於100米,寬大於1米。 7、琥珀 琥珀,出自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漳浦琥珀呈圓柱狀、長柱狀、星散狀等,含礦岩為上第三系佛曇群下段含礫粘土層,礦層中含琥珀約1~1.7公斤/立方米,分布極不均勻,開採出來的琥珀,多作藥用,少數可用於雕刻玩飾等工藝品。 8、松化石 松化石,又稱硅化木,出自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大坪鄉、福州市閩侯縣免耳山等地。大坪鄉的松化石分布於萍州村一帶山上,地質時代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屬侏羅紀時期,化石外表隱有松鱗,蘊存量較多,尤其露於水邊的一株高大而引人注目,當地稱億年松。閩侯免耳山的一塊松化石處於大山深處,距今約一億三千萬年,保存較完好。 9、將樂石(硯石) 將樂石,又稱龍池石,出自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城北郊石門嶺至蓮花山一帶。該石屬黑色泥板岩,紋理縝密,松結適度,堅中帶柔,色澤清純,內部及表面依稀可見銀色閃光點,可用於製作硯台。 以將樂石制硯,有約500年以上的歷史,成硯稱"將樂硯",因石門嶺一帶跟傳說中的龍池團毗鄰,故又稱"龍池硯"或"龍池紫石硯";佳者光澤瑩亮,溫潤如玉,呵氣可沾薄露,以物輕擊,清心悅耳;具磨墨無聲、發墨均勻、墨色瑩亮、不傷筆毫、書寫流暢之特點。 10、建州石(硯石) 建州石,出自福建省南平市建甌縣(建甌市)北苑鳳凰山下。該石聲如銅鐵,適宜制硯。其石有兩種,一種細潤而不甚發墨,另一種宜墨,但膚不佳。有兼兩種之長者,亦為佳品。建州石製作的硯台稱建州石硯。 《雲林石譜》建州石:「建州石產土中,其質堅而稍潤,色極深紫,扣之有聲,間有豆斑點,不甚圓,亦有三兩重石暈,琢為研,頗發墨。往以石點作鴝鵒眼,充端石以求售。」 11、南劍石(硯石) 南劍石,出自福建省南平市東黯淡灘。黯淡灘位於閩江上游,水勢奔涌,波濤高起丈余。 《雲林石譜》南劍石:「南劍州黯淡灘出石,質深青黑而光潤,扣之有聲,作研發墨宜筆。土人琢治為香爐諸器,極精緻。東坡所云"鳳咮研"是也。」註:南劍州,今福建南平。 附錄: ㈠、藍寶石 藍寶石,出自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該石呈深藍、淺藍、藍綠、黃綠等色,比重3.97~4.09,摩氏硬度8.5以上~9,折光率No=1.766~1.771,Ne=1.758~1.763,透明度好。粒徑一般為4~10毫米,最大為17毫米,最重達150多克拉,形狀以六方桶狀為主,少部分為規則粒狀或碎片狀。加工成刻面寶石,呈蔚藍、晶瑩剔透。 明溪藍寶石系1965年首次發現。藍寶石砂礦區東至石珩,西至村頭、良家,北至大陂,南至獅窠及大坪村,分布面積約800平方公里。礦藏類型屬殘坡積砂礦和沖積砂礦,藍寶石賦存於河床、河漫灘或階地底部的砂礫層中,資源豐富。 伴生礦有鎂鋁石榴石、白鋯石、輝晶石等。鎂鋁石榴石,系含鉻鎂鋁榴石,呈渾圓柱狀和不規則塊狀體,以深紅、紫紅、橙紅色為主,粒徑一般8~16毫米,透明度好,比重3.75~3.80,摩氏硬度大於7.5,折光率1.747~1.755,可加工成戒面寶石。白鋯石多以無色透明為主,粒徑一般3~8毫米。 ㈡、福建印石 除前述之中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壽山石」外,還有: ◇仙游石,出自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龍山寺一帶,該石質地細膩溫潤,不透明,富有光澤,呈綠、藍綠、黃、紅、黑、褐、白、灰等色,層狀分布,色紋清楚,品質與壽山石大致相同,產量稀少。 ◇霞浦石,出自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溪西鄉,質粗劣,含砂粒,有灰、藍、白等色混雜。 ◇大田石,出自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謝洋等地,質細色白,微透明,肌理隱有粗紋,似壽山石中粗質的白高山石。 ◇長泰石,出自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經倫等地,質細,微透明,有光澤,呈黃、綠等色,質優者似壽山石中的老嶺石。 ◇安溪石,出自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下坂等地,質微脆,不透明,含有色紋及裂痕,有黃、紅、灰、藍等色。 ◇長樂石,出自福建省福州長樂市玉田鎮,質細,微透明,含有層紋狀裂紋和砂塊,呈綠、青、灰等色,其綠色者近似壽山石中的猴柴磹石,但較為鬆脆,色澤灰。 ◇松政石,出自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楊源鄉,石質細潤堅實,多砂、半透明,有紅、黃、灰、白等色,質佳者似壽山石中的都成坑石,但少其瑩澈通靈。 ◇羅源石,出自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飛竹鄉安後村,質微堅,不透明,多有紅、黃、灰等色交錯,肌理常含灰色半透明斑塊,近似壽山石中的峨嵋石。 ◇福清石,出自福建省福州福清市,以坡藍礦區產量最大,石質稍細,有土紅、灰黃、青紫、乳白各色,不透明,適於雕刻,質地硬,近似壽山石中的柳坪石。 ◇莆田石,出自福建省莆田市的松陽山、洋尾山及田后里,石質較堅硬,不透明或微透明,多裂紋,有黃、灰、白等色,白者如瓷器,近似壽山石中的粗質高山石。 ◇連江石,出自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丹陽鄉,石鬆脆,多裂紋,不透明,有白、灰、紫等色,但色澤灰暗,隱有細點。 ◇閩清石,出自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白中鎮,質稍松,不透明,各色俱備,其中綠色半透明者,近似壽山石中的猴柴磹石,但多含雜質。 ◇南安石,出自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卓厝等地,質堅多砂,有裂紋,肌理含有細小色點,有粉黃、灰綠、灰藍等色。 ◇建甌石,出自福建省南平建甌市龍井面一帶,微透明,多裂紋,偶含有細點。 ◇壽寧石,出自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湖潭鄉,石質堅細而富有光澤,微透明,有黃、白、紅等色,多色紋,優者可與壽山石中的高山石媲美。其中壽寧紅石,完好無格裂,石質較脆,較易受刀;壽寧彩石,石質脆爽,軟硬適中。 ◇雲霄石,出自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礁尾鄉,質堅通靈,有黃、白等色,質優者稱雲霄晶石。 ◇古田石,出自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大甲鄉,質細軟,有黃、灰、白、灰綠等色,優質者似壽山石中的高山石。 ◇南平石,也稱延平石,出自福建省南平市郊,微透明,有青、綠等色,質優者似壽山石中的老嶺青石。 ◇永泰石,又稱永福晶石,出自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清涼鄉,質堅而通靈,多含瓜絡狀色紋,有黃、白、綠等色。 ◇福鼎石,出自福建省寧德福鼎市管陽鄉,質細微松,含有細砂,偶有小孔洞,有粉綠、赭黃等色,並密布白色細點,物質組成與結構特徵等方面近似青田石。(17)·江西觀賞石 1、永豐菊花石 永豐菊花石,主要出自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陶唐鄉曾家段的八藤河底及藤田鎮老圩村的小河中。該石花朵清晰,造型奇特,花瓣一般5厘米左右,大者可達十幾厘米,小者2~3厘米。菊花鑲嵌在黛黑色或碧綠色的石灰岩或大理岩上,花色奇異,以白色為主,也有橘黃色、褐紅色,還可同一平面上分別出現幾種顏色。花形逼真完整,大小菊花或隱或顯,自然有序,有的一花怒放,有的幾朵鬥豔,古雅典秀,令人賞心悅目,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永豐菊花石除作石玩外,亦可雕琢成石硯、石屏等工藝品。 永豐菊花石形成於兩億多年前的石灰岩中,地層為二疊系棲霞組。"菊花"是海洋中的原始低級藻類生物形成的化石。屬大理石類,摩氏硬度為3.5。因自古至今一直浸沉於清水河流中,石質極為細膩,菊花鑲嵌在黛黑色的石體中,古雅文秀,栩栩如生,又稱"菊花水石"。永豐的天然菊花水石儲量約為500萬噸。 在藤田鎮老圩村,以老圩水壩為中心其周圍2公里左右的河底和農田下均蘊藏有菊花水石。尤其是老圩水壩上有許多裸露的菊花水石群,黛黑色的石體上鑲嵌著一朵朵美麗而潔白的菊花,有的還有根須,莖桿、花葉,活靈活現。 清·張尚瑗《石里雜識》:"吉水(今江西吉水縣)永豐有石,青質而黃章,章為菊花,金英粲然如畫。" 2、廬山菊花石 廬山菊花石,出自江西省九江市南36公里處鄱陽湖畔的廬山。該石是近年發現的一種菊花石,石中花形逼真、花色明快亮麗、花姿千奇百態。其花蕊清晰突出,花瓣排列有序,菊花大小相間,伸展自如,花徑一般為10~20厘米,偶有30厘米以上者。石貌自然清新、靈秀典雅,為案頭清供欣賞之佳品。 廬山菊花石形成於2.5~2.8億年前,在長期的地質變遷中,圍岩中的碳酸鈣成份圍繞硅質燧石核呈立體放射狀結晶,形成大小不一的菊花狀圖案。單體菊花完整,形態逼真,花蕊絨絨點點,花瓣自然舒展,有的凸現石上,有的隱藏石中;多朵菊花組合造型自然,疏密均衡,大小菊花自由綻放,有的半開、有的怒放;也有的集枝、莖、葉、花於一體,枝葉襯花,暗吐幽香,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廬山曾於2000年1月出土了一件高3.9米、寬2.0米、厚0.6米、重達8.8噸的菊花石,此石石質細膩,外形挺拔自然,石上有天然菊形花81朵,花朵分布疏密得當,密處群芳競秀,疏者一枝獨秀,還有枝葉相襯,並蒂花開的奇妙圖案,花徑大者達25厘米,一般10~15厘米。其塊度之大、花朵之多、意境之美,堪稱"菊花石之王"。 3、潦河石 潦河石,出自江西省南昌市潦河。該石是潦河中的多彩卵石,質地堅硬、表面細膩光滑,石上紋理豐富,大多清晰凸顯,構圖抽象奇巧,別具一格。有的筋脈與岩底呈凹凸狀,色澤差異明顯,表面線條清晰流暢,形成似景似物的多種圖案。有的通體黯黑,表面細滑,或有凹痕縷縷,似雕似刻,亦有黑底黃紋、黑底白紋、灰色黃紋、灰色白紋等,線條如飄似帶,古樸沉靜。有的石皮細膩,質堅硬,表面呈黃、黑相間色,構成鮮明的龜板狀圖紋,亦變化無窮。 潦河中的黃蠟石,質細膩、堅韌,蠟質感強、透明度好,呈金黃、桔黃、蛋黃、枇杷黃等,亦有紅與紫、與白等色相間,流光溢彩。 潦河為修水最大支流,南昌市安義縣城以上分南潦河與北潦河,南潦河自奉新縣、北潦河自靖安縣由西向東進入安義縣境,於萬埠橋上游匯合,再折向北經永修縣境的山下渡注入修水匯入鄱陽湖。潦河全長193公里,上游流經山區,中下游流經丘陵。整個安義縣與新建縣西北部、灣里區西部的部份地區屬潦河流域。 4、彩紋石 彩紋石,又稱流彩石,出自江西省廬山一帶。該石石質細膩,紋理清晰,圖案豐富。整體色調呈棗紅色,石形端整穩重,其似彩帶柔轉飄舞的石紋,勾勒出祥雲、飄帶、山巒、海浪等奇妙畫面。意韻深遠,內涵豐富。 5、雪花石 雪花石,出自江西省境內的廬山。該石為一種表面長滿密集石英晶芽的造型石,色澤潔白,晶瑩如玉,玲瓏剔透,形狀千姿百態,婀娜星閃,似山似原,尤如用冰雪堆出的景觀,具有玉潔冰清的風采。 廬山雪花石多形成於中、低溫熱液礦床中的巨大硅化破碎晶洞和裂隙內,成礦早期,礦床中氟化熱液與圍岩內鈣質交換形成晶型完好的螢石集合體,同時溶解大量硅質,後因礦床酸性環境變化,熱液中富含的硅質便淅出成硅質膠體,沿洞穴頂壁、裂面、螢石集合體表面結晶而成。 6、鐘山石 鐘山石,出自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鐘山地區。鐘山石形色各異,大多紫紅色,屬安山岩類。由於質地結構不同,能發出不同的清脆悅耳之音,且能分成音階,較為獨特。 石鐘山位於湖口縣雙鍾鎮,鎮南的叫上石鐘山,鎮北的叫下石鐘山,相對高度只有50多米。鐘山石在石鐘山上散落稀少,因而彌足珍貴。 7、江州石 江州石,又稱湖口石,出自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該石呈青黑色,稍有光澤,形態瘦透玲瓏,一般個體較大,適宜作供石欣賞,亦可用於製作山水盆景。 宋·杜綰《雲林石譜》江州石:「江州湖口石有數種,或在水中,或產水際。一種色青,渾然成峰巒岩壑,或類諸物狀;一種匾薄空嵌,穿眼通透,幾若木坂似利刀剜刻之狀。石理如刷絲,色亦微潤,扣之有聲。土人李正臣蓄此石,大為東坡稱賞,目為"壺中九華",有"百金歸賈小玲瓏"之語。然石之諸峰,間有作來奇巧者,相粘綴以增玲瓏。此種在李氏家頗多,適偶為大賢一顧彰名,今歸尚方久矣。又有一種,挺然成一兩峰,或三四峰。高下峻峭,無拽腳,有向背,首尾相顧,或大或小。土人多綴以石座,及以細碎諸石膠漆粘綴取巧,為盆山求售,正如僧人排設供佛者,兩兩相對,殊無意味。」 明·計成《園冶》湖口石:「江州湖口,石有數種,或產水中,或產水際。一種色青,渾然成峰、巒、岩、壑,或類諸物。一種扁薄嵌空,穿眼通透,幾若木版,似利刃剜刻之狀。石理如刷絲,色亦微潤,扣之有聲。」 8、石筍石 石筍石,又稱白果石、松皮石,出自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等地。該石外形修長直立,似竹筍狀,故名;質地硬中帶軟,青灰色的細岩中沉積了一些卵石,尤如白果嵌在其中;色澤有青灰、淡灰綠、土紅、紫褐等;外表狀似松皮,往往三面已風化,色澤、紋理亦更自然耐觀;在石料斷裂處常有尖銳的稜角;形狀以長者為佳,天然石筍石來源稀少,較為珍貴。 9、上猶石 上猶石,出自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的河灘、溪岸。該石質地潤麗、晶瑩剔透,顏色豐富,由紅、綠、黃、紫、黑等色組成,紋理清晰,形成各種圖案,造型奇特,具有瘦皺透漏之姿狀,石上有二三石暈的水沖洞,很有欣賞價值。 上猶石屬於火山岩的變質岩,形成於幾億年前,為凍石和黃蠟石相間的結合體,經長期的分化、沖刷,塊較小。上猶縣境內地質結構複雜,礦種帶眾多,河流密布,形成奇異石頭的地質條件獨特,河灘溪邊的石頭中夾雜著石質優良的上猶石。 《雲林石譜》上猶石:「虔州上猶縣山土中出石,微紫,質稍粗,多淺黑斑點,三兩暈,綠色。堪作水斛或闌檻,好事者往往鐫礱甃地面,全若玳瑁。」 10、南安石 南安石,出自江西省贛州市的南康市、大余縣、吉安市的遂川縣、井岡山市等地。該石是一種鈣硅相融的彩硅石,富含透輝石、透閃石;玉質感強,水洗度極佳;色彩豐富,對比強烈;紋理如錦似畫,極為流暢;造型奇特,象形狀物,風格迥異;體量有大有小,可置於廳堂欣賞,也可用於園林造景。 南安石是經千萬年的風化、滾磨、河水沖刷而形成。南康市(原名南安府),地處羅霄山脈的南端;大余縣地質構造複雜,河流密布,境內的章水河、沙村河、遊仙河、滿埠河裡等溪河中南安石蘊藏量極為豐富。 另有一種南安石,是產於大余縣吉村鎮遊仙一帶色艷、紋美、質佳的泥質岩,在唐代已聞名遐邇,可用於製作硯台、石壺等工藝品。 11、樹化石 樹化石,又稱硅化木,出自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張家坊鄉雜溪村一帶。該石質地堅硬,多呈淡灰色,其紋理細緻縝密,斷面木質紋、枝椏、樹結等清晰可辨。 在武功山區的雜溪村壠上,山上皆為紅色土壤,樹化石帶長達數公里,最大者長約5米,寬達2米,顯露地表厚度達1米有餘。樹化石一般都有樹榦自然斷裂的印痕,露出地表者有的顯風化狀態,弧形樹層被層層剝蝕脫落下來。在雜溪小河邊,也有許多酷似樹頭、樹枝等狀的石頭,有的石上被藤蔓纏繞,有的被村民用來砌作菜圍。 12、袁石 袁石,出自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雲林石譜》袁石:「袁州萬載縣去縣十餘里,石無數,出野田間,其質嶙峻,微青色,間多峰巒,岩竇四向。又有石罅中上下生小林木,蓊鬱可喜。或高三四尺,或五六尺,全如一大山氣勢。經行凡數百步不斷目,地名亂石里。土人以石占田隴,有妨布種,恨不去之。惜乎地遠,人罕知者。」註: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 《聊齋雜記·石譜》袁石:「微青,多峰巒;又有石嘑中生小林木;或高數尺,如一大山。」 13、袁州石 袁州石,出自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雲林石譜》袁州石:「袁州分宜縣距縣二十里有五侯嶺,嶺上四傍,山石嵯峨峭絕,若劃裂摧倒勢。其嵌空巉岩中多狙猿。凡山下石或立或伏,當是山土飛墮者,石色紺青,不潤澤,玲瓏奇怪萬狀,間有數人可遠致者。臨江士人魯子明有石癖,嘗親訪其處,以漁舟載歸瀟灘,列置所居。又去縣十里有石洞,名洪陽,游者持炬以入,凡十有六室,詭怪百狀,又有石乳、石田、牛羊、鐘鼓及倉廩、床榻之類。石高數丈,段段有邊幅,如有船檣駕帆飽疾風狀,石田頃畝,與真無異……。」 14、蘆溪石 蘆溪石,出自江西省宜春市溪水中。《雲林石譜》蘆溪石:「袁州石出溪水中,色稍青黑,有嵌空險怪勢,大者高數尺,鮮有小巧者。唐蘆肇隱居溪側,草堂前立一大石,高丈余,三峰九竅,甚奇怪,自謂蘆溪石。」 15、吉州石 吉州石,出自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雲林石譜》:「吉州安福縣之東二三里有秀嶺,石產土中,不相連綴,其質巉岩清潤,扣之有聲。間有兩三面,或混然窒塞,高數尺,無小巧者。又有白馬廟,去縣之東二十餘里,土中亦出石,質稍青,或稍白,四面嵌空,險怪萬狀。又有佛僧潭,在縣之西四五里,石產潭上土中,亦清潤嵌空,穿眼宛轉,扣之或有聲。又一種,如大山四面崷崪,亦間有小巧者。或雲,潭遠處側皆枯燥無聲,色亦灰白。又縣西六十里慶雲鄉,地名久岩山,極高峻,中有一岩,深邃可容千餘人。岩之側,土中出石,或大或小,嵌空巉岩,四面特勢,少有穿眼,多類物像,宛然天成。凡此四種,若白馬廟石,加之清潤,有全美矣。」註:吉安在隋至宋代稱吉州。 16、何君石 何君石,出自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玉笥山。《雲林石譜》何君石:「臨安江軍新塗縣玉笥山樑間有洞,名何君。……岩洞透邃,中有石棋枰,山之前後間產巨石,皆險怪。昔有一石,懸於洞口,其狀如雲,廣數尺,巉岩秀碧,扣之無聲,土人何氏擊取置亭榭中。」註:宋代時在清江縣境內置臨江軍,轄清江縣、新喻縣(今新余市)、新淦縣(今新干縣);明代改臨江府,嘉靖五年(1526)析新淦縣於峽江巡司置峽江縣。 玉笥山原名群玉山,位於峽江縣的中北部,西瀕贛江,距吉安市區約七十公里。玉笥山屬石灰岩岩溶地貌,素以峰奇、石怪、洞異、泉清而聞名。 17、蜀潭石 蜀潭石,出自江西省宜春的高安市。《雲林石譜》蜀潭石:「筠州高安縣之東北,有水出自豐城,號濟步江。自江口入四十里,地名蜀潭,水中多產巨石,四面無崷崪勢,穿眼委曲,不甚蒼翠,鮮有小巧者。」註:筠州,今江西高安。 18、洪岩石 洪岩石,出自江西省景德鎮市的樂平市洪岩鄉。《雲林石譜》洪岩石:「饒州樂平縣東山鄉,地名洪岩,有三洞,名木梓樹水岩。各有岩穴,炬火而入,自水岩上半間,可不數十丈方到底,聞水聲如雷,窮之,即無水源。其洞中有石田、鍾、鼓、磬、仙人帳,若人力所為。其山高下,巉岩翠碧,穴中有石佛、羅漢,相儀如生,高十餘尺。」 洪岩鄉位於樂平市東北38公里,其峁山山麓的洪岩洞,又稱洪源洞、洪岩仙境,是一億多年前形成的喀斯特溶洞,洞穴圍岩為中石炭統黃龍組灰岩,洞長1620米,大洞套小洞,曲徑通幽,為觀賞價值頗高的岩溶洞穴群,內部面積約8萬平方米,洞中石鐘乳遍布上下,類型多、造型奇,晶瑩絢麗,千姿百態。 19、萍鄉石 萍鄉石,出自江西省萍鄉市石觀。《雲林石譜》萍鄉石:「袁州萍鄉縣百餘里,地名石觀。突兀一山,石洞穴深六七丈,岩上垂石如鍾乳,高低無數,嵌空險怪,奇秀可玩。山之近側,皆有怪石隱草木中,土人不知貴。」 20、石綠 石綠,出自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雲林石譜》石綠:「信州鉛山縣石綠產深穴中。一種融結為山岩勢,不甚堅。一種稍堅,於綠紋如刷絲極深者,鐫礱為器,向明示之,頗光燦閃色。又有一種淡綠或細碎者,入水烹研,可裝飾。」 21、瑪瑙石 瑪瑙石,出自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該石質地純正,顏色艷麗,經雕刻加工後色澤自然光亮。金溪縣瑪瑙礦分布廣泛,儲量豐富,品種繁多,自宋代以來,歷代均有零星開採。 22、龍尾石(硯石) 龍尾石,又稱婺源石,出自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龍尾山。該石質地堅韌,潤密瑩潔,撫之若膚,摩之無響,色碧似玉,紋理爛漫,摩氏硬度約為4左右,適宜雕琢硯台。 以龍尾石制硯從唐代開元年間開始,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成硯稱"龍尾石硯"或"龍尾硯",由於婺源舊屬安徽省古歙州的轄地,亦稱"歙硯"。現江西省用此石製作的硯台稱"龍尾硯",安徽省用此石製作的硯台仍稱"歙硯"。龍尾硯色如碧雲,紋理妍密,聲如金石,研而無聲,墨膏浮艷,澀不留筆,貯水不耗,久研不凹,具有澀、細、潤、堅的特點。龍尾硯品種較多,有金星、金暈、銀星、銀暈、眉子、羅紋等,尤以金星、眉子為貴。 《雲林石譜》婺源石:「徽州婺源石產水中者,皆為研材,品色頗多。一種石理有星點,渭之龍尾,蓋出於龍尾溪。其質堅勁,大抵多發墨,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石理微粗,以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妙,以深溪為上。或如刷絲羅紋,或如棗心瓜子,或如眉子兩兩相對。又一種色青而無紋,大抵石質清潤,發墨為最。……」 註:徽州婺源,現江西省婺源縣。歷史上婺源縣屬安徽省古歙州的轄地。宋代,歙州改徽州。清康熙間置安徽省,婺源隸屬安徽省徽州府。 23、羅紋石(硯石) 羅紋石,出自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懷玉山下塘坑至米坑一帶。該石質地細潤,石色蒼青而有光澤,石質純凈,偶有金星數點,石上有天然玉帶狀、刷絲狀紋理,其中蘊含豆斑,紋飾猶如絲羅,似若水波。 羅紋石為含鈣質粉砂板岩,產于震旦紀地層中,其頂底板均為黃綠色粉砂質千枚岩。石內的礦物成定向排列,致使其紋理髮育如絲羅,故名"羅紋石"。 羅紋石石質堅柔適中,用於制硯已有上千年歷史,成硯稱"羅紋石硯"或"羅紋硯",當地稱之為"絹雲硯"。羅紋硯結構縝密,紋若水波,石面光澤、呵氣成汗,浸水濕潤如玉,具有發墨如油、貯水不涸、不損筆毫等特點。 24、修口石(硯石) 修口石,出自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該石質地堅而不疏,色澤以自然赭色為主,並嵌有翠綠色,佳者兼有金星、金暈、雞血藤、魚子、水波紋等紋理,似天然山水畫,凝視怡人,賞心悅目。 修口石色澤、質地別具一格,頗適宜製作硯台,早在唐宋時期,修水就有手工作坊生產。成硯稱"修水赭硯"或"修口石硯",具觸筆細而不滑,發墨速而不粗,貯水久而不涸等特點。清道光皇帝侍讀,修水籍萬承鳳曾將該硯呈道光皇帝,帝欣喜而視為珍品。後被列為貢品,所以又稱修水貢硯,為江西四大名硯之一。 《雲林石譜》修口石:「洪州分寧縣,地名修口。深土中產石,五色斑斕,全若玳瑁,石理細潤,或成物像,叩之稍有聲。土人就穴中鐫礱為器,頗精緻,見風即勁,亦堪作研,雖粗亦發墨。」註:洪州分寧縣,今南昌市修水縣。 《義寧州志》載:「紫石出武鄉譚家埠紫石潭(今修水征村鄉),石出水中者,良而堅,發墨,琢為硯,類端溪新岩石。」 25、吉州石(硯石) 吉州石,出自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雲林石譜》吉州石:「吉州數十里土中產石,色微紫,扣之有聲,可作研,甚發墨,但膚理頗礦燥,較之永嘉華岩石,為研差勝。土人亦多鐫琢為方斛諸器。」註:宋以前稱吉州,明改稱吉安。 26、玉山石(硯石) 玉山石,出自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雲林石譜》玉山石:「信州玉山縣地名賓賢鄉。石出溪澗中,色清潤,扣之有聲,采而為研,頗銼墨。比來裁製新樣,如蓮杏葉,頗適人意。」 玉山石與歙石一山之隔,面貌頗像歙石,用手摸也很細,可是內部也柔,因而不發墨,不好用。 27、分宜石(硯石) 分宜石,出自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雲林石譜》分宜石:「袁州分宜縣江水中產石,一種紫色,稍堅而溫潤,扣之有聲,縱廣不過六七寸許,惜乎地遠稀罕,不可常得。土人於水中采之,琢為研,發墨宜筆。但形質稍朴,須借鐫礱。」 28、金星石(硯石) 金星石,出自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橫塘鎮駝嶺山宋村。該石質地堅韌、細膩,剛中含柔,溫潤瑩潔,紋理縝密,因石中含有星點狀黃鐵礦而得名。其石品紋飾特徵有金星、金暈、金環、銀環、眉子金星、魚子金星、水波金星、火捺、蕉葉白、牛毛紋等形態。以此石製作硯台已有1600多年歷史,成硯稱"金星石硯"、"金星硯"或"金星宋硯",扣之有聲,撫之細潤,呵氣成雲;具有發墨快,儲水不涸,久磨無粉,墨色鮮艷等特點。 29、石城石(硯石) 石城石,又名黃石、花蕊石,出自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龍崗鄉的黃石山。該石屬綠泥絹雲母板岩,質地緻密、細膩,石色五彩斑斕,花紋奇特,清晰如繪,構成山水、人物、飛禽走獸等天然圖案,尤以自然山水居多,獨具山石之皴法,勾勒、點染、潑墨潑色之筆墨情趣。以石城石制硯始於北宋,成硯稱"石城石硯"、"石城硯"、"龍崗硯"、"龍硯"、"黃石硯"等,撫之膩潤如玉,呵氣可凝珠,發墨快而不損毫鋒。 石城石蘊藏於溪澗中,其形成年代為中震旦紀,礦物顆粒為0.01~0.03毫米,自身吸水率0.22%,水雲母、絹雲母、白雲母的含量為75%,磁鐵礦20%,還有少量綠泥石、石英等。其荒料與其它山片石似乎無太多區別,剖開後即見五彩繽紛,有赤赭、淡赭、紫紅、翠綠、嫩黃、灰蘭、淺綠、青紫等色,深淺不一;色彩相間組成的紋理,有雲紋、山紋、木紋、水紋、竹紋、眉紋、龜背紋等;各種石品如畫如描,有石眼、魚腦凍、金銀絲、金星、火奈、玉帶、青花、墨漬、黃膘等。 附錄: ㈠、紅剛玉 紅剛玉,出自江西省贛州市一帶。紅剛玉蘊存於震旦紀上岩組接觸帶的斜長雲母片岩及變石英二長岩中,所含剛玉單晶礦物為0.01%~10%。含剛玉岩石風化後形成殘、坡積和沖積型砂礦,已發現寶石級紅剛玉及星光紅寶石。 ㈡、江西玉石 江西玉石品種較多: ◇東陵玉,亦稱海洋石、東陵石,屬水晶一類,呈綠色或淡綠色,亦有紅色品種,色較均一,通常閃蘭色調,玻璃光澤,摩氏硬度為7左右,粒狀結構,顆粒較粗,微透明~半透明,大多不透明,其中可見綠色的鉻雲母磷片; ◇德興翠,出自上饒德興市。該石是蛇紋岩體中斷裂破碎帶內硅化蝕變的綠色岩石,質佳者呈翠綠色,質地細膩,顏色鮮艷,摩氏硬度為6~7,密度2.84克/立方厘米。 ◇螢玉,亦稱螢石,出自九江市德安縣,有紫、綠等顏色,以塊度大、裂紋少者為佳; ◇碧玉,出自上饒市弋陽縣; ◇芙蓉石,出自鷹潭貴溪市。 此外還有綠紋玉、龜紋玉、珊瑚玉、翠玉、墨玉等。 ㈢、江西印石 ◇上饒石,出自江西省上饒縣高洲五府山。該石系葉臘石屬,顏色艷麗,花紋美觀,質地細膩、純凈,摩氏硬度在1.5~3之間,無明顯格裂與砂釘,石性很穩定,刀感爽脆,可用於製作印章。上饒石的開採始於1958年,產量不大。各礦洞產出的石質略有差異,主要品種有翡翠綠凍、青玉凍、晶玉凍、金綠凍、豬油凍、雲水凍、紅花、黃花、荷葉凍、彩石等。(18)·山東觀賞石㈠ 1、長島球石 長島球石,又稱長島珠璣,出自山東省煙台市長島縣南菜園灣、月牙灣等地。該石質地堅韌,摩氏硬度為7左右,結構細膩,表面光潔潤澤,形狀大多為橢圓或扁圓,大者如卵,小者如珍珠。色澤絢麗多彩,紅似瑪瑙,綠如翡翠,紫同雕檀,潔如白玉;有的白底襯紅紋、黃底灑藍點,極象鎦金賦彩、雲霞繚繞。花紋精美,圖案豐富,有山水風景,人形獸貌,花鳥魚蟲,煙雨墨汁等。以圓度高,石表潤滑,色彩艷麗,花紋奇者為佳品。 長島球石屬石英岩,由富含綠泥石、鐵、銅、錳等多種礦物質,經千萬年海水沖刷,沙石磨礪,而形成的球狀圖紋石。石上七彩縈繞,鮮麗奪目,變化無窮,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長島,歷稱廟島群島,又稱長山列島,由三十二座大小島嶼組成,統劃為長島縣。月牙灣位於北長山島的北端,海灘上由大小卵石堆積成一條長2000多米,寬逾50米的彩色石帶,一個個圓潤如玉,晶瑩剔透,月牙灣的五彩卵石俗稱球石。 2、嶗山綠石 嶗山綠石,又名嶗山綠玉,俗稱海底玉,舊稱勞山石,出自山東省青島市嶗山東麓仰口灣畔,佳者多蘊藏於海濱潮間帶。 嶗山綠石的礦物學名稱為蛇紋玉或鮑紋玉,主要礦物組成是綠泥石、鎂、鐵、硅酸鹽,雜有葉蠟石、蛇紋石、角閃石、絹雲母、石棉等,質地細密,晶瑩潤澤,有一定的透明度。其色彩絢麗,以綠色為基調,有墨綠、翠綠、灰綠,以翠綠為上品,間有紫、赭、黃、白、灰等顏色,深淺變幻各不相同。多數綠石為層狀結晶,有的排列均勻,有的厚薄懸殊,少數呈絲狀、放射狀結晶或雲母結晶(有金星閃爍);在石膚表面或石縫的夾層間有針狀結晶的,俗稱"掛翠",常出現奇峰雲谷、空山煙霞、石上清流等景觀,具放射狀結晶者有的呈現出奇峰高聳、嶺脈延伸之景觀,此為佳品。嶗山綠石具有玉石的性質,含翠,散熒光,光潔細膩,硬度適中,經雕鑿磨光,即呈現出晶瑩潤美的光澤。並有色彩多變、質地多變、結晶形體多變的特色。 嶗山綠石的色澤靜穆古雅,深沉謐靜,多有自然圖案,有的採集後稍加修飾即可供觀賞,但有自然造型者甚少,主要觀賞其色彩、結晶和紋理,可陳設於廳堂、几案欣賞,也可製作盆景。宋、元時已有人將其用於案頭清供及製作文房用具,明、清兩代始即成為名貴觀賞石。 嶗山綠石按礦脈走向可分為水石和旱石:水石承受億萬年海水衝擊浸透,光瑩油潤,適合雕琢的多為水石;旱石則經風蝕日剝,雖粗疏單調卻盡顯古樸,未曾雕琢的表面呈現潮水般紋理,如水墨山水畫,極具蒼茫悠遠之意。 嶗山綠石按其產出形態主要分二種:即以翠面為主要特徵的圖紋石,亦稱"板子石",供欣賞的是平展翠面所呈現之精彩圖案;以石、翠混雜糾結成塊為主要特徵的造型石,亦稱"鑲嵌石",所展示的是立體的山川景觀或各種抽象形態。 板子石大多呈長方形板塊狀。以六個面均有自然包殼、無斷裂者為佳。附著在板面上的一層翠綠色的結晶體,呈纖維狀密集平行排列,所形成的平面稱為"翠面"。翠面晶瑩光潤,色澤變化不定,纖維狀晶體分層出現端頭,並呈鱗次櫛比排列。治石者按纖維走向以端頭朝上垂直將石板擺放,擺正之後再修剔刷磨,使之符合畫意。由翠面作出的畫是靠垂直層次來表現意境的,有類似淺雕的風格。 鑲嵌石的特徵是"翠"成束狀、縷狀,彎曲糾結在許多小塊綠石之間,擠壓成塊狀結構,多以方塊及斜塊組成。其翠的晶瑩度稍差於圖紋石的平面翠,硬度也稍軟,但色彩更豐富多變,綠色中摻雜著黃、白、赭、紅,如湍流穿石,彩雲流錦。鑲嵌式結構的綠石,是一層厚約一至三厘米不等的石英狀粘層把許多小塊固結在一起的。在造型時,根據構成狀況,可順其紋理動錘,或劈或鑿。其石質一般較為堅硬,細密,加工後既圓且潤。 仰口海灣距青島市區有百里之遙,灣畔有兩條顏色特異的石脈蜿蜒入海中。一條偏向東南方,石質稍軟,顏色呈翠綠;一條偏向東方,石質稍硬,顏色呈墨綠。石脈越深入海底,質地越好,色澤越純。在秋冬季節農曆初一和十五前後,海水退潮綠石灘露出海面時方宜採石。 二十世紀九十年中期以後,"鑲嵌石"漸成嶗山綠石的主流,海坑石告磬後,"果老嵌石"上的旱坑石被開掘,此後的許多佳石,多采於此山之旱坑。因該石資源有限,以及為保護仰口景區的景觀,現產出嶗山綠石的幾個海坑、旱坑已被國家徹底封閉保護。 3、竹葉石 竹葉石,亦稱魚籽石、五花石,主要出自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臨沂市平邑縣、濰坊市臨朐縣等一帶山坡上。該石為石灰岩,學名叫竹葉狀灰岩,屬寒武系碳酸鹽類的沉積岩,摩氏硬度約4~5;呈紅、紫、藍、黃、白、青灰、紫灰等顏色;石上紋理多為竹葉狀,有的凸出石面,奇形分布,相間明顯,清秀可愛;因花紋既像竹葉堆積又形似一團鮞狀魚籽而得名。 竹葉石原岩是集散於海里的碎石,經海水衝擊、侵蝕成類似橄欖狀長約0.3~10厘米的碎塊後,被鈣質的膠接物粘壓在一起,在地殼變化中露出地面,受長期風化、雨水沖刷等作用而形成。 竹葉石多散佈於半山坡上,大小不一,獨立成塊,極易覓尋。外型一般較完整,用淡鹽酸清洗一下,即可獲得理想的觀賞效果。竹葉石形態各異,品種繁多,以石頭上竹葉凸突石面、竹葉與基底經謂分明、分布均勻者為佳。臨朐南部青石山區產的竹葉石,石底色與石上紋理顏色對比鮮明,花色斑斕,石質細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4、臨朐紫金石 臨朐紫金石,出自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冶源鎮三陽山、二郎廟及石家河一帶山嶺的土中。該石質地緻密嫩滑,溫潤如玉,色澤端莊,紋理繚繞,聲音清脆。因石呈紫色間有不規則的金黃色紋理,故名紫金石。古代臨朐縣隸屬青州府,故也稱青州紫金石。 臨朐紫金石屬鈣質岩,摩氏硬度為3.5~4.5,磨光面顯油脂光澤;色澤映紫,呈紫、褐紫、灰紫、醬紫等變化,嵌有淺黃、淺綠、綠黃、金黃、暈紅等色帶與色團;紋理大多清晰,少數朦朧,有豆綠色圓眼,含瞳子、暈三、五層,有些部位映日泛銀星。 臨朐紫金石色紫紋黃,對比明顯,易形成各類圖案,可磨製成觀賞石以及製作硯台和其他工藝品。紫金石硯手試如膏,泛墨如油。唐朝時曾"競取為硯",至宋朝初年,石源瀕於匱乏,其後漸不見面世,近年又重新發現。臨朐紫金石古以制硯而聞名,現在主要以觀賞為主。 紫金石形成於距今約4.5~5億年的早古時代,屬淺海——陸台潮坪相沉積岩。岩性是泥質白雲質粉晶灰岩。主要礦物成分是方解石,含量為90%左右,另有鐵、錳等不透明礦物及白雲石和泥質物。賦存於寒武系炒米店組中部的落層至中厚層深灰色泥雲質條紋、條帶灰岩,以及紫紅色竹葉狀灰岩和藻凝塊灰岩韻律層中。含礦層厚1~2米,內存的紫金石多呈透鏡狀或扁豆狀,單體一般厚5~20厘米。 紫金石是在巨厚的沉積碳酸鹽岩系形成過程中,於沉積間斷之後和大規模海侵之前形成的。在海退階段的陸台地段,以接受陸源為主的微細沉積物,因氣候等原因泥狀沉積物產生龜裂,繼而的再沉積則填於龜裂縫隙中,然後又接受海侵後的連續沉積。由於先後沉積的物質中,鐵、錳等含量的不同和化學反應的差異,使紫金石的紫色調石基和黃褐色不規則條紋,整體上呈龜背狀和其他形狀。 宋·唐詢《硯錄》:"嘗聞青州紫金石。余知青州,至即訪紫金石所出。於州南二十里臨朐界,掘土仗余及得之。" 5、淄博文石 淄博文石,又名汶石、博山文石、萊蕪汶石,主要出自山東省淄博市博山、淄川兩區。博山古為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境內為石灰岩與花崗岩、泥板岩相間風化地貌,其神頭黑石灣、蛟龍掃帚坡、石炭塢老貓窩、石馬、萬山、白石洞等地均有文石蘊藏。淄川區的西河、黑旺、磁村等地,也是文石的主要採集地。特別是神頭黑石灣的文石,其石色較黑,紋理細膩豐富,間有白筋,質地堅硬,叩之有清越之聲,自然形態較佳。淄博文石是青州石的一支,其賞玩起源於明末清初。 淄博文石的石質為石灰岩,部分含有白色石英岩。石灰岩一般為灰白色,但常因含有各種雜質而呈不同的顏色,如含鐵者帶紅色,含有機質者變成灰黑色。淄博文石造型奇特,富有神韻,或為物狀,或成峰巒,或玲瓏剔透,千奇百怪,具有瘦、漏、透、奇、靈的特點。其中山形石峰巒參差,皴皺多變,有獨峰、雙峰和群峰等;象形石渾雅靈巧,形象逼真,有人物、飛禽走獸等;玲瓏石具有奇、怪、丑的特點,洞竅奇秀、嵌空玲瓏,突兀挺秀,瘦勁蒼奇。淄博文石石表紋理脈胳變化多端,具有點劃交錯、延伸、平行或彎曲等變化,形成斧劈皴、折帶皴、披麻皴、荷葉皴、捲雲皴、蜂窩皴、流水皴等立體皴皺。淄博文石大者多做園林庭院飾景,中小者的可雕座嵌之,陳設於几案欣賞。 淄博文石源於山體岩石,經漫長風化、地殼運動、水流沖刷等作用,被解離出來的石塊深埋於酸性紅壤土中,在含有機和無機酸的地下水長期溶蝕下,而殘留下險怪多變或玲瓏剔透的形狀。當岩石中有裂隙時,其裂隙常被溶穿,形成溝、壑、孔、洞和千奇百怪的外形。 淄博文石大都深埋於巨石間酸性紅粘士之中,新出土的原石表面沾滿泥漿等附著物,孔洞中多為褐、赭色軟土充塞,須洗刷、剔除後方可把玩。一般先用鋼絲刷順其紋路粗刷一遍,然後用稀鹽酸沖刷,再用清水沖洗乾淨。若石表有比較堅硬的黃色鈣質附著物,需用工具細心剔除;一時難以剔除的,可將其置於露天,經長期日晒雨淋,待有自然風化狀時,再經人工剔除,則會露出其質樸無華的自然形態。 6、臨朐怪石 臨朐怪石,亦稱北太湖石、太湖怪石、湖石,出自山東省沂蒙山區北部臨朐縣西南的山嶺溝壑之中。該石屬石灰岩,顏色有青、紅、黃等,多數呈灰青色和青黑色,型以瘦、漏、皺、透、秀為主,形態生動,俊秀自然,古樸典雅,具有形質俱佳之特點。以石質青純,表面光滑,自然造型奇異,可獨石成景者為佳。該石儲藏量極為豐富,全縣約有145萬噸。 臨朐怪石是四、五億年前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經千百萬年的風剝雨蝕或波擊浪打自然形成。臨朐五井鎮的蓮花山,整個山體均由太湖怪石構成。這些怪石原埋在地深層,由於地殼變動,現多數浮在地表層。該石千姿百態,大小不一,石質細膩,千穴百孔,圓潤多皺,扣之有聲。一般用於點綴園林風光,或疊造假山、做盆景等。大氣磅礴者,可獨立置石,營造自然景趣;小巧玲瓏者,可陳設於几案賞玩。 7、沂蒙青石 沂蒙青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及沂蒙山區各地。該石與傳統太湖石相似,同屬石灰石,主要成份為碳酸鈣,系溶蝕石灰岩。具有瘦、皺、漏、透的特點,並略兼雄、肥;形狀玲瓏剔透、皺紋縱橫、洞穴連套;造型千姿百態、自然古樸。沂蒙青石主產地在費縣,尤以費縣城北鄉山嶺上所產為佳,該地的沂蒙青石或半露於地表或埋藏於地下。沂蒙青石開發於80年代初,其大者可用於園林、庭院置景,小者可配座觀賞。 沂蒙青石原為碳酸岩的沉積岩,主要以石灰岩為主。這種石灰岩易與酸性水起反應。因碳酸鈣的內部結構不均勻,岩層上的肌理凸凹不一,經與酸性水的長期沖蝕後,有的溶蝕成空洞,構成姿狀各異、大小不一的形態。 8、娑羅綠石 娑羅綠石,出自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該石與青島的嶗山綠石同屬一族,原系超基性橄欖岩蝕變的蛇紋岩,因其翠面婆娑有致而得名。其質、色、形、紋俱優者,可作為觀賞石,質地一般者,亦可用於製作工藝品。 9、紅花石 紅花石,又稱花紅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東部的龍頂山、大筍山和東南部的箕子山一帶。該石屬泥灰岩類,與青州、臨朐一帶的紅絲石類似。石質堅韌細膩,摩氏硬度3~5左右;顏色多變,紋理清晰,石體多以黃褐色為基調,上有深紫色的刷紋紋理,也有紅底黃紋或黃底紅紋等;脈絡簡潔,畫面艷麗;不同色彩側面磨光後呈現出不同圖案,形成清晰明朗的精巧畫面,似流雲映彩、梅枝疏影、修竹搖曳,變化豐富。紅花石紅黃脈絡相間,絲紋潦繞,除供觀賞外,尚可製作硯台、鎮紙等。紅花石硯發墨潤毫,手拭如膏。 紅花石為富鐵的泥灰岩,主要成份為黃、紅粘土和碳酸鈣並混合少量的方解石等礦物,一般厚度小於35厘米,多呈中小塊片狀裸露於地表,有的與青石灰岩連結為一體,覆於其上或夾於其中。石上圖案一般由方解石細脈侵入,或有構造裂隙而構成。其紅色紋理的深淺,緣於石中的三價鐵離子部分轉化為二價鐵離子。天然形成的紅花石獨立塊體則極具觀賞價值。 10、彩霞石 彩霞石,又名彩紋石、彩雲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長山周圍一帶。該石是碳酸鈣為主的泥灰岩,摩氏硬度5~6左右。呈淺灰白、藍灰、土灰、棕黃、棕紅、粉黃、橙黃、灰褐、綠、青、紫、黑諸色,多為五顏六色,常形成色調顯明、交織變幻的畫面,朦朦朧朧,似幻非幻,佳品通體雲蒸霞蔚,流彩飛揚,絢麗奪目。彩霞石是1992年發現的新石種,尤其以獨山藏量最豐,質量最佳。 彩霞石屬沉積岩類,為含鐵質的灰岩、泥灰岩,主要成分為碳酸鈣並混入一定的粘土礦物和陸原碎屑礦物。石中綺麗的色彩是由含鐵等礦物構成,色澤深淺與鐵及其它微量致色離子的含量多少有關,一般多則色濃,不氧化則色艷。 11、冰雪石 冰雪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城蓮花山和旺溝北山等地。該石主要成分是方解石,含有鐵、錳、銅等氧化物,摩氏硬度約為5。質地細潤,潔白如玉,半透明或不透明。呈白色、乳白色,間有鐵、錳、銅等離子所致的不同色彩及泥質、灰岩質混入形成的淺灰或檸檬黃色塊,構成似雪山景觀、青松傲雪、驚濤拍岸等圖案。原石多為巨型塊狀,採集後需切割、研磨、拋光,少數的自然石亦具有觀賞價值。 冰雪石產於灰岩地區的斷裂破碎帶中,是碳酸鈣由深部上升充填於其中沉澱結晶而成。部分裸露於地表,至深處可達數米,呈條帶狀分布。藏量以蓮花山北麓為多,且質量較佳。 12、彩雲石 彩雲石,出自山東省煙台蓬萊市。該石為紫紅色相間的天然沙岩礦石,因其花紋獨特、自然流暢成彩雲狀而得名。其質地堅硬,主色調呈紫紅色,渾厚高古,石上紋理多姿,形似彩雲,且變化奇幻,可形成似動物、人物、雲彩等,如夢如幻。彩雲石色彩斑斕,易於雕琢,可用於製作小飾品、工藝品等,風格獨特,極具視覺效果。 13、金剛石 金剛石,又稱鑽石,出自山東省沂蒙山區的中西部。山東金剛石摩氏硬度為10,其中的寶石級金剛石約佔12%,顏色多呈現微黃、淡黃色,也有白、灰、乳白、無色、褐、黃、棕、橙、黑、粉、紫、綠、藍、紅色等。彩鑽個兒大,品位好,硬度高,但產量十分稀少,其中綠、藍、紅最為珍罕,其顆粒產量不足總量的十萬分之幾。由於彩色艷鑽的稀有美麗,被尊為稀缺珍寶,克拉以上的大彩鑽更為珍貴。 山東金剛石主要分布在沂沐河流域的砂礦和蒙陰原生礦中,整個沂沐河水系中均有金剛石產出,但只在沂河下游郯城至臨沐河段形成砂礦,砂礦中寶石級含量約50%。重158.786克拉的"常林鑽石"和重218.75克拉的"錦雞鑽石"均產在這一地區。蒙陰原生礦區面積為55×18km2,每噸礦石含金剛石10.6克位,蒙陰金剛石顏色從無色、微黃到淺棕色均有,並以淺棕色為主,大於3克拉的僅佔1~2%,寶石級金剛石僅佔10~15%。大顆粒金剛石多出產於沂河、沭河流域,金剛石砂礦床富集點則主要在距沂河、沭河較近的臨沂市以南地區。 郯城金剛石礦屬殘積砂礦,主要分布在郯城縣李庄鎮、沙墩鄉、泉源鄉、郯城鎮,主礦區座落在李庄、沙墩兩鄉鎮境內的陳埠。蒙陰金剛石礦系國內第一家原生金剛石礦,始建於1966年8月,礦區分布於蒙陰縣城關鎮、常馬鄉、平邑縣武台鄉,東西跨30多公里。 純凈的金剛石是一種無色透明呈八面體形狀的晶體,含有雜質的金剛石略帶棕、黑等顏色。天然採集到的金剛石並不閃爍光澤,需經琢磨成許多面和稜角後,才璀璨奪目。 14、杏山石 杏山石,又稱花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賈庄鄉杏山一帶。該石多呈疊生狀,磷磷駁駁,樸素典雅;顏色以褐灰色具多,亦有黑、灰、黃、紅、白、豆綠、紺青等色;體量大小不一,自然成形獨立塊狀,紋理錯雜,形態奇異,有飛禽走獸、山水樹木、亭台樓閣等多種。另有呈峰窩狀者,其細孔繁多,嵌空穿眼,非常奇妙;此外還有珍珠石、雲板石、竹葉石、火山石等品類。 杏山石屬於火山岩與沉積岩的混合物,含有金、銅、鐵、鎂等多種元素。杏山石的原岩是在"燕山造山"過程中,火成岩部分侵入元古代岩體,由兩個不同時期的岩體交融而成。 15、艾山石 艾山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艾山。該石由兩種不同石質構成,黑黃相間,黑色的屬石灰岩,黃色的屬沙岩,兩者硬度不一。體量有大有小,形狀有板狀形景觀、山形景觀等,板狀形景觀石是由不同形狀的石灰岩凝聚體與侵入充填的砂岩相粘連,而形成塊體獨立的板狀石,石相厚薄不等、凸凹不平,有似捲雲飄灑,潮水涌動般的景觀;山形景觀石質地細膩圓潤,呈青黑色澤,或間有白脈,風格獨特,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艾山石是在石灰熔岩地貌中,經風雨浸蝕、沙土充填、搬運沉積等長期作用,而形成的黑色石灰岩與黃色沙成岩相結合的奇異之石。(19)·山東觀賞石㈡
16、黃花石 黃花石,出自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五蓮山附近,該石質地屬蛇紋石,堅實細密,外觀呈鵝黃色、淡黃色,微帶均勻的細白花紋,尤如雲煙飄渺,是用於雕制各種工藝品的佳石。 17、綠花石 綠花石,又名莒翠玉,出自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坊前鎮。該石屬於蛇紋石化大理岩,石質優良。質地柔嫩,細膩滋潤,晶瑩玲瓏,呈灰白色,間有黃花或綠花,色澤雅緻,加工性能良好。西周年代因周文王喜愛而得名,一般用於刻制鳥獸花卉、花瓶、煙缸、印盒等工藝品。 18、天景石 天景石,也叫尼山石,出自山東省濟寧市曲阜、臨沂市平邑縣、費縣等丘陵地帶的石灰岩夾層中。該石清代時產於曲阜城東南20公里處的尼山,得名尼山石,在20世紀80年代末,費縣城南天井汪村又發現類似之石,取天井諧音稱天景石。 天景石屬沉積岩類之泥灰岩,略有變質,兼有泥岩、鈣質泥岩、頁岩等,為微粒結構,質地細膩,摩氏硬度3~3.5。石色基調多呈棕黃色,內夾天藍、絳紅、青灰、綠、褐、紫等多種色彩,雜以由錳、鐵氧化物沉積形成並浸入石內的黑色、赭紅、黃褐等紋彩點輟。其色有深有淺,紋理別緻,但不抗氧化,易褪色變淡。該石塊體獨立,最大厚度約15厘米,多嵌于山腰數十米厚的石灰岩夾層中,儲量稀少,其開採需鑿山挖洞,取之不易。 天景石經磨光處理,即呈現出絢麗多彩、古色古香的畫面,有日月山川、亭台樓閣、蒼松翠竹、飛禽走獸等,有的畫面不僅有黃褐色的山嶺峰巒、原野和黑色的叢林、花草,而更象藍天流雲、江河湖泊、日出東山或夜色明月。其色彩協調,層次分明,景物清晰逼真,渾然天成,意境深遠,頗具觀賞價值。天景石以色彩豐富著稱,除觀賞外,亦可製作硯台、鎮尺、印章、擺件等工藝品,格調高雅,獨具審美效果。 曲阜尼山,古稱丘山,其餘脈延伸於鄒城、泗水、平邑、費縣等地,屬低山丘陵,尼山的母岩為寒武紀和奧陶紀石灰岩。尼山硯台溝裸露於地表的灰黃色石塊,石質粗糙,硬度不均,而深層的柑黃色石頭,則堅細溫潤。平邑縣境內的天景石主要產於吳家莊、茄山頭一帶,與曲阜硯台溝的石質相同,並多沿用傳統"尼山石"之名。 19、龜紋石 龜紋石,主要出自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城北的鐘羅山山系。該石屬石灰岩,石質堅硬,表面蒼古細潤,多呈灰白顏色,其石體上分布著曲折凹陷的溝紋,縱橫交錯,酷似龜背紋理,故名。龜紋石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代就有文人採集、觀賞。 龜紋石大都半裸於地表,古樸蒼秀,典雅雄奇,其形態有豎層結構和橫層結構兩種。豎層結構的龜紋石陡峭峻拔,多呈群山險涯、奇峰偉岩、擎天石柱等造型;橫層結構的龜紋石則溝壑縱橫、逶迤連綿,意韻幽長。有些龜紋石形態奇特,狀似風雲人物、飛禽走獸、山巒縮景等,皆呈象生動,天然成趣。龜紋石可配上底座欣賞其自然形態,也可製成不同風格的山水、樹石盆景,頗為賞心悅目。 龜紋石在莒縣洛河鎮洛山、雞山東坡等地亦有分布,產出於奧陶系厚層白雲岩中,表面有深淺不一的龜裂紋理,體態多渾圓狀。 20、紅絲石 紅絲石,出自山東省濰坊青州市邵庄鎮的黑山頂峰石洞中和臨朐縣冶源鎮老崖崮村的壯山周圍。黑山和壯山兩地直線距離約二十公里,兩地所產之石色澤質地極為相似,系同出一脈。黑山因石源枯竭,藏量甚少,現紅絲石多為壯山一帶所產。因古代臨朐縣隸屬青州府,故以往統稱為青州紅絲石。 紅絲石屬微晶質灰岩,顆粒均勻,石質緻密細膩,摩氏硬度約為4左右。常見有黃地紅絲、紅地黃絲、紫紅地褐絲、紅褐地紫絲、紫地黃絲、紫地黑絲等,尤以黃地紅絲、紫地黑絲者為佳。石上垂直剖面的紋理基本平行,含有後期構造裂隙影響所構成的錯斷或斜交,層面上的紋理則千迴百轉,層次分明,尤似天然雲紋、水紋、刷絲紋等,千姿百態。石內絲紋多者達十多層,且紋理變幻無窮,天然形成山水草木、陽光月暈,人物鳥獸等狀,瑰麗多姿,獨具特色,可製作成高品位的觀賞石。 紅絲石紋理細膩,硬度適中,易於打磨,又是製作硯台和其他工藝品的優質材料,成硯稱"紅絲石硯"或"青州紅絲石硯",質地嫩潤,發墨如油,蓄墨似漆,不漬墨,不損毫,匣藏不幹澀,硯內色彩紋理美觀和諧,是歷史上中國名硯之一。 紅絲石形成於距今約4.5~5億年的早古時代,屬淺海——陸台潮坪相沉積岩,岩性為泥質白雲質粉晶灰岩。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組成,方解石含量達94~98%,另含少量鐵、錳及微量石英、雲母等礦物和泥質物。蘊存於沉積碳酸鹽岩系中,多呈透鏡狀或扁豆狀,單體規模不大,一般厚5~20厘米。紅絲石是在特殊的沉積環境下形成的,即在局部地段出現沉積間斷之後露出地表,經風雨沖刷等外力作用下,變成形態各異的窪地和小丘,並接受陸源沉積物在密集的小丘間逐次成層沉澱,直到海侵以後的全面巨厚沉積成岩。 青州黑山紅絲石產於黑山頂峰一個石洞中,洞內深寬一丈余,高三尺余,採石極為困難。石質堅而不脆,硬而不滑,手感溫柔,敲之響聲清悅。石色似晚霞,紅黃相間,雞血色的絲紋迴旋變幻,次第不亂,瑩於石面,形成山峰、雲霧、月暈、林木、花卉等紋絡。制硯研墨,膏潤浮泛,凝墨如漆、不傷毫毛,存墨加蓋則數日不幹。且無論用過多久的硯台,清水一洗即點污不染,光潔如新。 臨朐壯山紅絲石產於壯山地下2~7米的石灰岩第一岩段與第二岩段接觸部位,岩層較薄,往往有石英線夾雜其中,料石稀有,大材極不易得。石質細膩,緻密而堅實,多為柑黃地紅絲紋、紫紅地黃絲紋、棕紅地灰黃絲紋、紫地灰黃絲紋等。絲紋虛幻神妙,變換無窮,天然形成雲紋、水紋、刷絲紋和山水草木、雲龍鳥獸諸狀,有的還間有石眼、墨斑、金色條帶、閃光紫筋、石英冰紋。製成石硯,質潤肌細,手試如膏,色澤華而不浮,發墨護毫,墨液如油,墨色相凝如漆。 青州黑山紅絲石賦存於中奧陶統馬家溝組三段頂部的一層含少量泥質的白雲質灰岩中;臨朐壯山紅絲石則賦存於中奧陶統馬家溝組此庵庄段的底部,含礦層為青灰色厚層灰岩夾淺黃色白雲岩和具紫紅色、桔黃色紋理的灰岩。 21、臨朐彩石 臨朐彩石,又名齊彩石、魯彩石、五彩石,出自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沂山北麓。該石屬接觸交代變質岩,形成於兩億多年前,為半玉半石質,間雜方解石顆粒,結構奇妙。質地堅硬細膩,表面光滑圓潤,有紅、黃、綠、黑、青、褐、紫、灰等顏色,異彩紛呈。經過切割打磨之後色彩鮮艷靚麗,紋理清晰如畫,線條流暢,呈行雲流水、山川湖泊、田園村舍、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圖案,變幻無窮,意韻深遠。 臨朐彩石由於形成的地質結構各異,其種類繁多,有老五彩、黑彩、白彩、水紋石、山水石、浪花石、倒影石、古畫石、竹子石、杠子石、披綠石、雲霧石等等,不同品種間各具特色。 ㈠老五彩石,石質堅而細膩,扣之有聲,以黑青色為基調,石中夾雜數層白或碧翠的色帶,沿色帶綻開,有的則出現赤、白、綠、棕等多種顏色,色澤鮮艷,對比度強,但能形成圖案者甚少;㈡黑彩,石質似玉,硬度高,石膚溫潤,色澤如黛,偶有白或黃色玉層浮其上,色彩對比度強,常構成人物、動物等圖案,典雅莊重;㈢白彩,石質細膩似玉,底色雪白,間有黑色或黃色紋理,色彩濃淡相宜,多形成層次分明的山水畫面,頗有國畫韻味;㈣水紋石,紋理雖簡,多呈波濤洶湧、驚濤拍岸的江、河、湖、海圖案,畫面壯觀,以間有海上日出或江岸亭台樓閣者為珍;㈤山水石,顏色為黑白或淡黃綠相間,石上多呈寫意山水圖案,有峰聳溪流、谷間白雲,或碧水秀石、蔥蘢樹木等,奇異多彩;㈥浪花石,主要分布在臨朐石家河鄉棗行村西一帶,屬方解石脈充填的鐵質泥質灰岩,石色褐黃,間有白花紋,多呈波浪圖案,有的如山泉溪流淙淙,有的似江河激流澎湃,或沉靜或激揚,氣勢非凡;㈦倒影石,一般呈黑、灰、白等色,多見黑白相間,色彩紋理似江河湖海,其樹木等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見,頗似江淮暮色、廣漢黎明等風景,畫面寧靜怡人;㈧古畫石,石上色澤紋理頗似仿古山水畫,古風古韻,偶有松柏圖案,其石銅色的老樁與墨綠色的樹冠,蒼勁雄偉。 杠子石、竹子石、披綠石等,均質地堅硬細膩,潤澤光滑,色彩紛呈,圖案豐富,畫面渾然天成,頗具觀賞效果。 22、徐公石 徐公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青駝鎮徐公店村硯台溝。該石呈薄層狀,其形方圓不等,多具自然溶蝕邊,色澤紋理豐富,純樸雅觀。具有形奇、色美、質潤、石溫之特點。其含礦地層為震旦紀土門群佟家莊組上部,地層產狀平緩,儲量豐富。 徐公石存於玄武岩風化夾層中,大多都是層狀硅質灰岩,含少許粉砂質的泥灰岩,經億萬年的風化浸蝕,形成了參差凹凸的自然塊體,上邊晶質隱約可見,質地細膩、脆硬,叩之清脆如磬,摩氏硬度約4.5,比重2.78~2.9。開採出來後,幾乎都是不規則的薄層狀或薄板形狀,外形奇古,大者尺余,小者二、三寸,厚度在5至10厘米之間。石頭周邊生有細碎石乳和風化剝蝕很深的縱橫交叉或垂直的石紋,上下兩端石邊向外突出,中間呈凹狀,別具雅趣。但有一種當地稱"石隔"的"白砂線",則屬石疵,易使石體從線處斷裂。徐公石顏色豐富,深透而不浮艷,主要有蟹青、鱔黃、沉綠、紺青、橘紅、黑、紫、褐等,呈多色相間,五彩繽紛。石頭紋理變幻多彩,有霞輝、迷霧、雲浪、水波等。 徐公石密度極高,歷史上大多用來制硯,稱"徐公石硯"或"徐公硯"。利用天然石型雕琢而成的硯台,四周可見億萬年風化水蝕的紋理。成硯質嫩紋細,清瑩如玉,色澤沉靜,著手生潤,下墨如銼,發墨如油,不損筆毫。徐公石的天然形態,古樸風雅,亦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觀賞石。 相傳,古時有赴京趕考的舉子徐晦,路經沂地時,曾偶揀此石為硯,攜帶入京應試,中進士,年高後遷居得硯之地,時人尊稱徐公,故村稱徐公店,硯為徐公硯。 《臨沂縣誌》:"徐公店(原隸屬臨沂縣),縣城西北七十五里,產石可為硯。其形方圓不等,邊生細碎石乳,不假人工,天趣盎然,純樸雅觀。" 23、泰山石 泰山石,出自山東省泰山山脈的山川和峪溝中。泰山位於泰安市,海拔1524米,號稱五嶽之首。泰山石質地堅硬,結構細密,有的結晶顆粒較粗;形態為自然塊體,古樸墩厚,呈次稜角形、渾園形,多見不規則卵形,以顯示圖紋為主;基調沉穩、凝重、渾厚,多以滲透、半滲透的紋理畫面出現。在灰白、灰黑、灰綠、淺江、黛青、黃、褐、黑等顏色的石面上,交織著千姿百態的白色紋理,或凸或凹,構成高山流瀑、古木枯枝、飛禽走獸、風流人物等圖案,且光潤亮澤,構圖均衡、清晰逼真,各得其妙。色調多以黑白為主,有水墨畫的清高淡雅,有的還巧妙地嵌入紅或黃色的紋飾。 泰山石的岩石為斜長片麻岩、黑雲母角閃斜長片麻岩、片麻狀花崗岩、花崗片麻岩及細粒角閃石岩等。其圖紋是晚期淺色礦物斜長石、鉀長石、石英等充填於不規則的原生裂隙中結晶而成,有的是由於地質原因,被重熔的斜長石、石英等淺色礦物岩汁,上升充填在淺部岩石的裂隙中,形成各種網狀、枝叉狀、條帶狀、團塊狀等脈體。在地殼變動中,這些變質岩漸露地表,受漫長的自然風化後形成孤立塊體,並崩落、滾入溝谷河道,經流水沖刷和砂石磨礪而成為奇石。 泰山石圖紋以凸顯的石筋為佳。構成畫面的白色紋路,有石筋和石皮之分。由於石筋和石體的硬度不同,經過千萬年的風化、磨礪,使石筋逐漸突出石面,具有一種浮雕感。 泰山石在泰安市泰山主峰周圍山區的東溪、西溪、東麓麻塔、下港峽谷以及山脈周邊的溪流山谷皆有分布,尤以主峰西部桃花源峽谷中所產成色為佳。近年將濟南歷城、長清所產的黑白花卵石,也歸入泰山石一類。泰安的泰山石由於混雜了部分山石,而不僅僅是卵石,故而感覺更粗更峻,構圖以綺麗多姿的花紋及山水樹木為主;濟南的卵石主要是水沖石,其質地相對細密,畫面則以人物和動物居多。泰山石中的佳品,多來自水沖石。 24、萊州石 萊州石,出自山東省萊州市(原掖縣)、萊西市、煙台一帶。該石為磷片變晶結構,塊狀構造,質地細膩,呈半透明蠟狀光澤;花紋石色五彩斑斕,有墨藍、灰色,淺綠、墨綠、黃色、白色等,有的兩色或三色相間;其石質白者晶瑩,綠者透碧,佳者光潤似玉,可用於篆刻印章和雕琢工藝品,也有人用它充當玉器。萊州石分布面積較廣,儲量豐富,其開採和利用,到宋代已達到相當規模。因其質地及各種成份含量不同,品類較多。 凍石類,摩氏硬度低於4,質地滑膩,蠟狀光澤,呈透明或半透明,隱晶質結構。產於玉石礦區周圍的綠凍石,呈淺綠、墨綠,深綠等色,其質地純凈者幾近透明,可混同玉石,堅硬度只略高於壽山石和青田石,較適宜鐫刻。 滑石類,主要產於萊州市粉子山等地,有白、黑、紅黃、粉紅或其他雜色;質地緻密滑嫩,摩氏硬度1~1.5,因其性軟,不宜精雕細鏤,但雕成品上蠟後,油脂光亮。 《雲林石譜》萊石:「萊州石色青黯,透明斑剝,石理縱橫,潤而無聲,亦有赤白色。石未出土最軟,土人取巧鐫礱成器,甚輕妙。見風即勁。或為鐺銚,久堪烹飪,有益於銅鐵。」 還有產於萊州市西山張村旁的毛公石,原石為赭褐色拳形石蛋,呈積帶狀散於粘土中,小者盈寸,大者似拳,質地細潤、結構緊密,軟硬適度,宜於篆刻運刀,但產量極少;去除表皮後,其色彩典雅,有墨藍、斑綠、斑黃、藍灰、墨青等品種,尤其墨藍者,鮮亮沉穩的墨色中盡透幽幽藍韻;此石以質地純凈,顏色均勻為佳。 25、青州石 青州石,又稱青州怪石,主要出自山東省濰坊青州市益都至臨朐縣之間的山巒坡土中。該石的石質為石灰岩,質地細膩;石形玲瓏剔透、千奇百怪;呈紫、灰、棕、黑等顏色,紋理縱橫交錯;大多都是細碎塊狀,小者僅幾厘米,偶有高達數米的獨體大塊。造型既有具象又有抽象,或以瘦、透、漏、皺見長,或以紋理奇特著稱。近些年在青州市五里鎮紅嶺一帶也發現相似的青州石,蘊藏量較大,且更能體現瘦、透、漏、皺之特色。青州石的玩賞歷史悠久,自古至今已有幾千年。 青州石形成於古生代寒武紀,至今約5~6億年。原石的主要成份是石灰石,並含有白雲石晶體等多種礦物。裸露於地表後,經長期風化浸蝕,石中的白雲石晶體被溶解形成孔洞。其竅眼多被泥土所充塞,需用清水先將泥土衝去,再以毛刷刷凈即可。傳世佳品中有"毓秀":孤峰凌雲,洞穴橫生,奇異多變;"雲斷孤峰":峰巒挺拔,石根處為灰褐色,恰如雲霧繚繞;"秀峰納雲":空靈奇拙,幽洞平透,似元嶂納雲,煙嵐籠罩;……等。 宋·杜綰《雲林石譜》:「青州石產於土中,大者數尺,小亦尺余,或大如拳,細碎磊塊,皆成物狀。在穴中性頗軟,見風即勁,凡采之易脆,不可勝舉。其質玲瓏,竅眼百倍於他石,眼中多為軟土充塞,徐以竹枝洗滌凈盡,宛轉通透,無峰巒峭拔勢。石色帶紫,微燥,扣之有聲,土人以石葯粘綴,四面取巧,像雲氣枯木怪石欹側之狀。」(20)·山東觀賞石㈢
26、金錢石 金錢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北部蒙山腳下的白馬關、九女關一帶。該石石質堅硬,通體布滿古幣狀的彩紋,圖案清晰,色綵線條明快,樸實凝重,典雅別緻。此石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發現的新石種,因石上呈似古幣狀紋理而得名。 金錢石亦分白金錢石和黃金錢石。白金錢石的主要礦物成分是二氧化硅,含有少量的角閃石、長石、雲母石等,摩氏硬度約為7,石中有套環狀的花紋,藍、綠、白、黃諸色相間,自然明快,古樸典雅。黃金錢石俗稱牛眼石,其石質為硫鐵礦石和滑石的混合物,摩氏硬度約為6,石中花紋由赭黃色的硫鐵礦和淡綠色的滑石相雜形成,新奇和諧、形態獨特。 金錢石礦點有的呈狹帶狀深埋於地下,有的裸露於地表,藏量較少。其中以色澤多樣,花斑圖層豐富、規則有序者為佳。 27、木紋石 木紋石,又名紫檀石、也稱木魚石,出自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及泰安市東平縣老湖鎮望山。該石質地細膩,呈赤褐色,紋理清晰,表面光滑,硬度適中,適合雕刻。因具有天然木質狀紋理而得名,又因其色、紋、聲酷似和尚誦經敲打的木魚,故諧音稱木魚石。木紋石多用於雕制茶具等工藝品,古樸典雅,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木紋石在寒武系地層中產出,屬於海相沉積,是花崗岩中的"雲母二長岩"。形成於距今約5.5~5.8億年前,張夏鎮的儲量約為2000萬立方米,當地俗稱"木紋玉石",地質學上稱"紅頁岩"。木紋石以其粉晶、細晶質結構和酷似木材紋理的花紋有良好的觀賞性。 28、北海石 北海石,舊稱登州石,出自山東省煙台市長島縣的大小欽島、砣磯島。該石質地堅韌,敲擊有聲;形態嶙峋崢嶸,層巒疊嶂,具有皺、瘦、漏、透之特點;色調多為黑灰與黝青,嵌有藍白或黃綠相間的條帶狀彩紋,縈繞似波,璀璨耀目;體量大小不一,形狀玲瓏剔透,千姿百態。北海石既是製作盆景的上乘石料,也是點綴庭院、把玩觀賞的佳品。 北海石是一種自然海蝕石,岩石中有石英和綠泥石相間共生,內含雲母40%、石英30%、綠泥石25%、及其他礦物質等。經長期的風化與海浪擊打,去軟留堅而形成。 長島,歷稱廟島群島,又稱長山列島,全縣由大小32座島嶼組成,古時為登州府(今蓬萊)所轄。北海石成名於宋朝,時稱"登州石",現由於多用於製作盆景,故俗稱"砣磯盆景石"。 29、陽起石 陽起石,亦名光線石,出自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原歷城縣)西北葯山。葯山又名盧山、齊山、雲山、陽起山,高不過百米,因山下洞中所產陽起石可入葯,故名。此石礦脈甚微,開採困難,宋朝時列為貢品,到了明代後期,陽起石基本挖沒了,留存儲量很少。 陽起石為礦物名,屬硅酸鹽類礦物角閃石族透閃石,常見於各種變質岩中。透閃石中的鎂,部分被二價鐵置換,含鐵超過2%則成陽起石。呈長條形或扁長條形,大小不一,石體乳白色、青白色、青灰色、綠色,或黃棕色,或形成青白色與青灰色相間的縱花紋;單斜晶系,結晶呈柱狀、針狀、纖維狀,通常為放射針塊狀、棒狀、纖維狀集合體、緻密塊狀;透明至半透明,條痕白色,摩氏硬度5~6,比重3.0~3.3;具有玻璃或絹絲之光澤,質地疏鬆者易剝離;斷面為纖維狀,易縱向裂開,捻碎石呈絲狀;基絲綿軟光滑,富彈性,粘在皮膚上則發癢,且不易去掉。質地疏鬆的纖維狀陽起石可作石棉之用,緻密塊狀的陽起石結晶優美可做觀賞石或中藥材。 陽起石外觀綠色,含鐵愈多愈綠,具有纖維狀的晶體,在野外很容易辨認。 30、燕子石 燕子石,又名蝙蝠石,學名三葉蟲化石,主要出自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萊蕪市鋼城區顏庄鎮和萊城區高庄、臨沂市費縣馬庄鎮居林山周圍等地,在費縣芍藥山、南新莊、朱田、費城鎮等鄉鎮也有分布。該石是一種海洋動物化石,生成於距今約五億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萊蕪山區是中國燕子石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石上三葉蟲的形體清晰,狀如春燕穿柳,浮雕般凝於岩板層面,具有色澤古雅,姿質溫潤,紋彩特異,富有天趣的特點。 燕子石質地細膩沉透,撫如凝脂;石片顏色多呈深綠、淺綠,間有紫褐;三葉蟲化石顏色微黃,凸出石面,須翅翎羽皆生動逼真,一般2至4厘米大小,形如飛燕,狀若翔蝠。三葉蟲頭蓋呈梯形,尾部形似蝙蝠,邊緣有刺多對,兩側的一對最長。大塊的燕子石上可鑲嵌多個蟲體,有的較完整,有的破碎後被零星嵌入石面,有的雜亂交錯,形成自然紋理,無需雕飾即可用於陳設觀賞。用燕子石制硯,歷史悠久,明清時已有之,成硯稱"燕石硯"、"多福硯"或"鴻福硯",保潮耐涸,易於發墨,不傷筆毫。也可用燕子石製作石板畫、座屏、壁掛、鎮尺、筆筒等工藝品。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鄒平張尚書崇禎間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福硯。" 清·盛百二《淄硯錄》:"此石萊蕪往往有之,其背有如蝙蝠者,如蜂、蝶、蜻蜒者,文皆凸出,制硯名鴻福硯……。" 31、棗花石 棗花石,主要出自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石家河鄉寶畔台村、棗行村和白沙鄉石瓮溝村周圍的山嶺上。該石是一種寒武系含泥灰岩,底色為灰白色、黃褐色,石上布滿白黃色星點紋理,恰似盛開的成串棗花,故名。棗花石質地堅硬細潤,紋理清晰美觀,挖掘出土後,經切割打磨,即露出棗花、樹木、水草、湖泊等圖案,少數也有古松、梅竹、山泉、溪流等花紋,呈象優美、古樸自然。可加工成各種大小石屏,最長者可達兩米,畫面以"棗花盛開"為主,間雜各種美好景緻,鑲上底座,陳設於几案或裝點廳堂,瀟洒雅觀,頗具韻味。 棗花石的紋理是經地質作用和雨水長期侵蝕而形成的,其中土黃色的棗樹樹榦由鐵氧化後構成,石上黑色圖案為鐵和錳礦物所致,石英微粒則組形成各種花草。 32、細白石 細白石,出自山東省威海文登市海濱沙土中。該石為質、色俱佳的海卵石,由海潮千萬年沖琢而形成。清·沈心《怪石錄》:細白石產文登縣海濱沙土中,形如芡實,白凈可愛。 《雲林石譜》登州石:「登州海岸沙土中,出石潔白,或瑩徹者,質如芡實,粒粒圓熟。間有大者,或如櫻桃,土人謂之彈子窩,久因風濤刷激而生。」註:登州,現山東省文登市。 33、上水石 上水石,又名吸水石,出自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龍崗鎮、上林鎮等地和青石山區河谷中,以及臨沂市平邑縣銅石鎮、天寶山鄉一帶。該石呈灰白色、灰褐色;石上有很多天然的大小洞穴,有的互相連通,有的小如氣孔,具較高吸水性能;石性較脆,可鑿槽鑽洞、雕刻,易造型,常用於製作假山或盆景。 上水石分沙積石和石灰石兩種。沙積石暄而脆,但吸水性很強;石灰石也稱泉華,硬度稍高,結構比沙積石細密。 平邑縣銅石鎮大聖堂和天寶山鄉小聖堂附近的泉華,為脈狀產出,礦石部分出露地表,部分深埋地層。 34、沂山石 沂山石,出自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沂山下的河澗中。該石質地堅硬,渾圓古樸,紋理清晰,構圖簡潔明快。在黑綠、灰黑、淺江等底色上,嵌以白色調為主的石紋,線條隨意縱橫,粗獷天然,顏色反差大,構成寫意的動植物、山川古木、文字等圖案,亮麗壯觀,妙趣橫生。 沂山舊稱東泰山,沂山石是由花崗岩和古老的泰山岩群變質岩,在沂山的深山老林溝壑急流中,經千萬年的洪水搬運、沖刷、磨勵而形成的。 35、木魚石 木魚石,俗稱鳳凰蛋、石中黃子,出自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畢都鄉南部古火山地帶。木魚石是一種中空的石頭,其狀大小不等,形態各異,一般有空腔,腔內物有的呈卵核狀,有的為粉末或液體,手搖或敲擊能發出動聽的聲響。外殼質地堅硬、細膩,通常呈豆狀,也有鍾乳狀、塊狀等;表面為土褐色、橙黃色、紫紅色或黑色;半金屬光澤,新鮮斷面呈介殼狀;摩氏硬度約5.5,比重3.6。 木魚石的礦物成份為褐鐵礦,Fe2O3的含量從20%到78%不等,其它雜質常為磷酸鹽,還有少量的偏硅酸鹽,以及鍶、鉬、鋰、鋅、硒等微量元素。木魚石的石質非常細膩,據其巧奪天工的產出形狀和內部形態,經切割、雕磨,可製成具有原始稚拙、野性,古樸大方的工藝品。尤其是那些惟妙惟肖、天然造型的木魚石原石,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36、旋花石 旋花石,當地也稱紅花石,出自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冶源鎮老崖崮村和三羊山村、赤良峪村一帶。該石質地緻密細膩,石面為灰紅色調,間有深紅色、灰黃色等紋理,其花紋盤旋繚繞,有似波浪、同心圈、木紋等,變化極為豐富,流暢地構成各種圖案,古樸清新。旋花石色澤紅黃相映,紋理清晰,作為觀賞石,韻味雅緻,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也可用於製作硯台、筆筒、花瓶、鎮尺、印章等,光滑艷麗,精緻耐觀。 旋花石為古生代具微細旋轉交錯層理的鐵質泥質灰岩,是紅絲石產地附近的表面石,紅絲石則多藏於深層。當地為青石山區,斷層、溶洞較多,石層深厚,中間夾著黃土。旋花石位於地表淺層,礦層較厚。其石筋、斷紋較少,紋理結構獨特,具有良好的加工性。 37、濟南青石 濟南青石,出自山東省濟南市南郊山區。該石質地屬石灰岩,石體色調自然古樸,呈青黑色或黑色等;石上紋理豐富、外形多皺,有斧劈皺、披麻皺、折帶皺等;有的形態奇特,玲瓏剔透,或象形狀物,生動逼真,具有瘦、皺、透、漏之特徵。產於歷城區仲宮鎮一帶的青石,石體少洞穴、多堅紋,形狀古樸頑夯,又稱"仲宮石"。濟南青石可作供石欣賞,也是堆疊假山、製作山水盆景的上乘石料。 38、臨朐青石 臨朐青石,出自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西南部的石家河、冶源、寺頭、五井等青石山區。該石石質細膩,表面光滑,扣之聲音清脆,多呈青灰、青黑等顏色,造型多似山巒、動物等形狀,有的亦顯玲瓏,奇特者較具觀賞效果。 臨朐青石屬石灰岩,大者為礦體。小者獨立成塊,其外表往往有泥土包裹,採回後應將泥土刷凈,可保留其表面鈣化層,顯得古樸自然。 39、龜石 龜石,主要出自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石家河、辛寨、嵩山等地。該石為含生物碎屑的泥質石灰岩,以扁平橢圓形為主,外貌似龜形,故名。龜石單獨成塊,大者似碗盞,小者如鵝卵,表面有風化層,磕之層層脫落;多呈土黃色,亦有黃青、黃褐、褐紅、茄紫等多種色澤;腹背磨平後,顯圈狀環繞絲紋,有的石心明顯,構成多色相間的層層暈紋或似風景圖案。石色一般外深內淺,間或有純茄紫色石心者,質細而嫩,為上品,但不易得。龜石原石形狀奇特者,亦極具觀賞價值。 龜石硬度稍高於端石,歷史上多用於制硯,加工時,根據其自然形狀從腹背鑿出平面經雕磨即可,成硯稱"龜石硯"或"龜硯",硯面質細而潤,不吸水,不滲水,蓄墨不涸,紋理細而不滑,發墨而不滯筆,故為硯材之上品。 龜石是由中寒武世薄層狀或透鏡體狀等泥質石灰岩或石灰岩,經風化再沉積而形成,蘊藏於冶源斷裂北側的殘積坡積層中,且分布有限,石周有泥土包裹,在水流沖刷下,偶爾裸露于山峽之地表,一般要在雨季才能找到。 清《臨朐縣誌》:"龜石產辛寨龍岩寺石澗中,天然龜形,磕之底蓋自分,質細而潤,蓄墨數日不枯。" 40、土瑪瑙 土瑪瑙,出自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沂水縣、費縣、臨沂、日照市莒縣等地。該石質地不佳,半透明,多呈灰、白、紅三色,石上有苔紋和胡桃紋理,花紋如瑪瑙紅,多而細潤者佳。費縣的瑪瑙石多分布於義山周圍的新橋、方城、胡陽等地,大者成噸,小者如雞蛋,多呈不規則的圓形。 《聊齋雜記·石譜》沂州土瑪瑙:「紅多,細潤,不搭粗石者,佳;胡桃花者佳;大雲頭及纏絲者,次之;紅、白粗花,又次之。可鋸板,嵌桌面、床屏。」 41、彈子渦石 彈子渦石,出自山東省煙台蓬萊市丹崖山旁。該石為海浪長期磨盪而形成,狀如珠璣、彈丸,圓潔光瑩,俗稱彈子渦。 宋·蘇軾在山東時曾于丹崖山旁取彈子渦石數百枚,用以養菖蒲,並作《文登彈子渦石》詩。序云:「蓬萊閣下石壁千丈,為海水所戰,時有碎裂,淘灑歲久,皆圓熟可愛,土人謂此彈子渦也。取數百以養菖蒲,且作詩遺垂慈堂老人。」,詩曰:「蓬萊海上峰,玉立色不改,孤根捍滔天,雲骨有破碎。陽候殺廉角,陰火發光采,累累彈丸問,瑣細成珠腓。閻浮一漚爾,真妄果安在,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塊,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明年菖蒲根,聯絡不可解,儻有蟠桃生,旦暮猶可待。」 42、松石 松石,又稱松化石,出自山東省煙台市長島縣大竹島。該石質地堅硬、細膩,呈灰白、淺黃、深黃褐、棕紅、深灰白等色。 明·閻士選《松石記》中記述古青州一帶及大竹島中有松化石:「此石溫潤而栗,文理森如,根節盤結,千條萬縷,如老人蒼顏鶴髮,蹲居不前狀。」 43、魚石 魚石,又名石魚、魚化石,出自山東省煙台萊陽市。該魚化石是由於火山爆發的火山灰壓入湖底魚體而形成,經過滄海桑田的變遷,魚石又露出地面。魚石多依存在夾層狀岩石中,有的需將石層揭開,方能顯示。魚體一般較小,大者罕見。石面大小不一,石上有魚化石少則一條,多則十幾條或二三十條。古人很早就有以魚石作擺飾,萊陽當地人有將魚石製成屏風。作為奇石觀賞的,可依其石形做框懸於壁上,或做架供於書案。 清·沈心《怪石錄》:「魚石產萊陽縣火山,色如敗醬,有游魚文,鱗鬣宛然。」 44、文石 文石,出自山東省威海市榮成縣(榮成市)文石灘。該石為海卵石,經海潮千萬年的雕琢而形成,色調極其豐富,丹赤似霞,蒼潔如雪,黃尤蒸粟,艾色、碧雲,斑斑入畫。其造型奇特、花紋別緻、顏色艷美,頗具觀賞價值。 榮成文石灘海峰波涌,遍地多有各種造型的海卵石,相傳宋代蘇東坡曾親臨文石灘一帶採過文石。近年來,有的把歷史上限於盆中清供的文石和大大小小品質較佳的各種海卵石,統稱為"威海石"。 45、泰黃石 泰黃石,出自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採石鎮一帶。該石質地堅硬,光滑溫潤,石色青黃或者黃黑相間,以黃底為主,間夾黑色、咖啡色等石紋,構成的畫面立體感很強,似人狀物、飛禽走獸,皆栩栩如生,較具觀賞價值。泰黃石因產地位於泰山北麓、黃河以南的山區而得名。 泰黃石屬沉積岩的一種,蘊存於大山深處的夾層里,由青石的碎片和泥沙經過漫長年代的沖刷和沉積而形成,色彩古樸典雅,很有特色。 46、烏剛石 烏剛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該石屬於針狀礦石,色黑,半金屬光澤,在光照下顯得耀眼。可用於製作手鏈、耳墜等飾品。 47、蒙陰綠石 蒙陰綠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西部山區。該石多呈塊狀,也有片狀;石中有似海浪狀黑紋,構成的圖案具一定觀賞性。 48、濟南綠石 濟南綠石,出自山東省濟南市近郊區。該石以綠色為基底,石上多嵌有紅色斑點。(21)·山東觀賞石㈣ 49、連理石 連理石,出自山東省泰安市泰山腳下。該石有連理樣花紋,石形高而狀似柏樹,色澤鮮明,紋理清晰,上部及下部相連,中間有較寬空隙。《素園石譜》中曾有記載,現不可覓。 50、泰山玉石 泰山玉石,出自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山麓。該石為蛇紋石質玉,緻密塊狀,質地細膩溫潤;顏色以綠色為主,有碧綠、暗綠、墨黑等色,石中含有黑黃色的斑點;半透明至微透明,油脂、蠟狀光澤,摩氏硬度近於6。其品種有:泰山碧玉、泰山墨玉、泰山翠斑玉。泰山玉石開發較早,先秦時代已有名聞,是雕刻工藝品的佳材。 泰山玉石是一種蛇紋岩,屬變質超基性岩漿礦床。主要分布在道朗鎮房庄村、石辣村一帶,為泰山玉與蛇紋岩、溫石棉共生礦床,蛇紋石資源量約1200萬噸。 泰山墨玉:質地細膩,色黑而晶瑩,在陽光下顯墨綠色,切割成片狀後,多顯出各種透明或半透明的圖案,很有欣賞價值。泰山碧玉:質地晶瑩,綠如夏荷,具暗綠、深綠、墨綠等色,尤以鮮綠為佳。泰山翠斑玉:又名白雲玉,色潔如雪,間有淺綠紋路。 51、兗州石 兗州石,出自山東省濟寧兗州市。該石質地堅緻,扣之有聲,灰褐色,巉岩渾雅。 《雲林石譜》兗州石:「兗州出石如褐色,謂之栗玉。有巉岩峰巒勢,無穿眼。其質甚堅潤,扣之有聲。堪為器,頗費鐫礱,土人貴重之。與北虜所產栗玉頗相類,但見峰巒一律耳。」 52、嶧山石 嶧山石,出自山東省濟寧鄒城市(原名鄒縣)嶧山。《雲林石譜》嶧山石:「嶧山在襲慶府鄒縣,山土中產美石,間有岩穴穿眼,不甚宛轉深邃,亦有峰巒高下,無崷崪勢。其質堅礦,不容斧鑿,色若挼蘭,或如木葉,翠潤可喜。」 嶧山位於鄒城市城東南約十公里處,山上多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 53、襲慶石 襲慶石,又稱泰山石,出自山東省泰安市泰山。《雲林石譜》襲慶石:「襲慶府泰山石產土中,大小逾三四尺,間有磊磈碎小者。色灰石或微青,亦有嵌空險怪勢。其質甚軟,可施鐫礱,土人不甚珍愛。」註:北宋時兗州稱襲慶府,領乾封(泰安)、仙原(曲阜)等七縣。 54、密石 密石,出自山東省濰坊安丘市。該石即為瑪瑙石,質地堅硬,呈紅、綠、黃、青、白等色,間有草花狀、魚籽狀、纏絲狀等紋理,大小各異。蘊存在泥土中的瑪瑙石,其外部多裹著一層石殼。 《雲林石譜》密石:「密州安丘縣,瑪瑙石產土中或水際。一種色嫩青,一種瑩白。紋如刷絲,盤繞石面,或成諸物像。外多粗石結絡,擊而取之,方見其質。土人磨治為砑頭之類以求售,價頗廉,亦不甚珍,至有村人以此石壘為牆垣,有大如斗許者。頃因宮中搜求,其價遂數十倍。」註:密州(今山東濰坊市諸城),安丘縣曾歸密州所轄。 55、登州石 登州石,出自山東省煙台市長島縣沙門、鼉磯等地。《雲林石譜》登州石:「登州下臨大海,有沙門、鼉磯島,土中多產黑白石,磨礱為棋子。又有牽牛、大竹、小竹凡五島,惟沙門甚近,石有挺然而出者,頗焦枯。他處者紫翠岩巉出波濤中,多秀美,五彩斑斕,或如金紋者。熙寧間,士大夫就諸島上取石十二枚,皆粲然奇怪,載歸南海,為東坡稱賞。」 56、金星石 金星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劉庄鎮岐山(箕山)峽谷的山溪中。該石質地細潤,石體墨黑,內有硫化鐵結晶,大者如豆、小者如粟,金光璨璨,故名。金星石可用於製作硯台、印章、鎮紙、筆筒、筆架等文房用具,亦賞心悅目。金星石系輕微矽化的優質泥質灰岩構成,藏於溪中水底,儲量甚少,開採難度較大。 金星石軟硬適度,宜於雕刻,相傳晉代時就開始用此石制硯,成硯稱"金星石硯",硯體漆黑,金星閃爍,似夜闌星空,具有滴水不涸,磨墨無聲,發墨如油,澀不損毫,著手生潤,撫之如脂,叩之出金聲等特點。 57、海卵石 海卵石,出自山東省煙台市芝罘區海岸。該石大小不等、光潔純凈,頗具觀賞價值。其中燧石卵石,質地堅而脆,以白色為主調,石內或石表有紅、黃之綴色,多呈不規則狀,少量圓形,石體上的凹凸溝痕與石色有機組合形成圖案物象。角閃片麻岩與石英岩互溶的卵石,石體上角閃片麻岩顆粒較粗,質地堅硬粗獷,呈暗青或黝黑色;石體上的石英岩,細潤光潔,呈白或微黃色,以線、帶、塊狀嵌入片麻岩中或鑲於其表,暗青與白黃相間,形成似山水、動植物諸形狀。 芝罘區海岸蜿蜒曲折,岬灣相間,崖壁由含二氧化硅的燧石、石英岩、角閃片麻岩等構成,堆于海岸的岩石,經海濤激流與沙石磨礪而形成卵石,在芝罘島、崆峒島的陰坡峽灣、金溝寨東海邊多有分布。 58、鐘乳石 鐘乳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及蒙陰縣、淄博市博山區、濟南市等地。 臨沂市沂水縣城西南8公里處姚店子鎮九頂蓮花山山體內一處溶洞群,洞體長6100米,最高處達30米,洞內鐘乳石奇形怪狀,還有石筍、石瀑布、石竹、石花等;沂水縣院東頭鄉四門洞村東時密山西麓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全長3000餘米,有東西南北四個門,稱四門洞,洞內有大量鐘乳石。 臨沂市蒙陰縣城南部10公里處桃墟鎮的杏山溶洞,洞口處於溶洞中間,兩頭深不見底,洞內怪石林立,天然雕飾的鐘乳石,十分壯觀。 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的溶洞,洞內鐘乳石、石筍、石旗、石幔、石幕密布,形態各異雄偉壯觀。 濟南市東南部平頂山的一個天然溶洞,垂直距離近8米,洞內有鐘乳石。 棗莊市山亭區北庄鎮境內熊耳山的一處溶洞群,深40多米,洞中的鐘乳石,千姿百態。 59、千層石 千層石,出自山東省淄博市及濰坊市臨朐縣等地。該石質地堅硬,不同顏色的片狀岩石相間重疊,層理細緻有序,有的形成七彩千層石,天然造型別具一格,體大者可用於製作假山,點綴園林等,小者則可置於案幾欣賞。 臨朐縣石家河鄉寶畔台村一帶,深山中的千層石大者近噸、小者似拳,石形似重重山巒或千峰並立,或似樓台亭閣、寶塔、動物,無奇不有。 60、風山石 風山石,又稱風山玉,出自山東省煙台萊陽市姜疃鎮。該石屬蛇紋石質,賦存在元古界粉子山群大理岩中,顏色乳白或微具淡綠,呈扁豆狀,質地細膩,溫潤似玉,磨光後顯油脂光澤,可用於雕刻花瓶、鼎爐、圖章等工藝品。 61、蘆管石 蘆管石,又稱吸水石、上水石,出自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東莞鎮郝家石河、石崮後村等地。該石是由泥沙和碳酸鈣膠合的石灰質砂岩,含有部分植物殘體。質地較松,軟硬度不均勻;呈土黃、黑土黃、灰白等色;石中有粗細不同,縱橫交錯的管狀結構,紋理形態自然,多奇峰異洞;蘆管發育,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一般用於製作山水盆景,大者可置於庭園、水池,成景自然。 62、平邑假山石 平邑假山石,又稱園林石、北太湖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城關、溫水、銅石、地方、流峪等地。該石主要礦物成分為碳酸鈣,是由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久經波浪衝擊、雨水溶蝕而形成的。石質堅硬,多為青灰色,亦有白、灰白、青、青黑等色。形狀瘦、皺、透、漏,千姿百態,或玲瓏剔透,或象形狀物。體量大者,可單置於園林、庭院或堆疊假山,小型者,可陳設於廳堂、几案欣賞。 平邑縣溶岩地貌廣泛,假山石半裸露於地表或埋於地下,尤以龐家村、公利庄、千行庄、瑤草、利溝、利淵、博平等村莊所產為佳。 63、福山梅石 福山梅石,出自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該石系形成於約4.5億年前的石英變質岩,質地堅實細密,基質為白色,上嵌赭、綠、黃、赤等點狀、條狀、斑狀色紋,多構成梅花狀圖案或山水林木等畫面,亦有峭岩飛瀑、山影游雲之景緻。經打磨後,石面呈玻璃光澤,色彩鮮明,氣質清新。 64、山東硅化木 山東硅化木,出自山東省日照市莒縣、五蓮縣、青島即墨市等地。該石是古代樹木被河流泥沙覆蓋,經二氧化硅充填,低溫熱液交代作用形成的。 日照市莒縣大石頭鄉北澗村至小穆家村、棋山鄉珠山,及五蓮縣石場南仲家至東候家溝村等地的硅化木,產出層位為萊陽群楊家莊組,距今約1.35億年,外觀木紋年輪清晰,大者約百餘公斤,由於硅化程度不同,有的質地似瑪瑙,有的似石英。 即墨市城西8公里處馬山西北坡山谷岩層中的硅化木,屬南洋杉科,出露地層為早白堊紀青山組,蘊藏量較多,1992年曾發現的一棵樹榦長13米、直徑達1.2米的完整硅化木。即墨市金口鎮鳳凰山東南側山腰處的硅化木,形成於1.3億年前,顏色黑黃相間,石上一圈圈的樹木年輪,較為清晰。 65、臨朐嵩山玉 臨朐嵩山玉,出自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嵩山南坡呂匣鎮楊桃村一帶。該石為蛇紋石化微晶含雲灰岩,質地堅硬細膩,有紅、黃、白、綠等多種顏色,底色潔白或白中微含淡灰,間有淺黃綠色及黃綠色的樹枝狀、蔓狀、火焰狀斑紋條帶,其中黃綠色較濃的部位,石質細膩透明。臨朐嵩山玉具有良好的可琢性,經琢磨和拋光後,光澤晶瑩,色彩斑斕明快,可用於製作大幅石屏或鎮紙,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66、魯公石(硯石) 魯公石,又稱顏魯公石,出自山東省臨沂市費縣箕山之麓。該石系由輕微矽化的泥質紫岩構成,石質細膩堅固,石色淡紫或暗紅,有異彩點布,金光燦燦,因長年礦水浸流,赤泥裹體,塊狀獨特,以出在唐代顏真卿故里而得名。此石製成硯台,溫潤典雅,獨具特色,具有潤滑生津,發墨頗利而不損毫,墨汁油滋而久存不幹等特點。 魯公石產地位於顏真卿故里費縣方城鎮諸滿村附近,在費縣劉庄鎮、馬庄鎮、芍藥山鄉等地也有分布,而以劉庄鎮箕山(岐山)山麓及馬庄鎮牛田村河谷等地儲量較多。 67、浮萊山石(硯石) 浮萊山石,出自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硯疃村北浮萊山南麓。該石為暗綠色薄層狀或透鏡體狀含粉砂質的微晶石灰岩,質潤理細,石色呈紺青、褐黃、沉綠等色,多具有自然溶蝕邊及冰紋,通常是沉綠地布柑黃色大冰紋,青黃相間,構成天然圖案。浮萊山石多為扁平石餅狀,其冰紋是含鐵質的方解石脈,加工性能良好,有的無須雕琢,即成硯材。 浮萊山在莒縣城西約10公里,硯石蘊存於產地周圍溝壑、溪邊土層里,但不甚集中,產量極少。用它製成的硯台稱「浮萊山石硯」或「浮來山硯」,具有手試如膏,與墨相親,發墨有光,墨色相凝如漆等特點。 附錄: ㈠、藍寶石 藍寶石,出自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臨朐縣等地。該石顏色有靛藍、藍、綠、黃、棕等色;晶體呈六邊形桶狀,粒徑較大,一般在1厘米以上,最大的晶體可達數千克拉;平直色帶明顯,雙晶紋不發育,大的晶體外緣可見平行六方柱面的生長線,塊體完整。但因含鐵量高,多呈近於黑色的湛藍色,特點是顆粒較大,晶體較完整。寶石級藍寶石中包體極少,除見黑色固體包體外,尚可見指紋狀包體,沒有絹絲狀金紅石及霓漫狀液體包體。山東藍寶石質量較優,有透明藍寶石和星光藍寶石兩種。 透明藍寶石,靛藍色,內部潔凈,能見到平直的或以60度、120度角相交的色帶,顯微觀察很少見到缺陷;二色性極明顯,一個方向是藍色,另一方向是綠色;除靛藍色外,還有少量黃色、綠色、藍綠相間和微量的暗紅色藍寶石,均透明、潔凈、顏色明亮,平直色帶不明顯。星光藍寶石,古銅色、藍色,不透明,光澤明亮,呈六射、十二射星光,石中平直或以60度、120度角相交的生長線明顯。 昌樂縣藍寶石蘊藏豐富,礦床位於縣東南方向約12公里處,分布面積達430平方公里。藍寶石顏色有黑藍色、藍色、綠色、黃色、褐色和無色,佳者金黃透亮,極為賞心悅目。砂礦賦存於鹼性玄武岩及殘積、坡積的土礫層中,開採容易,一般為每立方米3克,最高可達每立方米10克,晶體呈六方柱狀、桶狀等,多為10毫米左右,大者30毫米,最大晶體重200克以上。原生礦賦生於方山岩體中,方山岩體南北長近2公里,東西寬約1.1公里,形態呈丁字狀;出露岩主要為新生界堯山組碧玄岩,少量鹼性橄欖玄武岩;岩體中含少量普通輝石、鋯石、鎂鐵尖晶石、鎂鋁榴石、歪長石和藍剛玉等巨晶。 ㈡、山東玉石 除前述之泰山玉石外還有: ◇琅琊玉,出自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白堊系王氏組礫岩中。琅琊玉為石英岩礫石,質地緻密細膩、堅韌,摩氏硬度6~7,密度2.6~2.7;形態大小不一,多呈渾圓狀,磨圓度甚好,有灰、白、褐等色,顯玻璃光澤,半透明至微透明;可用於雕制飾物、工藝品等。 琅琊玉主要礦物成份是石英(含量大於95%),另含少量雲母、鋯石等;蘊存在紅棕色厚層狀礫岩中,礦床屬於河湖相礫石沉積型。 ㈢、山東印石 除前述之萊州石以及部分天景石、旋花石、金星石可用於製作印章外,另有: ◇博山石,出自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南山;該石類似青田石,質稍粘,不如青田脆;絕大多數無砂釘,稍有砂釘者也能刻動;有透凍、豬油白、醬油色、麻醬色及雜色等,顏色不夠豐富;拋光後光滑耐看,似有雲母般的亮點。其中博山凍石很潤,刀感爽,大多相當漂亮。博山石產地石脈長僅十米左右,寬半米,近些年已採的所剩無幾,剩下的塊體都很小,僅可做隨形章。 ◇八角石,《福州壽山石志》:「八角石產于山東省蓬萊縣八角林。質鬆軟,微透明,脂潤,有光澤,有雪白、粉紅、淡黃等色,含有小暈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