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母親改嫁的三大反思

       中國式母親改嫁的三大反思

    六年前,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兩年前,相依為命的爺爺患病去世,家裡只剩下5姐弟。大姐定下一份家規,5姐弟一起商量隨時調整,使其越來越完善,為這個家庭指引方向。

    17歲的大姐張俊霞當了兩年「家長」,如今她將去縣城讀書,「家長」重任落到了15歲二姐張全身上。

  她們定有家規,中心內容包括:說話有禮貌,見人打招呼;做任何事情,一家人商量;不懂就要問,一定要搞懂;用錢要記賬,攢錢要用心。

  一個家,5姐弟,生於貧困,長於磨難,雖然尚未開花結果,但對自我的清醒認識,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從內心生髮的對自我的約束力,一定會讓他們成為生活的強者。

    現階段,大家最常反思的一個問題:父母離婚後,孩子該怎麼辦?孩子作為婚姻紐帶,也確實拯救了很多情感危機的婚姻。

    有一個不可忽視群體,即喪偶男女,在他們的『伴侶』去世後,他們通常會選擇再婚,在此過程中,孩子該如何處置,成為最頭疼問題。

    通常狀態下,男人喪偶後再娶,孩子會隨男方生活,雖然有繼母的日子,孩子的日子會較之前拘謹些許,至少,還有親人呵護;女人喪偶後,通常會凈身出戶式改嫁,孩子們雖然擁有了父母遺留的家產,卻從此要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到底是他們去照顧爺爺奶奶,還是爺爺奶奶去照顧他們的生活?再遇到爺爺奶奶也相繼離開人世,那些因母親改嫁的子女們又該如何生活?

    活著,就需要基本的經濟支撐,做為十幾歲的孩子,誰來提供他們的生活來源?

    不同家庭成長的孩子,有著不同的人生規劃。那些在貧窮家庭長大的孩子,對金錢有著本能的渴望,因為他們需解決最起碼的溫飽。尤其在父親及爺爺奶奶相繼去世,母親又改嫁的這一撥人群,很有可能因為經濟上的受制,最終過早的輟學,用打工的方式,詮釋起活著的意義。殘酷的現實告訴他們,眼淚不過是懦弱者的矯情,他們必須選擇堅強。艱苦的生活也罷,關鍵是他們身邊狗眼看人低的人挺多,他們還需要承受這份不可避免的冷嘲熱諷或嫌棄。然,這又是一個知識改變社會的年代,他們早早輟學以及他們想賺大錢養家糊口的理念似乎從他們選擇奮鬥開始就已經背道而馳。家的厚重,或只有這樣的人群才能過早領悟,因為同齡人還正花著父母的錢和父母頂撞著呢。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做到內心強大和樂觀,誰來彌補他們在親情領域的缺失?

    「你有病嗎?」「我有病,心理疾病。」在物慾橫流的當今,八成國人都心態不平衡,為此,吐槽者、罵街者、憤青者、啃老者,比比皆是。為此,我們又何必渴求每一個孩子能夠做到內心強大並有很好的自制力?對於健全家庭的孩子,在走彎路時,會得到父母的及時點撥,對於父親喪偶母親又改嫁的子女來說,一旦墮落,又有誰甘願去拯救他們的靈魂?十多歲的孩子,在淪為『孤兒』之後,思想會淪為兩個極端,要麼特別懂事、堅強、樂觀;要麼墮落、放縱、犯罪。前者,或許是凄涼並摻雜唯美的勵志故事,而後者更值得我們反思與思考。親情是友情或愛情不可取代的,那份缺失將是一輩子的遺憾和傷痛。縱然我們都知道喪偶且母親改嫁的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懷,但是,在現實的指縫裡又有幾個人會堅持奉獻愛心?

    子女阻止父母再婚是不厚道的行為,喪偶男女在子女多大年齡選擇再婚最合適?

    有很多喪偶女子曾因為子女阻止其改嫁很是苦惱,並抱怨,子女壓根就不理解一個母親的寂寞以及身體上對男人的渴求。但是,作為母親,又可曾能理解子女對家庭的依賴?喪偶家庭的孩子通常會這樣想:父親以及去世了,母親將是自己在人世界最親的人,必須將母親牢牢拴在身邊。更有甚至,會有子女認為,母親一旦改嫁,將是『不要』自己的節奏。為此,這些孩子帶著對親情的眷戀,帶著母親改嫁後生活改變的忐忑,將母親牢牢的拴在自己身邊。承認,阻止母親改嫁是不厚道的行為。為此,會引申出另一個話題:如果喪偶,就必須為了顧全子女的感受不改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改嫁問題上請徵求子女的意見,如果子女同意其改嫁,那將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子女不同意其改嫁最好再忍忍,等子女懂事之後,再選擇改嫁。

(文/木子李
推薦閱讀:

你心目中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學問 | 明亡前後的江南士大夫: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歷史反思」
為什麼戀愛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人?
積弊成患,「紅包」現象需反思
測試:你的TA為什麼不愛你,你反思過這是為什麼嗎?

TAG:中國 | 中國式 | 母親 | 反思 | 改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