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清照 | 問此生,可稱人懷抱?

有時不禁要問,那些名傳千古的文豪與藝術家們,他們生前是如何審視自己的生活,看待自己的一生的?那無法企及的成就,不可匹敵的智慧,那些令我們心生艷羨的名譽地位,令人神往的傳奇經歷,跌宕起伏的歲月,在他們眼中究竟是充實快慰的,抑或是悲痛自悔的?每個人都會有他自己的答案,每個人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階段也總會有不同的感慨吧?

李清照,大眾眼中最有名的古代才女,文學家眼中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學術界第一個將詞提升至理論高度的詞論家。除此外,她還是金石學家,散文家、博弈高手、名門閨秀、失節婦人,這些都曾是她人生中的某一個標籤,有的被人稱道,有的被人詬病,有的已有定論,有的則存在爭議。無論如何,以李清照留存下來的全部作品來看,她的個人成就足以匹敵中國古代所有知識女性的總和。

圖片來自《中華才女妙詞》(電子版)一書

然而,李清照並不知道這些。她對自己的一生,也許另有斟酌。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歷來被世人公認為李清照少女時光的寫照。風華正茂的少女在野外玩耍,興盡方知歸家,是何等的嬌憨恣意。不小心闖入藕花深處,急著划船,驚起一群飛鳥,生動傳神的文字勾勒出一幅活潑的畫面,畫面中一定有一顆活潑的少女心。的確,李清照的青春回憶里充滿了爛漫的生趣,但倘若她的父親不是李格非,也許她只不過是一名被嫌棄的孤兒。

李格非何許人也?《宋史》第二百零三卷《文苑》中為他留下了幾段文字,稱他自幼便「俊警異甚」,「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當然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洛陽名園記》,《宋史》如此推崇此文是因為他理論性地預見了北宋洛陽城的淪陷。可見,李格非是一位飽讀詩書、著作等身的大學者、大文士。李格非先後結過兩次婚,妻子都姓王,亦都是知識女性。第一任妻子乃元豐宰相王珪之女,她是李清照的生母,但不幸的是,李清照兩歲時王氏亡故,李清照還不通人世便失去了母親。同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繼位,重新啟用司馬光、蘇軾等人。作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的李格非也得到啟用,於第二年進京供職,而李清照卻被留在故鄉跟隨伯父一家生活,直到六歲才回到父親身邊。

許多有類似遭遇的人都有著失落的童年,李清照的童年是否失落,我們不得而知。雖然六歲時終於回到父親身邊,但繼母王氏於她八歲時來到李家並生下弟弟李迒,喪母、寄養、後媽、異母弟,對於一個女孩來說,人間的不幸元素皆已齊備,即便是今天,又有多少女子能夠幸福成長?

李清照有一個好父親。

宋史對繼母王氏的記載是「亦善文」,想見是與李格非精神氣質相通的。李格非續娶王氏,除了考慮到門戶之外,也一定為女兒的成長和教育做了考量。父親固然疼愛女兒,但一個女孩的成長中最重要的人還是母親。童年的李清照還不能選擇自己的人生,愛護她的父親則用心地為她選擇了一位優秀可靠的監護人。王氏來到李家後的生活未見於史料和李清照的個人回憶,但從李清照晚年所著的《金石錄後序》中可以猜測她與異母弟李迒的關係不算疏遠,在人生危難時刻,他曾是喪夫無子的李清照的一個支撐。由此推斷,李清照與繼母的關係應該不壞,而從她對少女時代的回憶和一生所取得的個人成就來看,繼母也盡到了照顧和教育女兒的責任。

李格非的主要著作都是在李清照回到自己身邊後完成的。他對文章的要求極高,《宋史》謂其「苦心工於詞章,陵轢直前,無難易可否,筆力不少滯」。他對著文有獨到精闢的見解:「文不可以苟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伯倫《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有這樣的父親作為治學著述的標杆,又有知書達理的繼母悉心照料,李清照的才學突飛猛進,十四歲時受到父親的肯定和讚許,並得到其友人的高度評價:「中郎有女堪傳業。」在古代,傳業是男子事,父親並未因她是女孩便疏於教導,諄諄教誨中自然傾注了心血和期盼。想必朋友也定是從他的言談中體味到了他的良苦用心,才有如此誇讚。

及笄之年的李清照不但已有質量較高的詩詞作品,且因父親的關係得以受到前輩名家的指點。根據考證,以「綠肥紅瘦」四字而令無數人折腰的《如夢令·詠海棠》就創作於出嫁前的少女時期。此時的詞作,格調清婉,用詞奇絕,想像力超群,已可比肩於名家。而在我看來,她此時最震撼人心的應該是她的詩作。

李清照以詞聞名,詩作留存不多,最有名的當屬《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已成為千古警句,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又嘆煞多少讀書人。李清照的詩作史韻甚濃,思辨力強,以古鑒今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感悟,這在她少女時的兩首長詩中已可窺見。「蘇門四學士」中的張耒和晁補之都與李格非交往友善,後者亦與李清照結為亦師亦友的忘年交,而張耒的一首詩則直接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寫下了《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浯溪中興頌》即《大唐中興頌》,是唐肅宗時期刻於浯溪石崖上的碑文,說的是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中興大唐的史實。張耒曾賦詩《讀中興頌碑》,流傳頗廣,引名流唱和無數。李清照在當時是晚輩,身份不過閨閣女子,卻不甘示弱,和詩兩首,大膽表達了自己的見解,雖不脫青年人的激憤之情,卻也表現了她對歷史的思索和對當世的警醒。

兩首詩結構相似,均從唐玄宗的荒淫無道開篇,結尾諷刺中興頌碑文的自作聰明。其一的開篇之句「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氣勢頗足,極具青年人的銳氣。在曆數了唐玄宗的種種荒淫後,道出「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紀文字。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鬼神磨山崖」四句,對中興頌碑文道出不以為然之態度。在詩末又提出自己的看法:「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意即歷史的教訓已然寫滿史書,足以警示今人,區區中興頌碑文似有替唐肅宗歌功頌德之意,怎堪與夏商之教訓,史冊之記載相比擬?如若唐玄宗生前能夠以史為鑒,恐怕肅宗也不必勞煩刻下這一篇碑文了。結尾更語出尖銳:「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張說和姚崇均為唐玄宗時的名相,但據記載兩人「釁隙甚深」,姚崇臨死前還算計了張說,令張說痛悔不已,故有「死姚崇猶能算生張說」之語(《明皇雜錄》)。或許,李清照藉此典故來暗諷當朝愈演愈烈的黨爭,提出自己對朝局的憂慮和深思。全詩固然有失沉穩,卻難得十幾歲年紀便有如此洞察力,令人欽佩。

宋徽宗靖國建中元年,十八歲的李清照與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趙明誠結婚,走入了那段令世人稱道艷羨的婚姻。結婚時,趙明誠二十一歲,做太學生,正是風華正茂之時。這一年,黨爭出現了緩和的假象,趙李兩家未成仇人而先做了親家。風雲未起,門當戶對,學識相當,此時的李清照當是快樂的吧?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一首簡短的《減字木蘭花》,道出少婦情懷。那帶著「彤霞曉露」的「春欲放」想必就是李清照一生酷愛的梅花吧?在她的一生中,梅花是她各個生命時段的代表和象徵,每一首詠梅之作都凝聚了她創作的心血,更描摹了她的內心境遇。這第一次出現在她筆下的梅花,還是清新美艷的容姿,是少婦鬢髮間的一支裝飾。而她的新婚丈夫要為她的突發奇想做一個裁判,親自評定妻與花何者更美。

對美色的評定也許不是趙明誠的專長,但對妻子的才情,趙明誠當早已心服口服,並似冥冥之中已有姻緣定。元人伊世珍在著作《嫏嬛記》中曾記述了這樣一段有趣的故事:

趙明誠幼時,其父將為擇婦,明誠晝寢,夢誦一書,覺來唯憶三句云:「言之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為解曰:「汝殆得能文詞婦也。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謂汝為詞女之夫乎。」後李翁以女妻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

筆記小說之言不可全信,有後人附會之嫌。但這段故事放在趙李夫婦身上又顯得極為貼切。有趣的是,趙明誠夢中得奇句雖未必真,李清照常有奇夢卻是事實。夢中所見所聞常常超凡脫俗,與她的創作有共通之處,她曾為自己的夢寫詩填詞,這首《曉夢》似是青年時所作:

曉夢隨疏鍾,飄然躋雲霞。

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

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

翩翩座上客,意妙語亦佳。

嘲辭斗詭辯,活火分新茶。

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

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嘩。

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

李清照常在夢中遇見仙人,《曉夢》便是最佳代表。在夢中,她飛升天外,遇到傳說中的仙人安期生和萼綠華,看到了書上記載的奇事奇物,而更有趣的是,仙人們的生活也與時俱進,如宋人一般「活火分新茶」了。夢中與仙人侃侃而談是快樂的,使她不禁感嘆「何必歸故家」。但夢終要醒來,當回到人間,只聽滿耳喧嘩,短暫的幸福時光即將結束,坎坷在等待著她。

父親的愛護讓她逃過了灰姑娘的童年,政治的殘酷卻不能給她的父親一個安穩的棲身。婚後第二年,李格非遭受排擠,被列入元祐黨人趕出京城,而與之相反,公公趙挺之卻平步青雲。趙家得勢,李家衰落,這突然而極速的變化讓夾在其中的李清照非常難過。此後的四年時間裡,父親一直遭受打壓,而身為親家的趙挺之因各種原因並沒有施以援手,身為女兒和兒媳的李清照曾賦詩呈獻趙挺之,可惜的是全詩未能留存,只有「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等殘句被後人記錄了下來。從和張耒的兩首詩中已看到李清照文辭的尖銳,想必全詩亦是直搗痛處。至於趙挺之的反應,不見於記載和傳說,而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的回憶並未提及她在夫家有任何怨憤,夫婦兩人的感情也沒有受到影響,想必趙挺之並沒有因這首詩而為難她。

崇寧六年,宋徽宗大赦天下,但李格非卻未重新奮起。他被派往廣西,也許默默地亡故於此。而風光了幾年的趙挺之此時因與蔡京的鬥爭失敗,罷相後猝然而逝。趙家失去了政治依靠,趙明誠便與李清照回歸青州故里,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隱居生活。

青州的十年是趙李二人最幸福的十年,是他們人生追求的頂點,達到了理想與成就的最高境界,也是為無數人羨慕稱道的時光。

關於兩人的日常生活,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有詳實而生動的記述: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是正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圖片來自網路

清人納蘭性德那句為人津津樂道的「賭書消得潑茶香」即是化用了趙李二人夫婦好合的典故,也許納蘭性德生前也曾效此雅好,可見李清照當年的婚姻生活已然成為讀書人心中至高無上的理想境界。而對當年的趙李夫婦來說,這樣的雅好不僅僅是日常消遣,也是他們治學生涯的一部分。早在新婚初期,趙明誠便表現出了對金石古玩的濃厚興趣,靠賣衣服和微薄的俸祿收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物,竟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收集整理賞玩這些古物成了年輕夫婦共同的愛好,曾經因無錢購得徐熙牡丹圖而悵恨不已。到了青州,寬鬆的生活環境讓夫婦兩人將全部身心都投入進去,金石已不僅僅是愛好,而成了兩人願意奉獻一生的事業。趙明誠著手撰寫《金石錄》,並於政和七年成書,自題一序。李清照回憶成書時寫道:「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幖初就,芸簽縹帶,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此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可見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卻幾乎全部由夫婦兩人完成,應是傾注了全部的時間和心血。當全書著成之後,夫婦兩人的心情是激動、暢快而愜意的,李清照自言「甘心老是鄉矣」。

除了參與趙明誠的學術研究,李清照在個人創作上也飛升了一個台階。填詞之外,她的最大成就是撰寫了文學史上第一篇論述詞學的文章《詞論》。

詞從市井傳唱到士大夫執筆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其中名家輩出,發展已成相當完備之規模,歷史上最好的詞作已有十之八九誕生於世。然而,詞還不能與詩平起平坐,也不曾有人為這種流行文體著書立說。大家都是依照自己的理解和興緻各自抒寫,沒有嚴格的規矩,也許也不屑於如此。但李清照卻持不同看法,在她眼中,詞不是詩餘或文余,乃「別是一家,知之者少」。簡單的幾個字便將詞提升了一個高度,奠定了其存在地位。因李清照文辭中多有尖銳的特點,又在《詞論》中一一指出了前輩作者作品的瑕疵和不足,故歷代批評家對她的《詞論》頗有微詞,認為她「自恃其才,藐視一切,語本不足存。第以一婦人能開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詞苑萃編》卷九)這樣的看法,一則存在強烈的性別歧視,而更重要的,是評論者沒有看懂李清照指出這些不足的真正用意。她的批評意在立論而非貶人。

《詞論》中,李清照對名家的品評都是一褒一貶的原則,絕無把名家看做一無是處的做法,而那些「貶」即是她身為詞作者對詞的寫作提出的要求。比如,在評論名家柳永時,謂「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協音律」是李清照所贊成的,但「詞語塵下」則是她認為寫作中所不該有的,即詞應該上升到一個文學的高度,而非獻媚於歌宴瓦肆間,是將詞從通俗文學向純文學的一個提升。再比如文末著名的點評:「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通過對晏殊、賀鑄、秦觀、黃庭堅四人詞作的批評,點出她的詞學主張,即詞中應含有鋪敘、典故和故實,且運用須嚴謹。在李清照眼中,詞已經不再是不上檯面的小道,而應該吸納更多元素,成為一種有內涵有質感的創作文體,從小家碧玉而上升為大家閨秀。在功能上,詞要能歌,在內涵上詞要豐富。經過李清照系統的論述,詞已經得到極大的飛躍,可以與詩比肩了。

有了自己的理論支撐之後,李清照的創作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代表作《醉花陰·重陽》據考證便是作於青州時期: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圖片來自網路

《嫏嬛記》也給這篇名作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

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

隱居青州的後期,趙明誠一度離家出仕,李清照無兒女,獨自一人留家自然孤寂,寫了許多抒發離愁別緒的詞作,《醉花陰》大概就是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當年夢見要娶詞女為妻的趙明誠,這一次真正領教了「詞女」一詞的精髓,廢寢忘食所作的五十首均不及妻子的一句「人比黃花瘦」,從此心服口服了。雖然從內容上看,此詞含義較窄,但在藝術上已經達到了高峰。李清照喜歡用「瘦」字,大概是傳承了宋人審美的文化特性,而在她的文字中,「瘦」字更達到了一種至臻至美的境界。它已不僅僅是一種表象美,而是打通了人與物的界限,通過看似荒謬的比較,將作者內心的情感巧妙地表達出來。意象上借用了秋日菊花的孤冷和瘦弱,使讀詞人瞬間領略花之雅韻和人之清苦,達到了哀而不傷的境界。詞中所寫雖不出閨房之物,但李清照卻將視覺延展,做到了鋪敘、典故、情致和故實的四體合一,是依循她自有理論的一篇上佳的作品。

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對未知的命運能有多少預見?甘老是鄉的李清照自詡已經達到了人生的極致,希望後半生就這樣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的終結。當那年夫婦兩人於月下共賦賞花詩的時候,他們並不能想到一個凶蠻的國家在北方建立,僅用了十二年時間便摧毀了他們共同締造的幸福生活,也摧毀了一個國家。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金石錄後序》

大難來時,沉浸在幸福生活中的人根本無法迅速做出反應,華夏已承平百餘年,這對夫妻哪裡見過干戈?任是誰也無法面對這突發的遽變。趙李夫婦雖無子女卻有著愛如生命的珍玩古物,這些年的收購已堆滿居所,也填滿了生活的每一個縫隙。皇帝被俘,山河破碎,他們夫婦又當向哪裡去?這些寶貝能帶在身邊嗎?「且戀戀,且悵悵」一句已道盡心中凄惶。儘管茫然無措,夫婦兩人還是做出了應急的方案: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化為煨燼矣。《金石錄後序》

經過一番苦心甄別後,先將最不舍拋下的裝了十五車運往建康,而家裡還剩下十餘間屋子的「書冊什物」,卻不想一去即成永訣。痛心是難免的,只是李清照不知,這是她人生境遇的分水嶺,是命運巨大扭轉的序曲。曾經,喪母、喪父、黨爭都未能帶給她命運的重創,但這一次,她在劫難逃,再無轉圜的餘地。

來到建康後,因趙明誠在建康任職的關係,李清照的生活曾有一個短暫的緩和。家鄉已經淪陷,多年收藏化為灰燼,國土淪喪的大環境下,短暫的緩和並不能讓李清照感到安慰。這一年的上巳節,南渡後與族人團聚,李清照填詞《蝶戀花》,述說了危局中複雜的情懷: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上巳在三月三,正是花好月圓的時節。但危難不可預料的環境里人心是苦楚的,故都家鄉都回不去了,卻偏偏趕上今年春光格外秀麗,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形成強烈的反差和對沖。親人們劫後相聚,有辛酸也有快慰,酒食雖粗鄙,所幸大家都在,人情相擁也是一份溫暖。酒席上一時忘卻煩憂,醉中忘形,鬢髮簪花,不似四十幾歲的婦人應有的持重。但又何必嘲笑,這平和的春天也許只是夢幻泡影,又將消逝了。

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爛爛,光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捲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抱負,與身俱存亡,勿忘失也。」遂馳馬去。《金石錄後序》

這是趙明誠生前與李清照的最後一次離別,也是讓她終生難忘的一次。被任命去湖州任職的丈夫再次獨自上路,將家事輜重器物全都留給李清照一人照管。此時城內已有傳聞金兵將至,李清照獨自面對危局,心中自然惶恐,向丈夫追問應急預案。趙明誠囑咐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不能拋棄那些珍貴的宗器。他的囑託最終沒能在戰火紛飛和顛沛流離中得以實現,混亂的生活讓李清照頻頻受挫,終生為未能保護好這些文玩而痛惜自責。趙明誠意氣風發的身姿是她平生最後一見,「精神如虎,目爛爛,光射人」恍若迴光返照,生離即將轉為死別。

因正直盛夏,趙明誠於路上患惡病,又因醫治不當而導致病情惡化,不久於人世。聽聞消息的李清照「一日夜行三百里」直奔丈夫身邊,然為時已晚,僅半個月後,趙明誠病逝。死前「取筆作詩,絕筆而終」,因太過倉促,沒有交代後事。趙明誠的死對李清照打擊極大,也預示著前半生幸福時光的終結,李清照一生真正的劫難都是從這一刻開始的。下葬趙明誠後,「顧四維,無所之」的李清照也重病在身,然形勢迫人,眼看金兵將至,只得先命人運送所藏文物先往駐守在洪州的親戚家,委託保管,卻不料洪州陷落,「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雲煙矣」。病後餘生的李清照攜帶著僅存的一些珍玩開始了倉皇的流亡生活:

上江既不可往,又虜勢叵測,有弟迒任勅局刪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陸,又棄衣被,走黃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從御舟海道之溫,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紹興辛亥春三月,復赴越,壬子赴杭。《金石錄後序》

一路上艱辛備嘗,狼狽不堪。李清照已年近五十,喪夫無子,又負擔著家中傭人和古物文玩,混亂中跟隨著宋高宗的奔逃路線輾轉浙江各地,最終得以在杭州落腳。然而比顛沛流離更痛苦的是謠言對她的誣陷:「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庭投進。」在國家淪亡之際,被誣陷為裡通外國的漢奸,李清照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為了向朝廷辯白自己,她不惜辛苦一路跟隨,想將畢生所藏都獻給朝廷。此舉固然笨拙迂腐,但倉皇無助之際,李清照已沒有更好的辦法。卻未想非但未能奏效,因兵變和偷盜,她苦苦保存的珍玩又損失殆盡。回憶這段歲月,李清照自恨自責,但動蕩的環境下已沒有她自保求安穩的可能。她只能被狂流席捲,忽而向東、忽而向西,身不由己。

到了杭州,生活終於有了暫時的安穩,卻不料大難又至,而這一次的劫難直接為她的個人名譽染上了污點,在身後幾百年陷於是非爭議之中。這就是再嫁張汝舟。

張汝舟不知何許人,但根據他的所作所為,可以斷定他是一個乘人之危、借花言巧語欲獲取李清照手中珍玩的騙子。後人多為李清照錯嫁而不解和不齒,根據李清照自己的回憶,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

既爾蒼黃,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說,惑茲似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書來輒信;身幾欲死,非玉鏡架亦安知?僶俛難言,優柔莫決,呻吟未定,強以同歸。《投內翰綦公崇禮啟》

當時李清照受到弟弟照顧,正直重病在身,張汝舟趁勢騙取了姐弟二人的信任,與李清照結為夫婦。李清照說「強以同歸」當是對當時錯誤抉擇的一種自我解讀,張汝舟未必敢用強,但李清照因病痛和困苦而導致判斷力下降應該是事實。在古代,女人的合法歸宿是丈夫,靠弟弟照顧難免惹人閑話,也會給弟弟一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想必這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給她的壓力。李清照在晚年有個歸宿,在結婚初始應該是受到認可的。但張汝舟的醜惡嘴臉很快便顯露出來,不但是「駔儈之下才」,竟「日加毆擊」,對李清照施以暴力。李清照不堪其辱,堅決與之離異。這段遭遇對李清照來說是莫大的恥辱,宋朝法律也對她不利,離婚需要服刑,幸得親戚搭救才免除牢獄之災。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元宵》

重創後的李清照對生活幾乎心灰意冷,即便是喜慶的節日,朋友的召喚也提不起她對生活的熱情。歡笑只留在回憶里,如今是身老心艱,怕見人,怕看到熱鬧的場景,豈知傷痛和離亂不會再次突襲?幾年間已受盡辛苦,嘗遍悲歡離合,不忍再尋波瀾。此後的二十餘年光陰里,除短暫的避居金華外,李清照都生活在杭州,故人一個一個地離世,只靠著回憶打發時光。這一時期,她的詞作達到了生命中的制高點,寫下了名揚千古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起首十四個字的疊字運用令無數詞人望塵莫及,宋人張端義評其為「公孫大娘舞劍手」,李清照已為詞壇尊者,地位不可撼動。而這十四個疊字恰也可以看做她一生的寫照:前半生在創作和學術中尋尋覓覓,後半生在顛沛中獨自品嘗清冷與凄慘,個中痛楚也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而我們只看到她因命運多舛而達到了文學上的至高境界,一句「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便草草打發了她苦難的一生,或許還會為洞察了命運的真諦而沾沾自喜。但對於李清照來說,每一個痛苦都是真的痛苦,並非為了文學創作的精進而造就的階梯。當年在建康時,曾賦《蝶戀花》言「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而那時她還並不知道,更多的苦難還在後面等待她,「老去無成」的感嘆還太早。但這些苦難並不能令她自得或自喜,「誰憐憔悴更凋零」,沒有人願意為苦難而付出巨大的代價。而旁觀者和後人往往因當事人所取得的成就而忽略或美化他們不忍回眸的時光。

晚年,李清照曾有意將一身才學傳授下去,並看中一名孫姓少女,惜其以「才藻非女子事也」婉拒了。李清照亦曾教授一名陝西避難居杭的少女韓玉學詩。韓玉有詩詞作品留下,可惜資質尚欠,未能繼承李清照學養之精華。

李清照畫像,圖片來自網路

李清照在落寞中悄悄離開人世,她的作品被不斷編輯整理,雖有遺失,所幸精華得以留存於世,供後人學習品鑒。她的故事也成為佳話,雖難免有非議之聲,卻難掩後人的艷羨和憐惜。她的名字變成了一個標籤,引後世多少紅顏爭相仿效。但她臨終前沒有留下對自己生涯的評述文字,未知人生暮年時她還惦念什麼,對所學所作有何論斷。她翩然遠去,留下人生絕唱,向她的夢中飛去。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漁家傲·記夢》

註:文章所引材料,除《宋史》和《明皇雜錄》外,均來自李清照全集(匯評本)一書的電子版,所依據的李清照生平年表亦取自此書。詩詞創作年代與書中考證略有出入。受篇幅和立意所限,還有許多名篇佳作未能收入,博弈高手也沒能做介紹,甚為遺憾。如日後有緣當詳加解讀,更全面地展示李清照的成就和人生面貌。

敬請關注下篇:朱淑真 | 畫成幽思,寫入新詞

往期回顧:花蕊夫人的旖旎宮聲

推薦閱讀:

李清照傳世名篇選介
李清照的一生
宋朝嚴禁賭博,但是有人不管那套,一個叫寇準一個叫李清照
你為什麼喜歡李清照?
大家覺得李清照最妙的詩詞是哪句?

TAG:李清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