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神奇的識人用人術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豐邑中陽里人,出身於普通農家。
秦末"焚書坑儒"大家都知道的。那時候大概也是"知識越多越反動"!史書從未記載劉邦幼年在哪讀過書,可能劉邦終身都大字不識幾個。
一般人讀書,反覆讀個無數遍,就這樣還未必記得住,實際運用的時候還出差,劉邦不讀書,但卻自然而然的明白這些道理,所謂是天縱之才。正如後來他的大將韓信評價他一一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劉邦在決策以及識人用人的才能上,極具有"天縱之才"的代表性。本人茲對劉邦識人用人的"天才"分析概括,並舉例加以說明。
一,"打天下"時,善於選拔有才能的人
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後,一開始將都城定在河南雒陽。劉邦置酒問諸大臣他取得天下的原因。諸大臣回答各異。劉邦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所謂"運籌帷幄的子房"是指他的謀臣張良。張良是什麼人呢?史書記載他"狀貌如婦人好女"。用今天的話說是這個人明明是個男的卻長的像個女的,一副娘娘腔。
在崇尚武力的農業時代,又是亂世,張良的這副形象讓有些領導看不上眼,史書記載"良為他人言者,皆不省"。
但劉邦就不同。張良的才能很快在他那得到信用。史書記載"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張良本來本來要投到別人的陣營去的,後來看到這樣子,認為"沛公殆天授",從此死心塌地的輔佐劉邦成就帝業。
張良這個案例說明,劉邦不僅有高超的識人能力,且用人不拘一格,不受世俗觀念的影響。
所謂"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吾不如蕭何"的蕭何,是劉邦的老鄉。也是他的老上司。劉邦還是個農民的時候,蕭何就對他很是照顧。後來劉邦做了亭長,蕭何遇到事也常偏袒他。後來劉邦押送囚犯去修秦始皇陵,囚犯都逃光了,也是靠蕭何的保舉才出了獄。
總而言之,蕭何一直是劉邦的大哥,劉邦一直是小弟。
然而蕭何內心不一定瞧得起劉邦。劉邦弄虛做假到呂太公(呂后他爹)家騙吃騙喝,呂太公認為劉邦是個人才的時候,蕭何就對呂太公說:"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意思是不要太高看他了,這傢伙只是個流氓混混而已。
後來農民起義,本來推蕭何為頭目的,蕭何怕失敗後連累家人。大伙兒不得已推舉了劉邦。
從此以後,反過來了,劉邦做了大哥,蕭何做了小弟。曾經的領導,死心塌地地為他服務,沒有起過二心。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劉邦高超的役人能力。
所謂"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年輕時是個有名的懦夫。曾受過胯下之辱。
韓信年輕時窮困潦倒,隨身卻總帶著一把劍。有個做屠夫的少年擋住他去路,說他你帶劍是怕死裝樣子,有種拔劍把我殺了,要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看著他,許久,最終從其胯下鑽過。
一般來說領導用人,都要看人履歷的。你說一個懦夫,能做為軍隊的將領嗎?
韓信從軍的經歷也非命坎坷。先追隨項梁,做了個侍衛而已。史書"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
後來項梁被秦軍打敗死了,韓信又追隨項羽,韓信獻計,項羽根本不聽他的。"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
後來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接連換了三個領導,算得上"三姓家奴"了!
後來劉邦聽了蕭何的舉薦,與韓信一番交流後,認定韓信是"國士無雙",拜韓信為大將。史書記"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劉邦與項羽戰,屢戰屢敗。而韓信滅魏破趙平燕襲齊,可以說天下大半是他打下來的。
劉邦吃了敗仗後,為了補充兵力,兩次突然跑進韓信軍營,奪韓信精銳兵力,與項羽對抗。
韓信卻從不起反叛之心。及武涉說韓信:"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
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劉邦具有高超的識人能力。
用人不受世俗觀念的影響。
擁有高超的役人能力。
劉邦手下的的第四號人物,陰謀家陳平。陳平這人生活作風很成問題。有人向劉邦舉報陳平居家的時候跟嫂子有一腿,且"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而且貪污,"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
劉邦與陳平一番交談後,認定了陳平的才能,不但沒有懲罰他,還厚賞了他,把他升了官"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
後來劉邦用陳平的陰謀,幾乎把項羽身邊的得力助手亞父鍾離昧龍且周殷等都離間掉了。劉邦多次從韓信手裡奪兵,也用的陳平的計謀。
平城之圍。劉邦遠征匈奴被圍,差點死在匈奴手裡。用陳平的陰謀讓匈奴自動把劉邦放出來了!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高超的識人能力。以及在亂世不拘一格用人,不受世俗的影響。
其餘的例子還有酈食其,隨何,婁敬等,這些都是別人不能發現不能用,而被劉邦賞識,發揮了大作用的人。
二,"坐天下"時,善於選用忠誠的人
例一,任用萬石君石奮
劉邦東擊項籍,過河內,遇到了一個叫石奮的十五歲少年。石奮沒有多大才能。劉邦把他任為小吏。其人有個特點,對上無比恭敬,無比忠誠。
石奮這人不識幾個字,但就是能把忠誠守禮這一條做的一點不馬虎。
"雖齊魯諸儒質行,皆自以為不及也。"
劉邦及後來的呂后都認為"儒者文多而質少",石奮"不言而行",於是把他樹立了一個標杆,廣為宣傳,為推進思想文化建設發揮了大的作用。
例二,任用硬骨頭的張敖門客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女婿趙王張敖"旦夕袒韝蔽,自上食,禮甚卑。"而劉邦的流氓本性發了,"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趙王的門客貫高、趙午,這些人看不下去了,"乃怒曰吾王孱王也!",陰謀把皇帝劉邦幹掉!但不小心陰謀暴露了。
朝廷把貫高抓起來,"榜笞數千,刺剟",身上到處皮開肉綻,沒有一塊完整的皮膚了。貫高始終說這是他們幾個做的事,與趙王無關。
後來真相查明,貫高以"人臣有篡殺之名,何面目復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於心乎?"自殺。
於是上賢張王諸客,以鉗奴從張王入關,無不為諸侯相、郡守者。及孝惠、高後、文帝、孝景時,張王客子孫皆得為二千石。
這些忠義之士,後來都成了國家的穩定的基石。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劉邦的王者氣度,只要是忠義之士,他可以既往不咎的使用。
例三,用季布,殺丁公
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季布和丁公他們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領兵幾次將劉邦打敗,丁公也領兵追擊過劉邦,但最後放過了他。劉邦做皇帝後,記恨季布打敗過自己,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封為郎中。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聽說季布這樣給過劉邦難堪的人都能釋放做官,他這個曾對劉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沒想到,他卻被劉邦抓起來。劉邦對眾人說:「丁公做項籍的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喪失了天下。」劉邦下令處死了丁公,還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學丁公。
三,劉邦對他的太子,皇位繼承人惠帝劉盈有清醒的認識
劉邦認識到太子劉盈,老實忠厚,品德良好 ,但意志薄弱,是個無才幹無雄心的凡人,沒有能力奴使大臣統領天下安撫萬民,不是個做皇帝的料子。
劉邦多次以"不類我"為由,想廢除劉盈太子職位,選用另一個兒子,趙王如意作為太子。
但劉盈在其母呂后的運作下,聽取張良的意見,任用商山四皓為輔佐,又有以周昌叔孫通為首的大臣的支持。
實用主義的劉邦認為太子系羽翼已成,難以動揺,不得己妥協。
其實對他死後劉盈執政的王朝極力擔心,悲憤難抑,作了著名的《鴻鵠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劉邦死後,呂后為報復戚夫人,將她做成"人彘",惠帝受此刺激,居然沉迷酒色,不再理政。
國家政權完全落到呂后手裡。
呂后瘋狂迫害皇族,殺害皇子,任用諸呂為王,將民間嬰兒抱過來當作皇帝劉盈的兒子,劉盈死後,立了這個沒有皇族血統的人做偽皇帝。
劉氏差點亡了種。
四,劉邦對他死後,誰能"定國家,安劉氏"有清醒的認識
劉邦認識到他死後,軟弱無能的太子劉盈執政,必然會政權不穩。起用了王陵周勃陳平這些人。
史書劉邦臨死前,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
上曰:「曹參可。」
問其次,
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知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後來繼位的惠帝不理朝政,呂后掌權,殺戮皇族,立諸呂為王,王陵死諫,被廢。陳平為丞相,周勃為太尉,使呂后有所顧忌。
及呂后死,諸呂意欲謀反,陳平周勃率大臣誅滅諸呂 ,廢除非劉氏血統的偽皇帝,選立文帝,漢王朝奇蹟般的重新走上正軌,迎來著名的文景之治。
五,劉邦對他的侄子,吳王劉濞,看了一眼就認出了他的本性,預言了"七國之亂"
劉邦打下天下後,患吳、會稽這地方的人,民風彪悍,皇子劉盈又軟弱無能,害怕這地方的人造反。於是想在皇族中立一人為王"以填之"。
劉邦的其餘幾個兒子都還小,於是選用了劉邦的哥哥劉仲的長子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劉邦已拜劉濞為吳王,給了王印,才召濞相之。一看之下,覺得劉濞這個人不一般,有野心,說"若狀有反相"。
劉邦內心很後悔,但是此事已成事實,君無戲言,他的識人本領又沒有什麼依據。只得拊其背,告訴他說:五十年東南有亂者,就是你吧?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都是劉家的天下,你就不要造反了!
劉濞嚇得連忙磕頭說不敢。
後來,劉濞在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減輕賦役,以招納其他郡國亡人和「任俠奸人」,擴張勢力。後來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王國封地,劉濞以誅晁為名,聯合楚趙等國叛亂便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年)帶領楚、趙等七國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推薦閱讀:
※劉邦用人之謎
※合伙人
※看《雍正王朝》談人生
※開國領袖的雙重面目:一面豁達用人、一面冷酷殺人-今日頭條
※如果你是皇帝,身邊的人都是歷史上bug級別的存在,應該怎麼做?